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拉西瓦700MW水电机组可行性分析

黄河拉西瓦700MW水电机组可行性分析

一、黄河拉西瓦700MW水电机组可行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金文婷[1](2021)在《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与均衡调控研究》文中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目前,黄河正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挑战。一方面,近四十年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黄河水沙情势发生改变,呈现出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生态环境受损、河道泥沙淤积等突出问题,制约着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黄河径流量呈减少趋势,使得缺水及生态问题进一步突出。梯级水库群在防洪、生态、供水、发电、输沙等方面发挥着显着作用,承担着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河流生态健康的重要使命。为了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亟需研究径流减少背景下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重点保障水资源多目标利用的关键利益,为黄河梯级水库群调度下供水、发电、输沙、生态多目标形成协同有序、利益均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黄河梯级水库群为研究对象,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角度出发,以水文学、水资源学、系统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协同学以及混沌理论为指导,系统地提出一套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调度系统混沌特征识别与引导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以期为径流减少背景下存在多目标激烈竞争关系的梯级水库群优化调度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协同学提出了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理论,确定了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的总体原则,即在保障各目标关键利益的基础上,通过统筹协调、甚至必要时适度牺牲非关键利益来实现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识别了黄河上游及中下游供水、发电、输沙、生态各目标的关键利益与非关键利益,选取了相应的序参量,确定了序参量阈值,为构建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2)构建了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模型(协同模型)及传统的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模型(传统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协同模型的序参量权重,运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两种模型进行求解。验证算例的协同模型与传统模型结果对比表明:协同模型以较小牺牲4.35%的非关键发电利益换取了多目标利益(尤其是关键利益)较传统模型的全面提高,验证了协同模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协同模型更加符合缺水流域在多目标竞争激烈背景下的水资源高效利用要求,为梯级水库群调度下“水-沙-电-生态”多目标在时段间形成协同有序提供了技术支撑。(3)提出了基于满意边界的时段内多目标均衡调控方法,以促使协同模型结果在逐时段内达到多目标利益均衡。引入满意度概念以衡量时段内单目标的利益满足程度,由时段单目标满意度的最大、最小值所构成的区间作为“满意边界”,通过合理的方法获取各目标的满意边界;以满意边界为依据对协同模型结果进行逐时段多目标利益均衡检验,对时段内满意边界遭到破坏的目标进行调控,以确保时段内多目标利益均在满意边界内;为梯级水库群调度下“水-沙-电-生态”多目标在时段内实现利益均衡提供了科学支撑。(4)提出了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系统混沌特征识别与引导方法。引入混沌理论及相关概念,论证了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系统为非线性动态系统,具有混沌特征;提出了以梯级水库群逐时段“水-沙-电-生态”多目标满意度闭合面积时间序列作为表征水库群调度系统运行状态的混沌时间序列,用于提取混沌特征指标(关联维数及Kolmogorov熵);评价多目标利益均衡调控是否有利于降低梯级水库群调度系统的混沌特征,引导水库群调度系统向减小混沌程度与复杂程度的方向演进;为选取混沌特征较小的梯级水库群运行方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5)以黄河上游径流变异点(1990年)为分界,对1960~1989年及1990~2015年两个径流序列的黄河上、中下游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最终方案进行分析,量化了径流减少对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目标利益的影响;在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的指导下,各目标关键利益受损程度明显小于非关键利益的受损程度,体现了所提理论与方法在径流减少的背景下以各目标关键利益为保障重点的战略优势。(6)设置了 2030水平年现有水利工程条件及有古贤水库两种情景;通过对1990~2015年径流序列的黄河上、中下游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最终方案分析,量化了河道外综合需水增加及古贤水库生效对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目标利益的影响,分析了古贤水库参与联合运行后黄河中下游梯级水库群运行方式的变化。

伍鹤皋,高晓峰,傅丹[2](2021)在《水电站蜗壳结构研究及应用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简要介绍了国内外三种水电站钢蜗壳埋入方式的应用和发展历程,对我国700 MW级水轮机蜗壳埋入方式的创新性成果进行了整理归纳,总结出水电站蜗壳结构研究中取得的三个重要进展,即蜗壳结构非线性数值分析方法、蜗壳外围混凝土配筋原则以及以机组稳定运行为核心的设计理念。针对当前蜗壳结构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指出施工期水化热缝隙的形成机理、运行期温度作用效应、垫层材料长期力学特性、钢蜗壳-混凝土接触面脉动压力的传导特性,以及钢蜗壳和座环的疲劳失效是未来蜗壳结构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在蜗壳新技术应用发展方面,介绍了预热膨胀构造初始缝隙和可融涂层构造初始缝隙两种新型蜗壳埋入方式。最后建议研究人员和设计人员应以持续和动态的视角看待蜗壳结构长达几十年的服役过程,充分重视结构老化累积的安全隐患。

贺元康,刘瑞丰,陈天恩,别朝红[3](2021)在《全清洁能源特高压青豫直流初期打捆外送模式》文中研究指明全清洁能源特高压青豫直流工程顺利投产初期,由于配套电源尚未全部投运,青海水电峰枯季节出力差异较大,新能源出力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突出,仅依托青海难以满足直流大功率稳定输电要求。在深入分析青豫直流送端青海电网的负荷特性和发电特性的基础上,开展青豫直流外送电力平衡分析,针对存在的峰盈谷缺和汛富枯贫问题,提出发挥西北电网整体合力,实现西北多省份清洁能源打捆外送的模式,在新能源大发、新能源小发、黄河丰水期、黄河枯水期4种场景下开展模拟测算,结果表明,通过清洁能源打捆外送可有效提升特高压青豫直流稳定外送水平。

黄荣[4](2020)在《基于数据驱动的水电机组动态振动区识别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对能源电力的迫切需求,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迅猛。其中水电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以其清洁环保、成本低廉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也带动水电行业装机容量的不断增长。在此背景下,如何保证水电机组运行的稳定性成为人们讨论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对于蕴藏有巨大水力资源的云南省来说,为推进能源优化发展,以水电为主的大型电源陆续集中投产,水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高达71.48%。因此,保证水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局部乃至整个云南电力系统都至关重要。在水电机组的稳定性问题中,由于设备制造、安装等诸多因素导致的振动问题尤为突出。水电机组各导轴承在工作中均会出现振动超标的情况发生,但在某段特定负荷区域出力时,机组振动就会变得异常剧烈,对机组本体破坏性较大,因此这些振动区在机组正常发电时需要避开。目前全国大部分水电机组振动区基本不考虑水头变化的影响,且多数机组以低负荷段或者固定运行区域作为振动区。这样的振动区设置既影响调度制定合理的发电计划也不利于电站了解机组运行状态、排查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建立在大量机组全工况历史运行数据基础之上的新方法,以期能更准确地识别水电机组动态振动区。提出了采用数据滤波、检查与修补、数据融合、显着误差检验与校正等方法对海量机组运行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出了数据的三级检测,通过对数据的正确性进行检查后,并对明显错误的地方进行修复。分析了运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包括随机误差和显着误差的处理,将传感器观测到的信息运用适当的算法进行融合归纳,优化原始采集的数据,并以此对显着误差进行处理。最后本文利用仿真结果验证了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可以对显着误差以及奇异点进行校正。其次根据可靠数据信息,提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水电机组动态振动区的在线识别方法研究,通过分析机组振动的主要原因,明确机组振动的测点及振动标准,进而统计不同功率和不同水头下机组振动的概率,通过基于k-means聚类算法进行基准值的挖掘,实现振动测点的合并及分离,最终通过对机组振动数据的离线计算和在线更新进行函数计算,得到了水轮机组振动区的动态识别,同时给出了该方法详细的实现流程图。最终根据上述研究成果,给出了详细的计算方法和步骤,通过获取云南某水电站的5台机组一年的历史运行数据后,进行了该电站#1#5机组动态振动区的实际分析与识别,通过将该方法得到的5台机组动态振动区与机组稳定性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数据驱动识别振动区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田雨雨[5](2020)在《考虑不确定性的水火风光联合调度研究》文中认为风电与光伏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我国能源结构改革与电力系统的节能减排,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将是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大规模风电、光伏并网,电力系统的调度方式由确定型向概率型转变,也因此使得传统的调度方式受到挑战。风电、光伏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导致系统等效负荷峰谷差加大,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通过灵活电源补偿协同调度是增加风光消纳量、保证系统安全稳定的有效措施。在水火风光的多能源电力系统中,提高水火系统的调峰能力是从电源侧解决电网调峰的重要手段。本文考虑风电、光伏的不确定性,深入分析梯级水电协同补偿机制以及水火系统的调峰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考虑可控负荷调峰和风光电出力随机性的水火风光电力系统调度方式,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统计指标分析了风电光伏的波动性、不确定性特点以及反调峰特性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风电、光伏的反调峰特性和频繁的波动性不仅加大了电力系统等效负荷峰谷差也加大了等效负荷的波动幅度和波动速度,这就要求灵活电源具备快速调节能力和深度调峰特性;由此可见,制约风光电消纳的关键因素是系统调峰能力不足。(2)为保证梯级水电站间协调性,挖掘梯级水电站的调峰能力,提出应对大规模风光电接入的梯级水电站协同调度机制;基于梯级水电站协同调峰的要求,以剩余负荷均方差最小为目标,考虑综合利用约束和水力约束,建立基于调峰原则和调峰系数的梯级水电站协同调峰模型。提出三组对比方案对所提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梯级水电站协同调峰模型提高了各水电站间的协调性。(3)水火系统联合调峰方式对于含水火电源的电力系统运行至关重要。考虑不同季节的梯级水电站来水、水库综合利用要求和供暖期火电的调峰情况,提出了水火系统联合调峰模式,建立以系统风电、光伏消纳量最大为目标水火系统联合调峰数学模型并嵌套梯级水电站协同调峰模型,结果证明了水火系统联合调峰机制的有效性,并揭示了消纳风电光伏的关键因素是火电可以被压缩的发电空间。(4)为进一步研究考虑可控负荷调峰和风光电出力随机性的水火风光电力系统调度方式,建立计及可控负荷调峰和风光电出力随机性的水火风光调度模型,模型考虑水库约束、火电爬坡约束等,以系统的弃风弃光最小为目标,采用粒子群算法计算火电的最大开机容量和水电站出力计划。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将计算结果作为输入代入水火系统联合调峰模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计算出的火电最大开机容量具有合理性。

苑连军[6](2020)在《西北院水电工程机电设计技术特色及发展创新》文中研究说明西北院水电工程机电设计经历了70年的技术发展,从黄河第一颗明珠盐锅峡水电站,到黄河拉西瓦水电站最大单机容量700 WM机组的投产,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技术成果。文章简要介绍了巨型机组低水头提前发电的关键技术以及随着新能源的大力开发,适应新能源发展风、光、水互补水电机组全负荷运行设计新理念的实践和超高电压等级电气设计;以及金属结构在水库大坝水下封堵修复关键技术等西北院水电机电设计技术特色和创新。

杨兴[7](2020)在《青海电网绿色低碳发展规划优化模型及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我国电力消费以煤电为主,长期以来电力工业一直是二氧化碳、粉尘、氮氧化物最主要的排放源之一。在绿色发展背景下,以煤电为主导的传统电力发展面临着绿色、低碳的巨大压力,迫切需要开展结构调整和管理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我国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能源转型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新能源具有清洁安全、灵活经济的特点,其快速发展将电力工业带入绿色发展的新时代。发展绿色电力的关键在于新能源开发生产和电网输送效率两方面,开展电网绿色规划优化研究对促进新能源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新能源对促进电力绿色发展具有十分显着的成效,但由于其间歇性、波动性的特征,使得常规电网在规划建设、调度方式、运维检修等方面往往变得更加复杂。因此,电力绿色发展一方面需要电网在规划阶段将新能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实现电网规划与电源规划的有效衔接节;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强新能源和常规电源之间的互补集成研究,提升新能源发电消纳空间,最大化的实现电力绿色发展效益。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围绕电力绿色发展这一主题,重点展开电网与电源协同规划、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电网规划项目综合效益评估等方面内容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如下:(1)建立了青海电网用电量综合最优组合预测模型。本文立足青海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的战略背景,开展了能源消费结构及用电量预测模型研究。首先,基于Markov模型开展能源消费结构预测,结果表明青海能源消费结构在未来几年内将发生较大变化,具有明显的电能替代趋势;其次,建立了青海电网用电量综合最优组合预测模型,基于此模型对青海电网的用电量发展进行了预测,并进行预测精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能够有效地开展电力负荷预测工作。通过该模型对青海电网用电量发展进行预测,为电网发展规划提供依据。(2)建立了青海电网绿色发展背景下电网与电源协同规划优化模型。本文将新能源开发情况引入电网发展规划,构建了电网与电源双层多目标协同规划优化模型,以综合最小成本为目标函数,采用基于混沌理论改进的猫群算法(C-CSO)进行优化求解,得到了优化的电网协同规划方案,所建模型可用于各区域电网发展规划。通过分析,开展考虑新能源的电网协同规划,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新能源发电消纳,在源头上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促进电网不断优化完善网架结构,推动电网布局更加合理,提升资源配置能力,为新能源并网发电提供良好的接入环境,促进电网企业与电源企业实现效益提升,促进电力系统有序、健康、绿色发展。(3)建立了青海电网绿色发展网源协同规划下的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模型。本文结合青海新能源开发及电网发展规划,确定了包含电力负荷、电力电量、发电特性、可靠性、购电量等因素的多能互补指标,分析了风电、光伏的发电特性以及互补特性,构建了基于风光水火多能互补的集成优化模型,以综合最小成本为目标函数,采用分支定界算法(B&B)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能互补集成优化能够平衡新能源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不均衡性,能够促进新能源消纳空间进一步提升,减小新能源弃电量,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开展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研究,可以引导电力规划人员不断发现问题,找到电网与电源协同规划提升的空间,持续改进电力发展规划内容,促进电网结构不断完善和新能源开发布局不断优化。(4)建立了青海电网绿色发展电网协同规划项目综合效益评估模型。本文构建了电网协同规划项目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环境效益、国民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4个方面13个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组合赋权的方式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理想解法(TOPSIS)找出正负理想解,通过计算各个电网规划项目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得出评估结果。经多方案评估计算比较,本文得出的最优电网协同规划方案,在综合效益评估中评为最优,这证实了本文开展的电网与电源协同规划研究成果能够有助于促进电力绿色发展。(5)提出了青海电网绿色发展管理对策及建议。本文探讨了电网绿色发展优化管理对策,主要包括强化电网与电源协同规划以实现电网建设布局合理、架构完善,加快能源互联网及智能电网建设以发挥电网资源配置优势,加强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实施以促进新能源消纳,常态开展新能源并网后电网风险评估以及时促进电网结构优化等;同时结合实际给出青海电网绿色发展的相关工作建议,主要包括加强保障新能源并网安全研究,加强新能源电源发电预测研究,深化新能源优先接入技术研究,加快建立市场化新能源消纳保障机制等,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促进电力绿色发展。

康本贤[8](2020)在《龙羊峡水光互补协调运行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主要阐述了龙羊峡水光互补项目关键技术部分研究成果,对光伏电站发电特性、水电站发电运行特性、水光互补理论、运行方式研究成果等进行了论述,供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陈典,刘飞,田旭,张君,王世斌[9](2020)在《水电送出型直流输电工程安全稳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海—河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青海水电及新能源外送的重要工程,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将水电等清洁能源远距离大规模采用直流输电技术输送,该直流输电工程投运后将对电网实际运行带来新的安全稳定问题。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水电送出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后电网的稳定特性;针对暂态过电压问题,从运行方式和网架补强两方面提出了优化控制措施。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运行方式,优化和网架补强方案能够保证过渡期水电及新能源的送出和直流的输电能力。

郭田潇[10](2019)在《水光互补对梯级水电站短期运行的影响及适应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是目前缓解能源紧张,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比重的重要手段。然而单一新能源的应用不利于电网稳定安全运行,开展多能互补项目有助于促进新能源并网,提高能源系统稳定性,对改善能源产业结构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本文以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为研究对象,开展水光互补条件下梯级水电站短期适应性运行策略研究。探究水光互补条件下龙羊峡水库出库流量过程的变化特性,基于该特性提出拉西瓦-李家峡梯级水电站短期优化运行策略,并针对龙羊峡水电站机组频繁调节问题,提出考虑平抑光伏功率波动的龙羊峡适应性调度策略。论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开展水光互补对龙羊峡水库出库流量过程的影响分析研究。基于龙羊峡水库历史运行期实测数据并结合天气特征总结了水光互补前后龙羊峡日出力特性,对比分析了水光互补前后龙羊峡日出力的波动性、日发电量以及出力的时间特性等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了6种曲线特征值。通过K-means聚类模型计算得到水光互补后龙羊峡水电站5类典型日出库流量过程,并利用曲线特征值揭示了水光互补对龙羊峡水库日尺度出库流量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机制。(2)开展水光互补条件下龙羊峡下游梯级水电站适应性运行研究。构建了梯级水电站短期优化调度模型,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了拉西瓦-李家峡梯级水电站的优化调度方案,对比分析了水光互补前后拉西瓦、李家峡水电站出力特性、调峰能力、出库流量运行水位、以及机组的厂内运行等指标,最后总结提出了在龙羊峡开展水光互补后下游拉西瓦-李家峡梯级水电站的适应性调度策略。(3)结合前两部分的研究,开展考虑平抑光伏功率波动的龙羊峡适应性运行研究。考虑光伏出力的不同波动方式,构建了龙羊峡“以电定水”的短期优化调度模型。阐述了光伏电站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MPPT技术)和为了削减光伏发电功率波动的2种平抑方法。针对4类天气下光伏出力特性,考虑不同光伏平抑目标值的影响,建立了以耗水量最小为目标的龙羊峡短期优化调度模型,对平抑光伏波动后的龙羊峡水电站运行进行了优化计算。最后提出平抑光伏功率波动的龙羊峡适应性运行策略。

二、黄河拉西瓦700MW水电机组可行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河拉西瓦700MW水电机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与均衡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研究进展
        1.2.2 协同学在水资源领域研究进展
        1.2.3 混沌理论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研究区域概况及资料
    2.1 黄河流域概况
        2.1.1 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
        2.1.2 河流水系及河段概况
        2.1.3 水资源利用概况
        2.1.4 泥沙与生态状况
    2.2 数据资料分析
        2.2.1 径流资料
        2.2.2 综合需水资料
    2.3 黄河干流梯级水库群概况
    2.4 小结
3.基于协同学的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理论
    3.1 协同学及其用于研究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系统可行性分析
        3.1.1 协同学概述
        3.1.2 基于协同学研究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3.2 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理论
        3.2.1 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原则
        3.2.2 关键利益与非关键利益识别及序参量选取
        3.2.3 序参量阈值确定
    3.3 小结
4.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模型构建及验证
    4.1 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模型构建
        4.1.1 序参量有序度量化
        4.1.2 子系统有序度量化
        4.1.3 多维协同控制模型构建
        4.1.4 序参量权重确定方法
    4.2 粒子群优化算法模型求解
    4.3 传统梯级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构建
    4.4 多维协同控制模型有效性验证
        4.4.1 模型验证算例选取
        4.4.2 协同模型验证算例的有序度分析
        4.4.3 协同模型与传统模型的结果对比分析
    4.5 小结
5.基于满意边界的利益均衡调控及调度系统混沌特征识别与引导
    5.1 基于满意边界的时段内多目标利益均衡调控
        5.1.1 满意边界获取
        5.1.2 时段内多目标利益均衡调控
    5.2 混沌理论及混沌特征识别方法
        5.2.1 混沌的定义与概念
        5.2.2 相空间重构
        5.2.3 关联维数
        5.2.4 Kolmogorov熵
    5.3 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系统混沌特征识别
    5.4 多目标利益均衡调控与系统混沌特征引导流程
    5.5 小结
6.径流减少对黄河梯级水库“水-沙-电-生态”多目标利益的影响
    6.1 1960~1989、1990~2015 径流序列水文改变度分析
    6.2 1960~1989 序列调控结果分析
        6.2.1 上游“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6.2.2 中下游“水-沙-电-生态”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6.3 1990~2015 序列调控结果分析
        6.3.1 上游“水-沙-电-生态”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6.3.2 中下游“水-沙-电-生态”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6.4 径流减少影响分析
        6.4.1 对上游多目标利用影响分析
        6.4.2 对中下游多目标利用影响分析
    6.5 小结
7.2030水平年黄河梯级水库群多目标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
    7.1 现有水利工程情景
        7.1.1 上游“水-沙-电-生态”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7.1.2 中下游“水-沙-电-生态”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7.2 有古贤水库情景
        7.2.1 上游“水-沙-电-生态”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7.2.2 中下游“水-沙-电-生态”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7.3 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水电站蜗壳结构研究及应用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蜗壳结构工程应用历程
    2.1 充水保压蜗壳
    2.2 垫层蜗壳
    2.3 直埋蜗壳
3 蜗壳结构研究焦点及重要进展
    3.1 蜗壳结构非线性数值分析方法
    3.2 钢蜗壳外围混凝土配筋原则
    3.3 以机组稳定运行为核心的优化设计理念
4 蜗壳结构研究和应用发展方向
    4.1 基础理论研究
    4.2 应用发展方向
5 结语

(4)基于数据驱动的水电机组动态振动区识别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水电机组数据预处理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数据滤波、检测与校正
    2.3 数据融合
    2.4 单变量稳定工况判断
    2.5 显着误差检测与校正
        2.5.1 传统观测量变化率检验的改进方法
        2.5.2 显着误差检验校正仿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据驱动的水电机组动态振动区的在线识别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引起水轮机振动的原因
        3.2.1 水力因素
        3.2.2 机械因素
        3.2.3 电磁因素
    3.3 水轮机组振动标准及监测的测点选择
        3.3.1 水轮机振动测点
        3.3.2 振动标准
    3.4 水轮机组振动区的识别
        3.4.1 振动概率统计
        3.4.2 基于k-means聚类的水头合并
        3.4.3 振动区域识别
    3.5 水轮机组振动区的识别算法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驱动识别水轮机组动态振动区实例分析
    4.1 引言
    4.2 数据介绍
    4.3 振动信号分析
    4.4 振动信号与稳态实验结果对比
    4.5 振动区域识别
    4.6 结果分析及结论
    4.7 结论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考虑不确定性的水火风光联合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能源革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
        1.1.2 大规模风光电并网带来的调度问题及对策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电站优化调度
        1.2.2 水电调峰调度
        1.2.3 水火系统联合调峰
        1.2.4 水火风光多能互补调度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大规模风光接入电力系统的影响分析
    2.1 风光电输出功率的不确定性描述
        2.1.1 风光电输出功率的统计特征
        2.1.2 基于最大熵的风光输出功率不确定性分析及量化
    2.2 风光电接入对系统调峰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3 梯级水电站短期协同调度机制
    3.1 梯级水电站短期运行方式
        3.1.1 梯级水电站综合利用任务约束
        3.1.2 梯级水电站短期调度模型
    3.2 梯级水电站协同调峰模型
        3.2.1 “以水定电”模式下梯级水电站协同调峰调度方式
        3.2.2 目标函数与方案设置
        3.2.3 约束条件
        3.2.4 模型编码策略
        3.2.5 模型求解算法
    3.3 案例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水火系统联合调峰模式
    4.1 电力系统调峰平衡判别式
    4.2 水火联调模式
        4.2.1 水火电分期
        4.2.2 水火联调模式
        4.2.3 模型建立与求解
    4.3 案例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计及新能源不确定性的水火风光联合调度
    5.1 最大熵估计风电、光伏的概率分布
    5.2 场景生成
        5.2.1 拉丁超立方体抽样
        5.2.2 场景树
    5.3 场景削减
        5.3.1 常用聚类算法
        5.3.2 改进的k-mean聚类
    5.4 模型的建立
        5.4.1 目标函数
        5.4.2 约束条件与求解方法
    5.5 案例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西北院水电工程机电设计技术特色及发展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述
2 巨型机组低水头提前发电的技术传承与发展
3 适应电网新能源发展创新提出水轮机全负荷稳定运行
4 高海拔超高电压等级电气设计是西北院水电电气特色
5 金属结构专业在数字化时代的进步和创新
6 结 语

(7)青海电网绿色低碳发展规划优化模型及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负荷预测研究
        1.2.2 电力绿色发展研究
        1.2.3 电力多能互补研究
        1.2.4 电力综合评估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主要的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内涵
        2.1.2 可持续发展属性
    2.2 绿色低碳发展理论
        2.2.1 低碳经济内涵
        2.2.2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2.2.3 电力绿色发展的要素及特征
    2.3 电力负荷预测理论
        2.3.1 电力负荷预测基本概念
        2.3.2 经验与经典负荷预测方法
        2.3.3 时序趋势外推负荷预测方法
        2.3.4 回归模型负荷预测方法
    2.4 电力系统规划理论
        2.4.1 电力规划分类
        2.4.2 电力规划流程
    2.5 电力综合评估理论
        2.5.1 评估基本内涵
        2.5.2 评估主要分类
        2.5.3 评估构成要素
        2.5.4 基础评估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青海电网绿色发展现状分析
    3.1 能源资源概况
        3.1.1 煤炭资源
        3.1.2 水力资源
        3.1.3 风能资源
        3.1.4 太阳能资源
    3.2 电源建设概况
        3.2.1 水电装机
        3.2.2 火电装机
        3.2.3 新能源装机
    3.3 电网建设概况
    3.4 青海电网绿色发展现状分析
        3.4.1 新能源发电消纳分析
        3.4.2 电网安全生产分析
        3.4.3 绿色发展实现路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青海电网绿色发展能源消费结构及用电量预测模型研究
    4.1 能源消费结构预测模型构建
        4.1.1 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4.1.2 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4.1.3 能源消费结构预测
    4.2 用电量综合最优组合预测模型构建
        4.2.1 预测误差指标
        4.2.2 基础数据准备
        4.2.3 单一模型预测分析
        4.2.4 优选组合预测模型
        4.2.5 综合最优组合模型构建及预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海电网绿色发展协同规划优化模型研究
    5.1 电网与电源协同规划分析
    5.2 电网与电源协同规划分层多目标模型
        5.2.1 上层模型
        5.2.2 下层模型
        5.2.3 相关约束函数
        5.2.4 模型构建及算法
        5.2.5 相关算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青海电网绿色发展网源协同规划下的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模型研究
    6.1 多能互补技术指标
        6.1.1 电力负荷指标
        6.1.2 电力电量指标
        6.1.3 发电特性指标
        6.1.4 可靠性评估指标
        6.1.5 购电量指标
    6.2 能源开发及电网规划
        6.2.1 光伏开发
        6.2.2 风电开发
        6.2.3 水电开发
        6.2.4 电网规划
    6.3 电力负荷及用电量需求分析
        6.3.1 电力负荷特性分析
        6.3.2 电力负荷及用电量需求
    6.4 光伏发电及互补分析
        6.4.1 海西州光伏发电分析
        6.4.2 海南州光伏发电分析
        6.4.3 青海电网光伏发电特性及互补分析
    6.5 风力发电及互补分析
        6.5.1 海西州风力发电分析
        6.5.2 海南州风力发电分析
        6.5.3 青海电网风力发电特性及互补分析
    6.6 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模型
        6.6.1 风光自然互补特性分析
        6.6.2 风光水火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青海电网绿色发展电网规划项目综合效益评估模型研究
    7.1 电网规划项目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7.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7.1.2 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7.2 基于层次分析和熵权法的评估指标组合赋权模型
        7.2.1 层次分析法
        7.2.2 熵权法
        7.2.3 组合权重确定
    7.3 基于理想解法的电网规划项目综合效益评估模型
        7.3.1 综合效益评估步骤
        7.3.2 综合效益评估总体结构
    7.4 相关算例分析
        7.4.1 数据准备整理
        7.4.2 指标权重计算
        7.4.3 综合效益评估
        7.4.4 评估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青海电网绿色发展管理对策及建议
    8.1 电网绿色发展优化管理对策
        8.1.1 加强电网与电源协同规划
        8.1.2 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
        8.1.3 推进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实施
        8.1.4 常态开展电网运行风险评估
    8.2 青海电网绿色发展管理建议
        8.2.1 开展保障新能源并网安全研究
        8.2.2 加强新能源电源发电预测研究
        8.2.3 深化新能源优先接入技术研究
        8.2.4 建立市场化新能源消纳保障机制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8)龙羊峡水光互补协调运行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1 工程概述
2 光电输出功率预测
3 水光互补理论分析
    3.1 水电、光伏发电特性
    3.2 水电与光电互补性
    3.3 水光互补电源的调峰能力
4 水光互补协调运行
    4.1 龙羊峡水光互补协调运行调度方式
    4.2 龙羊峡水光互补协调运行控制方式
    4.3 龙羊峡水光互补协调运行控制策略
    4.4 龙羊峡水光互补协调运行试验
5 水光互补协调运行的水量平衡及对下游影响
    5.1 水量平衡
    5.2 水光互补对下游梯级水电站的影响
6 结 语

(10)水光互补对梯级水电站短期运行的影响及适应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电站短期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1.2.2 水光互补开发和运行调控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对象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水光互补对龙羊峡水库出库流量过程的影响分析
    2.1 水光互补前后龙羊峡日出力特性分析
        2.1.1 水光互补前龙羊峡水电站日出力特性分析
        2.1.2 水光互补后龙羊峡水电站日出力特性分析
    2.2 基于K-means的龙羊峡水电站日出库流量聚类方法
        2.2.1 聚类分析方法
        2.2.2 水库日出库流量聚类指标提出
        2.2.3 聚类数据处理
    2.3 龙羊峡水库日出库流量聚类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光互补条件下龙羊峡下游梯级水电站适应性运行研究
    3.1 拉西瓦-李家峡梯级水电站短期优化运行模型
        3.1.1 梯级水电站短期优化运行模型建立
        3.1.2 梯级水电站短期优化运行模型求解
    3.2 水光互补条件下拉西瓦-李家峡梯级水电站短期优化运行方案
        3.2.1 优化工况设定
        3.2.2 优化结果和分析
    3.3 水光互补条件下拉西瓦-李家峡梯级水电站短期优化运行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平抑光伏功率波动的龙羊峡适应性运行
    4.1 水-光互补协调控制方式
    4.2 考虑平抑光伏功率波动的龙羊峡水电站短期优化运行模型
        4.2.1 龙羊峡水电站短期优化运行模型建立
        4.2.2 龙羊峡水电站短期优化运行模型求解
    4.3 基于限制MPPT的龙羊峡短期优化运行研究
        4.3.1 优化工况设定及遗传算法参数设定
        4.3.2 优化结果及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四、黄河拉西瓦700MW水电机组可行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与均衡调控研究[D]. 金文婷.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水电站蜗壳结构研究及应用的回顾与展望[J]. 伍鹤皋,高晓峰,傅丹. 水利学报, 2021(07)
  • [3]全清洁能源特高压青豫直流初期打捆外送模式[J]. 贺元康,刘瑞丰,陈天恩,别朝红. 中国电力, 2021(07)
  • [4]基于数据驱动的水电机组动态振动区识别方法研究及应用[D]. 黄荣.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考虑不确定性的水火风光联合调度研究[D]. 田雨雨.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西北院水电工程机电设计技术特色及发展创新[J]. 苑连军. 西北水电, 2020(02)
  • [7]青海电网绿色低碳发展规划优化模型及管理研究[D]. 杨兴.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龙羊峡水光互补协调运行研究综述[J]. 康本贤. 西北水电, 2020(01)
  • [9]水电送出型直流输电工程安全稳定研究[J]. 陈典,刘飞,田旭,张君,王世斌. 水力发电学报, 2020(03)
  • [10]水光互补对梯级水电站短期运行的影响及适应性策略研究[D]. 郭田潇. 天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黄河拉西瓦700MW水电机组可行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