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校04年级学生素描头像素描

设计学校04年级学生素描头像素描

一、设计学院04级学生素描头像写生(论文文献综述)

曹斌华[1](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答光明[2](2020)在《蔡亮绘画及其历史语境研究》文中指出蔡亮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的优秀代表之一,作为油画家,蔡亮创作了《延安火炬》、《我要当红军》、《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等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作为美术教育家蔡亮以其自身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念影响了国内油画的发展,尤其是在革命历史画创作领域。作为新中国的美术工作者,蔡亮以及同时代艺术家共塑了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美术视觉系统。在以事件所标记的历史时空来看,这一代画家经历过建国前的战火;接受了社会主义教育;参与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革命的“特殊时期”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作为文化的表征,这一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变革;作为“经典图像”的输出者,时代的政治文化塑造了这一代人集体的意识形态与艺术思想,同时,他们以其艺术图像又引导了时代的文化走向。对于蔡亮的个案研究,首先在于其自身不同于同时代画家的独特艺术价值的剥离以及艺术线索的梳理;其次,通过蔡亮的个案研究得以“照见”那个时代的画家群体,以作品的转向追溯社会的文化导向,进而投射出时代的美术史叙事,乃至历史叙事的逻辑,而将作品、作者、时代三者关联下的整体性分析是本文对于蔡亮以及其所处特定时空下的历史语境研究的初衷。本文的章节设置是基于研究对象具体历史时空下的三段划分:中央美术学院时期、陕西时期以及浙江美术学院时期,这三个阶段的研究结构将以艺术社会学“场域”存在铺垫之上的作品分析同时涉及这三个场景先后转换的逻辑连续。第一部分“中央美院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蔡亮自身艺术语言体系以及创作思想的脉络承袭,同时,对于建国初期中央美院的学术体系组成以及这种存在对于蔡亮自身的影响将作为观察对象所存在的“场”而展开;第二部分重点在于“陕西时期”蔡亮的个人化造型语言以及历史画创作的风格形成研究,这一部分将作为论文重点展开,涉及蔡亮代表作的深入分析。其次,对于陕西美协生态的构成研究作为蔡亮艺术语言及自身存在的具体历史情境,这种关联还涉及到蔡亮对于陕西美术发展的影响;第三部分,“浙江美院时期”重点关注于蔡亮艺术转型的现实因素和时代背景,这其中同样存在着艺术体系的场景转换。这三个章节均以作品本身及变化为线索和切入点,同时关联各时期具体“艺术场”内力量构成与存在,这种平行结构基本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此外,对于蔡亮自身或者说蔡亮的艺术成就来说,美术史叙事对其某种程度上的“低估”或者蔡亮不同历史时期所处各自体系构建的现实遭遇同样将在蔡亮所处不同时期具体“场”的研究中加以解释。最后一章将以国家叙事的视角进一步阐释前文所涉及到的蔡亮作品及部分同时代艺术家创作中图像文本和艺术特征的观念存在,这一部分研究构筑艺术家所处时代的权力话语下的历史语境,并将个案的研究归置于一个大的“权力视角”以及“信仰空间”来观察,权力视角下的叙事逻辑以及具体的历史叙事逻辑将是蔡亮以及同时代艺术家所具备的时代特征的基本把握和事实存在,同时这也是以个案照见时代艺术家群体的具体反映。

梁艺[3](2020)在《罗中立作品中的“大巴山”母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罗中立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以“大巴山”为母题创作的系列作品几乎贯穿了罗中立整个艺术生涯,通过对这一系列作品全面深入的研究,不仅能够挖掘出罗中立执着于表现“大巴山”母题的原因,也能细致的梳理出罗中立艺术风格的演变脉络。根据选题需要,本文主要分为了以下五个部分进行研究探讨:首先是绪论部分阐述了对这一选题的背景依据和研究的现状趋势,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与思路目标;第二章则是细致的从罗中立的生长经历中梳理出“大巴山”母题的来源与背景,包括分析罗中立与邓开选及其家族的交往关系对罗中立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早期的欧洲留学经历使罗中立陷入的自我身份的思考,从而选择回归大巴山,寻找本土个性化绘画语言的过程;第三章阐述“大巴山”母题系列作品的叙事方式以及表达的核心思想;第四章是对“大巴山”系列作品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图像分析,包括从中提炼出的“楼梯”、“油灯”、“家牛”、“农民”四个典型绘画物象在作品图像中的作用剖析,并对作品中独具罗中立个性化特征的色彩、线条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从而总结出罗中立艺术风格的演变历程;第五章则是解读罗中立“大巴山”母题作品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启示意义。最后得出结论罗中立的艺术风格演变并不是断裂式的转变,而是从写实、表现、原始、融合的四条路径同时并行的绘画探索,最终确立的以“变体画”为主的具有“魔幻现实主义”意味的绘画风格。尽管其绘画语言多变但传达的唯一核心主题只有对原始人性本真的表达,从最初对大巴山农民日常生活的描绘到自我生活的融入皆是如此,以此稳步构建起了罗中立个性化的艺术生长脉络。

孙亦男[4](2019)在《孙月池教学生涯中的水彩艺术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为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黑龙江省现代水彩画院副院长,在水彩艺术作品画面视觉形式风格上体现为浑厚、朴雅、素然、意深,在水彩理论书籍上曾出版和发表《水彩写生教程》、《水彩画的“教”与“学”》的孙月池,在黑龙江省其不仅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工作者,在绘画上更是一位在地方具有一定影响的水彩画家,为世人所敬重。为更好地探究孙月池教学生涯中的水彩画艺术,更好地探究孙月池长达四十载在教学中单纯执着而又笔直向上进行水彩画创作的根本原因、明晰老一辈的水彩艺术家对于水彩艺术创作的追求与品格、知晓其在教育的角度对黑龙江省水彩艺术发展的贡献,更好地展现孙月池积极向上的水彩画创作精神,更好地通过其教学中大量的水彩画创作作品来剖析孙月池的水彩画艺术理念;为此,本文从其相关五个方面:简述孙月池的历史背景及艺术人生、孙月池水彩艺术创作与研究的三个具体发展时期、孙月池水彩画教学、孙月池的水彩画艺术理念,来对其教学生涯中的水彩艺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研究与论述,希冀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给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一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老专家老教授绘画艺术研究有所助益,给予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黑龙江省水彩画艺术创作留下一份客观、具有研究价值的学术材料。

庞梦宇[5](2019)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设计基础教育的变革 ——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为基点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和分析,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为切入点,以三大构成引入为线索,以具有代表性的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为例,展现和反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基础教育变革的历程。通过梳理和比较各院校教学改革的内容,总结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呈现的三种面貌:革新、融合和传统。通过分析三大构成的源流,阐释了三大构成并非源于包豪斯,认为三大构成是对抽象形态多种可能性造型的研究;研究点线面组织规律,和图案讲求的形式美的法则有一定相似之处。最后,笔者在文末提出了设计基础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表达、观察力和想象能力。

张健伟[6](2018)在《微课在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制作与应用 ——以《小伙伴》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浪潮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顺应新型交互式信息传输模式,微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微课以其短小精悍和便于传输的特点能够适应当今以智能手机、PC电脑设备为终端的信息传输方式,使教学渗透到网络和远程教育中。而数字传输技术的发达和社交软件、媒体制作软件等的普及为个人传播信息降低了门槛。因此传统教育也应该将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吸纳到体系当中来,用现代化的手段改进教学的效率,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学生。微课在教育领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研究的是微课在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中的制作与应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通过梳理文献,分析国内外对微课的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第二,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了解学生和教师对微课应用于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认知和态度等情况,并针对这些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发现一些不足,为下面微课视频的制作与应用做好准备。第三,本文选取了以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小伙伴》这节课进行阐述,介绍采用手机制作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小伙伴》这节课的头像示范微课视频。概括了制作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微课时应遵循的原则,展示微课视频的制作流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第四,通过对微课应用于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效果进行了调查,并提出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微课视频等微课的应用策略。通过实践和研究得出微课在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中的优势,对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姜红松[7](2017)在《学前教育中专院校素描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幼儿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相应的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求也越来越高。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学科,从绘画的角度而言,对技法和表现力的要求并不太高,但是需要经过系统的美术教育来提高综合审美素质,以应对幼儿教学的需要。素描教学在美术教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训练学生绘画基础的手段,更是锻炼学生艺术思维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中专院校素描教学中,依然沿用的是与其他专业无差别的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而并没有根据专业特性以及学生年龄、心理等特点合理的设计教学。本文通过对素描教学的本质研究,结合多年一线素描教学的经验总结,参考理论文献,力图寻找一种适合于学前教育中专院校素描教学的方式方法。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起因和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和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中专院校素描教学的基本现状。并对论文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方法做了说明。第二部分论述了素描的发展和演变,以及素描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其中包括历史和教育目的。第三部分调查合分析了现阶段素描教学中的问题,初步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方法,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打下理论基础。第四部分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现状入手,通过分析比较,笔者提出对教学的设计构想。第五部分为教学中的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通过访问和分析优化教学。

李亚萌[8](2016)在《滏春中学素描教学实践》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全国各院校艺术类专业扩招,普通高中的艺术特长生为扩招后的艺术专业提供了充足的生源。目前国家还没有对美术高考生的培养做出统一的大纲和要求,因此也就为高中的美术特长生的教学和训练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困惑。不少高中为追求升学率,教学中存在枯燥、单一的美术技能训练与相关知识学习脱节的现象,缺乏全面培养美术素养的意识,美术特长生教学存在过于单纯重视技能,而又在相关人文及技法理论不能有效配合的情况下,学生易产生被动、厌学等不良情绪,因而如何培养美术特长生一直都是众多学校在实践中探索的重要的课题。素描作为当今各门造型艺术的基础学科,对高中美术基础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美术很多都先从素描基础开始学起,本文试图对滏春中学素描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尝试在教学中摆脱刻板、无趣,但又必须结合应试的要求,尽量的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增强素描教学中的趣味性。本文有绪论、正文和结语组成,正文部分共分四章。其中,第一章提出高中素描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主要问题制定教学方案,第二章通过实际教学使学生在画几何体时,整体作画,了解素描基础知识,解决最基本的造型问题。第三章是举一反三进行分组训练,针对不同组提出不同的要求,解决不同的问题。第四章是画石膏头像跟石膏人物的背后故事相结合,使学生在历史与传统中寻求养分,增强学习美术的趣味性。本文通过实践教学,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素描中存在的问题,除了知识技能的训练外,深入研究素描基础教学中的趣味性跟人文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继而提高学生绘画水平,为以后长期学习美术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研究和探讨,得出的结论:在分组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尽量的做到因材施教,每组出现的主要问题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去解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教学具有针对性,学生变得积极主动,明确了学习目标,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王晓凤[9](2016)在《钱绍武素描艺术研究》文中指出钱绍武对素描艺术的独特表述在我国素描艺术中是一个特别现象。无论是其个人的学艺经历还是其素描阶段性的演变,都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家群体中具有典型的意义。从1947年考入中央美院至今60余年钱绍武不断有素描作品问世,他的素描数量极多,时代跨度较大,风格独特。本文选择钱绍武的素描艺术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其阶段性的分析和经典作品个案的研究,探讨钱绍武素描独特的造型特征,把握其素描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素描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在钱绍武素描中的不断融合”为主线,力图更加简洁地进行分析,得出文章结论。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时间的推移为基准,根据素描作品的主题和形式变化分期的原则,将钱绍武的素描分为四个阶段,即中西方美术学习阶段、肖像画阶段、硬笔人体阶段和水墨人体阶段。重点探究钱绍武素描不同阶段主要的特征变化和产生这些变化的社会因素。得出结论,即钱绍武素描的形成是一个由东方向西方,再由西方艺术回归东方艺术的探索过程。第二部分:从个案出发,见微知着。通过对钱绍武素描纵向的阶段性分析,笔者从素描创作的三个阶段里选择了三幅经典作品做图式分析。《小珠珠》、《女人体》、《水墨女人体》是钱绍武素描的代表作,体现着不同时代不同喜好下作者不同的素描追求。《小珠珠》是文革艺术观念下的产物,《女人体》体现着钱绍武对形体的研究,《水墨女人体》重点在于通过笔墨表达主体情感。第三部分:通过对钱绍武素描四个阶段的分析和典型作品的个案研究,笔者分析出钱绍武素描独特的造型语言:主客观相结合的观察方法,因物而异的素描用笔,虚实相间的空间表达。这三点是钱绍武素描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素描最显着的特征。第四部分:钱绍武素描的意义与价值既是文章写作的立足点,也是文章的落脚点。钱绍武素描伴随着中国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对中国素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钱绍武的素描在中西艺术相互碰撞和交融下形成,最终创造出了独特的水墨人体形式,开了一代风气。钱绍武的素描在学院派艺术的熏陶下形成,它的素描观念对学院派素描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薛亚军[10](2016)在《国民与国家形象塑造—十七年(1949-1966)美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术参与国民与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是当前美术研究领域的新课题。本文将美术与国家形象塑造的观念、政治宣传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张力置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来考察美术参与国民与国家形象塑造的过程,以及美术自身的改造、论争、语言形式的应变等。在注重宏观历史叙事的同时,还要注意历史细节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主要内容有四部分:第一章,将中国共产党对美术家的思想改造运动,对创作思想的统一,单位体制的建立等问题,置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历史情境中,考察思想改造运动对美术家在创作思想上的整合与统一。第二章,统一创作思想,整合基础技法,将速写意识形态化,规定讽刺漫画不能乱用,用统一手法塑造新国家形象。第三章,美术动员模式的确立和运作。抗美援朝运动与动员模式的形成,以及美术动员模式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惯性运作。第四章,通过对十七年(1949—1966)美术对农民形象、妇女形象塑造及新风景构建的具体图像学分析,考察美术参与塑造人物形象、新风景的过程中,褒扬与遮蔽的历史与现实。它的主要功用在于宣传和教育,唤起人们对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的认同。研究方法主要有:图像学、文献学、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符号学、访谈法及新文化史研究方法。综合十七年各类型的美术参照,将十七年美术拓展到美术外部研究,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考察十七年美术与国家形象建构之间的博弈关系。在注意研究十七年具体美术作品风格演变,阐释画面内容和意义的同时,着重考察这一时期美术参与想象、塑造国家形象的历史文化背景、步骤与成败的原因,以及美术在意识形态询唤下的视觉实践。

二、设计学院04级学生素描头像写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设计学院04级学生素描头像写生(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蔡亮绘画及其历史语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框架
        (一)、蔡亮造型语言研究
        (二)、创作理念分析
        (三)、历史语境的建构
        (四)、历史叙事的逻辑
    四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图像学结合风格学分析
        (二)、文化社会学概念对于“场域”的构建
第一章 历史画的前言(1932-1949)
    第一节 “美育”的历史情境
    第二节 西画东渐
    第三节 抗战美术
    第四节 蔡亮绘画蒙学
第二章 学派与体系(1950-1955)
    第一节 学派与体系
    第二节 写实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向
    第三节 建国初期素描教学改革
    第四节 由《人民空军》看“艺术”与“技术”
    第五节 从“天才”谈起
第三章 自我的构建(1955-1981)
    第一节 “年连宣”的现实职能
    第二节 《延安火炬》及“变体”
    第三节 蔡亮素描
    第四节 “特殊时期”时期的陕西美术
    第五节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及草图遗存
第四章 观念和风格的转向(1981-1995)
    第一节 “新时期”的艺术处境
    第二节 “江南”与“西北”的距离
    第三节 再次面对历史
第五章 历史的维度
    第一节 在场与缺席
    第二节 语言的惯习与遮蔽
    第三节 革命美术中的观念
    第四节 艺术与政治的共同历史化
    第五节 国家叙事与历史重构
结论
参考文献
    一,译着
    二,专着
    三,期刊文章
    四,报纸文章
附录1 :蔡亮信件
附录2 :蔡亮手稿
附录3 :“文革”材料
附录4 :蔡亮复查结论
附录5 :蔡亮年表
致谢

(3)罗中立作品中的“大巴山”母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2 研究现状趋势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目标
第2章 罗中立作品中“大巴山”的母题来源与背景
    2.1 结缘大巴山
    2.2 罗中立与邓开选及其家族的交往关系
    2.3 留学后对“大巴山”的回归
第3章 “大巴山”母题系列作品的叙事与表达
    3.1 连环画叙事结构的挪用
    3.2 对日常生活与人性的关照
第4章 对“大巴山”系列作品的图像分析
    4.1 “大巴山”母题中塑造的典型绘画物象
        4.1.1 楼梯——空间构图的转变
        4.1.2 油灯——光影氛围的凸显
        4.1.3 家牛——拟人在场的投射
        4.1.4 农民——立体平面的融合
    4.2 色彩运用对“大巴山”乡土气息的烘托
        4.2.1 对“大巴山”乡土色彩的提取
        4.2.2 “大巴山”系列作品中对色彩的探索
    4.3 “大巴山”线性绘画语言的确立
    4.4 从“大巴山”系列作品看罗中立的艺术风格演变
第5章 罗中立“大巴山”母题作品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启示
    5.1 立足于历史语境的问题意识
    5.2 建立个性化艺术生长脉络的重要性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4)孙月池教学生涯中的水彩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相关研究
    三、创新之处
    四、文献综述
    注释
第二章 孙月池生平及其艺术
    一、家庭背景
    二、高校读书期间的水彩学习
    三、高校教学期间的水彩创作
    注释
第三章 孙月池水彩艺术创作与研究的三个时期
    一、水彩艺术创作早期(1953年—1973年)
    二、水彩艺术创作中期(1973年—1997年)
    三、水彩艺术创作晚期(1997年—2015年)
    注释
第四章 孙月池水彩画教学
    一、孙月池水彩画基础教学特征
        (一)在基础教学上强调“具象写实”与“写生观察法”
        (二)在水彩画教学上强调“整体”
        (三)在水彩画教学上强调“教方法”与“教规律”
    二、孙月池水彩基础理论教学与基础实践教学
    三、学生对孙月池水彩画教学评价
    注释
第五章 孙月池水彩的艺术理念
    一、在水彩创作上的艺术理念
    二、在水彩题材选择上的艺术理念
    三、在水彩画构图方式与空间分布上的艺术理念
    注释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孙月池大事年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设计基础教育的变革 ——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为基点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1、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的研究现状
        2、关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教育的研究现状
        (1)关于设计教育史的梳理及研究
        (2)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研究
    (三)研究路径
二、八九十年代设计艺术教育变革的因素
    (一)八九十年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背景
        1、经济环境
        2、教育环境
    (二)八九十年代设计教育变革的催化剂——构成教学的引进
        1、构成作为造型规律——中国的构成
        2、构成作为基础造型——日本的构成
        3、构成作为造型的一种方式——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构成
三、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的思想交锋
    (一)理清概念、重视图案——第一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
    (二)深挖教学方法、构建图案理论——第二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
    (三)重申图案和构成地位,反思图案教学——第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
四、百舸争流——各代表院校设计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试验
    (一)秉承革新观——以广州美术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为例
        1、突破传统、敢为人先——广州美术学院
        2、别具一格、艺术为重——中央美术学院
    (二)秉持融合观——以浙江美术学院为例
        1、以写生-变化为基础的图案教学时期
        2、图案与构成融合时期
    (三)坚守传统写生-变化的图案教学方法、创建中国特色的图案学
        1、坚守传统,创建中国特色的图案学——南京艺术学院
        2、坚守传统写生-变化的图案教学方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装潢美术、染织美术与陶瓷美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变化整理
    附录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基础课部分授课内容
    附录三:采访记录
        采访一:冯罗铮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二:陈淞贤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三:宋浩霖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四:宋建明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五:孙恒俊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六:孙晴义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七:王敏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八:王善珏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九:王雪青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十:吴德隆老师采访记录
        采访十一:谭平老师采访记录
致谢

(6)微课在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制作与应用 ——以《小伙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论文研究内容
        1.5.2 论文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2.1.1 微课的概念
        2.1.2 微课的特点
    2.2 理论基础
        2.2.1 人本主义理论
        2.2.2 终身学习理论
3 微课在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
    3.2 问卷设计
    3.3 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3.1 学生的调查问卷客观题结果分析
        3.3.2 学生的调查问卷主观题结果分析
    3.4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5 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4 微课在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制作
    4.1 微课在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制作原则
        4.1.1 微化原则
        4.1.2 教学目标明确原则
        4.1.3 简易型原则
        4.1.4 教育公平原则
    4.2 微课的媒体选择
    4.3 微课在初中美术《小伙伴》中的制作案例
        4.3.1 素材准备
        4.3.2 拍摄录制
        4.3.3 微课视频后期制作
        4.3.4 微课脚本文案展示
5 微课在初中美术《小伙伴》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5.1 前期分析
        5.1.1 学习者情况分析
        5.1.2 教学目标分析
        5.1.3 教学重难点分析
    5.2 微课教学实践应用
        5.2.1 微课教学的实施
        5.2.2 微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差异性分析
        5.2.3 学生的作业差异分析
    5.3 微课的应用策略
        5.3.1 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微课视频
        5.3.2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微课学习
        5.3.3 合理把握微课播放的时间
    5.4 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微课应用的评价
        5.4.1 教师对微课在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应用的评价
        5.4.2 学生对微课在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应用的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学生问卷调查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学前教育中专院校素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起因
        1、学前教育中专院校素描教学现状
        2、学前教育未来的发展
        3、学前教育中专院校的学生本身
    (二)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创新点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素描与学前教育素描教学
    (一)学前教育中的素描
        1、传统素描
        2、素描在不同教学范围的变化
        3、学前教育中的素描
    (二)学前教育中素描的继承与发展
        1、学前教育素描教学历史
        2、材料的继承与发展
        3、技法的继承与发展
    (三)学前教育中专院校专业学习素描的目的
        1、教育目的
        2、技法目的
        3、继续教育目的
第二章 素描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
    (一)素描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意义
        1、基础训练的意义
        2、素描创作的意义
    (二)素描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价值意义
        1、情感价值意义
        2、基础价值意义
第三章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一)基础层面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社会方面的问题
        2、问题的解决方法
        3、评价机制方面的问题
        4、问题的解决方法
        5、教学目的方面的问题
        6、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教学理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教师教学业务方面
        2、教师教学方式方面
    (三)教学方法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技法教学中的问题
        2、肌理、材料教学中问题
        3、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示范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示范教学中的问题
        2、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四章 教学设计与案例
    (一)教学设计目的
    (二)教学设计方向
        1、具象教学
        2、抽象教学
    (三)教学案例与课后分析
        1、具象素描教学教案——几何形体
        2、课后采访与分析
        3、抽象素描教学教案——线的感悟
        4、课后采访与分析
        5、抽象素描教学教案——创作
        6、课后采访与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滏春中学素描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 选题缘起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目标
    (五) 研究内容
一、滏春中学素描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 学校高中阶段的素描教学任务及在校生的基本情况
    (二) 素描基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对整体全局的把握
        2. 缺乏科学的理解方式
        3. 缺乏敏锐的感知能力
        4. 缺乏对画面的把握能力
        5. 缺乏对材料的运用能力
    (三) 针对主要问题制定的教学方案
二、整体作画与知识讲解相结合
    (一) 从几何体入手
    (二) 通俗易懂的透视
    (三) 多观察比较
    (四) 明确黑白灰三个层次
        1. 明暗交界线
        2. 反光
        3. 空间
        4. 整体
三、举一反三进行分组训练
    (一) 训练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 按步骤讲方法的进行训练
    (三) 学会深入刻画的拔高训练
四、听故事画石膏头像
    (一) 培养人文精神,积极引导思考
    (二) 课程教学切入,培养学生能力
    (三) 综合材料运用,及石膏像表现
五、教学实施效果与反馈
    (一) 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二) 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钱绍武素描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动因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素描”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钱绍武素描的四个阶段
    一 中西方美术学习阶段
        (一)师从秦古柳学习中国画
        (二)考入美院接受欧洲学院派素描教育
    二 肖像画阶段
        (一)政治运动中转变心态
        (二)以工农兵形象为主题
        (三)“真挚表达”的创作理念
    三 硬笔人体阶段
        (一)倡导模特制恢复人体写生
        (二)重新审视西方艺术
        (三) 把“书法用笔”融入素描
    四 水墨人体阶段
        (一)将“笔墨”作为表现人体的手段
        (二)“因繁就简”的创作理念
        (三) 寄情于笔墨
第二章 典型作品个案分析
    一 《小珠珠》
        (一)对立平衡的构图
        (二)注重人物体积的塑造
        (三)以细节塑造体现“传神”
    二 《女人体》
        (一)稳定的三角形构图
        (二)线面结合地塑造形体
    三 《水墨女人体》
        (一)高度简化的形体
        (二)追求笔墨情趣
第三章 钱绍武素描独特的造型语言
    一 主客观相结合的观察方法
        (一) 寻找客观对象的“动情之处”
        (二) 用科学分析的眼光观察客观实在
        (三)“从一根线”到“三根线”
    二 因物而异的素描用笔
        (一)用笔和情感
        (二)三种类型的用笔
        (三)“一笔画”用笔理论
    三 虚实相间的空间表达
        (一)光影的衬托
        (二)透视法的应用
        (三)书法感的空间创造
第四章 钱绍武素描的意义与价值
    一 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一)中国素描史略
        (二)与中国素描发展相辅相成
    二 融贯中西,开水墨人体之风气
        (一)用西方素描传达中国绘画精神
        (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水墨人体艺术形式
    三 立足美院,促进中国素描教育的发展
        (一)丰富了美院素描教学体系
        (二)对学艺者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附件

(10)国民与国家形象塑造—十七年(1949-1966)美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缘起
    研究综述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统一创作思想,建立单位体制
    第一节 新政权的知识分子政策
    第二节 新政权对美术的要求
    第三节 单位体制的建立
        一、单位体制
        二、稿费、工资与福利待遇
    第四节 改造美术家的思想
        一、检查思想清算历史
        二、在政治运动中进行思想改造
        三、思想改造运动对美术的影响
第二章 美术理论与表现技法的一元化
    第一节 批评公式化、概念化,统一创作理论与方法
        一、批评公式化、概念化 ,调整美术政策
        二、统一创作方法
    第二节 整合基础技法
        一、徐悲鸿的素描教学方法
        二、延安模式替代徐悲鸿体系
        三、全面学习苏联素描教学体系
    第三节 速写:现实主义画家的标准
    第四节 内外有别:反对讽刺的乱用
第三章 美术动员模式的确立和运作
    第一节 动员模式的确立及特征
    第二节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美术动员
        一、积极响应号召,开展美术动员宣传
        二、美国形象塑造
        三、美术动员与国家认同
    第三节 美术动员模式在其他政治运动中的惯性运作
        一、贯彻婚姻法运动
        二、反美蒋协定 增产节约运动
        三、反胡风运动
        四、农业合作化运动
第四章 意识形态询唤与形象话语实践
    第一节 意识形态询唤“社会主义新人”
    第二节 再造农民
        一、粮食与国家
        二、农具与农业现代化
    第三节 再造妇女
        一、劳动美学与身体现实
        二、服装的功用
    第四节 新风景
        一、新风景的标准
        二、对水墨画的消极抵制
        三、新风景的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设计学院04级学生素描头像写生(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蔡亮绘画及其历史语境研究[D]. 答光明. 西安美术学院, 2020(01)
  • [3]罗中立作品中的“大巴山”母题研究[D]. 梁艺. 四川美术学院, 2020(02)
  • [4]孙月池教学生涯中的水彩艺术研究[D]. 孙亦男.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5]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设计基础教育的变革 ——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为基点的考察[D]. 庞梦宇.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6]微课在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制作与应用 ——以《小伙伴》为例[D]. 张健伟. 天水师范学院, 2018(01)
  • [7]学前教育中专院校素描教学研究[D]. 姜红松. 鲁东大学, 2017(04)
  • [8]滏春中学素描教学实践[D]. 李亚萌.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4)
  • [9]钱绍武素描艺术研究[D]. 王晓凤. 海南师范大学, 2016(03)
  • [10]国民与国家形象塑造—十七年(1949-1966)美术研究[D]. 薛亚军. 西安美术学院, 2016(08)

标签:;  ;  ;  ;  ;  

设计学校04年级学生素描头像素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