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在莆田召开福建省图书馆学会会员大会暨论文交流会

莆田市在莆田召开福建省图书馆学会会员大会暨论文交流会

一、莆田市召开在莆福建省图书馆学会会员大会及论文交流会(论文文献综述)

苏佳燕[1](2019)在《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文中研究说明自1958年厦门艺术学校创立舞蹈科后,福建学校舞蹈教育肇始,期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中专层次到硕士层次的艰辛历程,至2018年适逢六十年的光景,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已形成了较为可观的局面。因此,本文以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六十年(1958-2018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采访六十年相关的舞蹈教育工作者35人,力求把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的基本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性梳理,并依此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全文将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分为六章进行研究,前五章依据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增设情况和相关的国家政策将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分为五个时期,起步期(1958-1969年):以厦门艺术学校舞蹈科和福建艺术专科学校舞蹈系的创立为标志,福建舞蹈教育崭露头角;停滞期(1970-1974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学校舞蹈教育戛然而止;复苏期(1975-1996年):福建艺术专科学校槁苏暍醒,并在全省各地开设分班;发展期(1997-2009年):高等院校兴办舞蹈专业,福建师范大学建立舞蹈硕士点;改革期(2010-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改革舞蹈学科办学,对每个时期进行真实而详尽的描述,尽可能追根溯源,探究各个阶段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原因,第六章则总结出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存在办学地理位置由点状分布向线状分布推进、办学性质由公办转向公办为主民办为辅、从依托其他艺术学科办学到独立办学、办学层次逐步高层化规范化、专业设置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地方特色课程日益突出、就业由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等七大特点,基于以上特点及分析,提出应鼓励民办学校开设舞蹈专业、拓展舞蹈专业设置的新门类、深挖区域性的舞蹈特色课程、推进中小学舞蹈课程的开设、加强国内外校际间合作交流、传承舞蹈名师优秀教育理念等六点反思。通过对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进行研究,以史为鉴,以期为未来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将区域性舞蹈教育与全国舞蹈教育进行个性与共性的对比,探寻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在差异性中辨析出区域的特色与不足,亦能作为区域性舞蹈教育的一些历史经验,为全国舞蹈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蔡丽红[2](2019)在《厦门大学国防教育历史研究》文中指出厦门大学国防教育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课题。从陈嘉庚先生筹建厦大时发出“救亡图存、匹夫有责”的呐喊开始,厦大人开启了探索真理、追求光明的革命征程,厦大国防教育也开始萌芽。经历97载春秋,厦大国防教育从萌芽到发展,不断完善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可惜的是,在卷帙浩繁的厦大校史着作中,却寻找不到有关厦大国防教育历史研究的专门文章。对此,本研究尝试探索厦门大学国防教育历史发展全貌,将厦门大学近百年的国防教育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私立厦大国防教育的萌芽期(1921年4月-1937年6月);第二阶段,战火洗礼的发展期(1937年7月-1949年9月);第三阶段,使命特殊的提升期(1949年10月-1953年7月);第四阶段,形式多样的巩固期(1953年8月-1979年1月);第五阶段,制度规范的成熟期(1979年2月-2018年12月);每个阶段分别从国际国内环境、国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国防教育的成就与效果三个方面进行细致考察。在全面梳理厦门大学国防教育历史发展全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厦门大学国防教育的主要特点,一是具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二是具有鲜明的地理区域特色;三是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在总结厦大国防教育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展望,以期进一步推动厦门大学国防教育工作的建设与发展。其一,坚守和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利用厦大校史和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其二,丰富国防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接受国防教育的熏陶;其三,认真研读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正确把握军事课的课程定位,军事理论课与军训的内容与形式要与时俱进。

赵庆华[3](2018)在《人员、仪式、寺庙、组织:清代妈祖信仰与台湾社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妈祖信仰作为中国东南沿海民间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过程揭示了闽粤先民在台湾的移民、开发的历史进程。长期以来,饱受儒家文化渲染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往往十分重视并强调以官方上层士大夫所推崇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力,而忽视了民间庶文化的传播及其影响。1684年以后,台湾被纳入清政府的统治管辖,官方和民间力量的交织推动,大量闽粤移民移居台湾,为妈祖信仰提供了类似大陆的土壤环境。此外,移民社会时期的台湾社会又滋生了信仰妈祖的心理需求,妈祖信仰得以在台湾地区广泛传播、发展。如今台湾妈祖信仰的传播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其发展兴盛程度甚至超过信仰源生地福建,其原因何在?我们应当回归历史的理路和脉络去追寻答案。清代是奠定台湾妈祖信仰发展的重要关键历史时期,通过人员、仪式、寺庙、组织的推动,台湾妈祖信仰得以空前发展,并与地方社会融合,成为整合地方社会人群的重要民间信仰。人员方面,清代的官员、士绅、住持僧、郊商等成为妈祖信仰播迁台湾的重要携带人群;仪式方面,借由闽粤祖籍地民众及官府的祭祀仪式,民众得以通过仪式增强认同感,官员则增强使命感,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寺庙方面,清代台湾妈祖庙在结合清政府、台湾地方政府、地方士绅及民间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联系纽带作用;组织方面,台湾地方社会成立各种以妈祖为祭祀主神的神明会,对于解决地方矛盾,维持地方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

符晓[4](2016)在《新时期以来美学会议综论(1980-2014)》文中研究表明美学会议,是新时期美学史上一道重要的风景。新时期美学是以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发端并发展的,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美学会议在新时期美学建设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与美学学会、美育建设、马克思主义美学、美学学科建设、美学家、审美文化和中西美学汇通,保持了非常紧密的联系。同时,美学会议烛照出的是新时期以来美学史的发展和美学制度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新时期美学会议的考察,可以挖掘出新时期美学史和美学制度的走向。对于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会议进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透视出新时期美学史的流变和美学制度的形成和作用,是本文的核心所在。本文主体分为七章。第一章从1980年代初期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和各省级美学学会成立会入手,试图呈现出新时期美学发生的逻辑起点,通多对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细致的考察还原出会议当时的现场和细节,以揭示新时期美学学会的肇始过程。同时,考察各省级美学学会成立的情况,揭橥1980年代初期美学研究和美学建设的发展情况。第二章考察了新时期早期关于美学史和美学原理的讨论会,尝试厘清新时期美学会议与学科美学建立的最早联系,继而分析了过去30多年内美学会议对于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多元关注,涉及美学史、美学理论、文艺美学和文艺学等各个学科,从历次涉及学科美学的会议上,可以见到美学学科不断发展的进程,同时也对新时期美学诸多分支学科的形成提供了新路径。第三章考察了美学会议和美学家之间的关系问题。1980年代早期的美学会议一般有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着名美学家参加,正是这些美学家为新时期美学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还有一些美学会议对已故美学家身份进行确认,丰富了美学史的建构范式。同时,美学会议也对一些新美学家的美学家身份和他们在美学史发展过程中的位置给予确认,使美学研究保持着持续的连贯性。第四章以新时期美育思想和美育制度的重构与流播为中心,对涉及美育的美学会议进行整理,揭示出美育思想在新时期美学发展过程中的产生过程并指出美学会议对于美育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正是在一次次美学会议的讨论中,美育思想得以不断发展,也正是在一次次美学会议的决议中,美育制度得以不断走向完善。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失和不足之处。第五章分别考察了1980年代、1990年代和2000年之后涉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美学会议,旁及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变化,同时注意到了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和美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美学研究和美学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六章从审美文化入手,对涉及审美文化的相关会议进行阐释,认为自1990年代初期开始美学会议和美学研究逐渐向审美文化转型,内中涵盖了非常丰富的美学内容,包括旅游美学、景观美学、生态美学和民族美学等,以此为中心对美学会议进行考察,可以进一步发现推动审美文化发展的动因之所在。第七章以新世纪美学会议为中心,考察美学会议在中西美学汇通的道路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东方美学和生活美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新世纪以来,中国美学能够如此迅速地融入到世界美学中与一些新美学家参与并组织召开相关美学会议息息相关,尤其是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的召开更为中国美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了积极保障。结语部分认为,在新时期美学发展的过程中,美学学会、美学家和世界美学对中国美学的影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关的多次美学会议直接建构了中国新时期美学研究和美学思想。同时从历时上对美学会议在美学这30多年的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总结。

王国龙[5](2013)在《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发展动态之研究(2000-2011)》文中提出台湾宗教是随福建移民传入台湾的,在传入台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福建祖庙为根、台湾开基庙为枝、台湾分灵庙为叶的宗教关系。为了维持和加强这种宗教联系,闽台宗教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不同类型的宗教学术会议、宗教团体互访、宗教文物展览等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在闽台两地相继展开。进入21世纪以后,闽台宗教文化交流活动更为密切,不仅在交流人数上,而且在交流次数和层次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逐渐受到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以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的情况为视角,阐述闽台宗教间的渊源关系,并就改革开放以来的闽台宗教文化交流慨况进行分类论述。然后,本文对21世纪以来的闽台宗教文化交流情况进行数据统计,从统计学的角度,对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对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并就闽台宗教文化交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发展展望进行论述。

张银行[6](2012)在《闽台武术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所指向的“闽台”疆域概指西北横亘武夷山脉与江西相邻、西南高耸博平山脉与广东相接、东北绵延太姥山脉与浙江毗连、东南滨海与台湾相望之“三山一海一岛”界内的自然区域,在行政区划上包括今福建省和台湾省全境。文化区域与相对固定、明确的自然地理与行政区划不同,相对模糊。因之,闽台武术文化研究区域以今福建省和台湾省为主,但不乏部分触须渐及其文化所辐射、流播的相邻区域及海外。研究对象为闽台及其文化辐射区域内的武术本体及相关文化,涉及区域内人们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及其物化成果的总合。以地域历史文化为视角,以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探讨、实地调研、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科研方法对闽台武术本体及相关文化展开研究。通过分析闽台自然与人文环境,武术技术风格、特点等形成的地域文化影响,探索闽台武术文化基质、发展阶段、内涵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内因,揭示闽台武术文化发生、发展、传播的规律,提炼、总结闽台武术文化特色。在谋篇布局上紧紧围绕闽台武术文化发生的自然与人文场域、闽台本体武术文化及相关武术文化、闽台武术文化理论构建四大环节展开。自然与人文环境是某一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展开必须预设和铺垫的场域,本体武术文化与相关武术文化是支撑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二元结构”,理论构建是武术本体与相关文化研究之后的提升之举,与自然人文场域相回应、对仗,此为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三步曲。围绕上述四大环节、三步曲奏,论文内容及结构上共由十七单元组成,除论文撰写规范与结构要求的不可或缺的导论及结论部分外,其余十五大主题构成了本研究的脊梁。各主题貌似杂乱无章,实则是珠联璧合的有机整体,都力图从不同视角尽可能全面展示闽台武术文化的五彩缤纷。导论部分(第1单元)包括闽台武术文化的研究缘起,研究展开所依持的理论支撑、方法论、前期基础,研究的思路、区域界定,以及论文相关研究的现状把握等。闽台武术文化诞育与存在的自然与人文场域奠基(第2单元)。界定、梳理了研究所涉及的闽台疆域及其历史沿革,闽台武术氤氲的历史地理和人文土壤,“好战不羁”与“尚功务实”的民风民性,以及闽台“和而不同”的内部区域差异性。该部分是闽台武术文化研究展开的场域预设。闽台武术本体文化部分(第3-5单元)。对福建本土及其在它域流布的拳种进行了各臻片区的统计,并对其地域分布特征、拳种流派特点进行了分析。从总体上对福建南拳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类提炼,对其有别于北方拳种之“右前左后”的拳姿与行拳路线进行了文化、地理、实战需要的多位解读,并展示了福建生产生活化的武术器械。对台湾地区流传的武术拳种进行了汇总表列,在揭示其特点的基础上,阐释了以官方为主导的台湾北派武术发展的机缘、根基与策略,再现了台湾南派武术的主要内容、传承单位与形式,及其在复兴与困惑中的多元化选择。分析了当前台湾武术的组织运作、组织特点,并对比了台湾地区武术组织管理与大陆地区的异同点。选取了三百年来的永春白鹤拳,博采创新、枝蔓庞杂之五祖拳,虽非闽台本土拳种但已在台湾传承了六十余年的太极拳,以及罗乾章所传粤派洪拳四个个案,分别自渊源、传承、技术特点、拳经拳谱、海内外传播、组织管理等方面揭示其所负载的地域文化信息。闽台武术相关文化部分(第6-15单元)。晋末以降的中原及周边移民奠定了福建武术的基础,明清以迄日据时期以闽为主以粤为辅的移民将南派武术携往台湾,光复前后大陆各地军民入台成为台湾北派武术的源头。抗倭战争对福建武术的拳器阵、技术风格、精神传统、尚武地域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郑清战争期间,附郑的沿海拳勇之士及素练之师跟随郑氏进入台湾。阵头为闽台所独有,宋江阵、狮阵更专以武术表演、阵法操练为主。武术不仅成为戏曲、武侠影视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段,更成为港台武侠文学和影视的有机构成,台湾的武侠意象是台湾文化心理的折射。历史上曾经存在的闽越族悍勇善战,其健斗余风至今仍渗透于台湾原住民群落之中,闽台两地客家群落中的武术均展示了两地由来已久的普遍尚武风习,他们的武术散发着一股原始朴拙的气息。强烈的宗族观念与辄相斗杀的民性使闽台酷烈的械斗之风经久不衰,极大促进了闽台民间尚武风气的浓厚及两岸武术交流。闽台易得风气之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闽籍善武人士、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武人的革命活动,及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都体现了闽台武人的入世精神。天地会萌发于福建漳州地区。天地会等会党中多传习武术活动,形成了主在洪门中传习的“洪拳”。伴随天地会的海内外传播,尚武之习、武术内容也随之传布,尤其在闽台习武群落中形成了交叉于会党文化、佛教文化等多维文化事象次层的南少林武术文化现象。陈嘉庚等侨领的支持、沈扬德等拳师的外流、依托“估俚间”习武自卫的大量华人劳工成为福建武术海外传播的人力载体,福建(鹤拳)成为日本空手道的祖源地,两岸隔阂时期台湾成为中国武术海外传播的前站。宋代大批武闱夺魁的武人在全国的位置及本土地域分布恰是地域尚武风气的反映。曾公亮主编的旷世兵书《武经总要》为后世武人研究宋及以前武术的重要史料。俞大猷妙绝天下的棍技及具有“通论”意义的武术理论专着《剑经》成为中国武术众多拳种流派理论采借的渊薮,其人其技其着作对与其同时代及后起的军事家、武术家及其论着,少林武术、西北武术乃至海外武技均有着或浅或深的影响。闽台武术文化丰富而灵动的武术因子更吉光片羽式的渗透在物化的建筑、地名,记载在方志稗史中,流传于民间口头的俗谚俚语里。闽台武术文化理论提升(第16单元)。该部分是“宏论约取”的提升环节,内容包括山海一体基框内的人地(海)关系系统论、兵燹与私斗交织的发生论、碎而不散的“块状”形态论、离异与回归的交流与传播论,及闽台武术文化特色导览。结论(第17单元)。闽台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人文环境是闽台武术诞育的母体;战争与私斗是闽台武术发生发展的内驱力;移民是闽台武术发展一以贯之的脊线;闽台武术交流因两岸关系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种族与文化认同是闽台武术交流、对外传播与反哺的心理动力;闽台武术已内化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闽台武术文化具有开拓进取、抗争不屈、入世刚健的精神品质;闽台武术文化呈现鲜明的“二元结构”和“块状”景观形态;闽台武术凝聚和彰显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人地(海)关系理论是闽台武术文化研究的一种范式。

张磊[7](2011)在《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介于中央和基层组织之间,在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而且是地方各级政权的领导者。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直接为地方党委决策服务。地方党委决策咨询水平如何,实际上也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是规避执政风险、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也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执政好,必须决策好,要决策好,必须咨询好。2009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加强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做好重大问题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社会听证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因而,深化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研究对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论文从咨询的沿革、属性、类型入手,来分析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内涵和特点、地方党委决策咨询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以及加强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论文对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的基本的经验。论文探讨了当前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的现状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另外,论述了国外决策咨询基本概况及对加强我国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的借鉴意义。全文包括导论、正文五章和结束语,主要内容如下: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本论文选题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以及选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重点阐述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此课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对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概述,并阐明了加强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阐明了咨询的历史、咨询发展历史的划分、咨询的一般属性、咨询的分类以及与决策的关系。其次,研究了地方决策咨询的内涵、特点、内容、体制机制、程序与方法以及它的保障措施等。最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加强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加强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是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一方面,本章详细阐述了建国后到“文革”结束这一历史阶段的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主要是地方党委内部决策咨询机构和外部决策咨询机构的建立。另一方面,本章详细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这一时期的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恢复重建期(1978─1986);稳步发展期(1986─2002);继续发展期(2002─2010)。另外,本章对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第三章重点分析了当前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的现状,剖析了制约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的原因。近年来,地方党委对开展决策咨询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和不足。这表现在:领导者决策咨询意识还比较淡薄;决策咨询机构的职能交错;缺乏相对独立性、缺乏应有的工作条件;决策咨询工作缺乏总体设计和协调;地方党委外部决策咨询机构有待加强。另外制约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的原因具体表现在:认识水平不高;制度约束不到位;智力支持体系不足;决策研究边界不清晰;决策技术支撑不足。这些都制约了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向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第四章在分析制约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原因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加强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途径和方法,这是本篇论文论述的核心所在。第一,增强民主科学决策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主要是针对地方党委班子提出的要求;第二,建立健全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制度机制,制度建设是加强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的根本性建设;第三,加强地方党委决策咨询机构建设,就是建立相应的制度使专家咨询规范化;第四,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决策咨询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第五,积极扶持和发展现代咨询业。第五章主要论述了国外决策咨询基本概况及对加强我国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的借鉴意义。近代以来国外咨询业十分发达,为政府服务的决策咨询机构在国外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外主要国家决策咨询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决策咨询研究工作的独立性、决策咨询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决策咨询研究人员采用兼职制、决策咨询机构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决策咨询机构的人才结构合理、决策咨询有宪法和法律保障等。这些都为加强我国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吴慧娟[8](2010)在《福建仙游三—教仪式音乐研究》文中指出三一教信仰仪式是莆仙文化(兴化文化)承载体之一,它彰显出莆仙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宗教观念,即“儒道释合一”。全盛时期,三一教曾流行于福建的福州、古田、闽清、平潭、建宁、武夷、邵武、光泽、宁化以及江西、浙江、湖北、安徽、南京、北京、河南、陕西、山东等省市,备受世人推许。到了近代,随着海外移民的足迹,三一教流行于东南亚地区和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并且辗转逶迤入欧美。但作为地方性的民间信仰,由于习惯和语言等因素的作用,三一教的影响力主要仍弥漫于莆仙方言区,在仙游县特别浓郁。因此,本论题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仙游地区,以三一教在仙游的现行情况,围绕三一教在仙游传播的普及性,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的综合田野考察实践上,着重描述三一教仪式音声的特点、音乐的使用以及音乐如何使用,同时观照仙游民众的信仰心理、仪式音乐的功能和作用等,从民族音乐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角度对这些文化事象加以归纳和阐释。此次的研究是建立在较为严格的田野工作基础之上的,通过历史及具体的的现状的考察,客观描述和分析三一教仪式的相关事务、管理制度、实施、组织结构、音乐文化的传承等。论述基本上是建立在“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框架上,对三一教仪式音乐的分析研究论述遵从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总体布局。全文分为七个章节,研究内容涉及三一教的历史发展、在仙游的现状、举行仪式的场合、仪式音乐的特点、仪式的使用以及如何使用这些音乐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探究三一教仪式音乐与当地民间音乐的关联等。第一章在梳理三一教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同时探讨三一教的传播范围,并进一步呈现三一教在仙游的发展情况。第二章以三一教仪式音乐的场域、实施者和管理者为线索,阐述三一教在一年中实施仪式的场合、仪式的实施者、仪式的管理者,以及仪式音乐及其科仪的传承等问题。第三章是田野调查实录,本文以仙游最早的三一教祠堂(普光书院)为例,对一年中比较大型的仪式——“下元超度”仪式做了详细的描述。第四章是三一教仪式音乐中的音声分析,借助曹本冶先生的仪式音声分析模式,但主要的还是观照仪式中的近音乐音声部分,并对三教仪式音乐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五章采用比较的方法,在对三一教仪式音乐的分析基础上,将其与当地的佛教音乐、道教音乐、戏曲音乐、民间音乐进行对比,发现三一教仪式音乐与当地的这些音乐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第六章从当地人观念出发,对三一教仪式音乐的使用场合分析他们是如何使用这些音乐,以及为何使用这些音乐,仪式与音乐的关系等问题。第七章则在前六章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角度对仪式音乐进行分析,包括三一教仪式中的宗教性因素、三一教与民俗的关系、三一教仪式音乐的功能与作用,以及信众对三一教的信仰程度、抱持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全面解读三一教仪式及其音乐。

董赤[9](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蒙英华[10](2008)在《海外华商网络与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与证据》文中研究表明商业与社会网络是近年来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而本文主要针对海外华商网络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探讨海外华商网络在国际贸易中的经济效应、信息交流与合作机制等问题。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文献综述,对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进行阐述以及对华商网络的文献资料进行评述。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为华商网络的经济分析(Ⅰ)、(Ⅱ),主要从交易成本、技术吸收、技术学习与经济增长、贸易与投资中介、垄断、企业集群等六个方面建立起华商网络的经济学分析框架。第四章为华商网络的信息交流、合作机理与网络规模研究。第五章为海外华商网络对中国对外贸易与FDI效应的实证分析,主要是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海外华商网络在中国对外贸易与FDI的效应做数量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作者发现:(1)海外华商网络的存在可以明显减少彼此的交易成本,同时产生“移民偏好”与“进口替代”效应;(2)通过“全球商品链”中贸易网络的技术传播途径,华商网络提高了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企业的技术水平;(3)随着接受新技术的华商网络成员数量的变化,单个网络成员i接受新技术的倾向存在一种倒“U”型效应,进而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两种相反的影响;(4)海外华商充当外国贸易商(或投资商)与其他华商的中介地位在变得愈加重要,而并没有象很多学者所预期的那样趋于削弱;(5)存在着华商垄断居住国本地商业的事实,从而改变了国际贸易中的市场结构和贸易流量,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如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新贸易商与营销网络的出现(如超级连锁店)等因素都将会对华商网络构成挑战,因此华商网络不可能长期垄断贸易;(6)海外华商企业在华人较聚集的国家或地区产生集聚,亚洲华商主要倾向于贸易、金融、加工制造业等领域,欧洲华商则在不断深化以餐饮为主的服务行业,而美国华商则集中在房地产、电子、机械和IT产业;(7)华商网络区分内部成员的标准越严格,那么内部成员的沟通就越容易,反之,如果华商网络区分内部成员的标准越松散,那么内部成员的沟通就越为困难,合作也就相应地变得困难;(8)五缘关系是华商之间相互交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种联系机构,其中最高级别的交流机构为世界华商大会,华商之间的交流是开放式的,华商可以随意加入或退出任一社团(帮会)或行业协会,华商也可同时通过其它多种交流方式进行交流,多种交流方式之间可以相互重合:(9)海外华商网络文化的最初形成,主要是第一代华人移民通过以“文化播化”的方式把传统中国的“儒家思想”拟子从中国大陆根植于他们在海外的经济、生活活动中而实现的。其次,在华商网络中通过以“文化儒化”方式从而实现“儒家思想”拟子在华商网络中跨代的传播与保存。最后,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海外华商因儒家文化而连接起来的关系也相应地经过了由情感自发、淡化以及基于经济利益而组建的三个阶段,贸易范围也因此相应从比较狭窄的当地贸易逐渐扩大为国际贸易;(10)华商网络内部成员间遵循信任与合作原则是有一定的经济条件的;(11)华商网络规模对于成员间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网络小于支撑信任的最小规模,那么网络内部信任与合作的行为标准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如果华商网络规模太大的话,会造成网络的维系成本太高,不利于成员间维持相互信任。因此,华商网络内部成员将会有动机去保持网络的最优成员结构;(12)在缺乏外部治理机制的条件下,单纯的嵌入关系治理会限制华商网络规模的扩张,因此只有相机引入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扩大华商网络的规模,如利用华商大会制定相对规范的行为准则、惩罚机制,利用华商大会(和各种商会)建立起众多的信息认证制度等;(13)亚洲华商网络与/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的广泛运用都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这两者所起的作用是不平衡的,亚洲华商网络所起的作用要远远大于ICT所起的作用,而且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与相互抑制的交互作用,信息通讯技术网络的改善会明显抑制亚洲华商网络对中国进口贸易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信息通讯技术网络的改善对亚洲华商网络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的效应影响不大;(14)华商网络可以克服FDI中的不正式壁垒(投资合同执行不力、投资机会信息不充分等),从而对中国FDI的流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母国与中国的华商网络关系密度每增加1%,将会导致流入中国的FDI增加4.316%,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商网络对FDI流入中国的促进效应会逐渐加强;(15)海外华商对中国大陆的直接投资占了流入中国FDI的绝大部份,但所占比例在逐渐下降,近十年来海外华商对中国大陆投资的发展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进行转移,海外华商通常会把他的投资投向小城市与乡镇,而并不是投向原有的老工业区,华商的投资要比外国投资商的投资更为稳定,华商企业倾向于开展加工贸易,华商对华投资的动因可以归结为:“乡情说”、“机会说”、“交易成本说”,海外华商网络经营开始重视新兴的服务贸易方式,作为新跨国公司形式的代表——无母国型跨国公司,华人跨国公司在近年来得到很大发展。

二、莆田市召开在莆福建省图书馆学会会员大会及论文交流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莆田市召开在莆福建省图书馆学会会员大会及论文交流会(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起步期(1958-1969 年)
    第一节 厦门艺术学校舞蹈科的创立
    第二节 福建艺术专科学校舞蹈系的创立
    第三节 起步期的成因分析
第二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停滞期(1970-1974 年)
    第一节 全省学校舞蹈教育的全面停办
    第二节 停滞期的成因分析
第三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复苏期(1975-1996 年)
    第一节 福建艺术学校舞蹈专业的复办
    第二节 福建艺术学校在全省各地的分班
    第三节 厦门戏曲舞蹈学校的独立组建
    第四节 复苏期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期(1997-2009 年)
    第一节 八所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建立
    第二节 福建师范大学舞蹈硕士点的建立
    第三节 四所中专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
    第四节 发展期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福建学校舞蹈教育的改革期(2010-2018 年)
    第一节 中专层次舞蹈教育的独立、停办与兼并
    第二节 大专本科层次舞蹈教育的增办与改革
    第三节 研究生层次舞蹈教育的调整与增办
    第四节 改革期的成因分析
第六章 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特点及其思考
    第一节 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特点
        一、办学地理位置由点状分布向线状分布推进
        二、办学性质由公办转向公办为主民办为辅
        三、从依托其他艺术学科办学到独立办学
        四、办学层次逐步高层化规范化
        五、专业设置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六、地方特色课程日益突出
        七、就业由统一分配到自由择业
    第二节 对福建省区域性学校舞蹈教育历史演进的思考
        一、鼓励民办学校开设舞蹈专业
        二、拓展舞蹈专业设置的新门类
        三、深挖区域性的舞蹈特色课程
        四、推进中小学舞蹈课程的开设
        五、加强国内外校际间合作交流
        六、传承舞蹈名师优秀教育理念
结论
附录1 访谈问题大纲
附录2 访谈录概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2)厦门大学国防教育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二章 厦门大学国防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私立厦大国防教育的萌芽期(1921年4月-1937年6月)
    第二节 战火洗礼的发展期(1937年7月-1949年9月)
    第三节 使命特殊的提升期(1949年10月-1953年7月)
    第四节 形式多样的巩固期(1953年8月-1979年1月)
    第五节 制度规范的成熟期(1979年2月-2018年12月)
第三章 厦门大学国防教育历史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第二节 鲜明的地理区域特色
    第三节 较强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第四章 厦门大学国防教育历史的启示
    第一节 坚守和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
    第二节 丰富国防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第三节 军事理论课与军训的内容与形式与时俱进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人员、仪式、寺庙、组织:清代妈祖信仰与台湾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大陆学界的妈祖信仰研究
        二、台湾学界的妈祖信仰研究
        三、日本学界的妈祖信仰研究
    第三节 未来可能的研究问题点
        一、地方社会人群的整合问题
        二、中央与地方的连结问题
        三、妈祖信仰与华夷秩序
        四、民族国家视野之外的妈祖信仰
第二章 清代妈祖信仰播迁台湾的渠道
    第一节 妈祖信仰播迁台湾的移民渠道
        一、元明清时期的对台政策及移民概况
        二、妈祖信仰播迁台湾的移民渠道
    第二节 妈祖信仰播迁台湾的军方渠道
        一、妈祖与施琅收复台湾
        二、妈祖与平定朱一贵起义
        三、妈祖与平定林爽文叛乱
        四、妈祖与平定蔡牵叛乱
        五、妈祖与戴潮春事件
        六、妈祖与王得禄平定海寇
    小结
第三章 清代台湾不同人群与妈祖信仰的发展
    第一节 妈祖庙管理人与妈祖信仰的传播
        一、关渡宫庙祝协助清军
        二、双慈亭住持僧安葬地方官员
        三、台南大天后宫住持僧与朱术桂
    第二节 地方官员与妈祖信仰的发展
        一、地方官员兴建、重修妈祖庙
        二、地方官员主持妈祖祭祀仪式
        三、台湾地方官员保护妈祖庙公业
        四、地方官员请求加封封号、颁赐匾额
        五、妈祖庙奉祀地方官员
    第三节 士绅、郊商与妈祖信仰的发展
        一、凤山县双慈亭的重修
        二、二林仁和宫的重修
        三、鹿港天后宫的兴建、重修
    第四节 地方官员与妈祖信仰在原住民地区的传播
        一、琅峤地区的妈祖信仰
        二、岸里社平埔族地区的妈祖信仰
    小结
第四章 清代台湾地区的妈祖信仰中心及祭祀仪式
    第一节 清代台湾地区的妈祖信仰中心
        一、郡城天后宫
        二、北港朝天宫
    第二节 清代台湾地区的妈祖祭祀风俗及祭仪
        一、信仰风俗
        二、祭祀仪式
    小结
第五章 清代台湾妈祖庙的社会功能与地方社会整合
    第一节 清代台湾妈祖庙的社会功能
        一、参与公益事业
        二、移民精神安慰
        三、同乡联系纽带
        四、教育教化民众
        五、军事战略防御
        六、处理族群纠纷
    第二节 清代台湾妈祖庙与地方社会整合
        一、清代台湾寺庙文化权力的来源及获取途径
        二、清代台湾寺庙示禁碑与地方社会治理
        三、清代台湾寺庙在地方社会发挥影响的可能性解释
    小结
第六章 清代台湾民间社会与妈祖信仰
    第一节 民间社会与清代台湾妈祖庙香资捐题
        一、乾隆初年澎湖渔民对天后祭祀的捐题
        二、乾隆年间屏东双慈宫的捐题
        三、嘉庆年间台南通济宫的捐题
        四、道光年间阿猴慈凤宫的捐题
        五、道光年间龙溪妈祖庙的捐题
        六、咸丰年间香山长佑宫的捐题
    第二节 妈祖会与清代台湾社会组织及开发
        一、妈祖会与台湾社会开发
        二、明清台湾家族社会的妈祖信仰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4)新时期以来美学会议综论(1980-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写作背景与理论环境
    二、创作意义与理论价值
    三、文献说明与创作思路
第一章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与新时期美学的肇生
    第一节 美学的春天: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
        一、美学重构: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概说
        二、周扬谈话:为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立法
        三、时代热点: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的美学话题
        四、白璧微瑕: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的时代局限
    第二节 百花齐放:省级美学学会成立会及其影响
        一、响应号召:省级美学学会成立会的召开
        二、双向互动:美学学会的制度特色
        三、美学争鸣:省级美学学会讨论会的展开
    第三节 启蒙与意识形态:新时期早期美学会议的思想意义
        一、美学启蒙及其不可能性
        二、美学与意识形态的双重变奏
第二章 美学会议与学科美学建设
    第一节 美学会议对学科美学的早期构想
        一、中国美学史学术讨论会:美学史研究的展开
        二、《美学原理》:新时期美学教材雏形讨论
    第二节 学科美学及其制度推进
        一、古典美学讨论会:现实基础与制度演进
        二、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中国现代美学的坐标与走向
        三、文艺学20年:美学学科的反思与畅想
        四、美学新问题:美学、文艺学与文艺美学的历史责任
第三章 美学会议与美学家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美学家身份的确认与建构
        一、朱光潜:美学会议的指路灯
        二、宗白华:从美学教员到美学家
        三、李泽厚:辗转于美学会议之间
    第二节 回归传统:重塑现代美学家
        一、以美学家为中心:美学史的一种写法
        二、梁启超、蔡元培与丰子恺:向现代美学家致敬
        三、美学家讨论会:新美学家的身份确认
第四章 美学会议与美育的制度化
    第一节 “美育”的重构与流播
        一、“美育”重生:第一次全国美学大会中的美育思想
        二、时代精神:美育与意识形态的互文
        三、重视“美育”:美育制度的普及与流播
    第二节 美学会议与美育制度的落实
        一、教育方针之外:1990年代早期美育制度的基本状况
        二、继承与重构:1990年代美育会议的双重诉求
        三、制度建设:美学会议与美育制度的关联性
第五章 美学会议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198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热潮
        一、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美学讨论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讨论的普及
        三、全国马列文艺论着研究会:在文学和美学之间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体系性建设及其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体系建设
        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定位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新世纪的发展
        一、历史定位:讨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状与未来
        二、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代中国
        三、中英互动: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与美学新拓展
第六章 美学会议与审美文化建设
    第一节 审美文化在1990年代的兴起
        一、美学的“当代”:1990年代初期的美学会议
        二、在审美文化中复兴:第四届全国美学会议
        三、“审美文化”:美学与政治的互动
    第二节 审美文化的多元建构
        一、自然、园林、生态、旅游:景观美学初探
        二、以“艺术”之名:美学与艺术的互动
        三、民族美学:书写汉民族共同体美学
第七章 美学会议与走向世界的新世纪美学
    第一节 全国美学会议在新世纪的发展
        一、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全球化与中国美学”
        二、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回顾与展望”
    第二节 东方美学与生态美学:现代美学的两种新范式
        一、“东方美学”的兴起与东方美学国际会议
        二、生态美学研讨会与生态美学问题
    第三节 “美学的多样性”: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美学新发展
        一、走向世界: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的美学背景
        二、百家争鸣: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讨论会
        三、影响意义: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对中国美学制度的影响
    第四节 生活美学的兴起:生活与美学的合流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的形成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活美学”的讨论方式
        三、生活美学的多元对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新时期美学会议总体情况列表(1979-2014)
后记

(5)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发展动态之研究(2000-20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选题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闽台宗教文化历史渊源
    第一节 闽台佛教同脉相连
    第二节 闽台道教一脉相承
    第三节 闽台天主教渊源深厚
    第四节 闽台基督教关系密切
    第五节 闽台民间信仰同属一系
    第六节 2000年以前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回顾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闽台宗教文化交流概况
    第一节 闽台佛教的宗教文化交流
    第二节 闽台道教的宗教文化交流
    第三节 闽台民间信仰的宗教文化交流
    第四节 闽台基督宗教的宗教文化交流
第三章 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发展动态的量化分析
    第一节 交流形式数量分析
    第二节 参访交流数量分析
    第三节 学术交流数量分析
    第四节 宗教节庆数量分析
第四章 闽台宗教文化交流与两岸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 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展望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闽台武术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与发展趋势展望
        1.2.1 武术文化、地域武术文化相关研究现状及启示
        1.2.2 闽台文化研究现状及启示
        1.2.3 闽台武术研究现状及启示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理论假设及可能创新点
    1.6 研究重点、难点
    1.7 论文撰写的前的准备工作
2 场域奠基——闽台武术文化诞育与存在的时空
    2.1 闽台疆域及其历史沿革
        2.1.1 闽台行政区划
        2.1.2 闽台建制沿革
    2.2 文化土壤——闽台历史地理与人文环境
        2.2.1 闽台自然气候与地理环境
        2.2.2 海山一体——蛮瘴腥臊之隅——乐郊宝地
        2.2.3 东南偏安——汇聚五方人文精粹
        2.2.4 地缘开放与海洋灵动——易得风气之先
    2.3“好战不羁”与“尚功务实”的民风民性
        2.3.1 好战不羁轻死易发
        2.3.2 尚功务实奇巧多智
    2.4 和而不同——闽台区域文化的内部差异性
        2.4.1 闽与台的“同”与“异”
        2.4.2 福建内部各区域文化特色
        2.4.3 台湾内部各区域文化特色
    本章小结
3 名重武林——福建武术本体文化概况纵览
    3.1 福建武术拳种及其地域分布
        3.1.1 福建武术拳种流派地域分布
        3.1.2 福建与它域武术的交叉与渗透
        3.1.3 福建武术拳种流派的特点
    3.2 福建南拳技术巡礼及其特点分析
        3.2.1 福建南拳技术撷要
        3.2.2 福建南拳的技术特点
        3.2.3“右前左后”的拳姿与行拳路线解读
        3.2.4 兵器与生产生活化的传统武术器械
    本章小结
4 同质异构——台湾武术本体文化发展厘析
    4.1 国术、台湾武术
    4.2 台湾武术拳种及其地域分布
        4.2.1 台湾武术拳种流派
        4.2.2 台湾武术拳种流派的特点
    4.3 以官方为主导的北派武术发展
        4.3.1“二二八事件”成为北派武术大发展的肇始
        4.3.2 党政要员、国术耆老——北派武术得以立足的根基
        4.3.3 北派武术生根发枝的策略
    4.4 台湾南派武术的复兴及多元化发展
        4.4.1 南派武术的主要流传内容
        4.4.2 南派武术的传承单位——堂号各异的武馆
        4.4.3 庙会与阵头相结合——台湾南派武术的独特传承形式
        4.4.4 南派武术的传承现状——以大甲地区武术传承为例
    4.5 台湾武术的组织运作
        4.5.1 台湾武术的政府组织
        4.5.2 台湾武术的民间组织——以中华国术总会为例
        4.5.3 台湾武术的国际组织
    4.6 台湾武术组织的特点
        4.6.1 官方组织少民间组织多
        4.6.2 官方的组织民间的团体
        4.6.3 交叉管理重复设置
        4.6.4 平起平坐不相统属
        4.6.5 组织健全各司其职
        4.6.6 特立独行一人多兼
    4.7 台湾与大陆武术组织的异同点
        4.7.1 政府组织
        4.7.2 民间组织
        4.7.3 国际组织
        4.7.4 其它
    4.8 台湾竞技武术的发展
    本章小结
5 知微见着——闽台武术本体文化个案透视
    5.1 三百年来的永春白鹤拳
        5.1.1 永春白鹤拳的起源
        5.1.2 永春拳白鹤拳的内容体系及传承
        5.1.3 永春白鹤拳的技术特点
        5.1.4 永春白鹤拳技术体系所折射的文化信息解读
        5.1.5 永春白鹤拳名称、风格特点反映的地域特色与人文精神
        5.1.6《永春白鹤拳谱》所透露的文化信息
        5.1.7 国考载誉四海薪传——由地方而闻名全国
        5.1.8 渡海南行维扬寰宇——由国内而扬播海外
        5.1.9 永春白鹤拳与其他拳种流派(它域武技)的关系
        5.1.10 台湾的白鹤拳系统
    5.2 博采创新、枝蔓庞杂之五祖拳
        5.2.1 五祖拳的起源与形成
        5.2.2 五祖拳诸多争议与不实产生的原因分析
        5.2.3 蔡玉明与“五祖鹤阳拳”
        5.2.4 五祖拳的技法特点
        5.2.5 五祖拳的传承与发展
        5.2.6 入世进取,与时俱化——《中华柔术大全》与五祖拳
        5.2.7 五祖拳的内涵及文化
    5.3 台湾太极拳发展管窥
        5.3.1 异彩纷呈的台湾太极拳传承
        5.3.2 台湾太极拳传承的手段与策略
        5.3.3 政府的组织民间的团体——台湾太极拳的组织与管理
        5.3.4 台湾太极拳发展阶段厘分
        5.3.5 早期台湾太极拳的海外传播与交流
    5.4 罗乾章、洪拳与同义堂武馆
        5.4.1 广东拳为主,闽拳为辅——罗乾章所传武艺体系
        5.4.2 罗乾章所传狮艺
        5.4.3 罗乾章所传医药
        5.4.4 罗乾章开创的同义堂武馆体系
    本章小结
6 移民携技——闽与台武术的形成及其交流
    6.1 中原移民福建与福建武术的形成
        6.1.1 避乱求生的两晋经济移民
        6.1.2 平乱建国的盛唐军事移民
        6.1.3 宋室南渡,举国南迁
    6.2 闽粤移民与台湾武术的形成
        6.2.1 从考古看闽台早期文化交流
        6.2.2 闽粤移民与闽台武术文化交流
    6.3 光复前后的大陆军事移民台湾与北派武术发展
    本章小结
7 抗争不屈——战争洗礼中的闽台武术
    7.1 明朝抗倭战争对福建武术发展的影响
        7.1.1 抗倭将领对福建武术发展影响举隅
        7.1.2 拳、兵器、战阵与福建武术
        7.1.3 抗倭战争对福建武术技术风格与特点的影响
        7.1.4 保家卫国的浩然之气蔚为福建武林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传统
        7.1.5 从倭寇主要劫掠地看其与福建尚武地域的相关性
    7.2 郑氏抗清与垦殖对闽台武术发展的推促
        7.2.1 抗清战争与闽台尚武风气
        7.2.2 严格的军事武艺训练与精锐兵种的训练
        7.2.3 抗击外夷明郑劲卒显神威
        7.2.4 收复台湾,“寓兵于农”与闽台武术交流
    本章小结
8 尚阵乐曲——闽台民俗体育与艺术中的武术存在
    8.1 闽台阵头中的十八般武艺
    8.2 闽台独有的武术阵头——宋江阵
        8.2.1 宋江阵的源流众说
        8.2.2 宋江阵产生的渊源初厘
        8.2.3 宋江阵的器械与《水浒》人物的对仗
        8.2.4 宋江阵的种类
        8.2.5 宋江阵的表演程式
        8.2.6 闽台两地宋江阵的传承
        8.2.7 闽台宋江阵的对比
    8.3 闽台武(舞)狮中的武艺
        8.3.1 武(舞)狮中的武艺
        8.3.2 绵延不绝狮武踪——寓武于阵的晋江安海下山后狮阵
    8.4 戏曲、武侠影视中的武功艺术
        8.4.1 戏曲、武侠影视中的武术题材
        8.4.2 舞台上的武功艺术
    8.5 台湾的武侠世界
        8.5.1 台湾的武侠小说
        8.5.2 早期的台湾武侠影视
        8.5.3 台湾武侠现象解读
    本章小结
9 原始朴拙——闽台少数人群落中的武术
    9.1 悍勇善战闽越族
        9.1.1 闽越相融
        9.1.2 秦汉之际的辉煌——参与中原逐鹿
    9.2 台湾原住民的原始形态武术与尚武健斗俗习
        9.2.1 台湾原住民的族源与分布
        9.2.2 台湾原住民的武器
        9.2.3 台湾原住民的彪悍健斗风习
        9.2.4 祭典与成年礼——原住民尚武之风的寄存形式
        9.2.5 会所(公庙)——斯巴达式的勇士训练场
        9.2.6 神话传说——原住民的英雄史诗
        9.2.7 敌对与反抗——原住民尚武好战的传统和刚烈的民性
    9.3 闽台客家武术
        9.3.1 闽西客家武术
        9.3.2 台湾客家武术
        9.3.3 台湾客家武术考察——以西螺七嵌武术为例
        9.3.4 流民拳与岳飞拳——客家人的拳与主要在客家流传的拳
    本章小结
10 崇宗奉祖——闽台“辄相斗杀”的械斗之风
    10.1 宗族组织的蔚然兴起
        10.1.1 适者生存—移民社会的群聚惯习—宗族形成的前置基础
        10.1.2 理学的调适—宗法制度的庶民化—宗族形成的理论支撑
        10.1.3 历史与现实——靖乡保族与基层自治——宗族组织的建构与强化
        10.1.4 宗族意识的强固与细化
    10.2“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宗族械斗与尚武之风
        10.2.1 林林总总的福建械斗——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之争
        10.2.2 闽粤械斗流风所及——台湾的分类械斗
        10.2.3 闽台械斗的异同比较
    10.3 闽台械斗之风兴盛的内因剖析
        10.3.1 闽台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
        10.3.2 宗族社会的内聚与排外
        10.3.3 好功尚名的民气
        10.3.4 官府的不作为
    10.4 对闽台社会发展的影响
        10.4.1 民风飘向黩武,社会发展阻滞不前
        10.4.2 民性好义尚公,反哺族群发展
    10.5 械斗对闽台武术发展与交流的推促
        10.5.1 推动了闽台尚武之风的浓厚
        10.5.2 促进闽台两地拳师傅的流动
        10.5.3 促进武馆及阵头的创立
        10.5.4 形成生产生活化的武术器械
    本章小结
11 入世进取——近现代革命中的闽台武术活动
    11.1 浩气荡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闽籍武人
    11.2 “古田会议”放光芒——福建苏区的武术活动
        11.2.1 “古田会议”的召开
        11.2.2 武术为革命战争服务
        11.2.3 群众体育中的武术活动
    11.3 悲壮惨烈——台湾人民抗日斗争中的武艺
        11.3.1“桑梓之地,义与存亡”
        11.3.2 惨烈战争,全民皆兵
        11.3.3 黑旗军、大刀术与领率作用
        11.3.4 义军、民团多英雄
        11.3.5 殖民时期绵延不绝的番汉反抗运动
    本章小结
12 扑朔迷离——会党语境中的闽台武术
    12.1 天地会的萌发—— 天地会形成时间、地点及创始人
    12.2 天地会形成的原因分析
        12.2.1 形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12.2.2 宗族械斗成为天地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12.2.3 在融摄前起会党及民间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
        12.2.4 乡党、宗族与会党
    12.3 会党兴衰的劲敌——义民、乡勇与团练武装
    12.4 会党结社(天地会)中的武术活动
        12.4.1 天地会中的武术活动
        12.4.2 福建哥老会中的武术活动
        12.4.3 福建大刀会中的武术活动
        12.4.4 天地会成为南少林武术寻绎的端绪
    12.5 天地会与近代民主革命
    12.6 天地会的海外发展与武术活动
        12.6.1 天地会成为南洋华人的情感维系纽带与庇护组织
        12.6.2 天地会在海外的流变与发展
        12.6.3 直接或间接促进了福建武术乃至中华武术的海外传播
    12.7 历史与现实——南少林与南少林武术
        12.7.1 南少林寺遗址考察
        12.7.2 天地会与“南少林”的源起—灾难叙事的逻辑一致性
        12.7.3 南少林与南少林武术
        12.7.4 以南少林为题材的武侠影视
        12.7.5 宗族社会与南少林
    12.8 洪门余绪
        12.8.1 产生于洪门的拳种——洪拳
        12.8.2 洪门与达摩是少林武术的艺祖
        12.8.3 今之洪门往往成为武术机构的代名词
    本章小结
13 海丝武踪——闽台武术的海外传播
    13.1 福建武术在东南亚的传播
        13.1.1“越”源如缕、精美绝伦的马来兵器
        13.1.2 福建侨领与东南亚武术传播
        13.1.3 福建拳师与东南亚武术举隅
        13.1.4 闽台武人与太极拳的东南亚传播
        13.1.5“估俚间”——华人劳工自卫中的武术传播
    13.2 福建武术与日本空手道
        13.2.1 早期福建移民奠定琉球武术的基础
        13.2.2 福建是日本空手道的祖源地
    13.3 台湾武术的海外传播
        13.3.1 台湾武术对日本、韩国的传播
        13.3.2 台湾武术对东南亚及欧美的传播
    13.4 武术传播海外的途径与形式
        13.4.1 移民是福建武术传播的主要载体
        13.4.2 早期战争的遗留
        13.4.3 战败逃亡与隐逸它乡
        13.4.4 商贸往来
        13.4.5 文化交流
    本章小结
14 震烁古今——八闽武人及着作赏析
    14.1 武闱夺魁——宋代福建武举人及其地域分布
        14.1.1 宋朝福建武举(武状元)在全国的位置
        14.1.2 宋朝福建籍武状元
    14.2 尚武以宣其威,设营卫以整其旅——曾公亮与《武经总要》
        14.2.1 曾公亮其人、《武经总要》版本及其问世缘起
        14.2.2《武经总要》的内容体系
        14.2.3 细大毕载、足资钩稽——内容宏富的宋代兵器荟萃
        14.2.4 发凡起例——《武经总要》的范式作用
        14.2.5 入世应时——《武经总要》所载负的时代武术信息
        14.2.6“十八般武艺”已初具雏形
    14.3 剑名天下——俞大猷与《剑经》
        14.3.1 才兼文武,矢志报国的俞大猷
        14.3.2“荆楚”、“剑”与“棍”
        14.3.3 以剑彰棍——“剑”与《剑经》
        14.3.4 以剑裕棍——棍法对剑、枪等器法的融摄
        14.3.5 棍为诸艺之基——一种追求“通艺”心理的时代诉求
        14.3.6 转益多师,博采旁摄——《剑经》的形成
        14.3.7 理明法备——《剑经》的技理解读
        14.3.8《剑经》的闽南思维与语言
        14.3.9 《剑经》的“北传”与“西渐”
        14.3.10余韵悠长——对闽台、中国乃至东方武技的影响
    本章小结
15 吉光片羽——闽台武术文化因子拾遗
    15.1 建筑、地名中的武术因子过滤
        15.1.1 建筑——土堡与土楼
        15.1.2 防御意味浓厚的闽南房屋建构
        15.1.3 厝翅廊檐下的武术雕刻
        15.1.4 兵刃之气浓厚的地名
    15.2 史志及口传中的闽台义士、侠客
        15.2.1《台湾通史》中的“勇士”
        15.2.2《清稗类钞》中的“技勇者”
        15.2.3 其它
    15.3 闽南民间武术俗谚
    本章小结
16 论宏取约——闽台武术文化的理论建构
    16.1 山海一体——闽台武术文化的人地(海)关系系统论
        16.1.1 人与地的“相对移动”——闽台武术的形成与传播
        16.1.2 人地(海)关系“相对平衡”——闽台武术的创造与存在
        16.1.3 人地(海)关系“失衡”——闽台武术发展的动因
        16.1.4 人地(海)关系的回归“和谐”——闽台武术(研究)的使命与责任
    16.2 兵燹与私斗——闽台武术文化发生论
    16.3 和而不同——闽台武术文化景观的“块状”形态论
        16.3.1 闽台“块状”文化的形成机制
        16.3.2 闽台武术“块状”文化景观的“二元”文化心理
        16.3.3 闽台武术“块状”文化景观
    16.4 离异与回归——闽台武术文化交流的嬗变及其海外传播论
        16.4.1 历时——闽台武术交流的六段论
        16.4.2 心理——闽台武术交流及海外传播价值论
        16.4.3 和谐——闽台武术交流的回归论
    16.5 导览——闽台武术文化特色
        16.5.1 闽台武术文化特色勾描
        16.5.2 闽台武术文化特色便览直观图
    本章小结
1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图表索引
求学经历及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7)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论文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地方党委决策咨询概述
    第一节 咨询的沿革、属性、类型及与决策的关系
        一、咨询的历史沿革
        二、咨询的一般属性
        三、咨询的主要类型
        四、咨询与决策的关系
    第二节 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内涵及特点
        一、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内涵
        二、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特点
        三、党委决策与行政决策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节 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基本问题
        一、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内容
        二、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原则
        三、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体制机制
        四、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程序与方法
        五、地方党委决策咨询机构和队伍建设
    第四节 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加强地方党委决策咨询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
        二、加强地方党委决策咨询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需要
        三、加强地方党委决策咨询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第二章 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历史演进及基本经验
    第一节 建国后地方党委决策咨询情况(1949─1978)
        一、地方党委内部决策咨询机构的建立及作用
        二、地方党委外部决策咨询机构的建立及作用
        三、建国后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成功做法
        四、建国后地方党委决策失误的后果及其原因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发展(1978─2010)
        一、地方党委决策咨询机构的恢复重建期(1978─1986)
        二、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稳步发展期(1986─2002)
        三、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继续发展期(2002─2010)
    第三节 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
        二、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方向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第三章 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地方党委开展决策咨询工作的积极探索
        一、把制度建设放在首位,夯实决策咨询工作基础
        二、注重形成合力,着力提高决策咨询工作质量
        三、创新咨询工作形式,有效提高决策咨询效率
        四、加强决策咨询队伍建设,提高决策咨询工作的组织保障
        五、注重结合实际,提高决策咨询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第二节 地方党委开展决策咨询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领导者决策咨询意识还比较淡薄
        二、决策咨询的制度化、规范化不够
        三、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研究有待提高
        四、决策咨询机构缺乏相对独立性以及相应的工作条件
    第三节 制约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工作的原因分析
        一、认识水平不高
        二、制度约束不到位
        三、智力支持体系不足
        四、决策研究边界不清晰
        五、决策技术支撑不足
第四章 加强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节 增强民主、科学和依法决策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增强民主决策意识
        二、增强科学决策意识
        三、增强依法决策意识
        四、增强决策责任意识
    第二节 完善地方党委决策咨询制度机制
        一、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
        二、完善地方党委调查研究制度
        三、完善地方党委专家咨询论证制度
        四、完善地方党委社会听证制度
        五、完善地方党委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六、完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第三节 加强地方党委决策咨询机构建设
        一、建立相应的制度使专家咨询规范化
        二、加强地方党委决策咨询机构的独立性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研究队伍
    第四节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一、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二、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第五节 积极扶持和发展现代咨询业
        一、扶植和管理好咨询业
        二、加快咨询机构的市场化进程
        三、尽快建立咨询业的行业规范
        四、制定法律和相关政策,提高咨询业的社会地位
        五、加强咨询队伍建设,提高咨询水平
        六、积极拓宽涉外咨询业务
第五章 西方主要国家决策咨询的概况及借鉴价值
    第一节 西方主要国家决策咨询机构的基本概况
        一、西方主要国家全国性官方独立咨询机构
        二、西方主要国家政府内部的决策咨询机构
        三、西方主要国家隶属政党的决策咨询机构
        四、西方主要国家半官方的决策咨询机构
        五、西方主要国家国际性的决策咨询机构
    第二节 西方主要国家决策咨询的特点
        一、决策咨询研究工作的独立性
        二、决策咨询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
        三、决策咨询研究人员采用兼职制
        四、决策咨询机构高度重视人才培养
        五、决策咨询机构的人才结构合理
        六、决策咨询有宪法和法律保障
        七、咨询产业十分发达
    第三节 西方主要国家决策咨询对我国的借鉴价值
        一、咨询机构类型要多样化
        二、保证咨询机构的独立性
        三、提高人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福建仙游三—教仪式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地理范围、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历史和现状
        (一) 三一教在国外的研究状况
        (二) 三一教在国内的研究状况
    三、拟解决的问题与田野调查
    四、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五、理论架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三一教信仰的文化追寻
    第一节 仙游县人文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
        二、经济和文化背景
    第二节 三一教信仰的形成与发展
        一、三一教的创始人林兆恩
        二、三一教的兴衰
        (一) 林兆恩三教合一理论的基本特点
        (二) 三一教的修炼方法
        (三) 三一教的嬗变
    第三节 三一教信仰教规及其演变
        一、明末清初时期的教规
        (一) 入教仪式
        (二) 讲经仪式和规则
        (三) 教规
        二、清末民初时期的教规
        (一) 入教仪式和规则
        (二) 讲经会道规则
        (三) 祭祀仪式和规则
        三、现行的教规
        (一) 入教仪式
        (二) 祭祀仪式
        (三) 学习规则
    第四节 三一教信仰的传播范围
    第五节 仙游县三一教信仰现状
        一、仙游县三一教概况
        二、管理制度
        (一) 政府管理
        (二) 地方各祠、堂的管理
        (三) 研讨班
        (四) 学习制度
第二章 三一教信仰仪轨的场域、实施与后援
    第一节 仪式应用的主要场域
    第二节 仪式实施者及其传承
        一、仪式实施者社会地位和组织形式
        二、仪式实施者的经济收入
        三、仪式实施者的文化程度
        四、仪式实施者的传承方式
        五、仪式的实施者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
    第三节 仪式的支撑条件
        一、组织支撑
        二、董事长及各管理人员的产生
        三、书院的经济来源与开支
第三章 普光书院下元庆赞醮主超度仪式实录
    第一节 普光书院概况
    第二节 下元庆赞醮主超度仪式纪实
        一、准备过程
        二、仪式过程
第四章 三一教信仰仪式中的音声
    第一节 仪式中的"近音乐"音声
        一、人声音乐
        二、器声
        (一) 主要伴奏乐器
        (二) 法器
    第二节 仪式舞蹈
        一、群舞
        二、以旋转为主
        三、走八卦图
第五章 三一教仪式音乐与当地音乐的关系
    一、与莆仙戏音乐的关系
    二、与道教音乐的关系
    三、与佛教音乐的关系
    四、与十音、八乐的关系
第六章 三一教仪式音乐的用乐原则
    第一节 演奏音乐的语境
        一、阴与阳
        二、善与恶
    第二节 仪式音声中的固定与非固定因素
        一、科仪程序的固定性与非固定性
        二、曲目的固定性与非固定性
        三、锣鼓奏法的固定性与非固定性
    第三节 "近信仰"~"远信仰"及其转换
第七章 三一教仪式音乐的文化分析
    第一节 三一教仪式音乐宗教因素分析
        一、民间信仰与儒、道、释三教的联系
        二、三一教中儒、道、释因素
        (一) 儒教(家)文化因素
        (二) 佛教、道教文化因素
    第二节 三一教仪式与社会民俗的关系
        一、仙游重要民俗介绍
        (一) 岁时习俗
        (二) 婚嫁习俗
        (三) 生育习俗
        (四) 乔迁寿庆
        (五) 丧葬习俗
        二、三一教仪式在民俗中应用
    第三节 三一教仪式音乐的文化功能
        一、团结凝聚作用
        二、心里调适作用
        三、日常关怀作用
        四、教化作用
    第四节 信仰、观念与解释
        一、信徒构成
        二、皈依动机
        三、皈依过程
结语
附录一:仙游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我县第五批首期十三处县级文保单位的批复
附录二:疏文
附录三:谱例
写作参考文献
后记

(9)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概念话语
    (二) 现实记忆
    (三) 史学思考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海外华商网络与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与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将来研究方向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商业与社会网络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 第二节
    华商与华商网络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关于华商网络的研究评述 第二章
    华商网络的经济分析(Ⅰ)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中华商网络与交易成本的经济分析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华商网络的技术吸收效应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中华商网络的技术学习与经济增长 第三章
    华商网络的经济分析(Ⅱ) 第一节
    华商在网络中充当贸易与投资中介的经济效应分析 第二节
    华商网络的贸易垄断分析 第三节
    华商网络的企业集群效应分析 结语 第四章
    华商网络的信息交流、合作机理与网络规模研究 第一节
    华商网络成员的选择标准与信息交流机理分析 第二节
    海外华商网络合作文化的形成及其变迁路径分析 第三节
    华商网络内部维持信任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分析 第四节
    华商网络规模与网络治理 第五章
    海外华商网络对中国对外贸易与
    FDI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亚洲华商网络与ICT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面板数据分析 第二节
    海外华商网络对中国FDI效应的面板数据分析 第三节
    海外华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与海外经营特点及趋势分析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四、莆田市召开在莆福建省图书馆学会会员大会及论文交流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学校舞蹈教育六十年历史演进及其成因[D]. 苏佳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厦门大学国防教育历史研究[D]. 蔡丽红. 厦门大学, 2019(08)
  • [3]人员、仪式、寺庙、组织:清代妈祖信仰与台湾社会研究[D]. 赵庆华. 厦门大学, 2018(06)
  • [4]新时期以来美学会议综论(1980-2014)[D]. 符晓. 东北师范大学, 2016(12)
  • [5]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发展动态之研究(2000-2011)[D]. 王国龙.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2)
  • [6]闽台武术文化研究[D]. 张银行. 上海体育学院, 2012(05)
  • [7]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决策咨询研究[D]. 张磊.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8]福建仙游三—教仪式音乐研究[D]. 吴慧娟. 上海音乐学院, 2010(05)
  • [9]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10]海外华商网络与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与证据[D]. 蒙英华. 厦门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莆田市在莆田召开福建省图书馆学会会员大会暨论文交流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