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学中的“清”观

古典诗学中的“清”观

一、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论文文献综述)

罗小凤[1](2021)在《论21世纪诗歌对“雅”传统的再发现与重构》文中认为"雅"是中国古代诗人在"崇雅"意识影响下构建的一种重要的古典诗学传统,却在新诗诞生后被淡化甚至缺失,导致新诗发展趋向俗化。21世纪以来的一批诗人和学者意识到"雅"缺席带来的新诗发展困境,重新考察古典诗传统中的"尚雅"意识并主张对之进行重启,形成了对"雅"传统的再发现和重构,这对新诗俗化趋向的纠偏和新世纪诗歌新质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赵宜嘉[2](2021)在《魏晋六朝“清”审美范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目中,大凡美善的事物一般都具备“清”的特质。“清”这一范畴产生于先秦,经过两汉的发展,到了魏晋时期逐步成熟、正式定型。因此,本文截取魏晋六朝这一时期作为研究范围,对“清”进行内涵及外延的考察,有助于厘清“清”这一审美范畴在魏晋六朝这一成熟定型期的状况,从而为系统把握这一美学范畴奠定基础。在道家思想中,“清”是“道”的外显特征,这也开创了“以水表道”的传统。如果说道家赋予了“清”本体论性质,那么在儒家思想中,“清”则被赋予了价值论的性质,被用作道德评价的标准。在儒家价值体系中,“清士”是对人的要求,“清世”则是对社会政治的要求。魏晋六朝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等因素,玄学得以生成、发展,王弼、何晏等人继承发展了老庄学说,开创了玄学“贵无”的理论体系,在玄学家的视角中,“清”也是玄学本体所具有的特征;此外,玄学家们崇尚朴素清淡之美,这也奠定了魏晋六朝“尚清”的审美趣味。由于时代环境等因素,魏晋士人们主体意识觉醒,他们自觉追求个性的自由与解放,更加注重自身的存在价值。因此,人物品藻之风盛行。可以说,人物品藻是魏晋六朝区别于中国古代其他朝代最显着的特征。而“清”也蕴含在魏晋六朝时期对人物的姿仪、风度、才性、学识、气度、审美等方面的品评中。中国古人多强调人品与文品的统一,因此,以“清”品人投射到文学上,即为以“清”论文。从文学创作论的角度看,魏晋六朝文学家们作文崇尚“清省”之风,即清新简洁、清淡自然、不加雕饰的文风;此外,创作者也讲究诗歌、文章体貌的“风清骨峻”。从文学作品论的角度看,“清”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山水田园诗和玄言诗的创作中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从文学批评论的角度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气说”,以“清浊”论文气的标准一经提出,使得后世文人自觉追求“人之气”与“文之气”的和谐统一。结合曹丕在《与吴质书》对建安文人的文学评价,可以窥见,曹丕是主张为文“刚健之气”的。尚“刚健之气”的文学主张也被后世认为是“清气”的典范,衍生出一系列文学概念(风清骨峻等)。“文气说”的提出极大丰富了魏晋六朝文坛“清”审美范畴的内涵。“清”这一范畴在魏晋六朝时期被赋予了审美的意义。此后,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清”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扩展,如唐之“清真”、宋之“淡美”、明清之“厚美”等。“清”这一审美范畴是历久常新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古人尚“清”的传统中寻求借鉴与启发。

王丹[3](2020)在《袁嘉谷《卧雪诗话》诗学理论批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卧雪诗话》由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特科状元袁嘉谷所作,袁嘉谷生活于清末民初的特殊时期,因此《卧雪诗话》既具有传统诗话的特征,也有向现代诗学转变的开阔思想。同时,由于作者对故土的热爱,诗话对滇籍诗人诗作有大量收录及评价,充分彰显了云南诗学批评的地域特征。因此通过对诗话中各则条目的归纳总结,可以挖掘其中重要的诗学理论批评价值。本文以《卧雪诗话》文本为依托,通过细读文本,收集相关历史文献,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作者袁嘉谷的生平,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文史互证法,探讨了诗话中蕴含的诗学理论批评思想,以及对清代云南地域诗话的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绪论,主要包括了本文的选题缘由、文献综述和对袁嘉谷及其《卧雪诗话》的概述,对袁嘉谷的生平及成就,《卧雪诗话》的研究现状、成书和版本问题等进行了介绍。二是正文,正文主要有三个章节。第一章是《卧雪诗话》的诗学理论批评观,分为三个小节,分别从创作论、批评论、经典诗人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对《卧雪诗话》整体的诗学批评观进行了一个梳理。第二章是《卧雪诗话》诗学批评的地域观念,具体表现在对滇地诗歌与中原诗歌融合发展过程的关注,以及对滇地诗人诗作的关注。第三章是《卧雪诗话》的诗学理论批评价值,其一是创新诗学观点,重点指出《卧雪诗话》中袁嘉谷对传统诗学观点的发挥与创新之处;其二是开拓诗学视野,从诗话论及古今中外和论及各家宗派进行探讨;其三是彰显滇地特色,主要从以诗存人和以诗记事两方面入手。三是结语,指出《卧雪诗话》虽有不足之处,但通过研究发现其中的诗学理论批评思想不论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还是对于云南地域诗学的发展,其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卧雪诗话》是具有研究价值的诗话着作。

曹璐[4](2020)在《魏晋六朝尚“清”美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与基本价值取向。本文选取魏晋六朝的“清”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是由于“清”在这一时期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开启了后世尚“清”的审美新风尚,更是因为“清”紧密联结着魏晋六朝的玄学思想,是文人士大夫个体精神旨趣、情感体验和审美爱好的综合表现,它体现着这一时期的时代风貌,体现着这一时期人们最为根本的思想诉求,是一种总的审美趣味。这种审美趣味充分的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中,从内容到形式,从意境到风格,“清”构成了魏晋六朝审美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本文旨在突破学界对魏晋六朝尚“清”审美风格、审美现象的静态描述,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考察魏晋六朝生成尚“清”审美趣味最为根本的内在逻辑和心理根源。在此基础上,梳理研究尚“清”审美理想在微观和宏观上的发展脉络,并触摸到这种发展背后所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哲学意蕴、人文精神和思想诉求,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魏晋六朝“清”的审美内涵。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从追溯尚“清”意识的思想渊源入手,以儒道两家思想原典为依据,分析、挖掘儒道思想中的尚“清”意识,如此一来,既可以揭示尚“清”审美理想生成的思想渊源与文化基础,也可以更加完整的展示魏晋六朝尚“清”审美现象的历史发展轨迹。第二章详细论述了“清”作为审美趣味在魏晋六朝得以确立,其中最为根本的思维逻辑、心理根源和文化精神,主要从人物品藻、玄学思维模式和清谈文化场域三个层面具体展开。概言之,“清”作为审美趣味,紧密联结着魏晋六朝的玄学思想,体现着这一时期人们最为根本的思想诉求,即对“自然与名教”问题的思考。再加上个人主体意识和非功利性审美意识的觉醒,“清”从“比德”思维模式的束缚下挣脱出来,由具有强烈价值判断性与排他性的道德概念,转变为文人士大夫个体精神旨趣、情感体验和审美爱好的综合表现。这种转变最初是在人物品藻当中萌芽,后又经由玄学思潮的主流价值确证得以确立下来,成为对魏晋六朝艺文制作和人格精神影响甚广的一种审美趣味。而“清谈”则是玄学影响文艺创作最为直接的文化媒介,“清”的审美趣味性特征也正是在这一文化场域中最终形成并得以体现。第三章是本文主体部分。本章运用范畴史的研究方法,考察了“清峻”“清虚”“清省”“清丽”等几个主要的尚“清”审美范畴,这些范畴既可以表明具有稳定性的意义指向,即以“清”为美的基本价值追求,也表示着不同的美学涵义,形成了一个以“清”美为核心的系统的美学范畴群体。通过对这些范畴进行“史”的梳理研究,分析尚“清”审美理想在文学艺术领域内部的多种拓展形态及其审美内涵。一方面,可以从微观上厘清每种尚“清”审美形态的发展脉络,了解不同哲学思维模式和士人精神状态对尚“清”审美理想形成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从宏观上见出尚“清”审美理想在魏晋六朝的整体发展与变化,即大体上呈现出一种由重到轻、由实到虚的发展趋势。这固然与文人心态和社会环境的转变有关,但它更与哲学思潮的发展有关,与人们对“自然与名教”问题的理解有关。可以说,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们对于“清”的崇尚和理解都是在对“自然与名教”问题的探讨中形成的。第四章扼要论述了唐宋元明清的尚“清”意识及其审美特征,从中见出尚“清”审美理想在后世的发展与流变。唐代之“清真”“清奇”,宋代之“平淡”“清空”,明清之际的“清雅”“清远”“清厚”等等,无一不是延续六朝尚“清”审美理想,又根据不同的时代精神,完成了“清”中之变。

冯璐瑶[5](2020)在《王熙诗文研究》文中提出明末清初政权更替,生于此际的王熙见证了明朝的衰亡以及清朝的定鼎。丰富的人生经历对其文学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诸多好友的谈?切磋使他的文学创作不断成熟:南下避难期间,与复社名士宋琬、钱谦益、宋征舆等人雅集唱和;入仕之后,与徐乾学、冯溥、陈廷敬、张玉书等同僚交好。同时王熙官居翰林,作为帝王近侍亦进一步对自身文学创作进行自省,其文风诗风符合文治需求。本文结合其人生经历,对其诗文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其特色及成因。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对本课题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理论意义、探索研究思路、确立研究方法。正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以王熙多次奉命为会试拟题,担任会试主考官、读卷官为立足点,研讨他对清初衡文标准“清真雅正”的具体理解与执行,探讨明末清初文风学风的变化,以及他在此过程中所起的催化作用。他自觉履行翰林词臣衡文督学的文学职能,根据帝王要求进行人才选拔,以“入理精纯”“行文雅正”的标准规范制义文风,推动清初文坛由萎靡凋敝的“变雅”之气向“温柔敦厚”的正统之风过渡。第二章以徐世昌对王熙诗歌“清丽芊绵,时有佳句”的评价入手。其诗歌清丽流畅,不事藻缛,具有明显宗唐倾向,这不仅受到其父王崇简“中和淡雅”“唐音不绝”的创作倾向的影响,与他亦师亦友的宋琬的诗学主张也对其诗风形塑具有引导作用,同时康熙推尊唐音,树立正统的文学审美亦促进了王熙诗学风貌的进一步定型。第三章以碑志文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张玉书的“典雅绝伦,不失欧阳虞揭之榘矱”的评价,分析他提出此评价的依据,探讨王熙碑志文对“欧阳、虞、揭”的追步。结语部分总结本文论述的三个问题,力求客观评价王熙在明末清初文坛所发挥的作用。

邱月[6](2020)在《从《道家诗纪》选评看张谦美学思想》文中研究指明《道家诗纪》是清代道士张谦编撰的一部选本作品,它以历代道士诗歌为编选对象,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道士诗歌总集。该集现存二十二卷残本,内容仅涉及唐、五代、元、明、清五个朝代,唐前、宋、辽、金等时代的内容均已亡佚。虽仅存残卷稿本,但其所含内容非常丰富,辑录诗人共三百一十九位,选录的诗歌仅清代就达七百余首。因此,作为诗歌选本总集,《道家诗纪》通过编选的诗人与诗歌体现出丰富的美学思想。此外,《道家诗纪》文本中附有《小瀛洲仙馆诗话》这一诗话作品,张谦常以“小瀛洲仙馆诗话曰”的形式对所选诗人或诗歌进行评价,这些品评的内容亦展现出张谦独特的美学思想。本文主要结合张谦的个人经历、清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及传统道教美学思想等内容,从《道家诗纪》的选评对张谦的美学思想进行研究。绪论部分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与思路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概括。正文从四个方向展开:第一章,因当前关于张谦及其《道家诗纪》的研究甚少,张谦其人以及《道家诗纪》其书还并不为众所知,故而先对其人与其书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此外,了解张谦其人,不论是其生平经历,还是诗学才情,皆有益于掌握张谦美学思想的来源;了解《道家诗纪》其书,无论是该作目前所存的一些客观问题,还是该作的具体内容或编撰体例等,皆有助于分析张谦寄寓其中的美学思想。第二章,一种思想的形成必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张谦在《道家诗纪》中的美学思想除了受到其本身经历与学识等个人因素的影响,亦深受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本章主要从清代道教发展状况、清代道教美学思想概况及清代道人诗社集会盛况三方面对《道家诗纪》美学思想的形成背景进行探究。第三章,《道家诗纪》对历代道士诗人及诗歌进行了大量的选录,选录中必然体现出张谦的审美思想。本章以张谦辑录的三百一十九位诗人为据,从所选诗人的身份、所选诗人的选源、所选诗人的编排顺序三方面对《道家诗纪》选评诗人的审美标准进行探究。第四章,张谦对选录的很多诗人及诗歌进行了精彩的评价,这些评价体现出《道家诗纪》整体的审美风格。通过对品评内容的梳理和分析,可知张谦对“自然”与“清”这两种审美风格最为重视。因此,本章将分别从“自然”和“清”出发,探究张谦体现于《道家诗纪》中的审美风格。最后是结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

金田草[7](2019)在《徐玑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徐玑是南宋后期“永嘉四灵”诗派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精神面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尤其他的诗歌创作主张在“永嘉四灵”诗派理论建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南宋后期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当时的艺术思潮,通过对徐玑生平经历的梳理和现存的164首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研究,集中阐述徐玑的生平及其诗歌成就。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徐玑的生平交游、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三个方面对徐玑及其诗歌作品进行研究。第一章梳理徐玑的生平、交游和思想。徐玑生活在南宋中后期,这一时期政局内乱外患,徐玑祖籍泉州晋江(今福建)人,自父辈始迁居温州永嘉。其父徐定官居潮州太守,徐玑承父荫入仕,先后任建安主薄、永州司理、龙溪县丞,移官武当县令,又改长泰县令,未到任而卒。他在仕途上历经浮沉,为官期间清正廉洁,为百姓做过很多有益之事。徐玑与当时永嘉地区的一些重要南宋文人都有联系,如诗派成员徐照、赵师秀、翁卷;同乡诗友潘柽、戴栩、叶适、薛师石、单炜等;另外还有禅师僧人。徐玑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虽任小官,却积极入世,并做出了一些政绩。他在仕途失意时,也选择修禅礼佛,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第二章论述徐玑诗歌的思想内容。徐玑的诗歌体裁丰富,古近体兼备。《全宋诗》共存诗164首。其中,五言律诗共94首;五言排律共12首;七言律诗共22首;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共26首;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共10首。徐玑诗歌中既有直面现实、体现时代精神的诗作,也有以抒发自我感受为主的诗歌。他的爱国忧民诗,有的表达了对国家时局清醒的认识,有的抒发了盼望建功立业、为国家效力的愿望。其余诗歌内容主要是以抒发自我感受为主,具体体现在交游诗、写景诗、咏物诗和其他诗中。徐玑诗歌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诗人群体的精神面貌及交游状况。第三章论述徐玑诗歌的艺术成就。徐玑论诗有精见,其诗歌创作主张主要包括:指出声韵格律和字句锻炼是诗歌艺术的精髓;反对闭门造句,提出诗思出门多;以《诗经》和《离骚》作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典范。他的创作主张在“永嘉四灵”提倡晚唐体律诗的理论建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徐玑善用多种诗歌体式,涉及到律诗、绝句和古体,尤擅长律诗。在诗歌创作手法上,用典自然,无论是写景状物抑或是抒情言志,都是以平常之语;他还特别注重锻炼字句,产生了很多佳句。徐玑的诗歌能够达到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体现出了平淡清瘦的艺术风格。

郑利华[8](2019)在《晚明诗学于复古系统的因应脉络与重构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在后复古时代,晚明诗学领域基于经典意识与七子派复古系统的惯性影响及建设自身话语体系的需要,对诸子提供的这份文学资产及相应的古典资源,总体上加以理性的鉴别,乃至采取有选择的接纳。同时,本于个性主义主导下的新视界,又鉴于七子派的拟古得失,其对该复古系统则抱有高度的警戒,反思多少走向单一化与技术化的复古演变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改造措施,探求更新变换的时代出路。这些集中表现在对宗尚目标的制定、对抒情与法度关系的审视以及审美取向的变异等议题上。

官剑丰[9](2019)在《郑孝胥诗学研究》文中提出郑孝胥是晚清同光体的重要诗人,与陈三立并称“陈郑”。在晚清民国的诗坛上,郑孝胥的声名地位极高。由於郑氏晚年附逆,受人唾弃,其诗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本文秉着不以人废言的立场,最大限度地利用《郑孝胥日记》及其他相关材料深入探讨其诗本论、诗风的家学渊源与文学史渊源、创作论及其与同光体其余诗人的诗学异同,并对《海藏楼诗集》重要题材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综合考察其熔铸唐宋爲一手而独具个性的诗学进路。本文致力於总结郑氏诗学体系,以期做到较全面的认识和公允的评价。论文分爲六章。第一章是诗本论,概述郑氏诗学的变风变雅根源,重点分析其以真性情爲本和诗中必有事的两大主张,并由此揭示郑氏诗学中的尽情使气的特质及其不得性情之正的缺陷,其诗学渊源及创作论亦即根源於这两大主张。第二章是诗风论,郑孝胥诗风多变,陈衍评定的清苍幽峭与伉爽风格是比较重要的,但不足以限之,郑氏诗风尚有沈挚真刻、夷旷冲淡、豪横雄肆等几个特征。本章第一节考察郑孝胥的家世背景与家学渊源,重点分析家传诗学对其“清苍幽峭”和“伉爽”诗风的影响。第二节分析其诗风的文学史渊源,对其主要的师法对象作一详细的梳理,全方位把握其诗风的多面性。第三章是创作论,主要考察了郑氏熔铸唐宋爲一手而颇具独特审美趣味的诗学进路。第一节分析其兼采唐宋诗的清隽意趣和峭折筋节,第二节研究其清切和透切的主张,第三节探讨其推崇气力和宗尚白战的创作祈向及手法。第四章分析《海藏楼诗集》中较具代表性的五个题材。考察其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五个题材分别是:独存神理的风怀诗,沈挚真刻的哀挽诗,清远雄奇的写景诗,清空骚雅的咏花诗,萧旷雄肆的重九诗。研究其诗本论和创作论在创作中的体现,最後对其成就与缺陷作出合理的评价。第五章深入考察郑孝胥与同光体诗人的交游唱酬及其诗学异同,择取了陈宝琛、陈三立、陈曾寿及陈衍四位同光体诗人作爲比较对象,旨在通过比较研究,突显郑氏诗学的独特性。第六章讨论郑氏诗学的影响。第一节探讨海藏诗派,主要分析郑氏诗学对李宣龚和周达两位诗人的影响。第二节探讨郑氏诗学对学衡派诗人的影响,主要分析胡先驌对郑氏诗学中白战手法的推崇和吴宓对其清切主张的赞可。

蒋寅[10](2019)在《论中国古典诗学中的“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厚"作为古典诗美学中不多的绝对正价概念之一,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厚"的意识虽然很早就出现在诗歌创作中,但作为观念要到明清时期才见于诗论。竟陵派论诗尤其重视"厚"的趣味,清初贺贻孙《诗筏》对"厚"的诗学意义做了最集中的阐发,加上此后论者的多方发挥,从内容上的意义丰富、表现上的含蓄蕴藉、结构上的稳妥浑成等方面揭示了"厚"的理论内涵,同时也说明了真、清、流易等品质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能妨碍"厚"的道理。梳理历来对"厚"的阐述,可知其美学意蕴触及古典美学的核心价值,其理论内涵与很多诗学概念、命题产生交集与沟通,形成一个覆盖面甚广的概念群。

二、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论文提纲范文)

(1)论21世纪诗歌对“雅”传统的再发现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雅”的缺席与重新发现
二、“雅”作为一种古典诗传统
三、“雅”的重释与重构
    (一)从“雅正”到“正大”
    (二)“古雅”与“雅言”
    (三)淡雅、诗味与禅韵

(2)魏晋六朝“清”审美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清”的基本内涵及哲学溯源
    第一节 “清”的内涵
    第二节 “清”与道家
    第三节 “清”与儒学
    第四节 “清”与玄学
第二章 “清”与魏晋六朝人物品藻
    第一节 人物品藻略论
    第二节 姿仪之清美
    第三节 才性之清美
    第四节 审美之清远
第三章 “清”与魏晋六朝文学
    第一节 “清”与文学创作论
    第二节 “清”与文学作品论
    第三节 “清”与文学批评论
第四章 “清”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
    第一节 “清”的美学价值
    第二节 “清”的当代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袁嘉谷《卧雪诗话》诗学理论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清代云南诗话研究综述
        二、袁嘉谷研究综述
        三、《卧雪诗话》研究综述
    第三节 袁嘉谷及其《卧雪诗话》概述
        一、袁嘉谷生平及成就简介
        二、《卧雪诗话》的成书及版本
第一章 《卧雪诗话》的诗学理论批评观
    第一节 创作论
        一、主张“性灵”
        二、倡导寄托
        三、注重声韵
        四、讲求创新
    第二节 批评论
        一、关于“诗之为教”
        二、关于“知人论世”
        三、关于诗之“境”
        四、关于诗之“清”
    第三节 经典诗人批评论
        一、谢灵运论
        二、杜甫论
        三、王安石论
        四、王士禛论
第二章 《卧雪诗话》诗学批评的地域观念
    第一节 滇诗与中原诗歌的融合
    第二节 滇诗人论
        一、滇南四家论
        二、滇中女诗人论
第三章 《卧雪诗话》诗学理论批评特点及价值
    第一节 创新诗学观点
    第二节 开拓诗学视野
        一、论及古今中外
        二、论及各家宗派
    第三节 彰显滇地特色
        一、以诗存人
        二、以诗记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魏晋六朝尚“清”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尚“清”意识的思想渊源
    1.1 “清”在儒家思想中的伦理内涵
        1.1.1 “以清比德”的人格理想
        1.1.2 以“清”为贵的音乐理想
        1.1.3 “以清喻政”的政治理想
    1.2 “清”在道家思想中的哲学意蕴
        1.2.1 “道”与“清”之本体地位
        1.2.2 水之“清”与道之“清”
第二章 “清”作为审美趣味在魏晋六朝的确立
    2.1 尚“清”审美趣味在人物品藻中的发展确立
        2.1.1 “清流”士人的伦理人格表征
        2.1.2 九品中正制与“清才”之士的推崇
        2.1.3 文人阶层的出现与人物品评中尚“清”审美趣味的生成
    2.2 玄学思维模式对尚“清”审美心理的指引
        2.2.1 “名教与自然”:清真自然的审美基调
        2.2.2 “以无为本”:对“清”之内在神韵的重视
    2.3 清谈风气对尚“清”审美趣味发展的推动作用
        2.3.1 清谈的审美趣味性及其尚“清”意识
        2.3.2 尚“清”审美趣味对于原生阶层的强化作用
第三章 尚“清”审美理想在魏晋六朝的发展脉络
    3.1 “清峻”
        3.1.1 建安“清峻”文风
        3.1.2 “清峻”概念的理论凝结
        3.1.3 重“气”与“清峻”风骨
    3.2 “清虚”
        3.2.1 尚“无”意识与“清虚”境界
        3.2.2 清虚淡远的理想人格
        3.2.3 阮籍和嵇康对“清虚”的推崇
        3.2.4 “清虚”作为诗学概念的提出
    3.3 “清省”
        3.3.1 “欲无以尚”与“清简”风气
        3.3.2 陆云“雅好清省”的文论观
        3.3.3 刘勰、钟嵘对“清省”的接受
        3.3.4 崇尚“清省”的文艺创作
    3.4 “清丽”
        3.4.1 “丽”:时代发展的审美趋势
        3.4.2 “适性论”与“清丽”审美理想
        3.4.3 “清丽”的文学风貌
第四章 “清”在后世的发展与流变
    4.1 唐代对“清丽”的继承与发展
    4.2 “清”美理想在宋元时期的内倾化发展
    4.3 明清诗学对“清”美理想的反思与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王熙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综述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王熙与清初学风文风
    第一节 王熙对“清真雅正”衡文标准的阐发
        一、理宗先圣入理精纯
        二、行文古雅文体清淳
    第二节 王熙对清初文风学风影响
        一、对清初文风嬗变的催化
        二、《严官学教习疏》与清初八旗官学教育
第二章 “才调高华”:王熙诗学观与诗风
    第一节 主性情
        一、“主性情”的内涵
        二、主性情诗学观的渊源
    第二节 宗唐诗
        一、“供奉遗法”
        二、宗唐倾向的成因
    第三节 “清丽芊绵”的诗风
        一、“清丽”与“芊绵”
        二、“清丽芊绵”与馆阁诗风
第三章 “典雅绝伦”:王熙碑志文创作
    第一节 碑志文的文体特征
        一、“立言有体”:韵散结合的体式
        二、“纪事有法”:章法井然的叙事
    第二节 碑志文中的史家笔法
        一、褒善贬恶的价值取向
        二、个性鲜明的传主形象
    第三节 王熙碑志文创作对“欧阳虞揭”的接受
        一、叙议结合的纪事手法
        二、简而有法的行文风格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从《道家诗纪》选评看张谦美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张谦其人及《道家诗纪》其书
    第一节 张谦其人
        一、张谦的字、号及生卒年
        二、儒道并行的诗学才情
    第二节 《道家诗纪》其书
        一、作品名与卷次问题
        二、作为诗纪体选本作品
第二章 《道家诗纪》美学思想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清代道教发展状况
        一、清代道教与政权的关系
        二、清代道教与儒、释的关系
    第二节 清代道教美学思想概况
    第三节 清代道人诗社集会盛状
第三章 《道家诗纪》选评诗人的审美标准
    第一节 从诗人身份探审美标准
    第二节 从诗人选源探审美标准
    第三节 从诗人编排顺序探审美标准
第四章 《道家诗纪》选评诗歌的审美风格
    第一节 重“自然”之诗美
        一、“自然”风格探源
        二、重“自然”之因
        三、《道家诗纪》“自然”诗美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尚“清”之诗美
        一、“清”风格探源
        二、尚“清”之因
        三、《道家诗纪》“清”之诗美的具体表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7)徐玑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徐玑的生平、交游和思想
    第一节 徐玑的生平
    第二节 徐玑的交游
    第三节 徐玑的思想
第二章 徐玑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爱国忧民诗
    第二节 交游诗
    第三节 写景诗
    第四节 咏物诗
    第五节 其他诗
第三章 徐玑诗歌艺术成就
    第一节 徐玑诗歌的创作主张
    第二节 徐玑诗歌的体裁特点
    第三节 徐玑诗歌的表现手法
    第四节 徐玑诗歌的艺术境界和风格
    第五节 徐玑在永嘉四灵中的地位及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晚明诗学于复古系统的因应脉络与重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 宗尚目标的融通与延展
二 抒情与法度关系的再诠释
三 以清为尚与审美取向的变异
结 语

(9)郑孝胥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文的研究意义
    二 以往研究成果综述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诗本论
    第一节 主体性:诗以真性情爲本
        一、从性情之正到性情之真
        二、养气与负气
        三、真性情的偏颇
    第二节 时代性:诗中必有事
        一、从诗中有我到诗中有事
        二、以诗存史的祈向及其缺陷
第二章 诗风论
    第一节 郑孝胥诗风的家学渊源
        一、清言与高调:高祖母何玉瑛的诗风
        二、幽峭凄厉:父亲郑守廉的诗风
        三、复古与尊唐:叔祖郑世恭对郑孝胥的诗学指导
    第二节 郑孝胥诗风的文学史渊源
        一、郑孝胥宗尚的唐代诗人
        二、郑孝胥宗尚的宋代诗人
        三、郑孝胥宗尚的其余诗人
第三章 创作论
    第一节 熔铸唐宋的清隽意趣与峭折筋节
        一、对唐宋诗的基本认识
        二、独取清隽的意趣与峭折的筋节
    第二节 由清切到透切
    第三节 推崇气力与宗尚白战
第四章 《海藏楼诗集》代表题材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独存神理的风怀诗
        一、郑孝胥与金月梅交往过程
        二、念梅诗
    第二节 沈挚真刻的哀挽诗
        一、悼亡妻
        二、悼子女
        三、哀兄侄
        四、挽友朋
    第三节 清远雄奇的写景诗
        一、山水纪游
        二、濠堂与盟鸥榭
        三、夜起
    第四节 清空骚雅的咏花诗
        一、樱花
        二、菊花
        三、梅花与海棠
    第五节 萧旷雄肆的重九诗
        一、辛亥以前的重九诗
        二、辛亥至出关之前的重九诗
        三、出关後的重九诗
第五章 与同光体诗人之交游及其诗学异同
    第一节 与陈宝琛的交游及其诗学异同
        一、交游与唱酬
        二、诗学异同
    第二节 与陈三立的交游及其诗学异同
        一、交游与唱酬
        二、诗学异同
    第三节 与陈曾寿的交游及其诗学异同
        一、交游与唱酬
        二、诗学异同
    第四节 与陈衍的交游及其诗学异同
        一、交游与唱酬
        二、诗学异同
第六章 郑孝胥诗学的影响
    第一节 海藏诗派
        一、李宣龚
        二、周达
    第二节 对学衡派的影响
        一、胡先驌
        二、吴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後记

四、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论21世纪诗歌对“雅”传统的再发现与重构[J]. 罗小凤.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魏晋六朝“清”审美范畴研究[D]. 赵宜嘉. 扬州大学, 2021(09)
  • [3]袁嘉谷《卧雪诗话》诗学理论批评研究[D]. 王丹.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魏晋六朝尚“清”美学研究[D]. 曹璐. 山西大学, 2020(10)
  • [5]王熙诗文研究[D]. 冯璐瑶.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6]从《道家诗纪》选评看张谦美学思想[D]. 邱月.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徐玑诗歌研究[D]. 金田草.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8]晚明诗学于复古系统的因应脉络与重构路径[J]. 郑利华. 文学遗产, 2019(03)
  • [9]郑孝胥诗学研究[D]. 官剑丰.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10]论中国古典诗学中的“厚”[J]. 蒋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标签:;  ;  ;  ;  ;  

古典诗学中的“清”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