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歌(歌词)

东方之歌(歌词)

一、东方之歌(歌词)(论文文献综述)

魏子贺[1](2021)在《民国公立大学的教育理念研究 ——以大学校歌为中心》文中认为教育理念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和根本。而校歌能准确映射出学校的精神风貌,展现出学校的教育理念及其优良传统。民国时期,公立大学校歌起源于学堂乐歌,其大致经历了传统与现代思想交相辉映、民族独立和教育振兴、抗日救亡三个历史时期。这些校歌的歌词多简练而文雅,字里行间中,蕴含着民国公立大学要表达的教育理念与民国时期的价值观念。民国大学校歌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承继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民国时期不断遭到解构与批判,但许多核心思想仍被公立大学继承下来,成为大学立校育人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南京高师的“大哉一诚天下动”“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还是清华大学的“大同爰跻,祖国以光”,都体现出教育理念蕴含着“儒家思想”的意涵。同时,面对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树我邦国”的浙江大学与“完成民族复兴大业”的中央大学,毅然扛起“振兴中华”的大纛。几所大学在“承继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又赋予传统思想新的时代意义。二是“教育救国”的教育理念,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富强是近代国人的共同愿景,而倡导“教育救国”正是近代知识分子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教育层面推行的一种举措。秉承“教育救国”这一教育理念的学者与教育家坚信教育是拯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法宝,“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的北洋大学和“实业教育此提倡”的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积极推动国家实业教育的发展;以发展医家责任为己任的上海医学院和不求近效、不尚空谈的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则以“职业教育”理念为依托,重视学生的实习教育;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和社会教育学院的倡导下,“民众教育”的教育理念为社会教育的对象与方法提供了新思路。三是“抵御外侮”的教育理念,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抵御外侮”的教育理念成为许多公立大学的共识。如西南联大和戏剧专科学校发扬“民族精神”,坚信中华民族坚强的意志是日本侵略者无论如何也无法战胜的。卧薪尝胆的东北大学和“为祖国奋斗到底”的广西大学,鼓励“对外抗战”,重视军事训练,教育学生为抗战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民国时期的公立大学校歌展现出了民国时期教育理念多样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当、对西方文明的认同和吸收、对外来侵略的因应以及大学校长与教育家的个人影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要因。“异彩纷呈”的教育理念既推动了民国时期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又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成熟,同时也有益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由古观今,民国时期公立大学的教育理念为我国当下教育发展提供了镜鉴意义:现代大学应该注重在继承传统和与时俱进的基础上,确立明确的教育理念,并将爱国主义作为教育理念实施的教育主线与价值追求,此外,教育理念还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以确保教育理念的顺利实行。

李欣健[2](2021)在《马勒《大地之歌》的戏剧性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斯塔夫·马勒,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期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大地之歌》产生于马勒创作晚期,声乐与交响曲体裁的突破性结合让它独具个性,二者互为“乐器”在音乐进行中表现出了巨大的“戏剧性”的张力,这种伴随着声乐演唱的交响式呈现爆发出的“戏剧性”特征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本文以《大地之歌》作为研究对象,以音乐史学理论和戏剧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与音乐文本分析法对音乐本体进行深入理解,力求能解读并深入理解《大地之歌》的戏剧性特征。全文内容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主要内容、研究现状、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对“戏剧性”概念及其理论发展进行梳理,从戏剧理论入手理解“戏剧性”概念,明确“冲突”是引发戏剧性特征的关键,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其在音乐作品中的主要表现,最后以《大地之歌》作为范例,对《大地之歌》“戏剧性”特征的主要表现进行概念上的总结;第三章结合《大地之歌》的创作背景,对《大地之歌》音乐素材中蕴含的“戏剧性”特征展开分析,从歌词内涵出发,分析歌词中蕴含的“矛盾冲突”,明确了歌词中的“矛盾冲突”主要以“情感矛盾”为主这一规律。之后以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三个在情感内涵上呈现出同一性的乐章作为典型范例,对承载着“戏剧性”内涵的音乐进行细致分析;第四章对《大地之歌》“戏剧性”特征的成因进行分析,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方面展开论述,力求对《大地之歌》的“戏剧性”特征进行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第五章是结论部分,主要对上述分析内容进行总结:首先总结了“戏剧性”特征在《大地之歌》歌词中的具体表现;其次总结了“戏剧性”特征在《大地之歌》音乐中的具体表现。最后结合二者表现得出结论,总结了《大地之歌》中的“戏剧性”特征的呈现规律,即“以歌词中呈现的情感矛盾为主,音乐作为载体,对歌词内涵中的情感矛盾起到解释、烘托和放大作用”。

张洪泰[3](2021)在《以大学校歌为载体的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探究——基于组织文化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校歌是高校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不同高校校歌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通过对我国一流大学校歌分析发现,大学校歌蕴含着大学精神,不同高校校歌在语言表现形式、学校风貌描写等方面独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鲜明的大学精神。在组织文化的视角下,大学校歌与高校精神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内涵,体现出对真理的求索、对道德的崇尚和对创新的追寻。高校校歌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启示作用,作为学术组织,一流大学应增强精神文化建设,"完善规章制度,重塑大学精神""回归大学之道,坚守大学本心""回应社会需求,不断与时俱进"。

朴玉敏,金顺爱[4](2021)在《抗日战争时期《赤旗歌》的流传及其渊源考》文中认为抗日战争时期《赤旗歌》(又称《红旗歌》)在东北乃至全国各民族抗日军民中广为传唱,成为抗日战士赴汤蹈火、英勇献身的强大精神武器。然而,《赤旗歌》并非东北中朝抗日军民首创,其国外渊源有迹可循,从"放送者"到"接受者"的传播途径颇为曲折复杂,同时在其流传过程中从歌词内涵到音乐形式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因此,跨越国界、时空的《赤旗歌》既是渊源学的最好研究对象,又是反映20世纪上半叶国际共产主义理想所具有的强烈时代感召力以及音乐所具有的"世界性"的最好范本。通过对《赤旗歌》在抗战时期东北各民族抗日军民中的广泛流传及对其渊源的追溯,可以揭示中国朝鲜族抗日歌曲背后的文化现象及当时人们的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

巴哈提古丽·马纳甫[5](2020)在《哈萨克族与土家族哭嫁歌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哭嫁是许多少数民族特有的婚礼习俗,也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哭嫁歌”则是这种婚嫁习俗的特定产物。由于各民族的婚礼习俗的不同,“哭嫁歌”也个性各异,但都独具特色。都是通过“唱”和“哭”的方式来完成,内容极为宽广,声调悲哀,传达了真挚的情感,催人泪下,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文中本人根据目前已有的哈萨克族与土家族单一民族“哭嫁歌”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收集的上百种文本,以哭嫁为研究对象,运用民俗学、民间文学等科学理论与方法,对哈萨克族与土家族等两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哭嫁进行较深层次的比较研究和分析,总结两个民族“哭嫁歌”中的个性特点,从而得出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各民族巨大的影响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本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哈萨克族与土家族“哭嫁歌”概况。主要是从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角度对两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和习俗文化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传统“哭嫁歌”与现代“哭嫁歌”的不同之处。第二部分土家族“哭嫁歌”及其特有的“哭嫁歌”。这一部分中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相关学者供述的对土家族哭嫁程序和哭嫁对象进行了理论性的梳理。第三部分哈萨克族哭嫁仪式及其特有的“哭嫁歌”。该部分也是根据文献记载及实际文本对哈萨克族的婚俗歌及哭嫁程序、哭嫁的对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一一举例,突出了每一个内容独特的特点。第四部分哈萨克族与土家族哭嫁仪式与“哭嫁歌”的共同点。该部分主要是从形成原因、内容、形式和传承性四个方面找出了两个民族“哭嫁歌”和哭嫁习俗中的共同点。第五部分哈萨克族与土家族哭嫁仪式与“哭嫁歌”的不同点。该部分也如同第四部分一样,根据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差异出发,总结了两个民族“哭嫁歌”及哭嫁习俗中的不同点。

段路晨[6](2020)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前后(1935-1948年)陕甘宁边区根据地歌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5至1948年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被称为“延安时期”。全国各地的音乐家纷纷涌入延安,其间在陕甘宁边区根据地诞生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讲话前,延续着五四以来蓬勃的启蒙思想,艺术家具有强烈的个性锋芒、个人主义及救世主特征,面对国破家亡的形势,一些音乐家、作家、诗人自发地创作出一些抗日救亡歌词作品。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倡导艺术家要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组织并推动群众性的音乐活动。文艺作品从此在立意、选材、思想等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讲话》中“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针的明确提出,使党的文艺有了理论指引,新文学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从此开始。对照《讲话》前后的历史背景,举例分析《讲话》前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具有代表性的6首(部)单曲、组歌,与《讲话》精神影响下创作的6首原创歌曲和民歌改编歌曲歌词进行对比,得出《讲话》前后歌词创作对民族危亡的观照、对新生活的歌颂的相似点,和从自发性创作到理论指引、从“五四”知识分子的个性到深入工农兵群众的大众性、从主体情绪抒发到怀揣客体意识创作、从知识分子的忧郁文艺腔到工农兵的通俗明快感、从学习西方艺术到广泛吸收民间艺术的变化结论。

丁博[7](2020)在《藏、羌多声部民歌的民族音乐学阐释 ——以黑水县知木林与松潘县小姓沟为例》文中认为藏、羌多声部民歌流传于岷江上游地区,其文化特色自东南至西北呈现出一条由汉文化至藏文化的变色光谱。民族识别时期,由于其文化差异性较细微,便依其他因素将多声部民歌的流传地区分别划为藏族与羌族。自此,随着“文化主体”族性身份的明晰,其“多声部民歌”的音乐认同也随之移动。以此学理问题结合“梅里亚姆三模式”以及“民族音乐学分析法”,对藏、羌多声部民歌予以客观分析,发现其音乐在上述众多方面具有较多的相同性。但是,同一音乐形式为何其“认同”不同,由此问题,参考文化认同与区分、集体记忆与结构性失忆、族群“主观建构论”等跨学科方法,认为岷江上游地区多声部民歌的“客观文化特征”具有同一性,但是这只是学者依据所谓“理论”理性分析的结果。由此,再次从“主位介入”的视角出发,认为当地人们在彰显“认同”与“区分”时,并非如音乐学者般客观理性的分析音乐结构,而是在“民族识别”等国家话语权力的语境下,结合族群状态、人群关系等一些具有现实利益的社会情境所作出的一种“选择”。

梅世昌[8](2019)在《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音乐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是不同年代人们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的抽象反映,它的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真实写照,红色音乐是中国近代以来政治与艺术的智慧结晶,它萌芽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产生发展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初步发展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熟发展于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创新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0年,蜕变革新于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和现实表明红色音乐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了极为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从理论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某种意义而言,大众化为中国化提供了支撑,为时代化提供了依据。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了音乐艺术的本质,为广大音乐工作者明确了红色音乐的基本创作思路和创作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从而在一定意义上确立了红色音乐的创作导向和创作秉持的理念,使得红色音乐的基本内涵更加深刻,推动了红色音乐的不断发展;而另一方面,红色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变得更为通俗易懂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将革命的道理熔铸于音乐艺术当中,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日常活动当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红色音乐的洗礼,进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从历史维度而言,红色音乐发展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紧密相连。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革命实践中,开辟了运用红色音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红色音乐初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阶段。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颁布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得根据地的红色音乐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让党的革命主张逐步深入人心;而另一方面,“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左翼音乐运动,引导国统区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深入开展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红色音乐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广大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建立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工作队伍,推进了红色音乐的发展。全民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红色音乐深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文艺理论日趋走向成熟,大量专业的音乐工作者聚集到延安,深入实际斗争生活当中,开展革命音乐创作活动,使得红色音乐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演绎形式上,与前一阶段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这些作品被广泛应用到实际斗争当中,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这一阶段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红色音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发展阶段。红色音乐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辛探索不断完善和多元化发展,在潜移默化之中加深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融汇贯通了古今中外优秀音乐文化精髓的红色音乐得到了蜕变与创新,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从实践维度而言,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洗礼的红色音乐是中国近代以来先进的音乐文化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艺术路径,对于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红色音乐透过音乐艺术的形式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概念术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传播开来;其次,红色音乐的创作取材真实地展示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恢弘历程,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艰苦奋斗的历史画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光辉历程,成为了新时代珍贵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再次,红色音乐塑造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以及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是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国家和人民军队拥护爱戴的重要路径。最后,红色音乐是政治和艺术的高度统一,旋律的激昂奋进使得它能够起到鼓舞士气和瓦解敌手的功能。从现实维度而言,红色音乐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深刻的现实启迪。其一,红色音乐能够以其丰富的内容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崇尚新的道德风尚;其二,红色音乐能够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新时代教育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其三,红色音乐能够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音乐,挖掘其高雅的艺术价值,凸显其承载的核心理念,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教育人民,教育党员,凝聚民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传递中国价值观念的重要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必然选择。

吴叶林,崔延强[9](2019)在《歌以载道:大学校歌与战时大学精神论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日战争期间,高等院校作为国家专门人才培养机构承担着"抗战建国"的重要使命。为了达到长期侵占中国之目的,日本针对高等教育和文化机关开始了疯狂摧毁。中国高校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异常严重,很多高校遭受轰炸甚至无法办学,被迫内迁重建。面对后方艰难的办学条件,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不仅没有倒退,反而取得了巨大成就,这背后是战时大学精神的支撑与推动。战时大学校歌是时代强音,淋漓尽致地彰显着战时大学精神,对战时大学校歌进行整理和分析是我们认识那一特殊年代大学精神和大学之道的重要路径。通过对战时大学相关档案、回忆性论着、日记与报刊等史料的整理,勾勒出战时大学校歌概况,通过对校歌歌词进行词频分析,深入管窥战时大学精神内涵,这对当前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具有跨越时空的借鉴价值。

毛雪燕[10](2019)在《师宗山歌歌词修辞研究》文中认为师宗山歌是运用师宗方言演唱的民歌。师宗山歌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春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师宗当地都会举行规模大小不一的山歌比赛,不仅如此,日常生活的休闲娱乐也少不了用山歌来调节气氛。师宗山歌以高亢嘹亮的旋律演唱农家人自己的所见所闻,演唱群众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演唱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山野之味,体现了师宗山歌的民间性、随意性和自发性。师宗山歌能够以简短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离不开丰富的修辞手段,比喻、对偶、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辞格的综合运用,使师宗山歌更加鲜活。本文以师宗山歌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语音、词汇、句子、修辞格的运用、山歌主题等方面,对师宗山歌中的修辞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师宗山歌的表现风格。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共分为三小节,第一小节是概述师宗县的历史地理情况和民歌、号子、山歌、小调等概念;第二小节介绍选题研究缘起、方法、意义以及语料来源;第三小节梳理了山歌相关的研究现状、山歌研究现状以及师宗山歌研究现状。第一章是从师宗山歌的押韵、衬词两方面对师宗山歌歌词语音修辞进行分析;第二章从高频词、颜色词、詈词等特色词语的使用和词语的锤炼两方面讨论师宗山歌词语修辞;第三章从句式的角度分析师宗山歌句子修辞特色;第四章分析了师宗山歌中经常使用的单一辞格和三类综合辞格及其特点;第五章分析了师宗山歌的主题及其表现风格。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

二、东方之歌(歌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方之歌(歌词)(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公立大学的教育理念研究 ——以大学校歌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民国公立大学及校歌概述
    (一)相关概念阐述
        1.民国公立大学
        2.大学校歌
        3.教育理念
    (二)民国时期公立大学校歌
        1.民国时期公立大学的群像分析
        2.民国时期大学重视校歌创作的原因
        3.民国时期公立大学校歌一览
二、民国公立大学校歌中的教育理念
    (一)“树我邦国,天下来同”:校歌中“承继传统”的教育理念
        1.倡导“儒家思想”
        2.呼吁“振兴中华”
    (二)“要实地把中华改造”:校歌中“教育救国”的教育理念
        1.强调“实业救国”
        2.重视“职业教育”
        3.主张“民众教育”
    (三)“千秋耻,终当雪”:校歌中“抵御外侮”的教育理念
        1.发扬“民族精神”
        2.鼓励“对外抗战”
三、民国公立大学校歌中的教育理念的启示
    (一)公立大学校歌呈现出众多教育理念的原因
        1.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当
        2.对西方文明的认同和吸收
        3.对外来侵略的因应
        4.公立大学校长与教育家的个人影响
    (二)公立大学校歌中的教育理念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1.培养了社会发展的储备人才
        2.促进了民国教育的成熟
        3.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心
    (三)公立大学校歌中教育理念的当代启示
        1.明确的教育理念是大学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2.大学教育理念的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与时俱进
        3.以爱国主义为教育理念的核心
        4.教育理念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马勒《大地之歌》的戏剧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马勒生平研究
        1.4.2 马勒《大地之歌》作品研究
        1.4.3 马勒《大地之歌》的戏剧性特征研究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戏剧性及其理论发展
    2.1 戏剧性的概念
    2.2 戏剧性特征在音乐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第三章 马勒《大地之歌》音乐素材的戏剧性分析
    3.1 《大地之歌》创作背景简述
    3.2 《愁世的饮酒歌》音乐素材的戏剧性分析
        3.2.1 《愁世的饮酒歌》歌词分析
        3.2.2 《愁世的饮酒歌》音乐分析
        3.2.3 小结
    3.3 《寒秋孤影》音乐素材的戏剧性分析
        3.3.1 《寒秋孤影》歌词分析
        3.3.2 《寒秋孤影》音乐分析
        3.3.3 小结
    3.4 《青春》音乐素材的戏剧性分析
        3.4.1 《青春》歌词分析
        3.4.2 《青春》音乐分析
        3.4.3 小结
第四章 马勒《大地之歌》戏剧性特征的成因
    4.1 外在因素
        4.1.1 坎坷的生平经历
        4.1.2 受到现代主义文学影响
    4.2 内在因素
        4.2.1 指挥能力卓越
        4.2.2 具有突破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以大学校歌为载体的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探究——基于组织文化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校歌的内涵与文献梳理
二、一流大学校歌分析
    1. 校歌词频分析
    2. 校歌内容分析
三、组织文化视角下校歌与高校精神文化的关系
    1. 校歌体现大学对真理的求索
    2. 校歌体现大学对道德的崇尚
    3. 校歌体现大学对创新的追寻
四、高校校歌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启示
    1. 完善规章制度,重塑大学精神
    2. 回归大学之道,坚守大学本心
    3. 回应社会需求,不断与时俱进

(4)抗日战争时期《赤旗歌》的流传及其渊源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赤旗歌》在东北抗日军民中的广泛流传及其影响
二、《赤旗歌》《红旗歌》的直接性源流——日本共产党的《赤旗之歌》
三、日本《赤旗之歌》的原型——英国革命歌曲《红旗》
四、英国《红旗》旋律的原型——德国圣诞歌曲《小枞树》
五、结语

(5)哈萨克族与土家族哭嫁歌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目的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哈萨克族与土家族“哭嫁歌”概况
    第一节 哈萨克族游牧文化概况
    第二节 土家族农耕文化概况
    第三节 “哭嫁歌”概况
        一、传统哭嫁
        二、现代哭嫁
第三章 土家族哭嫁仪式及其特有的“哭嫁歌
    第一节 土家族哭嫁程序
        一、包头
        二、开哭
        三、哭嫁
        四、姊妹团圆
        五、哭上头
        六、辞别众亲人
    第二节 土家族哭嫁的对象
        一、哭开声
        二、哭爹娘
        三、哭哥嫂
        四、哭姊妹
        五、骂媒人
        六、哭扯眉毛
        七、哭梳头
        八、哭戴花
        九、哭穿露水衣
        十、哭上轿
第四章 哈萨克族哭嫁仪式及其特有的“哭嫁歌
    第一节 哈萨克婚俗歌及哭嫁程序
        一、喜事序歌
        二、萨仁
        三、加尔-加尔
        四、哭嫁歌
        五、劝嫁歌
        六、远嫁歌
        七、告别歌
        八、揭面纱歌
    第二节 哈萨克族哭嫁的对象
        一、告别父母
        二、告别哥嫂
        三、告别姊妹
        四、告别家门
        五、告别故乡
        六、告别伙伴
        七、告别马儿
第五章 哈萨克族与土家族哭嫁仪式与“哭嫁歌”的共同点
    第一节 形成原因
    第二节 内容
        一、表达离情别绪
        二、哭诉为人媳妇的悲惨命运
        三、埋怨父母
        四、抗议男尊女卑的命运
        五、对今后命运的担忧
    第三节 形式
        一、以哭诉的形式歌唱
        二、妇女占主导作用
        三、哭嫁后便唱劝嫁歌
        四、包头后便开始哭嫁
        五、旁人劝阻结束哭唱
        六、众人参与
        七、进行时间较长
        八、都具有固定的哭腔
        九、拦门习俗
        十、向婚礼队伍送祝福
        十一、男士扶持新娘上轿
    第四节 价值
第六章 哈萨克族与土家族哭嫁仪式与”哭嫁歌”的不同点
    第一节 对“哭”和“歌”的认同
    第二节 内容
        一、针对对象
        二、哭中有骂
    第三节 形式
        一、歌唱形式
        二、土家族“哭嫁歌”句式自由,长短不一
        三、土家族“哭嫁歌”的歌词具有固定的结构
        四、土家族“哭嫁”中男性的作用
        五、“哭嫁”时间和“哭”的形式
        六、禁忌
        七、颜色的寓意
        八、拦门
        九、祝福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前后(1935-1948年)陕甘宁边区根据地歌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前的陕甘宁边区根据地歌词
    第一节 音乐在陕甘宁边区根据地中的形势与功用
        一、文艺综合组织与音乐艺术团体的建立
        二、艺术教育及文化娱乐机构中的音乐内容
        三、抗战救亡自发性思想的力量
    第二节 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前陕甘宁边区根据地歌词分析
        一、单曲歌词举例分析
        1、《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2、《延安颂》
        3、《延水谣》
        二、组歌歌词举例分析
        1、《生产大合唱》
        2、《黄河大合唱》
        3、《八路军大合唱》
第二章 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的陕甘宁边区根据地歌词
    第一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精神对音乐工作者的影响
        一、文艺工作者与中国革命
        二、文艺创作与生活源泉
        三、音乐创作与民间音乐
    第二节 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陕甘宁边区根据地歌词分析
        一、原创歌曲歌词举例分析
        1、《雄鸡高声叫》
        2、《南泥湾》
        3、《拥军歌》
        二、民歌改编歌词举例分析
        1、《绣金匾》
        2、《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3、《东方红》
第三章 《讲话》前后陕甘宁边区根据地歌词的相似与不同
    第一节 《讲话》前后陕甘宁边区根据地歌词创作的相似点
        一、对民族危亡的观照
        二、对新生活的歌颂
    第二节 《讲话》前后陕甘宁边区根据地歌词创作的不同点
        一、从自发性创作到理论指引
        二、从“五四”知识分子的个性到深入工农兵群众的大众性
        三、从主体情绪抒发到怀揣客体意识创作
        四、从知识分子的忧郁文艺腔到工农兵的通俗明快感
        五、从学习西方艺术到广泛吸收民间艺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段路晨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创作实践及获奖情况
致谢

(7)藏、羌多声部民歌的民族音乐学阐释 ——以黑水县知木林与松潘县小姓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主旨
    二、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依据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核心文献
        (二)音乐与认同的研究文献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历史民族音乐学与音乐口述史
        (二)“乐音·行为·观念”三模式和集体记忆与结构性失忆
        (三)主体民族志
第一章 岷江上游地区藏、羌民族与多声部民歌
    第一节 藏、羌多声部民歌研究中的学理问题
        一、多声部民歌的“多”声问题
        二、音乐认同问题
    第二节 藏、羌多声部民歌研究的现实可能
        一、岷江上游走廊地区的藏、羌人群
        二、以“沟”为经济生态的地理环境
        三、变色光谱:眼见为实的“文化标识”
    第三节 藏、羌多声部民歌的区域文化语境
        一、以“毒药猫”、“根根”为族群性格的人文环境
        二、“一截骂一截”的文化“区分”语境
        三、“山神信仰”中的文化“认同”语境
    小结
第二章 文化特征:藏、羌多声部民歌的音乐事象
    第一节 多声部民歌的音乐分析
        一、日常生活中的歌曲
        二、劳动场合中的歌曲
        三、民俗场合中的歌曲
        四、仪式信仰中的歌曲
    第二节 岷江上游地区多声部民歌的行为解读
        一、摸喉头、摸脸颊
        二、右旋、手臂晃动、弯腰曲背
        三、音乐表演空间与暴力争斗空间的矛盾依存
    第三节 模仿·诵经·规矩——多声部民歌的音乐观念阐释
        一、对自然(生物)的模仿:二声部就像云朵与河水
        二、诵经:沟通与劳动
        三、规矩:歌词不能改;祖先的路不能改
第三章 个案阐释:座山会仪式·弟兄祖先故事
    第一节 显性的认同与隐性的区分——以座山会仪式为例
        一、座山会的前期准备
        二、座山会的具体过程
        三、显性的认同与隐性的区分
    第二节 作为社会表征的多声部民歌——以其所蕴含的“弟兄祖先”故事为例
        一、我所听到的“弟兄祖先”故事
        二、多声部民歌中的弟兄祖先故事
        三、弟兄祖先的文化表相及其社会本相
第四章 文化认同与区分:多声部民歌的族性建构
    第一节 多重理念下对多声部民歌的话语表述及社会行为的考量
        一、多重理念的阐释
        二、双重话语表述
        三、深层社会行为
    第二节 集体记忆与结构性失忆——多声部民歌的族群区分问题
        一、假借“阿里武士”的记忆
        二、攀附“嘉绒藏族土司族源”
        三、主观选择的外部碎片化材料所建构的音乐认同
    第三节 夸耀我群与贬低他群——多声部民歌所彰显的人群区分
        一、音乐区分的研究路径
        二、木都村与知木林地区其他村寨人群的现实关系
        三、木都村多声部民歌中与其他村寨人群的“想象”关系
        四、主观区分的社会内涵——人群恐慌与自我认知
第五章 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基于理论层面的思考
    第一节 多声部民歌的传承现状
        一、传承形式:发明的传统
        二、传承主体:女性音乐文化
        三、传承人的待遇问题及矛盾
    第二节 符合外来人“想象”的传承
        一、想象与建构的传统
        二、从民族中心主义到文化相对主义再到内部东方主义
        三、“团结”与“进步”——国族主义的想象
结语
附录 :田野调查对象一览表
参考文献
    着作类(专着、编着、论文集、内部资料、古籍)
    期刊类
作者简介
致谢

(8)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的缘起
    0.2 研究的意义
        0.2.1 理论和现实意义
        0.2.2 学术价值
    0.3 研究综述
        0.3.1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0.3.2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0.3.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0.3.4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0.4 本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0.4.1 重点难点
        0.4.2 创新点
    0.5 本文的研究方法
    0.6 相关概念的界定
        0.6.1 红色音乐概念的界定
        0.6.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概念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和红色音乐的内在关联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1.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大众化作为支撑
        1.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1.2 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红色音乐的理论基础
        1.2.1 揭示了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
        1.2.2 阐释了音乐艺术的基本功能
        1.2.3 明确了红色音乐的创作理念
    1.3 红色音乐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3.1 使马克思主义深奥的理论表达更加通俗
        1.3.2 使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论语言更加形象
        1.3.3 使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更加广泛深远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红色音乐的发展脉络
    2.1 红色音乐的诞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1.1 红色音乐的萌芽与诞生
        2.1.2 工农革命歌咏活动与反帝反封建革命思想的传播
    2.2 红色音乐的初步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2.1 在苏区音乐建设中逐步走向群众
        2.2.2 在左翼音乐运动中逐步趋向专业
        2.2.3 1927年至1937年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2.3 红色音乐的深入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3.1 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深入群众广泛宣传
        2.3.2 在解放战争时期结合实际斗争推动历史进程
        2.3.3 1937年至1949年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2.4 红色音乐的创新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1 在新中国成立的头17年中创新发展
        2.4.2 在十年艰辛探索和两年徘徊中曲折发展
        2.4.3 1949年至1978年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2.5 红色音乐的蜕变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1 在国内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前提下坚持主流
        2.5.2 1978年以来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红色音乐的具体功能
    3.1 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党的方针政策
        3.1.1 呈现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术语
        3.1.2 形象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1.3 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3.2 展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光辉历程
        3.2.1 铭刻中国革命战争艰苦奋斗的艰辛历程
        3.2.2 记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辛探索的曲折历程
        3.2.3 描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开拓创新的伟大历程
    3.3 塑造党、国家以及人民军队的伟岸形象
        3.3.1 塑造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3.3.2 塑造新中国积极向上、爱好和平的形象
        3.3.3 塑造人民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形象
    3.4 鼓舞士气以及瓦解敌手
        3.4.1 鼓舞士气
        3.4.2 瓦解敌手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红色音乐的基本特征
    4.1 丰富的人民性
        4.1.1 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1.2 作品风格引导人民审美需求
        4.1.3 情感表达契合人民诉求
    4.2 鲜明的思想性和时代性
        4.2.1 旗帜鲜明弘扬社会主旋律
        4.2.2 高度契合时代发展的主题
    4.3 多样的艺术性
        4.3.1 中西结合
        4.3.2 雅俗共赏
第5章 红色音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5.1 以丰富的音乐内容教育引导广大人民
        5.1.1 树立的模范典型引导人民奋勇前行
        5.1.2 承载的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1.3 凸显的中华传统美德引领道德风尚建设
    5.2 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坚定党员理想信念
        5.2.1 筑牢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5.2.2 教导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5.3 以音乐的独特魅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5.3.1 以通俗的音乐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
        5.3.2 以独特的音乐旋律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余论: 关于红色音乐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红色音乐内容上充斥暴力问题的争议
    二、关于红色音乐与个人崇拜
    三、关于红色音乐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歌以载道:大学校歌与战时大学精神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学校歌整理
    (一) 战时大学校歌的文本获取
    (二) 战时大学校歌歌词分析
三、战时大学校歌的核心词频考察
    (一) 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二) 文本选择与准备
    (三) 结果呈现
        1. 高频词统计分析
        2. 高频词分类统计分析
四、战时大学精神管窥
    (一) 团结一心为社会
    (二) 热爱国家求报国
    (三) 自强不息系国运
    (四) 潜心教育重育人
    (五) 葆有个性的精神内涵
五、结语

(10)师宗山歌歌词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师宗县历史地理情况
        二、民歌、号子、山歌、小调概念辨析
    第二节 选题研究缘起、方法、意义以及语料来源
        一、选题研究缘起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四、语料来源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本论文相关研究综述
        二、山歌研究现状
        三、师宗山歌研究现状
第一章 师宗山歌歌词的语音修辞
    第一节 押韵
        一、师宗山歌的韵辙
        二、师宗山歌的押韵方式
    第二节 衬词
        一、师宗山歌衬词分类
        二、师宗山歌衬词形态特征
第二章 师宗山歌歌词的词语修辞
    第一节 师宗山歌中特色词语的使用
        一、特色词语
        二、颜色词
        三、詈词
    第二节 师宗山歌词语锤炼
        一、词语意义的锤炼
        二、词语的超常搭配
        三、同义词和反义词的配合
第三章 师宗山歌歌词句子修辞
    第一节 语气型句式修辞
        一、祈使句的使用
        二、问句的使用
        三、感叹句的使用
    第二节 结构型句式修辞
        一、单句
        二、复句
        三、紧缩句
第四章 师宗山歌歌词修辞格及其作用
    第一节 师宗山歌修辞格运用的特点
        一、辞格种类丰富多样
        二、辞格使用频率高
        三、辞格运用信手拈来
    第二节 师宗山歌歌词常用修辞格
        一、师宗山歌修辞格运用频率统计
        二、比喻
        三、夸张
        四、比拟
        五、双关
        六、婉曲
        七、借代
        八、拈连
        九、起兴
        十、对偶
        十一、引用
        十二、顶真
        十三、反复
        十四、衬托
        十五、回环
        十六、对比
    第三节 辞格的综合运用
        一、辞格的连用
        二、辞格的兼用
        三、辞格的套用
第五章 师宗山歌歌词的主题及表现风格
    第一节 师宗山歌主题
        一、家庭伦理主题
        二、爱情主题
        三、其他主题山歌
    第二节 师宗山歌歌词的表现风格
        一、平实质朴
        二、热辣直爽
        三、风趣诙谐
        四、形象直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东方之歌(歌词)(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公立大学的教育理念研究 ——以大学校歌为中心[D]. 魏子贺.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马勒《大地之歌》的戏剧性特征研究[D]. 李欣健. 河北大学, 2021(02)
  • [3]以大学校歌为载体的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探究——基于组织文化的视角[J]. 张洪泰. 教育探索, 2021(02)
  • [4]抗日战争时期《赤旗歌》的流传及其渊源考[J]. 朴玉敏,金顺爱. 东疆学刊, 2021(01)
  • [5]哈萨克族与土家族哭嫁歌对比研究[D]. 巴哈提古丽·马纳甫.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前后(1935-1948年)陕甘宁边区根据地歌词研究[D]. 段路晨.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7]藏、羌多声部民歌的民族音乐学阐释 ——以黑水县知木林与松潘县小姓沟为例[D]. 丁博.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7)
  • [8]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梅世昌. 湘潭大学, 2019(12)
  • [9]歌以载道:大学校歌与战时大学精神论析[J]. 吴叶林,崔延强. 重庆高教研究, 2019(04)
  • [10]师宗山歌歌词修辞研究[D]. 毛雪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东方之歌(歌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