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十大关系

文化建设十大关系

一、论文化建设的十大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范希春[1](2022)在《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追求》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步形成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建设方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针和实现途径,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胡鞍钢[2](2022)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和意义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化是强国富民的必经之路,但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只一条。在世界性现代化历史潮流中,中国是典型的后发国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其特征概括可为十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国情与西方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大为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本质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中国式现代化要同步实现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创新绿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世界大国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共发展、共命运的现代化。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适应中国国情、适应发展阶段的现代化,也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开辟新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郑业鹭[3](2021)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性质和主要形式》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我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性质。准确理解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性质,是做好民主党派社情民意信息、专题调研建议和政协提案发言等参政议政工作的前提,也是进一步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质量和效果的基础。熟练掌握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和工作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形象深入理解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性质,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丰富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我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宪制规定,执政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特色,以及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与智库工作的区别等五个方面展开。第二部分从社情民意信息、专题调研和建议、政协提案发言、政党协商、以及学术性刊物和论坛等五个方面阐述。

吴远贤[4](2021)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益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指导人类行为的指路明灯与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需要继承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并与时俱进地发展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重大转化。这其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本质上是人民这一利益主体对于多层次、多领域内多种利益客体的需要,“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也可以从利益角度做出如下解读:一是利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大领域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的平衡及拓展;二是城乡、区域、阶层、代际、中央与地方等方面的利益平衡问题;三是经济、公共服务、创新能力、市场化改革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难题的破解及其利益保障问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转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仍将长期存在。这同时也说明以利益矛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矛盾,一方面具有新时代特有的规律和特征,另一方面仍旧可以运用利益杠杆来撬解它。本研究以唯物史观为指针、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视角,分析新时代利益现状,探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理论基石、研究依据、实现前提、实现原则、核心内容等,提出在新时代利益格局失衡的社会环境中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思路对策,以期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建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等提供政策建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需要理论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新发展理念”为理论基石,可以从主体、客体、实现层次三个维度进行宏观把握和考察其主要内容。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一是要把握相关原则,即把握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协调互动、发挥党的统筹协调优势和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原则等。二是要把握好践行利益观的方向,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实现利益最大化、以“协调”实现利益均衡化(包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等)、以“绿色”实现人与自然利益的永续化、以“开放”保障国内与国外、局部与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共享”实现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区人民的美好生活共同追求。三是要择定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现路径,即瞄准共同富裕这一目标,进一步从宏观方面平衡利益格局,从微观角度完善包含激励机制、参与机制、表达机制、分配机制、约束机制、调解机制、补偿机制、预警机制在内的利益整合机制。

新华社[5](2021)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文中提出(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序言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

马晓星[6](2021)在《论毛泽东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逻辑理路——基于《论十大关系》的一种理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泽东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是一个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有机体,它从行动逻辑、发展动力、价值旨趣与物质基础等维度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运行机制。行动逻辑层面:以协同治理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范式,充分调动中国共产党、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多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发展动力层面:以政治调适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力量源泉,有机调适政党与国家、中央与地方以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消解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阻滞因素进而实现国家善治。价值旨趣层面:以人民和社会主义的统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目的,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物质基础层面:以科学发展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生成基石,夯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实践基础。

张学森[7](2021)在《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中国经验及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中国经验,对于指导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考察,我们发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围绕价值本质进行的,中国封建宗主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围绕"以宗主为本"的价值本质进行,中国封建地主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围绕"以君主为本"的价值本质进行,而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则是围绕"以资为本"的价值本质进行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应该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本质进行,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本质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强大的物质改造力量。

张来明,侯永志[8](2021)在《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思想历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工业革命以来,由于脱离了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民族命运,必须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展开了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现代化的思想和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的基本思想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迅速建立国家现代化的物质技术人才基础。1978年到党的十八大的基本思想是,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破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制约,迅速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十八大以来,党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未来,中国共产党将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丰富的思想菁华和实践真知。

段妍[9](2021)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十年对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两个历史时期虽然各具鲜明特点,但并不是彼此割裂的,存在着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十年为改革开放时期奠定重要基础,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方面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启示;在国内积聚了民心力量、在外交上争取了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改革开放时期正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造的有利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

韩晓青[10](2021)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文中提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取得伟大成就,道路问题是根本性问题。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因为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没有找到一条完全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后继续探索新路打下了重要基础、提供了重要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本原因。

二、论文化建设的十大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文化建设的十大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追求(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先声
二、闯新路
    (一)中国式的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方针和实现途径
    (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方略——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与新型工业化战略
    (五)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三、开新局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内涵与本质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结语

(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和意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四个历史时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国情和条件与西方国家大为不同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本质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五)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
    (六)中国式现代化同步实现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
    (七)中国式现代化是创新绿色的现代化
    (八)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
    (九)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世界大国和平发展的道路
    (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共发展、共命运的现代化
四、中国式现代化奇迹的历史意义

(3)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性质和主要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性质
    1宪法的规定
    2中共关于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2.1三大法宝之一统一战线的形成
        2.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2.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
        2.4“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
        2.5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3政治协商制度
    4民主党派的地位、职能和特色
        4.1民主党派的地位
        4.2 民主党派的职能
        4.3民主党派的特色
    5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与智库的异同
        5.1智库的定义
        5.2智库的特点
        5.3智库的作用
        5.4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与智库的本质区别、共同点和借鉴
        5.4.1本质区别
        5.4.2共同点
        5.4.3借鉴
Ⅱ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
    1社情民意信息
        1.1基本情况
        1.2主要特点
        1.2.1特色
        1.2.2及时
        1.2.3专业
        1.2.4灵活
        1.3基本结构
        1.3.1情况反映
        1.3.2存在问题
        1.3.3意见建议
        1.4写作要点
        1.4.1选题
        1.4.2意见建议
        1.4.3撰写格式
        1.5制度建设
        1.6典型案例
    2调研和建议
        2.1基本情况
        2.2主要特点
        2.2.1有特色
        2.2.2有情况
        2.2.3有经验
        2.2.4有问题
        2.2.5有建议
        2.2.6有深度
        2.3基本结构
        2.3.1前言
        2.3.2 情况介绍
        2.3.3经验总结
        2.3.4存在问题
        2.3.5意见建议
        2.3.6结尾
        2.4注意事项
        2.4.1选题、选人、选时、选地
        2.4.2调研前的学习、沟通和讨论
        2.4.3制作调研方案和调研提纲
        2.4.4调研中的座谈、考察和交流
        2.4.5调研结束的讨论和总结
        2.4.6委托调研与联合调研
        2.4.7撰写初步调研报告
        2.4.8征求意见和修改调研报告
        2.4.9提炼形成建议稿
        2.4.10上报建议和跟进落实
        2.5专题调研的理论与方法
        2.5.1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2.5.2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2.5.3“走马观花”与“下马观花”相结合
        2.5.4线上与线下调研相结合
        2.5.5多维分析视角
        2.6制度建设
        2.7典型案例
    3政协提案发言
        3.1法规制度依据
        3.2主要特点
        3.2.1提案应当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任务,社会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
        3.2.2提案应当一事一案,增强可操作性,同时注意时效性和规范性
        3.2.3体现党派特色
        3.2.4大会提案与平时提案
        3.3基本结构
        3.3.1情况介绍
        3.3.2存在问题
        3.3.3意见建议
        3.4提案质量要求
        3.5政协会议发言及其质量要求
        3.6制度建设
        3.7典型案例
    4政党协商
    5学术刊物和论坛

(4)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依据
        (三)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利益的研究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研究
        (三)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四、利益相关概念及其关系阐释
        (一)利益、利益关系、利益格局与利益观
        (二)利益观与唯物史观
        (三)利益与福利、福祉
        (四)利益观与发展观
        (五)利益观与价值观
第一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形成
    第一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提出依据
        一、发展平衡问题的提出依据
        二、发展充分问题的提出依据
        三、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依据
    第二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利益观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利益观
第二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理论基石
    第一节 基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一、需要的社会历史性及需要角度的利益
        二、需要的内涵拓展和层次提升
    第二节 基于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论述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基于新发展理念
        一、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践行路径
        二、新发展理念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念
        三、新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第四节 基于新时代论断
        一、新时代的判断依据
        二、新时代主要矛盾及其衍生的系列问题
第三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主体维度的新时代利益观主要内容
        一、地方政府利益与中央政府利益
        二、个体利益、群体利益与类利益
    第二节 客体维度的新时代利益观主要内容
        一、经济利益
        二、政治利益
        三、文化利益
        四、社会利益
        五、生态利益
    第三节 历时性维度的新时代利益观主要内容
        一、既得利益与可得利益
        二、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
        三、现实性利益与超越性利益
第四章 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综合考量
    第一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价值前提
        一、人民是新时代的创造主体和权力主体
        二、人民是新时代的利益主体
        三、人民是新时代的评议主体和监督主体
    第二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现领域及其特征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现领域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现原则
        一、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原则
        二、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协调互动原则
        三、发挥党的统筹协调优势原则
        四、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原则
第五章 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思路对策
    第一节 践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发展方向
        一、以“创新”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以“协调”实现利益均衡化
        三、以“绿色”实现利益永续化
        四、以“开放”实现国内与国外、局部与整体利益的一致性
        五、以“共享”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第二节 共同富裕集中体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现路径
        一、共同富裕概念的历史沿革
        二、共同富裕概念的科学内涵
        三、共同富裕概念的全面阐释
        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及其难点
    第三节 整合机制服务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实现路径
        一、利益整合问题概述及其相关概念
        二、利益整合机制的宏观方面
        三、利益整合机制的微观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一、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
▌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三、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
    (二)在全面从严治党上
    (三)在经济建设上
    (四)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
    (五)在政治建设上
    (六)在全面依法治国上
    (七)在文化建设上
    (八)在社会建设上
    (九)在生态文明建设上
    (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
    (十一)在维护国家安全上
    (十二)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
    (十三)在外交工作上
▌五、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六、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七、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

(6)论毛泽东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逻辑理路——基于《论十大关系》的一种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行动逻辑:以协同治理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范式
二、发展动力:以政治调适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力量源泉
三、价值旨趣:以人民和社会主义的统一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目的
四、物质基础:以科学发展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生成基石
    (一)全面发展
    (二)协调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

(7)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中国经验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历史经验
    (一)殷周之变: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可考的核心价值观转型期
    (二)春秋战国:核心价值观的百家争鸣时期
    (三)秦汉之际:社会核心价值观经历了从法家到道家再到儒家的历史选择
    (四)隋唐宋明时期:封建君主社会核心价值观受到异质文化佛教的冲击,并在融合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了宋明理学的提升
    (五)明末到清末:中西文明并存下的价值选择与“落日辉煌”的结局
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流变及构建经验
    (一)中国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解体和新兴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失败
    (二)新文化运动中不同核心价值观的争鸣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上不同实践及其不同结局
三、新中国核心价值观建设上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经验
        1. 建立以人民民主专政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政治制度。
        2. 建立以有利于发展人民经济为导向的基本经济制度。
        3. 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历史经验
    (三)“文化大革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偏离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核心价值观构建经验
四、基本的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围绕价值本质进行
    (二)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并依靠政治力量把核心价值观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行为规范
    (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需要思想文化的支撑,更需要制度建设予以确认
    (四)从核心价值观角度看颠覆性错误

(9)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十年对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改革开放奠定思想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改革开放提供物质准备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障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一)在成功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在失败挫折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积累了深厚的民心民意、国际条件
    (一)积累了深厚的民心民意
    (二)积累了良好的国际资源环境

(10)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和完善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一)“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二)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的曲折
三、中国共产党开辟、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和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化和拓展
四、结语

四、论文化建设的十大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追求[J]. 范希春.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2(01)
  • [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和意义分析[J]. 胡鞍钢.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1)
  • [3]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性质和主要形式[J]. 郑业鹭. 中国发展, 2021(06)
  • [4]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D]. 吴远贤.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J]. 新华社. 当代贵州, 2021(Z4)
  • [6]论毛泽东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逻辑理路——基于《论十大关系》的一种理解[J]. 马晓星.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1(06)
  • [7]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中国经验及启示[J]. 张学森. 兵团党校学报, 2021(05)
  • [8]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思想历程[J]. 张来明,侯永志. 管理世界, 2021(10)
  • [9]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十年对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J]. 段妍.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10]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J]. 韩晓青. 学术研究, 2021(07)

标签:;  ;  ;  ;  ;  

文化建设十大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