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的营养成分分析

大菱鲆的营养成分分析

一、大菱鲆的营养成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毕清竹[1](2021)在《大菱鲆脂肪和脂肪酸品质及其营养调控》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大菱鲆脂肪和脂肪酸营养品质特点及其受饲料营养组成和投喂策略的调控作用。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鱼油和陆源油脂饲料的长期交替投喂对大菱鲆肌肉品质和不同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饲料中陆源油脂的使用会导致养殖鱼类肌肉品质降低、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含量降低。本实验以大菱鲆为对象,旨在评估交替投喂基于鱼油和陆源油脂的饲料对这些负面影响的缓解作用以及本交替投喂策略对肌肉、肝脏、鳍条周围皮下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对照组以鱼油基础饲料连续投喂13周,其他组分别以基于鱼油和陆源油脂(亚麻油、豆油、菜籽油、棕榈油、牛油)的饲料采用隔周交替的方式投喂13周。养殖实验在海水流水系统中进行,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桶35尾鱼,分别在第9周和第13周结束时进行取样。9周时,各组在生长性能和肌肉粗成分、质地、挥发性呈味物质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在三种组织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血清丙二醛含量和形体指标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13周时,在肝脏和鳍条周围皮下组织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方面,各组的差异依然存在;但其他指标的差异性不复存在。无论第9周还是13周,鳍条周围皮下组织中含有较高的18:1n-9和18:3n-3,但LC-PUFA含量较低,鳍条周围皮下组织更像是大菱鲆的一个储脂部位。在所有交替投喂处理组中,牛油-鱼油交替组的各组织脂肪酸组成与持续投喂鱼油基础饲料的对照组最为相似,LC-PUFA含量最高。综上所述,长期交替投喂基于鱼油和陆源油脂饲料可以减小陆源油脂对养殖大菱鲆品质的负面影响,同时本研究也揭示了大菱鲆鳍条周围皮下组织脂肪酸组成特征以及牛油在鲆鲽鱼类饲料中的良好应用前景。2.前期投喂不同饲料脂肪水平条件下大菱鲆脂肪和脂肪酸对饥饿的响应本实验旨在探究饥饿及饲时脂肪水平对大菱鲆脂质相关组成和肌肉质地的交互影响。首先使用不同脂肪水平(8%、12%和16%)的饲料喂养大菱鲆幼鱼(26.00±0.02 g)9周,随后进行为期30天的饥饿。每组六个重复,每组35尾鱼。分别在投喂阶段结束、饥饿10天、饥饿20天、饥饿30天时进行取样以测定组织脂肪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饥饿30天降低了大菱鲆肝脏和鳍条周围皮下组织的脂肪含量,但增加了肌肉中的脂肪含量,并且观察到饥饿和饲料脂肪水平对肌肉脂肪的协同增加作用。饥饿时,三种组织中动员了不同的脂肪酸,即肌肉中的MUFA(16:1n-7和18:1n-9)、肝脏中的SFA(14:0和16:0)、MUFA(16:1n-7、18:1n-9和20:1n-9)和18C-PUFA(18:2n-6和18:3n-3),以及鳍条周围皮下组织中的PUFA(18:3n-3、EPA和DHA)。饥饿动员了三个组织中的糖原,肝糖原含量在饥饿前10天急剧下降。30天饥饿降低了肌肉硬度和弹性,但饥饿对其他质地指标的影响存在时间依赖效应。组织脂质和脂肪酸组成与饲料密切相关,饲料脂肪水平和饥饿主要对组织脂肪酸具有交互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调控饲料脂肪水平和饥饿时间可作为调节肌肉脂肪或脂肪酸相关品质的一种有效手段。3.大菱鲆脂肪和脂肪酸组成特点与其他不同脂质储存模式的瘦肌型海水硬骨鱼类的差异比较本实验探究了大菱鲆、红鳍东方鲀和花鲈这三种重要水产养殖鱼类的脂质组成特征。在分析之前,所有的鱼都以相同的饲料喂养9周,以便将实验前各自饲料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化。本实验分析了三种鱼类不同组织中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脂质代谢相关的生化指标、胆囊胆汁酸组成以及肌肉质地。本实验结果证明,大菱鲆、红鳍东方鲀和花鲈分别使用鳍条周围皮下脂肪组织、肝脏和腹腔脂肪组织作为主要的储脂部位。大菱鲆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介于花鲈和红鳍东方鲀之间,花鲈肌肉、肝脏中分别含有最高和最低的脂肪。肌肉中,就多数脂肪酸而言,大菱鲆介于鲈鱼和红鳍东方鲀之前。DHA/EPA比值低,18:0和n-6 PUFA含量高,分别是花鲈和红鳍东方鲀肌肉脂肪酸组成的最显着特征。14:0和EPA含量高分别是大菱鲆肝脏和鳍条周围皮下组织脂肪酸组成最明显的特征。在多项脂质相关血清生化指标中,大菱鲆中的含量均为最低。胆囊胆汁酸组成分析为具有不同脂质储存模式的养殖鱼类的脂质生理学提供了基础信息。总之,海水硬骨鱼的脂质储存模式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脂质的组成特征。

高松柏[2](2020)在《小黄鱼♀与大黄鱼♂杂交子代营养成分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进行了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orcea)及其杂交子代(小黄鱼♀×大黄鱼♂)的营养成分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分析,取得如下结果:杂交子代中水分含量为72.95%,低于其亲本的水分含量(大黄鱼:73.67%,小黄鱼:74.06%),说明杂交子代具有低水分的特征。杂交子代的粗蛋白含量为16.94%,显着高于双亲(大黄鱼:15.98%,小黄鱼:16.07%)。杂交子代粗脂肪含量(4.95%)显着小于大黄鱼(5.39%),显着大于小黄鱼(4.64%)。在16种检测的氨基酸中,杂交子代的氨基酸总量(74.71%),与大黄鱼(71.44%)差异不显着,但是显着高于小黄鱼(71.11%);必需氨基酸总含量(30.76%)显着高于大黄鱼(29.24%)和小黄鱼(29.28%)。营养价值评价结果显示,三种鱼的营养价值的从高到低依次为:杂交子代>大黄鱼>小黄鱼。杂交子代的呈味氨基酸总量高达28.86%,稍高于大黄鱼(27.69%),显着高于小黄鱼(27.37%)。杂交子代的饱和脂肪酸(SFA)含量高于双亲,而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介于双亲之间;杂交子代的PUFA/SFA(57.46%)同样介于双亲(大黄鱼:56.54%、小黄鱼:63.52%)之间,均高于脂肪酸组成的推荐值(40%),是理想的脂肪酸。测定15月龄三种鱼雌雄个体肌肉、肝脏和脑中IGF-1、GH、GHR1基因的表达量。对PCR扩增的产物序列进行比对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杂交子代三个基因扩增产物与双亲高度相似,存在一定量变异,可能与杂种优势出现的原因有关。15月龄的三种鱼体内三种组织IGF-1基因表达量从高到低排序均为:肝脏>脑>肌肉,雌性个体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普遍高于雄性。三种鱼同一组织的表达量差异显着,肝脏和脑中IGF-1基因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小黄鱼>杂交子代>大黄鱼;三种鱼雌性个体肌肉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小黄鱼>杂交子代>大黄鱼,雄性个体肌肉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小黄鱼>大黄鱼>杂交子代;15月龄三种鱼体内三种组织GH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脑>肌肉>肝脏,并且雌性GH基因表达量普遍显着高于雄性。另外,GH基因在三种鱼同一组织中表达量差异显着,肌肉和脑中GH基因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大黄鱼>杂交子代>小黄鱼。肝脏中雌性个体GH基因表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大黄鱼>小黄鱼>杂交子代。雄性个体表达量排序为:大黄鱼>杂交子代>小黄鱼;15月龄三种鱼体内三种组织GHR1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脏>肌肉>脑,并且雄性个体GHR1基因表达量显着大于雌性(肌肉组织除外)。GHR1基因在三种鱼同一组织表达量差异显着,雌雄性个体三个组织中,GHR1基因表达量趋势为:大黄鱼>杂交鱼>小黄鱼。

杨鑫[3](2020)在《黄鳝对四种蛋白源的表观消化率及蛋白质需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黄鳝(Mono Pters ablus)对四种蛋白源的表观消化率及蛋白质需求量。旨为开发饲料蛋白源及确定黄鳝饲料蛋白水平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鳝对四种蛋白原料中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黄鳝对玉米蛋白粉、膨化大豆粉、鸡肉粉及血球蛋白粉中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试验饲料按照基础饲料和待测饲料原料7:3的比例构成,并添加0.2%的三氧化二钇(Y2O3)作为外源指示剂。挑选初体重为(22.43±0.2)g的黄鳝,随机分成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随机选取1组作为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剩余4组为试验组分别投喂试验饲料。投喂1周后通过虹吸法收集粪便。结果表明:黄鳝对4种蛋白原料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范围为:73.90%~98.55%,粗蛋白表观消化率范围为:88.40%~95.75%,粗脂肪表观消化率范围为:81.90%~83.50%。各指标均以血球蛋白粉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鸡肉粉次之,膨化大豆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及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均最低(P<0.05),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则以玉米蛋白粉最低,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因此在这四种蛋白原料中,黄鳝对动物性蛋白原料中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要高于植物性蛋白原料,且其中以血球蛋白粉最高,植物性蛋白原料中,玉米蛋白原中干物质、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高于膨化大豆粉,但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要低于膨化大豆粉。养殖期间发现,血球蛋白粉组饲料会抑制黄鳝摄食,鸡肉粉组及玉米蛋白粉组黄鳝摄食较为积极,且根据养殖期间的生长情况发现,鸡肉粉组黄鳝的增重率优于其他各组(P<0.05),蛋白质效率则仅次于血球蛋白粉组,而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综合考虑黄鳝对4种蛋白原料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及生长、摄食情况,鸡肉粉是较好的替代鱼粉的蛋白原料,在配制黄鳝饲料时,可合理添加以降低成本。2.黄鳝蛋白营养需求的研究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蛋白水平对黄鳝生长、体成分、体组织、血清指标、肝脏生化指标以及消化活性的影响,以确定适宜黄鳝生长的蛋白水平。试验饲料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了蛋白水平(干物质)分别为32.74%、38.50%、42.26%、48.35%、52.65%、57.87%、62.31%的7种等能饲料,饲喂初始均重为(17.1±0.2g)的黄鳝,饲养期为60d,其中,每个组设置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黄鳝。结果表明:(1)蛋白水平对黄鳝生长性能的影响:各试验组存活率很高,且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的变化趋势相同,当饲料蛋白水平在32.74%~52.65%之间时,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随之升高,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当饲料蛋白水平在52.65%~62.31%时,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变化不显着(P>0.05)。(2)蛋白水平对黄鳝饲料利用率的影响:当饲料蛋白水平在32.74%~52.65%之间时,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饲料系数呈下降趋势,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当饲料蛋白水平在52.65%~62.31%时,饲料系数变化不显着(P>0.05);饲料蛋白水平在32.74%~52.65%,蛋白质效率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当饲料蛋白水平在52.65%~62.31%时,蛋白质效率变化不显着(P>0.05)。(3)蛋白水平对黄鳝体成分的影响: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黄鳝鱼体粗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黄鳝鱼体脂肪含量则呈下降趋势,差异显着(P<0.05)。(4)蛋白水平对黄鳝体组织及形体指标的影响:黄鳝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均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各试验组的肠体指数、脾体指数、肥满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5)蛋白水平对黄鳝不同组织营养成分的影响:饲料蛋白水平对黄鳝肌肉、肝脏、肠道、皮肤、肾脏的营养成分有显着性影响(P<0.05),其中各组织的粗蛋白含量均呈上升趋势。(6)蛋白水平对黄鳝血清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黄鳝血清中GPT、GOT的活性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呈先降低后不变的趋势,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MDA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的上高呈现先减低后升高的趋势,以T5组最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血糖含量以T1组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肝脏中GPT、GOT的活性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不变的趋势,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7)蛋白水平对黄鳝肝脏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低蛋白水平会造成黄鳝肝功能的损伤,且低蛋白水平时,肝细胞中会出现糖原的蓄积。(8)蛋白水平对黄鳝组织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黄鳝肝胰脏、胃、肠组织的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不变的趋势,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黄鳝肝胰脏脂肪酶活性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呈先降低后不变的趋势,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肠、胃组织的脂肪酶活性不受饲料蛋白水平的影响,各试验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黄鳝肝胰脏、肠组织的淀粉酶活性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呈先降低后不变的趋势,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胃组织淀粉酶活性不受饲料蛋白水平的影响,各试验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在适宜蛋白水平范围内,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黄鳝的生长,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提高鱼体的免疫抗氧化能力。但饲料蛋白水平过高,不仅会增加成本,还不利于鱼体的生长。综合分析黄鳝的增重率、饲料蛋白质效率、蛋白质保留率及饲料系数,黄鳝对饲料蛋白质的适宜需要量为48.51%~52.60%(干物质)。

贾倩[4](2020)在《禽肉骨粉和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生长、生物学参数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为实验对象,在室内海水养殖桶循环系统中进行养殖实验,探究了动物性蛋白源-禽肉骨粉和植物性蛋白源-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生长、生物学参数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禽肉骨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生长、生物学参数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本实验以均重(11.4±0.2)g的大菱鲆幼鱼为实验对象,将禽肉骨粉按0%、25%、37%和50%的比例替代鱼粉配制四种等氮(粗蛋白48%)等脂的饲料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在室内海水养殖桶循环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主要实验结果如下:大菱鲆处理组间的肥满度(CF)、肝体比(VI)、肠体比(HSI)无显着性差异(P>0.05);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在替代比例为25%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37%和50%组的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呈显着下降(P<0.05)。该结果表明禽肉骨粉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鱼粉,但替代率超过25%会对大菱鲆的部分生长性能造成损伤。不同处理组间的大菱鲆刷状缘膜酶活力即碱性磷酸酶(AKP)、麦芽糖酶(MAL)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无显着差异(P>0.005);不同处理组间的免疫酶活力即溶菌酶(LZM)和酸性磷酸酶(ACP)无显着性差异(P>0.005);不同处理组间的抗氧化酶活力即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无显着性差异(P>0.005);谷胱甘肽含量(GSH)和丙二醛水平(MDA)在禽肉骨粉替代量为25%时无显着性差异(P>0.005),但随着替代比例增加,37%和50%组的谷胱甘肽含量活力显着下降(P<0.05),丙二醛水平(MDA)的氧化性指数则明显升高(P<0.05)。该结果表明在该实验中禽肉骨粉替代鱼粉在替代比例25%时,对大菱鲆肠道酶活力无显着性影响,当替代率超过25%时会对大菱鲆的部分肠道酶活力产生负面影响。观察禽肉骨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通过对肠粘膜皱褶的高度、粘膜皱褶的融合程度、肠上皮细胞-吸收空泡数量、粘膜下层的宽度和细胞(白细胞)浸润度的观察,未发现不同处理组间的样品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5)。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禽肉骨粉可在一定替代比例下(25%)替代鱼粉对大菱鲆生长、生物学参数和肠道健康不产生显着性影响,但是超过这一比例,将会对大菱鲆部分生长、生物学参数和肠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即在本实验中禽肉骨粉在大菱鲆鱼粉替代上可达到25%的替代比例。2玉米蛋白替代鱼粉对大菱鲆生长、生物学参数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本实验以均重(11.4士0.2)g的大菱鲆幼鱼为实验对象,将玉米蛋白按0%、20%、30%和40%的比例替代鱼粉配制四种等氮(粗蛋白48%)等脂的饲料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在室内海水养殖桶循环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大菱鲆的特定生长率(SGR)在替代比例为20%时处理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05)、当替代比例超过20%时,呈现显着性下降(P<0.05);而饲料效率(FER)、干物质表观消化率(ADCd)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ADCp)各替代组和对照组相比均呈现显着(P<0.05)下降。以上结果表明按照该实验中玉米蛋白替代鱼粉的比例,会对大菱鲆的生长、生物学参数产生负面影响。研究玉米蛋白替代鱼粉对大菱鲆肠道酶活力的影响,大菱鲆的刷状缘膜酶活力即:CGM20和CGM0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无显着性差异(P>0.005),但随着玉米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CGM30、CGM40处理组呈现显着性下降(P<0.05);CGM20、CGM30和CGM40处理组和对照组相比麦芽糖酶(MAL)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呈现显着性下降(P<0.05);免疫指标即:溶菌酶(LZM)处理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05),酸性磷酸酶(ACP)、补体3(C3)、补体4(C4)和免疫球蛋白(IGM)在玉米蛋白替代比例为20%时无显着性差异(P>0.005),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CGM30和CGM40处理组呈现显着(P<0.005)下降;丙二醛水平(MDA)的氧化性指数随着玉米蛋白替代水平的升高而明显升高(P<0.005),而超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的抗氧化性指数随着玉米蛋白替代鱼粉的比例的增加呈现显着性降低的变化(P<0.005),不同处理组间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无显着性差异(P>0.005)。该结果表明在该实验中,玉米蛋白替代鱼粉会对大菱鲆部分肠道酶活力产生负面影响。研究本实验中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肠组织结构的影响,CGM20组相较于CGM0组的肠粘膜皱褶高度、粘膜皱褶融合、固有层细胞浸润、粘膜下层宽度、粘膜下层浸润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且随着CGM替代比例的增加,CGM30和CGM40组出现显着性下降;CGM20组与CGMO组的固有层宽度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CGM30和CGM40组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玉米蛋白替代鱼粉随着其替代比例的增加,在玉米蛋白替代比例为20%时,部分生物学参数如特定生长率、部分肠道酶活力如碱性磷酸酶等无显着性变化。但整体来看,玉米蛋白替代鱼粉将对大菱鲆生长、生物学参数和肠道健康产生显着负面影响。

曹素会[5](2020)在《大菱鲆饲料中酶解羽毛粉替代鱼粉蛋白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酶解羽毛粉是一种新型动物蛋白原料,但在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较少。为综合评价酶解羽毛粉(EFM)替代鱼粉(FM)蛋白在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饲料中的应用效果,利用角蛋白酶将水解羽毛粉(SFM)在体外进行酶解(p H值7.5,反应温度50℃)制得酶解羽毛粉,研究羽毛粉替代鱼粉蛋白对大菱鲆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以及营养代谢的影响,从而判断酶解羽毛粉替代鱼粉的潜力。本实验以EFM和FM为主要蛋白源配制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各组EFM的添加量依次为0%(Control),8%(EFM8),16%(EFM16),24%(EFM24),32%(EFM32),40%(EFM40),以替代0%,16%,32%,48%,64%,80%的FM蛋白。第7组(EFM24+AA)实验饲料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使其含量达到对照组水平。第8组饲料(SFM24)用24%的SFM替代48%FM蛋白。选取重量为(34.47±0.02)g的大菱鲆幼鱼随机分配到24个桶,每桶40尾鱼,共8组,每组3个重复,每天饱食投喂两次,实验周期7个周,实验期间,水温16.0-18.0℃,盐度31.0-33.0,溶氧>6.0mgl-1,氨氮<0.10mg L-1,流速为10L min-1。结果表明:1)饲料中添加EFM对大菱鲆幼鱼成活率、鱼体及肌肉必需氨基酸含量、淀粉酶及胰蛋白酶活性无影响(P>0.05),但显着降低了蛋白质消化率及脂肪酶活性(P<0.05),显着提高了鱼体及肌肉水分含量(P<0.05);2)EFM16-EFM40组大菱鲆幼鱼的终末重(FBW)、体增重(WG)、饲料效率(FE)、摄食率(DFI)、蛋白质效率(PER)、肌肉蛋白含量、胃蛋白酶活性以及干物质、脂肪、能量、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呈下降趋势(P>0.05);3)EFM24组大菱鲆体蛋白、体脂肪含量显着降低(P>0.05);4)EFM32组大菱鲆幼鱼肥满度及脏体比显着下降(P<0.05);5)SFM24组大菱鲆生长性能、饲料利用、体蛋白、体酪氨酸含量、肌肉脂肪含量、脂肪酶活性以及蛋白质、缬氨酸(Val)、亮氨酸(Leu)、苯丙氨酸(Phe)、组氨酸(His)、精氨酸(Arg)、丝氨酸(Ser)、谷氨酸(Glu)、丙氨酸(Ala)、甘氨酸(Gly)、半胱氨酸(Cys)、脯氨酸(Pro)的消化率显着低于EFM24组(P<0.05);6)EFM24+AA组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肥满度、体蛋白含量、肌肉蛋白含量以及干物质、蛋白、脂肪、赖氨酸(Lys)、蛋氨酸(Met)消化率显着、脂肪酶与胃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EFM24组(P<0.05)。研究表明,大菱鲆饲料中添加8%的EFM不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鱼体正常生长。补充赖氨酸和蛋氨酸可显着提高大菱鲆生长及饲料利用性能。指标测定所需血清及肝脏均取自生长实验中大菱鲆幼鱼,旨在测定大菱鲆幼鱼血清指标、肝脏抗氧化、营养代谢及血浆游离氨基酸总量。结果表明:1)饲料中添加EFM对大菱鲆血液葡萄糖含量、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及葡萄糖激酶(GK)、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PEPCK)基因相对表达量无显着影响(P>0.05);2)随着EFM的添加果糖-1,6-二磷酸酶(FBP)与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先升后降趋势(P<0.05);3)当EFM添加量高于8%时显着降低了肝脏GOT活性及丙酮酸激酶(PK)基因表达量(P<0.05);4)EFM添加量高于16%显着降低了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含量及肝脏GPT活性(P<0.05);5)当EFM添加量高于24%时显着降低了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并显着提高了肝脏丙二醛(MDA)含量(P<0.05);6)当饲料中EFM添加量高于32%时显着降低了血液总蛋白(TP)含量及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5);7)饲料中添加40%的EFM显着降低了血液白蛋白(Alb)含量(P<0.05)。8)EFM24+AA组血清生化指标与EFM24组无差异(P>0.05),但显着提高了肝脏GOT活性及果糖-1,6二磷酸激酶基因表达量(P<0.05);9)SFM24组血液TP含量、肝脏GOT、GPT活性显着低于EFM24组(P<0.05);10)对照组、EFM24组幼鱼血浆游离氨基酸在2h达到最高峰,SFM24组在8h达到最高峰。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EFM不会对大菱鲆的肝脏造成损伤,当EFM添加量超过8%时,会降低转氨酶活性,并降低血液中脂类及蛋白的含量。EFM24组血浆总游离氨基酸到达峰值时间早于SFM24组。由FM(C)组、EFM24(F)组和SFM24(P)组中各选择一桶作为本实验的处理组,在无菌条件下取大菱鲆幼鱼肠道做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本实验旨在研究EFM及SFM替代FM蛋白对大菱鲆幼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三个组中12个样品总有效序列为372939条,C组、F组和P组的操作分类单元(OUT)个数分别为982、859和1059,其中C组与F组、C组和P组、F组与P组共有的OUT个数分别为351、413和247;2)由细菌注释结果可知,大菱鲆幼鱼中占优势地位的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与C组对比,F组与其组成一致且比例较为接近,但P组主要菌门组成有差异且比例相差较大,这表明F组饲料不影响大菱鲆肠道菌群;3)由物种丰度热图可知,构成丰度较高的前3个菌门与C组及F组相同,与P组相差较大,样品中丰度最高的前50个OTU中,均未发现大菱鲆常见致病菌,表明饲料中添加EFM和SFM均不会导致幼鱼肠道内致病菌群的定植。综上可知:饲料中添加24%的EFM对大菱鲆幼鱼肠道菌群构成不产生影响,但添加24%的SFM会改变大菱鲆幼鱼肠道菌的构成并在一度程度上使菌群丰度增加,两种羽毛粉的加入不会导致大菱鲆幼鱼肠道内致病菌丰度提高。

于菲[6](2020)在《黄颡鱼成鱼和南美白对虾饲料中大豆浓缩蛋白替代红鱼粉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黄颡鱼成鱼和南美白对虾为实验对象,探究在水产饲料中应用大豆浓缩蛋白(SPC)替代部分红鱼粉的可行性。1、SPC替代部分红鱼粉在黄颡鱼成鱼饲料中的探究通过设计三组不同比例SPC替代红鱼粉的饲料,探究SPC不同替代水平对黄颡鱼成鱼生长和饲料利用及血液指标等多方面的影响。本实验以SPC、红鱼粉、棉粕、豆粕作为主要蛋白源,面粉作为糖源,豆油、鱼油作为脂肪源,添加维生素预混料和矿物质预混料,并补充蛋氨酸和赖氨酸,配制三种等蛋等脂的饲料。SPC对红鱼粉的替代水平分别设置为0%、28.5%和57%,实验编号设置为:P0、P1、P2。P0作为对照组饲料,P1、P2作为实验组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56.0±0.2)g的实验鱼360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4个平行,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三组的黄颡鱼成鱼在体色和外形上没有显着差异。三组成活率都是100%,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摄食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方面,P0比P1、P2组稍高,但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方面,三组也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在全鱼的水分、粗灰分、粗蛋白含量上都无明显差异(P>0.05);P0、P1、P2在粗脂肪上表现为递减趋势,但三组间也无明显差异(P>0.05)。在脏体比指标上,P1组比P2组和P0略高,但三组间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各组在肝体比和肥满度指标上也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指标上,三组间(P>0.05),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C)指标上,P0、P1、P2三组均表现为递减趋势,但三组间也无明显差异(P>0.05)。2、SPC替代部分红鱼粉在南美白对虾饲料中的探究通过设计三组不同比例SPC替代红鱼粉的饲料,探究SPC不同替代水平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和饲料利用及血液指标的影响。本实验以SPC、红鱼粉、鸡肉粉、豆粕作为主要蛋白源,面粉作为糖源,鱼油、磷脂粉作为脂肪源,添加维生素预混料和矿物质预混料,并补充蛋氨酸和赖氨酸,配制三种等蛋等脂的饲料。为改善诱食性,在实验组中添加了鱿鱼膏。SPC对红鱼粉的替代水平分别设置为0%、28.5%和57%,实验编号设为:M0、M1、M2。M0作为对照组饲料,M1、M2作为实验组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3.0±0.1)g的实验虾960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4个平行,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着差异(P>0.05);M1组增重率、蛋白质效率最高,但与M0、M2组差异不明显(P>0.05);M0、M1、M2在饲料系数上表现为递减趋势,但三组间差异也不明显(P>0.05)。全虾的水分、粗脂肪、粗蛋白质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M0、M1、M2在粗灰分指标上表现为递减趋势,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在GPT指标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M0、M1、M2在GOT指标上表现为递增趋势,在TAC指标上表现为递减趋势,但三组间都没有明显差异(P>0.05);M0、M1、M2在SOD指标上表现为递减趋势,三组间差异显着(P<0.05)。综上所述,在本次研究中,SPC对红鱼粉的替代比例在57%以内,黄颡鱼成鱼和南美白对虾的生长、营养成分等指标受到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黄颡鱼成鱼的血液指标受到的影响不显着(P>0.05),但是南美白对虾的血液指标中的SOD指标受到显着性影响(P<0.05),其他血液指标受到的影响不显着,可见,南美白对虾的健康水平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呈现降低趋势。

邹朝阳[7](2019)在《不同条件下大菱鲆品质变化与蛋白氧化对品质影响机理》文中研究指明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是国际公认的高价值食用鱼类,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而深受消费者喜爱。大菱鲆生长快,抗逆性强,耐密养,现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重要的养殖经济鱼种之一,养殖区域已遍布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渤海湾地区。目前中国大菱鲆养殖产业蓬勃发展,大菱鲆的贮藏加工与综合利用必将成为大菱鲆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综合研究大菱鲆营养品质特性以及加工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机制,可为大菱鲆的精深加工以及贮藏保鲜技术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因此,本文以大菱鲆为研究对象,对大菱鲆进行部位分割,综合评价大菱鲆不同部位的营养品质与质构特性;选择0℃冰藏与4℃冷藏探究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大菱鲆品质变化规律;从蛋白变性和降解的角度出发,探明0℃冰藏和4℃冷藏条件下大菱鲆肌肉蛋白氧化变性和降解的情况;通过构建羟自由基氧化体系,研究蛋白氧化对大菱鲆肌肉组织结构、质构特性及持水性的影响以及对大菱鲆肌原纤维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分析大菱鲆不同部位(背部、腹部、胸腔部、尾部、裙边和鱼皮)的基本营养成分、胶原蛋白含量、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及质构特性,并进行了营养品质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的粗蛋白含量存在差异,鱼皮中含量最高,达到29.04%,而裙边含量最低,为12.99%,与其他部位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背部、腹部、胸腔部和尾部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8.76%、18.96%、17.91%和18.39%;裙边粗脂肪含量最高,占湿重的百分比为17.47%,且脂肪酸种类最多,为27种,可达318.09 mg/g,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其他部位的3.9-6.8倍,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107.26 mg/g),其次为DHA(64.39 mg/g)和EPA(26.61 mg/g);鱼皮中胶原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余部位(p<0.01),高达224.69 mg/g,可作为制备胶原蛋白的原料;各部位中均检测出18种氨基酸,根据化学评分与必需氨基酸指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背部、腹部、胸腔部、尾部和裙边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Met+Cys,而在鱼皮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Trp;另外,大菱鲆除鱼皮之外,其余各部位氨基酸组成均符合FAO/WHO参考模式标准;通过质构特性分析,发现胸腔部肌肉的硬度、咀嚼性和弹性显着高于其余部位(p<0.05),口感更佳。(2)通过感官评价、理化分析(pH值、TVB-N值、K值、TBA值、蒸煮损失率、滴水损失率和质构)和微生物检测(菌落总数)对4°C冷藏和0°C冰藏条件下大菱鲆鱼片品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大菱鲆鱼片各项品质评价指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pH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变化趋势,TVB-N值、K值、蒸煮损失率、滴水损失率和菌落总数值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而感官评分、硬度、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则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另外,0°C冰藏鱼片的各指标变化速度明显低于4°C冷藏组。综合分析不同指标的数据发现,菌落总数量、TVB-N值和感官评分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大菱鲆鱼片的品质变化情况;4℃冷藏和0℃冰藏大菱鲆鱼片的货架期分别为8 d和12 d。(3)通过测定肌原纤维蛋白氧化指标(羰基含量、巯基含量、Ca2+-ATPase活性、表面疏水性和溶解性),并结合总可溶性蛋白、水溶性蛋白和盐溶性蛋白的SDS-PAGE电泳,比较分析4°C冷藏和0°C冰藏条件下大菱鲆肌肉蛋白的氧化变性以及降解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冷藏和冰藏大菱鲆肌肉中羰基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表面疏水性增强,而巯基含量、Ca2+-ATPase活性和溶解性呈下降趋势。另外,冷藏鱼肉各项指标的变化速率明显快于冰藏组。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大菱鲆肌肉中的蛋白质以肌球蛋白重链、肌动蛋白和原肌球蛋白为主。总可溶性蛋白中各条带变化不明显,而盐溶性蛋白中肌球蛋白重链、肌动蛋白和原肌球蛋白以及水溶性蛋白中76-78 kDa和91-93 KDa处条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相同的贮藏时间内,0℃冰藏大菱鲆肌肉蛋白降解速率慢于4℃冷藏组。综上所述,4°C冷藏和0°C冰藏条件下大菱鲆肌肉蛋白均发生明显的氧化变性以及降解,并且冰藏对大菱鲆肌肉蛋白的氧化和降解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采用羟自由基氧化体系(0.01 mmol/L FeCl3,0.1 mmol/L抗坏血酸,0、0.5、1、5、10和20 mmol/L H2O2)对大菱鲆鱼肉进行体外模拟氧化,研究蛋白氧化对大菱鲆肌肉持水性、质构特性和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H2O2的浓度较低时,羟自由基氧化体系对大菱鲆鱼肉蛋白的氧化效果不明显,而当氧化体系中H2O2的浓度大于1 mmol/L,随着浓度增加,肌原纤维蛋白的羰基含量、二聚酪氨酸含量、表面疏水性显着增高,而总巯基含量显着减少。与对照组相比,20 mmol/L H2O2组大菱鲆肌肉羰基含量、二聚酪氨酸含量和表面疏水性分别增加了147.89%、335.69%和166.73%,而总巯基含量减少43.08%。组织微观结构分析表明对照组大菱鲆肌肉组织呈紧密连接的网状结构,肌纤维排列致密,无缝隙。随着氧化体系中H2O2浓度的升高,大菱鲆肌肉组织间隙明显增大,肌肉纤维发生断裂,肌纤维结构由致密变得疏松。另外,大菱鲆肌肉持水性和质构特性也随着H2O2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当氧化体系中H2O2浓度为20 mmol/L时,鱼肉的蒸煮损失率、滴水损失率、硬度、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分别为36.01%、5.82%、4005.68 g、0.743、0.588和384.19。上述结果表明蛋白氧化会破坏大菱鲆肌肉肌原纤维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性质,导致鱼肉品质劣变,影响其加工适用性。(5)采用羟自由基氧化体系对大菱鲆肌原纤维蛋白进行体外模拟氧化,研究氧化对其肌原纤维蛋白功能特性(羰基含量、巯基含量、二聚酪氨酸含量、表面疏水性、溶解性、化学作用力、EAI、ESI以及凝胶强度、白度和保水性)的影响。当氧化体系中H2O2的浓度较低时,羟自由基氧化体系对肌原纤维蛋白的氧化效果不明显;当氧化体系中H2O2的浓度大于1 mmol/L时,随着浓度增加,肌原纤维蛋白羰基含量、二聚酪氨酸含量、表面疏水性显着增高,而总巯基含量显着减少。与对照组相比,10 mmol/L H2O2组肌原纤维蛋白羰基含量、聚酪氨酸含量和表面疏水性分别增加了161.27%、234.31%和164.82%,而总巯基含量减少29.23%。肌原纤维蛋白化学作用力随着蛋白氧化程度的增加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离子键和氢键含量逐渐降低,而二硫键含量和疏水相互作用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10 mmol/LH2O2组肌原纤维蛋白离子键和氢键含量分别降低了65.08%和64.36%,而二硫键含量和疏水相互作用分别增加了135.50%和102.54%。随氧化体系中H2O2浓度升高,肌原纤维蛋白溶解性以及蛋白凝胶强度、白度和保水性均呈下降趋势,10 mmol/L组分别下降了38.51%、27.78%、7.67%和13.24%。在氧化过程中,EAI和ESI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0.5 mmol/L组分别升高了6.16%和4.40%,而10 mmol/L组分别降低了46.53%和49.13%。上述结果表明羟自由基氧化体系会促进肌原纤维蛋白发生氧化,其结构和功能性质遭到明显破坏。

毕铮铮[8](2019)在《胆汁酸对大菱鲆生长性能和脂肪利用的影响》文中认为近几年,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人们越加注重饲料中添加剂的应用,比较典型的是新型饲料添加剂--胆汁酸(Bile Acid,B&A),它在水产动物养殖业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本试验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23.12±0.10 g)为研究对象,通过在不同脂肪水平、不同脂肪源饲料中添加B&A对大菱鲆的影响,探究B&A对大菱鲆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抗氧化能力和脂肪代谢的影响。试验一配制粗脂肪水平为10%和14%各添加0%和0.09%胆汁酸的4种饲料,研究B&A对大菱鲆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抗氧化能力及脂肪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B&A显着提高了大菱鲆的增重率(WGR)、饲料系数(FCR),降低了脏体比(VSI)(P<0.05)。脂蛋白酯酶(LPL)、肝酯酶(HL)和总酯酶(TL)活力均显着升高(P<0.05),肠道消化酶显着升高(P<0.05),对蛋白酶的影响则因脂肪水平而异。添加B&A的10%脂肪水平组(B10)C20:5n-3(EPA)含量显着增加(P<0.05),C22:6n-3(DHA)及n-3/n-6呈下降趋势,添加B&A的14%脂肪水平组(B14)DHA含量显着降低(P<0.05),n-3/n-6呈下降趋势,EPA含量则增加。两种脂肪水平下,添加B&A组与不添加B&A组相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有升高的趋势,而丙二醛(MDA)的含量则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试验二配制粗脂肪水平为10%、14%、18%均添加0.09%胆汁酸的3组试验饲料,探究在不同脂肪水平日粮中添加B&A对大菱鲆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抗氧化能力及脂肪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终末体重(FBW)、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显着升高,FCR显着降低(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显着升高(P<0.05)。干物质以及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随日粮中脂肪含量的增加而显着升高(P<0.05),且在18%脂肪水平组(B18)达到最高。大菱鲆肝胰脏脂肪代谢酶随着日粮中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0.05);肠道消化酶随着日粮中脂肪含量的增加而升高(P<0.05),B14与B18组之间无显着差异;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三组试验鱼SOD、CAT和T-AOC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但无显着差异(P>0.05),GSH-Px活力随脂肪水平升高而降低,MDA则相反,随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但均无明显差异(P>0.05)。三个处理组中,试验鱼肌肉的脂肪酸组成均显示PUFA>SFA>MUFA的趋势,但无显着差异(P>0.05),n-3/n-6比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试验三配制粗脂肪水平为14%,添加0.09%胆汁酸,脂肪来源分别为全鱼油(BF)、鱼油:豆油=1:1(BFS)、全豆油(BS)的3种饲料,探究不同的脂肪来源中添加B&A对大菱鲆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抗氧化能力及脂肪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大菱鲆不同脂肪源的饲料49天后,对试验鱼的FBW、WGR、SGR、摄食率(FR)、肥满度(CF)均无显着影响(P>0.05),与BF试验组相比,BFS组试验鱼的FCR显着降低,PER显着升高(P<0.05)。BS组粗蛋白含量显着低于BF组,但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对对照组(P<0.05),BF组肠道脂肪酶活力显着升高(P<0.05),随豆油替代比例的升高大菱鲆肌肉中DHA和EPA含量逐级降低。综上所述,B&A具有促生长、提高蛋白质效率、降低饲料系数的作用,还可以促进脂质的消化吸收,改善脂肪代谢,且具有一定抗氧化能力;在本试验中添加B&A后,以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脂肪代谢能力等作为评价指标,得出最适脂肪水平为18%;为了降低饲料成本,可以用豆油部分替代鱼油,替代比例值得进一步探究。

邹朝阳,赵峰,王志,欧帅,王轰,李国栋,周德庆[9](2019)在《大菱鲆不同部位营养与质构品质分析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以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为研究对象,系统比较分析了其背部、腹部、胸腔部、尾部、裙边和鱼皮的基本营养成分、胶原蛋白含量、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及质构特性,并进行了营养价值评价,获得了大菱鲆各部位营养与质构品质的基础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部位的粗蛋白含量存在差异,鱼皮中含量最高为29.04%,而裙边含量最低为12.99%,与其他部位肌肉差异均极显着(P<0.01)。背部、腹部、胸腔部和尾部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8.76%、18.96%、17.91%和18.39%;裙边粗脂肪含量最高达17.47%,脂肪酸种类最多为27种,并且含量达318.09 mg/g,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其他部位的3.90~6.76倍,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107.26mg/g),其次为DHA(64.39mg/g)和EPA(26.61 mg/g);鱼皮中胶原蛋白含量达224.69 mg/g,显着高于其余部位(P<0.01),可作为制备胶原蛋白的原料。各部位中均检测出18种氨基酸,背部、腹部、胸腔部、尾部和裙边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Met+Cys,而在鱼皮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Trp;另外,大菱鲆除鱼皮之外,其余各部位氨基酸组成均符合FAO/WHO参考模式标准;通过质构特性分析,发现胸腔部肌肉的硬度、咀嚼性和弹性显着高于其余部位(P<0.05),口感更佳。

田甲申,李多慧,王摆,刘一兵,周遵春[10](2018)在《工厂化养殖大菱鲆饵料贡献率研究及营养评价》文中指出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检测了在辽宁省兴城市龙运井盐水工厂化养殖的体质量(168.10±12.52)g和(553.40±43.16)g的1、2龄大菱鲆肝脏、肌肉、鳃和几种投喂冰鲜鱼和配合饲料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采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了鱼饵料的贡献率;还检测了大菱鲆肌肉组织氨基酸含量,用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评价了营养价值。研究结果显示,1龄和2龄大菱鲆饵料的δ15 N值分别为9.34‰12.00‰和9.56‰12.00‰;δ13 C值为-21.34‰-20.37‰和-21.27‰-19.83‰。1龄和2龄鱼各组织的δ15 N值和δ13 C值依次为:肌肉>鳃>肝脏。3种饵料对1龄鱼的贡献率依次为:玉筋鱼(42.4%)>方氏云鳚(40.5%)>配合饲料(17.1%);4种饵料对2龄鱼的贡献率依次为:鳀鱼(41.0%)>玉筋鱼(30.6%)>方氏云鳚(17.5%)>配合饲料(10.9%)。氨基酸营养价值评定结果表明,2龄鱼的蛋白营养价值高于1龄鱼。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工厂化养殖大菱鲆不同生长阶段的饵料投喂策略提供参考。

二、大菱鲆的营养成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菱鲆的营养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菱鲆脂肪和脂肪酸品质及其营养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脂类物质及脂肪代谢调节剂对鱼类生长代谢和品质的影响
        1.1.1 饲料脂肪水平对鱼类生长代谢及品质的影响
        1.1.2 饲料脂肪源对鱼类生长代谢及品质的影响
        1.1.3 脂肪代谢调节剂对鱼类生长代谢及品质的影响
    1.2 投喂策略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相关品质指标的影响
        1.2.1 交替投喂
        1.2.2 鱼油漂洗
        1.2.3 饥饿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长期交替投喂基于鱼油和陆源油脂的饲料对大菱鲆肌肉品质和不同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饲料配方与制作
        2.2.2 实验用鱼和养殖管理
        2.2.3 饲料、肌肉粗成分和饲料、组织脂肪酸
        2.2.4 肌肉挥发性呈味物质
        2.2.5 肌肉质地及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分析
        2.2.6 计算和统计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生长数据和形体指标
        2.3.2 肌肉粗成分
        2.3.3 组织脂肪酸
        2.3.3.1 肌肉脂肪酸
        2.3.3.2 肝脏脂肪酸
        2.3.3.3 鳍条周围皮下组织脂肪酸
        2.3.4 肌肉质地
        2.3.5 挥发性呈味物质
        2.3.6 血清丙二醛(MDA)
    2.4 .讨论
第三章 前期投喂不同饲料脂肪水平条件下大菱鲆脂肪和脂肪酸对饥饿的响应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饲料配方与制作
        3.2.2 实验用鱼和养殖管理
        3.2.3 粗成分分析
        3.2.4 组织脂肪酸
        3.2.5 组织糖原
        3.2.6 脂质相关血清生化分析
        3.2.7 肌肉质地
        3.2.8 计算和统计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生长性能、形体指标及全鱼粗成分
        3.3.2 肌肉粗成分和肝脏、鳍条周围皮下组织脂肪含量
        3.3.3 组织脂肪酸
        3.3.3.1 肌肉脂肪酸
        3.3.3.2 肝脏脂肪酸
        3.3.3.3 鳍条周围皮下组织脂肪酸
        3.3.4 肝脏、肌肉及鳍条附近皮下组织糖原含量
        3.3.5 脂质相关血清生化
        3.3.6 肌肉质地
    3.4 讨论
第四章 大菱鲆脂肪和脂肪酸组成特点与其他不同脂质储存模式的瘦肌型海水硬骨鱼类的差异比较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用鱼和养殖管理
        4.2.2 脂肪和脂肪酸分析
        4.2.3 组织中脂肪相关生化指标分析
        4.2.4 胆囊中胆汁酸分析
        4.2.5 肌肉质地
        4.2.6 数据统计
    4.3 实验结果
        4.3.1 生长性能
        4.3.2 组织脂肪含量
        4.3.3 组织脂肪酸
        4.3.4 组织中脂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
        4.3.5 胆囊中胆汁酸组成
        4.3.6 肌肉质地
    4.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小黄鱼♀与大黄鱼♂杂交子代营养成分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鱼类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1.1.1 杂交简介
        1.1.2 鱼类杂种优势
        1.1.3 石首鱼科鱼类杂交研究近况
    1.2 鱼类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1.3 生长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3.1 IGF-1的研究进展
        1.3.2 鱼类 GH 的研究进展
        1.3.3 GHR1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小黄鱼♀与大黄鱼♂杂交子代的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生化成分测定
        2.1.3 营养品质评价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2.2.2 氨基酸组分含量
        2.2.3 必需氨基酸组成评价
        2.2.4 脂肪酸组分含量测定
    2.3 讨论
        2.3.1 杂交子代及其双亲常规营养特征分析
        2.3.2 杂交子代氨基酸评价
        2.3.3 杂交子代脂肪酸评价
        2.3.4 杂交提高F1肌肉品质的评价
    2.4 结论
第三章 小黄鱼♀与大黄鱼♂及杂交子代IGF-1、GH、GHR1 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15月龄三种实验鱼体质量比较分析
        3.3.2 扩增产物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3 IGF-1三种基因表达量分析
        3.3.4 GH基因表达量分析
        3.3.5 GHR1基因表达量分析
    3.4 讨论
        3.4.1 IGF-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组织表达
        3.4.2 GH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组织表达
        3.4.3 GHR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组织表达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黄鳝对四种蛋白源的表观消化率及蛋白质需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鳝的营养价值与养殖价值
    1.2 黄鳝的生物学特征
        1.2.1 形态特征
        1.2.2 生活习性
        1.2.3 食性
    1.3 黄鳝饲料蛋白源的研究
    1.4 蛋白质水平对鱼类生长性能的影响
        1.4.1 蛋白质水平对鱼类存活率的影响
        1.4.2 蛋白质水平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1.4.3 蛋白质水平对饲料利用的影响
        1.4.4 蛋白质水平对鱼类体组织的影响
        1.4.5 蛋白质水平对鱼类体成分的影响
        1.4.6 蛋白质水平对鱼类肌肉氨基酸的影响
        1.4.7 蛋白质水平对鱼类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1.5 蛋白水平对黄鳝影响研究进展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黄鳝对四种蛋白源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研究
    2.1 材料方法
        2.1.1 试验鱼及饲养管理
        2.1.2 试验饲料配方及制作
        2.1.3 样品采集与指标分析
        2.1.4 数据处理分析
    2.2 结果
        2.2.1 黄鳝对4种蛋白原料的表观消化率
        2.2.2 黄鳝对试验饲料的表观消化率
        2.2.3 试验饲料对黄鳝生长的影响
    2.3 分析与讨论
        2.3.1 影响消化率的几种因素及试验饲料配制和表观消化率计算方法的选择
        2.3.2 黄鳝对4种蛋白原料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2.3.3 黄鳝饲料中不同蛋白原料的选择
    2.4 结论
第三章 黄鳝蛋白营养需求的研究
    3.1 材料方法
        3.1.1 试验鱼及饲养管理
        3.1.2 试验饲料配方及制作
        3.1.3 样品采集与指标分析
        3.1.4 数据处理分析
    3.2 结果
        3.2.1 蛋白质水平对黄鳝生长的影响
        3.2.2 蛋白质水平对黄鳝饲料利用效果的影响
        3.2.3 黄鳝对饲料蛋白质需要量的确定
        3.2.4 蛋白质水平对黄鳝体成分的影响
        3.2.5 蛋白质水平对黄鳝体组织及形体指标的影响
        3.2.6 蛋白质水平对黄鳝不同组织营养成分的影响
        3.2.7 蛋白质水平对黄鳝血清及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3.2.8 蛋白质水平对黄鳝肝脏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
        3.2.9 蛋白质水平对黄鳝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2.10 蛋白质水平对黄鳝消化性能的影响
    3.3 分析与讨论
        3.3.1 蛋白质水平对黄鳝生长的影响
        3.3.2 蛋白质水平对黄鳝饲料利用效果的影响
        3.3.3 黄鳝对蛋白质需要量
        3.3.4 蛋白质水平对黄鳝体成分的影响
        3.3.5 蛋白质水平对黄鳝体组织及形体指标的影响
        3.3.6 蛋白质水平对黄鳝不同组织营养成分的影响
        3.3.7 蛋白质水平对黄鳝血清及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3.3.8 蛋白质水平对黄鳝肝脏组织显微结构的影响
        3.3.9 蛋白质水平对黄鳝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10 蛋白质水平对黄鳝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4 结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参与发表论文
致谢

(4)禽肉骨粉和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生长、生物学参数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前言
    1.1 鱼粉的应用现状
        1.1.1 影响替代蛋白源选择的因素
        1.1.1.1 鱼类的种类和食性
        1.1.1.2 蛋白源的氨基酸平衡
        1.1.1.3 蛋白源的抗营养因子及适口性
    1.2 禽肉骨粉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进展
        1.2.1 禽肉骨粉的加工工艺
        1.2.2 禽肉骨粉的氨基酸含量
        1.2.3 禽肉骨粉的特点
        1.2.4 禽肉骨粉替代鱼粉的应用
    1.3 玉米蛋白替代鱼粉的研究进展
        1.3.1 玉米蛋白的加工工艺
        1.3.2 玉米蛋白粉的氨基酸含量
        1.3.3 玉米蛋白粉的特点
        1.3.4 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禽肉骨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生长、生物学参数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饲料
        2.2.2 实验动物及饲养
        2.2.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2.2.3.1 样品采集
        2.2.3.2 生长指标计算和统计方法
        2.2.3.3 统计分析
        2.2.4 肠道切片形态的观察
        2.2.5 实验鱼肠道酶活力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
        2.3.1 禽肉骨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生长、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2.3.2 禽肉骨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肠道酶活力的影响
        2.3.2.1 禽肉骨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刷状缘膜酶活性的影响
        2.3.2.2 禽肉骨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2.3.2.3 禽肉骨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3.3 禽肉骨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肠道组织切片结构的显微镜观察
    2.4 讨论
    2.5 展望
第三章 玉米蛋白替代鱼粉对大赛辉生长、生物学参数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动物与饲养
        3.2.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3.2.3.1 样品采集
        3.2.3.2 生长指标计算与统计方法
        3.2.4 肠道切片形态的观察
        3.2.5 实验鱼肠道酶活力反应的测定
    3.3 实验结果
        3.3.1 玉米蛋白替代鱼粉对大菱鲆生长性能、消化率的影响
        3.3.2 玉米蛋白替代鱼粉对大菱鲆肠道酶活力的影响
        3.3.2.1 玉米蛋白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刷缘膜酶活性的影响
        3.3.2.2 玉米蛋白对大菱鲆肠道抗氧化酶指标的影响
        3.3.2.3玉米蛋白对大菱鲆肠道免疫指标的影响
        3.3.3 玉米蛋白替代鱼粉对大菱鲆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3.3.3.1 玉米蛋白替代鱼粉对大菱鲆肠道组织结构影响的测定指标
        3.3.3.2 玉米蛋白替代鱼粉对大菱鲆肠道组织结构的显微镜观察
    3.4 讨论
    3.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二

(5)大菱鲆饲料中酶解羽毛粉替代鱼粉蛋白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产饲料中鱼粉替代的必要性
    1.2 植物性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进展
        1.2.1 豆粕
        1.2.2 菜籽粕
        1.2.3 花生粕
        1.2.4 棉籽粕
        1.2.5 小麦蛋白粉
        1.2.6 玉米蛋白粉
    1.3 动物性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进展
        1.3.1 血粉
        1.3.2 肉粉与肉骨粉
        1.3.3 鸡肉粉
        1.3.4 蚕蛹粉
        1.3.5 蝇蛆粉
        1.3.6 羽毛粉
        1.3.6.1 羽毛粉简介
        1.3.6.2 水解羽毛粉
        1.3.6.3 膨化羽毛粉
        1.3.6.4 酶解羽毛粉
    1.4 小结
第二章 酶解羽毛粉替代鱼粉蛋白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形体指标、体成分、消化率及消化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酶解羽毛粉的制备
        2.1.2 实验饲料
        2.1.3 实验管理
        2.1.4 样品采集
        2.1.5 生长指数分析
        2.1.5.1 计算公式
        2.1.5.2 饲料及样品常规
        2.1.5.3 氨基酸分析
        2.1.5.4 酶活测定
        2.1.6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饲料中添加酶解羽毛粉对大菱鲆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2.2.2 饲料中添加酶解羽毛粉对大菱鲆条件因子和内脏指数的影响
        2.2.3 饲料中添加酶解羽毛粉对大菱鲆体组成的影响
        2.2.4 饲料中添加酶解羽毛粉对大菱鲆肌肉成分的影响
        2.2.5 饲料中添加酶解羽毛粉对大菱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2.6 饲料中添加酶解羽毛粉对大菱鲆消化酶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酶解羽毛粉替代鱼粉蛋白对大菱鲆幼鱼血清指标、肝脏抗氧化指标、营养代谢及血浆游离基酸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酶解羽毛粉的制备
        3.1.2 实验饲料及其实验管理
        3.1.3 样品采集及分析
        3.1.3.1 血清生化、血浆总游离氨基酸及肝脏指标分析
        3.1.3.2 肝脏糖酵解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
        3.1.4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饲料中添加酶解羽毛粉对大菱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2.3 饲料中添加酶解羽毛粉对大菱鲆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2.4 饲料中添加酶解羽毛粉对大菱鲆肝脏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3.2.5 饲料中添加酶解羽毛粉对大菱鲆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
        3.2.6 饲料中添加酶解羽毛粉对大菱鲆血浆总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酶解及水解羽毛粉替代鱼粉蛋白对大菱鲆幼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鱼及实验管理
        4.1.2 饲料制作与实验设计
        4.1.3 样品收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数据分析
        4.2.2 对照组、酶解羽毛粉组、水解羽毛粉组的OTU样本分布韦恩图
        4.2.3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2.3.1 多样性指数(Alpha多样性)分析
        4.2.3.2 基于OTU丰度的样本聚类分析
        4.2.3.3 门、科、属三种分类水平下的群落结构分析
        4.2.3.4 物种丰度热图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黄颡鱼成鱼和南美白对虾饲料中大豆浓缩蛋白替代红鱼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鱼粉的优势及现状
    1.2 大豆蛋白原料对鱼粉蛋白的替代情况
    1.3 大豆浓缩蛋白的优势
    1.4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鱼粉对水产动物的影响
        1.4.1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鱼粉对水产动物生长等方面的影响
        1.4.2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鱼粉对水产动物营养成分的影响
        1.4.3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鱼粉对水产动物肝、脏体指数等的影响
        1.4.4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鱼粉对水产动物血液指标的影响
        1.4.5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鱼粉对水产动物其他方面的影响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部分红鱼粉在黄颡鱼成鱼饲料中的探究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
        2.2.1 实验原料选择依据
        2.2.2 实验原料的选用及注意事项
        2.2.3 实验用原料的检测方法
        2.2.4 实验用原料的检测结果
    2.3 饲料配方的设计
        2.3.1 实验饲料的检测方法
        2.3.2 实验饲料配方的设计
    2.4 实验鱼养殖及日常管理
        2.4.1 实验用鱼选择
        2.4.2 实验用鱼日常管理
    2.5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2.5.1 样品采集
        2.5.2 样品分析方法
        2.5.3 计算公式
        2.5.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6 实验结果
        2.6.1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红鱼粉对黄颡鱼成鱼外观的影响
        2.6.2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红鱼粉对黄颡鱼成鱼生长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2.6.3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红鱼粉对黄颡鱼成鱼营养成分的影响
        2.6.4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红鱼粉对黄颡鱼成鱼肥满度及肝脏指数影响
        2.6.5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红鱼粉对黄颡鱼成鱼血液指标的影响
    2.7 讨论
        2.7.1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红鱼粉对黄颡鱼成鱼体色等外观的影响
        2.7.2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红鱼粉对黄颡鱼成鱼生长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2.7.3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红鱼粉对黄颡鱼成鱼营养成分的影响
        2.7.4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红鱼粉对黄颡鱼成鱼肥满度及肝脏指数影响
        2.7.5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红鱼粉对黄颡鱼成鱼血液指标的影响
    2.8 小结
第三章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部分红鱼粉在南美白对虾饲料中的探究
    3.1 前言
    3.2 实验原料
        3.2.1 实验原料选择依据
        3.2.2 实验原料的选用及注意事项
        3.2.3 实验用原料的检测方法
        3.2.4 实验用原料的检测结果
    3.3 饲料配方的设计
        3.3.1 实验饲料的检测方法
        3.3.2 实验饲料配方的设计
    3.4 实验虾养殖及日常管理
        3.4.1 实验用虾选择
        3.4.2 实验用虾日常管理
    3.5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3.5.1 样品采集
        3.5.2 样品分析方法
        3.5.3 计算公式
        3.5.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6 实验结果
        3.6.1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红鱼粉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等指标的影响
        3.6.2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红鱼粉对南美白对虾营养成分的影响
        3.6.3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红鱼粉对南美白对虾血液指标的影响
    3.7 讨论
        3.7.1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红鱼粉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等指标的影响
        3.7.2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红鱼粉对南美白对虾营养成分的影响
        3.7.3 大豆浓缩蛋白替代红鱼粉对南美白对虾血液指标的影响
    3.8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致谢
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不同条件下大菱鲆品质变化与蛋白氧化对品质影响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品质评价方法
        1.1.1 感官评价
        1.1.2 营养评价
        1.1.3 理化评价
        1.1.4 微生物评价
    1.2 水产品肌肉劣变机理
        1.2.1 肌肉组织结构的变化
        1.2.2 水产品肌肉蛋白质生化特性的变化
    1.3 蛋白氧化对肌肉组织的影响
        1.3.1 肌肉蛋白质氧化机理
        1.3.2 蛋白氧化对肌肉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1.3.3 蛋白质氧化对肌肉品质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不同部位营养与质构品质分析评价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大菱鲆样品前处理
        2.3.2 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2.3.3 胶原蛋白含量的测定
        2.3.4 质构的测定
        2.3.5 持水性的测定
        2.3.6 氨基酸的测定
        2.3.7 脂肪酸的测定
        2.3.8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2.3.9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大菱鲆不同部位的基本营养成分
        2.4.2 大菱鲆不同部位的胶原蛋白含量
        2.4.3 大菱鲆不同部位肌肉的质构特性和持水性
        2.4.4 大菱鲆不同部位的氨基酸组成
        2.4.5 大菱鲆不同部位的脂肪酸组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冷藏和冰藏条件下大菱鲆品质变化规律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处理方法
        3.3.2 感官评价
        3.3.3 物化评价
        3.3.4 菌落总数的测定
        3.3.5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感官评价
        3.4.2 理化评价
        3.4.3 微生物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冷藏和冰藏过程中大菱鲆蛋白特性及降解规律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处理方法
        4.3.2 蛋白浓度的测定
        4.3.3 肌原纤维蛋白的提取
        4.3.4 羰基含量的测定
        4.3.5 总巯基含量测定
        4.3.6 Ca_(2+)-ATPase活性的测定
        4.3.7 表面疏水性测定
        4.3.8 蛋白溶解性测定
        4.3.9 蛋白的提取和SDS-PAGE电泳
        4.3.10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3.11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羰基含量的变化
        4.4.2 巯基含量的变化
        4.4.3 Ca_(2+)-ATPase活性的变化
        4.4.4 表面疏水性的变化
        4.4.5 SDS-PAGE电泳结果分析
        4.4.6 鱼片蛋白盐溶性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蛋白氧化对大菱鲆肌肉组织主要特性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样品处理方法
        5.3.2 蛋白氧化模拟体系的构建
        5.3.3 肌原纤维蛋白的提取
        5.3.4 羰基含量的测定
        5.3.5 总巯基含量测定
        5.3.6 二聚酪氨酸的测定
        5.3.7 表面疏水性测定
        5.3.8 质构的测定
        5.3.9 持水性的测定
        5.3.10 组织结构观察
        5.3.11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羰基含量的变化
        5.4.2 巯基含量的变化
        5.4.3 二聚酪氨酸含量的变化
        5.4.4 表面疏水性的变化
        5.4.5 组织结构的变化
        5.4.6 持水性的变化
        5.4.7 质构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蛋白氧化对大菱鲆肌原纤维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肌原纤维蛋白的提取
        6.3.2 肌原纤维蛋白的氧化处理
        6.3.3 肌原纤维蛋白羰基含量的测定
        6.3.4 肌原纤维蛋白巯基含量的测定
        6.3.5 肌原纤维蛋白二聚酪氨酸的测定
        6.3.6 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6.3.7 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的测定
        6.3.8 肌原纤维蛋白乳化性的测定
        6.3.9 化学作用力的测定
        6.3.10 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测定
        6.3.11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H_2O_2浓度对肌原纤维蛋白氧化的影响
        6.4.2 H_2O_2浓度对肌原纤维蛋白化学作用力的影响
        6.4.3 H_2O_2浓度对肌原纤维蛋白溶解性的影响
        6.4.4 H_2O_2浓度对肌原纤维蛋白乳化性的影响
        6.4.5 H_2O_2浓度对肌原纤维蛋凝胶性能的影响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8)胆汁酸对大菱鲆生长性能和脂肪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胆汁酸简介
    1.2 胆汁酸的合成与代谢
        1.2.1 胆汁酸的合成
        1.2.2 胆汁酸的代谢途径
    1.3 胆汁酸的生理功能
        1.3.1 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1.3.2 提高机体免疫力
        1.3.3 保肝护胆
        1.3.4 维持胆固醇的动态平衡
    1.4 胆汁酸在养殖业中的研究进展
        1.4.1 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1.4.2 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生长性能和脂肪利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饲料配方及制作
        2.1.2 养殖试验及管理
        2.1.3 样品采集
        2.1.4 体成分及生长性能指标的测定
        2.1.5 脂肪酸的测定方法
        2.1.6 酶液制备及活性的测定
        2.1.7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体成分的影响
        2.2.3 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肝脏脂肪酶的影响
        2.2.4 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幼鱼消化酶的影响
        2.2.5 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2.6 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肌肉脂肪酸的影响
    2.3 讨论
        2.3.1.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体成分的影响
        2.3.3 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肝脏脂肪酶的影响
        2.3.4 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消化酶的影响
        2.3.5 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3.6 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肌肉脂肪酸的影响
第三章 不同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生长性能和脂肪利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饲料配方及制作
        3.1.2 养殖试验及管理
        3.1.3 样品采集
        3.1.3.1 鱼样采集
        3.1.3.2 粪样收集
        3.1.4 体成分、表观消化率及生长性能指标的测定
        3.1.5 脂肪酸的测定方法
        3.1.6 酶液制备及活性的测定
        3.1.7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生长性能的影响
        3.2.2 不同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2.3 不同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肝脏脂肪酶的影响
        3.2.4 不同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消化酶的影响
        3.2.5 不同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2.6 不同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不同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3.3.3 不同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肝脏脂肪酶的影响
        3.3.4 不同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消化酶的影响
        3.3.5 不同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6 不同脂肪水平下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肌肉脂肪酸的影响
第四章 不同脂肪源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生长性能和脂肪利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饲料配方及制作
        4.1.2 养殖试验及管理
        4.1.3 样品采集
        4.1.4 体成分及生长性能指标的测定
        4.1.5 脂肪酸的测定方法
        4.1.6 酶液制备及活性的测定
        4.1.7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不同脂肪源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生长性能的影响
        4.2.2 不同脂肪源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体成分的影响
        4.2.3 不同脂肪源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肝脏脂肪酶的影响
        4.2.4 不同脂肪源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消化酶的影响
        4.2.5 不同脂肪源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2.6 不同脂肪源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肌肉脂肪酸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脂肪源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脂肪源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体成分的影响
        4.3.3 不同脂肪源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肝脏脂肪酶的影响
        4.3.4 不同脂肪源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消化酶的影响
        4.3.5 不同脂肪源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3.6 不同脂肪源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对大菱鲆肌肉脂肪酸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大菱鲆不同部位营养与质构品质分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大菱鲆样品前处理
        1.2.2 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
        1.2.3 胶原蛋白含量的测定
        1.2.4 质构的测定
        1.2.5 氨基酸的测定
        1.2.6 脂肪酸的测定
        1.2.7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大菱鲆不同部位的基本营养成分
    2.2 大菱鲆不同部位的胶原蛋白含量
    2.3 大菱鲆不同部位肌肉的质构特性
    2.4 大菱鲆不同部位的氨基酸组成
    2.5 大菱鲆不同部位的脂肪酸组成
3 结论

(10)工厂化养殖大菱鲆饵料贡献率研究及营养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大菱鲆养殖
    1.3 饵料贡献率的计算
    1.4营养成分分析
    1.5数据处理
2结果
    2.1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
    2.2大菱鲆各组织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
    2.3大菱鲆的饵料贡献率
    2.4大菱鲆的一般营养成分
    2.5大菱鲆氨基酸组成及营养评价
3讨论
    3.1大菱鲆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的组织差异
    3.2大菱鲆的饵料贡献率与营养评价

四、大菱鲆的营养成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菱鲆脂肪和脂肪酸品质及其营养调控[D]. 毕清竹.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2]小黄鱼♀与大黄鱼♂杂交子代营养成分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分析[D]. 高松柏.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3)
  • [3]黄鳝对四种蛋白源的表观消化率及蛋白质需求的研究[D]. 杨鑫. 江西农业大学, 2020
  • [4]禽肉骨粉和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大菱鲆生长、生物学参数和肠道健康的影响[D]. 贾倩. 山东大学, 2020(12)
  • [5]大菱鲆饲料中酶解羽毛粉替代鱼粉蛋白的可行性研究[D]. 曹素会.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6]黄颡鱼成鱼和南美白对虾饲料中大豆浓缩蛋白替代红鱼粉的研究[D]. 于菲.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7]不同条件下大菱鲆品质变化与蛋白氧化对品质影响机理[D]. 邹朝阳.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2)
  • [8]胆汁酸对大菱鲆生长性能和脂肪利用的影响[D]. 毕铮铮.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9]大菱鲆不同部位营养与质构品质分析评价[J]. 邹朝阳,赵峰,王志,欧帅,王轰,李国栋,周德庆. 渔业科学进展, 2019(06)
  • [10]工厂化养殖大菱鲆饵料贡献率研究及营养评价[J]. 田甲申,李多慧,王摆,刘一兵,周遵春. 水产科学, 2018(01)

标签:;  ;  ;  ;  ;  

大菱鲆的营养成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