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入WTO对安徽利用外资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艳芳[1](2013)在《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世界经济的进程,外商直接投资也持续流入中国,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中国地理空间广阔,不同地区差异比较大,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也有很大差别。最初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这也顺应当时的开放政策。随着近年来沿海和内地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开始启动“中部崛起”等战略计划以期能够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安徽处于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结合处,如何在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实现中西互动,促进中部崛起,安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所以系统研究安徽省FDI的影响因素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意义。本文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在分析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的基础上,形成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选取相应的指标来衡量各因素对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包括第一、第二章和第四章,前两章对全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为文章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章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提出了本文的理论框架和理论假设。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包括第三、五章。第三章主要研究安徽省利用FDI的现状。首先介绍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情况,总量持续增加但是相比东部地区仍然十分落后的现实。其次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及行业分布、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机五个方面分析了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外商直接投资多分布于第二产业的制造业,以中外合资的方式为主,资金来源主要是香港、日本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三个市分别是合肥、芜湖和马鞍山,外商来安徽投资多是看中了廉价劳动力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等。最后总结出当前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量偏小、投资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均衡和投资来源地过于单一和集中。第五章主要是对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选取四大因素的七个指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Eviews6.0软件分析出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各因素的贡献率。结果显示:进出口总额(X1)、非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X2)、以1992年作为分界的虚拟变量(X3)、GDP(X4)、人均GDP增长率(X5)、公路密度(X7)对安徽省FDI的流入有正的影响,职工平均工资(X6)对安徽省FDI的流入有负的影响。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第六章,主要是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本文对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引导外资产业流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引导外资地域流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充分利用产业园区,形成集群效应;四是开拓新的招商渠道,吸引多方位外资;五是做好外资引入后的跟踪服务工作。
韩梅[2](2012)在《制造业利用FDI新动向与制造业结构调整——以安徽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以安徽省为例,在分析安徽省制造业利用FDI的新动向的基础上,对安徽省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正反两方面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了利用外资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重,吸引跨国公司加大R&D的投资力度,实施创新发展战略,调整外商优惠政策和推动产业园区建设等优化安徽省制造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龚存晟[3](2011)在《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与对策选择》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商投资的规模日益增长,外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东部沿海地区在利用外资上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而位于中部地区的安徽省,外资的进入更是强力推动了经济发展。文章以外资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安徽省利用外商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论述了安徽省利用外资的经济区位与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安徽省外商投资的外资方式、来源地区等相关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定性地分析了安徽省利用外商投资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还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当前安徽省利用外资方面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更加全面地掌握了安徽省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在丰富的数据资料的条件下,本文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协整模型,具体检验利用外资对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及产业结构的影响,并对外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安徽省在利用外资的战略选择和具体措施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最后指出,外资对安徽省经济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利用外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短期贡献度偏低,利用外资的规模较小,同时发现利用外资潜力存在区域差异。特别是指出要在加强政策引导、提高投资质量的同时,完善外商投资的市场竞争环境,优化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从而提升安徽省利用外商投资的经济效果。
钟亮[4](2011)在《基于DEA的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绩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安徽经济增长起到了较大的积极影响,在资本投入、引进发达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等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利方面,所以,有必要对安徽外商直接投资的绩效作一个评价。本论文对安徽外商直接投资的有关情况作了详细介绍,介绍了安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安徽外商投资的特点,并从有利和不利方面评价了外商投资对安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引进数据包络分析法,介绍了它的特点和优势,运用它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绩效。在当前分析和研究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中,有关学者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本论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绩效评价,并应用C2R模型对安徽1995-2009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情况作了实例分析,提出了安徽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穆玉梅[5](2010)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安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转移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包含国际间和地区间投资和贸易活动的综合过程(这里所说的投资主要指直接投资而非间接投资),是转移国或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承接国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在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推动下,产业转移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手段之一,己经成为推动安徽快速发展的着力点,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贡献不仅体现在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还表现在产业转移引入安徽经济发展急需的资本、技术、管理等先进要素,极大促进了安徽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于安徽来说,正确把握产业转移作用产业结构的内在机理和效应,努力营造产业承接环境,有条理、有选择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如何将产业转移与安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是安徽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结合理论和数据分析了产业转移对安徽产业结构的影响,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这对安徽进一步科学合理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合理化方向演进,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列出了研究框架和文章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综述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的理论成果,为全文搭建了研究的平台,指出产业转移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产业结构演化和升级的主要因素。第三章对安徽省产业结构的发展及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详细的研究。在分析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概括出安徽产业结构的特征,并根据产业结构判断安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在产业转移承接宏观和微观背景以及承接优势的分析基础上重点分析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第四章论证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影响路径探讨的基础上,从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产业转移对安徽产业结构的积极效应,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原因所在。并指出安徽市场体系不如经济发达地区那么完善,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起到政策引导和规划的重要作用。表明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的提升作用是非常显着的,特别是对安徽这样处于非均衡发展的地区更是如此。第五章基于以上研究,给出政策建议,从微观生产要素培育、产业集群构建、承接载体建设等方面提出安徽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策略。
谢明雨[6](2010)在《FDI对安徽省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货物和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都变得极为频繁,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投资,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外资开始试探性地进入中国,进入90年代初期,中国吸引外资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最近这些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吸引FDI规模数一数二的国家。这些跨国资本的转移和流动,虽然是众多跨国公司基于其全球化战略而进行,是为其自身利益服务的行为,但在客观上影响了我国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我国技术进步和综合生产率得到了提高。安徽和中国其他省份一样,在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在加入WTO以来,外贸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这些不仅为安徽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而且在本地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竞争和合作过程中,通过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经验知识和管理才能在本地的扩散,促进了本地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组织效率的提高。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励FDI在安徽省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并减少它的负面影响,是政府和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些年来,随着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教资源的持续增长,研发能力的增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安徽吸收FDI外溢的技术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继而如何完善这些现有的条件,或者创造更有利的因素,来提高对FDI溢出的技术的吸收利用效率,成为另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本文主要根据贸易理论,通过对安徽省相关资料数据进行研究整理,结合现有的文献研究结论,选取1992-2008年安徽省和国外的相关经济数据,构建模型,运用计量软件,对安徽省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影响其溢出效应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根据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一个地区的技术进步的可以概括为本地研发的内部途径和进口与FDI的技术溢出的外部途径,以全要素生产率为表示技术进步,建立一个以安徽省内研发资本存量、进口和FDI路径获取的外部研发资本存量为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它们对安徽技术进步的效应,结果表明FDI对安徽技术进步有技术溢出效应。在前述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各年FDI对技术进步的弹性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以安徽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研发资本存量、对外开放度和人力资本作为解释变量的模型,分析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因素。结合相关的经济数据,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表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研发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也在不程度上促进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然而,对外开放度提高不一定有利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在这样思路的指导下,本文对安徽如何更好地发挥外资技术溢出效益提出一些政策和意见,这为政府制定正确的引资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孙加力[7](2009)在《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对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新疆是农业大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发展外向型农业是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开辟农民增收新领域的需要,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不仅是新疆农业发展理论需要,也是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文件精神,指导当前工作实践需要。本研究通过运用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基础理论一现状分析一实证分析一对策研究”的思路,对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新疆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贸易的地位、农业利用外资三个方面的现状分析发现,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5年多时间,新疆农产品贸易发展总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01-2006年,贸易总额增长98%,年均递增14.58%;新疆进出口农产品结构、进出口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疆农产品贸易在本区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地位是上升的,但在贸易中的作用不断下降,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弱;新疆农业利用外资取得很大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资金的不足,促进了农业发展。通过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得出:新疆农产品出口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长期来看,农产品出口平均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加0.41个百分点;短期内,当农产品出口变化1%,当年的农民收入变化0.17%,且方向一致。因此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根据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表明,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农产品出口每增长1%,将促进农业经济增长0.6%;农产品出口增长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即农产品出口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因,而农业经济增长并不是农产品出口的原因,农产品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对外经济政策决定的。SWOT分析表明,新疆发展外向型农业具有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禀赋较好,人文独特,劳动力丰富价廉,农业科技水平领先周边国家,已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农产品和相对广阔稳定的国际市场等优势。同时也有政府对外向型农业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对周边市场和政策缺乏充分掌握,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产品外贸体制不完善,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出口规模小,品牌意识不强,农产品及加工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等劣势。中国加入WTO,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中亚五国以及俄罗斯、南亚、东欧等是一个正在发育、潜力巨大的市场等为新疆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我国和国际市场接轨的有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新疆掌握熟练和运用WTO的人才非常缺乏,人们对食品的多样性、精美性、营养性等更加重视,通关环境差,国外技术贸易壁垒,自然灾害常发,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周边国家处于恐怖活动多发地区等构成了新疆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威胁。加快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步伐应采取如下重点措施:大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做大做强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和培育农产品出口经营主体;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提升出口农产品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农产品品牌;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提高农产品出口组织化程度;加强培训和信息服务,实施农产品出口促进计划;创新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出台规划方案;积极争取中央政府支持,解决相关问题。
郭建波[8](2009)在《陕西农业投入增长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投入是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加入WTO和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陕西省农业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农业投入需求将不断增加,农业投入的内涵将更为丰富和深刻。如何加大农业投入力度,规范农业投入主体行为,完善农业投入体制,建立高效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不仅成为新阶段农业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更是保持陕西农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政策。要实现农业稳定发展,更有赖于农业投入增长机制的完善与创新。本文通过分析陕西省农业发展和投入状况,研究陕西省农业投入机制,对如何建立适合陕西省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和建议。第一章为导言,综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国内外研究动态、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可能的创新。第二章分析了陕西省农业发展的历史、现状,比较了陕西省农业与工业发展的水平,以及与全国农业发展的差距。第三章分析陕西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结构、来源、投向,并总结出规律性的特点,指出了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对陕西省各农业投入主体进行逐一分析,研究财政、农户、外资、信贷对陕西省农业投入的状况,了解其投入规模、结构、投向,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对陕西省各农业投入要素进行分析,并建立计量模型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各要素与农业总产值的关系,得出量化的结论,并以此提出可行的建议。第六章分析国外的农业投入机制,总结了美国、法国、韩国、印度的农业投入历史经验,为陕西省农业投入增长机制的建立提供可借鉴之处。第七章针对以上陕西省农业投入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农业投入政策,为陕西省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提供可行的政策建议。
李练军[9](2008)在《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证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自从国家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振兴战略以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问题便进一步显露出来,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2006年,中部地区拥有全国26.8%的人口和20.5%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是,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却分别只占到全国总量的3.1%和9.4%。世界许多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的实践都表明,开放型经济发展对促进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不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不去充分享受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利益,经济发展将无法持续。因此,在“中部崛起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把开放型经济发展作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全面揭示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规律,探讨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的有效途径,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系统地研究。首先在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利用近二十多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全面分析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多变量回归模型、协整分析技术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析了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揭示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优势、劣势、挑战和机遇四个方面归纳和总结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最后,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外贸外资协同发展三个角度提出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论文分析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分析认为,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而竞争优势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整合与发展,源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战略和竞争优势战略对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有较强的借鉴作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而渊源于国际直接投资各个理论的FDI吸收能力理论对中部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非常富有启发意义。(2)论文分析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与全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尽管近二十年来取得了较快地发展,但对外贸易规模依然偏小,而且商品结构不合理,市场过于集中,贸易方式单一,贸易主体不合理,县城外贸发展落后。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依然存在着投资规模较小,投资方式单一,投资来源过于集中以及投资行业狭窄等问题。论文还采用综合依存度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结论。(3)论文分析了过去二十多年来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认为,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相对来说,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大于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中部地区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经济增长是进口贸易的Granger原因,进口贸易却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都较小,而且两者之间也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4)论文实证分析了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分析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不但直接扩大了中部地区对外贸易规模,而且有利于优化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部地区无论是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还是进出口贸易都对外商直接投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尽管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有相互促进作用,而且也存在着长期的唯一协整关系,但出口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而进口贸易也不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原因,不过,外商直接投资是进口贸易的Granger原因。(5)论文实证分析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同时对全国31个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了评估与比较。分析认为,中部地区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在可能影响对外贸易的8个因素中,贸易条件、进口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部地区出口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中部地区进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则是汇率、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本。在可能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10个因素中,只有就业水平、工资水平、工业化水平、对外贸易等4个因素对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了影响,而其他6个因素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劳动力因素、集聚效应因素、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本文还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认为,我国各地区的发展环境差异是导致它们开放型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中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在全国处于中等地位,优于西部地区,但劣于东部地区。(6)本文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分析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分析认为,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拥有区位和交通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人力资本优势,而在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及工业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城市化建设和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世界经济、世界贸易、世界直接投资的发展,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内外梯度转移给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世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国际直接投资发展新趋势却使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7)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最后从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外贸外资协同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本文认为,中部地区要发展对外贸易,首先要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然后要发展加工出口贸易,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同时努力开拓市场,推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其次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多元化外贸经营主体;最后要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同时积极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大力培养国际经贸人才。而中部地区只有不断地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外资产业流向、创新外商投资方式、扩大外资来源,同时加强外资引进审批和监督、改善招商方式、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才能不断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同时本文认为,中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既不能把外贸与外资的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六省各行其事,而应该加强区域合作,同时兼顾对外贸易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共同发展,努力推进中部地区的经贸一体化。
吴琦[10](2007)在《利用FDI促进安徽新型工业化发展 ——基于制造业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使安徽必须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而经济全球化则使其可以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本文揭示了工业化进程与FDI的内在联系,判断出安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及投资阶段,剖析了FDI对安徽工业化的促进作用及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大力发展新型制造业是利用FDI促进安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领域,并且通过计量模型,从五个方面进一步研究了FDI对安徽制造业的影响,提出了利用FDI促进安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将一般性的工业化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构建了不同工业化时期与投资阶段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该框架判断出安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和投资的第二阶段,指出安徽现在仍需要大力引进FDI来加快其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的融合,打破了长期以来,将对外开放仅仅作为研究工业化的外生变量这一现状,使得可以用更符合和贴近安徽现实发展需要的理论来分析如何在FDI的促进下加快其新型工业化的发展。(2)建立一系列FDI与制造业经济、就业、资源、环境的滞后模型和FDI内生化的技术进步模型,揭示了FDI与安徽制造业在这五个方面的深层联系,即FDI对安徽制造业具有正的经济效应,资源节约的效应和环境改善的效应,但是存在着就业的“挤出”效应和技术进步的“阻碍”效应,说明安徽需要在就业和技术进步方面加强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导和监管。由于数据难以搜集整理,涉及到行业层次的FDI与就业、资源、环境的模型基本处于空白,本文搭建起基于制造业五个方面的模型,弥补了这一不足,以定量分析来完善以往的定性分析。(3)从引资、留资和用资三个方面提出利用FDI促进安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出要扩大引资规模,必须要改善安徽的经济和政策环境,而留住外资则需要加强本土企业的产业配套,至于使用外资则需要对外商投资的行业加以控制和选择,突出重点行业的引进和利用,加强对其进入方式的引导和监管,从而推动安徽工业的技术革新。基本思路紧扣安徽实际,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安徽的发展献计献策。(4)采用空间分析法,以时间为经,地域为纬,构成纵横向的空间场来分析安徽所处的经济地位。通过横向与全国和中部其他省份的比较得出安徽工业化进程落后于全国和中部的平均水平;通过纵向安徽自身十年FDI在三产和制造业分布的比较,得出制造业仍是“十一五”时期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同时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工业对安徽GDP增长率的贡献率分析,发现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安徽整体经济态势对其有着重大的影响。空间分析法避免了单纯纵向或横向分析所产生的偏颇,通过准确定位,使接下来的研究具有现实性,所提建议具有可实施性。(5)大量图表和数据的运用,更加清晰直观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本文在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过程中,制作了大量图表,反映了其中的趋势规律、份额大小和变量的对比变化。除数据表外,还将一些重要概念、结论进行归纳整理以表的形式表述。此外,文中建模所用数据多为作者查阅相关统计年鉴和公报后进行计算得出,是第一手的统计资料,具有新颖的特点,能反映最新的情况,解决最新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加入WTO对安徽利用外资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对安徽利用外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存在的不足 |
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2.1 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2.1.1 垄断优势理论 |
2.1.2 内部化理论 |
2.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1.4 比较优势理论 |
2.1.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2 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2.2.1 小规模技术理论 |
2.2.2 技术地方化理论 |
2.2.3 技术积累理论 |
3 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研究 |
3.1 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情况 |
3.2 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 |
3.2.1 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及行业分布 |
3.2.2 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 |
3.2.3 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 |
3.2.4 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 |
3.3 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
4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4.1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
4.2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 |
4.2.1 成本因素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
4.2.2 经济制度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
4.2.3 经济活力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
5 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
5.1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5.1.1 变量选取 |
5.1.2 模型构建 |
5.2 模型估计与检验 |
5.2.1 模型估计 |
5.2.2 单位根检验 |
5.2.3 协整检验 |
5.2.4 实证结果分析 |
5.2.5 格兰杰因果检验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
6.2.1 引导外资产业流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6.2.2 引导外资地域流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6.2.3 充分利用产业园区,形成集群效应 |
6.2.4 开拓新的招商渠道,吸引多方位外资 |
6.2.5 做好外资引入后的跟踪服务工作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2)制造业利用FDI新动向与制造业结构调整——以安徽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徽省制造业利用FDI现状 |
(一) 安徽省制造业利用FDI总体情况 |
(二) 安徽省制造业利用FDI的形式 |
二、安徽省制造业利用FDI的新动向 |
(一) 独资企业成为境外对皖投资的发展趋势 |
(二) 外资增资并购日趋活跃 |
(三) 大规模增加对装备制造业的投资 |
三、制造业FDI的新动向对安徽制造业的影响 |
(一) 制造业FDI的新动向对安徽制造业的积极影响 |
1.促进了安徽省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
2.加快了安徽省制造业的结构升级 |
3.促进了安徽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
(二) 制造业FDI的新动向对安徽制造业的消极影响 |
1.制造业FDI不利于产业结构均衡化 |
2.外资企业的进入造成行业垄断 |
3.制造业FDI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 |
四、FDI对安徽制造业影响的效应分析 |
(一) FDI对安徽制造业的经济效应分析 |
(二) FDI对安徽制造业的就业效应分析 |
五、利用制造业积极调整和优化安徽省制造业结构 |
(一) 利用外资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重 |
(二) 吸引跨国公司加大R&D的投资力度 |
(三)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 培育安徽省所有权优势产业和跨国公司 |
(四) 调整外商优惠政策, 建立吸引和激励人才的长效机制 |
(五) 推动产业园区建设, 加强本土企业的产业配套 |
(3)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与对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与创新点 |
1.4.1 基本框架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
2.1 我国利用外资的总体现状 |
2.2 安徽省利用外资的总体状况 |
2.2.1 安徽省的经济区位条件 |
2.2.2 安徽省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 |
2.2.3 安徽省利用外资的特点 |
2.3 安徽省利用外资的具体状况 |
2.3.1 安徽省利用外资的方式 |
2.3.2 安徽省利用外资的来源 |
2.3.3 安徽省利用外资的影响因素 |
2.4 采用SWOT分析法研究安徽省利用外资的情况 |
2.4.1 安徽省利用外资的优势与劣势 |
2.4.2 安徽省利用外资的机会与威胁 |
第三章 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问题 |
3.1 外商投资的利用规模不合理 |
3.2 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均衡 |
3.3 外商投资的地区布局不均衡 |
3.4 外商投资的市场环境不完善 |
3.5 政府对外资的监管与服务不到位 |
第四章 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短期效应分析 |
4.1.1 短期效应分析 |
4.1.2 相关结论 |
4.2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效应分析 |
4.2.1 线性回归分析 |
4.2.2 相关结论 |
4.3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效应分析 |
4.3.1 线性回归分析 |
4.3.2 相关结论 |
第五章 安徽省提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途径选择 |
5.1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
5.2 突出产业发展导向,均衡外资产业布局 |
5.3 优化外资地区分布,培育地方发展优势 |
5.4 优化外商投资环境,规范市场运行秩序 |
5.5 提高外资贡献程度,拓展外资利用方式 |
5.6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基于DEA的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目的、方法和结构框架 |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的思路 |
三、研究的目的 |
四、研究的方法 |
五、结构框架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述 |
一、国外研究状况的评述 |
二、国内研究状况的评述 |
第二章 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况 |
第一节 安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
一、开始阶段(1979-1985年) |
二、平稳发展阶段(1986-1996年) |
三、调整阶段(1997-2000年) |
四、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
第二节 安徽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 |
一、外商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但规模依然不大 |
二、外商投资资金来源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地区 |
三、外资利用的方式不断拓展 |
四、外商投资以工业为主,其他领域为辅 |
五、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合肥、芜湖等区域优势明显的地区 |
第三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安徽的影响 |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安徽经济的积极影响 |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安徽经济的不利影响 |
第四节 安徽利用外商投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三章 评价外商直接投资绩效的DEA方法 |
第一节 DEA方法介绍 |
一、DEA方法简介 |
二、DEA方法的优点 |
第二节 DEA的模型 |
一、决策单元 |
二、DEA的基本模型——C~2R模型 |
三、模型参数的经济意义 |
四、模型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四章 DEA方法在安徽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应用 |
第一节 输入和输出指标的选取 |
一、输入指标的选取 |
二、输出指标的选取 |
第二节 建立DEA模型 |
第三节 对模型求解 |
第四节 对求解结果的分析 |
一、对第一个模型求解结果的分析 |
二、对第二个模型求解结果的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安徽合理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
一、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
二、合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 |
三、发挥区位优势,扩大招商引资力度 |
四、完善法律体系,改善服务质量 |
五、采用多种引资方式,增加引资渠道 |
六、发挥劳动力优势,提高劳动者素质 |
第二节 本论文的特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承接产业转移和安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论文基本框架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来源 |
1.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产业结构演化理论及产业转移理论综述 |
2.1 产业结构演化理论 |
2.1.1 国外对产业结构的研究综述 |
2.1.2 国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综述 |
2.2 产业转移理论概述 |
2.2.1 国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综述 |
2.2.2 国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综述 |
2.3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 |
第三章 安徽产业结构及承接产业转移现状 |
3.1 安徽产业结构分析 |
3.1.1 安徽产业结构的演进和特征 |
3.1.2 安徽工业化阶段的判断 |
3.1.3 安徽产业结构的问题 |
3.2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
3.2.1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环境和优势分析 |
3.2.2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状况 |
第四章 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产业结构的影响 |
4.1 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安徽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分析 |
4.1.1 通过资本创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
4.1.2 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
4.1.3 通过资源配置优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
4.2 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三次产业的效应分析 |
4.2.1 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第一产业的效应 |
4.2.2 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第二产业的效应 |
4.2.3 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第三产业的效应 |
4.3 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产业结构的消极影响 |
4.3.1 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产业结构的消极影响 |
4.3.2 承接产业转移对安徽产业结构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
第五章 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安徽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
5.1 培育生产要素,提供基础要素条件 |
5.1.1 优化资本结构 |
5.1.2 吸收、创新技术 |
5.1.3 改善劳动力质量 |
5.2 发展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集聚作用 |
5.2.1 产业集群对提升产业结构的作用 |
5.2.2 安徽选择发展的产业集群 |
5.3 建设开发区,融入区域经济合作 |
5.3.1 基础设施建设 |
5.3.2 开发园区建设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FDI对安徽省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三、内容框架 |
四、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综述 |
一、FDI技术溢出的国外研究综述 |
二、FDI技术溢出国内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对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因素的分析 |
一、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第三章 安徽省FDI的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安徽省FDI规模状况及问题 |
一、安徽省吸引FDI的规模 |
二、安徽FDI规模方面存在的不足 |
第二节 安徽省FDI结构状况 |
一、安徽省FDI的地区分布 |
二、安徽省FDI的来源结构 |
三、安徽省FDI的产业分布 |
第三节 安徽FDI的投资方式 |
第四章 FDI对安徽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
第一节 有关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
一、技术进步的渠道 |
二、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机制 |
第二节 FDI对安徽省技术溢出效应计量模型分析 |
一、模型的设置 |
二、变量的处理 |
第三节 实证分析 |
第五章 影响FDI对安徽技术溢出效应因素的分析 |
第一节 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因素 |
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
二、当地研发能力 |
三、经济开放度 |
四、人力资本水平 |
第二节 实证分析方案设计 |
一、模型的确定 |
二、变量和数据的解释 |
第三节 模型的实证研究 |
一、单位根检验 |
二、Granger因果检验 |
三、模型的回归分析 |
四、实证结论 |
第六章 提高安徽省技术溢出效应的对策思考 |
一、完善投资环境 |
二、提升研发能力 |
三、提升安徽人力资本水平 |
四、创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 |
1.5 论文主要的技术路线及方法 |
1.6 论文可能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外向型农业概述 |
2.1 外向型农业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
2.2 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意义 |
2.3 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2.4 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
第三章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状况 |
3.1 新疆农业发展概况 |
3.2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 |
第四章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实证分析 |
4.1 新疆农产品出口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协整分析 |
4.2 新疆农产品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
第五章 新疆发展外向型农业 SWOT 分析 |
5.1 SWOT 分析释义 |
5.2 新疆发展外向型农业 SWOT 分析 |
第六章 推进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
6.1 基本原则 |
6.2 发展战略 |
6.3 发展目标 |
6.4 政策措施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陕西农业投入增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1.2.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1.2.3 评价 |
1.3 研究对象、范围和研究目标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范围 |
1.3.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二章 陕西省农业投入与农业发展状况 |
2.1 陕西省农业发展状况 |
2.1.1 陕西农业总产值增长的四个阶段分析 |
2.1.2 陕西省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分析 |
2.2 陕西省农业与全国农业比较 |
2.2.1 陕西省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例分析 |
2.2.2 陕西省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例分析 |
2.3 陕西省工业、农业发展比较 |
2.3.1 陕西省工农业总产值的比较分析 |
2.3.2 陕西省各产业的贡献率分析 |
2.3.3 陕西省农业总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析 |
2.4 陕西省农业投入状况 |
第三章 陕西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与存在问题 |
3.1 陕西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 |
3.1.1 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
3.1.2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分析 |
3.2 陕西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 |
3.2.1 国有单位投资分析 |
3.2.2 集体单位投资分析 |
3.2.3 内资其他单位投资分析 |
3.2.4 外资单位投资分析 |
3.2.5 个体投资分析 |
3.3 陕西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的比例及变动 |
3.3.1 陕西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分析 |
3.3.2 陕西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变动分析 |
3.4 陕西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
3.4.1 陕西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分析 |
3.4.2 陕西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各行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分析 |
3.5 陕西省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陕西省财政、农户、外资、信贷对农业的投入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
4.1 陕西省财政支农投入状况 |
4.1.1 陕西省财政支农投入额分析 |
4.1.2 陕西省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分析 |
4.1.3 陕西省财政支农投入增速与财政收入增速的比较分析 |
4.2 陕西省农户对农业的投入 |
4.2.1 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分析 |
4.2.2 陕西省农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分析 |
4.2.3 陕西省农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结构分析 |
4.2.4 陕西省农民人均生产费用占全国的比例分析 |
4.2.5 陕西省农民家庭总支出构成分析 |
4.3 陕西省农业利用外资 |
4.3.1 陕西省农业利用外资项目数分析 |
4.3.2 陕西省农业利用外资合同金额分析 |
4.3.3 陕西省农业利用外资效率分析 |
4.4 陕西省农业信贷 |
4.4.1 陕西省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分析 |
4.4.2 陕西省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来源分析 |
4.4.3 陕西省国家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业贷款的比例分析 |
4.4.4 陕西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分析 |
4.5 陕西省各农业投入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陕西省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
5.1 陕西省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 |
5.1.1 耕地的投入 |
5.1.2 劳动力的投入 |
5.1.3 农业机械动力的投入 |
5.1.4 化肥的投入 |
5.2 计量经济分析 |
5.2.1 数据资料 |
5.2.2 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
5.2.3 计量经济分析结果讨论 |
5.3 陕西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带动农业增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六章 国外农业投入政策及其借鉴 |
6.1 美国的农业投入政策 |
6.1.1 美国的财政支农政策 |
6.1.2 美国农业支持政策 |
6.2 法国的农业投入政策 |
6.3 韩国农业投入政策 |
6.3.1 韩国财政投融资的来源 |
6.3.2 韩国农业投入的管理体制 |
6.4 印度的农业投入政策 |
6.4.1 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大力投入 |
6.4.2 根据WTO 要求调整农业补贴政策 |
6.5 对陕西省建立农业投入增长机制的借鉴 |
6.5.1 政府对农业投入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6.5.2 建立灵活的农业投入机制 |
6.5.3 建立市场调节和宏观管理相结合的农业投资调控机制 |
6.5.4 适应WTO《农业协议》要求,转变投资重心 |
第七章 建立陕西省农业投入增长机制的政策建议 |
7.1 政府应承担起对农业投入的领导责任 |
7.2 积极引导农户进行农业投入 |
7.3 加强对外资的利用 |
7.4 完善农业信贷功能 |
7.5 加强各种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 |
7.6 运用WTO 规则支持保护农业 |
7.7 建立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证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重要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
1.2.1 中部地区 |
1.2.2 开放型经济 |
1.3 国内外实证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开放型经济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 |
1.3.2 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 |
1.3.3 开放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综述 |
1.3.4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及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国际贸易理论 |
2.1.1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逻辑 |
2.1.2 国际贸易理论对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 |
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2.2.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发展逻辑 |
2.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中部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启示 |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1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规模分析 |
3.1.2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
3.1.3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
3.1.4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分析 |
3.1.5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主体结构和县域外贸发展分析 |
3.2 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的现状分析 |
3.2.1 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分析 |
3.2.2 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分析 |
3.2.3 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分析 |
3.2.4 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分析 |
3.3 我国各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
3.3.1 指标、方法和数据来源 |
3.3.2 基于综合依存度法的我国各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
3.3.3 基于聚类分析法的我国各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
3.3.4 研究结论与比较 |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4.1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4.1.1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探讨 |
4.1.2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4.2 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4.2.1 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探讨 |
4.2.2 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 |
5.1 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的理论探讨 |
5.1.1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理论分析 |
5.1.2 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相互影响机制分析 |
5.2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 |
5.2.1 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实证分析 |
5.2.2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
5.2.3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相互关系分析 |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6.1.1 变量选择、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
6.1.2 实证分析结果 |
6.2 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6.2.1 变量选择、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
6.2.2 实证分析结果 |
6.3 我国各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比较分析 |
6.3.1 研究方法、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6.3.2 实证分析结果 |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 |
7.1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 |
7.1.1 区位和交通优势 |
7.1.2 自然资源优势 |
7.1.3 劳动力成本优势 |
7.1.4 人力资本优势 |
7.2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劣势条件分析 |
7.2.1 中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
7.2.2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滞后 |
7.2.3 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发展落后 |
7.2.4 中部地区市场发育程度偏低 |
7.2.5 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 |
7.3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
7.3.1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
7.3.2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
8.1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分析 |
8.1.1 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
8.1.2 发展加工出口贸易,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 |
8.1.3 努力开拓市场,推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
8.1.4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多元化外贸经营主体 |
8.1.5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其他措施 |
8.2 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的对策分析 |
8.2.1 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能力 |
8.2.2 拓宽引资领域,优化外资产业流向 |
8.2.3 创新外商投资方式,大力发展企业并购 |
8.2.4 扩大外资来源,提高外资质量 |
8.2.5 中部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其他措施 |
8.3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 |
8.3.1 协调外贸与外资政策,促进中部地区外贸外资共同发展 |
8.3.2 加强区域合作,逐步实现中部地区经贸一体化 |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
(10)利用FDI促进安徽新型工业化发展 ——基于制造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和特色 |
第二章 安徽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利用FDI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FDI与工业化理论 |
第二节 安徽工业化水平现状 |
一、安徽工业化进程判断及其与全国的比较分析 |
二、安徽与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比较分析 |
第三节 FDI对安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
一、安徽吸引和利用FDI的现状及特点 |
二、安徽与中部地区利用FDI的比较分析 |
三、FDI对安徽工业化进程的贡献 |
四、安徽省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利用FDI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FDI对安徽制造业及装备制造业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安徽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现状及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影响 |
一、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影响 |
二、安徽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现状分析 |
第二节 安徽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形式 |
第三节 FDI对安徽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影响的效应分析 |
一、FDI对安徽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经济效应 |
二、FDI对安徽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就业效应 |
三、FDI对安徽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资源效应 |
四、FDI对安徽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环境效应 |
五、FDI对安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效应 |
六、FDI对安徽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经济、就业、资源环境效应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利用FDI促进安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
第一节 改善经济和政策环境,扩大引资规模 |
一、减轻国家对粮食、矿产和电力的价格调控力度,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价格体系 |
二、调整外商优惠政策,建立吸引和激励人才的长效机制 |
第二节 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完善FDI产业导入政策 |
一、引导外资进入装备制造业 |
二、注重产业的经济安全,加强对外资进入方式的引导和监管 |
第三节 利用FDI推动安徽工业技术革新,推动产业升级 |
一、利用FDI的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
二、加强本土企业的产业配套,利用FDI推动产业园区建设 |
结束语 |
附录A 1996-2005年FDI对安徽制造业影响的效应数据 |
附录B 1996-2005年FDI对安徽装备制造业影响的效应数据 |
附录C 1996-2005年安徽制造业FDI内生化的技术进步模型相关数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加入WTO对安徽利用外资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D]. 赵艳芳.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8)
- [2]制造业利用FDI新动向与制造业结构调整——以安徽省为例[J]. 韩梅.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2)
- [3]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与对策选择[D]. 龚存晟. 安徽大学, 2011(04)
- [4]基于DEA的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绩效分析[D]. 钟亮. 安徽大学, 2011(04)
- [5]承接产业转移和安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 穆玉梅. 安徽大学, 2010(11)
- [6]FDI对安徽省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谢明雨. 安徽大学, 2010(12)
- [7]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D]. 孙加力. 新疆农业大学, 2009(11)
- [8]陕西农业投入增长机制研究[D]. 郭建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9]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证与对策研究[D]. 李练军.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10]利用FDI促进安徽新型工业化发展 ——基于制造业的研究[D]. 吴琦. 安徽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