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海和它的螺旋藻(论文文献综述)
支珞昀[1](2020)在《高原湖泊浮游动物群落空间分布驱动力解析》文中指出工农业发展给水环境带来的污染已经使大量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容易受人们忽视的微小但分布广泛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由于对环境变化敏感,近年来经常被用来做水环境污染指示生物类群。高原深水湖泊是高原地区重要的淡水生态系统,其生物多样性研究对于诊断、识别高原地区淡水生态安全关键影响因子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针对高原地区深水湖泊的系统研究还鲜有报道。由此,本研究以高原湖泊(程海湖)为研究区域,按网格式布点在程海湖布设15个采样点,并按照水深分表、中、底进行样品采集及分析,借助高通量技术采用宏条形码的方法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进行解析,结合水质环境因子,重点阐明浮游动物群落在不同水生条件下分布格局及在不同水深条件下的分布格局,同时阐明浮游动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关键驱动因子。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如下:1、表明了程海湖在不同水深条件下,南部和北部的水环境显着不同,其中,在表层主要差异环境因子有DO、F—、TN、Turb、ORP、TDP、TDN和NH4-N,在中层主要差异环境因子有TDN、TN、ORP、TDP、DO、pH、Ca、F—(氟化物)和Br—,在底层主要差异环境因子有ORP、TDN、NH4-N、TP;另外,在北部不同水深的环境条件显着不同,具有明显的水质分层现象,从表层到底层,chl-a、DO浓度逐渐降低,TDP浓度有小幅度的升高;在南部水质分层不明显,不同水深环境条件差异不显着。2、揭示了程海湖在不同水深条件下,南部和北部浮游动物群落均具有显着差异;在南部和北部湖区,表层与底层的浮游动物群落均具有显着差异,但是北部的不同水深的差异程度要高于南部。另外,对不同水深群落的整体比较分析发现表层的主要优势类群为生物体型较小的轮虫和原生动物,随着深度的增加,生物体型相对较大的桡足类和枝角类对南北差异的贡献逐渐增大。在垂直方向上,我们发现南北部浮游动物群落分布有一个共性:随深度增加,造成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差异的主要物种的生物体型逐渐增大。3、阐明了在不同水深(表、中、底)条件下驱动浮游动物群落南北差异性分布格局形成的关键环境因子不同,在表层是pH、TOC、Turb,在中层是TP、NO3-N、ORP。而在底层本研究没有识别出关键的环境因子。另外,驱动南部浮游动物群落垂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是T、chl-a、DO,驱动北部浮游动物群落垂直分布特征性的关键环境因子是NH4-N、TDP、F—、chl-a。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深条件下,关键影响因子不同,同时南部和北部导致浮游动物群落垂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也不同,因子针对高原深水湖泊进行系统的分层分析对于高原深水湖泊生态评估、生态问题诊断以及管理均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时,这一研究结果为高原深水湖泊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为高原湖泊管理及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张含笑[2](2019)在《典型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演变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的影响,是当前湖库生态学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前沿关键科学问题。本论文以全国不同区域典型湖库(巢湖、程海、邛海、镜泊湖、长潭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藻类色素、碳氮稳定同位素、有毒有害污染物等多指标方法,从时间尺度揭示了典型湖库藻类群落演替过程、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应用广义相加模型(GAMs)等方法,建立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库浮游藻类演替和污染过程的量化影响模型,量化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典型湖库水生态环境演变的贡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发展了采用沉积物柱芯藻类色素分子反演湖库历史浮游藻类群落演替的方法,色素降解指数Pheopigment-a/Chla和Tcaro/Tpigment剖面变化表明藻类色素可有效识别年际尺度上藻类群落结构变化。典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巢湖历史浮游藻类群落演替经历了两个阶段:1960s以前,巢湖藻类群落主要以硅藻和甲藻为主,藻类生物量较低;1960s巢湖闸建设运行后,藻类群落发生了明显的演替,指示蓝藻、绿藻的特征色素含量显着升高,蓝藻、绿藻占比从5%分别增加到~35%和~40%,硅藻甲藻占比从~90%下降到~15%,藻类从以硅藻和甲藻为优势种转变为以蓝藻和绿藻为优势种。(2)典型中营养水库-长潭水库藻类生物量从2000s中期明显增加,ββ-Car和Ch1 a均值分别从0.115、0.35增加到0.525μg g-1、5.77 μg g-1,蓝藻、绿藻、硅藻和隐藻是主要优势种群,占比分别为33.8%、22.5%、17.9%和16.3%,浮游藻类群落结构没有明显演替过程,分析发现2007年东部地区的极端高温可能是导致浮游藻类生物量明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3)系统量化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巢湖和长潭水库浮游藻类群落演替影响的贡献,巢湖TP浓度对总藻类、蓝藻、绿藻、隐藻和硅藻甲藻的影响贡献分别为 42.27%、40.27%、40.77%、41.01%和 72.58%,TP 浓度升高促进蓝藻、绿藻生物量增加,是藻类群落演替的主要影响因素。气温对总藻类、蓝藻、绿藻、隐藻和硅藻甲藻的影响程度分别为7.29%、7.56%、7.07%、9.78%和20.74%,气温升高加剧了浮游藻类群落演替和生物量增高。(4)程海、邛海和镜泊湖沉积物金属剖面分布及其EF、Igeo和AF因子分析发现,除Cd、Pb和Hg之外,沉积物柱芯金属元素浓度逐渐升高,人类活动、气温和降水均影响金属沉积累积过程。巢湖沉积物柱芯Hg浓度经历了三个阶段变化(1960s之前、1960s-1980s和1980s以后),1960s后Hg沉积通量占近百年沉积总量的69~74%,分析发现Hg与部分重金属具有相同人为源,且沉积过程受水动力条件和气温升高的影响。(5)巢湖DDTs、PAHs、PCBs沉积经历了稳定期、快速增长期和缓慢下降期,TP浓度、流域GDP和气温对巢湖DDT的影响贡献分别为16.7%,13.4%,和2.6%,TP浓度和流域GDP作为表征人类活动的解释变量,对三种POPs浓度剖面分布有显着影响。
路志明[3](2018)在《湖泊沉积物记录的云南程海地区自1800年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200年来的气候变化是现代气候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对于理解工业革命前后气候变化规律和现代文明与自然环境冲突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预测今后气候变化发展方向与协调人地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云贵高原因其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对气候变化反应非常灵敏,这里为数众多的湖泊是古气候信息记录的良好载体。本论文选取云南省西北部的程海作为研究对象。程海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气候既有明显的西南季风影响特征,又有显着的区域地形影响特征。本研究从程海最深处(水深35 m)钻取47 cm沉积物岩芯,在实验室进行粒度组分、碳酸盐含量、有机质含量、碳氮同位素和XRF元素扫描等指标测定,并利用210Pb-137Cs测年创立可靠的年代标尺,重建自公元1800年以来程海湖泊变化过程和程海地区气候演化历史,获得以下结论:1.程海地区自1800年以来的古气候重建。总体来看,程海地区自1800年以来气候呈现冷湿-暖干-热干的组合特征。1800年至1880年,气候整体冷湿,湖泊流域植被覆盖度相对较好,湖泊初级生产力相对较低;1880年至1950年,气候整体暖干,流域降水量变化不大,蒸发量相对于上一阶段逐渐增强,致使湖泊面积持续缩小,水位持续降低,湖泊初级生产力水平缓慢提高,同时流域植被覆盖率相对减少,裸露地表面积增大;1950年至今,气候整体热干,到目前为止,该地区温度依然呈缓慢上升趋势,降水量相对减少,偶然性强烈干旱事件常有发生,并且人类活动强度高于历史上任一时期,湖区植被覆盖度急剧减少。2.沉积物各指标对环境气候变化研究的意义。程海沉积物中,粒度组分含量变化能够清晰反映湖泊水动力情况,碳酸盐含量变化可以有效反映湖泊水位变化和湖区温度变化,粒度组分结合碳酸盐含量变化能很好的指示地区干湿变化情况,有机质含量变化结合C/N能很清晰的反映有机质来源,同时指示湖泊流域地表径流强度,进而反映湖区降水强度或者地表植被覆盖情况。3.沉积物中元素含量变化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沉积物中铁(Fe)元素含量和地区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铁元素含量变化可以指示降水强度变化和该地区风化侵蚀强度变化。铷锶比(Rb/Sr)和碳酸盐含量存在负相关关系,在以后研究中铷锶比和碳酸盐含量可以用此关系进行相互验证。
紫利群[4](2017)在《环境治理中多主体协同体系的构建——以丽江程海污染治理为例》文中提出环境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生态、资源、人口、教育、科技等诸多因素,牵涉到政府、企业、公众等多个利益主体,具有复杂性、长期性、整体性的特点。因此,加强环境治理中的多主体的协同与配合,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多主体协同共治的体制机制,提升环境污染治理能力和水平势在必行。文章基于协同理论的研究视角,以丽江程海湖污染治理为例,反思程海湖污染治理中面临的困境和矛盾,提出构建实现政府、企业、公众多主体协同共治的体系愿景,进而提升程海湖污染治理能力和水平,最终实现共享程海生态文明发展成果和价值的皈依。
毕婷婷[5](2017)在《无机阴离子与溶解性有机质对程海化学需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程海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是维系其盆地生态平衡的核心,是支撑丽江市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自2005年以来,程海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Cr)持续升高,而生化需氧量(BOD)却维持不变,高锰酸盐指数(CODMn)升高也较缓慢。为了探究程海CODCr持续升高的原因,本研究从无机离子和溶解性有机质两方面对程海CODCr的来源进行分析。首先选取程海水体中具有代表性的无机阴离子(C1-、F-、S2-、HCO3-)和溶解性有机质(DOM)中不同浓度的胡敏酸(HA)、富里酸(FA)和商品化腐殖酸(SHA),研究了其对CODCr测定的影响,探讨了Cl-和DOM共同存在下对CODCr测定的影响;其次通过从程海湖体、离岸水环境、污染源废水等设置监测点位或检测断面采集样品,对一些还原性污染指标进行分析测定,利用DAX-8树脂和DAX-4树脂对有机质进行分析;同时采集其他高原湖泊(阳宗海,滇池)以及昆明水质净化厂的水样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程海水质变化。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程海水体中Cl-对CODCr存在显着影响,产生的CODCr值为5.42 mg/L,S2-、F-和HCO3-对CODCr影响较小;不同浓度梯度的HA、FA和SHA与CODCr测定结果值呈显着线性相关,氧化1 mgC HA、FA和SHA所产生的CODCr值分别为2.164、1.964和2.362 mg;氧化1 mgC HA和FA所产生的CODMn值分别为0.646和0.344 mg;DOM对CODCr测定值的影响显着大于对CODMn测定值的影响;且一定浓度氯离子的存在增强了 FA与HA对CODCr测定的影响(2)程海化学需氧量(CODCr)监测数据显示:Cl-对CODCr的贡献值占14.0%,藻类物质及悬浮不溶物(被0.45 μm滤膜截留的部分)对CODCr的贡献值33.05%,被DAX-8树脂吸附的疏水性有机质对CODCr的贡献值占28.57%,被DAX-4树脂所吸附的有机质对CODCr的贡献值占8.63%,其他物质的贡献值占15.75%。疏水性物质主要来自于亲水性物质快速降解的产物,对CODCr值的贡献为10.2mg/L。(3)阳宗海的水质较好,水中的悬浮不溶物及藻类物质对CODCr值的贡献比例也较少,而滇池与程海中的悬浮物质所占比例较大,且大致相同。阳宗海水体中疏水性有机质含量较低而亲水性有机质比例相对较高(0.4:1),滇池水体中疏水性有机质与亲水性有机质所占比例相当(1:1),而程海水体中疏水性有机质含量较高而亲水性有机质比例相对较低(3.3:1),表明云南典型三大湖的CODCr的贡献来源明显不同,污染过程有明显差异。昆明第五、六、八水质净化厂疏水性有机质与亲水性有机质比例平均为1.3:1,与滇池数据相当。而昆明第四水质净化厂疏水性有机质与亲水性有机质比例为3.7:1,与程海比例接近。
刘园园[6](2016)在《云南星云湖和程海硅藻群落响应环境变化的长期模式及其异同》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云南部分湖泊经历了多重环境压力(如水体富营养化、人为调水、极端气候)的胁迫影响。近年来相关管理部门围绕污染湖泊的修复与治理实施了一系列工程修复措施,但由于缺乏对湖泊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与响应模式的系统了解,湖泊治理效果不明显,云南典型湖泊的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作为高原九大湖泊中的大型浅水湖泊之一,星云湖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经历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外来鱼类引入以及工业快速发展等影响,流域内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湖水面积大幅缩小,湖泊富营养化严重,湖泊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程海是九大湖泊中的一个大型深水、半封闭湖泊,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流域范围内螺旋藻大规模养殖,1993年截引仙人河水入海,近年来程海水体p H值、盐度等发生明显变化,出现了营养水平持续上升、初级生产力增加的特征。已有文献资料表明,两个大型湖泊均存在现代监测数据时间尺度较短、监测数据不连续等的特点。因此,本研究应用古湖沼学的技术方法,通过对湖泊沉积物开展色素、硅藻、粒度、同位素等多指标分析,结合现代气象、水环境监测等记录,对星云湖和程海近200来的生态环境变化过程进行重建,从而识别了湖泊环境变化的历史与生态系统长期响应的模式,并对比甄别了两个湖泊在生态环境变化模式上的时空异同特征。沉积物多指标记录表明,两个大型湖泊的营养水平和初级生产力过去几十年以来均有明显的增加,但开始的时间和变化的幅度存在差异。如星云湖的本底营养水平偏高,湖泊快速富营养化的过程主要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目前已经处于重富营养水平;程海湖的富营养化过程开始的时间较晚(20世纪末),但营养水平增长速度快,到2013年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两个湖泊的沉积物粒度指标均捕捉到史料记载的湖泊水文改造与极端气候变化等,反映了气候变化等自然环境因子与水利建设等人为活动对湖泊水动力条件的驱动影响。湖泊沉积物的硅藻群落记录均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群落演替的主要特征是优势物种由贫营养种向富营养种的转变,同时湖泊水动力的变化对湖泊硅藻群落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星云湖营养水平较低时,硅藻群落中有多个优势种并存(Aulacoseira granulata、Aulacoseira subarctica、Cyclostephanos dubius、Fragilaria crotonensis等)并且结构相对稳定;20世纪初,抚仙湖水的倒灌导致了抚仙湖绝对优势种(Cyclotella rhomboideo-elliptica)短时间内被迅速带入星云湖,并成为星云湖硅藻群落的绝对优势种。随着星云湖营养物质的不断积累,贫营养种Cyclotella rhomboideo-elliptica逐渐消失,而富营养种(Aulacoseira granulata、Aulacoseira subarctica、Cyclostephanos dubius、Fragilaria crotonensis等)丰度逐渐提高并成为星云湖的优势硅藻种。进一步的多变量统计分析发现,除了营养水平外湖泊水动力、气候变暖等因素也明显驱动了硅藻群落的演替。与星云湖相比,程海硅藻群落发生转变的频次较少。如在湖泊营养水平较低时,Cyclotella rhomboideo-elliptica在硅藻群落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但随着湖泊营养物质的积累,该物种相对丰度逐渐降低并总体消失,与星云湖呈现相似的物种响应特征。同时,指示湖泊富营养化的物种C.meneghiniana、C.dubius等的相对丰度逐渐上升最终成为程海硅藻群落的优势物种。与星云湖相似的是,湖泊水文条件的变化也影响到了程海硅藻群落的演替,如指示湖泊水动力变动的Aulacoseira spp.和常见于河流系统中的底栖附生种Nitzschia spp.相对丰度的突然增加,时间上与程海“引河入海”工程(从仙人河引水入程海)的运行时间一致。我们对硅藻群落数据进行了主成份分析(PCA)来识别硅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方向,并通过简约模型识别主要环境因子并定量甄别其驱动强度。星云湖的结果显示硅藻群落的变化反映了三个主要环境梯度,分别解释了硅藻变化的44.81%,24.39%和11.1%,可能反映了湖泊营养水平、水文改造和气候变暖的驱动影响。简约模型的结果表明,星云湖营养水平的变化是驱动硅藻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C/N和枝角类生物量也是显着的驱动因子。程海的统计结果显示仅有一个PCA主轴显着,且解释了硅藻群落结构的主要变化(>80%)。进一步的简约模型结果显示,营养水平独立解释了程海硅藻群落变化的33.7%,而由C/N和粒度所指示的湖泊水位与水动力条件也是重要的环境因子。总之,硅藻群落在浅水的星云湖表现为比深水型的程海的响应模式更为复杂,反映出浅水湖泊对环境变化与人类扰动更为敏感的特点。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了星云湖和程海都面临着长期富营养化的胁迫,同时水利建设与水文改造、气候变暖以及水生植被退化等都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影响。同时硅藻群落在星云湖和程海的富营养化过程中呈现相似的演替特征,但在水体较浅、营养水平较高的星云湖中还对气候变暖、水文改造等环境压力表现为较为复杂的响应模式。因此在多重环境压力下,对云南深水湖泊的保护需要重点控制营养盐的输入,而浅水湖泊的管理中需要加大约束流域开发的强度和类型,降低对湖泊水文过程的人为控制及对水生植物的破坏,并在全球变暖持续的背景下积极采取减缓措施加以应对。因此,本文综合对比了两个大型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长期模式与驱动机制,部分研究结果可为开展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并为对以高原九大湖泊为代表的云南湖泊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刘成安[7](2014)在《从利用德国促进贷款云南程海湖水体综合治理保护示范项目谈高原湖泊治理新模式》文中提出云南省有九大高原湖泊,作为高原明珠,养育了云南千千万万的百姓,更是云南建设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条件。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农业污染日趋严重,给九大高原湖泊带来不堪承受的重负,水质逐渐下降。如何保护水环境,合理有效地开发治理高原湖泊,是摆在云南各级政府和水利科技人员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湖泊治理的经费筹措,提高全民保护的意识,调动和发挥企业与社会参与保护和治理的积极性等,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利用德国促进贷款云南程海湖水体综合治理保护示范项目为例,论述了高原湖泊治理的新模式,以求打开思路,转变观念,为保护和治理高原湖泊提供参考。
董云仙,赵润,谭志卫[8](2014)在《封闭型湖泊富营养化效应与生态风险—以程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风险评价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中一个新兴领域,它的诞生标志着环境保护的一次重要战略转折。本文以云贵高原唯一封闭型深水湖泊程海为例,分析了富营养化生态效应及其生态风险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险防范建议,以期为封闭或半封闭型湖泊提供参考。
王永霞[9](2014)在《云南高原程海湖沉积物中的细菌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湖泊沉积物是一个由多种生物参与的、物质发生频繁交换的有机、无机混合体。外界营养物质的持续输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等因素都是造成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变化原因。微生物在湖泊沉积物中的营养物质循环和化合物降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沉积物也为微生物的各种代谢活动提供场所。沉积物的多种环境因子的变化都能影响其沉积物环境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因此研究湖泊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果及其多样性将会增强我们对湖泊生态系统的进一步认识。本研究从云南高原程海湖中采集沉积物,用免培养法(DGGE指纹图谱技术,16S rRNA基因克隆测序和454测序技术)和纯培养法研究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组成和分布。比较分析程海湖各沉积物样点细菌多样性异同,分析细菌多样性与环境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以期较全面、系统的了解程海湖沉积物中细菌的多样性,从而为深入开展程海湖中微生物资源的研究、保护及开发利用奠定基础。DGGE指纹图谱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程海湖沉积物中细菌有较高的丰度和丰富的多样性。以物种的丰度和多样性为依据,对沉积物中细菌DGGE指纹图谱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4个程海沉积物样品聚成三簇。根据采样点周围生境和DGGE指纹图谱聚类分析结果,选出6个代表性沉积物样品,应用16S rRNA基因克隆序列分析法和纯培养分离方法,系统、深入的研究程海湖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及其与环境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基于16S rRNA基因分析法从程海湖6个沉积物获得2715条高质量克隆序列,进一步对其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程海沉积物中存在丰富的细菌多样性,其中有15.2%(415条克隆序列)的细菌克隆序列经RDP分类工具不能确定其分类地位;程海沉积物中的2300条细菌克隆序列归属于细菌域的19个门(Phylum): Actinobacteria, Chloroflexi, Firmicutes, Cyanobacteria, Acidobacteria, Verrucomcrobia, Planctomycetes, Bacteroidetes, Proteobacteria, Armatimonadetes, Caldiserica, Deferribacteres, Gemmatimonadetes, Spirochaetes, Chlorobi, Nitrospira, Elusimicrobia和两个候选门WS3和TM7;程海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组成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湖边沉积物的细菌多样性明显的高于湖泊中心沉积物的细菌多样性;2715条克隆序列代表666个OTU,仅有24个OTU是6个沉积物样品共有的。聚类分析和主相关性分析(PCoA)显示:6号沉积物样点与其它五个样点相比,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差别较大,6号样点细菌多样性最高。Chloroflexi, Betaproteobacteria, Deltaproteobacteria, Gamma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是程海湖沉积物中的主要细菌类群。程海湖沉积物样品中的细菌群落组成与环境非生物因子相关,Actinobacteria, Planctomycetes, Alphaproteobacteria和Chlorobi的丰度与程海沉积物样品中的总磷含量(TP)显着负相关,且.RDA分析结果显示程海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是影响其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最主要的环境非生物因子。454高通量测序研究程海沉积物细菌多样性及其与环境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6个沉积物中共获得38977条有效序列,通过质量检测、嵌合体检测和Silva数据库比对,排除8471条序列,得到30506条高质量序列。去除barcode标签序列和前引物序列后,序列平均长度为433bp。以97%相似性划分OTU,30506条序列共划分为4802个OTU。通过与Silva数据库比对,其中有1076个OTU,不能分类到目前已知的任何细菌门级分类单元(unclassified Bacteria)。剩余3726个OTU归属于细菌域的24个系统发育类群,其中Proteobacteria和Chloroflexi是程海沉积物种主要的细菌类群。多样性统计分析,6号样点细菌多样性最高,5号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最低。Pearson相关性和RDA分析结果显示总磷(TP)的含量是影响程海微生物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非生物因子。尽管454高通量测序获得的数据量要比克隆测序法高出一个数量级,然而这两种测序方法获得相似的主要的细菌类群及相似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以免培养分析结果和湖泊沉积物中的理化因子为依据,选用或设计四种培养基,对程海湖6个沉积物样品中的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所分离菌株种群的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从程海湖沉积物中共分离到148个细菌和典型放线菌物种,分属于细菌域的4个门(Actinobacteria, Proteobacteria, Firmicutes和Bacteriodetes),34个科,60个属。其中29个属(Micromonospora, Microbacterium, Micrococcus, Kocuria, Verrucosispora, Rhodococcus, Streptomyces, Citricoccus, Brachybacterium, Agromyces, Brevibacterium, Polymorphospora, Nocardioides, Corynebacterium,Kytococcus, Dietzia, Ornithinimicrobium, Arthrobacter, Cellulomonas, Jiangella, Agrococcus, Asanoa, Mycobacterium, Nocardia, Williamsia, Kribbella, Promicromonospora, Saccharopolyspora和Nonomuraea)属于Actinobacteria门;16个属(Pseudomonas, Acinetobacter, Brevundimonas, Porphyrobacter, Proteus, Sphingobium, Haematobacter, Amaricoccus, Erythromicrobium, Methylobacterium, Paracoccus, Pantoea, Alcaligenes, Enterobacter, Psychrobacter和Stenotrophomonas)属于Proteobacteria门;14个属(Bacillus, Planococcus, Paenibacillus, Staphylococcus, Jeotgalibacillus, Planomicrobium, Halobacillus, Oceanobacillus, Paenisporosarcina, Exiguobacterium, Aneurinibacillus, Lysinibacillus, Brevibacillus和Solibacillus)属于Firmicutes门;3个属(Myroides, Sphingobacterium和Aquiflexum)属于Bacteroidetes门。其中有11株细菌菌株代表11个潜在的新物种,其它大部分菌株与其系统发育关系密切的典型菌株之间的16SrRNA基因序列都有一定的差异。这些结果揭示了程海湖沉积物中存在丰富的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同时程海沉积物中也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新的微生物资源。免培养分析法检测到细菌域的24个门,而纯培养法分离到的菌株归属于细菌域的4个门,甚至有些菌株是用免培养法未检测到的。纯培养分离到的菌株并不都是程海沉积物中主要的细菌类群,说明我们选用或设计的培养基、培养策略适合这些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同时也揭示免培养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免培养分析法并不能代替纯培养法。既要重视免培养分析法,也要充分认识到纯培养分离方法的重要性。只有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才能全面、系统的了解程海湖沉积物中细菌的多样性。
陈梅,王晶[10](2011)在《云南丽江程海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引言(一)休闲旅游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已成为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中国社会在走向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所获得的巨大的社会进步的标志。(二)区域概况程海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系300年前与金沙江隔绝的一个内陆封闭高原深水湖泊,湖东、西、北三面
二、程海和它的螺旋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程海和它的螺旋藻(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原湖泊浮游动物群落空间分布驱动力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全国淡水水生生态问题严峻 |
1.2 湖库水生生态 |
1.2.1 湖库污染现状 |
1.2.2 高原湖泊生水生态特征 |
1.3 程海湖概况 |
1.3.1 程海湖地理位置 |
1.3.2 程海湖气候条件 |
1.3.3 程海湖土地利用情况 |
1.3.4 程海湖污染现状 |
1.4 浮游动物 |
1.4.1 浮游动物定义 |
1.4.2 环境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
1.4.3 程海湖浮游动物研究进展 |
1.4.4 浮游动物群落的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程海湖水体环境空间异质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水样采集方法 |
2.1.2 环境因子参数采集 |
2.1.3 环境数据分析方法 |
2.2 程海湖环境因子 |
2.3 环境因子空间异质性 |
2.3.1 环境因子差异性分析 |
2.3.2 水平方向上环境异质性 |
2.3.3 垂直方向上环境异质性 |
2.3.4 综合营养指数计算 |
2.4 讨论 |
2.4.1 水质评价分析 |
2.4.2 水平方向水环境差异解析 |
2.4.3 垂直方向水质分层差异解析 |
2.5 结论与小结 |
第三章 浮游动物群落组成与空间分布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浮游动物样品采集 |
3.1.2 浮游动物DNA提取、PCR扩增及产物纯化 |
3.1.3 PCR体系及引物选取 |
3.2 高通量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浮游动物群落组成与空间分布特征 |
3.3.1 稀疏曲线 |
3.3.2 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特征 |
3.3.3 浮游动物空间分布特征 |
3.4 讨论 |
3.4.1 高通量测序在生物多样性检测中的优势 |
3.4.2 垂直方向上群落优势OTU解析 |
3.4.3 浮游动物群落分层性解析 |
3.5 结论与小结 |
第四章 环境-群落相互关系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环境因子对群落分布影响分析 |
4.2.1 去趋势分析结果 |
4.2.2 水平方向环境-群落RDA分析 |
4.2.3 垂直方向环境-群落RDA分析 |
4.3 讨论 |
4.3.1 水平方向上群落分布驱动因子解析 |
4.3.2 垂直方向上群落分布驱动因子解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2)典型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沉积物柱芯物化及代用指标反演湖库水环境质量演变 |
1.2.2 沉积物柱芯生物指标反演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演变 |
1.2.3 气候变化对湖库水环境质量影响 |
1.2.4 气候变化对湖库水环境质量影响的表征方法 |
1.2.5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与样品采集 |
2.1.1 巢湖概况与采样点选择 |
2.1.2 长潭水库概况与采样点选择 |
2.1.3 程海概况与采样点选择 |
2.1.4 邛海概况与采样点选择 |
2.1.5 镜泊湖概况与采样点选择 |
2.1.6 样品采集 |
2.2 样品分析 |
2.2.1 ~(137)Cs和~(210)Pb定年分析 |
2.2.2 光合色素分析 |
2.2.3 重金属分析 |
2.2.4 营养物指标及粒度分析 |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4 GAM模型 |
第3章 湖库浮游藻类群落历史演替过程研究 |
3.1 巢湖浮游藻类群落历史演替过程研究 |
3.1.1 巢湖沉积物柱芯色素的保存条件 |
3.1.2 巢湖沉积物柱芯色素剖面分布 |
3.1.3 巢湖浮游藻类群落演替过程 |
3.2 长潭水库浮游藻类历史演替过程研究 |
3.2.1 长潭水库沉积物柱芯色素的保存条件 |
3.2.2 长潭水库沉积物柱芯色素剖面分布 |
3.2.3 长潭水库浮游藻类群落演替过程 |
3.3 小结 |
第4章 气候变化对湖库浮游藻类群落演替的定量影响研究 |
4.1 气候变化对巢湖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定量影响 |
4.1.1 巢湖流域气象因子变化 |
4.1.2 巢湖流域气象因子与浮游藻类相关分析 |
4.1.3 量化分析气候变化对巢湖浮游藻类演替影响 |
4.2 气候变化对长潭水库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定量影响 |
4.2.1 长潭水库流域气象因子变化 |
4.2.2 长潭水库流域气象因子与浮游藻类相关分析 |
4.2.3 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潭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5章 湖库营养状态演变和金属污染过程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
5.1 巢湖沉积物金属污染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5.1.1 巢湖沉积物Hg的剖面分布及沉积通量 |
5.1.2 巢湖沉积物Hg的污染强度及影响因素 |
5.1.3 气候变化对巢湖Hg污染过程的影响 |
5.2 程海营养状态演变和金属污染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5.2.1 程海营养状态演变和金属污染过程 |
5.2.2 程海As和Hg污染过程 |
5.2.3 气候变化对程海营养状态演替和金属污染过程影响 |
5.3 邛海营养状态演替和金属污染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5.3.1 邛海营养状态演替和金属污染过程 |
5.3.2 邛海As和Hg污染过程 |
5.3.3 气候变化对邛海营养状态演替和金属污染过程的影响 |
5.4 镜泊湖营养状态演替和金属污染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5.4.1 镜泊湖营养状态演替和金属污染过程 |
5.4.2 镜泊湖As和Hg污染过程 |
5.4.3 气候变化对镜泊湖营养状态演替和金属污染过程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6章 巢湖POPS污染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 |
6.1 巢湖DDTs污染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6.2 巢湖PAHs污染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6.3 巢湖PCBs污染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表1 |
附表2 |
(3)湖泊沉积物记录的云南程海地区自1800年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云贵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研究 |
1.2 程海研究现状 |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形成过程 |
2.2 气候 |
2.3 程海植物资源与水生物资源 |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3.1 样品采集 |
3.1.1 采样点选择 |
3.1.2 样品采集 |
3.2 实验处理与数据处理方法 |
3.2.1 ~(210)Pb、~(137)Cs定年 |
3.2.2 粒度分析 |
3.2.3 碳酸盐含量分析 |
3.2.4 有机质含量测定 |
3.2.5 元素扫描 |
3.2.6 有机质C/N测定 |
第4章 结果分析 |
4.1 年代序列建立 |
4.2 粒度 |
4.2.1 粒度在湖泊沉积物中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 |
4.2.2 程海CH-2岩芯粒度参数变化特征 |
4.2.3 程海岩芯粒度分析结果解释 |
4.3 碳酸盐 |
4.3.1 碳酸盐在湖泊沉积物中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 |
4.3.2 程海CH-2岩芯碳酸盐参数变化特征 |
4.3.3 程海碳酸盐分析结果解释 |
4.4 有机质及C/N值 |
4.4.1 有机质在湖泊沉积物中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 |
4.4.2 C/N值在湖泊沉积物中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 |
4.4.3 程海CH-2岩芯有机质含量及C/N值变化特征 |
4.4.4 程海有机质含量及C/N值分析结果解释 |
4.5 程海水质参数 |
4.5.1 程海水体温度和溶解氧季节变化特征 |
4.5.2 程海水体温度和溶解氧分析结果解释 |
4.6 XRF扫描结果及其分析 |
4.6.1 Rb/Sr在湖泊沉积物中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 |
4.6.2 程海CH-2岩芯Rb/Sr值变化特征 |
4.6.3 程海CH-2岩芯Ca、K、Fe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分布及其气候环境指示意义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主要结论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环境治理中多主体协同体系的构建——以丽江程海污染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环境治理中多主体协同的理论基础———协同治理理论 |
二、程海湖环境治理中多主体协同的困境与矛盾 |
1. 政府作用缺失。 |
2. 部门协同不力。 |
3. 企业职责弱化。 |
4. 公众意识薄弱。 |
三、程海湖环境治理中多主体协同体系构建的对策 |
1. 树立协同治理理念, 实现多主体协同共治。 |
2. 强化政府作用, 创新协同治理的体制与机制。 |
3. 履行企业职责,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
4. 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 夯实协同治理基础。 |
(5)无机阴离子与溶解性有机质对程海化学需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无机离子对化学需氧量的影响 |
2.2 程海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湖泊化学需氧量升高的研究进展 |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设备与试剂 |
3.1.1 实验设备 |
3.1.2 实验试剂和标准品 |
3.2 实验方法 |
3.2.1 无机盐溶液的配置 |
3.2.2 腐殖酸的提取及配置 |
3.2.3 树脂的分级使用 |
3.2.4 COD的测定方法 |
第四章 无机离子对化学需氧量的影响 |
4.1 氯离子(Cl~-)对COD_(Cr)测定结果的理论影响 |
4.1.1 氯离子(Cl~-)单独存在对COD_(Cr)测定结果的影响 |
4.1.2 氯离子(Cl~-)在本底值存在情况下对COD_(Cr)测定结果的影响 |
4.2 氟离子(F~-)对COD_(Cr)测定结果的影响 |
4.2.1 氟离子(F~-)单独存在对COD_(Cr)测定结果的影响 |
4.2.2 氟离子(F~-)在本底值存在情况下对COD_(Cr)测定结果的影响 |
4.3 碳酸氢根离子(HCO_3~-)对COD_(Cr)测定结果的影响 |
4.3.1 碳酸氢根离子离子(HCO_3~-)单独存在对COD_(Cr)测定结果的影响 |
4.3.2 碳酸氢根离子(HCO_3~-)在本底值存在情况下对COD_(Cr)测定结果的影响 |
4.4 硫离子(S~(2-))对COD_(Cr)测定结果的影响 |
4.4.1 硫离子(S~(2-))单独存在对COD_(Cr)测定结果的影响 |
4.5 多种离子共存时对COD_(Cr)测定结果的影响 |
4.5.1 混合离子单独存在时对COD_(Cr)的影响 |
4.5.2 混合离子在本底值存在情况下对COD_(Cr)的影响 |
4.6 氯离子(Cl~-)对高锰酸盐指数的贡献 |
4.7 小结 |
第五章 溶解性有机质(DOM)对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的影响 |
5.1 DOM(HA和FA)对COD_(Cr)的影响 |
5.2 DOM(HA和FA)对COD_(Mn)的影响 |
5.3 官能团滴定 |
5.4 DOM (HA和FA)与Cl~-对COD_(Cr)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水质检测分析 |
6.1 程海水质2015年1月检测结果及分析 |
6.2 程海水质2015年7月检测结果及分析 |
6.3 程海水质2015年1月与7月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
6.4 滇池水质2015年4月监测结果及分析 |
6.5 阳宗海水质2015年5月检测结果及分析 |
6.6 昆明市第四及第八水质净化厂排污口水质检测结果及分析 |
6.7 昆明市第五及第六水质净化厂排污口水质检测结果及分析 |
6.8 滇池水质2015年11月检测结果及分析 |
6.9 程海、滇池、阳宗海及水质净化厂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
6.10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 |
(6)云南星云湖和程海硅藻群落响应环境变化的长期模式及其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依据 |
1.2 硅藻指标及其生态环境指示意义 |
1.2.1 硅藻介绍 |
1.2.2 淡水硅藻研究现状 |
1.2.3 主要环境因子 |
1.3 研究区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
1.3.1 湖泊开发利用历史 |
1.3.2 湖泊沉积物研究现状 |
1.4 选题缘由、拟解决的问题及技术路线 |
1.4.1 选题缘由 |
1.4.2 拟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2.1.1 星云湖地理概况 |
2.1.2 程海湖地理概况 |
2.2 样品的采集及方法 |
2.2.1 样品采集及实验处理方法 |
2.2.2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
第3章 星云湖生态环境变化的历史重建 |
3.1 星云湖沉积物年代序列的建立 |
3.2 星云湖各沉积物环境指标及其生态指示意义 |
3.3 星云湖硅藻群落结构变化历史及分析结果 |
3.4 小结 |
第4章 程海生态环境变化的历史重建 |
4.1 程海沉积物年代序列的建立 |
4.2 程海各沉积物环境指标及其生态指示意义 |
4.3 程海湖硅藻群落结构变化历史及分析结果 |
4.4 小结 |
第5章 星云湖与程海生态环境长期变化的异同性 |
5.1 星云湖硅藻群落对其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 |
5.1.1 湖泊富营养化历史与硅藻群落响应 |
5.1.2 湖泊连通性与水文气候条件对藻类群落的影响 |
5.2 程海硅藻群落对其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 |
5.2.1 湖泊富营养化历史与硅藻群落响应 |
5.2.2 湖泊连通性与水文气候条件对藻类群落的影响 |
5.3 星云湖和程海硅藻群落在对生态环境变化响应异同性及原因探讨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云南高原程海湖沉积物中的细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湖泊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一、湖泊微生物多样性 |
1.1 湖泊 |
1.2 湖泊微生物多样性 |
二、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2.1 传统方法(Traditional methods) |
2.2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方法(Microbial molecular ecology methods) |
三、湖泊细菌多样性与湖泊环境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
四、程海湖及其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
4.1 程海湖 |
4.2 程海湖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
五、本研究的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DGGE指纹图谱技术研究程海湖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 |
一、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的试剂、仪器 |
1.2 样品采集 |
1.3 湖泊沉积物样品总DNA的提取 |
1.4 16S rRNA基因V3高变区的PCR扩增 |
1.5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二、结果与分析 |
2.1 14个沉积物样品特征 |
2.2 14个沉积物样品基因组DNA提取效果 |
2.3 16S rRNA基因V3高变区的PCR扩增效果 |
2.4 细菌16S rRNA基因V3高变区DGGE指纹图谱分析 |
2.5 DGGE指纹图谱聚类分析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三章 16S rDNA分析法研究程海沉积物细菌多样性 |
一、材料和方法 |
1.1 6个程海沉积物样点理化性质的测定 |
1.2 程海沉积物样品基因组DNA的提取 |
1.3 程海沉积物中细菌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 |
1.4 细菌16S rRNA基因克隆 |
1.5 克隆序列多样性分析 |
二、结果与分析 |
2.1 程海沉积物样品理化因子分析 |
2.2 程海沉积物细菌16S rRNA基因PCR扩增结果 |
2.3 程海沉积物16S rRNA基因的测序结果 |
2.4 沉积物样品细菌克隆序列多样性分析 |
2.5 克隆序列分类分析 |
2.6 程海沉积物样品中细菌多样性的差异 |
2.7 细菌群落与环境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三、讨论 |
3.1 程海湖与2个云南高原湖泊细菌多样性比较 |
3.2 程海湖与两个螺旋藻生产基地(湖泊)细菌多样性比较 |
3.3 程海湖与淡水湖泊沉积物细菌多样性比较分析 |
3.4 细菌多样性与环境非生物因子关系 |
四、小结 |
第四章 454测序技术研究程海湖沉积物中的细菌多样性 |
一、材料与方法 |
1.1 16S rRNA基因V1-V3高变区扩增 |
1.2 测序与数据处理 |
1.3 测序数据多样性分析 |
1.4 细菌类群与理化因子相关性分析 |
二、结果与分析 |
2.1 16S rRNA基因V1-V3高变区扩增结果 |
2.2 454焦磷酸测序与数据处理 |
2.3 各样点454焦磷酸测序序列多样性分析 |
2.4 各样点细菌分类学分析 |
2.5 各样点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 |
2.6 细菌群落与环境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五章 程海湖沉积物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 |
一、程海湖沉积物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讨论 |
二、2株潜在新种的多项分类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新属和新种的描述 |
三、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目录 |
致谢 |
(10)云南丽江程海休闲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一) 休闲旅游 |
(二) 区域概况 |
二、程海休闲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
(一) SWOT分析最早由Learned等人于1965年提出, |
(二) 程海休闲旅游开发的优势 |
1. 区位优势 |
2. 气候条件优势 |
3. 资源优势 |
(三) 程海休闲旅游发展的机遇 |
1. 旅游消费的转型升级, 按照旅游活动的发展规律, 由 |
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追求“康体休闲”成为一 |
3. 科技发展与变革网络化信息化技术条件普及, 营销手 |
4. 丽江旅游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时下, 正是丽江 |
(四) 程海休闲旅游发展的挑战 |
1. 休闲旅游的设施不足。目前, 程海景区建设休闲设施 |
2. 竞争压力增大。丽江、泸沽湖等景区旅游发展速度 |
三、程海发展休闲旅游的对策 |
(一) 发展现代生态休闲农业旅游 |
(二) 开展自驾车旅游 |
(三) 打造程海温泉度假村, 营造程海休闲旅游亮点 |
(四)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 创新文化休闲旅游品牌 |
(五) 着重开发体育休闲旅游, 注入程海休闲旅游新活力 |
(六) 打造湿地公园 |
(七)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强管理和监督机制 |
四、程海和它的螺旋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原湖泊浮游动物群落空间分布驱动力解析[D]. 支珞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2]典型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 张含笑.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9(01)
- [3]湖泊沉积物记录的云南程海地区自1800年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研究[D]. 路志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环境治理中多主体协同体系的构建——以丽江程海污染治理为例[J]. 紫利群.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7(03)
- [5]无机阴离子与溶解性有机质对程海化学需氧量的影响[D]. 毕婷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5)
- [6]云南星云湖和程海硅藻群落响应环境变化的长期模式及其异同[D]. 刘园园.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7]从利用德国促进贷款云南程海湖水体综合治理保护示范项目谈高原湖泊治理新模式[A]. 刘成安. 科技创新与水利改革——中国水利学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 2014
- [8]封闭型湖泊富营养化效应与生态风险—以程海为例[A]. 董云仙,赵润,谭志卫. 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章), 2014
- [9]云南高原程海湖沉积物中的细菌多样性研究[D]. 王永霞. 云南大学, 2014(11)
- [10]云南丽江程海休闲旅游发展研究[J]. 陈梅,王晶.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