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腭窝病变的CT和MRI研究

翼腭窝病变的CT和MRI研究

一、翼腭窝病变的CT和MRI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石凡,薛然,周学筱,沈佩,徐婷,王升志[1](2021)在《翼腭窝纤维黏液样梭形细胞瘤1例报告》文中提出翼腭窝是位于上颌窦后壁和蝶骨翼突前表面之间的一小块区域,很少有肿瘤原发于翼腭窝。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发生于翼腭窝的纤维黏液样梭形细胞瘤,并探讨其手术方案、治疗及预后。患者为58岁女性,CT显示右侧翼腭窝区呈结节状低密度影,增强CT显示翼腭窝区强化,边界不清,相邻的上颌窦壁强化,且与强化区相邻的上颌骨和右侧肌肉受压迫。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翼腭窝梭形细胞瘤,根据形态学特征确诊为骨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瘤,肿瘤周围有黏液样变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K(-), S-100(-), AE1/AE3(-), SMA(-), CD34(-), Des(-), MUC-4(-), p63(-),STAT-6(-),β-catering (nuclear-), Dog1(-),Ki-67阳性率为2%。

叶士露[2](2021)在《内镜时代上颌骨掀翻入路适应证再探讨》文中认为目的Hernandez开创了通过上颌骨临时外翻进入上颌骨后、翼骨、筛窦、蝶窦、斜坡、鼻咽部的经面入路的方式,从而命名为上颌掀翻入路。1991年,Wei等人首次报道采用上颌掀翻入路切除颞下窝(Infratemporal Fossa,ITF)、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PPF)、鼻咽、蝶窦的肿瘤。后来该入路被国内外学者用来治疗颅底内外沟通的肿瘤,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在一些特定肿瘤的切除上,广泛应用的内镜技术有逐步代替上颌骨掀翻入路的趋势,并且有创伤更小、无面部疤痕等优点,更让患者容易接受。但是内镜也有其局限性,一些特定的肿瘤经上颌骨掀翻入路去切除更加合适。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少,我们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上颌骨掀翻手术的病例资料,在内镜时代探讨上颌骨掀翻入路的手术适应证。方法收集2006年1月到2019年1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及头颈外科接受经上颌骨掀翻入路切除颅底沟通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数50例。以翼突的根部做平行于大脑镰的矢状面,将颅底分隔为中线区和外侧区,根据肿瘤的性质与特征,以及手术后取得的效果,探讨上颌骨掀翻入路的适应证以及其相比于内镜手术的优势。我们将良恶性肿瘤分开,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以及常规经验认为会影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Free survival,PFS)和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模型法。结果病例总数50例,男性患者的发病率((28例,56%))稍高于女性(22例,44%)。23(46%)例复发患者。诊断该疾病时的平均年龄为45.8岁(范围12-67岁)。术前出现症状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2.5个月(范围0.5-72个月)。最常见的症状、主诉和体征包括头痛(8例,16.0%)、眼外肌运动的麻痹(8例,16.0%)、鼻腔狭窄、阻塞(6例,12.0%)、面部麻木、疼痛(5例,10.0%)、鼻出血或渗液(4例,8.0%)、视力减退(3例,6.0%)、眼球突出(2例,4.0%)、面部出现畸形肿块(2例,4.0%)和吞咽困难(1例,2.0%)。肿瘤主体位于外侧区的26例,中线区的12例,跨区生长的12例。3例患者术前接受了化疗,有16例患者术前接受了放疗。所有病例均经上颌骨掀翻入路或颅面联合方式切除肿瘤。45例肿瘤显微镜下全切除,并且其中恶性送检切缘的均达到阴性切缘。整块切除的18例。恶性肿瘤34例(68.0%),其中最常见包括鳞状细胞癌(6例,占比12.0%),脊索瘤(6例,占比12.0%),腺样囊性癌(4例,占比8.0%),腺癌(3例,占比6.0%)、恶性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MPNSTs)(WHOⅢ)(3例,占比6.0%)。良性肿瘤16例(32.0%),神经鞘瘤有10例,占比20.0%,脑膜瘤3例,占比6.0%,垂体瘤1例,占比2.0%,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占比2.0%,单纯性囊肿1例,占比2.0%。术后出现1例脑膜炎相关的死亡。所有患者术后即有术侧面部浅感觉轻度减退,有8例出现了永久性的面部麻木/疼痛,1例永久性单侧视野缺损。5例腭漏,5例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漏,3例鼻出血以及1例脑积水,经过腭咽阻塞器、康复及腰大池引流等治疗,多数得到了恢复。有1例CSF漏病例,再次接受颅底修补术后得到改善。另有3例牙齿对合不齐,症状较轻,不影响正常生活。随访人数48例,2例出院后即失访,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6-177个月)。所有患者中位PFS 44个月(6-117个月),OS 47个月(范围,6-177)。其中恶性肿瘤患者2年生存率84.0%,5年生存率44.2%。总体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率72.5%,5年无进展生存率56.9%。生存分析,良性肿瘤无与PFS相关的因素,恶性肿瘤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是否整块切除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OS相关,多因素分析中仍有意义(P=0.021,HR 4.445,95%CI 1.252-15.784)。结论内镜时代,上颌骨掀翻入路的手术适应证仅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瘤体巨大,累及多个颅底区域者;钙化、纤维化明显、复发肿瘤,内镜手术切除困难者;血供丰富、包膜完整但有望完整切除者;瘤体巨大、有望根治性切除的低度恶性肿瘤。

黄正贤[3](2019)在《神经内镜经鼻泪前隐窝入路翼腭窝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神经内镜经鼻泪前隐窝入路翼腭窝的解剖基础研究目的:通过在尸头标本上模拟神经内镜经鼻泪前隐窝入路对翼腭窝区进行解剖研究,在内镜下对相关解剖标志进行测量。探讨内镜经鼻泪前隐窝-翼腭窝入路的有效暴露范围及该手术入路的优势,进而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挑选福尔马林固定并行血管灌注的尸头标本4例(共8侧),排除颅底结构异常。模拟神经内镜经鼻泪前隐窝-翼腭窝入路进行解剖研究,在内镜下对翼腭窝相关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记录相关数据;进一步探讨内镜经鼻泪前隐窝-翼腭窝入路的有效暴露范围及该手术入路的优势。结果:1、成功在4例(8侧)尸头标本实施模拟神经内镜经鼻泪前隐窝入路对翼腭窝进行解剖研究,对相关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记录相关数据。内镜下相关解剖结构测量的结果:鼻泪管开口到鼻小柱根部的距离为36.89±2.87mm;上颌窦开口到鼻小柱根部的距离为45.84±3.07mm;蝶腭孔到鼻小柱根部的距离为67.44±3.18mm;翼管前口到鼻小柱根部的距离为72.04±3.17mm;圆孔前口到鼻小柱根部的距离为77.03±4.35mm。颌内动脉翼腭段、腭降动脉及蝶腭动脉三支的走行呈“M”型1侧,“T”型2侧,“Y”型2侧,中间型3侧。2、神经内镜经鼻泪前隐窝入路能够完全显露整个翼腭窝区,可显露内侧大部分颞下窝区,同时有效保留鼻腔结构。该入路向外侧可显露颞肌,向后上可达Meckel囊腔、蝶窦底壁旁。结论:神经内镜经鼻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翼腭窝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术式,既可以避免传统开放手术入路的面部切口、上颌骨切开等缺点,同时可以最大限度保护鼻腔结构的完整,但该入路对内镜操作技术要求高是对临床医生的一大挑战。第二部分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翼腭窝肿瘤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导航辅助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翼腭窝肿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总结运用此手术入路的早期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分别在2016年11月和2018年06月采取导航辅助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侵犯翼腭窝肿瘤的2例病例临床资料,包括病史资料、手术方法、肿瘤切除程度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2例病例均成功应用导航辅助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侵犯翼腭窝的肿瘤。病例一因恶性肿瘤巨大,血供极其丰富,术中出血迅猛导致只能部分切除肿瘤,病理报告提示腺泡样软组织肉瘤,术后随诊复查MRI可见肿瘤持续增大,预后极其不良。病例二术中全切囊性肿物,术后未出现并发症,病理报告提示表皮样囊肿,术后随诊复查MRI未见复发,预后良好。结论:导航辅助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侵犯翼腭窝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应用导航可以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肿瘤的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王臻妮[4](2018)在《累及翼腭窝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PPF)位置深在,虽然体积较小,但其解剖结构复杂,有自然的管道和裂隙沟通鼻腔、鼻咽、口腔、眼眶、中颅窝和颞下窝(Infratemporal Fossa,ITF),是鼻眼、鼻颅底沟通性病变常累及的地方。累及翼腭窝的病变以肿瘤多见,良性肿瘤常见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鼻咽纤维血管瘤,恶性肿瘤中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SCC)、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淋巴瘤、肉瘤、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MM)和肌上皮癌(myoepithelial carcinoma,MC)等均有见报道,患者的临床表现根据肿瘤的主要部位和累及周围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分析患者的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式一般可提示肿瘤病变的原发部位及可能累及的重要结构。良性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恶性肿瘤除对放化疗敏感的肿瘤外主要的治疗方式仍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因为该部位结构深在,结构复杂,且毗邻颈内动脉和中颅窝底,如何有效切除肿瘤并减少手术并发症,尤其是避免大血管和卢颅神经的损伤,是国内外各学者专家一直关注并讨论的重点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鼻内镜手术的进步,对累及翼腭窝的沟通性病变的诊断和手术入路的经验总结逐渐深入。目的通过探讨累及翼腭窝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资料、手术入路及经验、预后,为临床诊疗翼腭窝肿瘤性病变提供一定的经验及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7年1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经影像学诊断、手术切除及术后病理确诊的30例累及翼腭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患者临床症状较单一,以头痛为主诉者2例,以颌面部肿物逐渐增大就诊者2例,以颌面神经分布区感觉异常及鼻塞1例,以渐进性鼻塞伴或不伴反复鼻出血6例,以耳闷为主要症状者1例;另有18例患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与肿瘤不同程度侵犯上颌窦各壁而导致的临床表现类似。30例患者术前均经鼻窦鼻咽部CT平扫+增强检查,其中16例患者行MRI平扫+增强扫描,3例加行CTA检查,6例加行DSA检查,证实为翼腭窝不同程度受累的占位性病变:5例考虑为神经源性肿瘤,瘤体主要位于翼腭窝、颞下窝;6例瘤体主要位于鼻咽鼻腔,向外侧不同程度累及翼腭窝,术前诊断为鼻咽纤维血管瘤;19例术前诊断为恶性肿瘤,其中18例原发于上颌窦,1例原发于颞下窝,均侵袭翼腭窝。手术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式麻醉,根据瘤体原发部位、侵犯范围以及距离体表的远近选择合适手术入路,经鼻内镜入路14例(其中2例怀疑神经源性肿瘤,因瘤体巨大且侵犯中颅窝者,术中应用影像导航仪),上颌骨部分或扩大切除入路14例,下颌下入路1例,下颌骨劈开入路1例,鼻内镜联合耳前颈侧入路1例。术后通过电话随访、鼻内镜复查及影像学检查,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结果30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术中大出血(大于1000ml的出血)等重大并发症出现。11例良性患者均彻底切除肿瘤。19例恶性患者除1例黑色素瘤颅内部分无法全切外,其余患者均肉眼全切。手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良性肿瘤11例,恶性肿瘤19例,符合术前大体评估;分别为神经鞘瘤5例,血管纤维瘤6例,鳞状细胞癌8例,腺样囊性癌3例,上皮-肌上皮癌2例,肌上皮癌1例,平滑肌肉瘤1例,软骨肉瘤1例,黑色素瘤3例(见图1)。术后随访4个月至64个月不等,平均随访22个月,至随访终末时间,良性肿瘤患者无复发,2例患者有颌面神经分布区麻木感,其中1例术后半年恢复,1例患者有患侧口角略歪斜。19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均进行放化疗,其中13例至今生存,3例放疗后出现口鼻漏。2例黑色素瘤患者术后半年死亡,1例鳞状细胞癌及1例黑色素瘤患者术后8个月死亡,1例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后2年死亡,1例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4年死亡。结论1、累及翼腭窝的肿瘤以多部位沟通性肿瘤多见,早期累及翼腭窝的良性肿瘤,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累及翼腭窝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以上颌神经分布区感觉或功能异常多见。2、CT及MRI是诊断翼腭窝肿瘤的主要方法,CTA可很好的显示卢颅内血管与瘤体的关系,脑血管造影(DSA)及超选择性供血动脉栓塞可有效诊断纤维血管瘤并减少瘤体血供。3、术前根据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瘤的原发部位及受累范围,选择距离肿瘤径路较短、功能性结构破坏较少的手术入路。其中鼻内镜入路适用于原发肿瘤主要位于近颅底中线者,如上颌窦后壁、鼻腔后段及鼻咽腔或肿瘤累及中颅窝的翼腭窝神经鞘瘤和鼻咽纤维血管瘤、翼腭窝和颞下窝局限性恶性肿瘤,且具有损伤小、术后无面部瘢痕形成、恢复快等优点。颈侧、下颌下或下颌骨劈开入路主要适用于瘤体接近体表、远离颅底及中线者,如颞下窝原发性肿瘤累及翼腭窝者。上领骨切开入路:适用于上颌窦原发恶性肿瘤侵袭翼腭窝、颞下窝者。术中应用影像导航仪、多学科合作及术者的精确操作可有效切除翼腭窝巨大良性肿瘤并预防周围重要结构(颈内动脉、视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对于累及咀嚼肌、颅神经、眶内的患者,功能性结构的破坏有时不可避免;累及颅内者,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术后需辅助放/化疗。

马亮,孙中武[5](2018)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翼腭窝肿瘤切除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沿上颌窦外侧壁切除翼腭窝肿瘤的手术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2年3月2015年6月接收的翼腭窝肿瘤患者9例,均采用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上颌窦入路的手术方法切除翼腭窝肿瘤。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法,同时控制术中患者低血压状态。术前以接受鼻窦CT和MRI检查为主,术后定期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均成功完成手术,翼腭窝肿瘤得到一次性清除,并于术后612天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24个月内虽有2例患者出现短暂面部上颌神经轻微麻痹的现象,但整体无严重并发症或复发情况。结论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切除翼腭窝肿瘤能够安全有效地清除肿瘤组织,保留鼻腔外侧壁的完整性,最大程度减轻面部的损伤和鼻腔功能,是一种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恢复快的新型微创入路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吕洁瑜,梁发雅,韩萍,黄晓明[6](2017)在《应用内镜技术诊断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病变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咽颅底活检术在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间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病变患者84例,将内镜下鼻咽颅底活检术的病理检查结果分别与磁共振成像(MRI)诊断、随访(≥2年)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内镜下鼻咽颅底活检术的诊断价值。结果 MRI显示,斜坡区病变71例,翼腭窝和颞下窝病变5例,咽旁间隙病变4例,海绵窦病变4例。内镜下鼻咽颅底活检术病理诊断肿瘤复发35例,其中低分化鳞癌30例,癌巢5例;非肿瘤病变49例。内镜下鼻咽颅底活检术病理诊断与MRI诊断结果有关(P<0.05)。在随访≥2年的76例患者中,内镜下鼻咽颅底活检术病理诊断肿瘤复发28例,非肿瘤病变48例。MRI诊断肿瘤复发36例,非肿瘤病变40例。随访证实肿瘤复发30例,非肿瘤病变46例。内镜下鼻咽颅底活检术病理诊断结果与随访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MRI诊断结果与随访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鼻内镜下鼻咽颅底活检术病理诊断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正确率分别为90.0%、97.8%和95.0%。MRI诊断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正确率分别为80.0%、73.9%和76.0%。结论内镜下鼻咽颅底病变活检术诊断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病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高,且安全、有效,是鉴别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病变的有效手段。

石照辉,乔莉,陈晓栋,李晓媛,陈福权[7](2017)在《侵犯翼腭窝、颞下窝肿物的内镜手术入路选择》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在侵犯翼腭窝、颞下窝肿瘤中选择内镜手术入路,为根据肿瘤性质和侵犯程度选择手术入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0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50例侵犯翼腭窝或颞下窝并行内镜切除手术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根据肿瘤侵犯的方式和性质制定手术方案,选择手术入路。术后常规随访及影像学检查。重点评估不同入路的显露范围,安全手术的可能性,肿物全切率,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经内镜手术治疗侵犯翼腭窝、颞下窝肿瘤50例,其中恶性肿瘤11例,包括腺样囊性癌5例,恶性成釉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2例,神经纤维肉瘤1例,恶性神经鞘膜瘤1例;良性肿瘤31例,鼻咽纤维血管瘤24例,神经鞘瘤5例,脊索瘤2例;囊肿8例,其中牙源性囊肿5例,表皮样或皮样囊肿3例。根据肿物侵犯范围,采用3种内镜下手术入路。内镜下经鼻腔入路27例,其中经中鼻道20例,经泪前隐窝7例;内镜下经柯-陆上颌窦入路9例;内镜下经鼻联合经柯-陆上颌窦入路14例。所有手术均能彻底切除肿物。随访时间655个月,平均34.3个月,3例失访,3例恶性肿瘤出现复发和远处转移。良性肿瘤和囊肿均无复发。结论:翼腭窝、颞下窝肿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根据肿物的生物学特点、侵犯方式和范围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可以切除病变,降低并发症,减少手术创伤。

蔡凤琴,曾献军[8](2016)在《翼腭窝神经鞘瘤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翼腭窝是神经血管走行的狭小但重要的解剖间隙,其内原发肿瘤少见,现报道1例翼腭窝神经鞘瘤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1病例资料老年女性患者,因左侧面部疼痛不适伴局部发热1年入院。体格检查:双侧鼻腔无异常脓性分泌物及鼻出血,双眼瞳孔大小及眼球运动正常,双耳听力正常。平素身体健康,无过敏史。专科检查:双鼻外观无畸形,右侧鼻腔外侧壁见隆起新生物,表面光滑,呈灰白色,质地中等,无触痛及出血。右

汪玲[9](2015)在《翼腭间隙通道的CT三维重建观测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翼腭间隙是面侧深区的一个骨性腔隙,通过9个自然通道与颅腔内、外相通,肿瘤等诸多病变可发生或侵犯此间隙,然后再沿翼腭间隙通道进一步蔓延。螺旋CT具有强大的三维重建功能,如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等,特别是螺旋CT对骨性结构的良好显示能力,使翼腭间隙通道及其周围结构在CT影像上能够完整地显示,其微细结构也能够较清晰显示。目的利用螺旋CT的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等三维重建技术,观测翼腭间隙通道及其病变在CT影像上的位置、走行、长度、管径和开口的大小及变化,以及翼腭间隙通道与蝶窦等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等,为翼腭间隙及其周围区域病变相互蔓延的临床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影像科施行头面部螺旋CT扫描的成年人(>18岁),无翼腭间隙及其通道病变者的正常影像100例和有病变且住院治疗者的异常影像100例。将被检查者的全部原始影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使用ADW 4.2重建软件的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等重建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翼腭间隙通道及其病变的形态变化,利用三维重建工作站的软件系统,测量翼腭间隙通道及其病变的长度、管径及开口的大小等。使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1.圆孔自前下向后上连通翼腭间隙与颅中窝,前、后口直径和长度分别为(3.47±0.74)mm、(3.18±0.58)mm、(4.06±0.85)mm,前口直径与后口直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圆孔与蝶窦的位置关系分为窦旁性、完全窦内型和部分窦内型,发生率分别为23%(46/200)、36%(72/200)、41%(82/200),三者发生率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2.翼管自前向后连通翼腭间隙与破裂孔,前口、中部、后口直径和长度分别为(3.56±0.70) mm、(1.41±0.54) mm、(1.64±0.51) mm、(14.50±1.50) mm,前口、中部、后口直径三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翼管与蝶窦的位置关系分为窦底性、完全窦内型和部分窦内型,发生率分别为15%(30/200)、29%(58/200)、56%(112/200),三者发生率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3.蝶腭孔自外侧向内侧连通翼腭间隙与鼻腔,前后、上下径分别为(6.35±1.71)mm、(5.27±1.24)mm,两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蝶腭孔与鼻道的位置关系分为开口于上鼻道、中鼻道和上、中鼻道,发生率分别为67%(134/200)、4%(8/200)、29%(58/200),三者发生率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4.眶下裂自后下向前上连通翼腭间隙与眶腔,长度、最大宽径、最小宽径分别为(28.16±1.03) mm、 (6.01±0.33) mm、(1.32±0.41) mm,最大宽径与最小宽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翼上颌裂自内侧向外侧连通翼腭间隙与颞下窝,前后径、上下径分别为(3.68±0.65) mm、 (22.96±2.12)mm,上下径与前后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6.腭大管和腭小管均自上向下连通翼腭间隙与口腔,腭大管的上口、中部、下口直径分别为(2.71±0.60) mm、(3.25±0.87) mm、(7.01±1.53) mm,三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腭小管的上口、中部、下口直径分别为(0.91±0.30)mm、(0.95±0.33) mm、(1.31±0.57) mm,三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腭大、小管的长度分别为(12.68±2.22) mm、(14.20±2.96) mm,两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7.腭鞘管和犁鞘管均自前上向后下连通翼腭间隙与咽腔,腭鞘管、犁鞘管的长度分别为(11.17±0.35) mm、(11.38±0.54) mm,两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腭鞘管的前口、中部、后口直径分别为(2.01±0.33)mm、(1.04±0.19) mm、(1.59±0.24) mm,三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腭鞘管与蝶窦的位置关系分为窦底性和部分窦内型,发生率分别为89%(178/200)、11%(22/200),两者发生率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8.翼腭间隙受鼻咽癌侵犯的患者中,是否存在翼腭间隙通道的再次转移的生存率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骨纤维异常增生症侵犯翼管、圆孔,使其狭窄与对管道无影响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螺旋CT的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等三维重建技术,直观、立体显示了翼腭间隙通道及其病变的解剖学特征,是研究翼腭间隙及其周围结构病变相互蔓延的重要手段。2.翼腭间隙通道及其病变的CT三维重建观测,可以早期发现翼腭间隙及其周围结构的骨质变化,及时发现病变,为临床诊断和制定手术方案提供科学的客观依据。

尹志华,王广科,刘宏建,周兵[10](2014)在《儿童翼腭窝肿瘤的诊治体会》文中认为翼腭窝原发肿瘤少见,多为纤维血管瘤、神经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又以神经鞘瘤多发,常起源于蝶腭神经节或上颌神经的雪旺细胞。神经鞘瘤的发病年龄多为3040岁,男性稍多,生长缓慢,发生于儿童者罕见。早期常无典型临床症状,肿瘤长大后出现压迫症状而就诊。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面颊部肿大、眼球突出,面部麻木,鼻出血和鼻塞,复视等。近日我院采用内镜经鼻泪前隐窝-上颌窦入路,为1例翼腭窝巨大神经鞘瘤10岁

二、翼腭窝病变的CT和MRI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翼腭窝病变的CT和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翼腭窝纤维黏液样梭形细胞瘤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2 结果
3 讨论

(2)内镜时代上颌骨掀翻入路适应证再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经腭、上颌骨掀翻、内镜入路切除颅底内外肿瘤技术和腭颅底修复重建的综述
    参考文献

(3)神经内镜经鼻泪前隐窝入路翼腭窝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按首字母排序)
第一部分 神经内镜经鼻泪前隐窝入路翼腭窝的解剖基础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切除翼腭窝肿瘤的临床应用
    前言
    临床资料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综述 翼腭窝区的临床解剖与手术入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累及翼腭窝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及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翼腭窝肿瘤切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7)侵犯翼腭窝、颞下窝肿物的内镜手术入路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术前准备
    1.3 手术方法
    1.4 术后处理及随访
2 结果
3 讨论

(8)翼腭窝神经鞘瘤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9)翼腭间隙通道的CT三维重建观测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翼腭间隙及其通道的解剖学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10)儿童翼腭窝肿瘤的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2.1 神经鞘瘤影像学表现
    2.2 翼腭窝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

四、翼腭窝病变的CT和MRI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翼腭窝纤维黏液样梭形细胞瘤1例报告[J]. 石凡,薛然,周学筱,沈佩,徐婷,王升志.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05)
  • [2]内镜时代上颌骨掀翻入路适应证再探讨[D]. 叶士露.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神经内镜经鼻泪前隐窝入路翼腭窝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D]. 黄正贤. 深圳大学, 2019
  • [4]累及翼腭窝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的分析[D]. 王臻妮. 山东大学, 2018(11)
  • [5]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翼腭窝肿瘤切除的研究[J]. 马亮,孙中武. 医学研究杂志, 2018(03)
  • [6]应用内镜技术诊断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颅底病变的价值[J]. 吕洁瑜,梁发雅,韩萍,黄晓明. 中华肿瘤杂志, 2017(05)
  • [7]侵犯翼腭窝、颞下窝肿物的内镜手术入路选择[J]. 石照辉,乔莉,陈晓栋,李晓媛,陈福权.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7(01)
  • [8]翼腭窝神经鞘瘤1例并文献复习[J]. 蔡凤琴,曾献军. 江西医药, 2016(01)
  • [9]翼腭间隙通道的CT三维重建观测及临床应用[D]. 汪玲. 新乡医学院, 2015(02)
  • [10]儿童翼腭窝肿瘤的诊治体会[J]. 尹志华,王广科,刘宏建,周兵.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4(14)

标签:;  ;  ;  ;  ;  

翼腭窝病变的CT和MRI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