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例乙肝病毒基因检测阳性孕妇宫内胎儿乙肝感染率调查

84例乙肝病毒基因检测阳性孕妇宫内胎儿乙肝感染率调查

一、84例乙肝病毒基因检测阳性孕妇宫内胎儿乙肝感染率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杨青青[1](2021)在《替诺福韦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文中指出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已造成全世界数亿人感染,数百万人死亡,由此引发的肝脏疾病是全球第七大致死原因。母婴传播(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MTCT)是乙肝流行的主要来源,对其进行阻断预防可有效减少婴幼儿乙肝感染率。世界卫生组织提议到2030年彻底消除病毒性肝炎,为早日实现这一宏图,必须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MTCT途径。虽然目前对新生儿进行免疫防护可显着降低了乙肝感染率,阻断母婴传播,但仍有部分婴儿免疫失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母体携带的高病毒载量。替诺福韦(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是高病毒血症孕妇的首选用药。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评估了TDF在乙肝孕妇中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情况,然而结论尚未统一。因此,我们将对这一主题的相关基础研究进行评价,分析TDF在乙肝孕妇中应用的实际情况。目的:分别从婴儿和母亲两个方面系统评价TDF预防高病毒载量乙肝患者MTC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Medline、Ovid、Embase、CALIS外文期刊网和Clinical Trials.gov等外文数据库中检索从建库起始至2021年3月1日使用TDF预防控制HBV母婴传播的观察性研究或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纳入的对象包括使用TDF治疗的高病毒血症的慢性乙肝患者和经安慰剂治疗或未经治疗的对照患者。两名研究员通过阅览论文标题和摘要,快速剔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后仔细阅读全文再次筛选,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以及数据提取。选择适当的效应模型后以Rev Man5.3和stata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的7篇文献包括894名慢性乙肝患者(TDF组425名,对照组469名)和951名婴儿(TDF组433名,对照组478名)。(1)婴儿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TDF组婴儿的MTCT率明显下降(RR:0.21,95%CI:0.11-0.40)/(RR:0.24,95%CI:0.13-0.44),婴儿出生时HBV-DNA阳性率也显着降低(RR:0.19,95%CI:0.11-0.34)。(2)母亲有效性:母亲HBV-DNA阳性率被明显抑制(RR:34.85,95%CI:16.72-72.60)。(3)婴儿安全性:TDF组婴儿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更易发生轻度不良反应事件(RR:2.06,95%CI:1.21-3.51),但对不良反应分类统计后发现头痛、发烧、黄疸、皮肤异常等症状都不存在差异性(p>0.05)。而重度不良反应事件、低出生体重、先天异常情况、早产率在两组间不存在差异(p>0.05)。分析结果表明TDF组婴儿出生时体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10,95%CI:-0.18,-0.02,p=0.01),但婴儿出生半年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婴儿的身长和头围一直没有表现出差异性(p>0.05)。(4)孕妇安全性:相比对照组,TDF组母亲CK升高(RR:9.59,95%CI:1.21-75.85)。此外,两组母亲胃肠道症状发生率也有显着差异(RR:4.75,95%CI:1.53-14.69),而其他不良反应事件、剖宫产率、妊娠期疾病的发生率在两组中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目前的证据表明,在高病毒载量的乙肝孕妇中应用TDF可以有效降低MTCT率以及母亲HBV-DNA阳性率,且不会妨碍婴儿子宫内发育,也不会影响出生后1年内生长发育,也不会增加婴儿和母亲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风险。围产期进行TDF治疗能够有效安全地预防慢性乙肝患者的母婴传播。

徐冬梅,徐岩,崔华英[2](2020)在《母婴阻断在乙型肝炎孕妇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纯母乳喂养率和乙肝病毒载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母婴阻断在乙型肝炎孕妇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纯母乳喂养率、乙肝病毒载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东营市东营区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治疗的乙型肝炎孕妇82例,使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替比夫定阻断治疗,观察组接受替比夫定联合拉米夫定阻断治疗。比较两组孕妇阻断后的纯母乳喂养率进而乙肝感染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阻断前后的乙肝病毒载量。结果观察组孕妇的阻断后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χ2=8.467,P=0.031),HBsAg转阳率、HBV感染慢性化率和HBV-DNA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χ2=7.943、6.581、5.387,P=0.036、0.039、0.041),阻断后观察组孕妇的HBV-DNA病毒载量、HBsAg和HBeAg定量均低于对照组(t=8.646、5.491、9.667,P<0.001);阻断后观察组孕妇的恶心呕吐、腹泻、皮疹、早产和低体重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8.654,P=0.041)。结论替比夫定联合拉米夫定阻断能够有效减少新生儿的乙肝感染率、乙肝病毒载量和阻断不良反应发生率。

王素华[3](2020)在《HBsAg阳性孕妇绒毛组织中HBV标记物和载脂蛋白H关系探讨》文中提出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宫内感染机制较为复杂,有研究表明,载脂蛋白H(apolipoprotein H,Apoh)参与并介导了HBV感染肝细胞,在病毒复制期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的结合力更强。本研究通过检测HBsAg阳性孕妇血液和早期流产绒毛组织的乙肝标志物水平,明确HBsAg阳性孕妇早期胎儿的乙肝感染情况,调查HBV宫内感染的风险因素,并探讨Apoh的表达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行早期流产的41例HBsAg阳性孕妇为研究对象,留取孕妇绒毛组织和血液样本。应用荧光探针法检测绒毛组织和血浆中的HBV DNA水平及HBV血清学标记物,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绒毛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缺失蛋白1(glial cells missing 1,GCM1)、HBsAg、Apoh的表达,所得数据采用统计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绒毛组织HBV DNA的阳性率为29.27%(12/41),显着低于血液中HBV DNA的阳性率(53.66%,2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25,P=0.043);绒毛组织HBV DNA阳性孕妇血液中的HBsAg、HBe Ag和HBV DNA含量均显着高于绒毛组织HBV DNA阴性组的孕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01、0.000);绒毛组织中,HBsAg和Apoh阳性率分别为17.07%(7/41)和19.51%(8/41);Apoh在绒毛组织HBsAg阳性组的表达率显着高于HBsAg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487,P=0.000),但Apoh在绒毛组织HBV DNA阳性组的表达率与HBV DNA阴性组差异不显着(X2=0.325,P=0.568);Apoh在血浆HBV DNA阳性孕妇中的表达率显着高于血浆HBV DNA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78,P=0.032),但Apoh在血浆HBe Ag阳性和血浆HBe Ag阴性孕妇中的表达率差异不显着(X2=0.577,P=0.448)。结论HBsAg阳性孕妇早期流产的绒毛组织可检测出HBV DNA、HBsAg和Apoh的表达;Apoh的表达与绒毛组织HBsAg阳性和血浆HBV DNA阳性密切相关;绒毛组织HBV DNA阳性孕妇血液中的HBsAg、HBe Ag和HBV DNA含量显着升高。

邓红梅[4](2019)在《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2017年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分娩的2 180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对其中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的570例孕妇的母婴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孕早期建册时肝功能(包括转氨酶、总胆汁酸(Totalbileacids,TBA))正常,均排除其他可能会影响妊娠结局或影响TBA(TBA正常值为0-1Oumol/L)代谢的急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疾病、其他肝胆疾病及恶性肿瘤。根据孕24-28周转氨酶及抗病毒情况将病人分为4组:转氨酶异常抗病毒组74例(A组)、转氨酶正常抗病毒组122例(B组)、转氨酶异常未抗病毒组138例(C组)、转氨酶正常未抗病毒组236例(D组)。A组和B组均在24-28周予以富马酸替诺福韦(tenofovirTDF 300mg/片)或者替比夫定(telivudine,LdT 600mg/片)口服,每天1片治疗。所有患者在转氨酶异常时同时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片、复方甘草酸苷片保肝治疗,转氨酶正常后停用保肝药物。TBA异常时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保肝利胆治疗。分别在妊娠早期建册起每个月至少1次肝功能检测,分娩时(分娩前48小时内)及产后4天肝功能检查。观察转氨酶、TBA变化、血压、血糖情况、围产结局及小儿出生时、6月龄、12月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情况,对比分析使用抗病毒治疗(A组、B组)和不抗病毒治疗(C组、D组)对乙肝孕妇母婴妊娠结局、小儿HBV感染的影响。结果:1、转氨酶异常时1.1入组时抗病毒组(A组)和未抗病毒组(C组)平均年龄(岁)(28.2±3.6vs.28.5±4.8)、平均病毒量(log)(7.2±0.52 vs.7.15±0.46)、HBeAg 阳性率81.0%(60/74)vs.78.2%(108/138)等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1.2入组时抗病毒组孕期TBA异常发生率和未抗病毒组相近(59.4%vS.55.0%),P>0.05,无显着差异。经抗病毒后抗病毒组分娩时及产后TBA异常(即TBA 0-10umol/L)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未抗病毒组(27.0%vs.60.8%;6.7%vS.21.7%;P<0.05)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抗病毒组的早产率明显低于未抗病毒组(6.7%vs.18.8%;P<0.05)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抗病毒组的平均分娩孕周、产时转氨酶复常率、病毒降至检测线下率、病毒下降大于2log率均明显高于未抗病毒组(38.58±1.75vs.37.7±2.08;98.6%vs.38.4%;63.5%vs.3.6%;98.6%vs.9.4%;P<0.05)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抗病毒组与未抗病毒组在胎膜早破率(12.1%11.5%)、羊水过少率(10.8%vs.10.1%)、胎窘率(13.5%vs.10.3%)、新生儿窒息率(9.4%vs.9.4%)、低体重儿率(2.7%vs.9.4%)、巨大儿率(1.35%vs.3.1%)、肝衰竭率(0%vs.2.9%)、GDM 率(13.5%vs.15.2%)、饮食控制血糖不佳率(0%vs.0.7%)、妊娠期高血压病率(2.7%vs.2.8%)、小儿出生时乙肝感染率(0%vs.0.7%)、6月龄乙肝感染率(0%vs.0.7%)、12月龄时乙肝感染率(0%vs.0.7%)等发生率上无显着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1.3妊娠期TBA异常与妊娠结局Pearson相关性分析:妊娠期TBA异常与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显着正相关,与分娩孕周显着负相关,P<0.05。与胎膜早破、羊水过少、出生时小儿HBV感染率及12月龄小儿HBV感染率无显着相关性,P>0.05。1.4抗病毒治疗与孕期TBA异常人群的妊娠结局Pearson相关性分析:抗病毒治疗与孕期TBA异常人群的分娩孕周显着正相关,P<0.05。与胎膜早破、羊水过少、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无显着相关性,P>0.05。2、转氨酶正常时:2.1入组时抗病毒组(B组)和未抗病毒组(D组)平均年龄(岁)(28.8±4.4vs.28.1±3.4)、平均病毒量(log)(7.5±0.50vs.7.4±0.46)、HBeAg 阳性率(100%(122/122)vs.100%(236/236))等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2.2抗病毒组(B组)与未抗病毒组(D组)相比较,抗病毒组孕期、分娩时和产后TBA异常率与未抗病毒组无显着差异(17.2%vs.26.2%、14.7%vs.22.5%、3.2%vs.7.6%),P>0.05。抗病毒组和未抗病毒组的胎膜早破率(13.9%vs.16.1%)、羊水过少率(8.1%vs.7.6%)、胎窘率(12.2%vs.17.3%)、新生儿窒息率(6.5%vs.6.77%)、平均分娩孕周(38.8±1.27vs.38.8±1.12)、早产率(3.2%vx 2.5%)、低体重儿率(1.6%vs.0.8%)、巨大儿率(4.0%vs.8.89%)、GDM率(12.3%vs.13.9%)、饮食控制血糖不佳率(0.8%vs.0.8%)、妊娠期高血压病率(3.3%vs.2.5%)等无显着差异,P>0.05。抗病毒组的病毒降至检测线下率、病毒下降大于21og率明显低于未抗病毒组(15.5%vs.0%;100%vS.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病毒组小儿出生时、6月龄、12月龄乙肝感染率均显着低于未抗病毒组(0%vS.8.89%、0%vs.4.23%、0%vs.4.2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2月龄HBV感染者均在出生时乙肝感染阳性患者范围内,无新发病例。)2.3妊娠期TBA异常与妊娠结局Pearson相关性分析:转氨酶正常时妊娠期TBA异常与分娩孕周显着负相关,P<0.05,有统计学意义。妊娠期TBA异常与胎膜早破、羊水过少、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出生时小儿乙肝感染率、12月龄小儿乙肝感染率无显着相关性,P>0.05。2.4抗病毒治疗与孕期、羊TBA异常人群的妊娠结局Pearson相关性分析:抗病毒治疗与孕期TBA异常人群的胎膜早破水过少、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分娩孕周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1、转氨酶异常时:(1)孕中晚期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妊娠结局,恢复肝功能,提高TBA复常率、转氨酶复常率,降低早产率,延长分娩孕周。(2)孕中晚期抗病毒治疗不增加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羊水过少及胎膜早破、巨大儿、低体重儿、GDM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饮食控制血糖不佳的发生率。(3)妊娠期TBA异常可导致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升高以及分娩孕周提前。妊娠期TBA异常与胎膜早破、羊水过少、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无显着相关性。抗病毒治疗可延长TBA异常人群的分娩孕周,但对胎膜早破、羊水过少、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无明显影响。(4)转氨酶异常时妊娠中晚期口服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显着减低HBVDNA载量,但不能显着影响母婴传播率。2、转氨酶正常时:(1)孕中晚期抗病毒治疗不增加TBA复常率、新生儿低体重率、巨大儿率、胎膜早破率、胎窘率、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羊水过少率、GDM发生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率、饮食控制血糖不佳率。(2)妊娠期TBA异常可导致分娩孕周提前。TBA异常与胎膜早破、羊水过少、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无明显相关性。抗病毒治疗不能延长TBA异常人群的分娩孕周,对胎膜早破、羊水过少、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无明显影响。(3)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高载量孕妇孕中晚期服用抗病毒治疗能明显降低母亲外周血HBV-DNA水平,降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风险。

孟静[5](2019)在《8家三甲医院住院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状况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要求,医疗机构要落实手术、住院、血液透析、侵入性诊疗等患者的乙型肝炎检测规定,本研究通过对住院患者乙肝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主要从血清流行病学方面掌握我省及多个省份住院人群中的感染特征、血清组合模式、影响因素等分析,旨在了解目前住院人群中的乙肝感染的重点人群,并通过地理区域了解其分布情况,为医院乙肝防治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对儿童乙肝抗体结果分析来评价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对乙肝疫苗接种效果筛查与补种的时机等提出建议,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科学合理的免疫预防策略、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包括三部分:1、1家三甲医院住院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调查;2、8家三甲医院住院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调查;3、2002年后出生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后效果分析。第一部分:方法:本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患者975,257人次,其中需要实施手术、侵入性诊疗、透析、妊娠等操作的患者进行乙肝标志物检测,共检测297,576人次,排除数据缺失、重复检测(保留第一次检测结果)、急性感染者,除去乙肝相关疾病科室检测结果,共纳入234,801名患者的检测结果。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法对样本的乙肝标志物,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总体HBs Ag阳性率为4.74%,HBs Ag阳性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在31-50岁达到峰值,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其中男性HBs Ag阳性率4.85%,女性HBs Ag阳性率4.62%。30岁以下男性与女性HBs 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岁以上人群HBs Ag阳性率男性显着高于女性。HBe Ag血清学转换大多发生在40岁之前。HBs Ab单独阳性率在1岁儿童中最高,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占总体34.56%,HBs Ag阴性HBc Ab阳性既往感染者占总体19.54%,乙肝标志物全阴性的易感人群占总体41.15%。育龄期(15-49岁)女性HBs Ag阳性率5.97%。结论:住院患者中HBs Ag阳性率仍较高,其中以31-50岁患者中HBs Ag阳性率最高,可达到7.66%,男性显着高于女性。HBe Ag血清学转换大多发生在40岁之前。育龄期女性HBs Ag阳性率仍处在中高感染水平,且HBe Ag阳性率在年轻的女性中较高,需加强母婴阻断的实施与监测。第二部分:方法:本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12月于全国各个地理位置8家医院的住院患者乙肝检测结果,这些医院分别位于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甘肃、上海、重庆、广西,医院级别均为三级甲等。对其中需要实施手术、侵入性诊疗、透析、妊娠等操作的患者进行乙肝标志物检测,排除数据缺失、重复检测(保留第一次检测结果),除去乙肝相关疾病科室检测结果,1岁以下人群检测结果排除,最终纳入365020名患者检测结果。检测方法包括化学发光法、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HBs Ag总体阳性率6.42%,随年龄增长,HBs Ag逐渐上升,最高值在31-50岁年龄组,后随年龄逐渐下降。整体中,男性6.95%,女性5.87%。20岁以下HBs Ag阳性率无性别差异,20岁以上男性高于女性。广西、重庆HBs Ag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省份。HBe Ag血清学转换大多发生在40岁之前,其中甘肃省HBe Ag阳性率最高,占25%。育龄期女性HBs Ag阳性率6.93%,HBe Ag阳性率20.28%。HBs Ag阴性HBc Ab阳性既往感染者占26.36%,HBs Ab单独阳性占34.03%,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40岁之后达到稳定水平。全阴性乙肝易感者占34.26%。结论:多中心结果提示8家医院住院患者HBs Ag阳性率为6.42%,南方省份HBs Ag阳性率更高,且HBe Ag血清学转换率更高。北方省份HBs Ag阳性率虽较南方省份低,HBs Ab单独阳性率更高,但乙肝易感人群比例也较高。第三部分:方法: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17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975257名患者,纳入标准是2002年后出生的人群,共有141,037人,检测乙肝标志物的患者有42,268人,排除标准是不完整、重复的检测结果,最后纳入38,551名患者检测结果。检测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结果: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者占63.98%,其中中等以上滴度阳性率36.46%。1岁以下人群阳性率与中等以上滴度阳性率随月龄增长逐渐上升,1岁以上人群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与中等以上滴度阳性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在3岁后阳性率维持在50-60%,中等以上滴度阳性率维持在20-30%。乙肝易感人群中随年龄增长,3岁之后维持在35-45%之间,性别间无差异。全阴性易感人群阳性率从1岁9.27%上升至3岁的35.31%,HBs Ab下降幅度与易感人群阳性率上升幅度基本一致。所有儿童乙肝表面抗体几何平均滴度随年龄变化,在1岁以内随月龄从152m IU/ml升至313m IU/ml,在3岁时迅速降至20m IU/ml以下。对HBs Ab阳性者几何平均滴度进行计算,结果几何平均滴度随年龄变化不大,9岁前一直维持在稳定水平,在300-500m IU/ml范围内,9岁之后出现显着上升。结论:在2002年后出生的住院儿童中HBs Ab阳性率为63.98%,1岁以内儿童中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与滴度随月龄增长明显上升,1岁以上儿童中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与滴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HBs Ab阳性儿童的抗体滴度不随年龄组增长而下降,在9岁之后出现明显升高。

滕文友[6](2018)在《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及其基因分型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及HBV基因型分布情况;2.研究HBe Ag阳性HBe Ag阴性慢性AsC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之间的差异,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孕期保健个体化方案的制定及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根据慢性AsC孕妇和非乙肝孕妇纳入标准,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产科门诊就诊151例慢性AsC孕妇和141例非乙肝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慢性AsC孕妇根据乙肝血清学检查结果,可分为HBe Ag阴性慢性AsC孕妇和HBe Ag阳性慢性AsC孕妇。2.采用紫外-乳酸脱氢酶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苹果酸脱氢酶法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亚铁嗪法检测血清铁(Fe)、比浊法检测血清铁蛋白(Fet),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乙肝表面抗体(HBs Ab)、乙肝e抗原(HBe Ag)、乙肝e抗体(HBe Ab)和乙肝核心抗体(HBc Ab)。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4.采用巢式PCR扩增样本的HBV前C/BCP区基因,PCR产物测序后,再进行Blast比对、HBV基因分型。5.采用GraphPad Prism 7.0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慢性AsC孕妇组血清Fe、Fet水平[17.20(9.30,23.20)μmol/L、36.40(12.20,92.50)μg/L]均高于非乙肝孕妇组[14.30(9.15,18.40)μmol/L、17.60(7.30,31.50)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2.HBe Ag阳性慢性AsC孕妇组血清log10 HBV DNA载量水平7.86(7.31,8.21)IU/m L高于HBe Ag阴性慢性AsC孕妇组3.41(2.92,4.11)IU/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51例慢性AsC孕妇中,PCR扩增、测序和HBV基因分型成功86例,B型占87.21%(75/86),C型占12.79%(11/86),未发现其他基因型。4.HBV基因型B型慢性AsC孕妇在高、低HBV DNA载量组分别占69.33%(52/75)、30.67%(23/75),HBV基因型C型慢性AsC孕妇在高、低HBV DNA载量组分别占81.82%(9/11)、18.18%(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AsC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水平较高,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HBe Ag阳性慢性AsC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比HBe Ag阴性慢性As C孕妇高,临床需密切关注慢性AsC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和乙肝血清学指标,减少HBV母婴垂直传播。

吴慧华[7](2018)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及患者生存质量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分析福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感染危险因素、乙肝患者生存质量相关因素、患者和家属的乙肝防控知识掌握度及健康教育需求现状。方法:(1)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福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感染危险因素,以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法,并计算OR值及95%可信区间。(2)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探讨乙肝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单因素采用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多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福州地区264例乙肝患者及126例家属乙肝防控知识认知度、知识来源与健康教育需求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调查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未接种乙肝疫苗、与乙肝患者接触史、未使用避孕套、乡级及以下卫生所肌肉/静脉注射史、缺乏乙肝预防知识与福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福州地区乙肝感染人群具有4种危险因素、3种危险因素、2种危险因素、1种危险因素,和无可疑危险因素暴露的占比分别为11.881%、27.723%、38.119%、19.802%和2.475%。福州地区乙型肝炎感染主要传播途径是父婴/母婴传播(53.465%),次要传播途径为医源性传播(19.802%),密切生活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和不明原因传播途径占比分别为12.871%、11.387%和2.475%。(2)福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治疗期间总体生存质量平均标准分为76.328±9.937分。生存质量评分随患者特征不同而不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福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治疗期间生存质量的因素为焦虑、睡眠质量、患病后无经济收入、住院天数、已婚、居住在县乡村、家庭月人均收入和医疗付费形式。20%的乙肝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发生焦虑合并睡眠障碍,其生存质量较低。(3)乙肝患者乙肝知识总得分平均标准分为66.863±17.068分,合格率为62.500%。家属知识总得分平均标准分为63.081±18.408分,合格率为52.381%。乙肝患者对乙肝知识的认知度与文化程度、职业和居住地类型相关。应重点关注受教育年限9年及以下的农村男性患者和家属。网络是乙肝患者及家属的主要知识来源。患者希望了解的知识需求依次为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和病情观察指导。家属期望获得的健康指导依次为用药指导、预防知识指导及饮食指导。结论:(1)福州地区乙型肝炎感染的危险因素是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未接种乙肝疫苗、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史、未使用避孕套、乡级及以下卫生所肌肉/静脉注射史、缺乏乙肝预防知识。福州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含两种危险因素组合为主,主要传播途径是父婴/母婴传播。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加强乙肝健康教育宣教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人群乙肝预防意识,从而降低乙肝的感染率。(2)福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治疗期间总体生存质量不高,其影响因素有:焦虑、睡眠质量、患病后无经济收入、住院天数、已婚、居住在县乡村、家庭月人均收入、医疗付费形式。在临床治疗期间,存在焦虑和睡眠障碍的患者是低生存质量的高危人群,乙肝临床治疗路径中应重点关注此类患者,及早开展知识宣教并积极治疗以缓解焦虑情绪、改善睡眠,提高生存质量。(3)福州地区乙肝患者和家属乙肝防控知识知晓率均较低,与文化程度、职业和居住地类型有关。乙肝防控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需求随乙肝患者特征不同而各异。应重点关注受教育年限9年及以下的农村男性患者和家属。应根据患者和家属不同特征,按需求制定个体化乙肝健康教育路径,并采用多样化手段,进行有差别的健康教育干预,从而增强乙肝防控意识,实现降低乙肝感染率和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王海燕[8](2018)在《妊娠早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是为了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中血清病毒载量高的孕妇在妊娠早期服用替比夫定(Telbivudine LdT)对于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和用药对母亲及婴儿的安全性、儿童出生后远期生长和智力发育影响,为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用药方法:共收集病例87例,服用LdT治疗组42例、对照组45例,根据患者知情同意分组。在Ld T治疗组中患者给予Ld T 600 mg/日,从孕12周服用,并应用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对照组不用抗病毒药物,仅应用复方甘草酸苷保肝治疗。两组婴儿分娩后6小时内和第1月时每次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并于分娩后即刻、1个月、6个月时每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20ug)。评判方法:两组孕妇均于治疗前后观察其临床表现,记录有无不良反应,检测两组孕妇实验前后肝功能、HBV-DNA定量,对比两组孕妇血清HBV-DNA和ALT结果。两组婴儿于7个月时采血检验HBV标志物,以对比7个月龄婴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新生儿各项发育指标、新生儿产时Apgar评分、有无畸形等,均加以观测做记录,随访观察6岁以内儿童生长发育、智力发育指标。结果:LdT治疗组孕妇在产前及产后12周检测HBV-DNA和产前ALT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HBV-DNA无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产前ALT复常率(80%)明显低于治疗组(95.24%)。Ld T组全部42例婴儿7月龄时检测均无HBV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有5例感染,感染率11.11%)(P<0.05)。Ld T组孕产妇于用药之后随访中没有发生不良反应。两组新生儿身高、体重、Apgar评分、畸形率,6岁以内幼儿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等方面数据均无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妊娠早期Ld T治疗能够明显降低孕妇体内HBV-DNA定量水平,控制新生儿HBV感染率,稳定患者的肝功能。对母婴均有着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陈红燕[9](2018)在《乙肝感染孕妇HBeAg状态和病毒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社会因素、生物因素相结合的视角,对乙肝孕妇HBeAg和HBV病毒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对HBeAg状态和HBV DNA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为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提供建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研究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7年8月间于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进行围产期保健及分娩的1565例乙肝孕产妇进行病历信息收集。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既往史、孕产史、孕期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c2检验、非条件二元Logistic回归对HBeAg状态和病毒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被调查的孕产妇中,孕晚期HBeAg阳性者288人,占研究总体的18.40%;孕晚期HBV DNA阴性者(≤103 copies/m L)者918例,占总体65.52%;阳性者483例,占总体34.48%,其中高病毒载量者(≥106 copies/m L)196例,占HBV DNA阳性人数的40.58%,总调查人数的13.99%;2、HBeAg状态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史、孕晚期HBV DNA状态(孕晚期病毒载量)、身高、ALT水平与之存在关联(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一项中,与≥35岁组相比,≤24岁组出现HBeAg阳性的风险是其2.83倍(95%CI:1.186.79,P<0.05);25-29岁组出现HBeAg阳性的风险是其2.38倍(95%CI:1.224.65,P<0.05);孕晚期HBV DNA阳性组出现HBeAg阳性的风险是阴性组的13.98倍(95%CI:9.1521.37,P<0.05);高病毒载量组出现HBe Ag阳性的风险是低病毒载量组的19.32倍(95%CI:10.5935.26,P<0.05)。3、孕晚期HBV DNA状态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晚期HBeAg状态、ALT水平与其存在显着相关。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孕晚期HBeAg阳性OR=13.97(95%CI:9.5720.40,P<0.05)、ALT高水平(>40U/L)OR=1.57(95%CI:1.082.27,P<0.05)均与HBV DNA阳性正相关。4、HBV病毒载量高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产检次数、孕晚期HBeAg与之存在显着相关。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孕晚期HBeAg阳性OR=18.10(95%CI:10.2332.00,P<0.05)。结论:年龄是HBeAg阳性的危险因素,30岁以下的孕妇HBeAg阳性风险较高;HBeAg阳性与HBV DNA阳性、HBeAg阳性与乙肝病毒载量高水平互相存在强关联性;乙肝孕妇孕晚期ALT水平与HBV DNA阳性状态正相关。

黄睿[10](2017)在《西安市乙肝病毒宫内隐匿性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明确HBV宫内传播感染的模式,同时掌握西安市内HBsAg(+)妊娠妇女所生新生儿出现HBV宫内显性及隐匿性感染的概率,及其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并通过随访研究,观察2种感染模式幼儿乙肝标志物的转归,评价乙肝疫苗对HBsAg阳性产妇所生婴儿的保护作用。研究对象与方法1.选取陕西省妇幼保健院,自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分娩的294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所生297例(3对双胎)新生儿作为基线研究队列的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获取产妇健康流行病学相关资料及其从开始怀孕到围产期暴露的基本情况,于产后24小时内采集产妇及其新生儿(未接种乙肝疫苗,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静脉血进行血清学检测,使用ELISA方法检测其乙肝五项,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以χ2或Fisher检验、Logistic回归方式进行单、多因素分析。2.于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对基线组294例产妇及其所生297例婴幼儿进行随访研究,获得86例随访幼儿,通过填写调查问卷获取幼儿母乳喂养情况、接触乙肝情况、乙肝暴露史及乙肝疫苗及免疫球蛋白使用情况,并采集幼儿及母亲外周静脉血进行检测;通过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方式分别检验其乙肝五项和HBV-DNA,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单因素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基线调查研究结果:1.1参与调查研究的人群特征:294例HBsAg阳性产妇平均年龄29.0±3.5岁(2045岁),其中20-30岁202例(68.70%),30-45岁92例(31.29%)。所生297例新生儿中,男孩149例(50.17%),女孩148例(49.83%);顺产156例(52.53%),剖宫产141例(47.47%)。1.2通过HBV感染调查,297位新生儿中24例发生HBV宫内显性感染,感染率是8.08%(24/297),发生HBV宫内隐匿性感染率为40.07%(119/297),HBV宫内传播率为48.15%(143/297)。1.3 HBV宫内显性感染发生的单因素分析:导致出现HBV宫内显性感染的重要原因是产妇HBeAg阳性(OR=3.53,95%CI:1.46-8.56)、HBV-DNA≥200IU/ml(OR=2.59,95%CI:1.00-6.52)、HBV-DNA≥103 IU/ml(OR=3.47,95%CI:1.42-8.46)、HBV-DNA≥106 IU/ml(OR=5.36,95%CI:2.12-13.52)和前置胎盘(OR=13.91,95%CI:1.21-159.85),P均<0.05。HBV宫内隐匿性感染发生的单因素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到,产妇年龄<30岁(OR=1.91,95%CI:1.12-3.26)、产妇HBeAg阳性(OR=1.72,95%CI:1.00-2.95)、HBV-DNA≥200IU/ml(OR=1.8,95%CI:1.11-2.93)和HBV-DNA≥106 IU/ml(OR=1.95,95%CI:1.04-3.64)是发生HBV宫内隐匿性感染的重要因素,P均<0.05。HBV宫内传播发生的单因素分析:产妇年龄<30岁(OR=1.75,95%CI:1.06-2.88)、产妇HBeAg阳性(OR=1.96,95%CI:1.17-3.26)、HBV-DNA≥200IU/ml(OR=1.90,95%CI:1.19-3.03)和HBV-DNA≥106 IU/ml(OR=2.38,95%CI:1.32-4.28)是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P均<0.05。1.4 HBV宫内传播发生的多因素分析:产妇定量分组、前置胎盘与HBV宫内显性感染相关(P<0.05);年龄分组与HBV宫内隐匿性感染显着相关(P<0.05)。2.随访调查研究结果:2.1 297例研究对象成功随访86例,随访率为28.9%,HBV宫内显性感染组随访到9例,HBV宫内隐匿性感染组随访到37例,未感染组随访到40例。2.2随访组母亲乙肝感染情况:86例母亲中9.30%HBsAg转阴(8/86),8.14%抗-HBs(+)(7/86);其中1例母亲呈现HBsAg和抗-HBs双阳性,6例为HBsAg(+)抗-HBs(-),1例为HBsAg(-)抗-HBs(-)。2.3随访组幼儿乙肝感染情况:86例幼儿HBsAg全部由(+)转(-),HBsAg阴转率达100%;54.65%幼儿的抗-HBc(+)转为抗-HBc(-)(47/86);HBV-DNA≧200IU/ml者共有22人,即发生HBV隐匿性感染率为25.58%(22/86)。2.4随访组幼儿乙肝抗体产生情况:86例幼儿中共有63例产生抗体,乙肝免疫应答率为73.3%,HBV显性宫内感染乙肝免疫应答率为88.89%(8/9),HBV隐匿性宫内感染组应答率为78.38%(29/37),未感染组应答率为65.00%(26/40);在随访幼儿中,HBV隐匿性感染幼儿乙肝免疫应答率为59.09%(13/22)。2.5将问卷中幼儿母亲孕期情况、幼儿在婴儿时期喂养情况、既往疾病、医源性暴露史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没有显着意义,这可能与本次随访研究中随访样本量少有关。新生儿出生后是否注射HBIG与乙肝免疫应答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在HBsAg(+)孕妇所产新生儿中,分别有8.08%、40.07%发生了HBV宫内显性感染和隐匿性感染;宫内隐匿性感染的发生率为宫内显性感染的5倍,更加应该重视宫内隐匿性感染的新生儿人群。2.产妇HBeAg阳性、HBV-DNA高滴度是发生HBV宫内传播的主要因素,乙肝孕妇妊娠过程中,要更加关注HBV-DNA数值变化,控制孕期乙肝病毒的复制;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低于30岁HBeAg阳性产妇发生HBV宫内隐匿性感染,及前置胎盘的HBsAg阳性产妇出现HBV宫内显性感染。3.HBsAg阳性产妇所产新生儿作为乙肝感染的高风险群体,容易出现隐匿性感染和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情况。因此在注意HBV垂直传播情况的同时,还应通过定期抗体监测该群体对乙肝疫苗的应答情况。同时对该群体中乙肝免疫应答不显着者注射乙肝HBIG。

二、84例乙肝病毒基因检测阳性孕妇宫内胎儿乙肝感染率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4例乙肝病毒基因检测阳性孕妇宫内胎儿乙肝感染率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替诺福韦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估
        1.3.1 文献筛选
        1.3.2 质量评估
    1.4 数据提取
    1.5 结局指标确定
        1.5.1 有效性结果评价指标
        1.5.2 安全性结果评价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1.6.1 软件及数据分析
        1.6.2 异质性检验及效应模型选择
        1.6.3 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
    2.4 替诺福韦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有效性
        2.4.1 婴儿的有效性评价
        2.4.2 母亲的有效性评价
    2.5 替诺福韦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安全性
        2.5.1 婴儿的安全性评价
        2.5.2 母亲的安全性评价
    2.6 发表性偏倚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HBsAg阳性孕妇绒毛组织中HBV标记物和载脂蛋白H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HBV DNA定量检测标准曲线图的建立
    3.2 绒毛组织和血液中HBV DNA的比较分析
    3.3 绒毛组织HBV DNA与血液HBV标志物的关系分析
    3.4 绒毛组织中抗原表达的检测
    3.5 Apoh与孕妇血液HBV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3.6 Apoh与绒毛组织中HBV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内外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三 绒毛中HBsAg阳性表达免疫组化图
附录四 个人简介
致谢

(4)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治疗方法
    研究方法
    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
    1、转氨酶异常组
    2、转氨酶正常组
讨论
    1、转氨酶
    2、抗病毒治疗对胎膜早破、羊水过少、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早产、分娩孕周、胎儿体重、GDM及血糖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妊娠结局的影响
    3、TBA
    4、HBV DNA
    5、母婴阻断
结论
    1、转氨酶异常时
    2、转氨酶正常时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期抗乙肝病毒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致谢

(5)8家三甲医院住院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HBV抗原抗体系统
        1.1.1 HBsAg
        1.1.2 HBsAb
        1.1.3 HBeAg
        1.1.4 HBeAb
        1.1.5 HBcAb
    1.2 HBV自然史
    1.3 HBV传播方式
        1.3.1 HBV垂直传播途径
        1.3.2 HBV水平传播途径
    1.4 乙肝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4.1 全球HBV感染流行情况
        1.4.2 我国HBV感染流行情况
    1.5 乙肝疫苗在WHO成员国中应用情况的变迁史
    1.6 乙肝疫苗种类
        1.6.1 血源性乙肝疫苗
        1.6.2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
        1.6.3 DNA疫苗
    1.7 我国乙肝疫苗的免疫策略
    1.8 乙肝疫苗覆盖情况
    1.9 乙肝疫苗应用后儿童的乙肝感染情况
    1.10 我国国民对乙肝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1.11 乙肝检测相关政策及WHO指南
    1.12 乙肝标志物检测方法
        1.12.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1.12.2 化学发光法(CLIA)
        1.12.3 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
第2章 吉林省某医院住院患者乙肝感染情况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血清学检测
        2.1.3 统计学分析
    2.2 研究结果
        2.2.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2.2.2 乙肝标志物在不同性别、年龄组中的分布差异
        2.2.3 HBsAg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内性别间的差异
        2.2.4 HBsAg阳性患者中HBeAg、HBeAb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变化
        2.2.5 乙肝标志物组合模式阳性率在不同性别、年龄组中的比较
        2.2.6 住院患者中育龄期女性乙肝感染情况
    2.3 讨论
第3章 8家三甲医院住院患者乙肝感染情况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室检测
        3.1.3 统计学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2.2 乙肝标志物在不同性别、年龄组、省份的阳性率情况
        3.2.3 HBsAg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性别间的比较
        3.2.4 HBsAg阳性患者中HBeAg、HBeAb阳性率随年龄变化的情况
        3.2.5 各省份HBsAg阳性患者中HBeAg、HBeAb阳性率的情况
        3.2.6 各省份不同年龄组及性别间HBsAg阳性率的情况
        3.2.7 育龄期女性HBs Ag阳性率及HBs Ag阳性者中HBe Ag、HBe Ab阳性的情况
        3.2.8 各种乙肝组合模式在不同性别、年龄组、省份中的阳性率比较
        3.2.9 单独HBsAb阳性在各省份中不同年龄组的阳性情况
    3.3 讨论
第4章 2002 年后出生儿童及疫苗效果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实验室检测
        4.1.3 统计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4.2.2 HBsAb单独阳性与中等以上滴度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性别间的差异情况
        4.2.3 1岁以下患者中HBsAb单独阳性与中等以上滴度阳性率随月龄的变化情况
        4.2.4 HBsAb单独阳性率与乙肝标志物全阴性率在不同年龄组内性别间的比较
        4.2.5 7月龄以上儿童HBsAb单独阳性率与全阴性率随年龄的变化情况
        4.2.6 HBsAb单独阳性与乙肝标志物全阴性儿童中HBsAb的几何平均滴度随年龄的变化情况
        4.2.7 HBsAb阳性儿童中HBsAb的 GMT随年龄的变化情况
        4.2.8 乙肝标志物在各年龄组中的阳性率情况
        4.2.9 10岁以下HBsAg阴性儿童中HBe Ab及HBcAb阳性率随年龄的变化情况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及其基因分型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英文索引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标本采集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和结果
    3.2 血清HBV DNA载量检测结果
    3.3 HBV基因型检测结果
    3.4 高、低HBV DNA载量中HBV基因型分布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慢性AsC孕妇血清Fe和Fet水平分析
    4.2 血清HBV DNA载量分析
    4.3 HBV基因型分布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资助本课题的基金项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及患者生存质量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福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2.2 乙肝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3 乙肝感染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2.4 乙肝感染传播途径的组合及推断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2.2 生存质量得分情况
        2.3 影响乙肝患者生存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单因素分析
        2.4 乙肝患者生存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2.5 可干预的临床治疗路径因素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福州地区慢乙肝住院患者及家属乙肝知识知晓情况及需求调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 调查方法
        1.3 调查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被调查者的人口学特征
        2.2 乙肝患者和家属的健康知识得分情况
        2.3 患者和家属乙肝防控知识知晓得分的影响因素
        2.4 患者和家属乙肝防控知识知晓率的情况
        2.5 患者和家属的乙肝知识获取途径
        2.6 患者和家属的乙肝健康教育需求情况
        2.7 患者和家属对信息获取途径的需求
    3 讨论
        3.1 福州地区乙肝患者及家属乙肝知识知晓率低
        3.2 根据患者及家属不同特征,制定乙肝健康教育路径
        3.3 健康教育方式多样化
        3.4 局限性和创新性
    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妊娠早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3.统计学方法
    4.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附图
致谢

(9)乙肝感染孕妇HBeAg状态和病毒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来源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质量控制
    1.6 资料整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被调查孕产妇一般情况
    2.2 HBeAg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孕晚期HBVDNA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HBV病毒载量高低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HBeAg和HBVDNA的流行情况
    3.2 年龄与HBeAg、HBVDNA的关系
    3.3 HBeAg与HBVDNA的关系
    3.4 ALT水平与HBVDNA的关系
    3.5 建议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西安市乙肝病毒宫内隐匿性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HBV宫内隐匿性感染的流行特征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HBV宫内隐匿性感染的随访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1 内容小结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84例乙肝病毒基因检测阳性孕妇宫内胎儿乙肝感染率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替诺福韦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D]. 杨青青.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母婴阻断在乙型肝炎孕妇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纯母乳喂养率和乙肝病毒载量的影响[J]. 徐冬梅,徐岩,崔华英.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0(06)
  • [3]HBsAg阳性孕妇绒毛组织中HBV标记物和载脂蛋白H关系探讨[D]. 王素华. 汕头大学, 2020(02)
  • [4]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D]. 邓红梅. 苏州大学, 2019(04)
  • [5]8家三甲医院住院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状况调查[D]. 孟静. 吉林大学, 2019(10)
  • [6]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血清HBV DNA载量及其基因分型初步研究[D]. 滕文友. 南华大学, 2018
  • [7]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及患者生存质量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 吴慧华.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4)
  • [8]妊娠早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D]. 王海燕. 青岛大学, 2018(12)
  • [9]乙肝感染孕妇HBeAg状态和病毒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D]. 陈红燕.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10]西安市乙肝病毒宫内隐匿性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D]. 黄睿. 第四军医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84例乙肝病毒基因检测阳性孕妇宫内胎儿乙肝感染率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