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银场矿田锆石红外光谱特征及地质年代推算

甘肃白银场矿田锆石红外光谱特征及地质年代推算

一、甘肃白银厂矿田锆石红外光谱特征和地质年龄估测(论文文献综述)

郭凯凤,陈守余[1](2018)在《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我国西部发现并勘探成功的大型铜矿区。随着现代测试分析技术的进步,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本文主要论述了其中的几个方面,包括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等方面的某些研究进展。

覃伟[2](2018)在《甘肃白银郝泉沟矿区埃达克质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埃达克岩以其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与斑岩铜矿、浅层低温热液金银矿密切共生的时空关系,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白银矿田外围的郝泉沟矿区,出露的花岗质侵入体,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亲和性,且化探工作显示较好的铜金异常,但是时至今日的勘查工作并未发现具有经济价值的矿床。本文选取区内四个花岗质侵入体和花岗斑岩脉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和镜下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岩石地球化学、矿物微区地球化学等研究手段或方法,探讨了研究区内花岗质侵入体的成岩物化条件、岩浆源区特征、岩石成因机制以及地球动力学背景;通过与国内外典型斑岩铜金矿床的对比,分析了岩体的成矿条件及潜力;从基础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思考了花岗质侵入体与金属矿化之间的关系。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郝泉沟矿区花岗质侵入体岩石组合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斜长花岗岩、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斑岩,岩石在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上十分相似,具有同源岩浆演化的特点。岩石具有高硅(SiO2=66.52%71.84%)、富钠(Na2O=3.84%4.64%、Na2O/K2O=1.632.80)、贫镁铁(MgO=0.76%1.36%、TFe2O3=2.03%3.19%)的特点,,为一套弱过铝质中钾钙碱性岩石。具有高Sr(312×10-6591×10-6)、低Y(3.0×10-67.1×10-6)、Yb(0.25×10-60.58×10-6)的特征,显示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亲和性;具有较低的Mg#(3949)、Cr(3.16×10-64.79×10-6)、Ni(3.19×10-68.49×10-6)值,表明岩石来源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强烈富集LILE(Rb、Cs、K、Ba、Sr)和LREE,暗示初始岩浆受流体作用影响较大;亏损HFSE和HREE,暗示源区存在石榴石和含钛矿物的残留相。2.郝泉沟矿区花岗岩形成于弧-陆碰撞造山背景下,在碰撞的晚阶段,由于构造体制从挤压状态转变为拉张状态,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减压熔融形成幔源岩浆,上升到壳幔边界附近,引起早先由岛弧岩浆凝固形成的新生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其熔融深度大致在地壳深部3040km处。由于岩浆来源于不成熟地壳的部分熔融,同时又有幔源成分的参与,因此形成的岩石相对富钠,具有较低(87Sr/86Sr)i值、较高的(143Nd/144Nd)i值和正的εNd(t)值以及低的Mg#、Cr、Ni值。3.郝泉沟矿区花岗岩成岩温度大致在615680℃范围内,成岩压力大致为2.042.50kbar、对应侵位深度大致在7.559.26km之间,岩浆氧逸度lgf(O2)大致为-12.5-14。在大地构造环境、岩石类型、围岩蚀变及矿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成岩物化条件等方面,与国内外典型斑岩型铜金矿床相比虽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成岩物化条件方面,本区花岗岩的侵位深度相对较大,岩浆中水难以较早达到过饱和形成成矿流体,同时初始熔体相对富F贫Cl,不利于Cu等金属元素的运移。因此郝泉沟矿区难以形成大型斑岩铜矿床。4.郝泉沟Ⅰ、Ⅱ号岩体虽然为郝泉沟金矿的容矿岩体,但二者在成因上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金矿可能与研究区内广泛出露的花岗斑岩脉有关。花岗斑岩脉作为晚碰撞岩浆多期次脉动侵位的结果,沿断裂上升至地表浅处,在合适的温压条件下,发生挥发分出溶和去气作用,形成富含金的成矿流体,并沿断裂侵入附近围岩形成矿化石英脉,同时热液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形成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等蚀变,其蚀变温度大致在160189℃之间,属于中低温环境。5.郝泉沟矿区加里东期四个岩体和花岗斑岩脉虽然同为埃达克岩,具有高氧逸度、高含水量和富含挥发分的特点,有利于Cu、Au等金属元素的成矿作用,但它们的成矿能力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由于侵位深度相对较大,成矿能力较差;而后者侵位深度较浅,与郝泉沟金矿在成因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今后的找矿工作可以沿着石青硐-苏家湾大断裂向北西段开展,注意绿泥石化发育的花岗斑岩脉。

牛玉芳[3](2015)在《金属Ni及Co-Ni-Cu合金表面增强红外材料的制备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分子吸附在金属纳米薄膜上时,其红外吸收带的强度是普通测量条件下的10-1000倍,这种现象被称为表面增强红外吸收效应(SEIRA)。根据目前研究,金属纳米粒子的形貌,尺寸,间隙,金属膜的厚度以及金属的介电性质等都影响着SEIRA效应,因此制备形貌可控的金属纳米粒子对SEIRA基底的制备至关重要。目前,人们对币族金属(Au,Ag, Cu)的研究最为广泛,对过渡金属及合金的研究尚且不足。为了拓宽红外增强基底的研究范围且弥补币族金属较高成本的缺点。本课题分别以Ni及Co-Ni-Cu为沉积金属,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表面增强红外材料。结合多种表征方式研究了基底的光谱特征及形貌特征,并以此对红外增强机理进行了探讨,最后将所制备的活性基底用于生物化学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在ITO导电玻璃上沉积Ni纳米粒子,通过改变沉积电压,沉积时间,溶液pH以及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来研究其对所制备基底的红外增强效应的影响,并且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是如何影响纳米粒子的形貌。结果表明,在沉积电压为1.3V,时间为30s,pH为8.92时,加入0.3756mol/L二乙醇胺为表面活性剂可以很好的控制纳米粒子的形貌。由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可知此时Ni纳米粒子为类球形,均匀分布且大小约50nm,粒子间隙约5nm,由红外光谱表征可知此时所制备的Ni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红外增强效应,增强因子可达到68。同时又以此方法制备了Co-Ni-Cu基底,研究了沉积电压,沉积时间,温度,C02+浓度以及pH对Co-Ni-Cu合金的形貌,成分及红外增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沉积电压为-1.0V,时间60s,温度25℃,pH为3.80时所制备的活性基底具有很好的增强效果。此时合金比例为Co:Ni:Cu=2:1:1,合金纳米粒子为类球形且分布较均匀,大小约为50nm,此时增强因子约为50。2.通过对Ni及Co-Ni-Cu基底的光谱表征可知,表面增强光谱材料随光谱范围的不同其增强效果不同,即使在同一波数范围,增强效果也随测量方式不同而有差异。通过对所制备的基底的相关表征图谱及数据的分析可知,粒子的尺寸,形貌,间隙以及粒子表面的粗糙度均影响着所制备基底的表面增强红外效应。通常粒子形貌规整,间隙大小一致且在10nm以内,表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时可呈现较好的SEIRA效应。3.利用ATR-FTIR法分别研究了血液透析物,肉类组织以及不同组织切片的成分。结果表明ATR-FTIR可对其进行分析检测,且此方法快速简便。同时又将所制备的Co-Ni-Cu活性基底对血液透析物及脑组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活性基底对血液透析物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当脑组织的厚度在4μm时,活性基底对蛋白质的特征峰起到了增强作用。

张莉莉[4](2014)在《南祁连党河南山地区中酸性杂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文中指出党河南山位于南祁连构造带北缘西段,西连阿尔金断裂带,北临中祁连构造带,南接柴北缘高压变质带,构造位置独特,早古生代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一系列中酸性岩体,这些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对党河南山西段扎子沟,东段贾公台、鸡叫沟和东洞沟四个主要花岗岩类岩体的地质特征、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该区花岗岩类岩浆演化与构造演化,对认识南祁连构造演化及矿产资源勘查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取得了如下成果:1)党河南山地区主要发育早古生代花岗岩,岩性主要为辉石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除扎子沟花岗闪长岩以岩基状产出外,其他岩体大都以岩株和岩脉状产出,规模较小。本文首次获得了这些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是:鸡叫沟石英二长岩(455.6±5.6Ma)和辉石闪长岩(476.2±6.17Ma)、贾公台石英二长岩(457.8±6.3Ma)、扎子沟中细粒二长花岗岩(450±12Ma)和扎子沟似斑状二长花岗岩(420±11Ma)。岩体中锆石长宽比为1.5~2,大部分锆石发育特征的岩浆震荡环带,环带较窄;锆石形态各异、大小差异较大,反应了多期岩浆事件特征;个别岩体中锆石发黑,可能与其U、Th含量高有关;部分锆石颗粒中见有不规则残留核,一些锆石具有白色斑点,并具有黑边。同时,鸡叫沟辉石闪长岩岩体尚有2个谐和年龄760.8±9.35Ma和1228.2Ma,可能代表源区锆石的年龄。2)根据本次研究结果,结合前人资料,该区花岗岩岩浆活动可划分为4期:第一期(510~Ma)属于中-晚寒武世,包括扎子沟花岗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前者具有O型埃达克岩特征,为洋壳俯冲早期的产物;后者具有M型花岗岩特征,属于该区蛇绿岩套的端元组成--大洋斜长花岗岩;第二期(476-450Ma)属中-晚奥陶世,岩浆活动主要发育在东段,形成一套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闪长岩-辉石闪长岩的中酸性岩组合;第三期(420Ma左右)属于晚志留世,形成两类花岗岩,一类为具有埃达克岩特征的斜长花岗岩(贾公台),一类正常系列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扎子沟)。第四期主要为石英闪长玢岩(东洞沟)及煌斑岩类,后者多呈脉状穿插与岩体中。3)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第一期斜长花岗岩具有高TFe、MgO,准铝质到过铝质,无Eu异常,轻重稀土分馏很弱。第二期花岗岩类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为三个阶段:早阶段的辉石闪长岩为钾玄岩系列,具有低硅、Yb,高K2O、Ti02,ΣREE的地球化学特征,中期阶段的石英闪长岩-正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为钾玄岩系列,准铝质-过铝质,稀土总量较早阶段辉石闪长岩低,高钾;第三阶段的二长花岗岩低铁、MgO,高钾。第三期分两种类型,贾公台斜长花岗岩具有埃达克岩特征,高Sr低Y和Yb,显示弱负到正的Eu异常,扎子沟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高K2O,具有钾玄质系列的。第四期为煌斑岩和石英闪长岩,过铝质,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4)岩石Sr-Nd同位素结果显示,扎子沟花岗闪长岩Sr初始比值为0.70643,显示幔源特征;贾公台斜长花岗岩Sr初始比值为0.706467,Nd初始比值为0.512134,sNd(t)接近于0,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为1.10~1.17Ga,其源岩来自地幔源区形成的玄武岩,主要为中元古代蓟县时期球粒陨石未分异的原始地幔物质所形成;第二期岩体Sr初始比值为0.709399,Nd初始比值为0.511761,εNd(t)为-4.79~-6.31,为洋壳脱水使得前存下地壳底垫基性岩重熔形成,岩浆上升过程中混染了大量地壳物质,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为1.58~1.74Ga,其基性岩源岩为中元古代长城时期幔源物质;第三期扎子沟似斑状二长花岗岩Sr初始比值为0.713830,Nd初始比值为0.511805,εNd(t)为-5.70,显示源区贡献以陆壳物质为主,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为1.43~1.62Ga,锆石饱和温度较高,可能为下地壳基性物质部分熔融形成,但是混染大量中上地壳物质。第四期岩浆岩初始Sr比值为0.709787以及初始Nd比值为0.511748,Mg#平均为52,εNd(t)为1.66~1.87,显示其源区富集地幔的特征,其源岩形成于早元古代~中元古代幔源物质,可能形成于拉张环境。5)党河南山花岗岩类的形成与柴达木北缘与华北陆块构造演化有关。早寒武世,南祁连北缘发育党河南山-拉脊山洋;中寒武世(510Ma左右)开始俯冲,形成扎子沟岛弧花岗岩;中-晚奥陶世(476~450Ma)再次向北俯冲,形成大量俯冲环境的岛弧型花岗岩;晚志留世(420Ma左右)党河南山-拉脊山洋闭合,陆陆碰撞造山,形成碰撞花岗岩以及埃达克岩,之后地壳伸展,形成一些煌斑岩脉及小型浅成的中性玢岩体。

彭秀红[5](2007)在《白银厂矿田构造—岩浆—成矿动态演化模式》文中认为以海相火山岩为特征的块状硫化物型矿床是我国铜矿床的主要工业类型。甘肃白银厂矿田地处北祁连山东部,是一个典型的规模较大的块状硫化物多金属矿田。前人已对其作过大量的研究,在矿区构造、成矿火山岩特征、火山机构、矿床成因模式、成矿规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对本区构造-岩浆-成矿的耦合关系缺乏系统认识。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海相火山岩型矿床在时域、地域上都与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深入理解白银厂矿田成岩成矿机理和成矿规律,进一步认识北祁连造山带构造演化历史和成矿规律,也有利于整个祁连山地区矿产勘查评价工作和寻找新的白银厂式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深入开展。由于白银厂火山岩系形成于海相环境,后经多次变质作用的迭加,原岩的蚀变程度高且十分普遍,在这一过程中原岩的放射性母体和子体难以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封闭体系,使本区含矿火山岩系及其外围火山沉积变质岩地层时代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导致区内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等主要地质事件的综合研究缺乏定年依据,从而影响了本区构造-岩浆-成矿耦合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首先调研了白银厂矿田区域地质背景和典型矿床地质特征,阐述了各种同位素测年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确定了本次研究的测年方法为以锆石U-Pb法定年为主,并辅以全岩Rb-Sr等时线和普通铅法。在此基础上,选择锆石为重点研究对象,利用Pupin(1980)的锆石形态群法和红外光谱系统研究了白银厂矿田锆石的标型特征、成因分类、产出环境、形成温度、变生程度,确定锆石U-Pb法采用锆石形态群法与颜色、粒度、磁性相结合的分群、分点的实验方案,采用本测年方法,厘定了白银厂矿田成岩成矿主要地质事件的地质年龄。最后,在分析锆石形成温度、变生程度、地质年龄之间内在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本区岩浆来源及构造-岩浆-成矿主要地质事件的发生、发展、延续的动态演化过程,建立了白银厂矿田构造-岩浆-成矿动态演化模式。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白银厂矿田构造-岩浆-成矿动态演化模式为: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始于574.2Ma以前,由于裂解,拉张构造运动的频繁活动,地下岩浆活动异常活跃,以幔源为主的壳幔混合型岩浆沿构造断裂上侵,近地表出现强热地质变质。随着构造岩浆活动的继续,能量的积聚,458.99Ma岩浆熔岩涌出地表,揭开了本区岩浆火山活动事件的序幕。446Ma~440Ma,是本区火山活动全盛时期,在本区大范围内形成有价值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随后火山活动减弱,本区大规模的岩浆活动趋于结束,只有在局部地区,仍存在强度不大的岩浆活动。二叠纪全球性大规模火山活动,致使区内整个中寒武纪的火山沉积岩普遍发生变质。

王金荣[6](2006)在《北祁连造山带东段早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及成矿的研究》文中认为北祁连构造带是世界上典型的造山带之一,是研究板块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过程的理想场所。在早古生代时期,北祁连东段壳幔相互作用活跃,岩石圈层圈物质及能量交换强烈,岩浆成矿作用显着,为国内外地质学家所关注。综合地质研究结果表明,北祁连东段由北至南可分为阿拉善古陆缘、老虎山弧后盆地残留体、白银陆缘弧、北祁连俯冲杂岩带、中祁连地块等构造岩石单元;在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早期,北祁连造山带东段发生了裂解裂谷作用,以发育大陆拉班玄武岩到碱性玄武岩为特征,到早中寒武世—早中奥陶世,北祁连东段经历了古大洋扩张、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的重要构造事件,形成了白银陆缘弧和老虎山弧后盆地。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结果首次揭示并证实:1) 位于阿拉善古陆缘、老虎山弧后盆地残留体北侧的屈吴山银硐梁早古生代花岗闪长岩是埃达克岩,它们具有富Na贫K,SiO2>56 w%,Al2O3>15 w%,Na2O>4.0 w%(4.51%~4.92w%),K2O(1.96~2.77 w%),Na2O/K2O=1.63~2.40,属钙碱性侵入岩;高Sr(599~691×10-6)低Y(6.3~8.1×10-6),Sr/Y>40(81~94),Y/Yb>10(Yb<1.9×10-6),La/Yb>20(22~45),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La/Yb)N>10(16~32),轻微负Eu异常(Eu/Eu*平均为0.94),∑REE~85~112×10-6,与典型的环太平洋埃达克岩比较,它们具有更高的Mg#(58~64,平均59)和相容元素Ni(31~38×10-6)和Cr(35~43×10-6)含量,因此被归入高镁埃达克岩,其形成于年轻而热的老虎山弧后盆地俯冲板片在消减过程中发生部分熔融,并与地幔橄榄岩发生明显交代作用;2) 侵入于白银陆缘弧火山岩中的早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早期黑石山斜长花岗岩、花岗斑岩为埃达克质岩,其具有高Sr低Y型(Sr/Y>40),富集LREE,亏损HREE(La/Yb>20),无Eu负异常或轻微正异常(Eu/Eu*=1.0-1.19),其成因是在北祁连东段进入后造山伸展构造阶段,由加厚的下地壳中基性岩石在地幔底侵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但其富Na贫K而有别于中国东部燕山期由非板片熔融形成的富K贫Na的埃达克质岩。本文确定了白银厂矿田火山岩是早古生代北祁连古大洋俯冲产生的陆缘弧岩浆作用的结果,玄武岩主要源自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而含矿岩系一流纹岩则来源于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与地幔物质混合作用的产物。

杨敏之[7](2006)在《分散元素矿床类型、成矿规律及找矿-综合利用方向》文中提出对我国86个大-中型矿床(铅锌矿床30处、铜矿29处、钼矿14处、金矿6处、铝矿2处、钨矿2处、锡、铁、煤矿各1处)内分散元素地质调查、分散元素查定基础上,着重从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制、赋存状态划分了伴生分散元素金属矿床的类型和分散元素独立矿床的类型。对各类型矿床内8种分散元素(Cd,Ge,Ga,In,Tl,Se,Te,Fe)的存在形式,进行了单矿物提纯、岩矿鉴定、化学定量分析、X光衍射分析、电子探针分析、形成温度测定。总结了各类型矿床分散元素的成矿规律,指出了找矿-综合利用方向。

王金荣,郭原生,付善明,陈建林,秦秀峰,张洪培,杨永均[8](2005)在《甘肃黑石山早古生代埃达克质岩的发现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笔者近期在甘肃黑石山地区早古生代火成岩的研究中发现了埃达克质岩,埃达克质岩的岩石类型为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花岗癍岩,侵入于北祁连东段的白银陆缘弧火山岩中。岩石具高Sr低Y,Sr/Y>40;富钠贫钾(Na2O/K2O>2), 富SiO,但含量变化不大;富集LREE,亏损重稀土元素,La/Yb>20,无Eu负异常或轻微正异常(δEu=1.0-1.19)。与典型的俯冲板块熔融的埃达克岩比较,黑石山埃达克质岩具有更高的SiO2含量和更低的MgO、Mg#(-46)、Cr(均11.6μg/g)、Ni(均 6.52μg/g),未显示出初始埃达克质熔体与地幔橄榄岩明显的交代过程,因而不大可能由俯冲板块直接熔融形成的;与中国东部燕山期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相比,具有较高的Na2O(Na2O>4.0%;Na2O/K2O=1.97-2.59),但类似Cordilera Blanca岩基的(非板片熔融成因的埃达克质岩),推测形成于加厚的陆缘弧中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黑石山埃达克质岩的发现表明, 在早古生代晚期,北祁连东段经历了洋盆闭合、板块碰撞、陆缘弧地壳加厚、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及下地壳再造作用的构造演化过程。同时指出,在本区寻找与埃达克质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可能是一个新的有希望的找矿方向。

胡波[9](2005)在《甘肃天水地区清水—张家川早古生代变质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地球化学研究为主,结合区域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大地构造学、同位素年代学及岩相学等方面的分析对甘肃天水地区祁连—西秦岭造山带接合部位清水—张家川早古生代变质基性火山岩和中酸性火山岩进行系统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识别其成因和大地构造环境,探讨火山岩在区域上的归属,进而阐明研究区的古板块构造演化历史,解决前人研究尚存争论的问题,提出新的看法,同时为探讨祁连—西秦岭构造交接部位的交接关系及形成与演化乃至中国大陆造山带的基本特征及大陆动力学探索提供重要基础科学资料。 通过对清水—张家川早古生代变质火山岩的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新进展和初步认识: (1) 清水—张家川早古生代变质火山岩主要由南部的早奥陶世红土堡变质基性火山岩和北部的奥陶纪陈家河群变质中酸性火山岩组成,二者为构造接触关系。 (2) 红土堡变质基性火山岩以灰绿色变质玄武岩为主夹少量灰白色—浅灰色硅质岩,有少量同时代同成分的辉绿岩墙顺层侵入其中。变基性火山岩属于低钾拉斑玄武岩系列;稀土元素分布形式呈LREE弱富集型,具较高的∑REE,无明显Eu异常或弱的正异常,有明显Ce负异常;弱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Sr、Ba),富集Th,贫Cr、Ni,具Nb、Ta和zr负异常,La/Nb比值大于1,无明显Ti负异常;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特征表明基性岩浆来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楔,并遭到陆壳物质的混染。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判别显示基性火山岩可能形成于汇聚板块边缘的弧后板内裂陷—小洋盆构造环境。 (3) 陈家河群变质中酸性火山岩以变质流纹岩和英安岩为主。变中酸性火山岩属于低钾—钾质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分布型式呈LREE富集型,具较高的∑REE,HREE较平坦,有明显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强烈富集Th,亏损P、Ti、Cr等高场强元素,具Nb、Ta负异常;Sr—Nd—Pb同位素特征表明岩浆来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和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混合源区。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判别显示中酸性火山岩可能形成于陆缘火山弧构造环境。 (4) 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祁连造山带东端地区在早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于奥陶纪早期伸展拉张,形成具有弧后裂陷—小洋盆性质的红土堡基性火山岩带,奥陶纪中晚期该洋盆向北俯冲形成以陈家河群为代表的陆缘弧型中酸性火山岩。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基本探明了清水—张家川变质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其所在的杨家寺—红土堡—凤阁岭变质基性火山岩和胡毛—新城变质中酸性火山—沉积岩带在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 (5) 通过与秦岭造山带早古生代草滩沟群变质火山岩和鹦鸽嘴蛇绿混杂岩及北祁连造山带奥陶纪白银厂矿田变质火山岩的对比研究表明,清水—张家川变质火山岩系在北秦岭未出现延伸,不属于二郎坪变质火山岩带的一部分,不是秦岭商丹带的西延;也不属于北祁连加里东构造带南带变质火山岩系的一部分。这些对比结果从火山岩研究角度为探讨祁连—西秦岭造山带构造结合部位在早古生代的交接构造关系提供了必要的证据。 (6) 研究区所在的祁连构造带与北秦岭构造带在早古生代时的接合关系是北秦岭向西延伸变化为由微地块分割的多个有限洋盆和小洋盆系统,在早古生代从洋盆打开并发育有不同类型蛇绿岩或裂谷火山岩等到发生沿多个俯冲带向北的俯冲,形成多个火山岩浆岛弧构造带直至志留纪俯冲碰撞造山。由红土堡基性火山岩系和陈家河群火山—沉积岩系等组成的早古生代杨家寺—红土堡—凤阁岭弧后裂陷小洋盆和胡毛—新城中酸性火山岛弧带是其中之一。这些初步认识为进一步探讨祁连—西秦岭造山带构造交接部位的形成与演化乃至中国大陆造山带的基本特征及大陆动力学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科学资料。

闫秋实,尹观[10](2004)在《锆石红外光谱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以甘肃白银厂地区的7件锆石同位素年龄样品为例,根据其红外光谱中615cm-1吸收峰的高和半高宽度的比值,将锆石样品的变生程度量化,并将其分为晶质锆石、半变生锆石和变生锆石3类。参考相关资料,利用7件锆石样品的红外光谱特征对其铀钍含量和"红外年龄"做了估测,并将估测年龄与其U Th年龄和全岩Rb Sr年龄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二、甘肃白银厂矿田锆石红外光谱特征和地质年龄估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白银厂矿田锆石红外光谱特征和地质年龄估测(论文提纲范文)

(1)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地球化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矿床地质特征
    1.1矿体特征
    1.2矿石特征
    1.3围岩蚀变
2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2.1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2.2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2.2.1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2.2.2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2.2.3成矿年代学研究
3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2)甘肃白银郝泉沟矿区埃达克质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埃达克岩的成因研究进展
        1.2.2 花岗岩与Cu-Au成矿作用关系
        1.2.3 郝泉沟矿区花岗质岩体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工作量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及实验方案
        1.3.3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北祁连造山带东段构造单元划分
    2.2 各构造单元地质特征
        2.2.1 中祁连地块
        2.2.2 白银俯冲增生杂岩带
        2.2.3 阿拉善古陆缘
    2.3 岩浆活动
        2.3.1 侵入岩
        2.3.2 喷出岩
    2.4 区域花岗岩及其与矿产关系概况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
    3.3 矿区岩浆岩
    3.4 围岩蚀变与矿化
第四章 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4.2.2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4.2.3 云母、绿泥石矿物化学特征
第五章 岩浆源区、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
    5.1 成岩物理化学条件
        5.1.1 岩浆温度和氧逸度
        5.1.2 压力和侵位深度
    5.2 岩浆源区特征
    5.3 岩石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第六章 岩体成矿能力及成岩成矿关系分析
    6.1 岩体成矿能力分析
        6.1.1 成岩成矿大地构造条件
        6.1.2 岩石类型及矿化蚀变特征
        6.1.3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指示
        6.1.4 黑云母矿物成分特征指示
        6.1.5 岩浆物化条件的指示
    6.2 成岩成矿关系思考及找矿建议
        6.2.1 岩体与金属矿化时空及成因关系浅析
        6.2.2 岩浆演化对成矿作用的制约
        6.2.3 绿泥石对金成矿作用的指示
        6.2.4 未来找矿工作建议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认识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3)金属Ni及Co-Ni-Cu合金表面增强红外材料的制备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红外光谱技术新进展
        1.1.1 衰减全反射光谱
        1.1.2 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
    1.2 SEIRA基底的制备
        1.2.1 表面增强红外基底的选择
        1.2.2 表面增强红外活性基底的制备方法
    1.3 表面增强红外光谱的应用
        1.3.1 痕量物质的定性分析
        1.3.2 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意义及主要工作
        1.4.1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
        1.4.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形貌可控的纳米金属的制备及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电化学沉积法制备具有表面增强活性的Ni基底的评估
        2.3.2 电化学沉积法制备具有表面增强活性的Co-Ni-Cu基底的评估
    2.4 结论
第3章 表面增强红外光谱机理的初步探讨
    3.1 前言
    3.2 表面增强红外光谱机理的研究及影响因素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2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探针分子的红外光谱图
        3.4.2 对所制备基底材料表面增强红外光谱机理探讨
    3.5 结论
第4章 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在生物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血透样品的检测
        4.3.2 肉类组织的检测
        4.3.3 组织切片的检测
    4.4 结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南祁连党河南山地区中酸性杂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花岗岩类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现状
        1.1.1 花岗岩的分类问题
        1.1.2 花岗岩浆源区性质
        1.1.3 花岗岩的成因
        1.1.4 花岗岩与地球动力学演化
    1.2 祁连山花岗岩类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现状
        1.2.1 祁连造山带花岗岩类研究现状
        1.2.2 祁连造山带地球动力学研究现状
    1.3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5 论文工作概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断裂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大地构造及构造演化历史
        2.3.1 区域大地构造
        2.3.2 构造单元划分
        2.3.3 构造演化历史
第三章 岩体地质与岩相学特征
    3.1 扎子沟岩体
    3.2 东洞沟岩体
    3.3 贾公台岩体
    3.4 鸡叫沟岩体
    3.5 煌斑岩
第四章 岩体年代学及岩浆期次划分
    4.1 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
    4.2 区内岩浆活动期次划分
第五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1 第Ⅰ期
        5.1.2 第Ⅱ期
        5.1.3 第Ⅲ期
        5.1.4 第Ⅳ期
    5.2 微量、稀土地球化学特征
        5.2.1 第Ⅰ期
        5.2.2 第Ⅱ期
        5.2.3 第Ⅲ期
        5.2.4 第Ⅳ期
    5.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附表
第六章 岩体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探讨
    6.1 岩石成因讨论
    6.2 锆石饱和温度计算
    6.3 花岗岩物质来源
    6.4 地球动力学意义
        6.4.1 元古代陆块的形成
        6.4.2 党河南山-拉脊山洋的确定
        6.4.3 早古生代构造演化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白银厂矿田构造—岩浆—成矿动态演化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白银厂矿田研究程度
        1.2.1 基础地质研究程度
        1.2.2 矿田同位素年代学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性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折腰山矿床
    3.2 火焰山矿床
    3.3 小铁山矿床
第4章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4.1 样品采集
    4.2 样品预处理
        4.2.1 U-Pb法样品预处理
        4.2.2 Rb-Sr法样品预处理
        4.2.3 普通铅法样品预处理
    4.3 测定结果
第5章 白银厂矿田岩浆活动及成矿演化模式
    5.1 岩浆来源探讨
    5.2 成矿、成岩时代
        5.2.1 成矿时代
        5.2.2 成岩时代
    5.3 白银厂矿田岩浆活动及成矿演化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图版

(6)北祁连造山带东段早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及成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研究概况
    1.1 研究简史
        1.1.1 路线地质调查阶段(1875-1949年)
        1.1.2 区域地质调查阶段(1950-1975年)
        1.1.3 专题研究阶段(1976-现在)
    1.2 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研究概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构造格局
    2.2 板块俯冲方向
    2.3 板块构造演化过程
    2.4 构造-岩浆-成矿作用
第三章 祁连造山带东段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3.1 构造单元划分基本原则
        3.1.1 一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3.1.2 二级构造单元划分
        3.1.3 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3.2 祁连造山带东段构造单元划分
    3.3 构造单元地质特征
        3.3.1 中祁连地块
        3.3.2 白银缝合带
        3.3.3 阿拉善古陆缘
    3.4 构造岩浆事件
        3.4.1 新元古代-早寒武世构造岩浆事件
        3.4.2 寒武-奥陶纪构造岩浆事件
        3.4.3 早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构造岩浆事件
    3.5 老虎山残留弧后盆地
        3.5.1 蛇绿岩
        3.5.2 蛇绿岩的上覆岩系
    3.6 与老虎山弧后洋盆俯冲作用有关的花岗岩类
第四章 北祁连造山带东段构造岩浆作用及成矿
    4.1 汇聚型岩浆作用与成矿概述
        4.1.1 火山弧岩浆作用与成矿
    4.2 白银厂矿田火山岩与成矿
        4.2.1 白银厂矿床地质特征
        4.2.2 白银厂矿田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4.2.3 白银厂小铁山韧性剪切带体积亏损与成分变异
        4.2.4 白银厂矿田同位素特征
        4.2.5 成矿系统分析
        4.2.6 成矿作用
    4.3 黑石山早古生代埃达克质岩:地球动力学及成矿意义
        4.3.1 地质概况
        4.3.2 样品采集与测试
        4.3.3 黑石山埃达克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4.3.4 黑石山埃达克质岩的成因
        4.3.5 地球动力学意义
        4.3.6 与黑石山埃达克质岩有关的金矿床地质特征
        4.3.7 黑石山埃达克质岩的成矿意义
        4.3.8 小结
    4.4 北祁连山东段银铜粱早古生代高镁埃达克岩
        4.4.1 地质背景
        4.4.2 样品采集与测试
        4.4.3 岩石学特征
        4.4.4 地球化学特征
        4.4.5 银铜粱高镁埃达克岩的成因
        4.4.6 地球动力学意义
        4.4.7 银铜粱高镁埃达克岩与成矿作用
        4.4.8 小结
第五章 北祁连造山带东段早古生代岩浆成矿的构造模式
    5.1 概述
    5.2 北祁连造山带东段早古生代岩浆成矿的构造模式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分散元素矿床类型、成矿规律及找矿-综合利用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分散元素矿床类型
    1.1 伴生分散元素的金属矿床类型
        1.1.1 伴生分散元素铅锌矿床类型
        1.1.2 伴生分散元素的铜矿床类型
        1.1.3 伴生分散元素的钼矿床类型
        1.1.4 伴生分散元素的金矿床、锡-多金属、钨矿床类型
        1.1.5 伴生分散元素的铝、铁和煤矿床
    1.2 分散元素独立矿床类型
2 分散元素矿床的成矿规律
3 分散元素矿床的找矿-综合利用方向

(9)甘肃天水地区清水—张家川早古生代变质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0.1 选题依据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造山带地球化学研究的现状
        0.2.2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
    0.3 研究目的
    0.4 研究内容
    0.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0.6 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1.2 区域地层特征
        (1) 古元古界陇山岩群
        (2) 中新元古界葫芦河群
        (3) 下古生界红土堡基性火山岩岩组
        (4) 下古生界陈家河群
        (5) 中新生界
    1.3 侵入岩特征
        1.3.1 前寒武纪片麻状花岗岩、闪长岩类
        1.3.2 加里东-早海西期侵入岩类
        1.3.3 印支期花岗岩类
        1.3.4 燕山期南头河二长花岗岩体
    1.4 构造特征
        1.4.1 构造格局及其基本特征
        1.4.2 主要构造边界特征
        1.4.3 新生代 NNE向隐伏构造
第二章 清水-张家川变质火山岩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2.1 红土堡变质基性火山岩
        2.1.1 岩石组成及分布
        2.1.2 剖面描述
        2.1.3 岩石学特征
    2.2 陈家河群变质中酸性火山岩
        2.2.1 岩石组成及分布
        2.2.2 剖面描述
        2.2.3 岩石学特征
第三章 变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3.1 红土堡变质基性火山岩
        3.1.1 常量元素
        3.1.2 稀土元素
        3.1.3 微量元素
        3.1.4 同位素
    3.2 陈家河群变质中酸性火山岩
        3.2.1 常量元素
        3.2.2 稀土元素
        3.2.3 微量元素
        3.2.4 同位素
第四章 变质火山岩的构造环境分析
    4.1 红土堡变质基性火山岩
        4.1.1 构造环境
        4.1.2 岩浆来源
    4.2 陈家河群变质中酸性火山岩
        4.2.1 构造环境
        4.2.2 岩浆来源
    4.3 红土堡变质基性火山岩和陈家河群变质中酸性火山岩的关系
第五章 火山岩的对比研究
    5.1 草滩沟群变质火山岩、鹦鸽嘴蛇绿混杂岩和白银厂矿田变质火山岩的分布及大地构造属性
    5.2 地质和岩石学特征对比
    5.3 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5.3.1 基性火山岩
        5.3.2 中酸性火山岩
    5.4 对比结果讨论
第六章 研究区的构造演化
    (1) 古元古代造山带结晶基底形成阶段
    (2) 中新元古代过渡性基底形成演化阶段
    (3) 早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与加里东期俯冲—碰撞造山作用阶段
    (4) 晚古生代—三叠纪板内伸展裂陷和印支期全面碰撞造山阶段
    (5) 中新生代陆内(板内)构造演化阶段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已发表文章清单
图版

(10)锆石红外光谱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采样情况、岩性及锆石产出状态
2 锆石红外光谱分析
    2.1 锆石变生程度
    2.2 估算铀钍含量
    2.3 估测地质年龄
3 结论

四、甘肃白银厂矿田锆石红外光谱特征和地质年龄估测(论文参考文献)

  • [1]白银厂铜多金属矿田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 郭凯凤,陈守余. 地质找矿论丛, 2018(04)
  • [2]甘肃白银郝泉沟矿区埃达克质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意义[D]. 覃伟.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9)
  • [3]金属Ni及Co-Ni-Cu合金表面增强红外材料的制备及研究[D]. 牛玉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 [4]南祁连党河南山地区中酸性杂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 张莉莉. 兰州大学, 2014(04)
  • [5]白银厂矿田构造—岩浆—成矿动态演化模式[D]. 彭秀红. 成都理工大学, 2007(01)
  • [6]北祁连造山带东段早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及成矿的研究[D]. 王金荣. 兰州大学, 2006(02)
  • [7]分散元素矿床类型、成矿规律及找矿-综合利用方向[J]. 杨敏之. 地质找矿论丛, 2006(01)
  • [8]甘肃黑石山早古生代埃达克质岩的发现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J]. 王金荣,郭原生,付善明,陈建林,秦秀峰,张洪培,杨永均. 岩石学报, 2005(03)
  • [9]甘肃天水地区清水—张家川早古生代变质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 胡波. 长安大学, 2005(04)
  • [10]锆石红外光谱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J]. 闫秋实,尹观. 物探与化探, 2004(02)

标签:;  ;  ;  ;  ;  

甘肃白银场矿田锆石红外光谱特征及地质年代推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