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数据在克拉玛依油田油藏动态分析中的应用

监测数据在克拉玛依油田油藏动态分析中的应用

一、监测资料在克拉玛依油田油藏动态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月清[1](2021)在《特超稠油破题——新疆稠油开发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文中提出2020年12月28日,农历11月14日,在位于北京北四环北沙滩5号的塔里木宾馆内,一场关于特超稠油的成果鉴定会正在进行。"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成果鉴定会,它标志着中国特超稠油破题。"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评价道。

王斌[2](2020)在《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深层砂砾岩甜点储层形成机理与地震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为了解决深层砂砾岩勘探中遇到的甜点储层形成机理不明和地震预测技术精度不高等问题,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砂砾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基础地质分析、地震岩石物理测试和甜点储层预测方法的综合研究明确了研究区甜点储层形成机理,并开发了高精度的甜点储层预测方法。首先通过基础地质研究明确甜点储层的形成机理,然后结合岩石物理测试总结甜点储层主控因素对岩石弹性性质变化的影响,建立能反映深层砂砾岩沉积与成岩演化过程的地震岩石物理模型,利用该模型指导研究区的甜点储层预测。这项研究既可以为玛湖地区面向深层砂砾岩甜点储层的油气勘探与有利区优选提供技术支撑,与此同时本次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思路也可以对其他地区深层碎屑岩的油气勘探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通过本次研究取得了以下4点成果和认识:(1)在砂砾岩甜点储层形成机理的研究中首次引入致密砂岩中利用储层临界物性判别储层和封堵层的研究思路,建立临界物性下限与深度的关系,按照成岩作用系统论的思路定量分析深层砂砾岩储集能力随每个沉积微相和每种成岩作用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建立了玛湖地区沉积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的甜点储层发育模式。综合研究后得到玛湖地区甜点储层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以远岸或近岸水下分流河道中具有强溶蚀、早期硅质胶结和弱压实成岩相的中细砾岩和粗砂岩为主的认识。(2)在玛湖地区率先开展了深层砂砾岩的高频岩石物理测试,并结合岩石微观结构和动、静态弹性特征测量的结果,对研究区砂砾岩的弹性参数、储层参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总结,并建立了能反映沉积和成岩作用改造岩石储集能力的岩石物理模型。从研究区样品的测试结果来看,由沉积和成岩作用造成的矿物组分含量的差别、矿物的赋存方式以及孔隙类型和形状的差异对研究区样品的弹性参数及储层参数影响较大。其中比较特殊的现象包括:(1)当岩石中石英含量较多时,大量发育的早期硅质胶结物会有效抑制压实作用对原始孔隙的破坏,从而比早期泥钙质胶结的岩石具有更高的孔隙度和更低的纵横波速度比;(2)在玛湖地区受物源的影响,岩石中普遍发育火山岩岩屑和粘土等塑性矿物,而这类矿物极易受压实作用挤压变形而充填孔隙,减小样品的孔隙度并增大样品的速度。但由于这种情况下纵波速度的增大率要大于横波速度,因此样品的纵横波速度比会随纵波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这是研究区塑性碎屑的含量与赋存方式会对砂砾岩样品弹性参数和孔隙度造成很大影响的根本原因。(3)根据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深层砂砾岩甜点储层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按沉积相分级分类,从砂体到储层由粗到细,逐级控制”的地质物探相结合的甜点储层预测新方法。在考虑沉积和构造演化背景的基础上首次研发了经过倾角校正的古地貌恢复技术,并且采用高精度层序地层解释技术对标志层进行解释从而得到了地层真厚度,提高了有利相带预测的精度。为了有效提取OVT域地震资料中的地质信息,我们初次通过Ruger方程建立具有古地貌和沉积微相等地质背景的优势道集部分叠加模板,并利用该模板在研究区对OVT域资料进行解释性处理,这样就可以为针对深层砂砾岩的相控甜点储层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预测我们通过岩石物理实验获得的甜点储层敏感参数。利用该方法在玛湖凹陷斜坡区百口泉组共预测甜点储层发育区2100km2,为有利勘探区的寻找和增储上产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4)针对玛湖斜坡区异常高压分布规律不明的问题,创新性的提出了玛湖地区异常高压具有“封闭条件、构造挤压和晚期高熟油气充注”三重因素控制的分布模式。通过设计模拟孔隙超压的高频岩石物理实验,首次总结不同地层压力条件下玛湖地区砂砾岩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并且利用岩石物理测试结果建立了新的有效应力系数计算方法。将该方法计算的有效应力系数与Biot有效应力系数进行对比后可知,新计算的有效应力系数更适用于玛湖地区砂砾岩。最后利用新的有效应力系数改进双相介质模型后建立了低渗透砂砾岩地层压力预测模型,提高了地层压力预测的精度,并在玛湖地区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李晓倩[3](2020)在《适应火驱不同阶段的举升系统设计与参数优化》文中提出火驱又叫火烧油层,是热力采油中目前热效率最高的一项采油工艺技术,而有杆泵举升是火驱采油生产井中常用的举升方式。随着火驱燃烧的不断进行,燃烧前缘从注气井逐渐向生产井井底推进,生产井的生产动态发生阶段性的变化,由于火驱生产过程中产气量大,且火驱前期为反应阶段,近井地带温度未发生变化,产液量极低,原油粘度较大,属于稠油举升范畴,开采难度大;而火驱末期温度过高过早的关井,造成采收率的损失。且火烧油层各个阶段举升参数不同,开采过程中参数需要不断地调整,对火驱生产举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一套适应于火驱不同阶段的举升参数和系统的研究对于火驱阶段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火驱矿场试验进行调研,结合火驱的燃烧管实验,研究火驱各个燃烧阶段中生产井动态特征的参数变化,分析影响火驱不同阶段举升的参数和影响稠油粘度的因素。其次通过分析火驱常规掺水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了解决火驱高气液比下掺水过程中的正常开采,设计了控温掺水管柱进行掺水降粘工艺,建立单独的掺水通道,可以避免套管掺水时气量过大导致水无法掺入的情况,可实现在产气量大的火烧油层采油的生产过程中正常掺水的目的。掺水过程运用Fluent软件对控温掺水管柱和地层进行整体掺水温场模拟,得出模拟整体的压力场和温度场云图,并结合CMG模拟不同温度下关井的开采效果,探究控温掺水系统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火驱同心管不同阶段掺水工艺进行研究。最后对各阶段掺水量、掺水温度和掺水时机进行优化设计,对举升参数进行优化,形成一套适应于火驱不同阶段的举升系统设计。研究结果表明,火驱控温掺水采油方法可以适应整个举升过程,延长开采期,达到更好的采收效果。

刘家琪[4](2020)在《安塞油田P区长6油藏水驱特征及开发技术政策研究》文中指出P区位于安塞油田北部,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勘探难度大,但总体资源量丰富。随着油田开发工作的推进,研究区出现产能递减严重、平面水驱不均、井网适应性差等问题。因此需要明确该区域油藏裂缝分布以及水驱规律,并依据开发现状开展P区开发技术政策研究,这将对制定合理开发调整方案,实现油藏精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油藏非均质性和连通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并结合注采井网开展井组注采对应关系研究,将研究区井组划分为弱受效型、方向性受效型及均匀受效型3类。充分利用监测及生产动态资料,提出以“初步识别-综合识别-校正”为核心的超低渗油藏裂缝综合识别方法,并结合综合识别方法落实裂缝共计92条。通过引入有效驱动系数,实现了对注采井压力驱替系统的准确评价。并以水驱状况评价为基础,总结出油藏平面及纵向水驱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根据研究区开发现状,运用经验公式法、自然递减法、旋回模型法等多种油藏工程方法系统地评价油藏注采参数,再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法确定研究区最优井底流压介于2.6MPa-2.8MPa之间,最优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为110%,最优采油速度介于0.95%-0.99%之间,最优注采比介于1.3-1.6之间,为油藏开发调整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张旭博[5](2020)在《BH区块储层特征研究及三维地质模型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玛湖凹陷勘探程度的加深,斜坡区已成为主要开发区域,百口泉组更是成为三叠系的重点勘探开发对象。百口泉组储层岩石类型以砂砾岩为主,是三叠系的主力含油层,沉积相和岩相在平面上展布的连续性较差,孔喉结构复杂,存在高产油层不一定孔隙度大、含油饱和度大的问题,从而导致只能确定百一段和百二段是主力产油层,但不能进一步精确界定主力产油小层,勘探开发难度加大,故研究储层特征对该类型砂砾岩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玛西斜坡的BH区块百口泉组作为研究目标,在对玛湖凹陷地质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岩石学方法,以测井曲线为依据确定出标志层并对地层进行了对比划分;通过研究岩石特征和层理构造,利用测井相分析方法确定出沉积相、沉积微相以及沉积环境,并绘制出沉积相展布图;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物性特征进行研究,确定出储层类型,同时分析了孔渗关系;最后采用随机建模的方法建立出储层的岩相模型,在相控条件下对孔渗饱属性模型进行了模拟,采用容积法计算了区块的地质储量,预测出主力产油小层,结果显示其与试油成果较为符合,可以作为加密井射孔的参考依据。

高彦芳[6](2020)在《SAGD开采过程中的克拉玛依稠油储层岩石力学特征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如何有效缩短预热时间,提高蒸汽腔发育速度/质量,合理判断转入生产时机,评价地质力学因素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是当前克拉玛依超稠油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采面临的难题。本文主要从地质力学角度探讨以上难题的解决方法。前人对克拉玛依油砂剪胀和张性扩容的力学/温度条件、微观变形机理和应力-渗流耦合关系认识不清。本文通过三轴剪切实验、等向压缩-膨胀循环加载实验、电镜扫描实验、渗透率实验等,研究了克拉玛依油砂在储层改造和SAGD开采条件下的变形特征、微观结构和渗流特征。三轴剪切实验发现,常温下0.5~2 MPa有效围压下存在应变软化和剪胀,剪胀量随围压降低而增加;45~70 oC时,0.5 MPa有效围压下应变软化和剪胀明显;100 oC下,0.5~5 MPa有效围压下均发生了明显的应变软化和剪胀。等向加载实验显示,随着孔隙压力增加,油砂体积膨胀,体积扩容量随温度增加而降低。电镜实验显示,原状油砂颗粒间的接触点/面稀少,粒间充填大量沥青/粘土混合物,具有沥青基底式胶结结构;常温和0.5 MPa有效围压下剪切带发育明显,砂粒显着翻转,形成粒间大孔隙;高温下沥青排出孔隙后,角砾状颗粒充分接触,形成“互锁”结构,提升剪胀潜能。渗透率实验显示,在低有效围压下发生剪胀有利于提高渗透率;随着平均有效应力降低,张性扩容诱导渗透率在半对数坐标中呈线性增加趋势。传统油砂本构模型未充分考虑温度、沥青相变和孔隙塌陷。本文改进了一种沥青基底式胶结油砂弹塑性本构模型,及考虑温度和有效含油饱和度的盖帽Drucker-Prager(D-P)模型。研究发现,从20 oC到70 oC,油砂弹性模量降低,体积模量和泊松比增加;70 oC到100 oC,弹性模量增加,体积模量和泊松比降低。随温度增加,D-P内摩擦角和粘聚力降低,剪切屈服面和盖帽屈服面均收缩。剪胀诱导渗透率与体应变呈近似线性关系。张性扩容诱导渗透率随体应变增加而增加,温度较高时渗透率增加幅度更大。采用Touhidi-Baghini公式拟合渗透率-体应变关系的效果较好。体积扩容后,岩石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均增加。传统模型没有考虑SAGD不同开采阶段稠油热-流-固耦合机理的差异性,没有考虑稠油相态变化对热-流-固耦合分析的影响。本文建立了SAGD全生命周期内储层改造-预热-生产各个阶段的热-流-固-相变耦合模型,给出了各阶段骨架热孔隙弹塑性变形方程、渗流方程和相变传热方程,推导了耦合有限元方程,给出了求解耦合方程组的数值算法。依据改进模型进行案例分析发现,挤液扩容阶段,模拟井底压力与现场实测数据相符,储层温度传播范围较小,井壁岩石应力路径沿着向左靠近剪切屈服面的方向移动,储层中仅有热孔隙弹性变形,井间区域孔隙度增加量最大。若不考虑井筒传热效应,则应力路径整体向左上平移,更接近于剪切屈服面,但储层同样仅有热孔隙弹性变形,最大孔隙度增加量位于井壁处。对更深储层进行挤液改造,其应力路径整体向左上平移,更接近于剪切屈服面。预热阶段,井间热力连通充分,沥青相变区呈椭圆形,最大Mises应力位于井壁下方,井周附近半米范围内出现塑性区。若不考虑相变传热,则井间温度增加速度更快。蒸汽突破和蒸汽腔上升阶段,腔外压力传播比温度传播快,蒸汽腔正上部孔隙度增加量最大,蒸汽腔及其边缘位置发生塑性屈服;蒸汽腔横向扩展和蒸汽腔衰减阶段,泄油区体积增加,蒸汽腔外两侧孔隙度增加量最大。本文提出了一套SAGD全生命周期内施工效果的评价建议,提出了一种直井辅助SAGD井改造含泥质夹层稠油储层的工程设想,并在理论上给予了佐证。研究表明,在挤液扩容阶段,增加注液压力或体积扩容量将扩大水力波及范围,增加井底距、井间距或注液粘度将缩小水力波及范围。在预热阶段,沥青相变界面移动速度和井壁热流量随时间逐渐降低,井间中点温度达到80 oC时即可转入生产。在生产阶段,考虑地质力学因素的预测产量高于传统模型。对含泥质夹层储层进行挤液扩容,上夹层正上部的孔隙压力基本没有增加,井壁岩石应力路径沿着向左接近剪切屈服面的方向移动,储层只有热孔隙弹性变形,两夹层中间的孔隙率增加量最大;沿着注汽井延伸方向,孔隙率差异大,导致不同井段预热阶段的初始蒸汽腔非均匀发育。采用直井辅助技术对含泥质夹层储层进行挤液扩容后,上夹层上部储层孔隙压力有明显提升,水平井井壁岩石应力路径向左移动,更加接近于剪切屈服面;对于含夹层段储层,孔隙比在纵向上整体增加,上夹层上部储层孔隙率显着改善。对于采用直井辅助挤液扩容后仍无法有效开采的储层,应当调整生产策略,将水平井改造为注汽井,直井改造为生产井进行开采。

黄庆罡[7](2019)在《二东区克拉玛依组油藏开发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次研究的油藏为克拉玛依油田二东区克拉玛依组油藏,该油藏于1956年发现的,分为二东1+2区、3+4区和二东5区。截至1997年油藏含水达到90%以上,2005年以来对二东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调整以后老井的关井加上调整井的影响,油藏含水下降到78%,目前油藏的水淹状况以及油藏的剩余油分布复杂,为了下一步的油藏调整需要结合油藏地质的认识,对油藏水淹状况、油藏不同区域的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本次研究主要在油藏地质认识基础上,结合产吸剖面资料的分析,对调整井进行了定性分析与定量的多参数联合的水淹层解释,并采用油藏工程方法分阶段对每一小层的采出与注入进行了劈分,完成所有小层的水淹平面图,进而分析每一小层的水淹规律与水淹特征,最终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定量的落实了二东区克拉玛依组油藏不同区域的剩余油藏分布。通过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利用新井测井资料结合密闭取芯、生产动态资料等,建立水淹层解释图版,对油层水淹程度进行分区解释,表明该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主力含油小层。(2)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对该区剩余油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确定了1+2区中北部和3+4区西北部为剩余油富集区。(3)通过水淹层解释和产吸剖面资料综合分析剩余油分布特征,可以分析出更新井单井的剩余油和水淹状况,井间以及平面剩余油分布;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分析剩余油,为半定量的分析方法;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剩余油为定量法研究,因工区开发历程较长,储层非均质强,拟合过程中存在渗透率调整不准确的问题,数模精度会存在偏差。因此数值模拟方法与油藏工程法相结合,并与水淹层解释结果以及产吸剖面资料进行相互印证,提高了数值模拟的可信度。(4)结合前期调整方案效果评价,对本次调整后油藏的开发指标进行了优化。认为此次调整的目的层位为S73-2以上油层,调整井、更新井采用180m井距反七点法井网。调整后合理地层压力为9.0MPa,合理注采比1.1等。

韩彬彬[8](2019)在《白碱滩地区T井区下克拉玛依组油藏储层特征与水流优势通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白碱滩地区T井区三叠系下克拉玛依组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测井及相关分析化验资料,开展了该地区储层特征和水流优势通道的研究。下克拉玛依组发育R5与R6两套泥岩标志层,分为S6、S7两个砂层组。其中,S7分为S74-2、S74-1、S73-3、S73-2、S73-1、S72-3、S72-2、S72-1、S71等9个小层单元;S6分为S63、S62、S61等3个小层单元。沉积相主要包括扇根外带片流砾石体沉积(S74-2、S74-1、S73-3)、扇中辫流水道沉积(S73-2、S73-1、S72-3、S72-2、S72-1)、扇缘径流水道沉积(S71、S63、S62、S61)。下克拉玛依组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差;自下而上,岩性由砾岩、砂砾岩过渡为粗砂岩、中细砂岩,整体表现为向上变细的正旋回特征。S74层主要发育砾岩类储层,S73层发育砂砾岩储层,S73层中上部和S72层发育含砾砂岩储层,S71层发育中细砂岩储层。不同小层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存在显着差异,孔喉类型多样,分布不均,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并存,喉道类型以缩颈状喉道、片状喉道和弯片状喉道为主。储层的渗透率与最大孔喉半径、平均孔喉半径、孔喉中值半径以及平均喉道半径呈正相关关系,根据K-means储层分类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了I、II、III、IV四类储层。水流优势通道的主控因素包括沉积相带、储层物性、储层的非均质性、井组的注采量大小以及储层改造的人工裂缝。通过地质识别、取心分析与测井水淹层解释识别、产吸剖面分析、示踪剂分析、典型井组动态分析及Rdos栅状数值模拟综合识别,确定了研究区水流优势通道主要类型为孔缝型、高渗条带型及优势相带型。水流优势通道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砂砾岩厚度越厚越容易发育高渗流通道,易分布在中高孔、中高渗透带内;砂砾岩体连通程度和注采对应率高的井组易形成水流优势通道。优势沉积相带型的水流优势通道位于辫状河道、片流砾石体等沉积相带。通过对储层内水流优势通道的封堵和调整,对油田增产起到一定效果,同时对堵水措施工作及注采流线进行相应调整。

张锦毅[9](2019)在《准噶尔盆地一中区克下组油藏水流优势通道精细描述》文中研究说明准噶尔盆地一中区克拉玛依组储层非均质性强,尤其是开发后期,随着填隙物的迁移,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剧。经过60多年的开发,层内矛盾加剧,平面上北部水窜严重,南部则注采不见效,个别井累积注水量大,周围油井效果不明显,纵向上有明显的层间产液吸水不均匀,地下流动运动规律复杂。这说明一中区克拉玛依组储层内无论在层内和层间,还是在纵向和平面都存在注入水水流优势通道。所谓水流优势通道是指因地质及开发导致储层局部形成的注入水优势流动路径。本文以一中区克下组油藏为分析对象,利用动静态资料研究水流优势通道的形成地质条件动态表现特征。本文的思路是:首先采用静态资料分析储层存在水流优势通道的地质条件,建立优势通道发现标准,分析水流优势通道的主控因素;其次,分析产液和吸水剖面以及水淹状况等动态资料,确定水流优势通道的动态响应特征,进一步验证储层单元内某些部位已形成的水流优势通道及具体位置,建立水流优势通道模式,为下步采用堵水调剖分层注水和动态调配等方式,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系数提供依据。根据水流优势通道研究表明,克下组水流优势通道主要分布在S7,S5两个砂层组上,其中S7水流优势通道尤其发育,水窜严重。其展布特征主要受到地质因素的约束,克下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沉积,优势通道主要分布在扇根和扇中部位上。而其通道的优势程度也受到开发程度的影响,根据研究现阶段扇中部位的优势通道比扇根处发育更多。

祝海燕[10](2018)在《砾岩油藏小井距聚驱适应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QD1油藏属于典型的砾岩油藏,同常规砂岩油藏相比,具有多重孔隙群介质渗流特征,以及复杂稀网状孔隙流态特征。同时,该油藏具有平面非均质性强、开发井距小等特征,因此,水驱开发阶段水窜特征明显,局部地区水淹严重。开展聚驱扩大试验后,普遍表现出聚驱见效有效期短、聚驱效果分区差异大、部分区块窜聚明显、窜聚浓度高等问题。为明确QD1油藏聚驱见效和窜聚的主控因素,针对砾岩油藏小井距聚驱适应性进行研究。首先根据油藏动态监测资料综合解释分析的结果,明确砾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渗流能力变化特征。其次建立了一套适合砾岩油藏聚驱适应性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对聚驱见效指标、窜聚特征评价及产吸剖面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和分析,明确了各区聚驱见效和见聚的差异并完成了各区井组窜聚类型分类。然后从砾岩油藏的静态地质特征和注聚动态特征两个方面,采用关联分析法对砾岩油藏开展聚驱影响因素分析,明确各区聚驱见效及窜聚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该砾岩油藏Ⅲ区聚驱适应性最好,聚驱效果为Ⅲ区>Ⅰ区南>Ⅰ区北>Ⅱ区南>Ⅱ区北;砾岩油藏较强的储层非均质性、异常渗流特征及应变特征是砾岩油藏小井距聚驱效果变差的根本原因;此外,投产含水、注聚前含水、井网完善后累产油、水窜通道渗透率突进系数、水侵量及窜聚程度为聚驱效果的主控因素;注采压差、聚驱阶段的最大注入速度、注水井视吸水指数及井距是窜聚的主控因素;最后提出砾岩油藏聚驱调整建议,建议砾岩油藏实施聚驱首先应明确量化其非均质性,并且要采用合理井网井距,在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合理的注采结构。

二、监测资料在克拉玛依油田油藏动态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监测资料在克拉玛依油田油藏动态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特超稠油破题——新疆稠油开发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石油稀土”:环烷基稠油多重价值
“浴火重生”:撬开稠油油藏之门
创新SAGD:让“流不动的油田”流动起来
走出国门:为全球稠油开发提供“中国方案”

(2)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深层砂砾岩甜点储层形成机理与地震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石物理研究现状及在砂砾岩中的应用情况
        1.2.2 不同成岩作用对岩石物性变化影响规律的研究现状
        1.2.3 砂砾岩地震储层预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地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论文的研究思路
        1.5.2 本论文所采用的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深层砂砾岩甜点储层形成机理
    2.1 玛湖地区勘探概况
    2.2 玛湖地区沉积特征
        2.2.1 玛湖凹陷沉积背景
        2.2.2 玛湖凹陷沉积微相特征
    2.3 玛湖地区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特征
        2.3.1 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成岩环境及主要的成岩作用综述
        2.3.2 玛湖凹陷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的关系
    2.4 玛湖地区主要微相的成岩演化特征
        2.4.1 扇三角洲平原辫状分流河道的成岩演化特征
        2.4.2 扇三角洲前缘近岸水下分流河道的成岩演化特征
        2.4.3 扇三角洲前缘远岸水下分流河道的成岩演化特征
    2.5 甜点储层特征总结
        2.5.1 不同微相岩石学特征的差异
        2.5.2 不同微相岩石物性特征的差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层砂砾岩动、静态弹性参数测试与分析
    3.1 玛湖地区砂砾岩动态弹性参数测试与分析
        3.1.1 密度与速度的岩石物理测试模型
        3.1.2 纵、横波速度间关系的岩石物理测试模型
        3.1.3 速度与孔隙度间关系的岩石物理测试模型
        3.1.4 不同压力条件下玛湖地区砂砾岩的弹性参数变化规律
        3.1.5 饱含水条件下砂砾岩样品的声学特征
        3.1.6 岩石物理建模
    3.2 玛湖地区砂砾岩静态声学参数特征测试与分析
        3.2.1 玛湖地区砂砾岩样品的静态弹性特征
        3.2.2 玛湖地区砂砾岩样品的动静态关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玛湖地区砂砾岩甜点储层预测技术
    4.1 甜点储层成因分析
        4.1.1 甜点储层特征
        4.1.2 甜点储层成因
    4.2 有利相带及河道砂体预测
        4.2.1 有利相带预测
        4.2.2 河道砂体预测
    4.3 基于OVT域资料的叠前储层预测技术
        4.3.1 基于OVT域资料的处理技术
        4.3.2 OVT域资料的叠前道集分析与处理
        4.3.3 基于OVT域资料的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应用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岩石物理实验的地层压力预测技术
    5.1 异常高压成因及分布规律
        5.1.1 异常高压研究的意义
        5.1.2 玛湖斜坡区异常高压的成因
        5.1.3 环玛湖斜坡区异常高压的分布规律
    5.2 基于岩石物理实验建立的地层压力预测新模型
        5.2.1 计算上覆岩层压力的方法
        5.2.2 计算有效应力的方法
        5.2.3 岩石物理驱动的地层压力预测新模型
        5.2.4 基于岩石物理实验建立的新地层压力预测模型的误差分析
    5.3 压力预测新模型的应用效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适应火驱不同阶段的举升系统设计与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火驱研究进展
        1.2.1 火驱矿场试验研究现状
        1.2.2 井筒温度场研究现状
        1.2.3 火驱配套工艺研究现状
    1.3 掺水结构装置
        1.3.1 泵上掺水
        1.3.2 泵下掺水
        1.3.3 空心杆掺水
        1.3.4 套管掺水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火驱不同阶段生产特征分析
    2.1 火驱开发生产阶段的划分
    2.2 基于实验的火驱生产动态特征分析
        2.2.1 火驱燃烧管室内实验
        2.2.2 产液规律分析
        2.2.3 含水率规律分析
        2.2.4 温度规律分析
        2.2.5 气油比规律分析
    2.3 稠油粘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温掺水举升系统设计
    3.1 控温掺水举升设计
        3.1.1 控温掺水举升设计思路
        3.1.2 控温掺水举升系统结构
        3.1.3 控温掺水举升技术特点
    3.2 基于Fluent的控温掺水仿真模拟
        3.2.1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3.2.2 计算模型的选择
        3.2.3 物性参数确定
        3.2.4 区域条件和边界条件的定义
        3.2.5 控温掺水系统仿真效果分析
    3.3 基于CMG数值模拟的控温开采效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火驱控温掺水举升参数优化设计
    4.1 控温井筒温度场分布模型
        4.1.1 假设条件
        4.1.2 数学模型建立
        4.1.3 总传热系数计算
        4.1.4 井筒温度场计算
    4.2 控温掺水优化
        4.2.1 掺水点与掺水点处混合液温度的确定
        4.2.2 掺水温度范围的确定
        4.2.3 掺水最佳含水率范围的确定
        4.2.4 控温掺水量的确定
        4.2.5 掺水时机的确定
        4.2.6 数值模拟验证
    4.3 火驱有杆泵控温掺水采油系统工艺设计
        4.3.1 火驱生产主要问题与措施
        4.3.2 生产管柱设计
        4.3.3 火驱控温掺水有杆泵举升工艺设计
        4.3.4 火驱采油配套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火驱控温掺水举升效果实例分析
    5.1 试验井组概况与举升设计
    5.2 火驱控温掺水有杆泵举升效果分析
    5.3 火驱控温掺水有杆泵分阶段设计与分析
        5.3.1 反应阶段控温系统设计
        5.3.2 见效阶段控温系统设计
        5.3.3 热效驱油阶段控温系统设计
        5.3.4 见火阶段控温系统设计
        5.3.5 控温掺水系统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安塞油田P区长6油藏水驱特征及开发技术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油藏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1 区域地质特征
    2.2 储层沉积相特征
        2.2.1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2.2.2 砂体展布特征
    2.3 油藏开发现状
        2.3.1 开发历程
        2.3.2 主要开发矛盾
第三章 油藏单砂体划分及注采对应关系研究
    3.1 小层划分与对比
        3.1.1 单井地层划分
        3.1.2 连井地层对比
    3.2 单砂体识别及划分
        3.2.1 单砂体识别及划分标准
        3.2.2 单砂体分布特征
        3.2.3 砂体结构对剩余油的影响
    3.3 井组注采对应关系研究
        3.3.1 注采对应关系
        3.3.2 注采对应关系分类
        3.3.3 研究区注采对应关系综合分析
第四章 油藏裂缝识别方法研究
    4.1 裂缝的分类研究
    4.2 研究区裂缝识别方法研究
        4.2.1 井间示踪剂监测法
        4.2.2 水驱前缘分析
        4.2.3 注水指示曲线法
        4.2.4 吸水剖面分析
        4.2.5 生产动态识别
        4.2.6 测压资料分析
        4.2.7 裂缝综合识别
    4.3 研究区裂缝校正
        4.3.1 吸水剖面校正裂缝
        4.3.2 校正后裂缝平面分布
第五章 水驱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5.1 研究区油藏水驱规律研究
        5.1.1 有效驱替系统
        5.1.2 油藏水驱状况评价
        5.1.3 纵向水驱规律研究
        5.1.4 平面水驱规律研究
    5.2 油藏水驱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章 油藏开发技术政策优化研究
    6.1 油藏开发形势
    6.2 油藏开发技术政策
        6.2.1 油藏合理井底流压理论研究
        6.2.2 油藏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理论研究
        6.2.3 油藏合理采油速度理论研究
        6.2.4 油藏合理注采比理论研究
第七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BH区块储层特征研究及三维地质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砂砾岩油藏研究现状
        1.2.2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区域地质构造
        2.2.1 准噶尔盆地地质构造
        2.2.2 玛湖凹陷地质构造
        2.2.3 BH区块地质构造
    2.3 区块开发历程
第三章 地层划分对比
    3.1 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3.2 地层划分对比方案
        3.2.1 标志层
        3.2.2 地层划分原则
        3.2.3 小层划分结果
第四章 沉积相特征研究
    4.1 沉积相研究方法
        4.1.1 现实主义原则
        4.1.2 沉积相分析方法
    4.2 沉积物源
    4.3 沉积相标志及沉积环境
        4.3.1 岩石颜色
        4.3.2 岩石粒度
        4.3.3 层理构造
        4.3.4 测井相标志
        4.3.5 沉积环境
    4.4 沉积相类型
        4.4.1 百口泉一段沉积相
        4.4.2 百口泉二段沉积相
        4.4.3 百口泉三段沉积相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5.1 储层岩石特征
        5.1.1 岩性特征
        5.1.2 岩石组成特征
        5.1.3 颗粒圆度特征
        5.1.4 岩石结构特征
    5.2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5.2.1 孔隙类型
        5.2.2 孔隙类型组合
        5.2.3 孔喉特征
    5.3 储层物性特征
        5.3.1 孔隙度特征
        5.3.2 渗透率特征
        5.3.3 孔渗关系
第六章 储层地质建模
    6.1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研究
        6.1.1 构造模型模拟方法研究
        6.1.2 岩相模型模拟方法研究
        6.1.3 属性参数模型模拟方法研究
    6.2 建模步骤及数据准备
        6.2.1 建模步骤
        6.2.2 数据准备和加载
    6.3 构造模型
        6.3.1 断层模型建立
        6.3.2 网格划分
        6.3.3 层面建立
        6.3.4 细分小层
    6.4 岩相模型
        6.4.1 建立几何模型
        6.4.2 数据离散化
        6.4.3 数据分析
        6.4.4 建立岩相模型
    6.5 属性参数模型
        6.5.1 数据分析
        6.5.2 孔渗饱属性参数模型
    6.6 储量计算
        6.6.1 净毛比计算
        6.6.2 储量计算
        6.6.3 确定主力产油小层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SAGD开采过程中的克拉玛依稠油储层岩石力学特征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稠油定义及分类
        1.2.2 稠油储层岩石力学特征实验及机理
        1.2.3 稠油储层岩石力学本构模型
        1.2.4 温度对油砂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
        1.2.5 SAGD开采过程中的稠油储层热-流-固耦合响应
        1.2.6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的总体目标
    1.5 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SAGD开采条件下的稠油储层岩石力学性质研究
    2.1 实验准备
        2.1.1 样品来源及井下取芯信息
        2.1.2 标准天然岩样的制备方法
        2.1.3 重塑油砂岩样的制备方法
    2.2 高温高压三轴压缩力学及渗透率实验
        2.2.1 实验测试设备
        2.2.2 实验参数确定
        2.2.3 三轴剪切实验及结果分析
        2.2.4 三轴等向压缩实验及结果分析
    2.3 物理化学实验
        2.3.1 细观结构观察实验
        2.3.2 油砂储层物理化学性质
    2.4 本构模型
        2.4.1 沥青相变和油砂骨架的定义
        2.4.2 油砂弹塑性本构的一般形式
        2.4.3 考虑温度和沥青相变的盖帽Drucker-Prager弹塑性本构模型
    2.5 岩石力学参数模型
        2.5.1 弹性参数模型
        2.5.2 塑性参数模型
        2.5.3 渗流参数模型
        2.5.4 热力学参数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SAGD开采过程中的稠油储层热-流-固耦合力学分析
    3.1 稠油储层热-流-固耦合力学模型
        3.1.1 挤液扩容储层改造阶段的热-流-固耦合方程
        3.1.2 SAGD预热阶段的热-流-固-相变耦合方程
        3.1.3 SAGD生产阶段的热-流-固-相变耦合方程
    3.2 数值模拟方法与验证
        3.2.1 热-流-固-相变耦合分析的有限元解法
        3.2.2 储层改造阶段多场耦合分析
        3.2.3 预热阶段地层传热和变形分析
        3.2.4 SAGD生产阶段热-地质力学耦合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稠油储层改造效果定量评价方法及直井辅助SAGD技术的工程应用
    4.1 均质储层SAGD各阶段施工效果评价方法
        4.1.1 挤液扩容阶段水力波及范围的定量评价模型
        4.1.2 预热阶段井间温度场快速预测模型
        4.1.3 生产阶段考虑地质力学因素的产量评价模型
    4.2 含泥质夹层储层挤液扩容改造效果评价
    4.3 直井辅助SAGD井改造含泥质夹层稠油储层的工程设想
    4.4 直井辅助SAGD井改造含泥质夹层稠油储层的效果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二东区克拉玛依组油藏开发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油藏地质特征及储量分析
    2.1 构造及沉积特征
    2.2 储层及流体特征
    2.3 储量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藏开发特征分析
    3.1 开发现状
    3.2 开发特征分析
        3.2.1 产液、产油能力分析
        3.2.2 水驱效果分析
        3.2.3 能量状况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4.1 剩余油描述技术
        4.1.1 单井剩余油描述常用方法
        4.1.2 井间剩余油测量
        4.1.3 常用的剩余油研究方法
    4.2 水淹层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
        4.2.1 水淹油层基本特征
        4.2.2 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
        4.2.3 水淹层定量评价标准
    4.3 剩余油油藏工程方法研究
        4.3.1 动态综合分析方法
        4.3.2 渗流力学原理分析油层水驱过程
        4.3.3 主力层水淹规律分析
    4.4 剩余油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
        4.4.1 分阶段数值模拟方法
        4.4.2 网格划分
        4.4.3 参数准备
        4.4.4 历史拟合原则
        4.4.5 历史拟合结果
    4.5 剩余油分布规律
        4.5.1 油藏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
        4.5.2 油藏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4.6 油藏潜力分析
        4.6.1 采收率标定
        4.6.2 分区分层剩余储量分布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开发调整部署
    5.1 调整原则与主要方法
        5.1.1 开发调整原则
        5.1.2 开发调整的主要方法
    5.2 开发指标的优化研究及调整潜力分析
        5.2.1 开发调整潜力
        5.2.2 开发指标优化
    5.3 1+2 区调整方案部署
    5.4 3+4 区调整方案部署
    5.5 经济评价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白碱滩地区T井区下克拉玛依组油藏储层特征与水流优势通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沉积相研究现状
        1.2.2 储层特征研究现状
        1.2.3 储层水流优势通道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地层特征
    2.3 构造背景
    2.4 区域沉积特征
    2.5 勘探开发历程
第3章 储层沉积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类型
        3.1.2 沉积构造
    3.2 沉积相特征
        3.2.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2.2 单井相划分
        3.2.3 小层平面相分布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储层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
    4.1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1.1 孔隙类型
        4.1.2 喉道类型
        4.1.3 不同岩性孔喉特征
        4.1.4 喉道半径与渗透率
    4.2 储层类型划分
        4.2.1 划分方案(K-means法)
        4.2.2 不同类型储层特征
    4.3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
        4.3.1 沉积作用影响
        4.3.2 成岩作用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流优势通道的识别
    5.1 水流优势通道的形成机理
    5.2 水流优势通道的识别
        5.2.1 地质识别法
        5.2.2 取心分析与测井水淹层解释识别法
        5.2.3 产吸剖面分析法
        5.2.4 示踪剂法
        5.2.5 典型井组动态分析法
        5.2.6 Rdos栅状数值模拟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流优势通道的类型及主控因素
    6.1 水流优势通道的类型
        6.1.1 孔缝型
        6.1.2 高渗条带型
        6.1.3 优势相带型
    6.2 水流优势通道的主控因素
        6.2.1 沉积相带
        6.2.2 储层物性
        6.2.3 非均质性
        6.2.4 注水开发影响
        6.2.5 储层改造的人工裂缝
    6.3 水流优势通道发育区的分布规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水流优势通道识别结果的应用
    7.1 堵水调剖工作
    7.2 注采流线调整
    7.3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9)准噶尔盆地一中区克下组油藏水流优势通道精细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现状
        1.3.2 技术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地层特征
    2.3 构造特征
    2.4 储层特征
    2.5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3章 地层与沉积相研究
    3.1 地层对比
    3.2 沉积相标志及类型
        3.2.1 冲积扇
        3.2.2 辫状河
        3.2.3 辫状河三角洲
    3.3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3.3.1 单井相特征
        3.3.2 平面相特征
第4章 精细储层研究
    4.1 岩性解释模型
        4.1.1 岩心归位
        4.1.2 岩性模型
    4.2 物性解释模型
        4.2.1 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4.2.2 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
        4.2.3 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
    4.3 水淹层解释方法
        4.3.1 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
        4.3.2 水淹层识别图版
第5章 储层非均质性表征
    5.1 不同岩石相的储层质量差异
        5.1.1 储层微观孔隙分布特征
        5.1.2 不同岩石类型储层质量差异
    5.2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5.2.1 储层物性
        5.2.2 层内非均质性特征
        5.2.3 层间隔层
        5.2.4 平面非均质性
    5.3 单砂体描述及砂体连通性
        5.3.1 单砂体识别
        5.3.2 砂体展布特征
        5.3.3 砂体平面连通性
第6章 水流优势通道精细研究
    6.1 水流优势通道识别方法
        6.1.1 地质识别
        6.1.2 测井解释法
        6.1.3 测试资料分析法
        6.1.4 动态分析法
        6.1.5 微地震检测法
        6.1.6 Rdos栅状数值模拟方法
    6.2 水流优势通道综合识别
        6.2.1 地质识别
        6.2.2 动态识别
        6.2.3 识别标准
        6.2.4 水流优势通道空间分布
第7章 剩余油分布与改善开发效果的对策研究
    7.1 剩余可采储量分布
    7.2 改善开发效果对策研究
第8章 主要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10)砾岩油藏小井距聚驱适应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砾岩油藏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砾岩油藏小井距聚驱试验区概况
    2.1 油藏地质特征
        2.1.1 构造特征
        2.1.2 沉积特征
        2.1.3 储层特征
        2.1.4 渗流特征
        2.1.5 流体性质
        2.1.6 压力系统
    2.2 水驱开发概况
        2.2.1 开发动态特征
        2.2.2 水驱开发效果
        2.2.3 存在问题
    2.3 聚驱试验概况
        2.3.1 聚驱情况概述
        2.3.2 聚驱开发现状
        2.3.3 存在问题
第3章 聚驱试验区动态监测资料解释分析
    3.1 系统试井解释分析
    3.2 不稳定试井解释分析
        3.2.1 水井不稳定试井资料综合分析
        3.2.2 油井不稳定试井资料综合分析
    3.3 示踪剂资料解释分析
    3.4 产吸剖面解释分析
        3.4.1 吸水剖面解释分析
        3.4.2 产液剖面解释分析
        3.4.3 产吸剖面一致性分析
    3.5 动态监测资料综合分析
第4章 砾岩油藏小井距聚驱适应性评价
    4.1 聚驱适应性评价体系
    4.2 聚驱效果指标评价
        4.2.1 聚驱效果评价指标
        4.2.2 研究区聚驱效果指标评价
    4.3 窜聚特征评价
        4.3.1 窜聚特征评价指标
        4.3.2 研究区窜聚特征评价
    4.4 产吸剖面评价
        4.4.1 聚驱前后产吸剖面评价指标
        4.4.2 研究区聚驱前后产吸剖面评价
    4.5 聚驱效果综合评价
第5章 砾岩油藏小井距聚驱影响因素分析
    5.1 砾岩油藏储层特征分析
        5.1.1 砾岩油藏储层特征
        5.1.2 砾岩储层动静态关联分析
    5.2 砾岩油藏聚驱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5.2.1 水驱阶段影响因素分析
        5.2.2 聚驱阶段影响因素分析
        5.2.3 聚驱效果主控因素分析
    5.3 砾岩油藏窜聚影响因素分析
        5.3.1 水驱阶段影响因素分析
        5.3.2 聚驱阶段影响因素分析
        5.3.3 窜聚主控因素分析
    5.4 砾岩油藏聚驱调整建议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监测资料在克拉玛依油田油藏动态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特超稠油破题——新疆稠油开发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J]. 李月清. 中国石油企业, 2021(Z1)
  • [2]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深层砂砾岩甜点储层形成机理与地震预测方法研究[D]. 王斌.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适应火驱不同阶段的举升系统设计与参数优化[D]. 李晓倩.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4]安塞油田P区长6油藏水驱特征及开发技术政策研究[D]. 刘家琪.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5]BH区块储层特征研究及三维地质模型建立[D]. 张旭博.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6]SAGD开采过程中的克拉玛依稠油储层岩石力学特征研究及应用[D]. 高彦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7]二东区克拉玛依组油藏开发调整研究[D]. 黄庆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白碱滩地区T井区下克拉玛依组油藏储层特征与水流优势通道研究[D]. 韩彬彬.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9]准噶尔盆地一中区克下组油藏水流优势通道精细描述[D]. 张锦毅.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10]砾岩油藏小井距聚驱适应性评价研究[D]. 祝海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标签:;  ;  ;  ;  

监测数据在克拉玛依油田油藏动态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