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通用赛欧信号及照明装置电路图(论文文献综述)
费国鹏[1](2021)在《基于WSN的智能建筑环境监测系统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的环境监测系统是智能建筑的重要子系统,它对建筑体内外环境提供全天候监测,为环境异常预测、节能降耗、安全管控、便捷生活等提供数据支持,有效保障建筑体及内部人群的生命财产安全,一直是现代建筑领域、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关注和研究热点。本课题拟构建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建筑环境监测系统,并研究该系统实现的相关技术,从而为该系统的工程实践提供技术支持。主要工作如下:1、对智能建筑环境监测系统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路由算法进行研究,以低功耗自适应聚类路由算法为基础,结合地理自适应保真度算法将目标区域划分为众多虚拟单元格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该算法通过改进分簇方式、簇首竞选条件、簇首轮循条件等方式对低功耗自适应聚类路由算法进行优化,并通过仿真与对比实验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2、构建一种基于ZigBee协议的适合智能建筑环境监测系统功能需求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各传感器节点通过ZigBee技术实现组网,由协调器收集各传感器节点数据,并对数据做融合处理后传给监测终端,用户通过监测终端对建筑环境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3、以CC2530芯片为主控芯片,设计一种适合智能建筑环境监测系统功能需求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该节点集成火焰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人体检测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以及声、光预警功能,可同时采集建筑环境的多种信息,并在本节点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减少数据传输开销,紧急情况下可提供声、光预警,节点可根据需要采用电池或220V市电两种方式供电。4、以Z-Stack协议栈为核心,软件实现传感器节点组网、采集和数据传输。基于Visual Studio 2013开发平台,构建智能建筑环境监测系统用户终端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收集、实时显示和异常报警等功能,并完成主体功能测试。
张汉阳[2](2020)在《建筑配电动态无功补偿装置设计》文中指出现今社会电力技术发展迅速,一方面,随着电力电子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现有设备对精度和敏感度有着更严苛的要求,用户需要更加优质稳定的电源;另一方面,用户端使用的不平衡负载以及可变负载也会使电网功率因数降低,所以使用无功补偿装置来提高电能质量以及改善电网因数就显得越发重要。传统的无功补偿装置存在响应速度慢、损耗电能大的问题,所以,本文选取能够实现精准快速补偿的静止无功发生器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一种能够快速减小系统中电压与电流相位差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主要是对无功电流检测、无功电流的跟踪补偿以及直流侧电压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并设计了三相三线制SVG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SVG装置及其控制策略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对SVG的基本工作原理进行详细的分析,SVG主拓扑结构选择基于电压桥式电路设计的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拓扑,选择ip-i q无功电流检测法作为系统的电流检测法。其次对系统的总体进行设计,此装置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分别是采样单元、调理单元、主控单元、SVG功率模块和外围电路。其中信号采集单元用来获取电网的用电数据信息;信号调理单元将信号采集单元采集的数据经过放大、滤波等操作转换为数字信号;主控单元采用ARM核心架构,基于STM32F407IG芯片进行设计,对信号调理单元获取的用电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向电流调节器发出命令控制其发出脉冲宽度调制信号;SVG功率模块主要由电抗器、IGBT和电流调节器组成,用来对系统无功功率进行正向或者反向补偿。接着在MATLAB/Simulink中基于学校二实验楼配电负荷搭建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对仿真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在投切SVG稳定运行后可以看到电压与电流基本同步、不存在相位差,功率因数得到明显的改善,并且通过改变负载类型来对系统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最后,对本文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对所设计装置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对设计装置的前景进行展望。
蒋明争[3](2020)在《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的自动对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室内白光LED可见光通信技术可以实现照明和通信的深度耦合,可以在提供照明的情况下实现数据传输。随着LED可见光通信设备的小型化,可移动性和便携性成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但随之而来的自动对准成了高质量可见光通信的主要障碍,否则便携式可见光通信应用将受到很大的局限。本文主要针对室内可见光通信下行链路的自动对准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室内可见光通信自动对准系统的研究方案,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针对单个LED灯在室内面积5m×5m空间内的光照度分布进行建模与仿真,分析了白光LED在不同高度时半功率角度分别为45度和60度时的光照度空间分布。对室内可见光通信自动对准系统下行链路的整体结构进行了介绍,并对下行链路的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包括LED驱动电路、光电接收电路、以太网卡模块电路、数模转换电路以及模数转换电路。(2)针对室内可见光通信自动对准系统的设计要求、设计原理,给出了该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对白光LED的跟踪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对比,选择了基于图像处理的LED光斑跟踪方法,并对白光LED的识别与定位算法进行了研究,实现对白光LED的识别和精准定位。(3)基于STM32单片机对可见光通信自动对准系统中的系统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实现对白光LED的跟踪功能,包括:串口通信电路设计、TFTLCD显示电路设计、系统控制板的驱动程序开发以及PID控制算法的设计。(4)分别搭建了下行链路通信和白光LED跟踪的实验平台和场景,并对此进行软件调试和硬件电路的焊接与调试。采用DQPSK调制技术,在通信距离为3m时,视频信号传输稳定,跟踪装置实现了白光LED的识别、定位和跟踪功能,并给出了该系统的跟踪精度。最后,根据系统设计方案搭建了白光LED可见光通信自动对准跟踪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根据不同位置自动调整接收方向,初步实现了下行链路通信的自动对准功能,减少了对准问题对通信质量的影响,并测量了峰峰值随对准角度的变化特性,分析了自动对准系统的必要性。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陈旭[5](2020)在《低液位非满管污水在线计量系统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基于电磁流量计不受被测流体特性影响,且精度高、量程宽等特点,因此非满管污水流量的测量方法常采用电磁流量计,但电磁流量计的电极必须位于被测流体中,流体液位高度为较低充满度时(管道直径的10%),电极无法全部浸入到被测流体中,难以实现对信号的采集。为解决非满管流量测量流体液位高度处于低液位时难以进行流量测量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低液位非满管流量测量方法:基于连通管原理结合高精度激光测距仪测得流体液位高度值,管道上方的通气管结合流速仪精确测量管道内流体的平均流速,通过体积流量计算公式得到流量值。管道粗糙度和流体粘度对流量计量具有一定影响,为研究非满管流量计量中管道的粗糙度以及流体的粘度对流量计量的影响,运用FLUENT仿真软件对不同粗糙度、粘度进行模拟并得到了速度分布云图,建立粗糙度-平均流速、粘度-平均流速模型。实验平台搭建前,通过FLUENT仿真软件对管道内气液双相流进行仿真,确定U型管的安装位置为距离进水处1m~2.5m,U型管的直径为0.02m。根据仿真结果搭建平台,将通过模型得到的流量值与电磁流量计测量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液位低于0.1D时,流量测量误差小于1.70%,在液位高于0.1D时,流量测量误差小于1.80%。通过粗糙度-平均流速、粘度-平均流速模型得到的平均流速值进行流量的计算,计算结果误差小于3.03%。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模型的可靠性,适用于低液位的非满管流量计量。
张宗超[6](2020)在《基于同步时钟电能质量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生活条件的发展,一些非线性负荷和分布式电源大量的接入配电网系统中,造成了潮流的双向流动,对电能的污染增加,严重时超过了的允许限度。电能质量的好坏会影响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优质的电能有利于确保电网和电气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有利于提高产品生产的质量,有利于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为了能够系统地分析和研究电能质量,提高电能质量,找出导致电能质量所存在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必然需要对电能质量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目前电能质量检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大多数是局部单点测量,测量的结果只反映局部系统运行状态,但是测量的数据没有统一的时间标记和联系,缺乏准确性。对不同地点的电网信号采样时提出基于GPS同步采样的方法,实现对异地电能质量参数的同步测量与分析,系统实时的掌握全网的运行状态。为了实现不同地点的同步采样,提出了基于GPS的同步采样方法。利用GPS高精度的秒脉冲信号(Pulse Per Second,PPS)启动主控芯片外部中断,触发不同地点的采样装置,对三相电压电流信号进行同步采样。同时ADC转换器将采样得到的模拟数据进行数字信号转换,再把这些数据打上记录世界时钟的标签实现设备的同步采样和测量。在整个同步采样过程中,先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得到电压、电流有效值,然后利用傅里叶变换得到了电压、电流的相位,准确的获得电压、电流矢量。对于电能质量检测装置的设计实现,先从电能质量参数的检测算法上进行了说明。介绍了主要稳态电能指标的检测方法,其中闪变检测采用的是现有的IEC平方闪变检测方法。对于谐波检测来说,由于FFT的计算效率较高,在嵌入式系统DSP中能够方便的实现,所以在FFT算法上提出了基于4项莱夫-文森特窗(Rife-Vincent,RV)窗的多谱线插值FFT改进算法。推算出谐波的频率、幅值和相位的计算表达式,通过曲线拟合函数推出了既简单又实用的插值修正表达式。然后对弱信号以及复杂的谐波信号进行相应的仿真计算,并同几个典型的加余弦窗函数FFT算法对比,发现4项RV(Ⅰ)窗函数FFT算法在计算谐波参数时的准确性较好,可以很好的抑制非整周期采样造成的长范围泄露问题,而多谱线插值FFT改进算法可以有效的对短范围泄漏进行修正。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设计了电能质量检测装置。该系统在基于GPS时钟信号同步采样和各电能质量测量算法的基础上设计出了ADC+DSP+MCU的硬件构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根据模块化的思想进行了设计,并对测量结果和误差的来源进行了分析。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7](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冯志斌[8](2019)在《自适应全球通用型电源插头转换器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源插头插座是各国工业的基础设施,受历史因素影响,世界各国的电源插头插座并不统一,存在着多种样式,因此电源插头转换器成为了人们跨境出行的必备物质。随着社会全球化的发展,跨境交流越来频繁,其涉及群体年龄范围也越来越大,但现有的电源插头转换器设计存在着安全性不足,使用操作人性化不够的问题,已难以完全适应现有的跨境出行群体,因此,通过创新性的改良产品设计,以尽可能的满足用户需求是有必要的。本文在对世界各国使用的电源插头插座的使用情况进行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世界各国电源插头插座的基本样式和设计特点,探讨了现有电源插头转换器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人们长久以来使用电源插头插座的习惯,指出对电源插头转换器进行再设计的必要性、基本原则以及设计理念。根据电源插头转换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出行者的实际需求,从兼容性设计、安全性设计以及功能扩展性三个方面对通用型电源插头转换器进行创新和改良设计,提出了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在兼容性设计上,将传统的多种插头组合分别匹配不同样式的插头组模式改外普通的一种插头但能够自适应兼容多种样式电源插座的设计;在安全性设计上,将传统的阅读警示提醒适用范围改为系统能够启动实现过压、过载保护的设计;在扩展性设计上,结合用户所携带电子产品的特点,增加具有QC快充协议的USB接口电源,从而提高用户跨境出行体验。最后,通过图形对比和建模对所研究内容进行验证。有关电源插头转换器改良和创新设计的方法和理念,希望能够给从事这方面设计者提供一些思路。
洪嘉希[9](2019)在《地铁模拟实训装置—门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作为一种舒适、安全、高速、运输体量大的交通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国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却也出现了城市轨道交通方面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在技术人才方面尤为突出。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和制造公司对人员培养使用的轨道交通教学设备多数是从实际运营线路退役下的年代久远的设备,这些装置往往破旧、落后,不能跟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且设备更新换代慢,成本高,使学员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设计一套成熟、简便的地铁模拟培训装置是尤为必要的。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套地铁模拟培训装置设计方案,完成了培训装置中门控系统的设计。本设计将门控装置细分为3大部分:机械部分、电气箱部分、人机接口部分。机械部分完成了门控装置的布局设计和器件之间的联动设计;电气箱部分完成了各门控器所在区域规划,并将每个区域内所涉及的电器元件进行了整体架构设计;人机接口部分完成了人机交互功能的总体设计。本文具体实现了门控装置的器件选型,并完成了系统硬件电路设计。根据门控系统的工作流程,编写了门控系统PLC程序和人机交互程序。PLC程序实现了集控开门、关门、障碍物检测、踏板联动、声光报警等功能。同时又利用MCGS组态软件开发了友好的人机界面,实现了门控系统的实时动态显示。最后通过对门控系统的软硬件调试,查找并修正了设计中的不足,使门控系统在保障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更加安全、稳定运行。本文所设计的门控系统集下位机PLC控制、上位机人机界面显示于一体,实现了门控系统的自动化,使培训人员可以更加快速、准确的掌握真车门控系统的工作原理、提高维修技能,解决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人员培训水平低下问题,弥补了国内外在城市轨道交通培训装置上的不足。
汪旭辉[10](2018)在《基于DALI的集成网络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将成为未来物联网发展的一大热点,尤其是结合着WiFi技术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将会在未来的智能家居当中大放异彩。本文根据现有市场上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存在的线路布置复杂、可变性差、成本昂贵等问题,在DALI协议的智能照明技术和WiFi网络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照明器具有机的连接在一起,提出了一种将有线和无线结合为一体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具有可靠性高,易于管理,控制多样化,成本降低和绿色照明等优点。本文首先简单的介绍了智能照明的历史发展及现存状况,概述了本文提出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特点及功能,同时阐述了了DALI协议的基本内容、原理及应用,指出了应用DALI相比较于模拟调光技术、总线技术的优势,设计了设备快速寻址的方法以及融入了组网技术后解决远距离控制不灵敏等问题。本文所设计的系统主要包括上位机控制模块、主控模块、WiFi模块、驱动模块、从控模块的软硬件设计,使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电脑等设备,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使主控模块根据DALI协议控制从控模块,从而对建筑内的所有照明灯进行单独或者组合控制,并且将灯的信息反馈给用户。考虑到系统实际适用性、实用性以及可靠性,本文将折中算法应用到灯具的地址分配中去,实现灯具的自动地址分配。同时,考虑到整个控制系统的覆盖范围,加入了WiFi组网技术,扩大了用户对于灯具的控制范围。考虑到总线通信冲突问题,在软件中设计了总线工作状态查询及等待机制,使系统工作更加有序。在硬件设计方面,采用了更加可靠,功耗更低的硬件设计方案。
二、上海通用赛欧信号及照明装置电路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通用赛欧信号及照明装置电路图(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SN的智能建筑环境监测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智能建筑环境监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架构 |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的分析 |
2.1 WSN路由协议面临的问题 |
2.2 WSN路由协议的分类 |
2.2.1 路由协议体系架构分类 |
2.2.2 路由协议拓扑控制方式分类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LEACH算法的研究 |
3.1 LEACH路由算法 |
3.1.1 LEACH路由算法原理 |
3.1.2 LEACH路由算法实现流程 |
3.2 GAF路由算法 |
3.3 优化算法 |
3.3.1 优化算法思想 |
3.3.2 优化算法流程与步骤 |
3.4 仿真分析 |
3.4.1 能量模型 |
3.4.2 仿真环境设置 |
3.5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3.5.1 WSN CH分布情况 |
3.5.2 网络存活节点数量和剩余能量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建筑环境监测系统总体设计与相关技术 |
4.1 智能建筑环境监测系统设计要求 |
4.2 整体架构 |
4.3 系统无线通信技术简介 |
4.3.1 ZigBee技术简介 |
4.3.2 ZigBee与 IEEE802.15.4 之间的关系 |
4.3.3 ZigBee的各层数据帧结构 |
4.3.4 ZigBee的设备类型 |
4.3.5 ZigBee的网络拓扑结构 |
4.3.6 ZigBee的安全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建筑环境监测系统节点硬件设计 |
5.1 终端节点主控功能模块设计 |
5.2 程序烧录电路设计 |
5.3 电源电路设计 |
5.4 USB转串口电路设计 |
5.5 无线网关模块 |
5.6 传感器模块电路 |
5.6.1 人体检测传感器 |
5.6.2 火焰传感器 |
5.6.3 温湿度传感器 |
5.6.4 空气质量传感器 |
5.7 声光报警模块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智能建筑环境监测系统软件设计与性能测试 |
6.1 协调器程序设计 |
6.2 路由器程序设计 |
6.3 采集终端节点程序 |
6.4 用户终端监控平台程序设计 |
6.5 系统测试 |
6.5.1 系统测试方案 |
6.5.2 终端节点功能测试 |
6.5.3 用户终端监控平台功能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建筑配电动态无功补偿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无功补偿技术发展现状 |
1.3 SVG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SVG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SVG控制策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动态无功补偿理论及方法 |
2.1 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控制系统基本原理 |
2.1.1 SVG简介 |
2.1.2 SVG基本工作原理 |
2.1.3 SVG无功补偿装置的三种运行模式 |
2.2 SVG拓扑的选择 |
2.3 SVG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数学模型的建立及稳定性分析 |
2.3.1 SVG无功补偿装置数学模型建立 |
2.3.2 数学模型稳定性分析 |
2.4 SVG的无功电流检测法 |
2.4.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原理 |
2.4.2 p-q无功电流检测法 |
2.4.3 i_p-i_q无功电流检测法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设计与算法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1.1 系统结构 |
3.1.2 主控系统设计 |
3.2 系统各控制模块设计 |
3.2.1 PI控制器设计 |
3.2.2 锁相环设计 |
3.2.3 电流内环控制设计 |
3.2.4 恒电压外环控制设计 |
3.2.5 恒功率因数外环控制系统设计 |
3.2.6 直流母线电压外环控制系统设计 |
3.2.7 单元均压控制系统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软、硬件设计 |
4.1 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
4.2 元器件选型 |
4.2.1 STM32F407IG控制芯片 |
4.2.2 功率器件选型 |
4.3 采样电路 |
4.4 辅助电源电路 |
4.5 保护电路 |
4.6 IGBT驱动电路和保护电路 |
4.6.1 IGBT 驱动电路设计 |
4.6.2 IGBT 保护电路设计 |
4.7 软件设计 |
4.7.1 主程序设计 |
4.7.2 采样程序设计 |
4.7.3 PWM程序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5 基于Simulink的补偿仿真模型分析 |
5.1 仿真工具MATLAB/Simulink简介 |
5.2 SVG仿真模型参数设计 |
5.2.1 直流侧储能电容选择 |
5.2.2 LCL滤波器参数设计 |
5.3 SVG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5.4 SVG系统仿真模型在负载平衡条件下的仿真 |
5.5 SVG启动冲击电流的抑制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项目工程研究工作 |
致谢 |
(3)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的自动对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的自动对准技术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可见光通信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可见光通信系统的自动对准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2 可见光通信自动对准系统下行链路的硬件设计 |
2.1 室内LED光源分析 |
2.2 下行通信链路的整体设计 |
2.3 LED驱动电路设计 |
2.3.1 电源电路设计 |
2.3.2 放大电路设计 |
2.3.3 硬件预均衡电路设计 |
2.3.4 Bias-Tee网络设计 |
2.4 光电接收电路设计 |
2.4.1 前端光电接收电路设计 |
2.4.2 滤波电路设计 |
2.4.3 二级放大电路设计 |
2.5 以太网接口单元设计 |
2.6 DAC/ADC电路设计 |
2.6.1 数模转换电路设计 |
2.6.2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
2.7 本章小节 |
3 基于图像处理的LED识别与定位算法研究 |
3.1 光源跟踪方法选择 |
3.2 可见光通信自动对准系统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原理 |
3.2.1 可见光通信自动对准系统的设计要求 |
3.2.2 可见光通信自动对准系统设计原理 |
3.3 可见光通信自动对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3.4 LED光斑图像预处理 |
3.5 图像阈值分割 |
3.6 图像去噪算法 |
3.6.1 腐蚀膨胀算法 |
3.6.2 MATLAB中 bwareaopen函数 |
3.7 形心定位算法 |
3.8 本章小结 |
4 基于STM32的可见光通信自动对准系统中硬件及软件实现 |
4.1 串口通信电路模块 |
4.1.1 CH340G芯片介绍 |
4.1.2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
4.2 TFTLCD液晶显示模块 |
4.2.1 TFTLCD简介 |
4.2.2 显示电路设计 |
4.3 PID算法实现 |
4.4 舵机工作原理 |
4.5 本章小节 |
5 室内可见光通信自动对准系统实验测试 |
5.1 可见光自动对准系统实验平台的搭建 |
5.2 系统性能测试 |
5.2.1 下行链路的性能测试 |
5.2.2 可见光通信自动对准系统中光斑处理的性能测试 |
5.2.3 串口通信及TFTLCD显示性能测试 |
5.2.4 白光LED光源跟踪实验 |
5.2.5 可见光通信自动对准系统测试 |
5.3 本章小节 |
6 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 |
6.1 总结 |
6.2 未来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低液位非满管污水在线计量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流量概述及流量测量 |
1.2.1 流量概述 |
1.2.2 流量测量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发展趋势及课题的提出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低液位非满管流量测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实验研究 |
2.0 引言 |
2.1 平均流速测量装置 |
2.2 液位测量装置 |
2.3 流量测量 |
2.3.1 平均流速及液位高度测量 |
2.3.2 流量计算 |
2.4 仿真分析 |
2.4.1 模型的建立 |
2.4.2 仿真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液位非满管污水在线计量系统设计 |
3.1 引言 |
3.2 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
3.3 电气系统设计 |
3.3.1 电气系统主要设计原则 |
3.3.2 设计方案 |
3.4 电源模块和功能模块的设计 |
3.4.1 电源模块设计 |
3.4.2 功能模块设计 |
3.5 系统软件设计 |
3.5.1 操作系统方面 |
3.5.2 处理器方面 |
3.5.3 程序方面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平台方面 |
4.3 实验测试方面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程序整体框架图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同步时钟电能质量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电能质量的定义及各指标 |
1.2.1 电压偏差 |
1.2.2 频率偏差 |
1.2.3 三相不平衡 |
1.2.4 电压波动与闪变 |
1.2.5 谐波 |
1.3 基于同步时钟电能质量检测的优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GPS同步时钟同步测量技术 |
2.1 基于GPS时钟信号同步采样介绍 |
2.1.1 GPS的授时原理 |
2.1.2 基于GPS时钟同步采样 |
2.2 电压矢量的测量 |
2.2.1 电压有效值的计算 |
2.2.2 电压矢量的计算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能质量的检测方法 |
3.1 电压偏差检测 |
3.2 频率偏差检测 |
3.3 三相不平衡度检测 |
3.4 电压波动与闪变的检测 |
3.5 谐波检测方法 |
3.5.1 莱夫-文森特窗 |
3.5.2 多谱线插值算法 |
3.5.3 基于莱夫-文森特窗多谱线插值FFT算法 |
3.5.4 谐波仿真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同步时钟电能质量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系统的设计要求及组成 |
4.1.1 系统设计要求 |
4.1.2 系统的组成及整体框图 |
4.2 模拟信号采集变换模块 |
4.2.1 模拟信号调理电路 |
4.2.2 模数转换电路 |
4.3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 |
4.3.1 SRAM和 FLASH外部存储电路 |
4.3.2 DSP的数据传输 |
4.4 数据管理模块 |
4.4.1 数据传输模块的设计 |
4.4.2 LCD液晶数据显示模块 |
4.4.3 数据的存储模块 |
4.4.4 GPS同步时钟模块 |
4.5 电源模块 |
4.6 系统硬件平台展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同步时钟电能质量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开发平台和设计原则 |
5.1.1 CCS4.12软件开发平台 |
5.1.2 软件设计原则 |
5.2 主程序设计 |
5.3 数据的采集处理模块 |
5.4 SPI双向通信传输 |
5.5 数据管理模块软件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能质量检测装置性能分析和误差分析 |
6.1 电能质量检测装置性能分析 |
6.2 电能质量检测装置误差分析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8)自适应全球通用型电源插头转换器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国内外电源插头插座的概述 |
2.1 电源插头插座的分类及应用情况 |
2.1.1 美国电源插头的国家标准 |
2.1.2 欧洲地区电源插头的国家标准 |
2.1.3 澳大利亚电源插头的国家标准 |
2.1.4 我国电源插头的国家标准 |
2.2 电源插头转换器的设计特点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SB接口电源概述 |
3.1 USB接口电源的发展与现状 |
3.2 USB接口电源整体架构与工作原理 |
3.3 USB电源的设计步骤及流程 |
3.4 快速充电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适应电源插头转换器结构的兼容性设计 |
4.1 自适应电源插头转换器的材料选择 |
4.2 自适应电源插头转换器的插头结构的兼容性设计 |
4.2.1 电源插头转换器的基本结构 |
4.2.2 固定插销端的设计 |
4.2.3 自适应伸缩端的设计 |
4.2.4 自适应电源插头的整体结构 |
4.3 自适应电源插头转换器设计的安全性思考 |
4.4 基于自适应插头理念的转换器结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源插头转换器的电路设计 |
5.1 电源插头转换器的电路安全性设计 |
5.2 电源插头转换器USB接口电源电路设计 |
5.2.1 USB电源输入电路的设计 |
5.2.2 电源控制电路的设计 |
5.2.3 功率变换电路的设计 |
5.2.4 输出电路的设计 |
5.2.5 输出反馈电路的设计 |
5.2.6 快速充电电路的设计 |
5.2.7 USB接口电源整体电路图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源插头转换器的系统测试 |
6.1 电源插头转换器的结构对比测试 |
6.1.1 自适应插头截面与各国插座面板插孔对比 |
6.1.2 自适应电源插头转换器与传统电源插头转换器的对比 |
6.2 电源插头转换器的USB接口电源电路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专利授权书:一种组合式LED照明装置 |
附件2、专利授权书:一种太阳能应急照明装置 |
(9)地铁模拟实训装置—门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地铁模拟实训装置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课题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地铁模拟装置门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车辆模拟装置整体架构 |
2.2 模拟门控装置整体设计 |
2.2.1 门控装置机械结构设计 |
2.2.2 电气箱设计 |
2.2.3 人机界面布局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门控系统的硬件选型及电路设计 |
3.1 PLC及扩展模块选型 |
3.1.1 PLC选型 |
3.1.2 PLC扩展模块选型 |
3.2 门控器件的选型 |
3.2.1 电源模块选型 |
3.2.2 电机选型 |
3.2.3 电动推杆的选型 |
3.2.4 电机驱动器的选型 |
3.2.5 编码器的选型 |
3.2.6 电流变送器的选型 |
3.2.7 电磁锁的选型 |
3.2.8 触摸屏选型 |
3.2.9 门控系统其它硬件选型 |
3.3 门控系统电路设计 |
3.3.1 硬件电路总体方案设计 |
3.3.2 门控系统电路具体设计方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铁模拟装置门控系统的软件设计及实现 |
4.1 PLC编程软件简介及参数配置 |
4.1.1 PLC参数配置 |
4.1.2 编写符号状态表 |
4.2 门控系统PLC程序编写 |
4.2.1 门控系统工作原理 |
4.2.2 初始化程序 |
4.2.3 集控开门程序 |
4.2.4 集控关门程序 |
4.2.5 局部开门程序(踏板联动) |
4.2.6 局部关门程序(踏板联动) |
4.2.7 防夹开门程序 |
4.2.8 乘务开关门程序 |
4.2.9 门控系统数据通信程序 |
4.2.10 门系统故障报警程序 |
4.3 人机交互界面的制作 |
4.3.1 MCGS嵌入版组态软件的简介 |
4.3.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3.3 人机交互界面的数据交换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铁模拟实训装置门控系统的调试 |
5.1 硬件调试 |
5.1.1 硬件检测 |
5.1.2 电路检测 |
5.1.3 硬件逻辑检查 |
5.2 功能调试 |
5.2.1 PLC模拟调试 |
5.2.2 PLC上电调试 |
5.3 人机交互界面的调试 |
5.4 系统问题及解决 |
5.4.1 电磁锁问题及解决 |
5.4.2 编码器问题及解决 |
5.4.3 电机问题及解决 |
5.5 调试结论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门控系统回路图 |
附录B 门控系统PLC程序 |
致谢 |
(10)基于DALI的集成网络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 |
2 系统的整体框架 |
2.1 系统的方案选择 |
2.2 DALI系统构成 |
2.3 照明系统的整体设计 |
3 系统的硬件部分 |
3.1 硬件的整体框架 |
3.2 主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3.2.1 主控模块的外围电路设计 |
3.2.2 USB接口电路设计 |
3.3 WiFi模块的硬件设计 |
3.4 DALI模块的硬件设计 |
3.4.1 光耦隔离电路设计 |
3.4.2 LED驱动电路设计 |
3.4.3 DALI电源电路设计 |
3.4.4 DALI接口电路设计 |
3.5 系统电源的电路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系统的软件部分 |
4.1 DALI的软件设计 |
4.1.1 DALI协议的简介 |
4.1.2 DALI协议的特性 |
4.1.3 DALI设备的地址分配设计 |
4.1.4 DALI信号的编码设计 |
4.1.5 DALI信号的解码设计 |
4.1.6 DALI的对数调光 |
4.1.7 DALI总线冲突解决 |
4.2 WiFi的软件设计 |
4.2.1 WiFi的特性 |
4.2.2 WiFi传输协议选择 |
4.2.3 WiFi模式切换设计 |
4.2.4 WiFi组网设计 |
4.2.5 WiFi通信的测试 |
4.3 主机部分的软件设计 |
4.3.1 主机与上位机的通信协议 |
4.3.2 灯具信息存储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课题的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上海通用赛欧信号及照明装置电路图(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SN的智能建筑环境监测系统技术研究[D]. 费国鹏. 西华师范大学, 2021(12)
- [2]建筑配电动态无功补偿装置设计[D]. 张汉阳.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
- [3]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的自动对准技术研究[D]. 蒋明争.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低液位非满管污水在线计量系统技术研究[D]. 陈旭.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同步时钟电能质量检测技术研究[D]. 张宗超.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8]自适应全球通用型电源插头转换器的设计研究[D]. 冯志斌. 厦门大学, 2019(02)
- [9]地铁模拟实训装置—门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洪嘉希.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10]基于DALI的集成网络智能照明控制系统[D]. 汪旭辉.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