一、意义相同的成语和俗语(论文文献综述)
胡兰(Jargalsaikhan Khulan)[1](2021)在《以鼠、牛、狗作为语素的中蒙动物词汇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汤晴[2](2021)在《中韩犬类语词对比分析及教学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狗”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之一,中韩两国的十二生肖中都有它一席之地,因此中韩两国的犬类语词在汉韩语词历史发展长河中都呈现出异常的活跃性,不仅词汇数量多,而且日常生活交往中词汇使用频率也较高,所展现的犬文化也有差异。本文从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入手,以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对中韩的犬类语词和犬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从整体出发,以历时的角度入手考察了中韩的犬文化在古籍文献呈现的各自民族历史发展演变的具体情况,民族对待犬这一动物形象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形成了文化形象和文化符号。再以此为基础,界定了中韩里犬类语词的的概念,探究中韩犬类语词的异同。在词汇对比分析上,以语料库和词典中搜集到的词汇为研究对象,从字、词、熟语三方面进行考量,从物质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文化背景这三个不同角度具体分析了词汇的差异。最后,在中韩犬类语词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教学策略,帮助韩语为母语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通过词汇的学习,减弱韩语和文化的负迁移的影响,增强正迁移,激发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反过来促进汉语词汇和文化的学习。
苏比努尔·阿不都拉[3](2021)在《《西游记》“熟语”翻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社会背景,“熟语”是语言的精髓,是汉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含着独特的语言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熟语”是在民间广泛流传、使用率很高的日常生活用语,包含着丰富的含义,意义生动形象,有着十分丰厚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在每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神魔小说《西游记》是中国的四大名着之一,用词巧妙、富含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其中运用了大量的熟语,翻译实践过程对译者的翻译水平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译者在翻译时要灵活使用翻译方法和技巧,选词要贴切,符合维吾尔语的表达习惯,进而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所以《西游记》“熟语”翻译研究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有关《西游记》“熟语”翻译研究的文章不多,《西游记》英译研究占大多数,维译本中的研究寥寥无几,所以对维译本《西游记》“熟语”的翻译进行研究是必要的。本文主要以吴承恩先生所着的《西游记》和维译本作为语料库,以《西游记》中的“熟语”维译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全文分三部分,共五章。第一部分是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是正文,第三部分是结语。正文部分主要研究内容以下:第一章:主要内容是举例《西游记》中的“熟语”探讨汉维“熟语”定义、特征、分类、异同点。第二章:主要内容是统计《西游记》中“熟语”的分类,并把成语与分类、谚语、俗语与分类、惯用语与分类、歇后语与分类详细阐述。第三章:主要内容是《西游记》中“熟语”的翻译策略,“熟语”翻译的原则,翻译方法,翻译存在的问题。第四章:结语。
秦朗[4](2021)在《面向留学生的汉语熟语教材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留学生熟语四套教材:《汉语词汇教程·熟语》、《外国人说熟语》、《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程》、《俗语教程》,本文从汉语熟语的概念定义,熟语形式结构入手,然后采用了文献综述法、统计分析法及对比分析法对教材中的熟语进行全面分析。通过熟语的研究综述,我们发现目前还没有更多关于熟语的研究文献,而且也没有很多为了留学生专门编写的熟语教材。因而,本文把这四套教外国留学生熟语的教材作为熟语教材,从这些四套教材中的熟语编写体例、内容编排、编写特点、教材的选用等方面进行了深讨,找出四套教材的优缺点,并通过研究的成果给尼日利亚汉语学习者提出相应教学建议及教材编写建议,为留学生汉语熟语教材提出编写建议。这项研究分为五个方面。第一部分,探讨选题原因,整理综述、教材选择和熟语分类标准;第二部分,对留学生教材的熟语专项和教材编写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和分析;第三部分,探讨惯用语、俗语两套熟语教材;第四部分,根据前文的研究成果提出四套教材的优缺点和语教材总结;第五部分,分析尼日利亚的文化和语言特征,然后根据前文的研究成果,向尼日利亚学者提供编写熟语教材的建议。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论文的整体内容,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裴红幸[5](2020)在《汉越俚语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俚语(Slang)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化的词语,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长期以来,汉、越俚语对比并未得到语言学者的应有关注,关于汉、越俚语研究的书籍、资料目前仍然比较稀缺。正因为如此,本人以“汉、越俚语比较研究”为题开展分析和研究。汉、越俚语的共同点有:首先,从语音来看,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有很多相同之处。如汉、越俚语的音节结构都有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等几种主要形式;其次,从分类来看,汉、越俚语的分类都有音节构成分类和内容分类;最后,在表达方面,越南俚语借鉴了大量汉语因素,融合到自身的文化血脉与基因当中,使之发展出全新的自我特色。汉、越俚语的不同点有:首先,在语法结构方面,汉语俚语里很多不好的事物都可以变成骂人的载体,如:书呆子、垃圾、贼等。但是越南语俚语的结构是“??+X”(东西+X)(其中X指被骂者的缺点);其次,在分类方面,汉、越俚语的分类大致一样,但是小类里面的内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再次,在构成方面,汉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社会方言和社会流行语,而越南语俚语中的大部分来源于原有词语的词义改变;最后,在语义表达方面,汉语俚语的语义表达主要有字义与实义、本义与喻义、并义与偏义的特点,而越南语俚语的语义表达的主要特点是多义性和转义性。汉、越俚语之间之所以有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俚语产生于现实的生活,是人类思维的表现。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在历史上有过频繁的人类活动交往和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另一方面,俚语是各自国家的历史性、文化性和民族性的真实反映,有各自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从而产生了各自的特色。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汉越俚语的比较研究,一方面为相关学者和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素材、线索和思路,以便揭示中国和越南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汉语的越南学生进一步了解汉语俚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排除使用俚语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减少文化冲突,使他们能够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并自如地运用汉语俚语。
徐庭修[6](2020)在《毕飞宇小说中的数词俄译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数词的翻译问题近年来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数词系统本身在文学作品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指数,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语用和言内意义。而毕飞宇是中国当代文坛中“60后”作家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学界的重要支柱,他的作品广受国内读者的喜爱。因此本文是以毕飞宇小说作为语料,研究数词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现代汉语数词在国内的研究概况,再具体到文学作品中数词的翻译研究概况,包括汉俄数词的对比,俄译的策略综述和数词外译的研究概况,并说明了本文选择毕飞宇小说作为语料的原因。本文结合了具体文本中的例子,首先根据具体的文本对汉语文学作品中数词的作用进行了归纳,整理出数词的四个作用:第一,指称作用;第二,模糊语义作用;第三,修辞和渲染作用;第四,参与成语和俗语的表达作用。在此基础上,以毕飞宇小说中的数词为例,归纳总结出毕小说中数词除一般文学作品中数词作用之外的特色:第一,陌生化效果;第二,情节化效果;第三,频繁参与多种修辞;第四,含数词的成语和俗语的巧妙用法。本文通过具体的翻译案例,分别归纳了指称实数、非指称实数和含数词的成语俗语的翻译难点问题及误译。而误译现象中,除了因理解错误导致的误译以外,主要是文化理解不当、情感意味把握不明确导致的翻译失误。本文从社会符号学途径研究文学作品中翻译动机和翻译等值问题,通过翻译动机选择异化和归化、通过等值原则对符号意义进行取舍,并用具体案例加以分析,给出直译、直译加注、意译、换译等翻译方法和技巧,最终给出具体的建议。
阮氏垂玲(NGUYEN THI THUY LINH)[7](2020)在《汉越气象成语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和越南山水相连、文化相近,两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关系。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因而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一直表现在语言交流活动中。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中越两国社会发展趋势,学汉语的越南人和学越南语的中国人日益增多。因而,汉语和越南语的教学与研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其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因为成语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特征,所以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世界观、生活经验、精神文明以及历史文化。成语是组成语言词汇的一个部分,在汉语和越南语的词汇系统中都有着大量的成语。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结构形式固定、涵义丰富、运用广泛。近年来,关于成语的本体研究以及成语对比研究有了丰富的成果,汉越成语对比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但关于汉越气象成语对比的研究成果较为罕见。因此,本文以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对汉语和越南语的气象成语进行结构对比、语义对比、隐喻认知对比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采用定量统计法,在对“气象成语”概念进行清晰界定的基础上,从中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成语大词典》以及越南阮如意主编《学生成语词典》、阮麟主编《越南成语俗语词典》等词典中,收集汉语气象成语220条,越南语气象成语190条。此外,继续统计汉越气象成语中风、云、雨、雪、霜、雷、电等七个天气词语的数量以及使用频率,探讨两种语言气象成语的来源。之后,我们针对汉越气象成语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对比。在此部分,根据成语结构的对称性,本文将气象成语分为并列式气象成语和非并列式气象成语两大类。基于现代汉语语法结构分析法,对每一类成语进行结构合理性分析。另外,本文将汉越气象成语的语义进行对比,归纳总结两种语言气象成语的对应关系,包括完全对应、部分对应、无对应。接着,从概念隐喻理论入手,本文详细对比分析了汉越成语中“风”、“云”、“雨”、“雪”、“霜”、“雷”、“电”七种天气现象的隐喻意义,发现汉语和越南语中同一种气象所产生的隐喻意义不完全相同。最后,着重论述引发汉越气象成语中气象隐喻相似性和差异性成因。
袁耀辉[8](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李静茹[9](2019)在《《三体》三部曲的英译研究》文中认为《三体》三部曲是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创作的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讲述了在文革期间,由于一次偶然的电波发射,人类引发了三体文明的入侵。在与三体文明长达几个世纪的斗争中,人类发现了宇宙的黑暗现实,并最终毁灭于宇宙的黑暗森林打击之下。《三体》第一部《三体》于2015年8月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和多个奖项提名,《三体》第三部《死神永生》也于2017年获得了轨迹奖最佳长篇。可以说,《三体》系列是中国科幻走出去的里程碑之作。《三体》系列英译版一经出版,便吸引了众多海外读者。这不仅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窗口,而且增强了中国语言和文化在海外的吸引力,对我们从事海外汉语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体》在海外的热销离不开其译者的努力。《三体》第一部《三体》和第三部《死神永生》的英译由美籍华人科幻作家刘宇昆负责,《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的英译则由美籍科幻小说翻译家Joel Martinsen完成,两位都是非常杰出的科幻小说翻译者。本文从文学表达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英译版在何种程度上体现了原文的中国特色和科幻性,找出英译本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相较于之前论文以某一翻译理论为指导或仅分析某一部小说而言,更加系统、深入、全面的分析了整个《三体》三部曲英译本的翻译特点和翻译效果。论文主体部分为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一章从科幻新造词和科幻场景两个方面分析《三体》系列英译本的科幻性,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手段,评析译者在翻译中的优点和不足;第二章从中国文化特色、中国语言特色两个方面分析《三体》英译本中的中国特色,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手段,评析译者在翻译中的优点和不足;第三章对《三体》三部曲翻译特点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并对《三体》三部曲英译本的改写情况做了分析和归纳。
聂志[10](2018)在《晚清贵阳方言研究 ——以法国传教士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为依据》文中指出西南官话“地跨九省区,人口两亿七”,是现代汉语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次方言。贵州地处西南官话的十字路口,研究整个西南官话离不开贵州这个中心环节。贵阳作为贵州的中心600多年,贵阳方言一直是贵州方言的代表,因此,对贵阳方言的研究尤其重要。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对贵阳方言的研究多停留在共时层面的描写,历时的研究少有人触及。本文根据晚清在黔法国传教士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对晚清贵阳方言进行描写,并进行必要的比较,重点在于探讨100多年来贵阳方言的发展变化。本文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首先简要介绍官话到贵阳方言的大致情况,接着介绍与本文有关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意义、材料、方法等,并论证童保禄记录的就是当时的贵阳方言。第二章讨论语音。归纳文献记录的音系,语音变化,并将该音系与同时期有关文献记录的南北官话音系进行对比,探讨其异同。将该音系与今贵阳方言音系对比,探讨100多年来语音的演变。第三章讨论词汇。总结提取的方言词汇特点,并进行历时比较,还对方言常用词和俗语进行研究。第四章讨论语法。探讨了构词法,重点是同义异序词,儿个方言词的用法,以及一些句法结构和疑问句型。第五章讨论语用。从广义的方言角度,分析童着的会话,探讨称谓与交际用语,以及语用的文白差异。第六章强调文献的学术价值。认为它对方言史及汉语史研究、汉语接触史研究、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等方面都有价值,也指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
二、意义相同的成语和俗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意义相同的成语和俗语(论文提纲范文)
(2)中韩犬类语词对比分析及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 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
二 韩国学者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韩犬文化对比 |
第一节 中国的犬文化 |
第二节 韩国的犬文化 |
第三章 犬文化在中韩语中的体现 |
第一节 汉语犬类语词的文化内涵 |
一 汉字及字义 |
二 汉语词语 |
三 汉语熟语 |
第二节 韩语犬类语词的文化内涵 |
一 “狗”的字义 |
二 犬类词语 |
三 犬类成语 |
四 犬类俗语 |
第三节 中韩犬类语词文化内涵对比 |
第四节 中韩犬文化及犬类语词文化内涵差异成因分析 |
一 物质文化背景 |
二 社会文化背景 |
三 心理文化背景 |
第四章 中国犬类语词的文化教学策略 |
第一节 韩国汉语学习者犬类语词习得容易出现的问题 |
第二节 汉语的犬类语词教学策略 |
第三节 汉语的犬类语词教学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西游记》“熟语”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综述 |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熟语概说 |
一、汉语熟语的界定、特征和分类 |
二、汉维熟语的对比 |
三、汉维熟语的异同 |
(一)汉维熟语的相似之处 |
(二)汉维熟语的不同之处 |
第二章 《西游记》中熟语的分类 |
一、《西游记》中的成语及分类 |
二、《西游记》中的谚语、俗语及分类 |
三、《西游记》中的惯用语及分类 |
四、《西游记》中的歇后语及分类 |
第三章 《西游记》中熟语的翻译策略 |
一、熟语的翻译原则 |
二、翻译策略 |
(一)理解中的选义 |
(二)表达中的选词 |
(三)翻译中的灵活性 |
(四)翻译中的多样性 |
(五)直译与意译 |
三、《西游记》中熟语翻译存在的问题 |
(一)误译 |
(二)不可译的处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4)面向留学生的汉语熟语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熟语的标准及分类 |
1.1.2 汉语熟语是留学生的学习难点之一 |
1.1.3 汉语熟语给留学生带来的影响 |
1.2 研究综述 |
1.2.1 熟语本体研究综述 |
1.2.2 对外汉语教学中熟语的研究综述 |
1.2.3 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熟语研究 |
1.2.4 针对尼日利亚学生的熟语教材研究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二章 《汉语词汇教程·熟语》与《外国人说熟语》 |
2.1 《汉语词汇教程·熟语》中的熟语 |
2.1.1 编写体例分析 |
2.1.2 内容编排分析 |
2.1.3 编写特点分析 |
2.1.4 练习题分析 |
2.2 《外国人说熟语》 |
2.2.1 编写体例分析 |
2.2.2 内容编排分析 |
2.2.3 编写特点分析 |
2.3 两套教材的编写特点对比 |
2.3.1 熟语词汇解释的对比 |
2.3.2 熟语释义对比 |
2.3.3 熟语的练习对比 |
第三章 《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程》与《俗语教程》 |
3.1 《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程》教材选用分析 |
3.1.1 熟语在教材的选用 |
3.1.2 编写体例分析 |
3.1.3 注释例释分析 |
3.1.4 课后练习分析 |
3.2 《俗语教程》教材选用分析 |
3.2.1 熟语在教材中的选用 |
3.2.2 编写体例分析 |
3.2.3 注释例释分析 |
3.2.4 课后练习分析 |
3.3 两套教材的编写特点对比 |
3.3.1 在编排方式上 |
3.3.2 在注释和例释方面 |
3.3.3 在练习方面 |
第四章 熟语熟语教材的优缺点 |
4.1 《汉语词汇教程·熟语》与《外国人说熟语语》 |
4.1.1 两套教材编写的优点 |
4.1.2 两套教材编写的缺点 |
4.2 《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程》,《俗语教程》 |
4.2.1 两套教材编写的优点 |
4.2.2 两套教材编写的缺点 |
4.3 四套熟语教材的总结 |
第五章 针对尼日利亚学习者的熟语教材编写建议 |
5.1 尼日利亚民族文化特点分析 |
5.2 尼日利亚语言特点分析 |
5.2.1 尼日利亚语言种类 |
5.2.2 尼日利亚英语的特点 |
5.2.3 尼日利亚熟语 |
5.3 对尼日利亚熟语教材编写建议 |
5.3.1 对教材编写者的建议 |
5.3.2 对教材中熟语注释的建议 |
5.3.3 对教材中熟语练习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件 |
(5)汉越俚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内容与价值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中国俚语研究现状 |
二、越南俚语研究现状 |
三、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
四、汉、越俚语比较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三、语料来源 |
第四节 俚语的界定、研究范围及目标 |
一、俚语的界定 |
二、研究范围 |
三、研究目标 |
第五节 选题理由、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一、选题理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俚语的概况、形成机理及其与其他词语的联系 |
第一节 俚语的性质和特点 |
一、俚语的性质 |
二、俚语的特点 |
三、俚语的特殊性 |
四、与汉语俚语对应的越南语俚语 |
第二节 俚语在词语中的功能 |
一、文化认同功能 |
二、交际改善功能 |
三、情感宣泄功能 |
四、禁忌回避功能 |
五、时尚展现功能 |
六、其他功能 |
第三节 俚语的分类及传播方式 |
一、俚语的分类 |
二、俚语传播与扩散的方式 |
第四节 汉越俚语的产生与形成机理 |
一、俚语的缘起 |
二、俚语的形成机制 |
三、汉越俚语形成机理的对比 |
第五节 俚语与俗语、行话、黑话、詈词及流行语的联系 |
一、俚语与俗语的异同 |
二、俚语与行话、黑话、詈词与流行语的不同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 |
第一节 汉越俚语构成方式比较 |
一、汉越俚语的结构对比分析 |
二、汉越俚语的句法功能对比分析 |
第二节 汉越俚语的语音结构对比 |
一、单音节词 |
二、同音词比重差异 |
三、声调差异 |
四、叠词 |
五、语素重组带来的音节差异 |
第三节 汉越俚语构造形式的异同 |
一、汉语俚语构造形式 |
二、越南语俚语构造形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越俚语的修辞方式对比 |
第一节 俚语中的修辞方式 |
一、汉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
二、越南语俚语的修辞方式 |
三、汉越俚语修辞方式的对比 |
第二节 俚语修辞的来源分析 |
一、来源一——颜色 |
二、来源二——动物 |
三、来源三——植物 |
第三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口语表达中的效果 |
一、适配环境 |
二、结合对象 |
三、注重内容 |
第四节 俚语修辞方式在文学作品中的举例说明 |
一、汉语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
二、越南俚语在文学作品里的例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汉越俚语文化内涵对比 |
第一节 汉越俚语的思维方式 |
一、辩证思维 |
二、意象思维 |
第二节 汉越俚语展现的人民思想意识对比 |
一、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世界观与宗教信仰 |
二、汉、越俚语所反映的价值观 |
第三节 俚语中的生活哲理 |
一、社会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
二、经济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
三、政治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
四、文化生活类俚语中的哲理 |
第四节 汉越俚语中的民族风俗 |
一、风俗介绍 |
二、例子说明 |
第五节 汉越俚语中的农业民俗 |
一、俚语中表达相似的农业意象 |
二、俚语中含有不同的农业意象 |
第六节 汉越俚语中的数字文化 |
一、文化内涵相同的表达 |
二、文化内涵不同的表达 |
三、文化内涵相近或相近的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统计的汉越俚语对应的表达形式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6)毕飞宇小说中的数词俄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前言 |
1.数词的研究概述 |
1.1 现代数词的定义和现代汉语数词的研究综述 |
1.2 文学作品中数词的翻译研究 |
1.3 毕飞宇小说在国内外的传播 |
2.文学作品中的数词 |
2.1 文学作品中数词的作用 |
2.2 毕飞宇小说中数词的特色和作用 |
3.毕飞宇小说中的数词翻译难点问题 |
3.1 指称实数翻译难点问题 |
3.1.1 “一”的翻译难点问题 |
3.1.2 其他实数的翻译难点问题 |
3.2 非指称实数翻译难点问题 |
3.2.1 具有象形、谐音双关和陌生化效果的数词翻译难点问题 |
3.2.2 具有模糊语义的数词翻译难点问题 |
3.2.3 具有情节意义的数词翻译难点问题 |
3.3 成语俗语中数词翻译难点问题 |
3.3.1 成语中数词的翻译难点问题 |
3.3.2 日常俗语中数词的翻译难点问题 |
4.从翻译研究的社会符号学途径看毕飞宇小说中数词的翻译 |
4.1 翻译研究的社会符号学途径 |
4.2 翻译动机问题:归化与异化的选择 |
4.2.1 异化 |
4.2.2 归化 |
4.3 翻译等值问题:意义的取舍 |
4.3.1 数词主要表现言内意义 |
4.3.2 数词主要表现语用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7)汉越气象成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一) 汉语气象成语相关研究 |
(二) 越南语气象成语相关研究 |
(三) 汉越气象成语对比研究现状 |
(四) 不足之处 |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四、语料来源 |
第一章 汉越气象成语概况 |
第一节 汉越气象成语的界定 |
一、汉越成语的界定 |
二、汉越气象成语的界定 |
第二节 汉越气象成语的统计 |
一、汉越气象成语的数量 |
二、汉越气象成语中所出现的气象词汇数量与使用频率 |
第三节 汉越气象成语的来源 |
一、汉语气象成语的来源 |
二、越南语气象成语的来源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汉越气象成语结构对比研究 |
第一节 汉越气象成语结构对比 |
一、汉越并列式气象成语的结构对比 |
二、汉越非并列式气象成语结构对比 |
第二节 汉越气象成语对应关系 |
一、完全对应的成语 |
二、部分对应的成语 |
三、无对应的成语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汉越气象成语的隐喻认知对比 |
第一节 概念隐喻理论及气象的概念隐喻 |
一、概念隐喻理论 |
二、气象的概念隐喻 |
第二节 汉越气象成语的隐喻对比 |
一、“风”的隐喻意义对比 |
二、“云”的隐喻意义对比 |
三、“雨”的隐喻意义对比 |
四、“雪”的隐喻意义对比 |
五、“霜”的隐喻意义对比 |
六、“雷”的隐喻意义对比 |
七、“电”的隐喻意义对比 |
第三节 汉越气象成语隐喻对比的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汉越气象成语隐喻异同的原因 |
第一节 汉越气象成语隐喻相似的原因 |
一、汉语和越南语的语言接触 |
二、天气现象的共有特征 |
三、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普遍性 |
第二节 汉越气象成语隐喻差异的原因 |
一、自然环境的差别 |
二、联想方式不同 |
三、越南语独立发展的趋势 |
结语 |
一、论文的主要结论 |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汉越气象成语完全对应 |
附录二: 汉越气象成语部分对应 |
附录三: 汉越气象成语无对应 |
致谢 |
(8)《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选题缘起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说明 |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
2.7 小结 |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
4.1 俗语词概述 |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
4.5 小结 |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
5.8 小结 |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
7.3 小结 |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
8.1 语言学价值 |
8.2 文化学价值 |
8.3 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三体》三部曲的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三体》三部曲科幻新造词与科幻场景翻译分析 |
1.1 《三体》三部曲中的科幻新造词 |
1.1.1 《三体》中的科幻新造词 |
1.1.2 《黑暗森林》中的新造科幻词 |
1.1.3 《死神永生》中的科幻新造词 |
1.2 《三体》三部曲中的科幻场景翻译 |
1.2.1 与外星文明有关的科幻场景 |
1.2.2 与未来人类社会有关的科幻场景 |
1.2.3 与异维空间有关的科幻场景 |
第二章 《三体》三部曲中国特色翻译分析 |
2.1 《三体》三部曲中的中国文化特色 |
2.1.1 《三体》三部曲中的历史文化 |
2.1.2 《三体》三部曲中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
2.2 《三体》三部曲中的中国语言特色 |
2.2.1 成语 |
2.2.2 俗语 |
2.3.3 谐音词 |
第三章 《三体》三部曲的翻译特点及改写 |
3.1 《三体》三部曲的翻译特点 |
3.1.1 科幻新造词和科幻场景上的翻译特点 |
3.1.2 中国特色的翻译特点 |
3.1.3 《三体》三部曲翻译特点的总结 |
3.2 《三体》三部曲的改写 |
3.2.1 涉嫌女性歧视的部分 |
3.2.2 涉及未知信息的部分 |
3.2.3 有关血腥暴力的部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晚清贵阳方言研究 ——以法国传教士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为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官话与西南官话 |
一、官话 |
(一) 汉语共同语的源流 |
(二) 官话的含义 |
二、西南官话 |
(一) 方言及官话视野中的西南官话 |
(二) 西南官话概述 |
第二节 贵阳市及贵阳方言 |
一、贵阳市概况 |
二、贵阳的建制沿革 |
三、贵阳的语言变迁与贵阳方言的形成 |
第三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一) 对晚清西南官话文献的语言研究 |
(二) 对清末民国贵阳方言的记录和研究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 |
一、研究材料 |
(一) 主要研究材料: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 |
(二) 参考研究材料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五节 研究材料记录的方言性质 |
一、童着记录的是西南官话 |
(一) 语音方面 |
(二) 词汇方面 |
(三) 语法方面 |
二、童着记录的是一个西部省份的官话——贵州官话 |
三、童着记录的是贵州官话的代表——贵阳话 |
第二章 方言语音研究 |
第一节 童着的语音系统 |
一、声母系统及特点 |
(一) 声母系统 |
(二) 声母系统特点 |
二、韵母系统及特点 |
(一) 韵母系统 |
(二) 韵母系统特点 |
三、声调系统及特点 |
(一) 声调系统 |
(二) 调型及入声特点 |
四、声韵调配合表 |
第二节 童着的语音变化 |
一、语流音变 |
(一) 连读变调 |
(二) 连读变声和连读变韵 |
二、文白异读 |
(一) 异声同韵同调 |
(二) 同声异韵同调 |
(三) 同声多韵多调 |
(四) 异声异韵同调 |
三、别义异读 |
第三节 童着音系与晚清南北官话文献音系比较 |
一、与南京官话文献音系比较 |
(一) 声母的比较 |
(二) 韵母的比较 |
(三) 声调的比较 |
二、与北京官话文献音系比较 |
(一) 声母的比较 |
(二) 韵母的比较 |
(三) 声调的比较 |
第四节 从童着看100多年来贵阳方言语音的发展演变 |
一、声母的发展演变 |
(一) 声母的共同特点 |
(二) 声母的演变情况 |
二、韵母的发展演变 |
(一) 韵母的共同特点 |
(二) 韵母的演变情况 |
(三) 撮口韵有无及演变的讨论 |
三、声调的发展演变 |
(一) 入声的消失 |
(二) 从声调发展情况推测晚清贵阳方言调型 |
第三章 方言词汇研究 |
第一节 童着贵阳方言词汇总貌及特点 |
一、收词说明 |
二、词汇总貌 |
三、方言词汇特点 |
(一) 反映了晚清贵阳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 |
(二) 反映了方言词汇形式灵活多变 |
第二节 方言词汇的历时考察 |
一、与《蜀语》方言词汇比较 |
(一) 音义基本一致的方言词 |
(二) 音义差别较大的方言词 |
二、与今贵阳方言词汇比较 |
(一) 音义基本一致的方言词 |
(二) 音义有变的方言词 |
三、一个多世纪以来贵阳方言词汇的变化 |
第三节 方言常用词研究 |
一、关于常用词研究 |
二、亲属称谓词研究 |
(一) 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
(二) 历时对比 |
三、“做”类泛义动词研究 |
(一) “做”类泛义动词的使用研究 |
(二) 历时考察 |
第四节 俗语研究 |
一、俗语及其种类、特征 |
二、方言俗语的源流 |
(一) 当地人民群众的创造 |
(二) 来源于古代史书典籍 |
(三) 来源于民间俗文学 |
三、童着方言俗语研究 |
(一) 俗成语 |
(二) 谚语 |
(三) 狭义俗语 |
第四章 方言语法研究 |
第一节 构词与构形 |
一、重叠式构词 |
二、附加式构词 |
(一) 子 |
(二) 儿 |
(三) 头 |
(四) 老 |
(五) 肝 |
(六) 客 |
(七) 得 |
三、同义异序词 |
(一) 同义异序词的界定 |
(二) 同义异序词的分类与结构 |
(三) 同义异序词的源流 |
(四) 同义异序词的发展演变 |
四、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
(一) 从式 |
(二) BA式 |
(三) AABB式 |
(四) ABAC式 |
第二节 几个方言词的用法 |
一、“到”、“倒”与“起” |
(一) “到”的用法 |
(二) “倒”的用法 |
(三) “起”的用法 |
二、“过”的用法 |
(一) “过V” |
(二) “V过” |
三、“着”的用法 |
(一) 作为动词、助词、语气词的“着” |
(二) 作为介词的“着” |
第三节 几种句法结构 |
一、否定结构 |
(一) 莫、莫得、莫有 |
(二) 没、没有、无有 |
(三) 不得、不消 |
二、“得”字结构 |
(一) 得V/不得V |
(二) V得/V不得 |
(三) V得C/V得不C |
(四) V得C(0) /V不C(0) |
三、其余几种句法结构 |
(一) 兜人V |
(二) “A/V得狠”和“A/V狠” |
(三) 不当A/V |
第四节 疑问句 |
一、是非问句 |
二、特指问句 |
三、正反问句 |
(一) 句尾否定词正反问句 |
(二) 其他正反问句 |
第五章 方言语用研究 |
第一节 会话研究 |
一、会话特点 |
(一) 紧扣主题 |
(二) 形式灵活 |
二、会话分析 |
(一) 话轮转换与控制 |
(二) 会话结构 |
(三) 话题转移 |
三、会话体现的语用原则 |
(一) 合作原则 |
(二) 礼貌原则 |
第二节 交际用语研究 |
一、取名与禁忌 |
二、泛亲属称谓语 |
三、问候与道别语 |
四、祝颂语 |
五、感谢与道歉语 |
六、敬称与谦称 |
(一) 敬称 |
(二) 谦称 |
七、委婉语 |
八、詈骂语 |
(一) 诅咒类詈骂语 |
(二) 禁忌类詈骂语 |
(三) 歧视类詈骂语 |
(四) 违背伦理观念的詈骂语 |
第三节 语用的文白差异 |
第六章 童着的学术价值 |
第一节 方言史及汉语史价值 |
第二节 近现代汉语接触史研究价值 |
一、国名及相关名词 |
二、“洋”类词语 |
三、其他类词语 |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学借鉴价值 |
一、体现的语言教学 |
(一) 语言要素教学 |
(二) 会话教学 |
(三) 俗语教学 |
(四) 文化教学 |
二、契合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原则 |
(一) 针对性原则 |
(二) 实用性原则 |
(三) 趣味性原则 |
(四) 科学性原则 |
第四节 其他价值及历史局限性 |
一、其他价值 |
二、历史局限性 |
(一) 汉语及方言方面 |
(二) 教材教学方面 |
(三) 其他方面 |
第五节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科研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后记 |
四、意义相同的成语和俗语(论文参考文献)
- [1]以鼠、牛、狗作为语素的中蒙动物词汇比较研究[D]. 胡兰(Jargalsaikhan Khulan). 燕山大学, 2021
- [2]中韩犬类语词对比分析及教学建议[D]. 汤晴. 烟台大学, 2021(12)
- [3]《西游记》“熟语”翻译研究[D]. 苏比努尔·阿不都拉.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4]面向留学生的汉语熟语教材研究[D]. 秦朗.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汉越俚语比较研究[D]. 裴红幸.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8)
- [6]毕飞宇小说中的数词俄译问题研究[D]. 徐庭修.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7]汉越气象成语对比研究[D]. 阮氏垂玲(NGUYEN THI THUY LINH).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8]《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9]《三体》三部曲的英译研究[D]. 李静茹. 山西大学, 2019(02)
- [10]晚清贵阳方言研究 ——以法国传教士童保禄所着汉语文献为依据[D]. 聂志. 厦门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