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之歌——追忆“全国十佳少先队参赞”陈力

星火之歌——追忆“全国十佳少先队参赞”陈力

一、星星火炬之歌——记“全国十佳少先队辅导员”陈丽(论文文献综述)

杨希伦[1](2021)在《新媒体时代少先队工作探究》文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时期当代少年儿童的新特点,如何向他们阐释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和功能?怎么和少先队员讲党,从小培养他们对党的朴素感情?如何运用少年儿童喜爱的传播动员方式将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不断加大宣传阵地和少先队媒体建设?怎样集合社会化力量和专业化力量,把少先队的根本任务融入少年儿童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增强少先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些都是当下摆在少先队组织面前的课题。

杨明春[2](2020)在《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成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先队教育和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的中坚力量,其队伍质量关系着少先队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优劣。只有拥有优质的辅导员队伍,少先队教育事业才能向更高水平发展。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如何培养并实现其可持续性成长?位于顶尖的国家级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成长与成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的。本研究将以江西省三位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为案例对象,收集其专业成长的有关资料。基于她们专业成长中的不同案例,从资本的角度出发,充分运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文化资本来对优秀辅导员专业成长进行一个综合的分析和探究。通过对国家级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成长的研究发现:1.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能够走上优秀的轨道,她们成长的一个共性特征就是:在广泛的学习与实践中拓宽了人力资本、在积极的交际与互动中积攒了社会资本、在力求上进与创新中丰富了文化资本。同时,她们的成长也存在着差异性,每一位优秀辅导员成长中都表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其鲜明的个性与少先队发展、学校教育方向有着紧密的联系,力求教育管理优越、注重活动实践体验、定位教育合力、依靠校园文化促发展等成功治队案例是优秀辅导员成长为优秀的见证。2.通过对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成长成功案例的分析,以及结合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探究,发现个体的努力是辅导员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勤于学习与实践,才能与时俱进;良好的社会环境是辅导员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积极互动、活动合作、健全的制度体系为其成长助力;丰厚的学校文化是辅导员专业成长的基石,凝聚着一代又一代辅导员的聪明才智,促进了少先队文化开发与管理,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郭春倩[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文本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部分,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步伐也在逐渐加快。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尤其是2019年1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建带团建、队建,加强少先队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意见》,极大地推进了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全面深入的步伐。同时鉴于当前少先队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了解并剖析我国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的发展规律和特征就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依据孙绵涛教授科学教师政策的框架,运用文本分析法、文献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利用SPSS、ROSTCM、NETDRAW等分析软件,按照改革开放初期恢复秩序阶段、初步发展阶段、稳步推进阶段、新时代全面深入阶段四条发展进程,从政策文本的基本信息、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素质、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管理和培养制度、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的待遇保障四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受到国家不同职能部门的联合支持,且政策文本随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逐渐呈现系统化特征;第二,政策文本中的辅导员素质从要求思想道德素质与能力素质走向综合素质追求;第三,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和培养制度从最初的不健全走向当今以规范化管理和专业化培养为政策目标的制度;第四,辅导员待遇保障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欠缺状态到当今建立可行的辅导员奖励机制和“双线晋升”制度。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还呈现出以下特征:政策关注点依据时代的社会环境阶梯式推进;在信息时代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建设辅导员队伍;统筹整合社会多方面资源来构建辅导员培训的社会化体系;辅导员队伍建设正在走向规范化。同时,进一步对我国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的不足进行了深入反思,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对农村辅导员的关注仍不足,亟需完善相关政策;当前规范性政策内容的实操性不强,需要细化相关条例;辅导员工作考核标准不详尽,可依据实际情况细化相关内容;政策内容整体呈现重素质轻待遇现象,亟需健全辅导员待遇保障政策。

袁璐瑶[4](2019)在《福建省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邱总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少先队辅导员管理办法(试行)》第八条,省(区、市)、市(地)、县(市、区)乡(镇)少工委应设少先队总辅导员。总辅导员应由长期从事少先队工作,具有丰富经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较高理论研究水平的人士担任。基于此,本文主要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以福建省少先队总辅导员邱总(邱孝感老师)为例,探讨省级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旨在为更多的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提供借鉴,推动少先队总辅导员队伍发展。本文首先介绍邱总的个人成就、成长历程与职业生涯三个方面。其次,将邱总的少先队总辅导员职业生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年-2012年,作为省级少先队总辅导员的职业型发展。这一阶段主要叙述邱总在担任福建省少先队总辅导员期间发现辅导员队伍、少先队活动存在的问题、策划“三色工程”和“心手相牵”国际项目两项活动,以及为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到各地访学。第二阶段为2012年至今,作为省级少先队总辅导员的专业型发展。这一阶段叙述了邱总为不断发展少先队事业,促成“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在福建师范大学招生,并且从2012年起坚持每年带队出国研学,这两个阶段集中反映了邱总专业发展的历程。再次,通过采访社会各界人士,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了解邱总。最后,总结邱总个人专业发展的经验,为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个方面提供借鉴。就少先队总辅导员自身而言,应具有自主发展意识、自主反思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就外部条件而言,应完善少先队总辅导员的相关制度,选拔聘任制度、培训制度与职称考评制度以支持少先队总辅导员的专业发展。

韩军,皇甫胜[5](2019)在《少先队是幸福源 红领巾永远飘胸前——“永远的红领巾皇甫鸿昌从事少先队工作60年主题活动分享会”纪实》文中指出辛勤耕耘六十春,爱心献给红领巾。2019年4月10日,由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开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共开封市委老干部局、共青团开封市委、开封市教育体育局、开封市少工委共同主办的"永远的红领巾皇甫鸿昌从事少先队工作60年主题活动分享会"在开封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举行。中国关工委副秘书长李启民,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柯英,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张琳,中共开封市委老干部局局长蒋丽芳,《少先队活动》主编沈瑞,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媒介与教育部部长季琳,原

逯丽平全国少先队名师工作室[6](2019)在《勤学精研 探究引领》文中提出在重庆铜梁,有一群有朝气、有情怀的少先队辅导员常常聚在一起研究、开展少先队工作,他们组建了一个有活力的工作室——"逯姐姐工作室",并于2017年获评全国首批少先队名师工作室之一。逯姐姐工作室秉承"勤学精研、探究引领"的研修理念,以"成员发展、服务队员"为研修目标,以"专家引领、队伍建设、课题创新"为研修思路,以网络平台为依托、课题研究为方式、少先队活动案例剖析为内容,积极探索少先队工作规律,辐射区域少先队辅导员,在少先队员思想道德教育和少先队理论研究中发挥了

宋敏[7](2018)在《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戏剧具有提升儿童审美能力、塑造儿童优良品格的功能。中国儿童戏剧近百年的发展史能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态,成为全球化语境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1919年至2010年中国儿童戏剧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纵轴上以1919——2010年为时间背景;横轴上,以作家作品、艺术特征为探索对象,力图用新的研究视角,来审视近百年的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本论文由绪论与九个章节组成。绪论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儿童戏剧研究文献的回顾与述评,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意义与难点以及创新点。第一章儿童戏剧定义的内涵及艺术特征。什么是儿童剧?本文的定义为:专门为儿童创作、演出的戏剧艺术。其内涵有三:一是以儿童为对象,也就是儿童为主要观众群体;二是演出内容与演出方式要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三是演出主体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成人,或者两者共同演出。在上述定位之下,可以将儿童戏剧的涵盖范围扩大到:只要其出发点是为儿童服务,那么一切反映儿童生活并为儿童所接受和欣赏的都可称为儿童戏剧,如戏曲、歌舞剧、童话剧、课本剧等。儿童戏剧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启发性、游戏性等艺术特征。第二章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戏剧的发生。在中国古代的儿童观念中,儿童是父母的所属品,是缩小的成人,儿童没有独立的人格。1915年开展的新文化运动,将儿童从父母的从属地位中解救出来,儿童作为独立的人被尊重,确立了以“儿童为本位”的新的儿童观。在这种儿童观的观照下,周作人、郭沫若、郑振铎、陈伯吹等有识之士开始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戏剧研究或创作。第三章中国儿童歌舞剧鼻祖——黎锦晖及其创作。黎锦晖是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开创者。其创作的儿童歌舞剧共计12部,在作品中宣扬爱的教育、美的追求,呈现唯美主义与平民主义两种审美特征,影响广泛。除此之外,黎锦晖对国语运动的推行及演艺人才的培养上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第四章战争期间的儿童戏剧。数量众多的儿童剧团是战争时期儿童戏剧创作与传播的主要载体,本时期的儿童戏剧内容主要以宣传民众、鼓动抗战、配合政治任务为主要目的,对发动民众、宣传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此时期多数剧作制作粗糙,思想传达的急迫感压倒了对艺术表达的追求,内容政治化、概念化、标语化、公式化,尽管剧目数量巨大,质量上乘者无几。第五章“十七年”时期的儿童戏剧。此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儿童剧作,作品内容多以反映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重建新生活的理想以及对新生活投入的热情为主,凸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剧作叙事技巧较战争时期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完善。由于政治标准第一的影响,剧作存在时代烙印明显,人物僵化、题材狭窄等缺陷。老舍的童话剧《青蛙骑手》、《宝船》,刘厚明的《小雁齐飞》、王镇的《枪》是此时期代表作。第六章中国儿童戏剧成熟的标志——任德耀及其创作。任德耀的创作代表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戏剧创作的最高水平,他创作的《马兰花》、《魔鬼面壳》等儿童剧是中国儿童戏剧成熟的标志,影响深远。其剧作内容在展现真善美的同时注重思辨内涵。任德耀的创作风格和审美特质影响了一批后来的儿童剧作者,欧阳逸冰的《闪烁吧,繁星》、《红蜻蜓》及秦培春的《雁奴莎莎》、《白马飞飞》等都是在其影响下而创作的优秀剧作。第七章新时期儿童戏剧的繁荣。新时期的中国儿童戏剧的叙事空间处于一种微妙的变置状态,在叙事内容上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传统与变革、城市与乡村、伟大与平凡等多重“二元”化格局。教师与学生的对立促成新教师形象的诞生;传统与变革的对立折射出新的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呈现出剧作家对乡村儿童的关注,折射出这时期的“以全体儿童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关怀。伟大与平凡的对立促成了“伟人”题材的平视视角,开创了以儿童戏剧的样式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道路。第八章港澳台儿童戏剧发展概况。香港、澳门、台湾的儿童戏剧是中国儿童戏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澳台十分重视儿童戏剧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应用,中小学戏剧教育活动开展得非常广泛。港澳台地区受欧美教育戏剧理念影响较大,儿童戏剧的民间剧团十分活跃,他们重视对中小学学生的培训和巡演;学校戏剧节、戏剧比赛、中小学开设戏剧课、中小学戏剧师资的培训等等都为港澳台地区的儿童戏剧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儿童戏剧事业的发展。第九章新世纪的儿童戏剧与健康发展的方略新世纪以来,儿童戏剧蓬勃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演出十分频繁。互动剧增多。儿童剧剧场的表现形式被高度重视,呈现规模化、多样化、娱乐化特征。但同时,原创剧本较为贫弱,儿童戏剧的经济消费性质更趋明显,文学性被忽略,娱乐性被强化,教育性被忽略。

朱园园[8](2018)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少先队辅导员的身份认同研究 ——以上海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少先队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少先队辅导员是我国少先队教育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教师队伍中极具专业特色的一支队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最近40年,中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都对少先队教育工作提出了诸多挑战,因此,研究这支队伍的身份认同状况对于提升少先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时代与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采取历史社会学的视角,着眼于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三代少先队辅导员的身份认同及变迁情况。本研究以近年兴起的“生活史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访谈法和文献研究为具体研究法。在参考了上海少先队发展的历史进程、我国体制变迁和教育界重大政策颁布时间后,本研究最终选取了三个时间段内(即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1979-2000年)和新世纪以后(2001年至今))进入少先队领域的九位少先队辅导员作为对象进行研究。论文共有六个章节,总体上构成总--分--总的结构,按照提出问题,形成分析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问题,最后得出研究结论的逻辑顺序展开。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假设、分析框架等内容。其中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的分析框架包括身份认知、身份情感和身份践行,这一框架贯穿论文探讨的始终。第二章为研究设计,具体陈述了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以及研究过程。第三至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过先叙后论、从具体到一般的阐述逻辑,将每一代少先队辅导员的生活史故事,通过身份记忆(辅导员身份获得前的成长经历)、身份开端(如何获得并接受辅导员身份/选择辅导员身份的动机解读)、身份发展(身份获得后的发展过程)和身份期望(对辅导员身份的未来规划和想象))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呈现,并针对每一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的特征进行编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每一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形成的主要过程。第六章在三代少先队辅导员生活史故事及质性材料的编码分析基础上,对其身份认同的共性与差异进行代际间比较,在比较分析中探寻三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的变迁之路,并进一步分析变迁的原因,对强化当代辅导员的身份认同的可能路径进行反思。研究发现:首先,三代辅导员的身份认同呈现出典型的时代特征,分别呈现了“组织依恋”、“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三种不同取向,不同取向具有不同的形成过程、动机及意义来源(详见三至五章小结部分)。在三代辅导员身份认同的变迁上,具体表现为:(1)在身份的认知上,第一代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受党团组织委派来带领少先队员,其核心身份是组织身份,因此辅导员要有明确的政治身份和立场,少先队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第二代辅导员将辅导员定位为从事党的儿童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辅导员于她们而言是一份值得个体投入与付出的职业,少先队的根本目标与其他教育文化事业没有较大差异,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第三代辅导员同样将辅导员看做一门职业,其本质身份首先是一名教育者,再是队员们的知心朋友与指导者,少先队的根本目标是促进每一位少先队员的生命成长。她们不太关注辅导员的政治身份,更多考虑的是此身份的教育性价值和专业价值。(2)在身份的情感上,第一代辅导员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认同基础、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立足于组织利益与发展的情感承诺;第二代辅导员情感基础薄弱,情感体验也以积极为主,情感承诺则主要从职业责任出发,但最终指向少先队的发展;第三代辅导员的情感基础较之前两代更弱,情感体验也更为复杂和纠结,多重身份的冲突与平衡问题也最为显着,其情感承诺主要关注自我能力的提升和工作任务的完成,较少思考自己对少先队发展的责任义务。(3)在身份的践行上,三代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越来越重视教育性和儿童性,少先队的政治性逐渐被隐性化,同时越来越强调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自主性、理性思考以及个体自我价值及意义实现的需要。其次,从原因看,研究认为社会转型、公众期望的转变以及身份需求与现实的冲突是身份认同变迁最主要的原因。最后,研究认为提升辅导员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明晰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增加辅导员专业学习及理论提升的渠道是强化当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的可能路径。

傅金兰[9](2016)在《儿童政治身份的赋予 ——对一所小学少先队的田野考察》文中指出各个国家进行政治教育的方法各异,但都会致力于培养其所需要的接班人这一目标。学校也因此成为对儿童进行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中国,每个儿童都要被赋予一种政治身份——少先队员,他们在学校里需要被引导和训练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少先队组织的各种活动也因此占据了儿童的大部分生活。少先队教育通过“队—团—党”这样一个组织衔接,在儿童的日常学习生活植入正规的组织活动进行政治价值和信念的熏染,使儿童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政治人。这种以政治认知和情感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少先队教育,深刻地反映了国家已经广泛地介入到儿童的生活世界。论文把少先队置于一个我们不能熟视无睹的“有血有肉”的学校空间里,选取一所小学,对儿童在这一阶段政治身份的赋予过程进行深度描述,描述儿童对学校政治教育的冲突与妥协,纠结与困惑,并对他们在这一生活场域中的“心路历程”进行德育学层面的剖析,以揭示儿童的政治生活实况。全文分为七个部分。论文以儿童政治身份的赋予为主要线索,以儿童政治身份的发生过程为主要内容进行深描。论文从儿童政治身份的准入标准入手,展现入队标准对儿童心态和行为的影响。队前教育是要让所有成员都接受和消化入队的标准、方法、价值和角色,这是儿童社会化的开始,也是学校对儿童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始。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学校利用各种少先队仪式对儿童进行政治启蒙与道德教育,这些政治仪式教育让儿童的生活平添了更多的政治色彩。重大政治生活事件在少先队组织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少先队代表大会、纪念仪式活动、“手拉手”活动等大型活动,这些活动正式开启了儿童政治生活的大门。但现实中儿童在参与这些重大事件的过程中却显示出一种被动与无奈。学校中的惯习化检查活动使儿童的生活充满了被动与勉强,这些政治色彩涂抹了儿童的大部分学习和玩耍的时间与空间,使学校生活也增加了更多的规范性与严肃性。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目标直指政治接班人的培养,这一培养过程必然会产生各种竞争性活动,这些活动也几乎主宰了大多数儿童的学校生活。学生群体本身被受到竞争鼓励的评分制度分割成了许多可以控制的小单元。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也成为少先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学校的这种培养机制导致了儿童政治身份分层的显性化——他们开始进入一个充满身份符号的世界。学校通过竞争的方式赋予队员身份差别的合理性。儿童被类别化为“一道杠”、“两道杠”、“三道杠”以及“无杠”的学生。学校试图通过少先队干部群体与榜样群体来实现对普通学生的管理,通过角色期待来规约儿童成长的“正确”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告知了儿童在他的行为方式中他所应当遵守的规则及应担负的“责任”。儿童则致力于对教育者所提出要求的服从或内化,以达到教育者的角色期待目标。纵观儿童被赋予政治身份的过程,学校所进行的政治身份教育符合了社会的政治需要,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儿童干部群体参加各种队组织活动逐渐培养起组织能力与政治活动能力,养成参与意识,这对儿童的道德养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总体上,尽管儿童会参与各种活动以展示自己,但他们对自身政治身份的赋予是“无法选择”的。从访谈和调查的结果来看,儿童对无论是作为“单数的我”还是作为“复数的我”,他们对自己的身份终究是处于迷茫的状态。而且不适当的儿童政治身份教育会造成一定的道德损失、儿童政治身份认同的脆弱以及儿童生活的官僚化与利益化等消极影响。因此学校政治教育不能为了把社会体系所确定的政治思想、观念、意识、行为方式等传授给儿童而仅被作为一种教育训练过程进行。学校政治教育也不能仅止于简单的意识形态灌输或者角色安排。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和建构权利,他会对他所经历的外在事件做出自己的诠释和理解,他会通过自身的价值判断做出认同或拒斥的选择。学校也应有选择地过滤儿童的经验,即在进行政治教育时应考虑儿童成长的特点,应促成有利于儿童道德生活的空间。

干桂凤[10](2015)在《星星火炬下的七彩人生梦》文中认为作为一名曾经的少先队员,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光荣戴上红领巾时的情景;记得小学参加"六一"演出,辅导员老师给我扎辫子时的激动;也记得参加少先队大型篝火晚会,少先队三级报告时的庄严……一幕幕场景至今难以忘怀。小时候我就有一个梦想,长大做一名人民教师,最好是一名少先队辅导员老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唱歌跳舞,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如今梦想成真,我在少先队辅导员岗位已经工作了整整19个年头:2年农村学校

二、星星火炬之歌——记“全国十佳少先队辅导员”陈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星星火炬之歌——记“全国十佳少先队辅导员”陈丽(论文提纲范文)

(1)新媒体时代少先队工作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上的少先队宣传阵地建设与媒体应用
二、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的新特点
    1. 新媒体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观念。
    2. 新媒体深刻影响着青少年意愿的表达方式。
    3. 新媒体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聚集方式和动员方式。
    4. 新媒体深刻影响着共青团和少先队的整体工作。
三、少先队组织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1. 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2. 现代青少年的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3. 科技进步为社会带来的挑战。
四、少先队组织运用新媒体的有益探索
    1. 全国少工委全面运用新媒体推动少先队工作。
    2. 各级少先队组织在新媒体应用方面的有益探索。
五、少先队工作新媒体实践与思考

(2)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设计
        1.4.1 案例对象选取
        1.4.2 访谈调查与数据处理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概念界定
        2.1.2 相关研究
        2.1.3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社会资本理论
        2.2.3 文化资本理论
第3章 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成长的案例分析
    3.1 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成长概述
        3.1.1 WW辅导员专业成长经历
        3.1.2 YL辅导员专业成长经历
        3.1.3 YSJ辅导员专业成长经历
    3.2 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成长的共性分析
        3.2.1 广泛学习和实践,拓宽人力资本
        3.2.2 积极交际和互动,积攒社会资本
        3.2.3 积极上进和创新,丰富文化资本
    3.3 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成长的个案分析
        3.3.1 无私+责任,做最美的自己
        3.3.2 爱心+担当,在快乐中滋润成长
        3.3.3 智慧+创新,在实践中追求发展
第4章 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可持续性成长的建议思考
    4.1 持续自我努力是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成长的关键
        4.1.1 更新思想观念
        4.1.2 锻炼专业能力
        4.1.3 培养心理品质
        4.1.4 提升人格魅力
    4.2 改善社会环境是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成长的条件
        4.2.1 优化经济环境,保障工作开展
        4.2.2 深化制度改革,理顺管理关系
        4.2.3 社会环境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4.3 建设校园文化是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成长的基石
        4.3.1 筑牢载体:进行物质文化建设
        4.3.2 抓住核心:进行精神文化建设
        4.3.3 优化条件:进行制度文化建设
    4.4 研究不足与展望
        4.4.1 不足
        4.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2018年度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评选标准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录C 《知情同意书》
附录D 研究参与者意见反馈表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党和国家对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
        1.1.2 当前少先队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当前国外基础教育教师政策研究现状
        1.3.2 当前国内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发展研究现状
    1.4 核心概念
        1.4.1 少先队辅导员队伍
        1.4.2 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
        1.4.3 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
    1.5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6 研究设计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6.3 研究方法
        1.6.4 文本分析框架
2 政策文本基本信息分析
    2.1 政策发布时间分析
    2.2 政策发布的权威部门分析
    2.3 政策文本类型分析
    2.4 政策关联文件分析
        2.4.1 改革开放初期各政策节点间尚处于离散状态
        2.4.2 1983年-2003年呈现以多项政策为中心的网络结构
        2.4.3 2004年-2016年政策网络的中心性明显增强
        2.4.4 新时代早期已经呈现出初具系统的政策网络关系图
3 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文本中素质方面的分析
    3.1 改革开放初期因队伍扩建需要而弱化文化素质要求
    3.2 1983年-2003年逐渐追求更高的文化素质
    3.3 2004年-2016年能力素质要求愈显详实
    3.4 新时代早期能力素质培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并重
4 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文本中管理和培养制度的分析
    4.1 改革开放初期管理和培养制度总体呈现弱势状态
    4.2 1983年-2003年辅导员培训体系迅速建立
    4.3 2004年-2016年少先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训仍是本阶段的主要任务
    4.4 新时代早期注重优秀师资注入少先队辅导员队伍
5 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文本中待遇保障层面的分析
    5.1 改革开放初期辅导员队伍的待遇保障建设严重不足
    5.2 1983年-2003年首要建设辅导员奖励机制
    5.3 2004年-2016年注重完善奖励机制和职称岗位晋升路径
    5.4 “双线晋升”制度是新时代早期待遇保障政策的重点建设内容
6 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6.1 改革开放以来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年政策阶段性总结
        6.1.1 恢复秩序阶段:政策文本整体呈现出不系统、不规范的特点
        6.1.2 初步发展阶段:政策文本规范性增强,少先队工作开展依据更科学,专业化建设逐步跟进
        6.1.3 稳步推进阶段:政策条例逐渐细化、重要政策相继出台、大量学术性政策发布
        6.1.4 全面深入阶段:专业取向性政策、学术取向性政策以及专门队建政策合力推动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深入发展
    6.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的特征
        6.2.1 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关注点依据时代的社会环境阶梯式推进
        6.2.2 信息时代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建设少先队辅导员队伍
        6.2.3 统筹整合社会多方面资源构建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的社会化体系
        6.2.4 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正在走向规范化
    6.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的不足与反思
        6.3.1 对农村少先队辅导员的关注仍不足,亟需完善相关政策
        6.3.2 规范性政策文本内容的实操性不强,需要细化相关条例内容
        6.3.3 辅导员工作考核标准不详尽,可依据实际情况细化相关内容
        6.3.4 政策内容整体呈现重素质轻待遇现象,亟需健全待遇保障政策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福建省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邱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少先队辅导员职业化的相关研究
        (二)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研究
        (三)少先队总辅导员的相关研究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少先队辅导员
        (二)少先队总辅导员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局限性
        (一)创新点
        (二)局限性
第一章 邱总是谁
    第一节 邱总的个人成就
        一、邱总的多重身份
        二、邱总的研究成果
        三、邱总的职业荣誉
    第二节 邱总的成长历程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
        二、勤苦的求学历程
    第三节 邱总的职业生涯
        一、教师职业生涯的开端
        二、教师职业生涯的转变
        三、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邱总与福建省少先队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作为省级少先队总辅导员的职业型发展(1990-2012 年)
        一、邱总与少先队辅导员
        二、邱总与少先队活动策划
        三、邱总与少先队事业
    第二节 作为省级少先队总辅导员的专业型发展(2012 年至今)
        一、邱总与少先队学科建设
        二、邱总与研学旅行项目创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邱总在福建省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 邱总身边人的看法
        一、同学们的声音:邱总是一位精神恩师
        二、林奶良老师:邱总是一位智者
        三、赖菊香校长:邱总是我心中的男神
        四、高立新理事长:邱总是老师的老师
        五、陈晓华总辅导员:邱总是年轻少先队工作者的榜样
        六、张荣伟教授:邱总是一位诗人型、激情型教师
    第二节 笔者眼中的邱总
        一、邱总是一位有教育激情的少先队辅导员
        二、邱总是一位有教育智慧的少先队辅导员
        三、邱总是一位有教育信念的少先队辅导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邱总个人专业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第一节 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内部条件
        一、自主发展意识
        二、自主反思意识
        三、终身学习意识
    第二节 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一、完善少先队总辅导员选拔聘任制度
        二、完善少先队总辅导员培训制度
        三、完善少先队总辅导员职称考评制度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少先队是幸福源 红领巾永远飘胸前——“永远的红领巾皇甫鸿昌从事少先队工作60年主题活动分享会”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亮点一:老先进再获新荣誉
亮点二:新书首发展成果
亮点三:珍贵哈达情意深
亮点四:现场祝贺感人心

(7)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儿童戏剧定义的内涵及艺术特征
    第一节 儿童戏剧的定义
    第二节 儿童戏剧的特征
    第三节 儿童戏剧的功能
第二章 “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戏剧的发生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儿童剧
    第二节 从“儿童”的发现到新的儿童观确立
    第三节 筚路蓝缕的拓荒者
    第四节 时代特征
第三章 黎锦辉与儿童歌舞剧
    第一节 黎锦晖与他的儿童事业
    第二节 儿童歌舞剧的开创
    第三节 黎锦晖的贡献
第四章 战争期间的儿童戏剧
    第一节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儿童戏剧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儿童戏剧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儿童戏剧运动
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儿童戏剧
    第一节 新时代主旋律儿童剧的崛起
    第二节 老舍的《宝船》和《青蛙骑手》
    第三节 刘厚明和《小雁齐飞》
    第四节 王镇和《枪》
第六章 中国儿童戏剧成熟的标志——任德耀及其创作
    第一节 任德耀生平及其创作
    第二节 任德耀剧作的艺术特征及其贡献
    第三节 任德耀的影响
第七章 新时期儿童戏剧的繁荣
    第一节 新时期儿童戏剧发展概述
    第二节 现实生活题材剧的新形象
    第三节 童话剧中的新境界
    第四节 革命历史题材剧的新视角
    第五节 从儿童戏剧到儿童电影
第八章 港澳台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第一节 香港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第二节 澳门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第三节 台湾儿童戏剧发展概况
第九章 新世纪的儿童戏剧与健康发展的方略
    第一节 新世纪儿童戏剧概述
    第二节 新世纪儿童戏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略
余论
附录一:1919年—2010年儿童戏剧剧目一览表
附录二:1919 年—2010年中国儿童戏剧理论专着书目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少先队辅导员的身份认同研究 ——以上海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问题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
        (二)少先队辅导员身份的相关研究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少先队辅导员
        (二)身份认同
        (三)少先队辅导员的身份认同
    五、研究假设及分析框架
        (一)研究假设
        (二)分析框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一)生活史研究法
        (二)教师的生活史研究
        (三)研究方法的适切性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二)资料收集
        (三)数据处理
    三、研究伦理
第三章 第一代少先队辅导员的身份认同
    一、建国初期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建设新中国的共同奋斗目标
        (二)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
        (三)政治色彩浓厚的教育文化事业
    二、W老师生活史图景中的身份认同
        (一)W老师的生活史时间线
        (二)身份记忆:“少先队组织抚育我长大”
        (三)身份开端:“响应国家的号召”
        (四)身份发展:“一时少先队,一世少先队”
        (五)身份期望:“我想成为一名专门家”
    三、Z老师与S老师生活故事中的身份认同
        (一)Z老师的身份认同:“永远的红领巾情结”
        (二)S老师的身份认同:“我寄理想于少先队”
    四、第一代少先队辅导员的身份认同特征
        (一)身份认知:“组织委托我来带领少先队员”
        (二)身份情感:“少先队就是我第二个家”
        (三)身份践行:“我是组织的人,我就要为组织”
        (四)小结:“组织依恋”取向型的身份认同
第四章 第二代少先队辅导员的身份认同
    一、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社会结构及价值观的变迁
        (二)尊师重教的教育发展新局面
        (三)少先队的恢复重建与发展
    二、G老师生活史图景中的身份认同
        (一)G老师的生活史时间线
        (二)身份记忆:"宁做小庙里的大和尚,不做大庙里的小和尚"
        (三)身份发展:犹豫徘徊中的身份确认与寻求
        (四)身份期望:平衡工作与家庭之余,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
    三、D老师与X老师生活故事中的身份认同
        (一)D老师的身份认同:辅导员职业“让你看到发展的可能”
        (二)X老师的身份认同:“专业自觉是辅导员的最终追求”
    四、第二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的特征
        (一)身份认知:从事党的儿童教育事业的工作者
        (二)身份情感:“少先队工作大有可为”
        (三)身份践行:“辅导员要有作为才有地位”
        (四)小结:“职业发展”取向型的身份认同
第五章 第三代少先队辅导员的身份认同
    一、新世纪后少先队的宏观政策背景
        (一)少先队工作重心的转移
        (二)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二、B老师生活史图景中的身份认同
        (一)B老师的生活史时间线
        (二)身份记忆:“我对少先队没什么印象”
        (三)身份开端:关键人物的突然任命
        (四)身份发展:在抗拒和认同中慢慢前进
        (五)身份期望:脚踏实地的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
    三、F老师生活故事中的身份认同
    四、第三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的特征
        (一)身份认知:队员们的知心朋友和辅导者
        (二)身份情感:“慢慢地就理解了这个(身份)”
        (三)身份践行:要“促进队员们的生命成长”
        (四)小结:“自我实现”取向型的身份认同
第六章 三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的总变迁
    一、三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变迁的总轨迹
        (一)身份认知的变迁轨迹
        (二)身份情感的变迁轨迹
        (三)身份践行的变迁轨迹
    二、三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变迁的原因
        (一)变迁的根源:社会转型的需求
        (二)公众之期望:辅导员社会地位的变动
        (三)“变”与“不变”:需求与现实的冲突
    三、强化当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的可能之路
        (一)提升辅导员自我发展意识与能力
        (二)进一步明晰辅导员的多重身份
        (三)增加辅导员专业学习及理论提升的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儿童政治身份的赋予 ——对一所小学少先队的田野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过程
第一章 儿童政治身份的引介
    一、政治身份准入标准
        (一) “星级评价”的实施
        (二) 对“星级评价”的审视
    二、政治意识启蒙:队前教育
        (一) 队前教育的“上层指导思想”
        (二) 轰轰烈烈的队前教育活动
        (三) 政治身份之钥:入队申请书
    小结: 政治身份授予的“前奏”
第二章 仪式与儿童政治身份的塑造
    一、入队仪式:政治身份的正式赋予
        (一) 仪式参与者
        (二) 旗帜的传递
        (三) 佩戴红领巾
        (四) 宣誓与呼号
        (五) 新老队员代表发言
        (六) 学生心目中的入队仪式
    二、升旗仪式:政治身份教育的日常化
        (一) 升旗仪式的时间与空间
        (二) 谁能成为升旗手与护旗手?
        (三) 国旗下的讲话:政治话语的表达
        (四) 每周之星:追求卓越
        (五) 学生心目中的升旗仪式
    三、日常惯习化仪式
        (一) 作为惯习的仪规
        (二) 少先队仪式活动训练
    小结: 少先队仪式与儿童政治身份的赋予
第三章 儿童政治身份的展演——参与政治活动
    一、少先队代表大会
        (一) 少代会提案
        (二) 大队长工作报告
        (三) “身份面纱”:我是少代会代表
    二、少先队常规政治活动
        (一) 纪念活动:烈士陵园扫墓
        (二) 主题活动: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
        (三) 惯例活动:跨校“手拉手”互动
    三、大队部建制化的政治培训
    四、少先队小干部“常规政治任务”:检查工作的开展
        (一) 常规检查内容
        (二) 规约与惩罚
        (三) 检查中的“斗智斗勇”
        (四) 少先队干部:检查者的身份
    五、一个诱人的话题:少先队员“民主参政”
    小结: 儿童参与政治活动有多大的自主性?
第四章 少先队小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一、队干部竞选:政治身份的分层
        (一) 竞选流程
        (二) 投票
        (三) 竞选词
    二、少先队员评优:优秀队员身份的遴选
    三、少先队干部的直接培养者——大队辅导员
    小结: 从群体活动到个别培养
第五章 儿童政治身份的符号标志
    一、少先队员符号标志:红领巾
        (一) 红领巾的象征意义
        (二) “神圣”的红领巾
        (三) “被遗忘”的红领巾
    二、“杠”:政治身份符号标志
        (一) 政治身份的类别化、典型化
        (二) 被遗忘的“一道杠”——身份的“遮蔽”
        (三) 作为角色模型的孩子——“在其位,担其责”
    三、符号的变异——符号教育功能的式微
    小结: 榜样符码:角色期待与政治教育
第六章 儿童对自身政治身份的迷茫
    一、我是谁:少先队员的自我表达
    二、真的认同吗:他者眼中的“我”
    三、“好少先队员”自画像:理想中的“我”
    四、“复数的我”:“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五、归属与游离:组织生活中队员的变化
        (一) “敬业”的儿童积极分子
        (二) 沉默的大多数
    小结: 身份认同——政治教育治理术
第七章 儿童政治身份赋予的得失成败
    一、党务活动的预演
    二、学校政治身份教育的“成与败”
        (一) “成
        (二) “败
    三、政治教育的理想选择与限度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星星火炬之歌——记“全国十佳少先队辅导员”陈丽(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时代少先队工作探究[J]. 杨希伦. 少先队活动, 2021(09)
  • [2]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成长研究[D]. 杨明春. 南昌大学, 2020(03)
  •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文本研究[D]. 郭春倩.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福建省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邱总为例[D]. 袁璐瑶.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少先队是幸福源 红领巾永远飘胸前——“永远的红领巾皇甫鸿昌从事少先队工作60年主题活动分享会”纪实[J]. 韩军,皇甫胜. 少先队活动, 2019(06)
  • [6]勤学精研 探究引领[J]. 逯丽平全国少先队名师工作室. 少先队研究, 2019(01)
  • [7]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1919-2010)[D]. 宋敏. 上海大学, 2018(02)
  • [8]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少先队辅导员的身份认同研究 ——以上海地区为例[D]. 朱园园.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9]儿童政治身份的赋予 ——对一所小学少先队的田野考察[D]. 傅金兰.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1)
  • [10]星星火炬下的七彩人生梦[J]. 干桂凤. 上海少先队研究, 2015(03)

标签:;  ;  ;  ;  

星火之歌——追忆“全国十佳少先队参赞”陈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