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良观赏树种——腊肠树(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1](2021)在《茂名市园林绿地植物及其景观调查分析》文中指出英国造园家曾说,园林设计归根到底是植物的设计。植物景观在园林绿地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未见茂名市园林绿地植物景观有关的研究。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数据处理、AHP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调查茂名市27个典型样地,统计其植物物种组成、生活型、植物观赏特性、应用频率,了解其植物现状情况;通过资料筛选并认定本地木本植物种类,并计算本地木本植物指数,统计乡土植物的应用概况。在27个样地中,选定54个代表性植物群落,分析其景观结构、群落多样性指数、概括群落景观特色、并对优秀群落进行实例分析。根据植物景观的相关因子,建立茂名市植物景观AHP模型,进行评价分析。进而总结茂名市植物景观的现状问题,提出个人意见。调查结果如下:植物物种调查与分析表明,植物物种组成方面,茂名市园林绿地共应用植物335种,隶属于100科234属,其中蕨类植物最为少见,仅有3科3属3种;其次是裸子植物有6科9属10种;最丰富的是被子植物,其中双子叶植物77科166属236种,单子叶植物14科57属86种,主要以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为主。植物生活型方面,经统计调查区域内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种类的比是16.3:7.8:8.4:1.0,乔木植物占主导地位,灌木和草本植物较丰富,藤本植物最少。植物的观赏特性方面,本次调查茂名市园林绿地观叶植物共155种,观花植物共有160种,观果植物有74种,观茎植物共34种。植物的应用频率方面,茂名市园林绿地中应用频率很高的植物有6种,占比1.79%;应用频率较高的植物有18种;应用频率一般的植物有23种;应用频率较低的植物有49种;偶尔应用的植物有239种,占比71.34%。本地木本植物指数分析中,本地木本植物共178种,本地木本植物指数为0.72,较为合理的指数水平。不同类型绿地间,本地木本植物的种数排名是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广场绿地>道路绿地。所有个体绿地的木本植物指数都高于园林绿地系统木本植物指数;说明在茂名市园林绿地中本地木本植物的重复使用现象较普遍,外来植物虽然有一定的种类,但是造景频率较低,从而拉低绿地整体的木本植物指数。绿地植物群落景观分析中,茂名市园林绿地的植物群落的结构共有5种类型,以乔-灌-草配置为主导。整体上Margalef(da)指数呈现的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是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除单位附属样地的da指数,乔木层=灌木层。Patrick指数(S)的范围在2-15。在54个群落中,有18个群落的Patrick指数2≤S≤5,占比33.33%;有27个群落Patrick指数6≤S≤9,占比50.00%;S≥10的群落有9个占比16.67%。综合植物多样性指数,Simpson(D)指数和Shannon-Wiener(H)指数的对比,茂名市园林绿地样地群落中,乔木、灌木多样性较高,草本植物多样性较低。综合Pielou均匀度指数Jsi、Jsw的变化,大体上茂名市园林绿地群落,乔木层的均匀度最高,其次的灌木层,均匀度最低的是草本层。绿地植物群落景观特色表现在植物物种丰富、季相明显、重视乡土植物应用、植物应用形式多样化等,优秀植物群落各有其特色。茂名市园林绿地植物景观AHP评价中,准则层的权重排序依次是生态功能(B1)>服务功能(B3)>美观功能(B2);因子层的综合权重排序为:植物乡土性(C5)>物种丰富度(C3)>植物生长状态(C2)>植物景观结构(C1)>安全性(C13)>植物生活型(C4)>科普性(C12)>植物的和谐性(C8)>标志性(C15)>芳香性(C11)>植物的色彩(C9)>遮荫性(C14)>植物的季相(C6)>植物观赏特点(C10)>植物的构图美(C7)。茂名市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中,2级景观明显占优势。各类型绿地综合评分的平均数中,广场样地(3.70)>居住区样地(3.68)>公园样地(3.56)>道路样地(3.41)>单位附属样地(3.35)。综合本文研究,讨论茂名市园林绿地植物在植物多样性方面、植物景观结构方面、本地植物的应用方面、植物功能属性方面、植物景观效果维护方面等的现状。本文提出初步的建议包括提高植物多样性、构建复层植物群落、营造特色地方植物景观、完善植物的功能属性以及提高植物的养护管理水平。
王彬[2](2020)在《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道路绿化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城市道路景观视觉效果的构建、生态环境的维护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广州市增城区地处广州东部,致力打造成为广州市“后花园”,绿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成效显着。但受早期道路绿化建设相关指导性经验不足和缺乏长远规划等因素影响,现状部分道路存在植物生长立地条件较差、植物群落搭配较乱和区域植物多样性景观较为缺失等问题,降低了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视觉效果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也对道路沿线城市居民和绿化的后期养护管理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探寻解决之策。本文根据不同城市区域道路绿化建设现状特点,将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分为旧城区次干道、旧城区主干道、新城区次干道、新城区主干道4种类型,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调查的方式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现状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从道路绿化立地条件、断面形式、垂直结构、植物应用频度、生长状况、观赏特性及道路绿化对居民影响情况、养护管理现状等方面综合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不同类型道路绿化现存问题的总结,发现不同城市区域的绿化现存问题有所差异,其中旧城区道路绿化主要存在景观视觉效果较差、绿化结构相对简单、部分品种使用不恰当、行道树木修剪难度大及与城市居民矛盾凸显等突出问题;新城区相较旧城在对城市居民的干扰减少,但也存在景观较为雷同、植物配置过密、边分绿化带与道路附属绿地开发不足等问题。基于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相关理论知识研究,结合增城区道路绿化建设现状情况,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的发展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适地适树、制定合理的植物保育规范及打造区域特色道路植物景观的优化指导思想,并对不同城市区域内的不同类型道路提出了优化绿化结构、增加小体量绿化空间、合理植物选用等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最后,通过对增城区已实施的园圃路沙园路绿化改造项目的实例分析,根据增城区“旧城区紧凑,新城区宽裕”现状情况,提出因地制宜构建“三环多绿轴多节点”城市道路绿地系统的设想,且通过园林景观路、普通绿化路的级划分,分别从行道树绿化带、中分绿化带、侧分绿化带、边分绿化带、交通岛绿地、道路附属绿地的角度对增城区城区中心道路绿化的优化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指引,以期在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提出优化策略的同时为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日后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黄钰涵[3](2020)在《南宁市城市公园植物季相美景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公园是季相表现最显着的地方,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公园季相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南宁市南湖公园、狮山公园、金花茶公园、花卉公园4个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对季相景观展开深入研究。首先阅读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植物季相景观现状进行梳理,得出国内欠缺植物季相不显着地区的研究成果以及试图从使用者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因此本文首次提出以公众喜欢何种季相景观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为植物的季相提供新的思路。随后统计4个公园的植物种类,分析归纳南宁市植物景观季相现状特点。同时整理出南宁市的季相植物种类,为南宁市季相景观造景提供可靠依据。最后筛选出20个样地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首次提出根据苑敏渭先生定制的标准把南宁市全年划分为春夏秋三个季节,请公众对样地三个季节的照片进行美景度评价,回收有效问卷339份。同时邀请20个景观专业人员对样地的三季景观进行语义差异分析法评价。利用SPSS软件对二者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影响各季节及全年的景观因子,其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有:意境美和色彩美是影响公众全年景观喜爱度的主要因素。合理使用季相植物,注意水生植物的配比,通过构筑物与植物的结合提升意境感,可以达到提升全年美景度的目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不论季相变化是否有优势地区的公众都认为植物季相景观变化具有意义,表明本文的研究具有意义。研究结论为南宁市季相设计提供了理论知识,且根据结论笔者提出了如何设计公众喜爱的季相景观的方法。望能抛砖引玉,为今后南宁市的植物季相造景提供一定的启示。
王丽娟[4](2020)在《佛山市千灯湖公园典型景点植物配置研究》文中指出城市中轴线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但同时又存在车流量大、噪音大、空气污染严重等弊端,千灯湖公园地处佛山市南海区城市中轴线,景观设计属于“中西合璧”的模式,具备典型的岭南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研究佛山市千灯湖公园的植物配置情况,分析千灯湖公园的植物配置特色,对同类型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千灯湖公园实地勘察测绘,使用“样地法”和“样线法”分别对千灯湖公园26处典型景点和10条道路的植物品种、应用频率、植物生活力、植物群落竖向结构和季相结构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调研范围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13种,其中木本植物107种,隶属于50科92属;草本植物6种,隶属于2科6属。季相结构初步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景观效果。根据地理位置和植物空间结构的区别将26处典型景点归纳为五种绿地类型:休憩绿地、密林绿地、疏林草地、滨水绿地和台地缓坡绿地;并对26处典型景点的植物配置与竖向结构进行细致的解读和分析;根据不同绿地类型建立五种植物景观满意度评价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再通过判断矩阵的验证确定结构模型分值权重的合理性,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植物景观满意度评价,研究提出植物景观满意度评价分值与评价者、植物功能空间以及植物配置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关联,并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千灯湖公园具备良好的山湖自然资源,公园核心区水域面积约29.2hm2,呈带状分布于南海区的中轴线上,城市道路与城市公园之间的缓冲绿地形式及驳岸景观十分丰富,植物配置特色鲜明,能凸显城市“生态廊道”的功能,但部分景点植物配置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优化方案,以期待为城市中轴线滨水带状公园绿地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夏春华[5](2020)在《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公园城市及生态价值理念被提出,包括发展战略、经济建设、运行管理、社会共享、生态价值、城市品牌与生活品质及生态价值等方面建设内容。公园城市建设是具有前沿性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生态是本底。生态环境价值是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核心,依赖于生态本底的适生植物资源的生态功能。本研究立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价值,针对公园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适生植物资源不足、绿地系统不能涵盖生态空间以及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基于国内外相关绿带、公园体系、绿地系统及绿色生态空间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应用植物生物多样性、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采用实地观测、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层次分析、软件模型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公园城市生态绿网结构,重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体系,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评价探索典型适生植物在生态绿网的应用模式。目的在于丰富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研究内涵,为地域性公园城市及其生态价值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等四大生态功能,实地观测分析综合性公园、红树林湿地与农业生态田园所构建生态绿网现状,发现生态绿网具备风景游憩、生态防护的生态价值,但目前城乡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绿色生态空间。应用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规划及植物多样性的基础理论,分析海洋生态绿网规划特点,提出以生态绿网替代区域绿地,借助生态空间网络研究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综合分析地域城市面临的重要生境因子,以及特殊热带、滨海、台风等自然条件对植物及其生态价值的影响力,提出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是生态防护类价值的主要指标,绿网生态价值体系由生态防护(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与风景游憩(生态景观性、生态教育性)两大类组成。2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收集发现湛江适生野生木本植物种类103科317属543种,红树林群落植物种类有14科25种,主要热带种植作物有20科29种。而目前生态绿网应用的适生植物只有79科202种,其中公园绿化应用也才有47科154种,并以无瓣海桑群落生态修复红树林,以甘蔗为农业田园的主要生态植物。应用的适生植物资源存在多样性不足,外来引种速生树种过多,生态价值不高等问题。3通过对543种野生木本植物及市域其他植物资源的调研分析,筛选出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适生植物共计231种,分属72科177属,为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依据植物的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生态景观价值、生态教育作用进行功能分类、汇总,借助Python语言代码重复利用、免费开源、模块化、函数化的精炼优势,建立适生植物资源的分类数据库,系统可实时动态化更新,实现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成果共享。4立足于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对综合性公园调查,分析评价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特点,发现风景游憩类的适生植物季相景观模式单一,骨干、基调树种季相景观缺乏等问题;红树林湿地外来速生树种数量过大,风景游憩功能低;农业生态田园风景游憩类的生态产品少、经济效益低下。依据公园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公众生态价值需求和绿网生境与植物资源特点,从植物资源分类库中选用典型适宜的适生植物资源,重塑生态价值及路径如下:①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适生植物有:美丽异木棉+红花羊蹄甲+红鸡蛋花+朱缨花+琴叶珊瑚;榄仁树+红花羊蹄甲+红千层+红花檵木+龙船花;铁冬青+黄槐+狐尾椰+夹竹桃+鸡冠刺桐+灰莉。②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教育、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乡土红树植物有:红海榄、黄槿+海漆(水黄皮和杨叶肖槿)、银叶树+海芒果、白骨壤、桐花树等。③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教育价值选用典型适生植物采取“菠萝蜜+红掌”的林下两层间种群落模式。地域性适生植物资源系统的构建,尚需不断收集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资源研究成果,以丰富资源库的植物种类,这一研究值得持续进行。
陈康华[6](2020)在《澳大利亚园林植物在广州市应用形式的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城市公共园林绿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划与营造园林植物景观。我国南方城市园林景观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但沿用固有的经典植物种类组合配置造景已经无法满足居民多元化的审美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主要趋势是利用国外优秀的景观植物品种进行园林绿化。澳大利亚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具有独特的株形体量、丰富的叶色质地和艳丽的花形花序等观赏特性,观赏价值很高,是新兴的植物造景材料。澳大利亚园林植物的应用既丰富了城市园林景观,也使居民更加直观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为城市生活增添生机。本论文通过实地调查广州市11个区的36处样地,参考相关已发表的文献资料,研究园林绿地中的澳大利亚园林植物应用现状,对有待改善之处提出建议。结合生态适应性、景观应用潜力以及观赏价值三个层面,用层次分析法对现有已经适应广州环境的42个澳大利亚园林植物种类(含品种,下同)进行了综合分析,根据不同种类的澳大利亚园林植物的特性评分,并分级评价其应用价值。调查分析发现应用在广州市公共园林绿地的主要澳大利亚园林植物种类(不包括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澳洲植物专类园品种在内)有10种,分别为澳洲鸭脚木、黄金香柳(出现的频率均为83%)、串钱柳(67%)、诺福克南洋杉(61%)、银叶金合欢(53%)、假槟榔、狐尾椰子、多花红千层(均为47%)、白千层(44%)、美花红千层(33%)。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综合评价法发现排在优异种类的有2种:黄金香柳、澳洲鸭脚木;排在适宜种类的有10种:假槟榔、串钱柳、银叶金合欢、白千层、红花银桦、千头木麻黄、窿缘桉、狐尾椰子、肯氏南洋杉、美丽薄子木。根据42种澳大利亚园林植物的特性与评级,总结模拟出澳大利亚园林植物的5种园林景观搭配形式:(1)模拟澳大利亚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植物的搭配形式:诺福克南洋杉+无忧花+吊瓜树+美丽异木棉+花叶艳山姜+七彩大红花+翠芦莉。该形式充分发挥了不同种类的树木、灌木与地被草本植物的形态、色彩等观赏特性,结合不同景观层次之间的植物搭配,通过优化搭配形式来提高景观植物自身的观赏价值。(2)模拟澳大利亚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的搭配形式:假槟榔+砂糖椰子+紫背竹芋+巴西鸢尾。营造这种植物景观根据园林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在形式上保证了两者的统一。植物景观作为园林建筑的前景,不应该太复杂,它需要视线通透,融合人工美与自然美;作为背景时多用假槟榔等较高品种。(3)模拟澳大利亚园林植物与园林小品的搭配形式:红花银桦+翠芦莉+萼距花。当园林小品较小时,用灌木和草本植物围绕种植;当园林小品较大时,为了突出园林小品的景观效果,通常搭配乔-灌-草植物组成的复合结构作为背景。(4)模拟澳大利亚园林植物与园林山水地形的搭配形式:串钱柳+宫粉羊蹄甲+紫薇+毛杜鹃+紫背竹芋。营造园林地形中的澳大利亚园林植物景观大部分是采用乔-灌-草复合结构,澳大利亚园林植物作为乔木层的形式成片种植,用低矮的灌木和开花地被植物作点缀。当种植在自然水体岸边时,为模拟自然景观常用乔-灌-草结构。(5)模拟澳大利亚园林植物与园林道路广场的搭配形式:大王椰子+狐尾椰子+龙船花+红檵木。在这种形式里,自然式道路的澳大利亚园林植物配置比较自由,一般采用乔-灌-草复合结构营造安静自然的氛围;规则式道路的澳大利亚园林植物配置可以采用简单的乔-草、灌-草结构;园林广场内的植物景观结构比较简单,多以规整式种植在草坪和花坛,营造视野开阔的活动空间,应用观叶或观花澳大利亚园林植物品种都能达到很好的景观效果。
康梓杭[7](2020)在《海口城市绿地常用乔木生长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乔木对城市绿地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城市绿化的骨干。本研究从海口市常用园林乔木生长模型入手,用具象的模型来表现海口市城市绿地常用乔木的动态变化规律,这将有助于景观设计师对该地乔木的生长发育过程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预估,并进行兼容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乔木种植设计,也将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乔木后期管理养护等相关方面的策略,为海口市绿地植物规划设计、群落构建与调控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本研究将乔木分为两类进行调研,从海口市城市绿地中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附属绿地和区域绿地中选取部分区的乔木进行调研,选取了斯里兰卡天料木(Homalium ceylanicum)、秋枫(Bischofia javanica)、五月茶(Antidesma bunius)、凤凰木(Delonix regia)、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糖胶树(Alstonia scholaris)、黄槿(Hibiscus tiliaceus)、非洲楝(Khaya senegalensis)、白兰(Michelia alba)、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木棉(Bombax ceiba)、吉贝(Ceiba pentandra)、南洋杉(Araucaria cunninghamii)、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绿黄葛树(Ficus virens)、榕树(Ficus microcarpa)、菩提树(Ficus religiosa)、波罗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榄仁树(Terminalia catappa)、小叶榄仁(Terminalia neotaliala)、洋蒲桃(Syzygium samarangense)、杧果(Mangifera indica)、红花玉蕊(Barringtonia acutangula)、火焰木(Spathodea campanulata)共26种乔木,对其调查所得的胸径、树高、冠幅等数据进行统计,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对乔木分别进行树高—胸径和冠幅—胸径相关性分析,再利用SPSS22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比较决定系数R2、P值等相关数据,再通过拟合精度检验值(总误差、平均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均方根误差)检验拟合效果,最终从8个预选模型中选出20种A类乔木的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和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20种B类乔木的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和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海口市城市绿地常见乔木名录在海口市城市绿地中共发现了150种(含部分品种)乔木,隶属于37个科,104个属。(2)最优生长模型成功构建并筛选出了20种A类乔木的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20种A类乔木的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20种B类乔木的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20种B类乔的木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各模型相关性显着。(3)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生长模型比较同一种乔木,不同立地条件,其树高—胸径和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类型和参数不相同;B类乔木的两种模型拟合效果好于A类乔木两种模型拟合效果;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拟合效果整体上好于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拟合效果。(4)最优生长模型应用乔木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和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是众多研究的基础数据,可以为城市绿地群落营造和调节改善提供数据支持(种植密度指导);也可以以此计算单木三维绿量;本研究还将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和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和植物图鉴知识结合,运用前端开发常用的三个语言软件,HTML、CSS和Java Script,构建海口市城市绿地常用乔木单木生长模型信息库。
朱炫熹[8](2020)在《深圳滨海地区抗风性园林乔木的选择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深圳市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点滨海城市,也是台风灾害影响频率高的城市,其城市绿化景观常因台风侵袭而受到极大破坏。本研究对深圳前湾片区中,被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侵袭后的道路绿地41种和公园绿地51种常见园林乔木的风害受损情况和形态学抗风性指标进行调查研究,利用专家咨询法对指标进行确定,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两种综合评价体系,对所测指标进行量化和权重处理,再用综合评价法对植物风害受损特征指标、模糊隶属函数法对抗风性植物形态学指标,分别进行综合评分与抗风性强弱排序。根据园林乔木的风害受损特征指标综合评分总值和形态学抗风性指标隶属函数总值进行聚类结果对比分析,探索道路绿地和公园绿地园林乔木的抗风性强弱。另外,运用园林乔木风害受损特征评价结果去验证其与植物形态学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植物抗风性形态学指标预测体系,旨在为后人提供一种可验证植物抗风性强弱的方法,为道路绿地和公园绿地筛选出抗风能力强的园林乔木进行种植。抗风性景观营造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过程,从规划设计、施工和养护层面上,建立一套园林植物应用管理体系,并通过推荐具防风功能与景观要求相结合的园林乔木应用模式,提出抗风性园林绿化种植应用、抗风前提下典型风貌景观营造及其植物搭配建议、灾后道路绿化带种植修复思路,旨在为滨海城市建设和植物防风减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前湾片区园林乔木风害受损特征的5个评价指标:主干断裂率、主干倒伏率、枝稍断裂率、主干倾斜率和叶片撕毁率;确定前湾片区园林乔木抗风性形态学的10个评价指标:冠高比、胸径、冠幅、植株受风面积、植株重心高度、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冠形、叶层状况和根系情况。(2)园林乔木的风害受损特征综合评分总值和形态学抗风性隶属函数总值与其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可通过植物形态学指标来预测园林乔木抗风性的强弱。通过两种评价体系的聚类结果分析发现,道路绿地中有17%园林乔木为分类结果完全吻合、76%的为分类结果相近、7%的为分类结果完全相反的情况;公园绿地中有10%园林乔木出现分类结果完全吻合、73%的相近、17%的完全相反的情况。(3)前湾片区园林乔木根据聚类分级结果分为抗风性Ⅰ、Ⅱ、Ⅲ级,并对其进行抗风性选择。其中,抗风性Ⅰ级的有13种,如霸王棕、狐尾椰、海南红豆、洋蒲桃、杨梅等,为抗风能力强的树种,不易发生折断与倒伏;抗风性Ⅱ级的有26种,如大王椰子、加拿利海枣、扁桃、小叶榕、小叶榄仁等,抗风性一般;抗风性Ⅲ级的有11种,如红花羊蹄甲、黄花风铃木、水翁、假苹婆、蓝花楹等,抗风能力相对较差,建议在特定种植环境条件下选用或少用。(4)从“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层面建立一套园林植物应用管理体系,可用于指导滨海地区绿化建设。规划设计方面,需要尽量根据地理环境因素完成不同抗风树种的选择与配置类型的设计;施工方面,需要注重绿化种植施工过程中的要点;养护方面,需要做好植物种植后初期的成活养护和后期的常规养护管理。(5)道路绿地和公园绿地中防风功能与景观要求相结合的景观营造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形成防护林区、迎风面、背风面、风口区和避风区的5种植物种植应用模式;二是在抗风前提下,营造典型风貌的景观类型,包括绿荫型、椰风海韵型、色彩对比型、丰富季相型、芳香型5类景观;三是根据道路绿地和公园绿地受灾情况的特点,运用种植修复思路“保留植物、替换植物和后退植物”进行灾后绿地绿化带的恢复。
薛文川[9](2019)在《广州市主要绿地类型植物配置对空气颗粒物消减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大气颗粒物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体健康有着很强的危害性。城市绿化能够显着去除空气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有益身体健康,在减少颗粒物污染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深入研究城市绿地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留效应,本文以广州市城区典型绿地类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取样、采集数据、实验室分析的手法来分析不同绿地群落对PM2.5颗粒物消减功能、绿地群落结构特征与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关系及主要树种的滞尘能力研究,总结出如下几个结论:(1)广州市的社区绿地适宜参考广州东站广场绿地的树种配置方式,即按照乔灌草复层结构的方式配置,乔木层树种可考虑选用、大叶榕、芒果等;广州市公园绿地适宜参照广东树木公园的配置方式,即群落结构为复层结构,物种组成丰富,多样性高,群落郁闭度高。道路交通绿地配置方式中,虽然大叶榕、高山榕等对TSP及PM2.5调控效果较好,但是由于其生长特性作为行道树缺点较多,结合景观性推荐黄花风铃木、芒果、凤凰木等树种。(2)影响大气颗粒物浓度的绿地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绿地郁闭度、乔木累积树冠体积和大乔木枝下高。其中PM2.5消减率与绿地郁闭度、乔木累积树冠体积显着正相关,与大乔木枝下高显着负相关。绿地乔木层疏透度和灌草层疏透度对PM2.5消减率存在交互作用。为充分发挥城市绿地在调控大气颗粒物方面的作用,城市绿地应以构建郁闭度高的群落为目标,树种选择应以树冠体积较大、大乔木枝下高较低的树种为主。(3)同物种滞尘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黄花风铃木和美蕊花分别是受试物种中吸附能力最高的乔木和灌木。在受试乔木中,非洲楝、木棉和小叶榄仁对大径级颗粒物吸附能力较差,洋紫荆、大叶榕、芒果、木棉和小叶榄仁对小径级颗粒物吸附能力较差。在受试灌木中,除美蕊花外,黄婵对大径级颗粒物也有一定的吸附效果,而鹅掌柴和红背桂吸附能力最差,对小径级颗粒物而言,各受试物种差异不明显。在城市绿化树种选用上,除考虑景观效果外,也应将树种滞尘能力考虑其中,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大气污染问题。黄花风铃木、美蕊花和黄婵等物种对大气颗粒物的吸附能力较高,可多选用该类物种于城市绿化中。
王金涛[10](2019)在《惠州市城区主要绿地园林植物群落特征研究》文中指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园等一系列绿色生态理念,对构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城市绿地是城市的“肺”,对改善城市环境生态质量,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保持水土、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园林植物是构成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对维护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城市绿地的园林植物群落特征开展一系列研究,弄清其种类组成、类型特点、种群的生长发育规律、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通过对惠城区主要绿地的3个公园和3条城市道路的园林植物群落进行样地调查,同时为了弄清岭南城市主要行道树对城市道路的微气候影响,作者以惠州市为例,对惠州主要道路的9个常见行道树种进行了遮荫效果调查,其结果如下:(1)惠州城区公园绿地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共调查记录到228个物种,归属为184个属,105个科,其中蕨类植物为5科5属5种,裸子植物为5科5属5种,被子植物为95科174属218种。被子植物占到总种数的95.6%,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共计不到总种数的5%。含种类较多的是菊科、豆科、禾本科、大戟科、桑科等10个科,组成种类较多的属是榕属、木槿属、金合欢属、假连翘属、构属等属。公园绿地植被分类共分为6个植被类型,它们是非洲楝林(样方15号),榕树林(样方2号),大叶相思池杉林(样方12,1 3号),木荷台湾相思林(样方14号),七叶树刺桐凤凰木林(样方5,16号),榕樟红花羊蹄甲阔叶混交林(样方18,20,17,10,9,7,11,8,6,19,1,4,3号)。公园绿地种群分析表明红花羊蹄甲、串钱柳、小叶榄仁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种群,但小苗被公园管理的工人在管理公园绿地时清理掉了,缺少地径3 cm以下小苗;木棉种群是一个衰退的种群;榕树种群是一个发展不规整的种群;秋枫、凤凰木种群数量偏少,不利于种群的发展;黄钟木是近几年来引进的外来树种,调查结果表明此树较适应惠州的气候特点,种群为增长型的种群。惠州城区公园绿地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每个样方物种数超过5个的样方有1 7个(含5个),占总数的85%。Shannon-Wiener指数(HP)、Simpson指数(D)的计算结果表明各样方有着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值,20个样方内部进行比较,2号,9号,13号,15号,18号样方其Shannon-Wiener指数(HP)较其它样方低,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几个样方的物种数较低原故所造成。总之,公园绿地和科、属、种分析表明其植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南亚热带地域特征;采用重要值的区系分类法和基于样地欧氏距离的聚合等级分类法,其分类结果趋于一致,而通过SPSS分析统计软件聚类更精准。种群分析表明了不同种群的生长发育规律,多样性分析表明惠州城区公园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几种多样性指数其变化规律表现变化趋势一致,这是构建稳健的生态系统基础。(2)惠州城区道路绿地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其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共调查记录到174个物种,归属为137个属,93个科,其中蕨类植物为2科2属2种,裸子植物为1科1属1种,被子植物为90科134属1 71种。种数较多的科是菊科、豆科、桑科、夹竹桃科,组成种类较多的属只有榕属与樟属。通过重要值区系分类将惠州城区调查的道路植物群落类型分为蓝花楹、木棉林;无患子、杜英林;凤凰木、异木棉林;人面子、红花羊蹄甲林榕树类、凤凰木林,丝葵、蒲葵林;南花楹林;非洲楝林。通过对道路绿地的16个样方的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 指数(HP),Simpson 指数(D),Pielou 均匀度指数(Jsw)的计算,发现惠州城区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的乔木层有较丰富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较高的多样性指数,平均物种丰富度达7.5,Shannon-Wiener指数(HP)大于1.5的有12个样方,最高的]号样方其指数值达2.480,Simpson指数(D)的计算结果表明各样方有着与Shannon-Wiener指数(HP)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因此惠州城区主要道路绿地的主要的优势科、属的分布情况说明惠州城区道路绿地植物南亚热带特点,其植被类型丰富,其道路绿地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3)行道树实验调查结果表明,所有行道树都具有一定的遮光率和降温率,遮光效果最好的树种是白兰,其遮光率达95.81%,最差的是王棕和长芒杜英,为61%~63%,其它树种介于两者之间。降温率最高的树种是榕树,其降温率达9.83%,温度可下降3.5℃,降温最差的是长芒杜英,其降温率为1.5%,温度仅下降0.5℃。综合荫质与遮荫效果,遮荫效果最好的树种是榕树,最差的是王棕与长芒杜英,而白兰、海南红豆、非洲楝、高山榕、黄葛树亦具有较好的遮荫效果。今后在岭南城市的行道树选择注重遮荫功能时可优先选择榕树、白兰、海南红豆、非洲楝、高山榕、黄葛树,注重景观特色而对遮荫要求不高时可选王棕与长芒杜英。
二、优良观赏树种——腊肠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良观赏树种——腊肠树(论文提纲范文)
(1)茂名市园林绿地植物及其景观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概念 |
1.2.1 城市绿地 |
1.2.2 植物物种 |
1.2.3 植物景观 |
1.2.4 植物群落 |
1.3 国内外绿地植物研究 |
1.3.1 国外绿地园林植物研究 |
1.3.2 国内绿地园林植物研究 |
第二章 研究概况 |
2.1 茂名市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特征 |
2.1.4 社会经济概况 |
2.1.5 植被及植物资源概况 |
2.1.6 城市园林绿化概况 |
2.2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内容 |
2.2.3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茂名市园林绿地植物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植物物种调查与分析 |
3.1.1 园林绿地植物的组成 |
3.1.1.1 植物科属种的组成 |
3.1.1.2 植物科级的组成 |
3.1.1.3 植物优势科的组成 |
3.1.1.4 不同类型绿地植物物种的组成 |
3.1.2 植物的生活型 |
3.1.3 植物的观赏特性 |
3.1.3.1 观叶植物 |
3.1.3.2 观花植物 |
3.1.3.3 观果植物 |
3.1.3.4 观茎植物 |
3.1.4 植物应用频率 |
3.2 本地木本植物指数 |
3.2.1 园林绿地系统木本植物指数 |
3.2.2 不同类型绿地木本植物指数比较分析 |
3.2.3 各块绿地木本植物指数统计与分析 |
3.3 园林绿地植物群落景观分析 |
3.3.1 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的景观结构 |
3.3.2 园林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 |
3.3.2.1 物种丰富度指数分析 |
3.3.2.2 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
3.3.2.3 物种均匀度指数分析 |
3.3.3 典型植物景观群落实例分析 |
3.3.4 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的景观特色 |
第四章 茂名市绿地植物景观层次分析法 |
4.1 评价对象的选择 |
4.2 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的确定 |
4.3 判断矩阵以及进行一致性检验 |
4.4 综合权重分析 |
4.5 植物景观群落评价结果与分析 |
4.5.1 定量与定性因子的评分标准 |
4.5.2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
5.1 讨论 |
5.1.1 植物多样性方面 |
5.1.2 植物景观结构方面 |
5.1.3 本地植物的应用方面 |
5.1.4 植物功能属性方面 |
5.1.5 植物景观效果维护方面 |
5.2 建议 |
5.2.1 提高植物多样性 |
5.2.2 构建复层植物群落 |
5.2.3 营造特色地方植物景观 |
5.2.4 完善植物的功能属性 |
5.2.5 提高园林绿地植物的养护管理水平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表1 茂名市植物景观评价指标权重专家意见征询表 |
附表2 茂名市植物景观评价调查表 |
附表3 茂名市园林绿地植物名录 |
附图1 茂名市园林绿地54 个植物群落现场照片(自摄)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城市道路绿化相关理论简析 |
1.2.1 城市道路的分类及其空间特征 |
1.2.2 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及其构建形式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发展趋势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1.5 论文研究创新性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现状调查及特征分析 |
2.1 研究区域背景分析 |
2.1.1 城市基本概况 |
2.1.2 道路绿化建设现状 |
2.2 调查对象分类划定 |
2.3 调查方法 |
2.3.1 实地调查 |
2.3.2 问卷调查 |
2.3.3 座谈调查 |
2.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4.1 道路绿化景观视觉效果分析 |
2.4.2 道路绿化对居民影响情况结果分析 |
2.4.3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现状情况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
3.1 旧城区主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
3.1.1 未能凸显城市主干道的主体地位 |
3.1.2 道路绿化的服务功能开发利用不足 |
3.1.3 道路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存在困难 |
3.2 旧城区次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
3.2.1 道路绿化植物与其所处生长环境矛盾明显 |
3.2.2 道路绿化植物景观视觉效果较差 |
3.2.3 部分绿化植物品种不符合场地使用需求 |
3.3 新城区主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
3.3.1 道路绿化植物景观未能凸显新城区特色 |
3.3.2 边分与侧分绿化带与居民通行矛盾明显 |
3.3.3 街道附属绿地开发利用不足 |
3.4 新城区次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 |
4.1 道路绿化优化指导思想 |
4.1.1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
4.1.2 始终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
4.1.3 制定合理的植物保育规范 |
4.1.4 打造区域特色道路植物景观 |
4.2 道路绿化具体优化措施 |
4.2.1 旧城区主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
4.2.2 旧城区次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
4.2.3 新城区主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
4.2.4 新城区次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优化建设指引 |
5.1 增城区园圃路沙园路绿化改造项目 |
5.1.1 项目背景介绍 |
5.1.2 道路绿化优化改造概况 |
5.2 增城区道路绿化优化建设指引 |
5.2.1 优化总目标 |
5.2.2 道路等级分类 |
5.2.3 优化建设指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对居民影响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4 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植物种类名录 |
附录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南宁市城市公园植物季相美景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植物季相的重要性 |
1.1.2 南宁市植物季相变化不明显的现实问题 |
1.1.3 人们对自然景观的需求 |
1.2 国内外植物季相景观设计发展概述 |
1.2.1 国外植物季相景观设计发展概述 |
1.2.2 国内植物季相景观设计发展概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概念释义 |
1.4.1 城市公园 |
1.4.2 季相及季相植物 |
1.4.4 植物季相形态 |
1.4.5 植物的空间变化 |
1.4.6 植物的意境美 |
1.4.7 美景度评价法 |
1.4.8 语义差异分析法 |
1.5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1.5.1 研究的内容 |
1.5.2 研究的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南宁市植物季相景观应用现状调查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环境 |
2.1.3 地形地貌 |
2.1.4 植物资源 |
2.1.5 南宁市公园发展概况 |
2.1.6 选入调研公园概况 |
2.2 研究区域内植物运用现状 |
2.2.1 植物科属种组成 |
2.2.2 植物生活型组成 |
2.2.3 植物观赏特性 |
2.3 研究区域内季相植物 |
2.3.1 观花植物 |
2.3.2 观叶植物 |
2.3.3 观果植物 |
2.3.4 季相植物观赏期总结 |
2.4 研究区域内季相景观特点 |
2.4.1 春夏秋三季景观交织 |
2.4.2 花卉植物资源丰富 |
2.4.3 全年可观赏植物资源丰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景观质量评价——美景度评价法 |
3.1 美景度评价方法选择 |
3.1.1 评价问卷的编制 |
3.1.2 评价方式 |
3.1.3 评价程序 |
3.2 人口学特征信息收集 |
3.3 公众对季相的看法 |
3.3.1 公众对季相变化的看法 |
3.3.2 公众最喜欢的季节 |
3.4 美景度评价 |
3.4.1 样地照片的选取 |
3.4.2 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
3.4.3 各季美景度的分析计算 |
3.4.4 全年平均美景度的分析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景观特征评价——语义差异分析法 |
4.1 语义差异法的评价方法选择 |
4.1.1 景观因子和形容词对的确定 |
4.1.2 评价尺度的选择 |
4.1.3 问卷的编制 |
4.1.4 景观特征评价者的选择 |
4.1.5 评价程序 |
4.2 评价数据的整理 |
4.3 春季景观因子和春季美景度的相关性分析 |
4.3.1 正态性分布检验 |
4.3.2 相关性分析 |
4.4 夏季景观因子和夏季美景度的相关性分析 |
4.4.1 正态性分布检验 |
4.4.2 相关性分析 |
4.5 秋季景观因子和秋季美景度的相关性分析 |
4.5.1 正态性分布检验 |
4.5.2 相关性分析 |
4.6 全年景观因子和全年美景度的相关性分析 |
4.6.1 正态性分布检验 |
4.6.2 相关性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季相景观评价及优化建议 |
5.1 构建美景度评价模型 |
5.1.1 春季美景度模型 |
5.1.2 夏季美景度模型 |
5.1.3 秋季美景度模型 |
5.1.4 全年美景度模型 |
5.2 公众喜爱的季相景观及优化建议 |
5.2.1 公众喜爱的春季景观 |
5.2.2 公众喜欢的夏季季相景观 |
5.2.3 公众喜爱的秋季景观 |
5.2.4 公众喜爱及全年美学价值高的景观 |
5.2.5 提升南宁市公园景观全年美景度的优化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不足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植物统计 |
附录二 南宁市月平均气温统计图 |
附录三 4个公园及美景度样地区位图 |
附录四 调查问卷 |
附录五 样地照片 |
致谢 |
附件 |
(4)佛山市千灯湖公园典型景点植物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亟需承载文化和记忆的载体 |
1.1.2 部分城市公园的带状滨水景观缺乏地域文化特征 |
1.1.3 研究城市公园植物配置有实际应用价值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园林植物配置研究 |
1.3.2 西方园林植物配置发展历程研究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4.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园林植物配置理论及相关案例研究 |
2.1 园林植物配置理论研究 |
2.1.1 植物配置原则 |
2.1.2 城市公园植物配置特点 |
2.2 中轴线景观格局研究 |
2.2.1 城市中轴线公园 |
2.2.2 相关案例介绍 |
2.2.3 中轴线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
2.3 滨水景观格局研究 |
2.3.1 城市滨水公园的分类 |
2.3.2 城市滨水公园典型案例 |
2.3.3 滨水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特点 |
2.4 小结 |
第三章 千灯湖公园的历史沿革及植物配置概况 |
3.1 千灯湖公园的历史沿革 |
3.2 千灯湖公园概况 |
3.3 千灯湖公园植物配置 |
3.3.1 千灯湖公园一期植物配置 |
3.3.2 千灯湖公园二期植物配置 |
3.4 千灯湖植物景观元素分析 |
3.4.1 千灯湖植物景观与水体 |
3.4.2 千灯湖植物景观与建筑 |
3.4.3 千灯湖植物景观与山石地形 |
3.4.4 千灯湖植物景观与园路 |
3.5 小结 |
第四章 千灯湖公园典型景点植物结构调查分析 |
4.1 千灯湖公园典型景点植物品种应用分析 |
4.1.1 研究方法 |
4.1.2 结果与分析 |
4.2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
4.3 植物季相结构 |
4.4 小结 |
第五章 千灯湖公园典型景点植物配置和满意度评价 |
5.1 典型景点绿地类型及分布情况 |
5.2 典型景点植物配置情况 |
5.2.1 休憩绿地 |
5.2.2 密林绿地 |
5.2.3 疏林草地 |
5.2.4 滨水绿地 |
5.2.5 台地缓坡绿地 |
5.2.6 典型景点植物配置概况汇总 |
5.3 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植物景观满意度评价 |
5.3.1 建立层次结构 |
5.3.2 对准则层因素的层次权重决策分析 |
5.3.4 对子准则层因素的层次权重决策分析 |
5.4 典型景点植物景观满意度评价结果分析 |
5.4.1 评价过程 |
5.4.2 评价结果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千灯湖公园植物配置总结及优化建议 |
6.1 千灯湖公园植物配置总结 |
6.2 千灯湖公园植物配置的不足 |
6.3 对同类型公园植物配置优化的建议 |
6.4 对同类型公园绿地植物配置推荐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公园城市概述 |
1.4.1 公园城市定义 |
1.4.2 公园城市在园林、森林与生态园林等方面的前期探索 |
1.4.3 公园城市建设的地域性生态原则 |
1.4.4 公园城市建设的内涵 |
1.5 国内外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 |
1.5.1 绿带—绿道—绿廊—公园体系 |
1.5.2 生态绿网理论 |
1.5.3 生态绿网规划实践探索 |
1.5.4 生态绿网特点分析 |
1.5.5 基于植物生态学理论的生态价值指标分类 |
1.5.6 植物多样性专题研究 |
1.6 研究问题 |
1.6.1 公园城市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生态空间网络 |
1.6.2 基于生态功能的适生植物资源应用不足 |
1.6.3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侧重于生态防护且未形成体系 |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7.1 研究内容 |
1.7.2 创新点 |
1.8 研究策略与方法 |
1.8.1 研究策略 |
1.8.2 研究方法 |
1.9 研究技术路线 |
2 基于地域特殊自然地理要素的城乡绿网及生态价值体系构建 |
2.1 湛江市概况 |
2.2 湛江市绿网的生态结构 |
2.2.1 市域生态空间格局 |
2.2.2 市域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功能 |
2.2.3 城区与环城绿网 |
2.2.4 城区绿地与环城绿网生态功能评价及生态绿网结构 |
2.3 绿网生态价值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
2.3.1 生态价值构建的地域化原则 |
2.3.2 风景游憩类生态价值分析 |
2.3.3 基于地域性城市特殊自然地理要素因子影响力评价 |
2.3.4 地域性城市生态防护价值指标分析 |
2.3.5 湛江生态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生态价值的公众评价 |
2.4 地域性公园城市绿网的生态价值体系 |
2.5 本章小节 |
3 湛江市域适生植物资源收集与分类 |
3.1 市域植物多样性 |
3.2 绿网生态植物资源分析 |
3.2.1 综合性公园景观游憩空间及其骨干基调树种资源 |
3.2.2 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空间及其植物群落 |
3.2.3 农业生态田园及其生态产品 |
3.2.4 植物资源应用现状分析 |
3.3 基于生态价值优势的植物资源收集、分类 |
3.4 地域性适生植物分类 |
3.4.1 适生植物 |
3.4.2 适生植物资源种类库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PYTHON语言的适生植物资源分类库构建 |
4.1 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的目的与任务 |
4.2 Python语言特点 |
4.3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原理与流程 |
4.3.1 原理 |
4.3.2 流程 |
4.4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库 |
4.5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生态价值分类库 |
4.6 本章小结 |
5 综合性公园植物生态景观价值评价及重构 |
5.1 城区绿地综合性公园 |
5.2 综合性公园植物群落季相景观分析 |
5.3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花 |
5.4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果 |
5.5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叶 |
5.6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评价 |
5.7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群落资源筛选 |
5.7.1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筛选原则 |
5.7.2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种类筛选 |
5.8 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
5.9 本章小节 |
6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重塑 |
6.1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景观价值 |
6.2 红树林湿地生态游憩经验借鉴 |
6.3 基于生态景观、教育价值的乡土红树植物资源选用 |
6.4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的重塑路径 |
6.4.1 区位自然条件分析 |
6.4.2 场地挑战与策略 |
6.4.3 系统功能构建 |
6.4.4 乡土红树植物群落规划 |
6.5 本章小节 |
7 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及教育价值重塑 |
7.1 基于绿网生态价值的农业生态田园 |
7.2 基于生产性景观的农业生态田园生态价值 |
7.3 植物生理生态学相关理论与生态产品品质 |
7.3.1 植物生理生态学理论 |
7.3.2 环境因子与植物生态产品生产模式的关系分析 |
7.3.3 生产性花果资源筛选及其生态产品生产模式 |
7.4 红掌产品花色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
7.4.1 材料与方法 |
7.4.2 结果与分析 |
7.4.3 讨论与结论 |
7.5 菠萝蜜果品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
7.5.1 材料与方法 |
7.5.2 结果与分析 |
7.5.3 讨论与结论 |
7.6 农业生态田园的生产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
7.7 本章小节 |
8 讨论与结论 |
8.1 讨论与展望 |
8.2 结论与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湛江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库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6)澳大利亚园林植物在广州市应用形式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澳大利亚园林植物的资源价值 |
1.1.1 澳大利亚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 |
1.1.2 澳大利亚园林植物的食用价值 |
1.1.3 澳大利亚园林植物的药用价值 |
1.2 澳大利亚园林植物的生长环境特点 |
1.3 澳大利亚园林植物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澳大利亚植物植物学研究动态 |
1.3.2 国外澳大利亚植物植物学研究动态 |
1.3.3 国内澳大利亚植物造林及园林研究动态 |
1.3.4 国外澳大利亚植物造林及园林研究动态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2.1 本文依据的相关植物造景理论基础 |
2.2 研究的范围 |
2.3 研究的内容 |
2.4 研究方法 |
2.5 调查研究技术路线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我国引种澳大利亚植物种类的分析 |
3.2 广州市引种澳大利亚植物种类的调查分析 |
3.2.1 广州市自然概况 |
3.2.2 广州市引种的澳大利亚园林植物种类 |
3.2.3 广州市的澳大利亚园林植物应用形式调查与分析 |
3.2.3.1 广州市主要园林绿地应用的澳大利亚植物现状 |
3.2.3.2 广州市澳大利亚园林植物应用广泛性分析 |
3.2.3.3 广州市澳大利亚园林植物景观搭配树种分析 |
3.2.3.4 36 处样地澳大利亚植物搭配种类的使用频率分析 |
3.2.4 广州市园林绿地的澳大利亚植物应用分析 |
3.2.4.1 广州市公园、校园与广场绿地应用现状分析 |
3.2.4.2 广州市居住区绿地应用现状分析 |
3.2.4.3 广州市道路附属绿地应用现状分析 |
3.3 广州市澳大利亚植物园林应用的综合评价分析 |
3.3.1 层次分析法(AHP)法 |
3.3.1.1 建立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 |
3.3.1.2 构建层次结构的两两评判矩阵 |
3.3.1.3 检验评判矩阵的一致性 |
3.3.1.4 广州市澳大利亚园林植物单层评价因素影响力值 |
3.3.2 澳大利亚园林植物应用的综合评价分析 |
3.3.3 确定澳大利亚园林植物种类的应用等级分布 |
3.3.3.1 应用等级评分标准 |
3.3.3.2 澳大利亚园林植物适应性与应用等级分布 |
3.4 广州市的澳大利亚园林植物模拟造景模式探讨 |
3.4.1 澳大利亚园林植物搭配植物的选择 |
3.4.2 模拟澳大利亚园林植物与其他植物的配置模式探讨 |
3.4.2.1 模拟澳大利亚园林植物与其他植物自然式种植 |
3.4.2.2 模拟澳大利亚园林植物与其他植物规整式种植 |
3.4.3 模拟澳大利亚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的配置模式探讨 |
3.4.3.1 模拟澳大利亚园林植物作为园林建筑前景 |
3.4.3.2 模拟澳大利亚园林植物作为园林建筑背景 |
3.4.4 模拟澳大利亚园林植物与园林小品的配置模式探讨 |
3.4.5 模拟澳大利亚园林植物与山水地形的配置模式探讨 |
3.4.5.1 模拟地形中的澳大利亚园林植物景观 |
3.4.5.2 模拟水边的澳大利亚园林植物景观 |
3.4.6 模拟澳大利亚园林植物与园林道路和广场的配置模式探讨 |
3.4.6.1 模拟园林道路的澳大利亚园林植物景观 |
3.4.6.2 模拟园林广场的澳大利亚园林植物景观 |
4 结论、讨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澳大利亚植物在我国各地的引种情况(部分) |
附录 B 华南植物园澳大利亚植物名录(部分) |
附录 C 广州市36处样地澳大利亚园林植物应用频度评价 |
附录 D 广州市36处样地澳大利亚园林植物的搭配植物 |
附录 E 广州市园林绿地常见澳大利亚植物图片(部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海口城市绿地常用乔木生长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低成本风景园林概念及现状 |
1.1.2 乔木的高密度种植 |
1.1.3 乔木种植依据及乔木生长模型 |
1.1.4 海口市绿色生态城市建设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研究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城市绿地相关概念 |
2.1.2 生长模型相关概念 |
2.2 乔木树种在城市绿化中的功能 |
2.2.1 环境美化 |
2.2.2 生态防护 |
2.2.3 生产功能 |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3.1 冠幅-胸径生长模型研究现状 |
2.3.2 树高-胸径生长模型研究现状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土壤状况 |
3.1.4 气候条件 |
3.1.5 水文情况 |
3.1.6 城市绿地发展概况 |
3.1.7 城市绿地空间形态 |
3.1.8 海口市城市绿地植被现状 |
3.1.9 城市绿化规范 |
3.2 研究材料概况 |
3.2.1 研究点 |
3.2.2 树种选择标准与依据 |
3.3 数据测量 |
3.3.1 仪器 |
3.3.2 胸径测量法 |
3.3.3 冠幅测量法 |
3.3.4 树高测量法 |
3.4 数据处理 |
3.4.1 数据整理 |
3.4.2 生长模型构建 |
3.4.3 生长模型精度检验 |
3.4.4 判定最优生长模型 |
4 海口城市绿地乔木最优生长模型构建结果与分析 |
4.1 海口市城市绿地乔木调查概况 |
4.1.1 乔木组成分析 |
4.1.2 确定研究树种名单 |
4.2 海口城市绿地A类乔木最优生长模型构建 |
4.2.1 树高-胸径模型 |
4.2.2 冠幅-胸径模型 |
4.3 海口城市绿地B类乔木最优生长模型构建 |
4.3.1 树高-胸径模型 |
4.3.2 冠幅-胸径模型 |
4.4 海口市城市绿地部分常用乔木最优生长模型比较分析 |
4.4.1 整体比较 |
4.4.2 细节比较 |
5 海口市常用园林乔木最优生长模型应用 |
5.1 营造和调节改善城市绿地群落 |
5.1.1 海口市城市绿地乔木种植密度现状 |
5.1.2 海口市城市绿地乔木调控建议 |
5.2 计算城市绿地植物三维绿量 |
5.2.1 材料与方法 |
5.2.2 单木三维绿量 |
5.3 单木生长模型信息库查询系统 |
5.3.1 软件介绍 |
5.3.2 资料收集 |
5.3.3 数据库构建思路与模块 |
5.3.4 数据库的功能 |
6 讨论与结论 |
6.1 结论 |
6.1.1 海口市城市绿地常见乔木名录 |
6.1.2 最优生长模型 |
6.1.3 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生长模型比较 |
6.1.4 最优生长模型应用 |
6.2 讨论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海口市城市绿地常见乔木名录 |
附表2 index.html |
附表3 main.js |
附表4 main.css |
附表5 26种乔木图片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深圳滨海地区抗风性园林乔木的选择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滨海地区园林植物抗风灾研究动态 |
1.2.2 国内滨海地区园林植物抗风灾研究进展 |
1.2.3 抗风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2.1 风灾前后园林乔木情况调查 |
2.2.2 园林乔木抗风能力评估与形态学抗风性评价指标确定 |
2.2.3 构建两种综合评价模型 |
2.2.4 抗风性园林乔木的筛选 |
2.2.5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原因与影响抗风性强弱因素分析 |
2.2.6 建立抗风性与景观性相结合的园林乔木应用模式 |
2.3 研究方法 |
2.3.1 技术路线 |
2.3.2 实地调查法 |
2.3.3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构建评价体系 |
2.3.4 综合评价法 |
2.3.5 聚类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前湾片区园林乔木应用现状分析 |
3.2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特征综合评价与分级 |
3.2.1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特征情况 |
3.2.2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特征指标评价体系建立 |
3.2.3 指标权重确定与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3.2.4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综合得分与排序 |
3.2.5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情况聚类分析 |
3.2.6 风灾后园林乔木的死亡情况分析 |
3.3 园林乔木形态学指标抗风性综合评价与分级 |
3.3.1 形态学抗风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
3.3.2 园林乔木形态学指标抗风性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数确定 |
3.3.3 指标权重确定与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3.3.4 园林乔木形态学指标抗风性综合得分与排序 |
3.3.5 园林乔木形态学指标抗风性强弱聚类分析 |
3.4 前湾片区抗风性园林乔木的选择 |
3.4.1 园林乔木两种综合评价分级对比 |
3.4.2 推荐适合在前湾区应用的园林乔木 |
3.5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原因分析与抗风灾强弱影响因素 |
3.5.1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原因分析 |
3.5.2 影响园林乔木抗风灾强弱的因素 |
4 前湾片区抗风性与景观性园林乔木应用 |
4.1 风灾后给我们的教训、启示和思考 |
4.2 建立一套园林植物应用管理体系 |
4.2.1 规划设计 |
4.2.2 施工 |
4.2.3 养护 |
4.3 推荐具防风功能与景观要求相结合的园林乔木应用模式 |
4.3.1 前湾片区园林乔木种植应用 |
4.3.2 抗风性典型风貌景观营造及其植物搭配建议 |
4.3.3 灾后道路绿化带种植修复思路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降低园林乔木台风损害的对策 |
5.1.2 抗风性园林乔木配置优化措施 |
5.2 结论 |
5.2.1 园林乔木的受损综合评价与分级 |
5.2.2 园林乔木形态学指标抗风性综合评价与分级 |
5.2.3 两种综合评价分级对比与抗风性园林乔木选择 |
5.2.4 抗风性与景观性相结合的园林乔木应用管理体系 |
5.2.5 推荐具防风功能与景观要求相结合的园林乔木应用模式 |
6 建议与展望 |
6.1 建议 |
6.1.1 台风灾害前的园林乔木栽植与养护措施 |
6.1.2 台风灾害后园林绿化恢复与措施建议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评价指标的含义 |
附录B 深圳前湾片区18个调研样地具体信息 |
附录C 前湾片区常见园林乔木 |
附录D 前湾片区道路/公园绿地园林乔木形态学指标数据 |
附录E 道路/公园绿地园林乔木风害受损指标数据 |
附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广州市主要绿地类型植物配置对空气颗粒物消减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城市绿地空间发展历史与现状 |
1.2.2 颗粒物成分及危害 |
1.2.3 城区绿地对颗粒物消减效益显着 |
1.2.4 城区绿地滞尘功能机理研究 |
1.2.5 城区绿地植物群落结构对滞尘功能影响研究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广州市绿地特征 |
2.1.2 研究区域特征 |
2.2 研究方法 |
2.2.1 城区典型绿地大气颗粒物浓度监测 |
2.2.2 城区典型绿地植物群落调查 |
2.2.3 城区典型绿地植物叶片滞尘能力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区域植物配置特征 |
3.1.1 二沙岛绿地植物配置特征 |
3.1.2 广州东站广场绿地植物配置特征 |
3.1.3 广东树木公园绿地植物配置特征 |
3.1.4 大夫山公园绿地植物配置特征 |
3.1.5 临江大道绿地植物配置特征 |
3.1.6 广园快速路绿地植物配置特征 |
3.2 不同类型绿地群落消减大气颗粒物能力的比较 |
3.2.1 社区绿地 |
3.2.2 公园绿地 |
3.2.3 道路交通绿地 |
3.3 影响消减PM_(2.5)功能的绿地群落特征参数 |
3.4 绿地植物叶片滞尘功能研究 |
3.4.1 绿地乔木叶片滞尘功能研究 |
3.4.2 绿地灌木叶片滞尘功能研究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绿地群落对PM_(2.5)颗粒物消减功能 |
4.1.2 绿地群落结构特征与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关系 |
4.1.3 绿地植物叶片滞尘功能研究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二沙岛样地调查基本信息 |
附录B 主要绿地植物物种名录 |
(10)惠州市城区主要绿地园林植物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相关概念 |
1.1.1 城市绿地 |
1.1.2 植物群落 |
1.2. 植物群落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问题与展望 |
1.3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3 本文创新之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条件 |
2.1.2 社会经济状况 |
2.1.3 历史文化概况 |
2.1.4 自然植物植被特征概况 |
2.2. 调查范围与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植物群落典型样地调查法 |
2.3.2 数据处理方法 |
2.3.3 行道树对道路微气候影响的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惠州市城区主要公园植物群落综合特征分析 |
3.1.1 公园绿地植物科属种类结果与分析 |
3.1.2 植被类型划分 |
3.1.3 根据公园绿地树种重要值进行区系排队分类 |
3.1.4 基于等级聚合法的植被类型分类 |
3.1.5 主要植被类型特征概述 |
3.1.6 主要种群特征分析 |
3.1.7 植物群落乔木层多样性 |
3.2 惠州市城区主要道路植物群落综合特征分析 |
3.2.1 植物科属种分析 |
3.2.2 根据树种重要值进行的植物群落类型分类 |
3.2.3 基于等级聚合法的植被类型划分 |
3.2.4 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3.3 几种行道树对惠州市城市道路微气候的影响分析 |
3.3.1 行道树对惠州市城市道路微气候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4.1 关于公园植物群落特征的讨论 |
4.1.1 丰富的植物种类是构建生态公园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树种彰显地方特色 |
4.1.2 科学的对公园植被进行分类有利于加强公园植被的管理 |
4.1.3 加强特色种群的建设管理提高物种多样性构建优美生态公园 |
4.2 关于城区主要道路的植物群落特征的讨论 |
4.2.1 惠州城区道路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是构建稳定植物群落的主要原因 |
4.2.2 惠州城区道路绿地植被类型丰富是形成多样性植物景观的主要原因 |
4.2.3 道路绿地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是构建稳健绿地生态系统重要因素 |
4.3 关于几种行道树对惠州市城市道路微气候的影响讨论 |
5 结论 |
5.1 主要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特征研究的结论 |
5.2 城市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特征研究的结论 |
5.3 关于几种行道树对城市道路微气候影响的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四、优良观赏树种——腊肠树(论文参考文献)
- [1]茂名市园林绿地植物及其景观调查分析[D]. 李艳. 广西大学, 2021(12)
- [2]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D]. 王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南宁市城市公园植物季相美景度研究[D]. 黄钰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4]佛山市千灯湖公园典型景点植物配置研究[D]. 王丽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D]. 夏春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6]澳大利亚园林植物在广州市应用形式的调查与分析[D]. 陈康华.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7]海口城市绿地常用乔木生长模型研究[D]. 康梓杭. 海南大学, 2020(02)
- [8]深圳滨海地区抗风性园林乔木的选择与应用研究[D]. 朱炫熹.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9]广州市主要绿地类型植物配置对空气颗粒物消减功能研究[D]. 薛文川.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10]惠州市城区主要绿地园林植物群落特征研究[D]. 王金涛. 海南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