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社区群众体育活动失衡及其对策

宁波社区群众体育活动失衡及其对策

一、宁波社区群众体育活动点的失衡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曼[1](2021)在《眉山市“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全民健身蓬勃发展。早在199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堪称我国全民健身事业较早的纲领性文件。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出台,这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律形式对全民健身的目的任务、活动方式及相关法律责任等做出具体规定的文件。此后连续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等规划文件,以五年规划的方式来保障全民健身工作有序推进。特别是在2014年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更是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随着2017年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全民健身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正是充分认识到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估环节对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性。从2014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牵头对各级政府的全民健身计划开展实施效果评估工作,分别在2014年、2019年下发了〈关于开展《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效果评估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实施效果评估的通知〉,皆是通过此项工作来总结各级政府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效果评价,为下一个五年周期的工作打下基础。有鉴于此,本研究以眉山市“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效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眉山市“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效果评价。研究表明,眉山市“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特色是打造“运动眉山”城市品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体系、聚焦健身公共服务基本需求、推进体育设施多元化发展及注重县级全民健身等。但同时也存在全民健身区域发展不平衡、体育赛事后续影响力不足、体育社会组织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政策体系,并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面建立监管机制,从而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公信力,促进全民健身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重点打造体育赛事品牌,在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基础上,推广本地运动赛事品牌,并通过体育媒介传播,扩大城市影响力,以此加速全民健身的发展进程。第三,激发社会资源活力,促进资源的良性流动和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的推动作用,并根据群众实际需求进行改进,进而提升其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第四,大力推进“智慧体育”建设,可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社区智慧体育及体育小镇等方面进行研究,丰富升级体育健身功能,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体育锻炼环境,提升运动体验感,营造更浓烈的体育氛围。第五,建设多元化体育宣传渠道,加大对体育文化的普及力度,并从青少年抓起,在学校宣传全民健身相关知识,以此提高群众对全民健身的认知程度,助力眉山建设“运动眉山”城市品牌。

罗吉[2](2020)在《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社会保障作用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渐得以满足,人民对于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在种类、数量、质量、自由选择程度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其本身所具有的地域广博、资源与人口分布分散、受地形、气候和自然环境影响大、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等特点,导致其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更为碎片化、小众化与原子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从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福利层面对这些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新的挑战,导致大规模集中式的公共服务需求相对较少,而更多体现为难以实现规模效应的零散需求。正是由于农村公共服务的这些特征,农村公共服务普遍存在利用率低、投入成本高、规模效应小,社会效益优于经济效益等固有缺陷。围绕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多元化与小众化的公共需求,首先应根据农村公共服务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再根据不同回应主体的比较优势对其进行分工与合作,分析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情况,并探索怎样建立一个完备而尽善其职的农村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一是农村公共服务应该怎样进行分类,二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是否以及应该怎样进行分工,三是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是否存在矫正机制。本文以长尾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需匹配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和基本判断,探究供给主体效率影响供需失衡的机制。本文针对这种失衡提出以不同回应主体分工为基础的满足激励相容和信息效率的农村“长尾”公共需求失衡矫正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将农村公共需求置于“嵌入”的经济社会制度与发展进程中,分析其未来的趋势及其回应完善路径。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以农村“长尾”公共服务、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等核心概念为研究起点,首先分析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现状和特征。然后基于不同需求回应主体在治理效率上的差异,分析这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总体性原因(包括需求的离散化、政府财政限制、政府理性选择偏差、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供给“市场”缺失等),特别是针对有代表性的农村公共服务领域(例如教育、养老、医疗等)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影响因素,揭示出影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内在机理和基本路径。再次,本文通过构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等指标体系,对这种失衡的严重性程度进行实证测算。以此为基础,本文进而提出构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矫正机制设计,对不同供给主体进行合理有序分工。最后,本文提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对这种网络化平台进行理论构建和实践运营机制阐述。本文主要创新在于,首先,本文创造性地将“长尾理论”运用于农村公共服务,对农村公共服务中具有不同特点和性质的需求进行“头部”和“长尾”分类与区分。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需求特征进行数理证明与实证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长尾理论幂律分布的运用前沿,也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异质性分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长尾需求的聚合对农村公共服务的回应主体进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可行性分析,基于长尾需求的差异性(多样性)偏好、回应主体的福利水平和供给不同公共物品的外溢性大小构建“长尾均衡”与“头部均衡”比较静态和动态均衡模型。其次,在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进行专项实证研究,分析影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动态失衡的经济与社会因素,并检验这种失衡是否存在时序与空间上的自我矫正机制。另外,考虑到“长尾公共需求”与“头部公共需求”的相互影响,本文构建似不相关模型(SUR)对“头部”与“长尾”的互动与耦合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在理论上更好地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长尾需求”理论体系。此外,本文通过比较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回应农村公共服务需求上的分工、各自特点和优势,对基于异质性偏好农村公共服务的长尾分工机制进行主体匹配度回应与分析。基于机制设计理论构建满足信息效率与激励相容的矫正机制,本文构建“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实证研究其在供给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中的比较优势与运营机理,为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在新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伟大目标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出新的理论视角与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其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中新的发展趋势与动向。

吴开霖[3](2019)在《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三五”时期既是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长、老龄化压力日益凸显的时期,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时期,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同时,鉴于体育运动在提升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激励人民群众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精神以及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无以替之的重要作用。因此,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战略,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改革体育管理体制,完善老年群体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助力老年群体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基于以上背景,研究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理论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个案研究法的研究方法,遵循我国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现状、现实困境及成因分析、优化路径探讨的行文逻辑,深入分析我国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基本情况,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期为老年人群体不断提供更高层次的健康需求,进一步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培养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持续增强老年人群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推动体育融入生活,切实提升全国各族人民健康水平。研究发现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一是侧重混合性强制性政策工具,推进服务供给布局;二是重视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供给,带动服务全面发展;三是采用自愿性混合性政策工具,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及成因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一是专门政策体系缺位,缺乏整体发展布局;二是参与激励机制不全,欠缺集体行动逻辑;三是活动资金总量不敷,导致可持续性较差;四是社会力量发育不够,致使服务范围过窄;五是潜在力量发掘不足,以致参与力量单薄。研究提出优化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路径:一是完善政策法律体系,建构社会力量参与制度空间;二是丰富参与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内在动力;三是建立资金筹集机制,保障体育服务供给可持续性;四是采取多元培育举措,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全面能力;五是挖掘潜在社会力量,确保体育服务供给全方位性。

王小娟[4](2018)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与应用》文中提出为了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本研究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为研究对象,旨在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能力,推进农村全民健身活动。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德尔菲法、案例研究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理论以及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取得较好实践效果的典型案例分以下几个内容展开研究:1)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理论研究;2)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与绩效评估体系研究;3)江、浙、沪部分农村地区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应用效果实证研究;4)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典型案例及模式类型研究;5)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对策措施与法律保障制度研究等。通过对江、浙、沪3省市45个乡镇,95个行政村的村干部和760名村民的访谈和调查所获取的访谈记录脚本、录音、照片与视频以及数据资料整理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构成要素是由协同服务的主体要素和协同服务的创新要素两大部分组成。协同服务的主体要素包括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体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文化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机构等多元主体元素在内的协同配合。协同服务的创新要素主要有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形式、创新工作方法、创新活动形式、创新活动内容、创新条件保障等。2、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模式类型主要分为:主体协同配合型、创新体制与机制型、创新组织建设型、创新工作方法型、创新活动形式型、创新活动内容型、创新条件保障型。所调查的乡镇、行政村为农村提供公共体育服务,通过这些协同创新模式的实践活动,在完善体育组织建设、健身活动场地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场地器材使用率,群众的满意度等方面取得较好的实效性。3、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能力与服务实效性的评价体系,比较切合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使本文的评价研究具有成效,论证了通过有效的协同创新实践活动,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中能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具有较强的实效性。4、依据本论文调查结果进行量化评价分析,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践中,乡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能力强,公共体育服务实效也好,两项总得分之和排在前15名中的乡镇数占所调查乡镇数的比例,江苏、浙江、上海分别为11.8%、36.4%、83.3%。三省市协同创新能力与公共体育服务实效总体评价依次为:上海、浙江、江苏。5、通过对典型乡镇和行政村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践情况的定性评价分析,佐证了定量评价分析的结果并基本吻合。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能力对服务效果的影响较大。乡镇和行政村在为农村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实践中,协同创新能力较强,就能取得较好的服务实效。反之,协同创新能力较弱,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效果也相对较弱。6、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仍然存在不足和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着力提高服务主体协同合作能力;加大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创新力度;创新农村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全面提升服务创新工作能力;改善农村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不断创新理念和思路等对策与措施,切实有效地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能力与服务实效。7、加强农村体育法律制度的建设,制定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发展的政策法规,才能保障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取得实际效果。因此,迫切需要有专门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指导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同时需要逐步建立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地方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在内的层次丰富、内容翔实的农村体育工作的法律规范保障体系,才能有效地保证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凌俊杰[5](2016)在《广州市城中村群众体育的调查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广东“三旧”改造的大背景,广州市城中村群众体育的发展与特有运动项目的传承突出严峻形势。本文对广州市城中村群众体育进行现状调查,阐述城中村群众体育的走向,指出在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是包容与发展群众体育,而不是消灭。提高城中村体育设施与场地的合理利用,保护优良传统体育运动,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为城中村群众体育朝着健康方向发展提供建议。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市城中村群众体育进行研究。通过调查与研究表明:第一,广州市城中村群众体育缺少组织或体育团体的管理,出现场地与内容多样、管理松散等特点。第二,对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时间与频率中老年人较青年人高;由于缺乏体育组织,人们运动形式以个人与小团体较多;运动项目选择以球类运动为主,运动项目显示单一。第三,广州市城中村体育设施存在被占用与保养不当情况,而用于体育场地建设的土地就越来越少;部分城中村的空地缺乏充分利用,器材保养时间间隔过大;群众对设施的满意度为一般。第四,广州市城中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经费收入与使用单一,缺乏职业体育指导员;体育经费的投入虽然在近年来略有提高,但城中村的体育经费投入单靠村委会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城中村的体育需求。第五,城中村管理者缺少对体育用地的规划与开发,对体育产业的经营与发展认识不足。

邱辉[6](2014)在《中国体育志愿服务现状及其体育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北京奥运会促进赛会志愿服务迅速发展,但常态化体育志愿服务发展较慢,,体育志愿服务发展不平衡,体育志愿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影响体育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基于公民社会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结合案例,分析中国体育志愿服务现状、存在问题、原因和特点,以期通过体育志愿服务体系构建促进体育志愿服务发展。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体育志愿服务经历了萌牙初创、缓慢发展、快速发展和稳步发展四个阶段;体育志愿服务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相对完善,从无法可依到有章可循,从发展缓慢到快速发展并逐步完善,每个阶段特点各异。萌芽初创阶段,蕴含在志愿服务中尚未独立出来;缓慢发展阶段,组织管理相对集中,开创了赛会志愿服务的先河,但运行不够顺畅;快速发展阶段,组织管理逐渐规范,赛会志愿服务充分而快速的发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发展相对滞后:稳步发展阶段,社会组织开始发挥作用,市场机制参与,评价和监督机制尚未建立。(2)我国体育志愿服务是以政府提供的赛会志愿服务为主,社会提供的常态化体育志愿服务为辅,较少企业参与。组织目标相对模糊、服务内容相对单一、行政推动、保障不力、人才培养不科学、绩效评估主观性强。这些问题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环境有关。借鉴美、英和台湾地区的经验,我国应从政府重视、健全法制、规范管理着手,加强扩大社会参与、丰富运动项目、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工作。(3)体育志愿服务体系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合理配置人、财、物、信息和时间等资源,志愿者自愿的按照一定要求和规律所开展一系列体育服务和行为组成的系统。它由组织目标、组织管理、服务内容、运行机制、体系保障、人才队伍和绩效评估七部分构成。(4)构建体育志愿服务体系,要明确组织目标是为了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分阶段分步骤完成:建立宏观、中观和微观立体网状体育志愿服务组织,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体育赛会志愿服务体系和常态化体育志愿服务体系的内容。通过宣传、引导和激励等激发内外动力,通过社会参与和协调机制激发志愿机制和市场机制,跨界整合社会资源,丰富的服务内容是体系构建的核心;重视志愿行为,减少行政机制,靠市场来调节;通过法律法规、制度、经费、环境和科技支持加大保障力度;科学规划人才培养,发挥人才优势;客观评估体育志愿服务绩效,并应用于实践中,保障体育志愿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5)建议:政府重视体育志愿服务,给予体育志愿服务法律和政策保障,出台《体育志愿服务条例》;成立中国体育志愿服务联合会,跨界协调整合各种资源;设立体育志愿服务专项基金,负责筹集和分配体育志愿服务项目资金;建立体育志愿服务协调机构,负责体育志愿服务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协调;建立选拨、遴选、培训、注册、登记、管理、评价和监督制度;扩大体育志愿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研制不问类型的体育志愿服务手册,包括赛会和日常性体育志愿服务,研制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年龄阶段受众的体育志愿服务手册,满足不同需求;建立全国体育志愿服务网络云平台管理系统,合理调配社会各界体育志愿服务资源;研制体育志愿服务体系标准化量表,建立评估和第三方监督机制;运用经费保障,通过绩效评估达到控制、监督和约束的目的,确保体育志愿服务体系的健康运行,加快体育志愿服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发展进程。

张超群[7](2014)在《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野下昆明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们开始逐渐注重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已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体育作为城市社区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完善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途径,所以,城市社区体育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为此,应如何有效的满足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不断的推进社区体育服务的发展,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由美国着名行政学家登哈特夫妇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缺陷的反思、批判基础上,构建出的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其核心思想在于强化服务意识、提倡民主参与、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它所蕴涵的理念对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建设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此,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来探讨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有着积极的作用和价值。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发、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供给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供给对象、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供给内容等入手对昆明市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力求较客观地反映出昆明市城市社区体育供给的现状,并结合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思想提出观点,从而为昆明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及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昆明市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参与的居民以女性居多,参与人群也因为体育活动形式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参与人群中离退休人员所占比重较大;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强身健体;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居民对社区体育的活动内容、活动场地、人际关系和指导员的满意程度较高。(2)昆明市在城市社区中已基本构建出了以政府组织供给为主导的,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共同供给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但由于管理体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以及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等原因,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造成了一定影响。(3)昆明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已基本建立,但组织服务的供给力度不强,供给的方式过于单一,且专业性和有效性不高,而在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经费筹集方面过多依赖于政府组织,经费筹集的渠道过于单一。(4)昆明市社区体协所提供的社区体育活动以大型的体育竞赛和广场表演为主,这类体育活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居民的体育意识,但居民参与程度较低;社区体协所组织的体育活动大部分都是在小区空地、小区绿地或是租借的场地进行;社区体协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街道拨款、辖区单位出资、社区居委会出资及各种类型的赞助款。(5)昆明市社区居民主要通过社区体育活动点的形式参与体育活动,但活动点的专业化程度较低,以小规模的体育活动点为主,活动内容过于单一,参与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点主要通过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帮助以及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的方式形成。(6)昆明市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服务的供给力度不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较为缺乏,以小规模的体育场地设施为主,主要由政府组织进行供给,社会、市场组织对场地设施的供给力度较弱,辖区内较为健全的体育场地设施对居民的开放程度不高,场地设施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李先雄[8](2014)在《论国际化体育城市》文中指出体育是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好的城市生活更需要体育元素的渗透和传播。体育运动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生活状态。建设城市体育品牌,为国争光为民谋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把我国城市建设成具有国际化的体育城市,更好地造福民生,为国争光。本研究为建设国际化体育城市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哲学和管理学为研究的方法论,以建设国际化体育城市为研究目标,从国际化的视角探讨体育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从经济条件、体育人口、体育赛事、体育文化、国际化体育组织、体育制度等六个方面探讨成为国际化体育城市的条件,构建评价国际化体育城市的指标体系,提出中国建设国际化体育城市的策略。本研究结论:1.探索性地提出了国际化体育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的6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52个三级指标;6个一级指标分别是,经济条件、体育人口、体育赛事、国际化体育组织、体育文化、体育制度;经济、文化、制度和体育组织的建设是国际化体育城市建设的基本保障,国际、国内体育赛事频繁与体育人口不断增长是国际化体育城市的核心内容。2.目前,我国已拥有了北京、上海两座国际化体育城市。随后,一批国际化城市如广州、深圳、南京、香港等城市正在积极筹建国际化体育城市,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3.国际化体育城市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化体育城市建设成为众多国际化城市发展的最佳选择。4.体育设施、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是国际化体育城市创建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是国际化体育城市建设的保障,体育人口的壮大是国际化体育城市建设的基础,作为创意产业的体育产业给城市经济增长带来了新亮点,燃起了管理者们的城市营销新理念——体育是城市营销和国家营销的活载体。5.我国创建国际化体育城市的路径是把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长远整体规划;通过推动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突破传统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城市品牌运动队伍与承办国际品牌体育赛事,扩大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协调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不断壮大体育人口,夯实基础;发展国际体育组织,健全的体育政策制度,争取国际体育的话语权和维护良好的体育氛围;繁荣体育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国际化体育城市。

刘杨[9](2013)在《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也越来越多。社区体育事业也渐渐成为了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显示出它在提高全民健身活动中日益突出的地位。社区体育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结果,《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发和实施以来,城市社区体育以其特有的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体育及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城市体育已经成为城市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近年社会体育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热点,它对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研究以西宁市社区体育为主要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西宁市社区体育活动点、体育现状和西宁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研究,为提高居民的健康和身体素质,进一步推动西宁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和实现体育战略规划以及为我国社区体育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通过对西宁市区居民体育活动点的现状调查后,得出以下结论:1、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内容点的场地设施条件较差,活动场所主要在公园、小型广场及公共空地场所等。2、在调查的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成员中,女性占总人数的57.9%,男性占总人数的42.1%,女性明显比男性多。而且参加者年龄的分布也不均匀,中老年活动者的比重较大。3、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成员锻炼的时间相对集中,大部分是自发性的集合在一起锻炼,锻炼的时间长,强度低,项目的内容呈多样性,但总体来说,都富有娱乐性,健康性。4、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成员文化层次存在差异,体育消费水平较低,更多的居民不愿意投资到体育消费中,体育锻炼意识相对较低。5、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的管理方式不健全,大部分是居民自发的组织的,没有专门的管理者。6、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技术指导员少。7、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成员参加的目的大部分是为了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在文章的最后,本文对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为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体育发展的投入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张华东[10](2013)在《宁波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社会体育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国民良好身体素质的有力保障与积极推动者,是关系到国家形象的重要事业,是我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根本保证。2011年,国务院颁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提出了“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要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作为社会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以为实现和维护社区居民的体育公共利益,保障其体育权益目标实现为重要目标,成为了我国各级政府行政机构的重要职能。全国社区体育事业在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引导下,以及在各级政府与体育行政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同时也存在的场地、资金、人员短缺等诸多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关理论,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服务、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服务、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社区体育活动服务、社区体育信息服务和社区体育监测服务等6个方面对宁波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客观描述宁波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与服务理论对其分析,剖析宁波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1)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数量不足、使用率低、维护状况不佳;(2)宁波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社区性组织机构偏少,社区体育组织化程度偏低;(3)宁波市社区体育活动类型存在结构性不平衡;(4)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缺乏,指导人员类型和内容单一;(5)社区体育信息宣传力度不够,现代化的宣传手段不突出;(6)社区体育体质监测服务存在体质监测活动缺失,且效果不佳。针对存在的相应问题,提出了完善宁波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1)增加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合理规划体育场地开放,提高使用效率与节约成本并重;建立场地设施维护的长效机制,专人维护,及时更新;(2)履行社区体育工作职能,积极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出台激励措施,鼓励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等;(3)招募聘用社区体育指导专人,保证居民体育活动科学性;定期开展体育培训与讲座,激发居民积极性;(4)增加社区体育活动次数与比例,形成规律性活动;拓展社区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吸引居民踊跃参与;(5)丰富社区体育宣传手段,促进宣传效果立体联动;深化社区体育网络化水平,形成信息一体化;(6)及时关注居民健康状况,形成体质监测的良性循环等。对全面了解宁波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特征,优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结构,提升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管理与服务的水平,进一步深化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与体育公共服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宁波社区群众体育活动点的失衡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波社区群众体育活动点的失衡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眉山市“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全民健身政策的研究
    2.2 关于全民健身供给的研究
    2.3 关于全民健身实施路径的研究
    2.4 关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的研究
    2.5 国外大众体育研究
    2.6 简要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3 数据来源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眉山市“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分析
        4.1.1 眉山市居民体育锻炼参与情况
        4.1.2 眉山市居民体质健康水平情况
        4.1.3 眉山市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情况
        4.1.4 眉山市基层体育组织发展情况
        4.1.5 眉山市体育健身指导员队伍情况
        4.1.6 眉山市城市品牌建设情况
        4.1.7 眉山市全民健身政策保障情况
    4.2 眉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 年)》实施的主要特色
        4.2.1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建设“运动眉山”城市品牌
        4.2.2 推进多方力量协作,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体系
        4.2.3 聚焦健身公共服务基本需求,助力体育健身圈全覆盖
        4.2.4 加大体育场地建设力度,促进体育设施多元化发展
        4.2.5 积极发展县级全民健身,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4.3 眉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 年)》实施存在的不足
        4.3.1 全民健身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
        4.3.2 体育赛事后续影响力不足
        4.3.3 体育社会组织分布不均衡
        4.3.4 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结构比例失衡
        4.3.5 全民健身体育信息化程度较低
    4.4 推进新周期眉山市全民健身发展的优化路径
        4.4.1 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助力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
        4.4.2 打造体育赛事品牌,扩大城市品牌影响力
        4.4.3 激发社会资源活力,促进体育社会组织联动发展
        4.4.4 以智慧体育为突破口,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4.4.5 拓宽体育信息宣传渠道,推动体育文化发展普及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5.1.2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壮大,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健全
        5.1.3 各级各类体育活动蓬勃展开,全民健身氛围良好
        5.1.4 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县级全民健身创新发展
        5.1.5 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提升,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优化
    5.2 建议
        5.2.1 以“智慧化”为核心,打造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
        5.2.2 增加体育社会组织宣传力度,提升群众全民健身意识
        5.2.3 重点打造体育支撑产业,突显全民健身城市品牌价值
        5.2.4 重视特殊群体体育权益,实现体育资源均等化
        5.2.5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提升市民的体育幸福程度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 附件

(2)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特点
        1.3.2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特点与问题
        1.3.3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均衡研究
        1.3.4 农村公共需求供给主体研究
        1.3.5 社会组织的特点及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1.3.6 现有研究的水平与发展趋势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之处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述评与核心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述评
        2.1.1 “长尾”理论
        2.1.2 机制设计理论
        2.1.3 资源依赖理论/社会网络理论
    2.2 核心概念与模型设定
        2.2.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
        2.2.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与失衡
        2.2.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
第三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属性及其供需失衡的特征
    3.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需求侧属性
    3.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2.1 服务类型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2.2 财政支出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2.3 社会组织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特征
        3.3.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空间分布特征
        3.3.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时序分布特征
        3.3.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满足成本特征
第四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4.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需求侧整体性原因
    4.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供给侧整体性原因
        4.2.1 政府财政限制
        4.2.2 政府理性选择偏差
        4.2.3 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
        4.2.4“长尾”供给“市场”缺失
    4.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特殊教育为例
    4.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特殊医疗为例
    4.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化原因:以农村特殊养老为例
    4.6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金融服务为例
    4.7 小结
第五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
    5.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方法
    5.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的测算:以农村特殊教育为例
    5.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的测算:以农村特殊医疗为例
    5.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以农村特殊养老为例
    5.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以农村金融服务为例
    5.6 小结
第六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矫正机制设计
    6.1 基本机制设定
        6.1.1 承诺机制设计
        6.1.2 政府监管机制
    6.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激励相容与信息效率机制
    6.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区间设计
    6.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格罗夫斯-克拉克矫正机制
    6.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纳什均衡矫正机制
    6.6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动态调整机制
    6.7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需求精准匹配机制
第七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实践运用:“互联网+社会组织”
    7.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网络外部性
    7.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
        7.2.1 “互联网+”与网络经济的特征
        7.2.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实践机制
    7.3 案例研究京东公益基金会互联网平台
结语 效率-公平互补的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
        1.2.2 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战略,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
        1.2.3 深化改革体育管理体制,完善老年群体公共服务体系
        1.2.4 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助力老年群体美好生活需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社会力量的研究
        1.3.2 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研究
        1.3.3 关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逻辑分析法
        1.5.3 内容分析法
        1.5.4 数理统计法
        1.5.5 个案研究法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理论体系及理论基础
    2.1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理论体系
        2.1.1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概述
        2.1.2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构成要素
    2.2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2 社会责任理论
        2.2.3 新供给经济学理论
第三章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文本特征分析
    3.1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的界定、来源及遴选
        3.1.1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的界定
        3.1.2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的来源及遴选
    3.2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分析框架构建
        3.2.1 X维: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政策工具维度
        3.2.2 Y维: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作用领域维度
        3.2.3 Z维: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相关主体维度
        3.2.4 三维分析框架的构建
    3.3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文本单元编码与数据分析..
        3.3.1 政策文本单元的编码原则及规则
        3.3.2 政策文本单元的数据分析
    3.4 基于政策工具的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文本特征..
        3.4.1 侧重混合性强制性政策工具,推进服务供给布局
        3.4.2 重视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供给,带动服务全面发展
        3.4.3 采用自愿性混合性政策工具,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第四章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实践模式
    4.1 政府购买型参与模式概述
        4.1.1 政府购买型参与模式释义
        4.1.2 政府购买型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4.1.3 政府购买型参与模式的主要特征
    4.2 冠名赞助型参与模式概述
        4.2.1 冠名赞助型参与模式释义
        4.2.2 冠名赞助型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4.2.3 冠名赞助型参与模式的主要特征
    4.3 自建共享型参与模式概述
        4.3.1 自建共享型参与模式释义
        4.3.2 自建共享型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4.3.3 自建共享型参与模式的主要特征
    4.4 资助捐赠型参与模式概述
        4.4.1 资助捐赠型参与模式释义
        4.4.2 资助捐赠型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4.4.3 资助捐赠型参与模式的主要特征
    4.5 志愿服务型参与模式概述
        4.5.1 志愿服务型参与模式释义
        4.5.2 志愿服务型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4.5.3 志愿服务型参与模式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及成因分析
    5.1 专门政策体系缺位,缺乏整体发展布局
    5.2 参与激励机制不全,欠缺集体行动逻辑
    5.3 活动资金总量不敷,导致可持续性较差
    5.4 社会力量发育不够,致使服务范围过窄
    5.5 潜在力量发掘不足,以致参与力量单薄
第六章 优化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路径探讨
    6.1 完善政策法律体系,建构社会力量参与制度空间
    6.2 丰富参与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内在动力
    6.3 建立资金筹集机制,保障体育服务供给可持续性
    6.4 采取多元培育举措,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全面能力
    6.5 挖掘潜在社会力量,确保体育服务供给全方位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1.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思路和步骤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小结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关于协同创新和实效性理论方面的研究
        2.1.1 协同创新的基本理论研究
        2.1.2 企业的协同创新研究
        2.1.3 政府在协同创新中的主导作用研究
        2.1.4 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研究
        2.1.5 关于实效性方面的研究
        2.1.6 国外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
    2.2 关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研究
        2.2.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2.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2.2.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
        2.2.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效性研究
        2.2.5 国外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研究
    2.3 关于协同创新和实效性在体育领域方面的研究
        2.3.1 协同创新在体育领域方面的研究
        2.3.2 实效性在体育领域方面的研究
    2.4 小结
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理论构建
    3.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3.2 协同创新和实效的概念及涵义
        3.2.1 协同创新的一般概念
        3.2.2 协同创新的涵义
        3.2.3 实效的概念及实效性的涵义
    3.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的概念、涵义及特征
        3.3.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的概念
        3.3.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的涵义
        3.3.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的特征
        3.3.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效性定义
    3.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3.4.1 协同服务的主体要素及其关系
        3.4.2 协同服务的创新要素及其关系
    3.5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
        3.5.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管理体制
        3.5.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3.6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与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3.6.1 协同创新能力与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3.6.2 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分值权重分配
    3.7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理论构建示意图
    3.8 小结
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实践应用研究
    4.1 访问调查结果
        4.1.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主体协同创新能力调查结果
        4.1.2 服务实效调查结果
    4.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能力与服务效果评价分析
        4.2.1 评价结果得分排序分析
        4.2.2 评价指标与评价结果的统计检验分析
        4.2.3 三项得分位于同档分数段的乡镇分布情况分析
    4.3 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模式与典型案例分析
        4.3.1 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模式归类
        4.3.2 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4.4 小结
5 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对策措施与法规制度保障研究
    5.1 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5.1.1 体育健身意识方面
        5.1.2 体育健身组织方面
        5.1.3 协同创新能力方面
        5.1.4 农村体育人才、资金、健身场地方面
        5.1.5 农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方面
    5.2 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能力与服务效果的对策与措施
        5.2.1 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5.2.2 提高服务主体协同合作能力
        5.2.3 加大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创新力度
        5.2.4 创新农村体育社团组织形式
        5.2.5 提升服务创新能力
        5.2.6 改善农村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
        5.2.7 不断创新理念和思路
    5.3 协同创新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法规制度保障研究
        5.3.1 制定保障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专门法规的必要性
        5.3.2 建立保障农村体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5.4 小结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乡镇访谈调查提纲
附录二: 行政村访谈调查提纲
附录三: 村民访谈询问内容
附录四: 实证访谈调查基本材料
附录五: 实证访谈调查部分照片
附录六: 作者简历

(5)广州市城中村群众体育的调查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城中村
        2.1.2 社区
        2.1.3 群众体育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体育组织类
        2.2.2 群众体育设施类
        2.2.3 体育锻炼人群运动问题
        2.2.4 体育指导员问题
    2.3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访谈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4.1 问卷的效度检验
        3.2.4.2 问卷的信度检验
        3.2.4.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 结果与分析
    4.1 广州市十一五期间城中村群众体育分析
        4.1.1 群众体育活动表现形式
        4.1.2 体育设施情况
        4.1.3 体育指导员情况
    4.2 广州市城中村群众体育现状分析
        4.2.1 广州市城中村群众体育组织情况与管理
        4.2.1.1 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体制
        4.2.1.2 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人员构成与类型
        4.2.1.3 群众体育组织管理人员年龄与学历
        4.2.2 广州市城中村体育锻炼人群分析
        4.2.2.1 参与者年龄与性别分析
        4.2.2.2 群众参加的动机调查
        4.2.2.3 参与体育活动的场地与项目
        4.2.2.4 参与持续时间与频率
        4.2.2.5 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
        4.2.3 广州市城中村体育场地设施与管理
        4.2.3.1 主要的体育设施项目与分布情况
        4.2.3.2 体育设施的保养情况
        4.2.3.3 群众对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
        4.2.4 广州市城中村群众体育经费使用与管理
        4.2.4.1 群众体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4.2.4.2 群众体育经费的用途情况
        4.2.4.3 群众体育经费的公开方式
        4.2.5 广州市城中村群众体育指导员分析
        4.2.5.1 群众体育指导员配备数量
        4.2.5.2 群众体育指导员发展需要的因素
        4.2.6 广州市城中村群众体育活动表现形式
        4.2.6.1 城中村群众体育赛事举办项目与频率
        4.2.6.2 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基本形式
        4.2.6.3 广州市城中村群众参加体育赛事情况
    4.3 广州市城中村群众体育发展的优势分析
        4.3.1 经济优势
        4.3.2 亚运会与举办大型比赛的效应
    4.4 广州市城中村群众体育发展趋势分析
        4.4.1 体育部门加强对群众体育的微观管理
        4.4.2 体育指导员增多与群众体育锻炼趋向科学化
        4.4.3 群众体育项目多元化与体育赛事多样化
        4.4.4 体育人口的增多
    4.5 广州市城中村群众体育发展对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6)中国体育志愿服务现状及其体育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依据
        1.2.1 社会转型期社会建设需要
        1.2.2 政府职能转变需要
        1.2.3 体育强国建设需要
        1.2.4 体育志愿服务自身建设需要
    1.3 研究视角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视角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1.6 理论基础
        1.6.1 公民社会理论
        1.6.2 社会转型理论
    1.7 核心概念界定
        1.7.1 志愿者、志愿服务与志愿服务体系
        1.7.2 体育志愿者与体育志愿服务
        1.7.3 体育志愿服务体系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关于志愿服务的研究
        2.1.2 关于体育志愿服务的研究
        2.1.3 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关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相关概念研究
        2.2.2 体育志愿组织研究
        2.2.3 体育志愿服务管理研究
        2.2.4 体育志愿服务人力资本研究
        2.2.5 体育志愿服务现状研究
    2.3 文献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个案研究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实地调查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中国体育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
        4.1.1 萌芽初创阶段(1978——1989年)
        4.1.2 缓慢发展阶段(1990——2000年)
        4.1.3 快速发展阶段(2001——2008年)
        4.1.4 稳步发展阶段(2009年——)
    4.2 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动因
        4.2.1 国际背景:公民社会和全球化
        4.2.2 国内环境:社会转型
    4.3 中国体育志愿服务的现状、问题、原因和特点
        4.3.1 中国体育志愿服务的现状
        4.3.2 中国体育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4.3.3 中国体育志愿服务存在问题原因探析
        4.3.4 中国体育志愿服务的特点
    4.4 典型个案
        4.4.1 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政府提供的体育志愿服务
        4.4.2 ××(中国)有限公司——市场提供的体育志愿服务
        4.4.3 ××体育基金会——社会提供的体育志愿服务
    4.5 其他国家和地区体育志愿服务与经验启示
        4.5.1 其他国家和地区体育志愿服务
        4.5.2 其他国家和地区体育志愿服务的经验
        4.5.3 其他国家和地区体育志愿服务的启示
    4.6 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体系的建构
        4.6.1 构建体育志愿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4.6.2 构建体育志愿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
        4.6.3 体育志愿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
        4.6.4 体育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设想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建议
    6.1 研究局限
    6.2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野下昆明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2.1 社会发展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迫切要求
        1.2.2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性
        1.2.3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积极影响
    1.3 选题意义
        1.3.1
        1.3.2
        1.3.3
    1.4 研究的创新点
        1.4.1
        1.4.2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昆明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3.1.1 昆明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对象
        3.1.2 昆明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3.1.3 昆明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3.1.4 昆明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内容
    3.2 昆明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3.2.1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规模、种类及维护等不容乐观
        3.2.2 社区体育信息宣传的力度、内容的科学性还有待提高
        3.2.3 社区体育活动的种类、举办的频率和参与度并不高
        3.2.4 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专业能力和对活动点的指导力度不足
        3.2.5 社区体育组织的构成和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
    3.3 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昆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3.3.1 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理念
        3.3.2 强化政府在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设中的主导职责
        3.3.3 加快政府职能转移,实现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多样化
        3.3.4 充分发挥社会、市场组织在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设的作用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2 建议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士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论国际化体育城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假设
    1.6 研究思路
2 国际化体育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2.1 城市与国际化的概念
    2.2 国际化城市的概念及研究
    2.3 国际化体育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3 我国国际化城市和体育城市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3.1 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
    3.2 我国体育城市发展的现状
    3.3 小结
4 世界国际化体育城市发展现状与分析
    4.1 欧美国际化体育城市建设的现状
    4.2 欧美国际化体育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4.3 我国国际化体育城市发展的动力分析
    4.4 小结
5 我国国际化体育城市的发展路径
    5.1 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与体育设施建设
    5.2 体育产业开发与国际化城市的发展
    5.3 建立品牌运动队伍与举办国际品牌体育赛事
    5.4 协调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
    5.5 国际体育组织与体育制度建设
    5.6 体育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5.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9)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西宁市居民的概况
    2.2 居民体育活动点的概述
    2.3 国外居民体育研究的现状
    2.4 国内居民体育研究的现状
        2.4.1 现阶段有关居民体育活动点的调查情况
        2.4.2 现阶段有关体育活动点成员的调查情况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现场观察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参加锻炼者的调查分析
        4.1.1 西宁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性别、年龄的分布
        4.1.2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参加者文化程度
        4.1.3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参加者体育消费情况
        4.1.4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参加者年龄层次与健身项目的状况
        4.1.5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参加者锻炼的时间分布
        4.1.6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选择的场所分布
        4.1.7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参加者活动的目的
    4.2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的现状调查分析
        4.2.1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的规模
        4.2.2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形成的方式
        4.2.3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管理方式
        4.2.4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经费来源
    4.3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的指导员的调查
        4.3.1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指导员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4.3.2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指导员的文化程度
        4.3.3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指导员的年限
    4.4 影响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的因素
        4.4.1 影响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的主观因素
        4.4.2 影响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的客观因素
    4.5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4.6 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的发展前景
        4.6.1 加强居民体育活动点的居民体育锻炼意识的教育
        4.6.2 提高对居民体育活动点社会指导员的培养能力
        4.6.3 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原则
        4.6.4 加强政府对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的重视
        4.6.5 建立健全的居民体育活动点的管理形式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宁波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研究综述
        2.1.1 社区与社区体育的相关理论研究
        2.1.2 关于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研究
        2.1.3 关于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理论研究
        2.1.4 关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
        2.1.5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2 国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研究综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调查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理论分析
        4.1.1 社区体育及其内涵
        4.1.2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
        4.1.3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特征
        4.1.4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目标
    4.2 宁波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调查分析
        4.2.1 宁波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服务状况分析
        4.2.2 宁波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服务状况分析
        4.2.3 宁波市社区体育活动服务状况分析
        4.2.4 宁波市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状况分析
        4.2.5 宁波市社区信息服务情况分析
        4.2.6 宁波市社区体质监测服务情况分析
    4.3 宁波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存在问题
        4.3.1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数量不足、使用率低、维护状况不佳
        4.3.2 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偏少,体育组织化程度偏低
        4.3.3 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类型存在结构性不平衡
        4.3.4 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缺乏,指导人员类型及内容单一
        4.3.5 社区体育信息宣传力度不够,现代化的宣传手段不突出
        4.3.6 社区体质监测服务缺失,且效果不佳的情况
    4.4 完善宁波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
        4.4.1 完善宁波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服务的对策
        4.4.2 完善宁波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服务的对策
        4.4.3 完善宁波市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的对策
        4.4.4 完善宁波市社区体育活动服务的对策
        4.4.5 完善宁波市社区体育信息服务的对策
        4.4.6 完善宁波市社区体育体质监测服务的对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A:宁波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调查问卷
附件B:宁波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调查问卷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宁波社区群众体育活动点的失衡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眉山市“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研究[D]. 陈曼.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2]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D]. 罗吉. 广西大学, 2020(06)
  • [3]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D]. 吴开霖.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4]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与应用[D]. 王小娟. 浙江大学, 2018(05)
  • [5]广州市城中村群众体育的调查与分析研究[D]. 凌俊杰.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5)
  • [6]中国体育志愿服务现状及其体育体系构建研究[D]. 邱辉.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5)
  • [7]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野下昆明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D]. 张超群.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8]论国际化体育城市[D]. 李先雄.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4)
  • [9]西宁市居民体育活动点现状调查与分析[D]. 刘杨. 青海师范大学, 2013(03)
  • [10]宁波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D]. 张华东. 宁波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宁波社区群众体育活动失衡及其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