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应提速调图新形势 不断提高旅客列车平稳操纵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周浩[1](2019)在《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研究》文中提出自“十二五”起,国家对铁路投入不断加大,根据中铁总“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总体战略部署,铁路发展已经进入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的关键阶段。在牵引动力升级换代的同时,铁路牵引成本支出的结构和规律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呈现出技术性强,波动周期复杂,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交织,密切关联的全新特征。三棵树机务段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旗下唯一的纯客运机务段,在担当全局近60%旅客列车牵引任务的同时,也是年均支出近10亿元的成本大户。机车牵引用能是该段直接生产成本中占比最大的项目,应用精细化思想建立管控体系,节约机车用能成本,对改善企业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作者在三棵树机务段多年来从事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的实际工作经历为背景,从精细化管理理念和技术实现的双重视角入手,对该段开展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前相关管控体系存在的各种粗放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在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应用精细化方法构建了适用于该机务段生产实际的机车用能成本精细化管控体系,在将精细化基本方法与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管控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相关粗放问题逐一给出了解决方案。文章最后对精细化管理思想与铁路机车用能管控工作结合过程中需要关注的要点进行了探讨。本论文内容对新形势下各铁路机务段,尤其是内电混合机务段在机车用能领域实施精细化管控,减少成本支出,改善企业效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范橙[2](2013)在《既有线开行重载列车运输组织关键问题暨越行站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货流充足的繁忙线路上,为提高运能组织重载运输,不仅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要,也是我国高速铁路投入运营后既有线货物运输的发展方向。本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国家发展重载运输概况和技术装备,对大秦重载专线开行单元列车运输组织模式、改造既有线开行混编组合列车运输组织模式、国内重载运输技术装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以内蒙古地区煤炭产量及分布为基础,统计了蒙东、蒙西、呼伦贝尔地区煤炭外运情况,总结了大包线、通霍线货流、车流组织,大包线及相关线路组合分解站、摘加补机站、越行站作业组织,重载列车机车及列尾运用工作组织,应急救援作业组织,然后对大包线运输通道能力进行分析,提出了开行万吨列车运输组织存在的问题。本文重点论述了既有双线自动闭塞区段重载列车越行站布局问题,重新计算了旅客列车、重载列车区间及车站追踪间隔时分,总结了扣除系数法计算重载列车越行站间距的步骤,提出了既有线自动闭塞区段重载列车停靠站到发线数量计算方法,最后在列车运行图上铺画重载列车运行线,确定了重载列车越行站改造布局与重载列车开行数量之间的关系。
尹东[3](2011)在《客货分线后我国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组织创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在我国一直是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长期以来采用客货混跑的运输模式。但客货共线铁路运输机动性差,通过能力虚糜。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部分旅客列车转移到高速铁路。要更好适应高速铁路建成后客、货运需求的变化,满足客货分线后铁路运输组织变革的需求,提高铁路运输质量和服务水平,研究客货分线后铁路运输组织创新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立足于2012年我国高速铁路网初步建成的前提,以东部地区主要繁忙干线逐步推行客货分线为背景,对国内外铁路客货分线运输发展概况、繁忙干线客货列车分线运输组织模式、东部地区客货分线后铁路客运组织优化、东部地区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组织优化、客货分线后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等进行深化研究。1、总结了国外多线铁路发展、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既有铁路货运组织的现状,分析了我国繁忙干线客货列车分线运行的必要性,并对客货列车分线运行线路的运输组织现状进行总结,提炼对我国客货分线运输可借鉴的建议。2、结合客货分线有别于客货共线的组织特点,提出了客货分线后高速铁路与既有线的运输组织模式,分析了客货分线对既有铁路运输组织的影响,构建了高速铁路与既有线合理分工优化模型,并研究了分工方案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3、总结了目前铁路客运组织现状和客运需求的发展趋势,研究了客货分线后客运组织优化策略,提出了客货分线后铁路客运组合营销策略。4、总结了目前铁路货运组织现状和货运需求的发展趋势,初步估算了繁忙干线客货分线后运输能力的释放量,提出了客货分线后货运服务改进方向和货运组织优化建议,并形成了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整体营销策略。5、分析了高速铁路建成后对航空、高速公路等其他运输方式的影响,基于客运实现“零换乘”、货运实现“无缝衔接”的运输要求,研究了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王佳[4](2011)在《基于车—线纵向动力仿真分析的高速铁路纵断面最小坡段长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铁路发展必须以安全、可靠、舒适为前提,因而对线路平、纵断面的设计参数和技术标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纵断面设计技术标准之一的最小坡段长度,对铁路工程经济、列车运行状态、运行稳定性和旅客舒适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选取较小的最小坡段长度进行纵断面设计,可以降低工程费用,但同时也将降低列车运行平顺性及旅客舒适度。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最小坡段长度限值达到最佳平衡,是十分现实且有意义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整车模型及单车模型受力的基础上,分别了建立安全、自动操纵、准确停车等多目标列车运行仿真模型和多质点的列车纵向作用力仿真模型,研究了最小坡段长度对列车的运行状态、运行稳定性的影响,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在成渝客运专线的既定平面上,分别选取了不同最小坡段长度进行纵断面拉坡设计,得出不同方案的纵断面;通过编制列车运行仿真系统,模拟列车在上述纵断面上的运行情况,分析得出:随着最小坡段长度的增加,列车运行时间、能耗和铁路客运能力的变化很小,最小坡段长度对列车运行状况的影响较小。(2)考虑列车运行工况以及设置不同长度的分坡平段、不同坡度对纵向力的影响,并编制列车纵向作用力系统进行模拟计算,对最小坡段长度与列车纵向力的相关规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与牵引工况相比,紧急制动工况下最大车钩力明显高于牵引工况;列车在牵引或紧急制动工况下,最大车钩力均不超限且偏小,能够随着分坡平段长度的增加而趋于平稳;坡段长度在大于一定长度后,对最大车钩力影响很小;坡段长度对紧急制动最大纵向减速度的影响很小;证明了动车组采用密接式车钩,最大坡度代数差不受限制。(3)最后计算得出成渝客运专线上不同纵断面的主要工程费用与最小坡段长度的关系,验证和分析了高速铁路的主要工程费用随最小坡段长度变大而增加,两者变化趋势呈线性增长,最小坡段长度对工程经济的影响很大。
王越[5](2009)在《沈阳铁路局客运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沈阳铁路局地处东北地区,位于全国铁路网的东北部。在东北经济建设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承担着东北地区的主要客货运输任务。东北地区人口不到全国人口的10%,但由于铁路网发达,旅客运输量在全国占有的比重在40%左右,但这些年随着公路、民航、水路等运输方式迅速崛起,并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良好的机制,灵活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和大力的宣传攻势,与铁路展开了一场运输市场份额的争夺战,而且这种市场竞争正日益激烈。由于铁路长期以来处于卖方市场,经营思想及传统管理方式较为突出,使得铁路在运输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所占运输市场份额逐年减少。尽管铁路在推进运输改革,加强市场营销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但铁路市场份额下滑局面仍未得到根本遏制。严峻的运输市场形势,现实地摆在铁路面前,市场营销成为铁路运输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没有营销,就不能赢得市场和开拓潜在市场,铁路运输企业也不能有新的发展。强化营销、争夺市场份额成为全路上下一致的共识和行动。为探索在市场经济模式下,新的铁路旅客运输组织运营模式,运用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本论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力争从中能获得一些有益而实用的结论,从而指导沈阳铁路局的旅客运输生产。本论文共分六章加以论述,首先叙述了市场营销学的基础理论,明确了市场及市场营销的概念,分析了铁路客运市场,对沈阳铁路局客运市场环境SWOT分析,然后对沈阳铁路局进行客运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对沈阳铁路局旅客运输营销策略从旅客运输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为研究沈阳铁路局旅客运输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提高其竞争力和营销效果。本研究系统性较强,其方法和结论可供沈阳铁路局的客运营销工作参考和应用。
孙增友[6](2008)在《创造机务一流业绩 为全面推进和谐铁路建设作出新贡献——在全路机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要)》文中认为2007年,全路机务工作突出中心主题,在提速调图实施、安全生产保持相对稳定、机务改革实现全新突破、技术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任务指标再创历史新高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2008年,全路机务工作要强化基础建设,确保机务安全持续稳定;深入挖潜扩能,实现增运提效;深化资源整合,释放运输生产力;落实技术标准,提高行车设备质量;围绕发展主题,全力推进机务改革;立足自主创新,提升装备现代化水平;大力开展节能降耗,不断降低运输成本;提升专业能力,加强专业管理;强化队伍建设,打造机务铁军;构建机务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全面完成2008年各项工作任务,开创机务工作新局面,为铁路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刘志军[7](2007)在《以健全提速安全保障体系为重点 确保铁路运输安全持续稳定》文中研究指明总结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深入分析提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动员全路干部职工深入探索提速安全规律,加快健全提速安全保障体系,深化安全基础建设,确保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持续安全稳定,为全面深入推进和谐铁路建设、实现铁路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胡亚东[8](2007)在《巩固发展提速调图成果 不断深化内涵挖潜提效 为推进和谐铁路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在全路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文中提出2006年铁路各项运输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进入2007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顺利实施,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实现重大突破,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深化发展,运输组织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青藏铁路运营管理经受了重大考验,重点物资运输得到有力保障,客货运输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运输安全保持相对稳定。2007年的后7个月,全路运输系统要建立完善提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运输安全稳定;继续深化内涵扩大再生产,充分发挥新图效应;大力提高客货服务质量,努力塑造铁路新形象;紧紧围绕运输生产力发展,加快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大力提高干部职工素质,适应和谐铁路建设新要求。
刘志军[9](2007)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和谐铁路建设 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文中认为总结2006年铁路工作及党的十六大以来铁路的重大成就,分析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明确和谐铁路建设的目标任务,部署2007年重点工作,动员全路干部职工抓住战略机遇期,深入推进和谐铁路建设,实现铁路又好又快发展。
刘志军[10](2007)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和谐铁路建设 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次全国铁路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铁路工作的重要指示,总结2006年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部署2007年重点任务,动员全国铁路干部职工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和谐铁路建设,实现铁路又好又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下面,我分三个部分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二、适应提速调图新形势 不断提高旅客列车平稳操纵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适应提速调图新形势 不断提高旅客列车平稳操纵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的写作背景 |
1.1.2 论文的写作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
1.2.1 国外机车用能管控研究情况 |
1.2.2 国内机车用能管控研究情况 |
1.2.3 国内外机车用管控研究综述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研究视角及主要内容 |
1.3.2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三棵树机务段概况及机车用能管控基本内容 |
2.1 三棵树机务段概况 |
2.2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管控基本情况 |
2.3 铁路机车用能管控相关概念及精细化管理相关理论 |
2.3.1 铁路机车用能管控的基本术语及相关概念 |
2.3.2 精细化管理相关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管理问题及分析 |
3.1 内燃机车运行用油管控方面的问题 |
3.1.1 牵引动力配置相关评价体系缺位 |
3.1.2 司机操纵节油考核客观性不足导致激励作用弱化 |
3.1.3 运用系统擅自改变作业规范造成机车用能浪费 |
3.1.4 机车热工状态不佳导致能耗成本上升 |
3.1.5 机车燃油整备及交接管理粗放 |
3.2 内燃机车非运行用油管控方面的问题 |
3.2.1 冬季打温作业温间隔落实不到位 |
3.2.2 打温期内暖库资源利用不充分 |
3.2.3 内燃机车检修用油管控不力导致浪费 |
3.3 内燃机车冬季燃油低烧方面存在的问题 |
3.4 电力机车用电管控方面的问题 |
3.4.1 司机操纵节电评价不够客观及高铁动车组节电管控缺位 |
3.4.2 牵引用电计量设备不良导致计量失真 |
3.4.3 牵引用电用管分离导致电费管控实质性缺位 |
3.5 内电共用区段牵引力选择方面的问题 |
3.6 绩效考核政策方面的问题 |
3.7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管控粗放问题的归纳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的构建 |
4.1 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的基本目标及原则方法 |
4.1.1 基本目标 |
4.1.2 构建原则及方法 |
4.2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的构建 |
4.3 内燃机车用油精细化管控解决方案 |
4.3.1 内燃机车运行用油精细化管控解决方案 |
4.3.1.1 建立高度显性化的司机操纵精细化分析系统 |
4.3.1.2 建立内燃机车牵引力利用程度定期评价机制 |
4.3.1.3 清理影响内燃机车用油的不合理规定 |
4.3.1.4 建立内燃机车热工状态分析管控机制 |
4.3.1.5 建立内燃机车燃油交接及燃整作业质量监控机制 |
4.3.2 建立内燃机车非运行用油管控机制 |
4.3.3 探索内燃机车燃油低烧节支潜能 |
4.4 电力机车及动车组用电管理体系的优化 |
4.4.1 加强电力机车及动车组用电日常管理 |
4.4.2 开展针对高铁动车组用电的专项研究 |
4.4.3 加强机车用电计量及电量抄记管理 |
4.4.4 加强与供电部门的横向沟通与协作 |
4.4.5 开展内电共用区段用能成本对比分析 |
4.5 机车用能相关绩效考核政策的调整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实施效果及保障措施 |
5.1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实施效果 |
5.2 铁路机车用能管控领域开展精细化管控需要的保障措施 |
5.2.1 关于数据保障 |
5.2.2 关于制度保障 |
5.2.3 关于人才保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既有线开行重载列车运输组织关键问题暨越行站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目录 |
Contents |
图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既有线开行重载列车车流组织和运输组织相关文献 |
1.3.2 既有线开行重载列车中间站改造布局相关文献 |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铁路重载运输发展概况 |
2.1 国外重载铁路发展概况 |
2.1.1 国际上铁路重载运输主要线路 |
2.1.2 铁路重载运输主要技术进展 |
2.2 国内重载铁路发展概况 |
2.2.1 我国铁路重载运输发展历程 |
2.2.2 我国重载运输主要技术与装备 |
2.3 国内外铁路重载运输的对比分析 |
2.3.1 我国重载货车轴重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 |
2.3.2 我国线路条件、牵引动力与国外相比差距不大 |
2.3.3 我国重载列车开行方式与国外相比各有特点 |
3 内蒙古地区煤炭外运情况及车流组织 |
3.1 内蒙古地区煤炭货源分布及外运情况 |
3.1.1 内蒙古地区煤炭产量及分布 |
3.1.2 内蒙古地区煤炭外运情况 |
3.2 大包线、通霍线车流组织 |
3.2.1 大包线车流组织 |
3.2.2 通霍线车流组织 |
4 大包线及相关线路开行万吨列车运输组织 |
4.1 概述 |
4.2 万吨列车车站作业组织 |
4.2.1 分解站作业组织 |
4.2.2 组合站作业组织 |
4.2.3 摘补机站作业组织 |
4.2.4 加补机站作业组织 |
4.2.5 越行站作业组织 |
4.3 机车及列尾运用工作组织 |
4.3.1 机车牵引方案 |
4.3.2 机车交路 |
4.3.3 万吨列车列尾装置作业组织 |
4.4 重载列车应急救援作业组织 |
4.5 运输通道能力适应性分析 |
4.5.1 追踪间隔时分 |
4.5.2 中间站到发线概况 |
4.5.3 重载列车运行间隔 |
4.6 大包线开行万吨列车运输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5 既有双线自闭段开行重载列车越行站布局 |
5.1 概述 |
5.2 旅客列车、重载列车区间及车站追踪间隔时分 |
5.3 旅客列车扣除系数计算重载列车越行站间距 |
5.3.1 不同越行方式下旅客列车扣除系数 |
5.3.2 越行站间距 |
5.4 区段重载列车停靠站到发线数量 |
5.4.1 区段重载列车被越行时间 |
5.4.2 停靠站到发线数量 |
5.5 重载列车运行线铺画数量与重载列车越行站布局 |
5.5.1 旅客列车运行图未知情况下铺画旅客列车运行线参数 |
5.5.2 铺画重载列车运行线方法 |
5.5.3 实例验证 |
6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详细摘要 |
(3)客货分线后我国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组织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2 国内外客货列车分线运输发展 |
2.1 国外铁路客货分线发展概况 |
2.1.1 国外多线铁路的发展 |
2.1.2 国外高速铁路运输组织现状 |
2.1.3 国外铁路货运组织现状 |
2.2 我国客货分线铁路运输发展 |
2.2.1 客货分线铁路发展的必要性 |
2.2.2 客货分线铁路的技术标准 |
2.2.3 客货分线铁路的发展 |
3 繁忙干线客货分线运输组织模式 |
3.1 东部地区繁忙干线概况 |
3.2 客货分线运输组织模式 |
3.2.1 客货列车分线运行组织特点 |
3.2.2 高速铁路与既有线分工模式 |
3.2.3 京沪通道的分工 |
3.3 客货分线对既有铁路的影响 |
3.3.1 客货分线对既有线设备的影响 |
3.3.2 客货分线对路网结构的影响 |
3.3.3 客货分线对既有线运输组织的影响 |
3.4 高速铁路与既有线合理分工 |
3.4.1 高速铁路与既有线合理分工原则及影响因素 |
3.4.2 通道分工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 |
4 东部地区客货分线后客运组织优化 |
4.1 铁路客运需求分析 |
4.1.1 铁路客运市场现状 |
4.1.2 铁路客运需求趋势 |
4.2 客货分线后客运组织优化 |
4.2.1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 |
4.2.2 列车开行方案统筹编制 |
4.2.3 列车运行图采用模式 |
4.2.4 高速铁路运营调度 |
4.3 客货分线后客运营销组织策略 |
4.3.1 树立全员营销理念 |
4.3.2 完善客运产品结构 |
4.3.3 优化客运价格体系 |
4.3.4 构建完整售票体系 |
4.3.5 加大客运促销推广 |
4.3.6 提高旅客服务质量 |
5 东部地区客货分线后货运组织优化 |
5.1 铁路货运需求分析 |
5.1.1 铁路货运市场现状 |
5.1.2 铁路货运发展趋势 |
5.1.3 铁路货运目标市场 |
5.2 客货分线后货运能力分析 |
5.2.1 运能释放的影响因素 |
5.2.2 运能释放的整体测算 |
5.3 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组织优化 |
5.3.1 货运服务改进 |
5.3.2 货运组织模式改革 |
5.3.3 货运业务流程优化 |
5.3.4 货运产品设计 |
5.4 客货分线后货运整体营销策略 |
5.4.1 产品策略 |
5.4.2 运价策略 |
5.4.3 渠道策略 |
5.4.4 销售策略 |
5.4.5 人员策略 |
5.4.6 过程策略 |
5.4.7 客户服务策略 |
6 客货分线后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
6.1 客货分线对其他运输方式的影响 |
6.1.1 高速铁路对航空运输的影响分析 |
6.1.2 客货分线对公路运输的影响分析 |
6.2 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策略 |
6.2.1 旅客运输实现"零换乘" |
6.2.2 货物运输实现"无缝衔接" |
7 主要研究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车—线纵向动力仿真分析的高速铁路纵断面最小坡段长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速铁路发展概况及车线技术特点 |
1.2.1 世界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
1.2.2 高速铁路车线技术特点 |
1.3 国内外纵向动力学仿真研究概况 |
1.4 国内外最小坡段长度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构成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论文构成 |
第2章 高速铁路纵断面车-线纵向动力学仿真模型 |
2.1 车-线纵向动力学仿真模型受力分析 |
2.1.1 列车牵引力 |
2.1.2 列车运行阻力 |
2.1.3 列车制动力 |
2.1.4 车辆间车钩力 |
2.2 列车运行仿真模型 |
2.2.1 列车运动方程式 |
2.2.2 列车运动方程式解算方法 |
2.2.3 动车组能耗计算 |
2.2.4 紧急制动速度、常用制动速度与均衡速度解算 |
2.2.5 列车自动操纵仿真技术 |
2.3 列车纵向作用力仿真模型 |
2.3.1 列车纵向作用力仿真模型的选取 |
2.3.2 列车纵向作用力仿真模型建模 |
2.3.3 列车纵向运动仿真模型的求解方法 |
2.4 车-线纵向动力仿真系统 |
第3章 高速铁路坡段长度与列车运行性能仿真分析 |
3.2 最小坡段长度对列车运行稳定性的影响 |
3.2.1 旅客列车纵向动力学评价标准 |
3.2.2 列车纵向力仿真结果验证 |
3.2.3 列车纵向作用力仿真计算基本条件 |
3.2.4 牵引工况下最大纵向力随坡段长度变化规律研究 |
3.2.5 紧急制动工况下最大纵向力随坡段长度变化规律研究 |
3.2.6 坡段长度对紧急制动工况下最大减速度的影响分析 |
3.2.7 最大坡度代数差对纵向力的影响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铁路最小坡段长度的工程经济验证与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沈阳铁路局客运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市场营销学的意义 |
1.1.1 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
1.1.2 解决运输产品市场实现问题 |
1.1.3 增强铁路运输企业市场竞争力 |
1.1.4 进一步完善和增强铁路的系统供给能力 |
1.2 铁路开展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
1.3 国外铁路客运营销对我们的启示 |
1.3.1 大力提高旅客列车速度 |
1.3.2 提供多样化的运输产品 |
1.3.3 实行灵活的运价机制 |
1.3.4 方便旅客购票乘车 |
1.3.5 提高旅客列车服务水平 |
1.4 本篇论文的目的 |
第2章 沈阳铁路局客运营销现状 |
2.1 沈阳铁路局客运情况概述 |
2.2 沈阳铁路局客运营销现状 |
2.2.1 强化淡旺季客运营销组织 |
2.2.2 在新图实施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客车运行图 |
2.3 沈阳铁路局客运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2.3.1 计划机制下营销意识淡薄 |
2.3.2 铁路客运的便利程度较低 |
2.3.3 站车服务质量较差 |
第3章 铁路客运市场分析 |
3.1 市场的功能和特性 |
3.1.1 市场的基本定义 |
3.1.2 市场的功能 |
3.2 市场营销的功能与效用 |
3.2.1 市场营销的基本定义 |
3.2.2 市场营销的功能 |
3.2.3 市场营销的效用 |
3.2.4 铁路市场营销观念 |
3.3 客运市场现状分析 |
3.3.1 客运市场结构及发展 |
3.4 铁路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4.1 市场营销环境的定义 |
3.4.2 铁路市场营销环境的特点 |
3.4.3 铁路与市场营销环境的关系 |
第4章 沈阳铁路局客运市场环境SWOT分析 |
4.1 沈阳铁路局概况 |
4.2 沈阳铁路局在省内运输客运市场分析 |
4.3 竞争对手优劣势分析 |
4.3.1 在安全方面 |
4.3.2 在速度快捷方面 |
4.3.3 在价格方面 |
4.3.4 在舒适方面 |
4.3.5 在服务质量方面 |
4.3.6 在售票方面 |
4.3.7 在运输灵活性方面 |
4.4 机会威胁分析 |
4.4.1 面临的机会 |
4.4.2 面临的威胁 |
第5章 铁路客运目标市场细分与定位 |
5.1 客运市场细分意义 |
5.1.1 按运距进行细分 |
5.1.2 按客流的职业和出行目的进行细分 |
5.2 客运产品目标市场的定位与选择 |
5.2.1 优先发展中长途旅客运输市场 |
5.2.2 充分发展中短途城际运输市场 |
5.2.3 适度发展短途城郊运输市场 |
第6章 沈阳铁路局客运营销对策 |
6.1 沈阳铁路局客运产品策略 |
6.1.1 客运产品开发策略 |
6.1.2 客运服务旅客满意策略 |
6.1.3 客运产品品牌策略 |
6.1.4 客运产品结构策略 |
6.2 沈阳铁路局客运价格策略 |
6.2.1 铁路客运运价现状 |
6.2.2 客运价格营销策略 |
6.3 沈阳铁路局客运市场分销渠道策略 |
6.3.1 铁路客运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现状 |
6.3.2 客运市场分销渠道营销策略 |
6.4 沈阳铁路局客运促销策略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创造机务一流业绩 为全面推进和谐铁路建设作出新贡献——在全路机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 2007年工作回顾 |
1.1 突出中心主题, 坚持细节取胜, 提速调图取得圆满成功 |
1.2 探索安全规律, 注重标本兼治, 安全生产保持相对稳定 |
1.3 顺应发展形势, 激发内在动力, 机务改革实现全新突破 |
1.4 打造中国品牌, 提升装备质量, 技术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
1.4.1 和谐型机车合同签署进展顺利 |
1.4.2 对和谐型机车生产制造加大指导力度和质量监督 |
1.4.3 和谐型机车牵引试验工作顺利完成 |
1.4.4 积极主动协调和谐型机车运用质量 |
1.5 提高经营意识, 强化内部挖潜, 任务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
2 2008年重点工作 |
2.1 强化基础建设, 确保机务安全持续稳定 |
2.2 深入挖潜扩能, 实现增运提效 |
2.3 深化资源整合, 释放运输生产力 |
2.4 落实技术标准, 提高行车设备质量 |
2.5 围绕发展主题, 全力推进机务改革 |
2.6 立足自主创新, 提升装备现代化水平 |
2.7 大力开展节能降耗, 不断降低运输成本 |
2.8 提升专业能力, 加强专业管理 |
2.9 强化队伍建设, 打造机务铁军 |
2.10 构建机务文化, 增强企业凝聚力 |
(7)以健全提速安全保障体系为重点 确保铁路运输安全持续稳定(论文提纲范文)
1 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取得圆满成功, 铁路运输安全工作跨上新的平台 |
2 充分认识确保提速持续安全稳定的极端重要性, 切实增强抓好提速安全工作的 |
3 加快建设和完善全覆盖、立体化、高可靠的提速安全保障体系, 为提速持续安全稳 |
3.1 加快建设和完善提速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 |
3.2 加快建设和完善固定设备维修保障体系 |
3.3 加快建设和完善移动设备维修保障体系 |
3.4 加快建设和完善货运安全保障体系 |
3.5 加快建设和完善行车组织指挥和应急救援保障体系 |
3.6 加快建设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体系 |
3.7 加快建设和完善治安防范保障体系 |
3.8 加快建设和完善职工培训保障体系 |
4 大力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为确保提速持续安全稳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
(8)巩固发展提速调图成果 不断深化内涵挖潜提效 为推进和谐铁路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在全路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 扎实苦干, 奋力拼搏, 运输工作不断创出新成绩 |
1.1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顺利实施 |
1.2 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实现重大突破 |
1.3 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深化发展 |
1.4 运输组织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
1.5 青藏铁路运营管理经受了重大考验 |
1.6 重点物资运输得到有力保障 |
1.7 客货运输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
1.8 运输安全保持相对稳定 |
2 认清形势, 开拓创新, 全面实现运输工作目标 |
2.1 建立完善提速安全保障体系, 确保运输安全稳定 |
(1) 大力强化行车设备运用维护。 |
(2) 切实加强监控检测和检查监督。 |
(3) 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 |
(4) 严格货运安全源头管理和全程监控。 |
(5) 大力维护提速安全环境。 |
(6) 不断完善应急处置工作。 |
2.2 继续深化内涵扩大再生产, 充分发挥新图效应 |
(1) 以开好动车组列车为龙头大幅增加旅客发送量。 |
一要分阶段开好动车组列车。 |
二要大力组织开好管内短途客车。 |
三要做好暑期和“十一”黄金周旅客运输工作。 |
四要加大客流淡季营销力度。 |
(2) 以打好“一主两翼、两线三区域”为主线大幅增加货物发送量。 |
一要“打满主轴, 用足两翼”。 |
二要“确保两线、打足三区域”。 |
三要大力发展专业运输。 |
(3) 以优化运力资源配置为重点推进运输生产集约化。 |
一要全面整合生产资源。 |
二要深入推进“两整合一建设”。 |
三要开展“集中受理、优化装车”试点工作。 |
(4) 以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确保重点物资运输。 |
(5) 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加大考核力度。 |
(6) 以创造世界一流为目标切实管好用好青藏铁路。 |
2.3 大力提高客货服务质量, 努力塑造铁路新形象 |
(1) 精心打造动车组品牌。 |
一要在列车餐饮保洁服务上取得突破。 |
二要大力推行新颖和谐的列车服务。 |
三要健全完善服务设施。 |
四要推进灵活便捷的售票方式。 |
五要全力确保动车组正点运行。 |
(2) 积极探索客户服务中心建设。 |
(3) 建立完善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
2.4 紧紧围绕运输生产力发展, 加快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 |
(1) 深入推进技术装备现代化。 |
(2) 加快推进客运专线系统集成。 |
(3) 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 |
2.5 大力提高职工素质, 适应和谐铁路建设新要求 |
(1) 大力提高领导干部素质。 |
(2) 大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 |
(3) 大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
(10)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和谐铁路建设 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和谐铁路建设, “十一五”铁路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
(一) 青藏铁路胜利通车并安全平稳运营。 |
(二) 大规模铁路建设加快推进。 |
(三) 铁路技术创新取得重大成果。 |
(四) 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
(五) 客货运输取得显着成效。 |
(六) 铁路经济增长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
(七)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取得新的成绩。 |
(八) 运输安全保持基本稳定。 |
(九) 铁路内部和谐环境进一步形成。 |
(十)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 |
二、认清面临的新形势, 坚持科学发展, 开创和谐铁路建设的新局面 |
三、抓住黄金机遇期, 求真务实, 埋头苦干, 切实做好2 0 0 7 年铁路重点工作 |
四、适应提速调图新形势 不断提高旅客列车平稳操纵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研究[D]. 周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2]既有线开行重载列车运输组织关键问题暨越行站布局研究[D]. 范橙.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3(05)
- [3]客货分线后我国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组织创新策略研究[D]. 尹东.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8)
- [4]基于车—线纵向动力仿真分析的高速铁路纵断面最小坡段长度研究[D]. 王佳.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5]沈阳铁路局客运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王越. 西南交通大学, 2009(S1)
- [6]创造机务一流业绩 为全面推进和谐铁路建设作出新贡献——在全路机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要)[J]. 孙增友. 中国铁路, 2008(02)
- [7]以健全提速安全保障体系为重点 确保铁路运输安全持续稳定[J]. 刘志军. 铁道经济研究, 2007(04)
- [8]巩固发展提速调图成果 不断深化内涵挖潜提效 为推进和谐铁路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在全路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 胡亚东. 中国铁路, 2007(06)
- [9]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和谐铁路建设 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J]. 刘志军. 铁道经济研究, 2007(01)
- [10]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和谐铁路建设 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刘志军.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