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玻璃公司推出塑料光纤新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邓力[1](2018)在《国内外特种玻璃研发与应用新动态(续)》文中研究说明3石英玻璃石英玻璃是由二氧化硅(Si O2)单一组分构成的特种工业技术玻璃。由于其具有耐温、耐酸(氢氟酸和热磷酸除外)、低膨胀和极佳的光谱透过性等特殊的理化性能,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材料,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工业、光通讯、电光源等高新技术领域,尤其是半导体技术领域中,石英玻璃是不可缺少的辅助材料。由于石英玻璃具有一系列优异的综合性能使其它材料难以替代,尤其在微电子、信息、激光、航空航天、
阮洪梁[2](2013)在《通信光缆障碍全程定位方法实践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首先简述了光缆管线的基本知识,从光缆管线的基本知识、障碍判断与处理入手,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各种管线设备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通过对目前常用探测方法的分析,指出了其在光缆故障判断方法中的不足,并结合所学,创新提出了能够适用目前绝大多数光缆障碍定位的方法,之后通过模拟仿真光缆各个段落故障的情况,先采用传统的障碍定位方法对故障点进行探测并记录测试数据,再将本论文提出的通过OTDR、埋深探测仪等各个设备的结合应用的方法,将光缆障碍点测试并记录,将真实断点位置与比较两种方法所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最后结合本人目前的工作,将本论文所创新的方法在各个实际现场进行了验证,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展望了目前正在讨论实行的光冷接抢修技术,对光冷接抢修技术进行了介绍,讨论了如何有效降低冷接技术的成本以及提高冷接技术的速度以迎合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需求。
高顺东[3](2012)在《面向全产业链创新的转型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战略观作为协调企业以及产业行为与环境的适应性关系以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方向性选择,在企业以及产业面临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就会提出转换或变革原有战略的要求。这样,新的战略观——基于创新的转型战略观就成为必要的选择。基于创新的转型战略观的宏观背景是低碳经济、金融危机后的动荡,面临的机遇是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面临的挑战之一是节能减排、劳动力等成本上升。本文研究内容之间的关系是,首先在理论上提出基于创新的转型战略观,探索性的提出契合原理、共生原理(第二章),并将契合原理用于分析若干企业的转型行为(第三章),进而构建创新促进转型的模型体系(第四章);在此基础上,根据共生原理对全产业链创新网络及其转型战略进行分析(第五章);最后,作为前述研究成果的应用,提出长兴岛石化产业的转型战略与全产业链创新策略(第六章)。(1)提出基于创新的转型战略观目前国内外有关战略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基于资源的战略、基于环境的战略、基于能力的战略等研究上。这三种战略观是典型的单面战略观,他们大多从资源、环境、能力等某一方面看待战略问题。本文从创新促进转型这个新视角研究战略问题,提出基于创新的转型战略观。新战略观不是对以往战略观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充分借鉴、吸收以往“单面”战略观基础上的融合、改进——多面战略观。基于创新的转型战略观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能力和组织这四个方面的动态变化。从作为思维模式的转型战略、作为预期的转型战略、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的转型战略、进行重新定位的转型战略、作为策略的转型战略等几个方面对基于创新的转型战略观进行了论述。(2)提出创新、投资契合原理并用于分析若干企业的转型行为,进而构建创新促进转型的模型体系探索性的提出创新能力、投资方向与市场变化相契合的转型原理,并根据这个原理分析北电、柯达、陶氏和杜邦的转型行为。北电公司的转型失败在于技术能力大大超前于市场需求,并且一错再错;北电的研发实力不是不强,产品也不是不好,关键是技术与市场结合得不够,或者说是技术的选择并没有踩上市场的节拍。这是典型的基于能力战略惹的祸,只是看到了自己的技术能力,而没有看到市场正在急转直下或发展重大转折;同样,柯达破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把创新能力和投资失误地用在了传统产品定位的巩固上,从而在转型产品上错失良机;而陶氏面向市场变化不断进行主导产品的创新、业务重组和生产能力调整,并能化解风险,从而不断取得转型成功;杜邦则把世界领先的拳头技术与快速增长的市场机会结合起来,不断推出转型产品。根据契合原理,基于新增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能源经济学和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中石化有限公司为例,识别出创新促进转型的创新投入、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节能减排等关键指标,建立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模型组:创新—经济增长模型、创新—能耗模型、创新—污染物排放模型,形成创新促进转型的模型体系。并根据这些模型,对2015年中石化有限公司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关键指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中石化公司在创新、人力资本、投资质量提高等的作用下将转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集约型发展方式。(3)根据共生原理对全产业链创新网络及其转型战略进行分析本文提出的所谓共生原理是指,通过采取某种(或某些)平台战略,构建新的产业生态环境条件(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从而形成企业之间共享市场利益、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共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产业链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本文以美国苹果公司引领的国际化的全产业链创新网络为例,分析全产业链从变革型的研发平台设计、关键模块创新、装配过程创新到营销服务创新的四阶段创新过程,从企业之间及其与消费者之间的共生关系的角度分析移动产业生态环境的转型战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组织结构创新维度出发,论述全产业链创新在国际顶尖企业之间以网络化组织结构展开的运行机理和类型,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一步揭示苹果公司引领的国际化的全产业链创新网络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原因,以为中国企业的创新、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借鉴。(4)提出长兴岛石化产业的转型战略与全产业链创新策略作为前述研究成果的应用,分析当前石化产业战略环境的改变,指出长兴岛石化产业采取基于转型的战略的必要性。阐述了企业层面的转型战略:结构调整战略、原料多无化——资源开放型战略、综合创新战略;提出产业生态环境层面的转型战略:构建低碳化平台、一体化平台、智慧化平台、国际化平台等企业共生平台,并探讨了全产业链创新网络的构建策略。
王灏[4](2009)在《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与演进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崛起的目标,必须改变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竞争力偏低的状况。光电子产业是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具有技术水平高、对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贡献大的特点。由于光电子产业发展的“门槛”条件相对较高,因而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呈现出非均衡格局。因此,分析德国等发达国家光电子企业创新网络特征和演变规律,对于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丰富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内容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德国国家研究基金(DFG)项目“新兴经济体的知识吸收和国际竞争力研究——以中国光电子产业为例”(62201094)、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文化环境差异对上海地区中德企业网络构建的影响”(40371033)、国家留学基金项目“中德激光产业集群与创新网络研究”(2007u321 11)的支持下,通过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并在中德两地开展实地调研,对德国以及我国上海市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发展演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表明,很多学者多从对区域和企业的视角来研究创新网络问题。对于网络联系内容、网络结构和网络演化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于抽象的概括和简单的推理。然而,令人高兴的是,部分学者已经借助实证分析的方法,将研究的重点逐渐从抽象概念的简单描述向创新网络的具体功能和机理分析转移,社会网络定量分析方法和情景模拟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论文在系统评述国内外技术创新体系、创新网络、产业集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分析的理论框架。笔者沿着网络节点、链接、资源,网络构建条件、结构特征和演化的思路,系统地论述了光电子产业的特点和类别,回顾了德国四个重点地区光电子产业网络的形成、发展与演化过程,并将其与中国以及上海的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网络节点特征、产品技术含量、制度环境条件决定着创新网络的类别和特征。光电子产业是比较特殊的高技术产业部门,除了具有风险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外,还具有技术融合度高、技术合作要求高、产品应用范围广的特点。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则具有产品技术复杂、节点异质程度高的特征。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笔者分析了光电子产业网络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网络链接方式、网络节点空间格局等问题。第二,政府支持下各利益主体的合作研发对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技术的成熟和完善程度、缄默知识的传播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直接影响着网络联系的方式和强度。尽管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企业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高水平完善的创新网络也无法一蹴而就。第三,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历史偶然性和路径依赖的双重特征。中介组织为技术创新合作供需双方搭桥牵线,对马歇尔式创新网络的影响十分明显,而对轮轴式创新网络的影响十分有限。第四,政府支持对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发展的影响十分显着。联邦德国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除了发挥基层积极性、因地制宜之外,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援助、组织创新合作十分有效。正因为如此,德国四个重要的光电子产业密集区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形态各异的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有力地推动了德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产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第五,我国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发展程度较低,自主创新十分有限,多具被动嵌入的特征。上海市是我国重要的光电子技术和产业基地,但光电子科研机构技术开发能力弱、官产学研一体化程度低、企业之间合作意愿不强、对外技术依赖程度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上海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健康发展,德国经验对上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贾伟[5](2009)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导向的技术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催生出一批在规模上已经与国外同类企业不相上下的大型企业。然而,企业规模的扩大,并不等同于企业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并不意味着业已摆脱“世界工厂”的定位,并不意味着业已跳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Zeno悖论”陷阱,也并不意味着业已擎起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成功转型的大旗。为此,本文选取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差异化战略和技术创新理论来探索此类企业的竞争发展之路。本文在阐明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基本思路和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评析的基础上,围绕本文所设计的关于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战略定位、差异化战略支撑体系和循环式技术创新体系三个模型,重点开展了以下内容的研究:(一)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的驱动因素。本部分运用“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战略定位的三维分析模型”剖析了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面临的动态竞争环境及其特征,总结归纳了基于动态竞争环境的两种差异化战略驱动因素:产业驱动和市场驱动,并分析了其独特的上下游竞争态势及对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的驱动传导机制。(二)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的支持系统。在这部分,本文从产业景气循环、产业生命周期、产业转移与升级方向分析了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的环境影响因素。针对此类企业的特点,运用企业差异化战略的一般性来源理论,分析了此类企业差异化战略的独特性来源。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的支持体系:技术创新、顾客响应、政府扶控、商业模式。(三)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这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它围绕本文提出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循环体系”理论模型而展开,主要内容分布在本文的第五至第八章中。第五章在对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特征、可供选择的创新模式和选取原则进行理论与实际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发展中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混合型技术创新模式。第六章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剖析,提出了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的产品和工艺技术创新方向。第七章分析了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路径与障碍,具体探讨了我国此类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第八章主要探讨了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架构与整合,并研究设计了该类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进入下一轮竞争提供参考和依据。(四)关于理论框架与研究成果的实证调查和检验。最后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并在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部分进一步总结全文的研究成果,提炼出政府对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支持的政策建议,并结合本文局限性,展望继本文后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可进行的后续研究。
张安震[6](2003)在《聚氨酯型聚合物光学塑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合物光学材料以其质轻、耐破损、易加工成型等优点,近年来在光信息存储、光通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被用来制作眼镜、照相机等产品中的各种透镜和军事上光学仪器的导光器件。在制作这类器件中,具有高折光指数和高强度的聚合物光学材料尤为重要,可进一步降低器件的曲率和厚度,减轻重量而不影响其折射能力。因此,提高聚合物的折光指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新方法合成了两类多官能团化合物。其一是合成了多元硫醇:采用环氧氯丙烷和巯基乙醇为原料,并进而采用盐酸/硫脲法合成了分子结构中硫含量高、含有三个巯基的2,3-二巯基乙基硫代丙硫醇(BES)。其二是通过基团取代方法合成了间位和对位α,α′-苄基异硫氰酸酯(XDTI)。这两类两类化合物的合成工艺简单,产率高,成本低廉。 在合成上述单体的基础上,合成了两类新结构、高性能光学树脂。其一是采用BES和不变黄二异氰酸酯(XDI)原位聚合得到了折光指数高(1.659)、色散低(阿贝值30.1),耐冲击强度好(IPS=25~30kgcm/cm2)、密度较低(1.34g/cm3)、耐候性好的新型含硫聚氨酯光学塑料,室外放置100天颜色无变化。通过均聚或共聚制备了BES—XDTI—XDI聚氨酯光学塑料,使折光指数进一步提高。通过折光指数外推得到均聚BES—XDTI的折光指数可达1.75。其二是含氨基甲酸酯键光学树脂:采用聚加成反应,制备了表面硬度高、透明性好的新型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与XDI、BES互穿网络透明树脂。HEMA与XDI均聚树脂的折光指数为1.563,随BES的增加折光指数线性提高。在1.563~1.659间可对材料的折光性能进行设计合成。 含S树脂,尤其是BES和XDI聚合得到的聚硫代氨基甲酸酯型光学树脂,不仅折射率高、色散和密度小,而且冲击强度和耐热性高、吸水率低、耐候性很好,真正达到了性能均衡的要求。同时,生产成本低廉,工艺简单容易控制,树脂的性价比更高,因而实用化前景更为广阔。
钱世准[7](2001)在《日玻璃公司推出塑料光纤新产品》文中提出 日本Asahi Glass公司(旭硝子株式会社)最近开发成功一种塑料光纤新产品。这种塑料光纤是一种氟聚合物光纤,它可以在100m以上的距离内传输10Gbps(1010bit/sec)的信息。 Asahi Glass公司打算与Net One Sysfems公司合作销售这种新型塑料光纤。预计这种氟聚合物塑料光纤上市后,将会占有光纤市场的一定份额。
韩馥儿[8](1992)在《国外光纤光缆新产品研究开发动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规模地推广应用,世界上一些着名厂商都在根据光纤技术市场的变化势态,开发新产品和发展新产品。据此,综述并具体分析了国外光纤、光缆以及光纤连接器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动向。
The Central Information Station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ynthetic Resin and Plastics Industry, Ministry of Chemical Industry The《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9](1990)在《1988~1989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文中认为介绍了1988~1989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提供了各主要生产国的塑料产量。对树脂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延伸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华卫[10](1984)在《光纤市场的经济评述和展望》文中研究表明 今年世界上,传输损耗极低的光纤的总敷设长度,足以围绕地球10圈以上。 1983年耗费在光纤通信设备和线路敷设方面的资金,将继续大幅度地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各项大规模的光纤通信计划所促成的。尽管全世界经济衰退,但是全世界光纤市场的总销售额,估计将由1982年的4亿4千万美元,增至今年的6亿2千万美元,即增长41%。
二、日玻璃公司推出塑料光纤新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玻璃公司推出塑料光纤新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特种玻璃研发与应用新动态(续)(论文提纲范文)
3 石英玻璃 |
3.1 国内外石英玻璃工业发展现状 |
3.1.1 国内发展概况 |
3.1.1. 1 半导体技术用石英玻璃 |
3.1.1. 2 光纤通讯、激光技术和国防工业用石英材料及石英纤维制品 |
3.1.1. 3 光源、家电用石英玻璃 |
3.1.1. 4 硅微粉 |
3.1.2 国外发展概况 |
3.1.3 市场需求分析 |
3.2 石英玻璃生产工艺及产品主要用途 |
4 其它特种玻璃 |
4.1 透红外线玻璃 |
4.2 耐辐照玻璃 |
4.3 特殊色散玻璃 |
4.4 透紫外玻璃 |
4.5 低辐射 (LOW-E) 玻璃 |
4.6 浮法在线TCO玻璃 |
5 国内外特种玻璃产业发展新动态 |
5.1 国外特种玻璃发展新动态 |
5.2 我国稀土激光钕玻璃获得成功 |
5.3 安徽蚌埠特种玻璃产业发展已走在同行前沿 |
5.4“十三五”国家非常重视先进特种玻璃技术 |
5.4.1 先进特种玻璃技术 |
5.4.2 先进新玻璃材料市场动态 |
5.4.3 先进新玻璃材料研究发展动态 |
6 特种玻璃新产品新技术 |
6.1 低熔硼硅酸盐玻璃 |
6.2 电致变色玻璃“闪黑”薄膜 |
6.3 3D打印生物玻璃骨骼 |
6.4 液态玻璃 |
6.5 3D打印透明玻璃新技术 |
6.6 3D打印透明石英玻璃技术 |
6.7 利用废弃玻璃研发出高性能电池材料 |
6.8 3D玻璃市场 |
6.9 超薄软性玻璃 |
6.1 0 新型玻璃镜 |
6.1 1 新工艺能将电致变色玻璃窗变色速度提升60倍 |
6.1 2 抗腐蚀镀膜玻璃 |
6.1 3 新型超薄玻璃盖板 |
6.1 4 抗菌玻璃 |
(2)通信光缆障碍全程定位方法实践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光纤通信基础知识 |
1.1 光纤通信的发展概况 |
1.2 光波波谱 |
1.3 光纤通信的特点和系统分类 |
1.3.1 光纤通信的主要优点 |
1.3.2 光纤通信的主要缺点 |
1.3.3 光纤通信系统主要分类 |
1.4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 |
1.4.1 光纤通信过程 |
1.4.2 光纤通信工作原理 |
第2章 光缆线路基础知识 |
2.1 光纤的结构和分类 |
2.1.1 光纤的结构 |
2.1.2 光纤的分类 |
2.1.3 光纤的结构参数 |
2.2 光纤传输原理 |
2.2.1 阶跃型光纤传输原理 |
2.2.2 渐变型光纤传输原理 |
2.3 光纤的主要特性 |
2.3.1 传输特性 |
2.3.2 机械特性 |
2.3.3 温度特性 |
2.4 几种单模光纤标准简介 |
2.4.1 单模光纤标准分类 |
2.5 光缆的种类与结构 |
2.5.1 光缆的种类 |
2.5.2 光缆的型号 |
2.5.3 几种典型的光缆结构 |
2.5.4 新型光缆的发展 |
2.6 光缆的机械物理性能 |
2.6.1 机械性能和试验要求 |
2.6.2 环境条件及试验要求 |
2.7 光缆线路的技术维护 |
2.7.1 光缆线路维护的基本任务 |
2.7.2 技术维护周期及要求 |
第3章 光缆线路障碍判断与处理 |
3.1 光缆线路障碍的一般规定 |
3.1.1 光缆线路障碍的定义 |
3.1.2 障碍的分类 |
3.1.3 造成光缆线路故障的原因分析 |
3.2 光缆障碍的处理 |
3.2.1 故障处理原则 |
3.2.2 光缆线路故障修复流程 |
3.2.3 光缆线路故障点的判断 |
3.3 光缆线路常用仪器仪表介绍 |
3.3.1 光时域反射仪 |
3.3.2 埋深探测仪 |
3.3.3 光纤识别仪的介绍 |
3.3.4 光话机(含夹持器)的介绍 |
3.3.5 EXFO红光源的介绍 |
第4章 仿真模型的详细研究以及实践 |
4.1 设计思路 |
4.2 建立仿真实际情况的模型 |
4.2.1 关于模型A的详细研究以及实践 |
4.2.2 关于模型B的详细研究以及实践 |
4.2.3 关于模型C详细研究以及实践 |
4.2.4 关于模型D的详细研究以及实践 |
第5章 在实践中的应用 |
5.1 案例一: 某汇聚机房光缆管道段障碍定位 |
5.2 案例二: 某光缆直埋段障碍排查 |
5.3 案例三: 某基站门前光缆中断 |
5.4 案例四: 某基站内光缆故障排查 |
5.5 案例五: 某核心光缆被恶意破坏故障排查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面向全产业链创新的转型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 |
1.2.1 关于战略观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
1.2.2 战略变革的研究 |
1.2.3 创新促进转型的研究 |
1.2.4 有关产业链及其创新网络的研究 |
1.2.5 对基于创新的转型战略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2 基于创新的转型战略观:理论探讨 |
2.1 单面战略观 |
2.1.1 三种单面战略观 |
2.1.2 单面战略观容易导致的问题 |
2.2 双而战略观及其突破 |
2.2.1 波特的双面战略观 |
2.2.2 双面战略观的进一步拓展 |
2.2.3 突破双面战略观 |
2.3 基于创新的转型战略观:多面战略观 |
2.4 转型战略的四个层次 |
2.4.1 战略的层次性 |
2.4.2 职能层次的战略 |
2.4.3 公司层次的转型战略 |
2.4.4 产业生态环境层次的转型战略 |
2.5 创新、投资与市场的契合原理 |
2.5.1 创新能力、投资力向与市场变化的动态适应——契合原理 |
2.5.2 转型战略从形成到实施的过程框架 |
2.5.3 综合创新推动转型 |
2.6 共生原理 |
2.6.1 共生原理的内容 |
2.6.2 基础设施与行之有效的惯例:共生关系的基础 |
2.6.3 商业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生态环境中的共生关系的平台战略 |
2.7 小结 |
3 创新、投资与市场的契合:转型案例比较 |
3.1 技术能力与市场错位的北电 |
3.1.1 北电网络“破产”之路 |
3.1.2 北电转型的四次失误 |
3.1.3 技术路线的选择问题 |
3.2 柯达的破产:创新、投资与新兴市场的错位 |
3.2.1 以巩固传统产品统治地位为主的强大创新能力 |
3.2.2 在转型产品上的错失良机 |
3.2.3 投资严重失误 |
3.2.4 颠覆性技术与重新定位 |
3.3 创新与投资双驱动下不断转型的陶氏 |
3.3.1 自主创新——资本运营双驱动的四次转型 |
3.3.2 面向市场变化的业务重组和生产能力调整战略 |
3.3.3 转型后的产品结构及其应用领域 |
3.3.4 未来的转型 |
3.3.5 防范转型风险 |
3.4 自主创新推动转型的杜邦 |
3.4.1 世界领先的拳头技术与快速增长机会的结合 |
3.4.2 不断推出转型产品 |
3.4.3 业务领域发展战略与结构调整绩效 |
3.5 小结 |
4 创新促进转型的模型组建构与预测:以中石化为例 |
4.1 转型战略与扩张模式 |
4.1.1 中石化的资源、能力、环境相匹配的转型战略 |
4.1.2 扩张模式 |
4.1.3 自主创新能力与投资能力在互动中提高 |
4.2 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型的模型组构建 |
4.2.1 创新—经济增长模型 |
4.2.2 创新—能耗模型 |
4.2.3 创新—COD排放模型 |
4.3 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型的预测 |
4.3.1 创新—投资双轮推动的增长方式 |
4.3.2 转向集约型发展方式 |
4.4 小结 |
5 促进转型的全产业链创新:以移动产业链为例 |
5.1 移动产业链的转型战略:构架创新+模块外包+客户共享 |
5.1.1 构架创新 |
5.1.2 模块化外包 |
5.1.3 主导企业与销售伙伴的关系 |
5.1.4 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5.2 全产业链创新的网络化 |
5.2.1 全产业链创新的四阶段分析 |
5.2.2 全产业链创新的网络化 |
5.3 全产业链创新网络的中介中心性的测度:苹果公司的技术角色分析 |
5.3.1 数据来源 |
5.3.2 创新网络中各节点企业的中心性的测算 |
5.4 小结 |
6 长兴岛石化产业的转型战略与全产业链创新对策 |
6.1 树立基于创新的转型战略观 |
6.1.1 战略环境的改变 |
6.1.2 战略变革的动因 |
6.1.3 石化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
6.2 企业层面的转型战略 |
6.2.1 结构调整战略 |
6.2.2 原料多元化——资源开放型战略 |
6.2.3 综合创新战略 |
6.3 产业生态环境层面的转型战略:契合和共生 |
6.3.1 低碳化平台的构建 |
6.3.2 一体化平台的构建 |
6.3.3 智慧化平台的构建 |
6.3.4 国际化平台的构建 |
6.4 全产业链创新网络的构建策略 |
6.4.1 上游炼油项目的技术创新 |
6.4.2 中游乙烯项目的技术创新 |
6.4.3 下游项目的技术创新 |
6.4.4 全产业链创新网络的治理模式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摘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与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现状与问题 |
1.2 创新与网络的概念 |
1.3 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结构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础 |
2.1 创新活动的网络化 |
2.2 技术创新的地区化 |
2.3 产业集聚与企业结网研究 |
2.4 创新网络理论 |
2.5 创新网络演化的相关理论 |
2.6 小结 |
第3章 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结构研究方法 |
3.1 社会网络理论 |
3.2 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要素构成 |
3.3 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指标 |
3.4 影响网络结构特征的因素 |
3.5 创新网络的刻画和描述 |
第4章 光电子产业的特征与格局 |
4.1 光电子科学技术与产业特征 |
4.2 光电子产业及其全球空间分布 |
第5章 全球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 |
5.1 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简况 |
5.2 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基本形态 |
5.3 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及其结构分析 |
5.4 光电子产业区域创新网络研究案例 |
第6章 德国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 |
6.1 德国光电子科学技术与产业概览 |
6.2 德国的光电子产业的地区发展概况 |
6.3 影响德国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因素 |
6.4 德国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基本构成与特征 |
6.5 德国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与动力机制 |
6.6 小结 |
第7章 上海市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 |
7.1 中国光电子技术与产业背景 |
7.2 上海市光电子技术机构与企业 |
7.3 上海光电子技术与产业创新网络链接 |
7.4 网络中介组织建设 |
7.5 浦东新区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现状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录:中国激光与光电子相关技术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列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导向的技术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
三、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对象 |
一、电子信息产业 |
二、电子信息产业链的构成 |
三、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理论框架 |
一、研究的方法 |
二、研究的理论框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
第一节 产业链及其相关理论 |
一、企业价值链理论 |
二、供应链理论 |
三、产业链理论 |
四、全球产业价值链理论 |
五、国内关于产业链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竞争战略及其相关理论 |
一、竞争战略理论 |
二、资源基础与能力理论 |
三、动态能力理论 |
第三节 差异化战略及其相关理论 |
一、差异化战略 |
二、产品差异化战略 |
三、差异化战略的构建 |
四、国内关于差异化战略的实证研究 |
第四节 技术创新相关理论 |
一、创新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
二、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 |
三、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
四、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关系 |
第三章 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的驱动因素 |
第一节 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与差异化竞争取向 |
一、企业竞争环境的变迁与动态竞争环境的形成 |
二、动态竞争环境对战略理论的影响 |
三、差异化战略与动态竞争环境 |
四、基于动态竞争环境的差异化战略驱动因素 |
第二节 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的产业驱动因素 |
一、电子信息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刚性约束 |
二、电子信息产业链下游企业的非线性扩张与价格战 |
三、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竞争战略的驱动机制 |
第三节 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的市场驱动因素 |
一、买方忠诚的内涵和经济价值 |
二、基于买方忠诚的差异化战略价值驱动模式 |
三、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基于市场的差异化战略驱动因素 |
第四章 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的独特性与支持体系 |
第一节 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的环境影响 |
一、产业景气循环及其对差异化战略的影响 |
二、产业生命周期及其对差异化战略的影响 |
三、产业转移及其对差异化战略的影响 |
四、产业升级及其对差异化战略的影响 |
第二节 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的独特性 |
一、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的产业特点 |
二、企业差异化战略来源的一般性理论 |
三、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的独特性来源 |
第三节 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的支持体系 |
一、技术创新 |
二、顾客响应 |
三、政府扶控 |
四、商业模式 |
第五章 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与模式 |
第一节 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特征 |
一、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的产品与工艺技术特征 |
二、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产业演化中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分布 |
三、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演化规律 |
第二节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内涵与选取原则 |
一、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内涵与分类 |
二、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差异 |
三、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取原则 |
第三节 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
一、差异化战略对技术创新模式的要求 |
二、发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模式 |
三、发展中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混合型技术创新模式 |
第六章 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方向 |
第一节 企业技术创新方向的内涵与决定因素 |
一、企业技术创新方向的内涵 |
二、企业技术创新方向的决定因素 |
三、差异化战略对企业技术创新方向的特殊影响 |
第二节 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方向剖析 |
一、案例Ⅰ:美国康宁公司 |
二、案例Ⅱ:日本旭硝子公司 |
三、案例Ⅲ:美国SEMATECH公司 |
四、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方向的共性 |
第三节 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方向选择 |
一、面向新兴产业和市场的产品创新方向 |
二、满足客户需求的商业化工艺技术创新方向 |
三、基于“竞争前”共性技术的创新方向 |
第七章 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障碍与路径选择 |
第一节 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路径 |
一、技术创新路径 |
二、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特征 |
三、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路径、模式和战略的关系 |
第二节 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路径依赖与障碍 |
一、路径依赖: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障碍的根源 |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障碍的特殊性 |
三、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障碍的表现 |
第三节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
一、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 |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的可选路径 |
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范式 |
第八章 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与绩效 |
第一节 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产品技术创新平台 |
一、产品技术创新平台 |
二、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产品技术创新平台的选择 |
三、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产品技术创新平台的架构 |
第二节 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工艺技术创新平台 |
一、工艺技术创新及其创新平台 |
二、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工艺技术创新平台的架构 |
三、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工艺技术平台的创新 |
第三节 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产品—工艺创新平台的整合 |
一、产品—工艺创新平台整合的趋势 |
二、产品—工艺一体化创新平台的支撑体系 |
三、产品—工艺一体化创新平台的障碍与策略 |
第四节 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
一、技术创新绩效 |
二、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与竞争重新定位 |
三、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九章 关于理论框架与研究结果的实证调查与检验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一、实证模型的构建 |
二、变量的提取和假设 |
三、问卷设计与调查范围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
一、问卷数据的描述统计 |
二、问卷数据的效度分析 |
三、问卷数据的信度分析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相关分析 |
二、回归分析 |
三、变量直接作用的假设检验汇总 |
四、问卷调查结果讨论 |
第十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
一、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二、政策建议 |
三、本文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与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6)聚氨酯型聚合物光学塑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言 |
1.1 聚合物光学材料 |
1.1.1 塑料光纤 |
1.1.2 梯度折射率高分子材料 |
1.1.3 光学塑料 |
1.1.3-1 传统光学塑料的种类和性能 |
1.1.3-2 新型光学塑料 |
1.1.3-3 光学塑料的应用 |
1.2 光学塑料的分子设计基础 |
1.2.1 光学性能 |
1.2.1-1 折射率和色散 |
1.2.1-2 透光性 |
1.2.1-3 双折射和应力光学系数 |
1.2.2 密度 |
1.2.3 温度性质 |
1.2.3-1 玻璃化转变 |
1.2.3-2 热膨胀系数α |
1.2.3-3 折射率的温度系数β |
1.2.4 机械性能 |
1.2.4-1 韧性 |
1.2.4-2 表面硬度及耐磨性 |
1.2.5 湿度性质 |
1.3 光学塑料性能的均衡 |
1.3.1 折射率与其它性能的均衡 |
1.3.2 强度与其它性能的均衡 |
1.4 光学塑料的制备 |
1.4.1 烯类聚合物光学材料 |
1.4.1-1 烯类聚合物树脂的一般性能 |
1.4.1-2 烯类单体的种类 |
1.4.1-3 烯类单体的聚合方法 |
1.4.2 聚氨酯型光学塑料 |
1.4.2-1 异氰酸酯型聚氨酯光学塑料 |
1.4.2-2 异硫氰酸酯型聚氨酯光学塑料 |
1.4.3 环氧树脂类光学塑料 |
1.4.4 缩聚型光学塑料 |
1.5 光学塑料的发展方向及国内外情况对比 |
1.5.1 光学塑料的发展方向 |
1.5.1-1 高折光指数光学塑料 |
1.5.1-2 特低折光指数光学塑料 |
1.5.1-3 高耐热性光学塑料 |
1.5.1-4 高表面硬度光学塑料 |
1.5.1-5 高吸水性光学塑料 |
1.5.1-6 低双折射光学塑料 |
1.5.1-7 防射线光学塑料 |
1.5.1-8 光致变色光学塑料 |
1.5.2 国内外情况对比 |
1.5.2-1 国内发展情况 |
1.5.2-2 国外发展情况 |
1.6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聚氨酯型光学树脂 |
2.1 设计思路 |
2.1.1 理论依据 |
2.1.2 多异硫氰酸酯的合成 |
2.1.3 多元硫醇的合成 |
2.2 实验部分 |
2.2.1 多异硫氰酸酯(XDTI)的合成 |
2.2.1-1 试剂和原料 |
2.2.1-2 XDTI的合成反应式 |
2.2.1-3 XDTI的制备 |
2.2.2 多元硫醇(BES)的合成 |
2.2.2-1 硫代多元醇的制备 |
2.2.2-2 多元硫醇的合成 |
2.2.3 树脂的制备 |
2.3 产物的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
2.3.1 p-XDTI的结构表征 |
2.3.2 m-XDTI的结构表征 |
2.3.3 硫代多元醇的结构表征 |
2.3.4 硫代多元硫醇的结构表征 |
2.3.5 光学树脂的性能表征 |
2.3.5-1 BES—m-XDI均聚树脂 |
2.3.5-2 BES—m-XDTI均聚树脂 |
2.3.5-3 BES—m-XDI—m-XDTI共聚树脂 |
2.4 结果分析和讨论 |
2.4.1 对单体合成的讨论 |
2.4.2 对树脂制备及性能的分析和讨论 |
2.4.2-1 树脂的制备 |
2.4.2-2 树脂的性能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含氨基甲酸酯键烯类光学树脂 |
3.1 设计思路 |
3.2 树脂的制备 |
3.2.1 试剂和原料 |
3.2.2 树脂的制备 |
3.3 树脂的性能 |
3.3.1 HEMA—m-XDI均聚树脂的性能 |
3.3.2 HEMA—m-XDI—BES共聚树脂的性能 |
3.4 关于含氨基甲酸酯键烯类光学树脂聚合机理的讨论 |
3.5 本章小节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日玻璃公司推出塑料光纤新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特种玻璃研发与应用新动态(续)[J]. 邓力. 玻璃与搪瓷, 2018(02)
- [2]通信光缆障碍全程定位方法实践探讨[D]. 阮洪梁. 华东理工大学, 2013(10)
- [3]面向全产业链创新的转型战略研究[D]. 高顺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4]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与演进研究[D]. 王灏.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5]电子信息产业链中段核心企业差异化战略导向的技术创新研究[D]. 贾伟. 南开大学, 2009(07)
- [6]聚氨酯型聚合物光学塑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 张安震. 浙江大学, 2003(02)
- [7]日玻璃公司推出塑料光纤新产品[J]. 钱世准. 建材工业信息, 2001(01)
- [8]国外光纤光缆新产品研究开发动向[J]. 韩馥儿. 电线电缆, 1992(03)
- [9]1988~1989年国外塑料工业进展[J]. The Central Information Station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ynthetic Resin and Plastics Industry, Ministry of Chemical Industry The《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 塑料工业, 1990(02)
- [10]光纤市场的经济评述和展望[J]. 华卫. 世界科学, 19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