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瘀新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

化瘀新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

一、祛瘀生新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论文文献综述)

韩秀丽,王秀娟[1](2021)在《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认为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米淑琦[2](2021)在《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脑卒中后遗症期遗留吞咽障碍或肢体障碍导致长期卧床的患者是肺炎的高发人群,具有基础情况差、病原菌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西医常规治疗手段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化痰、氧疗等对症处理为辅,在控制感染、排痰不畅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受到关注。既往不少针灸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拔罐分别用于肺炎的治疗中,具有抗炎、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的作用,能够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本次研究在于探究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的优势所在。研究目的1.基于现代文献数据挖掘,探究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选穴依据。2.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评价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拔罐在肺炎治疗的作用优势及特点,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参考。3.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针罐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对比,观察针罐结合辅助治疗方案在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治疗作用,包括对患者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排痰方面)、血液炎性指标、预后等,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提供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1.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CBM、万方、维普4个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2月,纳入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临床疗效观察、队列研究。采用Excel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26.0和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分析针灸疗法在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 CNKI、CBM、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 和 Cochrane Libaray,检索时间自建库起至2021年2月,纳入相关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拔罐在肺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病程及有效率方面的作用。3.针罐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依据随机数字表,将61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分至试验组、对照组。3.1治疗方案3.1.1对照组根据2019年《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制定西医治疗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先使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待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回示后改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并积极施以化痰、吸氧、退热等对症治疗。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3.1.2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和拔罐治疗。针刺:主穴为肺俞、大椎、尺泽、合谷、足三里。实证加中脘;虚证加气海。发热加鱼际,腹胀便秘加天枢,咳痰不畅加天突。操作:患者取侧卧位,针刺肺俞、大椎,肺俞行平补平泻法30秒,大椎行提插泻法15秒,均不留针;而后取仰卧位,针刺合谷、尺泽、足三里,诸穴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30秒,留针15-20分钟。拔罐:选穴为大椎、风门、肺俞以及依据胸部听诊啰音较多部位局部选穴。操作: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先在上背部和听诊啰音较多部位施予闪罐,而后在上述选穴施予留罐5分钟,力度使得罐内皮肤隆起约1-2mm,不宜过度吸拔。每日行针刺、拔罐治疗各1次,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1个疗程。3.2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3.2.1主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排痰积分:痰液性质和排痰量。评价时点:每日监测,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进行比较。3.2.2次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包括血WBC、NE%、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患者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评价时点:实验室指标、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评价。死亡率于治疗结束后第14天、第28天随访记录评价。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一1.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出4276篇文献,查重后剩2740篇文献,最终纳入44篇文献,共提取处穴位处方51组,涉及腧穴82个,总频次340次。1.2结果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居多;取穴以四肢、背腰部为主;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络穴较为常用;根据关联规则分析核心穴对:曲池-足三里-合谷。根据聚类分析可分为三大类:足三里、曲池、合谷、太冲、丰隆;列缺、中府、风池;脾俞、肾俞、肺俞、大椎。2.文献研究二2.1纳入文献情况按照检索策略共检索到714篇文献,最终纳入1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表时间为2007-2020年,均为中文随机对照试验。干预措施均为单纯拔罐加西药治疗与西药对照。9项研究对象为儿童,余4项研究对象为成年人,又以中老年人居多。2.2结果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1.19,95%CI(1.14,1.24),P<0.00001];试验组较对照组能缩短患者退热、咳嗽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长,[MD=-0.46 天,95%CI(-0.68,-0.24),P=0.0005;MD=-1.86 天,95%CI(-2.05,-1.67),P<0.00001;MD=-1.00 天,95%CI(-1.13,-0.87),P<0.00001]。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较对照组而言,试验组能缩短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改善肺部体征。3.临床研究3.1排痰积分在排痰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排痰积分经治疗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第3天的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痰液性质积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各自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排痰量积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第3天(P<0.01);对照组中,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个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血液炎性指标WBC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分别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相比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NE%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NE%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第7天低于第3天(P<0.01);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两组治疗各时点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在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较第3天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在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3 CPIS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CPIS评分显着降低(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5第14天及第28天死亡率两组患者在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经卡方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结果提示:针灸治疗本病重视近部选穴,循经远取;阳经使用居多;强调特定穴使用;核心穴对是“曲池-合谷-足三里”。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提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肺炎能缩短患者退热时间、咳嗽和肺部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长,提高临床有效率,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3.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较单纯西医治疗能够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改善痰液性质、减少痰量有明显优势;能够降低血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滕占理[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历代本草中细辛的功效演变及古今方剂中细辛用量与配伍应用的规律,为临床中细辛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搜集汉唐至明清期间古代本草书籍中相关细辛的记载,以及《方剂大辞典》(彭怀仁版)中收录的汉唐至清含细辛的古代方剂、近20年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等期刊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含细辛的现代方剂共2933首,建立含细辛方剂数据库,采用Excel 2013、SQL Server 2008等数据分析软件及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 Miner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结果:1从古至今细辛入药部位经历了由“根部”到“全草”再到“根与根茎”的变化;其通窍之效,古代为通利诸窍,不仅限于鼻窍;古代载其有补益之效,认为辛能补肝润肾,但不同于补益气血阴阳之补药。2细辛中毒的常见原因是单用入散剂用量过大或汤剂煎煮时间太短。3细辛内服方以治疗五官诸病(包括眼病、鼻齿诸病等,其中眼病为诸病之首)、各类痛证(包括目痛、头痛、齿痛、痹证等)、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喘、感冒等)、痈疽诸疮等外科疾病为主。细辛外用方以治疗齿痛、齿摇不固、牙疳等齿疾为主;其次痈疽诸疮等外科诸疾、眼鼻等五官诸疾、头痛痹证等也较为常见。4细辛历代丸剂散剂常用量范围为1-2g,煮散常用量范围为1-3g,变化较小;历代汤剂常用量范围变化较大,经历了由汉唐至宋金元骤降、明清至现代缓升的变化,现代医家细辛常用量为5g;细辛用于解表散寒、通窍时用量宜小,用于止痛、温肺化饮功效时用量宜大;汤剂中细辛用量可分为1-6g的常规用量、6-9g的中剂量、9-15g大剂量及15g以上的超剂量,现代在治疗痹证、心脑血管疾病等久病顽疾时常用15g-50g,此时需久煎40分钟-1小时。5含细辛方剂的内服方中,治疗眼病时细辛常与防风、人参、车前子配伍;治疗鼻齿诸疾时细辛常与防风、川芎、白芷、肉桂、当归配伍;治疗咳喘时细辛常与肉桂、杏仁、干姜、五味子、半夏配伍;治疗感冒时细辛常与麻黄、防风、川芎、肉桂、白术配伍;治疗中风时细辛常与防风、肉桂、川芎、当归、麻黄配伍;治疗痹证时细辛常与防风、肉桂、独活、附子、川芎配伍;治疗头痛时细辛常与川芎、白芷、防风、羌活配伍;治疗妇科诸病时细辛常与当归、肉桂、防风、川芎配伍;治疗儿科诸病时细辛常与大黄、人参、防风、当归、黄芩、肉桂配伍。外用方中,治疗齿痛等齿疾时白芷、升麻、川芎、防风配伍;治疗眼科诸病时细辛常与黄连、秦皮、黄柏、防风、玉竹等配伍;治疗痈疽诸疮时细辛常与白芷、当归、川芎、白芍等配伍。结论:朝代、剂型、病症及细辛入药部位、毒性等是影响细辛用量的重要因素,现代临床应用时需注意剂型和病症的差异,入汤剂时细辛常用量为1-6g,可根据咳喘、眼病、痹症、胸痹、鼻炎等不同病症相应增大其用量,不应完全局限于1-3g的标准。细辛配伍多基于其辛温之性,因其辛烈温燥以防太过故多配伍补益药及收敛药以敛制散、配伍寒凉药以寒制燥;因其辛散解表、温则化饮、通经止痛而多配伍解表散寒药、温化寒痰药、温里药增其功效。

李瑞莹[4](2020)在《威灵养胃汤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针对糜烂性胃炎(CEG)在临床治疗中Hp耐药性和根除后再感染等问题,基于云南省名中医张超教授治疗胃脘痛验方威灵养胃汤前期临床研究基础,通过对威灵养胃汤治疗糜烂性胃炎(CEG)伴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临床研究,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民族医药治疗CEG合并Hp阳性提供有效药物和参考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云南省中医医院脾胃科门诊CEG合并Hp阳性患者108例,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口服威灵养胃汤(云南威灵仙、北沙参、兰花参、马蹄香、小红参、小白及、蜚蠊、重楼、炒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炒黄芩、川黄连、甘草),7天为1疗程,服用4疗程;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呋喃唑酮片、阿莫西林胶囊、枸橼酸铋钾胶囊,7天为1疗程,服用2疗程后改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继续治疗2疗程。两组在治疗4疗程后对两组Hp根除率、胃镜下黏膜恢复情况、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等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结束停药28天后复查Hp,Hp根除率经比较,治疗组为76.00%,对照组为75.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威灵养胃汤具有抗Hp的作用。2.胃镜下胃黏膜修复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胃镜下胃黏膜修复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98.00%,对照组52.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在改善CEG合并Hp阳性中医症状方面,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组间各症状积分比较:治疗4周后在胃脘痞满、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嗳气、反酸方面,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组50例(脱落4例)中医辨证分型占比依次为脾胃湿热证16例(32.00%)、肝胃不和证13例(26.00%)、寒热错杂证9例(18.00%)、脾气虚证8例(16.00%)、脾胃虚寒证4例(0.02%)。表明威灵养胃汤治疗CEG合并Hp阳性临床主要适应证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气虚证。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均未出现异常。结论:1.威灵养胃汤治疗CEG伴Hp感染能有效根除Hp,显着修复胃黏膜,有效改善中医症状。2.威灵养胃汤可治疗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气虚证、脾胃虚寒证之CEG伴Hp感染的患者,前四种证型为临床主要适应证。3.威灵养胃汤治疗CEG伴Hp感染服用安全、未发现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且价格低廉、患者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

简永英[5](2008)在《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研究纂要》文中指出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研究进展。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方验方、外治法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入手,发挥中医药治疗特色,提高以中医药为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

王海燕,邱幸凡,张六通,高铁祥,金远林[6](2006)在《“祛瘀生新”内涵及机理探讨》文中认为“祛瘀生新”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中医治疗法则,历史源远流长。它通过祛除瘀血,疏通经络;调畅气机、流通气血;营养组织、促进新生这3个方面达到祛瘀血生新血、新络及新物的目的。同时,祛瘀是生新的前提,生新是祛瘀的基础,它们是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

王海燕[7](2005)在《祛瘀生新法对脑梗死大鼠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祛瘀生新”是中医学治疗脑梗死的一个有效治疗原则,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祛瘀血生新络。这与治疗性血管新生有异曲同工之意。近年来,血管新生疗法已在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和心肌缺血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获得成功,也是目前治疗脑梗死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因此,本课题观察祛瘀生新方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半暗带区VEGF的影响,从分子和细胞两个水平、基因和蛋白两个方面,探讨祛瘀生新法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及机制。 方法:1、理论研究采用文献整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的方法。2、本实验设6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以线栓法复制脑梗死大鼠模型。各治疗组给予祛瘀生新汤灌胃,其余各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给药7天后,进行以下检测:以RT-PCR法观察大鼠脑组织VEGF mRNA表达的情况;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祛瘀生新方对大鼠脑组织VEGF抗原蛋白及CD31阳性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结果:1、“祛瘀生新”法通过祛除瘀血,疏通经络;调畅气机、流通气血;营养组织、促进新生这三个方面达到祛瘀血生新血、新络及新物的目的。同时,祛瘀是生新的前提,生新是祛瘀的基础,它们是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2、各剂量组VEGF mRNA表达水平均有所增强,特别是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增强尤其明显;祛瘀生新方各组均可以增加大鼠脑组织VEGF蛋白细胞的表达,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和非常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特别是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低剂量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中剂量组与大剂量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祛瘀生新方各组的微血管密度(MVD)比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有所增加,特别是祛瘀生新方大、中剂量组增加尤其明显。 结论:祛瘀生新法可以增强线栓法脑梗死大鼠脑组织CD31阳性微血管密度,湖比中医学院{(林卜’学位论文有一定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促血管生成因子一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来实现的。 关键词:祛疲生新法;因子(VEGF);血小板-治则研究;治疗性血管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 1)31);微血管密度(MVD写六;

张均克[8](2002)在《祛瘀生新治法源流及其对治疗性血管新生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祛瘀生新治法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其临床用法,以期对祛瘀生新治法理论的内核及精髓有所揭示,探讨拓展其新的应用领域的理论基础。探讨傅氏生化汤对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有效性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1.理论研究采用对文献发掘整理的方法。2.实验研究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空白对照组,模型组,SHT小剂量组;SHT中剂量组;SHT大剂量组。傅氏生化汤用水提醇沉法制成100%口服液(简称SHT)。采用切除右侧股动脉的方法建立后肢缺血模型。然后实验组每日给予SHT灌胃。术后第30天,取大鼠手术侧后肢内收肌制成冰冻切片标本进行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测,并通过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来观察比较各组的VEGF及其受体FLK-1/KDR基因表达及CD34抗原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微血管密度(MVD)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1.祛瘀生新治法理论渊源于阴阳学说,萌芽肇始于秦汉时期,发展形成于明清;祛瘀生新可以生络。2.大鼠缺血后肢骨骼肌切片上VEGF mRNA的表达情况中以SHT各组的表达均明显增强(与空白组和模型组比较P<0.05)。2.SHT中剂量组的fLK-1/KDRmRNA表达增强明显强于其他各组(P<0.05)。3.SHT各组都能增强后肢缺血大鼠的CD34抗原蛋白的表达(P<0.01),CD34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微血管壁,肌膜和肌纤维。4.SHT中剂量组和SHT大剂量组能明显增加后肢缺血大鼠骨骼肌的MVD。 结论:1.祛瘀生新治法用于治疗性血管新生的诱导是合理的可行的。2.傅氏生化汤提取剂在大鼠后肢缺血模型上有促血管新生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VEGF及其受体VEGFR2(FLK-1/KDR)基因的表达,从而诱导和促进内皮细胞的分裂增殖与游走,促使血管新生这一机制来实现的。

黄廷欣[9](2001)在《祛瘀生新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文中研究说明

谢苑芳[10](2014)在《祛瘀生新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及舌象变化规律》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祛瘀生新针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2、观察祛瘀生新针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3、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舌象变化规律。方法:根据临床需要设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适合入组研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将合格受试者按治疗组:对照组=1:1比例随机分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祛瘀生新针法。祛瘀生新针法针刺穴位:曲池、合谷、血海、丰隆、太冲、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白。进针得气后曲池、合谷、血海、丰隆、太冲五穴施以提插捻转泻法;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白五穴施以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期间每15分钟行手法1次,共行针2次,每日针刺1次。治疗2个疗程(7天为1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浆D-二聚体水平,评定其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舌象变化规律。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计量资料以方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中的非等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极显着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评分均有下降;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疗效评定方面,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30例,总有效率为90.0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组内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评分均有下降;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舌象比较,组内比较舌色、苔色、苔质改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舌形、舌下脉络、舌态改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前后监测生命体征、血常规、凝血、肝肾功能无明显改变,疗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祛瘀生新针法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2、祛瘀生新针法能有效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3、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以舌红胖大,苔黄厚多见,治疗后以舌淡暗胖大,苔薄黄,舌下脉络屈曲、舌歪斜治疗前后改变不明显。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对比无明显差异。4、祛瘀生新针法治疗安全有效。在临床中运用祛瘀生新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可行性。

二、祛瘀生新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祛瘀生新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肺与大肠相表里
    1.1经脉络属
    1.2生理配合
    1.3病理相关
2 法——调肺通肠,祛痰瘀毒
    2.1补肺通肠
    2.2降肺通肠
    2.3宣肺通肠
3 方药
    3.1补肺通肠汤
    3.2降肺通肠汤
    3.3宣肺通肠汤
4 典型病案

(2)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2 流行病学研究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临床表现特点
        5 诊断方法
        6 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综合防治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1 病名延袭
        2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3 治疗方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一 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研究二 拔罐辅助西药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类型设计
        2.2 样本量估算
        2.3 分组方法
        2.4 伦理审查
        2.5 治疗方案
        2.6 观察指标
    3 质量控制
        3.1 严格筛选受试者
        3.2 规范针刺、拔罐干预过程
        3.3 依从性保证
        3.4 盲法衡量和判断结果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5.2 观察指标基线比较
        5.3 临床疗效比较
        5.4 安全性评价
    6 讨论
        6.1 选题依据
        6.2 研究方案分析
        6.3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6.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细辛的基本概况
    1 细辛的药材品种
        1.1 药材源流
        1.2 品种考证
    2 细辛的功用认识
        2.1 两汉时期
        2.2 魏晋时期
        2.3 隋唐时期
        2.4 宋元时期
        2.5 明清时期
        2.6 现代应用
    3 细辛的毒性认识
        3.1 古代源流
        3.2 现代认识
    4 “细辛不过钱”的思考
        4.1 古代源流
        4.2 现代认识
第二部分 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方剂数据库的建立
        2.2 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内容
        3.1 药物味数
        3.2 主治病症
    4 研究结果
        4.1 细辛用量结果
        4.2 细辛用量规律
        4.3 细辛配伍结果
        4.4 细辛配伍规律
第三部分 细辛毒-效-量-配伍的相关性研究
    1 功效古今异同
        1.1 历代本草中细辛功效
        1.2 历代汤剂中细辛功效
        1.3 通窍之效被忽视之处
        1.4 其他争议之处
    2 毒-效-量-配伍相关性
        2.1 细辛效量关系
        2.2 细辛毒效关系
        2.3 细辛毒量关系
        2.4 影响毒性的因素
        2.5 效-量-病相关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历代细辛方方源分布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威灵养胃汤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二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
        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观察评定方法
        6 统计学方法
    三 研究结果
        1 临床研究入组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3 研究结果
        4 安全性观察
    四 讨论
        1 病因病机
        2 治法治则
        3 威灵养胃汤的临床应用基础
        4 威灵养胃汤的方义分析
        5 现代药理学研究
        6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7 存在问题及展望
    五 结论
    参考文献Ⅰ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Ⅱ
附表
致谢

(5)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研究纂要(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临床治疗
3 结 语

(7)祛瘀生新法对脑梗死大鼠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脑梗死的中医基本病机探讨
    2.“祛瘀生新”内涵及机理探讨
    3.脑梗死后的治疗性血管新生
    4.组方原则及用药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祛瘀生新方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VEGF mRNA表达的影响
    2.祛瘀生新方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3.祛瘀生新方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果与讨论
文献综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脑梗死的关系概述
附图
致谢

(8)祛瘀生新治法源流及其对治疗性血管新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Effects and its Mechanism of EBSPTR therapy on 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in Rats hind limb ischemic models
缩略语
文献综述 治疗性血管新生研究进展
    1. 血管发生生物学的研究
    2. 血管新生的基本过程
    3. 治疗性血管新生概念的提出
    4. 治疗性血管新生的诱导
    5. 中医血管新生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理论研究
第一章 祛瘀生新法的原始及其发展
    一. 理论渊源于阴阳学说
    二. 萌芽肇始于秦汉时期
    三. 发展形成于明清
第二章 祛瘀生新法的临床应用
第三章 祛瘀生新促血管新生的理论基础
    一. 祛瘀生新法具有理论上的普适性和临床应用的广泛性
    二. 血管概念的古典表征
    三. 血生络的可能机制
    四. 祛瘀生络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一 傅氏生化汤提取剂对大鼠后肢缺血模型VEGF及其受体VEGFR2(FLK-1/KDR)基因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药品与试剂
    2. 主要实验仪器
    3. 动物模型复制及分组给药
    4. 标本取材及冰冻切片
    5. 检测原理
    6. 检测方法与步骤
    7. 图象分析与数据处理
结果
    1. VEGFmRNA在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切片中的表达及分布。
    2. VEGFR2(FLK-1/KDR)mRNA在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切片中的表达及分布。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二 傅氏生化汤提取剂对大鼠缺血后肢组织CD34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试剂与药品
    2. 动物模型复制与分组给药
    3. 标本取材及组织切片
    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5. 结果判定:CD34阳性表达为棕黄色。
结果
    1. 组大鼠骨骼肌组织CD34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2. 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免疫组化染色CD34抗原表达情况
    3. 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MVD见表3。
讨论
    参考文献
讨论与结论
图像照片
致谢

(10)祛瘀生新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及舌象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认识与研究
        1.1.1 现代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认识
        1.1.2 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
        1.1.3 急性脑梗死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1.4 急性脑梗死与血浆D-二聚体
        1.1.5 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
        1.1.6 现代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
    1.2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与研究
        1.2.1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2.2 中风病的病因
        1.2.3 中风病的病机
        1.2.4 中风病的辩证治疗
        1.2.5 导师对中风病的认识
    1.3 对中风病的舌象观察的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合格病例确定
    2.2 研究方案
        2.2.1 方案设计
        2.2.2 施加因素
        2.2.3 随机方法
        2.2.4 治疗方法
        2.2.5 观察疗程
        2.2.6 观察项目
        2.2.7 疗效评定标准
        2.2.8 研究人员安排及培训
        2.2.9 技术路线图
        2.2.10 统计方法
    2.3 临床研究结果及统计分析
        2.3.1 病例分组
        2.3.2 祛瘀生新针法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2.3.3 急性脑梗死患者舌象变化规律
        2.3.4 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3.1 祛瘀生新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理论基础及经验
        3.1.1 祛瘀生新思想来源
        3.1.2 祛瘀生新的内涵
        3.1.3 祛瘀生新针法的发展
    3.2 祛瘀生新针法组成分析及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
        3.2.1 祛瘀生新针法组成及方解
        3.2.2 组穴中医认识及现代研究
    3.3 祛瘀生新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3.4 中风病舌象变化规律
    3.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四、祛瘀生新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韩秀丽,王秀娟.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2)
  • [2]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D]. 米淑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D]. 滕占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威灵养胃汤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李瑞莹.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研究纂要[J]. 简永英.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8(12)
  • [6]“祛瘀生新”内涵及机理探讨[J]. 王海燕,邱幸凡,张六通,高铁祥,金远林. 中医药学刊, 2006(08)
  • [7]祛瘀生新法对脑梗死大鼠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海燕. 湖北中医学院, 2005(04)
  • [8]祛瘀生新治法源流及其对治疗性血管新生的影响[D]. 张均克. 湖北中医学院, 2002(02)
  • [9]祛瘀生新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J]. 黄廷欣. 新中医, 2001(01)
  • [10]祛瘀生新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及舌象变化规律[D]. 谢苑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化瘀新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