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105例临床分析

登革热105例临床分析

一、登革热105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雁[1](2021)在《老年登革热患者中西医临床特征与疾病转归相关性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老年登革热患者症状不典型,病情易恶化,我国2018年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分会发布的《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明确指出老年人是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老年登革热是一个日益重要但未得到充分研究的领域。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老年登革热患者的中西医临床特征及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以期为老年登革热的诊断、治疗、预警提供参考,为策略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登革热权威指南及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设计研究观察项目,对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经病原学确诊为登革热且诊疗信息齐全的非老年及老年登革热患者进行病例资料采集。观察项目主要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临床特征(既往史、症状、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心酶、钾离子、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以及有无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和中医四诊资料。采用Excel和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重症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一、本研究共纳入601名研究对象,其中老年登革热组301例,非老年登革热组300例。将老年登革热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两组,其中老年重症登革热组42人,非重症组259人。二、临床特征分析:(一)性别:老年登革热组,女性157名(52.2%),男性144名(47.8%);非老年登革热组,女性173名(57.7%),男性127名(42.3%),两组性别差异与发病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既往病史:老年组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均高于非老年组(P<0.001),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重症组既往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率显着高于非重症组(P=0.001)。(三)症状:老年组的最高体温显着低于非老年组(P<0.001)。非老年组中恶寒、头痛、肌肉酸痛、皮疹、咽喉不适、口干、口苦、腹泻和便溏等症状的发生率较老年组明显,老年组中乏力、胸闷、心悸、咳嗽、气促和便秘的概率显着高于非老年组(P<0.05)。鼻塞流涕、恶心、呕吐、腹痛、汗出、纳差、眠差、黑便和小便性状等症状的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出现胸腹腔、阴道部位的出血。老年重症患者黑便和气促的发生率显着高于非重症患者(P<0.001、P=0.001)。(四)辅助检查:老年组的WBC、NEUT、LYM、TB、Cr、Urea、CRP和PCT的检验结果显着高于非老年组,Hb、HCT、PLT、ALB和K的结果显着低于非老年组(P<0.05)。影像学方面,所有患者均无发生腹腔积液,老年组发生肺部感染的比例较非老年组显着升高(P<0.001)。两组 NEUT%、LYM%、ALT、AST、CK、CKMB、LDH 和胸腔积液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五)疾病转归情况:601例登革热患者中,65例发展为重症,其中42例为老年患者(64.6%),老年重症登革热患者占所有老年患者的14%。死亡病例3例,均为老年患者。三、重症危险因素分析:重症登革热的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正确分类90.0%的研究对象,模型的敏感度为32.3%,特异度为97.5%,模型中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和Urea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Urea的R0C曲线下面积为0.736(95%置信区间:0.664~0.808,P<0.001),计算出约登指数的最大值约为0.415,cutoff值为5.32,对应的灵敏度≈64.1%,特异度≈(1-0.225)=77.5%。老年患者的重症登革热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正确分类89.3%的研究对象,模型的敏感度为25%,特异度为99.2%,纳入的自变量中慢性阻塞性肺病和CRP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R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0(95%置信区间:0.489~0.792,P=0.039),计算出约登指数的最大值约为 0.329,cutoff 值为 44.50,对应的灵敏度≈47.6%,特异度≈(1-0.147)=85.3%。四、中医方面:非老年组舌红、脉浮、脉数的发生率较高,老年患者舌暗红、脉弦的发生率较高(P<0.05),舌苔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型分布方面,老年组及非老年组出现最多的证型均为温热郁湿,卫气同病证,老年患者暑湿伤阳,气不摄血证和余邪未尽,气阴两伤证的发生率较非老年患者高,而非老年患者毒瘀交结,扰营动血证的发生率较高。老年重症患者辨证为温热郁湿,卫气同病证最多,毒瘀交结,扰营动血证次之;非老年重症患者中暑湿伤阳,气不摄血证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温热郁湿,卫气同病证和毒瘀交结,扰营动血证。结论:一、西医方面: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病,尤其慢性阻塞性肺病是老年人发展为重症登革热的重要危险因素。老年患者登革热症状较不典型,尤需关注黑便和气促。实验室检查方面,着重关注Urea和CRP的变化。二、中医方面:老年患者更易出现重症是基于老年人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的内伤基础,表邪易内传入里,病情加重,甚至趋向恶化,治疗上重在祛邪、截断、防传变。

贾文爽[2](2021)在《云南景洪2019年登革热临床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经携带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的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人类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来,全球登革热病例数大幅度增长,已成为全球性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由于登革热临床特征复杂,且不同登革病毒血清型临床特征表现不一,迫切需要对不同登革病毒血清型临床特征开展研究,为制定登革热诊疗方案提供依据。目的:探讨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2019年登革热临床特征,为制定有效的登革热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BHK-21(地鼠乳鼠肾)细胞接种病毒分离,采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RNA,确定DENV血清型;收集2019年景洪市登革热患者病例个案及其临床资料,采用SPSS 25.0等统计学软件分析不同DENV血清型患者临床特征。结果:共检测出DENV-1、DENV-2和DENV-3三种DENV血清型,共481例,其中以DENV-1血清型为主;发现重症患者4例(占病例总数的0.8%,3例DENV-1,1例DENV-3)和二次感染者4例(1例DENV-1,2例DENV-2,1例DENV-3);DF年龄以18-65岁为主(80.7%,388/481),其中DENV-1、DENV-2和DENV-3感染者18-65岁比例分别为80.3%(224/279)、82.3%(88/107)、80.0%(76/95),三者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DENV-1、DENV-2和DENV-3感染者发病高峰分别为9月(31.5%,88/279)、10月(33.6%,36/107)和10月(34.7%,33/95),它们在7、8、9、11月份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5.0%、0.0%、0.0%(P<0.05),28.0%、15.0%、31.6%(P<0.05),31.5%、32.7%、18.9%(P<0.05),7.2%、15.0%、6.3%(P<0.05)。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98.3%)、头痛(87.9%)、乏力(84.2%)、肌肉酸痛(83.8%),体征主要表现为咽充血(61.0%)、皮疹(52.6%)等;其中,DENV-1、DENV-2和DENV-3感染者低热(37.2℃-38℃)比例分别为3.9%(11/279)、12.1%(13/107)和8.4%(8/95),三者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它们的腹泻、肌肉酸痛、眼结膜充血发生率分别为38.7%、27.1%、17.9%(P<0.05),87.5%、78.5%、78.9%(P<0.05),44.4%、29.9%、23.2%(P<0.05),三种DENV感染者头痛、双肺呼吸音粗发生率分别为90.7%、86.9%、81.1%(P<0.05),55.2%、50.5%、42.1%(P<0.05),三种DENV感染者乏力、皮肤潮红发生率分别为87.8%、75.7%、83.2%(P<0.05),17.6%、7.5%、15.8%(P>0.05)。在血常规方面,主要表现为白细胞降低(89.3%)、血小板降低(70.5%)、血小板圧积降低(90.4%)、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79.7%)、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71.8%),其中DENV-1、DENV-2、DENV-3感染者白细胞、血小板圧积、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的发生率分别为93.6%、85.4%、80.7%(P<0.05),93.3%、86.4%、85.2%(P<0.05),83.9%、70.9%、77.3%(P<0.05),54.7%、37.9%、43.2%(P<0.05),82.2%、68.9%、44.3%(P<0.05);它们的白细胞减少高峰分别在病程第5天91.3%(94/103),第4天78.8%(26/33)和第6天87.5%(28/32);它们的PLT降低高峰分别在第7天76.6%(72/94),第7天62.5%(25/40),第8天72.7%(16/22),它们的HCT升高高峰分别在第8天17.0%(18/106),第10天27.6%(8/29),第9天13.9%(5/36)。在肝功能方面,主要表现为ALT升高(79.1%)、AST升高(82.6%),其中DENV-1、DENV-2、DENV-3感染者ALT、AST升高、总蛋白降低的发生率分别为79.1%、83.5%、73.9%(P>0.05),82.9%、83.5%、80.7%(P>0.05),32.3%、21.4%、19.3%(P<0.05);它们的ALT升高发生率高峰分别在病程第12天87.1%(27/31),第11天100%(12/12),第9天87.5%(14/16),AST升高发生率高峰分别在病程第7天75%(18/24),第6天76.9%(10/13),第7天76.0%(19/25)。心功能方面,主要表现为LDH升高(81.7%),?-羟丁酸脱氢酶升高(75.6%),其中DENV-1、DENV-2、DENV-3感染者LDH升高发生率分别为82.5%、78.6%、83.0%(P>0.05)。肾功能方面,主要表现为尿蛋白阳性(43.1%),其中DENV-1、DENV-2、DENV-3感染者尿蛋白阳性发生率分别为42.9%、49.5%、35.8%(P>0.05)。结论:不同血清型之间临床表现有所差异,其中DENV-1感染者腹泻、肌肉酸痛、乏力、头痛均较明显;在体征方面上,DENV-1感染者眼结膜充血、皮肤潮红较明显;在血常规方面,DENV-1感染者WBC、血小板圧积、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明显,病程第9天及第10天PLT降低更明显,DENV-2感染者Hb升高明显,病程第10天HCT升高较明显;在生化指标上,三种DENV血清型主要生化指标ALT、AST、LDH等方面无显着差异。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临床医生对不同登革病毒血清型诊断培训。

张海林[3](2021)在《云南省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跨境传播、本地流行、发展趋势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均为全球性分布的重要蚊媒病毒病,二者具有较为相似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主要传播媒介均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2013-2019年位于云南省的中国-缅甸(中缅)、中国-老挝(中老)边境地区每年都发生登革热本地流行,2019年中国-越南(中越)边境地区也发生登革热本地流行,2019年中缅边境(瑞丽市)首次发生基孔肯雅热本地流行,来自缅甸、老挝、泰国和/或越南的输入性病例是引起云南省这2种蚊传疾病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适于媒介伊蚊的孳生繁殖,也适于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该地区仍然存在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再次流行或大流行的风险,并有可能形成地方性流行以及引发登革热重症病例。当前急需开展病原体溯源、疫源地调查、临床学、人群抗体水平以及媒介伊蚊可持续控制的深入研究;同时,防范跨境传播,防蚊灭蚊以及中缅、中老、中越的双方边境地区联防联控是当前亟待加强的重点防控工作。

李宇欣[4](2020)在《五运六气与登革热中医证候特点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五运六气与登革热中医证候特点两者的相关性,讨论运气学说对登革热的证候特点及病机的影响,并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探讨其在登革热诊治和防控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以2017年1月20日(丁酉年大寒日)到2019年1月19日(己亥年大寒日前)于广东省中医院门诊或住院部确诊的登革热患者为研究对象,参考文献并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制定病案信息收集表,内容包括一般信息和主要症状等。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对相关资料进行采集,利用Microsoft office 2007中的Excel建立数据库。用统计软件SPSS18.0对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和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根据《黄帝内经》中的运气理论进行证候推算,并与登革热的中医证候对比,进一步探讨五运六气对登革热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结果:共纳入657例登革热患者,2017 丁酉年共351例,男性有147例,女性有204例,2018戊戌年共306例,男性有148例,女性有158例。2017 丁酉年登革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54± 17.17)岁,最小12岁,最大93岁,2018戊戌年登革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11± 17.00)岁,最小3岁,最大89岁,两年患者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160岁之间。从收集的病例情况来看,登革热患者发病时间主要在四之气和五之气。2017 丁酉年与2018戊戌年登革热患者全年的中医证候特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两年登革热患者的中医证候在四之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五之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登革热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年的登革热患者中医证候分别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017 丁酉年的登革热患者中医证候以风、湿、热为主要特点,2018戊戌年的登革热患者中医证候以风、湿、热、火为主要特点。运用运气理论对2017 丁酉年和2018戊戌年疾病可能出现的中医证候进行推算,结果显示,丁酉年的疾病中医证候以燥、风、寒为主,戊戌年的疾病中医证候以火、寒、湿为主。从运气分析的结果来看,五运六气与登革热的中医证候具有相关性。结论:五运六气不仅影响登革热的发病,对登革热的中医证候也有一定的影响。运气学说可为登革热的预测预警和诊治提供一定的指导思路,具有重要价值。

李曼[5](2019)在《云南瑞丽市2014-2017年登革病毒基因型及临床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经伊蚊叮咬传播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全球DF流行日趋严重,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近10年来,我国广东省和云南省先后出现了DF暴发疫情,其中云南省存在4种DENV血清型和8种基因型。云南瑞丽市2006年首次报道从缅甸输入的DF病例,2008年发现首例DF本地病例,2013年暴发了大规模DF本地感染疫情,此后每年均出现了本地感染暴发疫情;虽然2013-2017年瑞丽市每年本地感染DENV血清型有所不同,但DENV-1已属于该市的主要DENV血清型。本研究主要针对瑞丽市2014-2017年DENV基因型及其临床特征进行研究,为当地制定有效的登革热救治策略及其防控对策提供依据。研究目的探讨云南省瑞丽市2014-2017年DENV基因型及临床特征,为当地制定有效的登革热救治策略及其防控对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对2014-2017年所采集的瑞丽市DF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已保存在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80℃冰箱),采用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取DENV RNA,利用AgPath-ID One-step Real time(RT-PCR)试剂盒进行RT-PCR检测鉴定DENV核酸及其血清型;采取Vero细胞培养法分离DENV,并进行DENV C/PrM和E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在NCBI数据库GenBank中检索出DENV同源序列,应用SeqMan、Mega5.0、Cluster X 1.83和Megalign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与分析,揭示DENV基因型特征。以2014-2017年确诊的瑞丽市DF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云南省瑞丽市人民医院),收集不同DENV血清型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信息、体征信息和主要实验室生化指标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瑞丽市2014-2017年DF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429份,共检测出4种血清型登革病毒;其中,DENV-1型305例(71.10%,305/429)、DENV-2型77例(17.95%,77/429)、DENV-3型28例(6.53%,28/429)和DENV-4型19例(4.43%,19/429);共发现1例为DENV-1和DENV-4二次感染患者(该患者2014年为DENV-1,2017年为DENV-4,均为境外感染病例);共检测出125株C/PrM基因序列,其中100株DENV-1,均为基因Ⅰ型(GenotypeⅠ,G-Ⅰ);9株DENV-2,均为亚洲基因Ⅰ型(Asian genotype);8株DENV-3,均为基因Ⅰ型;8株DENV-4,均为基因Ⅰ型。共对33株DENV-1 E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均为基因1型,其中,对15株本地感染(2014年2株、2016年3株、2017年10株)与18株缅甸输入感染(2014年6株、2015年4株、2016年4株、2017年4株)的DENV-1 E基因核苷酸分析发现,本地感染和输入感染E基因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4.6%-99.5%,且与泰国DF流行株(JQ993198)同源性为94.8%-99.3%,与缅甸DF流行株(AY726549、AY726551)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4.0%-99.4%。共对150例4种DENV血清型病例进行临床特征分析,4种DENV血清型患者发热、肌肉酸疼、头疼和出疹发生率分别为90.67%、78.67%、75.33%、37.33%;WBC、PLT、HGB、NEU、LYM降低率分别为67.33%、51.33%、7.33%、76%、38.67%;ALT、AST、GGT、LDH、CK、CK-MB升高率分别为61.33%、66.67%、51.33%、54.67%、29.33%、13.33%。其中,DENV-1患者皮疹发生率和出血倾向发生率较其他3种DENV血清型显着,且WBC、PLT下降率分别为64%、58.67%,ALT、AST升高率分别为73.33%、74.67%,心肌酶异常和肝功能受损率分别为74.67%、73.33%。结论2014-2017年瑞丽市DENV存在4种血清型和4种基因型,其中以DENV-1基因Ⅰ型为主,与缅甸或泰国流行株亲缘关系密切相关,提示瑞丽市DENV血清型和基因型较为复杂,且本地DENV-1主要来源于缅甸和泰国DENV-1输入引起;瑞丽市4种DENV血清型临床特征以轻型为主,但DENV-1相对其他3种DENV血清型临床特征较重。本次研究结果建议,当地卫生部门应进一步加强DENV血清型、基因型监测及其临床特征研究,以防止重症或死亡病例的发生。

李聪[6](2019)在《海洋中药厚藤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及解热药理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厚藤叶提取物进行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及解热药理活性评价,以期为指导厚藤临床用药及其开发利用提供研究基础。方法:(1)厚藤提取分离:冷浸法获得厚藤叶乙醇提取物(IPEE);两相萃取法制备厚藤叶石油醚部位(IPPE)、乙酸乙酯部位(IPEAE)、正丁醇部位(IPNE);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IPEE分级分离;薄层色谱法对IPPE分级分离。(2)厚藤抗病毒活性研究:Alamar blue法检测IPEE流分及IPPE流分对Huh-7、JEG-3、Hela三种细胞的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噬斑法检测IPEE流分及IPPE流分对登革病毒(DENV)、寨卡病毒(ZIKV)、基孔肯雅病毒(CHIKV)病毒滴度的影响。(3)厚藤抗炎活性研究:MTS法检测IPEE、IPPE、IPEAE、IPNE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以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含量为指标建立LPS诱导RAW264.7细胞致炎模型;以检测细胞上清液中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含量为指标,评价IPEE、IPPE、IPEAE、IPNE抗炎活性。(4)厚藤免疫调节活性研究:建立小鼠环磷酰胺(CTX)致免疫抑制模型,测定小鼠免疫器官系数、NK细胞增殖率、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检增殖率、血清白介素2(IL-2)、TNF-α、γ干扰素(IFN-γ)含量、脾脏组织酸性磷酸酶(ACP)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从而评价IPEE的免疫调节活性。(5)厚藤解热活性研究:建立大鼠干酵母致热模型,测定造模前后大鼠体温变化、最大体温上升高度△Tmax以及血清IL-1β、TNF-α、前列腺素E2(PGE2)含量,从而评价IPEE的解热活性。结果:(1)厚藤提取分离:共制备IPEE流分5个(IPEEF1~IPEEF5)及IPPE流分6个(IPPEF1~IPPEF6)。(2)厚藤抗病毒活性研究:IPEE及IPPE具有较好的抗DENV活性;所有流分中抗DENV活性较好的流分为IPEEF5、IPPEF2及IPPEF3,此3个流分中,抗ZIKV活性较好的为IPPEF2,抗CHIKV活性较好的为IPPEF2及IPPEF3。表明厚藤叶的提取物及其流分具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3)厚藤抗炎活性研究: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较好的建模条件为1μg/m L LPS诱导24h;IPEE、IPPE、IPEAE、IPNE均显着降低LPS诱导所致RAW264.7细胞NO释放量增加,其中IPPE半数抑制浓度(IC50)最低,其值为13.88μg/ml;IPEE、IPPE、IPEAE、IPNE均显着降低LPS诱导所致RAW264.7细胞TNF-α、IL-6、IL-1β分泌量增加,抑制效果较好的为IPEE及IPPE。表明IPEE在体外炎症模型中体现出较好的抗炎活性。(4)厚藤免疫调节活性研究:IPEE高剂量组可显着抵抗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脾脏系数下降(P<0.01),而对胸腺系数的下降无显着抑制(P>0.05);IPEE中、高剂量组可显着抑制免疫抑制小鼠NK细胞活性降低(P<0.05,P<0.05);IPEE中、高剂量组可显着升高体外诱导48h后的T淋巴细胞增殖率(P<0.01,P<0.01),IPEE低、中、高剂量组可显着升高体外诱导72h后的T淋巴细胞增殖率(P<0.01,P<0.01,);IPEE中、高剂量组可显着升高体外诱导48h后的B淋巴细胞增殖率(P<0.01,P<0.01),IPEE高剂量组可显着升高体外诱导72h后的B淋巴细胞增殖率(P<0.01);IPEE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免疫抑制小鼠血清IL-2、TNF-α、IFN-γ含量(P<0.01,P<0.01,P<0.05)。表明IPEE具有显着提高免疫力作用。(5)厚藤解热活性研究:IPEE未表现显着抑制干酵母致热大鼠体温升高的作用,但其高剂量组对干酵母致热大鼠血清TNF-α、IL-1β含量异常升高具有显着抑制作用(P<0.01,P<0.05)。结论:本研究对厚藤叶进行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解热药理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厚藤叶具有较好的抗登革病毒、抗寨卡病毒和抗基孔肯雅病毒活性,也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炎、体内免疫调节活性,但无显着解热作用。厚藤药理活性的研究为提高厚藤应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指导用药提供参考。

纪炀[7](2019)在《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出境就业、开展跨国合作与交流和国际旅行的人员数量快速上升。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监测数据显示2014-2016三年间有近2.3万例传染病患者在入境时被发现,2016年在口岸监测到的入境人群发病数和发病率均超过2014年的5倍以上,我国近年报告的疟疾、登革热病例也出现以输入病例为主的特征,并在一些区域出现由输入病例导致本土暴发疫情发生的状况,提示进一步加强输入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日趋频繁的跨境人口移动使我国面临新突发传染病输入的风险加大,2016年暴发于安哥拉的黄热病通过外出务工人员回国输入到北京市、上海市和福建省等地;暴发于尼日尔共和国的裂谷热于2016年由安哥拉输入北京市;2015年1例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由韩国入境到广州,提示传染病的跨区域传播与流行不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我国需要面临的重要的生物安全问题。当前,适时掌握与我国利益攸关国家(或地区)的传染病威胁和自然疫源地的分布情况,尤其是新突发传染病的流行动态,明确这些区域各种传染病的感染风险,模拟与评估海外不同区域出现传染病暴发疫情情景下输入我国不同地区的概率,并采取针对性的监测与防控措施,已成为当前我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旨在收集与整合全球重要传染病的分布与暴发疫情数据库、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监测数据库等多源传染病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方便灵活、操作简单的流行病学侦察与传播风险评估系统平台,用户通过设置时间、地理范围快速侦察海外特定区域传染病的分布、暴发疫情动态及其传染病通过入境人群的输入特征,模拟评估重要传染病输入我国各地区的风险,为海外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侦察、感染与输入风险评估及针对性监测与防控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Supermap IObject 8C软件开发平台,以Visual Studio 2012作为开发工具,研制开发了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与信息可视化、海外传染病输入风险模拟评估两个方面,系统逻辑构架主要由数据源层、流行病学侦察功能层和模拟评估分析层三部分组成:数据源层由全球重要传染病数据库和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监测数据两个数据库以及国际航班与客流量、人口特征和人口构成、基础地理环境等多源信息构成,并使用SQL语言构建Access数据库纳入应用系统。流行病学侦察功能层涵盖海外重点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和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两方面内容。其中,海外重点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主要包括两种侦察方式:第一,根据定制的区域和时间段检索该区域发生的主要传染病的病种及其严重程度、暴发情况、自然疫源地分布状况等信息;第二,根据单病种检索其主要流行区域及其严重程度、自然疫源地分布区等。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侦察主要通过设置时间段、国外单个或多个国家,侦察由该区域入境的人群分布、目的地、入境方式、入境季节分布特征及其在口岸被发现的传染病疾病谱等信息。同样,也可定制国内区域,显示该区域入境人群中输入传染病的疾病谱,输入病例来源地、入境方式、人群分布、季节分布特征等信息。模拟评估分析层基于传染病输入概率风险评估模型和航班的跨区域人口移动数据,模拟评估海外不同区域、时间段发生不同规模的某种传染病暴发疫情的情景下由国际航班输入国内不同地域的风险概率,模型输入为该区域的暴发疫情患者数量、发病区域人口数、发病区域同时段来华国际航班的客流量,模拟评估中国大陆各入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输入风险指数,根据风险指数划分为6个风险等级,绘制中国各地区疾病输入风险预测图。研究结果本研究建立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本系统集传染病的信息管理、流行病学侦察与可视化、疾病输入概率风险评估、流行病学统计分析、流行病学专业知识查询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系统集成220个国家(或地区)2000-2017年5大类60种危害严重或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传染病信息、2014-2016年5大类42种中国大陆入境人群的传染病主动监测信息,以及人口特征和人口构成、国际航班及客流量等多源信息,集成时空分析、概率风险评估等模型与地理信息可视化技术,构建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与信息可视化、海外传染病输入风险模拟评估两个主要功能模块和三个子模块,分别是:(1)“全球流行病学侦察”子模块,在国家级尺度上对各国重要传染病暴发疫情信息进行流行病学侦察;(2)“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监测”子模块,在省级尺度上对我国各地区入境人群传染病患者三间分布、来源地及入境后目的地分布进行流行病学侦察;(3)“输入风险模拟评估”子模块,对境外发生传染病暴发疫情情景下的输入风险进行模拟评估。本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传染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侦察、自然疫源地分布的流行病学侦察、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传染病输入风险的模拟评估、文件管理和数据维护五个方面。其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侦察功能可以侦察在选定的海外某区域和时间段内主要传染病的病种及严重程度、暴发疫情数量及规模等的综合分布信息,通过柱状图和点图直观展示指定区域内单病种的总病例数、总发病率等信息并能导出数据进一步制图与分析;自然疫源地分布的流行病学侦察功能提供单病种自然疫源地分布、主要流行区域及严重程度等信息,全面展示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时空分布信息;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功能通过指定时间、入境来源地等信息,展示由该区域入境人群在口岸被监测到五大类传染病的疾病谱,并显示各病种人群的分布特征,从而评估海外不同地域输入传染病的风险;传染病输入风险的模拟评估功能,基于航空入境人口数及入境地区,针对海外出现暴发疫情时计算中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输入风险指数,评估其输入传播的风险;文件管理和数据维护功能主要运用Access数据库对数据和代码的编辑,实现系统的维护与升级。研究结论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多种来源的疾病数据库,对海外重要传染病的分布与暴发疫情信息、自然疫源地的分布信息、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主动监测信息进行系统整合,评估全球各区域主要传染病的种类及其潜在威胁,模拟评估全球不同区域出现传染病暴发疫情后经航空途径输入我国各区域的风险,展示各省份入境人群的传染病输入特征及分布区域。本系统操作简便、使用灵活,既能为出境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旅行的人员提供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传染病感染风险的评估,也为国外入境人群可能输入的传染病病种及其风险的评估奠定基础,为开展针对性的监测与防控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提高境外传染病的输入传播风险的识别、预警和应对能力。

祝绯飞,袁寒艳,王芝敏,张晨烨[8](2019)在《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登革热暴发疫情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调查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登革热暴发疫情情况及原因,为今后开展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对社区、医院进行主动搜索,对2017年杭州市拱墅区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掌握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并对疫情暴发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疫情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27例,发病高峰为8月21日至9月15日,病例主要集中分布在运河沿线的4个街道,以>50岁人员为主,占全部病例的61.16%,职业以离退人员(123例,占37.61%)及家务及待业(76例,占23.24%)为主。病例发病到诊断时间间隔平均为5.20 d,其中住院病例为3 d(2~5 d),非住院病例为5 d(3~7 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Ζ=6.383,P<0.001)。结论本次暴发疫情可能是由登革热输入病例或隐性感染者引起的本地传播,建议加强医疗机构登革热诊断水平,提高登革热监测敏感性,长效运行登革热"网格区域责任制",确保及早发现和控制疫情。

毛家荣,蒋丽梅,林永丽,刘小莉,张海山,杨西,洪鹄[9](2018)在《2017年云南省瑞丽市500例登革热患者临床治疗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分析登革热病情特点、临床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登革热患者500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与治疗结果。结果 500例患者发热时间为(4.99±1.04)d,住院时间为(7.24±0.12)d,患者经过治疗后肝功能、尿常规及血常规等均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治愈并解除隔离,无死亡病例或二代病例。结论对登革热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同时,应确保患者充足的休息,同时积极采取灭蚊措施,以有效控制疫情发展。

王星[10](2018)在《2013-2016年云南瑞丽市1005例登革热临床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收集2013-2016年云南瑞丽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登革热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症状、体征和生化指标变化特征,提高当地医务工作者登革热早期诊治和降低重症几率能力,为当地制定有效登革热诊疗方案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利用瑞丽市人民医院病历管理系统,以2013-2016年确诊登革热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例相关信息,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国籍、民族、职业、发病时间等)、主要症状信息(发热、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关节疼痛、头晕、乏力等)、体征信息(皮疹和肝肿大等)和实验室主要生化指标(白细胞、血小板、转氨酶、心肌酶及凝血功能等);采用Microsoft Excel(2007)软件建立上述研究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共收集1005例登革热病例,其中男性病例687例(68.36%)、女性病例318例(68.36%),男女患者比例2.16:1;平均年龄33.75岁(33.75±17.14)岁,最小患者3月龄、最大86岁;儿童组(0-6岁)35例(3.48%)、少年组(7-17岁)134例(13.33%)、青壮年组(18-40岁)495例(49.25%)、中年组(41-65岁)293例(29.15%)、老年组(65-86岁)48例(4.78%),其中发病人数最高为青壮年组;报告病例高峰期为9-10月(756例,75.22%)。上述患者中,首诊时间在出现临床症状后2.58±1.62天,平均病程为7.25±2.18天,其中病程大于5天的923例(91.84%);具有合并基础疾病22种327例,其中以合并高血压224例(22.29%)和2型糖尿病91例(9.05%)为较高。(2)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1005例(100.00%)、乏力854例(84.98%)、头痛844例(83.98%)、关节肌肉疼痛759例(75.52%)、畏寒772例(71.84%)、纳差653例(64.98%)、头晕462例(45.97%)、眼眶痛276例(27.46%)、恶心/呕吐/腹部不适181例(18.01%)和腹痛132例(13.13%)等。(3)主要体征为皮疹467例(46.47%,467/1005)。(4)实验室血生化指标主要特征有血小板减少775例(77.11%)、白细胞减少752例(74.83%),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787例(78.3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698例(69.45%)、磷酸肌酸激酶升高657例(65.37%)乳酸脱氢酶升高564例(56.12%),低K+血症201例(20.00%)和低Ca+血症175例(17.41%)。另外,白细胞青壮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发病第2天下降明显,血小板仅老年组在发病的第2天下降明显;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中,儿童组、少年组、青壮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发病1-7天升高均明显;谷氨酰基转移酶仅青壮年组和中年组发病第2天明显升高;肌酸激酶儿童组和老年组在发病第3天明显升高。【结论】2013-2016年云南瑞丽登革热报告发病月高峰期为9-10月,感染者以男性、商业服务和青壮年为主;临床症状以发热、乏力、头痛、关节肌肉疼痛、畏寒、纳差为主;体征主要表现为皮疹;血生化指标主要以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升高。结果提示儿童组、少年组、青壮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之间临床症状、体征和血生化指标具有差异,医务工作者应给予高度关注,及时降低重症几率。

二、登革热105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登革热10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登革热患者中西医临床特征与疾病转归相关性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登革热的西医研究进展
        一、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登革热的病毒分型
        三、重症登革热的研究进展
        四、老年人登革热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登革热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登革热的中医病名
        二、登革热的中医病因病机
        三、登革热的辨证论治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样本量计算
        三、诊断标准
        四、病例选择标准
        五、观察指标
        六、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病人筛选流程图
        二、临床特征
        三、重症危险因素分析
        四、中医临床表现及辨证分型
    第三节 讨论
        一、临床特征
        二、重症危险因素分析
        三、中医症候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云南景洪2019年登革热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来源
    2 登革病毒血清型检测实验仪器设备
    3 登革病毒血清型检测实验试剂
    4 登革病毒分离与检测
        4.1 DENV病毒分离
        4.2 实时荧光RT-PCR
    5 登革热临床特征
    6 数据分析
结果
    1 DENV检测及分离情况
        1.1 DENV核酸检测
        1.2 病毒分离
    2 DF病例特征
    3 DF病例临床症状特征
    4 DF病例主要体征
    5 DF病例实验室主要生化指标特征
    6 病程关键指标
    7 重症DF病例临床特征
    8 DF二次感染病例临床特征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Ⅰ型登革病毒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云南省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跨境传播、本地流行、发展趋势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
    1.1 流行概况
    1.2 2013-2019年登革热流行特征
        1.2.1 地区分布
        1.2.2 时间分布
        1.2.3 人群分布
    1.3 DENV流行株遗传进化及溯源研究
2 云南省CHIKV流行病学特征
    2.1 流行概况
    2.2 2019年CHIKF流行特征
3 云南省媒介伊蚊分布特点
    3.1 白纹伊蚊
    3.2 埃及伊蚊
4 登革热和CHIKF疫情发展趋势
    4.1 自然环境适于伊蚊传播病毒病的流行
    4.2 跨境传播是本地登革热和CHIKF流行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
    4.3 病毒对媒介蚊虫的适应性增强有利于疫情传播扩散
    4.4 地方性流行的危险因素在上升
5 当前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5.1 病毒溯源及疫源调查
    5.2 人群自然感染率调查
    5.3 临床学研究
    5.4 伊蚊监测及其抗药性研究
    5.5 蚊虫媒介效能评价
6 亟待加强的防控工作
    6.1 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防止发生上述2种疾病本地流行的关键措施
    6.2 早期发现病例是控制疫情扩散的重要措施
    6.3 加强入境检疫是预防传染源跨境传播的重点措施
    6.4 加强交通工具检疫是防止携带病毒的蚊虫跨境传播的必要措施
    6.5 加强与邻国联防联控

(4)五运六气与登革热中医证候特点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运气学说与疾病研究
        一、运气学说与疫病预测
        二、运气学说与疾病病机研究
    第二节 登革热中西医研究现状
        一、登革热的西医研究现状
        二、登革热的中医研究现状
    第三节 运气学说与登革热相关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标准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证候收集表的制定
        二、运气的推算
        三、数据库的构建
        四、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登革热中医证候与运气时间及性别、年龄的相关性
        三、登革热中医证候特点分析结果
        四、2017丁酉年和2018戊戌年登革热症候要素统计
        五、2017丁酉年和2018戊戌年运气推算结果
        六、运气推算疾病中医证侯与登革热中医证候特点对比
    第四节 讨论
        一、一般情况及发病特点
        二、登革热中医证候分析
        三、2017丁酉年运气特征与登革热中医证候特点分析
        四、2018戊戌年运气特征与登革热中医证候特点分析
        五、运气学说与登革热的防治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云南瑞丽市2014-2017年登革病毒基因型及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2.1 DENV核酸检测
    2.2 细胞培养与登革病毒分离
    2.3 登革病毒基因型鉴定
    2.4 DF患者临床特征
3.讨论
4.结论
5.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6)海洋中药厚藤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及解热药理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厚藤抗病毒活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材
        1.2 实验细胞
        1.3 实验病毒
        1.4 实验材料及主要试剂的配制
        1.4.1 实验材料
        1.4.2 实验主要试剂的配制
        1.5 仪器设备
        1.6 其他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供试样品的制备
        2.2 病毒扩增
        2.2.1 DENV-Ⅱ扩增
        2.2.2 ZIKV扩增
        2.2.3 CHIKV扩增
        2.3 噬斑法测定病毒滴度
        2.4 对病毒宿主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4.1 对Huh-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4.2 对JEG-3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4.3 对Hela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5 对病毒滴度的影响
        2.5.1 对DENV-Ⅱ病毒滴度的影响
        2.5.2 对ZIKV增殖的影响
        2.5.3 对CHIKV增殖的影响
    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对Huh-7细胞存活率及DENV病毒滴度的影响
        4.1.1 对Huh-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4.1.2 对DENV病毒滴度的影响
        4.2 对JEG-3细胞存活率及ZIKV病毒滴度的影响
        4.2.1 对JEG-3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4.2.2 对ZIKV病毒滴度的影响
        4.3 对Hela细胞存活率及CHIKV病毒滴度的影响
        4.3.1 对Hela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4.3.2 对CHIKV病毒滴度的影响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章 厚藤抗炎活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材
        1.2 实验细胞
        1.3 实验材料及主要试剂的配制
        1.3.1 实验材料
        1.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1.4 实验设备
        1.5 其他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供试样品的制备
        2.2 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3 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
        2.4 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释放量的影响
        2.5 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TNF-α、IL-6、IL-1β分泌的影响
    3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影响
        4.2 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
        4.3 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释放量的影响
        4.4 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TNF-α、IL-6、IL-1β分泌的影响
    5 讨论
        5.1 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
        5.2 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释放量的影响
        5.3 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TNF-α、IL-6、IL-1β分泌的影响
    6 小结
第三章 厚藤免疫调节活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材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细胞
        1.4 实验材料
        1.5 实验仪器设备
        1.6 其他试剂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供试样品的制备
        2.2 小鼠免疫抑制模型的复制及给药
        2.3 小鼠样品采集及处理
        2.4 小鼠免疫器官指数测定
        2.5 小鼠脾NK细胞活性测定
        2.6 小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率测定
        2.7 小鼠脾B淋巴细胞增殖率测定
        2.8 小鼠血清IL-2、TNF-α、IFN-γ含量测定
        2.9 小鼠脾脏中ACP及 LDH活性检测
        2.9.1 小鼠脾脏组织匀浆液制备
        2.9.2 小鼠脾脏组织匀浆液总蛋白浓度测定
        2.9.3 小鼠脾脏组织ACP活力测定
        2.9.4 小鼠脾脏LDH活力测定
    3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IPEE对免疫抑制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4.2 IPEE对免疫抑制小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
        4.3 IPEE对免疫抑制小鼠脾T、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4.4 IPEE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IL-2、TNF-α、IFN-γ含量的影响
        4.5 IPEE对免疫抑制小鼠脾脏组织ACP及 LDH活性的影响
    5 讨论
        5.1 免疫抑制模型的建立
        5.2 IPEE对免疫抑制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5.3 IPEE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5.4 IPEE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IL-2、TNF-α、IFN-γ含量的影响
        5.5 IPEE对免疫抑制小鼠脾脏组织ACP及LDH活性的影响
    6 小结
第四章 厚藤解热活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材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材料与试剂
        1.4 干酵母混悬液的制备
    2 实验方法
        2.0 供试样品的制备
        2.1 大鼠适应性实验
        2.2 动物模型的复制
        2.3 样品采集与制备
        2.4 大鼠血清IL-1β、TNF-α、PGE2含量测定
    3 数据采集、计算与分析
        3.1 数据采集
        3.2 最大体温上升高度△T_(max)的计算
        3.3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IPEE对干酵母致热大鼠体温变化的影响
        4.2 IPEE对干酵母致热大鼠最大体温上升高度△T_(max)的影响
        4.3 IPEE对干酵母致热大鼠血清IL-1β、TNF-α、PGE2 的影响
    5 讨论
        5.1 干酵母致热模型的建立
        5.2 IPEE对干酵母致热大鼠体温变化的影响
        5.3 IPEE对干酵母致热大鼠血清IL-1β、TNF-α、PGE2含量的影响
    6 小结
全文总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植物类海洋中药及含海洋中药复方抗病毒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传染病综合数据库的建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疾病疫情监测数据来源及方法
        2.1.1 全球重要传染病病例数据
        2.1.2 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监测数据
        2.1.3 文献数据来源及方法
        2.1.3.1 英文文献
        2.1.3.2 中文文献
    3 结果
        3.1 全球重要传染病数据库的建立
        3.2 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监测数据库的建立
        3.3 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研发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源层
        2.1.1 传染病数据
        2.1.2 全球人口数据
        2.1.3 基础地图数据
        2.2 流行病学侦察功能层
        2.3 分析层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软件开发
        3.2 系统运行环境
        3.2.1 硬件环境
        3.2.2 软件环境
        3.2.3 网络环境
        3.3 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3.3.1 系统主界面
        3.3.2 系统基本操作
        3.3.3 流行病学侦察功能
        3.3.3.1 设置时间和地点
        3.3.3.2 建立各侦察模块
        3.3.4 风险的模拟评估
        3.3.4.1 设置起点和终点
        3.3.4.2 计算风险评定等级
        3.3.5 数据维护功能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应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
        3.1 海外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
        3.1.1 传染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侦察
        3.1.2 自然疫源地分布的流行病学侦察
        3.2 中国大陆入境人群输入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侦察
        3.2.1 指定时间、海外区域输入的传染病总体情况
        3.2.2 指定时间、海外区域输入的单病种三间分布情况
        3.2.3 指定时间、国内区域输入的传染病种类、数量相关信息.
        3.3 传染病输入风险的模拟评估
        3.4 疫情报告导出功能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9)2017年云南省瑞丽市500例登革热患者临床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实验室检查
    1.3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2013-2016年云南瑞丽市1005例登革热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内容与方法
1.1 登革热病例对象和资料来源
1.2 年龄组划分标准
1.3 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
1.4 DF临床特征
1.5 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DF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
    2.1.1 性别构成及年龄分布
    2.1.2 病例国籍、籍贯及民族构成
    2.1.3 职业分布
    2.1.4 病例时间分布与病程
2.2 临床症状特征
2.3 体征
2.4 合并基础疾病
2.5 实验室血生化指标 3 讨论与分析
3.1 流行病学特征
3.2 DF临床症状
3.3 临床体征
3.4 实验室生化指标
3.5 合并基础疾病方面 4 本课题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词 附录二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登革热105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登革热患者中西医临床特征与疾病转归相关性因素分析[D]. 陈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云南景洪2019年登革热临床特征研究[D]. 贾文爽. 大理大学, 2021(08)
  • [3]云南省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跨境传播、本地流行、发展趋势及对策[J]. 张海林.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01)
  • [4]五运六气与登革热中医证候特点的相关性研究[D]. 李宇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云南瑞丽市2014-2017年登革病毒基因型及临床特征研究[D]. 李曼. 大理大学, 2019(01)
  • [6]海洋中药厚藤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及解热药理活性研究[D]. 李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
  • [7]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D]. 纪炀.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8]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登革热暴发疫情调查分析[J]. 祝绯飞,袁寒艳,王芝敏,张晨烨. 疾病监测, 2019(05)
  • [9]2017年云南省瑞丽市500例登革热患者临床治疗分析[J]. 毛家荣,蒋丽梅,林永丽,刘小莉,张海山,杨西,洪鹄.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17)
  • [10]2013-2016年云南瑞丽市1005例登革热临床特征研究[D]. 王星. 大理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登革热105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