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茎的解剖

毛竹茎的解剖

一、厚皮毛竹茎秆的解剖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朱志勇[1](2019)在《花龟竹的表型和光合生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龟竹(Phyllostachys edulis‘Mira’)属于禾本科(Gramineae)刚竹属(Phyllostachys)类珍稀奇异新品种,是我国优质的观赏植物。秆、枝、叶均具有黄色纵条纹,秆下部龟甲状,形态优美,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观赏价值。本研究通过对花龟竹进行表型性状调查,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再进行光合生理研究,与龟甲竹(Phyllostachys edulis‘Heterocycla’)之间的差异做比较分析,揭示花龟竹独特的表型性状和光合生理特征,旨在为其引种、繁育、对竹类同类型秆色变异机理及应用开发提供理论支持,以进一步来定向培育或筛选应用优良的观赏竹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花龟竹秆高2.3~4.5 m,胸径1.4~5 cm,地径3.4~8 cm,变异节数7~25个,叶长4~12 cm,叶宽0.6~1.6 cm,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和比叶面积(SLA)分别为0.5024和215.67,生物量为0.54,株高、胸径、地径、SLA与龟甲竹相比偏小,表明当前环境下植株整体较龟甲竹偏小。通过表型调查,花龟竹竹秆具有独特龟甲花纹和黄绿条纹图案,是良好的园林观秆观叶的珍稀奇异观赏竹类。(2)叶色变异的细胞超微结构发现,龟甲竹绿色叶片细胞中叶绿体数量多,基粒片层和基质片层含量丰富,而花龟竹叶片淡黄色区域仅部分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绿秆表皮下组织细胞中叶绿体含量多于黄秆,基粒片层和基质片层清晰可见,黄秆表皮下组织细胞仅少量细胞含有叶绿体且无片层结构,因此秆、叶色变异与是否有发育完整的叶绿体及其数量有关。(3)花龟竹的光补偿点(LCP)为7.54μmol·m-2·s-1,光饱和点(LSP)为1213.25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为9.19μmol·m-2·s-1,暗呼吸速率(Rd)为0.354,而其CO2补偿点(Γ)、饱和胞间CO2浓度(Cisat)、光合能力(Amax)和初始羧化效率(CE)分别为79.39μmol·mol-1、2283.39μmol·mol-1、21.14μmol·m-2·s-1和0.0579;光合日变化出现“午休”现象,日变化光合速率(Pn)均值为7.42μmol·m-2·s-1,短期CO2浓度倍增对花龟竹气体交换下的光合速率和光合日变化下的光合速率均有促进作用。花龟竹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量子产额(Fv/Fm)为0.6671,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为0.4013,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max)为49.79。与当地龟甲竹作对照,花龟竹的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光合日变化、CO2倍增条件下的光响应曲线和光合日变化、荧光动力学曲线、快速光曲与龟甲竹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关键性光合生理参数(Pnmax、Amax、Fv/Fm、ФPSⅡ、ETRmax等)两者之间亦无显着差异。整体表明花龟竹与龟甲竹叶片光合速率差异不显着且都一定的耐阴性和对强光的适应性,主要不同点在于花龟竹叶片PSⅡ反应中心的能量耗散以非调节性能量耗散为主,而龟甲竹叶片的能量耗散以调节性能量耗散为主。

夏敏,陈阿丽,于芬[2](2018)在《厚竹高生长期茎秆节部对基本组织细胞壁发育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高生长过程中厚竹(Phyllostachys edulis‘Pachyloen’)茎秆节部对基本组织细胞壁发育形成的影响,采用普通光学显微和电镜技术对高生长过程中厚竹茎秆基本组织进行解剖结构分析。根据其结构特征,将基本组织发育过程分为初生壁形成期和次生壁形成期。初生壁形成初期,细胞分裂占主导位置,在电镜下能观察到大量较薄新壁的形成。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粒。胞间隙较小,胞间连丝较多,细胞器丰富;初生壁发育后期,细胞的长度显着增加,此时细胞伸长占主导地位。胞间隙变大,胞间连丝丰富。异常节较正常节而言细胞加厚较弱,淀粉粒含量较多;次生壁发育期,长细胞次生加厚明显,能观察到细胞壁不同的壁层。长细胞内容物多数已降解。胞间连丝丰富,只有部分细胞中还含有极少数的淀粉粒。该时期在异常节发现两个异于正常节的现象:胞间层具有电子密度较低的白色物质;细胞壁内侧含有电子密度较低的白色凸起物质。在厚竹茎秆高生长过程中,基本组织细胞壁的一系列动态变化表明,基本组织细胞壁其结构、成分和状态与植物细胞的伸长密切相关,节部参与调控节间的伸长,为进一步揭示厚竹快速高生长的机制提供细胞学依据。

夏敏[3](2018)在《厚竹(Phyllostachys edulis ‘Pachyloen’)高生长期竹秆基本组织细胞壁构建的细胞学机理》文中指出本文以厚竹(Phyllostachys edulis‘Pachyloen’)为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厚竹高生长期节间伸长与基本组织细胞壁的相互关系这一主题。采用普通光学显微、电镜技术(TEM)、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FEG-SEM)、荧光显微等技术对基本组织细胞壁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揭示高生长期茎秆基本组织细胞壁构建的细胞学机理。主要结果如下:根据竹秆基本组织发育过程中光学解剖结构特征,将基本组织细胞的分化与发育过程分为初生壁形成期和次生壁形成期。初生壁形成初期,细胞分裂占主导位置,主要表现为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胞伸长不明显。基本组织细胞壁加厚但不显着,能观察到大量较薄新壁的形成。微纤丝的排列方向与细胞轴向垂直。胞间隙较小,胞间连丝较多,细胞器丰富。异常节细胞内线粒体膜结构有降解的现象。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粒。初生壁发育后期,主要以细胞伸长为主,大部分细胞伸长明显发育成长细胞,少数细胞长度几乎没有变化而成为短细胞。随着组织的分化与发育,细胞壁逐渐的加厚。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微纤丝的排列方向发生变化,出现交织的网状排列且微纤丝的排列比较松散。透射电镜显示初生壁微纤丝的排列方向与细胞轴向平行。胞间隙变大,部分胞间隙含有降解物。正常节较异常节胞间连丝丰富且细胞质的电子密度较大。在光镜下观察,节隔缺失(异常节)对长、短细胞分化的影响不明显。在异常节,淀粉粒的含量比正常节基本组织细胞内淀粉粒的含量多。次生壁发育期,长、短细胞分化明显。长细胞次生加厚明显。次生壁微纤丝呈螺旋取向,取向角度不同。随着次生壁的逐渐加厚,基本组织长细胞形成多壁层结构,能观察到细胞壁相邻的两壁层微纤丝的排列呈一定的夹角,其中某一次生壁层微纤丝的排列方向与细胞轴向近平行或呈小角度。胞间连丝丰富,细胞器较多。长细胞内容物多数已降解,部分基本组织细胞中仍能观察到少量淀粉粒的分布。异常节基本组织细胞壁与正常节相异之处为:细胞壁上沉积有电子密度较低物质组成的白色凸起,胞间层含有同样电子密度较低的白色物质。通过对不同发育阶段基本组织细胞长度和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节部异常引起细胞数量的增加和细胞长度的减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竹子高生长由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共同决定的,前一阶段主要是细胞增殖引起,后一阶段细胞伸长占主导。竹秆节部在节间伸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竹秆的迅速高生长主要依赖于节部的居间分生组织。在节部,维管束分叉形成的复杂的网络系统有利于物质的横向运输,物质的横向运输主要在节部。节部异常引起与物质运输有关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节间的伸长,导致节间变短。在基本组织细胞壁不同发育阶段,微纤丝的排列方向也相应的发生变化,微纤丝与细胞轴向垂直的排列方式不利于细胞的伸长生长,微纤丝交织的网状排列方式有助于细胞壁的扩展。即在细胞壁加厚的过程中,细胞壁各层通过不断改变微纤丝沉积的方向,来控制细胞的伸长生长,进而调控着节间伸长。

李苑[4](2018)在《厚竹区域试验的主要经济性状研究》文中指出厚竹(Phyllostachys edulis‘Pachyloen’)又名厚皮毛竹、厚壁毛竹,是江西省特有的毛竹(P.heterocyla cv.Pubescens)优良变异新品种,因其秆壁厚度是等径毛竹的1.82.0倍且性状稳定而得名,具有非常高的种质价值和推广利用前景。为了研究厚竹的优良经济性状,并探索其地域变异及对生长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在前期区域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析、Duncan新复极差、相关系数和聚类等方法,测定了11个种植基地厚竹的竹笋营养品质、竹秆纤维形态和含量、秆形特征,并分析了这些经济性状的地域变异及与气候、海拔和土壤等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厚竹笋中单宁、蛋白质、淀粉、糖、粗纤维、维生素等有机营养成分的含量差异均大,矿质元素中锌和锰含量差异较大,但原产地和引种地之间的竹笋营养品质未出现系统差异。环境因子中年降水量、日照时数、海拔高度、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铜含量和土壤pH值对厚竹笋营养品质有显着影响,降水量较多,竹笋中的淀粉含量较高;3月气温较高,竹笋中单宁含量较高而粗纤维含量较低;海拔较高,竹笋中的淀粉和粗纤维含量较低;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较高,而全氮含量较低,竹笋中粗纤维含量较高;土壤速效钾含量较低,竹笋总糖含量较高;土壤pH值与竹笋粗纤维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而与竹笋单宁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土壤中的铜主要影响竹笋中的锰与镁含量。(2)厚竹在不同产地及同一竹秆不同部位的纤维形态和含量均有一定的差异,但不同产地之间没有系统差异;东部地区厚竹的竹秆纤维比西部地区宽,而西部地区的竹秆纤维较长。产地日照时数和3月平均温度对竹秆纤维形态有显着影响,而产地日照时数、3月平均温度、海拔高度、土壤全氮、碱解氮及有机质含量对竹秆纤维含量有显着影响。(3)不同产地厚竹竹杆的规格差异较大,但秆节数、厚壁性状及相对全高、相对枝下高、相对实心高等秆形结构特征比较稳定。影响厚竹秆形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是产地土壤速效钾含量、产地日照时数、无霜期及3月平均温度。综合分析得知,不同产地厚竹的厚壁性状、竹笋营养品质、秆形特征及竹秆纤维形态和含量等主要经济性状有一定差异,但其差异主要由生长环境不同所致,原产地和引种地之间经济性状未出现系统差异,跨区域引种不会降低厚竹的经济性状和利用价值。

晁娟[5](2018)在《中国8种欠知名竹种基础材性数据采集及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采自国际竹藤中心安徽太平试验基地的8种竹子为研究对象,分别就其秆茎形态、纤维形态、化学及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定量测试,找寻各种性质的轴向变化规律,并对不同种间材性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数据库的构建提供源数据,同时填补竹材材性的部分研究空白,为其高效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1)8种竹材中,眉径最大的为少穗竹(55.91 mm),最小的为刺黑竹(12.55 mm);壁厚最大的为少穗竹(6.25 mm),最小的为矢竹(2.46 mm);节间长度最大的为四季竹(50.93 cm),最小的为刺黑竹(12.07 cm)。(2)8种竹材纤维长度主要分布在9001600μm之间,最大的为假毛竹(1732.89μm),最小的为篌竹(1327.87μm),均属于中等长度纤维;纤维宽度最大的为刺黑竹(15.32μm),最小的为四季竹(11.45μm);纤维长径比最大的为四季竹(149.76),最小的为篌竹(102.69),8种竹材纤维均为较好的造纸原料。8种竹材中,纤维长度基本表现为基部和梢部较短、中部较长;纤维宽度基本表现为中部和梢部较短、基部较长;纤维长径比基本表现为梢部较短、基部和梢部较长。方差分析表明竹种及部位对纤维形态均有显着影响,多重比较分析表明不同竹种之间纤维形态差异也比较明显。(3)8种竹材中,综纤维素含量最大的为四季竹(77.46%),最小的为高节竹(72.51%);α-纤维素含量最大的为四季竹(49.44%),最小的为高节竹(41.36%);酸不溶木质素含量最大的为少穗竹(23.21%),最小的为矢竹(20.24%);酸溶木质素含量最大的为高节竹(1.69%),最小的为四季竹(1.09%);苯醇抽提物含量最大的为假毛竹(3.60%),最小的为篌竹(2.11%);戊聚糖含量最大的为假毛竹(20.05%),最小的为矢竹(16.67%)。8种竹材中,假毛竹和四季竹在综纤维素、α-纤维素及苯醇抽提物三种化学成分方面表现趋势一致,其中综纤维素和α-纤维素均表现为基部和梢部含量较低、中部含量较高,但苯醇抽提物表现与前者相反;其他竹种的各化学成分表现各异。方差分析表明竹种及部位分别对化学成分均有显着性影响,多重比较分析表明不同竹种之间化学成分差异比较明显。从造纸原料的要求来看,8种竹材综纤维素和α-纤维素含量较高,木质素与抽提物含量较低,均适宜作为优良的造纸原料,但假毛竹和四季竹要优于其他竹种。(4)8种竹材中,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和全干密度最大的均为少穗竹,而基本密度最小的为早园竹,气干密度和全干密度最小的均为篌竹。不论是在气干还是全干状态,8种竹材的干缩率以及干缩系数均表现为径向>弦向>纵向。同时,除了纵向干缩率之外,8种竹材的干缩率基本表现为四季竹>高节竹>篌竹>早园竹>刺黑竹>矢竹>假毛竹>少穗竹,而干缩系数则基本表现为四季竹>高节竹>篌竹>刺黑竹>早园竹>假毛竹>矢竹>少穗竹。方差分析表明竹种对气干密度、全干密度、径向干缩系数、弦向干缩系数、体积干缩系数、径向和体积干缩率以及全干弦向干缩率均有显着影响,但对基本密度、气干弦向干缩率、纵向干缩系数和纵向干缩率没有显着影响,多重比较分析表明不同竹种之间物理性质差异比较明显。(5)由于矢竹和刺黑竹的壁厚太薄,没有达到力学测试尺寸,故未进行力学指标测试。其它6种竹材中,顺纹抗拉强度最大的为假毛竹(268.02 MPa),最小的为四季竹(158.70 MPa);抗弯弹性模量最大的为四季竹(14.62 GPa),最小的为高节竹(10.07 GPa);抗弯强度最大的为假毛竹(235.45 MPa),最小的为篌竹(146.38 MPa);顺纹抗压强度最大的为四季竹(93.34 MPa),最小的为少穗竹(58.77 MPa);顺纹抗剪强度最大的为早园竹(21.87 MPa),最小的为少穗竹(15.61 MPa)。方差分析表明除了顺纹抗拉强度之外,竹种对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和顺纹抗剪强度均有显着性影响,多重比较分析表明不同竹种之间力学性质差异显着。8种竹材中,少穗竹、假毛竹和早园竹比其他竹种更适宜作为结构用材。

许婷婷[6](2017)在《厚壁毛竹快速高生长期竹秆节间伸长的细胞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生长是竹类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过程,与生物量密切相关。在快速高生长过程中,竹秆以节间为单位进行快速伸长。厚壁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Pachyloen’)是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众多变异类型中一个兼具优良用材和笋用价值的品种,其竹秆壁特厚、笋味好、抗性强、遗传性状稳定。本文应用显微技术结合细胞化学定位、酶联免疫方法分别对快速高生长期竹秆不同伸长阶段进行分析来研究高生长过程中节间伸长的细胞学机制。主要结果如下:根据竹秆的解剖结构特征,节间的伸长发育过程可分为分生细胞期、伸长初期、快速伸长期、成熟期四个阶段。分生细胞期,细胞处于分生状态,细胞核大居中,细胞质浓,细胞器丰富,细胞分裂旺盛。伸长初期,节间上部的细胞开始伸长,细胞核位于中央,节间细胞仍进行旺盛的细胞分裂,此时节间伸长主要是由于细胞数量的增加引起的。快速伸长期,节间中、上部大部分细胞明显伸长且细胞壁初生增厚,基部细胞伸长不显着,但其细胞核已开始边缘化分布,此时节间伸长主要是由于节间细胞伸长引起的。成熟期,节间细胞已完成伸长生长,细胞次生壁加厚明显。节部在节间伸长过程中起重要的物质横向运输作用,为节间的伸长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节间伸长主要是由细胞数目的增加和细胞伸长共同引起的,在伸长初期主要由节间细胞数量的增加引起的,而在快速神长期,主要由于细胞的伸长所引起的。细胞化学研究表明:在节间伸长过程中,节间中上部基本组织细胞液泡内Ca2+分布较多,快速伸长阶段细胞质Ca2+分布增加,并向质膜边缘和细胞壁转移;节间基部长细胞液泡内Ca2+含量随着节间伸长而减少,节间伸长完成,在细胞内降解物和淀粉粒周围有Ca2+分布,同节间上部细胞内Ca2+变化有所不同。细胞的伸长与细胞壁伸展有密切关系,Ca2+的分布变化起重要的信号传导作用。在节间的伸长过程中,节间基本组织细胞质膜上始终有ATP酶活性物质沉积,快速伸长阶段ATP酶在节间基本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外膜、运输小泡膜、质膜上均有较强活性。ATP酶参与了新细胞壁物质的分泌与共质体运输,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节部韧皮结细胞始终保持较旺盛的生理状态,Ca2+主要分布在液泡内,ATP酶始终在质膜、核膜、胞间连丝、运输小泡膜上分布,且节隔缺失节部较正常节韧皮结数量有所增加,细胞内ATP酶活性也更强,更加证明了节间伸长过程中,节部韧皮结细胞与物质的横向运输有关。植物内源激素分析显示,分生细胞期赤霉素(GA)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最高,随着节间进入伸长阶段,GA和ZR含量呈下降趋势;生长素(IAA)和油菜素内酯(BR)含量在伸长初期和快速伸长期含量较高;脱落酸(ABA)含量在整个节间伸长阶段无显着变化。ZR含量随着节间的伸长而逐渐降低,其含量变化与细胞分裂有关;在快速伸长阶段,节间中上部IAA含量较高、GA含量较低,IAA含量变化与细胞伸长有关,而GA含量在分生细胞期最高,与细胞分裂有密切关系;伸长初期节间中上部BR含量较高,节间基部BR含量随着节间伸长而逐渐升高,表明BR与细胞的伸长生长有关。节部IAA和BR含量变化显着,说明竹秆节部对于节间伸长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厚壁毛竹竹秆节间基部细胞并不具有典型的居间分生组织细胞特点。快速高生长过程中,节间伸长主要是由细胞数目的增加和细胞伸长共同引起的,在伸长初期主要由节间细胞数量的增加引起的,而在快速神长期,主要由于细胞的伸长所引起的。节部在节间伸长过程中起重要的物质横向交流运输作用。

张艳华[7](2017)在《厚竹孕笋成竹期内源激素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揭示厚竹(Phyllostachys edulis‘Pachyloen’)在孕笋成竹过程中的内源激素分布特征,探索母竹、竹鞭和竹笋及不同器官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规律。在笋芽萌动、竹笋快速生长和新竹长成期,分别采集母竹、竹鞭和竹笋不同器官样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吲哚-3-乙酸(IAA)、赤霉素(GA)、玉米素核苷(ZR)和脱落酸(ABA)含量,分析厚竹不同系统、不同器官在不同生长时期内源激素的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母竹、竹鞭和竹笋三个系统中,笋芽膨大期母竹中的ABA含量显着偏高,GA和ZR含量显着偏低,IAA含量差异不显着;竹笋快速生长期,母竹中IAA含量显着高于竹鞭和竹笋,ZR含量显着高于竹鞭,GA含量显着高于竹笋;新竹长成期,仅母竹中的ABA含量显着高于竹鞭,其他激素含量的差异均未达到显着程度;母竹、竹鞭和竹笋不同器官之间的内源激素含量也有显着差异。在孕笋成竹过程中,母竹、竹鞭和竹笋三个系统的内源激素含量均会发生显着变化,且变化规律不同。母竹中促进类激素IAA、GA和ZR含量均呈抛物线变化,即先增加后降低;抑制类激素ABA含量逐渐降低。竹鞭系统中IAA和ABA含量先降低后增加,GA含量先降低后平稳,ZR含量比较平稳。竹笋中则是IAA、GA和ABA含量逐渐降低,ZR含量比较平稳。同一系统不同器官中内源激素含量和动态变化规律不同,同一内源激素也因器官或生长期不同其含量和变化规律不同。当年生新竹不同器官中内源激素含量差异显着,同一内源激素因新竹器官不同及繁殖方式不同而差异程度不同,促进类激素含量均为移母竹繁殖>埋鞭繁殖>断鞭繁殖,但ABA含量在三种繁殖方式萌发的新竹中差异不显着。不同内源激素对繁育方式的响应程度不同,ZR对繁殖方式的响应最为敏感,GA次之,IAA和ABA相对较小。综上所述,厚竹中ABA含量相对较高,IAA含量次之,GA和ZR含量相对较少,竹鞭、母竹和竹笋三个系统及不同器官中的内源激素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在孕笋成竹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也不相同。

岳晋军[8](2017)在《圣音竹秆型变化的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节间长度是竹子重要的表型性状,也是影响竹材加工和利用的关键指标,开展节间长度的遗传调控研究对于阐释竹子生物学特性和生产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是我国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其竹材加工和利用是竹产业发展的支柱,为解析其节间长度的调控特征,进而实现定向遗传改良,本研究以节间极度短缩的毛竹变型-圣音竹(Ph.edulis f.tubaeformis)为材料,以正常节间长度的毛竹为对照,开展了表型特征、解剖结构、纤维特性、碳氮代谢、内源激素、转录组测序等多个方面的差异研究,并研究了外施激素对二者表型的影响。主要获得的结论如下:1、对圣音竹和毛竹的表型性状进行检测和分析,发现圣音竹的全秆高、地径、胸径、分枝角度等4个性状显着低于毛竹,但全秆总节数、最低分枝节位数、枝条长度、叶片长度、叶片宽度等5个性状与毛竹差异不显着。与秆型指标相关的全秆高、地径、胸径、总节数、最低分枝节位数、枝条长等6个性状之间均显着相关,分枝角度与其他性状的相关均未达显着水平,叶片长和宽显着相关、但二者与其他性状的相关均未达显着水平,表明分枝角度、叶片长、叶片宽相对于秆型性状是较为独立的。圣音竹节间长与节位数的回归模型是Y=3.016+0.438X-0.013X2,毛竹节间长与节位数的回归模型是Y=4.056+1.309X-0.011X2,表明随着节位数的增加,圣音竹节间长度的增加不明显,从而导致了全秆高度值较小。2、为了解圣音竹和毛竹的细胞特征,采用石蜡切片法检测其秆材的解剖特性,利用硝酸-氯酸钾法检测其秆材的纤维特性,结果发现,圣音竹和毛竹的纤维长度和宽度存在显着差异,如圣音竹的纤维重量加权平均长度为0.780mm,而毛竹是1.388mm,后者几乎是前者的两倍;圣音竹纤维宽度为19.404μm,毛竹只有15.026μm;因此,和毛竹相比,圣音竹在纤维特征上表现为长度更短,宽度更大,不容易弯曲扭曲。圣音竹和毛竹在纤维长度上的差异表明圣音竹节间短缩的性状在组织解剖学上是由于纤维细胞变短所致。3、为了解圣音竹和毛竹的碳氮代谢特征,以二者在节间快速伸长时期的竹笋为材料,对笋体和笋箨不同部位的碳氮代谢产物含量及相关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笋体的部位,圣音竹的蔗糖和果糖含量、以及酸性蔗糖转化酶活性显着低于其在毛竹中的含量,中性蔗糖转化酶活性则显着高于后者,而葡萄糖含量在两者间差别不大;圣音竹的蛋白质含量、谷氨酸脱氢酶活性显着低于毛竹,铵态氮含量显着大于后者,硝态氮含量在两者间相差不大。在箨的部位,多数指标差异不显着,可能是由于笋箨已先于竹笋完成生长。圣音竹和毛竹的碳氮代谢差异表明二者的生理特征并不一致。4、为了解圣音竹和毛竹在内源激素方面的差异,以二者在节间快速伸长时期的竹笋为材料,对其笋体和笋箨不同部位的内源激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圣音竹笋体的上、中、下三个部位的赤霉素含量显着低于毛竹;圣音竹笋体中部和下部的油菜素内酯含量显着低于毛竹;圣音竹笋体上部的玉米素含量显着低于毛竹。表明圣音竹节间短缩与赤霉素、油菜素内酯、玉米素含量较低密切相关。5、为了解基因表达上的差异,以二者在节间快速伸长时期的笋体和笋箨为材料开展RNA-seq研究,结果发现,7个涉及到广泛参与信号转导的AP2家族基因和1个赤霉素调节基因(GASR7)在圣音竹中表达下调,该赤霉素调节基因在节间伸长期高表达,在节间尚未伸长期低表达,节间伸长结束基本不表达,因此该基因可能参与圣音竹节间短缩的生物学调控过程。6、研究了外施激素对圣音竹和毛竹节间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和空白对照相比,外施GA和BR均不能显着改变圣音竹的节间长度,但都可以显着增加毛竹的节间长度。推测对外源赤霉素反应不敏感可能与GASR7表达量降低有关。

张雷,杨光耀,黎祖尧,张艳华,孙娅东,李苑[9](2017)在《不同产地厚竹秆形结构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探索厚竹的秆形结构特征,了解不同产地厚竹竹秆的变异情况。[方法]采用相对标准偏差(RSD)、Pearson相关系数和离差平方和聚类等方法,分析和比较了厚竹原产地和10个引种地的竹秆性状、变异情况和秆形结构。[结果]不同产地厚竹的竹秆高度和直径差异较大,但厚壁性状和秆节数比较稳定。竹秆高度、直径和竹壁厚度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竹秆尖削度与竹秆高度、直径和竹壁厚度间均呈极显着负性相关;竹秆壁厚率与枝下高和竹秆实心处高度呈极显着负性相关,与高度和直径呈显着负相关,与秆节数和竹壁厚度相关性不显着;竹秆节数与其他秆形性状的相关性相对较小,仅与高度、分枝处的直径和竹壁厚度呈显着正相关。竹秆相对全高、相对枝下高、相对实心高、竹秆壁厚率等秆形结构因子比较稳定,RSD值均在20%以下,特别是竹秆壁厚率的RSD值仅8%;但竹秆尖削度变异大,RSD值达到了36%。[结论]厚竹秆形规格因产地的生长环境和经营措施不同而差异较大,但厚壁性状、竹秆节数及秆形结构在不同的产地均比较稳定,适宜在黄河至南岭大范围引种推广。

许婷婷,杨光耀,杨清培,于芬[10](2016)在《厚壁毛竹快速高生长期竹秆ATP酶超微细胞化学定位》文中提出采用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对厚壁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Pachyloen’)快速高生长期竹秆节间的伸长发育过程(包括:分生细胞期、伸长初期、快速伸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进行ATP酶超微细胞化学定位,以揭示竹秆节间快速伸长的细胞学基础。结果表明:分生细胞期,细胞质膜、核膜、细胞器膜系统上等均有很强的ATP酶活性。伸长初期,节间上部基本组织细胞质膜上ATP酶活性较强,且短细胞质膜上的ATP酶活性更强,节间基部各细胞均未观察到ATP酶活性。快速伸长期,节间基部基本组织ATP酶活性较节间上部高,细胞质膜、运输小泡膜、胞间隙及胞间连丝上均有ATP酶活性。成熟期,仅节间上部基本组织质膜上有较弱的ATP酶活性。ATP酶在节间伸长过程中主要参与新细胞壁物质的分泌和共质体运输,促进新细胞壁的形成,晶体和淀粉粒体外膜上ATP酶活性的存在表明其具有贮存物质的作用。节隔缺失节的节间基部未观察到ATP酶活性,节部韧皮结细胞ATP酶活性较高,节隔的缺失引起节部与节间与物质运输有关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节间伸长生长。

二、厚皮毛竹茎秆的解剖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厚皮毛竹茎秆的解剖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花龟竹的表型和光合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花龟竹表型调查
    2.1 调查地概况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2.1 种质性状
        2.2.2 生物量的测定
        2.2.3 竹鞭形态特征
        2.2.4 竹笋形态特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花龟竹种质基础性状
        2.3.2 生物量
        2.3.3 竹鞭形态特征
        2.3.4 竹笋形态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花龟竹秆、叶色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1.4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分析
        3.2.2 茎秆细胞超微结构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花龟竹光合作用
    4.1 试验地概况
    4.2 试验地材料
    4.3 试验方法
        4.3.1 光合作用对光照强度响应的测定
        4.3.2 光合作用对CO_2浓度响应的测定
        4.3.3 CO_2浓度倍增下光合作用对光照强度响应的测定
        4.3.4 光合日变化的测定
        4.3.5 倍增条件下光合日变化的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光合作用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4.4.2 光合作用对CO_2浓度的响应
        4.4.3 CO_2浓度倍增下光合作用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4.4.4 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4.4.5 短期倍增CO_2浓度下光合特征日变化
    4.5 小结
第五章 花龟竹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
        5.2.2 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特征
        5.3.2 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
        5.3.3 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及相关性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花龟竹的表型
        6.1.2 花龟竹的秆、叶色变异细胞学基础
        6.1.3 花龟竹的光合生理特性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2)厚竹高生长期茎秆节部对基本组织细胞壁发育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光学材料
        1.1.2 电镜材料
    1.2 方法
        1.2.1 光学制片
        1.2.2 透射电镜制片
2 结果与分析
    2.1 初生壁形成期
    2.2 次生壁形成期
3 讨论与结论
    3.1 高生长期基本组织细胞壁的发育形成
    3.2 节部在厚竹茎秆快速高生长中的作用

(3)厚竹(Phyllostachys edulis ‘Pachyloen’)高生长期竹秆基本组织细胞壁构建的细胞学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1 厚竹的研究进展
    1.2 竹类植物高生长的研究进展
        1.2.1 竹类植物高生长的发育规律研究
        1.2.2 与秆茎高生长相关的激素研究
        1.2.3 竹类植物高生长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3 竹秆节部的研究
    1.4 竹子基本组织的研究进展
    1.5 植物细胞壁的研究进展
    1.6 竹类植物细胞壁的研究
        1.6.1 竹子细胞壁壁层构造
        1.6.2 竹子细胞壁主要化学组分
第二章 厚竹高生长期茎秆基本组织光学解剖结构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2.1 竹笋出笋数统计和高度测量
        2.1.2.2 基本组织细胞长度和数量变化规律
        2.1.2.3 光学解剖结构观察
    2.2 实验结果
        2.2.1 厚竹出笋及幼竹生长规律
        2.2.2 不同发育时期基本组织细胞长度和数量的变化
        2.2.3 不同发育时期茎秆基本组织的解剖结构特征
        2.2.3.1 初生壁形成期
        2.2.3.2 次生壁形成期
    2.3 讨论与结论
        2.3.1 厚竹生长发育规律
        2.3.2 节间伸长是由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共同决定的
        2.3.3 节部异常对厚竹高生长的影响
    2.4 图版
第三章 厚竹高生长期茎秆基本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初生壁发育期
        3.2.2 次生壁发育期
    3.3 讨论与结论
        3.3.1 高生长期基本组织细胞壁的发育形成
        3.3.2 节部异常对快速高生长期基本组织细胞壁构建的影响
    3.4 图版
第四章 厚竹高生长期茎秆基本组织细胞壁微纤丝的排列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2.1 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镜(FEG-ESEM)样品制备及试验方法
        4.1.2.2 透射电镜(TEM)样品制备及试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基本组织细胞壁
        4.2.2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基本组织细胞壁
    4.3 结论与讨论
    4.4 图版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节部对厚竹快速高生长的影响
        5.1.2 快速高生长期茎秆基本组织细胞壁的构建
    5.2 问题与展望
        5.2.1 问题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厚竹区域试验的主要经济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厚竹研究进展
        1.1.1 形态特征研究
        1.1.2 生长和生理特性研究
        1.1.3 结构成分与内源激素研究
    1.2 竹笋营养研究
        1.2.1 立地条件对竹笋营养品质的影响
        1.2.2 竹笋营养成分
        1.2.3 竹笋营养成分的地域及种源间的差异
    1.3 竹材纤维研究
    1.4 竹秆形态结构研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选题依据
    2.2 研究内容
        2.2.1 厚竹笋营养品质的地域变异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2.2.2 厚竹竹秆纤维性状的地域变异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2.2.3 厚竹秆形结构的地域变异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2.3 技术路线
    2.4 采样地概况
    2.5 样品采集与分析
        2.5.1 样品采集
        2.5.2 样品分析
        2.5.3 环境因子调查
    2.6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厚竹笋营养品质的地域变异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3.1.1 厚竹笋营养品质及其地域变异
        3.1.2 土壤养分对厚竹笋营养品质的影响
        3.1.3 竹笋营养品质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
    3.2 生长环境对厚竹竹秆纤维形态和含量的影响
        3.2.1 厚竹竹秆纤维形态及其地域变异
        3.2.2 厚竹竹秆纤维长度分布频率
        3.2.3 纤维素含量
        3.2.4 环境因子对厚竹竹秆纤维形态和含量的影响
    3.3 生长环境对厚竹秆形结构的影响
        3.3.1 厚竹秆形特征及其地域变化
        3.3.2 生长环境对厚竹秆形结构的影响
        3.3.3 厚竹秆形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土壤养分及生长环境对厚竹笋营养品质的影响
        4.1.2 生长环境对厚竹竹秆纤维形态和含量的影响
        4.1.3 厚竹秆形结构对生长环境的响应
    4.2 结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中国8种欠知名竹种基础材性数据采集及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世界竹林资源现状
    1.2 国内外竹材材性研究进展
        1.2.1 构造与解剖特征
        1.2.2 化学性质
        1.2.3 物理性质
        1.2.4 力学性质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不同竹种构造特征
        1.4.2 不同竹种化学性质
        1.4.3 不同竹种主要物理性质
        1.4.4 不同竹种主要力学性质
    1.5 实验设备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试验研究法
        2.2.3 统计分析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结果与讨论
        3.1.1 竹材结构特性比较分析
        3.1.2 竹材纤维形态特征比较分析
        3.1.3 竹材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3.1.4 竹材物理性质比较分析
        3.1.5 竹材力学性质比较分析
    3.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厚壁毛竹快速高生长期竹秆节间伸长的细胞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禾本科植物节间伸长的研究进展
        1.1.1 居间分生组织的形成与居间生长
        1.1.2 植物激素调控禾本科植物茎秆生长发育过程
        1.1.3 禾本科植物节间伸长的基因组学研究
    1.2 竹类植物高生长研究进展
        1.2.1 竹笋-幼竹高生长规律
        1.2.2 竹类植物高生长的发育解剖研究
        1.2.3 竹类植物高生长的细胞化学研究
        1.2.4 竹类植物高生长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3 厚壁毛竹研究进展
        1.3.1 厚壁毛竹的发现与种质形状
        1.3.2 厚壁毛竹的生理特性研究
        1.3.3 厚壁毛竹的主要物质成分分布研究
        1.3.4 厚壁毛竹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1.3.5 厚壁毛竹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第二章 厚壁毛竹快速高生长期竹秆解剖结构特征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分生细胞期
        2.2.2 伸长初期
        2.2.3 快速伸长期
        2.2.4 成熟期
        2.2.5 与节隔缺失相邻的正常节
        2.2.6 节隔缺失的节与节间
    2.3 分析与讨论
    2.4 图版
第三章 厚壁毛竹快速高生长期竹秆Ca~(2+)细胞化学定位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观察结果
        3.2.1 分生细胞期
        3.2.2 伸长初期
        3.2.3 快速伸长期
        3.2.4 成熟期
    3.3 分析与讨论
    3.4 图版
第四章 厚壁毛竹快速高生长期竹秆ATP酶超微细胞化学定位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观察结果
        4.2.1 分生细胞期
        4.2.2 伸长初期
        4.2.3 快速伸长期
        4.2.4 成熟期
        4.2.5 节隔缺失节的ATP酶活性
    4.3 分析与讨论
    4.4 图版
第五章 厚壁毛竹快速高生长期竹秆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厚壁毛竹高生长期笋株不同伸长阶段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5.2.2 厚壁毛竹高生长期笋株与退笋笋株内源激素含量比较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节间基部无典型居间分生组织,节间伸长由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共同引起
        6.1.2 节部在节间伸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厚竹孕笋成竹期内源激素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厚竹及竹类植物内源激素研究综述
    1.1 厚竹研究进展综述
        1.1.1 形态特征
        1.1.2 生长和生理特性研究
        1.1.3 内含物质成分研究
        1.1.4 纤维形态与材性研究
        1.1.5 其他研究
    1.2 竹类植物激素研究综述
        1.2.1 笋芽分化与成竹期内源激素研究
        1.2.2 种子萌发和开花期内源激素研究
        1.2.3 竹类植物外源激素应用研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选题依据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试验地概况
    2.5 样品采集与分析
        2.5.1 样品采集
        2.5.2 采样数量
        2.5.3 样品分析
    2.6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厚竹孕笋成竹期竹林系统内源激素分析
        3.1.1 竹林系统内源激素含量
        3.1.2 竹林系统内源激素动态变化
        3.1.3 竹林系统内源激素比值分析
    3.2 厚竹孕笋成竹期母竹内源激素分析
        3.2.1 母竹内源激素含量
        3.2.2 母竹内源激素动态变化
        3.2.3 母竹内源激素比值分析
    3.3 厚竹孕笋成竹期竹鞭系统内源激素分析
        3.3.1 竹鞭系统内源激素含量
        3.3.2 竹鞭系统内源激素动态变化
        3.3.3 竹鞭系统内源激素比值分析
    3.4 不同发育期竹笋内源激素分布规律
        3.4.1 不同发育期竹笋内源激素含量情况
        3.4.2 不同发育期竹笋内源激素动态变化
        3.4.3 不同发育期竹笋内源激素比值分析
        3.4.4 春笋内源激素分布规律
    3.5 新竹内源激素对繁殖方式的响应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厚竹孕笋成竹期林分系统内源激素分布与动态变化
        4.1.2 厚竹孕笋成竹期母竹内源激素分布与动态变化
        4.1.3 厚竹孕笋成竹期竹鞭系统内源激素分布与动态变化
        4.1.4 厚竹笋内源激素分布规律及动态变化
        4.1.5 厚竹新竹内源激素含量及对繁殖方式的响应
    4.2 结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8)圣音竹秆型变化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毛竹秆型生长规律
        1.1.2 竹材结构解剖特征
        1.1.3 植物激素与竹林培育
        1.1.4 基因组学在竹子上的研究
        1.1.5 水稻株高基因的研究进展
        1.1.6 竹子秆型变异情况
    1.2 研究的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试验材料介绍
        1.2.2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课题来源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圣音竹和毛竹的表型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统计和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圣音竹和毛竹的表型性状分析
        2.2.2 圣音竹和毛竹的的逐节节间长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圣音竹和毛竹的解剖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圣音竹和毛竹的的维管束密度
        3.2.2 圣音竹和毛竹的的维管束形态
        3.2.3 圣音竹和毛竹的纤维特征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圣音竹和毛竹笋期的碳氮代谢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测定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碳水化合物含量
        4.2.2 氮素含量
        4.2.3 三个代谢酶活性测定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圣音竹和毛竹的笋期激素含量差异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细胞分裂素分析
        5.2.2 赤霉素分析
        5.2.3 生长素分析
        5.2.4 脱落酸分析
        5.2.5 油菜素内酯分析
        5.2.6 各测定指标的相关性及因子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圣音竹和毛竹的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原始数据统计与处理
        6.2.2 不同样品的显着性差异基因统计情况
        6.2.3 基于go富集分析的毛竹与圣音竹不同部位的差异基因上下调表达情况
        6.2.4 基于KEGG富集分析的毛竹与圣音竹不同部位的差异基因上下调表达情况
        6.2.5 笋体中部的差异基因
        6.2.6 氮素含量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情况
        6.2.7 蔗糖代谢相关差异基因表达情况
        6.2.8 参与激素合成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
    6.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外源激素对圣音竹表型影响的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地概况
        7.1.2 试验方法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3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不同产地厚竹秆形结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样品采集
    1.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产地厚竹竹秆主要形态特征
    2.2 厚竹秆形性状相关性分析
    2.3 厚竹秆形结构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10)厚壁毛竹快速高生长期竹秆ATP酶超微细胞化学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分生细胞期
    2.2 伸长初期
    2.3 快速伸长期
    2.4 成熟期
    2.5 节隔缺失节的ATP酶活性
        2.5.1 节间基部
        2.5.2 节部
3 分析与讨论

四、厚皮毛竹茎秆的解剖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花龟竹的表型和光合生理研究[D]. 朱志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2]厚竹高生长期茎秆节部对基本组织细胞壁发育形成的影响[J]. 夏敏,陈阿丽,于芬.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8(06)
  • [3]厚竹(Phyllostachys edulis ‘Pachyloen’)高生长期竹秆基本组织细胞壁构建的细胞学机理[D]. 夏敏.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4]厚竹区域试验的主要经济性状研究[D]. 李苑.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5]中国8种欠知名竹种基础材性数据采集及比较分析[D]. 晁娟.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6]厚壁毛竹快速高生长期竹秆节间伸长的细胞学机制研究[D]. 许婷婷.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3)
  • [7]厚竹孕笋成竹期内源激素动态变化研究[D]. 张艳华.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3)
  • [8]圣音竹秆型变化的调控研究[D]. 岳晋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01)
  • [9]不同产地厚竹秆形结构比较[J]. 张雷,杨光耀,黎祖尧,张艳华,孙娅东,李苑. 竹子学报, 2017(01)
  • [10]厚壁毛竹快速高生长期竹秆ATP酶超微细胞化学定位[J]. 许婷婷,杨光耀,杨清培,于芬. 西北植物学报, 2016(08)

标签:;  ;  ;  ;  

毛竹茎的解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