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理州生态环境监理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何寅嵩[1](2021)在《“自建”与“他建” ——当下大理地区少数民族乡村建造组织及营建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建筑是我国建筑领域的重要文化遗产,在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研究中都占有重要位置,且当下社会正处于发展转型的时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乡村聚落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引发建造组织、营建模式和乡土社会的巨大变革。本文从乡村建造组织及营建模式的角度出发,以云南大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乡村聚落为例,通过对国内外乡村建设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了解乡村建造组织及营建模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动态,结合调研和走访解读当下大理少数民族传统乡村“自建”与“他建”的建设现状。分析对比传统村落“自组织”模式与当下通行的他组织建设模式之间的相容与矛盾,旨在探索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建造组织及营建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当代少数民族乡村的建设发展和传承提供一定的策略和建议,并探索未来发展的,能够适应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的特殊有效的建造组织模式,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的良性与永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王若溪[2](2020)在《TY水库补水工程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利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水利造福于民生。切实做好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移民安置工作是每个水利人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水利工程的整个项目周期隐藏着很多社会稳定风险,因此,构建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体系,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本文以国家重点水利枢纽工程TY水库补水工程为实际案例,构建了一个较完善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体系。首先对TY水库补水工程全生命周期社会稳定风险进行了初步调查,把工程分为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运行阶段,并逐个阶段进行风险分析。基于已识别的成果,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各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后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确定TY水库急需关注的几类风险,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选择。本文就“移民抱怨与申诉”、“居民收入影响”、“基础设施功能影响”、“移民安置与补偿”、“工程建设质量”、“运行管理与维护”、“土地复垦”、“社会舆论导向”、“环境保护、水土流失”10个方面,提出了综合性风险防范化解措施。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同类型水库工程提供参照,有助于项目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丰富了水库工程全生命周期社会稳定风险管理的内容,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保证供水需求和生态环境治理需求,避免出现社会稳定问题。
黄莉[3](2019)在《协同治理视角下的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南省石漠化形势严峻,有石漠化土地约320万公顷,居全国第二,另有潜在石漠化200万公顷,抓好石漠化治理工作,迫在眉睫。本文以云南省石漠化治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我省11州市石漠化治理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5种具有代表性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分别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六子登科”综合治理模式、“生态+产业”融合模式、“生态+扶贫”治理模式、生态综合治理模式。笔者以协同治理理论为支撑,运用SFIC模型进行分析,提出治理建议。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协同治理部门责任。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长效稳定投融资体制机制。三是合理谋划项目、构建石漠化综合治理体系。四是完善外部监督,强化信息交互。
廖思璐[4](2019)在《跟踪审计在PPP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洱海环湖截污工程项目的案例》文中认为PPP模式作为一种新业务模式,在如今城镇化建设需求愈发迫切的中国广受推崇。因为它不仅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问题,有助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同时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先进的管理理念从而改进政府公共服务。但是在PPP项目中,由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特点,存在着很多不同于传统政府投资基建项目的风险,比如价格风险、特许经营期风险等等。审计作为防范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政府在PPP项目中实现监督职能的有力武器,而跟踪审计由于其具有实时性、预防性等特点,能够更好的应对PPP项目风险。因此,如何利用跟踪审计应对PPP项目风险,确保PPP项目成功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不完全契约理论、“物有所值”理论,运用了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从分析PPP项目的特点及其特殊风险出发,结合跟踪审计的特点探讨了其在PPP项目中运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从委托机制、评价机制、报告机制、问责反馈机制等四个方面分析了PPP项目跟踪审计运行机制,提出了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标准、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结果等六个跟踪审计实施要素,并通过大理市洱海环湖截污工程PPP项目案例,探讨了跟踪审计在其中的具体运用。本文研究发现:(1)跟踪审计能够有效防范PPP项目风险,跟踪审计在PPP项目中应用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2)PPP项目跟踪审计的运行机制应分为委托机制、评价机制、报告机制、问责反馈机制等四个方面;(3)PPP项目跟踪审计应具有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标准、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结果等六个实施要素。本文依据在理论分析以及案例运用中发现的跟踪审计在PPP项目中应用的难点与重点,提出了构建良好制度环境、审计关口前移、建立以政府审计为主导的跟踪审计监控体系等方面的建议,以期丰富PPP项目审计理论研究并为审计机关的PPP项目跟踪审计实践提供启示,并在前文的基础上,指出本次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贺凰峰[5](2018)在《宾川县农业光伏电站项目投资效益研究》文中指出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受益于政策扶持、技术更新和成本下降等多重利好因素发展迅速,光伏发电已成为改善电力结构、提升新能源电力用电比重的重要来源。本文以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农业并网光伏电站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数据整理、现场考察、企业调研,结合项目投资决策理论,运用财务评价方法,对项目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并对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进行综合分析。经研究得出结论:宾川县并网农业光伏电站项目,所处地区光照资源充足,电力消纳较好,按照当期上网电价计算,项目经济性可行,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风险可控,项目投资可行。本文的研究可为该项目的实施及后续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测算方法和论证依据。
叶桦,胡椿,杨绪东[6](2017)在《水污染治理工程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以洱海流域污染源治理工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洱海是我国保护得较好的湖泊之一,但随着人口的增长,旅游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洱海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从"十一五"以来,一大批洱海流域污染源治理工程相继实施,但在工程管理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从管理体制机制、工程建设、工程运行管理三个方面查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水污染治理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工程管理长效机制的一些对策建议。
赵枝琳[7](2017)在《主体功能区视野下的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互动关系日趋增强的时代背景下,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一方面对省域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并推动区域主体功能建设。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国内外专家学者、行政管理人员、社会公众更多聚焦于就教育论教育的问题诊断和对策探讨,系统考量职业教育所处区域功能定位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总体上为数甚少且缺乏区域针对性。我们认为,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提出、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既为云南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云南职业教育分区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云南职业教育的空间布局、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形式构成如何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适应,是云南职业教育发展急需探索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地理学、教育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范式,综合运用空间结构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区域规划理论等,首先,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云南定位、云南省的地理环境特征、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云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四个方面,分析梳理了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的客观基础;其次,运用区域规划相关理论,遵循地理区划的一般原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特点,提出了云南职业教育区划的特殊原则;再次,运用专家咨询法、主成分分析、GIS空间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建立了云南省职业教育发展分类评价指标,对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多样分类,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多样分类结果转化为空间分区,并提出云南省职业教育分区的具体方案,划分为核心区、腹地区、扩展区、潜力区四种类型的区域;最后,针对云南省职业教育各分区,提出了不同分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系统的研究表明:(1)云南职业教育发展应主动对接,并全面适应区域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和区域功能定位。要推动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建设,就要使得云南职业教育的空间布局、层次结构、专业设置、办学形式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经济发展布局、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相适应。这为云南职业教育的区划确立了新坐标。(2)云南职业教育分区是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云南自然/经济地理状况、云南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相交互的结果。各州市既有的职业教育发展差异为云南职业教育分区提供了可能,不同区域的自然与经济地理状况是云南职业教育区域划分的重要基础,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决定着云南职业教育区划及发展的方向。(3)云南职业教育总体可以分为四类区域,一是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区(昆明市);二是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腹地区(曲靖市、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州、大理州、楚雄州、普洱市);三是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扩展区(昭通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州、保山市、德宏州);四是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潜力区(丽江市、迪庆州、怒江州)。(4)不同分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应侧重不同的发展方向。Ⅰ类区域(核心区):促进增长极的扩散作用,加快建设示范性职业院校,提升办学层次,加强专业建设,实行多元化办学,强化教师队伍建设。Ⅱ类区域(腹地区):加大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的参与作用,提高办学层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整专业结构。Ⅲ类区域(扩展区):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建设特色专业,共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Ⅳ类区域(潜力区):增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促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作为一个集地理学、教育学于一体的跨学科职业教育区划研究,本研究一方面丰富了主体功能区战略下区域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互动的相关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拓展了传统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的理论视角,同时还具有为相关职业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的现实意义。
郭衍玮[8](2016)在《基于PSR概念框架的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水资源困境日益加深和国家环保意识的增强,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水资源已成为一项重要计划。在资金投入日益增加,治理效果并不可观且绩效审计实施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大力开展水环境绩效审计显得更加紧迫。而水环境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依托于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将直接影响审计评价结果,但目前缺乏一套科学的水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概念框架模型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资源环境管理体系,用来描述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它能够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多方面的分析人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在环境系统中广泛应用的评价体系模型。因此本文基于PSR概念框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在借鉴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受托环境责任理论、经济的外部性理论和环境伦理学为基础理论,基于PSR概念框架模型构建了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层次构建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压力指标(3项)、状态(8项)和响应指标(19项),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参考相关文献确定各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最终将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洱海水污染治理项目的绩效审计评价中,得出绩效审计评价结果。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突破传统财务审计的角度,结合水环境治理的特殊性,更加重视环境治理的效果性,将水环境技术指标和PSR概念框架引入其绩效审计领域,构建出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案例,进行运用分析,为建立统一、公认的定量指标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徐启英[9](2015)在《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度解析了生态文明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与自然联系最紧密的生态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大理州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中部偏西位置,地形复杂多样,其生态保护在全国生态建设方面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以大理州各县为例,运用德尔菲法、熵权法、层次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方法对大理州及分县域地区农业生态化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基于部门、技术和空间三个维度,对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最后从调整农业部门结构、创新农业技术结构和优化农业空间结构等方面提出符合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理州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优越条件。大理州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优越的气候、光照、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完善的经济和科技等社会环境的支撑。但面临环境压力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困境。第二,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综合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显示,总体上,农业自然条件较好、人类作用强度较小、农业综合效益较高的地区,农业生态化发展较好;农业自然条件较差、人类作用强度较小、农业综合效益较低的地区,农业生态化发展较差;具体的,宾川县、大理市等6县因农业自然条件较好、人类作用强度较小、农业综合效益较高,农业生态化发展较好,洱源县、弥渡县等6县因农业自然条件较差、人类作用强度较小、农业综合效益较低,农业生态化发展较差;其中,宾川县评价得分最高(0.719分),剑川县评价得分最低(0.526分),前者高出大理州平均值25.8%,后者低于大理州平均值8%,两者相差0.193分。第三,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部门结构特点。大理州农业部门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林业、渔业和农林牧副渔服务业比重小。总体上,大理州农林业对农业生态化发展综合评价结果贡献较大,牧副渔业较小。具体的,大理州县域种植业贡献率平均值为88.88%,剑川县、宾川县等5县高于平均值,弥渡县、大理市等7县低于平均值。其中剑川县贡献率最高(98.34%),高于平均值9.46%,云龙县最低(19.06%),低于平均值7.46%,两者相差16.92%,差异较大,大理州县域种植业发展差异大。林牧副渔业差异小,分别为10.90%、7.47%、6.79%.1.53%。第四,大理州农业生态化技术结构特点。大理州农业技术结构主要以生物技术为主,机械技术为辅。总体上,大理州县域农业技术水平较均衡(不包括大理市);具体的,大理州县域生物技术平均贡献率为72.05%,弥渡县生物技术贡献率最高(80.04%),高于平均值7.99%,大理州最低(51.26%),低于平均值20.79%,两者相差28.78%,大理州县域技术结构平均贡献率为27.95%,大理市技术结构贡献率最高(48.74%),高于平均值20.79%,弥渡县最低(19.06%),低于平均值7.99%,两者相差28.78%。第五,大理州农业生态化空间结构特点。大理州农业生态化空间布局显示,总体上,大理州空间结构贡献率与农业生态化发展呈现相同的分布趋势: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空间结构呈现高低值集中分布,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具体的,生态化发展较好、贡献率较高的宾川县、大理市等6县主要分布在大理州的东南部,发展较差、贡献率较低的洱源县、永平县等5县主要分布在大理州的西北部,只有弥渡分布在东南部。第六,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建议。针对大理州农业生态化结构的分析,从部门结构、技术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调整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二是促进生态适宜型农业技术结构的建立;三是优化生态农业发展格局;四是加强农业面源控制,保护基本农田;五是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认证。
张璐[10](2015)在《面向移动应用的洱海环保综合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正在逐渐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利用。洱海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已经被国家财政部和环保部列为全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如何保护好洱海生态环境成为大理州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洱海环保综合保护系统,可实现对洱海生态环境工程的动态管理、监测,同时可以提高防污治污工程的建设水平。首先,对洱海环境综合信息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意义进行阐述,确定主要研究工作,紧接着对系统需求进行分析,并对系统架构进行设计,阐述了系统设计流程。然后介绍了开发本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和开发工具,基于MYSQL数据库,利用JSP语言,在MyEclipse开发编译环境下构建一个移动应用端的Web应用系统。其次,对系统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包括试点项目工程施工图片的滚动定时展示、百度地图API的调用、项目工程位置在地图上的红点标识、试点项目工程信息的完整显示以及Web网页的前后台交互等。再次,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分析,包括移动端综合信息功能展示、后台数据管理、服务器系统数据库的逻辑设计等。在此基础上完成系统主界面CSS样式、数据库表的设计。最终在Myeclipse开发工具上进行了系统代码的编写与调试工作,完成了洱海环境综合信息系统手机客户端的Web应用程序。最后,对软件页面导航功能、系统功能及系统web兼容性进行了测试,系统在显示、传输、处理上都达到了初步预期要求,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二、大理州生态环境监理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理州生态环境监理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自建”与“他建” ——当下大理地区少数民族乡村建造组织及营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缘由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问题及方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回顾 |
1.5.1 乡村建造的实践历程 |
1.5.2 建筑师参与的乡村建造活动 |
1.5.3 关于自主建造的相关理论 |
1.6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大理少数民族乡村“自建”模式分析 |
2.1 大理少数民族乡村传统社会结构特征 |
2.2 大理少数民族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主要特征 |
2.3 少数民族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核心构成 |
2.3.1 建造过程的多方协作和参与 |
2.3.2 组织模式的统一管理 |
2.3.3 设计体系的模式化 |
2.3.4 建造产业的规模化 |
2.3.5 建造思想的世俗化 |
2.4 大理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自组织建造的具体过程 |
2.4.1 选址择地 |
2.4.2 动土筑基 |
2.4.3 “圆木架马”和动工 |
2.4.4 “送木气”和穿架 |
2.4.5 “上红梁”和立木竖房 |
2.4.6 校正屋架,夯筑土墙 |
2.4.7 上椽子 |
2.4.8 屋顶盖瓦与“合龙口”仪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理少数民族乡村“他建”模式分析 |
3.1 “他建”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
3.1.1 自然、产业及文化因素 |
3.1.2 技术、区位和政策因素 |
3.2 “他建”的表现形式 |
3.2.1 建筑师的“美学营乡” |
3.2.2 政府营乡 |
3.2.3 主题营乡 |
3.3 “他建”行为对本地乡村社区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没落的“自建”与失规的“他建” |
4.1 传统乡土社会的瓦解 |
4.1.1 消失中的传统村落 |
4.1.2 礼俗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过渡 |
4.2 大理地区传统建造模式的没落 |
4.2.1 传统建造组织关系的失衡 |
4.2.2 新材料新技术的冲击 |
4.2.3 经济考量下的建造模式选择 |
4.3 当下混乱的乡土社会和失序的乡村建造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搭建“法礼性”建造模式 |
5.1 制度层面——政策引导及政府管控 |
5.1.1 乡村建设法规的颁布和完善 |
5.1.2 法理制度驱动下的新时代乡村建造 |
5.1.3 执法监督体系的完善 |
5.2 当代乡村建造参与者的使命及责任 |
5.2.1 建筑师——“在地”的聆听者、参与者及规则制定者 |
5.2.2 工匠——地方传统技艺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
5.2.3 乡民——乡村建造的需求主体 |
5.3 乡村建造中社会、市场的参与及引导 |
5.3.1 教育体系的搭建和相关理论的完善 |
5.3.2 市场资本的介入对乡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
5.3.3 社会民间组织的参与及引导 |
5.3.4 舆论媒体在乡建中的推动作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搭建“法礼性”建造体系 |
6.2 研究的不足 |
6.3 对未来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图片索引 |
附录 C:村民调查问卷(节选) |
附录 D:调查表汇总 |
(2)TY水库补水工程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际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1.6 论文组织结构与文章结构图 |
1.6.1 组织结构 |
1.6.2 文章结构图 |
第2章 相关理论介绍 |
2.1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2.1 风险的定义 |
2.2.2 风险分析的过程 |
2.2 评价技术 |
2.2.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定义 |
2.2.2 层次分析法 |
第3章 TY水库社会稳定风险调查 |
3.1 工程概况 |
3.2 风险调查范围 |
3.3 风险调查过程 |
3.3.1 符合项目审批程序 |
3.3.2 移民安置补偿政策 |
3.3.3 公众参与情况 |
3.3.4 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诉求 |
3.3.5 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可控性调查 |
第4章 TY水库社会稳定风险识别 |
4.1 决策阶段项目风险识别 |
4.1.1 政策规划及审批程序 |
4.1.2 项目管理 |
4.1.3 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 |
4.2 实施阶段项目风险识别 |
4.2.1 职业健康与安全 |
4.2.2 移民抱怨与申诉 |
4.2.3 社会包容度 |
4.2.4 技术质量及监管 |
4.2.5 生态环境 |
4.3 运行阶段项目风险识别 |
4.3.1 适应当地生活条件 |
4.3.2 土地复垦和运行维护 |
4.4 风险识别成果 |
第5章 TY水库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
5.1 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权重-模糊评价法 |
5.1.1 确定划分原则 |
5.1.2 建立因素集 |
5.1.3 建立权重向量 |
5.1.4 建立因素评价矩阵 |
5.2 风险影响程度权重-层次分析法 |
5.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5.2.2 构造判断矩阵 |
5.3 风险综合评估 |
第6章 综合性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
6.1 社会治安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
6.2 移民抱怨与申诉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
6.3 居民收入影响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
6.4 基础设施功能影响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
6.5 移民安置与补偿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
6.6 工程建设质量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
6.7 运行管理与维护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
6.8 土地复垦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
6.9 社会舆论导向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
6.10 环境保护、水土流失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3)协同治理视角下的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三、石漠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学者对石漠化的研究概况 |
(二) 国内学者对石漠化的研究概况 |
(三) 石漠化治理理论及发展趋势 |
第一章 云南省石漠化治理现状 |
一、云南省石漠化现状 |
(一) 云南省石漠化分布 |
(二)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现状 |
二、石漠化成因 |
(一) 自然因素 |
(二) 人文因素 |
三、云南省石漠化特点 |
(一) 石漠化土地集中分布于滇东、滇东南地区 |
(二) 石漠化土地以轻、中度为主 |
(三) 岩溶土地石漠化主要发生于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峭山地 |
(四) 石漠化分布地区经济状况总体贫困 |
四、云南省石漠化危害 |
(一) 自然灾害频繁 |
(二) 加剧贫困 |
(三) 生态恶化 |
第二章 云南省石漠化治理分析研究 |
一、云南省石漠化治理概况 |
(一) 滇中地区 |
(二) 滇东、滇东北地区 |
(三) 滇南、滇东南地区 |
(四) 滇西、滇西南地区 |
(五) 滇西北地区 |
二、各州市石漠化治理比较分析 |
(一) 相似之处 |
(二) 不同之处 |
三、石漠化治理模式总结 |
(一)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
(二) “六子登科”综合治理模式 |
(三) “生态+产业”融合模式 |
(四) “生态+扶贫”治理模式 |
(五) 生态综合治理模式 |
四、云南省石漠化治理成效 |
五、云南省石漠化治理存在困难与问题 |
(一) 石漠化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
(二) 岩溶地区生境依然十分脆弱 |
(三) 石漠化发生的驱动因素依然存在 |
(四) 工程建设资金瓶颈依然未破解 |
第三章 协同治理视角下的石漠化治理 |
一、基于SFIC模型的石漠化治理 |
(一) 初始条件 |
(二) 催化领导 |
(三) 制度设计 |
(四) 协同过程 |
(五) 结果与问责 |
二、构建协同治理下的石漠化治理体系 |
(一) 治理主体 |
(二) 组织架构 |
(三) 治理流程 |
(四) 治理目标 |
(五) 信息交互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分析 |
二、对策建议 |
(一)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协同治理部门责任 |
(二)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长效稳定投融资体制机制 |
(三) 合理谋划项目、构建石漠化综合治理体系 |
(四) 完善外部监督,强化信息交互 |
三、相关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跟踪审计在PPP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洱海环湖截污工程项目的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预期创新 |
2.文献综述 |
2.1 跟踪审计相关研究 |
2.2 PPP项目相关研究 |
2.3 PPP项目审计相关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3.跟踪审计在PPP项目中应用的理论分析 |
3.1 PPP项目的特点及风险分析 |
3.1.1 PPP项目的特点 |
3.1.2 PPP项目的风险分析 |
3.2 PPP项目审计现状 |
3.3 跟踪审计在PPP项目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3.3.1 跟踪审计的定义及特点 |
3.3.2 跟踪审计在PPP项目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
3.3.3 跟踪审计在PPP项目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4.跟踪审计在PPP项目中应用的实施框架 |
4.1 PPP项目跟踪审计的运行机制 |
4.1.1 委托机制 |
4.1.2 评价机制 |
4.1.3 报告机制 |
4.1.4 问责反馈机制 |
4.2 PPP项目跟踪审计的实施要素 |
4.2.1 审计对象 |
4.2.2 审计范围 |
4.2.3 审计标准 |
4.2.4 审计内容 |
4.2.5 审计方法 |
4.2.6 审计结果 |
5.案例运用与分析 |
5.1 案例简介 |
5.1.1 项目实施现状 |
5.1.2 项目审计现状 |
5.2 跟踪审计运行机制的具体分析 |
5.2.1 委托机制 |
5.2.2 评价机制 |
5.2.3 报告机制 |
5.2.4 问责反馈机制 |
5.3 跟踪审计实施要素的具体分析 |
5.3.1 审计对象 |
5.3.2 审计范围 |
5.3.3 审计标准 |
5.3.4 审计内容 |
5.3.5 审计方法 |
5.3.6 审计结果 |
6.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研究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启示 |
6.2.1 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
6.2.2 审计关口前移 |
6.2.3 构建以政府审计为主导的跟踪审计监控体系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5)宾川县农业光伏电站项目投资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章 我国太阳能光伏电站投资现状 |
2.1 太阳能光伏发电概述 |
2.1.1 光伏发电基本原理 |
2.1.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构成 |
2.1.3 太阳能光伏发电特征 |
2.1.4 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范围 |
2.2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
2.2.1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 |
2.2.2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特征 |
2.3 我国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存在问题 |
2.3.1 投资强度大门槛较高 |
2.3.2 投资具有一定风险性 |
2.3.3 项目投资具有不可逆性 |
2.4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趋势 |
2.4.1 分布式光伏发电潜力巨大 |
2.4.2 光伏发电技术更新加快 |
2.4.3 光伏发电产业与金融创新 |
2.4.4 光伏电站投资呈现产业融合特征 |
2.4.5 光伏发电对政策依赖程度高 |
第3章 光伏电站项目投资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
3.1 自然影响因素 |
3.1.1 光照辐射 |
3.1.2 地形地貌 |
3.2 技术影响因素 |
3.2.1 设计优化 |
3.2.2 设备选型 |
3.2.3 系统效率 |
3.3 政策影响因素 |
3.3.1 电价补贴 |
3.3.2 市场交易 |
3.4 效益指标分析 |
3.4.1 现金流计算 |
3.4.2 净现值 |
3.4.3 内部收益率 |
3.4.4 投资回收期 |
3.4.5 投资收益率 |
3.4.6 净资产收益率 |
第4章 宾川县光伏电站项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 |
4.1 电站项目概况 |
4.1.1 项目简介 |
4.1.2 项目农光互补模式开发 |
4.1.3 宾川地区电力环境 |
4.2 项目投资概算 |
4.2.1 概算编制依据 |
4.2.2 概算基础资料 |
4.2.3 概算费率指标 |
4.2.4 主要经济指标 |
4.2.5 工程投资概算表 |
4.3 项目资金筹措 |
4.3.1 固定资产投资 |
4.3.2 建设期利息 |
4.3.3 流动资金 |
4.4 项目运营成本 |
4.5 项目发电收益 |
4.5.1 上网电价计算 |
4.5.2 发电量计算 |
第5章 宾川县光伏电站项目综合效益评价 |
5.1 项目财务效益 |
5.1.1 项目盈利能力 |
5.1.2 项目偿债能力 |
5.1.3 项目敏感性分析 |
5.1.4 财务效益结论 |
5.2 项目社会效益 |
5.2.1 符合能源产业发展 |
5.2.2 改善能源电力结构 |
5.2.3 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
5.3 项目环境效益 |
5.3.1 改善生态环境 |
5.3.2 促进旅游发展 |
5.3.3 地方节能减排 |
5.3.4 能源农林协调 |
第6章 结语 |
6.1 结论与局限 |
6.1.1 结论 |
6.1.2 局限 |
6.2 建议与展望 |
6.2.1 建议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6)水污染治理工程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以洱海流域污染源治理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程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 |
1. 多头管理协同性不强, 存在管理盲区 |
2. 监管法规和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
(二) 工程建设方面的问题 |
1. 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
2. 部分工程建设质量不高 |
3. 部分工程的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 |
(三) 工程运行管理方面的问题 |
1. 对工程运行重视不够, 缺乏专项运行经费 |
2. 部分设施运转率不高, 污染治理效果难以保证 |
3. 工程运行管理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还须提高 |
4. 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缺乏系统监管 |
二、水污染治理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
(一) 建设目标 |
(二) 建设思路 |
(三) 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 |
1. 提升“洱海流域保护局”的层级并赋予其更高权责 |
2. 建设州一级的洱海投资生态工程投融资平台 |
3. 设立专业化的生态环境工程管理公司 |
4. 强化环保局的监管职能, 提升监管水平 |
三、建立工程管理长效机制的相关对策 |
(一) 建立“环保硬约束”的规划机制 |
(二) 扩大融资渠道,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
(三) 对工程投资、建设以及验收进行全程科学管理 |
(四) 发展专业管理队伍, 建立专业管理服务体系 |
(五) 属地化运行管理与社会运行管理相结合 |
(六) 建立工程信息管理系统, 强化运行效果监管 |
(七) 完善网格化管理, 建立社会公众监管机制 |
(7)主体功能区视野下的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的述评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第3章 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的客观基础 |
3.1 客观基础Ⅰ: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的云南定位 |
3.2 客观基础Ⅱ:云南省的地理环境特征 |
3.3 客观基础Ⅲ: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
3.4 客观基础Ⅳ:云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
第4章 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的基本原则、主要方法与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
4.1 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的基本原则 |
4.2 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的主要方法 |
4.3 区划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
第5章 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的要素与方案 |
5.1 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的要素分析 |
5.2 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方案 |
第6章 云南省职业教育分区发展的思路 |
6.1 Ⅰ类区域:云南职业教育核心区 |
6.2 Ⅱ类区域:云南职业教育腹地区 |
6.3 Ⅲ类区域:云南职业教育扩展区 |
6.4 Ⅳ类区域:云南职业教育潜力区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专家访谈问卷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基于PSR概念框架的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对象和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路线 |
第三节 创新点与局限性 |
一、创新点 |
二、局限性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第二节 文献评析 |
第三章 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基础理论 |
第一节 水环境绩效审计概述 |
一、水环境绩效审计的内涵 |
二、水环境绩效审计的功能 |
三、水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 |
第二节 水环境绩效审计指标产生的基础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受托环境责任 |
三、经济的外部性理论 |
四、环境伦理学理论 |
第三节 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置基础理论 |
一、“压力-状态-响应”指标机理 |
二、“压力-状态-响应”指标设计特点 |
第四章 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一节 现有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
一、重资金评价,轻效果评价 |
二、基于PSR概念框架角度的单一性 |
三、指标体系的不完备 |
四、与水环境评价指标结合程度有限 |
第二节 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一、系统性和主成分性相统一原则 |
二、灵活性和稳定性相统一原则 |
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 |
四、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
第三节 基于PSR概念框架的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压力指标的构建 |
二、状态指标的构建 |
三、响应指标的构建 |
第四节 基于PSR概念框架的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一、层次分析法模型 |
二、层次分析法确定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
第五节 基于PSR概念框架的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 |
一、定性指标评价标准 |
二、定量指标评价标准 |
第五章 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第一节 基本情况介绍及资料来源 |
一、洱海治理项目基本情况 |
二、资料来源 |
第二节 大理洱海治理项目绩效审计评价 |
一、水环境法规执行效益 |
二、水环境保护资金效益 |
三、水环境治理项目效益 |
第三节 洱海水污染治理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结果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9)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区域概况 |
1.5.1 自然地理概况 |
1.5.2 社会经济概况 |
1.5.3 农业发展概况 |
2 大理州农业发展条件和特征 |
2.1 大理州农业发展条件 |
2.1.1 农业自然条件优越 |
2.1.2 农业社会条件优良 |
2.1.3 农业发展潜力大 |
2.2 大理州农业发展特征 |
2.2.1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稳定 |
2.2.2 农业技术水平逐步提升 |
2.2.3 耕地生态安全危机渐现 |
2.2.4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
2.2.5 资源环境压力大 |
3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评价 |
3.1 农业生态化的概念及内涵 |
3.1.1 农业生态化概念 |
3.1.2 农业生态化内涵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3.3 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
3.3.1 数据来源 |
3.3.2 评价方法 |
3.3.3 评价结果 |
4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结构分析 |
4.1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部门结构分析 |
4.1.1 大理州农业部门结构现状 |
4.1.2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分部门贡献率测算 |
4.1.3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部门结构特征 |
4.2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技术结构分析 |
4.2.1 大理州农业技术结构现状 |
4.2.2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分技术贡献率评估 |
4.2.3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技术结构特征 |
4.3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空间结构分析 |
4.3.1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空间结构现状 |
4.3.2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分空间贡献率分解 |
4.3.3 大理州农业生态化空间结构特征 |
5 推进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
5.1 发展思路 |
5.2 目标与方向 |
5.2.1 发展目标 |
5.2.2 发展方向 |
5.3 对策建议 |
6 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面向移动应用的洱海环保综合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 |
1.3 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意义 |
1.3.1 系统开发的必要性 |
1.3.2 系统开发的意义 |
1.4 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系统需求与架构设计 |
2.1 可行性和需求分析 |
2.1.1 可行性分析 |
2.1.2 需求分析 |
2.2 系统架构设计 |
2.2.1 整体架构 |
2.2.2 总体设计思路 |
2.2.3 系统功能设计 |
2.3 系统非功能设计 |
第三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 |
3.1 系统架构分析及设计 |
3.2 系统的软件架构体系结构 |
3.3 移动应用设备客户端软件详细设计 |
3.4 后台信息管理详细设计 |
3.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5.1 系统数据库选型与设计 |
3.5.2 系统的主要E-R图 |
3.5.3 系统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
3.5.4 系统数据库各表的字段属性 |
第四章 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 |
4.1 开发技术与工具介绍 |
4.1.1 MyEclipse开发环境 |
4.1.2 jQuery |
4.1.3 jQuery Mobile |
4.1.4 Tomcat |
4.1.5 Java语言特点 |
4.1.6 JSP技术 |
4.2 MySQL数据库 |
4.2.1 数据库选择 |
4.2.2 MYSQL数据库配置 |
4.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4.3.1 数据库连接 |
4.3.2 地图应用 |
4.3.3 动态画图 |
4.3.4 jQuery mobile样式 |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与调试 |
5.1 洱海环保综合信息系统的实现 |
5.1.1 系统主界面的设计实现 |
5.2 系统测试 |
5.2.1 导航测试 |
5.2.2 功能测试 |
5.2.3 不同智能终端设备测试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其间获得成果) |
附件 |
四、大理州生态环境监理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建”与“他建” ——当下大理地区少数民族乡村建造组织及营建模式研究[D]. 何寅嵩.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TY水库补水工程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研究[D]. 王若溪.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3]协同治理视角下的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D]. 黄莉. 云南大学, 2019(03)
- [4]跟踪审计在PPP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洱海环湖截污工程项目的案例[D]. 廖思璐.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宾川县农业光伏电站项目投资效益研究[D]. 贺凰峰. 云南大学, 2018(01)
- [6]水污染治理工程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以洱海流域污染源治理工程为例[J]. 叶桦,胡椿,杨绪东. 大理大学学报, 2017(11)
- [7]主体功能区视野下的云南省职业教育区划研究[D]. 赵枝琳.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6)
- [8]基于PSR概念框架的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郭衍玮. 云南财经大学, 2016(02)
- [9]大理州农业生态化发展研究[D]. 徐启英.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4)
- [10]面向移动应用的洱海环保综合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璐.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