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9年全球最畅销的150个处方药(论文文献综述)
苏冬冬[1](2020)在《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医药技术、医药经济和公共健康备受关注的当下,如何有效对医药发明进行专利保护,既可以激励医药技术创新和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又可以满足药品可及性和保障公众健康权益的实现,已成为国内外学界和产业界讨论的重点话题。目前,我国药品注册审批环节不审查拟上市药品的专利状况,导致上市后的药品面临着专利侵权和退市的双重风险。药品注册审批环节缺乏有效的专利争议解决机制,难以有效保护药品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为此,制度上需要引入一种机制将药品的注册审批与专利权的保护相联系。美国1984年的《Hatch-Maxman法案》首创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并在2003年的《医疗保险处方药改进和现代化法案》(MMA)中得到优化和完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是一个复杂的制度体系,包括程序链接和职能机构链接,涵盖简化新药申请程序、专利信息公示、专利声明、暂缓审批期、专利挑战机制、首仿药市场独占期等内容。我国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仅是对药品的审评审批与专利的权属状态之间的联系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尚未建立实质意义上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我国既有规定过于简单宽泛,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实际运行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此,国家从宏观政策和立法层面提出要探索构建药品专利链接制度,这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讨论。为了保障医药创新政策的有效部署落实和立法工作的顺利推进,有必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建构方案。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进行全方位和体系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产生的缘由、创立的背景、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发挥的功效,挖掘该制度所蕴含的宗旨和价值理念,剖析制度的内在运行机理及其缺陷,探寻该制度建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和重要影响因素,发现和解决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其他相关制度的协调与衔接问题,剖析制度运行中产生的竞争法问题,在对比分析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国家的立法实践、实际运行状况及其实施效果、所进行的革新举措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不同立法模式的优缺点,吸收、合理借鉴这些国家在药品专利保护与药品监管制度改革方面所进行的有益尝试、探索和经验,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医药创新政策和制度环境,确立我国的药品专利链接立法模式和构建出科学、合理、健全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完善我国药品专利保护与药品监管制度体系。本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由六章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解读。本章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涵出发,厘清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明晰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立的判断标准,梳理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产生缘由与演变过程,剖析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缺陷,确定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功能及作用,分析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基本内容。本章的内容为全文探讨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奠定了基础。就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本身而言,其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促进新药研发和及时确定专利法律状态的正效应时,也具有阻碍仿制药竞争和危及药品可及性的负效应。第二章,我国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章通过深入剖析药品专利链接的制度逻辑及其合理内核,挖掘出该制度建立的正当性基础和基本价值取向,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医药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探寻该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为药品专利权人提供了在药品上市前解决专利纠纷的途径,是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得以实现的手段之一。该制度遵循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的宪法原则、契合利益平衡的立法旨趣、合乎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符合最优资源配置的要求和我国的知识产权政策立场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目标。该制度有助于强化药品专利权的保护,激励药品创新;有利于促进仿制药与创新药的充分竞争,实现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有助于解决公民健康需求与药品供给不足的矛盾。该制度是解决我国药品专利保护不力、医药产业创新不足和高质量药品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国家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创新政策和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制度设计。第三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比较法考察。本章主要考察了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同时结合近年来签订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中有关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规定,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和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国家,其后得到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响应和仿效实施。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国家基于本国实际和政策目标采取了不同的链接模式,且产生了不同的实施效果。美国将国内立法中的药品专利链接机制通过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向其他国家或地区推行。现阶段,由于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不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尚无法在国际范围内形成统一的标准。未来将会成为国际药品专利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准则。第四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配套法律制度。本章详细介绍了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相配套的药品试验例外、药品专利期限延长、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制度内容,分析了这三个制度的功能及作用、制度本身的利与弊,以及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之间的关系。这几个制度实质上是围绕着药品专利保护与创新药研发之间的矛盾和药品专利权人的私人利益与和社会福利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而展开。药品试验例外制度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是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的并行实施,起到了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作用。药品试验数据保护是药品专利链接的基础,药品专利链接是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延伸。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相关的各个制度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平衡,能够起到共同激励创新药物的开发和加快仿制药及时上市的作用。第五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的法律规制。本章主要探讨了美国和加拿大在应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问题方面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同时也考察了欧盟在应对相关问题上的经验做法。从微观的角度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实施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挖掘法院对同类案件作不同处理的法理依据,总结归纳相关行为的违法性判定要件。针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实际、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提出了我国应对相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滥用主要表现为药品专利常青(药品专利不当登记)和反向支付协议两类典型行为。药品领域的专利常青、反向支付协议问题本质上反映了药品创新激励保护和市场自由竞争之间的冲突与平衡问题。运用反垄断法规制药品专利常青行为和反向支付协议行为具有正当性基础,对这些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应遵循合理分析原则,综合衡量其垄断行为对竞争的正负效应,以判定是否落入反垄断法的规制范畴。第六章,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构建的体系化思考。本章在梳理及评析现有药品专利链接模式,分析我国与药品专利链接相关的现行立法规定、实施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参考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立法与实践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和法制环境,提出该制度在我国建构的基本设想和具体实施方案。我国与药品专利链接相关的现行立法规定主要存在规定缺乏上位法依据、规定不具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等突出问题。在药品注册审批实践中因药品注册申报引发的专利纠纷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因而,在我国构建药品专利链接制度需要补充制度创设的依据和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专利链接方案。同时,在具体制度设计时,需要立足我国实际、注重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协调与衔接,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法律机制。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合理内核在于利益平衡,其通过一系列精巧的平衡设计,激励原研药企业继续研发新药并推向市场,鼓励仿制药企业挑战原研药企业的专利,使原研药行业与仿制药行业保持良性协调发展。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有效实施及其所追求的利益平衡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制约、配合和支撑,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促进原研药与仿制药协调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在中国语境下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应当警惕该制度滥用可能带来的反竞争风险。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应科学评估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利弊,克服制度本身的内在缺陷,消解该制度对药品可及性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李超[2](2020)在《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制药产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医药市场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而我国无论在企业规模、产品结构、经济效益、研发能力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弥补这种差距,我国制药产业的未来应该走哪条发展之路,成为了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之所以以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美国和欧洲是现代生物制药产业的奠基者和领跑者,是传统的制药强国,而日本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制药产业,逐渐形成了极具本国特色的产业环境和国家竞争力。美国、日本和多数欧洲国家能够形成尖端制药领域的领头地位,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不仅有助于规划我国制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更有助于我国在借鉴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身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传统中医药。因此,本研究对我国制药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等理论作为基础,从宏观视角分析制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总结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产业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能够体现制药产业内外表征的综合评价体系,探究各国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各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为探究关键竞争要素提供方向性指导;随后采用个体固定效用模型对各国头部制药企业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企业层面产业规模和产业质量指标下的竞争因素的作用;再使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各国产业结构进行解析,分析了各国制药企业分布的结构性差异;基于上述的研究过程,本研究分析了企业层面影响因素反映在产业层面的作用,确定了11个制药产业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推导出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和形成逻辑,并分析了各国竞争力形成的差异性;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制药产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特质,揭示了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的形成路径,提出了中国制药产业未来发展战略。从产业层面来讲,本研究从实证结果推理出各个显着的影响因素与产业各方面的竞争力、以及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复杂的单向或双向关系,这使得他们之间形成了精妙的循环。本研究注意到,某一些因素是可以通过“主动”改变或刺激来提高,如研发投入强度、员工数量、研发投入,进而启动整个相互作用的循环。因此,一般来说,在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国家和地区,要形成其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创新力度,扩大员工数量提升规模,从内部形成正向循环,也需要鼓励科学研究、完善金融制度和企业融资融券环境、制定合适恰当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国家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完善产业的支撑环境。基于对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路径的分析,本研究从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产业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制药产业的实际状况出发,本研究提出了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六大战略方向,学习日本鼓励对仿创药的研发;并且,如果能以现代医学的科学方式去解构中医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持续推进中药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中国制药产业必将在世界独树一帜。
张小寒[3](2019)在《基于污水流行病学的精神活性物质消耗量计算及其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转化》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愈来愈激烈的竞争环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由此诱发的以抑郁症为代表的精神疾病正成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和谐的一大威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估计,2016年全球有3亿多人罹患抑郁症,约占全球人口的4.3%,发病率从2005年至2015年,增加了18%以上。随着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升高,精神类药物的使用量也逐年增加,成为全球使用量最高的处方药物之一。精神类药物经人体代谢、排泄后,经由市政管网汇入污水处理厂,最终排入自然环境,由于具有较高的生物靶向活性,对水生生物具有毒害作用。污水流行病学是近年用来监测药物消耗量的一种创新方法,目前在冰毒、鸦片和大麻等成瘾药物方面已得到一些应用,但在精神类药物所反映的疾病、健康信息方面,国内外的研究基本为空白。因此,本文选取精神活性物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3个季度广州市政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样,研究其在污水中的分布情况,并采用污水流行病学方法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人均用药量。然后选取6种典型的抗抑郁药物作为精神活性物质的代表,考查其在活性污泥上的吸附行为及紫外光降解机理。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LC-MS/MS检测到污水处理厂进水中15种精神活性药物残留物(包括9种兴奋剂(非法毒品)和6种处方药物及其代谢物)的存在,浓度水平在0.4-356.5 ng/L,检出率为56%-100%。其中甲基苯丙胺和替马西泮的浓度最高,分别为145.56±100.31、61.4±23.7 ng/L;美沙酮和去甲基西酞普兰的浓度相对最低,分别为1.8±0.4、0.7±0.5 ng/L。(2)采用污水流行病学方法计算11种精神活性物质的人均消耗量为1.1-708.8mg/d/1000人。其中非法毒品氯胺酮和甲基苯丙胺是广州市的主要滥用药物,人均消耗量分别为391±151、303±82 mg/d/1000人,与华南地区的毒品使用形势一致。精神处方药物中,卡马西平和文拉法辛的人均消耗量相对较高,分别为244.2±58.3、240.0±151.0mg/d/1000人,与欧美地区的使用水平一致。统计学数据表明,非法毒品并不存在明显的周变化使用规律,但是在法定节假日期间的消耗量高于非节假日。除卡马西平外,其他4种精神处方药物的使用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与其对应的发病规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3)二沉池活性污泥对6种抗抑郁药物的吸附量为107.9-1971.8μg/g,对舍曲林的吸附效果最好,而对文拉法辛的吸附能力较差,与药物辛醇-水分配系数(Kow)值的变化规律一致。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出的药物平衡吸附量与实验值的误差在10%以内,表明药物的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化学吸附反应是主要的限速步骤。热力学实验表明,污泥对文拉法辛、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的吸附过程属于放热反应,而对氟西汀、氟伏沙明和舍曲林的吸附过程属于吸热反应。溶液pH可通过影响污泥的表面电荷和药物的质子化过程,使其吸附量随着pH的升高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另外,研究结果还表明,经pH校正过的辛醇-水分配系数(Dow)可以预测不同pH条件下,污泥对不同药物的吸附效果。(4)自由基淬灭实验表明,抗抑郁药物在紫外辐射下主要发生以三重激发态物质和单线氧(1O2)主导的自敏化光解,且光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反应速率的顺序是: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分别为0.1428、0.0210、0.0131和0.0064min-1,与量子力学的计算结果一致。溶液pH的增加可提高药物分子结构中N-电子的可用性,从而促进4种药物的光解,而光敏化剂FA和NO3-会阻碍三重态物质的生成及光能量的竞争吸收来抑制药物的光解速率。通过对4种药物光解产物的检测分析可知,氟西汀和西酞普兰主要通过N-去甲基化、水解和氧化等途径去除,而舍曲林和帕罗西汀的光解则主要依赖于羟基取代和醚键的裂解。
黄浩元[4](2018)在《G制药公司中国区VMI实施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到2018年,国家要在全国范围内的公立医疗机构执行药品采购“两票制”。由此,中国医药行业无论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领域的供应链结构及市场格局正在发生重大改变。同时,基于计算机科学、大数据运用和互联网软硬件的发展,将为基于数据共享的VMI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应用条件。在这些新的背景下,在中国非处方药行业流通领域供应链中,作为供应链中关键要素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可否结合自身条件和行业特点来应用VMI的方法,来为供应链中参与的各主体带来什么样的新效益。这个问题为当代医药行业工作者及管理科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基于上述新背景和条件,本文首先总结了近年来供应链管理论发展概况和VMI在医药行业应用的情况,通过对相关理论及应用的发展进行评述,以发现目前应用研究的缺口。其次,对本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了介绍,包括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和VMI模式。再次,对国内非处方药领域的供应链管理问题及现状进行了概述,并从具体企业的维度,对在国内非处方药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G公司进行基本概况、供应链管理具体问题的介绍。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总结G公司所有供应链管理问题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既:当某类药品的供求状况发生变化时,该药品的产品价值链也会随之出现波动的现象,并介绍其现有的解决方案。随后,用探索性研究的方法,研究了以VMI模式解决G公司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的方案,既基于前述现象的内在逻辑,设定系列关键参数,对G公司实施VMI的具体方案进行设计及评价标准研究,提供一套新形势下非处方药企业在供应链下段实行VMI的实施及评价方案参考。本文的创新与贡献如下:(1)弥补了前期国内医药行业非处方药领域中VMI研究的一些不足,既:没有结合新的“两票制”等政策变化及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医药行业供应链的影响而做出的研究;没有针对非处方药领域中供应链参与主体,指明何种企业及何种产品才适合实施VMI库存管理模式的研究。(2)分析了在“两票制”和信息共享新变化和新条件对于医药行业非处方药领域供应链中参与主体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一套对非处方药领域G公司的供应链下段应用VMI的可行方案设计、实施步骤和整套实施效果评价方法。(3)通过对这一家有较强行业代表性的公司进行VMI实施研究,可能对行业内其他具有相似性的企业,有所启发和帮助。(4)对于后续研究,本文认为还可以从“经典报童模型”的角度或用数学模型方式,或基于不同的状态下,对实施VMI所获得的供应链整体效益加以理论研究与分析。
李妍[5](2016)在《外资药企在华面临“最坏的时代”》文中指出在"专利悬崖"到来、中国政策缩紧等内忧外患中,外资药企纷纷调整在华策略,瘦身、转型、本土化,还有到基层去。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曾表示,部分昂贵进口专利药通过国家谈判价格可降50%。这被视为外资药企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点——它们将可能从此滑向"最坏的时代"。
刘沁[6](2015)在《辉瑞公司在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拥有庞大的医药消费市场,但是近几年医疗事业的监管和改革又使得医药企业面临不稳定的环境,这是机遇也是挑战。研究医药企业发展战略,能够帮助医药企业提升企业价值,维护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拟从企业战略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出发,基于跨国医药企业——辉瑞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为辉瑞公司及其他医药企业在华发展提供参考。辉瑞所处的医药行业国内外竞争都十分激烈,中国的医药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因此选择并实施正确有效的发展战略是辉瑞保持全球领先的关键。本文首先对辉瑞所面临的医药行业和市场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利用PEST分析法分析了辉瑞面临的宏观环境,利用五力竞争模型分析了产业环境,还分析了竞争环境。其次,基于辉瑞全球和辉瑞中国的情况,阐述了辉瑞公司层面的使命、愿景和企业战略。然后分析了辉瑞的资源和能力,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组织管理能力、生产能力、研发能力,利用SWOT分析总结了辉瑞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通过战略矩阵的应用得出了辉瑞公司可选择SO增长型战略的结论。辉瑞公司进行未来的发展战略实施,应当首先调整目标市场定位,加强非处方药的促销与宣传、降低专利药价格、加强终端药店的建设与宣传;同时建立研发人才的培养机制,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效率,并购高新技术产品推动研发;最后注重市场发展,深入开发县级市场,改善并发挥营销渠道优势,并购本土企业。利用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标准和评价体系保障企业发展战略的分析与实施。
翁志明[7](2013)在《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开发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重复建设、功能定位类同等问题突出,开发区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在后工业时代,如何抓住机遇、突颖而出,成为开发区发展的重要课题。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杭州工业发展的重要基地,综合实力位列浙江省国家级开发区第五位。但与许多优秀的国家级开发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为此,开发区将把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作为其今后发展的首位,抢占机遇,培育优势产业。然而,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一门较为独立产业门类,有其自身的发展特征和关键要素,传统产业发展所遵循的规律并不能全面解释生物医药产业的成长。为了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得到更好发展,本文通过对生物医药发展历程、发展特征的深入分析,得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需要把握的关键要素,并利用生物医药发展集聚区成功案例对所得出的关键要素进行验证。最后围绕这些要素,通过对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SWOT分析,并进一步提出构筑和优化适合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的产业战略。
刘素坤[8](2013)在《中国制药产业技术创新激励效应研究 ——基于新药规制与专利制度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制药产业是典型的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高技术产业。制药强国的新药研发强度基本上在15%以上,全球100强的制药企业也几乎都是研发型企业,这些企业仅依靠少数的“重磅炸弹”级药物就能够获得垄断性的市场份额和高额的利润。然而中国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却非如此,甚至是违背了制药产业发展的特征:一方面,制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较低,不仅远远低于国际制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强度,还低于国内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制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数量可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每年都会批准几百、几千种“新药”,而实际上这些新药的创新程度并不高。目前,中国的实际国情需要制药企业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中国在构建创新型国家,以及制药产业发展政策都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人口增加,社会老龄化等因素增加了药品市场需求;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对新药的需求,也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因此,研究制药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价值:有助于发现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之处,通过对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现状的研究,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的不足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的前提;有利于推动中国制药产业的发展,实现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转变。企业的内部因素和企业外部因素共同决定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本文主要研究技术创新的企业外部因素中最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新药规制和专利保护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主要研究以新药研发为目的的技术创新活动,研究新药规制和专利保护两个方面对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以及提出基于这两个方面的激励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研究中国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问题。本部分内容在分析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的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产业数据,从国内外角度和横向纵向维度,分析中国制药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研究经费和研发人员)和产出(专利和新药)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与之不匹配的是SFDA批准的新药数量较大。二、研究中国新药规制对制药产业技术创新激励作用。本部分内容首先研究了中国新药规制的历史演变过程及现状,为后续分析提供制度背景。然后,分析政府新药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决策的影响.。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5-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验证新药规制对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果。计量结果表明,在中国比较宽松的新药规制情况下,新药规制与对制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为了提高中国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程度,促进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政府应提高药品注册审批的标准,设计科学的、合理的药品定价制度。三、研究药品专利制度对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本部分内容首先研究了中国专利制度历史演变的过程,同时,分析中国药品专利制度的改革历史。然后,在借鉴前人的最优专利模型的基础上分析药品最优专利设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再次,本文构建了含有立法强度与执法强度的药品专利保护强度测算新指标体系,并测算了中国1995-2011年药品专利保护强度以及2002—2011年各省的药品专利保护强度。最后,在此基础上,本部分通过数据检验中国药品专利保护对制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激励效果,计量结果显示:中国药品专利保护对技术创新投入的非线性关系显着,但是不存在门槛效应,即加强药品专利保护仍然是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有效手段。四、优化中国制药产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本部分主要从新药规制和专利制度角度出发,研究优化激励中国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本部分以原创药品生命周期为依据,分析制药企业研发预期收益,得出影响企业研发收益的主要因素是药品专利有效保护期限、新药的价格、新药销售产量等。本部分以增加企业研发收益为目的,结合药品研发上市过程中的政府规制政策和前几章的分析结论,提出从药品专利制度、药品的注册审批和药品定价制度以及新药规制和专利制度之间协调的角度激励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的政策建议。相比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为研究中国制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本文研究新药规制(药品注册管理、药品定价)以及药品专利保护对制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克服了以往只是片面研究其中一方面因素对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的不足。(2)构建了药品专利保护强度新指标体系。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期特征,修正国外只注重专利立法强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既涵盖立法强度又包括执法强度指标的药品专利保护强度新指标体系。(3)提出优化中国制药产业技术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本文以药品研发为主线,分析药品研发过程中的政府规制和药品专利以及他们对企业研发收益的影响。此基础上,提出减少无谓时间损失、优化定价策略、加强政府规制等角度出发构建了激励制药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
王健聪[9](2011)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与政策研究 ——基于产业经济的视角》文中认为生物医药产业正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个令全世界瞩目和心动的高成长性产业。作为复杂的产业系统,生物医药产业有其自身的产业特征、发展规律和内在发展机制,传统产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已不能完全解释生物医药产业的增长与发展。研究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政策,对于我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基于产业经济的视角,研究分析生物医药产业的内涵和特征、生物医药产业的价值链结构、生物医药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布局和聚集式发展、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以及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案和创新点。第二章根据“产业”的经济学特性,提出了广义的生物医药产业框架——包括核心层、支撑层和关联层——和狭义的生物医药产业范围——直接从事研究、开发、制造和销售人用药品的各种生产性企业和组织的集合,并将本文研究对象限定在狭义范围内。从技术关联的角度分析化学药、生物药和传统药子产业的地位;从生产活动阶段的角度分析医药研发业和医药制造业等子产业的地位;从产品特征角度分析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子产业的地位。指出生物医药产业具有技术性与社会性高度结合、技术性与制度性密切依存、现代技术与自然资源紧密联系等三大基本特征。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技术四个方面研究分析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是关于生物医药产业的价值结构分析。这部分基于产业价值链理论,提出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模型,指出在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中,包含着四个环节的药品生产过程——药物发现、临床前/临床试验、药物制造和药物销售,五种类型的产业参与主体——跨国公司和大型制药企业、小型制药企业、各种研发机构、独立研发公司和专业外包组织,三种主要的产业价值关系——技术转移关系、战略联盟关系和外包关系;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具有链化周期长、垂直一体化特色明显、遵循“微笑曲线”的特征,并将其与信息产业价值链进行比较,提出二者在研发和制造环节的主要区别。第四章是关于生物医药产业的组织分析。这部分主要从企业集中度、产品集中度、创新要素集中度、小型企业作用等方面分析阐述了生物医药产业市场结构寡头垄断与中小企业共生并存的基本特征,并从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品高度差别化、自然垄断性、规模经济等方面对其市场结构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从产业市场行为的内容入手,总结了生物医药产业的价格行为和广告行为,揭示了制药企业的价格决定模式、价格歧视行为以及药品广告的特征和功能:探析了跨国公司和大型制药企业、小型制药企业以及独立研发公司各自的发展路径。第五章是关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分析。这部分指出当代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布局实际上是以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产业内水平分工体系,发展中国家零散分布于产业价值链边缘,通过某些价值链低端环节有限的参与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产业高度集聚发展是发达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往往具有雄厚的学术力量和产业力量、企业之间的社会网络联系密切、拥有丰富的医疗和临床资源并且资金网络高度密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培育模式主要包括孵化器模式和科技园区模式。第六章是关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这部分概述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的界定、分类和主要制约因素,分析医药技术创新的重要价值——促进人类社会进步、支撑产业经济增长、引领产业结构走向、改变产业价值分配以及创造极高的产业壁垒;总结医药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高成本性、成果评价反馈滞后、政府作用显着、路径依赖较弱、综合系统性强;并探讨当今世界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的趋势。第七章对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进行深入分析。在探索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生物医药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的内涵、内容,总结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和经验,并分别就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与产业技术政策等提出建议。
王飞[10](2011)在《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迅速的生物医药产业在世界产业体系中地位上升,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国民健康水平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国家将此视为战略性产业而加以重点发展。与其他高新技术企业相比,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准入门槛高等特点,比如对药物试验及审批等环节政府有严格的法律和法规管制、药品安全性审核严格、制药企业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重等,除了这些内部因素之外制药业还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药物专利保护时限、资源稀缺和医学理念变化等外部因素的深刻影响,在上述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目前已没有一个生物医药企业可以独立地完成新药的研发和生产,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全球开放式合作模式成为当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特点。经济地理学中基于地理临近性的传统区位理论已无法解释生物医药业的新发展。有鉴于此,从“行为者—资源—活动”的视角,分析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探索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演化机理,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创新、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服务。本文以导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模式”(41071093)、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权力与企业空间行为、企业创新”(08JA790044)、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张江建成世界一流高新区的发展思路与策略研究”(11692101000)等课题为支撑,通过对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南京生物医药企业和相关专家进行访谈和实地考察,辅以文献查询和综合分析,对创新网络演化等相关理论和案例开展了系统研究。笔者认为,关系转向已成为近年来经济地理学学者关注的热点领域,网络内成员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对网络动态变化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在评述了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及创新网络演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行为主体——合作关系和集体学习——网络演化”为研究主线,系统地论述了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结网、演化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在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并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美国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和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演化路径、内部合作机制、网络效应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生物医药创新网络具有鲜明的特色。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不同,生物医药产业所需资源的稀缺性加大了药物研究和开发的难度和成本。生物技术进步缓解了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却推动了生物医药不同行为主体之间跨越国界的知识与创新合作。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完成了成本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跃升。在转化医学理念和国家创新系统的支撑下,通过全球——地方管道(local buzz-global pipelines)的知识与信息交流,区域生物医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和生物医药创新网络不断完善。第二,创新合作和集体学习是推动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变和发展的核心动力。笔者发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合作和学习的动机与模式各不相同。创新环节是生物医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创新网络内不同行为主体之间主要存在着商业、研发、金融和许可等合作关系。从初级到高级,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经历了制药业独立创新发展、本地化创新网络发展和全球化创新网络发展等发展阶段。第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生物医药创新网络差异显着。发达国家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演化由产学研垂直合作关系和制药业—生物技术企业之间水平合作关系两种方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动药物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发展中国家生物技术水平低,为了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发展中国家企业倾向于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支撑其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力主要是学习机制,生物技术企业主要接受国外大型制药公司或生物技术企业的外包业务。与发达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由本地结网向全球扩张的演化过程不同,发展中国家创新网络呈现出全球网络要素植入经本地结网至跨区扩张的演变过程。
二、1999年全球最畅销的150个处方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年全球最畅销的150个处方药(论文提纲范文)
(1)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解读 |
第一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基本内涵 |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含义 |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适用范围 |
三、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二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溯源与发展 |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立的背景 |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正式确立 |
三、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立的缘由及标准 |
四、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运行机制及缺陷 |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在运行机制 |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在缺陷 |
第四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功能定位及作用 |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功能定位 |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作用解析 |
第五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药品可及性 |
一、对药品价格的影响 |
二、对医药产业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一节 提升我国医药行业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
一、我国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
二、我国医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
三、我国医药政策的演变 |
四、我国医药产业的总体评价 |
五、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 |
第二节 保障公民健康权与生命权的重要途径 |
一、药品取得是公共健康的重要保障 |
二、利于解决药品短缺这一现实问题 |
第三节 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规则制定的需要 |
一、提升我国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 |
二、我国对药品专利国际规则变革的需求 |
第四节 制度移植可行性的多维分析 |
一、遵循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的宪法原则 |
二、契合利益平衡的立法旨趣 |
三、合乎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 |
四、符合最优资源配置的要求 |
五、因应公共政策价值目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
第一节 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
一、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现状 |
二、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效果 |
三、评价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二节 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
一、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现状 |
二、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效果 |
三、加拿大与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异同 |
四、评价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节 韩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
一、韩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现状 |
二、韩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情况 |
三、评价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四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
一、自由贸易协定下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 |
二、国际药品专利规则的未来走向 |
三、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前景展望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配套法律制度 |
第一节 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例外 |
一、药品试验例外的创立 |
二、药品试验例外的正当性及制度功用 |
三、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例外相互制衡 |
四、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例外的冲突与解决 |
第二节 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专利期限延长 |
一、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
二、药品专利期限延长的制度评价 |
三、药品专利链接与专利期限延长的关系 |
四、我国的制度因应 |
第三节 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数据保护 |
一、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创立与发展 |
二、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制度评价 |
三、药品试验数据保护与药品专利链接的关系 |
四、我国的制度因应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的法律规制 |
第一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法律规制的理论溯源 |
一、创新激励与自由竞争之间的差异性 |
二、创新激励与自由竞争之间的协调性 |
三、专利法与反垄断法适用的竞合及取舍 |
第二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的表现形式 |
一、药品专利常青 |
二、反向支付协议 |
第三节 药品专利常青行为的法律规制 |
一、典型国家的规制路径之考察 |
二、我国的规制路径之选择 |
第四节 反向支付协议的反垄断法规制 |
一、典型国家的反垄断执法实践之考察 |
二、我国对典型国家执法经验的现实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构建的体系化思考 |
第一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的规定及实践之评价 |
一、我国现行药品专利链接规定之梳理 |
二、我国现有实践之考察 |
三、我国现行规定及实践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本质定位与立法选择 |
一、药品专利链接模式梳理与评介 |
二、推行以利益平衡为核心的强保护模式 |
三、制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规范设计 |
一、补充制度设计的法律依据 |
二、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能衔接 |
三、药品专利链接的具体操作流程 |
四、药品专利信息的公示 |
五、暂缓审批期的设定 |
六、专利挑战制度的设计 |
七、首仿药市场独占期制度的设计 |
第四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其他制度的衔接 |
一、与药品试验例外制度的衔接 |
二、与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的衔接 |
三、与专利药品强制许可制度的衔接 |
四、与诉前禁令制度的衔接 |
五、与药品专利诉讼制度的衔接 |
六、与专利行政处理制度的衔接 |
第五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机制之完善 |
一、简化药品上市审批程序 |
二、适当提高医药发明可专利性标准 |
三、修改和完善专利无效程序 |
四、建立首仿药替代制度 |
五、完善药品价格管控机制 |
六、健全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2)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产业竞争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制药产业发展相关文献 |
2.2.2 企业竞争力相关文献 |
2.2.3 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相关文献 |
2.2.4 竞争力评价体系文献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制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主要发达国家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3.1.1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状况分析 |
3.1.2 美国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3.1.3 日本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3.1.4 欧洲国家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3.2 主要发达国家制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2.1 企业发展周期视角下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3.2.2 制药企业发展过程中相关因素的作用 |
3.2.3 制药产业发展内外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3.3 制药产业特征分析 |
3.3.1 产业需求特征 |
3.3.2 产业竞争特征 |
3.3.3 产业技术特征 |
3.3.4 产业发展特征 |
3.3.5 产业盈利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制药产业竞争要素分析及竞争力评价 |
4.1 制药产业竞争要素分析 |
4.1.1 产业发展状况相关要素 |
4.1.2 产业支撑环境相关要素 |
4.2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
4.2.1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概述 |
4.2.2 评价指标的界定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
4.2.5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优势比较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制药产业关键竞争要素实证研究 |
5.1 产业规模、产业质量指标视角下的竞争要素实证研究 |
5.1.1 实证研究设计 |
5.1.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5.1.3 产业规模指标分析过程 |
5.1.4 产业质量指标分析过程 |
5.2 产业结构指标视角下的竞争要素实证比较 |
5.2.1 实证研究设计 |
5.2.2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
5.2.3 制药企业单一要素实证比较研究 |
5.2.4 制药企业全要素实证比较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 |
6.1 产业规模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
6.1.1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
6.1.2 关键因素分析 |
6.2 产业质量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
6.2.1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
6.2.2 关键因素分析 |
6.3 产业结构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
6.4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与差异分析 |
6.4.1 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关键因素作用 |
6.4.2 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综合分析 |
6.4.3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差异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7.1 主要结论 |
7.2 对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启示 |
7.2.1 中国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7.2.2 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路径分析 |
7.2.3 中国制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
7.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7.3.1 不足之处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基于污水流行病学的精神活性物质消耗量计算及其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污水流行病学 |
1.2.1 污水流行病学的起源及发展 |
1.2.2 污水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
1.2.2.1 目标分析物的选择 |
1.2.2.2 污水处理厂服务人口计算 |
1.2.3 污水流行病学在国内外的应用 |
1.3 环境中精神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 |
1.3.1 精神活性物质概述 |
1.3.2 环境中精神活性物质的来源和分布 |
1.3.3 环境样品中精神活性药物的检测方法 |
1.4 环境中抗抑郁药物的研究现状 |
1.4.1 抗抑郁药物的使用 |
1.4.2 抗抑郁药物的去除技术 |
1.4.3 抗抑郁药物的生态毒性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精神类活性物质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分布及人均消耗量计算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药品与试剂 |
2.2.2 水样采集 |
2.2.3 分析方法 |
2.2.4 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 |
2.2.5 药物消耗量的计算 |
2.2.5.1 DTRs的选择 |
2.2.5.2 药物消耗量的计算方法 |
2.2.5.3 WWTPs服务人口数的计算 |
2.2.5.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WWTPs服务人数的变化 |
2.3.2 精神类活性物质在WWTPs进水中的分布 |
2.3.2.1 非法毒品在WWTPs进水中的浓度分布 |
2.3.2.2 精神类药物在WWTPs进水中的浓度分布 |
2.3.3 精神类活性物质的人均消耗量 |
2.3.3.1 非法毒品的人均使用量 |
2.3.3.2 精神处方药物的人均消耗量 |
2.3.4 精神类活性物质的消耗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2.3.4.1 精神处方药物使用量的季节变化规律 |
2.3.4.2 非法毒品使用量的节假日变化规律 |
2.3.4.3 非法毒品使用量的周变化规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活性污泥对抗抑郁药物的吸附行为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污泥样品采集 |
3.2.3 药物检测方法 |
3.2.4 吸附实验 |
3.2.4.1 吸附动力学 |
3.2.4.2 吸附热力学 |
3.2.4.3 pH的影响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吸附平衡 |
3.3.2 吸附动力学 |
3.3.3 速率控制步骤 |
3.3.4 等温吸附 |
3.3.5 吸附热力学 |
3.3.6 pH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抗抑郁药物的紫外光解机理及途径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2 实验方法 |
4.2.2.1 光解实验 |
4.2.2.2 自由基淬灭反应 |
4.2.2.3 FA、NO3-对药物光解速率的影响 |
4.2.2.4 pH对光解速率的影响 |
4.2.2.5 抗抑郁药物分析方法 |
4.2.2.6 抗抑郁药物光解产物分析方法 |
4.2.2.7 量子力学计算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药物在纯水中的光解 |
4.3.1.1 光解动力学 |
4.3.1.2 光解机理 |
4.3.2 紫外光解影响因素 |
4.3.2.1 FA的影响 |
4.3.2.2 NO3-的影响 |
4.3.2.3 pH的影响 |
4.3.3 抗抑郁药物的紫外光解路径 |
4.3.3.1 FLU的紫外光解路径 |
4.3.3.2 CTP的紫外光解路径 |
4.3.3.3 SER和 PAR的紫外光解路径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G制药公司中国区VMI实施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目前医药行业VMI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1.1 相关基本概念 |
2.1.2 供应链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
2.2 VMI的理论发展状况 |
2.2.1 VMI理论综述 |
2.2.2 实施VMI的关键因素 |
2.3 国外供应链实施VMI现状 |
2.4 国外医药行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
2.4.1 国外医药行业流通领域现状 |
2.4.2 国外医药行业应用VMI现状 |
3 G公司中国区OTC供应链管理现状及问题 |
3.1 G公司情况综述 |
3.2 G公司中国区OTC业务现状 |
3.3 OTC医药企业供应链管理环境 |
3.4 G公司中国区OTC供应链管理问题 |
3.4.1 G公司所在OTC行业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
3.4.2 G公司中国区OTC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
3.5 G公司对于供应链问题的现有解决对策 |
4 G公司中国区OTC供应链实施VMI的方案 |
4.1 G公司中国区OTC供应链实施VMI方案设计思想 |
4.2 实施目标制定 |
4.3 方案实施措施与过程设计 |
4.3.1 药品的VMI模式适用性评价 |
4.3.2 VMI方案的实施步骤 |
4.4 G公司实施VMI效果的评价标准及方法设计 |
4.4.1 .评价标准设定 |
4.4.2 G公司中国区实施VMI效果评价方法 |
4.5 G公司中国区实施VMI的持续改进方法 |
5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辉瑞公司在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企业战略的理论概述 |
2.1 企业战略管理的文献综述 |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基础 |
2.3 企业战略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
2.4 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方法 |
第3章 医药行业和市场的特征分析 |
3.1 医药行业的背景 |
3.1.1 医药行业的特征 |
3.1.2 国内外医药行业的发展 |
3.1.3 中国医药行业的未来趋势 |
3.2 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
3.2.1 政治和法律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产业环境的五力分析 |
3.3.1 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 |
3.3.2 既有竞争者 |
3.3.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4 客户的议价能力 |
3.3.5 新加入者的威胁 |
3.4 竞争环境分析 |
第4章 辉瑞公司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辉瑞公司的基本情况 |
4.1.1 辉瑞全球的基本情况 |
4.1.2 辉瑞中国的基本情况 |
4.2 辉瑞公司的使命、愿景和企业战略 |
4.2.1 辉瑞公司的使命和愿景 |
4.2.2 辉瑞公司的企业战略及现状 |
4.3 辉瑞公司的资源与能力分析 |
4.3.1 有形资源分析 |
4.3.2 无形资源分析 |
4.3.3 组织管理能力分析 |
4.3.4 生产能力分析 |
4.3.5 研发能力分析 |
4.4 辉瑞公司的SWOT分析 |
4.4.1 优势分析 |
4.4.2 劣势分析 |
4.4.3 机会分析 |
4.4.4 威胁分析 |
第5章 辉瑞公司在华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建议 |
5.1 调整市场定位的战略分析及实施 |
5.1.1 加强非处方药的促销与宣传 |
5.1.2 降低专利药价格 |
5.1.3 加强终端药店的建设与宣传 |
5.2 提升研发能力的战略分析及实施 |
5.2.1 建立研发人才的培养机制提升研发效率 |
5.2.2 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效率 |
5.2.3 并购高新技术产品推动研发 |
5.3 市场发展的战略分析及实施 |
5.3.1 深入开发县级市场 |
5.3.2 改善并发挥营销渠道优势 |
5.3.3 并购本土企业 |
5.4 战略分析和实施保障 |
5.4.1 组织结构的建设 |
5.4.2 企业文化的建立 |
5.4.3 制定标准和评价体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生物医药产业相关概念及分类 |
1.2.1 生物医药产业相关概念 |
1.2.2 生物医药产业分类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和不足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基础理论 |
2.1.1 产业集群理论 |
2.1.2 产业区理论 |
2.1.3 发展战略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3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主要特征分析 |
3.1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历程 |
3.2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主要特征 |
3.2.1 高技术性 |
3.2.2 长周期性 |
3.2.3 高投入性 |
3.2.4 高风险性 |
3.2.5 强组织共生性 |
3.2.6 高监管性 |
4 成功生物医药集聚区的经验验证 |
4.1 美国圣地亚哥“生物谷” |
4.2 欧洲丹麦一瑞典“生物谷” |
5 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SWOT分析 |
5.1 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
5.2 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SWOT分析 |
5.2.1 发展优势 |
5.2.2 发展劣势 |
5.2.3 发展机会 |
5.2.4 发展威胁 |
6 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战略 |
6.1 目标思路 |
6.2 重点领域 |
6.3 具体举措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制药产业技术创新激励效应研究 ——基于新药规制与专利制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制药产业 |
1.2.2 制药产业技术创新 |
1.2.3 新药规制 |
1.2.4 药品专利制度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
1.5.1 论文创新点 |
1.5.2 论文研究不足 |
2 新药规制和药品专利视角下的技术创新:理论分析与文献述评 |
2.1 技术创新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1 技术创新的类型 |
2.1.2 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
2.2 政府规制与制药产业技术创新 |
2.2.1 制药产业中的政府规制 |
2.2.2 政府规制对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果 |
2.3 专利制度与制药产业技术创新 |
2.3.1 药品专利制度 |
2.3.2 专利制度与制药产业技术创新激励效果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新药规制和药品专利制度的技术创新:现状评价与作用机制 |
3.1 中国制药产业及其技术创新特征 |
3.1.1 制药产业特征 |
3.1.2 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特征 |
3.1.3 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
3.2 中国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
3.2.1 制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情况 |
3.2.2 制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情况 |
3.2.3 中国制药产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
3.3 基于新药规制和药品专利制度的技术创新激励作用机制 |
3.3.1 新药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导向作用 |
3.3.2 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新药规制对技术创新的激励:决策模型与实证效果 |
4.1 新药规制政策历史演变及现状 |
4.1.1 中国药品注册管理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
4.1.2 新药价格规制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
4.2 新药规制与制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模型 |
4.2.1 基本假设 |
4.2.2 模型分析 |
4.2.3 结论分析 |
4.4 新药规制对制药产业技术创新激励效果实证分析 |
4.4.1 研究假设 |
4.4.2 变量选取 |
4.4.3 计量模型与数据来源 |
4.4.4 估计方法:动态GMM估计 |
4.4.5 估计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药品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专利保护与创新投入 |
5.1 中国药品专利制度历史演变及评价 |
5.1.1 中国药品专利立法进程 |
5.1.2 专利法改革简要评述 |
5.2 激励技术创新的最优药品专利保护理论模型 |
5.2.1 模型假设 |
5.2.2 模型构建 |
5.2.3 模型分析 |
5.2.4 模型结论 |
5.3 中国药品专利保护强度的度量 |
5.3.1 专利保护强度测度方法 |
5.3.2 中国药品专利保护强度测算指标设计思路 |
5.3.3 药品专利立法强度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强度测量 |
5.3.4 药品专利执法强度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强度测量 |
5.3.5 中国药品专利保护强度的测量 |
5.4 药品专利保护对制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激励效果实证分析 |
5.4.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5.4.2 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 |
5.4.3 内生性问题与GMM估计方法 |
5.4.4 估计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中国制药产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优化:新药规制与专利制度 |
6.1 制药企业技术创新成本收益分析 |
6.1.1 制药企业研发成本分析 |
6.1.2 制药企业技术创新收益分析 |
6.1.3 政府激励企业研发体系 |
6.2 优化制药产业技术创新专利制度激励机制 |
6.2.1 建立药品专利预警机制 |
6.2.2 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
6.2.3 延长药品专利保护期 |
6.3 优化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新药规制激励机制 |
6.3.1 强化药品注册审批制度的创新导向 |
6.3.2 优化中国药品定价机制 |
6.4 优化制药产业技术创新的专利制度与新药规制的协调激励机制 |
6.4.1 建立《药物参比制剂目录》 |
6.4.2 加强部门协调、规范专利药上市申请程序 |
6.4.3 建立专利信息技术平台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与政策研究 ——基于产业经济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1.4 论文的拟创新之处 |
1.4.1 论文选题与视角新颖 |
1.4.2 论文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律的揭示有所突破 |
1.4.3 论文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的探讨有所创新 |
2、生物医药产业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
2.1 产业含义及其划分 |
2.1.1 产业的含义 |
2.1.2 产业的划分 |
2.2 生物医药产业的界定 |
2.2.1 广义的生物医药产业 |
2.2.2 狭义的生物医药产业 |
2.3 生物医药产业的划分 |
2.3.1 基于技术关联的划分 |
2.3.2 基于生产活动阶段的划分 |
2.3.3 基于产品特征的划分 |
2.4 生物医药产业特征分析 |
2.4.1 生物医药产业是技术性与社会性高度结合的产业 |
2.4.2 生物医药产业是技术性与制度性密切依存的产业 |
2.4.3 生物医药产业是现代技术与自然资源紧密联系的产业 |
2.5 本章小结 |
3、生物医药产业的价值链结构 |
3.1 价值链、产业链与产业价值链 |
3.1.1 价值链理论 |
3.1.2 产业链理论 |
3.1.3 产业价值链理论 |
3.2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构成 |
3.2.1 产业价值链环节 |
3.2.2 产业价值链参与者 |
3.2.3 产业链的价值关系 |
3.2.4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模型 |
3.3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特征分析 |
3.3.1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特征 |
3.3.2 与信息产业价值链的比较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生物医药产业组织分析 |
4.1 产业组织与生物医药产业组织 |
4.1.1 产业组织理论 |
4.1.2 生物医药产业组织的内涵 |
4.2 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结构 |
4.2.1 市场结构分析理论 |
4.2.2 生物医药产业市场结构的特征 |
4.2.3 生物医药市场结构的经济学分析 |
4.3 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行为 |
4.3.1 生物医药企业的价格行为 |
4.3.2 生物医药企业的广告行为 |
4.4 生物医药产业市场参与主体的发展路径 |
4.4.1 跨国公司和大型制药企业的发展路径 |
4.4.2 小型制药企业的发展路径 |
4.4.3 独立研发公司的发展路径 |
4.5 本章小结 |
5、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分析 |
5.1 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布局 |
5.1.1 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 |
5.1.2 生物医药产业布局 |
5.2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
5.2.1 产业集群 |
5.2.2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分析 |
5.2.3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培育 |
5.3 本章小结 |
6、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 |
6.1 医药技术创新的内涵 |
6.1.1 技术创新理论 |
6.1.2 医药技术创新 |
6.1.3 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的价值 |
6.2 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和趋势 |
6.2.1 医药技术创新特征 |
6.2.2 当代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的趋势 |
6.3 本章小结 |
7、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研究 |
7.1 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内涵与特征 |
7.1.1 产业政策 |
7.1.2 生物医药产业政策 |
7.2 生物医药产业结构政策 |
7.2.1 产业结构政策的内涵 |
7.2.2 产业结构政策的主要内容 |
7.2.3 典型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践 |
7.2.4 产业结构政策的选择 |
7.3 生物医药产业组织政策 |
7.3.1 产业组织政策的内涵 |
7.3.2 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内容 |
7.3.3 典型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组织政策的实践 |
7.3.4 产业组织政策的选择 |
7.4 生物医药产业布局政策 |
7.4.1 产业布局政策的内涵 |
7.4.2 产业布局政策的主要内容 |
7.4.3 典型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布局政策的实践 |
7.4.4 产业布局政策的选择 |
7.5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政策 |
7.5.1 产业技术政策的内涵 |
7.5.2 产业技术政策的主要内容 |
7.5.3 典型国家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政策的实践 |
7.5.4 产业技术政策的选择 |
7.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录 |
表录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 |
1.2.2 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研究 |
1.2.3 小结 |
1.3 研究目标、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 |
1.3.1 研究目标 |
1.3.2 论文框架及主要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4 主要创新点 |
1.4 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生物医药产业概念及特征 |
2.1.2 生物医药产业链 |
2.1.3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
2.1.4 生物医药创新网络 |
2.2 创新网络的基本理论问题 |
2.2.1 网络与创新网络的概念 |
2.2.2 创新网络的形成与类型 |
2.2.3 创新网络演化的阶段与过程 |
2.2.4 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力 |
2.3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
2.3.1 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 |
2.3.2 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架构 |
第3章 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形成与结构特征 |
3.1 制药业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发展 |
3.1.1 独立创新发展阶段 |
3.1.2 制药业面临的新环境 |
3.1.3 制药业合作创新发展阶段 |
3.2 生物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网络创新发展 |
3.2.1 生物技术企业的兴起 |
3.2.2 生物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
3.2.3 生物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特征 |
3.3 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结网过程 |
3.3.1 行为主体间连接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
3.3.2 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构建 |
3.3.3 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特征 |
第4章 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演化与发展 |
4.1 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化的合作机制 |
4.1.1 合作的动机 |
4.1.2 合作的方式与途径 |
4.1.3 合作对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化的影响 |
4.2 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化的集体学习机制 |
4.2.1 网络与集体学习之间的关系 |
4.2.2 集体学习的基础 |
4.2.3 集体学习模式的构建 |
4.3 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演进阶段与路径 |
4.3.1 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模式的转型 |
4.3.2 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发展阶段 |
第5章 美国生物医药创新网络发展研究 |
5.1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
5.1.1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特征 |
5.1.2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合作的发展特征 |
5.2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特点 |
5.2.1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背景 |
5.2.2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特点 |
5.3 合作机制驱动下的美国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化 |
5.3.1 发展环境评价 |
5.3.2 合作关系及类型 |
5.3.3 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演化 |
第6章 张江生物医药创新网络发展研究 |
6.1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
6.1.1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本特征 |
6.1.2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药物创新现状 |
6.2 张江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演化与发展 |
6.2.1 张江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结网基础 |
6.2.2 张江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力机制 |
6.3 张江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发展路径 |
6.3.1 生物医药创新网络发展阶段 |
6.3.2 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路径 |
第7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7.1.1 主要研究结论 |
7.1.2 主要创新点 |
7.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2.1 定量分析方法有待加强 |
7.2.2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不足 |
附录 |
附表1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授权专利统计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1999年全球最畅销的150个处方药(论文参考文献)
- [1]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研究[D]. 苏冬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2]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D]. 李超.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3]基于污水流行病学的精神活性物质消耗量计算及其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转化[D]. 张小寒.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G制药公司中国区VMI实施方案研究[D]. 黄浩元. 云南大学, 2018(01)
- [5]外资药企在华面临“最坏的时代”[J]. 李妍. 中国外资, 2016(11)
- [6]辉瑞公司在华发展战略研究[D]. 刘沁.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2)
- [7]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翁志明. 浙江工业大学, 2013(06)
- [8]中国制药产业技术创新激励效应研究 ——基于新药规制与专利制度视角[D]. 刘素坤.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9)
- [9]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与政策研究 ——基于产业经济的视角[D]. 王健聪.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9)
- [10]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演化研究[D]. 王飞.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