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是企业脱困的重要保证(论文文献综述)
高露洋[1](2020)在《改革政治的多层想象 ——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研究》文中认为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是对中国改革历程的生动记录,内在蕴含了民族国家、现代化、改革之丰富语义,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表征符号。思考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创作,有助于审视中国改革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探究改革政治的多重面向,为反思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提供新的视域。首先,工业小说中改革政治的核心内涵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以科学技术为方法,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工业小说始终将国家置于现代化的时间序列上,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现实,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受文化保守主义影响,部分工业小说尝试将儒家文化、家族文化等传统文化内核与工业生产、企业家精神相结合,试验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促进现代化的可能性与代价;“工业史”小说则尝试修复国家与工人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叙写工业历史,缓释当下工人群体的身份焦虑。科学技术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手段,在新时期工业小说中继续以“红”与“专”的形式得到呈现。知识分子作为科技的主体成为叙述的中心,工人在生产中处于从属地位,但知识分子的留洋与工人为国分忧,暗示了“红”与“专”的对立。科学管理一方面被视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方法,具有无可争议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工人将科学管理视为压迫自身的方法。工人在失去科技话语权后,只能成为被管理的劳动力。新世纪工业史小说将“红”与“专”统一起来,工人子弟通过接受教育,既保证了工人文化的延续,又掌握了科学技术,完成了新世纪关于“又红又专”的想象。打工小说赋予“南方”以现代化的象征功能,集中呈现了打工者追求现代文明过程中的热望与代价,亦是中国现代化的缩影。南方或是现代文明的等价物,隐含了城与乡、现代与前现代的二元结构;或是检验劳动致富的实践空间;或是封闭的城市,拒绝打工者的闯入;或是生活的寓所,承载了打工者所有的喜怒哀乐。打工小说中的南方具有多样化的价值属性,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表意空间。其次,改革的推进伴随着阶层分化等社会矛盾的出现,使人们对改革产生质疑。工业小说与改革进程相呼应,反思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整合出现分裂的社会认同,修正社会对改革的认知。这突出表现在干部群像的改革实践以及对工人苦难的想象。不同阶段的改革实践赋予了干部形象特殊的政治意图和身份想象:他们或以“开拓者”之姿态表征国家改革的坚定意志;或以自身的失败反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必要性;或被“污名化”处理,成为改革代价的道德镜像;或成为“职业经理人”,探求解决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与资本逻辑矛盾的可能性。总之,干部形象的多种类别充分说明了中国改革的历时性与复杂性。工业小说中的苦难书写不仅仅在于展示苦难,更在于赋予苦难意义,达到阐释苦难的目的。《抉择》将苦难道德化,肯定工人对苦难的承担,通过惩治腐败回报工人对国家的忠诚,修复工人与国家的关系,消解了现实苦难的悲剧意义。《车间主任》认为苦难源于工人缺乏改革意识,苦难的克服有赖于工人自我的蜕变,简化了苦难生成的复杂性。《问苍茫》将苦难归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借助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情怀与马克思主义话语寻找解决现实矛盾的方法,最终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进退失据。《无碑》将苦难视为打工者融入现代文明的必要代价,以个人奋斗的失败反思资本逻辑中的劳动美学。最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书写工业历史,记忆工人文化,想象工人未来,成为工业小说创作的中心。在后工业社会,工人文化的再生产分化成两种不同的路径:一是对工人文化的浪漫怀旧,反思改革对社会道德文化的冲击,抚慰工人群体的精神伤痛,重建工人文化的当代价值;一是消解工人文化的崇高性,突出工人的失败图景,突破工业小说传统的叙述模式。两种路径都存在明显的认知偏见,彰显了后工业社会记忆工人文化的难度。
范佳佳[2](2019)在《当前国有煤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研究 ——以河南义煤集团为例》文中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煤炭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当前国有煤炭企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实现转型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煤炭企业面临着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企业的绿色发展的重任。这些都要求企业领导者及其广大干部职工,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对煤炭企业的新要求。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煤炭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结合企业当前的发展实际,关注职工的现实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企业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本文以河南义煤集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走访调查的方法,调查当前该集团职工的基本思想情况以及职工在工作中思想上出现的问题;调查该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现状,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在实际开展中取得的效果及其不足之处;最后根据调查结果,针对企业在思想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从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针对性,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这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加强国有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本文根据当前煤炭企业面临的新变化,来丰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一方面,希望能够为义煤集团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一些帮助,另一方面,希望能为其他煤炭企业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
汤素娥[3](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辉煌的历史;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上审视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明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赋予了劳动更多首创性、生动性、科学性的时代内涵、美好展望、切实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如何深入研究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捋顺其生成源流、廓清其内容构件、探究其理论品格、查摆其现实挑战、审思其实践要求,这对党中央在新时代团结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向劳动要精神力量、向劳动要社会实践、向劳动要文明素质、向劳动要生产力、向劳动要核心价值观,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深流长。从理论渊源上看,得益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从价值传承上看,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赓续;从文化涵育上看,深受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影响。从实践养成上看,离不开习近平自身在知青岁月、地方从政、治国理政等不同时期工作岗位的劳动锻造。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博大恢弘。其中,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劳动铸就“中国梦”、劳动成就人的价值。劳动精神论,披述了目标层面的科学劳动、体面劳动、幸福劳动的理想状态;理念层面的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德性态度;行为层面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实践道义。劳动主体论,沥述了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劳动关系论,陈述了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全面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鲜明。其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表现在: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其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表现在:时代性与人民性的高度融汇、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传承性与超越性的紧密结合、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其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表现在: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当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面临多方面的现实挑战。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在,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成因在于,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其危害在于,一定程度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妨碍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要遵循科学的实践要求。首要任务是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学校教育的育人质量、改进继续教育的育人效能、激活自我教育的内化作用。基本要求是筑造健康劳动环境,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必备保障是构建科学管用的劳动机制,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劳动权益维护的监督机制。
刘帅[4](2014)在《城市商业银行青年员工的主人翁品质培育研究 ——以包商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主人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大陆较为兴盛的一个词语,与此同时,与“主人翁”相关的“主人翁精神”、“主人翁品质”成为那时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集体组织的大会和新闻媒介上经常出现的词语。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行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就业方式、组织结构和价值导向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之,“主人翁”及其相关的品质和精神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由于受市场经济体制下追名逐利思想的影响,社会上一些人的主人翁意识淡薄,对所从事职业缺少认同感、归属感,怀着“身在曹营心在汉”和“脚踏两只船”的思想稀里糊涂地工作。由于员工主人翁意识不强而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家们的经营选择,这一点在城市商业银行也有着同样的现实。本研究探索性地提出“主人翁品质”的概念,以包商银行员工主人翁品质培育为研究对象,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为研究切入点,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主人翁品质的含义、特点和功能,发掘“主人翁品质”的时代内涵,有效把握包商银行员工主人翁品质的现状,探寻影响包商银行员工主人翁品质形成的因素,并根据其影响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意在为包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一个积极、健康、有序的人文氛围、管理氛围和组织氛围。
高如坤[5](2009)在《江西省省属军工企业改制的职工安置问题及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改制是一项涉及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的系统工程,在改制重组过程中,职工安置是国企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改制中能否做好职工安置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方面关系到企业改制能否顺利实施,维护稳定,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关系到企业在改制重组后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军工企业属于介于政策、市场和国家计划之间的一类特殊企业,由于体制、机制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原因,绝大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历史遗留问题多,包袱沉重,改革脱困任务迫在眉睫而且难度较大,主要难在职工安置上。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改革改制的政治、经济背景的研究以及江西省省属军工企业职工安置工作的回顾、分析和评价,力求探讨出一条军工企业改制的新路子,提出一些符合我国国情和军工企业实际情况的理论观点,更好地促进我国军工企业转变机制和体制,逐步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黄太春[6](2008)在《围绕大庆科学和谐跨越发展 解放思想发挥工会组织作用》文中指出在全国新一轮竞相发展的形势下,大庆市委重新审视市情,通过理性思考,在新的发展阶段对照先进,勇于查找大庆发展中的差距,增强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如果不抢抓新的历史机遇,又好又快发展,大庆就会被越落越远。为此,市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进一步解放思想学习实践活动,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统一思想,只有统一思想才能形成合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以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思路、新的目标、新的举措,推动大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实现大庆可持续发展。
郭清海[7](2007)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和发挥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改革争发展的新形势,就培养和发挥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提出了四个途径。分析了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完善企业取代会制度,力戒形式主义;健全激励机制,消除分配不合理现象;完善用人机制,避免用人不当,从而为切实落实"以人为本"思想,发挥职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张成[8](2005)在《甘肃银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分立破产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军工企业长期以来为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仍然承担着十分繁重的任务。但是,设备陈旧,基础设施老化,科研生产设施和技术得不到及时改造和更新;企业债务负担过大,企业办社会负荷沉重;人才引不进,留不住,职工队伍素质下降,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同时存在部门封锁,缺乏适度竞争;企业对市场反应慢、活力不足、效率较低。种种弊端,导致企业发展缓慢。国发[2002]7号文对军工企业改革脱困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和全面安排,提出了明确的任务、目标和要求。 本文通过对银光公司现状的分析及改制后生产经营情况的预测,并结合银光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用《公司法》和《破产法》相关理论,设计了银光公司分立破产的方案,并对方案的实施提出配套措施和建议。 银光公司是国家重点保军企业,可实施分立破产,即先军民品分立、后对民品部分实施政策性破产。通过分立,可以使军品公司精干主体,更好地履行保军职责;通过破产,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债务负担,使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大大增强,生存发展的空间及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变,职工得到妥善安置。通过资产重组,建立一个规范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市场主体,新的机制将为重组企业注入生机和活力,摆脱目前的困境,进而加速发展。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观点,指出了一条适合银光公司实际情况的改革发展道路。
朱金瑞[9](2005)在《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演进及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企业伦理是不可或缺的价值指导和理论资源。本文力图通过经济伦理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对当代中国企业伦理演进的特点及模式进行审视,以期给中国企业提供伦理建设的经验教训。 全文共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主要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企业伦理演进的历程、特点、原因及不足的研究。包括,计划经济时代是我国企业伦理的初建阶段,革命性是其主要表现;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表现在伦理意识、管理伦理等方面的自主探索;从邓小平南巡谈话到20世纪90年代末是企业伦理的培育阶段。一些企业表现了强烈的道德自律意识。努力追求公(国)有资本人格化,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身上表现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伦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伦理在借鉴与探索中完成了向创新的飞跃。第二板块重点对当代中国企业伦理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伦理模式,如政治化模式、企业家权威模式、使命模式、制度伦理模式、血缘亲情模式、集体伦理模式和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模式等的特点、积极作用和不足等进行分析。
王朝明[10](2004)在《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配合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中国的扶贫计划,已经推进了 10 多个年头,其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主要体现在农村反贫困行动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贫困人口由 20世纪 80 年代初的 2 亿多人,锐减到目前的 3000 万人左右。虽然如此,中国反贫困的任务仍是十分艰巨的。当前,贫困现象不仅表现在农村,而且随着体制转轨,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重新组合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可避免,企业下岗职工人数和城市失业者数量都在逐年增加,城市就业压力不轻,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尚有相当困难,以贫困职工和城市长期下岗失业者以及部分农村流动人口为主体的城镇新贫困人群正在形成,原来不为人们关注的城镇贫困问题,正快速地凸显起来。政府、社会各界均已意识到城镇贫困问题的治理已迫在眉睫,中国扶贫事业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对此,我们必须对中国的贫困问题和反贫战略进行重新的反思和定位。本论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双重转型”的背景,对骤然而起的城镇贫困问题进行经济、社会、人文、历史等多视角的深入考察和系统研究,即主要是从基本概念,贫困测度,致贫因素,反贫对策,目标和趋势以及国际比较上对城镇贫困问题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调查研究和认识分析。并力求通过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城镇反贫困战略体系,冀望能有助于缓解当前城镇贫困的蔓延,以便在继续推动改革深化的同时,统筹兼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切实维护好贫困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使他们能够分享到改革与发展的利益和成果,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论文共分 7 章,主要内容及观点如下:第一章,作为全论文的引论部分,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贯穿城镇贫困与反贫困研究思路的理论主线是人文关怀的精神,由此点明了本论文的研究主题和意义,并为后面各章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注入了灵魂和精髓。而全论文这个研究内核的提炼:一方面,是基于对经济学研究贫困的历史梳理,从而发现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关于人的研究和人文关怀精神已经逐步地丢失。这样,对涉及到人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主流经济学建树不多。相反,始终以社会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对象,以人类解放作为奋斗目标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地分析和深刻地洞见了自工业化以来资本主义社会贫困存在的根源,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制度变革方式,在这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这也正是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力对当前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与反贫困研究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建设的根本所在。因此,笔者在引论中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论断与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为指针,重新诠释现代人文关怀精神,从而铸造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与反贫困研究的理论内核。另一方面,是基于对工业化社会以来反贫困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要突破过去仅仅将贫困视为一种低经济收入和物质匮乏现象(当然这是贫困最基本的现象,但贫困的表现不止于此)的理解,扭转将反贫困囿 1 <WP=5>于临时性、施舍性的给钱送物的简单做法,提高扶贫的效果和效率,促使反贫困行动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人文化的轨道,必须张扬人文精神的旗帜(这也是当前一些国际机构将物质贫困上升为人类贫困来治理的理由所在)。这样,才能从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构建中国城镇反贫困的战略框架、政策体系和组织结构;这也为我们在后面各章的研究中提供了一个跨学科边缘交叉分析的理论框架。此外,引论部分还界定了众说纷纭的贫困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反贫困的要义,提出了关于贫困类型的划分,给出了测量贫困程度的指标体系;同时从文献的角度,重点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贫困学说和社会主义国家及其转型过程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以及经济学、社会学中关于贫困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并且确立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即框架结构。这一切为下文的分析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前提和学术准备。第二章,从现实客观的角度描述了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存在的状况。由于当前城镇贫困问题的突显,直接反映在城镇贫困人口构成的变化上。而说明这个变迁,我们运用了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分析了伴随着转型,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享有资源占有的阶层出现了分化,中国社会分层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在社会分层加剧的条件下,城镇贫困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为了识别这个变化的规模,探讨了尚无法统一的中国城镇贫困线标准,以及按照不同贫困线标准测算的城镇贫困人口规模,其中包括笔者提出的应把从农村进城的流动贫困人口估算在内的规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镇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和生存状况,运用英国学者汤森关于“贫困三分法”的理论,将当前城镇贫困归结为界于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之间的“基本贫困”状态。最后,归纳出转型期城镇贫困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影响。第三章,基于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背景,全面探讨了 20 世纪 90 年
二、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是企业脱困的重要保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是企业脱困的重要保证(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政治的多层想象 ——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
二、工业小说范畴的厘定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一章 改革主体:新时期民族国家想象的建构 |
第一节 民族国家神话与现代性反思的阙如 |
第二节 文化保守主义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构 |
第三节 “工业史”书写与缓释身份焦虑 |
第二章 改革路径:科技霸权与工人的失落 |
第一节 科技主体:工人主体地位的消解 |
第二节 科学管理:效率与公平矛盾的凸显 |
第三节 科学信仰:工人与科技再结合的可能性 |
第三章 改革前沿:“南方”的现代化想象 |
第一节 文明之地:无悔的现代性追求 |
第二节 财富之所:虚幻的奋斗传奇 |
第三节 封闭之城:永远的都市异乡人 |
第四节 生存之寓:被忍受的现实痛楚 |
第四章 改革干部:公平与效率的困境 |
第一节 “开拓者”型:官僚体制与卡理斯玛支配的失败 |
第二节 “无力回天”型:“好人”没用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吁求 |
第三节 企业家型:改革正义与干部形象的污名化 |
第四节 职业经理人型:身份焦虑与社会主义价值诉求 |
第五章 改革阵痛:工人苦难与认同政治的重整 |
第一节 《抉择》:主流话语与苦难的道德化 |
第二节 《车间主任》:改革神话与苦难的内在化 |
第三节 《问苍茫》:诗性正义与苦难的本质化 |
第四节 《无碑》:资本逻辑与苦难的价值化 |
第六章 怀旧与消解:后工业社会工人文化的再生产 |
第一节 怀旧:工人文化的浪漫想象 |
第二节 消解:工人文化的否定性书写 |
第三节 工人文化再生产的可能性与限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当前国有煤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研究 ——以河南义煤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阐释 |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义 |
(二)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义 |
第一章 加强当前国有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
一、新形势下加强国有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 |
(一)国有煤炭企业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
(二)国有煤炭企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
二、新形势下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
(一)有利于职工树立改革信心 |
(二)有利于职工增强改革决心 |
第二章 当前义煤集团企业职工思想状况调查 |
一、公司简介 |
(一)义煤集团职工分流情况 |
(二)义煤集团去产能工作情况 |
二、当前企业职工的思想状况 |
(一)政治素质方面 |
(二)法律素质方面 |
(三)思想道德方面 |
(四)心理健康方面 |
三、当前职工思想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
(一)思想上的困惑 |
(二)工作中的压力 |
(三)觉悟上的差异 |
第三章 义煤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分析 |
一、当前义煤集团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情况 |
(一)党委系统 |
(二)工会 |
(三)各基层干部队伍 |
二、当前义煤集团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现状 |
(一)教育内容 |
(二)教育方法 |
(三)当前职工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和评价 |
三、当前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受到弱化 |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方式较为单一 |
(四)企业构建的心理疏导机制不够完善 |
第四章 加强国有煤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对策分析 |
一、加强企业党建工作 |
(一)发挥企业党委政治核心作用 |
(二)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
(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二)树立以职工为本的工作观念 |
三、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内容针对性 |
(一)教育内容紧密结合企业发展实际 |
(二)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职工思想实际 |
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
(一)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新媒体宣传模式 |
(二)注重寓教于乐,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形式 |
(三)完善心理疏导机制的建设 |
结语 |
附录 A |
附录 B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流 |
2.1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 |
2.1.1 根植马克思劳动学说的沃土 |
2.1.2 汲取恩格斯劳动学说的精粹 |
2.1.3 吸收列宁劳动学说的精华 |
2.1.4 承袭斯大林劳动学说的精髓 |
2.2 价值传承: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劳动论述的赓续 |
2.2.1 坚持毛泽东劳动论述的价值底色 |
2.2.2 延续邓小平劳动论述的价值取向 |
2.2.3 拓深江泽民劳动论述的价值内涵 |
2.2.4 丰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价值要义 |
2.3 文化涵育:中国优秀劳动理念的影响 |
2.3.1 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的规范 |
2.3.2 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的浸润 |
2.3.3 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习礼 |
2.4 实践养成:自身成长经历的劳动锻造 |
2.4.1 萌芽阶段:知青岁月时期的劳动锤炼 |
2.4.2 发展阶段:地方从政时期的为民服务 |
2.4.3 完善阶段:治国理政时期的运筹帷幄 |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构件 |
3.1 劳动价值论 |
3.1.1 劳动创造人类文明 |
3.1.2 劳动托起“中国梦” |
3.1.3 劳动成就人的价值 |
3.2 劳动精神论 |
3.2.1 目标层面:劳动的理想状态 |
3.2.2 理念层面:劳动的德性态度 |
3.2.3 行为层面:劳动的实践道义 |
3.3 劳动主体论 |
3.3.1 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 |
3.3.2 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 |
3.3.3 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 |
3.4 劳动关系论 |
3.4.1 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 |
3.4.2 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 |
3.4.3 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 |
4.1 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 |
4.1.1 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 |
4.1.2 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 |
4.1.3 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 |
4.1.4 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 |
4.2 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 |
4.2.1 时代性与人民性高度融汇 |
4.2.2 科学性与革命性有机统一 |
4.2.3 传承性与超越性紧密结合 |
4.2.4 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 |
4.3 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 |
4.3.1 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 |
4.3.2 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 |
4.3.3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 |
4.3.4 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 |
第5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现实挑战 |
5.1 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 |
5.1.1 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 |
5.1.2 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 |
5.1.3 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 |
5.1.4 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 |
5.2 现实挑战的成因剖析 |
5.2.1 国家层面: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 |
5.2.2 社会层面: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 |
5.2.3 家校层面: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 |
5.2.4 个人层面: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 |
5.3 现实挑战的主要危害 |
5.3.1 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 |
5.3.2 妨碍和谐社会的有序构建 |
5.3.3 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 |
5.3.4 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 |
第6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实践要求 |
6.1 首要任务:着力加强劳动教育引导 |
6.1.1 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
6.1.2 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育人质量 |
6.1.3 改进继续劳动教育的育人效能 |
6.1.4 激活自我劳动教育的内化作用 |
6.2 基本要求:全面筑造健康劳动环境 |
6.2.1 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 |
6.2.2 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
6.2.3 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 |
6.3 必备保障:构建科学管用劳动机制 |
6.3.1 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 |
6.3.2 建立健全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 |
6.3.3 建立健全落实劳动理念的监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城市商业银行青年员工的主人翁品质培育研究 ——以包商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主人翁品质概述 |
2.1 主人翁的提出 |
2.1.1 主人翁一词的历史演变 |
2.1.2 新主人翁精神的提出 |
2.2 主人翁品质 |
2.2.1 主人翁品质的内涵 |
2.2.2 主人翁品质的主要内容 |
2.3 主人翁品质培育的相关理论 |
2.3.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
2.3.2 社会学中的角色扮演理论 |
2.3.3 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 |
2.3.4 职业道德理论 第三章 包商银行青年员工主人翁品质现状分析 |
3.1 包商银行现状 |
3.1.1 包商银行概况 |
3.1.2 包商银行员工结构 |
3.2 包商银行青年员工主人翁品质现状 |
3.2.1 包商银行青年员工主人翁品质表现 |
3.2.2 包商银行青年员工主人翁品质现状特征 第四章 影响包商银行青年员工主人翁品质形成的原因分析 |
4.1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
4.1.1 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 |
4.1.2 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影响 |
4.1.3 组织方式分散化的影响 |
4.2 单位微观环境的制约 |
4.2.1 股权结构单一制约着员工的归宿感 |
4.2.2 激励手段的单一影响着员工的向心力 |
4.3 个人自身组织方面的问题 |
4.3.1 员工自身的责任意识不强 |
4.3.2 员工自身的参与意识不高 |
4.3.3 员工自身的奉献精神缺乏 第五章 包商银行青年员工主人翁品质培育的对策 |
5.1 观念转变:重视员工主人翁意识的培养 |
5.1.1 要意识到员工主人翁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
5.1.2 要意识到员工主人翁意识培育的可行性 |
5.2 制度建构:体现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
5.2.1 制定有效的激励手段 |
5.2.2 创新企业管理方式 |
5.3 环境营造:孕育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
5.3.1 重视青年员工文化活动的开展 |
5.3.2 重视以绩效考核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建设 |
5.4 教育培训:塑造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
5.4.1 重视入职后的培训 |
5.4.2 培训机制的创新 |
5.5 自我教育:强化员工的主人翁品质 |
5.5.1 自我教育的理论路径 |
5.5.2 自我教育的实践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城市商业银行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
(5)江西省省属军工企业改制的职工安置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论文的选题意义 |
第2章 基本概念 |
2.1 改制的基本概念 |
2.2 职工安置的基本概念 |
2.3 劳动关系的基本概念 |
第3章 相关的理论综述 |
3.1 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理论概述 |
3.1.1. 人力资本的有关理论 |
3.1.2. 要素有用论 |
3.2 管理学的有关理论概述 |
3.3 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理论概述 |
3.4 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理论观点 |
3.4.1. 改制定位 |
3.4.2. 构建新型公有制形式 |
3.4.3.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构成形式推动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 |
3.4.4.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制重组的根本 |
3.4.5. 兼顾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原则进行国企改制重组 |
第4章 军工企业改革改制情况介绍 |
4.1 国有企业改制情况 |
4.1.1. 国有企业改制的现状 |
4.1.2. 国有企业改制的难点 |
4.2 军工企业破产的特殊政策 |
4.3 军工企业重组发展的方向 |
4.3.1 军工企业改制要实现股权多元化格局 |
4.3.2 要把重组作为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的一个战略决策 |
4.3.3 军工企业改制要树立超前意识 |
4.3.4 军工企业的重组要体现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
4.3.5 要把创新战略作为军工企业重组的关键环节来抓 |
4.3.6 改制重组要发挥证券市场与投资机构的重要作用 |
第5章 江西省省属军工职工安置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
5.1 江西省属军工企业职工安置的基本情况 |
5.2 江西省省属军工职工安置方案 |
5.2.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5.2.2 在职职工安置的主要渠道 |
5.2.3 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问题的处理 |
5.2.4 离退休人员的安置 |
5.2.5 抚恤人员的安置 |
5.2.6 对企业拖欠职工的费用进行妥善处理 |
5.2.7 其他事项 |
5.2.8 资金筹措 |
5.2.9 组织实施 |
5.3 职工安置方案的操作性和主要做法 |
5.3.1. 职工安置工作目标明确,定位准确 |
5.3.2 职工安置一步到位,关闭破产改制分步实施 |
5.3.3 给予职工的优惠政策实现突破 |
5.3.4 制定"四事先行"操作程序 |
5.3.5 及时跟进"五到位"措施,确保了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
5.4 职工安置工作的主要经验和体会 |
5.4.1 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是根本前提 |
5.4.2 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大力协助和支持是有利条件 |
5.4.3 组织得力,扎实工作是职工安置工作顺利完成的根本原因 |
5.4.4 企业领导班子思想统一,工作尽心尽责是基本保障 |
5.4.5 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是安置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
5.4.6 以人为本,精心操作是圆满完成职工安置工作的关键所在 |
5.4.7 积极做好后续工作,夯实企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
5.5 职工安置的现实意义 |
5.6 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
第6章 解决军工企业改制时职工安置问题的一般对策及建议 |
6.1 积极宣传,转变思想观念 |
6.2 加深个案问题研究,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
6.2.1 正确认识国有企业改制 |
6.2.2 正确处理好各利益群体的关系 |
6.3 拓宽思路,多渠道筹集职工安置费用 |
6.4 强化各级领导在职工安置工作中的作用 |
6.5 规范操作是职工安置工作的重要环节 |
6.5.1 规范劳动关系处理程序 |
6.5.2 认真对待特殊身份人员的安置问题 |
6.6 妥善安置职工,最大限度地保证职工再就业 |
6.6.1 改制企业要尽可能多地接收原企业职工 |
6.6.2 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6.6.3 加强对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
6.6.4 群策群力,做好分流职工的后续工作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和发挥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的内涵 |
二、培养和发挥职工主人翁意识的途径 |
三、培养和发挥职工主人翁意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8)甘肃银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分立破产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国有企业改制的相关理论 |
2.1.1 国有企业改制的概念 |
2.1.2 国有企业改制的历程 |
2.1.3 国有企业改制的内容 |
2.1.4 国有企业改制分立的规定 |
2.2 企业破产的相关理论 |
2.2.1 企业破产及破产法 |
2.2.2 我国破产法律制度的现状 |
2.2.3 企业破产的类型及法律适用 |
2.2.4 企业破产的法律程序 |
2.2.5 现行破产法律、法规的缺陷 |
3 银光公司概况及目前的处境 |
3.1 公司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产品结构及科研技术状况 |
3.1.3 公司改革情况 |
3.2 公司目前的困境 |
3.2.1 生产经营方面的困难 |
3.2.2 企业办社会的压力和职工安置的困难 |
3.3 国家关于军工企业改革脱困的特殊政策 |
3.3.1 军工企业破产的特殊政策 |
3.3.2 军工企业重组发展的方向 |
4 银光公司分立破产的方案设计 |
4.1 银光公司分立破产的目标与原则 |
4.2 银光公司分立破产方案 |
4.2.1 分立破产的思路和程序 |
4.2.2 军民品公司的分立 |
4.2.3 民品公司破产 |
4.3 银光公司职工安置方案 |
4.3.1 退休和提前退休 |
4.3.2 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地方管理 |
4.3.3 伤残职工的安置 |
4.3.4 自谋职业安置 |
4.3.5 退养安置 |
4.3.6 重组公司竞聘上岗安置 |
4.3.7 其它人员的安置 |
4.4 银光公司资产重组方案 |
4.4.1 资产构成 |
4.4.2 资产重组方案 |
4.5 新成立公司的运行方案 |
4.5.1 军品公司的运行方案 |
4.5.2 重组公司的运行方案 |
5 银光公司实施分立破产方案配套措施 |
5.1 最大限度的保障职工的权益 |
5.1.1 优先偿还职工的劳动债权 |
5.1.2 妥善安置困难职工的就业与生活 |
5.1.3 抓好企业的生产经营,稳定职工的基本收入 |
5.2 对职工进行扎实细致的沟通解释 |
5.2.1 领导重视,责任到位 |
5.2.2 抓住重点,宣传到位 |
5.2.3 发挥党团员的模范作用 |
5.2.4 抓苗头,积极防范不稳定因素 |
5.3 主动与地方政府沟通,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
5.4 对职工按类制定安全可行的过渡措施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演进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有关研究概述 |
三、基本研究思路 |
四、创新点、重点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建(计划经济时代) |
第一节 革命性的企业伦理 |
一、自觉的革命道德觉悟 |
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
三、有效的企业伦理建设方法 |
第二节 成因 |
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二、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
第三节 企业伦理的积极作用和时代局限性 |
一、积极作用 |
二、时代局限性 |
第二章 探索(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 |
第一节 企业伦理的探索 |
一、伦理意识觉醒 |
二、管理伦理新探索 |
三、企业广告由告知型到情感道德型转变 |
第二节 动因 |
一、市场竞争的推动 |
二、企业考核与升级制度的激励 |
三、企业经营自主权确立的催动 |
第三节 转型时期企业的伦理困惑和面临的问题 |
一、企业的伦理困惑 |
二、企业道德失范 |
第三章 培育(南巡谈话到90年代末) |
第一节 企业道德自律 |
一、对企业形象的新认识 |
二、内强道德素质 |
第二节 实现公有资本人格化,力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
一、搞好国有企业的坚定信念和敬业精神 |
二、探索公有资本人格化机制,力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
第三节 企业伦理培育的成因及出现的问题 |
一、成因 |
二、问题 |
第四章 创新(进入21世纪以来) |
第一节 伦理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伦理融入企业经营理念 |
二、日益自觉化的社会道德责任意识 |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提升企业道德实力 |
第二节 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企业道德精神 |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道德提出的挑战 |
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企业道德精神 |
第三节 创新的原因 |
一、“以德治国”方略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 |
二、加入世贸组织的必然要求 |
三、社会对企业道德批判所形成的压力 |
第四节 创新中的缺陷 |
一、国企改制中出现的权力性腐败 |
二、员工基本权益尚待进一步落实 |
三、科技产品营销与电子商务中的失信行为 |
第五章 当代中国企业伦理模式分析 |
第一节 企业伦理模式的含义及特质 |
一、企业伦理模式的含义 |
二、企业伦理模式的特质 |
第二节 当代中国若干企业伦理模式分析 |
一、政治化模式 |
二、企业家权威模式 |
三、使命模式 |
四、制度伦理模式 |
五、血缘亲情模式 |
六、集体伦理模式 |
七、跨国经营的本土化模式 |
结语: 中国企业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一、以社会主义道德为指导 |
二、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
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
四、与国际企业伦理规则相协调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论 |
1.1 研究的主题和意义:反贫困——经济学的人文关怀 |
1.1.1 叩问千年贫困:自然之物抑或社会“怪物” |
1.1.2 经济学的追寻:治理贫困与人文关怀 |
1.2 若干基本范畴的诠释和辨析 |
1.2.1 贫困的涵义和分类 |
1.2.2 贫困的测量及其标准 |
1.2.3 “反贫困”的释义 |
1.3 理论回顾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贫困理论文献述评 |
1.3.2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第二章 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的现状:规模、分布与特征 |
2.1 中国转型期社会分层的嬗变与城镇贫困人口的变迁 |
2.1.1 转型时期社会阶层分化的基本状况 |
2.1.2 转型时期城镇贫困人口构成的变迁 |
2.2 当前中国城镇贫困的识别与规模 |
2.2.1 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识别标准 |
2.2.2 关于城镇贫困人口规模的各种估计 |
2.3 当前中国城镇人口的分布与生存状态 |
2.3.1 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 |
2.3.2 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状态 |
2.4 转型期城镇贫困的主要特征与社会影响 |
2.4.1 城镇贫困的主要特征 |
2.4.2 城镇贫困存在的社会影响 |
第三章 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的致因分析 |
3.1 背景分析: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 |
3.1.1 “转型”的涵义与中国转型的过程 |
3.1.2 城镇贫困:一个转型进程中的问题 |
3.2 支配城镇贫困变化的三大因素: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失业状况 |
3.2.1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城镇贫困显露 |
3.2.2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失业与城镇贫困 |
3.3 制约城镇贫困发生的若干社会环境与个人因素分析 |
3.3.1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对城镇贫困的影响 |
3.3.2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贫困问题 |
3.3.3 新型社会保障体制建立滞后与城镇贫困 |
3.3.4 人力资本脆弱性对城镇贫困深化的原因分析 |
3.4 城镇贫困运行的沼泽地:城镇贫困陷阱解读 |
第四章 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指导思想与战略构架 |
4.1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
4.1.1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指导思想 |
4.1.2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基本方针 |
4.2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基本构架 |
4.3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推进阶段 |
4.3.1 对 21 世纪前期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走势的基本判断 |
4.3.2 中国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推进阶段 |
4.4 中国农村扶贫与城镇反贫困的比较与整合 |
4.4.1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 |
4.4.2 中国农村扶贫战略的政策措施及其绩效评析 |
4.4.3 中国城镇反贫困与农村扶贫的比较整合 |
第五章 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战略的模式选择(Ⅰ)——经济战略类型 |
5.1 加强宏观调控与城镇反贫困 |
5.1.1 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宏观经济波动对城镇贫困的影响 |
5.1.2 中国城镇反贫困的宏观经济政策 |
5.2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反贫困 |
5.2.1 东、西部地区经济互动中的反贫困透视 |
5.2.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城镇反贫困政策选择:以西部城市为例。 |
5.3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城镇反贫困 |
5.3.1 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在城镇反贫困中的战略位置 |
5.3.2 困境与突围:国企改革攻坚初见成效 |
5.3.3 探索和建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推进城镇减贫的良性互动机制 |
5.4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与城镇反贫困 |
5.4.1 基于反贫困的分析:分配中的效率与平等 |
5.4.2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与缓解贫困的政策框架 |
5.5 充分扩大就业与城镇反贫困 |
5.5.1 反失业支撑城镇反贫困的理论定位 |
5.5.2 城镇反贫困战略中的就业政策组合 |
第六章 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战略的 |
模式选择(Ⅱ)——综合战略类型 |
6.1 可持续发展中的城镇反贫困 |
6.1.1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检视 |
6.1.2 一个现实的研判——中国矿产资源枯竭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其治理 |
6.2 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城镇反贫困 |
6.2.1 中国城镇反贫困的一个重大思路:综合协调发展、多元复合型城镇化模式的选择 |
6.2.2 发展多元复合型城镇化模式与防止流动性边缘贫困的蔓延 |
6.2.3 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与有效治理城市失业性贫困 |
6.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反贫困 |
6.3.1 中国城镇反贫困的保障制度设计及政策工具 |
6.3.2 中国城镇反贫困保障制度及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
6.4 人力资本积累与城镇反贫困 |
6.4.1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概念及其投资要素 |
6.4.2 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缓解城镇贫困的政策设计 |
第七章 国际城市反贫困的经验与启示 |
7.1 世界贫困的共同性与特殊性 |
7.2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反贫困及其制度安排 |
7.2.1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济贫方案 |
7.2.2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反贫安排 |
7.2.3 法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家庭及公共救助方案 |
7.2.4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以立法为基础的社会照顾体系 |
7.2.5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家救助的宗旨与内容 |
7.2.6 西方发达国家的“贫困线”(Poverty Line)制度 |
7.3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反贫困行动 |
7.3.1 发展中国家城市贫困的状况及其特征 |
7.3.2 发展中国家城市反贫困的战略模式及其政策取向 |
7.4 经济转型国家城市反贫困的对策 |
7.4.1 经济制度向市场化和私有化激进转变过程中的贫困问题 |
7.4.2 应对贫困:转型调整与制度重建 |
7.5 经验与启示 |
7.5.1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概括 |
7.5.2 发展中国家的艰难探索 |
7.5.3 转型国家的应急反应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 记 |
四、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是企业脱困的重要保证(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政治的多层想象 ——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研究[D]. 高露洋. 河北大学, 2020(02)
- [2]当前国有煤炭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研究 ——以河南义煤集团为例[D]. 范佳佳. 大理大学, 2019(01)
- [3]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D]. 汤素娥. 湖南大学, 2019(07)
- [4]城市商业银行青年员工的主人翁品质培育研究 ——以包商银行为例[D]. 刘帅.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4(02)
- [5]江西省省属军工企业改制的职工安置问题及对策探讨[D]. 高如坤. 南昌大学, 2009(S1)
- [6]围绕大庆科学和谐跨越发展 解放思想发挥工会组织作用[J]. 黄太春. 中国职工教育, 2008(08)
- [7]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和发挥职工的主人翁意识[J]. 郭清海. 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2007(S1)
- [8]甘肃银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分立破产方案研究[D]. 张成. 西安理工大学, 2005(04)
- [9]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演进及模式研究[D]. 朱金瑞.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10]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D]. 王朝明. 西南财经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