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液体静脉滴注对烧伤热疗降温作用的研究及护理

低温液体静脉滴注对烧伤热疗降温作用的研究及护理

一、静脉滴注低温液体对烧伤高热降温效果的研究与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海,吴丹,邓梦华,马明远[1](2020)在《一种新型低温静脉输液装置对中枢性高热患者的降温效果及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物理降温方法是中枢性高热患者的主要降温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效果报道不一,且存在较明显的并发症。目的探讨一种新型低温静脉输液装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4 2 0070586.4)对中枢性高热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2019年佛山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中枢性高热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9)、普通静脉降温组(n=32)和应用降温装置组(n=32)。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体表物理降温,普通静脉降温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静脉输注低温液体(由冰箱冷藏4℃),应用降温装置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新型低温静脉输液装置输注室温液体。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 h及治疗48 h后的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bg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计数(PLT);观察寒战、心律失常、皮肤受损等并发症发生率;测量治疗前及治疗2、4、8、12、24、48 h的肛温;评估治疗1周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电话随访患者治疗28 d病死率。结果治疗方法和时间对FbgC、APTT、PT及PLT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和时间对FbgC、APTT、PT及PLT主效应均不显着(P>0.05)。应用降温装置组寒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和普通静脉降温组,皮肤受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7)。治疗方法和时间对肛温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和时间对肛温主效应均显着(P<0.05);其中应用降温装置组治疗2、4、8、12、24、48 h的肛温均低于对照组和普通静脉降温组(P<0.05)。治疗1周后应用降温装置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和普通静脉降温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新型低温静脉输液装置对中枢性高热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治疗具有快速且稳定的降温效果,且其并发症发生率低,可广泛应用于临床降温治疗。

许士海,单爱军,王进[2](2018)在《中枢性发热的治疗与护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枢性高热(central hyperthermia,CHT)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合并症,由于其是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因此单纯退热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目前认为,对于CHT最主要的治疗措施为物理降温,本文主要就CHT患者物理降温分类及具体方法作一综述,同时对低温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护理方法进行阐述,改善颅脑损伤合并CHT的临床救治效果。

林力[3](2016)在《不同材质冰袋对高热大鼠物理降温时效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皮下注射20%干酵母混悬液的方法构建大鼠高热模型,探索使用20%干酵母皮下注射方法构建发热模型的体温变化规律。比较使用清水、10%盐水、30%酒精、10%芒硝四种不同材质冰袋用于高热大鼠的物理降温效果。材料和方法1.将2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20%干酵母皮下注射致热组)和对照组(空白组)。测量实验前3天SD大鼠基础体温,第4天通过皮下注射20%干酵母混悬液的方法构建大鼠高热模型,定时监测并记录大鼠的体温变化情况。2.将5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清水冰袋降温组、10%盐水冰袋降温组、30%酒精冰袋降温组、20%芒硝冰袋降温组以及对照组。实验前测量3天SD大鼠基础体温,第4天通过皮下注射20%干酵母混悬液的方法复制大鼠高热模型,在SD大鼠体温升高至38.5℃及以上时,分别给予不同组别大鼠放置相应材质冰袋进行物理降温,冰袋放置时间为30min,30min后撤除冰袋。定时监测并记录上述五组大鼠的体温变化情况,观察是否发生不良反应。结果使用雄性SD大鼠皮下注射20%干酵母混悬液的方式构建高热大鼠模型,在开始的1.5-2h内先出现体温的小幅度降低,之后开始出现体温上升,于6.5-7h达到峰值,平均发热时程维持在12小时,在峰值平台期能维持6小时。比较四种不同材质冰袋用于高热大鼠物理降温的效果,清水冰袋材质硬,不容易塑形,棱角明显。另外三种材质冰袋均较松软,可塑形,其中10%盐水冰袋开始降温时的冰袋温度最低,用于高热物理降温时冰袋恢复到常温所需的时间长,降温过程中SD大鼠未出现寒战、皮肤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使用皮下注射20%干酵母混悬液的方式构建雄性SD大鼠高热大鼠模型,具有发热时程长,升温时间较晚,升温趋势缓和的特点,与大部分普通疾病的热型相似,可用于物理冰袋降温效果的比较研究。10%盐水冰袋物理降温的效果优于目前临床常用的清水冰袋,易塑形,舒适度高,不良反应少,能更好地降温,明显降低体温,改善高热程度,减少高热的时程。

吕超,叶正云,吴小松,罗运莲[4](2014)在《持续血管内降温在急性颈髓损伤高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持续血管内降温在急性颈髓损伤高热患者中的治疗作用及效果。并分析血管内降温治疗过程中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本院自2010年8月2013年11月间共收治排除感染等因素后出现高热(T>39℃)的患者18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随机分为两个治疗组:试验组91例,对照组89例。试验组为持续外周静脉滴注低温液体,并通过脱水、利尿药排除体内比热容高的水分来降低体温。对照组为常规物理方法降温,包括冰枕、冰帽和酒精擦等方法。对比两组治疗方法在急性脊髓损伤高热患者中的降温效果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降温有效率为95.60%,而对照组降温有效率为37.08%。试验组降低急性颈髓损伤高热患者体温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两种治疗方法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输液降温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治疗方式,在急性颈髓损伤中高热中有明显的降温效果,更具有可控性,并可量化管理。

张玉琴,任学娟,徐桂花,朱丽莎[5](2014)在《静脉滴注低温药液治疗中枢性高热患者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静脉滴注低温药液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效果。方法 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将30例中枢性高热患者按病种分层随机分为观察组(物理降温+低温药液滴注)和对照组(物理降温+常温药液滴注)各15例,观察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后2、6、10、14、18h耳温变化及72h后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前后体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在各时间点体温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前后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组间差异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后心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低温药液治疗中枢性高热疗效确切,且未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龙,王文华,朱胜强,金雪刚,谭卫国,张勇[6](2012)在《静滴低温液体治疗中枢性高热与脑保护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枢性高热是丘脑下部损伤导致的一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由于持续高热可进一步加重脑损害,因此及时有效地降低体温、控制高热是减轻脑细胞损害、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缺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1]。2010年1月以来,我院采用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的方法

陈龙,王文华,朱胜强,金雪刚,谭卫国,张勇[7](2012)在《静滴低温液体治疗中枢性高热与脑保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枢性高热是丘脑下部损伤导致的一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由于持续高热可进一步加重脑损害,因此及时有效地降低体温、控制高热是减轻脑细胞损害、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缺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1]。2010年1月以来,我院采用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的方法

胡忠荣,许冬梅,朱晓娟[8](2011)在《静脉滴注低温液体对中枢性高热患者降温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枢性高温的降温方法。方法:对30例在接受物理或药物降温后体温仍高于39℃的中枢性高热患者,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液温010℃,4060滴/m in进行降温。结果:降温有效率达100%,降温前后体温差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适应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确定液温、液量,适时对症护理。

刘一群[9](2010)在《小儿高热应用物理降温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对小儿高热常用的物理降温法进行综述,介绍各种方法的使用,比较优缺点,分析其适用范围,了解临床研究新进展,对临床上使用物理降温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建议。

李文娟[10](2009)在《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临床应用及进展》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检索近10年国内外文献,阐述了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概念(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液体选择、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滴速、注射液体时的检测指标),及其在高热降温和亚低温脑保护中的应用,表明静脉注射低温液体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尤其随着研究的深入,该技术在心肺复苏亚低温脑保护后保护脑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静脉滴注低温液体对烧伤高热降温效果的研究与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滴注低温液体对烧伤高热降温效果的研究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新型低温静脉输液装置对中枢性高热患者的降温效果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4.1 安全性指标
        1.4.2 疗效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3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4 降温效果比较
    2.5 预后比较
3 讨论

(2)中枢性发热的治疗与护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起中枢性发热的主要疾病
    1.1 脑血管病
    1.2 脑外伤和脑手术
    1.3 癫痫
    1.4 其他
2 CHT的特点
3 治疗与护理
    3.1 脑温监测
    3.2 CHT的治疗与护理
        3.2.1 原发病治疗
        3.2.2 药物治疗
        3.2.3物理降温
    3.3 高热治疗中的并发症及护理
        3.3.1 冻伤
        3.3.2 心血管并发症
        3.3.3 呼吸道并发症
        3.3.4 电解质紊乱

(3)不同材质冰袋对高热大鼠物理降温时效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设备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SD大鼠实验动物的准备-SD大鼠的适应性饲养及基础体温监测
        2.2 SD大鼠的随机分组和标记
        2.3 SD大鼠高热模型的构建方法
        2.3.1 测量SD大鼠基础体温
        2.3.2 配置 20%干酵母混悬液
        2.3.3 皮下注射 20%干酵母混悬液所使用的规定剂量
        2.4 冰袋的制作、冰袋内溶质温度下降趋势的观察
        2.4.1 普通冰袋的制作
        2.4.2 10%盐水冰袋的制作
        2.4.3 30%乙醇冰袋的制作
        2.4.4 10%芒硝冰袋的制作
        2.4.5 监测冰袋的温度
        2.5 观察、记录皮下注射 20%高活性干酵母混悬液后的大鼠肛温变化
        2.6 为高热SD大鼠实施降温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大鼠高热模型的构建
        1.1 高热模型大鼠基础体温值
        1.2 SD大鼠高热模型升温曲线
        1.3 20%干酵母溶液皮下注射SD大鼠高热模型过程中大鼠的行为生理反应
    2 放置不同材质冰袋物理降温大鼠体温变化趋势
        2.1 不同材质冰袋物理降温大鼠基础体温值
        2.2 10%盐水冰袋大鼠体温的变化规律
        2.3 10%盐水冰袋大鼠体温的变化规律
        2.4 30%酒精冰袋大鼠体温的变化规律
        2.5 10%芒硝溶液冰袋大鼠体温的变化规律
        2.6 对照组大鼠体温的变化规律
    3 放置不同材质冰袋物理降温大鼠体温变化最大值差异
讨论
    1 大鼠的基础体温监测
    2 测量距离、不同形式体温计测量大鼠体温的影响
    3 干酵母高热模型的建立
    4 不同材质冰袋用于高热大鼠物理降温的效果比较
    5 高热后复测体温时间点的合理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持续血管内降温在急性颈髓损伤高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2.1 计算最低输液量
    2.2 输液方式
    2.3 监测指标
    2.4 数据记录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静脉滴注低温药液治疗中枢性高热患者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低温药液的配制与使用方法
    1.3观测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不良反应的观察
    2.2 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耳温变化
    2.3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3 讨论

(6)静滴低温液体治疗中枢性高热与脑保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在正常情况下, 人是恒温的, 不因外界气候改变而有显着差异
    3.2 静脉滴注低温液体
    3.3脑功能的维护对中枢性高热患者的生命呈正相关
    3.4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的安全性

(7)静滴低温液体治疗中枢性高热与脑保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3.1在正常情况下, 人是恒温的, 不因外界气候改变而有显着差异
    3.2静脉滴注低温液体
    3.3脑功能的维护对中枢性高热患者的生命呈正相关
    3.4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的安全性

(9)小儿高热应用物理降温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方法
    1.1 通过降低室温、松散衣被。
    1.2 头放冰袋。
    1.3 温水拭浴。
    1.4 乙醇拭浴。
    1.5 薄荷乙醇浸剂擦浴法。
    1.6 温水沐浴。
    1.7 冷湿敷法。
    1.8 冷盐水灌肠。
    1.9 水枕降温。
    1.10 静脉滴注低温液体。
2.总结

(10)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概念
    1.1 静脉低温液体的液体选择
    1.2 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温度
    1.3 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速度
    1.4 静脉注射低温液体过程中的监测
2 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临床应用
    2.1 静脉输注低温液体在高热降温中的应用
        2.1.1 静脉注射低温液体降温的机制
        2.1.2 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临床应用
    2.2 静脉注射低温液体在亚低温脑保护中的应用
        2.2.1 亚低温的概念
        2.2.2 静脉注射低温液体在亚低温脑保护中的临床应用
3 小结

四、静脉滴注低温液体对烧伤高热降温效果的研究与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新型低温静脉输液装置对中枢性高热患者的降温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 张云海,吴丹,邓梦华,马明远. 中国全科医学, 2020(36)
  • [2]中枢性发热的治疗与护理研究进展[J]. 许士海,单爱军,王进. 中外医学研究, 2018(03)
  • [3]不同材质冰袋对高热大鼠物理降温时效的效果研究[D]. 林力.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7)
  • [4]持续血管内降温在急性颈髓损伤高热中的应用[J]. 吕超,叶正云,吴小松,罗运莲.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16)
  • [5]静脉滴注低温药液治疗中枢性高热患者的效果[J]. 张玉琴,任学娟,徐桂花,朱丽莎.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4(08)
  • [6]静滴低温液体治疗中枢性高热与脑保护的临床研究[J]. 陈龙,王文华,朱胜强,金雪刚,谭卫国,张勇.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08)
  • [7]静滴低温液体治疗中枢性高热与脑保护的临床研究[J]. 陈龙,王文华,朱胜强,金雪刚,谭卫国,张勇.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06)
  • [8]静脉滴注低温液体对中枢性高热患者降温疗效观察[J]. 胡忠荣,许冬梅,朱晓娟. 吉林医学, 2011(28)
  • [9]小儿高热应用物理降温法综述[J]. 刘一群.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02)
  • [10]静脉注射低温液体的临床应用及进展[J]. 李文娟. 中国当代医药, 2009(17)

标签:;  ;  ;  ;  ;  

低温液体静脉滴注对烧伤热疗降温作用的研究及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