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果压榨常山胡柚浓缩汁的加工(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菲[1](2018)在《常山胡柚的“祖宗树”组织培养及其起源的研究》文中认为常山胡柚(Citrus changshan-huyou Y.B.Chang)起源于浙江省常山县,为柑桔属的一个新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常山胡柚是天然杂交种,有性繁殖会出现明显的性状分离现象,亲本的优良性状难以保持。另外,常山胡柚的起源至今尚不明确。因此,本论文开展了常山胡柚的“祖宗树”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并利用国际上鉴定物种的通用引物,对常山胡柚的起源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利用常山胡柚普通栽培品种的幼叶、幼茎和幼胚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结果表明,幼胚是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最佳外植体。据此,选取常山胡柚的“祖宗树”幼胚为外植体,置于冰箱4℃处理6 d,在0.5 mg/L 6-BA+0.5mg/L NAA的MS固体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频率最高(78%);愈伤组织在1mg/L 6-BA的MS固体培养基中诱导丛生芽的分化率最高(78%);丛生芽在0.4 mg/L IAA的MS固体培养基中,诱导生根效果最好。成功地建立了常山胡柚的“祖宗树”植株再生快繁体系,并得到了大量常山胡柚的“祖宗树”组培苗。(2)选取常山胡柚的“祖宗树”、常山胡柚普通栽培品种、甜橙、衢橘、柚和椪柑作为材料,分别提取其基因组DNA。利用叶绿体特征基因片段(rbc L、rpo C1、rpo B和trn H-psb A)、5.8S r RNA和28S r RNA基因间隔区片段(ITS)、核糖体特征基因片段(18S r RNA-5S r RNA)和线粒体特征基因片段(nad1 exon BC)序列设计引物,进行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分别获得了叶绿体特征基因序列24条(rbc L、rpo C1、rpo B和trn H-psb A各6条),基因间隔区序列6条,核糖体特征基因序列6条,线粒体特征基因序列6条。利用Clustal W和MAGE 7.0制作系统进化树,ITS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常山胡柚“祖宗树”与甜橙和椪柑遗传距离最近;常山胡柚普通栽培品种与衢橘遗传距离最近。rbc L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常山胡柚“祖宗树”与柚的遗传距离最近;常山胡柚普通栽培品种与甜橙的遗传距离最近。rpo C1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常山胡柚“祖宗树”与常山胡柚普通栽培品种遗传距离最近。rpo B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常山胡柚“祖宗树”与柚的遗传距离最近;常山胡柚普通栽培品种与常山胡柚“祖宗树”遗传距离最近。trn H-psb A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常山胡柚“祖宗树”与甜橙的遗传距离最近;常山胡柚普通栽培品种与常山胡柚“祖宗树”遗传距离最近。18S-5S r RNA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常山胡柚“祖宗树”与柚的遗传距离最近;常山胡柚普通栽培品种与柚的遗传距离最近。nad1 exon B-C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常山胡柚“祖宗树”与普通栽培常山胡柚、甜橙和椪柑的遗传距离最近,常山胡柚普通栽培品种与甜橙和椪柑的遗传距离最近。综合上述结果,显示常山胡柚“祖宗树”与甜橙、柚、衢橘和椪柑遗传距离均较近,常山胡柚“祖宗树”可能起源多种杂交;常山胡柚普通栽培品种来源于常山胡柚“祖宗树”,但与祖宗树并非完全一致,可能是在选育常山胡柚普通栽培品种时,常山胡柚不断地与甜橙、柚、衢橘和椪柑进行了杂交。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常山胡柚的“祖宗树”植株再生技术体系,为保存和利用“祖宗树”这一特有的种质资源提供了基础;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常山胡柚为甜橙、柚、衢橘和椪柑等多重自然杂交形成的物种,研究结果对常山胡柚的育种和优良性状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黎婕[2](2014)在《柚子加工过程的褐变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分别测定了四季柚、沙田柚、蜜柚果皮和果肉中的总糖、多酚、抗坏血酸和可溶性蛋白等成分的含量;研究了四季柚果皮和果肉中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的酶学特性;测定了四季柚肉浆褐变前后还原糖、氨基酸、抗坏血酸等含量的变化,判断其中发生褐变反应类型,提出了针对性的护色措施应用于四季柚饮料生产。经测定,四季柚果皮和果肉PPO的最适反应pH均为6.0-6.6;果皮PPO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70℃,果肉的则为50-70℃;四季柚果皮和果肉中PPO要经过80℃以上处理才开始被钝化。实验表明,四季柚果皮PPO和果肉PPO与其他来源PPO的特性基本相似。经测定,四季柚果皮和果肉POD的最适反应pH分别为5.0-6.0和6.6-7.0,果皮和果肉POD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40-60℃和30-80℃;果皮POD在60℃处理30min,酶活力开始下降,而果肉POD需在80℃以上处理30min,活性才开始下降,即果肉POD具有较强的热稳性。经研究发现,引起饮料褐变的成分主要是柚子肉浆,热烫对于其酶促褐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于柚子肉浆中发生的非酶褐变,通过全波长扫描分析得知,同时发生了美拉德反应和抗坏血酸褐变;经测定,55℃下储存7天的柚子肉浆还原糖、氨基酸变化不显着,而抗坏血酸含量则下降了94.8%,推导出起主要作用的是抗坏血酸褐变。根据以上结论,设计了针对抗坏血酸褐变的护色措施运用于实际生产,护色效果明显。
陈金[3](2012)在《胡柚果汁混浊态丧失的原因探讨及超高压均质处理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文中认为常山胡柚是我国特有柑橘品种,果实产量高、品质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然而胡柚的加工比例很低,仅有少量的砂囊、胡柚茶全果饮品和果脯产品供市。目前国内胡柚仍以鲜销为主,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节节攀高,充足而价廉的原料需要寻找新的出路。而与澄清型果汁相比,消费者更趋向于混浊果汁,因为后者的风味、口感、色泽等感官品质和营养价值更好。因此,开发混浊型胡柚汁不仅具有原料的优势,也具有区域市场的优势。但混浊型果汁的稳定性比澄清型果汁差,贮存一定时间后易发生沉淀分层现象,影响了果汁及其饮料的消费。本课题以常山胡柚为原料,初步探讨了胡柚汁混浊态丧失的原因,并分析了超高压均质(UHPH)处理对胡柚汁果胶酯酶(PME)活性、混浊稳定性的影响及可能机理,分析了UHPH处理对胡柚汁营养与货架稳定性的影响,为胡柚混浊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与技术上的基础,并为UHPH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研究了胡柚果汁混浊物的主要化学组成;胡柚汁中PME、外源添加PME、酸性蛋白酶、果胶酶及贮藏温度对胡柚汁混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胡柚汁混浊物大分子物质主要是果胶和蛋白质;胡柚汁中的PME活性越低,胡柚汁混浊度保持的时间就越长,就越稳定;胡柚汁中的PME活性的存在是导致胡柚汁混浊态丧失的主要因素之一;酸性蛋白酶可以部分降低胡柚汁的混浊度,但各添加量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果胶酶可明显降低胡柚汁的混浊度,使胡柚汁混浊稳定性丧失;在贮藏过程中,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胡柚汁的混浊度越来越小,常温贮藏不利于胡柚汁混浊稳定性的保持。(2)研究了UHPH处理除了温度因素外对胡柚汁混浊稳定性及理化性状的影响,分析了UHPH处理对胡柚汁混浊稳定性的作用及其可能机理。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胡柚汁中的PME活性随着均质压力的升高而降低,混浊度随着均质压力的升高而升高;离心沉淀率随着均质压力的升高而降低,120MPa及以上UHPH处理可以很好地防止胡柚汁的分层,但胡柚汁的不稳定悬浮物含量与均质压力没有明显的相关性;UHPH处理后的胡柚汁的粘度比对照组要高,但各处理组之间的差异趋向于不显着;经UHPH处理后,胡柚汁的平均粒径显着减小(P<0.05),粒径分布范围也变小,并且随着均质压力的升高,胡柚汁的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范围也不断减小;在贮藏过程中,由于胡柚汁中的较大颗粒逐渐沉降下去,使得胡柚汁的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范围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均质压力越大,分层速度越小,体系越稳定。(3)研究了UHPH处理前后及低温贮藏期间胡柚汁中Vc、pH、可溶性固形物(TSS)、色泽、可滴定酸、还原糖、果胶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了UHPH处理对胡柚汁营养与货架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和机理。结果表明:UHPH处理可以使胡柚汁中的Vc在贮藏过程中的下降速度变缓,但各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贮藏过程中胡柚汁的Vc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UHPH处理对胡柚汁的还原糖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贮藏过程中,不同处理的胡柚汁的还原糖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由于UHPH处理能使细胞破碎,使果胶物质释放出来,因而可显着增加胡柚汁的果胶含量(P<0.05),且果胶含量随着均质压力的升高而升高,但120MPa与160MPa UHPH处理组的差异不显着(P>0.05),贮藏过程中胡柚汁的果胶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同样由于细胞的破碎及可溶性蛋白质的溶出,UHPH处理还可以提高胡柚汁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且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着均质压力的升高而升高,但在贮藏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不同压力UHPH处理对胡柚汁的TSS含量及可滴定酸含量无明显的影响,在贮藏过程中,胡柚汁的TSS含量及可滴定酸含量变化不大,基本保持稳定;UHPH处理能使胡柚汁亮度增加,黄色加强,绿色加强,胡柚汁在贮藏前期亮度下降,黄色减弱,绿色减弱,而在贮藏中后期色泽基本保持稳定。
邢建荣[4](2012)在《胡柚全果饮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常山胡柚是浙江省的地方优势特色柑橘品种,也是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果品,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和风味,是我国宝贵的特色柑桔资源。目前常山胡柚以鲜食为主,加工产品不多,主要是胡柚汁胞饮料、糖水胡柚罐头、胡柚囊胞罐头、胡柚皮蜜饯等。常山胡柚富含黄酮类保健成分,有独特的浓郁芳香;果皮的果胶、纤维素含量高,食用开发潜力大。本文研究了以常山胡柚果实为原料的全果饮品加工工艺技术。通过果皮切片、脱苦,果汁脱苦,经添加蜂蜜、甜味剂等成分,通过冷热浸渍交换、调配、灌装、杀菌等工艺,制成高浓度粘稠型胡柚全果饮品。主要研究了胡柚皮、汁的脱苦工艺,胡柚全果饮品的加工工艺技术、配方和保质期,胡柚全果饮品褐变控制等,并制定了产品工艺规程及企业标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胡柚汁脱苦的最佳工艺是:树脂用量为果汁质量的10%,40℃处理2.5min,柚皮甙和柠檬苦素的脱除率分别达64.6%和76.7%。对比脱苦前后胡柚汁理化指标发现其营养成分损失很小。2、胡柚皮的脱苦研究表明,进口的柚皮甙脱苦酶、国产脱苦酶及盐水脱苦三种脱苦方法均能大幅降低柚皮甙含量,其中日本进口柚皮甙脱苦酶脱苦效果最好,国产脱苦酶次之,盐水脱苦比酶法脱苦效果差一些,但达到了预期的适度脱苦的要求,考虑到生产成本等其它因素,我们采用了盐水脱苦为胡柚全果饮品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脱苦工艺。通过对盐水浓度、温度、时间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表明,胡柚皮脱苦采用盐水浓度为10%、温度80℃、时间8min的脱苦工艺效果较好且成本较低。3、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蜂蜜胡柚全果饮品的最佳配方为:蜂蜜用量10%,增稠剂用量0.2%,胡柚用量45%,白砂糖用量40%。4、褐变抑制试验结果表明,10%的纯蜂蜜和0.1%维生素C对胡柚全果饮品有较好的防褐变作用。40℃恒温贮藏试验表明:PET包装的胡柚全果饮品在100d时已失去基本色泽,而玻璃瓶和EVOH高阻隔多层软包装的变色程度基本不降低商品的外观品质,说明玻璃瓶和EVOH高阻隔多层软包装适合于而PET塑料瓶不适合于灌装胡柚全果饮品。5、ASLT保质期试验和褐变试验结果表明,玻璃瓶装胡柚全果饮品罐头在40℃/75%(RH)的条件下贮存120d,感观总评分为2.95分,属不可接受的范围,但在贮存100d时的感观总评分3.5分,属可接受的范围。微生物检测结果也表明,产品在40℃恒温经过120d后,细菌总数(个/g)≤10,大肠菌群数(MNP/100g)<30,仍达到相关企业标准,无胀罐现象。因此,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下生产的制品,商业贮存期为18个月以上,保质期可标示为18个月。
刘顺枝,江学斌,江月玲,黄永明,胡位荣[5](2012)在《柚类果实提取物生理功能及综合利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柚类果形硕大,果皮厚,绝大部分品种的果皮占单果质量的40%~50%。本文从柚果果皮提取物的抗氧化与抑菌作用,精油、黄酮类物质、果胶、膳食纤维、色素、多糖、酚酸的提取工艺,果汁、果酱、果糕、果脯、罐头、果酒、果醋、鲜切柚瓣等柚果加工产品研制,新鲜花、幼果、种子的利用等方面,综述国内外对柚类果实加工及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柚类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顾珊珊[6](2012)在《贡水白柚加工品质及抗褐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贡水白柚是湖北省恩施州具有百年栽培历史的地方良种柚。因其“品质优、结果早、稳产、丰产、造适应性强”等优良经济性状十分突出,在第五、第七届全国柚类鉴评会上两获金奖,并且于2010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本文对贡水白柚加工性质进行详尽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贡水白柚汁营养品质与贮藏稳定性的研究。本实验对贡水白柚汁的理化性质和营养品质进行检测,并将柚汁在20℃和35℃条件下贮藏40天,每10天检测一次,监控果汁理化性质的变化。得到的结论为贡水白柚果形均匀,出汁率较高,鲜汁颜色呈浅白色,品质良好,营养物质、香气成分丰富,金属离子含量较多,是适合加工的柚子品种。在贮藏过程中,总糖含量在两个温度下都会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而还原糖的含量则在缓慢的增加。维生素C含量均随着果汁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下降,总酸的变化则是在贮藏过程中含量呈上升趋势,果汁中的pH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2、加工关键操作单元对柚子汁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选取的加工操作单元分别为均质,巴氏杀菌,浓缩等几个关键操作单元,分别对总糖、还原糖、总酸、抗坏血酸、色度及香气进行分析。贡水白柚汁的总糖含量在灭菌操作后达到最小值。总酸含量均质汁略有下降,灭菌操作汁偏高,浓缩汁升高明显。还原糖含量在加工过程中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Vc含量在灭菌操作后大幅降低。同时加工关键单元操作对果汁色泽具有一定影响。三个加工操作关键单元中共检测出柚子汁香气成分共45种。由于加工操作单元对贡水白柚果汁褐变相关的理化性质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果汁褐变的产生与加速,所以对贡水白柚果汁褐变的研究是贡水白柚果汁加工的关键问题之一。3、贡水白柚汁褐变的影响因素及响应面法优化抗褐变工艺。本实验主要研究了pH、贮藏时间和温度、还原糖、有机酸(抗坏血酸和柠檬酸)、半胱氨酸及加热时间对果汁褐变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对抗坏血酸、柠檬酸、半胱氨酸的添加量进行优化。得到当抗坏血酸为0.03%,柠檬酸为0.53%,半胱氨酸为0.04%时,其对褐变的抑制率理论值为82.58%,为其抗褐变的最优条件。同时可知不同的贮藏时间和温度条件下5-HMF的变化趋势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A420值的变化趋势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还原糖对果汁非酶褐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果糖对贡水白柚汁的非酶褐变的促进作用要强于葡萄糖。加热最优时间为4min,此时的A420值最低。
孙倩茹[7](2011)在《柚子汁、柠檬汁在加工关键单元操作及贮藏过程中香气物质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香气是柑橘汁的重要品质之一,本研究以柚子汁、柠檬汁这两类柑橘果汁为研究对象,以柑橘果汁香气成分的变化为中心,采用气相色谱(Gas-Chromatogram)和质谱(Mass-Spectrum)联用技术对所选柑橘果汁的香气成分组成及其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较系统研究。比较了溶剂萃取法(Solvent Extraction)、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固相微萃取法(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提取果汁中香气物质的效果,对琯溪蜜柚、贡水白柚、沙田柚等3个柚子品种以及尤力克、塔西提、费米耐劳等3个柠檬品种的香气物质进行了鉴定,对其基本理化指标和香气物质种类和含量差异进行了比较,以琯溪蜜柚和尤力克两个品种为代表分别对加工关键单元操作、贮藏过程中两类柑橘果汁香气成分的变化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同时对其基本理化指标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香气物质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三种方法分别从柚子汁和柠檬汁中提取出的香气成分共75种、83种。其中,SE法从柚子汁中提取出的香气成分29种,从柠檬汁中提取出香气成分43种;SDE法从柚子汁中提取出香气成分54种,从柠檬汁中提取出香气成分21种;SPME法从柚子汁中提取出的香气成分15种,从柠檬中提取出的香气成分38种。SDE法将柚子汁中很多低挥发性香气物质提取出来,较其它两种方法提取效果好,而SPME法从柠檬中提取香气成分的效果更优于其它两种。由此看来,对于不同类型的原料适宜选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2.不同品种柑橘果汁香气成分分析三种柚子汁共检测出香气成分98种,其中琯溪蜜柚检出香气成分18种,贡水白柚检出香气成分37种,沙田柚检出香气成分60种。三个品种共有的化合物有3种,分别为3-甲基-3-己烯、γ-萜品烯以及D-柠檬烯。三个品种中以沙田柚汁中香气成分含量最高,且其主要香气物质为烃类和醇类。三种柠檬汁共检测出香气成分125种,其中尤力克检出香气成分44种,塔西提检出香气成分75种,费米耐劳检出香气成分67种。三个品种共有的香气成分有22种,其中烃类18种,醇类3种,酯类1种。三个品种中以塔西提柠檬汁香气成分含量最高,且其主要香气物质为烃类和醇类。此外,不同品种的柑橘汁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值、总酸、固酸比、VC含量、色度等都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贡水白柚固酸比适中,沙田柚固酸比较高,沙田柚和塔西提的VC含量在柚子和柠檬中分别为最高,且果汁亮度和黄度均最高,色度最佳。3.加工关键单元操作对柑橘果汁香气物质的影响果汁经巴氏灭菌、均质和浓缩等关键单元操作加工后,各微量香气成分的变化导致原有风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柚子汁在三个加工关键单元中检测出香气成分共45种,其中巴氏灭菌汁17种,均质汁21种,浓缩汁20种,相同物质2种。柠檬汁在三个加工关键单元中共检出香气成分78种,其中巴氏灭菌汁44种,均质汁42种,浓缩汁24种,其中有相同物质13种。巴氏灭菌后的柚子汁中烃类、醇类、醛类、酯类等物质含量均减少,酮类物质含量有所增加。柠檬汁在巴氏灭菌后醇类物质和酮类物质含量有所增加,其它几类物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烃类物质总含量减少了51.2%。均质后的柚子汁中烃类物质、酮类物质种类和含量与鲜汁相比均有所增加,其它几类物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醇类物质损失最大,损失率为97.1%。柠檬汁在均质后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等香气物质含量均增加,烃类物质损失较大。浓缩后的柚子汁中烃类、酯类和同类物质含量有所增加,其它几类物质均减少。柠檬汁在浓缩后各种香气物质均损失严重,含量均急剧下降。其中烃类物质从238.559μg/ml减少到了8.217μg/ml,损失率为96.6%;醇类物质损失率高达99.3%。此外,三种加工关键单元操作对两种柑橘汁的各基本理化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VC含量和色度的影响较大。4.贮藏过程中柑橘果汁香气物质变化的这研究将两种柑橘汁的鲜汁和加工汁在4℃条件下进行贮藏,对四个果汁样品在贮藏过程中的香气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得出这些香气成分在贮藏期间的变化规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四个果汁样品中香气物质的种类呈现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香气物质的含量在贮藏5d时略有升高,随后逐渐下降,到15d后香气物质含量明显上升,但鲜汁与加工汁的上升幅度不同。
杨黎明[8](2011)在《胡柚果粒饮料及胡柚果皮软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胡柚(Citrus Changshan-Huyou Y.B.Chang)又名西柚。其果实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其中果肉饱满、脆嫩多汁、酸甜适度、甘中微苦、鲜爽可口;果皮含有多种药用成分,具有可食性。因此,本课题以胡柚果实为对象,对胡柚果粒饮料及胡柚果皮软糖产品的加工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实验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复配试验得到稳定剂的最佳配方为:复合胶体0.20%(羧甲基纤维素钠0.04%、黄原胶0.06%、琼脂0.04%、海藻酸钠0.06%),蔗糖浓度8.0%,pH4.5。2)同时,探究了最佳组合的复合稳定剂的流变学特性,为产品的加工工艺以及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悬浮稳定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流变学特性研究得出,该复合胶体溶液的浓度为0.2%时呈典型的假塑性流体特征,是非牛顿流体,运用power law模型对复合胶溶液的流动曲线进行拟合分析得出,0.2%复合胶体的流变曲线方程为Y=0.1505.X0.6620(X-剪切速率,Y-剪切力值;R2=0.9976);触变性测定结果表明,在30℃条件下,浓度为0.2%的复合胶溶液是非触变性的,即该复合胶的体系恢复到未经力作用的体系状态所需的时间短;动态粘弹性实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当浓度为0.2%时,随着振动频率的升高,体系表现出从低频区域的弱弹性性质逐渐转变为高频区域的流体的性质。温度、pH和蔗糖都会影响复合胶溶液的流变学特性。其中,温度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胶体分子之间结构的不可逆变化,且整个加热-冷却处理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构象转变温度Tm(模量变化最剧烈的温度区间);pH在4.0-4.5的范围内对0.2%的复合胶溶液的粘度影响较小;添加8.0%的蔗糖的会增加复合胶溶液的粘度,同时使溶液具有典型的粘弹性特征,且粘弹性交替变化的趋势更加稳定。同时,对比复合胶和单一胶体溶液的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0.2%的复合胶体溶液在粘度、触变性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性能。另外,红外扫描结果表明,四种胶体共混后,分子间的氢键作用有所增强,使分子的-OH伸缩振动峰增强,同时向低波数方向位移。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扫描得出,胡柚果肉色素在波长为279nm有特征吸收峰。稳定性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温度范围(≤60℃)、室内避光保存或自然光照条件、酸性条件下,胡柚果肉色素具有较好的稳定性。4)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了胡柚果皮超声波脱苦的最佳提取工艺,即提取功率为90W,提取时间10min,料液比1:40,提取温度为50℃时有较高的提取率,实验测出柚皮苷的提取率为5.06%。5)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得出较优软糖工艺配方为:麦芽糖浆与白砂糖的比例为1:1(麦芽糖浆30g,白砂糖30g),酸性淀粉替代玉米淀粉的比例为50%(酸性淀粉10g,玉米淀粉10g),胡柚皮粉的添加量为5g时加工的软糖具有较好的品质,其感官得分为8.9。同时运用TA·XT2物性测定仪测定得出,不同配方的胡柚皮粉软糖的质构特性是不同的,且质构性能与感官评定结果有着一定的关系。利用SASS对感官评定指标和物性仪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感官评定的组织形态、咀嚼性、粘度、总分(综合评价)指标都与物性仪测定的粘合性、弹性、粘聚性、胶着性、咀嚼性和回复性指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而色泽和风味与质构测定的指标几乎没有相关性。这些实验结果为胡柚果实的综合加工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李睿晓[9](2010)在《柚子酒的微生物脱苦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柚子是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其色泽艳丽,香气独特,果肉晶莹脆嫩,酸甜可口、风味独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除鲜食外,柚子还可以加工成多种制品。经柚子榨汁发酵制得的柚子酒酒度低,具有柚子的天然香味、丰富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喜爱。但由于柚子酒苦味重,许多消费者难以接受。因此,对柚子酒脱苦技术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柚子酒的规模化发展。本文对柚子酒的微生物脱苦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以腐烂柚皮、腐烂柚子果实堆积处的土壤、柚子林木下的土壤以及实验室保藏的黑曲霉菌种作为菌种来源,筛选出具有高产柚苷酶的菌种,并对其进行诱变选育,进一步提高菌株的产酶性能。研究高产突变菌株的最佳摇瓶发酵条件,并利用高产突变菌株在最佳摇瓶发酵条件下制得的柚苷酶粗酶液对生产柚子酒的柚汁进行脱苦条件的初步研究,确定最佳的脱苦条件,来实现柚子酒的微生物脱苦技术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腐烂柚子果实及柚子果园土壤中初步分离纯化出128株真菌并保存,将其与实验室保存的23株黑曲霉一同进行半固体高层试管初筛。挑选53株高层试管中出现较明显透明溶解圈的菌株,对其中可测出透明圈厚度的36株菌株进行摇瓶发酵复筛,获得一株产柚苷酶酶活相对较高的菌株M53,其产酶活性为507.07μg/mL.min。对菌株M53的菌落及个体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初步确定菌株M53为黑曲霉属(Aspergillus nigerM53)。2.在紫外照射2-4min结合0.2%的LiCl的诱变处理条件下,对野生型菌株M53进行诱变选育,在柚皮苷鉴定平板上进行初筛。挑取菌落生长旺盛、透明圈大的菌株,其中透明圈直径/菌落直径大于出发菌株M53(1.21)的突变菌株有31株,并对其进行摇瓶发酵复筛,测定酶活力。挑取23株产柚苷酶活力高于出发菌株M53(507.07μg/mL.min)的突变菌株,并对其编号、保存,其中突变菌株M53-7产酶活力最高,其产酶活力为721.08μg/mL.min,比出发菌株提高214.01个酶活单位,提高率为42.21%,通过突变株M53-7遗传稳定性的研究,得出该突变株产酶性能较稳定,并将其作为后续研究的菌株。3.确定了突变菌株M53-7的最佳碳、氮源,碳源为蔗糖,无机氮源为NH4NO3,有机氮源为豆饼粉,并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无机盐CaCl2、MgS04·7H20和ZnS04对产酶的影响,确定其在培养基的添加量分别为0.1%、0.5%、0.1%。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发酵培养基中最佳碳源蔗糖、无机氮源NH4N03及有机碳源豆饼粉的添加范围。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培养基中影响酶活的主要因素蔗糖、豆饼粉、NH4NO3、K2HPO4之间的最佳比例,按照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表进行试验,得到了蔗糖、豆饼粉、NH4NO3、K2HPO4的最佳浓度分别为0.5%、3.0%、1.0%、0.1%。4.对突变菌株M53-7的摇瓶发酵条件进行研究,得出最佳发酵条件:诱导物柚苷添加量0.05%;培养基初始pH.为5.0;培养温度为28℃;接种量为0.3mL;培养基装量为30mL/250mL;吐温-80添加量0.15 %,摇瓶发酵96h。在最适培养条件下进行产酶发酵,突变菌株M53-7的产酶能力维持在872.28μg/mL.min左右,该菌株产酶的性能较稳定。5.利用突变菌株M53-7摇瓶发酵制得的柚苷酶粗酶液对柚子酒发酵生产中制备的柚汁进行脱苦处理的初步研究,确定添加8U/mL的发酵粗酶液、pH3.5、50℃处理60min,脱苦效果达到最好,脱苦率达到47.12%,既能有效脱除柚汁中含有的大量苦味物质,又能在之后的发酵生产中保持柚子酒的特有风味。本论文创新之处:以腐烂柚皮、腐烂柚子果实堆积处的土壤、柚子林木下的土壤以及实验室保藏的黑曲霉菌种作为菌种来源,筛选出具有高产柚苷酶的菌种M53;对菌种M53进行紫外线和LiCl复合诱变,选育出产酶性能显着提高的突变菌株M53-7;确立了突变菌株M53-7的最佳发酵条件;进行了突变菌株M53-7的摇瓶发酵粗酶液对柚子酒脱苦效果的初步研究。结论:经自然筛选及诱变选育获得的突变菌株M53-7菌体生长速度快,产菌丝丰富,发酵产酶周期较短,产酶性能较稳定,是一株工业生产用的优良菌株来源;以突变菌株M53-7的摇瓶发酵粗酶液对柚汁进行脱苦既能有效脱除柚子酒中含有的大量苦味物质,又能在之后的发酵生产中保持柚子酒的特有风味。
张志平[10](2010)在《发酵—酶解耦联脱囊衣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柑橘罐头为我国柑橘加工主导产品,脱囊衣是柑橘罐头生产中的关键工序。传统上脱囊衣都采用酸碱法,此方法产生废水多,且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果胶物质会给污水处理带来很大困难。采用酶解代替酸碱脱囊衣成本高,且脱囊衣后的废水中总COD高。本试验利用脱囊衣后的废水作为发酵果胶酶的培养基,再用产生的果胶酶脱囊衣进行循环,实现脱囊衣后废水的有效利用,降低酶解脱囊衣成本,研究了一种脱囊衣的新方法。研究结果如下:从土壤、腐烂的水果和购买的菌株中筛选出黑曲霉2214作为试验用菌株。通过二级培养方式,研究了黑曲霉2214产果胶酶的最佳发酵条件。试验表明,一级培养(种子培养)的最佳条件为:葡萄糖含量2.0%、pH 5.0、温度30℃;综合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获得二级发酵培养的最佳条件为囊衣量30%(g/v)、pH 7.0、温度25℃、明胶含量0.5%和接种量6%;此条件下,发酵得到的酶活力为11.68×103u/mL。比较了单纯采用酶解脱囊衣和酸-酶联合法脱囊衣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酸-酶联合法能提高囊衣脱除率。通过酸浓度、酸处理时间、果胶酶作用pH、温度四因素的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得出上述果胶酶脱橘瓣囊衣的最佳作用条件:酸浓度0.2%、酸处理时间为20 min、果胶酶作用pH 6.0、果胶酶作用温度45℃;在此工艺条件下,果胶酶处理33 min后,囊衣脱除率可达90%以上。试验探讨了酶解-发酵耦联脱囊衣工艺的可行性,并比较了酶法脱囊衣后橘瓣与传统酸碱法脱囊衣后的橘瓣品质性状。通过耦联过程计算得出,发酵产生的果胶酶酶活高于酶解脱囊衣消耗酶活,酶解-发酵耦联脱囊衣工艺可以连续循环地进行。两种方法下橘瓣在硬度、破碎率、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色泽方面差别不大,品质变化趋势一致。
二、全果压榨常山胡柚浓缩汁的加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果压榨常山胡柚浓缩汁的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1)常山胡柚的“祖宗树”组织培养及其起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常山胡柚的研究进展 |
1.1 常山胡柚的起源研究进展 |
1.2 常山胡柚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
1.3 常山胡柚的选育栽培研究进展 |
1.4 常山胡柚的应用开发研究进展 |
2 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 |
2.1 植物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 |
2.2 DNA条形码在物种起源上的研究 |
2.3 DNA条形码工作流程 |
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常山胡柚的“祖宗树”组织培养植株再生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外植体的处理和消毒 |
1.3 常山胡柚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
1.4 常山胡柚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 |
1.5 常山胡柚丛生芽诱导生根 |
1.6 常山胡柚的“祖宗树”幼胚的培养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
2.2 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的影响 |
2.3 激素配比对丛生芽诱导生根的影响 |
2.4 常山胡柚的“祖宗树”幼胚的培养 |
3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ITS、叶绿体、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特征序列对常山胡柚起源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植物DNA的提取 |
1.3 引物的设计 |
1.4 目的条带扩增 |
1.5 PCR产物的纯化 |
1.6 连接和转化 |
1.7 重组质粒提取和酶切验证 |
1.8 测序 |
1.9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目的条带扩增结果 |
2.2 酶切检验结果分析 |
2.3 序列分析结果 |
2.4 亲缘关系与系统进化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基因片段序列 |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2)柚子加工过程的褐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柚子资源概述及其加工现状 |
1.1.1 柚子生长区域的概述 |
1.1.2 蜜柚的资源分布 |
1.1.3 沙田柚的资源分布 |
1.1.4 四季柚的资源分布 |
1.1.5 柚子的营养成分及其研究情况 |
1.1.6 柚子的加工情况概述 |
1.1.7 柚子皮的利用 |
1.2 果蔬加工中的褐变现象及其抑制 |
1.2.1 非酶褐变 |
1.2.2 非酶褐变的抑制方法 |
1.2.3 酶促褐变 |
1.2.4 果蔬中的多酚氧化酶 |
1.2.5 果蔬中的过氧化物酶 |
1.2.6 酶促褐变的抑制 |
1.3 柚子褐变抑制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 本研究的立题根据和研究内容 |
1.4.1 立题根据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品种柚子基本成分的测定 |
2.1 材料、仪器与设备 |
2.1.1 主要材料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还原糖(以葡萄糖计)的测定 |
2.2.2 多酚含量的测定 |
2.2.3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考马斯亮蓝法) |
2.2.4 总酸(以柠檬酸计)的测定 |
2.2.5 抗坏血酸的测定(乙醚萃取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品种柚子果皮和果肉中还原糖含量 |
2.3.2 不同品种柚子果皮和果肉中多酚含量 |
2.3.3 不同品种柚子果皮和果肉中可溶性蛋白含量 |
2.3.4 不同品种柚子果皮和果肉中总酸含量 |
2.3.5 不同品种柚子果皮和果肉中抗坏血酸含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季柚果皮和果肉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主要材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粗酶液的制备 |
3.2.2 PPO 粗酶液酶活力的测定 |
3.2.3 PPO 粗酶液最适反应 pH 的测定 |
3.2.4 PPO 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的测定 |
3.2.5 PPO 粗酶液的热稳定性研究 |
3.2.6 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以及 PPO 米氏常数 K_m值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PO 粗酶液最适反应 pH |
3.3.2 PPO 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 |
3.3.3 PPO 粗酶液热稳性 |
3.3.4 底物浓度与 PPO 粗酶液酶活性的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季柚果皮和果肉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主要材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粗酶液的制备 |
4.2.2 POD 粗酶液酶活力的测定 |
4.2.3 POD 粗酶液最适反应 pH 的测定 |
4.2.4 POD 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的测定 |
4.2.5 POD 粗酶液热稳定性的研究 |
4.2.6 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以及 POD 米氏常数 Km 值的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OD 粗酶液最适反应 pH |
4.3.2 POD 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 |
4.3.3 POD 粗酶液热稳定性 |
4.3.4 底物浓度和 PPO 粗酶液酶活性的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四季柚果汁褐变类型的判断及护色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主要材料 |
5.1.2 仪器与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制作四季柚饮料工艺 |
5.2.2 四季柚饮料中褐变发生主体的判断 |
5.2.3 四季柚褐变肉浆全波长扫描分析 |
5.2.4 全波长扫描用于四季柚肉浆褐变物质分析的验证 |
5.2.5 四季柚肉浆中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5.2.6 四季柚肉浆中褐变反应类型的测定 |
5.2.7 四季柚肉浆褐变前后氨基酸态氮、氨基酸、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5.2.8 四季柚肉浆褐变前后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
5.2.9 四季柚饮料初步护色方案 |
5.3 结果讨论 |
5.3.1 四季柚果皮和果肉组成及浆料 pH |
5.3.2 四季柚饮料中褐变发生主体 |
5.3.3 四季柚褐变肉浆全波长扫描 |
5.3.4 全波长扫描用于四季柚肉浆褐变物质分析的验证 |
5.3.5 热烫前后四季柚果肉中酶活力的变化 |
5.3.6 四季柚肉浆中的褐变类型 |
5.3.7 四季柚肉浆褐变前后还原糖、氨基酸态氮、氨基酸含量变化分析 |
5.3.8 四季柚肉浆褐变前后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
5.3.9 四季柚饮料初步护色方案确定与护色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胡柚果汁混浊态丧失的原因探讨及超高压均质处理对其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索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胡柚及胡柚汁概述 |
1.1 胡柚概述 |
1.2 胡柚汁的加工生产概况 |
2 柑橘汁混浊态丧失的机理 |
2.1 果胶酯酶对柑橘汁混浊态丧失的作用机理 |
2.1.1 果胶酯酶简介 |
2.1.2 PME作用机理 |
2.2 柑橘汁混浊态丧失的其他机理 |
3 提高柑橘汁混浊稳定性的技术研究 |
3.1 加热钝化PME活性以提高柑橘汁混浊稳定性 |
3.2 通过非热加工技术提高柑橘汁混浊稳定性 |
3.3 其它提高柑橘汁混浊稳定性的方法 |
4 UHPH对果蔬汁稳定性的研究 |
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胡柚果汁混浊态丧失的原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工艺流程 |
1.2.2 胡柚汁混浊物分析 |
1.2.3 贮藏过程中PME对胡柚汁混浊稳定性的影响 |
1.2.4 外源添加PME对胡柚汁混浊稳定性的影响 |
1.2.5 酸性蛋白酶对胡柚汁混浊稳定性的影响 |
1.2.6 果胶酶对胡柚汁混浊稳定性的影响 |
1.2.7 贮藏温度对胡柚汁混浊稳定性的影响 |
1.3 测定方法 |
1.3.1 PME粗酶液的提取 |
1.3.2 PME活力测定 |
1.3.3 可溶性果胶含量的测定 |
1.3.4 混浊度的测定 |
1.3.5 粘度的测定 |
1.3.6 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测定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胡柚汁混浊物的提取与分离 |
2.2 贮藏过程中PME对胡柚汁混浊稳定性的影响 |
2.3 外源添加PME对胡柚汁混浊稳定性的影响 |
2.4 酸性蛋白酶对胡柚汁混浊稳定性的影响 |
2.5 果胶酶对胡柚汁混浊稳定性的影响 |
2.6 贮藏温度对胡柚汁混浊稳定性的影响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HPH处理对胡柚汁混浊稳定性及理化性状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工艺流程 |
1.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UHPH处理对胡柚汁中PME活性的影响 |
2.2 UHPH处理对胡柚汁混浊度的影响 |
2.3 UHPH处理对胡柚汁不稳定悬浮物含量的影响 |
2.4 UHPH处理对胡柚汁自然分层率的影响 |
2.5 UHPH处理对胡柚汁离心沉淀率的影响 |
2.6 UHPH处理对胡柚汁粘度的影响 |
2.7 UHPH处理对胡柚汁粒子大小的影响 |
2.8 UHPH处理对胡柚汁分层速度的影响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UHPH处理对胡柚汁营养与货架稳定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工艺流程 |
1.2.2 测试指标与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UHPH处理对胡柚汁Vc含量的影响 |
2.2 UHPH处理对胡柚汁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2.3 UHPH处理对胡柚汁果胶含量的影响 |
2.4 UHPH处理对胡柚汁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5 UHPH处理对胡柚汁的TSS及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2.6 UHPH处理对胡柚汁色泽的影响 |
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展望 |
致谢 |
(4)胡柚全果饮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柑橘类苦味物质及脱苦 |
1.2.2 果蔬褐变的机理与及其抑制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胡柚皮、汁脱苦工艺的研究 |
2.1 胡柚皮脱苦工艺的研究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 胡柚汁脱苦工艺的研究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试验结果 |
2.2.3 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胡柚全果饮品的加工工艺的研究 |
3.1 产品配方优化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2 产品保质期试验 |
3.2.1 ASLT 的原理 |
3.2.2 胡柚全果饮品罐头的 Q_(10)值 |
3.2.3 胡柚全果饮品罐头保质期的快速测试方法 |
3.2.4 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胡柚全果饮品褐变抑制工艺的研究 |
4.1 包装材料对胡柚全果饮品褐变的影响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2 结果与分析 |
4.2 蜂蜜与 VC对胡柚全果饮品褐变抑制的影响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柚类果实提取物生理功能及综合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柚果提取物的生理功能 |
1.1 抗氧化作用 |
1.2 抑菌作用 |
1.3 其他 |
2 柚果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 |
2.1 精油 |
2.2 黄酮类 |
2.3 果胶 |
2.4 膳食纤维 |
2.5 多糖 |
2.6 色素 |
2.7 酚酸 |
2.8 其他 |
3 柚果加工产品的研制 |
3.1 果汁 |
3.2 果酱 |
3.3 果糕 |
3.4 果脯 |
3.5 罐头 |
3.6 果酒 |
3.7 果醋 |
3.8 鲜切柚果 |
4 综合利用 |
4.1 柚花 |
4.2 幼果 |
4.3 种子 |
4.4 生物吸附剂 |
4.5 联合提取 |
5 结语 |
(6)贡水白柚加工品质及抗褐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文献综述 |
1.1 贡水白柚果品品质及加工研究进展 |
1.1.1 柚子营养品质的研究进展 |
1.1.2 柚子加工品质的研究进展 |
1.2 贡水白柚汁褐变研究现状 |
1.2.1 酶促褐变 |
1.2.2 非酶褐变 |
1.3 柚子汁的抗褐变研究现状 |
1.3.1 温度对非酶褐变的影响 |
1.3.2 亚硫酸盐对非酶褐变的影响 |
1.3.3 含硫氨基酸对非酶褐变的影响 |
1.3.4 抗坏血酸对非酶褐变的影响 |
1.3.5 有机酸对非酶褐变的影响 |
1.4 课题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
1.4.1 课题研究目的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创新之处 |
2 贡水白柚汁的营养品质与贮藏稳定性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贡水白柚汁营养基本性质的研究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 贡水白柚原汁贮藏稳定性的研究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3 小结 |
3 加工关键单元对柚子汁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2.4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关键单元操作对贡水白柚汁总酸含量的影响 |
3.3.2 关键单元操作对贡水白柚汁总糖含量的影响 |
3.3.3 关键单元操作对贡水白柚汁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3.4 关键单元操作对贡水白柚汁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
3.3.5 关键单元操作对贡水白柚汁色度的影响 |
3.3.6 加工关键单元操作中香气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3.4 小结 |
4 贡水白柚汁褐变的影响因素及响应面法优化抗褐变工艺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 |
4.2.4 主要方法 |
4.2.5 贡水白柚汁非酶褐变的影响因素研究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pH值对贡水白柚汁非酶褐变的影响 |
4.3.2 贮藏时间和贮藏温度对贡水白柚汁非酶褐变的影响 |
4.4 响应面法优化响应面法优化抗褐变工艺 |
4.4.1 响应面(RSA)分析试验 |
4.4.2 响应面分析与方差分析 |
4.4.3 响应面分析曲面分析 |
4.5 小结 |
5 总结 |
5.1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柚子汁、柠檬汁在加工关键单元操作及贮藏过程中香气物质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柑橘汁香气物质的提取方法 |
2.1 水蒸汽蒸馏法 |
2.2 溶剂萃取法 |
2.3 同时蒸馏萃取法 |
2.4 静态顶空法 |
2.5 吹扫捕集法 |
2.6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2.7 固相微萃取技术 |
3 柑橘汁香气物质的研究进展 |
3.1 柑橘汁特征香气物质 |
3.2 不同种类的柑橘汁香气物质研究 |
3.2.1 甜橙汁 |
3.2.2 酸橙汁 |
3.2.3 蜜柑汁 |
3.2.4 葡萄柚汁 |
3.2.5 柚子汁 |
3.2.6 柠檬汁 |
3.3 不同加工贮藏条件对柑橘汁香气物质影响的研究 |
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香气物质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原料 |
2.1.2 主要试验仪器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果汁样品的制备 |
2.2.2 两种柑橘汁香气物质的提取分离 |
2.2.3 GC/MS分析 |
2.2.4 香气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三种方法提取出的香气物质种类 |
3.1.1 SE法提取出的香气物质种类 |
3.1.2 SDE法提取出的香气物质种类 |
3.1.3 SPME法提取出的香气物质种类 |
3.2 三种方法提取出的不同类型香气物质的比较 |
3.2.1 烃类、醇类、醛类物质的区别 |
3.2.2 酯类、酸类、酮类及其他化合物的区别 |
3.3 三种方法提取出的香气物质的含量 |
3.3.1 三种方法提取出的香气物质总量 |
3.3.2 三种方法提取出的D-柠檬烯的含量 |
3.4 三种方法检测香气成分的优缺点 |
4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品种柚子汁、柠檬汁香气成分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原料 |
2.1.2 主要试验仪器和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果汁样品的制备 |
2.2.2 果汁相关理化指标的测定 |
2.2.3 香气物质的提取 |
2.2.4 不同品种柑橘果汁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
2.2.5 不同品种柑橘汁香气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品种柑橘果汁基本理化指标分析 |
3.1.1 不同品种柑橘果汁可溶性固形物、pH、总酸及VC含量的比较 |
3.1.2 不同品种柑橘果汁色度的比较 |
3.2 不同品种柑橘果汁的香气成分定性定量分析 |
3.2.1 不同品种柑橘果汁香气成分的种类 |
3.2.2 不同品种柑橘果汁香气成分含量差异 |
4 讨论 |
第四章 加工关键单元操作对柚子汁、柠檬汁香气物质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原料 |
2.1.2 主要试验仪器和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果汁样品的制备 |
2.2.2 果汁相关理化指标的测定 |
2.2.3 香气物质的提取 |
2.2.4 加工关键单元操作中果汁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
2.2.5 加工关键单元操作中香气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加工关键单元操作中果汁基本理化指标分析 |
3.1.1 加工关键单元操作对果汁可溶性固形物、pH值、总酸、固酸比、VC含量的影响 |
3.1.2 加工关键单元操作对果汁色度的影响 |
3.2 加工关键单元操作中果汁的香气成分定性定量分析 |
3.2.1 加工关键单元操作对果汁烃类、醇类、醛类香气物质的影响 |
3.2.2 加工关键单元操作对果汁酯类、酸类、酮类及其它香气物质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五章 贮藏过程中柚子汁、柠檬汁香气物质变化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原料 |
2.1.2 主要试验仪器和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果汁样品的制备 |
2.2.2 果汁相关理化指标的测定 |
2.2.3 香气物质的提取 |
2.2.4 贮藏过程中果汁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
2.2.5 贮藏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两种柑橘类果汁在贮藏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 |
3.1.1 果汁在贮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pH值、总酸、固酸比、VC含量的变化 |
3.1.2 果汁在贮藏过程中色度的变化 |
3.2 两种柑橘类果汁在贮藏过程中主要香气物质的变化 |
3.2.1 鲜汁在贮藏过程中主要香气物质的变化 |
3.2.2 加工汁在贮藏过程中主要香气物质的变化 |
3.2.3 鲜汁和加工汁在贮藏过程中香气物质变化规律比较 |
4 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课题特色 |
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胡柚果粒饮料及胡柚果皮软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检索 |
第一章 前言 |
1 概述 |
1.1 化学成分分析 |
1.1.1 果实部分 |
1.1.2 果皮部分 |
1.2 功能性成分的研究 |
2 胡柚果实的加工工艺 |
3 胡柚果粒饮料稳定性的研究 |
3.1 果粒饮料的悬浮稳定性 |
3.2 色素稳定性 |
4 胡柚果实脱苦工艺的研究 |
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内容 |
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胡柚果粒饮料的稳定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原料、试剂、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胡柚果粒饮料的悬浮稳定性初步研究 |
1.2.2 胡柚粒粒饮料悬浮稳定剂的流变学特性研究 |
1.2.3 胡柚果肉色素的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胡柚果粒饮料的悬浮稳定性 |
2.1.1 四种稳定剂的单因素实验 |
2.1.2 四种稳定剂的协同作用效果 |
2.1.3 其他添加剂对悬浮稳定性的影响 |
2.1.4 果粒饮料最佳配方正交试验 |
2.2 胡柚粒粒饮料悬浮稳定剂的流变学特性研究 |
2.2.1 复合胶浓度对其粘度的影响 |
2.2.2 复合胶溶液的触变性能 |
2.2.3 复合胶溶液的动态粘弹性能 |
2.2.4 复合胶溶液的模量随温度的变化 |
2.2.5 柠檬酸和蔗糖溶液对复合胶溶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
2.2.6 复合胶和单一胶对比试验分析 |
2.3 胡柚色素的研究 |
2.3.1 色素的光谱特性 |
2.3.2 色素的热稳定性 |
2.3.3 光照对色素的影响 |
2.3.4 pH对色素的影响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胡柚果皮脱苦工艺和软糖配方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和试剂、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胡柚果皮脱苦工艺相关研究 |
1.2.2 胡柚果皮软糖工艺相关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胡柚果皮的超声波脱苦 |
2.1.1 柚皮苷标准曲线 |
2.1.2 胡柚皮粉碎粒径的确定 |
2.1.3 单因素实验 |
2.1.4 超声波正交处理结果 |
2.2 胡柚果皮软糖配方的研究 |
2.2.1 淀粉含量对软糖品质的影响 |
2.2.2 单因素实验 |
2.2.3 柚皮粉软糖正交试验 |
2.2.4 胡柚皮粉软糖正交试验的质构分析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柚子酒的微生物脱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柚子 |
1.1.1 柚子简介 |
1.1.2 柚子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 |
1.1.3 柚子开发利用现状 |
1.2 柚子苦味及其对柚子酒品质的影响 |
1.2.1 柚子酒苦味形成的原因 |
1.2.2 柚子酒脱苦技术研究进展 |
1.3 柚子酒微生物脱苦技术研究现状 |
1.3.1 柚苷酶及其研究现状 |
1.3.2 柚子酒微生物脱苦技术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产柚苷酶菌株的筛选及诱变选育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 |
2.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5 实验方法 |
2.2.6 分析方法 |
2.2.7 数据处理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菌种初筛结果 |
2.3.2 菌种复筛结果 |
2.3.3 菌种鉴定 |
2.3.4 紫外线和LiCl复合诱变 |
2.4 小结 |
第3章 柚苷酶摇瓶发酵条件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4 实验方法 |
3.2.5 分析方法 |
3.2.6 数据处理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发酵培养基组分的确定 |
3.3.2 发酵条件优化 |
3.4 小结 |
第4章 发酵粗酶液对柚子酒脱苦效果的初步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4 实验方法 |
4.2.5 分析方法 |
4.2.6 数据处理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发酵粗酶液添加量对柚汁脱苦效果的影响 |
4.3.2 pH对柚汁脱苦效果的影响 |
4.3.3 温度对柚汁脱苦效果的影响 |
4.3.4 酶作用时间对柚汁脱苦效果的的影响 |
4.3.5 发酵粗酶液对柚汁最佳脱苦处理条件的确定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10)发酵—酶解耦联脱囊衣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表格索引 |
图形索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柑橘简介 |
1.1 世界柑橘分布 |
1.2 我国柑橘分布和种类 |
1.3 我国柑橘加工现状 |
1.3.1 常见的柑橘果肉加工产品 |
1.3.2 柑橘果皮的常见加工产品 |
1.3.3 柑橘罐头的废水利用 |
1.4 柑橘橘瓣结构 |
2 柑橘脱除囊衣方法简介 |
2.1 脱囊衣的设备 |
2.2 脱囊衣方法 |
2.2.1 酸碱法 |
2.2.2 酶法 |
2.3 脱囊衣方法的比较 |
3 果胶酶的介绍 |
3.1 果胶酶的性质 |
3.2 果胶酶的检测方法 |
3.2.1 透明圈法 |
3.2.2 果胶酯酶测定方法 |
3.2.3 还原糖测定法 |
3.2.4 粘度下降法 |
3.2.5 果胶裂解酶活性分析 |
3.3 果胶酶的用途 |
3.4 果胶酶的生产现状 |
4 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脱囊衣菌种的筛选和发酵条件的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种的采集 |
1.1.2 培养基 |
1.1.3 原料 |
1.2 设备 |
1.3 方法 |
1.3.1 菌种生长测定 |
1.3.2 发酵果胶酶液的前处理 |
1.3.3 果胶酶活性测定方法 |
1.3.4 果胶酶活性的计算方法 |
1.3.5 种子生长条件的优化方法 |
1.3.6 生产果胶酶条件的优化 |
1.3.7 发酵的正交试验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菌种筛选结果 |
2.2 发酵条件优化 |
2.2.1 种子生长条件的选择 |
2.2.2 发酵产果胶酶条件的选择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酸-酶结合法对柑橘脱囊衣效果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仪器 |
1.3 发酵液的前处理方法 |
1.4 酸-酶结合法脱囊衣单一条件的确定 |
1.5 橘瓣脱囊衣率计算方法 |
1.6 酸-酶法脱囊衣的正交试验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发酵酶液的处理 |
2.2 酸-酶法脱囊衣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酸浓度下脱囊衣的效果 |
2.2.2 不同酸预处理时间下脱囊衣的效果 |
2.2.3 不同果胶酶pH脱囊衣的效果 |
2.2.4 不同温度下果胶酶脱囊衣的效果 |
2.2.5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发酵-酶解耦联脱囊衣工艺与可行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设备 |
1.3 不同酶活脱囊衣的测定 |
1.4 维生素C的测定 |
1.5 硬度的测定 |
1.5.1 测定条件 |
1.5.2 测试方法 |
1.6 色差的测定 |
1.7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
1.8 PH测定 |
1.9 感官测定 |
1.10 保温试验 |
1.11 酸碱脱囊衣方法 |
1.12 发酵液稳定性测定 |
1.13 果胶酶安全性测定 |
1.13.1 检测项目 |
1.13.2 检测依据 |
1.13.3 测试方法 |
1.13.4 测试指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发酵-酶解耦联脱囊衣工艺过程 |
2.2 不同酶活的脱囊衣结果 |
2.3 发酵-酶解耦联脱囊衣工艺的可行性结果分析 |
2.4 果胶酶连续脱囊衣的结果 |
2.5 酸-酶法和酸碱法脱囊衣后橘瓣品质的比较 |
2.6 酸酶法和酸碱法脱囊衣下橘瓣罐头的保温试验 |
2.7 酶活的稳定性结果 |
2.8 发酵果胶酶的安全性结果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全果压榨常山胡柚浓缩汁的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常山胡柚的“祖宗树”组织培养及其起源的研究[D]. 李亚菲. 杭州师范大学, 2018(01)
- [2]柚子加工过程的褐变研究[D]. 黎婕.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3]胡柚果汁混浊态丧失的原因探讨及超高压均质处理对其稳定性的影响[D]. 陈金.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4]胡柚全果饮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D]. 邢建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07)
- [5]柚类果实提取物生理功能及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 刘顺枝,江学斌,江月玲,黄永明,胡位荣. 食品科学, 2012(13)
- [6]贡水白柚加工品质及抗褐变的研究[D]. 顾珊珊.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2)
- [7]柚子汁、柠檬汁在加工关键单元操作及贮藏过程中香气物质变化的研究[D]. 孙倩茹.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8)
- [8]胡柚果粒饮料及胡柚果皮软糖的研究[D]. 杨黎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 [9]柚子酒的微生物脱苦技术研究[D]. 李睿晓. 西南大学, 2010(08)
- [10]发酵—酶解耦联脱囊衣工艺研究[D]. 张志平.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