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绪智力理论结构的实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莹[1](2021)在《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对基层公务员工作退缩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基层公务员可以在非工作时间内通过电子移动通信设备来处理工作或者是与自己的同事取得联系,即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普遍现象。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是个体主动和被动发生工作联系的综合,可被界定为在非工作情境中处理工作事务的行为频率,这种行为的发生会持续不断地消耗基层公务员的个体资源,使基层公务员产生负面体验并引发情绪耗竭,增加其对职业的倦怠感,继而对其后续的态度和行为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此外,基层公务员作为党和人民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而工作退缩现象在公共组织中越来越普遍,如何缓解基层公务员由于工作压力而采取工作退缩行为是公共部门管理者急需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选择目前较为突出的基层公务员工作退缩行为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讨论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作为一种影响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情感事件理论,分别引入了职业倦怠作为中介变量以及情绪智力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一个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对基层公务员工作退缩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职业倦怠在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和基层公务员工作退缩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情绪智力在模型中起到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主要在黑龙江省和江苏省通过纸质问卷发放方式收集问卷数据,最终回收了245名基层公务员的有效样本。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使用SPSS23.0和AMOS23.0分析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论证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职业倦怠、基层公务员工作退缩行为和情绪智力之间的关系。通过统计软件的分析和检验,研究结果发现: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与基础公务员工作退缩行为正相关;职业倦怠在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与基层公务员工作退缩行为的关系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情绪智力调节职业倦怠与基层公务员工作退缩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讨基层公务员工作退缩行为潜在的影响因素,就如何有效管理公共组织部门基层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借鉴意义。
李璐璐[2](2021)在《设计过程任务冲突对建筑师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程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建筑设计是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建筑师和业主是建筑设计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在工程设计阶段,建筑师和业主往往因为对方案设计的认知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分歧。面对分歧导致的任务冲突,建筑师是会选择共享知识,积极说服业主达成一致,还是选择故意隐藏知识,消极应对业主,减少自我损耗,鲜有系统的研究。基于此,为了促进业主和建筑师良好沟通,提升设计过程双方的合作质量,本文针对设计过程任务冲突对建筑师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本文以建筑师为研究对象,对以往任务冲突、知识隐藏、自我损耗和情绪智力相关研究及理论的梳理和总结,在资源保存理论基础上构建出本文的理论模型。然后结合工程实际背景对国外成熟的测量量表进行适当修改,完成问卷测量条目的设置,借助SPSS26.0和AMOS23.0软件对最终得到的214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并完成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性及相关性分析以及假设检验等数据分析工作。研究结果显示:(1)任务冲突与建筑师的知识隐藏行为呈正U型影响;(2)自我损耗在任务冲突与建筑师的知识隐藏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建筑师的情绪智力水平负向调节自我损耗与知识隐藏之间的关系强度。本文揭示了任务冲突对建筑师知识隐藏行为的作用机制,是联系工程设计行业实际背景进行知识隐藏行为分析的研究尝试,丰富了任务冲突的作用效应以及知识隐藏的影响因素研究,帮助设计过程中的相关方更好的利用任务冲突的正面效应以减少建筑师的知识隐藏行为,同时,通过探索自我损耗的中介效应和情绪智力的调节效应,为工程项目设计过程的管理实践提供指导和对策建议。
薛璐[3](2021)在《山西高校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培养高质量人才是每个国家的发展目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的逐渐深入,高等院校所输出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正是处于蓬勃向上的年龄,敢于创新挑战、不畏艰辛、乐于奋斗,因为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但是社会竞争日益剧烈,大学生身上肩负的重任也逐渐增大,学业繁重、进入社会的压力容易使他们陷入低级消沉的情绪,不能对自身的情绪进行很好的把控,也无法运用积极的情绪去处理各种事情。这会使大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无法用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更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此外,来自学校、同伴以及家庭的支持力度不够,大学生很容易在学习方面出现行为、认知以及情绪投入不足的现象,极易产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倦怠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将以情绪智力为切入点,验证其对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为情绪智力对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通过梳理大量学者的文献,对国内外有关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学习投入以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以资源存储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本文的研究模型。利用调查问卷法对431名山西高校本科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在测量量表通过了信效度检验后,采用实证研究法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1)情绪智力对学习投入有显着的正向影响;(2)情绪智力对自我效能感有显着的正向影响;(3)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投入有显着的正向影响;(4)自我效能感在情绪智力和学习投入间起部分中介作用;(5)社会支持在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投入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提高大学生学习投入水平,本研究针对学习投入问题从调节情绪智力、促进自我效能感、强化社会支持和全面提升大学生学习投入水平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李玉然[4](2021)在《中资企业外派人员的情绪智力、文化智力与任务绩效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辅相成的新发展格局下,中资国际企业如何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优化企业的人才甄选、培训与管理,是破解外派人才匮乏、外派失败率上升、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效率低下等难题的关键突破口。随着日益增多的国际业务与跨国互动,面对合适人选稀缺的困境,企业亟需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下快速适应、灵活转变、积极表现的全能型外派人员。文化智力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反映了人们在陌生文化背.景下,收集、.处理信息、.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应有效措施,.从而适应新文化的能力。作为外派人.员在跨文化环境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观测指标.,其能够直观地反映个体的跨文化能.力水平.。与此同时,情绪智力作为一种同样可以通过后天学习与培训得以加强的能力,则全面地展示了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处理与情绪相关的问题,并推进事物朝积极方向发展的能力。文化智力与情绪智力均为外派人员的重要能力构成。本研究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资企业跨境项目中的外派人员,立足于微观层面个体在情绪智力与文化智力上的特征差异,首先探寻情绪智力与文化智力之间的关系,再探究情绪智力、文化智力分别对外派人员任务绩效的影响机制,以及文化智力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其次,基于宏观国家层面的文化距离差异,探寻在不同文化距离下,外派人员的情绪智力对其任务绩效的影响差异。根据上述研究问题,本文构建了关于外派人员情绪智力、文化智力与任务绩效的动态能力模型,提出相关假设并加以验证,通过实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资企业外派人员的情绪智力与动机文化智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情绪智力较高的外派人员,在进入新文化环境中时,其及时调整情绪并运用社交技巧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的能力,往往有助于其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并在不同于自己母国文化的情境中保持持续探索新文化环境的动力,即体现在外派人员相应较高的动机文化智力上。但是,拥有过高情绪智力的外派人员,会同时具有较高的母国文化认同感,即民族认同感。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在社会认同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个体会试图离开当前的群体。因此,在发生工作文化背景转变时,情绪智力过高的外派个体倾向于坚持自己所归属的、熟悉的母国文化价值观与相关规范,这会影响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并进一步阻碍动机文化智力的发展。第二,中资企业外派人员的情绪智力与行为文化智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由于情绪智力较高的外派人员往往在人际交往中也更为灵活,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与自我效能,在新的文化环境下灵活运用社交技巧,并通过观察与模仿,迅速学习新的交流模式与规范准则。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人们通过观察与模仿他人的行为结果,学习并掌握不同的行为模式。因此,情绪智力较高的外派人员能够凭借其灵活的社交能力与情绪感知能力,在与东道国企业员工的交流中迅速习得语言、非语言等行为,加强沟通的有效性,从而促进行为文化智力的发展。第三,外派人员的文化智力与任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一方面,外派人员的动机文化智力越高,其在进入新文化环境时往往更具热情、自信与灵活性,这有助于在与东道国员工的交流、互动中减少摩擦与冲突,从而更出色地完成个人任务,并体现在更高的任务绩效上。另一方面,行为文化智力较高的外派人员往往具有高超的模仿能力,其能通过无意识或机械模仿东道国居民的词语、音调、手势、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等,展示出符合东道国文化的语言、非语言行为,从而提升其在新文化环境中的交流效率,并在任务完成方面表现得更好。第四,外派人员的情绪智力与任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情绪智力较高的外派人员,不仅能够识别、感知和调整自我情绪,还能敏锐地捕捉他人情绪的变化,理解他人情绪,他们往往更擅长沟通,更能精准地表达、阐述自己的情绪以满足他人的情感需求,从而达到自己的沟通目标,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情绪处理能力,有助于外派人员进一步提升绩效。第五,外派人员的文化智力.在其情绪智力与任务绩效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说明外派个体的情绪智力水平对其任务绩效的正向作用,有一部分是通过文化智力的方式传递于任务绩效的。文化智力不仅体现了外派人员在跨文化环境下灵活适应的能力,更是其掌握东道国文化知识、理解东道国文化思维方式、了解东道国居民行为习惯程度的能力体现。较高的情绪智力水平,使得外派人员在执行海外任务时展现出更高超的社交能力与技巧,文化智力则是将这种社交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下进行转换和调整的重要辅助和推手。因此,外派人员的文化智力是其情绪智力与任务绩效关系的重要桥梁。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通过构建外派人员的动态能力模型,不仅为中资企业外派风险管理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参考,更为全球外派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此同时,本研究对企业进行外派人员的甄选、培训、激励等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国际商务活动指导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方泽慧[5](2021)在《高星级酒店一线员工情绪智力、政治技能和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越来越关注消极的角色外行为,工作场所偏离行为作为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消极角色外行为,其表现出来的盗窃、人际冲突、暴力、故意破坏等形式会对组织和组织内成员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工作场所偏离行为也出现新的表现形式,例如随意交谈公司内部信息、透露未被允许的商业机密、内部审批不规范、客户信息泄露等,这将会给组织带来更大的风险。高星级酒店作为服务导向型的旅游企业,其服务是在一线员工与顾客的互动中交付,一线员工工作场所偏离行为会严重影响其服务质量,降低顾客的服务体验和忠诚度,从而影响高星级酒店的整体形象和组织绩效,给高星级酒店带来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因此高星级酒店管理者更需加以重视。本文选择高星级酒店的一线员工作为研究对象,以情感事件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前期文献综述的基础之上构建理论模型,开发适用于高星级酒店一线员工的情绪智力、政治技能和工作场所偏离行为量表,在我国旅游企业情境下探索情绪智力、政治技能和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关系,验证政治技能的中介效应。本文基于前期文献回顾和分析,构建情绪智力四个维度、政治技能四个维度和工作场所偏离行为两个维度之间关系假设以及政治技能的中介效应假设共计33条,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的方式进行检验,结论为:(1)高星级酒店一线员工自我情绪评估、他人情绪评估与人际影响;自我情绪评估、情绪控制与网络能力;他人情绪评估、情绪使用与社交机敏性;自我情绪评估与外显真诚之间呈显着正相关;(2)高星级酒店一线员工情绪智力与工作场所偏离行为之前呈现显着负相关(他人情绪评估和人际指向的偏离行为、组织指向的偏离行为关系除外);(3)高星级酒店一线员工政治技能与工作场所偏离行为之前存在显着的负相关(网络能力、社交机敏性和外显真诚与人际指向的偏离行为关系除外);(4)高星级酒店中一线员工的政治技能在情绪智力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影响中呈显着的部分中介作用。
赵然[6](2020)在《大学生情绪智力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 ——创业心理资本的中介及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文中提出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现有产业体系下就业岗位有限,创业已被当作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途径。我国更是把“创业带动就业”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战略。创业意向作为创业行为的预测指标,也已成为学者研究热点。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向首先有助于提高创业行为发生率,对于促进大学生投身创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改善社会就业结构及拉动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其次所培养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也是成功企业管理者应具备的特质,是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重点关注的问题。除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外,情绪智力在创业领域的作用逐渐被重视,情绪智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智力的不足,在个人生活及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尝试从情绪智力角度研究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文章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了解当前研究现状和不足。其次,以情绪智力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研究模型。最后,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证情绪智力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创业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及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情绪智力、创业心理资本、领悟社会支持皆处中上等水平,创业意向则得分相对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对创业意向有显着正向影响,调节自我情绪、评价他人情绪、调节他人情绪三个维度对创业意向的预测作用显着,情绪智力水平越高,创业意向越强。创业心理资本在情绪智力与创业意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在情绪智力与创业意向中起调节作用,同时在创业心理资本与创业意向中起调节作用。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研究为高校及大学生提出建议:重视情绪智力水平的提高;形成积极心理状态,提升创业心理资本;加强社会支持,提升领悟及认知能力;从多角度提高大学生创业意向。本研究丰富了情绪智力、创业心理资本、领悟社会支持、创业意向相关领域的研究结果,将个体角度和社会环境角度相结合,详细而充分地解释了情绪智力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
杜俐颖[7](2020)在《90后知识型员工离职倾向研究 ——基于情绪智力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企业之间突出的人才竞争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同时,时代特征赋予个人不同的时代烙印,并且与人的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的信息渠道,使得人才市场招聘信息更及时、全面地进入大众视野,这就带给许多企业留人难的棘手情况。员工的高离职倾向、频繁跳槽等现象不仅会影响企业组织的稳定性,同时,也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会使得企业面临较高的运营风险,进而增加运营成本,企业信誉也会遭受挑战。企业员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领域的高度重视,是企业取得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不竭动力。已有研究表明,离职倾向对预测离职行为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是企业员工的心理特质对离职倾向的影响机制,探索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对人才的选用育留的企业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相应的指导作用。本文的研究对象仅仅限定为90后知识型员工,对成熟量表进行修改,线上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具体探讨在中国情境下,不同知识型员工个体的情绪智力水平的高低,对理解组织支持进而获取不同的组织支持感,最终对离职倾向产生影响。正式样本中一共采集到有效问卷236份,通过SPSS22.0与AMOS21.0开展统计分析,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为:(1)90后知识型员工情绪智力中的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运用能力能够显着影响到其是否产生离职倾向;(2)90后知识型员工的情绪智力中的自我情绪评估、他人情绪评估、情绪调控、情绪运用均能够显着影响到其组织支持感;(3)90后知识型员工组织支持感中的工作支持、员工价值认同、关心利益均会显着影响其离职倾向;(4)90后知识型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在其情绪智力中的情绪调控能力、情绪运用能力与离职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5)90后知识型员工工作嵌入程度会在其情绪智力中的情绪调控、情绪运用与离职倾向之间起调节作用。本文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之上,立足于中国现实情境,针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90后知识型员工管理方面提供了相对应的管理建议,同时,在本文的最后,指出本文研究所存在的研究不足之处,同时对后续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也一并予以指出。
葛微[8](2019)在《基于元分析的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员工的工作绩效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随着情绪智力概念的提出,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问题成为了人力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为止,学术界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二者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但是由于研究情境的不同,使得研究结果并不一致,甚至出现了研究结果完全相悖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不利于研究者对二者关系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同时也不利于指导组织实践活动。基于此,本研究选用元分析的方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再分析,试图理清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同时探索了职业类型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本研究纳入了 2002-2018年共79篇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实证研究文献,选取相关系数作为效应值,通过合并效应值的方法得出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一般性结果。同时验证了情绪智力和工作绩效维度分效应的关系值。另外,将纳入研究文献的研究群体分为公务员、服务业从业人员、管理者、护士、教师、军人、销售、专业技术人员八大职业。利用亚组分析对职业类型进行调节效应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呈高度显着正相关关系(r=0.481)。情绪智力是工作绩效重要的前因变量,对工作绩效起着重要的预测作用。(2)能力情绪智力与任务绩效呈高度显着正相关(r=0.420,P<0.001);能力情绪智力与周边绩效呈高度显着正相关关系(r=0.438,P<0.001);特质情绪智力与任务绩效之间呈中度显着正相关关系(r=0.369,P<0.001);特质情绪智力与周边绩效之间呈高度显着正相关(r=0.482,P<0.001)。(3)职业类型在情绪智力和工作绩效的关系中调节效应显着。其中护士和公务员两个职业类别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最大(r=0.571,p<0.001);军人群体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最小(r=0.313,p<0.001)。本研究结果理清了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且验证了职业类型的调节效应,为今后研究者们深入研究二者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为提升员工工作绩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文榕华[9](2019)在《大学生情绪智力、积极人格与领导力实践行为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不同类型大学生的情绪智力、积极人格和领导力实践行为的现状,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从而为高校更好地培养大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增加对大学生情绪智力和积极人格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使用情绪智力量表、大学生积极人格量表和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量表,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9所高等院校1282名大学专科生、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研究的结果如下:1.大学生情绪智力总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大学生情绪智力在性别、政治面貌和专业类型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在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和学生类型上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总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总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情绪智力总分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大学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情绪智力总分高于大学本科生。2.大学生积极人格总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大学生积极人格在性别、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政治面貌和专业类型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和学生类型上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的积极人格总分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大学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积极人格总分高于大学本科生。3.大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总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大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和专业类型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在生源地、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政治面貌和学生类型上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城镇大学生的领导力实践行为总分高于农村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的领导力实践行为总分高于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中共党员大学生的领导力实践行为总分高于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和群众的大学生,硕士研究生的领导力实践行为总分高于大学生专科生和本科生。4.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各维度和领导力实践行为及各维度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各维度和积极人格及各维度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大学生积极人格及各维度和领导力实践行为及各维度也均呈显着的正相关。5.大学生情绪智力可以显着预测领导力实践行为,大学生情绪智力可以显着预测积极人格,大学生积极人格可以显着预测领导力实践行为,大学生情绪智力和积极人格也可以共同显着预测领导力实践行为。6.大学生积极人格在情绪智力和领导力实践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8.86%。情绪智力既能直接影响大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也能通过积极人格间接影响大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当前大学生的领导力实践行为还有待提高,从大学生的情绪智力与积极人格两方面去影响和提高大学生的领导力实践行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赵乾坤[10](2018)在《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情境测验的编制与应用》文中指出由于生理及所处环境的特殊,听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情绪智力不仅可以预测个体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同时也预示着个体心理健康与否。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开放式访谈等方式汇总出听障初中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常见情境及影响因素,汇编出涵盖听障初中生诸多方面的情绪因素表。结合文献综述及情绪因素表,编制出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情境测验的初始问卷。根据初测数据反馈的结果,对所编制的初始情绪智力情境测验进行修订,形成正式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情境测验,并对其进行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自编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情境测验有良好的信效度。因素分析之后得出所编制测验包含四个维度:理解他人情绪、表达自我情绪、调控他人情绪、调控自我情绪。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情境测验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7,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良好。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理论结构与实证数据拟合良好,测验结构效度符合预期。2.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的特点(1)测验总体状况:总体来看,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各维度得分高低依次是:理解他人情绪能力>调控他人情绪能力>调控自我情绪能力>表达自我情绪能力;(2)性别特点: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总体水平及理解他人维度得分上男女差异显着,女生得分显着高于男生;(3)年级特点: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总体水平及理解他人、表达自我维度得分上年级差异显着,调控自我、调控他人两个维度得分上年级差异不显着;(4)听力损失时间特点: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总体水平及理解他人情绪得分上学语后聋显着高于学语前聋;(5)家庭结构特点:听障初中生调控他人维度得分不同家庭结构间差异显着;(6)听力损伤程度特点: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总体水平及表达自我、调控自我、调控他人维度得分上不同损伤程度差异显着;(7)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关系:情绪智力总体水平及各维度与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存在显着正相关,与指向情绪问题的应对方式存在负相关或无相关。
二、情绪智力理论结构的实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情绪智力理论结构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对基层公务员工作退缩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 |
2.1.1 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的概念界定 |
2.1.2 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的理论视角 |
2.1.3 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的相关研究 |
2.2 工作退缩行为 |
2.2.1 工作退缩行为的概念界定 |
2.2.2 工作退缩行为的构成维度 |
2.2.3 工作退缩行为的相关研究 |
2.3 职业倦怠 |
2.3.1 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 |
2.3.2 职业倦怠的构成维度 |
2.3.3 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
2.4 情绪智力 |
2.4.1 情绪智力的概念界定 |
2.4.2 情绪智力的理论模型 |
2.4.3 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 |
2.5 理论基础 |
2.5.1 资源保存理论 |
2.5.2 情感事件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
3.1 研究假设 |
3.1.1 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与工作退缩行为 |
3.1.2 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与职业倦怠 |
3.1.3 职业倦怠的中介作用 |
3.1.4 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
3.2 研究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研究方法及研究样本 |
4.1.2 变量测量 |
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2.1 实验设计和样本基本情况 |
4.2.2 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
4.2.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4.2.4 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检验 |
4.2.5 职业倦怠的中介效应检验 |
4.2.6 情绪智力的调节效应检验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设计过程任务冲突对建筑师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建筑师相关研究 |
2.1.1 建筑师职业角色 |
2.1.2 建筑师设计过程 |
2.1.3 建筑师与业主的关系 |
2.2 任务冲突研究综述 |
2.2.1 任务冲突的相关研究 |
2.2.2 任务冲突的作用效应 |
2.2.3 建筑师与业主之间的任务冲突 |
2.3 知识隐藏研究综述 |
2.3.1 知识隐藏的概念及维度 |
2.3.2 知识隐藏的影响因素 |
2.3.3 建筑师的知识隐藏行为 |
2.4 自我损耗研究综述 |
2.4.1 自我损耗的概念 |
2.4.2 自我损耗的影响因素 |
2.4.3 自我损耗的作用效应 |
2.5 情绪智力研究综述 |
2.5.1 情绪智力相关研究 |
2.5.2 建筑师与情绪智力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3.1 设计过程任务冲突与知识隐藏的关系 |
3.2 建筑师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 |
3.3 建筑师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
3.4 假设汇总和模型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
4.1 问卷的设计 |
4.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
4.1.2 问卷设计过程 |
4.2 研究变量的测量 |
4.3 小样本测试 |
4.3.1 信度检验 |
4.3.2 效度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1 样本收集 |
5.2 数据分析 |
5.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3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
5.3 假设检验 |
5.3.1 直接效应检验 |
5.3.2 中介效应检验 |
5.3.3 调节效应检验 |
5.4 结果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3)山西高校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情绪智力相关研究 |
1.2.2 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 |
1.2.3 学习投入相关研究 |
1.2.4 社会支持相关研究 |
1.2.5 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学习投入、社会支持的关系相关研究 |
1.2.6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情绪智力 |
2.1.2 自我效能感 |
2.1.3 学习投入 |
2.1.4 社会支持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资源存储理论 |
2.2.2 社会认知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假设的提出及模型的构建 |
3.1 假设的提出 |
3.1.1 情绪智力对学习投入的影响 |
3.1.2 情绪智力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
3.1.3 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投入的影响 |
3.1.4 自我效能感在情绪智力和学习投入间的中介作用 |
3.1.5 社会支持在情绪智力和学习投入间的调节作用 |
3.2 模型的构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问卷设计和研究变量测量 |
4.1.1 问卷设计 |
4.1.2 研究变量的测量 |
4.2 数据收集 |
4.2.1 调查对象与取样 |
4.2.2 问卷回收情况 |
4.3 样本特征分布 |
4.4 量表信度和效度分析 |
4.4.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4.3 信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型验证及结果检验 |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主要变量的差异分析 |
5.2.1 独立样本T检验 |
5.2.2 单因素方差分析 |
5.3 相关分析 |
5.4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
5.4.1 情绪智力与学习投入的假设检验 |
5.4.2 情绪智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假设检验 |
5.4.3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投入的假设检验 |
5.4.4 自我效能感在情绪智力与学习投入间起中介作用的假设检验 |
5.4.5 社会支持在情绪智力与学习投入间起调节作用的假设检验 |
5.5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5.1 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总体状况结果的讨论 |
5.5.2 大学生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学习投入和社会支持关系的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2.1 调节情绪智力,提高大学生学习投入 |
6.2.2 促进自我效能感,改善大学生学习投入 |
6.2.3 强化社会支持,促进大学生学习投入 |
6.2.4 全面提升大学生学习投入水平 |
6.3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
6.3.1 研究局限 |
6.3.2 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 |
附录1 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4)中资企业外派人员的情绪智力、文化智力与任务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理论意义 |
三、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发展 |
第一节 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 |
一、概念界定与衡量 |
二、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文化智力的研究综述 |
一、概念界定与衡量 |
二、文化智力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任务绩效的研究综述 |
一、概念界定与衡量 |
二、任务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四节 情绪智力与文化智力的研究综述 |
第五节 文化智力与任务绩效的研究综述 |
第六节 情绪智力与任务绩效的研究综述 |
第七节 文化距离的研究综述 |
一、概念界定与衡量 |
二、文化距离的调节效应研究 |
第八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一节 情绪智力对文化智力的影响研究 |
一、情绪智力与动机文化智力 |
二、情绪智力与行为文化智力 |
第二节 文化智力对任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
第三节 情绪智力对任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
第四节 文化智力的中介效应研究 |
第五节 文化距离的调节效应研究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度 |
第一节 问卷设计 |
第二节 数据收集 |
一、典型调查选点 |
二、数据收集处理 |
第三节 测量工具 |
一、情绪智力的测量 |
二、文化智力的测量 |
三、任务绩效的测量 |
四、文化距离的测量 |
五、控制变量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与信效度检验 |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二、信度检验 |
三、效度检验 |
第二节 模型检验与实证分析 |
一、情绪智力与文化智力关系模型 |
二、文化智力与任务绩效关系模型 |
三、情绪智力与任务绩效关系模型 |
四、文化智力中介效应检验 |
五、文化距离调节效应检验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对策与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5)高星级酒店一线员工情绪智力、政治技能和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研究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统计分析法 |
五、研究对象的选取和界定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一、相关理论 |
(一)情感事件理论 |
(二)资源保存理论 |
二、文献回顾与述评 |
(一)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相关研究综述 |
(二)政治技能(Political Skill)的相关研究综述 |
(三)工作场所偏离行为(Workplace Deviant Behavior)的相关研究综述 |
(四)情绪智力、政治技能和工作场所偏离行为关系研究综述 |
(五)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一、概念界定 |
(一)情绪智力 |
(二)政治技能 |
(三)工作场所偏离行为 |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
(一)高星级酒店一线员工情绪智力对政治技能的影响 |
(二)高星级酒店一线员工情绪智力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影响 |
(三)高星级酒店一线员工政治技能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影响 |
(四)高星级酒店一线员工政治技能的中介作用 |
三、理论模型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初始量表的汉化、预调研与修正 |
(一)初始量表的汉化 |
(二)预调研数据收集与分析 |
(三)初始量表的修正 |
二、正式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
(一)问卷社会称许性问题的处理 |
(二)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三)正式测量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三、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结果分析与假设验证 |
一、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
二、相关分析 |
三、假设检验 |
(一)高星级酒店一线员工情绪智力对政治技能影响效应检验 |
(二)高星级酒店一线员工情绪智力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影响效应检验 |
(三)高星级酒店一线员工政治技能对工作场所偏离行为影响效应检验 |
(四)高星级酒店一线员工政治技能中介作用检验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及思考 |
二、高星级酒店管理实践及启示 |
三、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大学生情绪智力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 ——创业心理资本的中介及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情绪智力 |
2.1.1 情绪智力的概念界定 |
2.1.2 情绪智力的测量 |
2.1.3 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 |
2.2 创业心理资本 |
2.2.1 心理资本与创业心理资本的概念界定 |
2.2.2 创业心理资本的测量 |
2.2.3 创业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 |
2.3 领悟社会支持 |
2.3.1 社会支持与领悟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 |
2.3.2 领悟社会支持的测量 |
2.3.3 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
2.4 创业意向 |
2.4.1 创业意向的概念界定 |
2.4.2 创业意向的测量 |
2.4.3 创业意向的相关研究 |
2.5 情绪智力、创业心理资本、领悟社会支持、创业意向的关系 |
2.6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3.1 理论基础 |
3.1.1 情绪智力理论 |
3.1.2 计划行为理论 |
3.1.3 社会认知理论 |
3.2 研究假设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预测试 |
4.1 研究工具 |
4.1.1 情绪智力量表 |
4.1.2 创业心理资本量表 |
4.1.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
4.1.4 创业意向量表 |
4.2 预测试与结果分析 |
4.2.1 情绪智力量表信效度分析 |
4.2.2 创业心理资本量表信效度分析 |
4.2.3 领悟社会支持信效度分析 |
4.2.4 创业意向量表信效度分析 |
4.3 正式问卷形成 |
第五章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 |
5.1 正式问卷发放与回收 |
5.1.1 调查对象 |
5.1.2 问卷收集 |
5.1.3 分析工具 |
5.1.4 共同方法变异检验 |
5.2 描述性统计 |
5.2.1 样本概况 |
5.2.2 各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5.3 信度、效度及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1 信度分析 |
5.3.2 效度及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 相关及回归分析 |
5.4.1 各变量总体关系 |
5.4.2 大学生情绪智力和创业意向的关系分析 |
5.4.3 大学生情绪智力和创业心理资本的关系分析 |
5.4.4 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和创业意向的关系分析 |
5.5 中介效应分析 |
5.6 调节效应分析 |
5.6.1 在情绪智力与创业意向中的调节作用 |
5.6.2 在创业心理资本与创业意向中的调节作用 |
5.7 假设检验结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果讨论 |
6.1.1 大学生情绪智力、创业心理资本、领悟社会支持、创业意向的发展特点 |
6.1.2 情绪智力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分析 |
6.1.3 创业心理资本中介作用的分析 |
6.1.4 领悟社会支持调节作用的分析 |
6.2 建议 |
6.2.1 重视情绪智力水平的提高 |
6.2.2 形成积极心理状态,提升创业心理资本 |
6.2.3 加大社会支持,提升领悟及认知能力 |
6.2.4 从多角度提高大学生创业意向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90后知识型员工离职倾向研究 ——基于情绪智力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90后知识型员工的研究 |
2.1.1 90后知识型员工概念界定 |
2.1.2 90后知识型员工特征 |
2.2 关于组织支持感的研究 |
2.2.1 组织支持感概念界定 |
2.2.2 组织支持感的相关研究 |
2.2.3 组织支持感的维度及测量 |
2.3 关于情绪智力的研究 |
2.3.1 情绪智力概念界定 |
2.3.2 情绪智力的概念模型 |
2.3.3 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 |
2.3.4 情绪智力的维度及测量 |
2.4 关于工作嵌入的研究 |
2.4.1 工作嵌入概念界定 |
2.4.2 工作嵌入的相关研究 |
2.4.3 工作嵌入的维度及测量 |
2.5 关于离职倾向的研究 |
2.5.1 离职倾向概念界定 |
2.5.2 离职倾向的相关研究 |
2.5.3 离职倾向的相关模型 |
2.5.4 离职倾向的测量 |
2.6 文献总结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3.1 研究构思与假设 |
3.1.1 情绪智力与离职倾向的研究假设 |
3.1.2 情绪智力对组织支持感的研究假设 |
3.1.3 组织支持感对离职倾向的研究假设 |
3.1.4 组织支持感中介作用的研究假设 |
3.1.5 工作嵌入调节作用的研究假设 |
3.2 研究的理论模型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量表设计 |
4.1.1 组织支持感量表选取 |
4.1.2 情绪智力表选取 |
4.1.3 工作嵌入量表选取 |
4.1.4 离职倾向量表选取 |
4.1.5 控制变量 |
4.2 问卷设计 |
4.2.1 问卷构成 |
4.2.2 问卷实施过程 |
4.3 预调查与正式问卷的确定 |
4.3.1 预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量表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偏差检验分析 |
5.3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5.3.1 信度分析 |
5.3.2 效度分析 |
5.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5 情绪智力对离职倾向的影响 |
5.5.1 情绪智力与离职倾向之间的相关分析 |
5.5.2 情绪智力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回归分析 |
5.6 情绪智力对组织支持感的影响 |
5.6.1 情绪智力与组织支持感之间的相关分析 |
5.6.2 情绪智力与组织支持感之间的回归分析 |
5.7 组织支持感对离职倾向的影响 |
5.7.1 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5.7.2 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回归分析 |
5.8 组织支持感中介作用分析 |
5.9 工作嵌入的调节作用分析 |
5.10 假设检验结果总结 |
第六章 研究分析与结论 |
6.1 情绪智力对离职倾向的影响 |
6.2 情绪智力对组织支持感的影响 |
6.3 组织支持感对离职倾向的影响 |
6.4 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
6.5 工作嵌入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七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不足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预调查问卷 |
附录2 正式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元分析的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情绪智力研究评述 |
2.1.1 情绪智力的定义 |
2.1.2 情绪智力模型 |
2.1.3 情绪智力的测量 |
2.2 工作绩效研究评述 |
2.2.1 工作绩效的定义 |
2.2.2 工作绩效的维度 |
2.3 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综述 |
3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3.1 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假设 |
3.2 职业类型的调节作用假设 |
3.3 理论模型 |
4 研究设计 |
4.1 元分析方法 |
4.1.1 元分析方法简介 |
4.1.2 CMA统计软件 |
4.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4.2.1 文献检索与收集 |
4.2.2 文献筛选与纳入标准 |
4.2.3 文献特征编码 |
5 结果分析 |
5.1 发表偏倚分析 |
5.2 异质性检验 |
5.3 主效应假设检验 |
5.3.1 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总效应检验 |
5.3.2 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维度关系的分效应检验 |
5.4 职业类型在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
5.5 敏感性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果讨论 |
6.1.1 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结果讨论 |
6.1.2 职业类型的调节效应结果讨论 |
6.2 管理启示 |
6.2.1 在工作分析中加入对员工情绪智力的要求 |
6.2.2 重视情绪智力在人员招聘和选拔中的作用 |
6.2.3 建立情绪智力培训体制 |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大学生情绪智力、积极人格与领导力实践行为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情绪智力的研究综述 |
2.1.1 情绪智力的概念 |
2.1.2 情绪智力的理论 |
2.1.3 情绪智力的测量工具 |
2.1.4 情绪智力的相关实证研究 |
2.2 积极人格的研究综述 |
2.2.1 积极人格的概念 |
2.2.2 积极人格的研究内容 |
2.2.3 积极人格的测量工具 |
2.2.4 积极人格的相关实证研究 |
2.3 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的研究综述 |
2.3.1 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的理论 |
2.3.2 学生领导力的测量工具 |
2.3.3 学生领导力的相关实证研究 |
2.4 大学生情绪智力、积极人格与领导力实践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综述 |
2.4.1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积极人格的相关研究 |
2.4.2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领导力实践行为的相关研究 |
2.4.3 积极人格和领导力实践行为的相关研究 |
3 问题的提出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3.2.1 理论意义 |
3.2.2 实践意义 |
3.2.3 研究假设 |
4 研究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工具 |
4.2.1 情绪智力量表 |
4.2.2 大学生积极人格量表 |
4.2.3 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量表 |
4.3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结果分析 |
5.1.1 大学生情绪智力的总体情况 |
5.1.2 大学生情绪智力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
5.1.3 大学生情绪智力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性分析 |
5.1.4 大学生情绪智力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性分析 |
5.1.5 大学生情绪智力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的差异性分析 |
5.1.6 大学生情绪智力在政治面貌上的差异性分析 |
5.1.7 大学生情绪智力在学生类型上的差异性分析 |
5.1.8 大学生情绪智力在学生类型上的差异性分析 |
5.2 大学生积极人格的结果分析 |
5.2.1 大学生积极人格的总体情况 |
5.2.2 大学生积极人格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
5.2.3 大学生积极人格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性分析 |
5.2.4 大学生积极人格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性分析 |
5.2.5 大学生积极人格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的差异性分析 |
5.2.6 大学生积极人格在政治面貌上的差异性分析 |
5.2.7 大学生积极人格在学生类型上的差异性分析 |
5.2.8 大学生积极人格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性分析 |
5.3 大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的结果分析 |
5.3.1 大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的总体情况 |
5.3.2 大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
5.3.3 大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性分析 |
5.3.4 大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性分析 |
5.3.5 大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的差异性分析 |
5.3.6 大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在政治面貌上的差异性分析 |
5.3.7 大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在学生类型上的差异性分析 |
5.3.8 大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性分析 |
5.4 大学生情绪智力、积极人格与领导力实践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 |
5.5 大学生情绪智力、积极人格与领导力实践行为之间的回归分析 |
5.6 大学生积极人格在情绪智力与领导力实践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5.7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
6 讨论 |
6.1 大学生情绪智力、积极人格与领导力实践行为的一般情况 |
6.1.1 大学生情绪智力的一般情况 |
6.1.2 大学生积极人格的一般情况 |
6.1.3 大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的一般情况 |
6.2 大学生情绪智力、积极人格与领导力实践行为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
6.2.1 大学生情绪智力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
6.2.2 大学生积极人格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
6.2.3 大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在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
6.3 大学生情绪智力、积极人格与领导力实践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 |
6.3.1 大学生情绪智力、积极人格与领导力实践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 |
6.3.2 大学生情绪智力、积极人格与领导力实践行为之间的回归分析 |
6.3.3 积极人格在大学生情绪智力与领导力实践行为之间的的中介效应检验分析 |
6.4 教育建议 |
6.4.1 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水平的建议 |
6.4.2 提高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建议 |
6.4.3 提高大学生领导力实践行为水平的建议 |
6.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10)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情境测验的编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情绪智力的起源与发展 |
2.1.1 概念起源 |
2.1.2 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
2.2 情绪智力理论模型 |
2.2.1 能力取向情绪智力模型 |
2.2.2 混合取向情绪智力模型 |
2.2.3 人格取向情绪智力模型 |
2.3 情绪智力的测量 |
2.3.1 能力取向情绪智力测验 |
2.3.2 混合取向情绪智力测验 |
2.3.3 人格取向情绪智力测验 |
2.4 情绪智力测验工具的不足 |
2.5 情境测验 |
2.5.1 情境测验的起源与发展 |
2.5.2 情境测验的信效度研究 |
2.5.3 情境测验在情绪智力研究中的应用 |
2.6 听力障碍儿童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情境测验初步编制 |
3.1 问题提出 |
3.2 理论构建 |
3.3 方法 |
3.3.1 文献法 |
3.3.2 半结构化访谈法 |
3.3.3 问卷法 |
3.3.4 讨论与专家评定 |
3.3.5 结果与分析 |
3.4 目的 |
3.5 预测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与检验 |
3.5.1 目的 |
3.5.2 研究方法 |
3.5.3 程序 |
3.5.4 项目分析 |
3.5.5 探索性因素分析 |
3.5.6 初步形成正式问卷 |
3.6 正式问卷形成 |
3.6.1 研究方法 |
3.6.2 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测验的应用研究 |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4.2 研究方法 |
4.2.1 被试 |
4.2.2 研究工具 |
4.2.3 程序 |
4.2.4 统计处理 |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3.1 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的一般特点 |
4.3.2 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的性别差异 |
4.3.3 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年级差异 |
4.3.4 不同听力损伤时间的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差异 |
4.3.5 不同听力损失程度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差异 |
4.3.6 不同家庭结构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差异 |
4.3.7 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
4.3.8 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情境测验在普通中学生群体的施测 |
4.4 讨论 |
4.4.1 情绪智力的测量 |
4.4.2 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的总体特征 |
4.4.3 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的性别特征 |
4.4.4 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年级特征 |
4.4.5 不同听力损失时间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特征 |
4.4.6 不同听力损失程度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特征 |
4.4.7 不同家庭结构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特征 |
4.4.8 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特点 |
4.4.9 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与普通中学生情绪智力差异特征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情境测验(节选) |
附录B 人际关系自我评定量表(节选) |
附录C EIS量表(节选) |
附录D 应对方式评定量表(节选) |
附录E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情绪智力理论结构的实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对基层公务员工作退缩行为的影响研究[D]. 黄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设计过程任务冲突对建筑师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研究[D]. 李璐璐. 燕山大学, 2021(01)
- [3]山西高校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D]. 薛璐.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中资企业外派人员的情绪智力、文化智力与任务绩效研究[D]. 李玉然.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高星级酒店一线员工情绪智力、政治技能和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的关系研究[D]. 方泽慧.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6]大学生情绪智力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 ——创业心理资本的中介及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D]. 赵然.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7]90后知识型员工离职倾向研究 ——基于情绪智力视角[D]. 杜俐颖. 长安大学, 2020(06)
- [8]基于元分析的情绪智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D]. 葛微.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大学生情绪智力、积极人格与领导力实践行为的关系研究[D]. 文榕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听障初中生情绪智力情境测验的编制与应用[D]. 赵乾坤.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