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量元素法在医学上的应用

浅谈微量元素法在医学上的应用

一、浅谈微元法在医学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华[1](2020)在《VIPP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高中物理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随之不断地发生改变,以多媒体为中心的可视性教学资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多,凭借可视性、趣味性、便捷性等特点,可视性教学资源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实际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可视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导致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等,这些都阻碍了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这个问题上,高中物理教学亟需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可视性教学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在物理课上的积极参与,而VIPP教学法正是强调了教学的可视性和学生的参与。所以笔者认为,如何将VIPP教学法运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来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笔者在研读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学师生的调查和课堂观察了解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现状,在此基础上对VIPP教学法的合理运用进行了探讨和实践。本论文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对参与、可视性、VIPP教学法等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简述了对本研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脑科学研究理论。第三部分是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笔者首先自编了调查问卷、教师访谈提纲和课堂观察表,对高中物理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教师可视性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然后对调查统计的结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最后分别从学生、教师层面总结出这两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是VIPP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笔者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并提出了 VIPP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基本原则和策略。第五部分是教学案例。在校外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笔者根据本研究提出的部分策略,设计了有关教学案例,并进行了一定的课堂教学实践。第六部分是结束语。笔者对本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了研究中的收获,并反思了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陈婉青[2](2020)在《基于太阳风参数的地区电网GIC量值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输电线路导线截面增大、导线单位长度的直流电阻越来越小,地磁暴在电网产生的地磁感应电流(GIC)也越来越大,防治电网GIC灾害是我国电网建设和运行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但由于电网规模大,在电网中安装GIC隔离、削弱、补偿等装置需要大量的投资,并且会造成电网GIC大范围转移,如能预测电网GIC,可以通过闭锁保护和调控负荷等措施避免电网事故。因此,研究电网GIC的预测,对防治地磁暴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研究基于太阳风参数的电网GIC预测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根据研究得到的太阳风参数与地磁暴的关系,应用空间物理领域的三维MHD模型描述太阳风与地磁场之间的耦合作用,实现了预测地磁暴地磁扰动的南北分量和东西分量,通过地磁台实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2)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实时太阳风数据、参数,构建了 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了提前1h预测地磁暴地磁扰动的南北分量和东西分量,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效果优于三维MHD模型。(3)针对大范围建模计算量大的问题,采用等值电阻率和微元法计算电网GIC,简化了人地电导率建模的复杂过程,通过GIC实测数据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该算法结合电网GIC预测可用于运行调度防御地磁暴灾害。(4)结合BP神经网络模型和等值电阻率和微元法的电网GIC算法,提出了基于实时太阳风参数电网GIC预测方法;利用广东500kV电网的实测GIC数据,验证了预测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提出的基于太阳风参数的电网GIC预测方法,能提前1h预测电网高风险厂站变压器中性点的GIC,可用于运行调度防御地磁暴灾害。

刘泽林[3](2020)在《基于飞秒激光的TiNi制孔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TiNi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新型多功能特种材料,这种具有变形恢复能力的金属化合物目前在制作人造器官领域上应用广泛,但是由于材料硬度大,微孔加工难的问题导致传统机械加工方法不能满足TiNi记忆合金精细加工的要求。而目前飞秒激光作为一种新兴的加工方式极具应用前景,以其脉宽极短、单脉冲能量极高的特性,对于加工硬脆性及高熔点材料的精密加工具有显着优势,因此本文利用飞秒激光加工TiNi记忆合金微孔。通过分析飞秒激光与TiNi记忆合金的作用原理,通过MATLAB模拟其加工过程、求得TiNi记忆合金的烧蚀阈值及加工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建立飞秒激光烧蚀微槽深度模型、分析烧蚀过程中热影响区构成以及进行多因子正交实验等方法,研究飞秒激光加工TiNi形状记忆合金微孔的加工工艺。本文主要研究了飞秒激光加工材料时的作用机理,通过MATLAB利用有限差分法将简化了的双温方程对飞秒激光与TiNi记忆合金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改变飞秒激光自身参数以及TiNi记忆合金材料自身参数时对加工过程中TiNi记忆合金表层电子、晶格温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双温方程进行飞秒激光烧蚀TiNi记忆合金微槽实验,根据扫描电镜图以及数学模型,求解了TiNi记忆合金的烧蚀阈值并获得了飞秒激光选择性烧蚀的规律,探讨了飞秒激光脉冲累积效应对加工结果的影响;由飞秒激光加工材料机理和过程进行研究,建立了飞秒激光烧蚀材料的烧蚀深度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后修改了模型参数得到了较为正确的深度模型;研究了飞秒激光加工TiNi记忆合金的热影响区成因及减少热影响区深度的方法,并且通过实验分析了激光功率、扫描速度、扫描循环次数和飞秒激光光斑离焦量对烧蚀热影响区的影响规律;最后进行多因子正交实验,分析了激光脉冲能量、脉冲个数,径向进给量,扫描速度等加工参数对TiNi记忆合金微孔质量精度的影响规律。

余春燕[4](2019)在《基于发现法的高中物理案例教学研究 ——以《电势能和电势》为例》文中提出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介绍了案例教学的起源和发展。在物理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以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进行了高中物理电势能和电势的教学设计,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把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现状和意义,并对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做了简单的介绍。第二部分对案例教学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深入探讨了案例教学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在实习期间,对实习高中的物理教师和高三学生进行访谈与交流,并对高中物理教师关于《电势能和电势》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及专家型物理教师的看法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提出了设计的原因。第四部分进行了基于发现法的《电势能和电势》案例教学的案例设计。论文的最后部分对基于发现法案例教学的实施提出建议。在案例实施过程中,学生们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下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案例实施后,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发现思维得到强化,而教师从学生的发散思维中收获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希望本研究对基于发现法的教学有所启示,对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有所帮助。

王文治[5](2019)在《基于柔性铰链的应变传感器传感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机械装备对于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机械装备在工作服役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载荷、应力集中、疲劳变形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重要零部件的结构出现损伤,从而导致结构整体的刚度强度下降,进而造成整个机械结构失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对机械装备结构进行应变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有的应变监测方式主要利用电类磁类传感技术,比较容易受到电磁干扰,且稳定性较差,不适于采用多点分布式测量方式。而光纤光栅以其体积小、不受电磁干扰、长期稳定性好、可分布式测量等优点在应变监测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本文以光纤光栅为敏感元件,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具有高应变监测灵敏度的传感器,其采用基片式封装,将光纤光栅与柔性铰链桥式微位移结构相结合,建立理论模型并搭建实验平台对传感特性进行了分析与验证。本文研究了柔性铰链的受力变形关系。在柔度矩阵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应用于串联型柔性铰链组的计算模型,将其运用于研究所设计的传感器,得到传感器静态应变传递特性。结果表明,该传感器与传统直接粘贴式光纤光栅传感器相比,应变测量灵敏度提高至裸光纤光栅的13倍。该传感器应变测量精度与稳定性远超裸光纤光栅,可以满足机械系统结构变形中微小应变监测的要求。针对传感器的理论模型,运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方法进行验证,仿真结果与理论模型误差仅为1%。采用柔度矩阵法与有限元方法对各项结构参数进行分析,分析传感器各项结构参数对增敏倍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柔性铰链部分,适当减小柔性铰链的半径与最窄处宽度,能有效提高结构位移放大倍数;对于结构整体与刚性杆部分,增大结构厚度与转动杆偏转角度,同样能够增大位移放大倍数。通过实验对传感器的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仿真分析相吻合。同时,得到了传感器的灵敏度、线性度、重复性、迟滞性等性能指标。综上,本文通过对静动态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了传感器对于微小应变的实时监测能力,具备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曾定邦[6](2019)在《基于点云的复杂三维模型特征参数提取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在制造业中,由于制造误差,最终成品与理论设计模型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偏差。为了保证产品达到设计要求,对制造成品,特别是那些重要零部件的质量检测至关重要,而检测内容通常可以归结为某些几何与物理参数的测量。常规的基于实体的接触式测量方法存在依赖设备、效率和精度低等问题,而随着三维测量技术的发展,点云可以高精度地反映出实物模型的表面特征与几何形状,并且具有扫描速度快、获取信息量大等优点。因此,三维扫描测量已广泛应用于复杂零部件的测量检验,但基于点云的特征参数提取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以三维扫描获得的点云模型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三维点云的特征参数计算方案,可以用于计算实体模型的几何与物理参数。方案中通过切片离散的方式将三维参数的计算转化为二维问题,用一系列曲线的二维重建来等效模型整体的三维重建。在点云切片中,通过基于虚拟边的投影算法,得到截面点集,并采用基于R邻域搜索的点云简化算法,实现截面点集的均匀化。在切片截面的轮廓重建中,引入计算几何领域的曲线重建算法,实现截面散乱点集的轮廓重建。对于重建后的截面轮廓,改进了基于三角形分割的参数计算方法,能够自动识别出内、外轮廓,并准确地计算出截面参数。为了进一步提高海量点云数据处理的效率,提出一种基于截面变化的自适应分层算法,采用面积变化与质心偏移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以量化的方式有效识别出模型中需要密集分层的部位,实现自适应分层。经过实验对比和验证,在相同的计算精度条件下,自适应分层算法能够有效减少切片的次数,提高计算的效率。论文基于NX二次开发平台、CGAL计算几何库及PCL点云库,实现了上述参数提取算法,并开发出基于点云模型的特征参数计算软件。分别以汽车曲轴的动平衡参数检测、航空发动机涡轮导向器叶片的喉道面积测量为应用实例,验证了本文方案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王森[7](2018)在《基于PPG信号连续血压检测手环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穿戴设备的流行,在穿戴设备上实现血压测量功能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血压测量设备也呈现出体积小巧化、操作智能化和测量连续化的发展趋势。血压手环的出现,满足了用户时刻了解自身血压状况的需求。论文研究并设计了一款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Photoplethysmogram,PPG)的连续血压检测手环。该手环可在人体表皮采集PPG信号,并通过PPG信号检测算法估计出人体血压值。同时针对血压功能在穿戴设备上的巨大应用前景,设计了一套开放式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ow Energy,BLE)配置方案,实现血压手环与智能手机的开放式连接。针对血压手环的实际应用还开发配套的Android平台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实现在手机App上连接血压手环并进行开放式的数据交互。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在深入学习PPG信号血压检测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单路PPG信号的连续血压检测算法。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与电子血压计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测量误差方面,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误差分别为0.79?4.79 mmHg和0.73?3.47mmHg,均满足美国医疗器械促进学会的血压标准差不大于8 mmHg的要求。2.经过多次技术调研,选用MAX30102脉搏波传感器作为PPG信号解决方案,参考官方应用手册完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接口电路设计,构建了PPG采集模块。以片上可编程系统(Programmable System-on-Chip,PSoC)为基础的PSoC 4 BLE解决方案作为血压手环的控制器,完成了驱动程序设计,实现PPG数据读取与处理的程序设计,以及蓝牙功能的程序设计,完成血压手环的核心功能。3.在深入学习低功耗蓝牙技术原理基础上,分别在BLE协议栈中通用接入规范层与通用属性规范层进行数据帧和数据结构的配置,给出在血压场景下的开放式BLE配置方案,实现血压手环的与智能手机的开放式连接。4.在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下编写了血压手环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实现对血压手环的设备扫描、连接、服务发现,血压手环实时上报数据的接收、显示功能。App为血压手环提供设备接入和数据交互的平台,增强了用户体验。

阮天宇[8](2018)在《机载LIDAR数据处理及堆料三维重建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堆积物体积的准确测量,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安全稳定生产,同时也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市场竞争力,快速、高效、准确的堆料体积测量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科学生产具有指导性意义。目前,堆料体积的测量常采用人工丈量或者皮带、地磅称重等方法,自动化程度低,精度也不高,难以适应大规模堆料体积测量的需要。本课题结合激光测量技术与无人机自动驾驶技术,设计出机载激光雷达堆料体积测量系统,并对测量点云数据处理方法展开应用研究。本文分析了机载激光雷达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并重点研究了激光扫描系统、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之间的通信过程及数据同步采集过程。通过高精度差分GPS获取飞机位置信息,通过惯性传感单元获取飞机的飞行姿态,通过激光扫描仪获取地面信息,得到高精度点云信息。针对机载激光雷达系统测量点云数据量大、测量目标周围场景复杂、测量数据分布不均匀等问题,采用基于噪声分类的滤波算法对堆料表面点云进行滤波、平滑;采用密度自适应的栅格简化算法,对堆料表面点云进行简化,加快后续处理速度,同时减小点云简化所带来的对体积计算的影响;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算法对堆料表面点云进行插值,来弥补由于数据密度不均匀、缺失等造成的表面重建漏洞问题。并根据堆料表面三角化结果,采用微元法计算堆料的体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对机载激光雷达系统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QT和PCL库等完成了软件系统的开发工作。并通过平地实验和现场测试,得到系统的高程测量精度、平面位置测量精度以及实验重复测量误差。结果表明,本系统测算速度快,测量周期短,精度高,实用性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段影影,李彬,李淑龙[9](2017)在《旋转体体积计算的微课教学设计》文中指出微课以微视频为载体,易于让学生聚焦在教学的重难点上,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高等数学中的旋转体体积的计算是利用微元法解决的一类经典问题,也是学习的难点。本文首先分析了微课的特点,介绍了旋转体体积的教学背景,继而详细探讨了旋转体积的微课设计。

宁宇[10](2017)在《金属玻璃中二维剪切转变区及其动力学响应的原子尺度模拟研究》文中认为非晶固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其结构具有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特殊性,拥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而且其高强度、抗腐蚀性等优秀的性能使得这种材料成为新世纪的热门材料。然而由于非晶固体的特殊结构,其塑性形变的能力较差,探究非晶固体的塑性形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非晶固体塑性应变在微观上最明显的特征是,当对非晶材料施加应力加载时,非晶固体不会发生类似晶体材料中的位错滑移,而是通过局部原子的重排来适应剪切应变。剪切转变区(STZ)模型是一种描述非晶固体原子局部重排机制的,并且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模型。然而,至今很少有实验来验证STZ模型与宏观剪切带的产生有可靠的相关性。为此我们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不同组分的CuZr合金进行剪切实验,并尝试采用简化的二维STZ模型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试图验证该模型在实验中的可靠性。我们在实验结果中发现随着应变的增加,STZ模型中的T1-event的数目与应力的大小具有很强的负相关性,同时在实际发生塑性应变的微观过程中,STZ发生T1-event的时间,会略微早于应力的变化,但最多不会超过每个T1-event过程所经历的时间的一半。

二、浅谈微元法在医学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微元法在医学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VIPP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需要
        1.1.2 优化高中物理教学方式方法的需要
        1.1.3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好的教学平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的主要思路
        1.5.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参与
        2.1.2 教学中的参与
        2.1.3 可视性
        2.1.4 教学中的可视性
        2.1.5 VIPP教学法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脑科学研究理论
第3章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1.2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3.1.3 问卷调查的实施
        3.1.4 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
        3.1.5 问卷调查的分析
    3.2 教师访谈
        3.2.1 访谈提纲的编制
        3.2.2 访谈内容的整理与分析
    3.3 课堂观察
        3.3.1 课堂观察表的编制
        3.3.2 课堂观察表使用说明
        3.3.3 课堂观察的实施
        3.3.4 课堂观察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参与和可视性资源运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学生层面
        3.4.2 教师层面
第4章 VIPP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4.1 VIPP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基本原则
        4.1.1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4.1.2 民主性原则
        4.1.3 直观性原则
    4.2 VIPP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4.2.1 围绕VIPP教学法,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4.2.2 注重可视性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4.2.3 注重可视性工具的运用,引导学生建构物理知识
        4.2.4 提供多种物理课堂参与途径,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4.2.5 丰富各种课后参与形式,促进学生的知识拓展
第5章 教学案例
    5.1 《电容器和电容》教学实例
    5.2 《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第6章 结束语
    6.1 本课题研究的收获
    6.2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太阳风参数的地区电网GIC量值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基于三维MHD模型预测地磁扰动
    2.1 太阳风与地磁暴的关系
        2.1.1 太阳风
        2.1.2 太阳风与地磁暴的关系
    2.2 三维MHD模型
        2.2.1 MHD基本方程
        2.2.2 BATS-R-US模型
    2.3 预测结果与误差分析
    2.4 预测模型算法优缺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地磁扰动
    3.1 神经网络模型
        3.1.1 人工神经网络
        3.1.2 BP神经网络
    3.2 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
        3.2.1 数据选取
        3.2.2 数据归一化
        3.2.3 模型构建
    3.3 预测结果与误差分析
    3.4 预测模型算法优缺点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等值电阻率和微元法的电网GIC算法
    4.1 基于等值电阻率的感应地电场计算
        4.1.1 MT测量电阻率原理
        4.1.2 IDW法计算等值电阻率
        4.1.3 感应地电场计算
    4.2 基于微元法的电网GIC计算
        4.2.1 电网GIC的流通路径
        4.2.2 电网元件等效
        4.2.3 微元法计算电网GIC
    4.3 算例与验证
        4.3.1 数据选取与处理
        4.3.2 GIC计算
        4.3.3 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实测GIC的预测模型和算法验证
    5.1 电网GIC量值预测方法
        5.1.1 数据基础
        5.1.2 预测流程
    5.2 广东电网实测GIC数据
    5.3 预测模型和算法验证
        5.3.1 预测结果
        5.3.2 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3)基于飞秒激光的TiNi制孔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目前TiNi记忆合金的应用及制孔方法
    1.3 飞秒激光制备TiNi合金微孔可行性
    1.4 飞秒激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总结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飞秒激光烧蚀金属的理论分析及模拟
    2.1 飞秒激光与物质作用机理
        2.1.1 飞秒激光与金属材料作用机理
        2.1.2 飞秒激光与非金属材料作用机理
    2.2 飞秒激光烧蚀过程数值模拟
        2.2.1 有限差分法求解双温方程
        2.2.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立烧蚀深度模型及热影响区分析
    3.1 搭建飞秒激光实验平台
    3.2 飞秒激光烧蚀镍钛合金烧蚀阈值
        3.2.1 烧蚀阈值的计算原理
        3.2.2 烧蚀阈值烧蚀实验
        3.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理论深度模型的建立
        3.3.1 理论模型的建立
        3.3.2 飞秒激光烧蚀实验
        3.3.3 烧蚀深度模型参数优化
    3.4 切缝热影响区分析
        3.4.1 激光平均功率对热影响区的影响
        3.4.2 激光扫描速度对热影响区的影响
        3.4.3 重复扫描次数对热影响区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飞秒激光制孔质量研究
    4.1 飞秒激光加工微孔方法
        4.1.1 复制成型法
        4.1.2 轮廓成型法
    4.2 飞秒激光加工TiNi记忆合金工艺研究
        4.2.1 影响微孔圆度的加工参数
        4.2.2 影响微孔孔径的加工参数
        4.2.3 影响微孔锥度的加工参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基于发现法的高中物理案例教学研究 ——以《电势能和电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需要
        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二)国内外案例教学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
        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3.教师的PCK理论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发现法的内涵
        2.案例教学的含义
        3.教学案例的含义
        4.学科教学案例程式
二、教师关于《电势能和电势》的教学认识与分析
    (一)访谈记录整理
        1.有经验教师的访谈记录
        2.专家型教师的访谈记录
    (二)访谈结果分析
        1.对于学科知识认识的分析
        2.对于学生知识的分析
        3.对于教师教学策略的分析
    (三)调查分析结论
三、基于发现法的《电势能和电势》教学案例
    (一)案例标题
    (二)首页注释
    (三)摘要和关键词
    (四)背景信息
    (五)案例正文
    (六)案例思考题
    (七)案例使用说明
四、基于发现法案例教学实施的建议
    (一)注重教学案例的创新
    (二)明确发现法案例教学过程的实施环节
    (三)多种教学方法与发现法案例教学相融合
五、总结与展望
    (一)本文的研究结果
    (二)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I
附录 II
附录 III
致谢

(5)基于柔性铰链的应变传感器传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应变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2.2 柔性铰链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应变增敏传感器的结构及原理
    2.1 FBG传感器基本原理
    2.2 应变增敏传感器结构
    2.3 柔性铰链计算模型
        2.3.1 伪刚体法
        2.3.2 柔性矩阵法
    2.4 传感器应变传递模型
        2.4.1 基于伪刚体法的应变传递模型
        2.4.2 基于柔度矩阵法的应变传递模型
    2.5 柔性铰链动力学模型
        2.5.1 柔性铰链动能
        2.5.2 柔性铰链弹性应变能
        2.5.3 刚性杆动能
    2.6 结构动力学建模与动力学方程
        2.6.1 结构模型
        2.6.2 拉格朗日方程与动力学模型
    2.7 温度交叉敏感与补偿模型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感器仿真分析与参数优化
    3.1 传感器仿真分析
        3.1.1 增敏基片仿真分析
        3.1.2 传感器静态特性仿真
        3.1.3 动态特性仿真
    3.2 增敏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3.3 变单一参数分析
        3.3.1 铰链厚度对增敏效果的影响
        3.3.2 铰链半径对增敏效果的影响
        3.3.3 铰链最窄宽度对增敏效果的影响
    3.4 双参数影响下的计算分析
        3.4.1 柔性铰链部参数分析
        3.4.2 转动杆部参数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BG应变增敏传感器实验研究
    4.1传感器轴向拉应变监测实验
        4.1.1 实验平台搭建与实验过程分析
        4.1.2 线性度与灵敏度分析
        4.1.3 迟滞性与重复性分析
        4.1.4 传感器弯曲状态下应变测量实验
    4.2 动态特性分析
        4.2.1 实验平台搭建
        4.2.2 幅频特性实验
        4.2.3 灵敏度实验
    4.3 温度补偿标定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相关研究成果

(6)基于点云的复杂三维模型特征参数提取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实体模型的参数提取
        1.2.2 散乱点集的曲线重建
        1.2.3 数字化模型的分层
        1.2.4 点云数据获取及处理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2 课题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解决方案及理论基础
    2.1 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
        2.1.1 需求及难点分析
        2.1.2 总体解决方案及其关键技术
    2.2 关键技术的理论基础
        2.2.1 KD树及近邻搜索
        2.2.2 平面点集的凸包
        2.2.3 平面点集的Voronoi图
        2.2.4 平面点集的Delaunay三角剖分
    2.3 软件开发环境与平台
        2.3.1 Geomagic wrap点云处理软件
        2.3.2 PCL开源点云库
        2.3.3 CGAL计算几何库
        2.3.4 NX及其二次开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点云切片轮廓重建与二维参数计算
    3.1 散乱点云的截面投影
        3.1.1 点云的投影
        3.1.2 截面二维点集的简化
    3.2 散乱二维点集的轮廓重建
        3.2.1 基于α-shape算法的重建
        3.2.2 基于Crust算法的重建
        3.2.3 两种重建算法对比
    3.3 截面轮廓二维参数计算
        3.3.1 单轮廓参数计算
        3.3.2 多轮廓参数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点云模型自适应分层与三维参数计算
    4.1 点云数据预处理
    4.2 传统均匀分层方式的缺点
        4.2.1 分层中的阶梯效应误差
        4.2.2 均匀分层与自适应分层比较
    4.3 基于截面变化的自适应分层算法
        4.3.1 复杂模型的结构分析
        4.3.2 自适应切片算法
        4.3.3 迭代终止条件
        4.3.4 迭代上限
    4.4 基于积分的三维参数计算
        4.4.1 各段的参数计算
        4.4.2 整体的参数累积
    4.5 自适应分层方案计算效率
        4.5.1 分层效果对比
        4.5.2 计算效率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工程应用
    5.1 软件实现与架构设计
    5.2 转子的动平衡测量计算
        5.2.1 转子的动平衡原理
        5.2.2 动平衡参数测量计算软件
        5.2.3 曲轴的动平衡参数分析
    5.3 航空发动机叶片喉道面积测量
        5.3.1 喉道及其测量原理
        5.3.2 喉道面积测量软件
        5.3.3 喉道面积计算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基于PPG信号连续血压检测手环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现存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现存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血压手环总体设计与相关技术概述
    2.1 血压手环总体设计
    2.2 PPG血压检测算法概述
        2.2.1 ECG与 PPG结合法
        2.2.2 两路PPG结合法
        2.2.3 PPG特征参数法
    2.3 低功耗蓝牙BLE概述
        2.3.1 控制器
        2.3.2 主机层
    2.4 Android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血压手环的设计
    3.1 血压手环的硬件设计
        3.1.1 PPG采集模块
        3.1.2 控制器模块
    3.2 血压手环的软件设计
        3.2.1 PPG数据读取软件设计
        3.2.2 血压检测软件设计
        3.2.3 BLE低功耗功能软件设计
    3.3 血压手环的开放式BLE配置
        3.3.1 GAP层配置方案
        3.3.2 GATT层配置方案
    3.4 Android平台App的设计
        3.4.1 App总体设计
        3.4.2 用户界面的设计
        3.4.3 核心功能层的实现
        3.4.4 设备扫描、连接和服务发现的实现
        3.4.5 用户功能的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PPG血压检测算法的设计
    4.1 PPG血压检测算法基本流程
    4.2 PPG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4.2.1 实验数据采集
        4.2.2 PPG信号特征点
        4.2.3 滤波处理
        4.2.4 周期分割
    4.3 特征点的识别
        4.3.1 主波峰特征点识别算法
        4.3.2 次波峰、次波谷特征点识别算法
        4.3.3 基线校准与归一化
    4.4 血压回归模型的建立
        4.4.1 特征值的计算
        4.4.2 特征值的筛选与建模
    4.5 血压算法试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束语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8)机载LIDAR数据处理及堆料三维重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堆料体积测量研究现状
        1.2.2 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处理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机载LIDAR堆料体积测量系统总体设计
    2.1 机载LIDAR测量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 机载LIDAR测量系统构成及功能
        2.2.1 激光扫描系统
        2.2.2 POS系统
        2.2.3 数据采集系统
        2.2.4 数据处理系统
    2.3 系统所用硬件设备选型
    2.4 系统硬件设备连接及工作流程
    2.5 系统相关参数设计
        2.5.1 系统性能参数
        2.5.2 航线设计参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载LIDAR数据预处理
    3.1 测量坐标系统和对地观测模型
    3.2 点云数据预处理
        3.2.1 点云滤波
        3.2.2 点云简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堆料三维重建及体积计算
    4.1 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介绍
    4.2 贪心三角化算法介绍
    4.3 基于插值的贪婪三角化算法
        4.3.1 空间插值
        4.3.2 贪婪三角化曲面重建
    4.4 微元法体积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机载LIDAR堆料体积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5.1 软件总体设计过程
        5.1.1 相关类库介绍
        5.1.2 系统开发环境构建
        5.1.3 应用软件架构设计
        5.1.4 软件运行流程
    5.2 软件主要功能实现
        5.2.1 数据收发及飞行控制功能
        5.2.2 点云数据处理及体积计算功能
        5.2.3 堆料库存量管理功能
        5.2.4 用户权限管理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误差分析与测试
    6.1 系统误差分析
    6.2 系统精度评价
        6.2.1 点云精度评价
        6.2.2 体积测量精度评价
    6.3 系统测试及实验结果
        6.3.1 平地试飞实验
        6.3.2 现场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旋转体体积计算的微课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背景
二、微课设计思路和重难点
    1. 什么是旋转体?
    2. 圆盘法计算旋转体体积。
    3. 拓展和思考。
    4. 小结。
三、教学反思

(10)金属玻璃中二维剪切转变区及其动力学响应的原子尺度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序体系
    1.2 非晶无序材料的塑性
    1.3 金属玻璃概述
        1.3.1 金属玻璃材料
        1.3.2 金属玻璃的结构特征和表征方法
    1.4 非晶塑性形变理论
        1.4.1 自由体积理论
        1.4.2 剪切转换区域(STZ)理论
    1.5 非晶材料的应用
    1.6 本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剪切形变区(STZ)模型
        2.1.1 STZ模型的方程描述
        2.1.2 STZs和T1 events的定义
    2.2 分子动力学方法
        2.2.1 分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2.2.2 原子间的势函数
        2.2.3 边界条件
        2.2.4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积分算法
        2.2.5 分子动力学计算的时间步长
        2.2.6 相关物理量的计算
        2.2.7 模拟中使用的软件
        2.2.8 分子动力学制备非晶材料的方法
    2.3 宏观弹性颗粒材料形变的物理模型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宏观无序颗粒材料实验
    3.1 实验装置的搭建
    3.2 实验过程
    3.3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
    4.1 分子动力学方法
    4.2 实验过程
        4.2.1 分子动力学实现剪切实验
        4.2.2 STZ的二维简化模型
        4.2.3 STZ四边形的程序实现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分子动力学实验
        4.3.2 二维STZ模型对分子动力学实验结果的分析
    4.4 分析讨论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本文主要内容
    5.2 创新点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浅谈微元法在医学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VIPP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研究[D]. 陈丽华. 扬州大学, 2020(05)
  • [2]基于太阳风参数的地区电网GIC量值预测[D]. 陈婉青.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基于飞秒激光的TiNi制孔质量研究[D]. 刘泽林.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发现法的高中物理案例教学研究 ——以《电势能和电势》为例[D]. 余春燕. 鞍山师范学院, 2019(02)
  • [5]基于柔性铰链的应变传感器传感特性研究[D]. 王文治.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6]基于点云的复杂三维模型特征参数提取研究及应用[D]. 曾定邦.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基于PPG信号连续血压检测手环的研究与设计[D]. 王森.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8]机载LIDAR数据处理及堆料三维重建应用研究[D]. 阮天宇.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9]旋转体体积计算的微课教学设计[J]. 段影影,李彬,李淑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17(50)
  • [10]金属玻璃中二维剪切转变区及其动力学响应的原子尺度模拟研究[D]. 宁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浅谈微量元素法在医学上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