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亚当·斯密对资本用途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隋筱童[1](2020)在《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研究及新时代启示》文中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基于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城乡对立的矛盾,批判和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城乡平等"论与亚当·斯密"自然顺序"论中的相关思想,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论述了城乡关系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并随所有制变化而演进这一规律,论证了推动工农业的融合发展,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可以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而实现城乡融合。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指导下,针对新时代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矛盾,应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任文静[2](2020)在《儒商精神的现代困境及其克服 ——以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为参照》文中指出
宋小宁[3](2020)在《《资本论》中政府经济职能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国家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府则是代表履行其意志和对社会进行各方面管理的机关,具有制定法律和经济政策、稳定市场秩序等职能,对维护经济基础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核心,所以对政府经济职能的研究意义深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之相对应,政府经济职能也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变迁,客观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要以《资本论》为指导思想,对深刻理解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以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存在的“干预过多、干预不当”等问题,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理论与实际结合法、跨学科研究法和整体性研究法,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政府经济职能思想进行了具体梳理,分析了马克思政府经济职能思想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理论渊源主要有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以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政府经济职能思想;实践基础主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工厂进行社会调研。重点分析了《资本论》三大卷中各卷所蕴含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主要按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生产总过程的逻辑结构具体梳理,政府作为国家的重要构成机构,在经济领域必然要履行一系列职能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其内在机理是由资本运行规律到政府经济职能,核心内容是政府从生产、交换、分配环节维护资本的正常运行。文章最后阐述了《资本论》对新时代完善政府经济职能的现实意义。从理论上看,主要阐述这一思想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政府经济职能的论述,并且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从实践上看,对我国完善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经济职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廖衡[4](2019)在《“天堂府”与“黄金乡” ——菲尔丁、斯特恩、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小说中的田园书写》文中研究说明英国十八世纪四位小说大师——亨利·菲尔丁、劳伦斯·斯特恩、奥利弗·哥尔德斯密及托比亚斯·斯摩莱特——不约而同地在小说这一新兴的文体中传承并革新了西方田园书写,再现十八世纪英国全速挺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宫廷及乡村的突出矛盾及问题,并通过推进古老的“田园伦理”及本土化的“田园风景”,参与了彼时英国的伦理、美学及民族身份建构。他们将不列颠乡村庄园“天堂府”与农舍良田“黄金乡”塑造成一处现代化洪流中的退隐之地,将其赋值成一处汇聚田园伦理、不列颠民族身份与如画美学趣味的“安乐之所”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审视了不列颠乡村在圈地运动、农业革命及民族融合中突出的社会问题、阶级或民族矛盾,谱写了一曲理想与现实、爱与恨、希望与忧患交织缠绕的“天堂府”与“黄金乡”之歌。论文在整合西方田园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当代英国生态批评家吉福德关于田园书写“退隐与回归的田园过程”之理论构架,融合当代文学伦理批评、风景研究及新历史主义等视角对菲尔丁的《约瑟夫·安德鲁斯的经历》(1742)、《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1749)及《阿米莉亚》(1751)、斯特恩的《项狄传》(1759-67)、哥尔德斯密的《威克菲尔德的牧师》(1766)与斯摩莱特的《汉弗莱·克林克历险记》(1771)中田园书写的诗学渊源、历史语境、结构模式与社会功能进行研究,探究四位作家如何在小说中传承与革新西方田园书写传统,建构田园退隐之地并回归十八世纪英国的现代化语境,参与彼时英国的伦理、美学及民族身份建构。论文的第一章研究四位小说家田园书写的诗学渊源。四位小说大师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田园诗歌中“黄金时代”与“阿卡狄亚”的文学记忆,传承了英国本土田园诗学的多样风格(尤其是乡村庄园诗作、地貌诗歌及反田园诗),也受到了蒲柏及约翰逊为代表的英国田园批评文本的影响,不仅传承田园理想,也关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现实。论文的第二章探讨了四位小说家田园书写的历史语境。十八世纪英国议会圈地运动全面展开,乡村劳动力大幅度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与面积激增,滋生了各种城市问题;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化的地主乡绅与农民阶层的矛盾;正当这些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改造不列颠乡野之时,一场以诗歌、绘画、园艺及徒步旅行为媒介的“如画美学运动”醉心于“发现”未被现代化洪流染指的不列颠本土田园风景。四位小说家的人生轨迹及“恋乡情结”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他们小说中复杂厚重的田园书写既是对其所处的历史语境的一种文学回应,也参与了英国现代社会的伦理、美学与民族身份塑形。论文的第三、四、五、六四个章节分析了四位小说家田园书写所共有的结构模式——“退隐与回归的田园过程”。第三章分析了菲尔丁、斯特恩、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小说的“田园退隐”叙事模式——小说的宏观叙事及插入叙事都沿袭了田园传统的退隐叙事模式,使小说大体呈现出主要人物从伦敦或巴斯退隐不列颠乡村“天堂府”与“黄金乡”的叙事脉络;第四、五、六章分析了小说如何回归十八世纪英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语境”,再现与反思现代化进程并参与英国现代伦理、美学与民族身份建构。同时,论文的第四、五、六章也集中探讨了四位小说家田园书写的社会功能。第四章结合当代文学伦理批评阐明了四位小说家如何应对现代社会的伦理困境,在小说中革新“田园伦理”,参与十八世纪英国的伦理建构。他们在小说中继承了田园诗学对宫廷与城市的批评态度,不同程度地描述了城市化进程所滋生的环境、犯罪及道德问题,反思了商业社会的“经济人”现象与“现金联结”、揭露了十八世纪英国议会、政党或者军队中的腐败现象。同时,他们在小说中不约而同地发扬了英国田园书写中歌颂乡村农人的传统,将乡绅或者农民建构为与十八世纪商业文化中“经济人”相抗衡的美德群体,并塑造了以情感为纽带的“田园家庭”及以地缘和心缘维系的“田园美德共同体”。第五章借助当代风景研究视域探究了四位小说家如何在小说中推进西方英国田园诗学中的“田园风景”,参与发现与提升不列颠本土风景的如画美学运动。小说家们致力于呈现并歌颂不列颠本土化的田园风景,将“天堂府”与“黄金乡”置于英格兰、苏格兰或威尔士的乡村腹地,描写或勾勒出其显着的地理水文;小说中描绘了象征不列颠民族身份、承载民族记忆的乡土植被,尤其是橡树或树篱风景;“天堂府”多是彰显不列颠身份与历史、“与最上乘的希腊式建筑媲美”的哥特、凯尔特式或中世纪建筑与废墟。同时,他们将英格兰、苏格兰或威尔士乡村呈现为一道“参差多态”的如画美学风景。第六章以新历史主义“厚描”的方法,从小说文本的“细小片段”及乡村边缘人物入手,探究了四位小说家如何发扬田园书写的现实批判精神与小说的写实主义,将田园理想置于日益资本主义化的现代不列颠乡村现实之中,不同程度地反思议会圈地运动、农业改革及民族融合等历史进程中突出的社会问题、乡村阶级或民族矛盾。菲尔丁、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在小说中通过塑造英格兰乡村飞扬跋扈的“猎物保护人”、被狩猎法边缘化却扞卫习惯权利的贫农及监守自盗的“猎场看守人”,再现了乡村土地私有化进程中土地阶层与小农及贫农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质疑了《1671年狩猎法》及《1723年黑面法令》所确保的土地阶层的“狩猎霸权”;菲尔丁、斯特恩、斯摩莱特通过不同程度地再现农业革命中的小农及农工的艰苦生活,反思了这一进程中乡村的人口流失、贫富分化及济贫等社会问题;斯摩莱特还在小说中再现了《1707年联合法案》光环遮蔽下、悬而未决的苏格兰乡村中的民族压迫及对抗。论文的结论指出:菲尔丁、斯特恩、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笔下的田园书写绝非逃避遁世,他们既传承了古老的西方田园理想,也发扬了西方田园书写的现实批判精神与小说的写实主义,不同程度地审视了不列颠城市、宫廷及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突出的社会问题及阶级或民族矛盾,谱写了一曲理想与现实、爱与恨、希望与忧虑交织缠绕的“天堂府”与“黄金乡”之歌。他们笔下的“天堂府”与“黄金乡”不仅是一处田园理想中的乡村退隐之地、一处汇聚田园伦理、不列颠民族身份与如画美学趣味的“安乐之所”,也是不列颠社会转型时期矛盾重重的真实乡村之再现。四位作家在小说这一十八世纪新兴的文体中融入了田园书写,开拓了田园书写的新疆域,增强了田园书写的内部张力,也拓展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他们田园书写中丰富的“英国经验”对我国当下的现代化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王启慧[5](2018)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 ——基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视域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显着增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是否具有时代价值饱受争议。本文基于大量马克思经典着作以文献研究法、重点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双重视域探索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梳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过程,研究其致力解决的时代问题;其次,从哲学视域先对“价值”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方法论进行梳理,理清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过程及根本目的;再次,从政治经济学视域对劳动价值论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揭示,说明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价值;最后,对劳动价值论的争议及批判进行回应,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当代发展。本文认为:第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旨在从根本层面批判由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颠倒的价值形式及其带来的物化社会关系。商品交换的表象掩盖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真相,是造成彼时商品经济时代和此时市场经济时代社会问题的根源。第二,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商品中抽象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特点,证明出唯有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一般商品分析中得出的科学结论能够适用于一切商品经济社会。第三,应对劳动价值论的“劳动”和“价值”内涵进行时代拓展,应将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部分劳动纳入创造价值的劳动范畴,同时从国际的经济关系视角来研究市场经济蕴含的国际贸易的实质。第四,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践运用中,要在尊重、保护劳动的基础上,既鼓励创新发展,又强调分配公平,使全社会在劳动创收中共享发展成果。总之,“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依然是印证当代经济发展的真理,应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指导,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龚长宇,龚浩宇[6](2018)在《论亚当·斯密伦理思想的逻辑进路》文中研究表明亚当·斯密作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其伦理学和政治经济学研究都是在为求解当时英国乃至欧洲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之可能的时代课题而努力。基于利己与同情的人类本性,发展并完善了合情利己主义情感论,以此为人性基础,提出了富国裕民的价值目标和常规性规则限制的道德规约,建构起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为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秩序提供了价值合理性论证。
王艳玲[7](2017)在《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宏观经济效应、风险及其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地方政府债务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加大公共产品供给、改善代际公平、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都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随着地方政府债务快速增长,也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甚至引发债务风险,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008年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央政府提出4万亿投资计划,“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1。同时特批中央代理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在2009-2011年3年间累计发行债券6000亿元,导致地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扩大。2009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数量达到3800余家,政府背景的基础设施新增贷款余额达5万亿元,占中长期新增贷款余额的50%。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中央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清理整治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打开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通道,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2010年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四部门联合部署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进行全面清理的工作。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允许省级政府在中央规定的额度内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列为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一,提出了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的新思路。本文结合国内外经济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实际问题,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两个方面深入研究地方政府债务的宏观经济效应,从偿债风险角度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对各省份债务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促进地方政府债务发展,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的政策建议。全文共由六章构成:第一章是导论。主要阐述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对论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和范畴界定,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的原因、政府债务的经济增长效应和通货膨胀效应、债务风险等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进行简要评述,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指出可能的创新和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二章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回顾政府债务经济效应理论的演进过程,然后选择有效需求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等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作为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通货膨胀效应以及债务风险的研究基础。第三章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与现状描述。首先,梳理政府债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总结不同时期政府债务的特点和变化过程;其次,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从债务余额、借款主体、支出结构等多个方面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描述和分析,以便概括、提炼其内在特征和规律,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识;最后,深入剖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研究其经济效应和债务风险提供客观依据和重要参考。第四章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经济效应实证研究。主要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两个方面考察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效应,按照先进行机理分析,再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思路展开研究。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增长效应,通过构建PVAR(2)模型重新审视政府债务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通货膨胀效应,利用2004-2013年我国2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相关面板模型考察政府债务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实证研究结论进行分析。第五章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证研究。首先阐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传导机制,说明如果发生债务风险,不但会对本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可能传导到财政、金融等领域,引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然后利用统计数据分析全国和各省政府债务的规模和风险状况;最后利用因子分析法、三倍标准差法对各省债务风险进行评估。第六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首先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提炼和总结,然后结合本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成果,从整体设计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对促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等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1.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和阶段密切相关,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地方政府合理的举债、用债行为是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方面,对于加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财政分权制度不完善、分税制改革不到位等原因,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不断扩张,产生债务规模大、结构不合理、主体多元化等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债务风险。2.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首先,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债务规模的增加,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甚至产生负向的影响。其次,区域经济增长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增加。因此,我国既要发展地方政府债务,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又要对债务规模和由此引发的风险进行控制,防止由于债务过度扩张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3.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对地区通货膨胀具有显着影响。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增长会带来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与通货膨胀之间不是线性相关关系,而是倒U型关系。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大,通货膨胀也会不断增加,当通货膨胀达到一定程度后,地方政府为保住其声誉,会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抑制通货膨胀进一步增长。因此,地方政府在举债和用债过程中,要防止债务规模过大引起通货膨胀。4.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处于中度风险区域,没有处于极高风险区域和无风险区域的省份,说明我国当前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整体上是可控的。但是宁夏、青海、海南、山西和黑龙江等地区处于高风险状态,存在发生地区性债务风险的可能性。因此,要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化解债务风险,防止地区性风险向其他省份甚至全国扩散。同时,通过实证分析也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广东、江苏、北京和上海等地区,虽然债务规模较大,但因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方政府综合财力较强,发生债务风险的可能性较小;而宁夏、青海、海南、山西和黑龙江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较弱,债务负担却很重,发生债务风险的可能性大。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发展地区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偿债能力,这是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方法。5.合理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结构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应当鼓励地方政府举债用债;但过度负债则将产生通货膨胀,甚至可能引发债务风险,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对地方政府举债用债行为进行约束,防止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度扩张。因此,我国应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债务管理的经验和教训,站在宏观经济管理的高度进行制度设计,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全面的规范和管理。为此,本文从整体设计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提出促进地方政府债务发展、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的政策建议。为了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效应和债务风险进行科学严谨的研究,本文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先进的研究方法,采用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综合运用国民经济学、财政学等理论和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的结论进行思考和分析,得出自己的判断。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主要沿着先进行机理分析,再收集相关数据,然后建立模型、得出结论的路径进行研究。具体方法上采用PVAR模型考察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面板模型研究地方政府债务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借助三倍标准差法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评估模型,并利用模型评估各省债务风险情况。目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需通过债务融资来弥补财政资金缺口。但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逐渐累积,引起经济学者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效应和债务风险进行了丰富的讨论和研究,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考察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演进的过程,揭示政府债务存在的问题并探寻其原因,提出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验证了地方政府债务的通货膨胀效应是倒U型关系,这对于揭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考察地方政府债务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本文分析了各省份的债务偿还风险,对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保持地方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进而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平稳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林雪儿[8](2017)在《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亚当·斯密的着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至今已经发表240余年,其经济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广泛影响。斯密就市场经济一般问题的研究具有其经济科学性,对当前正处于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选定了贯穿斯密《国富论》始终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力求探寻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全貌并揭示其中的科学成分。首先,在对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溯源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政策主张,对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进行客观评价,力图挖掘其中的科学精粹。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对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对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在我国特定国情下的价值和局限的认识。最后,针对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挖掘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以期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借鉴。毋庸讳言,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阶级烙印,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仍应全面深入地研究斯密的经济思想。
杜德省[9](2017)在《体面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中国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劳动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历久弥新,意义深远。体面劳动作为全球性目标,已成为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的共识。如何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论问题。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中,"激活"马克思的思想资源,发掘体面劳动的内涵要义、方法特征、价值取向,不仅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当代中国体面劳动的现实境遇与原因特征,也能为我们探寻未来中国的体面劳动实践之路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导。论文研究的重点是,如何站在马克思主义胸怀天下、情系劳动人民的崇高立场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辩证地审视当代中国体面劳动的进程,构建起既符合中国现实又蕴涵理论深度与厚度的未来实践路向。论文研究依循两大内在理路:一是在体面劳动的当代中国语境中阐发马克思思想,二是在马克思思想视域中研究当代中国体面劳动。论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厘清了体面劳动的概念内涵与思想来源,为整篇论文奠定背景基础和理论基础,构成了论文研究的前提部分。论文从国际劳工组织的基本定义谈起,阐明了体面劳动的内涵意蕴。体面劳动意味着给予劳动者尊严感、获得感、价值感。体面劳动就是有人格尊严的劳动、有权益保障的劳动、能自我实现的劳动。论文从人类劳动发展的历程中,探析了体而劳动的现实悖论,即劳动成果的高尚与劳动者地位的卑微。呼唤体面劳动,就是复归劳动应有的尊严和本性。论文从不同学科角度,梳理了体面劳动的思想来源。经济学的所指,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是财富创造的要素。社会学的含义,劳动是上帝的旨意,劳动是人的美德和义务。哲学的内蕴,劳动提供生活必需品,劳动是人自我确证的本质,劳动是人类自由之源。其次,探析了体面劳动的马克思思想意涵及其在当代西方的质疑与回应,为整篇论文构建"隐性"理论框架,形成了论文研究的主体部分。论文透过经典文本的解读,阐述了马克思体面劳动思想的生成发展。它萌发于中学时对"体面的行动"的沉思,形成于对"异化劳动"不体面本质的揭示,发展于对"过度劳动"不体面状态的批判。论文阐明了马克思体面劳动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其特质。在马克思的理论视域中,尊重劳动是体面劳动的本质所在,保障权益是体面劳动的基本要求,消解异化是体面劳动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体面劳动思想是在批判中诠释并丰富发展的,坚持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思想的生成中融合着人的情怀。论文阐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体面劳动的质疑及回应。卢卡奇对物化现象的揭露,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的批判,马尔库塞对单向度人的呐喊,哈贝马斯对技术统治的祛魅,反映了当代社会人的劳动不体面。在他们看来,异化特别是消费异化是造成这种不体面的根源。最后,论述了体面劳动的现实境遇和未来路向,回应了当代中国体面劳动实践中的难题与困惑,是论文研究的结论部分。论文认为当代中国体面劳动取得了巨大成就。劳动者从"翻身做主人",到"丰衣足食",再到"共享发展",不断从体面走向更加体面。但同时也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观念"影响劳动,劳动者主体地位不彰,劳动"失尊";二是"资本"统治劳动,劳动者基本权益受损,劳动"失权";三是"消费"支配劳动,劳动者认同取向偏离,劳动"失本"。论文分析了挑战背后的主要牵绊因素,一是观念更新引发了价值观的多元碰撞,二是全球化扩张增强了资本的霸权地位,三是消费主义造成了人的自我认同迷失。进而论文从观念、制度、价值三个层面,提出了未来中国体面劳动的实践路向。论文认为,弘扬劳动精神是体面劳动的思想基础。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重劳动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辛勤劳动是当代中国的时代底色。论文指出,建立劳动产权是体面劳动的制度保障。劳动产权是劳动者的"天然权利",劳动产权的核心是"剩余索取权",劳动产权的实现具有现实可能性。论文指明,重构劳动认同是体面劳动的价值指领。劳动认同是对"自我存在"的确证,劳动认同是纾解"消费主义"的途径,劳动认同需要扞卫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于玲[10](2016)在《战后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影响》文中提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在二战前就出现了工业和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次产业也就是现在的服务业迅速增长的趋势。到20世纪70年代,服务业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中占重要地位的产业,工业丧失了其以前的绝对优势,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极其微弱,其重要地位的体现是在一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而不再是经济作用。这一经济结构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呢?怎样评判服务业的边际效用呢?对于这一经济问题的研究,理论界虽有许多的争论观点和论着,但对于我们所提出的一系列涉及到事物的“源头”这样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只是个别碎片性的涉猎,从整体上研究服务业几乎是个“空白”。必须从根本上理清服务业的产生和演变规律,探索其发生发展的条件、机制与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看清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结构的质量、经济运行比例关系及经济增长等问题所产生的质的影响,对后发展中国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制定真正适合本国经济结构调整而发展服务业的经济政策,避免促进服务业发展时产生盲目性和教条性的错误。在19世纪还没有服务业(第三产业)这样的概念或范畴,但是,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包括服务业在内的“产业”理论思想却十分丰富,可以说马克思的资本及其形态理论是打开我们上述问题的金钥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服务业与产业资本(农业资本和工业资本)一样,是资本的一种社会化存在形态。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经济和社会一切活动的主宰者、统治者,被资本家占有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都是以资本的面目而存在着,发挥着作用,反过来说,一切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的东西,一切劳动方式、组织方式和业态,只要是被资本家占有,用于生产剩余价值,都是资本,或是资本的具体表达方式、运转机制而已。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他们已经看到了商业、银行借贷业、股份证券业、以及古老的理发、文化文艺业、律师业等服务行业,一旦掌握在资本家手里,或这些行业是通过雇佣劳动者从服务消费中获取利润(剩余价值)时,这些行业就成了资本的化身,成为资本具体形态了。这些资本具体形态的存在是由社会总资本运动产生的。资本既是以经济最小单位“企业”存在着,这些单个资本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进行着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在循环过程中,资本必须将其总量分为三个部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这三种资本形态在空间上保持并存,在时间上要相互继起。如果运动中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就不能完成。在单个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已经包含了产业资本被社会分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即专门从事货币经营的资本、专门从事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和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资本。这些资本形态又形成自己的循环,这就存在着行业上的资本形态的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单个资本的总和又构成了社会总资本。社会总资本同样要想完成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必须将资本分为三种形态,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形态,这三种资本形态的表现就是现实的银行业资本、产业资本即工农业资本、商业资本。在马克思的历史时期,执行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职能的资本形态就是银行业和商业,这是早期服务业的内容。从根源上说,商业资本来自商人资本,银行资本来自借贷资本,商人资本和借贷资本是在产业资本产生前就已经存在了,产业资本的运动将其内化于资本循环和周转,成为资本循环和周转的一个环节。但是,现代服务业不同,产业资本不再是将已有的服务业资本纳入资本循环周转,而是商业和银行业等服务业资本直接诞生于产业资本循环周转,并独立地维系社会总资本正常循环与周转,它是在行业层面上的资本形态。所以,现代服务业首先从根源上来自于资本循环周转中某些运动环节的独立。如产品生产前的研发设计服务、产品生产中的劳动资料的维修保养服务、产品销售中的仓储等都是资本循环中独立出来的服务资本形态。甚至是生产过程中人的要素也需要被“生产加工”,这一过程是在劳动者进入资本流通以前完成,并且对简单生产的企业来说,这一“生产加工”过程自身难以承担,于是,教育、医疗等服务业发展起来。其次,社会分工为服务业资本的产生奠定物质基础,同时也直接促使服务业的产生。企业内部分工使生产环节细化增多,需要许多工人参与生产,生产规模扩大。当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不仅不能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而会使生产成本增加,这时,用被简单化了生产工具生产的环节就会与原生产过程分离,采取专业化生产的方式,这样市场上就出现了新的行业,是生产过程的环节独立出来后直接构成了服务业的一部分。最后,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产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丰富了工业和农业产业资本的生产内容,并且提高它们的生产效率,正是在这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工业和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极大提高,由机械化、自动化带动的服务业初步发展。但资本在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要求下,对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着改变,最终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了,这次革命使生产走向了智能化、轻型化。首先这次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产生的新行业主要改变着生产的方式,从现象上看是为生产经营活动服务,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科学技术产生了新资本形态,如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此外,科技革命通过改变资本流通环境产生着新的资本形态。新资本形态的产生在产业层面上表现为服务业,这一变化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资本形态在形式上的变化改变了经济增长动力,服务业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尤其是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资本形态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其次,服务业资本成为经济增长动力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在前两次科技革命中产生的经济影响因素主要是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如资本、劳动和土地等要素决定了经济增长。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技术和劳动力因素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再次,服务业资本崛起也改变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在经济以产业资本为主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是要求产业资本内部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能顺利进行。当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要求的是工业、农业及服务业资本内部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最后,服务业资本形态的出现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劳资关系,劳动虽然仍从属于资本,但劳动力成为资本获得了剩余索取权,改变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表现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
二、论亚当·斯密对资本用途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亚当·斯密对资本用途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资本论》中政府经济职能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资本论》中政府经济职能思想产生的条件 |
2.1 理论来源 |
2.1.1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政府经济职能的论述 |
2.1.2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关于政府经济职能的论述. |
2.2 实践基础 |
3.《资本论》关于资本生产过程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3.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过程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3.1.1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内在规律 |
3.1.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3.2 剩余价值生产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3.2.1 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内在规律探析 |
3.2.2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3.2.3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3.3 资本积累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3.3.1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积累的内在规律 |
3.3.2 资本积累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4.《资本论》关于资本流通过程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4.1 单个资本循环与周转中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4.1.1 单个资本循环与周转的运行规律 |
4.1.2 竞争是加速资本周转时间的动力 |
4.1.3 单个资本循环与周转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4.2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4.2.1 基于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原理中分析资本的运行规律 |
4.2.2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5.《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中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5.1 商业资本运行规律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5.1.1 商业资本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行规律 |
5.1.2 商业资本运行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5.2 金融资本运行规律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5.2.1 金融资本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行规律 |
5.2.2 金融资本运行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5.3 借贷资本运行规律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5.3.1 借贷资本的产生及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行规律 |
5.3.2 借贷资本运行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5.4 土地资本运行规律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5.4.1 土地资本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各自运行规律 |
5.4.2 土地资本运行中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 |
5.5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下政府经济职能发展趋势的思考 |
5.5.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政府经济职能要实现自我否定 |
5.5.2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消极性要求政府必须加强监管 |
5.5.3 新社会的物质基础是履行政府经济职能的根本条件 |
5.5.4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政府经济职能的思考 |
6.《资本论》中政府经济职能思想的现实意义 |
6.1 《资本论》中政府经济职能思想的理论价值 |
6.1.1 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政府经济职能的论述 |
6.1.2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
6.1.3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思想 |
6.2 《资本论》中政府经济职能思想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价值 |
6.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快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
6.2.2 资本逻辑下体现市场经济运行内在要求的政府经济职能 |
6.2.3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克服资本逻辑下的市场失灵 |
7.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4)“天堂府”与“黄金乡” ——菲尔丁、斯特恩、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小说中的田园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关键词界定:田园书写、“天堂府”与“黄金乡” |
一、田园书写 |
二、“天堂府”与“黄金乡”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存在的问题 |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选题意义 |
一、理论基础 |
二、选题意义 |
第一章 诗学渊源:西方田园书写概述 |
第一节 “阿卡狄亚”之魅:古希腊罗马田园书写渊源 |
一、西方田园书写之滥觞:赫西俄德与忒俄克里托斯 |
二、西方田园书写的经典化:维吉尔与贺拉斯 |
第二节 “古老快乐的英格兰”之歌:英国田园书写的本土化 |
一、英国田园书写的肇始:文艺复兴时期的田园书写 |
二、英国田园书写的多样化:17-18 世纪的田园书写 |
第三节 蒲柏与约翰逊之论:英国田园书写批评话语的形成 |
一、“黄金时代的意象”:蒲柏论田园诗 |
二、“乡村生活的再现”:约翰逊论田园诗 |
第二章 历史语境:现代化进程中的英国田园 |
第一节 圈地运动、农业革命与城市化中的英国田园 |
一、圈地运动与农业革命中的英国田园 |
二、城市化、商业化与帝国扩张中的英国田园 |
第二节 如画美学风尚中英国田园风景的“发现” |
一、如画美学及田园诗歌中的田园风景 |
二、风景画、如画园林与画境游中的田园风景 |
第三节 菲尔丁、斯特恩、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的恋乡情结 |
一、贵族后裔菲尔丁与乡村牧师斯特恩的恋乡情结 |
二、《荒村》诗人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的恋乡情结 |
第三章 退隐“天堂府”与“黄金乡”:小说中的田园退隐叙事模式 |
第一节 菲尔丁小说的田园退隐叙事 |
一、远离“城”嚣:宏观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
二、离城返乡:插入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
第二节 斯特恩小说的田园退隐叙事 |
一、乡村“四五英里的范围内”:宏观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
二、“让我们回乡下去吧”:插入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
第三节 哥尔德斯密小说的田园退隐叙事 |
一、“村舍炉边之乐”:宏观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
二、“哲思浪子”返乡记:插入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
第四节 斯摩莱特小说的田园退隐叙事 |
一、“离开这个传染病的中心”:宏观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
二、“退出自己的事业回到乡下”:插入叙事中的田园退隐 |
第四章 “天堂府”与“黄金乡”理想:小说中的田园伦理建构 |
第一节 “伦敦是个坏地方”:小说对城市病的伦理批判 |
一、“一个长得太大的怪物”:城市扩张与城市病 |
二、“一定得花钱才行”:城市的现金联结与拜金之风 |
第二节 “最为腐败的国家”:小说对宫廷政治的伦理批判 |
一、“党派这个魔鬼”:小说对议会及党派的伦理批判 |
二、“突出罪恶”:小说对腐败的国家机器的伦理批判 |
第三节 “恩情如海的天地”:小说中田园理想的建构 |
一、“身体完全健康”:小说中的田园农人 |
二、“与妻女言笑,与子哲辩”:小说中的田园家庭 |
三、“慷慨好客要再度蔚然成风”:小说中的田园共同体 |
第五章 “天堂府”与“黄金乡”风景:小说中的田园风景建构 |
第一节 “和阿卡狄亚比美”:田园风景的民族身份建构 |
一、“和阿卡狄亚比美”:小说中的不列颠乡村地理水文 |
二、“橡树之心”与“山楂树篱”:小说中的不列颠乡野植被 |
三、“与最上乘的希腊式建筑媲美”:小说中的不列颠乡村建筑 |
第二节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田园风景的审美建构 |
一、“一片极其动人的风光”:菲尔丁小说中的如画风景 |
二、“一片开阔的风景”:斯特恩与哥氏小说中的如画风景 |
三、“苏格兰的阿卡狄亚”:斯摩莱特小说中的如画风景 |
第六章 “天堂府”与“黄金乡”:小说中的乡村现实 |
第一节 “猎物保护人”与“偷猎者”:圈地运动中的乡村阶级矛盾 |
一、“猎物保护人”与《1671 年狩猎法》 |
二、看猎场的“黑乔治”、“偷猎者”与《1723 年黑面法令》 |
第二节 “修剪、烧草、筑篱”:农业革命中的乡村社会问题 |
一、乡绅的农业计划与破产的“农民乡绅” |
二、农工的“艰苦工作”与“面黄肌瘦”的克林克 |
第三节 “苏格兰天堂”:《1707 年联合法案》与苏格兰乡村民族矛盾 |
一、“毁灭他们的民族精神”:苏格兰乡村的民族压迫 |
二、潜伏的“武装力量”:苏格兰乡村的民族对抗 |
结语 |
一、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忧患交织的“天堂府”与“黄金乡”之歌 |
二、四位小说家对田园书写及小说的贡献 |
三、田园书写中的“英国经验”之借鉴意义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 ——基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视域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总结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 |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 |
(一)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观 |
(二)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 |
(三)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内容 |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
小结 |
第三章 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含义及剖析 |
(一)马克思的“价值”哲学 |
(二)从价值本质追溯劳动价值论揭示的本质问题 |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
(一)哲学方法视域下的劳动价值论 |
(二)逻辑方法视域下的劳动价值论 |
小结 |
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
一、劳动价值论所展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全景图 |
(一)劳动价值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所揭示的资本主义所有权关系 |
(二)以资本主义所有权为基础的劳资对立关系 |
(三)劳资对立关系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具体展开 |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理论价值 |
(一)劳动价值论在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 |
小结 |
第五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发展 |
一、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质疑及对质疑的回应 |
(一)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议与批评 |
(二)对质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回应 |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发展 |
(一)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延伸 |
(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践运用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6)论亚当·斯密伦理思想的逻辑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合情利己主义: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人性基础 |
二、富国裕民: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价值目标 |
三、常规性规则限制: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道德规约 |
(7)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宏观经济效应、风险及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相关范畴界定 |
一、地方政府债务 |
二、地方政府债务的宏观经济效应 |
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评述 |
一、关于地方政府债务产生原因的研究 |
二、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 |
三、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通货膨胀效应的研究 |
四、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 |
五、文献评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债务经济效应与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政府债务经济效应的理论演进 |
一、古典学派的主要观点 |
二、凯恩斯学派的主要观点 |
三、新古典学派的主要观点 |
四、现代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基础 |
一、有效需求理论 |
二、内生增长理论 |
三、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理论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债务通货膨胀效应的研究基础 |
一、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 |
二、价格水平决定理论 |
第四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基础 |
一、公共产品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 |
二、权力制约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 |
三、汉娜的政府财政风险矩阵 |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历程 |
一、2008 年以前地方政府债务发展情况 |
二、2008 年至今地方政府债务发展情况 |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分析 |
一、债务余额和借款主体 |
二、资金来源和支出结构 |
三、债务种类和层级 |
第三节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主要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的机理分析 |
一、地方政府债务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影响 |
二、地方政府债务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 |
三、区域经济增长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 |
一、计量方法、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计量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债务通货膨胀效应的机理分析 |
一、地方政府债务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
二、地方政府债务对实际产出的影响 |
第四节 地方政府债务通货膨胀效应的实证研究 |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 |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传导机制 |
一、财政风险传导机制 |
二、金融风险传导机制 |
三、信用风险传导机制 |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分析 |
一、债务增长率 |
二、负债率 |
三、期限结构 |
第三节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
一、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
二、实证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8)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研究综述 |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综述 |
三、文献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二、论文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溯源 |
第一节 斯密生平及着作 |
第二节 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产生的条件 |
一、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产生的政治条件 |
二、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产生的经济条件 |
三、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产生的思想条件 |
第二章 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政策主张 |
第一节 《国富论》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
一、经济自由主义与国民财富增加 |
二、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贯穿《国富论》全书 |
第二节 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经济人”假设 |
二、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 |
第三节 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政策主张 |
一、保证自由竞争政策 |
二、实现自由贸易战略 |
三、建立有限政府制度 |
第四节 对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客观评价 |
一、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先进性 |
二、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
第三章 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及影响 |
第一节 对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影响 |
一、严复等启蒙思想家对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研究与传播 |
二、新中国成立后顾准等学者对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研究 |
三、改革开放后于祖尧等学者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对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影响 |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试验阶段 |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推进阶段 |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发展阶段 |
第四章 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一、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 |
三、肯定“经济人”追逐个人利益的合理性 |
第二节 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借鉴 |
一、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与市场规则 |
二、发挥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协同作用 |
三、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活力 |
第三节 为加快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参考借鉴 |
一、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 |
二、由全能政府转向有限责任政府 |
三、创新政府运行机制 |
四、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体面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中国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论题的缘起 |
(一) 现实的思考:快速发展的中国与体面劳动赤字 |
(二) 理论的触动:体面劳动的理念与未来中国发展 |
(三) 意义的追问:幸福生活的向往与人的劳动体面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未来研究空间及展望 |
四、研究的思路与结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逻辑结构 |
五、研究的方法 |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二)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
(三)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概念辨析与问题所在 |
第一节 何为体面劳动 |
一、体面劳动的概念提出 |
二、体面劳动的科学内涵 |
三、体面劳动的核心意蕴 |
第二节 体面劳动的现实悖论 |
一、劳动成果的高尚 |
二、劳动者地位的卑微 |
三、悖论存在的实质分析 |
第二章 体面劳动的理论溯源 |
第一节 经济学的体面劳动所指 |
一、古典经济学: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
二、现代经济学:劳动是财富创造的要素 |
第二节 社会学的体面劳动含义 |
一、中世纪神学家:劳动是上帝的旨意 |
二、马克斯·韦伯:劳动是人的美德和义务 |
第三节 哲学的体面劳动内蕴 |
一、古希腊:劳动提供生活必需品 |
二、黑格尔:劳动是人自我确证的本质 |
三、马克思:劳动是人类自由之源 |
第三章 体面劳动的马克思思想意涵 |
第一节 马克思体面劳动思想的文本源出 |
一、萌芽:对"体面的行动"意蕴的原初阐发 |
二、形成:对"异化劳动"不体面本质的揭示 |
三、发展:对"过度劳动"不体面状态的批判 |
第二节 马克思体面劳动思想的理论内涵 |
一、尊重劳动是体面劳动的本质所在 |
二、保障权益是体面劳动的基本要求 |
三、消解异化是体面劳动的根本途径 |
第三节 马克思体面劳动思想的理论特质 |
一、在批判中诠释并丰富发展 |
二、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
三、思想的生成融合着人的情怀 |
第四章 体面劳动在当代西方的质疑及回应 |
第一节 "魔幻世界"造成人劳动的不体面 |
一、卢卡奇对工业社会"物化现象"的揭露 |
二、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全面异化"的批判 |
第二节 "虚假意识"助长人劳动的不体面 |
一、马尔库塞对丰裕社会"精神痛苦"的呐喊 |
二、哈贝马斯对科学技术"合法统治"的祛魅 |
第三节 现代社会劳动不体面的"病理诊断" |
一、异化已成为"常态" |
二、消费异化是"集合点" |
第五章 当代中国体面劳动的现实透视 |
第一节 当代中国体面劳动取得的成就 |
一、"翻身做主人"让人劳动体面 |
二、"丰衣足食"带给人劳动体面 |
三、"共享发展"使人劳动更体面 |
第二节 当代中国体面劳动面临的挑战 |
一、劳动"失尊":"观念"影响着劳动 |
二、劳动"失权":"资本"统治着劳动 |
三、劳动"失本":"消费"支配着劳动 |
第三节 当代中国体面劳动的牵绊因素 |
一、观念更新引发了价值观的多元碰撞 |
二、全球化扩张增强了资本的霸权地位 |
三、消费主义造成了人的自我认同迷失 |
第六章 当代中国体面劳动的未来路向 |
第一节 弘扬劳动精神是体面劳动的思想基础 |
一、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二、尊重劳动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
三、辛勤劳动是当代中国的时代底色 |
第二节 建立劳动产权是体面劳动的制度保障 |
一、劳动产权是劳动者的"天然权利" |
二、劳动产权的核心是"剩余索取权" |
三、劳动产权的实现具有现实可能性 |
第三节 重构劳动认同是体面劳动的价值指领 |
一、劳动认同是对"自我存在"的确证 |
二、劳动认同是纾解"消费主义"的途径 |
三、劳动认同需要扞卫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战后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战后服务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 |
(二) 后发展中国家战后促进本国服务业的发展 |
(三) 推动服务业发展不当带来的经济问题 |
二、问题研究的意义 |
(一) 探索服务业内在发展变化规律 |
(二) 有利于各国科学地推进经济结构变革 |
(三) 避免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
三、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 |
(一)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四、本文研究方法、结构安排、创新及不足 |
(一) 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二) 论文的结构安排 |
(三) 论文的主要创新 |
(四)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资本形态理论是解析服务业发展的金钥匙 |
一、西方学界对资本理论由否定到肯定 |
二、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是理解资本形态概念的基础 |
(一)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二) 价值量只有在不断地运动中才能成为资本 |
(三) 资本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三、资本在流通过程中总是采取一定的资本形态 |
(一) 马克思对资本形态概念的使用 |
(二) 马克思对资本形态的分类 |
(三) 马克思资本形态与当代三次产业划分 |
四、资本形态独立形成服务业的历史条件 |
(一) 商人资本存在的前提条件 |
(二) 商人资本产生的基础 |
(三) 技术进步与社会分工产生服务业资本形态 |
五、马克思资本形态及资本流通理论的当代条件变化 |
(一) 资本形态的划分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
(二) 原有资本形态不再能高度概括现有的全部资本形式 |
(三) 剩余价值的产业来源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
(四) 劳动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劳动者的依附地位 |
第二章 战后资本形态变化 |
一、二战前存在的资本形态 |
(一) 工业资本集中在制造业资本形态 |
(二) 农业资本生产机械化和专业化 |
(三) 服务业资本形态 |
(四) 战前资本形态特点 |
二、战后资本形态新变化 |
(一) 资本运动环节独立产生新资本形态 |
(二) 战后出现的新资本形态 |
(三) 原有小资本成长为重要服务业资本 |
(四) 经营方式多样产生新资本形态 |
(五) 资本形态相互融合产生物流业 |
(六) 社会服务资本产生 |
三、战后资本形态变化特点 |
(一) 产业资本的增长 |
(二) 新资本形态多以非物质形式存在 |
(三) 生产性服务资本形态比重上升 |
(四) 流通服务业的比重处于下降趋势 |
第三章 战后资本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 |
一、资本本性是战后资本流通形态变化的根本原因 |
(一) 资本运动过程中产生新的资本形态 |
(二) 加速资本周转产生新的资本形态 |
(三) 降低流通费用产生新的资本形态 |
二、科学技术革命是资本形态变化的直接原因 |
(一) 科学技术改变资本形态的生产方式 |
(二) 科学技术创造出新资本形态 |
(三) 科学技术使劳动力成为资本 |
三、分工和专业化促进的新资本形态的产生 |
(一) 分工是服务业产生的物质基础 |
(二) 企业内部分工外化为社会分工形成服务业资本 |
四、社会化大生产是资本形态变化的基础 |
(一) 社会化大生产产生了股份制资本组织形式 |
(二) 社会化大生产产生了金融资本 |
(三) 社会化大生产产生社会服务资本 |
第四章 资本形态变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 |
一、战后资本形态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一) 生产性服务业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
(二) 商业服务资本促进济增长 |
(三) 信息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 |
(四) 复杂劳动投入促进经济增长 |
(五) 社会服务资本推动经济增长 |
二、资本形态变化转变经济增长动力 |
(一) 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
(二) 新资本形态正是经济影响因素的行业化 |
三、资本形态变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
(一) 马克思两大部类划分与三次产业划分的关系 |
(二) 资本形态变化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
(三) 新资本形态与产业资本融合共生促进经济发展 |
四、资本形态变化改变劳动者地位 |
(一)资本形态变化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
(二)资本形态变化前劳动对资本的从属 |
(三)资本形态变化形成劳动力资本影响劳动对资本的从属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四、论亚当·斯密对资本用途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研究及新时代启示[J]. 隋筱童. 兰州学刊, 2020(10)
- [2]儒商精神的现代困境及其克服 ——以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为参照[D]. 任文静. 上海财经大学, 2020
- [3]《资本论》中政府经济职能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 宋小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天堂府”与“黄金乡” ——菲尔丁、斯特恩、哥尔德斯密与斯摩莱特小说中的田园书写[D]. 廖衡. 武汉大学, 2019(06)
- [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 ——基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视域的分析[D]. 王启慧.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6]论亚当·斯密伦理思想的逻辑进路[J]. 龚长宇,龚浩宇. 伦理学研究, 2018(01)
- [7]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宏观经济效应、风险及其管理研究[D]. 王艳玲. 中央财经大学, 2017(12)
- [8]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林雪儿.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9]体面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中国实践研究[D]. 杜德省.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10]战后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影响[D]. 于玲.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