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IP 的 CDMA 无线通信网络中快速切换的优化方案

基于 IP 的 CDMA 无线通信网络中快速切换的优化方案

一、AN OPTIMIZED SCHEME FOR FAST HANDOFF IN IP-BASED CDM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论文文献综述)

赵盛烨[1](2021)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是计算机与通信的超融合技术,解决了无线通信技术中按身份分配不同通信权限的问题。其中,“云计算技术”是基于实时数据通信的控制方法,“区域”描述了精准限定的物理覆盖范围,“安全通信技术”是特定区域的受控通信控制技术。前人在通信速率和便捷程度的需求下,研发出的通信系统往往只是解决了通信的效率、可靠性、便捷性问题,较少考虑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保密机构的破坏和这些机构的特殊需要,在各类通信协议的标准当中也不存在这样的信令集供特殊功能的通信设备研发。同时,当前在网的2G-3G通信系统出于通信效率考虑较少地使用了计算机辅助单元,因此作者在研究提升云计算算法效率的基础上,将2G-3G通信系统进行上云改良,再结合4G和5G通信协议,研究通信系统对移动台终端鉴权和定位的原理,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实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特定终端用户群体实现了这一目标,同时该固定区域之外的移动台用户不受该技术体系的影响。文章以区域安全通信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新兴技术展开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针对云计算中异构数据跨源调度传输耗时问题,现有的调度方法很多都是通过启发式算法实现的,通常会引起负载不均衡、吞吐量和加速比较低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在真正进行调度之前进行了数据预取,大大减小了调度时的计算量,从而减小了调度资源开销。然后,更新全部变量,对将要调度的异构数据跨源子数据流质量进行排列,并将其看做子流数据的权重,每次在调度窗口中选择异构多源子流数据中最佳质量的子流数据进行调度传输,直到全部数据子流处理完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方法能够在云环境下对异构数据进行跨源调度,同时具有较高的负载均衡性、吞吐量和加速比。2.提出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算法。云计算中,云平台的资源分配,不仅面对单节点的资源请求,还有面对更复杂的多节点的资源请求,尤其对于需要并行运行或分布式任务的用户,对云集群中节点间的通信都有非常严格的时延和带宽要求。现有的云平台往往是逐个虚拟机进行资源分配,忽略或者难以保障节点间的链路资源,也就是存在云集群多资源分配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云资源描述方法,并且对粒子群云资源分配方法进行改进。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对云资源进行分配,提高了云资源的平均收益和资源利用率,在资源开销方面相比于传统方法减少了至少10%,而且有更短的任务执行时间(30ms以内)。3.提出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无线网络影响因素较多,总是无法避免地产生定位误差,为取得更好的可靠性与精准度,针对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提出一种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构建基于到达时延差的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获取到达时延差信息,根据移动台对应服务基站获取的移动台到达时延差与到达角度数据,利用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多次更新定位估计,结合小波变换,架构到达时延差/到达角度混合定位算法,依据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环境的到达时延差数据采集情况,将估算出的移动台大致位置设定为不同种类定位结果,通过多次估算实现移动台动态定位。选取不同无线网络环境展开移动台动态定位仿真,分别从到达时延测量偏差、区域半径以及移动台与其服务基站间距等角度验证算法定位效果,由实验结果可知,所提算法具有理想的干扰因素抑制能力,且定位精准度较高。4.构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系统。系统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整个系统是完整的,并且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通过SDR软件定义的射频通信架构,实现系统间的通信超融合。对于非授权手机与非授权的SIM卡要进行通信阻塞,同时要对手机与SIM卡分别进行授权,当有非授权手机或者授权手机插入非授权SIM卡进入监管区域中后,要可实现对其通讯的完全屏蔽和定位,软件系统应对非法用户进行控制,所有非法用户的电话、短信、上网都应被记录和拦截。硬件系统主要对顶层模块、时钟模块、CPU接口模块、ALC模块、DAC控制模块进行了设计。同时,本文使用改进的卷积定理算法提高了信号的保真度。5.智能化区域安全体系研究。未来的区域安全管理员还需要对多个进入的移动台终端进行鉴别,解决谁是终端机主、是否有安全威胁、真实身份是什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立智能化区域安全通信体系,并将其保存在存储设备中,该体系可以实现自我学习。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对上述研究工作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满足了特定领域特定场景下的区域安全通信需求。

吴昊昱[2](2021)在《基于OAI的无线网络接入与切换的性能分析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中国进入5G商用元年,移动用户数量飞速增长。与此同时,全球移动用户数已经超过79亿,其中4G用户占比达到了八成。在此背景下,人们对移动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为了提升移动网络性能,改善用户体验,本文基于半实物仿真平台对无线网络的接入与切换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首先,以OAI开源项目为基础结合通用软件无线电外设实现了LTE半实物仿真平台,该仿真平台符合3GPP制定的LTE协议标准。通过信令追踪和日志文件分析等手段可以对用户在无线网络中的接入与切换流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其次,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无线网络的接入与切换问题,针对异构网络切换,本文通过LTE半实物仿真平台对LTE、GSM系统间切换的相关配置参数进行分析。基于小区选择和小区重选算法,提出了一种网络自优化策略,可以提升用户接入基站的优先级,用户驻留率得到显着地提高,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后的网络用户驻留率提升至90%以上。最后,通过分析LTE系统的切换流程以及切换过程中触发的测量事件及其相关影响参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配置的LTE切换优化策略,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LTE系统的平均下行速率提升了45.8%,切换成功率提升至93.75%。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对无线网络参数配置的优化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无线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质量。相关实验测试验证了基于OAI的LTE半实物仿真平台的设计和实现的可行性,并且为日后研究无线网络系统性能和相关关键技术的测试验证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平台。

孙麟[3](2020)在《异构网络中的WiFi卸载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等无线终端的普及,以及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人们对移动通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给蜂窝网络带来的负载日益增长,导致了通信速率低、会话延迟高、高峰时段数据断流等一系列问题。利用Wi Fi(Wireless-Fidelity)网络对蜂窝网络中的数据进行分流,可以将部分蜂窝网络的负载转移到Wi Fi网络中,以解决授权频段拥挤的问题,因此Wi Fi卸载技术已经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对移动网络中的Wi Fi卸载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蜂窝基站和Wi Fi接入点共存的场景,分别提出了基于联盟博弈的Wi Fi卸载算法、基于Q学习和多属性决策的Wi Fi卸载算法以及基于决策树的Wi Fi卸载算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针对蜂窝网络和Wi Fi网络共存的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联盟博弈的Wi Fi卸载算法。该算法将蜂窝网络和Wi Fi网络建模为两类联盟,蜂窝联盟优化资源块分配,Wi Fi联盟优化接入时长分配。综合考虑用户通信速率、花费和通信时延,定义了保证公平性的效用函数模型,并以最大化系统总效用为目标,构建了同时提升系统总效用和用户个体效用的联盟转移准则,以控制用户设备在不同联盟间的转移。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算法,该算法在系统总效用上有较大的提升。(2)针对蜂窝网络用户的移动性问题,将强化学习与多属性决策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Q学习和多属性决策的Wi Fi卸载算法。该算法不仅考虑当前的网络状态,还考虑了用户过去的接入历史,利用Q学习进行最终的卸载决策。通过AHP(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算法得到用户吞吐量、终端功耗、用户花费和通信时延四个属性的权重,通过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算法得到Q学习中的奖励函数,用户结合即时奖励和经验奖励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累积折扣奖励直至收敛。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用户满意度优于传统的Wi Fi卸载算法。(3)针对多个蜂窝基站和Wi Fi接入点重叠覆盖的异构网络场景,将监督学习与多属性决策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决策树的Wi Fi卸载算法。该算法通过AHP和GRA(Grey Relational Analysis)算法计算候选网络的推荐优先级并借此为样本加上标签,利用生成的训练集和特征集训练决策树,用户依据决策树的分类结果进行卸载决策,选择推荐优先级最高的网络进行接入,降低了Wi Fi卸载的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Wi Fi卸载算法,该算法以较低的复杂度保证了用户的Qo S(quality of service)。

吴欢[4](2020)在《基于吸引子的异构接入网络选择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用户数据流量、业务量及终端数量的激增,使得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趋于多网络异构、共存的局面。因此,如何优化现有异构的网络资源、动态地选择合理的接入网策略,同时,在保障用户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减少传输时延、提升系统整体性能及服务质量已成为异构无线网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异构无线网络(P-HN)架构包含WiFi网络、蜂窝网络以及电力线载波通信(PLC)网络。在该网络架构的基础上,围绕如何解决异构网络中多接入网络选择问题展开。首先,利用吸引子网络选择策略,以提高网络吞吐量、保障网络负载合理分布为目的,提出基于吸引子算法的流量卸载策略;其次,以减少网络的传输时延、保障异构网络的可靠性及鲁棒性为目的,提出基于排队时延的吸引子网络选择策略;最后,以保障业务优先级需求、增强网络的可靠性及鲁棒性为目的,提出基于优先级的吸引子网络选择策略。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P-HN网络架构的设计针对异构无线网络中多种接入技术并存引起的网络融合成度不高、传输时延大等问题,提出了包含多种接入网络的P-HN网络架构。首先,研究并分析了现有异构无线网络架构及其接入管理模式,在P-HN基础上提出在数据传输的标准体系里添加能够进行统一传输数据的有效虚拟层(EVL)。EVL实现了不同接入技术的用户在P-HN中无缝地数据传输。接着,针对P-HN的动态网络架构引起的多接入网络选择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生物学的吸引子网络选择策略。该算法考虑到P-HN中接入技术多样异构的特性,充分研究生物学吸引子选择算法的工作原理,将生物学算法中的吸引子参数对应于P-HN的剩余带宽,得到基于剩余带宽的吸引子网络选择策略(RASS)。该策略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自适应地选择最优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最后通过实验仿真表明,基于RASS的P-HN能够合理的分配网络资源,相较于单一传输网络能够减少系统的传输时延,而多种的接入方式保障了 P-HN的鲁棒性。2、P-HN中的流量卸载策略针对流量卸载网络中卸载流量分布不合理、系统吞吐量不高和网络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吸引子的流量卸载策略(OASS)。首先,以蜂窝网络与PLC网络为研究场景,以合理协调小区内流量分布、提高系统吞吐量为目标,设计出基于P-HN的流量卸载模型。其次,综合考虑了蜂窝网络吞吐量和PLC网络吞吐量,并寻找平衡两个网络吞吐量的最优卸载率。仿真结果表明,以卸载率为参数的OASS,可以自适应地选择最优卸载率,协调蜂窝网络与PLC网络的流量分布,解决了流量分布不合理带来的系统吞吐量不高、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系统吞吐量的目的。3、基于排队时延的吸引子网络选择策略针对动态P-HN网络环境中,已有网络接入选择算法灵活性差、计算复杂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排队时延的吸引子网络选择策略(DASS)。首先,以大量数据到达的P-HN为研究场景,以选择最短排队时延网络为目标,设计异构无线网络中双网络排队模型。其次,通过二阶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方程,得到两种网络的排队时延,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双网络排队模型扩展到多网络排队模型,通过多阶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方程得到多网络排队时延集。仿真结果表明,通过使用DASS,系统能够自适应地根据外部环境选择传输网络,尤其是当系统内节点增多或发生故障时,仍然保持较高的传输率,进而保障网络的可靠性与鲁棒性。同时,由于节点可以选择时延最小的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减少了传输时延,缓解网络拥塞。4、基于优先级的吸引子网络选择策略针对实时动态的异构网络中多种用户业务的优先级需求不同,已有接入网选择策略无法动态地保障其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用户优先级的吸引子网络选择策略(PASS)。首先,以动态P-HN为研究场景,在终端用户对不同业务服务质量(QoS)需求不同的基础上,将数据进行优先级分类,建立优先级调度模型,以保障系统中不同用户业务的优先级需求。其次,建立双网络双优先级系统排队模型,并采用3D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方程描述该排队模型的数学特性。最后,将不同优先级用户在不同网络的时延与吸引子路径选择算法相结合得到PASS。仿真表明,PASS在移动场景下和固定场景中均具有极高的正确性,不但保障了不同用户业务的优先级需求还在网络环境发生变化时令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鲁棒性。

杨洋[5](2020)在《基于参数不确定性的异构蜂窝网络能效优化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同构蜂窝网络为满足日益升高的通信服务质量需求,逐渐向异构蜂窝网络演进。同时,无线设备数量爆炸式的增长和各类基站的大规模部署,使得能效的优化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共同目标。现有异构网络能效优化算法都假设能够获得完美的信道状态信息。但由于无线信道环境固有的随机性和无法避免的信道估计误差,上述传统算法在实际无线系统中会引起通信中断。因此,本文研究基于参数不确定性的异构蜂窝网络鲁棒能效优化算法,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为了减小频谱感知对网络传输效率的影响,研究了基于认知的异构蜂窝网络鲁棒资源分配和时长优化算法。首先,基于多用户认知异构网络,建立了认知飞蜂窝网络用户总能效最大的鲁棒资源分配模型。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信道增益的次优子载波分配方案来实现用户与子载波的配对,接着利用泰勒级数展开方法来逼近与优化最优传输时间。然后,利用伯恩斯坦近似法将基于中断的跨层干扰功率约束转换为凸约束。最后,利用Dinkelbach方法和拉格朗日对偶函数法得到最优发射功率,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伯恩斯坦近似法的鲁棒资源分配算法。(2)为了在保证系统鲁棒性的同时延长移动终端运行寿命,研究了基于无线携能的异构蜂窝网络鲁棒资源分配算法,为飞蜂窝用户引入了无线信息与功率同传(Simula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SWIPT)功能,并建立了多变量耦合的非凸能效优化鲁棒资源分配模型。然后,在不知道位置参数统计分布模型的情况下,利用最小最大概率机(Minimax Probability Machine,MPM)方法和Dinkelbach方法分别对中断概率约束和分式目标函数进行凸转换。最后,基于拉格朗日对偶函数法和次梯度更新法,获得了最优功率分流系数和发射功率,并提出了一种基于MPM法的鲁棒资源分配算法。(3)为了提高频谱利用率和接入网络用户数量,研究了基于非正交多址(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和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混合接入模型下的异构蜂窝网络鲁棒资源分配算法。为挖掘频谱效率并改善小区边缘用户的通信体验,基于NOMA/OFDMA混合接入方式,建立多个飞蜂窝网络最大化最小公平能效的资源分配问题。然后,利用最坏情况准则对传输速率表达式和跨层干扰功率中的信道不确定性进行凸转换,利用变量松弛法将原混合整型变量问题转换为凸问题。最后,基于凸优化理论和次梯度更新法,获得了最优的发射功率和子载波分配策略,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变量松弛法的鲁棒资源分配算法。

冯秦伟[6](2020)在《异构认知无线网络中的接纳控制算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其承载业务的多样化,使得无线通信资源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无线通信信道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导致当用户接入无线网络时可用的无线频谱资源越来越“捉襟见肘”。如何高效的提高无线频谱资源利用率,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业务和终端实现精准服务于用户的需求成为了当今及未来移动无线通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同时,随着无线通信系统所面临的多用户业务种类呈爆发式的增长对移动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单一的网络业务类型已无法满足于现在无线通信多维度多元化的发展进程和决策标准,融合了多种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网络的出现解决了传统网络存在的缺点也弥补了自身的不足。但是,有限的频谱资源与不断增长的用户业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如何利用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技术有效的解决频谱资源短缺这一严重的供需矛盾成为了当今研究的热点;其次,如何以QoS为主体作为优化用户的目标成为接纳控制的主要研究方向。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了在三种不同系统模型下的接纳控制算法策略,并对算法的性能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主要工作以及研究成果如下:首先,针对新到业务与切换业务之间、运营商与运营商之间以及用户与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提出基于种群竞争的接纳控制算法。本文分析了在多种RAT重叠网络存在的情况下,将用户数与业务量增长的关系作为竞争关系的分布式网络架构模型。分析表明:引入种群竞争关系有利于均衡用户数与业务量增长之间的关系,这种均衡的关系可以最大化接纳用户的数量,而且分布式的架构可以灵活的改变均衡关系。然而,该算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当竞争关系达到平衡状态时,受到新到业务和切换业务的影响这种平衡的状态就会发生改变,当再次达到平衡时则用户的QoS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次,针对在相同时间内的同频段中既不对主用户产生影响又能最优化次级用户QoS的需求,同时解决接纳控制中的NP问题,本文则提出了联合功率的接纳控制算法。利用Benders分解理论将其分解为功率控制和用户的接纳两个问题,对系统中的指标进行优化处理。通过对吞吐量和中断率两个指标进行了仿真分析,依据约束条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次级用户移除准则,在保证次级用户QoS的同时也使得次级用户接入网络的数量达到了理想值。最后,针对宏基站和微基站重叠覆盖区域下,如何能够将新到业务和切换业务最优化接入网络,提出基于半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接纳控制算法。通过MATLAB对种群竞争的接纳控制算法、联合功率的接纳控制算法以及基于半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接纳控制算法进行数值分析。从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半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接纳控制算法既解决了种群竞争下对用户QoS的影响问题,又解决了联合功率的接纳控制算法移除次级用户而引起其它网络拥塞的问题,在算法改进之后在能效和网络效益上均达到了预期目标。

冀磊[7](2019)在《面向无人机群辅助的异构网络无线资源管理》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各种智能设备的高速发展,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中终端设备的类型与数量都将猛增,与此同时,这些智能设备的接入也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业务类型。这些现状都在不断地加重着蜂窝网络的负担,特别是当面临自然灾害或者突发型的区域业务猛增时,这些区域原本就处于瘫痪或者超负荷的地面无线通信基础设施将面临更大的危机。考虑到无人机空中基站群相比其它应急通信方式的诸多优势,本文将使用无人机空中基站来解决这些区域的信号覆盖问题,并且为这些区域内的用户终端提供业务接入服务。然而,高效部署无人机空中基站群仍旧面临着诸多挑战,而本文探究了无人机群辅助蜂窝网络的无线资源管理问题,重点研究了无人机平台在引入毫米波传输技术以及无线回传技术之后的资源管理方法以及匹配业务流的异构网络资源协同调度方法。各章按照“架构设计—技术方案”的总分层次展开,各研究内容按照“背景与需求—理论与方法—实验与验证”的顺序逐一介绍,文章的创新工作与贡献主要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1.支持毫米波频段的无人机群资源管理架构针对无人机平台与毫米波传输技术相结合所带来的难题,本文分别从干扰环境、能效优化问题、无人机平台与用户间的双边移动性这三个方向展开了详细分析。针对这些难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层级化的无人机无线资源管理架构。此外,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动态3D干扰图方法来解决无人机网络强动态的干扰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五种典型的机群无线资源管理场景。通过对这五种场景的仿真评估,验证了毫米波在无人机平台上使用的可行性。相关研究为解决无人机平台在救灾援护、物联网以及蜂窝增强等场景中的无线资源管理问题提供了借鉴。2.无人机群辅助的异构无线网络的回传链路优化方法针对无人机群异构小蜂窝在部署时必须采用无线回传并且无人机的复杂运动特性会急剧影响回传链路性能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高效的毫米波波束对准方法。本文首先利用无人机飞行动力学理论分析了无人机在不同飞行模式下对相控阵天线法向偏移的角度影响,之后,建模分析了这个角度偏移对于波束失准概率所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设计了基于互熵理论的快速波束对准方法。软件仿真和实验床仿真结果表明,使用这种波束对准方法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由于无人机飞行姿态对毫米波回传链路性能的影响。3.无人机群辅助蜂窝网络接入与回传联合资源管理方法针对部署无人机基站群时在用户接入侧和基站间回传侧之间存在严重干扰的问题,本文给出了该场景下的接入与回传联合资源管理方法。首先,本文分别针对带内回传至地面、带外回传至地面和回传至系留无人机这三种模式的干扰环境进行分析,并且在LoS和NLoS的不同传播特性下分别给出了相应的问题建模。之后,本文分别针对这三种模式给出了用户接入侧和空中基站数据回传侧的联合资源管理问题的闭式解。仿真结果显示通过回传至系留无人机的方法可以带来更高的链路性能和系统吞吐量。4.基于匹配业务流的资源协同调度方法针对包含无人机基站在内的异构网络环境中多种制式共存的资源供给方和多样化业务需求的资源需求方之间的双方供需资源调度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匹配业务流的资源协同调度方法。首先,本文将网络侧的问题建模为匹配博弈问题,之后,通过改进的延迟接受算法给出了网络资源与业务流的稳定匹配关系。进一步,本文利用获得的匹配关系将用户侧的问题建模为多目标优化问题,并且利用提出的迭代算法对用户侧的最优资源调度方案进行求解。软件仿真和实验床仿真结果表明,使用所提基于匹配流的资源协同调度策略能够有效地保证网络的稳定并且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杨欣[8](2018)在《无线自组网MAC层协议及跨层协同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无线自组织网络(Wireless Ad Hoc Networks,WANET)是一种无固定设备支持的自组织、自管理的网络系统,目前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并且依然极具发展潜力。WANET不仅在国防军事上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也大量应用在民用活动中,比如探险救援、道路监测、灾情预防等。随着日益丰富的无线通信及网络传输新技术、新概念的引进和融入,WANET系统发展呈现出应用场景丰富化、功能多样化、系统设计复杂化的趋势。因此,如何提升WANET的传输吞吐量、时延以及能耗等方面的综合性能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针对WANET中的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接入、跨层协同传输等技术热点,从多信道传输、高能效MAC协议设计、高动态场景接入和物理层/MAC层/网络层架构四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从而达到提升WANET系统性能的目的。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贡献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针对多信道场景下的多跳传输中节点接入问题,提出了一种包含辅助中继节点选择传输策略的MAC层协议及相关信道分配算法。该协议基于多信道多跳传输技术进行接入时隙设计,合理并充分的对中继节点及辅助节点的空闲时隙加以利用,从而在中继时可选择最佳节点进行传输;本协议中提出的信道公平分配策略基于信道状态信息来信道分配以使得增益最大化,并结合传输环境因素加以优化。在多信道多跳WANET场景中进行的仿真分析可以证明其对网络吞吐量、时延以及传输公平性的提高。(2)针对当前单一类型的MAC协议的传输性能不足以及WANET系统对低能耗的迫切需求,提出了基于MAC层功率控制的混合类接入协议。该协议分别在传统载波侦听和时分复用传输机制的基础上,进行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传输需求,对二者进行优化改进,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后设计出新的MAC层协议,使其在竞争阶段减少了不必要的开销和控制信息传输次数,在非竞争阶段增加了对空闲时隙的利用率。通过分析证明该协议相比现有同类协议,不但可以节省传输能耗,还能够提高网络吞吐量。(3)针对WANET的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即飞行自组网(Flying Ad Hoc Networks,FANET)中的传输特性与动态组网需求,设计了一种高效、低能耗的MAC层协议,并基于该协议针对高动态捷变网络三维情景进行优化设计。该协议结合了FANET中的应用场景高动态化、立体化等特点及低功耗需求,将收发阶段的传输机制分别进行独立设计,使之提高了FANET的传输性能,降低能耗以延长节点全生命周期。相比现有同类协议,本章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高速移动网络的能耗、提高网络吞吐量。(4)针对WANET中单层传输架构的网络特性局限性,提出了“MAC层-物理层”双层传输架构以及“网络层-MAC层-物理层”三层传输架构。通过分析跨层协同传输技术在WANET系统中的重要性,首先在双层架构中设计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编码缓存的多址接入机制,使得网络能够在低负载阶段利用空闲时隙进行缓存,以降低高负载时网络的传输压力,能够应对突发的高负载通信情况;进而将网络层引入跨层协同传输架构,可以利用网络层路由信息来进行节点位置及距离信息获取,并根据所得到的节点信息结合MAC层与物理层来调节传输功率,最终达到高效传输的目的。

陈维俊[9](2016)在《4G LTE无线网络组网及维护》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发展,老旧的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手机上网等移动通信中的数据传输的需求,于是4G移动通信技术应运而生,其高速率及高带宽用于满足用户越来越平凡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而LTE技术俗称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也就是所说的4G技术,它是由3GPP组织定制的通用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标准的长期演进。3GPP所提出的整体4G解决方案为无线接入技术LTE加上核心网络架构EPC,而整体网络体系的名称实际为EPS,由于LTE名称使用起来更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宣传推广更加方便,目前面向普通用户的宣传统一使用LTE来称呼整个系统。而实际运营中的4G系统有FDD-LTE与TDD-LTE两种,FDD-LTE与TDD-LTE其实是双工方式的不同,这两类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其中TDD-LTE技术是我们国家大力推广发展的技术。本文首先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的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且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开始讲起,通过对历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单介绍来了解4G技术的由来及发展前景、研究意义,接着第二章会对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先会从4G的无线接入技术开始讲起:TDD-LTE、FDD-LTE。接着是4G技术的核心网部分,新老核心网的对比、同网融合运行及升级替换等。第三章节会介绍浙江移动公司现网的本地网无线侧情况,从GSM、TD-SCDMA、TDD-LTE现网的融合组网情况说起,再到现网的组网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网中LTE建设中需要考虑问题,如LTE网络质量规划、LTE网络覆盖问题、LTE网络容量归属、LTE网络的功率控制及干扰等问题,最后讨论未来LTE网络的发展方向及前景。第四章会介绍浙江移动公司4G下的EPC核心网的组建,现网中2G/3G与4G核心网的融合,接入4G后一些业务处理上的变化及EPC核心网的一些功能上的改进与改变。4G网络下的传输网的介绍,先会从最基础的传输技术开始讲起,初步介绍现在已经成熟使用的传输技术及新发展起来的技术,如早期成熟的SDH技术以及从3G时段开始慢慢普及的PTN技术。以及当接入网速率提高后传输网如何提供高带宽的保证及对应4G网络特性的传输网相应的改造。第五章将会介绍4G网络下的语音解决方案:作为全IP的数据网络下对语音通信的几种解决方案,及CSFB、单卡双待、VoLTE这几种方案之间的相互对比,最后找出4G网络各阶段合适的语音解决方案。最后一章将会分析4G网络今后的发展方向,各大运营商如何建设才能最有利于未来的发展,同时考虑下一代移动通信的会有那些技术提升和革新。

邓强[10](2010)在《异构无线网络中的接纳控制与垂直切换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层出不穷的无线技术共同为用户提供泛在、异构的网络环境。为实现未来无线通信发展的最终目标,容纳急剧增加的移动通信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多媒体业务服务,不同类型相互重叠覆盖的各种无线网络就必然要融合到一起协同工作,形成一个统一的异构无线网络系统。无线资源管理技术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系统性能,需要首先解决许多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其中的接纳控制技术和垂直切换技术。异构无线网络在异构接入技术、重叠网络架构、多业务流量负载以及用户移动性等方面的特点给无线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异构网络环境下的各种需求。利用重叠网络架构实现异构网络间的负载均衡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同接入网络在业务能力和技术方面有很大区别,而终端用户业务类型多样化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如何根据各接入网络技术特点和网络状态接纳不同业务类型的用户,在保证其服务质量的同时最优化无线资源的利用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此外,垂直切换技术与联合无线资源管理关系紧密,使用垂直切换技术优化无线资源管理,提高用户满意度、实现负载均衡并提高系统吞吐量也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认知无线电通过支持多个空中接口和协议来提高频谱利用率,促进异构无线网络融合,而接纳控制技术是保证频谱资源最优化利用的关键实现技术。本文围绕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如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基于异构无线网络的重叠网络架构,提出一种联合垂直切换的接纳控制机制。从运营商角度出发,将垂直切换作为一种无线资源管理工具来优化联合接纳控制机制。为保证切换用户的性能,将服务质量参数建模为链路效用函数,切换信令开销建模为代价函数,使用效用函数作为垂直切换的触发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联合垂直切换的接纳控制机制,并对平均网络收益和阻塞率等性能指标进行了建模分析。仿真比较了联合垂直切换的接纳控制机制与贪婪接纳控制机制和基于门限值接纳控制机制的性能,考虑了实时和非实时两种典型切换用户类型对接纳控制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联合垂直切换的接纳控制机制能够有效减轻网络拥塞,实现负载均衡,提高整个网络系统的收益。(2)基于异构无线网络的互补特性和用户业务类型多样化,对异构无线网络中区分业务类型的联合接纳控制机制进行研究。基于半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理论,提出异构无线网络中区分业务类型的接纳控制理论模型,规定了不同类型业务的接纳控制行为并推导了系统状态转移概率。并进一步从用户角度对不同类型业务服务质量要求和网络状态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接纳效用评估方法,在保证各类业务接入和切换成功率的基础上,推导出接纳效用最大的最优接纳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模糊逻辑的接纳效用评估能够有效反映网络状态动态变化对接纳控制的影响,最优接纳控制策略在平均接纳效用方面明显优于不考虑业务区分的接纳控制机制,并且能严格保证各类业务的接入和切换成功率。(3)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基于效用的垂直切换机制为用户选择更好的接入网络以满足其服务质量要求,同时优化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的使用。切换过程中的性能指标用收益函数表示,信令代价和连接的阻塞率用损失函数表示,切换过程中获得的净收益用利润函数表示。垂直切换触发规则和切换决策算法充分考虑不同类型业务的特性,并以获得最大利润作为决策依据。通过对实时和非实时两类业务进行仿真,其结果表明基于效用的垂直切换机制能够有效降低连接阻塞率和掉话率,减小切换次数,而且使用垂直切换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系统吞吐量、实现异构网络间负载均衡。(4)在认知无线电网络中,当授权用户的频带未被使用时,认知用户将利用该频带进行通信,从而提高频带资源的利用率,缓解日益匮乏的频谱资源。为保证授权用户接入成功率的同时最大化接纳认知用户的网络收益,提出一种适用于认知无线电网络的最优接纳控制机制。该机制被建模为半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定义了授权用户和认知用户的状态空间和接纳控制行为空间,推导了系统状态转移概率和网络收益函数,最后采用线性规划算法求解最优的接纳控制策略,并证明了该算法的收敛性。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完全共享接纳控制机制和基于门限值的接纳控制机制,最优接纳控制机制能够极大提高认知用户网络收益,并能严格保证授权用户接入成功率。

二、AN OPTIMIZED SCHEME FOR FAST HANDOFF IN IP-BASED CDM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N OPTIMIZED SCHEME FOR FAST HANDOFF IN IP-BASED CDM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移动通信系统
        1.2.2 通信系统与通信终端
        1.2.3 区域安全通信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安全通信理论基础
    2.1 移动通信研究对象
        2.1.1 2G移动通信技术
        2.1.2 3G移动通信技术
        2.1.3 4G移动通信技术
        2.1.4 5G移动通信技术
    2.2 SDR设备原理
    2.3 云计算技术
        2.3.1 虚拟化
        2.3.2 云计算安全
        2.3.3 云计算与通信的超融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
    3.1 相关研究
    3.2 算法模型
        3.2.1 异构多源数据的预取
        3.2.2 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
    3.3 实验与分析
        3.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方法
    4.1 相关研究
    4.2 算法模型
    4.3 实验与分析
        4.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
    5.1 相关研究
    5.2 基于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
        5.2.1 TDOA下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
        5.2.2 融合及平滑过渡
        5.2.3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
        5.2.4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流程
    5.3 实验仿真分析
        5.3.1 实验环境与评估指标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安全通信系统设计
    6.1 软件系统设计
        6.1.1 功能设计
        6.1.2 界面设计
        6.1.3 信令模组设计
    6.2 硬件系统重要模块设计
        6.2.1 时钟模块设计
        6.2.2 CPU接口模块设计
        6.2.3 ALC模块设计
        6.2.4 DAC控制模块设计
    6.3 实验部署与验证
        6.3.1 实时控制过程和验证
        6.3.2 传输验证实验设计
        6.3.3 实验设备部署
        6.3.4 天馈系统实验方案
        6.3.5 实验安全事项
        6.3.6 实验环境要求
        6.3.7 实验验证测试及调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OAI的无线网络接入与切换的性能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LTE系统的切换技术原理
    2.1 切换类型概述
    2.2 S1接口切换技术
    2.3 X2接口切换技术
    2.4 切换触发事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OAI的LTE半实物仿真平台的实现
    3.1 OAI概述
        3.1.1 OAI的整体架构
        3.1.2 OAI的源码分析
    3.2 基于OAI的仿真平台搭建
        3.2.1 软件架构
        3.2.2 硬件架构
        3.2.3 LTE半实物仿真平台的实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异构网络下的切换策略研究
    4.1 小区选择和小区重选
        4.1.1 小区选择过程分析
        4.1.2 小区重选算法分析
        4.1.3 影响小区选择和小区重选的关键参数分析
    4.2 LTE和GSM系统之间的切换研究
        4.2.1 基本原理概述
        4.2.2 基于LTE半实物仿真平台的验证
    4.3 GSM网络自优化策略
        4.3.1 系统模型
        4.3.2 邻小区信息嗅探
        4.3.3 对比测试
        4.3.4 优化结果与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X2接口的LTE切换策略研究
    5.1 基于A3事件的切换策略分析
        5.1.1 A3事件的触发过程分析
        5.1.2 基于LTE仿真平台的A3事件分析
    5.2 关于LTE下行速率的分析与优化
        5.2.1 系统模型
        5.2.2 问题分析
        5.2.3 优化方案
        5.2.4 结果分析
    5.3 关于切换成功率的分析和优化
        5.3.1 系统模型
        5.3.2 问题分析
        5.3.3 优化方案
        5.3.4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异构网络中的WiFi卸载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1.2 研究背景
    1.3 卸载优化目标
    1.4 研究现状
        1.4.1 基于系统容量优化的WiFi卸载
        1.4.2 基于成本优化的WiFi卸载
        1.4.3 基于功耗优化的WiFi卸载
        1.4.4 基于速率优化的WiFi卸载
        1.4.5 基于连续性优化的WiFi卸载
    1.5 论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蜂窝网络的数据卸载技术
    2.1 引言
    2.2 非延迟容忍卸载
        2.2.1 基于WiFi接入点的非延迟容忍卸载
        2.2.2 基于D2D通信的非延迟容忍卸载
    2.3 延迟容忍卸载
        2.3.1 基于WiFi接入点的延迟容忍卸载
        2.3.2 基于D2D通信的延迟容忍卸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联盟博弈的WiFi卸载算法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2.1 效用函数
        3.2.2 蜂窝用户效用
        3.2.3 WiFi用户效用
        3.2.4 优化模型
    3.3 基于联盟博弈的WiFi卸载算法
        3.3.1 联盟博弈模型
        3.3.2 算法步骤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Q学习和多属性决策的WiFi卸载算法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3 基于Q学习和多属性决策的WiFi卸载算法
        4.3.1 Q学习
        4.3.2 AHP算法
        4.3.3 TOPSIS算法
        4.3.4 算法步骤
    4.4 仿真与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决策树的WiFi多属性卸载决策算法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
    5.3 基于决策树的WiFi卸载算法
        5.3.1 训练数据获取
        5.3.2 决策树算法
    5.4 仿真与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程序清单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基于吸引子的异构接入网络选择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异构网络的提出
        1.1.2 现有异构网络的架构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方式
        1.2.2 异构无线网络的资源管理
        1.2.3 异构无线网络的接入选择策略
        1.2.4 保障QoS的接入选择策略
    1.3 异构无线网络的挑战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组织结构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论文组织结构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异构自适应接入网模型的构建
    2.1 无线网络融合架构
        2.1.1 相关研究
        2.1.2 融合架构模式
        2.1.3 融合接入网管理模式
    2.2 异构网络(P-HN)模型
        2.2.1 数据包格式转化模块
        2.2.2 控制模块
    2.3 吸引子选择算法
        2.3.1 算法的生物学原理
        2.3.2 吸引子选择算法的数学模型
        2.3.3 吸引子选择模型中的活性因子
    2.4 基于吸引子算法的网络选择策略
        2.4.1 系统模型
        2.4.2 P-HN网络中的吸引子算法模型
        2.4.3 P-HN中吸引子选择过程
        2.4.4 活性因子表达式
    2.5 仿真结果与分析
        2.5.1 P-HN融合仿真
        2.5.2 吸引子选择策略仿真
    2.6 本章小结
    2.7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异构网络中基于吸引子的流量卸载策略
    3.1 问题的提出
    3.2 P-HN的流量卸载模型
    3.3 P-HN中的吞吐量
        3.3.1 PLC网络的吞吐量
        3.3.2 蜂窝网络的吞吐量
    3.4 基于吸引子的流量卸载策略
        3.4.1 流量卸载的数学表达
        3.4.2 算法实现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1 参数设置
        3.5.2 仿真结果
    3.6 本章小结
    3.7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异构网络中基于用户排队时延的网络选择策略
    4.1 问题的提出
    4.2 网络模型及问题推导
        4.2.1 网络模型
        4.2.2 问题的推导
    4.3 基于排队时延的吸引子网络选择策略
        4.3.1 选择策略的数学表达
        4.3.2 活性因子的映射
        4.3.3 网络选择策略实现过程
    4.4 仿真与分析
        4.4.1 双网络选择模型仿真与分析
        4.4.2 多网络选择模型仿真与分析
        4.4.3 接入网络策略的仿真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4.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异构网络中基于业务优先级的网络选择策略
    5.1 优先级网络选择模型及推导
        5.1.1 异构网络优先级队列管理模型
        5.1.2 异构网络中双优先级队列模型
        5.1.3 双优先级队列模型的推导
    5.2 基于优先级的网络选择策略
        5.2.1 网络选择模型的数学表达
        5.2.2 活性因子的映射
        5.2.3 网络选择策略实现过程
    5.3 仿真与分析
        5.3.1 仿真场景
        5.3.2 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主要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附录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基于参数不确定性的异构蜂窝网络能效优化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异构蜂窝网络概述
        1.2.1 异构蜂窝网络概念
        1.2.2 异构蜂窝网络分类
        1.2.3 异构蜂窝网络传输类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工作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无线通信前沿技术概述
    2.1 引言
    2.2 认知无线电技术
        2.2.1 认知无线电特性
        2.2.2 认知无线电功能
        2.2.3 认知无线电网络结构
    2.3 无线携能技术
        2.3.1 无线携能传输结构
        2.3.2 无线携能资源分配结构
        2.3.3 无线携能的使能技术
    2.4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
        2.4.1 非正交多址接入分类
        2.4.2 非正交多址接入优势
        2.4.3 非正交多址接入的挑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认知的异构网络鲁棒资源分配和时长优化算法
    3.1 引言
    3.2 系统建模及分析
        3.2.1 系统建模描述
        3.2.2 名义优化模型
        3.2.3 传输时间的影响
        3.2.4 频谱感知不确定性的影响
        3.2.5 信道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
        3.2.6 鲁棒资源分配模型
    3.3 鲁棒资源分配算法
        3.3.1 最优子载波分配
        3.3.2 最优传输时间求取
        3.3.3 鲁棒功率分配算法
    3.4 性能分析
        3.4.1 计算复杂度分析
        3.4.2 灵敏度分析
    3.5 仿真结果及分析
        3.5.1 所提算法性能分析
        3.5.2 算法对比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无线携能的异构网络鲁棒资源分配算法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及分析
        4.2.1 系统建模描述
        4.2.2 名义优化模型
        4.2.3 鲁棒资源分配模型
    4.3 非凸模型的转换
        4.3.1 干扰中断概率转换
        4.3.2 能效中断概率转换
    4.4 鲁棒资源分配算法
        4.4.1 最优功率分流系数求取
        4.4.2 最优发射功率分配
        4.4.3 鲁棒资源分配算法
    4.5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1 所提算法性能分析
        4.5.2 算法对比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NOMA/OFDMA的异构网络鲁棒资源分配算法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及分析
        5.2.1 系统建模描述
        5.2.2 名义优化模型
        5.2.3 谱感知不确定性的影响
        5.2.4 信道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
        5.2.5 鲁棒资源分配模型
    5.3 非凸模型的转换
        5.3.1 数据传输链路不确定性参数凸转换
        5.3.2 干扰链路不确定性参数凸转换
        5.3.3 混合整数变量凸转换
    5.4 鲁棒资源分配算法
        5.4.1 最优发射功率及子载波分配
        5.4.2 鲁棒资源分配算法
    5.5 仿真结果及分析
        5.5.1 所提算法性能分析
        5.5.2 算法对比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6)异构认知无线网络中的接纳控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历程
        1.1.2 异构认知无线网络发展历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2 CRN和接纳控制相关内容概述
    2.1 CRN概述、架构以及关键技术
        2.1.1 CRN概述
        2.1.2 CRN架构
        2.1.3 CRN关键技术
    2.2 无线资源管理
        2.2.1 无线资源管理模型
        2.2.2 垂直切换过程
    2.3 接纳控制研究
        2.3.1 接纳控制概述
        2.3.2 典型的接纳控制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异构CRN模型中的接纳控制算法
    3.1 种群竞争的接纳控制算法
        3.1.1 系统建模
        3.1.2 接纳控制算法策略
    3.2 联合功率的接纳控制算法
        3.2.1 系统建模
        3.2.2 接纳控制算法策略
    3.3 半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接纳控制算法
        3.3.1 系统建模
        3.3.2 接纳控制算法策略
    3.4 本章小结
4 算法性能仿真与分析
    4.1 仿真环境及参数设置
    4.2 仿真结果分析
        4.2.1 种群竞争算法下的仿真分析
        4.2.2 联合功率下的仿真分析
        4.2.3 改进后的接纳控制算法下的仿真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研究总结
    5.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面向无人机群辅助的异构网络无线资源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通信产业的黄金时代
        1.1.2 无线通信面临的问题与瓶颈
        1.1.3 可能的突破方向
    1.2 研究现状
        1.2.1 HetNet系统中无线资源管理
        1.2.2 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无人机辅助蜂窝网资源管理架构设计
    2.1 引言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相关研究工作
        2.1.3 本章理论创新与研究贡献
    2.2 架构总体设计
        2.2.1 架构需求与应用场景
        2.2.2 基于层级化结构的架构设计
    2.3 架构设计难点与几点考虑
        2.3.1 干扰管理
        2.3.2 双边移动性管理
        2.3.3 能效优化
        2.3.4 资源复用方式与场景
    2.4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2.4.1 仿真场景与参数设置
        2.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2.5 未来展望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人机辅助蜂窝网回传链路性能优化方案
    3.1 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相关研究工作
        3.1.3 本章理论创新与研究贡献
    3.2 系统模型
        3.2.1 信道模型
        3.2.2 码本构建
        3.2.3 问题建模
    3.3 无人机波束失准分析
        3.3.1 法向角度偏移分析
        3.3.2 波束失准概率分析
    3.4 无人机基站快速波束对准方法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1 软仿结果与分析
        3.5.2 实验床仿真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人机辅助蜂窝网络接入与回传联合资源管理
    4.1 引言
        4.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4.1.2 相关研究工作
        4.1.3 本章理论创新与研究贡献
    4.2 系统模型
        4.2.1 回传模式与性能指标
        4.2.2 问题建模
    4.3 用户接入和回传联合最优资源分配方法
    4.4 仿真分析
        4.4.1 仿真场景和参数设置
        4.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匹配业务流的资源协同调度策略
    5.1 引言
        5.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5.1.2 相关研究工作
        5.1.3 本章理论创新与研究贡献
    5.2 系统模型
    5.3 网络侧与用户侧联合供需问题建模分析
        5.3.1 网络侧稳定匹配问题与解法
        5.3.2 用户侧多目标优化问题与解法
    5.4 软件仿真分析
        5.4.1 仿真场景设置
        5.4.2 仿真结果
    5.5 实验床仿真分析
        5.5.1 实验床设计
        5.5.2 仿真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与获奖情况

(8)无线自组网MAC层协议及跨层协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无线自组网研究及应用
        1.1.2 无线自组网结构
    1.2 接入及跨层协同技术关键问题及研究意义
        1.2.1 MAC层协议研究现状及挑战
        1.2.2 典型MAC协议性能分析
        1.2.3 无线自组网跨层协同技术
    1.3 仿真环境概述
    1.4 本文结构及研究内容
2 基于辅助节点及信道分配机制的MAC层协议
    2.1 多信道传输简介
        2.1.1 多信道技术
        2.1.2 WANET中多信道特点与挑战
    2.2 协议架构设计
        2.2.1 基于辅助节点的接入机制设计
        2.2.2 基于多信道MAC协议的信道分配算法
    2.3 协议性能评估分析
        2.3.1 性能数据分析
        2.3.2 仿真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功率控制的混合低能耗MAC协议设计
    3.1 混合类MAC协议及其功率控制
        3.1.1 混合MAC协议简介
        3.1.2 混合MAC协议发展现状
        3.1.3 MAC层功率控制作用
    3.2 TCH-MAC协议架构设计
        3.2.1 信息传输架构
        3.2.2 基于MAC层功率控制架构
    3.3 协议性能评估分析
        3.3.1 TCH-MAC性能分析
        3.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飞行自组网的高效MAC层接入机制
    4.1 FANET性能需求
        4.1.1 FANET应用场景
        4.1.2 FANET性能需求及分析
    4.2 高效低能耗MAC协议架构设计
        4.2.1 传感器节点发送阶段
        4.2.2 传感器节点接收阶段
        4.2.3 协议性能仿真及分析
    4.3 快速移动三维情景优化
        4.3.1 协议详细设计
        4.3.2 协议性能及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跨层协同传输的接入机制研究
    5.1 跨层协同传输技术
        5.1.1 协同传输技术
        5.1.2 跨层协同传输性能优势
        5.1.3 高效跨层协同技术
    5.2 高传输性能跨层模型设计
        5.2.1 模型架构及流程
        5.2.2 传输模型性能与仿真分析
    5.3 低能耗跨层传输模型设计
        5.3.1 传输系统模型设计
        5.3.2 性能及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内容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9)4G LTE无线网络组网及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1.2.1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1.2.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1.2.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1.2.4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架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4G技术
    2.1 LTE本地网技术
        2.1.1 LTE产生背景
        2.1.2 LTE技术介绍
        2.1.3 TD LTE与FDD LTE
        2.1.4 全球LTE的发展状况
        2.1.5 本章小结
    2.2 4G核心网EPC
        2.2.1 EPC简要介绍
        2.2.2 EPC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浙江移动本地网无线组网分析
    3.1 组网现状
    3.2 GSM、TD、LTE融合现状
    3.3 LTE发展方向
        3.3.1 LTE网络质量规划
        3.3.2 LTE的网络覆盖
        3.3.3 LTE无线网络容量规划
        3.3.4 LTE网络的功率控制和干扰分析
    3.4 浙江移动4G无线网络维护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浙江移动4G核心网与传输网分析
    4.1 浙江公司4G网络下的核心网
        4.1.1 4G核心网EPC
        4.1.2 EPC网络下的智能化增强
        4.1.3 EPC网络下的计费方式
    4.2 浙江移动传输网介绍
        4.2.1 4G下的传输网支持
        4.2.2 PTN介绍
        4.2.3 PTN组网与业务模型
        4.2.4 LTE下的PTN保护方案
        4.2.5 LTE的传输配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4G技术下的语音业务解决方案
    5.1 CSFB方案
    5.2 单卡双待方案
    5.3 VoLTE解决方案
    5.4 三方案对比
第六章 展望与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异构无线网络中的接纳控制与垂直切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的主要贡献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1.4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技术概述
    2.1 引言
    2.2 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架构
    2.3 无线网络资源管理
        2.3.1 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
        2.3.2 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
        2.3.2.1 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的特点
        2.3.2.2 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研究进展
    2.4 接纳控制
        2.4.1 移动通信网络接纳控制
        2.4.2 异构无线网络接纳控制
    2.5 垂直切换
        2.5.1 切换分类
        2.5.2 切换阶段
        2.5.3 切换算法
    2.6 本章小结
    2.7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异构无线网络中联合垂直切换的接纳控制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系统模型
    3.4 联合垂直切换的接纳控制
        3.4.1 切换效用分析
        3.4.2 联合接纳控制
        3.4.3 性能分析
    3.5 仿真与分析
        3.5.1 参数设置
        3.5.2 仿真结果
        3.5.2.1 切换用户业务类型
        3.5.2.2 网络参数
    3.6 本章小结
    3.7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异构无线网络中区分业务类型的联合接纳控制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网络模型及容量区域分析
        4.3.1 WLAN容量区域分析
        4.3.2 CDMA蜂窝网络容量区域分析
    4.4 区分业务接纳控制模型
        4.4.1 状态空间
        4.4.2 决策时刻和接纳控制行为
        4.4.3 状态转移概率
        4.4.4 策略及性能标准
    4.5 接纳效用评估及最优接纳控制策略
        4.5.1 基于模糊逻辑的接纳效用评估
        4.5.2 最优接纳控制策略
    4.6 仿真与分析
        4.6.1 参数设置
        4.6.2 仿真结果
    4.7 本章小结
    4.8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异构无线网络中基于垂直切换的优化资源管理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3 系统模型
        5.3.1 状态空间集合
        5.3.2 行动集合
        5.3.3 切换效用分析
    5.4 垂直切换决策
        5.4.1 垂直切换触发规则
        5.4.2 垂直切换决策算法
    5.5 仿真与分析
        5.5.1 参数设置
        5.5.2 仿真结果
        5.5.2.1 垂直切换算法
        5.5.2.2 实时业务
        5.5.2.3 非实时业务
    5.6 本章小结
    5.7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最优接纳控制
    6.1 引言
    6.2 相关工作
    6.3 系统模型
    6.4 半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模型
        6.4.1 系统状态和状态空间
        6.4.2 接纳行为和行为空间
        6.4.3 决策时刻
        6.4.4 状态转移概率
        6.4.5 收益和代价函数
    6.5 线性规划算法
    6.6 仿真与分析
        6.6.1 参数设置
        6.6.2 仿真结果
    6.7 本章小结
    6.8 本章参考文献
结束语
缩略词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在攻博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AN OPTIMIZED SCHEME FOR FAST HANDOFF IN IP-BASED CDM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D]. 赵盛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09)
  • [2]基于OAI的无线网络接入与切换的性能分析与优化[D]. 吴昊昱.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异构网络中的WiFi卸载算法研究[D]. 孙麟.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4]基于吸引子的异构接入网络选择策略研究[D]. 吴欢.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5]基于参数不确定性的异构蜂窝网络能效优化算法研究[D]. 杨洋.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6]异构认知无线网络中的接纳控制算法研究[D]. 冯秦伟.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7]面向无人机群辅助的异构网络无线资源管理[D]. 冀磊.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1)
  • [8]无线自组网MAC层协议及跨层协同技术研究[D]. 杨欣.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9]4G LTE无线网络组网及维护[D]. 陈维俊.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6(01)
  • [10]异构无线网络中的接纳控制与垂直切换研究[D]. 邓强.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基于 IP 的 CDMA 无线通信网络中快速切换的优化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