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体积混凝土连续梁施工温度分析与控制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宫珏[1](2021)在《基于BIM-SHM的RC柱施工期温度监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针对大尺寸RC结构承载能力的探索一直都是受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课题;但作为工程质量把控重点,结构施工期水化热温度控制却并未结合新兴技术进行拓展性研究。大尺寸RC构件施工期由自身材料水化反应释放的热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影响成型质量,因此有必要对其在从浇筑开始到养护结束的过程开展结构健康监测工作,将水化热模拟分析趋势与监测结果实时反馈给现场施工人员,做好温度超限的预防及控制措施。在江西省某大型电子工业厂房施工推进过程中,随着工期要求趋紧,现浇结构需尽量缩短施工周期为之后的PC构件留出足够的工期余量,大批量RC柱的施工质量因此备受各方关注;施工现场因此亟需一套基于SHM(结构健康监测)与BIM技术等先进理论的结合的混凝土温升监控技术;鉴于目前的工程实际,该技术应以“信息管理”与“反馈控制”为两条监控工作实施主线,能使施工人员及时掌握RC柱温度监测数据,并由控制模块将控制结果直观反馈给施工管理人员。本文针对上述研究现状进行的重点工作如下:(1)通过RC柱施工期水化热反应特征,以及监测工作的必要性入手,归纳监测工作技术层面的需求;将温度监控作为施工期结构健康监测重要应用之一进行研究,确立监控工作的中心思想,梳理施工期监控工作五项基本任务,并以其中三点作为本文研究主题;(2)以SHM系统的子系统构成为依据,总结系统设计的标准,以及目前的应用情况,研究BIM技术对SHM系统的拓展应用方向,构建BIM-SHM方法中的IEEF(Integrating-Evluation-Early warning-Feedback control)模块,介绍该模块的功能构成及实现思路;(3)提出一种基于BIM-SHM方法下的温度信息反馈控制技术,针对大尺寸RC柱水化热控制技术施作前后对比情况进行工况模拟,计算出RC柱内部温度场分布特征;基于技术措施施作前后的水化热模拟结果,验证了降温措施的有效性,并依据相关施工规范及设置监测预警阈值,以及Revit API中的“AVF(分析可视化框架)”技术,实现阈值的规定下水化热温度模拟结果提取;(4)总结BIM-SHM方法下IEEF模块实现的技术方法,归纳出了该模块的运行流程;即以BIM与数据库技术为依托,Dynamo软件可视化编程、Revit二次开发为主要方式实现监测信息集成化管理;将监测数据与BIM模型实时关联,实现监测值与控制预警值进行比对评估,并使构件通过参数修正方法达到可视化预警的效果;(5)梳理施工现场目前进行的监测流程,针对大尺寸RC柱的施工期水化热过程进行实际与BIM模型中的传感器布设;最后将BIM-SHM监控模式应用到厂房施工实际案例中,假设异常工况发生的情况下,验证了该监控模块的功能性,分析温控措施的应用价值。
孙晓荣[2](2021)在《混凝土梁桥早期裂缝开裂机理及裂缝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桥梁工程作为交通工程中的咽喉,对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混凝土桥梁应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越来越广泛,使得桥梁跨径在增大的同时,桥梁施工期间的早期开裂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影响到了结构的外观,甚至于影响到梁体的安全性和适用性。如何有效控制和预防混凝土桥梁早期开裂,仍然是目前工程实践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论文基于已有的混凝土结构早期温度应力和早期收缩徐变的研究成果,以宁夏地区某黄河大桥施工过程中的装配式T梁和大跨现浇箱梁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并以梁体早期裂缝的分布特征为切入点,对其开裂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然后,采用有限元模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分析了预制T梁和连续箱梁这两种类型桥梁早期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和诱因,提出了从材料、结构形式、施工等方面预防和控制上述两类梁体早期开裂的措施与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如下:(1)在收集并研读相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梁体裂缝情况的现场勘察以及与管理人员的调研座谈,分别就预制T梁和连续箱梁的开裂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预制T梁的早期竖向裂缝主要集中分布于距预制T梁梁端2~4m的腹板位置处,初步认为过高的水化热温度是引起预制T梁早期开裂的主要原因,而当地的不利气候环境则是梁体梁端开裂的诱发因素;箱梁墩顶浇筑梁段腹板的竖向裂缝最为严重,对其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形成竖向裂缝的影响因素众多,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和早期收缩变形、两次浇筑混凝土之间的龄期差异、基岩约束效应等。(2)通过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分别从T梁混凝土内部的水化过程和外界气候环境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梁在混凝土浇筑初期,靠近梁端位置因水化过程中的温度迅速聚集而具有较高的开裂风险;混凝土浇筑前入模温度和水泥含量的增加均会提高T梁内部水化热的温度极值,加快了结构升温速率和降温速率,这不利于控制温度应力的发展和预防裂缝的产生;结构表面的温度梯度会随风速的增大而大幅增加,导致结构表面混凝土有开裂的风险;环境温度变化会直接影响T梁水化过程温度应力的产生与发展,导致混凝土结构内部的开裂风险急剧升高。(3)基于控制变量法的原则,采用有限元模拟方法,探究了环境温度、入模温度以及基岩约束效应等因素对连续箱梁早期裂缝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直接影响连续箱梁水化热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和入模温度而言,基岩约束效应对混凝土拉应力的影响更为显着。基岩约束效应对大跨连续箱梁桥墩顶浇筑梁段(零号块和一号块)的影响主要在于两次混凝土浇筑的时间间隔和第一次混凝土浇筑的高度,具体表现为两次混凝土浇筑的时间间隔相差越大,混凝土腹板的开裂程度也就越严重;梁段第一次混凝土浇筑高度越高,裂缝则越容易被控制。(4)预制T梁和连续箱梁可以从减小混凝土水化热过程的温致效应和早期收缩变形的角度来考虑裂缝控制的措施,两种类型桥梁在混凝土浇筑前皆可采取控制入模温度和减少水泥用量的方法减小温升极大值和延缓升温速率。但相较于连续箱梁而言,由于外界环境因素对预制T梁的温度应力有着更为显着的影响,因此可采取加强T梁拆模后的防风遮挡工作以及将浇筑时间选于傍晚或者凌晨时刻的措施,来减弱外界环境因素对预制T梁温度应力的影响。同时为避免基岩约束效应对连续箱梁早期应力的显着影响,建议尽量将两次混凝土浇筑的时间间隔控制在10天以内,并且采取混凝土首次便浇筑至顶板下缘,第二次再浇筑顶板的施工方案。
郑炜[3](2021)在《白河特大桥悬臂施工监控技术研究及水化热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因其具有变形小、线形优美、易于养护、行车舒适、抗震性能良好等诸多优点,在各类桥梁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连续梁桥的施工方式大多数为悬臂现浇,施工周期较长,施工过程复杂,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会对主梁的内力及变形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为了保证主梁线形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成桥后的主梁内力接近设计理论值,确保桥梁安全施工,就需对桥梁施工进行全过程监控。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新野县新建白河特大桥为背景,结合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采用正装分析法进行结构分析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作为施工监控理论依据。主要做了如下分析:(1)结合施工设计图纸,建立了白河特大桥的Midas civil有限元计算模型,对主桥的施工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计算,计算出在各个施工阶段控制点的理论挠度值和截面的理论应力值,并对理论值进行统计分析,作为施工控制的理论依据。(2)根据现场实测的主梁挠度,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主要设计参数进行参数识别,获得其真值,根据识别结果调整计算模型,使模型尽量接近主梁的真实状态。运用灰色预测理论建立了白河特大桥灰色预测模型,对主梁挠度值进行预测,预报主梁的预抛高,提供监控指令。(3)对白河大桥主桥的施工全程跟踪监测,采集大桥在各个施工阶段控制点的挠度值和控制界面的应力值,并将实测值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全面了解大桥的线形变化情况和安全状况,确保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可靠度和安全性,确保合龙段的相对标高偏差小于规范允许规定值,使得成桥后的主梁线形符合设计规范要求。(4)针对大体积0#块混凝土浇筑制定了冷却方案,预防箱梁温度裂缝的产生,采用ANSYS有限元程序,建立热-流、热-构耦合有限元模型,分析0#块整体以及冷却水管周围混凝土的温度场及应力场,根据分析结果判断混凝土是否会开裂,近而判断冷却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4](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解亚龙,王万齐,赵静,李慧[5](2020)在《铁路连续梁桥智能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铁路连续梁桥具有成桥刚度大、运营养护维修简便、车辆运行平顺性好等诸多优点,在铁路建设中被大量采用,目前在建的铁路连续梁桥多达上千座,同时由于铁路连续梁桥施工控制过程复杂、成桥标准高等特点,因此需要系统总结提出铁路连续梁桥智能施工解决方案,确保桥梁结构安全,一次成优。研究结论:(1)针对铁路连续梁桥工程特点和施工控制的关键环节,提出铁路连续梁桥智能施工解决方案,从综合管理和关键环节管控两个方面提出智能化框架体系;(2)综合管理是指通用性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基于施工工效指标的进度管理,基于拌和站、试验室的原材料管理,基于电子施工日志、检验批、隐蔽工程影像留存的过程管理等,实现原材料管理、进度管理和质量验收管理;(3)关键环节管控通过分析关键工序,提出了桩基检测系统、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系统、基于BIM的0号块施工模拟和方案优化、高大模板监测、预应力施工自动化、线形控制等多种智能化信息化手段;(4)经过京张高铁、京雄城际铁路全面验证,按照智能化框架体系进行管控能够有效提升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实现施工过程质量追溯,为铁路连续梁桥施工管理提供可推广借鉴的解决方案。
陈君[6](2020)在《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为研究对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运用项目质量风险管理理论,制定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原则和内容,通过鱼骨法确定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风险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基本思想对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风险进行了评估,建立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主要研究内容论见下:(1)研究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相关理论,为制定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目标和建立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奠定基础。(2)针对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的各分项工程、施工条件、工程特点等工程概况,深入分析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施工重点、难点等控制性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流程,为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各分项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基础。(3)研究确定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原则和内容,制定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钻孔桩、承台、墩台等各分项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具体措施。运用鱼骨图法分析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风险因素,并对开展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风险评估。(4)建立了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整体工程质量管理的控制体系和运行机制。确定了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组织机构及作业工区。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是使用PDCA循环法实现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分为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决策阶段、项目施工阶段和施工验收阶段四个阶段进行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该论文有图43幅,表15个,参考文献52篇。
李运浦[7](2020)在《预应力连续箱梁早期腹板裂缝分析及防治措施》文中指出进入1980年代,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大跨度桥梁的主要桥型之一。这些桥梁逐渐投入使用、承受负荷、设计和施工中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尤其是不同性质的开裂问题较为普遍,以腹板斜裂缝最为明显。本文以红水河大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在设计、施工及运营期间内常见的突出病害和影响因素,将红水河大桥箱梁悬臂浇筑施工期腹板裂缝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主要针对腹板裂缝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红水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为例,利用Midas/civil软件建立空间模型来模拟实际桥梁结构,根据计算结果,分析验算该桥在正常使用极限应力状态、承载能力极限应力状态及施工阶段应力状态的受力状况,讨论主梁腹板开裂原因。(2)总结红水河特大桥早期0#-5#块腹板开裂的原因,采取对应的防治措施进行模拟分析与实桥验证。通过控制实桥施工质量控制如优化混凝土设计配合比、加入钢纤维混凝土、分层对称浇筑、水化热保温、振捣控制等措施;(3)通过对比分析Midas/fea仿真模拟计算0#块水化热保温前后各测点的应力及温度变化情况,制定保温方案减少水化热作用;通过实桥建模对比分析加载龄期3d、7d、30d对收缩徐变的影响,相对湿度40%、70%、90%对早期收缩徐变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养护措施防治早期收缩裂缝。(4)通过0#-5#块以及后续块段施工的开裂结果对比,验证了红水河大桥的裂缝防治措施,有效避免了后续块段的开裂问题,也对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施工过程中的腹板开裂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茹[8](2020)在《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敏感因素和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连续刚构桥具有线性美观、整体性好、施工周期短、抗扭和抗弯刚度大等诸多优点在平原丘陵地带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桥梁设计理论的不断深入和施工方法的成熟,桥梁跨径也向大跨径方向发展,并采用钢混结合梁的方式。然而,桥梁在悬臂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节段增加、施工难度大、体系转换复杂等情况,导致桥梁线形和结构应力在施工过程中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增大,进而影响连续刚构桥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因此,对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在施工过程中潜在影响因素和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具有较大实用意义。本文主要以某三跨连续刚构桥65m+110m+65m为工程依托,研究连续刚构桥在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查阅国内外研究现状资料,介绍连续刚构桥的发展概况,分析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采用控制变量法对连续刚构桥的结构设计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出对主梁结构影响较大、敏感性较高的参数和影响较小、敏感性较低的参数,以便在以后施工过程中重点控制。2.利用桥梁计算分析软件Midas CIVIL2017,以合福高铁西河特大桥为工程背景,建立65m+110m+65m三跨连续刚构桥有限元模型,进行施工仿真分析。对影响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挠度的混凝土弹性模量、混凝土容重、预应力张拉控制应力等主要因素进行敏感度研究,为施工过程中的线形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分析关键施工步骤梁体的挠度、内力,分析在悬臂灌注施工中预应力张拉对梁体线形的影响。3.针对零号块施工过程中浇筑方量较大,可能由水化热应力的温度裂缝情况,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FEA2017对零号块进行几部分建模分析,讨论混凝土表面不同对流系数情况对混凝土温度应力影响情况,提出合理的温控方案措施,并将研究成果指导施工。4.结合连续刚构桥工程概况,系统阐述连续刚构桥常见合龙顺序,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2017分析不同温差情况合龙顺序线形及力学性能影响,了解其变化趋势,得出相关结论;针对分析所给定的合龙方案,通过理论计算与软件模拟合龙劲性骨架受力情况,相关分析方法为同类型现场施工提供方便。
王东海[9](2019)在《桩基对大体积承台水化热问题的影响》文中提出目前土木工程建筑趋于大型化,大体积混凝土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但是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水化热控制不严,容易引起混凝土出现裂缝。因此在桥梁领域中,研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对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现有的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问题研究分析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与传统分析使用的无桩基模型不同的有桩基模型,并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计算分析探讨以下问题:1、对比有桩基模型与无桩基模型,探讨桩基对水化热问题的影响;2、有桩模型与无桩模型计算分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3、有桩模型中水化热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场的分布;4、在有桩模型基础上,探讨环境温度和冷却水变温两个参数对水化热问题的影响并提出施工控制方案。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桩基降低了承台水化热温度和温度应力极值,并使二者极值出现时间提前;桩基对水化热问题的影响程度随着与桩顶距离的增大而减弱。2、有桩模型的温度场分布为:中心高,四周低,在冷却管和桩基周围出现较规则的放射状分布低温。温度应力场分布为:中心拉应力,表面压应力,并在冷却管和桩基周围出现较大呈规则放射状分布的拉应力,且有桩模型能更好地模拟实际情况。3、环境温度越高,承台表里温差极值越小,其出现时间越晚。4、冷却水出水口温度与承台最高温度的温差越大,温度和温度应力极值越小,出现时间越早,冷却效果越好;随着温差的增大,冷却效果的变化梯度降低,超过一定范围,不再变化。5、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施工控制措施如下:1)冬季施工时,需对承台采取有效保温养护措施,且在极端低温天气下最好停止施工;2)冷却水变温控制中,应将冷却水的出水口温度与承台最高温度的差值控制在1530℃之间。
李传喜[10](2019)在《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过程控制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具有桥墩高而柔、墩与主梁固结、跨越能力强、施工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随着连续刚构桥跨度不断增大,施工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实际施工时遇到的困难也将不断增多,因此施工监控等关键技术在桥梁建设过程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甘孜州境内两河口水电站库区复建县道XV02线密贵沟至瓦日乡段新建的(92+172+92)m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对扎拖特大桥的施工过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理论数据与实测数据对比来分析悬臂施工过程中主梁线形及应力的变化情况,同时也进一步验证施工监控仿真模型的正确性。(2)运用施工监控仿真模型对不同合龙温度下的顶推力进行研究,并分析合龙顶推力对主梁以及主墩的变形与内力的影响。(3)对Midas FEA建立0#块局部模型的过程及荷载工况的确定进行分析,并通过不同工况下各部位空间应力分布来分析裂缝可能发生的位置。(4)根据扎拖特大桥0#块一次浇筑面临的困难提出分层浇筑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FEA建立0#块水化热模型来分析该方案下各部位温度场的分布情况。(5)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分层浇筑方案下各部位温度场的分布情况,提出有效的温控措施,并运用控制变量法对提出的温控措施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最佳温控方案。
二、大体积混凝土连续梁施工温度分析与控制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体积混凝土连续梁施工温度分析与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IM-SHM的RC柱施工期温度监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
1.2.2 RC结构温度监控技术研究现状 |
1.2.3 BIM技术在监测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相关研究理论 |
2.1 RC柱施工期监控内容分析 |
2.1.1 RC柱施工期监控需求 |
2.1.2 RC柱施工期监控任务 |
2.2 SHM系统的应用与扩展方法分析 |
2.2.1 SHM系统的组成 |
2.2.2 SHM系统设计标准及应用 |
2.2.3 BIM技术在监测中的应用方向 |
2.2.4 BIM技术与SHM系统结合方式 |
2.3 BIM-SHM方法的监控模块构建方法 |
2.3.1 BIM-SHM监测信息管理方式 |
2.3.2 BIM可视化编程技术 |
2.3.3 构建BIM-SHM的 IEEF监控模块 |
本章小结 |
3 IEEF模块下的RC柱施工期温控技术研究 |
3.1 BIM-SHM方法中的反馈温控技术 |
3.1.1 反馈温控工作流程 |
3.1.2 温控方法总体设计 |
3.2 新型降温技术及温控理念 |
3.3 温控效果模拟验证 |
3.3.1 水化热分析验证内容 |
3.3.2 相关材料热学计算 |
3.3.3 新型降温技术温控效果验证 |
3.4 BIM环境下水化热分析数据集成 |
3.4.1 各级温度阈值总结设定 |
3.4.2 BIM环境下的水化热分级表达与提取 |
本章小结 |
4 IEEF模块下的数据管理技术研究 |
4.1 BIM-SHM施工期数据库设计 |
4.1.1 施工期数据库需求 |
4.1.2 施工期静态信息管理 |
4.1.3 施工期动态信息存储设计 |
4.1.4 传感器、BIM与数据库交互 |
4.2 BIM-SHM方法下监测信息集成管理 |
4.2.1 Revit API与二次开发技术 |
4.2.2 Ribbon栏及功能设定 |
4.2.3 数据更新录入 |
4.2.4 信息查询功能 |
4.2.5 日志记录功能 |
4.2.6 邮件发送功能 |
4.3 DYNAMO驱动下的可视化编程 |
4.3.1 目标设计及实现说明 |
4.3.2 评估及预警编程实现 |
4.3.3 自定义节点封装 |
4.4 监测数据管理技术方法总结 |
本章小结 |
5 实例应用 |
5.1 应用工程背景介绍 |
5.2 监测方案设计 |
5.2.1 监测程序及方案设计 |
5.2.2 BIM模型中传感器三维布置 |
5.3 基于BIM-SHM的 IEEF模块主要功能验证 |
5.3.1 IEEF模块总体运行流程总结 |
5.3.2 IEEF模块应用效果 |
5.4 IEEF模块在BIM-SHM方法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本人已获得专利、软件着作权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
致谢 |
(2)混凝土梁桥早期裂缝开裂机理及裂缝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混凝土早期裂缝控制发展概况 |
1.2.2 水化热温度场及温度应力 |
1.2.3 混凝土的收缩徐变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宁夏某黄河大桥的早期裂缝分布特征与成因分析 |
2.1 引言 |
2.2 工程概况 |
2.2.1 引桥简介 |
2.2.2 主桥简介 |
2.3 预制T梁的裂缝分布特征与成因分析 |
2.3.1 预制T梁裂缝的分布特征及种类判别 |
2.3.2 预制T梁早期开裂原因分析 |
2.4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裂缝分布与成因分析 |
2.4.1 连续箱梁裂缝的分布特征及种类判别 |
2.4.2 连续箱梁早期开裂原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凝土结构的温度效应理论 |
3.1 引言 |
3.2 热传导理论及边界条件 |
3.2.1 热传导方程 |
3.2.2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
3.3 有限元法求解不稳定温度场 |
3.3.1 空间问题的欧拉方程 |
3.3.2 空间不稳定温度场 |
3.3.3 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步骤 |
3.4 混凝土结构早期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应力混凝土T梁早期温度效应及裂缝诱因分析 |
4.1 引言 |
4.2 预制T梁水化热试验与结果分析 |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1 边界条件 |
4.3.2 材料力学性能实测结果 |
4.3.3 热工参数 |
4.4 预制T梁水化热温度场及其效应分析 |
4.5 预制T梁梁端裂缝诱因分析 |
4.5.1 降温措施效果分析 |
4.5.2 风速 |
4.5.3 环境温度与浇筑时间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连续箱梁墩顶浇筑梁段早期裂缝开裂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连续箱梁段现场水化热试验 |
5.3 梁段水化热温度场及其效应分析 |
5.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3.2 模拟准确性验证 |
5.4 影响因素及其温致效应分析 |
5.4.1 环境温度的影响 |
5.4.2 入模温度的影响 |
5.5 浇筑梁段腹板在基岩约束效应下的应力场计算分析 |
5.5.1 不同混凝土龄期下的基岩约束效应 |
5.5.2 不同浇筑高度下的基岩约束效应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装配式T梁和大跨现浇箱梁的早期裂缝控制措施 |
6.1 引言 |
6.2 材料方面 |
6.2.1 优化配合比 |
6.2.2 材料优化 |
6.3 结构形式方面 |
6.3.1 预制T梁 |
6.3.2 大跨箱梁桥墩顶梁段 |
6.4 施工方面 |
6.4.1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
6.4.2 混凝土浇筑工艺以及养护问题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1.个人简历 |
2.论文发表情况 |
3.参与科研项目 |
(3)白河特大桥悬臂施工监控技术研究及水化热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桥梁施工监控的目的和方法 |
1.2.1 连续梁桥施工监控的目的 |
1.2.2 桥梁施工监控的方法 |
1.3 施工控制的内容 |
1.4 桥梁施工监控的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白河特大桥施工过程仿真分析 |
2.1 工程背景 |
2.1.1 白河特大桥工程概况 |
2.1.2 设计技术标准 |
2.1.3 主桥结构设计 |
2.2 白河特大桥有限元仿真计算 |
2.2.1 结构计算参数 |
2.2.2 有限元仿真计算模型 |
2.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2.3.1 位移分析 |
2.3.2 应力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白河特大桥参数识别及挠度预测 |
3.1 施工监控预测方法及预测模型 |
3.1.1 参数识别法 |
3.1.2 最小二乘法 |
3.1.3 灰色预测系统 |
3.2 白河特大桥参数识别 |
3.3 白河特大桥主梁挠度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4 白河特大桥施工监测及成果分析 |
4.1 现场监测体系的构成 |
4.2 线形监测 |
4.2.1 预拱度的设置 |
4.2.2 立模标高的确定 |
4.2.3 挂篮预压 |
4.2.4 测点布置 |
4.2.5 误差控制 |
4.2.6 线形监测结果及分析 |
4.3 应力监测 |
4.3.1 测试仪器的选择 |
4.3.2 监测断面及仪器布置 |
4.3.3 测试内容 |
4.3.4 应力监测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0#块水化热ANSYS有限元仿真分析 |
5.1 ANSYS热分析简介 |
5.2 0#块ANSYS有限元模型 |
5.2.1 冷却方案 |
5.2.2 模型计算参数 |
5.2.3 单元选择及介绍 |
5.2.4 ANSYS计算模型 |
5.3 温度场及应力场计算结果 |
5.3.1 温度场计算结果 |
5.3.2 应力场计算结果 |
5.3.3 冷却水参数分析 |
5.4 温控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
2桥梁结构设计 |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
2.1.1汽车作用 |
2.1.2温度作用 |
2.1.3浪流作用 |
2.1.4分析方法 |
2.1.5展望 |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
2.2.7展望 |
2.3高性能材料 |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2.3.5展望 |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
3桥梁建造新技术 |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
3.1.3施工新技术 |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
4桥梁运维 |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
4.1.1监测技术 |
4.1.2模态识别 |
4.1.3模型修正 |
4.1.4损伤识别 |
4.1.5状态评估 |
4.1.6展望 |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4.2.1智能检测技术 |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
4.2.3展望 |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
4.3.4.1车辆冲击系数 |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
4.3.5研究展望 |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
4.4.5组合加固法 |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
4.4.7其他加固方法 |
4.4.8发展展望 |
5桥梁防灾减灾 |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
5.2.1桥梁风环境 |
5.2.2静风稳定性 |
5.2.3桥梁颤振 |
5.2.4桥梁驰振 |
5.2.5桥梁抖振 |
5.2.6主梁涡振 |
5.2.7拉索风致振动 |
5.2.8展望 |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
5.3.1材料高温性能 |
5.3.2仿真与测试 |
5.3.3截面升温 |
5.3.4结构响应 |
5.3.5工程应用 |
5.3.6展望 |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
5.4.4研究展望 |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
5.5.1桥梁冲刷 |
5.5.2桥梁水毁 |
5.5.2.1失效模式 |
5.5.2.2分析方法 |
5.5.3监测与识别 |
5.5.4结论与展望 |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
策划与实施 |
(5)铁路连续梁桥智能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铁路连续梁桥智能施工技术体系框架 |
3 铁路连续梁桥智能化施工主要内容 |
3.1 综合管控方案 |
3.2 关键环节管控方案 |
3.2.1 桩基检测 |
3.2.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 |
3.2.3 0号块施工模拟及方案优化 |
3.2.4 连续梁桥模板监测 |
3.2.5 连续梁预应力施工控制 |
3.2.5. 1 张拉环节 |
3.2.5. 2 压浆环节 |
3.2.6 连续梁施工线形控制 |
4 应用情况及效果 |
5 结论 |
(6)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相关理论 |
2.1 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含义 |
2.2 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方法 |
2.3 项目质量管理理论模型 |
2.4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3 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各分项工程质量管控标准研究 |
3.1 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工程概况 |
3.2 “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控标准 |
3.3 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各分项工程质量管控标准 |
3.4 本章小结 |
4 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研究 |
4.1 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原则和内容 |
4.2 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各分项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具体措施 |
4.3 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控制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控体系建立及运行机制 |
5.1 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控体系的建立 |
5.2 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体系的运行机制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预应力连续箱梁早期腹板裂缝分析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1.2.1 预应力连续箱梁腹板裂缝防治方法 |
1.3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二章 腹板斜裂缝的形成机理分析 |
2.1 裂缝的形成机理 |
2.2 裂缝的基本概念 |
2.2.1 荷载裂缝的形成机理 |
2.2.2 非荷载作用引发裂缝 |
2.3 裂缝的分类 |
2.3.1 顶板裂缝 |
2.3.2 底板裂缝 |
2.3.3 腹板裂缝 |
2.3.4 横隔板裂缝 |
2.4 裂缝常见的防治措施 |
2.4.1 设计防治措施 |
2.4.2 施工阶段措施 |
2.4.3 运营阶段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应力连续箱梁桥实例整体分析 |
3.1 概述 |
3.1.1 病害统计 |
3.1.2 分析思路 |
3.2 施工工况及计算荷载 |
3.2.1 工程概况 |
3.3 整体模型分析有限元理论 |
3.3.1 数值分析模型 |
3.3.2 空间梁单元 |
3.4 红水河特大桥有限元模型 |
3.4.1 主要材料 |
3.4.2 模型计算荷载 |
3.4.3 正常使用极限应力状态 |
3.4.4 短期效应组合应力验算 |
3.4.5 长期效应组合应力验算 |
3.4.6 施工阶段腹板应力验算 |
3.4.7 有限元受力分析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应力连续箱梁腹板裂缝控制措施研究 |
4.1 裂缝控制措施研究 |
4.2 预应力连续箱梁腹板早期裂缝成因探讨 |
4.2.1 水化热效应 |
4.2.2 混凝土收缩变形 |
4.2.3 施工质量分析 |
4.3 实桥控制措施 |
4.3.1 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措施 |
4.3.2 混凝土水化热控制措施 |
4.3.3 收缩徐变控制措施 |
4.4 裂缝控制措施结果 |
4.4.1 混凝土强度 |
4.4.2 箱梁裂缝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敏感因素和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连续刚构桥敏感参数研究现状 |
1.2.2 墩顶零号块水化热研究情况 |
1.2.3 合龙段施工分析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仿真分析 |
2.1 桥梁概况及荷载参数取值 |
2.2 有限元分析 |
2.2.1 梁单元计算理论 |
2.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2.3 施工阶段划分 |
2.3 有限元分析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中敏感因素分析 |
3.1 弹性模量变化影响分析 |
3.2 混凝土容重变化影响分析 |
3.3 预应力损失变化影响分析 |
3.3.1 锚下张拉力变化 |
3.3.2 孔道摩阻变化 |
3.3.3 孔道偏差系数变化 |
3.4 混凝土收缩徐变影响分析 |
3.4.1 相对湿度对梁体影响分析 |
3.4.2 加载龄期对梁体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凝土水化热对墩顶零号块影响分析 |
4.1 零号块箱梁温度场计算理论 |
4.1.1 混凝土的热传导方程 |
4.1.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4.2 热学参数取值和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1 零号块水化热参数取值 |
4.2.2 零号块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 零号块水化热结果分析 |
4.3.1 零号块水化热分析 |
4.3.2 混凝土保温效果影响分析 |
4.4 零号块温度裂缝控制措施 |
4.4.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4.4.2 入模浇筑温度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悬臂施工合龙段施工分析与控制 |
5.1 施工方法介绍 |
5.2 合龙段计算分析 |
5.2.1 合龙顺序分析 |
5.2.2 合龙段施工计算 |
5.3 合龙段施工控制措施 |
5.3.1 合龙段施工工艺流程 |
5.3.2 施工时需注意的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桩基对大体积承台水化热问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分析的意义 |
1.2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及特点 |
1.2.1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
1.2.2 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 |
1.3 大体积混凝土研究现状及意义 |
1.4 提出问题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混凝土水化热 |
2.1 混凝土水化热温度裂缝 |
2.1.1 水化热温度裂缝产生机理和危害 |
2.1.2 水化热温度裂缝出现规律 |
2.2 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和温度应力计算 |
2.2.1 温度和绝热温升计算 |
2.2.2 温度应力计算 |
2.3 水化热有限元计算 |
2.3.1 ANSYS软件 |
2.3.2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水化热分析计算 |
3.1 工程概况 |
3.2 大承台现场监控 |
3.3 水化热计算 |
3.4 有限元模型 |
3.4.1 模型简化和假设 |
3.4.2 有限元模型 |
3.5 温度场分析 |
3.5.1 温度分布对比 |
3.5.2 模型温度节点对比 |
3.5.3 数值模拟 |
3.5.4 温度分布规律 |
3.6 温度应力分析 |
3.6.1 温度应力分布对比 |
3.6.2 模拟值与理论值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境温度对水化热的影响 |
4.1 温度场分布 |
4.2 温度时程曲线 |
4.3 控制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冷却水的变温控制 |
5.1 建立对照组 |
5.2 温度场分布 |
5.3 温度应力场分布 |
5.3.1 温度应力分布对比 |
5.3.2 模拟值与理论值对比 |
5.4 控制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温度监测数据汇总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过程控制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桥梁施工关键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悬臂施工过程控制及分析 |
2.1 施工监控的内容与方法 |
2.1.1 施工监控的内容 |
2.1.2 施工监控的方法 |
2.2 施工过程仿真模拟 |
2.2.1 工程概况 |
2.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3 施工阶段划分 |
2.3 主梁的线形控制 |
2.3.1 立模标高的确定 |
2.3.2 位移测点的布置及量测内容 |
2.3.3 线形控制 |
2.3.4 线形控制结果 |
2.4 主梁的应力控制 |
2.4.1 应力测点的布置及测试内容 |
2.4.2 应力测试原理 |
2.4.3 应力控制 |
2.4.4 应力控制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3 不同合龙温度下顶推力的取值研究 |
3.1 不同合龙温度下顶推力的研究意义 |
3.2 合龙顶推力的确定 |
3.2.1 顶推的目的 |
3.2.2 永久作用对顶推力的影响 |
3.2.3 合龙温差对顶推力的影响 |
3.2.4 实际顶推力的确定 |
3.3 合龙顶推力对桥梁变形及受力的影响 |
3.3.1 合龙顶推力对主墩变形及受力的影响 |
3.3.2 合龙顶推力对主梁线形及内力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0#块受力分析 |
4.1 0#块空间应力分析的重要性 |
4.2 0#块空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1 局部对象的选取 |
4.2.2 实体建模 |
4.2.3 网格划分 |
4.2.4 边界条件的确定及施加 |
4.2.5 荷载施加 |
4.3 荷载工况的建立 |
4.3.1 0#块应力分析工况 |
4.3.2 各分析工况荷载的确定 |
4.4 施工状态下0#块空间应力分析 |
4.4.1 悬臂施工状态下0#块空间应力分析 |
4.4.2 成桥状态下0#块空间应力分析 |
4.5 成桥运营状态下0#块空间应力分析 |
4.5.1 成桥运营状态下局部模型荷载分析 |
4.5.2 墩顶梁段最大负弯矩状态下0#块空间应力分析 |
4.5.3 墩顶梁段最大剪力状态下0#块空间应力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扎拖特大桥0#块现浇方案优化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0#块现浇方案的提出与分析 |
5.3 优化方案下0#块水化热分析 |
5.3.1 水化热分析的意义 |
5.3.2 水化热分析模型的建立 |
5.3.3 扎拖特大桥0#块关键温度节点选取 |
5.3.4 水化热温度场分析 |
5.4 0#块温度场控制措施研究 |
5.4.1 常用的温度场控制措施分析 |
5.4.2 背景桥温度场控制措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大体积混凝土连续梁施工温度分析与控制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IM-SHM的RC柱施工期温度监控技术研究[D]. 宫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混凝土梁桥早期裂缝开裂机理及裂缝控制研究[D]. 孙晓荣. 宁夏大学, 2021
- [3]白河特大桥悬臂施工监控技术研究及水化热效应分析[D]. 郑炜.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5]铁路连续梁桥智能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J]. 解亚龙,王万齐,赵静,李慧. 铁道工程学报, 2020(11)
- [6]跨广河高速公路特大桥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D]. 陈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7]预应力连续箱梁早期腹板裂缝分析及防治措施[D]. 李运浦. 广西大学, 2020(02)
- [8]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敏感因素和关键技术研究[D]. 周茹.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桩基对大体积承台水化热问题的影响[D]. 王东海. 长安大学, 2019(01)
- [10]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过程控制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李传喜.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