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验的桩基承载力灰色系统分析与评价

基于经验的桩基承载力灰色系统分析与评价

一、基于经验的桩基承载力灰色系统分析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李扬[1](2021)在《重庆某浅埋偏压隧道CRD法开挖顺序优化及围岩变形研究》文中提出在隧道建设项目中,围岩失稳是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力学性质不仅受到岩石生成条件和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在较大程度上受到隧道开挖方法、支护类型、支护参数等的影响,这就使得人们对研究围岩变形规律,寻求合理开挖方式越来越重视。本文依托重庆某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工程,结合该项目实际施工方案和所属场地环境等因素,对隧道围岩变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具体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结合隧道施工情况制定监测方案、测点布置位置和测量方法,通过分析现场监测数据,确定该隧道应采用CRD法(交叉中隔壁法)开挖,而不宜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2)通过分析该隧道采用CRD法开挖时的监测数据,得出了围岩受各分部开挖影响的基本特征,结果显示:拱顶下沉方面,各分部开挖引起的拱顶下沉增量与总拱顶下沉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水平收敛方面,随着(4)部的开挖,(1)部AC线与(4)部BC线的洞内水平收敛趋势基本呈相反态势,这是因为(1)部,(4)部水平收敛变化主要是由于临时支护中隔墙的变位引起的。(3)为确定隧道合理的开挖顺序,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 NX对右洞先行且CRD法先开挖右侧、右洞先行且CRD法先开挖左侧、左洞先行且CRD法先开挖右侧和左洞先行且CRD法先开挖左侧四种方案进行模型分析,通过对比围岩的位移、应力和塑性区等,确定该隧道较为合理的开挖顺序是右洞先行且CRD法先开挖左侧。(4)本文利用GM(1,1)灰色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隧道围岩变形进行预测。通过对预测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阐述了两种预测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GM(1,1)灰色模型的特点为模型固定、简单,所需的数据样本较少,但对于波动性的数据预测效果不是很理想。BP神经网络对于非线性系统的预测具有良好的性能,但是要求数据样本数量多且具有广泛代表性,这在实际操作中有时难以满足。总的来说,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该隧道项目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预测是更为合适的,GM(1,1)灰色模型则可以作为数据不足时的补充手段。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2](2021)在《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路面的基础,稳定、坚实、耐久的路基是确保路面质量的关键,而中国一直存在着"重路面、轻路基"的现象,使得路基病害导致的路面问题屡禁不止。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路面病害与路基质量的关联性,从而促进了路基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近几年路基工程相关的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水平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基工程五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堤填料工程特性、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路基支挡与防护等。可为路基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莫慧珊[3](2020)在《国内100-150米超高层公寓结构成本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与整体实力的迅速发展,面对城市人口的剧增,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在近年呈现普遍趋势。方案设计阶段在建筑行业经济成本管理控制中对工程经济性控制起指导性、决定性作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受建筑高度、层高、环境因素影响,综合决定其需要采用合理的结构体系,进行合理的承重、抗侧力构件布置,以实现具体项目落地的承载力、正常使用要求。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决策行为。根据数据调研,在一二线城市内建设100-150米的超高层居住型公寓,交通效率高,符合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亦有效降低用地成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作为一种主流推广。现阶段针对国内100米以下的结构设计方法研究已较成熟,而对100-150米高度区间的超高层建筑结构成本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的研究,随着此类项目的普及,急需形成系统性的指导思维。方案阶段的规划布局与结构选型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决策问题,结合已有的项目经验,应形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导数据。运用合适的运筹学方法论对影响这种超高层公寓建筑结构设计的多种因素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获得有指导意义的数据,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工程价值。灰色系统理论能将客观的分散的信息集中处理,利用关联度概念进行各种问题的因素分析,找出影响性能指标的关键因素,具有较高的精度,适用于针对国内100-150米超高层居住型公寓结构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根据实际工程特点建立结构设计模型对主体结构成本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关键影响因素作为变量展开为多个分析模型进行满足结构性能的定性分析,形成数据样本,然后利用得到的多组数据构建灰色关联度计算数学模型运用MATLAB进行计算,分析出各个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系数,得到影响国内100-150米超高层居住型公寓主体结构成本的关键因素及关键因素之间的敏感度排序,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分析结论。继而结合实际案例,对影响基础成本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首次针对某一特定使用功能,在某个建筑高度区间的超高层建筑,对影响结构成本的多个因素进行全面剖析,建立灰色系统模型分析出该类型建筑结构对所考虑的影响因素的敏感度,对建筑结构初步设计阶段的方案决策有一定积极指导意义。

尹思琪[4](2020)在《受爆破影响的砌体结构安全性评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基础建设正呈现一种高速发展的状态,做为土木工程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一环,爆破技术现今已经在多个建造领域尤其是大型土石方工程中体现出卓越的便捷性及高效性,然而随着爆破技术在工程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带来的工程事故也日益增多,本文就爆破工程或其他爆炸事故下周边砌体结构建(构)筑物的结构安全性以及检测加固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1)首先分析了民用建筑结构可靠性这一概念,从其要素、极限状态方程和评定方法做了具体介绍,为结构安全性的评定奠定基础;通过引入工程爆破或爆炸事故的种类和致灾系统,分析其影响因素对民用砌体结构建(构)筑物结构安全性的影响。(2)其次通过介绍既有民用建筑检测评定层次的划分及技术标准,从三个层次分别介绍其安全性评定内容,结合现行国家规范或标准,为工程爆破或爆炸事故灾后既有民用建筑检测安全性评定提供技术支撑。并且根据常规安全性检测评定内容,结合自身实际项目得出工程爆破或爆炸事故灾后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体系。(3)再次对常用结构安全性评定方法进行适用性分析,并且以灰色定权聚类评定方法做为定量分析方法,结合《民标》等现行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对鉴定标准中的量化指标做进一步细化,从灰色定权聚类的角度给出白化权函数和灰色聚类评定矩阵,构建出基于灰色聚类法的工程爆破或爆炸事故灾后民用砌体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模型。(4)最后以西安航天化学动力厂“3.03”爆炸事故为工程案例,将现场实际数据和理论模型进行结合,最终和传统检测方法进行对比,验证其可行性和适用性。

都君琪[5](2020)在《粉质黏土地层桩侧注浆对既有桩基承载力提升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桩基作为桥梁主要承载结构,可大幅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桥梁沉降,提升上部结构稳定性,在我国交通工程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地基累计变形过大、局部地质条件变化、周边工程扰动等原因,大量在役桥梁桩基出现承载力不足、沉降不均影响上部结构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处于粉土、粉质粘土、沙土等软弱地层的桥梁桩基,桩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尤为普遍和严重。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高速公路因交通量饱和、通行能力不足、安全事故增多而必须实施改扩建工程,涉及到大量桥梁桩基不能满足改扩建后的承载要求。桩侧注浆技术作为一种提升桩基础承载力的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能提升桩基础承载力,不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并且桩基础桩侧注浆加固技术具有成本低、节约人力、物力、时间等优点。然而,由于桩周及桩基服役环境的复杂性,导致目前桩侧注浆加固机理不明确,地层特性、注浆效果、桩基承载性能之间的内在关联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针对粉质黏土地层桩基承载力的注浆提升机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通过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研究,提出了适用于桩侧注浆提升桩基承载力的理论计算方法,揭示了桩侧粉质黏土地层的注浆加固机理,明确了桩侧注浆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强化作用特征,结合系统的数值模拟分析提出了粉质黏土地层桩侧注浆提升桩基承载力的最优控制方法。本文的工作和成果如下:(1)通过查阅资料及理论分析,在现有桩基础承载力计算方法基础上,以β法为基础,引入桩侧注浆系数a这一概念,确定了注浆参数与桩基承载力提升幅度之间的量化关系,建立桩基础桩侧注浆承载力计算公式。(2)通过自主研发的注浆模型装置,分析了注浆参数和地质参数对粉质黏土注浆加固作用规律。基于注浆参数以及地质参数对粉质黏土地层浆液扩散模式和注浆加固效果的作用关系,提出了注浆参数设计方法,为粉质黏土地层中桩侧注浆提供理论指导。(3)基于桩基础桩侧注浆模拟实验,分析了不同注浆条件对桩基轴力分布、侧摩阻力、荷载(Q)-沉降(S)曲线等承载特性的作用规律,揭示了桩侧注浆提升桩基承载力的作用机理,并修正完善了桩基础桩侧注浆承载力计算方法。(4)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不同加固位置、桩长、桩径、注浆压力的桩基础承载力计算模型,监测了其对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荷载-沉降等数据的作用规律,提出了粉质黏土地层桩基承载力注浆提升关键控制方法。

杨天凯[6](2020)在《调水工程安全运行若干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用水需求的不断提升,调水工程已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城市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及生态环保等提供了重要的用水保障。调水工程的安全运行是保证工程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然而,由于工程线路长、工程地质及环境条件复杂多变、长期运行逐渐老化等因素,调水工程失事的案例时常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因此,在实际的运行管理及科研工作中,有关如何保障调水工程安全运行的诸多关键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近年来,众多学者针对调水工程安全运行的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不错的研究进展。但是,目前相关的研究仍尚未形成完备理论和技术体系,已有成果尚不能满足实际的工程管理需求。本文紧密围绕调水工程安全运行的主题,从监控、评估及检测三个角度出发,选取部分典型的调水建筑物结构,结合工程实际开展若干关键问题的细致研究工作。旨在为推进调水工程安全运行的研究进程做出一点努力,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得到的结论如下:(1)基于统计回归模型的渠道安全监控。以渠道边坡变形的安全监控为例,提出了确定不同调水建筑物安全运行监控指标及阈值的统一技术路径,并建立了渠道边坡变形安全的“三级预警+一级报警”统计预测监控模型。明确了安全监控的基础是破坏模式及路径的识别和现有监测量的分析,关键是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和典型建筑物性态与易损性分析,核心是安全监控指标的分级,结果是监控阈值的确定。(2)基于原型监测与数值分析的渠道安全评估。以渠道边坡为例,结合实测资料分析、渗流状况反演分析和边坡稳定有限元计算分析,对其安全稳定性进行评估。主要结论是:渠道边坡的地下水位较低,坡内可能有局部含水层,不会影响衬砌的稳定,渠水有微弱外渗,边坡的渗流状况稳定;渠道边坡的变形很小,且主要发生在浅表层,没有深层滑动的迹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满足设计要求,边坡变形状况稳定且尚有较大安全储备;抗滑桩能够有效的限制边坡的浅层位移,抗滑桩和坡面梁的结构很好的抵抗边坡变形,对过水断面的支护效果好。(3)基于涡流仿真技术的桩基检测。以PHC管桩为例,基于远场涡流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立三维电磁场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对比不同的线圈布置位置和钢筋断裂工况。研究成果表明:Br相位适合做管内管外的检测指标。Br幅值和Bz幅值可在管内检测时区分是否有纵筋断裂。管桩钢筋结构稀疏,断裂时产生的磁场扰动范围很小,仅当激励线圈和检测线圈靠近断裂位置时能够检测到比较明显的磁场信号。

江留慧[7](2020)在《抽降水下既有建筑物基桩承载力性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自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对于地下水的需求和开采日益增大,由超采地下水带来的地面沉降问题愈发严重,地面的沉降势必对既有建筑物基桩产生重要影响,亦可能对构筑物安全构成威胁。目前关于能够反映土体非线性固结特性的由抽降水引发的软土层非线性固结解析解以及基于抽降水影响的考虑时间效应的基桩承载力解析解还鲜见报道。本文引入土体经典非线性关系,推导了抽降水引发的软土层一维非线性固结解析解,对固结性状展开了分析;基于荷载传递模型,获得了水位瞬时下降下桩基负摩阻力随时空发展解析解,并分析各因素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1.基于一维线性和非线性固结理论,建立潜水层水位随时间大面积下降时软土层一维线性和非线性固结控制方程并给出其定解条件,采用分离变量法获得了抽降水发生在潜水层时软土层一维线性和非线性普遍解析解,以及水位瞬时下降和水位单级等速下降等特殊降水模式下的解析解,分析了水位下降速率、水位下降终值以及砂土层自然重度等因素对固结性状的影响。2.建立承压层水位随时间大面积下降时软土层固结控制方程,根据定解条件,推导了抽降水发生在承压层时软土层一维线性和非线性普遍解析解,以及水位瞬时下降和水位单级等速下降等特殊降水模式下的解析解,分析了水位下降速率和水位下降终值对固结性状的影响。3.基于潜水层水位瞬时下降引发的软土层一维线性固结解析解,利用桩土荷载传递模型,推导了抽降水发生在潜水层时基桩侧摩阻力随时空发展解析解,绘制桩身半径、时间因子、桩顶荷载以及水位下降深度对桩身轴力、桩端反力、中性点位置和桩侧摩阻力的影响曲线图,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4.在承压层水位瞬时下降引发的软土层一维线性固结解析解基础上,通过桩侧和桩端荷载传递模型,获得了抽降水发生在承压层时基桩侧摩阻力随时空发展解析解,分析了桩身半径、时间因子、桩顶荷载以及水位下降深度等影响因素对基桩承载力的影响。

侯懿轩[8](2020)在《建筑桩基检测工作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桩基施工已成为高层建筑施工的重要环节,其施工质量也将直接影响建筑的结构安全。同时桩基是一种施工技术复杂,工艺流程衔接紧密且隐蔽性强的工程,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桩基检测的手段来检验桩基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发现桩基的工程质量和缺陷。我国桩基检测行业起步晚,入行门槛低,行业存在很多违法违规的行为。很多检测机构缺乏完善的桩基检测工作质量控制体系,对现场检测人员试验操作监管不到位,导致试验过程脱离控制。工程检测机构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增加,对桩基检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使检测行业朝健康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整体桩基检测工作质量也成为诸多学者们研究的课题,但在PDCA循环与建筑桩基检测工作质量控制相结合的研究上还缺乏大量关注。论文以建筑桩基检测工作质量控制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调查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影响桩基检测工作质量的十大因素。通过倍效理论确定各因素产生倍效效应的等级,并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控制点对倍效因素及倍效效应进行控制。论证了PDCA循环理论在桩基检测工作质量控制中的可行性,建立了基于倍效因素的PDCA循环法桩基检测工作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控制系统,通过理论体系与控制系统相结合,使得理论体系在实际运用中得到很好的实施。最后,论文以某检测机构X房地产项目桩基检测为例,通过该理论体系和控制系统对实际桩基检测项目中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倍效因素和倍效效应进行控制,验证了该理论体系和控制系统在实践中的优越性和可操作性。

王杰[9](2020)在《静载试验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不确定度分析》文中认为本文结合理论模拟和试验数据统计分析,评定了静载试验单桩极限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的不确定度,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GUM法分析了千斤顶和桩基沉降导致的不确定度,并由二者合成了静载试验加载量的不确定度。研究表明:并联千斤顶的不确定度约为单个千斤顶不确定度的代数和。荷载大小和桩型对桩基沉降导致的不确定度影响较小,且加载量误差服从正态分布。试验荷载较大时,加载量的相对不确定度较小。试验荷载较小时,加载量的相对不确定度较大。测试桩承载力较小时,建议采用荷重传感器测量加载量。(2)利用基于Mindilin解和Boussinesq解的弹性理论法进行了堆载法静载试验的理论模拟,结合现场实测数据评定了静载试验沉降量的不确定度。研究表明:当基准桩与支墩和试桩的距离相等时,基准桩、试桩和支墩之间的距离对静载试验结果的影响不大。支墩尺寸过大则沉降量的不确定度变大,因此支墩尺寸不宜太大。荷载大小和桩型对静载试验沉降量的不确定度影响较小。利用弹性理论法计算桩基沉降时,可取Es=5 6E1-2。土的弹性模量对沉降量的不确定度影响较大,弹性模量越大,沉降量的不确定度越小。(3)从Q-S曲线特性、沉降分布规律和沉降量差异三个方面进行了快速法和慢速法的对比分析,利用蒙特卡洛法评定了单桩极限承载力的不确定度。研究表明:慢速法和快速法的Q-S曲线无曲线特性上的差异。在各级荷载作用下,场地内慢速法和快速法的沉降值均服从正态分布。慢速法和快速法的沉降量差异与荷载大小有关,随着试验荷载的增大,慢速法和快速法的沉降量偏差先增大后减小,在试验荷载为最大加载量的8/10时达到最大值。试验荷载大于5000k N时,极限承载力的相对不确定度较小且较为稳定。试验荷载小于5000k N时,试验荷载越小,极限承载力的相对不确定度越大。荷载维持时间和桩基破坏类型对极限承载力的不确定度影响较大。其中,快速法渐变型破坏桩的极限承载力的不确定度最大。慢速法渐变型破坏桩的极限承载力的不确定度最小。快速法突变型破坏桩的极限承载力的不确定度与慢速法突变型破坏桩一致。(4)分析了几种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优化了完整指数模型和灰色GM(1 1,)模型。给出了一种基于Q-S曲线斜率变化判断能否利用完整指数模型预测极限承载力的方法。利用蒙特卡洛法评定了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的不确定度。研究表明:完整指数模型预测结果的精度最高,适用于预测渐变型破坏桩和突变型破坏桩的极限承载力。灰色GM(1 1,)模型适用于预测渐变型破坏桩的极限承载力,无法预测突变型破坏桩的极限承载力。调整双曲线模型适用于预测渐变型破坏桩的极限承载力,突变型破坏桩的预测结果较差。双曲线模型预测结果的离散性较大,不适用于预测渐变型破坏桩和突变型破坏桩的极限承载力。慢速法突变型破坏桩和快速法突变型破坏桩的预测结果的不确定度一致且最大。慢速法渐变型破坏桩的预测结果的不确定度最小。

杨鑫[10](2020)在《武汉机场快速路改线工程质量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工程建设具有环境复杂、建设周期长、投资高、技术复杂等特点,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大量质量风险因素。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是工程质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项目全生命周期中质量风险危害程度最高的时期。对公路工程实施阶段质量风险评价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意义。本文以武汉机场快速路改线工程为依托,结合工程综合环境和施工技术资料,首先采用WBS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为突出施工技术对项目实施阶段质量风险管理重要影响,将项目从人员、设备材料、管理、施工工艺、关键工序和环境六个方面进行质量风险因素归类,建立了本项目质量风险因素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各个因素指标的权重,利用基于灰色聚类理论和模糊数学思想构建灰色模糊隶属度矩阵,运算得到隶属向量。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对本项目质量风险水平等级进行判定。在传统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和质保体系下,项目质量管理更注重对项目质量全过程和全面性管理,难以突出对高风险质量因素的管理。本文所构建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筛选出项目中质量风险等级较高的因素,有利于项目管理单位集中资源进行针对性的质量风险控制。质量风险评价模型结果显示,本项目整体质量风险水平为中等偏高,其中关键工序风险、人员风险和管理方法风险为高风险,其余风险因素均为中风险。最后,对武汉机场快速路改线工程项目质量风险等级较高的因素提出具体应对措施,给同类的公路工程项目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二、基于经验的桩基承载力灰色系统分析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经验的桩基承载力灰色系统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某浅埋偏压隧道CRD法开挖顺序优化及围岩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研究现状
        1.2.2 隧道开挖顺序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
        1.2.3 隧道围岩变形预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工程地质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
    2.2 深埋和浅埋隧道划分原则
    2.3 围岩结构特征分析与分级
        2.3.1 围岩结构特征
        2.3.2 围岩分级
    2.4 洞室偏压
    2.5 小净距隧道的相互影响
第三章 现场施工方案与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3.1 隧道施工情况
        3.1.1 原设计方案
        3.1.2 变更设计方案
    3.2 隧道围岩监测情况分析
        3.2.1 监测项目
        3.2.2 测点布置
    3.3 监测结果分析
        3.3.1 拱顶沉降监测数据
        3.3.2 水平收敛监测数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浅埋偏压隧道开挖数值模拟分析
    4.1 隧道围岩极限位移和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确定
        4.1.1 隧道围岩极限位移的确定
        4.1.2 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
    4.2 数值模拟方法
        4.2.1 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4.2.2 Midas/GTS NX简介
    4.3 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的选取
        4.3.1 计算假定
        4.3.2 本构模型的选取
        4.3.3 Midas/GTS NX模型的建立
        4.3.4 参数的选取
    4.4 不同方案设计
    4.5 模拟结果分析
        4.5.1 不同开挖方案下隧道围岩位移分析
        4.5.2 不同开挖方案下隧道围岩应力分析
        4.5.3 不同开挖方案下隧道围岩塑性区分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灰色理论与BP神经网络的隧道围岩变形预测
    5.1 灰色理论预测基本方法
        5.1.1 灰色理论概述
        5.1.2 灰色模型介绍
        5.1.3 生成数的介绍
        5.1.4 GM(1,1)模型的建立
    5.2 灰色理论在隧道围岩变形预测中的应用
        5.2.1 灰色理论预测步骤
        5.2.2 灰色模型预测的计算过程
    5.3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5.3.1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5.3.2 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
        5.3.3 BP神经网络结构模型
    5.4 BP神经网络的预测步骤
    5.5 BP神经网络在隧道围岩变形预测中的应用
        5.5.1 建立BP神经网络样本数据库
        5.5.2 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5.5.3 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与测试
        5.5.4 BP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分析
    5.6 GM(1,1)灰色模型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2)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索 引
0 引 言(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 地基处理新技术(山东大学崔新壮老师、重庆大学周航老师提供初稿)
    1.1 软土地基处理
        1.1.1 复合地基处理新技术
        1.1.2 排水固结地基处理新技术
    1.2 粉土地基
    1.3 黄土地基
    1.4 饱和粉砂地基
        1.4.1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1.4.2 高真空击密法地理处理技术
        1.4.3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
        1.4.4 微生物加固饱和粉砂地基新技术
    1.5 其他地基
        1.5.1 冻土地基
        1.5.2 珊瑚礁地基
    1.6 发展展望
2 路堤填料的工程特性(东南大学蔡国军老师、中南大学肖源杰老师、长安大学张莎莎老师提供初稿)
    2.1 特殊土
        2.1.1 膨胀土
        2.1.2 黄 土
        2.1.3 盐渍土
    2.2 黏土岩
        2.2.1 黏 土
        2.2.2 泥 岩
        (1)粉砂质泥岩
        (2) 炭质泥岩
        (3)红层泥岩
        (4)黏土泥岩
        2.2.3 炭质页岩
    2.3 粗粒土
    2.4 发展展望
3 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卢正老师提供初稿)
    3.1 路堤材料性能
    3.2 路堤结构性能
    3.3 发展展望
4 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长沙理工大学曾铃老师、重庆大学肖杨老师、长安大学晏长根老师提供初稿)
    4.1 试验研究
        4.1.1 室内试验研究
        4.1.2 模型试验研究
        4.1.3 现场试验研究
    4.2 理论研究
        4.2.1 定性分析法
        4.2.2 定量分析法
        4.2.3 不确定性分析法
    4.3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4.3.1 有限元法
        4.3.2 离散单元法
        4.3.3 有限差分法
    4.4 发展展望
5 路基防护与支挡(河海大学孔纲强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5.1 坡面防护
    5.2 挡土墙
        5.2.1 传统挡土墙
        5.2.2 加筋挡土墙
        5.2.3 土工袋挡土墙
    5.3 边坡锚固
        5.3.1 锚杆支护
        5.3.2 锚索支护
    5.4 土钉支护
    5.5 抗滑桩
    5.6 发展展望
策划与实施

(3)国内100-150米超高层公寓结构成本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结构设计综合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性工作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主要特点及结构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2.1 国内100-150米高度居住型公寓的主要设计特点
        2.1.1 超高层公寓的设计特点
        2.1.2 本文主要分析平面模型的确定
    2.2 国内100-150米高度居住型公寓的结构体系选择
        2.2.1 超高层结构体系选型概述
        2.2.2 100-150米超高层公寓的结构体系选型
    2.3 国内100-150米高度居住型公寓的结构设计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2.3.1 建筑方案特征因素
        2.3.2 环境条件因素
        2.3.3 主要影响因素的初步判断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研究对象综合评价方法的探讨
    3.1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3.2 层次分析法
        3.2.1 层次分析法概述
        3.2.2 层次分析法在高层建筑选型决策中的应用
        3.2.3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和局限性
    3.3 BP神经网络分析法
        3.3.1 BP神经网络分析法概述
        3.3.2 BP神经网络法的特点和局限性
    3.4 模糊综合评判与模糊聚类
    3.5 灰色系统理论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3.5.1 灰色系统理论概述
        3.5.2 灰色关联分析
    3.6 本文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3.6.1 关于研究对象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3.6.2 综合评价指标的确定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体结构成本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分析
    4.1 分析模型的建立
        4.1.1 基础分析模型概况
        4.1.2 材料强度概况
        4.1.3 结构分析的主要控制指标
    4.2 关于建筑高度变量的分析
        4.2.1 分析模型概况
        4.2.2 结构分析结果比较
        4.2.3 建筑高度变量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
    4.3 关于风荷载变量的分析
        4.3.1 分析模型概况
        4.3.2 结构分析结果比较
        4.3.3 风荷载变量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
    4.4 关于地震作用变量的分析
        4.4.1 分析模型概况
        4.4.2 结构分析结果比较
        4.4.3 地震作用变量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
    4.5 关于建筑层高变量的分析
        4.5.1 分析模型概况
        4.5.2 建筑层高变量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
    4.6 关于建筑体型变量的分析
        4.6.1 分析模型概况
        4.6.2 结构分析结果及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体结构成本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5.1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主要步骤
    5.2 MATLAB程序简介
    5.3 国内100-150米高度居住型公寓结构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5.4 以工程实例检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关于地基基础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
    6.1 项目案例
        6.1.1 项目概况
        6.1.2 工程地质概况
        6.1.3 130米高度区段高层建筑基础方案比选
        6.1.4 小结
    6.2 地基基础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6.2.1 超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特点
        6.2.2 影响基础成本的主要因素
        6.2.3 地质条件因素
        6.2.4 特殊地质条件因素
        6.2.5 主体结构条件因素
        6.2.6 环境条件因素
        6.2.7 施工条件因素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受爆破影响的砌体结构安全性评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主要技术路线
2 爆破工程周边民用砌体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基础
    2.1 民用砌体建筑结构可靠性
        2.1.1 结构可靠性要素
        2.1.2 结构的极限状态方程
        2.1.3 结构可靠性的评定方法
    2.2 爆破工程对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影响
        2.2.1 爆破损伤的基本内涵
        2.2.2 爆破工程的致灾类型
    2.3 爆破灾后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检测
        2.3.1 检测的目的及原则
        2.3.2 检测的程序
        2.3.3 检测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工程爆破灾后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的确立
    3.1 爆破受损砌体建筑结构评定内容
        3.1.1 鉴定评级层次的划分
        3.1.2 砌体结构构件安全性鉴定评级
        3.1.3 构件安全性评定内容
        3.1.4 结构子单元安全性评定内容
        3.1.5 结构鉴定单元安全性评定内容
    3.2 工程爆破灾后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2 指标的来源
        3.2.3 指标体系的建立
    3.3 工程爆破灾后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指标的赋权
        3.3.1 赋权方法的选择
        3.3.2 组合赋权确定权重
        3.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爆破灾后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模型的建立
    4.1 结构安全性评定方法分析
    4.2 灰色聚类评定法原理
    4.3 工程爆破灾后民用建筑结构安全性评定模型
        4.3.1 确定灰色聚类的指标、对象和灰类数
        4.3.2 聚类指标和灰类等级量化标准
        4.3.3 白化权函数的构建
        4.3.4 灰色聚类评定矩阵的确定
        4.3.5 灰色聚类综合评定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案例
    5.1 工程概况
    5.2 现场检查检测
        5.2.1 依据标准
        5.2.2 检查检测结果
        5.2.3 数据汇总
    5.3 实例分析
        5.3.1 灰色聚类评定矩阵的建立
        5.3.2 构件结构安全性评定
        5.3.3 子单元结构的安全性评定结果
        5.3.4 鉴定单元结构的安全性评定
    5.4 评定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5)粉质黏土地层桩侧注浆对既有桩基承载力提升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既有桩基础承载力提升研究现状
        1.2.2 注浆理论研究现状
        1.2.3 桩侧摩阻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注浆提升桩基承载力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1.3 待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桩基础桩侧注浆承载力计算分析
    2.1 桩基础桩侧注浆加固特征分析
        2.1.1 压密注浆
        2.1.2 劈裂注浆
    2.2 桩侧注浆参数确定
        2.2.1 注浆压力
        2.2.2 注浆量
        2.2.3 注浆孔与桩基础距离
    2.3 桩基础侧摩阻力计算方法
        2.3.1 原位测试法
        2.3.2 经验公式法
        2.3.3 静力法
    2.4 桩基础桩侧注浆承载力计算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粉质黏土地层注浆模拟试验研究
    3.1 粉质黏土基本物理性质研究
        3.1.1 土体颗粒级配
        3.1.2 粉质黏土界限含水率
        3.1.3 土体抗剪强度
    3.2 粉质黏土注浆加固模拟试验装置
        3.2.1 被注介质充填系统
        3.2.2 注浆系统
    3.3 注浆参数对粉质黏土注浆加固机理分析
        3.3.1 试验方案
        3.3.2 试验过程
        3.3.3 浆液扩散规律分析
        3.3.3.1 注浆压力对浆液扩散规律的影响
        3.3.3.2 水灰比对浆液扩散规律的影响
        3.3.4 注浆加固效果分析
        3.3.4.1 注浆参数对浆脉宽度的作用规律
        3.3.4.2 注浆参数对抗压强度的作用规律
        3.3.4.3 注浆参数对抗剪强度的作用规律
    3.4 地质参数对粉质黏土注浆加固机理分析
        3.4.1 地质参数对浆液扩散模式的作用规律
        3.4.2 地质参数对注浆加固效果的作用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粉质黏土地层既有桩基础注浆模拟试验研究
    4.1 前言
    4.2 既有桩基础注浆模拟试验系统
        4.2.1 桩基础模拟实验装置
        4.2.2 模拟桩设计
        4.2.3 注浆系统
        4.2.4 桩基静载试验加载系统
        4.2.5 试验过程信息监测系统
    4.3 桩周注浆模拟实验
        4.3.1 桩周土体的充填
        4.3.2 监测系统布设与数据采集
        4.3.3 注浆试验方法
        4.3.4 模拟桩埋设方法
        4.3.5 注浆效果检测
    4.4 桩侧注浆对桩基承载力的强化作用机理
        4.4.1 注浆对桩基础荷载沉降影响
        4.4.2 注浆对桩基础轴力影响
        4.4.3 注浆对桩侧摩阻力影响
        4.4.4 桩侧土体加固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既有桩基础桩侧注浆加固数值模拟
    5.1 试验模型的建立
        5.1.1 模型建立的基本假定
        5.1.2 模型的建立过程
        5.1.3 模型参数的选取
        5.1.4 既有桩基桩侧钻孔注浆工况模拟
        5.1.5 柱基础加载设置
    5.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5.2.1 不同注浆加固位置对既有桩基础承载力影响
        5.2.2 不同桩长对桩侧注浆加固影响
        5.2.3 不同桩径对桩侧注浆加固影响
        5.2.4 不同注浆压力对桩侧注浆加固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成果及结论
    6.2 研究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调水工程安全运行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安全监测布设现状
        1.2.2 边坡安全监控研究进展
        1.2.3 桩基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3 目前存在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总体技术路线
第2章 安全监控与数值仿真相关理论
    2.1 引言
    2.2 调水工程安全监控相关理论
        2.2.1 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理论的发展
        2.2.2 监控指标拟定原则
        2.2.3 监控指标分级标准
        2.2.4 监控指标分析方法
        2.2.5 监控指标阈值确定方法
    2.3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2.3.1 理论基础
        2.3.2 传统极限分析法
        2.3.3 数值极限分析法
    2.4 远场涡流检测技术
        2.4.1 基本原理
        2.4.2 理论指导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统计回归模型的渠道安全监控—以深挖方渠道边坡变形监控为例
    3.1 引言
    3.2 渠道失事案例分析
        3.2.1 失事案例
        3.2.2 破坏模式及原因分析
    3.3 某渠段工程概况
        3.3.1 基本信息
        3.3.2 现场调研
        3.3.3 断面构造
        3.3.4 监测设施
    3.4 监控指标拟定和分级标准确定
        3.4.1 渠道监测物理量分析
        3.4.2 监控指标的拟定
        3.4.3 监控指标的分级
    3.5 渠坡变形统计模型构建
        3.5.1 渠坡变形影响因素
        3.5.2 选定影响因子
        3.5.3 建立统计模型
        3.5.4 模型回归分析
    3.6 监控指标阈值确定
        3.6.1 阈值确定3S原理
        3.6.2 三级预警阈值确定
        3.6.3 一级报警阈值确定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原型监测与数值分析的渠道安全评估
    4.1 引言
    4.2 渠道边坡渗流场反演分析
        4.2.1 渗流有限元模型
        4.2.2 基于高地下水位假定的反演分析
        4.2.3 基于低地下水位假定的反演分析
        4.2.4 两种假定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3 渠道边坡的稳定分析
        4.3.1 稳定分析有限元模型
        4.3.2 计算结果分析
    4.4 渠道边坡安全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涡流仿真技术的桩基检测—以渡槽桩基钢筋检测为例
    5.1 引言
    5.2 渡槽桩基失事案例分析
        5.2.1 渡槽桩基破坏案例
        5.2.2 渡槽桩基破坏模式及原因分析
    5.3 管桩有限元模型
        5.3.1 模型简介
        5.3.2 模型计算参数
    5.4 不同计算工况及结果分析
        5.4.1 管内激励源,对比纵筋箍筋断裂
        5.4.2 管内激励源,对比不同环向角度取值
        5.4.3 管外激励源,对比纵筋箍筋断裂
        5.4.4 管外激励源,对比不同环向角度断纵筋
        5.4.5 管外激励源,对比断不同根数纵筋
        5.4.6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抽降水下既有建筑物基桩承载力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抽降水引发地面沉降研究现状
        1.2.1 抽降水引发的地面沉降机理
        1.2.2 抽降水引发的地面沉降计算模型
        1.2.3 抽降水引发的土体固结解析解研究现状
    1.3 桩基负摩阻力研究现状
        1.3.1 理论计算
        1.3.2 数值模拟
        1.3.3 物理模型试验
        1.3.4 现场试验
    1.4 抽降水引发的桩基负摩阻力研究现状
    1.5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的主要工作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潜水层水位下降引发的软土层一维固结解
    2.1 引言
    2.2 潜水层水位下降引发的软土层一维固结解析解
        2.2.1 问题描述
        2.2.2 固结控制方程及求解条件
        2.2.3 固结方程解答
        2.2.4 软土层沉降和固结度表达式
        2.2.5 特殊降水模式下的解析解答
        2.2.6 固结性状分析
    2.3 潜水层水位下降引发的软土层一维非线性固结解析解
        2.3.1 基本假定及控制方程的建立
        2.3.2 C_c/C_k=1时潜水层水位下降引发的软土层一维非线性固结解析解
        2.3.3 C_c/C_k≠1时潜水层水位下降引发的软土层一维非线性固结解析解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承压层水位下降引发的软土层一维固结解
    3.1 引言
    3.2 承压层水位下降引发的软土层一维固结解析解
        3.2.1 问题描述
        3.2.2 固结控制方程及求解条件
        3.2.3 固结方程解答
        3.2.4 软土层沉降和固结度表达式
        3.2.5 特殊降水模式下的解析解答
        3.2.6 固结性状分析
    3.3 承压层水位下降引发的软土层一维非线性固结解析解
        3.3.1 C_c/C_k=1时承压层水位下降引发的软土层一维非线性固结解析解
        3.3.2 C_c/C_k≠1时承压层水位下降引发的软土层一维非线性固结解析解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潜水层水位下降时基桩负摩阻力计算
    4.1 引言
    4.2 负摩阻力随时间发展的计算模型
        4.2.1 桩侧传递函数模型
        4.2.2 桩端传递函数模型
    4.3 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
        4.3.1 基本假设
        4.3.2 基桩荷载传递基本方程
        4.3.3 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
    4.4 潜水层抽水引起的桩侧摩阻力计算
        4.4.1 问题描述
        4.4.2 桩周土体固结沉降计算
        4.4.3 桩侧摩阻力解析解
    4.5 解析解验证
        4.5.1 与有限元计算比较
        4.5.2 与改进荷载传递法计算比较
    4.6 基桩承载力发展规律分析
        4.6.1 桩径的影响
        4.6.2 时间因子的影响
        4.6.3 桩顶荷载的影响
        4.6.4 水位下降深度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承压层水位下降时基桩负摩阻力计算
    5.1 引言
    5.2 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
    5.3 承压层抽水引起的桩侧摩阻力计算
        5.3.1 问题描述
        5.3.2 桩周土体固结沉降计算
        5.3.3 桩侧摩阻力解析解
    5.4 解析解验证
    5.5 基桩承载力发展规律分析
        5.5.1 桩径的影响
        5.5.2 时间因子的影响
        5.5.3 桩顶荷载的影响
        5.5.4 水位下降深度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待)发表的论文目录
主要参数附录

(8)建筑桩基检测工作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1.3.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启示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和研究路线
        1.5.1 采取的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桩基检测方法、质量控制及倍效理论概述
    2.1 桩基检测程序及基本要求
    2.2 桩基检测内容及方法和常见问题及控制分析
        2.2.1 桩基检测内容
        2.2.2 桩基检测常用方法
        2.2.3 建筑桩基检测工作常见质量问题及控制分析
    2.3 质量控制基本理论
        2.3.1 PDCA循环控制法
        2.3.2 三阶段质量控制法
        2.3.3 全过程质量控制法
    2.4 倍效理论概述
    2.5 小结
第三章 建筑桩基检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与分析
    3.1 建筑桩基检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
    3.2 建筑桩基检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3 主要影响因素间的结构关系模型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影响建筑桩基检测工作质量的倍效因素分析与控制
    4.1 倍效因素的调查及倍效效应分析
        4.1.1 倍效因素的分析及分类
        4.1.2 倍效效应分析
    4.2 基于倍效因素的PDCA循环法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过程
        4.2.1 基于倍效因素的PDCA循环法质量控制体系的基本原理
        4.2.2 基于倍效因素的PDCA循环法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过程
        4.2.3 建筑桩基检测工作具体质量控制措施
    4.3 基于倍效因素的PDCA循环法质量控制体系的运行机制
        4.3.1 基于倍效因素的PDCA循环法质量控制体系
        4.3.2 P阶段——事前控制
        4.3.3 D阶段——事中控制
        4.3.4 C、A阶段——事后与后期质量控制
    4.4 建筑桩基检测工作质量控制评价机制
    4.5 小结
第五章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基于倍效因素的PDCA循环法质量控制体系的应用
        5.2.1 P体系-事前控制
        5.2.2 D体系-事中控制
        5.2.3 C、A体系-事后与后期质量控制
    5.3 桩基检测工作倍效因素质量控制体系应用效果及评价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建筑桩基检测工作质量问题的原因调查问卷(第一轮)
附录二 、建筑桩基检测工作质量因素作用效力调查问卷(第二轮)
致谢

(9)静载试验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不确定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确定度评定
        1.2.2 桩基检测领域的不确定度评定
        1.2.3 单桩沉降理论研究
        1.2.4 未压坏桩极限承载力预测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不确定度理论
    2.1 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
    2.2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联系与差别
        2.2.1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联系
        2.2.2 不确定度与误差的差别
    2.3 不确定度评定的GUM法
        2.3.0 不确定度评定流程
        2.3.1 不确定度来源的分析
        2.3.2 数学模型的建立
        2.3.3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2.3.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
        2.3.5 扩展不确定度的计算
    2.4 不确定度评定的蒙特卡洛法
    2.5 本章小结
3 加载量的不确定度分析
    3.1 前言
    3.2 千斤顶的不确定度
        3.2.1 不确定度来源
        3.2.2 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3.2.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3.2.4 并联千斤顶的不确定度
        3.2.5 改进措施
    3.3 桩基沉降导致的不确定度
    3.4 加载量的不确定度
    3.5 本章小结
4 沉降量的不确定度分析
    4.1 前言
    4.2 弹性理论法
        4.2.1 土位移方程
        4.2.2 桩位移方程
        4.2.3 位移协调
        4.2.4 土体位移分布
    4.3 单桩分析修正
        4.3.1 考虑桩土滑移的修正
        4.3.2 考虑桩周土压缩回弹的修正
        4.3.3 考虑非均匀土的修正
        4.3.4 考虑有限厚土层的修正
    4.4 静载试验堆载法的理论模拟
    4.5 理论模拟的可行性分析
        4.5.1 工程概况
        4.5.2 理论模拟和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4.6 静载试验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6.1 基准桩的位置
        4.6.2 试桩与支墩的距离
        4.6.3 支墩的尺寸
        4.6.4 土的弹性模量
        4.6.5 试桩类型
    4.7 沉降量的不确定度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单桩极限承载力的不确定度分析
    5.1 前言
    5.2 慢速法与快速法的对比分析
        5.2.1 试验方案
        5.2.2 数据有效性验证
        5.2.3 Q-S曲线特性对比分析
        5.2.4 沉降分布规律对比分析
        5.2.5 沉降量差异对比分析
    5.3 单桩极限承载力的不确定度分析
        5.3.1 慢速法突变型破坏桩
        5.3.2 慢速法渐变型破坏桩
        5.3.3 快速法突变型破坏桩
        5.3.4 快速法渐变型破坏桩
    5.4 本章小结
6 未压坏桩极限承载力预测值的不确定度分析
    6.1 前言
    6.2 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
        6.2.1 双曲线模型
        6.2.2 调整双曲线模型
        6.2.3 完整指数模型
        6.2.4 灰色GM(1,1)模型
    6.3 极限承载力判定
        6.3.1 极限承载力判定准则
        6.3.2 双曲线模型
        6.3.3 调整双曲线模型
        6.3.4 完整指数模型
        6.3.5 灰色GM(1,1)模型
    6.4 Q-S曲线拟合及沉降预测
        6.4.1 缓变型Q-S曲线拟合及沉降预测
        6.4.2 陡降型Q-S曲线拟合及沉降预测
        6.4.3 单桩破坏模式判定
    6.5 极限承载力预测
        6.5.1 预测模型适用范围分析
        6.5.2 渐变型破坏桩的极限承载力预测
        6.5.3 突变型破坏桩的极限承载力预测
    6.6 极限承载力预测值的不确定度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武汉机场快速路改线工程质量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质量风险相关概念
        2.1.1 质量、质量管理
        2.1.2 风险、风险管理
        2.1.3 质量风险概念、特征
    2.2 质量风险管理方法
        2.2.1 质量风险识别
        2.2.2 质量风险评价
        2.2.3 质量风险应对
    2.3 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场快速路改线工程项目质量保证体系
    3.1 项目情况介绍
        3.1.1 工程概况
        3.1.2 项目路线走向
        3.1.3 主要建设指标
        3.1.4 地质水文气象条件
    3.2 项目组织机构及施工安排
    3.3 项目重难点工作
    3.4 武汉机场快速路改线工程质量风险特点
    3.5 项目质量控制措施及保证体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场快速路改线工程质量风险识别与综合评价
    4.1 机场快速路改线工程质量风险识别
        4.1.1 WBS分解法
        4.1.2 德尔菲法
    4.2 质量风险归类及指标体系建立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分配
        4.3.1 评价标度
        4.3.2 构建判断矩阵
        4.3.3 计算权重
    4.4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4.1 基于灰色聚类理论构造模糊隶属度矩阵
        4.4.2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场快速路改线工程质量风险应对措施
    5.1 关键工序质量风险应对措施
    5.2 人员素质质量风险应对措施
    5.3 管理方法质量风险应对措施
    5.4 施工工艺质量风险应对措施
    5.5 材料设备质量风险应对措施
    5.6 环境质量风险应对措施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项目质量风险因素影响程度分析调查问卷

四、基于经验的桩基承载力灰色系统分析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某浅埋偏压隧道CRD法开挖顺序优化及围岩变形研究[D]. 李扬.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3)
  • [3]国内100-150米超高层公寓结构成本影响因素研究[D]. 莫慧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受爆破影响的砌体结构安全性评定研究[D]. 尹思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粉质黏土地层桩侧注浆对既有桩基承载力提升机理研究[D]. 都君琪. 山东大学, 2020(11)
  • [6]调水工程安全运行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杨天凯.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20
  • [7]抽降水下既有建筑物基桩承载力性状分析[D]. 江留慧. 江苏大学, 2020(02)
  • [8]建筑桩基检测工作质量控制研究[D]. 侯懿轩. 广西大学, 2020(02)
  • [9]静载试验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不确定度分析[D]. 王杰. 东南大学, 2020(01)
  • [10]武汉机场快速路改线工程质量风险管理研究[D]. 杨鑫.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基于经验的桩基承载力灰色系统分析与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