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宣传要有新形势,媒体发展要有新思路

新闻宣传要有新形势,媒体发展要有新思路

一、新闻宣传要有新局面 传媒发展要有新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曹秦雨[1](2021)在《省级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媒体融合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媒体进行内容生产方面的创新,生产出适合互联网时代的产品。第二阶段是建设融合平台,给用户提供一个可以充分进行信息交流的融合平台。第三阶段是构建融合体系,就是将各个媒体机构从“各自为战”的初期探索,迈向全面建设现代传播体系的全新阶段。在这个发展历程中,省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各个省份也都积极着手于建设省级融媒体中心,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天目云”,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的“津云”、湖北广电集团的“长江云”还有河北长城新媒体集团的“冀云”等等。而在这个开放的、创新的新媒体时代,之所以选择研究省级融媒体中心,是因为纵使有各种自媒体与第三方媒体参与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但是省级融媒体中心作为省级的智能中台,仍然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内容传播和舆论引导的职责,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本论文聚焦于省级融媒体中心,基于国家各项融合理念、方针政策,从理念创新、内容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四个层面对省级融媒体中心的内容生产进行了细化研究,并通过文献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深度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省级融媒体中心如何进行内容生产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省级融媒体中心不仅仅只是一个媒体,还是一个集“新闻+政务+服务+娱乐+商务”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智能平台。它承担着媒体践行“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时代责任,所以它传递什么内容,传递内容是否有价值,通过内容创新能否吸引用户,能否打造舆论强势平台,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在新兴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时代背景下,在传统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下,省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形势更加紧迫,它承担的职责较过去也更重。省级融媒体中心要想真正履行好它的职责,就要坚持以先进理念为引导,以内容为核心,以管理为保障,以技术为支撑,紧跟时代潮流,积极进行内容生产创新,将用户吸引到省级平台上,占领舆论的主导权。

马绪援[2](2021)在《习近平新闻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闻工作是我党一直以来比较重视的工作,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对新闻工作提出指示要求。在我国的新闻工作中习近平新闻观是理论的基础与来源也是继承。它对我国新闻宣传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的理论总结和科学指导。目前中国与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竞争激烈,非主流意识思想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都产生了错误引导。新闻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引导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指导意义,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对建设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领导权、管理权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新闻观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被中国化,最终成为被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产物,是党和国家新闻事业的理论是现实指南,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的发展的基本纲领。新闻工作在当下的进步与创新离不开习近平新闻观的有力且科学的指导。并为我国在国际社会发表中国声音、传播中国观点提供了话语权,增强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如此复杂的背景下,新闻工作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中重要部分,能引导主流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传播中国声音。这对于树立新时代中国形象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对习近平有关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文件等进行凝萃分析。探寻了习近平新闻观的理论来源与实践来源。其次,对习近平新闻观的地位、习近平新闻观的职责使命、习近平新闻观的工作方针、习近平新闻观的价值等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最后总结出习近平新闻观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真理性。这可以多方位广视角研究习近平新闻观。本文在部分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创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内涵融入文章中,这是对习近平新闻观的所蕴含的哲学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探索。从习近平新闻观的渊源探寻到内容解读和特征罗列,再到价值陈述,习近平新闻观是当下新时代新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指南,将习近平新闻观所蕴含的具体思维、科学方法运用在具体实践中,推动新时代新闻工作向前迈进。

李志[3](2020)在《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无论从历史上还是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都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肩负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和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引导、支持和保障的功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论述了有关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话题,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技术手段、内容管理和方式方法随之发生革新和变化。而对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受众来说,大学生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到新媒体带来的多重影响。本文旨在研究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第1章。绪论部分阐明了问题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学术界目前对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已经逐步开展并深化,虽然学术界已有相关期刊文献、学位论文等研究成果,但总体来说还不够系统,不够完善。一方面,重单向研究而缺系统交叉研究,未能将新媒体和高校宣传思想这两个领域的学科知识系统地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体现在研究成果的种类还不够丰富。第1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相关概念基础。一方面是解释新媒体的概念,从基本情况、信息传播、文化产业等方面介绍新媒体的特征。另一方面是对宣传思想、高校宣传思想等概念作出解释,其次从工具、有效性提升等角度阐明新媒体对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最后总结梳理了我国宣传思想相关工作理论,主要介绍了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党的不同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重点研究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十八大以后关于宣传思想工作以及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第2章和第3章。第2章总结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网络舆论引导不足,高校传统媒体存在感降低,宣传思想工作专业团队建设困难,突发舆论危机公关处理效果差,高校媒体融合程度低,宣传思想工作缺乏时代性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也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是迎来了宣传载体更加丰富,工作内容更具时代性,宣传方法更加多样,师生参与更加积极的良好机遇,另一方面临着主流意识形态遭受冲击,传统宣传思想模式亟待创新,对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宣传思想不可控性加大等挑战。第3章主要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着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阻力较大,传统媒体的宣传影响力不足,宣传思想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参差不齐,解决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欠佳,未形成媒体融合发展的合力,宣传思想内容、手段和渠道缺乏创新等原因。第三部分为第4章。第4章研究了新媒体视角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原则以及对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提出策略和方法。要遵循兼容并蓄和旗帜鲜明相统一、正面宣传和立德树人相融合、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相促进、多维互动和师生为本相协调等原则。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推动高校营造良好的宣传思想环境。从策略角度看,要完善领导体制,健全舆情机制,推进依法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落实保障机制,创新工作理念;从具体方法来说,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宣传思想工作,提高媒介素养以在师生中培养舆论领袖,联合社会力量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繁荣校园文化以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打造一支政治强、学术优、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队伍,强化技术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应用,以正面宣传引领师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思想内容。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和落脚点。第四部分是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全文的总结并提出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阳波[4](2020)在《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新闻事业始终是党的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的发展道路、国家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毛泽东在指导人民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中,不断总结新闻实践经验,从中提炼出指导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宝贵经验,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思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继承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局势的变化,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服务大局,提出了新要求,形成了符合时代需要、具有自身特征的新闻宣传观。深入研究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有利于在学术上深化党的新闻宣传理论研究,而且对于指导当前新闻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形势的历史性变化,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中国舆论所面临国际舆论环境下的传播困境,智能互联网时代下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是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现实语境;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汲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新闻核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辩证思维、群众路线、创新发展理念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指导下实现理论创新。习近平在继承毛泽东新闻思想中的坚持党性原则、群众路线等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职责使命,讲究加强典型宣传报道、文风改进,运用全球视野的方法策略,树立政治家办报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深入调查研究,自觉向群众学习的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建设等基础上,对新闻宣传工作性质地位、职责使命等方针原则进行新定位,强调加强内容建设,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创新网上舆论引导新方式,提出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加强宣传部门领导班子建设,培养接地气、求上进、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理论价值上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养分,参与新时代思想的理论建构。从实践价值上看,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供科学指南。

杜成斌[5](2020)在《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舆论环境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和新闻舆论工作。他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对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重大机遇和现实问题做了深刻阐述;对国内外传播格局和舆论环境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做出了科学研判;对推进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工作做出了明确指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和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对于应对当前国内外舆论环境态势、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坚守互联网舆论阵地、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需要积极舆论的支撑,让积极舆论成为舆论环境的主流需要有效的舆论环境治理。舆论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舆论环境治理的目标是营造积极舆论,去除消极舆论。只有发展理性、健康的社会舆论,抵制消除非理智和不健康的社会舆论,才能让积极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主导力量,从而营造出积极舆论环境,构建良好的舆论生态。积极的舆论一般表明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良好状况,掌控和引导舆论的能力也往往体现着一个政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水平。宣传思想工作是党和政府历来就重视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通过传统媒体与主流媒体的融合、互联网治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工程,提升了网络和信息安全,提高了国际话语权,彰显了文化自信,增强了人民精神力量。这一系列工作和举措统一团结了全党全社会思想,巩固壮大了主流思想舆论,为我国积极舆论环境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论文在系统梳理和阐释了意识形态安全、舆论环境治理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舆论环境治理的战略价值,分析了国内外舆论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介绍了国外代表性国家舆论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最后提出了我国舆论环境治理的策略。根据以上研究思路,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维护和提升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着重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第一章,意识形态安全和舆论环境治理的相关理论分析。本章需要梳理意识形态安全和舆论环境治理的相关理论,理清意识形态安全与舆论环境治理的关系,概括舆论环境治理能力具体包含哪几方面,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第二章,舆论环境治理的战略价值分析。舆论环境治理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体现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事关国家利益,是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不可分割的部分。有效的舆论环境治理,对我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总体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第三章,当前我国社会舆论环境治理当中存在的问题。本章分析了当前我国舆论环境治理面临的内部和外部挑战。内部挑战包括谣言蛊惑人心,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公众认知,消极社会情绪引发社会焦虑,网络舆论软暴力挑战法律和道德秩序,“高级黑”给舆论环境治理设置了新的障碍等;外部挑战包括某些西方媒体在国际社会制造、散播我国的消极舆论,外部敌对势力干涉我国舆情等。这些挑战对当前我国积极舆论环境建设造成了很大阻碍,也是舆论环境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第四章,当前我国舆论环境治理当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本章从政府、媒体、网民、社会转型以及外部原因等方面出发,分析影响我国舆论环境治理的原因。其中既有我们自身舆论管理工作的不足,也有国际社会话语权不均衡的原因。第五章,舆论环境治理的国外经验与教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舆论治理工作中取得了积极的成绩。当前的国际舆论疆界日渐模糊,西方发达国家经常发挥其舆论统摄、引领的作用,而绝大部分欠发达国家的舆论则只能被引领、被弱化和被忽略。国际社会中既有一些国家在舆论管理中积极有为,提升了国家安全和国际影响力;也有部分国家的舆论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国家利益受损。这些经验教训对我国的舆论环境治理既有借鉴意义又有警示意义。第六章,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舆论环境治理策略。根据上述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章从舆论环境治理的构成要素出发,明确治理对象和治理内容,拓展和优化治理载体,有的放矢地进行全方位治理,提高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最后形成良好的治理效果。

张冀[6](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提出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张雷[7](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康智[8](2020)在《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伦理问题及其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是中国电子媒介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当时的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纪录片与广播打破了以往信息获取壁垒,催生了新的社会互动与交往,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众对世界的认知与态度。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通过声、光、影像等传播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般的介入感、在场感、真实性,以听觉、视觉创造出的非实体世界把信息、思想、文化等传递到各地。对于民国社会而言,新兴大众电子传媒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领域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并丰富了大众社会生活。伴随着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快速发展,大众对其在促进社会进步与提升民众素养方面寄予厚望。然而研究发现新兴大众电子传媒在发展初期,在其以直观、便捷、愉悦满足人们的新奇感、时尚追求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伦理问题,以民营为主体的广播电台过分地追求商业利益与传媒自由,缺乏正确的娱乐伦理观念,以致广播节目整体趣味呈低俗娱乐态势,靡靡之音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和民众思想;同样,纪录片在发展中也陷入了伦理困境,虚假拍摄、拼接镜头、题材猎奇、教育意识淡薄等一系列的问题引发社会对新兴大众电子传媒冲击传统文化、质疑现存社会秩序、颠覆价值观的合法性的怀疑,并进而诘问大众传媒的伦理思想与社会责任,引发出一系列关于大众传媒伦理的争论与媒介社会功能的深入思考。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外来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主旋律,在战时新闻学的理论引导下,利用纪录片、广播在内的大众传媒实现战略与舆论思想上的胜利,传播真实战况,团结各界积极抗战成为了社会普遍的共识。而现实中,纪录片与广播虽凭借独有的大众化、直观性等媒介属性,发挥了积极的抗战作用,但原有的一些伦理问题与新的伦理失序依旧产生着不良的社会影响。在此背景下,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伦理规制与建构几乎同步进行,民国社会逐步对纪录片与广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规制,包含行政手段、法律法规、道德约束、行业自律等不同形式,促使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由最初的自由粗放,朝着规范化、有序化发展。民国社会的新兴大众电子传媒批判,促使纪录片、广播通过自律、他律强化了伦理规范,并依托出台的监管法规,共同使得新兴大众电子传媒在改善不良内容、遏制低俗娱乐、追求信息真实、普及社会教育以及在抗战时期进行战前思想动员与战时舆论引导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伦理规制强化了国民对国家与民族的认知,是民国大众传媒社会化进程中伦理变迁轨迹的重要段落。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伦理规制的背后是社会对媒介德性与社会责任观的深刻反思,通过纪录片、广播等媒介帮助大众全面认识所处的时代环境,改善生活、解决冲突、达成共识,推动知识、技术、思想、文化的沟通交流,最终旨在实现人与社会的契合,这成为了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公共利益为上、至善、无害等伦理学原则出发,追求传媒、社会与人的良性互动,不断规制、影响着民国大众传媒的伦理走向。回顾历史,着眼现实,每当一种新的传媒形式产生以后,在伦理方面会或多或少地与原有社会关系发生摩擦,而这些伦理问题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中又存在着相似性,这正是传媒属性和人类社会共通性的体现。反观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伦理思想以及所暴露的伦理问题和社会所采取的规制手段,这些发展经验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地反思传媒自由、娱乐伦理、传媒之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传媒规制中所体现出的传播发展观念。这将有利于我国在新时代促进传媒伦理自洽,规范传媒行为,对跨文化传播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郭虎[9](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历程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头版廉政报道的分析》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71年,既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现象的斗争史和矢志不渝建设廉洁政治的发展史,还是一部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不断加强和改进廉政宣传的前进史。习近平指出要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积极批判腐败、宣传先进、弘扬正气、教育群众,在廉政宣传和廉政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运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先后以“廉政”、“反腐”、“腐败”、“贪污”为文章标题关键词,在1949年10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之间检索出856篇头版廉政文章。接着将这些头版廉政文章录入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中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软件生成的高频词汇词语云,制作高频核心词汇表。最后,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对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头版廉政文章的标题和正文展开深入细致地探讨,以期达到准确完整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概况的目的。本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历史逻辑在于言语风格由单一到丰富、话语内容由“革命”到“建设”、宣传模式由密集到立体。本研究总结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经验:坚持党性原则,确保政治方向;坚持人民立场,紧紧依靠人民;坚持典型宣传,正面报道与反面揭露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宣传艺术。本研究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启示:完善廉政宣传理论,增强廉政宣传自信;创新廉政宣传机制,提高廉政宣传效果;占领新兴舆论阵地,主动回应现实问题;增强廉政话语权,积极引领其他媒体。

陈龙[10](2019)在《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文中指出五四以降,各种“主义”激荡角逐,孕育了以“共产主义”为旗帜的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报刊作为凝聚早期共产党人与共产主义组织的精神核心,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共报刊工作发源于城市,但1948年中宣部发布的《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提出“我们城市办报的经验还不多,望将经验与问题电告”,似乎忽视了建党以来中共在“城市办报”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聚焦1942年的《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和1948年的《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发布的前因后果,不难激发对于中共办报模式整体转型的想象。这种转变的多次发生,揭示了中共办报模式主要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线性发展,而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振荡过程。现有研究表明,意识形态的变迁、地理环境的形塑、中心工作的转换、政党地位的演变是影响中共办报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报刊与党派的关系、报刊与受众的关系、报刊的技术形态、报刊的经营管理及其相互关联与影响的方式是中共办报模式的主要内核。本文拟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模式”的意涵出发,全面系统地对1921-1949年中共办报模式的演变历程进行研究,对中共办报模式作如下历史分期与类型划分:1921年至1927年是“报为机关:中共办报模式的初步探索”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上海模式”;1928年至1937年是“报为工具:中共办报模式的基本成型”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瑞金模式”;1938年至1949年是“城乡互动:中共办报模式的多元发展”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重庆模式”与“延安模式”。通过对以上模式的符号化描述发现,中共办报模式的发展轨迹基本是以“党报姓党”为中心线,以“城市办报”和“农村办报”为两级上下波动,其发展存在三种逻辑:作为党派工具的报刊、作为社会公器的报刊、作为生产事业的报刊。时代在变化,报刊的使命任务也应随之变化。《红旗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当前报刊的主要使命是“以建设为自任”而非“炫众以导乱”,报刊发展必须兼顾三种逻辑,不可偏废。要解决“在新形势下办报党报,在保持党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强党报的影响力”的问题,应当推动政治方向的引导、读者需求的满足、报刊事业的壮大的有机结合,这是中共办报模式在两级振荡中的曲折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指明了中共办报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新闻宣传要有新局面 传媒发展要有新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宣传要有新局面 传媒发展要有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省级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省级融媒体中心作用凸显
        (二)省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省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亟需提质升级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参与式观察法
        (三)深度访谈法
第一章 省级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理念创新
    第一节 省级融媒体中心平台功能理念创新
        一、省级融媒体中心应成为省级新闻宣传调度平台
        二、省级融媒体中心应成为省域资源整合汇聚平台
        三、省级融媒体中心应成为省级舆情内容监测平台
        四、省级融媒体中心应成为省级专业人才汇聚平台
        五、省级融媒体中心应成为省级社会治理功能平台
    第二节 省级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理念创新实践
        一、内容生产者由单一走向多元
        二、内容生产涵盖全资讯汇聚多功能
        三、对新技术保持敏感为内容生产作支撑
        四、重视内容生产的人才吸引与培养
第二章 省级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流程创新
    第一节 省级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的新趋势
        一、移动化
        二、社交化
        三、智能化
    第二节 以流程优化促省级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创新
        一、信息采集:积极开放云库共享海量内容
        二、选题策划:用户参与媒体选题热点选题统一策划
        三、信息加工:多形式呈现尤其重视短视频内容生产
        四、信息审核:三级审核做把关智能审核导向正
    第三节 内容生产与传播同步并重
        一、变革传播理念用户为内容传播注入新动力
        二、建设自主可控平台打造多平台传播矩阵
        三、让用户互动式参与实现传播效果即时反馈
第三章 省级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管理创新
    第一节 统一指挥调度厘清各中心职责
        一、省级内容生产指挥调度中心
        二、省级采编联动中心
    第二节 内容生产的考核评价机制创新
        一、全媒体人才培养机制和人员管理制度的创新
        二、内容质量考核评价创新
    第三节 协调省市县各级融合关系共建一张网
        一、省级融媒体中心主导区域传播体系重构
        二、开通“1+N平台”构建“平台+独立协作”新模式
第四章 省级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技术创新
    第一节 技术进步推动媒介变迁
        一、印刷媒介时代公共意识开始萌芽
        二、电子媒介时代实现实时化、视频化
        三、互联网时代内容生产无处不在
        四、人工智能时代实现内容生产迭代升级
    第二节 省级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的技术应用
        一、技术融入“四全媒体”支撑省级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
        二、新技术带来省级融媒体中心内容传播新景观
        三、省级融媒体中心需不断从新技术应用上获取新能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习近平新闻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新闻观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一、习近平新闻观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观
        (二)列宁的新闻观
        (三)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新闻观
    二、习近平新闻观的实践基础
        (一)习近平从地方从政经历中积累的新闻工作经验
        (二)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对新闻工作提出新要求
第二章 习近平新闻观的主要内容
    一、强调新闻工作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一)新闻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二)新闻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
        (三)新闻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支撑保障
    二、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一)坚持党性原则
        (二)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三)党性和人民性相互统一
    三、改革创新党的新闻工作
        (一)推动理念创新
        (二)优化内容创新
        (三)探索手段创新
    四、坚持中国特色和国际传播力建设
        (一)优化国际传播的战略布局
        (二)打造融中外融通的话语体系
        (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第三章 习近平新闻观的基本特征
    一、以理论基础与实践过程为内在逻辑
    二、以客观真实与社会价值为基本要求
    三、以批判思维与建设视角为理论底色
    四、以创新思维与发展眼光为时代特质
第四章 习近平新闻观的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新闻观的理论价值
        (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内涵
    二、习近平新闻观的现实价值
        (一)为新闻工作提供科学指南
        (二)加快了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报刊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0.1.1 问题的提出
        0.1.2 研究的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2.3 研究述评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之处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新媒体
        1.1.2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1.1.3 新媒体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关系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2 列宁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3 毛泽东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4 邓小平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5 江泽民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6 胡锦涛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7 习近平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8 意识形态工作理论
第2章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问题、机遇和挑战
    2.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
        2.1.1 网络舆论引导不足
        2.1.2 高校传统媒体存在感降低
        2.1.3 宣传思想工作专业团队建设困难
        2.1.4 突发舆论危机公关处理效果差
        2.1.5 高校媒体融合程度低
        2.1.6 宣传思想工作缺乏时代性
    2.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机遇
        2.2.1 宣传载体更加丰富
        2.2.2 工作内容更具时代性
        2.2.3 宣传方法更加多样
        2.2.4 师生参与更加积极
    2.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
        2.3.1 主流宣传思想遭受冲击
        2.3.2 传统宣传思想工作模式亟待创新
        2.3.3 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阻力较大
    3.2 传统媒体的宣传影响力不足
    3.3 宣传思想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参差不齐
    3.4 解决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欠佳
    3.5 未形成媒体融合发展的合力
    3.6 宣传思想内容、手段和渠道缺乏创新
第4章 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路径
    4.1 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原则
        4.1.1 兼容并蓄和旗帜鲜明相统一的原则
        4.1.2 正面宣传和立德树人相融合的原则
        4.1.3 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相促进的原则
        4.1.4 多维互动和师生为本相协调的原则
    4.2 新媒体视角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策略
        4.2.1 完善领导体制
        4.2.2 健全舆情机制
        4.2.3 推进依法管理
        4.2.4 加强制度建设
        4.2.5 落实保障机制
        4.2.6 创新工作理念
    4.3 新媒体视角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
        4.3.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宣传思想工作
        4.3.2 提高媒介素养,在师生中培养舆论领袖
        4.3.3 联合社会力量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3.4 繁荣校园文化以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4.3.5 打造一支政治强、学术优、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团队
        4.3.6 强化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中的技术应用
        4.3.7 以正面宣传引领师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思想内容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关于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的调查问卷

(4)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0.2.2 习近平新闻宣传观研究
        0.2.3 习近平与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关系研究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之处
第1章 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现实语境与理论基础
    1.1 现实语境
        1.1.1 国内形势的历史性变化
        1.1.2 国际舆论环境下的传播困境
        1.1.3 智能互联网时代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
    1.2 理论基础
        1.2.1 汲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理念
        1.2.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发展
        1.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指导
第2章 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
    2.1 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
        2.1.1 坚持党性原则
        2.1.2 坚持群众路线
        2.1.3 坚持新闻真实性
    2.2 新闻宣传工作的职责使命
        2.2.1 强调舆论造势
        2.2.2 提升马克思主义修养
        2.2.3 执行“开”“好”“管”方针
    2.3 新闻宣传工作的方法策略
        2.3.1 加强典型宣传报道
        2.3.2 提倡文风改进
        2.3.3 树立全球视野,加强对外传播
    2.4 新闻宣传工作队伍的建设
        2.4.1 树立政治家办新闻的意识
        2.4.2 坚持为人民服务,虚心向群众学习
        2.4.3 深入调查研究,练就过硬业务能力
第3章 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发展
    3.1 新闻宣传工作的方针原则新布局
        3.1.1 新闻宣传工作性质地位新定位
        3.1.2 新闻宣传工作职责使命新表述
        3.1.3 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发展新理念
    3.2 创新网上舆论引导新方式
        3.2.1 内容建设是互联网管理的根本
        3.2.2 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3.2.3 提升学网、用网、管网能力
    3.3 现代传播体系下媒介管理新趋势
        3.3.1 遵循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
        3.3.2 利用新技术支撑,引领推进融合新发展
        3.3.3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到建设“四全媒体”
    3.4 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建设新要求
        3.4.1 加强宣传部门领导班子建设
        3.4.2 当好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
        3.4.3 做接地气、求上进、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
第4章 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价值
    4.1 理论价值
        4.1.1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4.1.2 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养分
        4.1.3 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建构
    4.2 实践价值
        4.2.1 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2.2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
        4.2.3 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供科学指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舆论环境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意识形态安全和舆论环境治理的相关理论
    一、意识形态安全和舆论环境治理关系之辨析
        (一)意识形态安全
        (二)舆论环境
        (三)意识形态安全和舆论环境治理相互影响
    二、舆论环境治理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治理
        (二)政府治理
        (三)舆论环境治理
        (四)舆论环境治理能力
        (五)舆论环境治理属于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舆论的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宣传、舆论的论述
        (二)列宁关于宣传、舆论的论述
    四、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
        (一)毛泽东关于舆论宣传工作的论述
        (二)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
        (三)习近平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贡献
第二章 舆论环境治理的战略价值分析
    一、舆论环境治理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
        (一)舆论环境治理可以维护政权合法性
        (二)舆论环境治理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科学性
        (三)舆论环境治理可以巩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二、舆论环境治理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一)舆论环境治理可以促进社会经济正常运行
        (二)舆论环境治理可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三)舆论环境治理可以保障国家经济制度安全
    三、舆论环境治理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一)舆论环境治理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二)舆论环境治理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
        (三)舆论环境治理有利于公民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四、舆论环境治理对我国社会安全的影响
        (一)舆论环境治理有利于社会动员
        (二)舆论环境治理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
        (三)舆论环境治理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三章 我国国内外舆论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舆论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谣言蛊惑人心
        (二)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公众认知
        (三)消极社会情绪引发社会焦虑
        (四)网络舆论软暴力挑战法律和道德秩序
        (五)“高级黑”给舆论环境治理设置了新的障碍
    二、国际舆论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某些西方媒体在国际社会制造、散播我国的消极舆论
        (二)外部敌对势力干涉我国舆情
第四章 我国舆论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原因分析
        (一)舆论治理理念需要及时更新
        (二)舆论治理队伍需要保质保量
        (三)舆论治理技术和手段需要提高
        (四)舆论治理的法制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二、媒体原因分析
        (一)网络媒体自律意识尚需提高
        (二)部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三)网络自媒体乱象还大量存在
        (四)我国网络媒体行业整体实力较弱
    三、公众原因分析
        (一)部分网民的网络法律意识淡薄
        (二)部分网民的网络道德意识欠缺
        (三)部分网民的网络媒介素养不高
    四、社会转型原因分析
        (一)社会阶层分化削弱了国家主流舆论整合力
        (二)利益诉求多元化要求国家主流舆论及时更新
        (三)社会矛盾复杂化降低了公众的国家主流舆论认同感
    五、外部原因分析
        (一)某些国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行径一直存在
        (二)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局势尚未改变
第五章 舆论环境治理的国外经验与教训
    一、国外经验参考——以美国为例
        (一)有效的舆论管控
        (二)强大的意识形态输出能力和舆论造势能力
        (三)打造网络舆论传播平台
    二、国外教训警示——以前苏联为例
        (一)逐步丢失了舆论阵地
        (二)西方的和平演变
第六章 基于意识形态安全视角的舆论环境治理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舆论环境治理理念,提升政府舆论治理能力
        (一)树立及时发现并解决社会问题的理念
        (二)树立政务公开的理念
        (三)树立政府与公众互动的理念
        (四)树立在整体上把握时度效的理念
        (五)树立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念
    二、加强网络媒体的管理和创新,发挥积极舆论的引导作用
        (一)加强对网络媒体行业的监管和引导
        (二)通过媒体融合提升网络主流媒体话语权
    三、提高舆情监控引导能力,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机制
        (一)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收集机制
        (二)建立健全舆情研判、预警机制
        (三)建立健全舆情引导、处置机制
    四、完善舆论治理的法律制度,强化网络舆论法律的执行力
        (一)牢固树立依法治舆的理念和思维
        (二)构建科学完备的网络法律制度体系
        (三)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执法力度
    五、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打破西方国际话语垄断
        (一)增强综合国力,奠定客观物质基础
        (二)承担国际责任,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三)创新话语体系,提供必要保障
        (四)增强话语传播力,创造必要途径
        (五)有理讲理,开展国际舆论斗争
    六、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构建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积极舆论环境的新格局
        (一)加强治理主体普遍自律
        (二)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述评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创新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3.1 认知功能
        3.1.1 形式认知
        3.1.2 内容认知
        3.1.3 载体认知
    3.2 导向功能
        3.2.1 政治导向
        3.2.2 思想导向
        3.2.3 行为导向
    3.3 互动功能
        3.3.1 实时互动
        3.3.2 平等互动
        3.3.3 多元互动
    3.4 服务功能
        3.4.1 咨询服务
        3.4.2 查询服务
        3.4.3 推送服务
    3.5 开发功能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3.6 凝聚功能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6.1.1 强化政治素养
        6.1.2 加强业务学习
        6.1.3 实施名师计划
        6.1.4 发挥全员作用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6.3.1 创新推送类型
        6.3.2 重视标题制作
        6.3.3 创新话语体系
        6.3.4 打造精品栏目
        6.3.5 把握推送时机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6.4.1 强化领导机制
        6.4.2 规范管理机制
        6.4.3 优化评估机制
        6.4.4 健全协调机制
结论
附录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1.1 媒体融合是一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
        1.1.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主流媒体面临空前挑战
        1.1.2 媒体融合的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1.1.3 媒体融合的目的:传播和塑造主流价值观
    1.2 人民日报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2.1 独特地位:党中央机关报的使命与担当
        1.2.2 重要作用:从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
        1.2.3 具体实践:用主流新闻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1.3 人物报道对传播塑造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1.3.1 人物报道溯源:东方纪传体史书与西方人物传记
        1.3.2 中国特色人物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1.3.3 西方特色人物报道:现代传播学的借鉴
    1.4 栏目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1.4.1 栏目: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框架结构
        1.4.2 人民日报的栏目创新:正处在新的活跃期
        1.4.3 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尚待深耕的“沃土”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
        1.5.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
        1.5.2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
        1.5.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1.5.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2.1 文本分析:对9462篇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2.1.1 人物报道日均发稿量在5篇以上
        2.1.2 人物报道发稿的主阵地在要闻版
        2.1.3 人物报道的主旋律是核心价值观
        2.1.4 人物报道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
    2.2 栏目分析: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空前活跃
        2.2.1 栏目众多:涉及人物报道的栏目多达387个
        2.2.2 创新活跃:新开设人物报道栏目多达197个
        2.2.3 结构有序:人物报道栏目呈现四大集群现象
    2.3 模式分析:媒体融合催生人物报道新模式
        2.3.1 “扫一扫”背后:媒体融合带来新闻模式之变
        2.3.2 人物报道新体验:“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
        2.3.3 人物报道新映像:“看人民映像品百味人生”
        2.3.4 人物报道新呈现:“扫一扫与人物面对面”
    2.4 理论分析: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与精神交往升级
        2.4.1 文化空间重构呼唤精神交往升级
        2.4.2 人类精神交往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2.4.3 高层次精神交往追求人与人的默契、心与心的和谐
        2.4.4 高层次精神交往的价值在于构建心灵相通的意义世界
        2.4.5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精神交往意义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3.1 纸媒体阶段:树立重大典型,报道新人新事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三次高潮(1949—1989)
        3.1.2 典型人物报道的栏目化趋势(1990-1996)
        3.1.3 “新人新事”类栏目的演化(1951—1996)
    3.2 报网互动阶段:弘扬时代先锋,讲述百姓故事(1997—2013)
        3.2.1 报网互动开启典型报道“新模式”
        3.2.2 “时代先锋”栏目成为典型报道“顶梁柱”
        3.2.3 普通人物报道栏目成为“新常态”
    3.3 媒体融合阶段:讴歌时代楷模,构建精神大厦(2014——2019)
        3.3.1 典型报道栏目集群:矗立起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3.3.2 普通人报道栏目集群:编织起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3.3.3 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构造出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3.3.4 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突出为精神大厦的“塔尖”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4.1 时代楷模报道:铸就“核心筒”的“中心柱”
        4.1.1 “时代楷模”的来龙去脉
        4.1.2 “时代楷模”的“全媒体交响”
        4.1.3 人民日报上的“时代楷模”
    4.2 四大典型报道栏目:“核心筒”的“四大支柱”
        4.2.1 “时代先锋”栏目:先锋模范的典型事迹
        4.2.2 “先锋足印”:践行核心价值观
        4.2.3 “最美基层干部”:扎根基层的颂歌
        4.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永恒的英烈精神
    4.3 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群:“核心筒”的有机结构
        4.3.1 多姿多彩的“典型风采”
        4.3.2 别出心裁的“典型呈现”
        4.3.3 各式各样的“典型故事”
    4.4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
        4.4.1 典型人物:体现“榜样的力量”
        4.4.2 典型人物报道:体现党报的担当
        4.4.3 栏目创新: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辟新空间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5.1 大型栏目:“巨型框架”的“巨型柱”
        5.1.1 “走转改”系列:歌颂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5.1.2 “微故事”系列:微小故事里的伟大进程
        5.1.3 “影像”系列:镜头里的百姓故事
        5.1.4 “青春派”:青春飞扬的新一代
    5.2 中小型栏目群:“巨型框架”的“二级柱”
        5.2.1 “发现”系列:挖掘生活深处的精神之美
        5.2.2 “生活”系列:老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5.2.3 “法治”系列:见证法治进程
        5.2.4 “青春”系列:新生代的故事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5.3.1 用“新人新事”反映“新时代新风尚”
        5.3.2 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故事
        5.3.3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6.1 新时代主题人物报道栏目群:四大“腰桁架”
        6.1.1 中国梦系列栏目: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6.1.2 新时代系列栏目:演奏新时代交响
        6.1.3 脱贫攻坚系列栏目:脱贫攻坚的故事
        6.1.4 中国故事系列栏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6.2 纪念性栏目群:四大“伸臂桁架”
        6.2.1 抗战主题系列人物栏目:传承抗战精神
        6.2.2 长征主题系列栏目:重温长征精神
        6.2.3 改革开放系列栏目: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
        6.2.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栏目: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6.3.1 重大主题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6.3.2 不断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人气指数”
        6.3.3 “以情动人”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境界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7.1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创人物报道新栏目
        7.1.1 “点赞中国”:第一个大型全媒体互动人物报道栏目
        7.1.2 “工匠绝活”栏目:用绝活表现“绝活”
        7.1.3 “暖闻热评”栏目:用评论传播“人物”
        7.1.4 “中国有我”栏目:用故事为奋斗者喝彩
    7.2 在“中央厨房”支撑下讲述全国两会“融故事”
        7.2.1 “融·两会”栏目:中央厨房的新呈现新体验
        7.2.2 “融两会”栏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
        7.2.3 “我当融记者”栏目:人民日报记者的“融故事”
    7.3 在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总书记”的“微故事”
        7.3.1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栏目:“大主题”的“全媒体呈现”
        7.3.2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栏目: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故事
        7.3.3 总书记的“微镜头”:“大人物”的“微视角”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8.1 铸党魂:强化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8.1.1 活力的源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力
        8.1.2 永远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8.1.3 榜样的力量:用英烈先锋教育全党
    8.2 聚民心:优化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8.2.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8.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
        8.2.3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3 砺铁军:锤炼精神大厦的“铸魂人”
        8.3.1 新闻工作者也是“铸魂人”
        8.3.2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
        8.3.3 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历史重任
        8.3.4 书写好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生活史、心灵史
参考文献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伦理问题及其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理由及意义
    2、文献综述
    3、概念界定
    4、研究内容
    5、研究方法
    6、创新及不足
第1章 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发展及其对民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1.1 新兴大众电子传媒伦理发展的社会基础
        1.1.1 社会系统对大众传媒之影响
        1.1.2 传媒与政治:彼此促进且制约
        1.1.3 传媒与文化:思想熏陶与伦理变迁
        1.1.4 传媒公共观念形成:经济的自由竞争
        1.1.5 社会舆论与传媒伦理规范之关联
    1.2 新兴大众电子传媒发展的阶段功能特征
        1.2.1 思想启蒙: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初期发展
        1.2.2 抗战宣传与动员: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战时发展
        1.2.3 民族凝聚与统一: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战后恢复
    1.3 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社会影响
        1.3.1 改变了信息传播格局与生态
        1.3.2 丰富社会生活,成为时尚风潮
        1.3.3 有助于社会教育普及
        1.3.4 凝聚思想,增强对外传播效力
        1.3.5 对伦理道德观念的潜移默化
        1.3.6 媒介伦理失序带来的社会负面效果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自由与责任: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内容伦理问题
    2.1 娱乐低俗化: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娱乐伦理问题
        2.1.1 传媒娱乐的低俗制作
        2.1.2 娱乐伦理的价值缺位
        2.1.3 探寻根源,正视传媒娱乐失序
        2.1.4 个案反思:《社会怪现象》的责任担当与遭遇
    2.2 虚假盛行: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内容真实性问题
        2.2.1 “普遍信任”与“真实缺位”:传媒真实性的道德考量
        2.2.2 “伪真实”引发的社会负面影响与评议
    2.3 题材失序争议: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内容价值问题
        2.3.1 题材混乱,把关机制的缺位
        2.3.2 功能定位不清,传媒责任不明
        2.3.3 鱼龙混杂,辱华题材盛行
    2.4 教育缺位: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教育伦理问题
        2.4.1 匮乏而贫瘠的民国教育:亟待普及与强化
        2.4.2 期许满满:社会对新兴大众电子传媒寄予厚望
        2.4.3 教育意涵缺失:“乐”与“教”的现实冲突
        2.4.4 传媒教育乱象引发的社会思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民族与意志:战时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伦理考察
    3.1 战时的传媒伦理重心:民族至上
        3.1.1 反抗侵略的宣传指导:战时新闻学兴起
        3.1.2 牺牲小我,成就中华:战时传媒思想与舆论引导
    3.2 战时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传播价值
        3.2.1 聚民心,共抗日: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抗战意义
        3.2.2 记录与宣传:战时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历史践行
    3.3 战时的不和谐声音: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伦理问题
        3.3.1 低俗娱乐依旧,缺乏抗战责任意识
        3.3.2 战时传媒真实与题材的价值争议
        3.3.3 战时传媒功能与真实性争议
        3.3.4 战时传媒教育的定位不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德性与至善: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伦理规制
    4.1 规制的依据:媒介德性与责任
        4.1.1 媒介的德性
        4.1.2 媒介自由的规范性
        4.1.3 媒介的真理性价值
        4.1.4 媒介的社会监督
        4.1.5 媒介的至善追求
    4.2 传媒法规的开端:北洋政府的传媒伦理规制
        4.2.1 注重电信安全,掌握传媒经营权
        4.2.2 检查制度初立,强化传媒审查
    4.3 立规则、重质量:南京国民政府的传媒伦理规制
        4.3.1 延续北洋管理,维护电信主权
        4.3.2 以法立规:明确媒介职责,规范传播行为
        4.3.3 强化战时舆论引导,提升宣传能力
        4.3.4 启发民智,巩固传媒的教育职能
        4.3.5 打击虚假,杜绝辱华题材
    4.4 为人民办媒体:中国共产党的亲民规制模式
        4.4.1 传媒话语规范及规制
        4.4.2 强化传媒行政管理,注重传播质量
        4.4.3 避免信息失真,推动新闻业务改革
        4.4.4 明确传媒的抗战职能
    4.5 租界与国外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伦理规制
        4.5.1 租界与国外传媒的伦理问题
        4.5.2 国外传媒伦理规制及借鉴
    4.6 行业自律觉醒: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内部推力
        4.6.1 自洽与规范:行业组织的兴起
        4.6.2 推进社会教育:传媒的教育属性强化
        4.6.3 公共利益为上:传媒组织的责任意识提升
    4.7 本章小结(附伦理规制图)
第5章 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伦理与规制思想演进及现实意义
    5.1 新兴大众电子传媒伦理思想特征分析
        5.1.1 民国时期伦理思想的社会变迁
        5.1.2 民国时期大众传媒伦理之共性
        5.1.3 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伦理思想之特性
        5.1.4 历史上的新兴大众传媒伦理困境
    5.2 新兴大众电子传媒伦理思想反思
        5.2.1 传媒自由的道德解读
        5.2.2 娱乐不远道:传媒娱乐伦理思考
    5.3 新兴大众电子传媒规制的现实意义
        5.3.1 助力社会发展:传媒伦理规制的落脚点
        5.3.2 提升传媒伦理自洽,促进跨文化传播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历程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头版廉政报道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和难点
        1.5.1 创新点
        1.5.2 难点
第2章 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宣传的论述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报刊的论述
        2.1.2 列宁关于“出版物党性”原则的思想
    2.2 中国共产党人对宣传的论述
        2.2.1 毛泽东的党报理论
        2.2.2 邓小平的新闻宣传思想
        2.2.3 江泽民的新闻宣传思想
        2.2.4 胡锦涛的新闻宣传思想
        2.2.5 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
第3章 1949-1978年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探索
    3.1 时代背景:巩固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
    3.2 基本内容
        3.2.1 标题结构:祈使句显着
        3.2.2 标题词汇:“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3.2.3 正文内容:“运动”“斗争”
    3.3 主要特点
        3.3.1 服务巩固政权
        3.3.2 积极动员人民群众
        3.3.3 凸显战斗风格
        3.3.4 重点报道典型案例
    3.4 小结
第4章 1979-2012年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发展
    4.1 时代背景:经济建设
    4.2 基本内容
        4.2.1 标题结构:陈述句主导
        4.2.2 标题词汇:“廉政”“经济”
        4.2.3 正文内容:“法制”“教育”“监督”
    4.3 主要特点
        4.3.1 服务经济建设
        4.3.2 牢牢把握舆论导向
        4.3.3 强调以人为本
        4.3.4 着重宣传廉政成效
    4.4 小结
第5章 2013年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完善
    5.1 时代背景:全面从严治党
    5.2 基本内容
        5.2.1 标题结构:灵活多样、短小精炼
        5.2.2 标题词汇:“党的建设”
        5.2.3 正文内容:“制度”“监察”
    5.3 主要特点
        5.3.1 服务全面从严治党
        5.3.2 持续加大正面宣传
        5.3.3 创新话语风格
        5.3.4 聚焦基层贪腐问题
    5.4 小结
第6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历史逻辑与经验启示
    6.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历史逻辑
        6.1.1 语言风格由单一到丰富
        6.1.2 话语内容由“革命”到“建设”
        6.1.3 宣传模式由密集到立体
    6.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经验
        6.2.1 坚持党性原则,确保正确方向
        6.2.2 坚持人民立场,紧紧依靠人民
        6.2.3 坚持典型宣传,正面报道与反面揭露相结合
        6.2.4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宣传艺术
    6.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启示
        6.3.1 完善廉政宣传理论,增强廉政宣传自信
        6.3.2 创新廉政宣传机制,提高廉政宣传效果
        6.3.3 占领新兴舆论阵地,主动回应现实问题
        6.3.4 增强廉政话语权,积极引领其他媒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学术回顾与梳理
        一、国外学界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对中共宣传工作研究的关键词及启示
        (二)有关办报模式与中共整体转型的研究
        二、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对于中共办报模式演变的两种认知
        (二)对于中共党报理论发展的主流观念
        (三)对于中共领袖办报思想的充分总结
        (四)对于中共办报模式内涵的初步归纳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界定
        一、模式的基本概念
        二、模式的主要功能
        三、模式的思维缺陷
        四、中共办报模式的概念阐释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框架
        一、勾连学术网络、形成想象空间
        二、引入多学科的视角与研究方法
        三、进行历史分期,凸显模式差异
        四、明晰构成要素,描绘模式全景
        五、形成研究问题,彰显研究意义
    第五节 章节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报为机关:中共办报模式的初步探索(1921-1927)
    第一节 中共办报实践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轮廓
        一、陈独秀:早期中共党报理论的奠基者
        二、机关论:早期中共党报理论的主核心
        (一)党管党报
        (二)全党办报
        (三)上层宣传、下层鼓动
    第三节 中共办报“上海模式”的探索
        一、《新青年》:中共报刊的初始范本
        (一)报为主业,宣传建党
        (二)生产符号权力的报刊
        (三)凝聚政党组织的报刊
        二、“上海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党性原则:“一人之报”到“一党之报”
        (二)内容策略:“知识气质”与“两级传播”
        (三)技术形态:“编印分离”与“全党办报”
        (四)经营管理:拨款制对报刊经济属性的消解
    第四节 “上海模式”的开创意义与不足
第二章 报为工具:中共办报模式的基本成型(1928-1937)
    第一节 中国革命环境的剧烈变化
        (一)中共组织遭受严重破坏
        (二)领导层进入不稳定时期
        (三)党内路线斗争接连不断
    第二节 中共党报思想的体系建构
        一、继承与突破:瞿秋白之于陈独秀的党报思想
        二、向上走与向下走:中共党报理论的发展趋向
        (一)向上走:“党报姓党”与“全党办报”
        (二)向下走:“群众办报”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中共办报“瑞金模式”的形成
        一、党性原则:党报与党“同频共振”
        二、内容策略:斗争性与建设性并存
        (一)“工具论”催生“斗争性”
        (二)执政党办报孕育“建设性”
        三、技术形态:公开刊物“内刊化”
        四、经营管理:普遍采取战时拨款制
    第四节 “瑞金模式”的历史贡献与不足
第三章 城乡互动:中共办报模式的多元发展(1938-1949)
    第一节 中共办报内外环境的变化
        (一)国共两党的相互形塑
        (二)白区与红区路线之争
    第二节 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成熟
        一、一以贯之:毛泽东办报思想的深厚积淀
        (一)求学时期:我所愿做的工作是新闻记者
        (二)大革命时期:报刊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
        (三)土地革命时期:报刊内容应“由远及近”
        (四)抗日战争时期: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
        二、定于一尊:中共党报理论的内涵深化
        (一)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路线确立
        (二)推动全党办报的组织化运作
        (三)明晰报刊的基本内容与策略
    第三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分化并立
        一、夹缝生长:中共办报“重庆模式”另辟蹊径
        (一)党性原则:坚守阵地与增强党性相统一
        (二)内容策略: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三)技术形态:以独立面目开展合法斗争
        (四)经营管理:广告业务与多种经营铺开
        二、重庆模式”的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
        三、完全党报:中共办报“延安模式”推向全党
        (一)党性原则:党对报刊的高度控制
        (二)内容策略:联系群众的改版路径
        (三)技术特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
        (四)经营管理:“工具论”下力求自给
        四、“延安模式”的重要地位与历史缺陷
第四章 两极分化:中共办报模式的差异根源
    第一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环境差异
        (一)办报业态的差异
        (二)传播对象的差异
        (三)经济来源的差异
    第二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路径差异
        (一)“农村办报”的发展路径
        (二)“城市办报”的发展路径
余论
    (一)“工具论”决定了中共报刊面貌
    (二)“工具论”存在以我为主的缺陷
    (三)报刊发展的三种逻辑不可偏废
    (四)推动报刊发展逻辑的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向导》篇目一览表
    附录2 :《布尔塞维克》篇目一览表
    附录3 :《红旗周报》篇目一览表
在学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四、新闻宣传要有新局面 传媒发展要有新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创新研究[D]. 曹秦雨.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习近平新闻观研究[D]. 马绪援. 大理大学, 2021(09)
  • [3]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D]. 李志. 南昌大学, 2020(02)
  • [4]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 阳波. 湘潭大学, 2020(02)
  • [5]意识形态安全视角下的舆论环境治理研究[D]. 杜成斌.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8]民国时期新兴大众电子传媒的伦理问题及其规制研究[D]. 康智. 河北大学, 2020(08)
  • [9]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廉政宣传的历程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头版廉政报道的分析[D]. 郭虎.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10]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D]. 陈龙. 暨南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新闻宣传要有新形势,媒体发展要有新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