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兴趣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孙鑫梦[1](2021)在《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ARCS动机模型视角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7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式问世,该教学模式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许多学校、教师纷纷开始尝试使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并发现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然而,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翻转课堂的发展势头似乎有些减弱。尤其是在高中数学教学方面,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呈现出翻转课堂的优势。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机智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是影响翻转课堂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确定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中的适用范围、提高学生在数学翻转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本文开展了高中数学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其目的是使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能有更好的发展。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本论文探索并分析了在人教B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翻转课堂的适用性,为定义翻转课堂的应用范围提供了建议;并将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约翰·M·凯勒教授提出的ARCS动机模型与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将动机策略融入教学设计中,本论文探索了适合我国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能够激发高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一节正、余弦定理的应用课和一节数学探究活动课为例,在ARCS动机模型的视角下对翻转课堂进行再设计,并在高中进行实践。发现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并结合动机策略的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翻转课堂的优势不断扩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水平。因此ARCS动机模型与翻转课堂的结合具有一定的适用价值,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值得推广。
张素源[2](2021)在《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在薄弱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版)》指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应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使其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课程标准还强调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将教会学生如何学作为教学的重心。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文献阅读、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等自主学习方式完成知识的构建,通过对知识结构的主动构建,形成对理论知识的系统认识,进而把握知识本质。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在国家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政策推动下,薄弱高中的办学条件在硬件上有了很大改善,但在教学质量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地,薄弱高中的数学教师能否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变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升数学教育教学质量,这是薄弱高中数学学科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而这也正是本研究的重点问题。在Z中学大力推行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之际,通过查阅文献,笔者了解了高效“6+1”课堂模式的产生背景、内涵、特点及各个环节的实施细节。在此基础上,笔者将该模式引入到高中数学教学中,以期改变数学课堂沉闷和低效率的教学现状。围绕此目的,笔者提出以下三个问题:该课堂模式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该如何实施?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是否契合Z中学薄弱高中的学情?新课堂模式在应用中存在哪些不足?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笔者进行一系列研究,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为了解决“6+1”课堂模式在数学课堂中该如何实施的问题,笔者认真研究数学概念课、数学建模课、数学习题课三种课程类型的区别和联系,并在全面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精心设计出三类课程实施案例,详细展示应用“6+1”课堂模式在不同数学课程类型中进行教学的实施细节和实施要领,为该模式在薄弱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案例。其次,为了检验“6+1”模式在薄弱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笔者在自己所教的两个平行班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在实验班根据设计好的三类课程案例,按照“6+1”课堂模式进行授课,而在对照班则延续传统课堂模式进行教学。为了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实验坚持全程保密、课程内容一致、教学进度统一等原则。实验完成后,笔者从学生数学测试成绩和数学学习观两个维度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6+1”课堂教学模式在提升薄弱学校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成绩以及数学学习兴趣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第三方面,为了探索“6+1”课堂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笔者针对实验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主要从“导学案”的使用和“6+1”课堂模式应用现状两个维度进行调查。通过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找出高效“6+1”课堂模式在薄弱高中数学教学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可以为“6+1”课堂教学模式在薄弱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李越[3](202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调查与实施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重视情境教学”。针对数学学科而言,数学的灵魂是问题,而数学问题来源于情境。问题情境是由问题和情境共同构成、能够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学习情境。近年来,问题情境被广泛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数学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方面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旨在调查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实施策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质量。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法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了解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探究了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内涵、特点、类型、作用及原则等内容。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制定本研究的调查工具并实施调查,通过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考察石家庄市A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最后,结合理论研究和调查结果,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实施策略,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存在些许问题,比如:教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内涵与功能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在教学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内容略显单一、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参与的足够关注、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中对于多媒体的应用不够合理等。针对问题,结合理论探究与实践调查,提出实施策略,包括:确立合适的问题情境创设目标、丰富问题情境创设的内容、关注学生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的表现、增强问题情境创设途径多样化等。
朱晨菲[4](2021)在《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磨课是为了课堂教学改进而进行的教师集体研究,是我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为了优秀课评比(俗称“赛课”)中参赛教师评优课的形成而展开的磨课是其中一种,它通常会在优秀课评比前系列化地进行多次。“磨的是课,成的是人”是许多一线教师经历系列评优课磨课后的共同感受。本研究以实践现象学为方法论,从过程性视角关注了该活动中“课”的改进和“人”的发展,研究问题有两个:1.在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数学课怎样被改进?2.通过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参与教师有哪些专业发展?遵从方法论的引导,在充分论证了自身的研究条件、意向性和胜任力后,以研究者本人为工具实施了研究:首先,多来源地积累和感悟了他人(含文献)视域中的该活动。然后,兼有“局内人”和“局外人”角色,体验和洞见了两个系列的真实活动,整理并分析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而,经由反思,完成了与他人的“视域融合”,再“本质直观”出该活动中“课”如何改进、“人”有何发展的主题及其结构,并将各类资料灵活地按需融入不同主题。接着,对每个主题,采用现象学写作的方式,逐一阐释了研究结果,并对所有具体结果进行了整体梳理。对第一个研究问题:优秀课评比的规则使得参赛教师提前准备关于参赛课题的教学具备可能,而面向未知学情实施优质教学则是参赛教师执教现场评优课时的主要挑战。教师集体为了支持参赛教师有效应对挑战而展开系列化评优课磨课活动。“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是每次磨课的开端,分为“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和“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总被审慎地对待,包括“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是讨论的基础,先需“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再“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尤为重要,包括“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时时发生,在“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基础上,会“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和“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是系列磨课的发展趋势,体现为“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在系列磨课中,教师们通过一以贯之的各显所长、合作交流、协商共建、观点融合,逐渐生成多角度渐进性理解和多样化演进性建议,支持参赛教师评优课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和面向未知学情优质教学的逐步实现。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无论是短期或常年参与,经历了该活动后,参赛教师、教研员、专家教师、研究者都会产生各自的专业发展。参赛教师的发展表现在:即时判断能力达至“看得到”、即时决策能力达至“接得住”、教研理解能力达至“听得懂”、教研表达能力达至“说得出”、教研反思能力达至“想得清”、教学再设计能力达至“改得了”、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上。教研员的发展表现在: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上。专家教师的发展表现在: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上。研究者的发展表现在作为“局内人”时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有效备课方法的积累、卓越教学意愿的激发、教研合作意识的改良,作为“局外人”时研究方法及其实施、研究结果及其呈现、理解教育实践研究、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四方面的发展,以及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上。整体地看,以上方面的发展表现和程度都具有相对性,它们的产生均与各类教师更加善于理解他人、善于理解自己以及研究性思维的成长有关,对各类教师长期的专业发展都会形成积极影响。最后,研究者基于四个理由,提出:在现阶段,对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是一项“尚在起点的探索”。
林楠[5](2020)在《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同时,兴趣培养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课程目标。然而,新时代学生家长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和教育质量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造成了“急功近利”的教育现象,家长和学校异常关注兴趣,尤其是数学兴趣的培养。在当前形势下,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论文围绕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详细深入研究,通过对杭州市不同城区的两所公立学校中四到六年级的416名学生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辅以对两所学校8名一线数学教师和15名参与问卷调查且有课外学习经历的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研究发现,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总体水平不高,有近一半的学生依照喜爱程度进行排序时未把数学排在八门经常参与的课程的前三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在课堂学习中存在数学的教学内容单调、数学的教学方式单一和数学的作业布置僵化三大问题;课外学习中存在学生被动参与数学课外学习、数学课外学习不符学生需求和数学课外学习忽略兴趣发展三大问题。基于现状与问题提出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改进策略,具体表现为:(1)适当增加数学拓展内容,加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2)改善数学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3)改进数学的作业布置,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功体验兴趣;(4)转变观念,合理定位,让学生适度参与课外学习;(5)完善制度,切实保障,强化学生兴趣保护宗旨;(6)集聚合力,因材施教,点燃学生的兴趣之源。然而,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研究领域,此研究仅仅是一个面上的探索与尝试,受研究能力和研究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的影响,许多问题仍需要后续的探索与努力。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谭佳荣[7](2020)在《基于“事件思维”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为落实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增强我国的创造活力,推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进程。高效能的课堂教学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充满了生命力的、动态的、联系的、非线性的课堂教学迫切要求我们寻找一种能适应课堂教学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来研究课堂教学效能。以经典科学为基础的实体思维,“把世界看作是自我封闭的独立存在,人和世界是一种彼此外在、孤立的自存关系”,追求的是封闭、有序和静止的特性(1)。以实体思维观照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是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教学内容是预设不变的、僵硬的知识,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机械式传递知识的过程。本应充满生命力和人文气息的课堂教学被无情地任意分解,变得支离破碎。而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崇尚以“事件思维”方式来审视世界,更加关注事件生成流动性、过程性、整体性、关系性等。以开放、联系、动态的事物存在来审视课堂教学效能已是必然趋势。基于此,用事件思维审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课堂教学效能相关研究梳理与分析,提炼出课堂教学效能的内涵及维度,同时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崇尚的“事件思维”的过程的、关系的、整合的、创造的这四个维度来审视课堂教学效能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找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的策略。
张娜[8](2020)在《基于FCE的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培养满足社会建设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最基本的方式和主要手段。民族院校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独特形式和主阵地,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足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需求,与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民族院校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衡量教师教学水平,更有利于准确掌握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对科学稳定推行双语教育和民族院校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调研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藏汉双语教学及评价现状,对现行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文本分析,发现现有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以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为主,忽略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存在着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设计没有针对性,课堂教学评价价值取向不明确,指标权重的设置和评价结果的计算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框架和现行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出发,确定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一级指标,将一级指标进行细化,完成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其次,进行专家意见咨询。制定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专家意见调查表,运用Delphi法对部分民族院校及师范院校相关专家和教师进行调研和访谈,整理专家提出的有效咨询意见,借助SPSS 21.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专家反馈的调查数据,对该评价指标进行修正和完善,最终确定的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心理环境、学生行为和教学效果6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再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借助MatlabR2014b软件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完成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将构建的评价体系应用到三所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得出课堂教学质量等级,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优化教学方法,提高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黄邓剑[9](2020)在《高中数学“五动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狂潮,许多示范性学校的课堂都开始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广西教育厅对高中教学质量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从根本上改变“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真正从课堂要效果,从课堂要效率,从课堂要质量,进一步快速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因此,首都师范大学桂林附属实验中学提出了一种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的“五动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五动”即耳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动,“六环节”即教学过程中包含的导、思、议、展、评、练六个基本环节。该教学模式还在试验阶段,为了长远发展,还需结合教学实践对其进行检验和优化。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实验研究法等,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对“五动六环节”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教学模式的内容含义、研究目的和价值,理论依据,教学策略以及新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法等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引入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使人们了解“五动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实质,并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旨在通过教学实践深化并挖掘“五动六环节”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的可操作性和提高教学质量。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实验班前后测调查问卷对比得出,学生提高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50%的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反思总结能力得到了提升,30%的学生的学习策略得到了改善,遇到难题认真思考反复琢磨的学生增加了50%,即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数学成绩不具有较大的显着性差异(P(29)(28)05.0248.0),后测两个班的数学成绩具有较大的显着性差异(P(27)(28)05.0001.0),实验班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都有所提高,特别是优秀率提高了20%,而对照班基本没有提高,说明“五动六环节”教学模式很好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由于实验所用班级都是基础较好的班级,因此对基础较差班级有没有很好的效果还待进一步研究。
余根钬[10](2020)在《小学六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基于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文中指出运算能力是小学生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它既占据着学生数学学习的枢纽地位,也对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起着基础学力作用。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理念,运算能力是由“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所构成的综合能力,教学过程既要注重对学生运算技能的强化,也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特点,小学阶段无疑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并开展针对性思维训练,促进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本研究将测验法、访谈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212名六年级学生及6名小学数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小学生运算能力进行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在理清现状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前提下,利用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架起课堂教学与小学生运算能力发展之间的桥梁关系;其次,依据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建构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意在通过有效的思维训练来化解小学生运算能力存在的现状问题,优化课堂教学对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最后,设计并实施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同课异构”课作为分析材料,利用“教师评课情况、学生情况调查、教师教学反思”的评价机制对教学效果进行差异性评价,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经验帮助。林崇德、胡卫平所引领与践行的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以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意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此理论指导下设计并实施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上包含四个基本环节,第一,创设矛盾激趣,拟用“认知冲突”的课堂导入;第二,结合问题驱动,开展“自主建构”的教学过程;第三,构建双向反思,实施“自我监控”的教学总结;第四,开展思维训练,选取并采用“应用迁移”的巩固练习。此外,为后续教师能够顺利地开展教学实践呈现出最佳教学效果,要注意如下教学要求:首先,要按照学生学情设计教学,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次,要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进度,适当留出教学机动时间;最后,要紧扣教学要点进行变式训练,突破已有思维认知。
二、激发兴趣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发兴趣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ARCS动机模型视角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 |
2.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现状 |
3.新冠疫情影响下教育模式变革的可能性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实验法 |
(四)研究思路 |
二、研究依据 |
(一)概念界定 |
1.翻转课堂的本源 |
2.翻转课堂的内涵 |
(二)理论基础 |
1.最近发展区理论 |
2.混合式学习 |
3.ARCS动机理论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外翻转课堂的文献分布情况 |
2.国内外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
3.国内外翻转课堂的代表案例 |
(四)高中数学翻转课堂现状调查 |
1.教师教学现状研究 |
2.学生学习现状研究 |
3.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三、ARCS动机模型下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 |
(一)ARCS动机模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
1.可能性 |
2.必要性 |
(二)人教B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翻转课堂的适用性研究 |
1.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2.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探索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适用范围 |
3.适用课程汇总 |
(三)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
1.基础准备阶段 |
2.课前教学阶段 |
3.课上教学阶段 |
4.评价总结阶段 |
(四)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
1.前期背景分析 |
2.课程内容适用性分析 |
3.教学目标设计 |
4.教学过程设计 |
5.学习资源设计 |
6.学习活动设计 |
7.动机策略设计 |
8.评价方式设计 |
四、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
(一)案例一——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 |
1.前期背景分析 |
2.课程内容适用性分析 |
3.教学目标分析 |
4.学习资源设计 |
5.动机策略设计 |
6.教学过程设计 |
7.评价方式设计 |
(二)案例二——数学探究活动:得到不可达两点之间的距离 |
1.前期背景分析 |
2.课程内容适用性分析 |
3.教学目标设计 |
4.学习资源设计 |
5.动机策略设计 |
6.教学过程设计 |
7.评价方式设计 |
五、教学实验及应用效果分析 |
(一)对照班两次学习动机问卷结果分析 |
(二)实验班两次学习动机问卷结果分析 |
(三)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学习动机问卷结果分析 |
(四)实验班后测调查问卷数据各层面具体分析 |
1.针对学生注意层面学习动机水平的调查 |
2.针对学生相关层面学习动机水平的调查 |
3.针对学生自信层面学习动机水平的调查 |
4.针对学生满意层面学习动机水平的调查 |
(五)研究结论 |
(六)不足与展望 |
1.研究不足 |
2.研究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前测) |
附录B 调查问卷(后测) |
附录C 探究活动任务单 |
致谢 |
(2)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在薄弱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薄弱学校的弊端 |
1.1.2 新课改的新要求 |
1.1.3 数学的学科特点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及对象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检索情况 |
2.1.1 “高效课堂模式”检索结果分析 |
2.1.2 “薄弱学校”检索结果分析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关于高效课堂的研究 |
2.2.2 关于薄弱学校的研究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关于高效课堂的研究 |
2.3.2 关于薄弱学校的研究 |
第3章 高效“6+1”课堂模式概述 |
3.1 高效“6+1”课堂模式的产生背景 |
3.2 高效“6+1”课堂模式的内涵 |
3.3 高效“6+1”课堂模式的主要环节 |
3.4 高效“6+1”课堂模式的理论基础 |
3.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4.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4.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4章 高效“6+1”课堂模式在薄弱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案例 |
4.1 设计原则 |
4.1.1 情境性原则 |
4.1.2 问题性原则 |
4.1.3 探究性原则 |
4.1.4 概括性原则 |
4.2 教学设计案例 |
4.2.1 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案例 |
4.2.2 数学建模课教学设计案例 |
4.2.3 数学习题课教学设计案例 |
第5章 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在薄弱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设计与实施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实验过程 |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2.1 入学、期末成绩分析 |
5.2.2 数学学习态度分析 |
5.2.3 数学能力测试分析 |
第6章 高效“6+1”课堂模式在薄弱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调查 |
6.1 调查方案设计 |
6.1.1 调查目的 |
6.1.2 调查对象 |
6.1.3 调查方法 |
6.2 调查结果分析 |
6.2.1 导学案使用情况分析 |
6.2.2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6.2.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6.2.4 调查总结 |
6.3 优化策略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7.1 结论与启示 |
7.2 局限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高中数学课上有关“导学案”问卷调查 |
附录 B 薄弱高中数学“6+1”教学模式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C 数学教师对高效“6+1”课堂模式的认知访谈提纲 |
附录 D 实验研究成绩对照表 |
附录 E 高一期末试卷 |
附录 F 数学能力测试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调查与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家课程标准对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要求 |
(二)问题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
(三)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
二、研究综述 |
(一)关于问题情境及其创设的研究 |
(二)关于数学问题情境及其创设的研究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一、脑科学与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第二章 理论探讨 |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概念 |
(一)情境 |
(二)问题情境 |
(三)问题情境创设 |
(四)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特点 |
(一)问题情境创设目标的明确性 |
(二)问题情境创设过程的参与性 |
(三)问题情境创设途径的丰富性 |
(四)问题情境创设效果的多元性 |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类型 |
(一)生活类问题情境 |
(二)实物类问题情境 |
(三)故事类问题情境 |
(四)游戏类问题情境 |
(五)操作类问题情境 |
(六)音像类问题情境 |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作用 |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二)加深学生知识理解 |
(三)引发学生问题思考 |
(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
(五)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
五、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
(一)趣味性原则 |
(二)层次性原则 |
(三)启发性原则 |
(四)发展性原则 |
第三章 调查工具的设计与实施 |
一、工具设计 |
(一)课堂观察表的设计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三)访谈提纲的设计 |
二、对象选择 |
(一)课堂观察对象 |
(二)问卷调查对象 |
(三)访谈调查对象 |
三、调查实施 |
(一)课堂观察的实施 |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 |
(三)访谈调查的实施 |
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结果与分析 |
(一)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三)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二、总结与讨论 |
(一)结果总结 |
(二)问题讨论 |
第五章 实施策略 |
一、确立合适的问题情境创设目标 |
(一)加强对问题情境创设目标与功能的认识 |
(二)关注学生数学知识基础和数学学习能力 |
(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水平 |
二、丰富问题情境创设的内容 |
(一)拓宽问题情境创设的素材来源 |
(二)提高问题情境创设内容的多样性 |
三、关注学生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的表现 |
(一)增强学生对问题情境创设内容的理解 |
(二)促进学生对所创设情境中问题的思考 |
(三)提高学生对问题情境创设活动的参与 |
四、增强问题情境创设途径的多样化 |
(一)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
(二)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缘起 |
1.1.1 几个机缘 |
1.1.2 初步推断 |
1.2 研究问题 |
1.2.1 研究问题的孕育 |
1.2.2 研究问题的确立 |
1.3 概念界定 |
1.3.1 数学评优课 |
1.3.2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
1.4 研究背景 |
1.4.1 通过优秀课评比推动教师发展:中国特色待阐扬 |
1.4.2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发展新征程 |
1.4.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相关研究正蓬勃 |
1.5 研究意义 |
1.5.1 增益中国数学教育教研的特色 |
1.5.2 丰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1.5.3 引导数学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
1.5.4 支持教研员有效组织教研指导 |
第2章 文献述评 |
2.1 文献主题的设计与组织 |
2.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
2.2.1 优质数学课堂特征维度 |
2.2.2 已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2.3 关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
2.3.1 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
2.3.2 数学教师的专业学习 |
2.4 关于数学课例研究 |
2.4.1 数学课例研究的过程与特点 |
2.4.2 数学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方法论:实践现象学 |
3.1.1 本研究的基本定位和范式取向 |
3.1.2 研究者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特点 |
3.1.3 方法论的规划选取和基本含义 |
3.1.4 来自实践现象学的多层次启发 |
3.2 研究思路与过程 |
3.2.1 积累与感悟已有认识 |
3.2.2 体验与洞见真实活动 |
3.2.3 反思与直观活动本质 |
3.3 研究方法与对象 |
3.3.1 观察法 |
3.3.2 访谈法 |
3.3.3 出声思维 |
3.3.4 自我反思 |
3.4 资料整理与分析 |
3.4.1 资料的汇总与归类 |
3.4.2 资料的理解与反思 |
3.4.3 资料的提炼与呈现 |
3.5 研究效度与伦理 |
3.5.1 研究的效度 |
3.5.2 研究的伦理 |
3.6 论文结构与写法 |
3.6.1 论文的结构 |
3.6.2 论文的写法 |
第4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
4.1 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 |
4.1.1 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 |
4.1.2 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 |
4.1.3 小结:“烤” |
4.2 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 |
4.2.1 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 |
4.2.2 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 |
4.2.3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 |
4.2.4 小结:“吃橘子” |
4.3 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 |
4.3.1 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 |
4.3.2 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 |
4.3.3 小结:“境与径” |
4.4 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 |
4.4.1 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 |
4.4.2 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 |
4.4.3 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 |
4.4.4 小结:“神来之笔” |
4.5 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 |
4.5.1 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 |
4.5.2 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 |
4.5.3 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 |
4.5.4 小结:“出彩” |
4.6 “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 |
4.6.1 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 |
4.6.2 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 |
4.6.3 小结:“陪伴” |
4.7 本章总结 |
第5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
5.1 参赛教师的主要发展 |
5.1.1 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发展 |
5.1.2 磨课活动中的能力发展 |
5.1.3 磨后反思中的能力发展 |
5.1.4 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 |
5.1.5 小结:“名师之智” |
5.2 教研员的主要发展 |
5.2.1 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 |
5.2.2 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 |
5.2.3 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 |
5.2.4 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 |
5.2.5 小结:“教研之慧” |
5.3 专家教师的主要发展 |
5.3.1 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 |
5.3.2 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 |
5.3.3 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 |
5.3.4 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 |
5.3.5 小结:“专家之谋” |
5.4 研究者的主要发展 |
5.4.1 作为“局内人”的诸多发展 |
5.4.2 作为“局外人”的诸多发展 |
5.4.3 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 |
5.4.4 小结:“科研之思” |
5.5 本章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1.1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
6.1.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
6.2 启示:“尚在起点的探索”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附录1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整体建构)》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
附录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一课时)》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行的是路,知的是情 |
(5)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价值研究 |
二、关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三、关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研究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整体分析 |
一、小学生数学喜欢程度的比较排序 |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利因素 |
三、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不利因素 |
第二节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差异分析 |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性别差异 |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年级差异 |
三、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成绩差异 |
第三节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课内分析 |
一、小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兴趣 |
二、小学生对数学教学方式的兴趣 |
三、小学生对数学作业布置的兴趣 |
第四节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课外透视 |
一、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外学习的状况 |
二、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外学习的动因 |
三、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外学习的态度 |
第三章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课堂学习问题 |
一、数学的教学内容单调 |
二、数学的教学方式单一 |
三、数学的作业布置僵化 |
第二节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课外学习问题 |
一、学生被动参与数学课外学习 |
二、数学课外学习不符学生需求 |
三、数学课外学习忽略兴趣发展 |
第四章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改进策略 |
第一节 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兴趣培养的改进策略 |
一、适当增加数学拓展内容,加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
二、改善数学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 |
三、改进数学的作业布置,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功体验兴趣 |
第二节 小学生数学课外学习兴趣激发的改进策略 |
一、转变观念,合理定位,让学生适度参与课外学习 |
二、完善制度,切实保障,强化学生兴趣保护宗旨 |
三、集聚合力,因材施教,点燃学生的兴趣之源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
附录2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3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访谈提纲(学生) |
附录4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访谈内容(教师) |
附录5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访谈内容(学生)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事件思维”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事件思维”的来源及其特征 |
一、“事件思维”的来源 |
二、“事件思维”的特征 |
第三章 基于“事件思维”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研究的分析 |
一、基于“事件思维”的教学效能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
二、基于“事件思维”的数学课堂教学效能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基于“事件思维”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的问卷调查方案 |
一、问卷调查对象及样本的分布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三、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五章 基于“事件思维”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的问题与归因分析 |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问题的主要表征 |
三、基于“事件思维”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六章 基于“事件思维”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提升策略 |
一、教师积极提升自身素养 |
二、构建与改进组织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基于“事件思维”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基于“事件思维”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基于“事件思维”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8)基于FCE的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学质量评价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式 |
1.1.2 教学质量评价是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升的必要需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理论依据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评价 |
1.4.2 教学质量评价 |
1.4.3 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
1.5 研究问题表述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 |
2.1.2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 |
2.1.3 双语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
2.2.2 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
2.2.3 藏汉双语理科教育的研究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第4章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
4.1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同行评价体系的文本分析 |
4.1.1 X民族大学同行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
4.1.2 G民族师范学院同行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
4.1.3 Q师范大学同行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
4.1.4 同行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
4.2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体系的文本分析 |
4.2.1 X民族大学学生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
4.2.2 G民族师范学院学生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
4.2.3 Q师范大学学生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
4.2.4 学生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
4.3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
4.4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的建议 |
第5章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评价指标的构建的依据 |
5.2 评价指标的构建的原则 |
5.3 评价指标的初步确定 |
5.3.1 访谈目的 |
5.3.2 访谈对象 |
5.3.3 访谈结果 |
5.4 评价体系的构建 |
5.5 评价指标的筛选 |
5.5.1 调查表信度分析 |
5.5.2 Delphi法调查表数据分析 |
5.6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6.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5.6.2 构造判断矩阵 |
5.6.3 计算判断矩阵的权向量 |
5.6.4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FCE的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 |
6.1 X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过程 |
6.1.1 调查对象 |
6.1.2 调查方法 |
6.1.3 调查结果 |
6.1.4 调查结果分析 |
6.1.5 建议 |
6.2 G民族师范学院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过程 |
6.2.1 调查对象 |
6.2.2 调查方法 |
6.2.3 调查结果 |
6.2.4 调查结果分析 |
6.2.5 建议 |
6.3 Q师范大学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过程 |
6.3.1 调查对象 |
6.3.2 调查方法 |
6.3.3 调查结果 |
6.3.4 调查结果分析 |
6.3.5 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9)高中数学“五动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研究的目的、价值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价值 |
1.2.3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1.3 布鲁纳的“主动参与”说 |
2.1.4 张熊飞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教学模式的含义 |
2.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3 关于“五动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探讨 |
3.1 “五动六环节”的内容释义 |
3.2 “五动六环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
3.3 “五动六环节”的具体实施 |
3.3.1 “五动六环节”的课前准备 |
3.3.2 “五动六环节”的课堂基本要求 |
3.3.3 “五动六环节”的具体操作 |
3.4 “五动六环节”的教学案例 |
3.4.1 案例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
3.4.2 案例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
3.4.3 案例三:《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
4 高中数学“五动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实验及分析 |
4.1 实验思路 |
4.2 实验过程 |
4.2.1 实验准备阶段 |
4.2.2 实验阶段 |
5 研究结果 |
5.1 研究的结论 |
5.2 “五动六环节”教学模式研究的不足 |
5.3 “五动六环节”教学模式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用于前后测) |
附录2 (前测考试卷) |
附录3 (后测考试卷) |
教育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10)小学六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基于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
(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应然诉求 |
(三)满足课堂教学实践的现实需求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综述 |
(二)关于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的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的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小学生运算能力及其教学要求 |
第一节 运算能力概述 |
一、运算能力界说 |
二、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内涵 |
三、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特征 |
第二节 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运算能力的要求 |
一、重视理清算理的教学意义 |
二、重视估算能力的协同作用 |
三、重视具体情境的外延功能 |
四、重视数感、符号意识的抽象内涵 |
第三节 小学数学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脉络 |
一、学段目标:表现“形象感知—抽象演算”的逐步演化 |
二、能力要求:突显“口算—笔算—估算”的内在关联 |
三、教学思路:呈现“整数—小数—分数”的逻辑顺序 |
四、内容体系:体现“加减法—乘除法”的密切联系 |
第二章 小学生运算能力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运算技能方面 |
一、口算能力不佳,造成运算迟缓 |
二、基本算理不清,致使算法紊乱 |
三、简算意识不强,引起思维定势 |
第二节 思维品质方面 |
一、抽象理解不佳,思维深刻性薄弱 |
二、有序思考不足,思维灵活性受限 |
三、多维分析不够,思维创造性单一 |
第三节 非智力因素方面 |
一、运算知识枯燥,缺乏学习兴趣 |
二、学习态度不端,缺失探究意识 |
三、运算习惯不良,欠缺规范训练 |
第三章 思维型课堂教学与小学生运算能力的适切性 |
第一节 思维型课堂教学概述 |
一、追溯: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溯源 |
二、探索: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内涵机理 |
三、践行: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实施原理 |
第二节 思维型课堂教学之于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积极效果 |
一、有利于激发小学生自主探究的投入热情 |
二、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深度学习的内化表现 |
三、有利于推动小学生运算能力的优化进程 |
四、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思维素质的水平跨越 |
第三节 思维型课堂教学之于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指导意义 |
一、利用认知冲突,优化运算过程的多元评价 |
二、通过自主建构,推进运算知识的深度学习 |
三、采取自我监控,深化运算程序的自我反思 |
四、巧设应用迁移,提升运算思维的灵活变式 |
第四章 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的路径建构 |
第一节 明确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实施要求 |
一、教学准备:做好学生学情的调查与分析 |
二、教学实施:注重探究能力的引导与发展 |
三、教学过程:关注课堂互动的落实与强化 |
四、教学总结:重视自我反思的开展与深化 |
第二节 确定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
一、矛盾激趣:基于“认知冲突”的课堂导入 |
二、问题驱动:基于“自主建构”的教学过程 |
三、双向反思:基于“自我监控”的教学总结 |
四、思维训练:基于“应用迁移”的巩固练习 |
第三节 理清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的设计步骤 |
一、学情调查与分析 |
二、课堂导入的创设 |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
四、教学总结的设置 |
五、巩固练习的选取 |
第五章 实践与效果:基于一节小学数学课的同课异构 |
第一节 教学前期准备 |
一、选取教学内容 |
二、设置教学形式 |
三、设计评价方式 |
第二节 教学过程实施 |
一、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创设与施行 |
二、对照组课堂教学的设置与执行 |
第三节 教学效果评价 |
一、教师评课情况 |
二、学生情况调查 |
三、教师教学反思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四、激发兴趣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ARCS动机模型视角下[D]. 孙鑫梦.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2]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在薄弱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素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调查与实施策略研究[D]. 李越.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D]. 朱晨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5]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D]. 林楠.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基于“事件思维”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调查研究[D]. 谭佳荣.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基于FCE的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D]. 张娜.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9]高中数学“五动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 黄邓剑.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10]小学六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基于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D]. 余根钬.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