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L-Prime 核磁共振测井仪

MRIL-Prime 核磁共振测井仪

一、MRIL-Prime核磁共振测井仪(论文文献综述)

朱维[1](2021)在《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探测特性分析》文中指出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是基于电缆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的升级产品,具有多种的探测优势。本文以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当前井下探测工作,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技术分析,结合笔者多年对井下探测工作的研究经验,提出一系列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的探测特性。仅供参考。

宁从前,周明顺,成捷,苏芮,郝鹏,王敏,潘景丽[2](2021)在《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在砂砾岩储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砂砾岩储层岩石矿物成分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常规电性特征难以反映储层流体性质,核磁共振测井一维流体识别方法存在较强多解性,油层与水层识别难度大。由此基于D-T2的二维核磁共振流体识别方法并同时考虑了储层流体的扩散和横向弛豫特征,减少了测井解释的多解性,并降低了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应用的作业与数据处理难度。该方法为准确识别复杂砂砾岩储层流体性质提供了有效手段,并为在更大范围内应用二维核磁共振油气层识别技术提供了可能。

罗嗣慧[3](2020)在《井周扫描核磁共振探头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直接针对流体进行探测的独特技术,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已经广泛应用到石油工业中,对于油气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及孔径分布等重要的岩石物理参数的测量与分析具有重大作用。现有的核磁共振测井解释方法都是基于层状均质性地层假设,即认为井眼周围的地层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岩石物理参数在同一地层深度、不同方位上是相同的,其结果可以反映该地层深度上地层的性质。然而,对于非常规复杂油气储层而言,其孔隙结构往往存在强烈的非均质性,不仅仅存在于沿井筒的轴向与径向方向上,也存在于以井轴为中心的不同方位上。这种不同方位上的地层非均质性则会导致核磁共振测井解释结果出现误差,影响对储层的判断。因此,设计一支具有井周扫描功能的核磁共振仪器,实现井筒周围地层的非均质性信息的获取意义重大。针对于如何获取地层非均质性信息这一科学问题,本文在现有的国内外电缆核磁共振测井仪探头以及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探头的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以实现核磁共振测井仪器方位扫描功能为出发点,对具有井周扫描功能的新型探头结构方案进行设计、制作、测试与实验验证。首先是具有井周扫描功能的新型探头方案设计。在核磁共振测井仪器探头的设计方案中,通常采用产生偶极磁场的磁体结构以及单个线圈的结构用于样品的极化与测量。然而,这种探头结构只能实现地层的单方位或全方位的测量,并不能用于地层方位非均质性的探测。在新型探头的设计方案中,通过设计产生具有方位指向性的、对称分布的、周向均匀的组合型磁体新结构,实现地层的方位极化;首次提出了井下核磁共振线圈阵列探测技术并设计了对应的阵列线圈结构方案,用于地层的方位测量,使得探头可以探测四个不同方位、角度约为90°的核磁信号响应区域。其次是线圈阵列的耦合与去耦方法研究。线圈阵列中的线圈单元在调谐到同一工作频率时会产生强烈的耦合作用,造成线圈效率的降低、额外频率噪声的引入并增加谱仪电子线路损坏的风险。通过数值模拟,详细地分析了线圈阵列中线圈单元之间耦合的原理,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井下核磁共振仪器线圈阵列的电容网络去耦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压制线圈单元之间的耦合效应并保证线圈单元的测量一致性、工作独立性和方位选择性。接下来是对所设计的四极子探头进行制作、加工与实验测试。通过对探头磁体与线圈阵列的结构优化设计,制作、加工、组装了一套原理实验样机。首先通过对磁体进行磁场扫描验证了磁体设计方案的正确性,通过对线圈阵列进行电性参数测量与电容去耦方法的测试,验证了线圈阵列中线圈单元的一致性与稳定性,以及去耦方法的有效性。设计并制作了模拟非均质性地层的刻度装置、搭载了测试条件,通过原理实验样机与商业化谱仪电子线路、地面采集系统的联调测试,获取了不同方位的核磁共振信号。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与制作的原理实验样机在不同方位上的核磁共振测量信号具有一致性,对于非均质性样品的测量具有方位的选择性。最后提出了一种了基于Jackson磁体结构的井周扫描核磁共振探头设计方案。针对于Jackson磁体结构所产生的磁场分布的特点,即敏感区域短、磁场强度弱的特点,通过引入环形聚焦磁体与高导磁材料进行被动匀场,实现了Jackson磁体结构与磁场分布的优化,增强了敏感区域高度、提升了磁场强度。设计并制作了一套基于优化后的Jackson磁体结构的井周扫描核磁共振探头原理样机。通过与商业化谱仪电子线路的联调测试,实现了该探头方案的扫描测量功能。该探头方案为利用LWD技术实现精准地质导向提供了参考。

宋欣桦[4](2019)在《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实验装置与接收电路设计》文中提出石油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石油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峻,大大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一定程度上甚至会威胁到国家安全,大力发展石油测井勘探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随钻核磁共振测井技术与其他测井技术相比不仅具有目标精准、分辨率高、还原度高等特点,还能够有效地避免因放射性测井液引起的污染,国际上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商用仪器,而国内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随钻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做了以下研究:1、深入了解核磁共振现象,分析核磁共振测井方法的工作原理,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随钻核磁测井技术,确定了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实验装置的整体设计方案,将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实验装置分为探头系统和电子线路系统,探头分为永磁体和天线,电子线路系统分为主控电路、发射电路、接收电路和采集电路。2、针对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实验装置的探头系统,采用“inside-out”结构,产生拉莫尔频率为500kHz左右的均匀静磁场,天线通过并联谐振的方式发射射频信号,并且接收原始的核磁共振信号;针对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实验装置的发射电路部分,采用由八个射频MOS管组成的双全桥结构,构成可将输入电压抬高一倍的功率放大电路;针对采集电路部分,采用基于100M以太网接口的八通道14位同步采集来进行数据的读取分析。3、针对核磁共振接收信号幅度较小的特点,设计了低噪声接收电路,包括电源电路、隔离吸收电路、低噪声前放电路、滤波放大电路、刻度电路及衰减测量电路的设计,达到总放大倍数为42000,滤波通频带为450kHz550kHz,带宽为100kHz的设计目标。4、对系统进行了室内测试。对接收电路进行了主要功能电路测试,测试其放大倍数、通频带、带宽、通带内总增益、工作温度等具体指标;对探头进行静磁场测试;对发射电路进行功率放大测试;对系统关键部件进行高温测试。

张世懋[5](2018)在《致密气藏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模式设计与技术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外致密储层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然而截止2017年,国内致密储层探明率却只占其总资源量的三成左右。随着致密气藏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面对的地质目标由中浅层转向深层、超深层,勘探的气藏类型由常规构造气藏转向更为隐蔽的岩性油气藏,面对的储层物性由低孔、渗转向超低孔、渗,与此同时许多技术难题逐渐成为致密气藏高效勘探与动用的瓶颈,这其中测井技术作为致密储层勘探开发全流程中不可或缺重要手段,在致密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环节中也遇到了很多悬而未决的难题,如在致密碎屑岩储层中的流体性质测井评价难题,低阻气藏如何准确识别,储层参数如何算准,这些问题在四川盆地中浅层侏罗系、中深层须家河组、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普遍存在。在致密碳酸盐岩储层中,也存在着诸多储层测井评价的难题,如在川西坳陷雷四段顶部白云岩储层中,高阻背景下相对低阻储层的气、水分布规律识别,扩径段密度曲线的质量问题等。在面对这些难题时,常规测井与一维核磁共振测井出现了多解性难题,限制了测井资料在储层评价中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探索一项新的测井技术尝试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国外许多常规气藏、页岩气藏中都已开展了研究,而这项技术在国内的起步较晚,尚未在致密气藏中发挥出明显的技术优势,限制了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基于以上难题,本文针对致密气藏的地质特征、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遇到的储层测井评价难题,为有的放矢的开展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研究打开突破口,通过分析核磁共振测井在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明确了测井采集操作规范、井眼扩径、观测模式选择对测井资料的影响,首次明确了针对致密气藏,T2-T1测井方法比T2-D测井方法更为适用,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一套基于T2-T1的致密气藏观测模式设计流程,通过实际测井资料的应用效果对比,优选出了适用的观测模式。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原始资料的处理方法和一维核磁共振测井有着明显区别,本文对T2-T1和T2-D两种二维核磁共振数据反演方法进行了分析,对原始资料处理过程中需要提供的各类地质、测井仪器、校正模型、钻井工程等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逐一确定了其取值依据。在利用岩心核磁共振分析数据刻度测井资料前,建立了岩心数据校正模型,尽可能消除数据采集环境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在取得了可以真实反映致密气藏的地质特征的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数据后,开展了核磁共振响应特征的地质影响因素分析,结合校正后的岩心实验分析结果,对致密储层中可能存在的不同流体二维核磁共振测井信号进行了识别,创新形成了致密碎屑岩储层与碳酸盐岩储层的二维核磁共振测井T2-T1气、水识别图版,在此基础上可对储层流体进行快速识别。为定量评价致密储层,分析了核磁共振弛豫时间与不同尺寸孔隙大小之间的关系,弛豫时间与储层中流体的孔隙度之间的关系,首次基于T1弛豫时间创新形成了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孔隙度计算模型,分别建立了适用于致密碎屑岩与川西雷四顶白云岩储层的渗透率计算模型,通过对比,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储层参数计算准确率明显优于常规测井方法与一维核磁共振测井方法。通过确定束缚流体与可动流体的弛豫时间截止值,创新形成了致密储层可动水饱和度计算方法,为储层流体性质的定量评价提供了解决方案。为验证形成的致密气藏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的应用效果,分别在目的层为致密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井中开展了技术实践,经过了测试结果验证,证实了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致密储层参数计算与流体性质评价的难题,在致密碳酸盐岩井中基于二维核磁共振测井资料,结合录井资料建立了扩径井段密度曲线的重构方法。本次研究形成的致密气藏二维核磁共振测井资料采集、处理、储层测井解释建模与提高常规测井曲线质量的思路、技术方法、取得的认识对于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致密气藏储层评价应用的推广及在其他类型油气藏的应用尝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讨论的价值。

柏志雨[6](2018)在《浅地表水文地质参数核磁共振测井仪探头及接收机的原理样机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地下水位变化的监测、暗流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以及污染地水文地质的勘察治理,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通过探测浅地表水文地质可以直观得到地下水的状况,特别是在城市建设、农田灌溉等工农业方面,都离不开对浅地表水文地质参数的测量。核磁共振测井技术作为一种水文地质探测技术能够直接对地下水孔隙度进行测量,与其他测井技术相比,具有速度快、分辨率高、反演解释唯一等特性,还避免了由放射性元素探测所引发的地层污染、环境干扰以及给工作人员带来的风险。目前核磁共振测井仪主要应用于油气探测,但是其仪器本身体积大,不便移动,服务费用高,无法应用在水位监测、楼宇道路地基等浅层地质的勘察。因此本文设计研发了一种小型化、易携带、且成本低的,主要应用于浅地表水文地质勘察的核磁共振测井仪的探头和接收机的原理样机。首先,根据测井需求,明确了核磁共振测井仪的探头设计要求。探头是整套核磁共振测井仪的核心,它的设计决定了测井的性能指标和仪器的发射系统及接收系统的各参数。对探头结构的设计主要通过方案对比,并结合测井仪小型化、易组装、成本低等特点实现。根据电磁场正问题的求解方法,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对永磁体静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反复调整永磁体形状和间距等参数,在保证仪器性能指标的前提下,确定了探头的结构,给出了当磁体直径6cm、高2cm、间距为20cm时,理论上的静磁场稳定区域是一个长轴2a约为1.1cm,短轴2b接近1cm的“椭圆形”圆环。为降低骨架对静磁场及射频磁场产生的影响,需选用磁导率接近空气的骨架材料,结合仪器实验时天线发热的问题,最终选用耐高温的“塑料王”—聚四氟乙烯作为探头骨架的材料,并利用画图软件AutoCAD绘制了模型,制作了探头骨架实物,完成了探头组装。其次,接收机采用了低噪声设计原则。对电源电路的设计采用了方案对比、理论分析和实际噪声测试的步骤。通过对放大电路噪声的理论分析,前置放大电路选用多级放大级联结构,选用了低噪声芯片作为前置放大器。针对信号信噪比低、频率高的特点,设计了Sallen-Key结构的八阶带通滤波放大电路,并利用Multisim进行了电路仿真。设计了零漂移放大电路,原理上避免了信号失真。最后,进行了屏蔽室内的探头测试、接收机测试、以及总体的系统测试。对探头的测试主要包括探头径向磁场测试和探测区圆环处磁场测试,根据实测数据给出了仪器的探测深度为距离探头中心67cm,工作频率为255kHz的结论;对接收机进行了本底噪声测试,其等效输入噪声为7.99nV?Hz1/2,等效输入噪声密度为2.95μV;探头与接收机的系统测试分别利用无噪声和加入噪声的核磁共振仿真信号,通过探头天线感应、信号接收处理,对接收到的图像和数据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接收到磁共振信号具有理想仿真信号衰减的趋势,波形平稳且完整,系统对于噪声有一定的滤除能力,实现了对浅地表核磁共振测井仪的探头及接收机的设计。

秦臻[7](2017)在《核磁共振测井正反演方法研究及其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应用》文中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8目的层属于典型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且发育大量微裂缝,非均质性强烈,导致核磁共振测井响应受影响、特征模糊;T2谱反演没有适合研究区的统筹优化方案;核磁测井进行储层评价仍存在疑问,尤其裂缝储层渗透率评价是难点。为此,急需进一步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总结了研究区目的层的岩石学和物性特征,主要发育宽度小于0.2mm的高角度裂缝;总结了P型核磁共振测井方法和仪器特征。基于研究区影响因素,建立核磁测井正演模型和方法,模拟发现孔隙结构变好通常会使T2谱整体向长弛豫成分移动,峰值明显变大但形状大致相似;研究区T2谱通常可指示界面和地层特征;储层饱含单相不同流体时T2谱相似,随油气饱和度增大,油水两相T2谱逐渐由单水峰向双峰、单油峰变化,气水两相T2谱幅度明显下降;研究区裂缝和碳酸盐岩胶结物对T2谱影响可忽略。针对T2谱反演,实现常用算法并分析影响因素,取长补短建立了研究区T2谱反演的统筹优化方案。先建立适合不同T2谱特征的最优布点方案,后基于BG理论与截止值最小准则选取截止值,再利用奇异值分解法(SVD)解得T2谱作为联合迭代重建算法(SIRT)初值,迭代反演最终T2谱。结合研究区核磁共振测井认识和方法,对比后优选了合适的识别流体、流体饱和度和孔径分布评价方法。重点研究了含裂缝致密砂岩储层中裂缝和基质双孔隙系统的渗透率评价方案。在无裂缝致密砂岩储层,建立了适用的基于HFU(水力流动单元)和FZI(流动带指标)理论分类地层的核磁测井渗透率模型。在裂缝致密砂岩层段,提出了裂缝和基质双孔隙系统渗透率评价的两类新方法,一类是快速估算新方法,即双侧向裂缝模型计算的裂缝渗透率与HFU和FZI理论分类地层核磁测井渗透率模型计算的基质渗透率二者之和;第二是裂缝新响应方程与渗透率理论模型,先建立该双孔隙系统的裂缝双侧向测井新响应方程,并提出虚拟岩心方案建立裂缝胶结指数和基质胶结指数计算模型,最终建立了裂缝参数非线性方程,即裂缝新渗透率理论模型。正演弄清了研究区核磁共振测井响应特征。反演实验表明统筹优化方案T2谱反演效率和精度综合最佳,优于其他常用截止值法和反演算法,且其最优布点方案可改善其他方法精度。应用中优选了差谱法识别流体,T2截止值法分析流体饱和度,并刻度了储层孔径分布评价模型,与录井或实验结果对应良好。研究区裂缝致密砂岩渗透率评价表明,新理论模型精度最高,可作为裂缝和基质双孔隙系统渗透率的精确评价方法;而快速估算新方法次之,适合测井现场快速分析。综上,基于核磁测井响应特征,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T2谱反演统筹优化方案、评价模型和裂缝致密砂岩渗透率快速和精确评价方法,提高了研究区含裂缝致密砂岩储层评价的精度和效率,可为致密砂岩测井评价提供参考并推广应用。

范伟,宋公仆[8](2015)在《电缆核磁共振测井探头发展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关于核磁共振测井探头发展现状问题的综述,侧重于对现有探头结构及参数等方面的具体分析。本文共由四部分组成。首先简单介绍了核磁共振测井发展历史;然后分析了已有核磁共振测井探头的结构和性能指标;随后按技术特征对探头进行了分类汇总;最后得出结论,组合式磁体、阵列式天线,可能成为核磁电缆测井探头的下一个发展方向。本文关于电缆核磁测井探头发展趋势问题的讨论,还远谈不上完整全面。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还应考虑油气勘探市场需求及核磁共振相关的无线电、磁性材料等技术的发展情况。

肖欢[9](2015)在《核磁共振技术在勘探生产中的应用》文中认为1946年核磁共振(NMR)原理提出后,很快受到世人的重视,并使NMR技术发展成为一种研究和测试工具,随之发展起来的还有核磁共振录井、测井技术.其中,核磁共振测井可以提供与岩性无关的准确孔隙度,直接测量地层自由流体体积、毛管束缚流体体积、粘土束缚流体体积,提供连续的渗透率曲线,反映储层孔隙结构,识别油水层: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岩石物性参数.针对核磁共振测井目的、响应特征和应用效果,我们总结了核磁测井解释中的五种应用模式;根据核磁共振录井项目技术特点和现场应用情况,结合试油试采结论,建立了初步的解释标准和解释方法.最后以高898井为例进行说明.

胡法龙,周灿灿,李潮流,徐红军,周凤鸣,司兆伟[10](2012)在《基于弛豫-扩散的二维核磁共振流体识别方法》文中提出基于MRIL-Prime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现有采集模式,将不同采集模式测井信息进行组合后获得二维核磁共振信号,利用多回波串联合反演技术获得孔隙流体弛豫-扩散的二维核磁共振信息分布,用以识别复杂储集层流体性质。相对一维核磁共振测井,该流体性质识别方法增加了扩散域流体信息,可以在二维空间内将油、气、水信号分离,提高核磁共振测井流体性质识别能力。利用MRIL-Prime仪器对南堡凹陷A井油层和B井水层进行多回波间隔的二维核磁共振测井试验,解释结果与试油结果相吻合,说明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在轻质油识别和大孔隙储集层流体识别方面相对一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有明显优势。

二、MRIL-Prime核磁共振测井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RIL-Prime核磁共振测井仪(论文提纲范文)

(1)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探测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静磁场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2 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的静磁场模拟与探测特性分析
    2.1 MRIL-WD静磁场分布
    2.2 proVISION的静磁场分布
    2.3 MagTARk的静磁场分布
    2.4 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的探测特性简析
3 结论

(2)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在砂砾岩储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砂砾岩储层流体识别难点
2 二维核磁共振流体识别方法与采集模式选择
3 应用效果分析
4 结论

(3)井周扫描核磁共振探头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核磁共振测井仪探头
    1.2 核磁共振测井仪探头技术的发展
        1.2.1 地磁场核磁共振测井仪探头
        1.2.2 基于Jackson结构的核磁共振测井仪探头
        1.2.3 MRIL系列核磁共振测井仪探头
        1.2.4 MR eXplorer核磁共振测井仪探头
        1.2.5 CMR Plus与 MR Scanner核磁共振测井仪探头
        1.2.6 FMR核磁共振测井仪探头
        1.2.7 MRT6911 核磁共振测井仪探头
    1.3 三维核磁共振测井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探头设计原理与数值方法
    2.1 井周扫描探头的设计原理
    2.2 磁场分布数值计算方法
        2.2.1 麦克斯韦方程组
        2.2.2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通解
        2.2.3 x-y平面下的二维有限元法
        2.2.4 r-z轴对称磁场有限元法
        2.2.5 三维有限元法
    2.3 电磁场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2.4 探头敏感区域计算
    2.5 梯度磁场中的信号强度与信噪比
第3章 四极子探头方案设计及数值模拟
    3.1 磁体设计
        3.1.1 磁体结构设计
        3.1.2 磁体结构优化与静磁场分布
    3.2 线圈设计
        3.2.1 线圈结构设计
        3.2.2 线圈结构优化与射频磁场分布
    3.3 信号幅度与信噪比的计算
第4章 线圈阵列的耦合及去耦方法
    4.1 线圈阵列的耦合与影响
    4.2 线圈阵列的去耦方法
    4.3 线圈阵列的去耦原理
    4.4 双线圈去耦的数值模拟
    4.5 四线圈去耦的数值模拟
第5章 探头制作、测试与验证
    5.1 探头制作实物
        5.1.1 磁体制作实物
        5.1.2 线圈制作实物
    5.2 探头实物验证
        5.2.1 磁体的静磁场分布
        5.2.2 磁体的涡流测试
        5.2.3 线圈阵列的电性参数测试
        5.2.4 双线圈单元的去耦测试
        5.2.5 四线圈单元的去耦测试
    5.3 探头的信号测试
        5.3.1 均质性刻度装置的测试
        5.3.2 非均质性刻度装置的测试
第6章 基于Jackson磁体的探头方案设计
    6.1 总体方案设计
        6.1.1 磁体结构
        6.1.2 静磁场数值模拟与磁体结构优化
        6.1.3 线圈结构设计与射频磁场数值模拟
        6.1.4 线圈结构的优化
    6.2 探头测试
        6.4.1 静磁场测试
        6.4.2 线圈阵列测试
    6.3 探头方位测量验证
第7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实验装置与接收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国外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1.3 国内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原理介绍及方案设计
    2.1 随钻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2 随钻核磁测井实验装置设计方案
    2.3 随钻核磁测井接收模块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随钻核磁测井实验装置设计
    3.1 总体设计要求
    3.2 探头模块设计
        3.2.1 探头结构设计
        3.2.2 探头磁体设计
        3.2.3 探头天线设计
    3.3 发射模块设计
    3.4 采集模块设计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随钻核磁共振测井接收模块设计
    4.1 电源电路设计
    4.2 隔离吸收电路设计
    4.3 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4.4 滤波放大电路设计
    4.5 刻度校准电路设计
    4.6 衰减电路设计
    4.7 本章总结
第五章 随钻核磁测井实验装置及接收模块测试评估
    5.1 接收机实物搭建及测试
        5.1.1 接收机电路板设计
        5.1.2 接收机主要功能电路测试
        5.1.3 接收机整体电路测试
    5.2 实验平台设计及测试
        5.2.1 探头系统测试
        5.2.2 发射电路测试
    5.3 高温测试
        5.3.1 碳化硅MOS高温漏电流测试
        5.3.2 高温驱动电路测试
        5.3.3 高温隔离IO电路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改进
    6.1 全文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致密气藏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模式设计与技术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发展
        1.2.2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应用
        1.2.3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5.1 研究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致密储层特征分析
    2.1 川西致密碎屑岩储层
        2.1.1 地质特征分析
        2.1.2 测井响应特征及技术挑战
    2.2 川西雷口坡组白云岩储层
        2.2.1 地质特征分析
        2.2.2 测井响应特征及技术挑战
第3章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模式设计
    3.1 核磁共振测井影响因素分析
        3.1.1 测井采集操作规范
        3.1.2 井眼扩径
        3.1.3 观测模式
    3.2 二维测井方法优选
        3.2.1 核磁共振测井方法
        3.2.2 二维测井方法对比
    3.3 测井观测模式设计
        3.3.1 观测模式设计原则
        3.3.2 观测模式参数设计
        3.3.3 观测模式对比检验
第4章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数据处理
    4.1 二维数据反演方法
        4.1.1 T_2-D反演方法
        4.1.2 T_2-T_1反演方法
    4.2 处理参数取值依据
        4.2.1 仪器与地层参数
        4.2.2 弛豫谱截止值
        4.2.3 储层流体谱峰特征值
        4.2.4 渗透率计算参数
        4.2.5 钻井液参数
    4.3 岩心刻度测井前数据校正
        4.3.1 数据影响因素分析
        4.3.2 岩心数据校正
第5章 致密储层流体判识技术
    5.1 地质影响因素分析
        5.1.1 储层岩性
        5.1.2 储层物性
        5.1.3 储层温度与压力条件
    5.2 流体特征值分析
        5.2.1 粘土束缚水
        5.2.2 毛管束缚水
        5.2.3 可动水
        5.2.4 天然气
    5.3 流体识别图版
第6章 致密储层参数建模方法
    6.1 孔隙度模型研究
        6.1.1 孔隙度分布区间
        6.1.2 孔隙度岩心标定
        6.1.3 孔隙度建模
    6.2 渗透率模型研究
        6.2.1 现有渗透率模型
        6.2.2 致密碎屑岩储层
        6.2.3 致密碳酸盐岩储层
    6.3 饱和度模型研究
        6.3.1 束缚流体饱和度
        6.3.2 可动流体饱和度
第7章 技术应用
    7.1 致密碎屑岩储层
    7.2 致密白云岩储层
    7.3 碳酸盐岩扩径段密度曲线重构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浅地表水文地质参数核磁共振测井仪探头及接收机的原理样机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2章 核磁共振测井仪基本原理及整体方案设计
    2.1 核磁共振测井仪的基本原理
    2.2 浅地表核磁共振测井仪探头与接收机的总体设计方案
        2.2.1 探头设计方案
        2.2.2 接收机设计方案
    2.3 本章总结
第3章 浅地表核磁共振测井仪探头结构设计
    3.1 浅地表核磁共振测井仪探头永磁体材料的选择
    3.2 探头静磁场的数学物理模型
    3.3 探头永磁体的数值模拟
    3.4 探头永磁体数值模拟特性分析
    3.5 探头永磁体的选取及探头骨架的设计
        3.5.1 永磁体结构和实物的选取
        3.5.2 探头骨架设计
    3.6 本章总结
第4章 浅地表核磁共振测井仪接收机硬件设计
    4.1 浅地表核磁共振测井仪电源方案设计
    4.2 浅地表核磁共振测井仪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4.3 浅地表核磁共振测井仪滤波放大电路设计
    4.4 浅地表核磁共振测井仪零漂移放大电路设计
    4.5 接收机仿真设计
    4.6 浅地表核磁共振测井仪接收机噪声分析
        4.6.1 噪声来源
        4.6.2 抑制接收机噪声的方法
    4.7 本章总结
第5章 浅地表核磁共振测井仪探头与接收机实测结果及分析
    5.1 探头静磁场测试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1.1 径向距离磁场对比分析
        5.1.2 探测区域圆环处磁场测试
    5.2 浅地表核磁共振测井仪接收机性能测试
        5.2.1 电源噪声测试
        5.2.2 接收机本底噪声测试
    5.3 屏蔽室内的系统总体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及研究建议
    6.1 全文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核磁共振测井正反演方法研究及其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质概况
        1.2.1 地理和构造特征
        1.2.2 地层沉积特征
        1.2.3 储层岩石学特征
        1.2.4 储层物性特征
        1.2.5 储层裂缝发育特征
    1.3 核磁共振测井正反演及应用概况
        1.3.1 核磁共振测井方法发展概述
        1.3.2 核磁共振测井正反演研究进展
        1.3.3 核磁共振测井应用进展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思路
    1.5 论文研究主要成果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核磁共振测井方法原理
    2.1 核磁共振现象物理基础
        2.1.1 原子核的自旋与磁性
        2.1.2 自旋角动量
        2.1.3 拉莫尔(Larmor)进动
        2.1.4 宏观磁化矢量
        2.1.5 核磁共振现象
    2.2 弛豫信号及其测量
        2.2.1 纵向弛豫(自旋–晶格弛豫)
        2.2.2 横向弛豫(自旋–自旋弛豫)
        2.2.3 纵向弛豫时间T1的测量
        2.2.4 横向弛豫时间T2的测量
    2.3 岩石孔隙流体的弛豫特征和测量
        2.3.1 表面弛豫
        2.3.2 扩散弛豫
        2.3.3 自由弛豫(体积弛豫)
        2.3.4 岩石孔隙流体的多指数弛豫和测量
    2.4 核磁共振测井仪器
    2.5 小结
第三章 鄂南核磁共振测井正演
    3.1 正演方法和相关参数
        3.1.1 核磁共振测井正演方法
        3.1.2 正演相关参数
    3.2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影响
        3.2.1 孔隙结构描述
        3.2.2 模拟方案
        3.2.3 不同孔隙结构影响
    3.3 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响应特征
        3.3.1 模拟方案和裂缝模型
        3.3.2 不同参数裂缝的影响
    3.4 储层界面的影响
        3.4.1 模拟方案
        3.4.2 对称双界面的响应
        3.4.3 不对称双界面的响应
    3.5 多相流体饱和度的影响
        3.5.1 模拟方案
        3.5.2 多相流体饱和度的影响
    3.6 碳酸盐岩胶结物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鄂南T2谱反演和优化方法
    4.1 T2谱反演模型
    4.2 联合迭代重建算法(SIRT)
        4.2.1 SIRT基本原理
        4.2.2 非负约束方法
    4.3 模平滑法(BRD)等平滑类方法
        4.3.1 BRD基本原理
        4.3.2 平滑因子的选取
        4.3.3 其他平滑类方法
    4.4 奇异值分解法(SVD)
        4.4.1 SVD基本原理
        4.4.2 截断奇异值分解法(TSVD)及改进
    4.5 T2谱反演影响因素
        4.5.1 布点方式和布点数影响
        4.5.2 回波个数影响
        4.5.3 信噪比影响
    4.6 鄂南T2谱反演统筹优化及分析
        4.6.1 统筹优化方案
        4.6.2 优化后效果分析与对比
    4.7 小结
第五章 鄂南地区核磁共振测井应用
    5.1 储层流体识别
        5.1.1 核磁共振识别流体的基本原理
        5.1.2 常规识别方法
        5.1.3 差谱法(DSM)
        5.1.4 移谱法(SSM)
    5.2 储层孔隙度与饱和度分析
    5.3 储层孔径分布评价
    5.4 鄂南地区储层渗透率评价
        5.4.1 经典渗透率模型
        5.4.2 致密砂岩渗透率模型
        5.4.3 裂缝致密砂岩新渗透率模型
    5.5 鄂南致密砂岩评价实例
        5.5.1 流体识别、饱和度和孔径分布评价实例
        5.5.2 渗透率评价及对比实例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电缆核磁共振测井探头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核磁共振电缆测井技术发展历史
2 国外探头结构及性能
    2.1 Los Alamos原型机
    2.2 MRIL-Prime
    2.3 MRIL-XL
    2.4 CMR-Plus
    2.5 MR Scanner
    2.6 MR Explorer (MREX)
3 技术特征分类
    3.1 按磁场类型分类
    3.2 按共振区域分类
    3.3 按工作频率分类
4结论

(9)核磁共振技术在勘探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2 核磁测井技术
    2.1 核磁共振测井仪器[6-9]
    2.2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的应用情况
        2.2.1 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计算
        2.2.2 孔隙结构研究
        2.2.3 轻质油模式
        2.2.4 稠油解释模式
        2.2.5 非碎屑岩储层解释模式
3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
    3.1 岩心样品的物性对比分析
    3.2 在油气层评价方面的应用
4 应用实例
5 结论及建议

(10)基于弛豫-扩散的二维核磁共振流体识别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方法原理
2 多回波串联合反演算法
3 应用效果分析
4 结论

四、MRIL-Prime核磁共振测井仪(论文参考文献)

  • [1]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探测特性分析[J]. 朱维.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1(02)
  • [2]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在砂砾岩储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J]. 宁从前,周明顺,成捷,苏芮,郝鹏,王敏,潘景丽. 岩性油气藏, 2021(01)
  • [3]井周扫描核磁共振探头关键技术研究[D]. 罗嗣慧.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4]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实验装置与接收电路设计[D]. 宋欣桦. 吉林大学, 2019(11)
  • [5]致密气藏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模式设计与技术实践[D]. 张世懋.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6]浅地表水文地质参数核磁共振测井仪探头及接收机的原理样机研制[D]. 柏志雨. 吉林大学, 2018(01)
  • [7]核磁共振测井正反演方法研究及其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应用[D]. 秦臻.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 [8]电缆核磁共振测井探头发展现状分析[J]. 范伟,宋公仆. 科技视界, 2015(26)
  • [9]核磁共振技术在勘探生产中的应用[J]. 肖欢.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10)
  • [10]基于弛豫-扩散的二维核磁共振流体识别方法[J]. 胡法龙,周灿灿,李潮流,徐红军,周凤鸣,司兆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05)

标签:;  ;  ;  ;  

MRIL-Prime 核磁共振测井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