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外投资保险浮出水面(论文文献综述)
蒲朦朦[1](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之完善》文中指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哈国")的能源合作在取得新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更多投资领域的风险。文章通过对中哈两国能源投资争端的现有解决路径进行分析并找出其局限所在,建议在利用好传统投资争端解决方式的基础之上,建立争端预防机制及海外投资保险机制,并试图以中哈两国的能源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为基础,构建"一带一路"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从而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法治服务和保障。
张帆[2](2020)在《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文中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业的关键领域。如何维护银行稳定,降低银行发生挤兑风险概率,实现问题银行有序平稳退出,成为越来越多国家越发关心的问题,构建由存款保险制度、央行最后贷款人和审慎金融监管三大基石组成的金融安全网逐渐成为国际共识。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其在金融安全网中的作用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其制度实施的范围持续扩大到全球146个国家或地区。中国在经济增速换挡、利率市场化、金融保护体系重塑等宏观经济条件下,2015年3月发布的《存款保险条例》标志着中国存款保险制度与央行最后贷款人和审慎监管制度共同成为国家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核心支柱。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只有5年左右的运营实践,其制度内容将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国际社会存款保险制度的规范要求不断调整、改革和完善。韩国在积极借鉴美国等国际社会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还充分考虑本国国情,较好地实现了存款保险制度的“本土化”,在全球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营实践中独树一帜。因此,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将会对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素材,论文的选题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论文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一般分析的基础上,以外部性理论、道德风险理论和银行挤兑理论为理论支撑,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研究了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运行机制,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特征、实施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首先,考察了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韩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经历了隐性存款保护、隐性存款保护向显性存款保护过渡、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和综合存款保险体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改革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完善五个阶段。其次,分析了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强制保险、保险范围和最高偿付限额,存款保险基金的筹措和管理,管控参保金融机构的风险,破产处置及破产财团管理,追究参保金融机构亏损责任等。再次,探讨了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包括存款保险筹资机制,参保金融机构风险监管机制,存款保险公司治理机制以及存款保险公司与金融安全网的合作机制。第四,提炼出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特征、实施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了韩国存款保险制度及运行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主要经验有不断完善制度基础、持续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先进化、存款保险机构拥有较高权限、加强存款保险公司与金融安全网成员的合作等。对中国的启示包括提升“存款保险条例”的法律效力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动态调整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强化存款保险运行机制,应对互联网银行等网络金融发展带来的挑战等。
董少明[3](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李国敏[4](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娄卫阳[5](2019)在《武装冲突对国际投资条约适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只要有国家的存在就会有战争。在和平年代,全球范围内的局部武装冲突从未中断。武装冲突不仅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对国际投资条约下如何保护私人投资者的利益有重大影响。企业在对外投资决策中,会综合考虑被投资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资源和人力等因素,投资条约的签订数量和政局的稳定程度也是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跨国企业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政治、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的国家,避免政局不稳和武装冲突带来的风险。但是,中东和北非的许多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投资潜力,他们虽然属于武装冲突易发地区,却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资者。这些国家一旦发生武装冲突并损害外国投资者合法权益,便会引发武装冲突背景下如何保护海外投资者利益的问题。我国对外投资也面临武装冲突引发的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14年,中国已经由资本输入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呈稳步增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我国有许多资金投入到能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周期长、规模大的行业,这些地区包括政局不稳、非商业性风险较高的国家。从国际形势来看,《国际形势黄皮书: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表明武装冲突仍然集中在中东、南亚和非洲东北部,绝大多数武装冲突发生地位于“一带一路”沿线。以2011年的利比亚冲突为例,除了侨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我国在利比亚的大量工程项目在武装冲突中遭受巨大损失。中国企业如何尽量避免武装冲突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风险?投资者利益受损后通过何种争端解决方式寻求合理赔偿?国家应该为海外企业提供哪些保障?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研究、更需要我们提出应对措施。一般认为,国际投资条约是保障海外投资者利益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国际法学者对国际投资条约中条款的完善和投资仲裁的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文以武装冲突易发地区或已经发生武装冲突的地区为背景,重点分析武装冲突发生之后,投资者是否能够依据国际投资条约寻求救济,武装冲突会对国际投资条约的适用产生哪些影响。围绕这一问题,本文结合国际公约文件和国际仲裁实践,系统地探讨武装冲突对国际投资条约适用的影响,包括国际投资条约的效力认定、条款的解释和适用、条约的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本文选题旨在分析武装冲突对国际投资条约的适用产生哪些影响,并从完善国际投资条约等角度对如何保障海外投资者的利益提出若干建议。武装冲突如何影响国际投资条约的适用是一个理论难题。武装冲突将影响国际投资条约的效力认定、条款的解释和适用、以及条约中的争端解决机制,涵盖条约法、国籍法、国家责任法等国际公法领域的诸多规则;武装冲突中的受害者可能兼具外国投资者和平民的双重身份,武装冲突将触发武装冲突法的适用,而武装冲突法和国际投资法在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可能有重叠和矛盾。武装冲突如何影响国际投资条约适用是一个现实问题。近年来因武装冲突而损害海外投资者利益的案例时有发生,这已引起国际法学者的高度关注。如何在对外投资之前规避武装冲突风险?如何在武装冲突之后获得合理赔偿?这些问题引起了作者的思考。本文以问题为导向,对国际投资条约在武装冲突背景下的适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破解难题,有所创新。在这一背景下,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除了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分为五章,分别为:第一章“武装冲突影响国际投资条约适用的理论基础”,重点分析武装冲突为何会影响国际投资条约的适用。为了分析武装冲突对国际投资条约适用的影响,本文试图厘清武装冲突与国际投资、武装冲突与国际条约适用两对关系。首先,本文界定了武装冲突的概念,阐明了武装冲突法的基本原则和武装冲突的法律后果,这有利于理解武装冲突与其他国际法分支学科的关系。其次,本文分析武装冲突影响条约适用的因素,包括武装冲突的类型、条约的性质和内容等因素。最后,本文分析了武装冲突与国际投资的相互影响,阐明国际投资法体系的内部碎片化和外部交叉性的特点,探讨武装冲突对国际投资条约适用的全面影响。第二章“武装冲突对国际投资条约效力的影响”,主要论证武装冲突通常不影响国际投资条约效力的可适用性。《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和《武装冲突对条约的影响(草案)》都是以维护条约关系的稳定和连续性为基础,也规定了条约在特殊情况下因事实状况改变而终止或暂停。国际投资条约的终止或暂停可能有两种情况,即条约本身的终止和条约对当事国的终止。条约本身的终止是指条约对所有当事国不再有拘束力,条约所建立的法律规则被整体消灭;条约对当事国的终止,是指条约仅仅对某个缔约国不再有拘束力。通常情况下,国际投资条约在武装冲突下可以继续适用。武装冲突也可能引起国家继承或政府继承,这会影响国际投资条约对某个缔约国的拘束力。但是,在仲裁庭受理案件之后,武装冲突的发生不会影响仲裁庭对投资争端的管辖权。第三章“涉武装冲突条款的解释与适用”,重点分析国际投资条约中“战争条款”、“充分保护和安全条款”和“根本安全例外条款”的解释与适用。武装冲突发生之后,投资者如果依据国际投资条约提请仲裁,案件的争议点主要是“涉武装冲突条款”的解释和适用。“战争条款”的条文会直接使用“战争、武装冲突、或动乱”等措辞,这类条款适用于武装冲突期间是毫无疑问的。“战争条款”可能只规定非歧视待遇,也可能进一步规定东道国在武装冲突下的赔偿责任。根据条款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战争条款”分为“一般性战争条款”和“扩充型战争条款”。武装冲突发生之后,“充分保护和安全条款”可能是投资者寻求救济的重要依据。“充分保护和安全条款”要求东道国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尽到勤勉义务,保护投资者免受暴力行动的有形损害。国际仲裁实践表明,“充分保护和安全条款”在保障投资者利益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本安全例外条款”与前面两个条款不同,不管作为限制条约实质性保护义务的规定,还是证明东道国在违反条约义务时具有正当性的例外条款,都是东道国的积极抗辩理由。“根本安全例外条款”的适用同时表明条约的部分或所有实质性保护条款在武装冲突下是不适用的,只不过这种减损条款不会影响条约效力的延续性。第四章“武装冲突下损害赔偿责任的确定”,主要探讨投资者如何从武装冲突造成的损害中得到合理的赔偿。在现有的国际法体系下,如果投资者母国和东道国签订了双边投资条约,武装冲突发生之后,投资者可以依据双边投资条约中的争端解决机制来寻求救济。但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间都签订了双边投资条约,在没有双边投资条约的情况下,投资者只能通过国内行政法路径获得救济或者寄希望于母国的外交保护。投资者在武装冲突中的损失可能来自于东道国政府、反政府武装或国际武装部队,如何证明责任归因于东道国政府,是投资者获得救济的关键。仲裁庭会根据国际投资条约内容来审查东道国是否违反条约义务,或者在违反条约义务之后是否要承担国家责任。东道国可以抗辩其行为不违反条约义务,或者存在不可抗力、危急情况等排除国家不法行为的事由。如果东道国违反投资条约义务,仲裁庭会综合考虑东道国的局势以及违反投资条约义务的原因和后果,特别谨慎地认定赔偿金额。第五章“武装冲突下中国海外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主要从防范武装冲突风险的角度对如何保障我国海外投资者利益提出若干建议。我国已经由资本输入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国,在国际投资法的发展和实践中,我国应关注武装冲突和国际投资的关系。首先,从预防海外投资风险角度,我国应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包括完善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加强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衔接、提高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机构承保能力,降低东道国的政治风险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其次,我国双边投资条约存在“扩充型战争条款”和“充分保护和安全条款”占比不高、“根本安全例外条款”表达模糊的问题。本文结合国际实践并通过法理分析,认为我国在与武装冲突易发地签订或修订双边投资条约时,应更多地纳入“扩充型战争条款”和“充分保护和安全条款”,谨慎对待“根本安全例外条款”。最后,从国家的保障手段来看,我国的双边投资条约并未覆盖所有武装冲突易发地区,而且这些国家的国内行政法体系往往不够完善。外交保护的优势在于能够对武装冲突引起的投资争议提供范围更广泛的保护,是确保东道国履行投资仲裁裁决的强大后盾。综上,在应对武装冲突引起的海外投资风险时,我国应通过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降低武装冲突带来的政治风险,完善双边投资条约内容为投资者寻求更高水平的投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并以外交保护为后盾。
严然[6](2019)在《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机理与解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五年来,我国高铁海外投资作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排头兵”,积极领跑“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的崭新名片。高铁海外投资对象也已从最初的设备、技术出口,逐步发展至后期运维管理输出,并加大力度向海外全领域投资迈进。然而,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面临资金量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高、东道国环境复杂以及海外合作不力等诸多问题,在当前短短的10年起步期间,成功案例较少。一方面,就海外投资环境而言,会面临宏观经济动荡、市场发育不足等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就投资企业而言,会面临海外投资经验不足、主观不确定性增加而导致的非系统性风险。海外市场环境和投资企业的动态与随机变化,也使得这些影响中国高铁海外投资的风险因素充满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并进一步引致风险间发生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耦合关系。一旦项目系统出现高度复杂的风险耦合状态,随之而来的风险事件发生量将呈现上升趋势,对中国高铁海外投资企业及“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造成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巨大损失。因此,正确认识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的耦合机理,并运用合理解耦控制手段对其加以化解,已经成为高铁“走出去”发展征途上的关键一步。论文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建立完善合理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分析框架与系统性防范控制策略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展开研究。通过分析我国高铁海外投资失败案例背后的风险因素间的耦合关系,掌握风险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且从历史统计层面及案例仿真层面双重入手,对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进行定量模型构建与仿真评价,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对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控制策略的理论依据与框架。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识别并得到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因素清单。结合文献挖掘法与案例研究法,对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项目风险进行识别。首先从风险链条的角度,利用案例研究对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再从相关文献中,通过知识性挖掘与归纳性推理,识别出大量相关的风险因素,作为对案例研究识别的修正与补充,进一步提升风险识别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客观合理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清单。第二,定性分析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关系。从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基础入手,对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界定、关键要素与分类进行阐述,探讨了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机理。在耦合机理的指导下,结合案例研究法分析得出高铁海外投资项目中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东道国环境、东道国产业四类风险间单因素、双因素及多因素耦合关系。第三,定量构建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模型。从历史统计层面,运用N-K模型计算已发生的高铁海外投资项目风险事件中资-能-环-产四大风险因素的耦合度程度。从案例仿真层面,结合莫斯科-喀山高铁投资项目案例,运用基于逆向云理论的耦合度模型进行耦合度测量,在此基础上再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风险因素耦合程度的演化趋势、以及总体风险水平对风险因素的耦合程度变化的敏感性进行仿真研究,分析出各类耦合因素对风险总水平的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第四,提出基于解耦思想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控制策略。结合风险耦合发生前、中、后的不同状态,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救援的角度,针对性地提出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防范与控制措施,从而有效降低资-能-环-产四因素间的耦合程度,使我国海外高铁投资整体风险水平下降到合理范围之内,为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性指导与参考。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的耦合机理进行分析与探索,并提出相应的解耦控制策略。在理论上为实现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项目的科学、高效和集成化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实践上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海外高铁“走出去”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投资、建设、及项目管理问题,从而保证未来我国高铁“走出去”的健康发展。
倪宇泰[7](2019)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政策研究》文中指出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度和广度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产生了巨大的全球影响。作为全球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1999年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正式提出以及之后的快速推进,使得我国于2015年一跃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海外并购是对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的背景之下,2016年,我国又首次坐上全球最大的境外收购者的“宝座”。我国企业是国际并购市场的新参与者,由于国际社会的误解、国内经验的缺乏,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遭遇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层面难题,也带来了一定的国内层面问题。由于海外并购政策的合宜与否对推进企业海外并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笔者选择企业海外并购的命题,对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政策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科学的研究,以期构建形成我国政策当局企业海外并购政策的基本理论框架、明晰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政策的演进规律、阐释海外并购政策的影响效应、评估我国海外并购政策的合宜性,最终探索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路线图,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提供海外并购政策支撑。首先,构建企业海外并购政策的基本理论框架。基于国内和国外对海外并购政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评述和对比,笔者提出包括国家审批政策体系、财政支持政策体系、资本市场政策体系、外汇管理政策体系、保险保障政策体系、中介机构培育政策体系和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七个维度的海外并购政策体系“钻石模型”。其中,国家审批政策体系是母国为了充分发挥国内企业海外并购对整个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基于国家经济安全、外汇市场稳定、避免资本外逃等考虑,而对开展海外并购的企业所进行必要审批的政策。财政支持政策体系是母国基于落地自身的海外战略的需求,通过给予相关企业补助或减免相关税收的方式,积极鼓励相关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活动的政策。资本市场政策体系是政府政策当局积极支持和鼓励以海外并购企业为对象的金融机构发展的政策。外汇管理政策体系是政府外汇管理部门服务海外并购用汇需求的政策。保险保障政策体系是为了规避、降低或防范企业开展海外并购过程中在东道国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文化风险、社会风险等而制定的相关政策体系。中介机构培育政策体系是支持和鼓励以海外并购企业为对象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政策当局推进各类组织提供关于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相关信息的政策。其次,明晰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政策的演进规律。结合海外并购政策体系“钻石模型”,笔者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政策体系的演进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将我国海外并购政策的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1990年之前的海外并购的尝试阶段,1991年到2000年之间的海外并购政策的规范阶段,2001年到2011年之间的海外并购政策的持续推进阶段以及2012年至今的海外并购政策的全面深化阶段。其中,在尝试探索阶段,我国政策层面对企业开展海外并购限制较为严格,企业开展海外并购面临外汇市场均衡约束;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开展海外并购的规模往往较小,国有企业往往是并购主体,经济目标并不一定是海外并购的唯一的目标模式。在规范开展阶段,我国海外并购政策依然较为严格,外汇管理依然是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重要规制,所以未能推进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活动提供极大的激励作用;在此背景之下,尽管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成为我国开展海外并购的重要考量,但是,我国参与海外并购的企业依然局限于国有企业,并购的行业类型也多聚焦于矿产资料类企业。在持续推进阶段,我国并购政策进一步宽松,并购政策体系的内容更加丰富,规范海外投资活动的核准和备案制度正式提出;在此背景之下,尽管并购稳定性较弱、并购的行业集中度依然较高,但是,逐渐完善的并购政策不断推进超大型并购开始逐渐出现,并不断推进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步伐。在全面深化阶段,我国海外并购政策进一步完善,备案制开始成为政策当局开展海外并购管理的重要制度;在此背景之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不断增长,我国海外资产规模不断膨胀,海外并购地域不断多元,行业分布不断多样。第三,阐释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政策的影响效应。通过对海外并购政策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笔者得到海外并购政策能够有效地推进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实践的结论。其中,随着海外并购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活跃程度不断提升;完善的海外并购政策体系有助于推动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实践。随着国家审批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活跃程度不断提升;完善的国家审批政策体系有助于推动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实践。随着国家财政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活跃程度不断提升;完善的国家财政支持政策体系有助于推动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实践。随着国家资本市场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活跃程度不断提升;显示完善的国家资本市场政策体系有助于推动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实践。随着国家外汇管理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活跃程度不断提升;完善的国家外汇管理政策体系有助于推动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实践。随着国家保险保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活跃程度不断提升;完善的国家保险保障政策体系有助于推动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实践。随着国家中介机构培育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活跃程度不断提升;完善的国家中介机构培育政策体系有助于推动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实践。随着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活跃程度不断提升;完善的信息技术发展政策体系有助于推动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实践。第四,评估我国海外并购政策的合宜性方面。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开展问卷调查,笔者从完备性、适用性、普遍性和有效性四个方面对海外并购政策的合意性进行了评估。得出结论认为:我国推进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政策的合宜性有待持续提高。其中,超过五成五对象认为我国国家审批政策的完备性较高,近五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国家审批政策体系的适用性处于中等水平,认为我国国家审批政策体系普遍性处于较低水平的问卷调查对象相对最多,认为我国国家审批政策的有效性处于较低状态的问卷调查对象相对最多;近四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完备性处于极低水平,认为我国财政支持政策体系适用性处于极低水平的问卷调查对象相对最多,四成五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财政支持政策体系普遍性处于较低水平,超过五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财政支持政策体系有效性处于较低水平;超过四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资本市场政策体系完备性处于较低水平,超过四成五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资本市场政策体系适用性处于较低水平,近五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资本市场政策体系普遍性处于较低水平,认为我国资本市场政策体系有效性处于较低水平的问卷调查对象相对最多;近三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外汇管理政策体系完备性较低,近四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外汇管理政策体系适用性较低,超过三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外汇管理政策体系普遍性处于极低水平,认为外汇管理政策体系有效性处于较低和中等水平的样本数量均超过三成;认为我国保险保障政策体系完备性处于中等水平问卷调查对象相对最多,近三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保险保障政策体系适用性处于中等水平,四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保险保障政策体系普遍性处于中等水平,超过四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保险保障政策体系有效性处于中等水平;超过四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中介机构政策体系完备性处于极低水平,四成五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中介机构政策体系适用性处于极低水平,认为我国中介机构政策体系普遍性处于极低水平的问卷调查对象超过四成,超过四成五问卷调查对象认为我国中介机构政策体系处于极低水平;近四成问卷调查对象认为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完备性处于极低水平,认为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适用性处于极低和较低水平的问卷调查对象均超过三成,认为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普遍性处于较低水平问卷调查对象相对最多,超过三成五对象认为我国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有效性处于极低水平。第五,探索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路线图方面。笔者采用对标分析的方法,将我国海外并购政策的合宜性评估结果同德国、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海外并购政策实践经验进行了对比。基于我国海外并购政策同典型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出完善我国海外并购政策的路径,包括国家审批政策体系完善路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完善路径、资本市场政策体系完善路径、外汇管理政策体系完善路径、保险保障政策体系完善路径、中介机构政策体系完善路径、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完善路径,从而形成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路线图。
朱兴龙[8](2016)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及其防范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迅速,经历了探索起步、稳步调整、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四个发展阶段。未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但是,由于企业“走出去”起步较晚、经验不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事件频发。为此,有必要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防范。本文将首先定性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及其来源,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我国企业应对风险的现实表现,再利用投资引力模型研究政治风险和投资协定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最后通过借鉴国外风险防范的先进经验来提出具体的应对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绪论。说明全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等。主要内容。首先理清了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相关概念,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及风险防范的概念和内涵,然后梳理了国内外主流的对外投资风险理论和风险治理与预警理论。第二,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及其来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等,其中政治风险是最重要且具有决定性的风险,也是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此外,跨国并购风险和金融危机后的新风险等问题开始突显。而风险来源主要是:从国际层面讲,包括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平衡、全球金融危机、全球产业重构等;从政府层面讲,我国对外投资立法滞后、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缺失、投资协定的实际效果较弱等;从企业层面讲,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薄弱、海外投资经验不足、投资领域过于集中。第三,分析我国企业应对风险的现实表现。通过案例分析法,研究中铝、三一、华为三个典型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表明,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除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外,更重要的也是更容易被中国企业忽视的是社会责任、环境保护、本地化等方面。因此,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应切实遵循东道国法律、履行好社会责任、营造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对外投资企业形象。结论。通过检验政治风险和投资协定的影响。实证发现:第一,整体而言,政治风险指标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并不显着;细分不同种类政治风险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般远离存在外部冲突风险的国家,同时倾向进入法律秩序环境较差的东道国。鉴于此,为避免我国外资风险事件频发,我国企业“走出去”迫切需要加强风险防范。第二,双边投资协议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并不显着,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国双边投资协议的质量不高。为此,我国应签署更高水平的双边投资协议,促进和保护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第六章研究外资保护的国际经验。本章将从国际投资比较法的角度出发,研究美、日相关制度以及国际双边、多边协议。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发达国家外资保护立法目的强调对外资流向他国的保护与激励;第二,围绕海外投资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相关措施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涉及政治协商与外交政策;第三,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承保机构一般为公共机关,承保险别主要为政治风险;第四,双边投资协议是保护本国海外投资者利益的主要方式,以此弥补国内立法在域外效力不足的问题。建议措施。探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以及防范制度的构建。主要政策建议包括:第一,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核心制定《对外投资法》,引导、规范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第二,构建对外投资保险制度,明确承保险别、合格投资等,并建立代位求偿制度;第三,双边投资协定的条款更加规范化,重点围绕产能合作展开;第四,从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和法律风险三方面着手,完善投资环境评估体系;第五,重视新型投资风险,包括劳工标准、环保标准、人权标准等问题。
邓池君[9](2016)在《中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与风险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在直接对外投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去甚远。这不仅与我国“出版大国”的目标极不吻合,也从一个侧面制约了我国软实力在全球的影响力。我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应首先对投资对象国的环境条件进行审慎的了解。我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是一个庞大、复杂、不规则的系统,总的特点是复杂性、脆弱性和风险性,如涉及的范围广、包含的内容多等;还会在投资对象国国内遇到诸如税收、外汇管理、国际收支、国际结算、进出口贸易、版权贸易等一系列问题。由于我国出版企业、投资对象国的政府和出版企业对投资的目的、管理程序和方法,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存在的问题存在着很大差别,导致投资环境的复杂化。而且,我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的稳定性差、风险大。我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很容易受到投资对象国政治经济环境、社会稳定性和军事形势,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对于这些投资环境,我们既可以从客观角度即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和区域环境来了解,也可以从具体方面即软环境(即具有人为可以控制特征的环境)和硬环境(即客观具有的物质基础环境)方面来了解。我国出版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前,应重点考虑如何规避投资风险,确保所投资项目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可行性研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我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背景和历史、图书的编印发能力、项目资源状况、项目环境、图书项目的长远规划、项目组织机构、财务和经济评价。目前,中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面对与国内经营市场完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国出版企业应清楚地认识到国际化运营中已经存在的和潜在的政治风险和文化风险,对这些风险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这些原因采取积极主动的防范措施。
罗烨[10](2015)在《美国海外投资间接征收险研究》文中提出征收一直是投资者们在海外投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较大的政治风险。随着我国海外投资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同时我国走出国门的投资者面临的征收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2008年中国平安收购富通案件,给中国平安造成了高达人民币228亿元的损失。美国在海外投资保险方面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海外投资保险机构OPIC在间接征收赔偿方面的实践经验也是十分丰富的。笔者认为,针对我国目前在海外投资间接征收险方面的现状,我们很有必要对美国海外投资间接征收险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对其征收险的概念、承保范围、间接征收的演进以及美国认定间接征收的实践进行分析,在借鉴美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本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OPIC承保的间接征收险的概述,分别讲述了征收险的概念、承保范围,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美国规定的不视为征收行为的八种情况,最后重点对间接征收的演进及界定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通过两个案例对OPIC的间接征收险赔偿进行了实证分析,一个是全球林业管理集团征收索赔案,另一个是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征收索赔案,笔者通过这两个案例,分别对美国认定间接征收的标准、认定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OPIC是如何确定被保险人损失额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OPIC对间接征收赔偿的实证分析对我国的启示,通过对当前我国已签订的投资或贸易协定的分析,发现我国除了与印度、新西兰及秘鲁签订的投资或贸易协定以外,与其他大多数国家签订的投资或贸易协定中并没有对间接征收的定义及认定标准进行明确,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在投资或贸易协定中以及中信保的海外投资保险合同中明确间接征收的定义及认定标准,并增设国家管理权例外条款;另外对于如何确定被保险人损失额的规定也应该在海外投资保险合同中进行明确规定。笔者希望在此提出的几点完善建议能为我国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尽绵薄之力。
二、海外投资保险浮出水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外投资保险浮出水面(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之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投资争端的现有解决路径 |
(一)协商与调解 |
(二)东道国当地救济 |
(三)外交保护 |
(四)国际投资仲裁 |
三、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投资争端的局限与困境 |
(一)中哈两国双边机制的不完善 |
(二)两国国内法治环境的消极影响 |
1. 哈国国内法治环境的消极影响 |
2. 中国相关立法不完善 |
(三)对相关多边规则的利用不足 |
四、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 |
(一)利用好传统投资争端解决方式 |
1. 重视协商和调解解决争端 |
2. 充分利用国际仲裁的方式 |
(二)建立并完善争端预防机制 |
(三)不断完善海外投资保险机制 |
(四)中国主导构建“一带一路”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
四、结语 |
(2)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存款保险制度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存款保险定价模型研究 |
1.3.2 存款保险道德风险研究 |
1.3.3 存款保险制度运行的有效性效果研究 |
1.3.4 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写作思路 |
1.5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存款保险制度的一般分析 |
2.1 存款保险制度的特征 |
2.1.1 政策性 |
2.1.2 公益性 |
2.1.3 可退出性 |
2.2 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 |
2.2.1 维护储户存款安全 |
2.2.2 有利于商业银行发展 |
2.2.3 有利于金融市场稳定 |
2.3 存款保险制度划分标准和类型 |
2.3.1 按存款保险制度职权划分 |
2.3.2 按存款保险机构的组织形式划分 |
2.3.3 按是否出台相关法律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存款保险制度的相关理论 |
3.1 外部性理论 |
3.1.1 外部性的内涵 |
3.1.2 外部性理论的产生 |
3.1.3 外部性理论的发展 |
3.1.4 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
3.1.5 外部性的内在化 |
3.2 道德风险理论 |
3.2.1 道德风险的内涵 |
3.2.2 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 |
3.2.3 克服存款保险制度中道德风险的办法 |
3.3 银行挤兑理论 |
3.3.1 银行挤兑的内涵 |
3.3.2 银行挤兑产生的原因 |
3.3.3 银行挤兑理论的分类 |
3.3.4 解决银行挤兑的办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 |
4.1 隐性存款保护阶段(20世纪60年代—1987年) |
4.1.1 出台金融发展的相关法律 |
4.1.2 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 |
4.2 隐性存款保护向显性存款保护过渡阶段(1988—1995年) |
4.2.1 利率市场化加剧银行竞争 |
4.2.2 政府的隐性担保存在弊端 |
4.2.3 加入OECD及金融市场的开放 |
4.3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和综合存款保险体系建立阶段(1996—2000年) |
4.3.1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
4.3.2 金融危机的发生及存款保险制度的调整 |
4.3.3 综合存款保险体系的建成 |
4.3.4 实施即时矫正行动 |
4.4 存款保险制度改革阶段(2001—2008 年) |
4.4.1 恢复部分存款保险制度 |
4.4.2 存款保险基金的二元化 |
4.5 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阶段(2009 年至今) |
4.5.1 引入目标基金制度 |
4.5.2 实施差别费率制度 |
4.5.3 存款保险标识、说明和确认制度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 |
5.1 强制保险、保险范围和最高偿付限额 |
5.1.1 投保的强制性 |
5.1.2 存款保障范围 |
5.1.3 最高偿付限额 |
5.2 存款保险基金的筹措和管理 |
5.2.1 存款保险基金的稳定筹措 |
5.2.2 存款保险基金债券偿还基金管理 |
5.2.3 相互储蓄银行结构调整特别账户管理 |
5.3 管控参保金融机构的风险 |
5.3.1 事先预防风险1:调查及共同检查 |
5.3.2 事先预防风险2:差别费率及道德风险的防止 |
5.3.3 事后处理:公共资金的投入及其管理 |
5.4 破产处置及破产财团管理 |
5.4.1 破产处置 |
5.4.2 破产财团管理 |
5.4.3 特别资产管理和相关资产接管 |
5.5 追究参保金融机构亏损责任 |
5.5.1 对破产金融机构调查和追责 |
5.5.2 对亏损金融机关相关人员的调查和追责 |
5.5.3 破产相关人员资产追查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 |
6.1 存款保险筹资机制 |
6.1.1 事先筹资机制 |
6.1.2 存款保险基金的积累机制 |
6.1.3 保费评估与收取机制 |
6.2 参保金融机构风险常态化监管、评估和早期纠正机制 |
6.2.1 存款保险常态化监管机制 |
6.2.2 参保金融机构风险早期发现和评估机制 |
6.2.3 参保金融机构风险的及时矫正机制 |
6.3 存款保险公司治理机制 |
6.3.1 存款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机制 |
6.3.2 存款保险公司风险处置延伸机制 |
6.3.3 存款保险公司信息披露和公开机制 |
6.3.4 存款保险公司中长期发展机制 |
6.4 存款保险公司与金融安全网的合作机制 |
6.4.1 存款保险公司与金融安全网成员的协调机制 |
6.4.2 信息收集及共享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特征、运行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7.1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特征 |
7.1.1 存款保险制度接近“核心原则与评价标准” |
7.1.2 存款保险覆盖范围宽泛 |
7.1.3 综合保护方案及存款保险公司的独立性 |
7.1.4 风险最小型存款保险制度职能 |
7.1.5 存款保险采取属地方式 |
7.2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成效 |
7.2.1 有效保护存款人利益 |
7.2.2 保障问题银行的平稳退出和金融结构调整 |
7.2.3 增强参保金融机构的经营稳定性 |
7.2.4 间接促进包容性金融发展 |
7.2.5 提升国民对存款保险制度的认知度 |
7.2.6 扩大国际存款保险合作领域 |
7.3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及其运行存在的问题 |
7.3.1 存款保护水平有待提高 |
7.3.2 多个存款保险机构并存需要协调 |
7.3.3 保险公司会计标准的变更及风险 |
7.3.4 储蓄银行对存款保险带来的潜在风险仍很大 |
7.3.5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对存款保险制度带来挑战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及运行的经验与对我国的启示 |
8.1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及运行经验 |
8.1.1 不断完善制度基础 |
8.1.2 持续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先进化 |
8.1.3 存款保险机构拥有较高权限 |
8.1.4 加强存款保险公司与金融安全网成员的合作 |
8.2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及运行现状 |
8.2.1 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然性 |
8.2.2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及运行现状 |
8.2.3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及运行存在问题 |
8.3 对我国的启示 |
8.3.1 提升法律效力及完善法律体系 |
8.3.2 动态调整存款保险制度具体内容 |
8.3.3 强化存款保险运行机制 |
8.3.4 应对互联网银行业务带来的挑战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3)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
一、研究范畴界定 |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
一、国企成功脱困 |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一、变量选择 |
二、数据来源 |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
二、变量趋势分析 |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
二、面板数据模型 |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
一、横向重组模式 |
二、纵向重组模式 |
三、混合重组模式 |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
二、完善法律制度 |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
四、论文的结构 |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
三、跨国公司 |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
一、后危机时代 |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
一、非政治风险 |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
结论 |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武装冲突对国际投资条约适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武装冲突影响国际投资条约适用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武装冲突的概念及其法律后果 |
一、武装冲突概念和范围 |
二、武装冲突法的基本原则 |
三、武装冲突的法律后果 |
第二节 武装冲突影响条约的考量因素 |
一、武装冲突影响条约的常用检验方法 |
二、不同类型的武装冲突对条约的影响 |
三、关于武装冲突适用性的条款 |
第三节 武装冲突对国际投资条约适用的影响 |
一、武装冲突与国际投资的相互影响 |
二、国际投资法体系的内部碎片化和外部交叉性 |
三、不同视角下武装冲突对投资条约适用的影响 |
第二章 武装冲突对国际投资条约效力的影响 |
第一节 武装冲突影响国际投资条约效力的形式 |
一、维护条约关系的稳定和连续性 |
二、条约的终止和暂停作为例外情况 |
三、武装冲突与条约继承 |
第二节 国际投资条约在武装冲突下继续适用 |
一、武装冲突对友好通商航行条约的影响 |
二、国际投资条约中的“涉武装冲突条款” |
三、国际投资条约因其主题事项而继续施行 |
第三节 武装冲突影响国际投资争议的主体资格 |
一、武装冲突与投资者的国籍变更 |
二、国际投资条约在被占领地区的适用 |
三、国际投资条约的继承 |
第三章“涉武装冲突条款”的解释与适用 |
第一节 国际投资条约中的“战争条款” |
一、“战争条款”适用于武装冲突的效果 |
二、“一般性战争条款” |
三、“扩充型战争条款” |
第二节 国际投资条约中的充分保护和安全条款 |
一、武装冲突下东道国违反FPS条款的情形 |
二、FPS条款与其他投资保护标准的关系 |
三、武装冲突下FPS条款适用的典型案例 |
第三节 国际投资条约中的根本安全例外条款 |
一、国际投资条约中的根本安全例外条款 |
二、根本安全例外条款适用于武装冲突的效果 |
三、援引根本安全例外条款的考量因素 |
第四章 武装冲突下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
第一节 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方式的确定 |
一、国内行政法路径 |
二、ISDS机制 |
三、国家间争端解决方式 |
第二节 国际投资损害赔偿责任的确定 |
一、武装冲突下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认定 |
二、武装冲突下损害赔偿标准和评估方法 |
三、武装冲突下损害赔偿责任的仲裁实践 |
第三节 排除国家不法行为的确定 |
一、习惯国际法关于排除国家不法行为的规定 |
二、不可抗力排除国家不法行为 |
三、军事必要排除国家不法行为 |
第五章 武装冲突下中国海外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
第一节 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
一、完善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律制度 |
二、加强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衔接 |
三、提高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机构承保能力 |
第二节 完善中国投资保护规则 |
一、“涉武装冲突条款”的条约概况 |
二、关于“战争条款”完善建议 |
三、关于非“战争条款”的完善建议 |
第三节 合理行使外交保护权 |
一、国际投资条约体系下外交保护的空间 |
二、外交保护与ISDS机制的冲突与协调 |
三、我国如何行使外交保护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中国签订的双边投资条约 |
后记 |
(6)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机理与解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中国高铁海外投资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官 |
1.1.2 中国高铁海外投资面临多重风险 |
1.1.3 中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研究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海外投资风险管理学术史梳理及相关研究综述 |
1.3.2 高速铁路学术史梳理及相关研究综述 |
1.3.3 风险耦合模型相关学术史梳理及相关研究综述 |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总结 |
1.4 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高铁海外投资现状与风险概述 |
2.1 高铁海外投资的界定 |
2.1.1 高铁海外投资的概念 |
2.1.2 高铁海外投资的特征 |
2.2 国内外高铁行业发展现状 |
2.2.1 国外高铁行业发展概况 |
2.2.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现状 |
2.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特征与成因 |
2.3.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特征 |
2.3.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主要成因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识别 |
3.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识别方法 |
3.1.1 案例研究法 |
3.1.2 文献挖掘法 |
3.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的识别与完善 |
3.2.1 基于案例研究法的风险因素识别 |
3.2.2 基于文献挖掘法的风险因素识别 |
3.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清单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分析 |
4.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基础 |
4.1.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界定 |
4.1.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关键要素 |
4.1.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的分类 |
4.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机理 |
4.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关系分析 |
4.3.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单因素风险耦合分析 |
4.3.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双因素风险耦合分析 |
4.3.3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多因素风险耦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5.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
5.2.1 常见的风险耦合模型 |
5.2.2 风险耦合模型的比较及选择 |
5.3 基于历史统计层面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5.3.1 历史案例统计 |
5.3.2 N-K模型构建 |
5.3.3 基于历史风险事件的N-K模型应用 |
5.4 基于案例仿真层面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5.4.1 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概况 |
5.4.2 耦合度模型构建 |
5.4.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5.4.4 基于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的耦合度及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 |
5.5 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解耦思想的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防控策略 |
6.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解耦原理 |
6.1.1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解耦原则 |
6.1.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解耦原理示意 |
6.2 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解耦策略 |
6.2.1 耦合前风险防控策略 |
6.2.2 耦合中风险防控策略 |
6.2.3 耦合后风险防控策略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7.3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基于文献挖掘法的风险因素挖掘结果 |
B.莫斯科-喀山项目风险指标打分问卷 |
C.耦合度计算结果 |
D.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E.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7)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中国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和全球最大的境外收购者 |
二、海外并购推进企业实现自身多元化目标,助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三、企业开展海外并购遭遇国际层面的难题以及带来国内层面的问题 |
四、研究合宜的海外并购政策促进我国海外并购健康发展成为重要研究方向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意义 |
二、技术路线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尝试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一、创新尝试 |
二、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海外并购政策体系建构 |
第一节 国内海外并购政策文献评述 |
一、对发达国家对外并购政策进行比较研究 |
二、对我国海外并购政策体系研究 |
三、对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特点进行研究 |
四、对政府海外并购政策的必要性进行研究 |
五、对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驱动因素进行研究 |
六、对我国海外并购政策协调问题进行研究 |
第二节 国外海外并购政策文献评述 |
一、对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动因进行研究 |
二、对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 |
三、对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涉及的风险进行研究 |
四、对政府海外并购的竞争政策进行研究 |
五、对海外并购同金融市场发展进行研究 |
六、对企业海外并购所产生的绩效进行研究 |
第三节 国内外海外并购政策比较分析 |
一、开展海外并购政策研究成为国内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外研究较少涉及 |
二、母国所开展的针对企业海外并购的审查政策是保障海外并购符合国家全球经济布局的关键一环 |
三、母国推进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手段多样,构建服务海外并购政策体系是推进海外并购的关键 |
四、海外并购受到东道国政策影响,母国政府当局需要将双边或多边外交作为推进海外并购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五、母国采取措施推进国内相关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企业海外并购的重要补充和相关政策发挥作用的 |
第四节 海外并购政策体系框架建构 |
一、海外并购政策体系“钻石模型” |
二、国家审批政策体系维度 |
三、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维度 |
四、资本市场政策体系维度 |
五、外汇管理政策体系维度 |
六、全方位保险、保障政策体系维度 |
七、中介机构培育政策体系维度 |
八、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维度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政策演进 |
第一节 海外并购政策的尝试探索阶段(1990 年之前) |
一、尝试探索阶段的并购政策措施 |
二、尝试探索阶段的政策措施特点 |
三、尝试探索阶段并购政策的成效 |
四、尝试探索阶段的政策措施不足 |
第二节 海外并购政策的规范开展阶段(1991 年-2000 年) |
一、规范开展阶段的并购政策措施 |
二、规范开展阶段的政策措施特点 |
三、规范开展阶段并购政策的成效 |
四、规范开展阶段的政策措施不足 |
第三节 海外并购政策的持续推进阶段(2001 年-2011 年) |
一、持续推进阶段的并购政策措施 |
二、持续推进阶段的政策措施特点 |
三、持续推进阶段并购政策的成效 |
四、持续推进阶段的政策措施不足 |
第四节 海外并购政策的全面深化阶段(2012 年-今) |
一、全面深化阶段的并购政策措施 |
二、全面深化阶段的政策措施特点 |
三、全面深化阶段并购政策的成效 |
四、全面深化阶段的政策措施不足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外并购政策影响效果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一、国家审批政策体系影响效果假设 |
二、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影响效果假设 |
三、资本市场政策体系影响效果假设 |
四、外汇管理政策体系影响效果假设 |
五、保险保障政策体系影响效果假设 |
六、中介机构培育政策体系影响效果假设 |
七、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影响效果假设 |
八、海外并购政策体系影响效果假设 |
九、控制变量影响效果假设 |
第二节 模型设计 |
一、被解释变量定义 |
二、解释变量定义 |
三、控制变量定义 |
四、模型框架 |
第三节 数据来源和参数估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数据描述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参数估计 |
第四节 实证结论 |
一、模型检验 |
二、基本结果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外并购政策的合宜性评估 |
第一节 并购政策合宜性评估基本思路 |
一、设计问卷调查框架 |
二、开展问卷设计 |
三、进行问卷调查 |
四、进行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并购政策合宜性评估问卷设计 |
一、国家审批政策体系问卷设计 |
二、财政支持政策体系问卷设计 |
三、资本市场政策体系问卷设计 |
四、外汇管理政策体系问卷设计 |
五、保险保障政策体系问卷设计 |
六、中介机构政策体系问卷设计 |
七、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问卷设计 |
第三节 并购政策合宜性评估问卷调查 |
一、评估问卷调查样本选择 |
二、评估问卷调查样本培训 |
三、评估问卷调查信息收集 |
四、进行问卷调查信息审核和汇总 |
第四节 并购政策合宜性评估结果分析 |
一、国家审批政策体系合宜性评估结果分析 |
二、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合宜性评估结果分析 |
三、资本市场政策体系合宜性评估结果分析 |
四、外汇管理政策体系合宜性评估结果分析 |
五、保险保障政策体系合宜性评估结果分析 |
六、中介机构政策体系合宜性评估结果分析 |
七、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合宜性评估结果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完善海外并购政策路线图 |
第一节 完善并购政策路线图逻辑思路 |
第二节 典型国家并购政策实践经验 |
一、欧洲(德国)典型国家的并购政策实践经验 |
二、北美洲(美国)典型国家并购政策实践经验 |
三、亚洲(日本)典型国家的并购政策实践经验 |
第三节 海外并购政策的差异性评估 |
一、国家审批政策体系差异性评估 |
二、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差异性评估 |
三、资本市场政策体系差异性评估 |
四、外汇管理政策体系差异性评估 |
五、保险保障政策体系差异性评估 |
六、中介机构政策体系差异性评估 |
七、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差异性评估 |
第四节 海外并购政策完善的路线图 |
一、国家审批政策体系完善路径 |
二、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完善路径 |
三、资本市场政策体系完善路径 |
四、外汇管理政策体系完善路径 |
五、保险保障政策体系完善路径 |
六、中介机构政策体系完善路径 |
七、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完善路径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开展海外并购政策合意性研究已经成为推进海外并购健康发展基本方向 |
二、推进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的政策体系可以凝练为“钻石模型”框架 |
三、我国海外并购政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具有一定特点 |
四、海外并购政策对推进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具有显着积极影响 |
五、我国推进企业更好地开展海外并购的政策合宜性有待持续提高 |
六、典型发达国家推进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政策较为完善,可资为我国借鉴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国家审批政策体系完善政策建议 |
二、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完善政策建议 |
三、资本市场政策体系完善政策建议 |
四、外汇管理政策体系完善政策建议 |
五、保险保障政策体系完善政策建议 |
六、中介机构政策体系完善政策建议 |
七、信息技术服务发展政策体系完善政策建议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8)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及其防范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问题研究 |
1.2.2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量化研究 |
1.2.3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研究 |
1.2.4 对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2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的理论基础 |
2.1 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 |
2.1.1 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 |
2.1.2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内涵 |
2.1.3 对外直接投资的范围界定 |
2.1.4 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 |
2.2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相关理论 |
2.2.1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概念 |
2.2.2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的概念 |
2.2.3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理论 |
2.3 对相关理论的简要评述 |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 |
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概述 |
3.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
3.1.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及问题 |
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表现 |
3.2.1 政治风险 |
3.2.2 法律风险 |
3.2.3 经济风险 |
3.2.4 文化风险 |
3.2.5 并购风险 |
3.2.6 21世纪以来的新风险 |
3.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成因分析 |
3.3.1 国际环境 |
3.3.2 政府层面 |
3.3.3 企业层面 |
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案例分析 |
4.1 三一集团胜诉奥巴马案 |
4.1.1 案情简介 |
4.1.2 三一胜诉案的重要意义 |
4.1.3 三一胜诉案的经验总结 |
4.1.4 三一胜诉案的美中之不足 |
4.2 华为海外并购受阻案 |
4.2.1 案情简介 |
4.2.2 并购受阻的启示 |
4.3 中国铝业秘鲁特罗莫罗项目成功案 |
4.3.1 案情简介 |
4.3.2 中国铝业的成功做法 |
4.3.3 中国铝业的经验总结 |
4.4 案例小结 |
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背景 |
5.1.1 政治风险及其对OFDI影响的研究背景 |
5.1.2 双边投资协定对投资影响的研究背景 |
5.2 实证模型与数据 |
5.2.1 投资引力模型 |
5.2.2 解释变量说明及模型设定 |
5.2.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回归结果及分析 |
5.3.1 投资引力模型回归结果 |
5.3.2 政治风险对OFDI影响的回归结果 |
5.3.3 投资协议对OFDI影响的回归结果 |
5.4 研究结论 |
6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制度的国际比较 |
6.1 国际投资风险防范制度发展历程 |
6.2 国外有关投资风险防范与国际投资担保机制 |
6.2.1 美国海外投资保证制度 |
6.2.2 日本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
6.2.3 双边投资条约 |
6.2.4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 |
6.2.5 国际投资指南 |
6.3 总结与评价 |
6.3.1 投资法制理念不断发展,人权与财产权理念渐入人心 |
6.3.2 国际投资法制本身具有局限性 |
6.3.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法制冲突不可避免 |
6.3.4 多边性投资法典尚不可期 |
7 完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制度 |
7.1 海外投资者财产权保护 |
7.1.1 财产权保护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
7.1.2 国际投资法中的财产权保护 |
7.1.3 我国海外投资保险机制构想 |
7.2 “一带一路”下BIT条款探究与设计 |
7.2.1 “重大安全”与“重大安全例外”条款 |
7.2.2 一般例外条款 |
7.2.3 代位求偿权条款 |
7.3 新型投资风险防范 |
7.3.1 “投资—环保”责任的兴起 |
7.3.2 投资环境风险预评估机制 |
8 结论及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与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我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收益分析 |
2.1 我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收益的环境分析 |
2.1.1 我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的特点 |
2.1.2 我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的内容 |
2.2 我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收益的可行性研究 |
2.2.1 可行性研究概述 |
2.2.2 总投资费用的估算方法 |
2.2.3 投资机会决策 |
2.2.4 编制和选择投资方案 |
2.3 近年来我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取得的收益 |
第三章 我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 |
3.1 政治风险的定义 |
3.2 政治风险的种类 |
3.3 中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政治风险的内涵 |
3.4 中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政治风险的类型 |
3.4.1 征收或国有化风险 |
3.4.2 外汇风险 |
3.4.3 战争与内乱风险 |
3.4.4 政府违约风险 |
3.4.5 延迟支付风险 |
3.4.6 地方保护风险 |
3.4.7 贪污腐败风险 |
3.5 中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政治风险产生的原因 |
3.5.1 主权的不可侵犯 |
3.5.2 民族主义盛行 |
3.5.3 意识形态严重 |
3.5.4 政策变动影响 |
3.5.5 其他因素影响 |
3.6 中国出版业如何防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治风险 |
3.6.1 中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政治风险评估 |
3.6.2 中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政治风险的预测性防范 |
3.6.3 中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政治风险的未然性防范 |
第四章 中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文化风险 |
4.1 中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文化风险的内涵 |
4.2 中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文化风险的成因分析 |
4.2.1 权力距离的不同 |
4.2.2 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的不同 |
4.2.3 规避不确定性的不同 |
4.2.4 对人道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的不同 |
4.3 中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文化风险的表现形式 |
4.3.1 沟通类文化风险 |
4.3.2 种族类文化风险 |
4.3.3 经营类文化风险 |
4.3.4 行规类文化风险 |
4.4 中国出版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文化风险的周期 |
4.5 中国出版企业直接对外投资文化风险防范 |
4.5.1 树立正确跨文化管理的观念 |
4.5.2 跨文化管理中冲突管理策略 |
4.5.3 重视跨文化培训的重要性 |
4.5.4 本土化策略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美国海外投资间接征收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动态和文献综述 |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主旨 |
第一章 美国海外投资(OPIC)间接征收险的演进及界定 |
第一节 OPIC征收险的概念 |
第二节 OPIC间接征收险的演进 |
第三节 OPIC间接征收险的界定 |
第二章 OPIC间接征收的认定及损害赔偿分析 |
第一节 全球林业管理集团征收索赔案 |
一、案情介绍 |
二、间接征收的认定标准 |
三、影响间接征收认定的因素 |
第二节 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征收索赔案 |
一、案情介绍 |
二、OPIC确定被保险人损失额的因素分析 |
第三章 美国海外投资间接征收险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我国双边投资协定中存在的间接征收法律问题 |
一、间接征收含义不明确 |
二、国家管理权例外条款的缺失 |
三、中信保对确定被保险人损失额规定的缺失 |
第二节 完善我国间接征收险相关规定的建议 |
一、明确间接征收的含义 |
二、明确间接征收的认定标准 |
三、增设国家管理权例外条款 |
四、中信保增设确定被保险人损失额的规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海外投资保险浮出水面(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之完善[J]. 蒲朦朦. 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 2020(04)
- [2]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D]. 张帆. 吉林大学, 2020(08)
- [3]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4]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5]武装冲突对国际投资条约适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娄卫阳.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6]我国高铁海外投资风险耦合机理与解耦策略研究[D]. 严然. 重庆大学, 2019(01)
- [7]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政策研究[D]. 倪宇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9(09)
- [8]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及其防范制度研究[D]. 朱兴龙. 武汉大学, 2016(06)
- [9]中国出版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与风险分析[D]. 邓池君. 天津大学, 2016(07)
- [10]美国海外投资间接征收险研究[D]. 罗烨.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