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蛛网膜下腔出血2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谭冬[1](2021)在《NIRS脑氧监测技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的应用》文中提出研究目的:NIRS脑氧监测技术床旁、连续监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术后的病情变化,动态观察记录局部组织血氧饱和度(TOI)的变化,研究NIRS脑氧监测技术在aSAH患者术后的应用;研究脑氧监测仪对a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病变的实时监测,评估aSAH患者的临床诊疗效果及出院后恢复情况;探讨研究aSAH术后NIRS脑氧监测技术在治疗中所起的临床意义及价值。研究方法:1.选取40例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8月入住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入选标准:1)满足2015《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中出血性脑血管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破裂;2)18≤年龄≤75岁,男女不限;3)受试者发病时间距入院不超过1天;4)有明确的CT等影像资料证明其为aSAH Fisher Ⅱ级;5)动脉瘤夹闭术后骨瓣还纳的患者。排除标准:1)头颈部有皮肤病影响探头粘贴者;2)对3M贴膜或胶带过敏者;3)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局限性和(或)伴颅内血肿的aSAH患者;5)颅内感染的患者;6)烦躁、精神异常的患者无法配合完成无创脑氧监测。退出标准:1)病情突然发生变化危及患者生命;2)中途家属或患者本人要求中止研究;3)监测过程中发现不符合要求者。2.患者入院后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除外手术禁忌症由同一专家团队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用脑氧监测仪监测aSAH患者的TOI,并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监测方式:每天监测2次,每次15min,连续监测10天,患者病情突发变化时可持续监测。无创脑氧监测仪探头粘贴的注意事项:1)粘贴部位需用75%酒精进行脱脂;2)严格按照无创脑氧监测仪操作说明书粘贴探头;3)探头应与皮肤紧密贴合,否则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4)粘贴位置为前额上。针对aSAH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病情,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下予以口服、静点或泵入防治脑血管痉挛药物。动态观察并记录脑氧监测仪中的TOI监测数值。病情变化时随时行头颅CT检查,根据头颅CT结果调整临床治疗方法。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评分)对出院6个月的患者进行恢复情况评估。分析NrRS脑氧监测技术在aSAH治疗中的辅助治疗作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40例患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无创脑氧监测。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TOI值63.33%±9.71%,前交通动脉瘤TOI值63.91%±6.24%,大脑中动脉动脉瘤TOI值66.00%±7.39%,大脑后动脉动脉瘤TOI值64.75%±7.46%,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TOI值65.79%±6.57%。患者入院时记录的GCS评分的分数与TOI的相关系数0.599(P<0.01,95%CI:0.396-0.747)。平均TOI值与大脑中动脉血液平均流速测量值的相关系数为-0.629(P<0.01,95%CI:-0-801-0.431)。预后良好患者的TOI值为67.59%±4.85%,预后不良患者的TOI值为59.69%±6.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05,P<0.01)。住院治疗期间无死亡患者,出院的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进行GOS预后评分,GOS评分在4-5分的患者有27例,即27例患者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率为67.5%,GOS评分在1-3分的患者有13例,即13例患者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率为32.5%;出院后共有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5%。TOI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的相关系数为0.710(P<0.01,95%CI:0.454-0.854)。TOI在预测患者预后良好(GOS:4-5)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P<0.01,95%CI:0.644-0.974),预测的最佳分界值为63.5%,其敏感度为85.2%,特异度为76.9%。结论:1、NIRS脑氧监测技术能反应患者的意识状态、大脑中动脉血流平均流速及脑血管痉挛情况,便于临床医师观察和评估aSAH患者术后病情变化;NIRS脑氧监测技术能反应不同瘤体部位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且可以评估患者的预后。2、NIRS脑氧监测技术能够实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床旁无创连续的监测,可以及时判断手术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孔睿[2](2021)在《冬凌草素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形成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早期脑损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冬凌草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NLRP3炎症小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12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组,分为6组,分组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SAH组)、溶剂组(SAH+vehicle组)、模型+冬凌草素5mg/kg组(SAH+oridonin5mg/kg组)、模型+冬凌草素10mg/kg组(SAH+oridonin10mg/kg组)、模型+冬凌草素20mg/kg组(SAH+oridonin20mg/kg组)。使用颈内动脉线穿法建立小鼠SAH模型。除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外,术后30min腹腔注射不同浓度冬凌草素,溶剂组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砜溶液。24h后进行平衡木评分、改良Garcia评分、SAH分级、检测脑水肿情况,根据神经功能评分及脑水肿改善情况选出最佳剂量,进行免疫荧光观察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TUNEL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数量的情况,Western blot检测NLRP3炎症小体、ASC、caspas-1、IL-1β、IL-18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将实验结果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SAH分级:平衡木评分及改良Garcia评分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SAH组)和溶剂组(SAH+vehicle组)的平衡木评分及改良Garcia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溶剂组相比,冬凌草素三个剂量都可以显着升高平衡木及改良Garcia评分,其中冬凌草素10mg/kg组效果更明显(P<0.05)。与溶剂组相比,冬凌草素可以使SAH等级明显降低(P<0.05),其中冬凌草素10mg/kg效果最佳(P<0.05)。2.脑水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及溶剂组脑水含量明显增高(P<0.05),与溶剂组相比,冬凌草素可以显着的降低SAH后的脑水含量,其冬凌草素10mg/kg组效果最明显(P<0.05)。3.TUNEL染色: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溶剂组的神经元凋亡明显增加,与溶剂组相比,冬凌草素可以使神经元凋亡的数量明显减少。4.Iba-1免疫荧光染色: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溶剂组小胶质细胞数明显增加,与溶剂组相比,冬凌草素可以使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5.Western blot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溶剂组的NLRP3炎症小体、ASC、caspas-1、IL-1β、IL-18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ax、caspase-3的表达升高(P<0.05),与溶剂组相比,冬凌草素10mg/kg组的NLRP3炎症小体、ASC、caspas-1、IL-1β、IL-18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ax、caspase-3的表达明显减低P<0.05)。结论:冬凌草素可以通过降低NLRP3炎症小体的形成,减少神经元凋亡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改善了SAH后的早期脑损伤。
丁贤彬,焦艳,毛德强,许杰,唐文革,吕晓燕[3](2020)在《2012—2018年重庆市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和死亡趋势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重庆市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死亡趋势变化,为开展蛛网膜下腔出血防治提供建议。方法 2012—2018年重庆市蛛网膜下腔出血个案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系统。据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0)进行疾病分类,蛛网膜下腔出血编码为I60。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计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不同地区、男女性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率的趋势变化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结果重庆市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发率与标化发病率分别由2012年的7.49/10万、6.45/10万上升至2018年的18.40/10万、14.39/10万,APC分别为19.96%、20.92%,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2年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2015—2018年农村高于城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分别由2012年的8.56/10万、5.04/10万下降至2018年的5.92/10万、3.53/10万,APC分别为-6.01%、-5.45%,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城市地区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分别以年均13.15%、13.06%的速度下降,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庆市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明显上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应加强高血压的防治工作,提高农村地区脑卒中救治能力。
陈笑[4](2020)在《CX3CL1/CX3CR1轴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X3CL1和CX3CR1的表达变化目的:观察人和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后脑组织中CX3CL1和CX3CR1的表达水平变化。方法:首先,收集8例临床患者的脑组织样本,其中5例为Non-SAH组,3例为SAH组,通过蛋白质印记(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人脑组织中CX3CL1和CX3CR1的表达情况。然后,将84只斯泼累格·多雷(Sprague Dawley,SD)大鼠分为7组,假手术(sham)组和SAH后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72小时和7天组,每组12只。其中每组中6只大鼠的颞底脑组织被收集用于western blot,剩余每组6只大鼠的脑组织固定切片后用于免疫荧光染色。结果:1.SAH后,临床患者脑组织中CX3CL1和CX3CR1的表达是减少的。2.SAH后,SD大鼠脑组织中CX3CL1和CX3CR1的表达先下降后上升,并且在SAH后12小时达到最低水平。3.脑组织中,CX3CL1主要在神经元中表达,CX3CR1在小胶质细胞中表达。结论:大鼠脑组织中,CX3CL1主要在神经元中表达,而CX3CR1仅在小胶质细胞中表达。SAH后,SD大鼠脑组织中CX3CL1和CX3CR1的表达均先下降后上升,并且在临床患者脑组织中两者的表达均下降。第二部分 调控CX3CL1/CX3CR1轴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影响目的:探究CX3CL1/CX3CR1轴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影响。方法:将88只大鼠(113只大鼠,术后存活96只大鼠,排除8只大鼠)分为4组,分别为 sham 组,SAH 组,SAH+Vector 组(对照组),SAH+Over-CX3CL1/CX3CR1组(过表达组),每组22只。随机选取其中存活的10只大鼠用于行为学评分、贴纸移除试验、转轮试验以及水迷宫试验;剩余的存活的12只大鼠在SAH模型建立12小时后,立即被处死,并收集脑组织和血清用于Western blot、Fluoro-Jade C(FJC)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结果:1.与sham组相比,SAH组大鼠脑组织中FJC阳性细胞数量显着增多;而过表达组较对照组FJC 阳性细胞数显着减少。2.与sham组相比,SAH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显着升高、去除贴纸时间明显延长、在转棒上运动时间明显缩短、抵达水迷宫中平台所需时间显着增加;而过表达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3.与sham组相比,SAH组大鼠脑组织中CD45、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ClassII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的表达显着增多,单核细胞趋化蛋白诱导蛋白1(MCPIP1)和Runx1的表达显着减少;而过表达组较对照组中CD45、MHC Class II和C/EBP-α的表达显着减少,MCPIP1和Runx1的表达显着增多。4.与sham组相比,SAH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α(IL-1α)和血清补体1q(C1q)水平显着增多;而过表达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α和C1q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下调。结论:通过过表达CX3CL1/CX3CR1可以减轻SAH后大鼠脑组织中神经元退化,减轻炎症,并改善神经行为学功能。这表明CX3CL1/CX3CR1在大鼠SAH后早期脑损伤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三部分 CX3CL1/CX3CR1轴促进了外泌体介导的microRNA-124从神经元到小胶质细胞的转运目的:探究CX3CL1/CX3CR1轴对外泌体介导的microRNA-124(miR-124)转运的影响。方法:首先,将共培养的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分为4组:control组,OxyHb组,OxyHb+Vector 组,OxyHb+Over-CX3CL1/CX3CR1 组,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探究CX3CL1/CX3CR1轴对miR-124在神经元-小胶质细胞间转运的作用。同时,将共培养的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分为4组:control组,OxyHb组,OxyHb+Vector组,OxyHb+Over-CX3CL1/CX3CR1组,通过免疫荧光染色研究CX3CL1/CX3CR1轴对外泌体在神经元-小胶质细胞转运的作用。此外,通过外泌体的抑制剂GW4869以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验证外泌体是miR-124转运的载体。结果:1.SAH后,小胶质细胞中神经元来源的miR-124减少了;过表达CX3CL1/CX3CR1后,小胶质细胞中神经元来源的miR-124增多了。2.SAH后,单位面积的小胶质细胞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阳性的外泌体样囊泡减少了;过表达CX3CL1/CX3CR1后,单位面积的小胶质细胞中NSE 阳性的外泌体样囊泡显着增多。3.SAH后,control组和vehicle组中培养基里外泌体中的miR-124显着增加,但是GW4869处理可显着减少神经元释放的外泌体中miR-124。结论:CX3CL1/CX3CR1轴促进了外泌体介导的miR-124从神经元到小胶质细胞的转运来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
谢壮壮[5](2020)在《西藏地区婴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病因,aEEG的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西藏地区婴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通过对婴儿颅内出血患儿a EEG以及患儿预后进行分析,从而对患儿预后做出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颅内出血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83例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对2018年06月至2019年12月因颅内出血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患儿共计40例行a EEG检查,除外伪差较多,无法判读3例,出院后死亡3例,随访中失去联系4例,共计30例,并对这30名患儿出院后进行随访。同时收集同期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其他无神经系统病症累及患儿30例行a EEG检查。结果:4年间共诊治83例颅内出血患者,其中男56例,女27例,男女比例2:1;年龄范围:30分钟-12个月,平均1.2个月;其中<1月44例(53.0%),1月-12月39例(47.0%);病因:晚发型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最为常见共36例(43.4%),新生缺血缺氧性脑病29例(34.9%),多器官功能受损2例(2.4%),血小板减少症3例(3.6%),病因不明13例(15.7%);在年龄分布上:<1月44例(53.0%),1月-12月39例(47.0%);在地域分布上:拉萨市14例(16.8%)(其中拉萨市5例,拉萨其他地区9例),那曲市33例(39.7%),山南市14例(16.8%),日喀则市13例(15.8%),林芝市4例(4.8%),昌都市4例(4.8%),阿里地区1例(1.3%);临床表现:在83例病人中45例(54.2%)均为非特异性表现,仅有37例(44.5%)病人有神经系统的特异性表现,1例(1.3%)既有神经系统的特异性表现,又有非特异性表现;对2018年06月至2019年12月因颅内出血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患儿进行随访1-3个月。共有6例失去联系;4例出院后1天内死亡;预后良好10例;预后不良20例;颅内出血组a EEG不同分级患儿间预后的结果表明:正常、轻度异常、重度异常的患儿预后不良率分别为25.0%、60.0%、90.0%,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儿颅内出血在地区分布方面:海拔越高,发病率越高;婴儿颅内出血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当患儿出现吃奶差、反应差、前囟饱满以及面色进行性苍白,我们应该警惕患儿颅内出血的可能。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仍是西藏地区一个导致婴儿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在西藏部分地区,新生儿出生时注射维生素K并未形成常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新生儿出生时维生素K的注射率,进而减少因维生素K缺乏而致的颅内出血。对于a EEG脑电图结果回示:a EEG结果越异常,预后越差;因此对于颅内出血患儿,应积极救治,尽可能减少其遗留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张斌太[6](2019)在《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预后,分析比较不同Hunt-Hess分级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的差异,探讨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6月至2018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9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手术时机、手术入路、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预后。根据Hunt-Hess分级量表,评估患者术前病情程度,分为Hunt-Hess分级0-Ⅲ级组50例(84.7%)和Ⅳ-Ⅴ级组9例(15.3%);采用GOS评分评价预后;并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1.性别与年龄分布:本组资料59例患者,男性30例(50.8%),女性29例(49.2%),男女比例1.03:1;患病年龄最小35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53.37±8.99)岁,40-60岁是发病高峰年龄。2.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本组资料59例患者中出现突发头痛47例(79.7%),伴有恶心呕吐42例(71.2%),运动障碍7例(11.9%),癫痫发作3例(5.1%),神志清36例(61.0%),浅昏迷14例(23.7%),中度昏迷9例(15.3%)。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6例(94.9%),未破裂动脉瘤3例(5.1%);合并额叶血肿17例(28.8%),脑室出血13例(22.0%)。3.动脉瘤特点: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位于A3段46例(78.0%),最常见部位是胼周-胼缘动脉结合处;A2段9例(15.3%),A4、A5段4例(6.8%)。主要为小型动脉瘤(<5mm)37例(62.7%),一般动脉瘤(≥5mm-<15mm)16例(27.1%),大型动脉瘤(≥15mm-<25mm)4例(6.8%),巨型动脉瘤(≥25mm)2例(3.4%),多发动脉瘤10例(16.9%)。4.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时机:早期手术组30例(50.8%),中期手术组21例(35.6%),延期手术组8例(13.6%)。手术入路:46例(78.0%)采用纵裂入路,13例(22.0%)采用翼点入路。5.围手术期并发症:本组资料59例患者中共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13例(22.0%),其中动脉瘤术中破裂共6例(10.2%);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7例(11.9%),分别是术后再出血1例(1.7%),大面积脑梗死1例(1.7%),脑梗死1例(1.7%),脑积水3例(5.1%),脑水肿1例(1.7%)。术后死亡3例(5.1%)。6.预后评估:术后3月时对本组资料59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患者均行GOS评分,预后良好52例(88.1%),预后不良7例(11.9%)。7.两组临床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与Hunt-Hess分级0-Ⅲ级组相比,Ⅳ-Ⅴ级组患者合并额叶血肿(18.0%vs88.9%,P<0.001)和脑室出血(16.0%vs55.6%,P=0.019)更常见、围手术期并发症(10.0%vs88.9%,P<0.001)更多、术后3月时预后更差(4.0%vs55.6%,P<0.001)。结论:1.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常合并额叶血肿和脑室出血;多位于A3段,最常见部位是胼周-胼缘动脉结合处,主要为小型动脉瘤;多在早期行手术治疗,通常采用纵裂入路。2.与Hunt-Hess分级0-Ⅲ级组相比,Ⅳ-Ⅴ级组患者合并额叶血肿和脑室出血更常见、围手术期并发症更多、术后3月时预后更差;开颅手术治疗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死亡率低、预后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范学宁[7](1986)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第一至三卷(1984—1986年)总索引》文中研究指明
尹胜[8](2020)在《中青年患者轻度颅脑创伤后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中青年轻度颅脑创伤后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以便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5月我科236例有CT阳性表现的中青年轻度颅脑创伤患者病例资料,按年龄分成青年组(1844岁)及中年组(4560岁),统计性别、年龄、受伤原因、致伤机理、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入院时头颅CT阳性表现、是否有蛛网膜囊肿、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凝血障碍疾病、脑梗、脑手术史等、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史、饮酒吸烟史、入院时凝血指标包括APTT及PT等,随访患者,根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两组进一步分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组和无慢性硬膜下血肿组,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在两年龄组中各临床指标与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关系,并将有意义的因素纳入进行逐步Logistics回归分析可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青年患者中,慢性硬膜下血肿组与无慢性硬膜下血肿组在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蛛网膜囊肿、颅骨骨折、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年患者中,除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蛛网膜囊肿、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外,两组在APTT及PT、高血压、糖尿病、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吸烟、饮酒等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青年组中,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颅骨骨折及蛛网膜囊肿与轻度颅脑创伤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成独立相关;在中年组中,除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颅骨骨折外,还有高血压及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亦是轻度颅脑创伤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作青、中年患者脑实质与颅骨最大距离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分别0.780、0.855,最佳截断值为3.5mm、2.6mm。结论:(1)青年患者创伤后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颅骨骨折及蛛网膜囊肿;中年患者独立危险因素是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颅骨骨折、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高血压。(2)青年患者硬膜外血肿,中年患者硬膜外血肿、蛛网膜囊肿、APTT、PT、糖尿病、饮酒及吸烟亦与创伤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成有相关性。(3)硬膜下腔隙最大宽度3.5mm、2.6mm可作为预测青、中年患者创伤后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较好指标。(4)有上述临床特征的中青年轻度颅脑创伤患者应加强临床随访,不适及时就诊。
罗文娜[9](2019)在《桃红四物加味联合尼莫地平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桃红四物加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因a SAH入院并在72小时内行介入栓塞术的患者,且符合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抗脑血管痉挛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桃红四物加味水煎剂,连续治疗14天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头痛症状的变化,治疗不同时期的颅脑TCD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脑血管痉挛指数(Linde-gard),治疗不同时期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治疗结束后2周后的m RS评分。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治疗的第1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脑血管痉挛指数方面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而在第7天、第14天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积分、头痛评分方面比较无显着差异,在治疗的第7天、第14天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2周后在改良Rankin评分(m RS)方面无显着差异性(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上治疗的第1天两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的第7天,治疗组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第14天在以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120cm/s为标准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治疗组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以痉挛指数>3为标准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桃红四物加味联合尼莫地平可防治动脉瘤蛛性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的脑血管痉挛,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改善头痛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王明明[10](2019)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急慢性脑积水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常见并发症,有较大一部分患者需要行分流术进行永久性脑脊液转移。而因患者病情多因素相互影响,现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各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结合先前确定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Hunt-He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脑室内出血(IVH)、Fisher分级、动脉瘤位置及治疗方式等等。我们将回顾性分析相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以上因素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不同时期脑积水中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神经外三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15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有无脑积水的发生分为急性脑积水组(A1:70例)、慢性脑积水组(A2:49例)、非脑积水组(B:71例)。根据相关文献提出的脑积水危险因素以及我们所收集的临床病例特点确定本论文中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入院时Hunt-Hess分级、脑室出血、Fisher评分、动脉瘤位置以及治疗方式等)。首先通过卡方检验行单因素分析比较,研究急性脑积水组、慢性脑积水组与非脑积水组在相关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然后把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以Logistic回归分析加以确定。结果:1、急性脑积水组共70例,入院后均行脑室外引流术(EVD),其中37例转化为慢性脑积水,26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中有2例发生颅内感染(经积极治疗,得到治愈),6例临床死亡;慢性脑积水组共49例,17例患者选择了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24例患者选择了血管内治疗行介入栓塞,8例患者选择了保守治疗,其中有11例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基本恢复正常生活,22例患者轻度残疾,11例患者有中度以上残疾,5例患者临床死亡。2、急性脑积水组与非脑积水组统计分析后发现:年龄(P(0.03)<0.05)、SAH次数、脑室积血、Fisher评分、Hunt-Hess分级(P(0.000)<0.05)、合并血肿(P(0.001)<0.05)6项与非脑积水组有统计学差异;而性别、高血压、动脉瘤位置无统计学差异。3、慢性脑积水组与非脑积水组统计分析后发现:SAH次数、脑室积血、Fisher评分、急性脑积水、Hunt-Hess分级(P(0.000)<0.05)、合并血肿(P(0.004)<0.05)、动脉瘤位置(P(0.042)<0.05)7项与非脑积水组有统计学差异;而性别、年龄、高血压、治疗方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我们的临床治疗发现,如果在SAH急性期发生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应立即进行脑室外引流:(1)在CT扫描中检测到严重脑积水;(2)脑室周围水肿;或(3)在排除再出血后伴有意识状态恶化的脑积水。对于轻度或中度脑积水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可在48小时密切监测后进行重复CT扫描。应持续监测患有脑积水改善的患者,以及临床稳定且未经历进一步脑室扩大的患者。2.急性脑积水的发病机制被认为是由于脑脊液流动受阻,产生压力梯度,最终导致脑室扩大,而慢性脑积水的发病机制则涉及到由于脑膜对血液成分的反应而形成的蛛网膜粘连,损害基底池脑脊液的吸收。本研究中急性脑积水发病率为45.7%,慢性脑积水发病率为32%,急性脑积水组有52%的患者转为慢性脑积水。急性脑积水与年龄、SAH次数、脑室积血、Fisher评分、Hunt-Hess分级、合并血肿有关,慢性脑积水组与SAH次数、脑室积血、Fisher评分、急性脑积水、Hunt-Hess分级、合并血肿、动脉瘤位置等因素有关,SAH次数会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风险。3.脑积水可导致长期认知能力下降和精神器质性疾病的发展,需要及早识别并治疗;相对于终板开窗术、腰腹膜分流术,脑室-腹腔分流术仍是目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单纯实施EVD可能不会降低脑积水风险,需要加强EVD期间管理;而应用重复性腰椎穿刺术或腰椎穿刺引流术可能有利于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血凝块,利于减少脑积水风险。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2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2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NIRS脑氧监测技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二章 方法 |
2.1 一般资料收集表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一般治疗 |
2.2.2 特殊诊疗 |
2.3 监测方法 |
2.3.1 脑氧监测 |
2.3.2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 |
2.3.3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
2.3.4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 |
2.4 技术路线图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2.6.1 数据来源 |
2.6.2 数据采集 |
2.6.3 数据录入 |
2.7 伦理学问题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TOI |
3.3 TOI与入院时GC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3.4 TOI与aSAH术后大脑中动脉血液平均流速的相关性 |
3.5 NIRS脑氧监测对aSAH患者的预后预测分析 |
3.5.1 不同预后患者TOI之间的差异比较 |
3.5.2 TOI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3.5.3 TOI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应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氧监测仪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冬凌草素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形成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早期脑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冬凌草素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3)2012—2018年重庆市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和死亡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质量控制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及趋势变化 |
2.2 蛛网膜下腔出血年龄别发病率趋势变化 |
2.3 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及趋势变化 |
2.4 蛛网膜下腔出血年龄别死亡率趋势变化 |
3 讨论 |
(4)CX3CL1/CX3CR1轴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X3CL1和CX3CR1的表达变化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调控CX3CL1 / CX3CR1轴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影响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CX3CL1/CX3CR1轴促进了外泌体介导的microRNA-124从神经元到小胶质细胞的转运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CX3CL1/CX3CR1轴在神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5)西藏地区婴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病因,aEEG的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4 aEEG检查方法 |
1.4.1 检查前准备 |
1.4.2 aEEG电极位置 |
1.4.3 记录时间 |
1.4.4 检查中注意事项 |
1.4.5 检查后注意事项 |
1.4.6 aEEG波形的分类标准 |
1.4.7 aEEG判读 |
1.5 随访方法及预后评估 |
1.5.1 丹佛发育筛查测验 |
1.6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1.1 地区分布 |
2.1.2 临床表现 |
2.1.3 并发症 |
2.1.4 治疗及并发症处置后 |
2.1.5 颅内出血原因 |
2.1.6 影像学检查 |
2.2 预后 |
2.3 aEEG结果 |
2.4 aEEG结果与预后相关性 |
第三章 讨论 |
3.1 地区分布 |
3.2 病因分析 |
3.3 临床表现分析 |
3.4 影像学检查特点分析 |
3.5 治疗方法分析 |
3.6 并发症分析 |
3.6.1 惊厥发作 |
3.6.2 贫血 |
3.6.3 呕吐 |
3.6.4 脑梗塞 |
3.6.5 并发感染 |
3.7 预后分析 |
3.8 aEEG结果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
全文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文献综述 婴儿颅内出血的特点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收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
2.2 临床评估 |
2.3 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诊断、位置和分类 |
2.4 手术治疗情况 |
2.5 围手术期并发症 |
2.6 预后评估 |
2.7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性别与年龄分布 |
2.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 |
3.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特点 |
4.手术治疗情况 |
5.围手术期并发症 |
6.预后 |
7.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
8.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破裂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8)中青年患者轻度颅脑创伤后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创伤性颅脑损伤与慢性硬膜下血肿 |
1.2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 |
1.3 颅脑创伤后慢性硬膜下血肿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2.2.2 患者的疾病相关检查资料 |
2.3 治疗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颅脑创伤后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危险因素概述 |
参考文献 |
(9)桃红四物加味联合尼莫地平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中英文参照表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四)病情程度判定标准 |
(五)一般资料分析 |
二、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指标 |
(四)疗效标准 |
(五)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临床疗效结果 |
(二)依从性指标 |
讨论 |
一、中医及现代医学的病因病机 |
(一)中医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病机研究 |
(二)现代医学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 |
(三)具体论治 |
二、方药分析 |
(一)组方配伍及方义 |
(二)单味药抗脑血管痉挛的可能作用机制 |
(三)组方后抗脑血管痉挛的可能作用机制 |
三、结果及临床疗效分析 |
四、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10)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急慢性脑积水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学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2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NIRS脑氧监测技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的应用[D]. 谭冬. 河北大学, 2021(11)
- [2]冬凌草素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形成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早期脑损伤[D]. 孔睿.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2012—2018年重庆市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和死亡趋势分析[J]. 丁贤彬,焦艳,毛德强,许杰,唐文革,吕晓燕.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0(10)
- [4]CX3CL1/CX3CR1轴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期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笑. 苏州大学, 2020(02)
- [5]西藏地区婴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病因,aEEG的特点及预后分析[D]. 谢壮壮. 西藏大学, 2020(02)
- [6]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D]. 张斌太. 青岛大学, 2019(03)
- [7]《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第一至三卷(1984—1986年)总索引[J]. 范学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04)
- [8]中青年患者轻度颅脑创伤后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分析[D]. 尹胜.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桃红四物加味联合尼莫地平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D]. 罗文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急慢性脑积水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王明明. 山东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