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解决高新技术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含璐[1](2020)在《长沙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市场数量最多、最具规模和活力的企业群体,小微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社会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小微企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市场中十分活跃的经济成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的重要领导者和组成部分,被喻为是我国特色市场经济“毛细血管”的小微个体企业,本身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太快而时常发生资金短缺的困境,当前约束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资金匮乏问题。由于具备抗风险能力弱、信息不透明、管理不规范等特征,小微企业获取直接融资的难度较大,商业银行发放的信用贷款是小微企业能够取得的最主要外部融资渠道。与大中型商业银行相比而言,城市商业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方面更具备动力和优势。依据作者在长沙银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经验以及相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本文从信贷模式视角出发,对长沙银行的小微信贷业务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在介绍长沙银行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内外部环境之后,对长沙银行信贷工厂模式和特色专营支行模式下的小微信贷业务现状进行阐述,包括内部组织架构、业务操作流程、小微特色产品、风险管控等方面。紧接着对长沙银行的小微信贷业务成果进行分析,在信贷工厂模式下,对小企业信贷中心从贷款规模与增速、资产质量和不良贷款率、申贷获得率等方面进行数据资料分析;在特色专营支行模式下,对各家专营支行从新增专营授信余额、新增小微贷款余额以及新增小微贷款占比等方面进行分析。随之发现长沙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小微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专营支行经营缺乏特色性、小微金融服务形式单一以及小微授信定价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等。最后,针对长沙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一是强化小微信贷业务的风险管控,从风险分散机制、IT管理系统、风险定价机制、小微客户升级和退出机制以及大数据平台等方面入手;二是将特色专营支行转化为直辖行管理,更加突显出“特色”二字;三是基于小微企业客户的实际需求完善小微金融产品体系,包括小微市场细分和小微产品创新两方面;四是对小微信贷业务的审批流程加以完善,从业务审批范围、差异定价策略、独立审核系统等方面入手。以上提出的这些相关建议将对长沙银行当前的小微信贷业务发展有一定程度的优化和完善,实现长沙银行小微金融服务水平朝着“大规模、高效益、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刘镇宁[2](2020)在《银行竞争对永和智控融资约束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而高新技术企业则是将创新落到实处的主体,是推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力。而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又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主力军,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能否成功建设创新型国家。然而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其较高的无形资产占比,前期的高投入等特征也导致了其在融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劣势。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往往被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困扰,资金问题成为限制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金融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我国也在持续的推进金融市场的改革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金融体系仍不完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外部融资渠道仍是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银行业市场的改革也始终是我国金融系统改革的重点,银行业市场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我国银行业市场逐步朝着多元化方向前进,银行业结构改革对于缓解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问题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目前,学者们对这一问题多是从某一行业、市场等层面对企业融资约束产业的原因、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而本文则从更加微观的层面以案例企业永和智控与其所在城市台州的银行业市场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论证了台州市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变化对永和智控融资约束的影响。首先,本文分析我国中小高新技术的特点以及这些年来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发展情况,随后就本文的案例企业永和智控进行具体介绍,永和智控于2014年完成由传统通用设备制造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的转变,随后本文对永和智控的贷款需求进行了分析。接着本文对永和智控关系银行融资可获得性以及贷款成本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获取银行贷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了进一步研究银行竞争对永和智控融资约束的影响,本文利用永和智控历年的财务数据并构建台州市银行竞争指标,运用修正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永和智控出于预防动机,储备有充足的现金,即表现出融资约束。通过加入银行竞争与现金流的交叉项进一步进行回归,结果表明,随着台州市银行业竞争的增强永和智控的融资约束并没有如预想的有所缓解,反而有加重的趋势。于是随后,本文结合永和智控自身的融资选择和台州市中小银行的经营战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永和智控的融资渠道选择逐渐由外源融资转变为内源融资,同时,虽然台州市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迅速,但是缺少将目标客户定位于永和智控这种特点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银行。本文通过具体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银行竞争对永和智控融资约束的影响,并就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实证结果做出合理解释。最后针对以上结论从银行业发展角度和永和智控自身经营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郑希立[3](2020)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贷款方式及优化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RL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却是长期困扰中小企业的一大问题,已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一大热点。而科技型中小企业“三高一长”的特点,使得其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颇具代表性。本文从担保方式的角度出发,以典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RL企业的担保贷款为例,试图寻求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回顾了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包括我国中小企业现有的发展和融资状况,以及国外先进的经验。然后,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对RL企业在B银行贷款中担保方式的研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旨在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获得更好的融资环境。具体地,本文以保证、存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政府主导资金池担保等几种担保贷款的方式在案例中的应用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组合方式的研究。本文发现RL企业的担保贷款模式给RL企业带来了软件开发投入、总资产和债务承受额的不断提升。最后,本文基于RL企业缺乏对设备及无形资产的科学管理、信用管理体系和担保管理体系不健全、担保组合方式有待优化的问题,提出了企业通过增加投入,加强管理,提升自身的设备和无形资产价值;优化担保组合方式,提高担保能力;加强担保管理,建立健全担保管理体系等建议,为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提供借鉴。
刘美玉[4](2020)在《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小微企业“异军突起”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扩大就业、推动创新、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力量。小微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已有相关研究表明我国金融市场为小微企业提供的资金支持远远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以“麦克米伦缺口”形式表现出来的信贷约束持续存在会威胁到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影响到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小微企业对国内经济贡献和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有较大的差距,处于“强位弱势”的状态,其发展过程的信贷需求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信贷约束问题比较严重。小微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反应最灵敏、最活跃的细胞,也是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市场主体,作为我国重要创新微观主体的小微企业在创新方面的贡献更加突出,很多创新理念的提出始于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已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同时,融资难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本研究在信贷融资理论、创新理论、信号传递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现状,以山东省小微企业微观调研数据为样本,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模型,从小微企业微观视角研究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信贷约束的分位数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不同侧面和角度研究了不同强度、不同渠道、不同类型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另外,为保证结论的稳健性,采用缩尾检验、替换和增加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并进一步探讨了所有制类型、行业及小微企业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上述影响的调节作用。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实证检验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主要包括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的创新影响及信贷约束的分位数影响。(1)基于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构建平均处理效应模型(Average Treatment Effect Mode,ATE模型)研究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平均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起到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创新投入、专利申请个数及创新收入的减少,通过缩尾检验、替换和增加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讨企业所有制类型、行业及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信贷约束创新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在民营小微企业、高新技术小微企业及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地区小微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2)采用分位数处理效应模型(Quantile Treatment Effect Model,QTE模型)进一步估计信贷约束的分位数影响,即信贷约束对处于不同创新水平的小微企业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影响的绝对损失随着分位点的提高而大幅度提升,其显着性水平也在提高;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影响的相对损失呈现出“倒U型”关系,对于中位数创新水平的小微企业而言,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影响的相对损失最大。(2)构建小微企业信贷约束强度指标以及基于广义倾向得分匹配(Generalized Propensity Score,GPS)构建连续处理效应模型(Continuous Treatment Effect Model,CTE模型),估计信贷约束强度对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微企业受到的信贷约束强度依然比较高,且小微企业信贷约束强度越大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越强,显着性水平越高。通过缩尾检验、替换和增加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讨企业所有制类型、行业及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信贷约束强度创新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信贷约束强度对小微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在民营小微企业、高新技术小微企业及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地区小微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3)按照信贷渠道将小微企业遭受的信贷约束分为正规信贷约束、非正规信贷约束及混合信贷约束,构建小微企业不同渠道信贷约束指标,基于广义倾向得分匹配(Generalized Propensity Score,GPS)构建多重处理效应模型(Multiple Treatment Effect Model,MTE模型),估计不同渠道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渠道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影响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混合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最强,且显着性水平最高,其次为正规信贷约束。通过缩尾检验、替换和增加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讨企业所有制类型、行业及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不同渠道信贷约束企业创新影响的调节作用,发现不同渠道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在民营小微企业、高新技术小微企业及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地区小微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4)根据信贷需求者所遭受的信贷约束是被动性接受还是主动性选择将信贷约束分为供给型信贷约束和需求型信贷约束两类,构建小微企业不同类型信贷约束指标,基于广义倾向得分匹配(Generalized Propensity Score,GPS)构建多重处理效应模型(Multiple Treatment Effect Model,MTE模型),估计不同类型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并比较不同类型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影响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需求型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最强,且显着性水平最高。通过缩尾检验、替换和增加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探讨企业所有制类型、行业及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不同类型信贷约束创新影响的调节作用,发现不同类型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在民营小微企业、高新技术小微企业及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地区小微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5)最后从小微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三个层面提出纾解我国小微企业信贷约束的对策性建议,为我国小微企业信贷约束问题的纾解提供可参考的对策选择和路径实施方案,以推进我国小微企业健康持续性发展。其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具有前瞻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能够对山东省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也能够为同类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小微企业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不同侧面和角度研究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理论意义方面,本研究拓展了企业融资相关理论的研究,拓展了信贷融资与创新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在实践意义方面,研究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为我国小微企业信贷约束问题纾解提供可供参考的对策选择和路径实施方案;建立起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两者之间有效的衔接机制,实现两者之间优势互补;消除小微企业借贷的“信贷恐慌”,从而有效缓解小微企业的自身信贷需求抑制;为政府、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以激发小微企业创新活力、促进小微企业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邢晓东[5](2019)在《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文中认为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而言,究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一直是金融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即什么样的金融体制、金融市场和发展思路能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经济学家观点各异。Lucas(1988)认为,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经济学家们夸大了。而鉴于当今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现状,我们已经无法忽视金融体系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唯一源泉。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全要素生产率概念越发受到学者关注,更多研究集中到如何通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上。从现有研究成果看,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形成定论,King和Levine(1993)认为两者有显着的正向关系,Rioja和Valev(2004)则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的关系。笔者认为,金融发展要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必须要考虑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支持和激励。早在1912年,Schumpeter就提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家的创新活动,而金融的本质或者说核心功能就是筛选和支持企业家,为企业家创业创新提供资金,帮助企业家配置生产要素,实现“革命性”变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大量学者研究认为: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可以克服流动性和市场摩擦,打破原有财富积累的局面,激发企业家创业和创新,从而促进新企业数量增长和自我雇佣率提高,并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他们发现,企业家对于就业机会的创造贡献最大(Beck,2000;Maksimovic,2000;Levine,2008;Demirgü?-Kunt、Levine,2010;Szabo,2012),这一点正在当今中国各层面、各区域的发展现实中得到不断验证。从2011年起,中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开始超过国有单位,之后这一差距便逐步扩大差距。2011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6704万,首次低于私营企业的6912万,到了2017年,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减少到6064万,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却快速增长到13327万。Dabla-Norris(2010)等人还发现,金融通过支持企业家的创新活动能助推新技术、新工艺更快转化运用于生产过程。Ayyagari(2007)等人认为金融支持的可得性会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显着正向影响,而且更加宽松的金融环境会明显改善私营企业的创新能力。结合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发展越是支持企业家创业创新,就越能提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更能促进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本论文共分6章。第1章,绪论,提出问题;第2章,文献综述;第3章,论述中国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系;第4章,对中国企业家精神受到融资约束进行事实描述和实证分析;第5章,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第6章,总结并提出对策建议;附录,介绍国外金融发展支持企业家精神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践和启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论证和检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和全要素生产率三者的关系。在理论层面,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出发点,提出金融发展通过支持企业家精神从而促进TFP增长的基本假说。同时,论证民营企业作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孕育之地,更能代表中国企业家精神。在实证层面,采用2006—2016年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汇总形成区域数据,通过对比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企业家精神指标和全要素生产率,验证金融发展水平高、企业家精神相对活跃的区域,金融发展通过支持企业家精神能更好地促进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及实证结果,立足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及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提出对策建议,供相关方面参考。
韩玉姝[6](2019)在《金融约束政策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工业部门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启动经济的最快引擎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投资对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起到了主导作用。然而,伴随经济进入新常态,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以过度投资和资本配置效率下降为主要表现的投资效率持续走低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诱因。以高投资换取高增长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从注重投资规模向提高投资质量与效益转变,改善投资效率,培育和强化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有效增强投资效率的关键在于找准投资效率低下的成因。近年来,产能过剩行业曾一度出现盈利能力不断恶化与高杠杆率并存、不良贷款率及其增幅居高不下的现象,企业过度投资和过度负债行为紧密相关的直接动因是相对低廉的外部融资成本,理论界普遍将其归咎于政府干预的不合理。过度或不合理的政府干预会扭曲资金价格,造成资本配置缺乏效率,使得金融市场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进而大大增加企业非效率投资发生的概率。因此,金融体制或金融政策成为研究和改善投资效率问题的关键突破口。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赫尔曼、默多克和斯蒂格利茨三位经济学家遵循金融发展的理论框架,在充分认识金融抑制和金融自由化政策合理性与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针对发展中国家实现金融深化的过渡性的政策选择理论——金融约束论。该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适度控制存贷款利率、限制银行业竞争等约束性的金融政策为商业银行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从而激励商业银行吸收储蓄并扩大贷款规模,增加民间资本,最终实现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政府对私人部门租金的“创造”而非“攫取”是金融约束与金融抑制的最本质区别,前者对帮助生产部门积累资本,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然而,任何非市场化的政策干预都是“双刃剑”,金融约束也不例外。由于存贷款利率低于实际均衡利率水平且利差相对稳定,商业银行为追逐利润进而有动力扩大贷款规模,同时也有利于企业长期获得低成本贷款进行过度投资,投资率偏高却又缺乏足够的消费需求作为支撑将导致资本过度积累和总需求结构失衡。另一方面,稳定的存贷利差抑制了商业银行信贷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商业银行差异化风险定价能力薄弱,因而更倾向于使用资产抵押等技术含量较低、投入成本更少的消极信贷技术,信贷资源更多地向信息成本较低的传统行业和大型国有企业倾斜,而高新技术行业和中小民营企业则面临融资难、投资相对不足的困境。基于以上背景和作用机制,本文认为,金融约束政策下政府通过“租金激励”机制扭曲资源配置是加剧企业部门过度投资和资本错配并最终造成投资效率损失的一项长期性、根本性制度因素。本文以中国工业部门为研究对象,结合新古典投资理论、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在深入理解金融约束的理论内涵和政策合理性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和论证了当前中国金融政策的主要特征是金融约束而非金融抑制,以此为前提,进一步分析金融约束政策造成企业部门过度投资和资本错配的作用机制,并从投资的产出效率(总量效率)、行业资本的配置效率(结构效率)和微观企业投资行为三个衡量投资效率的研究视角切入进行实证检验,最后结合中国金融约束政策效率评价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于:(1)明确中国现阶段金融约束的政策特征,以中国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发展了金融约束理论;(2)提出并验证金融约束对投资效率的消极影响,丰富了投资理论的内涵,也为我国当前两类棘手的结构性难题——产能过剩和资本错配找到了金融制度层面的成因;(3)从投资效率的视角判断金融约束政策的有效性,为理解金融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提供了中微观理论依据和新的经验证据,也为探讨金融约束的退出路径和以利率市场化为总抓手合理引导金融资源通过支持高质量投资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打开了空间。本文写作共分为八个部分,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概括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介绍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梳理全文的逻辑框架,同时指出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和贡献。第二部分为相关领域的文献综述。一方面,从金融发展理论的经典文献入手,结合发展中国家金融政策选择的相关研究,对金融抑制、金融约束和金融自由化等政策如何影响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的观点进行系统梳理;另一方面,整理关于投资效率的各类研究视角,总结、归纳投资效率各个层面的影响因素以及中国投资效率与可持续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和经验研究。在借鉴和综述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本文将要深入探讨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第三部分为金融约束的理论内涵与政策合理性分析。从理论背景、经济租金的本质、信贷市场均衡以及政策的福利效应等方面入手依次展开分析,厘清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结合中国现实情况多角度论证了金融约束是中国现阶段金融政策的主要特征。此外,在政策的局限性分析中重点讨论金融约束政策可能对私人部门投资带来的负面效果,为后文金融约束政策降低投资效率的论证奠定理论基础。第四部分为中国金融约束指数构建及政策效率初步判定。以1998-2016年为样本区间,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中国金融约束指数,并进行带结构突变的时间序列分析。研究发现,金融约束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即依次表现为“斯蒂格利茨效应”和“麦金农效应”。针对这一现象,重点结合金融约束政策的局限性和经济增长理论中投资效率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意义,给出现阶段金融约束政策主要通过降低生产部门投资效率抑制经济增长的初步判定。第五部分是金融约束政策影响投资总量效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借助简化的理论模型和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梳理出金融约束政策下利率管制和储蓄动员相互促进、叠加,最终造成资本过度积累和总需求结构失衡的理论逻辑。实证研究方面,以产能利用率作为过度投资程度的代理变量,选取工业部门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考察金融约束政策、外部融资依赖度以及二者的交互项与产能利用率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金融约束政策能够显着加剧产能过剩,且外部融资依赖度越高的地区,金融约束政策加剧产能过剩的效果越强。第六部分是金融约束政策影响投资结构效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从商业银行信贷配给和信贷技术选择两方面分析了金融约束政策下贷款利率控制和“租金激励”造成商业银行信贷歧视进而降低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机理。实证研究部分,选择工业部门行业数据构建资本配置效率模型,全样本的回归结果验证了金融约束政策对行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消极作用,而分时间段的回归结果表明金融约束政策在早期对工业行业资本配置效率有改善作用,消极影响则重点体现在2008年以后,这可能与不同行业和企业在各经济发展阶段的优势对比情况有关。第七部分是基于微观企业投资效率视角对金融约束政策作用机制的补充论证。以企业层面的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为研究对象,归纳金融约束政策下租金激励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三类作用机制:融资约束机制、代理机制和资本成本机制,并借助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约束政策能够刺激企业投资需求且对不同所有权性质和规模的企业存在差异化影响,间接反映了金融约束对投资的总量效率和结构效率的作用效果,从微观视角形成了对第五和第六两部分研究结论的加强和补充。第八部分在回顾本文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给出基于投资效率视角的中国金融约束政策效率评价,并有针对性地从未来金融约束政策动态调整路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以及新常态下投资需求管理与金融供给侧改革协调配合三个方面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最后,结合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启示提出值得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探讨的问题。
王志强[7](2018)在《江苏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运营效率检验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苏科贷为例》文中认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是科技创新领域最活跃和最具潜力的群体,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据不完全统计,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全省中小企业数量达200万余家,这类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俨然成为江苏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由于信息不对称、经营风险高、成本利率高,市场竞争激烈等特点,使得研究和创新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更加急迫,因此,提高科技贷款效率,对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意义重大。为了解江苏省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发展的真实水平,找出江苏省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效率,使其更好地服务江苏实体经济。本文首先对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理论进行分析,定义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内涵及主要模式,通过对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效率的研究分析,在前面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指标选取,构建符合江苏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江苏省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投入和产出的现状进行一般性分析,描述江苏省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的现状。随后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相关投入与产出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整体资金投入过多,超出最佳资金规模投入量,资金配置不合理;2.苏南地区的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均明显优于苏中地区和苏北地区;3.县级市普遍优于被辖属的地级市市区,尤其是在技术效率方面;4.政府首先需要结局配套基础设施、人才引进的问题,同时还需要加强资金的配置效率,使得财政资金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江苏实际,提出优化完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工作的建议:1.促进部门间有效协作,提升资金使用效率;2.整合科技信贷资源,完善风险补偿体系;3.创新科技贷款服务机制,提高科技贷款服务水平。
徐彧[8](2017)在《基于信贷工厂模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流程优化研究 ——以A银行上海分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及经济转型的持续深入,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贡献度越来越高,中小企业在提升税收收入及创造工作岗位等方面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在中小企业中,作为代表未来产业发展及技术革新的中坚,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与此相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政府和企业都希望银行能够加大在这个领域的贷款支持力度。信贷工厂模式最先起源于国外,是目前国内多家商业银行都采用的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核标准化流程。信贷工厂模式因其流水化运作和专业化分工的优势也已经被证明比一般的传统模式更适合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核。A银行作为国内首批引入该模式用于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一直都高度重视对中小企业客户的挖掘与培育,也通过这一创新模式获誉无数,并在最近获得了“2016年度上海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最佳合作伙伴”称号。但科技型中小企业与传统的批发零售业、加工制造业等行业的中小企业并不相同,在资产结构、贷款用途、盈利增长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信贷工厂模式在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时的适用性有待观察。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走访、案例分析等方法对A银行上海分行现有的信贷工厂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合A银行上海分行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发放情况及为科技型企业配套的相关特色产品,提出当前模式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贷款审批环节追求效率造成贷款担保方式单一;为降低贷中贷后环节的监管成本使得贷款用途受限;现有架构下基层网点积极性不足;标准化免责机制缺失导致信贷人员惧贷惜贷等。这些主要矛盾的存在体现出当前信贷工厂模式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结合目前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建议,希望能够在尽量保证信贷工厂模式效率优势的前提下提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适配度,以期为银行优化信贷模式提供一定参考。
赵越春[9](2012)在《我国科技贷款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科技贷款是高新技术企业重要的债务融资工具,但科技贷款的发展也面临着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我国科技贷款现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推动科技贷款的发展,进一步发挥其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
严亦斌[10](2011)在《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创新研究 ——以中国新设科技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占我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构成了庞大企业群体中的主体,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的重要基础,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竞争压力大、抗风险能力弱、生存周期短、经营波动大、税负重、利润低的特点,特别是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核心瓶颈问题。近年来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主要靠投资拉动,更多的金融信贷资源都投向了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所起的作用不大,特别在当今通胀和流动性收缩的背景下融资难问题依然非常凸现。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科技创新型的非国有企业较难从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许多被迫借助灰色的民间借贷市场进行融资,进一步抑制了企业的创新发展。银行的“嫌贫爱富”,争着“锦上添花”,不愿“雪中送炭”是由金融机构本身的机制决定的,政策机制和市场规则决定了现有银行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取向。有专业特色、机制创新的中小银行缺失和面向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供给的不足是造成融资难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的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信息不对称和资源整合优化不足的问题较为严重,融资还是以银行信贷间接融资为主,与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和需求不符。此外,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信用评价体系滞后,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建立,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市场特别是证券融资等直接融资的比重不大,科技补助等政策性扶持效率不高。没有真正的体制创新和变革,就不会实现高效、有序、快速的发展。科技金融作为一项新的金融业态,内容涉及银行、保险、证券、担保、创业投资、债券、基金等,让金融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分散科技创新风险,分享科技创新收益,实现金融和科技的联动嫁接发展非常必要。高新技术企业“高投入、高成长、高回报、高风险”的特点与目前银行的经营准则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导致债权性资金不能规模化地进入高新技术企业。一方面是科技企业“成长瓶颈”期庞大的资金需求,一方面是僵硬的金融体制和机制。要打破间接融资在高科技企业融资中占主体的局面,就要发展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专营机构,创新金融组织,延伸服务功能,细化市场定位,创造条件扩大证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我国可以学习借鉴硅谷银行经验,进行金融制度创新,先行先试在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密集的高新技术园区设立对应科技金融的金融机构,如具有法人主体和金融牌照的科技银行和金融顾问投资公司等。本文即以大力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符合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现状、成因和深层次制度设计不足因素,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比较分析、制度创新等方法,在系统综合阐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制度体系的基础上,探索以金融创新促进科学发展,完善我国多层次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相关对策,探索金融组织创新,设立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新型科技银行,助推自主创新和结构转型,弥补现有金融机构制度安排不足的构想。第一章主要是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综述、探索现状和创新实践的情况。第二章结合制度变迁和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企业长成理论、新优序融资理论分析阐述中小企业融资困局和探索金融组织创新的理论可行性。第三章从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多个角度以广东为例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现状和成因。第四章分析以金融创新促科技发展和设立科技银行的必要性。第五章对应企业生命周期中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特性和需求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中企业融资体系。第六章从金融科技和技术金融一体化角度,以硅谷银行为例研究国际经验借鉴。第七章分析研究科技银行的业务定位、运营模式和管理架构。第八章分析研究具有科技银行专业特色的风险内控管理体系和风险隔离退出机制。制度创新是金融市场改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建立解决融资难的长效机制根本在于金融改革和制度创新。本文的研究结论认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支持体系缺陷的原因,现有的金融机制具有典型的金融抑制特征,本质上是市场失灵后金融机构制度安排不足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上加难。我国缺少的不是银行的数量,缺的是有特色的、专业化程度高、做好细化市场、服务品质好的银行。科技与金融的联动和对接非常缺乏,为此需探索设立专门定位于服务企业自主创新、兼顾科技和金融特点的专业化银行。设立科技银行可以创新商业模式和制度安排,有效弥补现有银行等金融体系功能上的不足,解决企业和金融服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缩小高新技术企业特点与传统银行经营规则之间的差距,解决融资难问题。科技银行作为专注于高技术企业融资需求的专业银行,将进一步提升现有金融体系对高新科技创新支撑的服务力度,是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一个必要结合点。
二、如何解决高新技术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解决高新技术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长沙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小微企业难获贷原因的研究 |
1.2.2 关于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特征的研究 |
1.2.3 关于银行完善小微信贷模式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小微企业 |
2.1.1 小微企业的定义 |
2.1.2 小微企业的特征 |
2.2 小微信贷模式 |
2.2.1 信贷工厂模式 |
2.2.2 特色专营支行模式 |
2.3 小微信贷业务的相关理论依据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流程银行理论 |
2.3.3 群圈链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3章 长沙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现状介绍 |
3.1 长沙银行简介 |
3.2 长沙银行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内外部环境 |
3.2.1 发展外部环境 |
3.2.2 发展内部环境 |
3.3 长沙银行小微信贷模式下的业务介绍 |
3.3.1 信贷工厂模式下的“长湘贷”业务 |
3.3.2 特色专营支行模式下的小微信贷业务 |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长沙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的成果及问题分析 |
4.1 长沙银行小微信贷业务成果分析 |
4.1.1 信贷工厂模式下的小微业务成果 |
4.1.2 特色专营支行模式下的小微业务成果 |
4.2 长沙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1 小微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 |
4.2.2 专营支行经营缺乏特色性 |
4.2.3 小微金融服务形式单一 |
4.2.4 小微授信定价系统不够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5章 长沙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发展优化建议 |
5.1 加强小微信贷业务风险管控 |
5.1.1 强化风险分散机制 |
5.1.2 建立基于客户需求的IT管控系统 |
5.1.3 健全小微贷款风险定价机制 |
5.1.4 建立小微客户升级和退出机制 |
5.1.5 建立银行自身的大数据平台 |
5.2 将特色专营支行转化为直辖行管理 |
5.2.1 总行业务部门直辖管理 |
5.2.2 业务门类高度专一 |
5.2.3 团队自由组合、定期轮岗 |
5.2.4 直辖行产品开发先行先试 |
5.3 基于客户需求完善小微金融产品体系 |
5.3.1 基于客户需求进行市场细分与定位 |
5.3.2 坚持小微金融产品创新 |
5.4 完善小微信贷业务审批流程 |
5.4.1 明确业务审批范围 |
5.4.2 重视差异定价策略 |
5.4.3 构建独立审核系统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银行竞争对永和智控融资约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文献回顾 |
1.2.2 银行业结构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文献回顾 |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
2.1 概念界定 |
2.1.1 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
2.1.2 银行竞争的界定与测算 |
2.1.3 融资约束的界定 |
2.2 银行竞争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机制 |
2.3 理论基础 |
2.3.1 金融结构理论 |
2.3.2 信贷配给理论 |
2.3.3 优序融资理论 |
2.3.4 信息假说与市场力假说 |
第三章 永和智控发展历程与融资现状 |
3.1 永和智控简介与发展历程 |
3.1.1 永和智控简介 |
3.1.2 永和智控发展历程 |
3.1.3 永和智控贷款需求分析 |
3.2 永和智控融资现状 |
3.2.1 关系银行的融资可获得性 |
3.2.2 贷款成本变化 |
3.2.3 永和智控获取银行贷款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银行竞争对永和智控融资约束影响实证分析 |
4.1 模型选取与指标构建 |
4.1.1 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介绍 |
4.1.2 模型修正 |
4.1.3 衡量银行竞争度指标的构建 |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3 基于修正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实证结果 |
4.3.1 相关检验 |
4.3.2 实证结果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永和智控融资渠道的选择 |
4.4.2 永和智控贷款银行的选择 |
4.4.3 台州市中小银行的经营方针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从银行业结构优化角度出发 |
5.2.2 从永和智控自身角度出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3)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贷款方式及优化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RL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2 信用风险理论 |
2.1.3 风险汇聚理论 |
2.1.4 认同价值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 |
2.2.2 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的方式 |
2.2.3 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的方式与应用 |
2.2.4 总结与述评 |
3 RL企业担保案例介绍 |
3.1 RL企业简介及发展现状 |
3.2 RL企业担保融资方式介绍 |
3.2.1 保证 |
3.2.2 存单质押 |
3.2.3 应收账款质押 |
3.2.4 政府主导的资金池担保贷款 |
3.3 中小企业银行贷款市场发展现状 |
4 案例分析 |
4.1 RL企业经营特征与获得银行授信情况分析 |
4.2 RL企业担保融资方式分析 |
4.2.1 保证担保分析 |
4.2.2 存单质押担保分析 |
4.2.3 应收账款质押方式分析 |
4.2.4 政府主导的资金池担保贷款方式分析 |
4.3 RL企业担保贷款经济绩效分析 |
4.4 RL企业担保贷款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4.1 RL企业缺乏对设备及无形资产的科学管理 |
4.4.2 信用管理体系和担保管理体系不健全 |
4.4.3 担保组合方式有待优化 |
4.5 企业担保贷款方式优化建议 |
4.5.1 通过增加投入,加强管理,提升自身的设备和无形资产价值 |
4.5.2 优化担保组合方式,提高担保能力 |
4.5.3 加强担保管理,建立健全担保管理体系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RL企业2014-2018年资产负债表 |
附录 B RL企业2014-2018年损益表 |
致谢 |
(4)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关键问题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关键问题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小微企业界定标准 |
2.1.2 信贷约束含义、测量和甄别机制 |
2.1.3 创新概念的界定和测度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企业融资理论 |
2.2.2 企业创新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信贷市场失灵理论 |
2.2.5 资源基础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信贷约束相关研究 |
2.3.2 创新相关研究 |
2.3.3 信贷约束与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 |
2.3.4 研究述评 |
第3章 信贷约束与小微企业创新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设计 |
3.3.1 数据来源 |
3.3.2 甄别机制 |
3.3.3 变量选择 |
3.3.4 模型构建 |
3.4 实证分析 |
3.4.1 多元回归分析估计结果 |
3.4.2 平均处理效应估计结果 |
3.4.3 稳健性检验 |
3.4.4 企业异质性对信贷约束创新影响的调节作用 |
3.4.5 进一步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强度信贷约束与小微企业创新 |
4.1 问题提出 |
4.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设计 |
4.3.1 数据来源 |
4.3.2 甄别机制 |
4.3.3 变量选择 |
4.3.4 模型构建 |
4.4 实证分析 |
4.4.1 多元回归分析估计结果 |
4.4.2 连续处理效应估计结果 |
4.4.3 稳健性检验 |
4.4.4 企业异质性对信贷约束强度创新影响的调节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渠道信贷约束与小微企业创新 |
5.1 问题提出 |
5.2 研究假设 |
5.3 研究设计 |
5.3.1 数据来源 |
5.3.2 甄别机制 |
5.3.3 变量选择 |
5.3.4 模型构建 |
5.4 实证分析 |
5.4.1 多元回归分析估计结果 |
5.4.2 多重处理效应估计结果 |
5.4.3 稳健性检验 |
5.4.4 企业异质性对不同渠道信贷约束创新影响的调节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不同类型信贷约束与小微企业创新 |
6.1 问题提出 |
6.2 研究假设 |
6.3 研究设计 |
6.3.1 数据来源 |
6.3.2 甄别机制 |
6.3.3 变量选择 |
6.3.4 模型构建 |
6.4 实证分析 |
6.4.1 多元回归分析估计结果 |
6.4.2 多重处理效应估计结果 |
6.4.3 稳健性检验 |
6.4.4 企业异质性对不同类型信贷约束创新影响的调节作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企业着力修炼内功,奠定融资基础 |
7.2.2 政府落实融资政策,改善融资环境 |
7.2.3 金融机构高效服务,优化融资选择 |
7.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5)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 |
一、金融发展概念及相关理论 |
二、全要素生产率相关概念及测算 |
三、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 |
四、金融发展促进TFP增长的途径和差异 |
第二节 企业家精神的概念与现实意义 |
一、企业家精神的基本概念 |
二、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
三、企业家精神的现实价值 |
第三节 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 |
一、金融发展促进企业家精神的途径 |
二、金融体系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 |
三、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章 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
第一节 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理论分析 |
一、动员储蓄投资技术进步项目 |
二、信息处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三、风险管理分散技术创新风险 |
四、激励和监督改善公司治理 |
第二节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和区域性差异 |
一、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 |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
三、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描述 |
第三节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 |
一、金融发展的衡量指标 |
二、计量模型、指标测算与数据描述 |
三、实证结果、检验及分析 |
第四章 中国企业家精神受到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中国企业家精神发展状况和衡量指标 |
一、选取民营企业代表中国企业家精神研究对象的原因 |
二、中国企业家精神发展历程 |
三、企业家精神衡量指标 |
四、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区域性差异 |
第二节 中国企业家精神融资约束事实描述及存在问题 |
一、银行业发展现状与企业家精神 |
二、证券业发展现状与企业家精神 |
三、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与企业家精神 |
四、区域企业家精神受到融资约束小结 |
第三节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家精神的实证分析 |
一、计量模型构建 |
二、计量回归结果与分析 |
三、小结 |
第五章 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
二、计量回归结果与分析 |
三、计量模型主要结论及建议 |
第六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二、对策建议 |
三、研究展望 |
附录 国外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TFP增长的实践和启示 |
第一节 美国案例及启示 |
一、美国TFP增长与金融发展现状 |
二、美国金融发展对企业家精神的支持 |
三、美国金融发展支持企业家精神的实践经验 |
四、美国金融发展支持企业家精神促进TFP增长的启示 |
第二节 德国案例及启示 |
一、德国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现状 |
二、德国金融体系支持企业家精神的实践 |
三、德国金融发展经验小结 |
第三节 英国案例及启示 |
一、英国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
二、英国金融发展支持企业家精神的实践 |
三、英国金融发展经验小结 |
第四节 典型国家金融发展支持企业家精神的启示 |
一、资金流向企业家精神聚集的创新企业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
二、通过解除融资约束来培育企业家精神 |
三、风险投资基金助力企业家大胆创新 |
参考文献 |
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6)金融约束政策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工业部门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结构安排 |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金融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 |
2.1.1 金融发展理论的相关研究 |
2.1.2 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 |
2.1.3 中国金融改革与金融约束政策的研究 |
2.2 投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2.1 投资效率的含义及研究视角 |
2.2.2 中国的投资效率与经济可持续增长 |
2.2.3 宏观经济政策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3 金融约束理论、政策内涵与中国实践 |
3.1 金融约束论的理论内涵 |
3.1.1 金融约束理论的背景 |
3.1.2 经济租金的概念、分类与性质 |
3.1.3 金融约束核心内容概述 |
3.2 金融约束政策下信贷市场均衡及福利分析 |
3.2.1 金融约束下的租金创造:一个简化的分析框架 |
3.2.2 金融部门租金创造的经济效应 |
3.2.3 企业部门租金创造的经济效应 |
3.2.4 福利效应与政策合理性分析 |
3.2.5 金融约束政策局限性与政府治理 |
3.2.6 金融约束政策动态调整的必要性 |
3.3 中国金融约束政策的实施情况 |
3.3.1 中国金融政策的学术争鸣 |
3.3.2 中国金融约束的政策实践 |
3.3.3 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金融约束 |
3.3.4 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金融约束、金融抑制与金融自由化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金融约束指数构建及政策效率初步判定 |
4.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中国金融约束指数构建 |
4.1.1 指数构建的改进思路 |
4.1.2 主成分变量及其含义 |
4.1.3 指数构建原理及步骤 |
4.1.4 主成分分析结果 |
4.1.5 指数的有效性分析 |
4.2 金融约束、经济增长与宏观投资效率 |
4.2.1 金融约束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 |
4.2.2 “斯蒂格利茨效应”与“麦金农效应” |
4.2.3 基于宏观投资效率的金融约束政策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5 中国金融约束政策与投资的总量效率 |
5.1 金融约束下过度投资成因分析:基于经济结构失衡的视角 |
5.1.1 基于新古典理论的投资需求及其决定因素 |
5.1.2 金融约束下的资本过度积累与总需求结构失衡 |
5.1.3 金融约束下的储蓄动员:对低利率与高储蓄并存的解释 |
5.2 实证检验:金融约束、过度投资与产能过剩 |
5.2.1 问题描述与研究假设 |
5.2.2 模型构建、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5.2.3 计量结果与分析 |
5.2.4 稳健性检验 |
5.3 本章小结 |
6 中国金融约束政策与投资的结构效率 |
6.1 金融约束政策、信贷歧视与资本错配 |
6.1.1 工业部门资本配置现状及信贷歧视相关研究 |
6.1.2 金融约束政策下信贷歧视的成因分析 |
6.1.3 信贷歧视、资本错配与投资效率损失 |
6.2 实证检验:金融约束政策与行业资本配置效率 |
6.2.1 问题描述与研究假设 |
6.2.2 模型构建、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6.2.3 计量结果与分析 |
6.2.4 稳健性检验 |
6.3 本章小结 |
7 金融约束政策与企业投资效率:基于微观视角的补充论证 |
7.1 微观视角下租金激励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再解释 |
7.1.1 宏观经济政策与企业投资效率研究述评 |
7.1.2 融资约束、代理问题与企业非效率投资 |
7.1.3 租金激励加剧企业非效率投资的作用机制 |
7.2 实证检验:以工业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为例 |
7.2.1 实证研究假设 |
7.2.2 研究思路、模型及变量说明 |
7.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7.2.4 计量结果与分析 |
7.2.5 稳健性检验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8.1 本文研究结论 |
8.1.1 中国当前金融发展阶段主要政策特征的界定 |
8.1.2 基于投资效率的中国金融约束政策效率评价 |
8.1.3 经济租金本质与金融约束政策局限性的再探讨 |
8.2 相关政策建议 |
8.2.1 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金融约束退出路径 |
8.2.2 关于未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重点的思考 |
8.2.3 新常态下投资需求管理与金融供给侧改革协调配合 |
8.3 研究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情况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江苏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运营效率检验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苏科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评析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相关理论与评价方法 |
2.1 科技贷款的概念及特点 |
2.1.1 科技贷款的概念 |
2.1.2 科技贷款的特点 |
2.2 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的相关理论 |
2.2.1 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的界定 |
2.2.2 我国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的主要模式 |
2.3 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效率与评价方法 |
2.3.1 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效率 |
2.3.2 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的评价方法 |
第三章 江苏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现状分析 |
3.1 江苏省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背景和思路 |
3.1.1 江苏省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实施背景 |
3.1.2 江苏省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实施基本思路 |
3.2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贷款运作现状 |
3.2.1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贷款主要做法 |
3.2.2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贷款业务发展情况 |
3.3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贷款工作的不足 |
3.3.1 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
3.3.2 运行效率有待提高 |
3.3.3 补偿体系有待加强 |
3.3.4 信贷产品有待丰富 |
3.3.5 担保功能尚需增强 |
第四章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运营效率实证研究 |
4.1 模型简介 |
4.2 指标体系构建 |
4.2.1 DEA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原则 |
4.2.2 相关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 实证分析 |
4.3.1 样本选取 |
4.3.2 横向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3 纵向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4 分析总结 |
第五章 江苏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运营效率提升的建议 |
5.1 江苏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效率不足的原因 |
5.2 提升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效率的建议 |
5.2.1 促进部门间有效协作,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
5.2.2 整合科技信贷资源,完善风险补偿体系 |
5.2.3 创新科技信贷服务机制,提高科技信贷服务水平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信贷工厂模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流程优化研究 ——以A银行上海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情况 |
第2章 信贷工厂模式介绍 |
2.1 信贷工厂模式概述 |
2.2 信贷工厂模式的流程与特点 |
2.2.1 信贷工厂模式业务流程及部门分工 |
2.2.2 信贷工厂模式相比传统贷款模式的差异 |
2.2.3 信贷工厂模式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优越性 |
第3章 上海分行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现状分析 |
3.1 A银行上海分行信贷工厂情况概览 |
3.1.1 准入标准 |
3.1.2 贷款流程 |
3.1.3 利率定价 |
3.1.4 发展情况 |
3.2 信贷工厂模式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发放情况 |
3.3 信贷工厂模式下适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色产品 |
3.3.1 “园区模式” |
3.3.2 “科技履约贷” |
3.3.3 “科技打分卡” |
3.3.4 “担保基金”模式 |
第4章 上海分行现有流程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存在的相关问题 |
4.1 在贷款审批环节追求效率造成贷款担保方式单一 |
4.1.1 问题描述 |
4.1.2 形成原因及解决思路 |
4.2 为降低贷中贷后环节的监管成本使得贷款用途受限 |
4.2.1 问题描述 |
4.2.2 形成原因及解决思路 |
4.3 现有架构下基层网点积极性不足 |
4.3.1 问题描述 |
4.3.2 形成原因及解决思路 |
4.4 标准化免责机制缺失导致信贷人员惧贷惜贷 |
4.4.1 问题描述 |
4.4.2 形成原因及解决思路 |
第5章 A银行上海分行信贷工厂模式优化建议 |
5.1 深化与外部机构合作推进标准化产品创新 |
5.1.1 深化与政府机构的合作 |
5.1.2 深化与投资公司的合作 |
5.2 打造专业科技信贷团队减少信息不对称 |
5.2.1 建立内部科技信贷小组 |
5.2.2 选聘外部专业技术人员 |
5.3 建立科技型企业信息系统降低尽职难度 |
5.3.1 建立贷前审核大数据系统 |
5.3.2 建立贷后监控平台 |
5.4 试点选择权贷款扩大收益来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我国科技贷款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技贷款的基本概念 |
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贷款的来源渠道 |
(一) 商业银行科技贷款是商业银行发放的科技贷款, 是科技贷款的主要来源。 |
(二) 政策性银行科技贷款是国家政策性银行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向企业及科研单位发放的贷款。 |
(三) 民间金融。 |
三、我国科技贷款的现状 |
(一) 不同科技型企业对贷款需求要求不等。 |
(二) 不同银行在放贷中存在不同问题。 |
(三) 政策性银行的放贷功能受限。 |
(四) 民间科技贷款在科技贷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五) 科技贷款成本高。 |
(六) 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成长阶段和不同区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贷款获取的难易程度上存在差异。 |
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原因探析 |
(一) 企业自身。 |
(二) 银行方面。 |
(三) 金融体制。 |
(四) 科技金融生态环境。 |
五、进一步发展科技贷款的对策 |
(一) 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信用度和市场认可度, 为科技贷款创造条件。 |
(二) 在银行设立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专营机构。 |
(三) 大力发展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 |
(四) 发展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
(五) 加强政府对科技贷款的支持力度。 |
(六) 规范民间金融发展。 |
(七)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
(10)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创新研究 ——以中国新设科技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选题背景和研究综述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研究回顾和综述 |
二、探索现状和创新实践 |
第三节 政策环境和创新思路及不足 |
第二章 制度创新、金融发展和企业成长理论综述 |
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含义和功能 |
第二节 制度创新、变迁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 |
第三节 企业融资结构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路径 |
第三章 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现状和成因(以广东为例) |
第一节 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现状 |
第二节 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中小企业内部 |
二、社会融资环境 |
三、金融制度 |
第四章 开展金融制度创新设立科技银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一节 设立科技银行有利于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现 |
第二节 设立科技银行缓解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
第三节 设立科技银行已具备良好的金融生态和产业环境(以广东为例) |
第五章 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
第一节 不同成长阶段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方式概述 |
第二节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服务的主要特点 |
一、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
二、高技术企业投资具有高风险性 |
三、政府扶持和现有金融体系对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不足 |
四、高新技术企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亟待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
第三节 现有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各类融资模式 |
一、传统的以现有竞争性银行体系为核心的间接融资模式 |
二、通过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
三、不断发展壮大的政府引导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 |
四、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主渠道 |
五、拟扩容的"新三板"市场(高新园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有助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 |
六 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尚在培育和快速发展中 |
第六章 科技金融创新和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一节 技术金融一体化趋势的分析 |
第二节 美国硅谷银行研究借鉴 |
一、硅谷银行的金融生态环境 |
二、硅谷银行的组织模式 |
三、硅谷银行的业务定位 |
四、硅谷银行的收入来源和经营绩效 |
五、硅谷银行的服务对象 |
六、对硅谷银行的SWOT分析 |
第七章 科技银行的业务定位、运营模式和管理架构 |
第一节 科技银行的性质和客户定位 |
第二节 科技银行的融资来源和业务类型 |
第三节 科技银行的盈利模式和发展策略 |
第四节 科技银行的专业优势和合作模式 |
一、科技银行具有鲜明的专业优势和服务特色 |
二、科技银行具有独特的业务创新模式 |
第五节 科技银行的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建设 |
第八章 科技银行的内控体系、风险管理和退出机制 |
第一节 科技银行内控体系建设 |
第二节 科技银行风险管理内容 |
一、科技银行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内容 |
二、科技银行风险管理政策 |
三、科技银行特殊运营模式下的风险隔离 |
四、科技银行直接投资业务的风险管理 |
第三节 科技银行的直接投资业务概述 |
一、直接投资业务的内容 |
二、直接投资业务流程 |
三、直接投资业务的风险管理措施 |
四、直接投资业务内部控制措施 |
第四节 科技银行的项目退出机制 |
结论和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成果 |
后记 |
四、如何解决高新技术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沙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研究[D]. 李含璐. 湘潭大学, 2020(02)
- [2]银行竞争对永和智控融资约束影响研究[D]. 刘镇宁.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贷款方式及优化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RL企业为例[D]. 郑希立. 暨南大学, 2020(04)
- [4]信贷约束对小微企业创新影响研究[D]. 刘美玉. 辽宁大学, 2020(01)
- [5]金融发展、企业家精神与全要素生产率[D]. 邢晓东. 武汉大学, 2019(05)
- [6]金融约束政策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工业部门的经验证据[D]. 韩玉姝.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7]江苏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运营效率检验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苏科贷为例[D]. 王志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8]基于信贷工厂模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流程优化研究 ——以A银行上海分行为例[D]. 徐彧.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9]我国科技贷款现状与对策研究[J]. 赵越春.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20)
- [10]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创新研究 ——以中国新设科技银行为例[D]. 严亦斌. 武汉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