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大豆连作专用肥的研究与应用

多功能大豆连作专用肥的研究与应用

一、多功能大豆重迎茬专用肥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程增颜[1](2017)在《不动杆菌P13菌株的分离及缓解黄瓜连作障碍的应用》文中提出连作障碍(Continuouscropping obstacles)是各国农业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酚酸类物质的积累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是导致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阿魏酸(FA)、对羟基苯甲酸(PHBA)是土壤中主要的酚酸类物质,也是多种植物的自毒物质。本实验从发生严重连作障碍的瓜类土壤中分离出能同时降解FA和PHBA的一株菌株,将其研制成菌剂施加到含有外源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的土壤中,研究降解菌的降解机制及该菌剂的施加对黄瓜生长、根际土壤酶活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本实验从患有严重连作障碍的瓜类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能同时降解FA和PHBA的高效降解菌,通过分子手段鉴定该菌株为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本实验中命名为P13。利用该微生物来缓解由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所导致的连作障碍,为研制降解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的混合菌剂打下基础。(2)连作七年的黄瓜土壤中比重最大的两种酚酸是FA和PHBA,根据FA和PHBA的实际比例配制混合酚酸培养基。对P13降解FA和PHBA的代谢中间产物进行HPLC分析,确定其主要代谢产物:菌株P13降解阿魏酸时,主要代谢产物为4-乙烯愈创木酚、香草酸、原儿茶酸;降解PHBA的代谢产物为原儿茶酸。优化P13菌株的降解条件,获得其最优降解条件为:磷酸二氢钾初始浓度21.59g/L、培养基pH 6.96、培养温度39.37?C,在此条件下,降解到2h时FA的降解率可达到74.29%,PHBA降解率为72.36%,3h时两种酚酸均可降解完全。该菌降解酚酸的过程中,菌体内SOD、CAT、APX等抗氧化酶活性发生变化,这为研究该菌降解酚酸的机制奠定了基础。(3)在加有一定比例阿魏酸和对羟基苯甲酸的模拟连作障碍的土壤中,施加P13菌株制成的菌剂,培育黄瓜幼苗进行生理实验。本实验将生长状况相同的黄瓜幼苗分为四组,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菌剂组(P13)、混合酚酸组(PHBA+FA)、菌剂加混合酚酸组(PHBA+FA+P13)四种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阿魏酸和对羟基苯甲酸的添加会导致黄瓜叶片中MDA、O2.-和H2O2含量增多,CAT、SOD、APX等抗氧化酶活性下降;菌剂加混合酚酸处理组(PHBA+FA+P13)与混合酚酸组(PHBA+FA)相比,MDA、O2.-和H2O2含量有所降低,相关抗氧化酶活性也有所上升,证明该菌剂的添加可以缓解阿魏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对黄瓜产生的胁迫。(4)施加不动杆菌P13于模拟连作障碍的土壤中,改善了土壤中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等土壤酶的活性,增强了土壤中有机质的代谢及有害物质的清除效率,有效的缓解了酚酸类物质对黄瓜植株带来的胁迫,有利于黄瓜的生长。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酚酸降解菌降解土壤中酚酸的机制打下基础,也为酚酸降解菌在连作障碍土壤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车升国[2](2015)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三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王玉[3](2012)在《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生理生态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解决番茄连作障碍问题,主要包括3部分:(1)选用混合放线菌剂A和B,分别采用灌根和拌土两种施入方式,比较不同施用方式对番茄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来筛选最佳施用菌和施用方式。(2)设置0g、0.5g、1.0g、1.5g、2.0g/株五个浓度处理,通过比较不同浓度处理中番茄植株的生物量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差异来筛选出番茄种植的最佳施用浓度。(3)以连作0、4、8、12年的番茄土壤为材料,将筛选出的菌剂以最佳方式施入番茄根系土壤,改良微环境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施用方式筛选试验表明,A和B种放线菌均可促进营养生长期番茄形态、生物量、根系活力的增长,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且随着生长时期的延长,菌剂效应有所降低,以营养生长期菌剂A采用灌根方式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2)施用浓度筛选试验表明,番茄植株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片PPO和根系PPO活性与菌剂浓度的增高呈倒抛物线型。营养生长期叶片PPO和根系PPO在0.5g时出现最大值,分别为82.25U/(g.min)、143.92U/(g.min),开花期叶片PPO和根系PPO在1.0g最大值分别为110.91U/(g.min)、268.32U/(g.min)。(3)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植株生理生态和土壤微环境的研究表明:a.放线菌剂可促进非连作和连作番茄植株叶面积和生物量的增长,促进根系和地上部库源的生长。10d时连作4年番茄施菌处理叶长、叶宽、茎粗分别为9.86cm、8.58cm、2.68mm,分别较未施菌处理提高7.29%,8.88%和13.08%,地下地上鲜质量比和整株干鲜质量比分别为0.21,0.068,较相应对照提高10.53%、5.58%。b.混合菌剂能提高连作番茄单株产量和单果重,促进果实早熟,增加首次采收产量,对番茄提早上市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但对果实总产量和果实品质效果不明显。c.放线菌剂可以增强番茄营养生长期和开花期的叶片和根系PPO活性,对栽培初期对于抵御低温冷害及连作障碍抑制番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d.放线菌剂可提高连作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生长期的延长逐渐升高,而Pn与之相反,均以连作4年施菌处理菌剂效应分别在营养生长期和结果期最高(10.78%、41.16%)。e.放线菌施入有助于土壤微生物促成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变,氮素分解成硝态氮,促进N、K的吸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田艺心,汪自强[4](2010)在《中国重茬大豆调控技术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重茬不仅造成大豆减产,还会影响大豆品质。综述近年来我国研究者对于重茬大豆的一些调控技术研究,并在土壤环境、栽培耕作方式、品种和种子处理、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有关研究需进一步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于广武[5](2009)在《新型肥料及其发展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型肥料是针对传统肥料而言的,其定义、作用和内涵早已为人们所认可并在不断外延深化完善中。新型肥料伴随有机、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孕育而生并茁壮成长。新型肥料主要作用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作物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调节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调节或改善作物的生长机制,提高作物的抗病虫、抗旱涝、抗早衰等抗逆性;改善肥料品质和性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改善和提高产品品质和产量;其产品完全符合有机、生态、绿色农业的质量标准要求,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新型肥料这一朝阳产业的兴起,不但前景广阔,而且对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生态、环保有着重要意义,新型肥料将使我国化肥产业迎来春天。

武向良[6](2008)在《基于知识模型的春大豆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我国大豆总产徘徊不前,进口逐年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大豆生产仍采取传统耕作方式,科技含量低,导致单产低、品质差,影响了大豆产业的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速大豆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成为振兴大豆产业的主攻方向。本研究利用专家系统和知识模型的构建原理与技术,以多年大豆科研数据和现有科研成果为依托,建立了基于知识模型的大豆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利用信息技术为大豆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专家水平的决策支持服务,使传统生产方式向半精量方向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系统中运用知识模型,使得知识模型在应用到小麦、棉花、水稻、油菜、玉米后,应用到大豆生产管理专家系统。构建了包括轮作模式确定、品种选择、产量目标、种植密度确定、水肥运筹等方面为主的播前方案设计知识模型。合理轮作模型充分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三年作为一个时间范畴,考虑当地主栽作物产量水平、成本投入、市场价格、前茬作物对后茬作物的影响等因素,利用线性规划原理,使Y=sum from i=1 to 3 Aij(j=1,2,...,m)达到最大,即单位面积3年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确定轮作作物及种植面积,构建合理的轮作模式,使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大豆重迎茬问题。品种选择模型为ZXD=(?),并当置信度ZXD=1-multiply fromf i=1 to N ((|Xiy-Xix|)/Xix)大于80%时,系统将品种选出,同时系统建立了抗旱品种数据库,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抗旱品种选择。大豆种植密度模型,通过多年的实验数据及模型分析,确定高产大豆的基础密度为34.14万株·hm-2,然后根据大豆品种株型、地力和肥料水平、栽培方式、是否灌溉等影响因子对密度进行修正,见方程MD=JCMD×ZX×NSL×ZP×GS。另外还构建了大豆适应性判断、目标产量确定、播期确定及水肥运筹等知识模型,并对相关参数进行了确定。2.建立了大豆叶面积指数、群体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和地上部分氮磷钾的吸收等动态及相互关系模型,根据目标产量确定各生育时期的目标生理指标,使其成为生产调控管理的依据。当TK=((Xy-Xs)/Xy))≥10%或TK=((Xy-Xs)/Xy)≤-10%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使生产向目标化发展。3.建立了包括大豆形态知识、大豆生理知识、合理轮作、播前准备、播种和苗期管理、分枝期管理、开花期管理、鼓粒期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以及加工储藏等整个过程专家咨询系统,采取正向推理、逆向推理等推理方式为用户提供专家咨询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可一个跨时空的农业科技平台。4.系统以Windows2003 Sever+ⅡS6.0为开发平台,以微软的大型数据库SqlServer2000为依托,采用asp.net模式开发了基于WEB的大豆生产管理专家系统,以便利的互联网为纽带,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现有科研成果,为用户提供大豆生产的科技信息服务。

刘艳鹏[7](2007)在《不同肥料类型对基质中微生物、酶和番茄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针对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中有机肥料的作用机理问题,本试验以中杂105号番茄为试材,采用无机混合基质(蛭石:珍珠岩=2:1)作为栽培基质,选用腐熟鸡粪、牛粪、羊粪、豆饼作为基质培肥料,以营养液和不施肥作为对照,较系统地研究了各处理对基质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差异和番茄生长情况的影响。试验从栽培基质中微生物数量、酶活性,番茄的生长发育、生理代谢、产量及品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主要结果如下:1.微生物是反映基质活性和营养转化能力的指标之一。本试验结果表明:与营养液处理和空白对照相比,鸡粪、牛粪、羊粪显着提高各类微生物数量,明显改善了无土栽培基质中的根际微生物区系。鸡粪处理对基质中微生物的影响作用最大,其细菌、硝化菌、氨化菌含量最高,分别是营养液处理的7.29倍,8.2倍,5.8倍;牛粪处理中放线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最高,分别是营养液处理的9.5倍,8.6倍,影响效果均达极显着差异水平。羊粪的作用次于前两者。豆饼处理的基质中真菌活性极高,极显着高于营养液处理,比营养液处理高12.7倍,细菌、放线菌的繁殖则被抑制,分别低于营养液15.29%、6.85%,不存在显着差异。施用有机肥料可以促进基质中微生物的增殖,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固定,提高养分的有效性和利用率。2.不同肥料类型对基质中酶活性影响的结果表明:与营养液处理和空白对照相比,牛粪处理可明显增强无土栽培基质中的酶活性,其碱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转化酶、脲酶、纤维素酶的活性最高,且极显着高于对照。其次是羊粪处理,再次为鸡粪处理,也都显着或极显着提高了各种酶的活性。豆饼处理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极显着高于对照。与空白对照相比,营养液处理降低了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但差异不显着。基质酶参与基质中的生化过程,与基质中营养元素的释放与贮存、腐殖质的形成以及基质的结构和物理性状都密切相关,因此基质中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基质活性和营养转化能力。3.鸡粪、牛粪、羊粪处理基质的pH值在栽培前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到后期呈上升趋势,前期下降主要原因是有机肥料在分解过程中释放出的有机酸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中和碱性的作用,后期普遍上升主要原因是番茄植株需水量大,蒸腾作用比较旺盛,灌水量增加,加剧了Ca2+、Mg2+等离子在基质中的积累。鸡粪、羊粪、豆饼三种有机肥料处理的EC值变化幅度较小,体现了有机肥养分释放缓慢而持久的特点,番茄生育期内未见盐分的过分积累,EC值小于2.5ms·cm-1,均为理想状态。4.牛粪处理的番茄在整个生育期内,株高、茎粗都表现出显着的优势,并且较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移。鸡粪、羊粪次之。营养液在番茄生长前期促进了株高、茎粗的增长。5.牛粪处理的番茄产量和生物量最高,干物质积累多,番茄果实品质最佳。其果实还原性糖含量比营养液处理高106.7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64.50%,Vc含量高17.14%,硝酸盐含量低于营养液26.37%,差异达极显着水平。糖酸比显着高于营养液处理46.88%。

由海霞[8](2007)在《设施黄瓜不同种植模式的环境效应及其化感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设施蔬菜的发展,连作障碍已成为一些地区设施蔬菜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设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农产品安全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针对不同地区和设施条件,开展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和克服途径的研究是实现设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选择设施蔬菜中栽培面积较大,且易发生连作障碍的黄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连作0 a、1 a、4 a和8 a共4种连作年限和翻青玉米—黄瓜、番茄—黄瓜、豇豆—黄瓜、豆角—黄瓜、油菜—黄瓜、翻青黑豆—黄瓜和休闲—黄瓜共7种不同前茬轮作模式对日光温室土壤环境及黄瓜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以揭示温室黄瓜连作的土壤环境效应及其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变化规律,探明土壤恶化和产生连作障碍的主导因子和连作障碍的形成机制,来明确不同前茬作物对克服连作障碍的作用机理和确定黄瓜种植的最适宜前茬作物。同时选择玉米、番茄、豇豆、豆角、油菜、黑豆、黄瓜、小麦、小白菜和南瓜10种作物开展了黄瓜化感作用的研究,从化感作用角度揭示黄瓜连作障碍产生的机理和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溶液的交互作用机理,来确定黄瓜的适宜前茬作物。试验结果表明:1、黄瓜连作使土壤呼吸强度降低,土壤细菌和真菌增加而放线菌减少,微生物总量略有上升而其种群相对结构稳定。随连作年限增加,土壤细菌呈先升后降趋势,土壤放线菌变化不显着,而土壤真菌直线显着上升。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呈显着的先升后降趋势,蔗糖酶活性对连作年限反应不显着,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连作效应显着而呈先降后升趋势。土壤全N、全P、有效P、速效K和有机质含量及土壤有效态Fe、Zn和Cu含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明显积累,有效Mn无显着变化,但出现了以P素积累最为突出、有机质和N素积累次之,而速效K积累最小的养分积累不平衡现象,且连作土壤的电导率和盐离子浓度提高而土壤pH值降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趋于酸化和盐渍化。同时,黄瓜连作对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片保护酶活性、株高、叶数、根数及植株干物质等生理和农艺性状均有抑制作用,连作黄瓜的产量降低,果实品质变劣。4 a以上连作年限土壤的真菌数量显着增加而土壤呼吸显着降低,土壤养分失衡更趋明显,土壤电导率值过高而超过了黄瓜生长的临界值,加之土壤有效锰含量有降低趋势,土壤生物学环境恶化,黄瓜生理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下降,连作障碍现象发生,不宜再连作黄瓜。2、翻青玉米—黄瓜、番茄—黄瓜、豇豆—黄瓜、豆角—黄瓜、油菜—黄瓜、翻青黑豆—黄瓜6种不同作物轮作模式与前茬休闲相比,其土壤微生物类群总数、土壤细菌数、土壤呼吸强度和土壤p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N、P、K,有效态Mn、Zn和Cu的含量及土壤电导率均降低,而土壤真菌、放线菌和土壤有效Fe有增有减。6种前茬作物中,玉米和豇豆能明显降低土壤真菌数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土壤电导率,显着增加土壤放线菌数量而对土壤有效钾、有机质及有效锰含量的作用不明显,且能增加土壤pH值和明显提高黄瓜单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叶片保护酶活性,黄瓜植株农艺性状协调而黄瓜产量高,果实品质优,是黄瓜最适宜的轮作作物;其次休闲和豆角也可以作为黄瓜前茬,而番茄和油菜能增加土壤真菌数量而抑制土壤放线菌和土壤有效Mn、Zn和Cu的积累,且显着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黑豆和番茄能明显降低黄瓜光合速率和叶片保护酶活性,植株农艺性状不好,产量不高,果实品质变劣,所以番茄最不宜作为黄瓜前茬作物,其次为黑豆和油菜。3、黄瓜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自毒作用随着黄瓜幼苗培养茬次的增加而增强,且主要通过降低培养介质pH值和硝态氮含量,提高电导率和盐离子浓度来抑制黄瓜幼苗根系生长;连续培养黄瓜幼苗3茬以上的培养介质即出现连作障碍而不适宜继续培养黄瓜。4、各作物幼苗的培养均显着提高培养介质pH值,但南瓜、豆角、黑豆、黄瓜和小麦幼苗显着提高培养溶液电导率,黑豆、黄瓜、豇豆、油菜、豆角和玉米的根系分泌物降低培养溶液硝态氮含量而番茄、南瓜和小麦增加培养溶液硝态氮含量。同时,各作物根系分泌物中培养黄瓜幼苗后,溶液的电导率和盐离子浓度均提高,番茄、南瓜、黄瓜的根系分泌物溶液pH值降低,豆角、小麦、番茄和黑豆的根系分泌物溶液的硝态氮含量增加。除玉米根系分泌物溶液外,其余作物根系分泌物溶液均抑制黄瓜种子胚根和胚芽生长;玉米、油菜、小白菜和黄瓜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幼苗苗高和茎粗有促进作用。黑豆、豆角、玉米和豇豆的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幼苗农艺性状无明显不良影响,油菜和番茄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幼苗农艺性状均有抑制。加之黑豆、玉米、豆角和豇豆的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幼苗干物质有较强的化感综合促进作用,油菜、南瓜和小麦根系分泌物溶液显着促进黄瓜根、叶干重而抑制茎干重,而对全株干重的作用不显着;黄瓜和番茄根系分泌溶液对黄瓜幼苗干物质为综合化感抑制作用。所以,玉米是克服黄瓜连作障碍而进行轮作换茬的最佳前茬作物,其次为豇豆,再者为豆角、小麦和小白菜,而番茄最不宜作为黄瓜前茬作物,其次黑豆、油菜、南瓜和黄瓜也不宜作为黄瓜前茬。

李道顺[9](2006)在《重迎茬大豆栽培的减产原因及保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针对哈尔滨市呼兰区重迎茬大豆生产中栽培面积大、主要病虫害发生严重、大幅影响产量和品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通过5年反复试验、探索,研究、总结出控制重迎茬减产的主要技术对策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应用种衣剂和其他缓解剂防治根部病虫害、耕松施肥改善土壤环境、加强田间管理等8条具体保产措施。应用本技术可有效控制大豆病虫危害,基本实现迎茬栽培大豆接近正茬产量、不减产,重茬栽培大豆比过去减产幅度降低10%,从而促进大豆产区的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于广武,何长兴,齐长明,陶国臣,姚恒俊,尹浩[10](2006)在《肥料施用中的问题及平衡施肥》文中提出肥料包括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和生物肥料。传统农业主要靠有机肥料增加作物产量,现代农业主要靠无机肥料提高作物产量,生物肥料以无机、有机肥料为基质间接提高作物产量。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缓释控释肥料是当今世界肥料发展的总趋势。目前肥料施用中主要存在六大问题:肥料施用的盲目、随机性;重用地轻养地、重化肥轻农肥和生物肥;施肥与绿色产品、化肥与农药关系认识不清; 投入不足、肥料利用率低,肥效差,新型肥料研究进展缓慢,施肥方法不当;由于过份依赖二铵和高磷复合肥,致使肥料品种结构不合理,土壤养分失衡。

二、多功能大豆重迎茬专用肥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功能大豆重迎茬专用肥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不动杆菌P13菌株的分离及缓解黄瓜连作障碍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黄瓜连作障碍
        1.1.1 黄瓜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1.1.1.1 生物因子
        1.1.1.2 土壤养分不均衡
        1.1.1.3 土壤盐渍化
        1.1.1.4 化感作用
        1.1.2 黄瓜连作障碍解决的方法
        1.1.2.1 无土栽培
        1.1.2.2 选育良种与嫁接技术
        1.1.2.3 土壤消毒灭菌
        1.1.2.4 合理轮作、间套
        1.1.2.5 合理施肥
        1.1.2.6 施加土壤菌肥
    1.2 植物化感作用的来源
    1.3 土壤连作障碍中酚酸研究现状
    1.4 酚酸降解菌的研究进展
    1.5 本实验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5.1 实验内容
        1.5.2 实验目的
        1.5.3 实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土壤样品
        2.1.3 培养基
        2.1.3.1 LB培养基
        2.1.3.2 初筛选择性培养基
        2.1.3.3 复筛选择性培养基
        2.1.3.4 混合酚酸选择性培养基
        2.1.3.5 葡萄糖培养基
        2.1.3.6 Hoagland营养液
        2.1.4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高效降解菌的筛选
        2.2.1.1 降解菌的初筛、分离、纯化
        2.2.1.2 降解菌的复筛
        2.2.2 细菌的DNA提取和分子鉴定
        2.2.2.1 细菌DNA提取
        2.2.2.2 菌株16SrDNA的PCR扩增
        2.2.2.3 16Sr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2.2.3 选择性培养基的确定
        2.2.4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发酵液中代谢产物种类及含量
        2.2.4.1 样品处理
        2.2.4.2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2.2.5 P13生长条件的优化
        2.2.5.1 单因素试验
        2.2.5.2 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
        2.2.6 菌体抗氧化酶的提取
        2.2.6.1 P13菌体培养
        2.2.6.2 降解菌抗氧化酶的提取
        2.2.7 黄瓜的培育
        2.2.8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2.2.9 O_2·~-含量测定
        2.2.10 H_2O_2含量测定
        2.2.11 黄瓜叶片抗氧化酶的提取
        2.2.12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2.2.1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2.14 AsA和GSH含量的测定
        2.2.15 RNA的提取
        2.2.16 黄瓜抗氧化酶基因转录水平荧光定量PCR的测定
        2.2.17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2.17.1 碱性磷酸酶含量测定
        2.2.17.2 蔗糖酶含量测定
        2.2.17.3 脲酶含量测定
        2.2.17.4 过氧化氢酶含量测定
        2.2.18 根际土壤中酚酸含量的测定
        2.2.19 实验数据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菌株筛选
        3.1.1 初筛
        3.1.2 复筛
    3.2 细菌DNA的提取及16SrDNA扩增
        3.2.1 细菌DNA提取
        3.2.2 16SrDNA扩增
    3.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4 HPLC检测P13代谢产物
    3.5 单因素条件优化
    3.6 响应面分析试验
    3.7 P13菌体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3.8 P13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3.8.1 四种处理下黄瓜植株生长情况
        3.8.2 四种处理下黄瓜叶片中MDA、O_2·~-及H_2O_2的含量变化
        3.8.3 四种处理下黄瓜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3.8.4 四种处理下黄瓜叶片中AsA、GSH含量变化
        3.8.5 荧光定量PCR测定四种处理下抗氧化酶基因的转录水平
        3.8.6 四种处理下黄瓜根际土土壤酶活性变化
        3.8.7 四种处理下黄瓜根际土中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的含量变化
4 讨论
    4.1 不动杆菌P13缓解黄瓜连作的研究
        4.1.1 不动杆菌P13降解FA和PHBA的代谢产物
        4.1.2 不动杆菌P13对黄瓜生长情况的影响
        4.1.3 不动杆菌P13对MDA、O_2·~-和H_2O_2含量的影响
        4.1.4 不动杆菌P13对抗氧化酶的影响
        4.1.5 不动杆菌P13对AsA和GSH的影响
        4.1.6 不动杆菌P13对黄瓜根际土壤酶的影响
    4.2 菌肥的应用前景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状况
        1.2.1 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2.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研究进展
        1.3.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因素
        1.3.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3.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养分元素配伍与效应
        1.3.4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增效技术研究
        1.3.5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的增产效果与环境效应
        1.3.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工业化实现
        1.3.7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技术发展趋势
    1.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3.1 研究方法
        2.3.2 参数获取与数据来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3.1 引言
    3.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与方法
        3.2.1 配方依据
        3.2.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
    3.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施肥量模型参数的确定
        3.3.1 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
        3.3.2 环境养分输入量
        3.3.3 肥料养分损失率
        3.3.4 矫正参数的确定
    3.4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3.4.1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原则与方法
        3.4.2 区域农田作物施肥配方区划的确定
        3.4.3 区域农田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确定
    3.5 模型评价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1 引言
    4.2 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4.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4.1 区域小麦施肥量确定
        4.4.2 区域小麦施肥量验证
        4.4.3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4.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1 引言
    5.2 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5.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5.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4.1 区域玉米施肥量确定
        5.4.2 区域玉米施肥量验证
        5.4.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5.4.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1 引言
    6.2 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6.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6.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4.1 区域水稻施肥量确定
        6.4.2 区域水稻施肥量验证
        6.4.3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6.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1 引言
    7.2 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7.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7.4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4.1 区域马铃薯施肥量确定
        7.4.2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7.4.3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1 引言
    8.2 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8.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8.4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4.1 区域油菜施肥量确定
        8.4.2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8.4.3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8.5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1 引言
    9.2 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9.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9.4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4.1 区域棉花施肥量确定
        9.4.2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9.4.3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9.5 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1 引言
    10.2 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0.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0.4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4.1 区域花生施肥量确定
        10.4.2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0.4.3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0.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1 引言
    11.2 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1.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1.4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4.1 区域大豆施肥量确定
        11.4.2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1.4.3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1.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1.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2.1.2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5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6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7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8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9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来源
    附录2 作物统计数据
    附录3 长期施肥试验基本概况
    附录4 土壤养分统计分析
    附录5 小麦、玉米、水稻各地区肥料施用量
    附录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附录7 农业部小麦、玉米、水稻施肥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3)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生理生态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连作障碍的概念
    1.2 连作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连作障碍发生的原因
        1.3.1 土壤理化性质变劣
        1.3.2 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1.3.3 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改变
        1.3.4 土传病虫害
    1.4 化感物质作用机理
        1.4.1 生物膜功能的破坏
        1.4.2 对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1.4.3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4.4 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1.5 自毒作用
        1.5.1 自毒作用的概念
        1.5.2 自毒作用与番茄连作障碍
        1.5.3 自毒作用与土壤微生物
    1.6 连作障碍的克服
        1.6.1 合理的种植制度
        1.6.2 嫁接与客土
        1.6.3 生物防治
    1.7 放线菌概况
    1.8 放线菌的促生作用
    1.9 研究目的和意义
        1.9.1 研究目的
        1.9.2 研究意义
    1.10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与试验材料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材料与供试菌种
    2.2 试验设计
        2.2.1 放线菌不同施用方式的筛选
        2.2.2 放线菌不同浓度的筛选
        2.2.3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生理指标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2.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3.1 形态指标、生理指标
        2.3.2 土壤微环境指标的测定
    2.4 番茄产量的测定
第三章 放线菌施入方式的筛选
    3.1 试验处理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施用方式对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3.3.2 不同施用方式对地上与地下部鲜质量及整株鲜鲜质量的影响
        3.3.3 不同施菌方式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4 不同施菌方式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3.4 讨论与结论
        3.4.1 讨论
        3.4.2 结果
第四章 放线菌剂施用浓度的筛选
    4.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菌剂用量对番茄茎粗的影响
        4.2.2 不同菌剂用量对番茄株高的影响
        4.2.3 不同菌剂用量对营养生长期番茄植株干鲜质量比根长-株高比的影响
        4.2.4 不同菌剂用量对番茄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4.2.5 不同菌剂用量对叶片和根系 PPO 活性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讨论
        4.3.2 结果
第五章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生理生态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5.1. 试验设计
    5.2. 试验数据分析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放线菌剂对叶长、叶宽、株高、茎粗的影响
        5.3.2 放线菌剂对营养生长期植株根冠比和干鲜重比的影响
        5.3.3 放线菌剂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3.4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影响
        5.3.5 放线菌剂对叶片 PPO 和根系 PPO 的影响
        5.3.6 放线菌剂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5.3.7 放线菌剂对产量的影响
        5.3.8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土壤微生物含量的影响
        5.3.9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4 讨论
    5.5 结果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6.2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光合性能的影响
    6.3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 PPO 活性的影响
    6.4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土壤微生物含量的影响
    6.5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产量的影响
    6.6 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中国重茬大豆调控技术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控土壤环境, 形成适宜重茬大豆正常生长的土壤条件
2 采取适宜的栽培耕作方式, 尽可能减少重茬大豆产量损失
3 选用抗逆性品种, 采用种子处理技术
4 防治大豆病虫害, 提高重茬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5 加强重茬大豆田间管理, 为大豆生长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6 展望

(6)基于知识模型的春大豆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进展
    1.2 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农业专家系统的发展方向
        1.3.1 以“3S”技术为核心的精准农作专家系统
        1.3.2 虚拟作物专家系统
        1.3.3 数据挖掘农业专家系统
        1.3.4 基于知识模型专家系统
    1.4 本研究选题依据及意义
        1.4.1 大豆生产现状
        1.4.2 大豆专家系统研究现状
        1.4.3 选题依据
        1.4.4 研究意义
第一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2 资料来源
        1.2.1 田间试验
        1.2.2 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
    1.3 研究方法
        1.3.1 数据存储
        1.3.2 知识模型建立
        1.3.3 知识库建立
        1.3.4 决策支持过程
        1.3.5 系统开发流程
        1.3.6 系统测试与检验
第二章 春大豆栽培技术方案知识模型
    2.1 种植制度与品种选择
        2.1.1 适应性确定
        2.1.2 品种选择
        2.1.3 轮作模式的确定
        2.1.4 模型检验
    2.2 决策目标与群体结构
        2.2.1 产量目标
        2.2.2 品质目标
        2.2.3 播种密度
        2.2.4 播种量确定
        2.2.5 模型验证
    2.3 肥料和水分运筹
        2.3.1 氮肥运筹
        2.3.2 磷肥运筹
        2.3.3 钾肥运筹
        2.3.4 水分运筹
        2.3.5 模型验证
    2.4 小结
第三章 春大豆生理动态指标知识模型
    3.1 叶面积指数动态
    3.2 群体光合速率动态
    3.3 干物质积累动态
        3.3.1 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
        3.3.2 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动态
    3.4 N、P、K肥的吸收、分配与转移动态
        3.4.1 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磷、钾积累量的关系
        3.4.2 大豆植株氮、磷、钾积累量间的相互关系
    3.5 小结
第四章 春大豆栽培管理专家咨询系统
    4.1 专家咨询系统结构与构建
        4.1.1 知识获取
        4.1.2 知识获取的过程
        4.1.3 知识表示
        4.1.4 推理机设计
    4.2 咨询系统功能模块
        4.2.1 大豆形态知识咨询
        4.2.2 大豆生理知识咨询
        4.2.3 种植制度确定
        4.2.4 播前准备
        4.2.5 播种和苗期管理
        4.2.6 花荚期管理
        4.2.7 鼓粒期管理
        4.2.8 病虫害防治
        4.2.9 适时收获
        4.2.10 加工储藏
    4.3 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构架与设计实现
    5.1 系统结构
        5.1.1 数据库
        5.1.2 知识模型
        5.1.3 知识库
        5.1.4 推理机
        5.1.5 人机接口
    5.2 系统功能
        5.2.1 播前技术方案决策
        5.2.2 动态生理指标确定
        5.2.3 专家知识咨询
        5.2.4 系统维护
    5.3 系统设计与实现
        5.3.1 系统开发环境与工具
        5.3.2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5.3.3 程序设计与功能实现
        5.3.4 系统测试
    5.4 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农业专家系统
        6.1.2 作物管理知识模型
    6.2 结论
        6.2.1 在专家系统的构建中运用了知识模型
        6.2.2 建立了大豆合理轮作知识模型
        6.2.3 建立了品种选择模型
        6.2.4 建立了大豆种植密度模型
        6.2.5 建立大豆指标调控体系
        6.2.6 建立大豆专家咨询系统
        6.2.7 建立了基于WEB的大豆生产管理专家系统
    6.3 今后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不同肥料类型对基质中微生物、酶和番茄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有机肥料的研究现状
        1.1.1 有机肥料的种类
        1.1.2 有机肥料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1.1.3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的产生
        1.1.4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的特点
        1.1.5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专用肥的研制
    1.2 无土栽培基质生物性的研究现状
        1.2.1 根际与 PGPR
        1.2.2 基质中的微生物与酶的种类与功能
    1.3 微生物和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现状
        1.3.1 基质中的微生物和酶与作物的联系
        1.3.2 有机肥料对微生物和酶的影响
    1.4 问题与展望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试验设施
        2.1.2 供试肥料
        2.1.2.1 供试有机肥
        2.1.2.2 供试无机肥
        2.1.3 供试基质
        2.1.4 供试番茄品种
    2.2 试验设计
        2.2.1 肥料配比
        2.2.2 试验时期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基质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2.3.2 栽培基质和肥料理化性质的测定
        2.3.3 番茄形态、生理、产量和品质指标的测定
        2.3.4 基质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测定
        2.3.4.1 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采用稀释平板测数法
        2.3.4.2 硝化菌、氨化菌、纤维素分解菌用最大或然数(MPN)计数法
        2.3.5 基质中酶活性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栽培基质的理化性质
    3.2 有机肥各种营养元素的分析
    3.3 不同肥料类型对基质中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影响
        3.3.1 不同肥料类型对基质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的影响
        3.3.2 不同肥料类型对基质中硝化菌、氨化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的影响
        3.3.3 有机肥与基质中的微生物种群和数量比较
    3.4 不同肥料类型对基质中酶活性的影响
        3.4.1 不同肥料类型对基质中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4.2 不同肥料类型对基质中转化酶、脲酶、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3.5 不同肥料类型对基质中 pH、EC 动态变化的影响
        3.5.1 不同肥料类型对基质 pH 值的影响
        3.5.2 不同肥料类型对基质 EC 值的影响
    3.6 不同肥料类型对番茄生长生育的影响
        3.6.1 不同肥料类型对番茄生育期的影响
        3.6.2 不同肥料类型对番茄株高动态生长的影响
        3.6.3 不同肥料类型对番茄茎粗动态生长的影响
        3.6.4 不同肥料类型对番茄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6.5 不同肥料类型对番茄光合生理的影响
        3.6.6 不同肥料类型对番茄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3.6.7 不同肥料类型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有机肥料与无土栽培基质中的微生物和酶
    4.2 有机肥料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4.3 有机肥料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不同肥料类型对基质中微生物的影响
    5.2 不同肥料类型对基质中酶的影响
    5.3 有机肥料的性质及对基质的理化性质的影响
    5.4 不同肥料类型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5.5 不同肥料类型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设施黄瓜不同种植模式的环境效应及其化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发展设施农业的意义
        1.1.1 设施农业的类型
        1.1.2 设施农业的效应分析
        1.1.3 小结
    1.2 设施农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1.2.1 国外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1.2.2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1.2.3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1.3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1.3.1 连作和连作障碍
        1.3.2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1.3.3 防治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措施
        1.3.4 研究展望
    1.4 设施蔬菜栽培进行轮作的意义和合理轮作的原则
        1.4.1 基本概念的阐述
        1.4.2 作物轮作在设施蔬菜栽培中的意义
        1.4.3 不同类型作物的茬口特性及其在轮作中的应用
        1.4.4 合理轮作应遵循的原则
    1.5 植物化感作用与设施蔬菜连作障
        1.5.1 植物化感物质的种类和释放方式
        1.5.2 植物化感物质的作用机理
        1.5.3 植物化感作用与设施蔬菜连作障碍
        1.5.4 小结
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和预期目标
    2.1 研究的目的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2.1 不同连作年限对日光温室土壤环境及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2.2 前茬作物对日光温室土壤环境及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2.3 黄瓜的自毒作用研究
        2.2.4 不同作物与黄瓜的化感作用研究
    2.3 技术路线
    2.4 预期目标
第三章 连作年限对日光温室土壤环境及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与试验处理
        3.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黄瓜连作对日光温室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2.2 黄瓜连作对日光温室土壤常量养分性状的影响
        3.2.3 黄瓜连作对日光温室土壤微量养分性状的影响
        3.2.4 不同连作年限对黄瓜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
        3.2.5 不同连作年限对黄瓜植株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3.2.6 不同连作年限对黄瓜果实品质性状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结论
        3.3.2 讨论
第四章 前茬作物对日光温室土壤环境及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与试验处理
        4.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前茬作物对温室黄瓜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2.2.不同前茬作物对温室黄瓜盛瓜期土壤常量养分性状的影响
        4.2.3 不同前茬作物对温室黄瓜盛瓜期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前茬作物对温室黄瓜盛瓜期土壤电导率和pH 值的影响
        4.2.5 不同前茬作物对黄瓜盛瓜期土壤微量养分性状的影响
        4.2.6 不同前茬作物对黄瓜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
        4.2.7 不同前茬作物对拉秧收获期黄瓜植株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4.2.8 不同前茬作物对黄瓜盛瓜期果实品质性状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结论
        4.3.2 讨论
第五章 黄瓜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自毒作用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处理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黄瓜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种子萌发的自毒作用
        5.2.2 黄瓜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幼苗生长的自毒作用
        5.2.3 黄瓜根系分泌物溶液自毒作用机理的溶液特性因素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5.3.1 结论
        5.3.2 讨论
第六章 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的化感作用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6.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6.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
        6.2.2 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幼苗农艺性状的化感作用
        6.2.3 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溶液对黄瓜幼苗干物质的化感作用
        6.2.4 不同作物对培养溶液化学性质的影响
        6.2.5 黄瓜幼苗对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溶液化学性质的影响
    6.3 结论与讨论
        6.3.1 结论
        6.3.2 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多功能大豆重迎茬专用肥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动杆菌P13菌株的分离及缓解黄瓜连作障碍的应用[D]. 程增颜. 山东农业大学, 2017(12)
  • [2]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3]放线菌剂对连作番茄生理生态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D]. 王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5)
  • [4]中国重茬大豆调控技术研究现状[J]. 田艺心,汪自强. 大豆科学, 2010(02)
  • [5]新型肥料及其发展前景[A]. 于广武. 第八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 2009
  • [6]基于知识模型的春大豆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研究[D]. 武向良.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12)
  • [7]不同肥料类型对基质中微生物、酶和番茄生长的影响[D]. 刘艳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05)
  • [8]设施黄瓜不同种植模式的环境效应及其化感作用研究[D]. 由海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9]重迎茬大豆栽培的减产原因及保产技术研究[A]. 李道顺.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2006
  • [10]肥料施用中的问题及平衡施肥[A]. 于广武,何长兴,齐长明,陶国臣,姚恒俊,尹浩. 全国第11届磷复(混)肥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资料集, 2006

标签:;  ;  ;  ;  ;  

多功能大豆连作专用肥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