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枪武器系统效能数学模型研究

气枪武器系统效能数学模型研究

一、航炮武器系统效能的数学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岳通[1](2020)在《定距弹对无人机的毁伤概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无人机在世界各地的冲突中出现的频率及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由于“低小慢”无人机易于提带,操作难度小、价格低廉、不易发现等特点,使得无人机成为了很多别有用心的人或恐怖袭击者优先选择的武器,对大型会场的安保,重点目标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给国家安全带来了威胁。为应对“低小慢”无人机在军事领域和反恐领域带来的威胁,提出了利用近程高射速防空武器系统发射定距弹,空炸形成自然破片来硬毁伤无人机的反无人机技术,以提高对无人机的毁伤效能。文中运用基于对空空炸射击条件下的坐标毁伤定律计算模型,计算定距弹对无人机的毁伤概率。该计算模型考虑到了弹目相遇点、弹目相遇速度、相遇角度、破片动态飞散角、武器射弹散布误差、随动误差、火控误差等因素。为解算得到弹目相遇点、弹目相遇速度、相遇角度;文中通过对比分析了龙格-库塔法及麦克劳林级数解析法在解算外弹道诸元方面的计算精度,结果表明:麦克劳林级数解析法在解算弹丸各飞行参数值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最大为误差6%,并用麦克劳林级数法解算得到目标各提前点坐标、弹丸落角、落速、飞行时间等弹道飞行参数。为解决进行弹道计算时,所需的气动参数,文中运用CFD软件对定距弹在不同马赫数(Ma=0.8-3.0)、不同攻角(?=0?-9?)、不同转速(0-80000r/min)下,动静态的气动参数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并给出了气动参数随弹丸不同转速、不同马赫数及不同攻角的变化规律。为考虑破片的动态飞散特性,文中分析计算出定距弹在静爆状态下的破片的初速,破片飞散角及其破片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破片动态飞散角度及动态速度需考虑弹丸在提前点出的落速。用该毁伤概率计算模型计算给出,同一航路下,目标在不同飞行速度及武器在不同射速、不同点射长度下的毁伤无人机的概率,武器系统射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计算得到的武器的射角及方向角随打击时间的变化曲线可以为随动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张瑜[2](2020)在《直升机航炮对机动目标射击效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武装直升机在现代战场上可对地面目标及空中目标实现火力打击,并可对我方单位实施火力支援。本文首先对机动目标的轨迹跟踪预测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无迹卡尔曼滤波的交互式多模型算法对目标轨迹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传统的CV、CT运动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滤波处理获得算法对机动目标跟踪过程中的滤波误差及标准差;随后建立了航炮内外弹道计算分析模型,并通过数值仿真对比分析了航炮内外弹道过程中装药量对航炮的初速影响以及初速、弹道风、射角等因素对航炮外弹道的影响,随后分析了初始扰动、直升机下洗流对航炮外弹道的影响,并建立了航炮落点散布及立靶散布计算仿真模型;其后建立了航炮对地面二维机动目标及空中三维机动目标的毁伤概率计算分析模型,并分析了航炮对机动目标的毁伤效能;最后运用Matlab与C#混合编程技术,采用模块化编程编制了航炮对机动目标的射击效力分析软件,便于计算分析航炮对机动目标的轨迹跟踪、航炮内弹道、外弹道、射击散布及毁伤概率。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建立了直升机航炮对地面、空中机动目标的射击效力计算分析模型,为直升机航炮的效能分析、模拟对抗训练及实战演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徐康发[3](2020)在《多机协同空战智能决策与评估方法》文中指出近些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先进装备的大量列装,空战智能化程度及战场复杂程度愈来愈高,多机协同空战智能决策与评估问题也成为了我军争夺战场制空权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协同作战空战战场中出现的环境变化快、敌情复杂、敌我信息量大以及模型复杂等问题,本文从我机编队对空协同作战的作战流程开始研究,将空战过程分为多机多任务分配、空战攻防决策和攻防决策评估三个过程。本文通过对基础任务信息、固定数据的采集分析结果,对我机进行协同任务分配,根据不同的任务分配结果开展实时的战机空战攻防决策,再基于决策的结果进行评估,判断是否需要二次决策,完成整个闭环的空战过程。此外,本文基于QT5可视化开发平台和C++编程语言,开发并搭建分配-决策-评估一体化空战综合仿真平台进行仿真验证工作。论文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方面:首先,针对多机协同任务分配问题,提出了基于一致性的分布式算法。通过建立多机任务分配的约束模型,在考虑我机携带载荷的种类、数量以及任务时序性和时间窗口期的前提下,采用分布式算法构建相关任务集,并利用一致性原则建立冲突消解规则,保证任务的完成度和飞机的使用率。通过数值仿真任务分配路径轨迹以及时序轨迹,验证算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其次,针对战机空战攻防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模糊决策树算法。由于空战决策过程中各个指标耦合性较大,模型复杂且无法用精确的函数准确表示,因此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构建决策属于特征属性集,并将指标模糊化处理,再根据决策需求,将攻防决策考虑为机动决策、火力决策和干扰决策共同输出。同时根据决策树算法生成响应的模糊推理规则,并针对传统决策树存在的结构冗杂、泛化能力差以及决策时间久的问题,通过给定阈值和将模糊增益比去模糊化的方式,将多叉树进行剪枝为二叉树,从而提升决策树的快速决策能力和普适性。通过数值仿真敌我空战轨迹,验证证明了算法的合理性。再者,针对战机攻防决策评估问题提出了基于云模型的空战决策评估算法。该算法针对评估对象特点,分层建立决策评估指标体系,利用一致性赋权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进行指标集赋权,通过对空战过程中的基础数据进行采样,求解加权偏离度和语言集评语以及可信度。通过数值仿真指标集云模型实验证明,该算法能够有效解决评估过程中评估语言集的不确定性问题,评估结果快速有效。最后,基于QT5可视化开发平台和C++编程语言工具开发多机协同空战综合仿真平台。本章详细阐述了软件架构以及分界面结构。利用给定基础数据输出任务分配结果,在分配结果的基础上输出攻防决策结果,再针对决策结果进行评估,输出评估结果,从而完成了整个平台的开发工作。通过测试用例试验表面,该分配-决策-评估一体化空战综合仿真平台运行快速准确,相关算法设计的合理有效。

余驰,张钢峰,杨超[4](2019)在《航炮射击炮振响应抑制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有效抑制后坐力和前冲后坐位移,对航炮射击炮振响应抑制特性进行分析。建立航炮前冲后坐的动力学模型,对航炮射击无缓冲时后坐力以及航炮射击过程的刚度进行分析,对不同射速、阻尼条件下的后坐力和前冲后坐位移响应抑制进行仿真试验。该研究可为航炮在武器系统集成应用提供参考。

肖俊波[5](2019)在《小口径自动炮低后坐发射与振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以科研项目中的多种小口径自动炮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武器系统低后坐发射和连发射击身管振动控制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多体系统动力学、枪炮内弹道学、气体动力学等理论与方法,对所研究的小口径自动炮系统低后坐发射机理及技术、架座受力与身管振动控制的关键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研究工作,解决武器系统发射时后坐力大、振动剧烈的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某小口径自动炮的结构特点和发射原理,考虑身管和架座弹性变形建立了火炮连发射击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获得了单发和连发射击条件下的后坐运动和后坐力规律,与试验测试结果吻合较好,并发现了不同射速对后坐力变化有较大影响,获得了摩擦阻尼缓冲器参数与射速的匹配关系对后坐力的影响规律,合理匹配小口径自动炮射速与摩擦阻尼缓冲器的相关参数,能够有效降低该火炮的后坐力。(2)提出了将膛口制退器和缓冲器两者合理匹配的高效减后坐力技术,实现大幅度降低自动炮连发射击后坐力。建立了小口径自动火炮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计算,使该自动炮后坐力得到了显着降低,理论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基本相符。得出了只有将高效的膛口制退器与缓冲器的参数合理匹配,才能使小口径自动炮的后坐力得到显着降低的结论。(3)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与“N元M次正交多项式数值拟合”相结合,对制退器与摩擦阻尼缓冲器参数匹配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出了制退器与摩擦阻尼缓冲器结构参数的最优解。这两种优化方法相结合,对所建立的复杂数学模型,可以方便、快捷、精确地求解出设计方案中的最优解,这种优化设计方法不仅计算量相对较小而且最优解精确度较高。(4)提出并设计了新型时延式喷管气流反推减后坐装置,并与多种膛口制退器进行了匹配和分析。推导了含有变质量项的内弹道方程组和含有变质量项的后效期火药燃气基本运动方程组,建立了时延式喷管装置多体动力学数学模型。分析了时延式喷管气流反推减后坐装置对膛口制退器制退效率的影响。新型时延式喷管气流反推减后坐装置与膛口制退器两者有机相结合,既能够明显使身管武器发射的后坐力降低,又能够对弹丸的初速影响较小。(5)提出将高效膛口制退器、时延式喷管减后坐装置和新型阻尼可调缓冲器3者相结合的复合型减后坐技术,建立了小口径自动炮复合型减后坐刚柔耦合数学模型。经过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计算结果曲线与试验曲线基本相符。将高效膛口制退器、时延式喷管减后坐装置和新型阻尼可调缓冲器3者相结合的复合型减后坐技术能够有效使自动炮后坐力显着降低。(6)提出了利用喷管气流反推动力偶来同步控制火炮身管振动的技术,并提出了制退减振双功能喷管气流反推动力偶来同步控制火炮身管振动的技术。喷管气流水平反推冲量可以高效减后坐,喷管气流垂直反推冲量形成的动力偶可以有效控制火炮身管振动,由于后坐力是引起身管振动的主要激励力,因此减少武器身管的后坐力也可以实现使身管减振的目的。(7)提出一种新型身管武器自适应保压超高速弹丸推进技术,能显着提高常规身管武器弹丸初速。该技术能够在保持最大膛压基本不升高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枪炮身管武器的弹丸初速,是一种可行的超高初速弹丸推进新原理,并将高效膛口制退器、时延式喷管减后坐装置和新型阻尼可调缓冲器3者相结合的复合型减后坐技术在超高初速身管武器上加以应用,表明该复合型减后坐技术能够有效使该超高初速自动炮的后坐力显着降低。通过上述关键问题的研究,最终形成了一整套适应小口径自动炮系统低后坐发射与身管振动控制的研究方法,为我国新一代高初速、高精度、低后坐、轻量化的小口径自动炮系统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撑。

李佳圣[6](2014)在《三脚架支承转管机枪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气动力控制振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口径转管机枪由轻型三脚架搭载射击,具有威力大和机动性强的突出优点,但也带来了后坐力大、射击稳定性差和射频难以提高的问题。本文以轻型三脚架支承射击的大口径内能源驱动转管机枪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转管机枪射击时的射击稳定性为核心研究内容,运用多体动力学理论、气体动力学理论以及外弹道方程对转管机枪由轻型三脚架搭载射击时的动态特性以及射击散布进行数值计算,分析影响转管机枪射击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以提升转管机枪系统在轻型三脚架上的射击稳定性为最终目标,对转管机枪系统发射动力学特性、膛口制退原理、膛口助旋制退原理以及火药气体反推控制连发射击振动机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多体动力学建模理论,考虑土壤作用力与内能源转管武器射频变化,建立了含轻型三脚架的大口径转管机枪系统发射动力学模型。基于射击过程中的膛口动态响应,结合外弹道方程建立了转管武器射击散布数学模型。通过动力学仿真以及外弹道计算,分析了转管机枪系统射击散布,并以此作为评价转管机枪射击稳定性的衡量标准。通过分析转管机枪射击散布和膛口动态响应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影响射击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后续提升转管机枪系统射击稳定性提供了研究方向。(2)基于超音速气体动力学方程,结合内弹道方程建立了高效能膛口制退器气体动力学数学模型。研究了制退效率随制退腔数量、边孔道面积和角度的变化规律。结合转管机枪系统发射动力学建模,系统分析了不同膛口制退效率对转管机枪系统发射动力学以及膛口动态响应的影响程度,计算了不同膛口制退效率对转管机枪系统射击稳定性和射击密集度的提升效果。(3)根据转管机枪系统轻型三脚架不同支承状态,分析了三脚架有无支撑弧板和支撑弧板安装位置对转管机枪系统射击稳定性的影响规律。针对转管机枪由轻型三脚架搭载射击时的实际情况,研究了在不同方位射角上射击时的转管机枪系统射击稳定性变化规律以及射击密集度变化情况,分析了不同方位射角下转管机枪系统动态响应随武器系统支承刚度的变化规律。(4)对含膛口助旋制退器的内能源转管机枪发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研究。根据气体动力学方程,建立了两种结构膛口助旋制退器气体动力学数学模型。通过改变膛口助旋制退器关键结构参数,研究了其对膛口助旋制退效能的影响规律。结合转管机枪系统发射动力学模型,计算了膛口助旋制退器其对转管机枪射频提升效果,以及机枪膛口动态响应变化情况,为应用膛口助旋制退器于转管武器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5)以控制后坐力对轻型三脚架作用力矩进而减小机枪系统自由振动为出发点,提出了利用部分膛内火药气体经过喷管外流反推实现控制连发射击振动的稳定方案。结合气体流动准一维非定常流方程,以及变质量热力学内弹道方程对气体稳定装置进行了气体动力学数值建模,分析了气体稳定力随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结合转管机枪系统发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力偶式气体反推稳定装置提供的稳定力偶对机枪系统连发射击振动的控制效果。通过以上关键问题研究,本文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应用于轻型三脚架支承发射高射频武器系统的建模理论与振动控制方法。

王国良[7](2012)在《对抗条件下先进战斗机作战效能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战斗机作战效能评估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前沿性学科,贯穿于战斗机的整个生命周期,不仅是评审新机研制方案、论证战斗机的战技术指标的重要基础,也在战斗机的作战使用、改进改型、效费比分析以及军事分析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评估战斗机效能涉及的因素众多,因素对效能的影响又大多为非线性关系,合理的选择指标体系以及科学的确定指标权重难度较大,且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战斗机的作战使命、作战样式等不断丰富,要求战斗机效能评估系统应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首先介绍了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的基础理论,明确了作战效能评估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各种评估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给出了基于最小二乘和对数最小二乘原理的指标组合赋权方法,对层次分析法(AHP)赋权时使用方根法替代特征值分解法的近似度问题进行了仿真分析,明确了方根法的应用范围,对熵值法进行了改进,构造基于指标信息熵的判断矩阵来求解权重,弥补了熵值法的不足,提高了赋权结果的可信度;结合当代战机的特点,利用Delphi法,通过不断的分析比较,建立了完备的战斗机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各指标值的量化计算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S型曲线的参数可调的战斗机作战能力评估模型,大大提高了评估系统的灵活性:利用VC++及Matlab等工具设计研发了一套先进战斗机效能评估软件系统,为评估系统的验证及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方便;最后通过总结指出了工作的亮点和不足,为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经过验证,改进的熵值法科学、合理,提出的参数可调的评估模型适应性强,研发的效能评估软件系统正确、可靠,且使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使以后的改进、升级更加便利。

李宁,齐晓林,李望西[8](2011)在《基于战例仿真的航炮射击评估系统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影响航炮武器系统射击精度的外在因素的分析,分别对阵风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了模型推导和条件设立,并基于计算机平台建立了一套综合性模拟评估系统模型;通过某一战例实验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模拟评估系统的正确性与实用性,对修正和完善射击经验数据,优化航炮射击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广磊[9](2010)在《军用直升机指标体系论证和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清楚地表明: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军用直升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提高军用直升机的综合效能已成为当前军事强国追求的共同目标。要有效提高军用直升机的综合效能,就必须从军用直升机的研制和作战运用两方面入手,而无论对于研制还是对于作战运用,军用直升机的指标体系论证和效能评估研究都是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指标体系是进行综合效能评估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指标体系是否合理、完整,直接关系到最后的评价结果,是进行综合效能评估的关键。本文在ADC模型的框架下,同指数法相结合,针对军用直升机的特点,初步建立了军用直升机综合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保证了综合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既反映了对军用直升机的功能性要求,又反映了不同层次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给出了指标的分解及确定方法,为军用直升机综合效能评估方法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军用直升机综合效能评估是直升机研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本文针对军用直升机的可用性、可信性以及任务能力进行了方法研究。特别是在直升机的任务能力方面,着重对攻击型直升机的对地攻击和对空作战两个方面,以及运输型直升机的运输评估方法方面做了较深入研究,并对典型的军用直升机的任务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到了所评估直升机的任务效能值,表明了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最后对任务能力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给出了任务能力参数的重要性排序。另外,本文在军用直升机的指标体系和综合效能评估的基础上,以军用直升机任务能力提高为优化目标,对军用直升机总体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采用多目标优化中的线性加权求和法对军用直升机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的结果明显优于优化前的任务效能值。

刘巍[10](2009)在《武装直升机与航炮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武装直升机是陆军航空兵的杀手锏装备,是现代战场上一线压制、反地面装甲和支援地面强攻的利器。本文依据总参和总装提出的“加快开展装备模拟和仿真技术研究,改变技术兵种训练模式”的要求,作为某国防重点预研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基于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和SolidWorks与COSMOSMotion动力学仿真软件,对武装直升机及机载航炮结构动力学和发射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武装直升机及机载航炮三维可视化虚拟原型,进行了武装直升机机械动力学仿真与分析,为武装直升机结构强度分析、动态设计、性能预测与评估、故障诊断提供了载荷和虚拟现实平台;创建了同实装训练相一致的武装直升机及机载航炮虚拟现实训练系统,解决了模拟操作和无实装训练问题;首次把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应用于武装直升机载航炮发射动力学研究,建立了直升机、炮、弹、药一体化多刚柔体系统发射动力学模型,解决了系统固有振动特性快速计算难题;编制了武装直升机载航炮发射与飞行动力学仿真程序,仿真获得了振动特性、动力响应、弹丸膛内运动、外弹道、射击密集度,建立了射击密集度与系统结构参数间的定量关系。本文研究成果为武装直升机结构强度分析、动态设计、性能预测与评估、故障诊断及部队模拟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关键技术。

二、航炮武器系统效能的数学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航炮武器系统效能的数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定距弹对无人机的毁伤概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反无人机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反无人机技术
        1.2.2 国内的反无人机技术
    1.3 本文研究的反无人机技术
        1.3.1 定距弹毁伤无人机的工作原理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论文整体结构
第二章 气动参数计算
    2.1 弹丸受力分析
    2.2 静态空气动力和力矩
        2.2.1 旋转弹的诱导阻力和升力
        2.2.2 静力矩
    2.3 动态空气动力与力矩
        2.3.1 赤道阻尼力矩
        2.3.2 极阻尼力矩
        2.3.3 马格努斯力
        2.3.4 马格努斯力矩
    2.4 定距弹模型及参数
    2.5 数值计算气动参数
        2.5.1 数值计算方法
        2.5.2 湍流模型
        2.5.3 网格划分
        2.5.4 湍流边界设置
        2.5.5 求解条件
        2.5.6 静态气动参数计算结果
        2.5.7 动态气动参数计算
        2.5.8 极阻尼力矩系数导数计算
        2.5.9 弹丸压力云图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弹道计算
    3.1 标准气象条件
        3.1.1 气象诸元地面标准值
        3.1.2 大气温度
        3.1.3 大气压力
        3.1.4 大气密度
    3.2 建立地面坐标系
    3.3 质点外弹道方程组
    3.4 麦克劳林级数法解算外弹道
    3.5 龙格-库塔法与级数法计算精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定距弹空炸毁伤无人机概率计算
    4.1 建立空炸射击坐标系
        4.1.1 建立地面坐标系
        4.1.2 对空空炸射击z坐标系
        4.1.3 对空空炸射击x坐标系
    4.2 误差分析
        4.2.1 射弹散布误差
        4.2.2 随动系统误差
        4.2.3 火控系统误差
    4.3 射击误差与z坐标轴的方向余弦
    4.4 射击误差的密度函数
    4.5 坐标毁伤定律
        4.5.1 等效铝板方法
    4.6 弹丸破片的静态飞散特性
        4.6.1 破片数目及质量分布
        4.6.2 破片初速
        4.6.3 破片数量随飞散方向的分布规律
        4.6.4 破片数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4.7 弹丸破片的动态飞散特性
        4.7.1 破片动态飞散速度及飞散角
        4.7.2 破片的飞行特性
        4.7.3 弹丸破片对目标的相对速度
    4.8 对空空炸射击毁伤概率计算模型
        4.8.1 单发毁伤概率精确公式
        4.8.2 坐标毁伤定律变化参数计算
        4.8.3 简化坐标毁伤定律变换函数计算
        4.8.4 简化坐标毁伤定律的单发毁伤概率计算
    4.9 提前点坐标及其弹道诸元
        4.9.1 目标提交点坐标
        4.9.2 提前点处弹道诸元
        4.9.3 提前点坐标及弹道诸元解算
    4.10 全航路毁伤概率计算模型
    4.11 算例
        4.11.1 旋翼无人机的特性
        4.11.2 计算条件
        4.11.3 求解射击误差密度函数
        4.11.4 坐标毁伤概率计算
        4.11.5 计算单发毁伤概率
    4.12 全航路下毁伤概率计算结果
    4.13 全航路下射击诸元计算结果
    4.1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直升机航炮对机动目标射击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动目标运动模型发展现状
        1.2.2 射击效力分析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机动目标模型算法及仿真
    2.1 目标运动模型
        2.1.1 匀速运动模型(CV)
        2.1.2 匀加速运动模型(CA)
        2.1.3 盘旋运动模型(CT)
        2.1.4 Singer模型
        2.1.5 “当前”统计模型(CS)
    2.2 多模型方法原理
    2.3 交互式多模型算法(IMM)
        2.3.1 算法原理
        2.3.2 算法流程
        2.3.3 目标运动模型的选择
    2.4 UKF滤波方法
        2.4.1 UT变换
        2.4.2 UKF滤波算法
    2.5 仿真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航炮弹道建模与特性分析
    3.1 内弹道解算
    3.2 外弹道坐标系的建立
    3.3 外弹道微分方程组
        3.3.1 标准质点外弹道
        3.3.2 考虑气象条件的弹丸运动方程
        3.3.3 考虑科氏加速度的弹丸运动方程
        3.3.4 考虑综合因素影响的弹丸运动方程组
        3.3.5 外弹道仿真分析
    3.4 外弹道诸元对射击散布的影响
        3.4.1 起始扰动
        3.4.2 射击散布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武器系统对机动目标毁伤概率分析
    4.1 引言
    4.2 解命中方程
        4.2.1 目标运动方程
        4.2.2 求解命中方程
    4.3 误差分析
        4.3.1 射弹散布误差
        4.3.2 射击误差
        4.3.3 误差处理方法
    4.4 毁伤概率计算模型
        4.4.1 目标迎弹面计算
        4.4.2 毁伤概率计算分析模型
        4.4.3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毁歼概率计算
    4.5 对机动目标的毁伤概率仿真分析
        4.5.1 航炮对地面装甲攻击时的毁伤概率分析
        4.5.2 航炮对空中目标攻击时的毁伤概率分析
        4.5.3 航炮对机动目标毁伤概率影响因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Matlab与 C#混合编程的射击效力仿真软件
    5.1 系统需求分析
    5.2 软件平台及编程策略的选择
    5.3 软件模块及功能介绍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3)多机协同空战智能决策与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协同任务分配问题
        1.2.2 攻防决策问题
        1.2.3 决策评估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一致性的分布式算法协同任务分配
    2.1 引言
    2.2 问题描述与数据获取
        2.2.1 问题描述
        2.2.2 数据获取
    2.3 约束条件
        2.3.1 种类约束
        2.3.2 数量约束
        2.3.3 时序约束
        2.3.4 时间约束
    2.4 算法介绍
        2.4.1 算法流程
        2.4.2 任务集构建
        2.4.3 冲突消解
    2.5 验证与仿真
        2.5.1 情景设置
        2.5.2 仿真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进模糊决策树法的空战攻防决策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模糊决策树基本理论
        3.3.1 模糊理论概述
        3.3.2 决策树理论概述
        3.3.3 改进模糊决策树理论概述
    3.4 改进模糊决策树法模型建立
        3.4.1 算法流程
        3.4.2 输入属性集构建
        3.4.3 输出属性集构建
    3.5 模糊决策树生成
        3.5.1 火力决策树建立
        3.5.2 机动决策树建立
        3.5.3 干扰决策树建立
    3.6 仿真与分析
        3.6.1 情景设置
        3.6.2 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云模型的空战决策评估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云模型理论基础
        4.3.1 云模型的提出及发展
        4.3.2 云模型的定义及产生
        4.3.3 云模型的数字特征
    4.4 综合赋权法基础理论
        4.4.1 主观赋权法
        4.4.2 客观赋权法
        4.4.3 综合赋权法
    4.5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4.5.1 指标集建立原则
        4.5.2 指标集构建
        4.5.3 指标集计算
    4.6 评估方案与流程
        4.6.1 评估流程
        4.6.2 云重心法评估
        4.6.3 确定指标集权重
        4.6.4 可靠性分析
    4.7 仿真分析
        4.7.1 情景设置与计算
        4.7.2 评估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战多机协同综合仿真平台
    5.1 引言
    5.2 仿真平台软件架构
        5.2.1 软件整体架构
        5.2.2 软件分模块架构
    5.3 软件仿真测试
        5.3.1 情景设置与输入
        5.3.2 结果输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6.2 本文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航炮射击炮振响应抑制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航炮射击数学模型
    1.1 航炮前冲后坐的动力学模型
    1.2 航炮射击无缓冲时后坐力的分析
    1.3 航炮射击过程的刚度分析
2 建模与仿真
3 仿真试验结果分析
4 结论

(5)小口径自动炮低后坐发射与振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低后坐发射技术
        1.2.2 身管武器振动控制技术
        1.2.3 武器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2 小口径自动炮系统发射动力学建模
    2.1 引言
    2.2 多体系统动力学数学建模
        2.2.1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方程
        2.2.2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方程
    2.3 小口径自动炮低后坐发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构建
        2.3.1 考虑刚柔耦合的发射动力学模型
        2.3.2 载荷计算与施加
    2.4 模型验证与改进
        2.4.1 模型验证
        2.4.2 新型阻尼可调高吸能缓冲器
    2.5 射速对后坐力的影响
        2.5.1 动力学仿真结果
        2.5.2 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膛口制退器与缓冲器减后坐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膛口制退装置的制退特性研究
        3.2.1 膛口制退力计算
        3.2.2 制退器主要结构参数对制退效率的影响规律
    3.3 膛口制退器与缓冲器的参数匹配研究
        3.3.1 动力学仿真结果曲线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4 制退器与缓冲器结构参数匹配正交优化设计技术
        3.4.1 正交实验与正交多项式数值拟合
        3.4.2 优化设计试验安排
        3.4.3 优化方案
    3.5 高效膛口制退器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身管武器时延式喷管减后坐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身管武器时延式喷管减后坐动力学建模
        4.2.1 时延式喷管气流反推装置原理与结构
        4.2.2 时延式喷管气流反推减后坐数学建模
        4.2.3 喷管管道气流参数数值求解分析
        4.2.4 动力学仿真与结果分析
    4.3 时延式喷管气流反推装置与制退器耦合作用的分析
        4.3.1 多刚体动力学仿真结果
        4.3.2 结果分析
    4.4 时延式喷管复合式减后坐技术
        4.4.1 动力学仿真与结果分析
        4.4.2 试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小口径自动炮连发射击振动控制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小口径自动炮有限元模态分析
        5.2.1 有限元模态分析概述
        5.2.2 某小口径火炮系统模态分析
    5.3 制退器与缓冲器匹配对身管振动的影响
        5.3.1 仿真算例与模型的试验验证
        5.3.2 高效减后坐对抑制身管振动的影响
        5.3.3 高效减后坐对抑制身管振动的分析
    5.4 喷管气流反推同步身管振动控制技术
        5.4.1 喷管气流反推同步身管振动控制动力学建模
        5.4.2 喷管气流反推振动控制技术的仿真分析
        5.4.3 射击密集度数学模型
        5.4.4 气流反推振动控制模型密集度验证
    5.5 制退减振双功能喷管气流反推控制振动技术
    5.6 本章小结
6 超高初速身管武器减后坐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具有自适应保压腔的超高初速弹丸推进技术研究
        6.2.1 超高初速弹丸推进物理模型
        6.2.2 超高初速弹丸推进数学模型
        6.2.3 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
    6.3 复合型减后坐技术在超高初速身管武器上的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三脚架支承转管机枪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气动力控制振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转管武器发展趋势
        1.2.2 武器系统发射动力学研究现状
        1.2.3 转管武器发射动力学研究现状
        1.2.4 转管武器气动装置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转管机枪系统发射动力学建模
    2.1 引言
    2.2 多体系统动力学
        2.2.1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
        2.2.2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
    2.3 转管机枪动力学建模
        2.3.1 内能源转管机枪工作原理
        2.3.2 转管机枪拓扑结构与坐标系
        2.3.3 枪管——行星体组件运动模型
    2.4 含轻型三脚架的转管机枪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
        2.4.1 含三脚架转管机枪系统拓扑结构与坐标系
        2.4.2 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
    2.5 转管机枪系统边界载荷施加
        2.5.1 膛内和导气室内火药气体压力计算
        2.5.2 机枪系统中弹簧参数与力的设置
        2.5.3 土壤边界条件
        2.5.4 拨弹力计算
    2.6 转管机枪系统发射动力学分析
        2.6.1 身管武器枪管横向振动
        2.6.2 转管武器枪管组的固有振动
        2.6.3 转管机枪系统模态分析
        2.6.4 机枪外弹道以及射击散布模型
        2.6.5 发射动力学仿真结果
        2.6.6 发射动力学模型验证
    2.7 三脚架支承转管机枪射击振动分析
        2.7.1 射击振动信号的频谱分析
        2.7.2 后坐力与后坐力力矩影响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含膛口制退装置转管机枪系统动力学建模
    3.1 引言
    3.2 高效能膛口制退器气体动力学模型
        3.2.1 膛口制退器介绍
        3.2.2 高效能膛口制退器描述
        3.2.3 高效能膛口制退器气体动力学建模
    3.3 膛口制退器效能参数化分析
    3.4 高效能膛口制退器对机枪发射特性影响分析
        3.4.1 含膛口制退的发射动力学响应
        3.4.2 膛口制退效能对射击密集度影响
        3.4.3 含膛口制退器转管机枪动力学模型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三脚架对转管机枪系统发射动力学特性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三脚架有无支撑弧板对射击密集度的影响
        4.2.1 转管机枪系统有无支撑弧板的拓扑结构
        4.2.2 有支撑弧板时模态计算
        4.2.3 发射动力学仿真计算
        4.2.4 振动信号频谱分析
        4.2.5 射击密集度对比
    4.3 三脚架支撑弧板安装位置的影响
        4.3.1 支撑弧板不同安装位置三脚架模型结构
        4.3.2 转管机枪系统模态计算
        4.3.3 动力学仿真结果
    4.4 不同方位射角的机枪系统发射动力学分析
        4.4.1 不同方位射角的机枪系统结构图
        4.4.2 土壤边界条件
        4.4.3 结构模态计算
        4.4.4 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含膛口助旋制退器转管机枪系统动力学建模
    5.1 引言
    5.2 膛口助旋制退器原理
        5.2.1 二级管道式膛口助旋制退器
        5.2.2 中央对称式膛口助旋制退器
    5.3 膛口助旋制退器气体动力学建模
        5.3.1 二级管道式膛口助旋制退器气体动力学数值建模
        5.3.2 中央对称式膛口助旋制退器气体动力学数值建模
        5.3.3 扩张管道内气体运动方程和求解格式
        5.3.4 助旋力和制退力计算
    5.4 膛口助旋制退效能计算
        5.4.1 二级管道式膛口助旋制退器气体动力学计算
        5.4.2 中央对称式膛口助旋制退器气体动力学计算
    5.5 助旋效能对射频影响
        5.5.1 考虑膛口助旋的机枪射频变化方程
        5.5.2 安装二级管道式膛口助旋器机枪的射频变化
        5.5.3 安装中央对称式膛口助旋器机枪的射频变化
        5.5.4 膛口助旋制退器气体动力学模型验证
    5.6 含膛口助旋制退器的转管机枪系统动力学分析
        5.6.1 机枪系统模态计算
        5.6.2 膛口助旋制退器对机枪后坐运动影响分析
        5.6.3 膛口助旋制退器对机枪振动影响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转管机枪射击振动气体反推控制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转管机枪身管稳定装置振动控制原理
        6.2.1 身管武器射击稳定装置
        6.2.2 身管稳定装置受力分析
    6.3 转管机枪身管射击振动气体稳定装置设计
        6.3.1 转管机枪身管射击气体稳定装置结构原理
        6.3.2 身管稳定装置气体动力学建模
    6.4 身管稳定装置气动力效能计算
        6.4.1 稳定力随导气室体积和导气孔面积变化规律
        6.4.2 稳定力随稳定装置安装位置变化规律
    6.5 力偶式气体反推振动控制方案
        6.5.1 力偶式气体稳定装置建模
        6.5.2 力偶式气体稳定装置气动力计算
    6.6 含气体稳定器转管机枪系统发射动力学特性分析
        6.6.1 稳定力偶大小对机枪膛口振动影响分析
        6.6.2 稳定力偶大小对机枪散布影响分析
        6.6.3 稳定器质量对机枪振动影响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对抗条件下先进战斗机作战效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
2 武器系统效能评估基础理论研究
    2.1 武器系统效能概念及其评估的特点
        2.1.1 武器系统效能的概念
        2.1.2 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特点
    2.2 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步骤和基本原则
        2.2.1 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步骤
        2.2.2 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基本原则
    2.3 武器系统效能评估的方法
3 指标赋权方法研究与仿真分析
    3.1 指标赋权方法分类
    3.2 指标组合赋权方法研究
        3.2.1 主、客观赋权法分析
        3.2.2 指标组合赋权方法
    3.3 AHP赋权法仿真分析
        3.3.1 AHP赋权法基本原理
        3.3.2 方根法求解权重近似度仿真分析
    3.4 改进的熵值法赋权
        3.4.1 熵值法的基本原理
        3.4.2 改进的熵值法
        3.4.3 实验分析
4 先进战斗机作战效能评估系统
    4.1 ADC评估模型
    4.2 战斗机作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4.2.1 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及方法
        4.2.2 对抗因素在战斗机作战能力评估中的体现
        4.2.3 战斗机作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4.2.4 各指标的量化计算
    4.3 参数可调的战斗机作战能力评估模型
        4.3.1 评估模型的建立
        4.3.2 实验分析
5 先进战斗机效能评估软件设计与仿真
    5.1 开发平台选择
        5.1.1 VC++6.0
        5.1.2 Matlab 7.1
        5.1.3 MATCOM45
    5.2 软件总体设计
    5.3 软件仿真分析
        5.3.1 软件仿真流程
        5.3.2 战斗机作战效能评估仿真
6 工作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基于战例仿真的航炮射击评估系统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因素分析
    1.1 阵风因素
    1.2 人为因素
2 因素评估
    2.1 阵风因素评估
    2.2 人为因素评估
3 系统化的综合评估
4 战例仿真及分析
5 结束语

(9)军用直升机指标体系论证和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直升机的发展以及研究指标体系和综合效能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综合效能的基本理论和评估模型
    2.1 综合效能的定义
    2.2 效能评估方法
    2.3 效能准则的选取原则
    2.4 直升机综合效能分析的一般原理和评估步骤
    2.5 综合效能的评估模型
        2.5.1 美国
        2.5.2 前苏联
        2.5.3 国内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直升机效能指标体系论证
    3.1 直升机效能指标体系论证简介
    3.2 直升机效能评估一级指标
        3.2.1 可用性
        3.2.2 可信性
        3.2.3 能力
        3.2.4 主观性
        3.2.5 客观性
    3.3 效能评估一级指标的分解及确定方法
        3.3.1 可用性指标的分解及确定方法
        3.3.2 可信性指标的分解及确定方法
        3.3.3 能力指标的分解及确定方法
        3.3.4 主观性指标的分解及确定方法
        3.3.5 客观性指标的分解及确定方法
    3.4 军用直升机指标体系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军用直升机效能评估方法研究
    4.1 可用性研究
        4.1.1 可用性概述
        4.1.2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等定义
        4.1.3 可靠性、维修性参数
        4.1.4 可用性结构分析及模型
        4.1.5 测试性影响
        4.1.6 保障度
    4.2 可信性研究
        4.2.1 可信性的概念和度量以及组成部分
        4.2.2 生存性分析
        4.2.3 任务可靠性
        4.2.4 可信度的简化
    4.3 任务能力分析
        4.3.1 任务能力概述
        4.3.2 攻击型直升机作战能力
        4.3.3 攻击型直升机作战能力评估
        4.3.4 运输直升机效能评估研究
        4.3.5 本节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任务能力优化研究
    5.1 前言
    5.2 函数最优化
    5.3 直升机总体参数优化
        5.3.1 直升机总体参数设计数学模型
        5.3.2 直升机总体参数优化设计的基本要素
        5.3.3 优化方法
    5.4 直升机任务能力优化数学模型
        5.4.1 设计变量的选择
        5.4.2 设计约束的选择
        5.4.3 目标函数的选择
    5.5 直升机总体参数数学模型
        5.5.1 最大前飞速度
        5.5.2 续航性能
        5.5.3 最大爬升率和综合升限
    5.6 直升机任务能力优化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武装直升机与航炮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武装直升机和航炮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虚拟原型技术
    1.4 多体系统发射动力学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武装直升机虚拟原型设计
    2.1 引言
    2.2 武装直升机机体虚拟原型设计
    2.3 武装直升机旋翼虚拟原型设计
    2.4 武装直升机尾桨虚拟原型设计
    2.5 传动系统虚拟原型设计
    2.6 操纵系统虚拟原型设计
    2.7 起落装置虚拟原型设计
    2.8 武器悬挂梁虚拟原型设计
    2.9 23毫米2型航空机关炮虚拟原型设计
    2.10 23-2 航空炮弹虚拟原型设计
    2.11 航炮虚拟原型设计
    2.12 武装直升机虚拟原型的功能
    2.13 本章小结
3 武装直升机动力学方程及受力分析
    3.1 引言
    3.2 坐标系及坐标转换
    3.3 直升机空气动力分析
    3.4 直升机动力学方程
    3.5 本章小结
4 武装直升机结构动力学及其仿真
    4.1 引言
    4.2 COSMOSMotion动力学仿真插件
    4.3 武装直升机结构动力学仿真
    4.4 航炮射击和维修模拟训练系统
    4.5 本章小结
5 武装直升机航炮系统振动特性
    5.1 引言
    5.2 武装直升机航炮发射动力学模型
    5.3 武装直升机航炮振动特性
    5.4 本章小结
6 武装直升机航炮发射动力学方程
    6.1 引言
    6.2 系统受力
    6.3 武装直升机航炮体动力学方程
    6.4 弹丸发射动力学方程
    6.5 内弹道方程
    6.6 外弹道方程
    6.7 本章小结
7 武装直升机航炮动力响应
    7.1 引言
    7.2 武装直升机航炮增广特征矢量正交性
    7.3 武装直升机航炮动力响应
    7.4 弹丸起始扰动计算
8 武装直升机航炮发射动力学仿真及其试验验证
    8.1 引言
    8.2 武装直升机航炮振动特性仿真
    8.3 武装直升机载航动力响应仿真
    8.4 武装直升机航炮弹丸膛内运动仿真
    8.5 武装直升机航炮射击密集度仿真及其试验验证
    8.6 本章小结
9 结束语
    9.1 本文工作总结
    9.2 本文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航炮武器系统效能的数学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定距弹对无人机的毁伤概率分析[D]. 岳通. 中北大学, 2020(10)
  • [2]直升机航炮对机动目标射击效力研究[D]. 张瑜. 中北大学, 2020(12)
  • [3]多机协同空战智能决策与评估方法[D]. 徐康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4]航炮射击炮振响应抑制特性分析[J]. 余驰,张钢峰,杨超. 兵工自动化, 2019(04)
  • [5]小口径自动炮低后坐发射与振动控制技术研究[D]. 肖俊波.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6]三脚架支承转管机枪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气动力控制振动研究[D]. 李佳圣.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4)
  • [7]对抗条件下先进战斗机作战效能评估[D]. 王国良. 郑州大学, 2012(09)
  • [8]基于战例仿真的航炮射击评估系统及应用[J]. 李宁,齐晓林,李望西.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11(03)
  • [9]军用直升机指标体系论证和评估方法研究[D]. 李广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6)
  • [10]武装直升机与航炮动力学研究[D]. 刘巍.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气枪武器系统效能数学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