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奖问答友情评刊(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1](2017)在《《格言》杂志办刊特色研究 ——以2014-2016年为样本》文中研究表明《格言》杂志是由黑龙江出版集团2003年创刊的针对青少年的文摘类期刊,从办刊之初发展势头就十分强劲,创刊短短五年内月销售量就突破了100万册,多年来《格言》杂志在栏目内容、主题甄选、版式设计和品牌塑造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刊特色,也成为品牌期刊市场上的一匹黑马。针对《格言》的强势崛起,本文目的是对《格言》杂志的办刊特色进行研究。选取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三年约70期《格言》杂志作为样本进行深入研究,这三年的《格言》杂志不仅办刊风格成熟稳定而且代表了其最新的发展趋势。本文期望达到研究杂志的基本分析方法、研究《格言》杂志的办刊特色、发展中的不足、在同类杂志中做出比较分析的目的。运用文献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及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格言》杂志的办刊特色,分析得出了杂志在栏目内容、版式设计、主题甄选和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十七种办刊特色,研究了杂志值得学习借鉴的价值,通过与《意林》《读者》《青年文摘》这些文摘类期刊的对比,分析了当前《格言》杂志在营销策略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据《格言》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分析了《格言》杂志的发展策略。
畅岩海[2](2007)在《《读者》创新研究》文中提出《读者》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期刊之一,因此关注并研究《读者》的人很多。已有的研究大多从文化、内容、风格以及形式的角度去分析《读者》,很少有人关注《读者》在创新方面的运作。本人认为,《读者》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既因为她所坚持的人性化理念及文化内涵切合了读者最广泛的阅读需求,也得益于她在运作上的不断创新。因此,本研究将从《读者》的经营、文本和办刊理念的创新入手,分析《读者》在经营、文本、人文内涵方面的创新理念与经营策略,揭示《读者》成功的原因,并探讨杂志进一步创新的方向。 本文立足于当代期刊文化发展的视野,着眼于期刊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从传播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学、新闻学等角度出发,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深入分析《读者》的文化内涵、文本内容、经营策略,挖掘“《读者》现象”的内容创新、文本创新、人文内涵创新,并与时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寻求一种关于中国期刊如何面对市场、适应时代、创造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合理解释。 文章认为,《读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文本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内涵又进一步制约和规定着杂志的文本创新,使杂志不断超越自我,成长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文章指出,《读者》的人文内涵与文本创新的相互作用是成功的;文本创新可以使人文内涵转化为一种优秀的市场资源;与此同时,创新理念使得《读者》创造出了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章强调指出,《读者》下一步的文本创新可以进一步增加现实关切的内容,使其宣扬的人文关怀和终极价值具备更好的现实载体,使杂志承载的文化功能增加正功能,减轻负效应,从而更好地造福于读者,造福于社会。
李荣芝[3](2012)在《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演进及跨文化传播研究》文中提出美国《时代周刊》在1971年的封面用“China: A whole new game”的标题报道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确实在中国没有哪项运动能像乒乓球一样在世界体坛不断创造奇迹,不断揽金夺银,为中国体育在世界舞台树起一面又一面辉煌的旗帜。也没有哪项运动能如此风靡亿万中国人,如此深刻地介入和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乒乓球运动代表了中国竞技体育之内涵与外延,是竞技体育核心意义、价值、功能的最佳成功体现。乒乓虽小,但它带给我们无穷的欢乐,带给我们扣人心弦,带给我们无数的感动。纵观乒乓球运动在世界传播的历史过程,其在各个历史阶段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今世界乒坛格局是是中国独霸乒坛,“一枝独秀”,世界其他国家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却有日渐势衰之势,如何实现乒乓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等问题的关注显得尤为迫切。21世纪之际,梳理百年来乒乓球运动向现代的演化过程,深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乒乓球文化的传播,应该成为学界及社会各界回顾这一阶段史学演变的主要问题意识,同时对乒乓球为我国体育体制探路,直至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体育强国的考察和评价也将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本课题运用历史学、传播学和文化学等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等方法,通过对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演进及国际传播的研究,从学理上揭示乒乓球文化传播的规律,以史为鉴,探索现今乒乓球国际传播的现实难题,尤其我国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路径,本课题的研究将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论文由导论、正文、结论和附录等部分组成,正文包括5大部分。文章首先对乒乓球运动的历史及起源进行了史料考证,同时对乒乓球文化进行了解读。19世纪初叶,正是由于欧洲网球运动的盛行,导致了乒乓球的诞生。研究发现最早记载乒乓球的文字来源于19世纪晚期的英国。在19世纪中后期“乒乓”此名称被引入后,乒乓球一度狂热。在经历过1900年-1904年逐渐简单又大力的开发,乒乓球在1905至1910年的中欧流行传播开来,乒乓球在欧洲失宠一段时间,之后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获得复兴。乒乓球文化是研究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逻辑起点,本研究认为乒乓球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乒乓球运动方式及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复合体。它具有全面性和特殊性、参与性、娱乐性等特征,其功能包括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等。接下来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及早期传播进行了研究。乒乓球文化的产生与演进经历了从玩耍到游戏、从游戏到竞技、从竞技到乒乓球文化体系的完善三次飞跃过程,乒乓球文化的形成与完善,刻下了时代的深深烙印,它与近代体育的产生、近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息息相关。20世纪初时乒乓球已经具有现今的某些复杂性,一些关于乒乓球运动的相应音乐、新闻报道、体育报刊和体育书籍等传播载体,给此时的乒乓球大众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乒乓球运动在世界的传播是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主要对英国、美国、日本、苏联等国家乒乓球运动发展历史进行了考察。欧美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环境,催生了乒乓球的诞生与发展。在1926年-1951年间,其主要通过商人、神职人员、军人等松散型的人际传播以及随后有序的组织传播,使乒乓球运动在世界广为人知;在1952—1959年,以日本为首的对乒乓球技战术的创新,借助赛事,通过规范化的组织传播和现代大众媒介传播,此阶段乒乓球被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在1960年~1969年,我国通过国家主体实行“自上而下”的制度,通过广泛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现代大众媒介传播等,使乒乓球获得新的生命和意义。大众媒介对乒乓球的传播主要包括图书、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网络及音像等,从传统上看,人们依然把报刊、新闻报道及新闻评论当作了解乒乓球文化的最重要渠道和手段。见证历史的《The Table Tennisand Pastimes Pioneer》、现今世界最权威的乒乓球历史杂志——《The TableTennis Collector》、中国最权威的乒乓球杂志——《乒乓世界》,是历史和现今传播乒乓球文化最为重要的媒介。中国乒乓球的嘉年华活动――“国球大典”,把作为娱乐文化的乒乓球传播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接下来对乒乓球运动在中国的传播进行了重点分析。通过史料考证,认为乒乓球在我国民国时期应运而生,由西方的定居者带到中国。时任设在瑞士的国际乒联乒乓球博物馆馆长洽克·霍伊先生提供的明信片确凿无误地证明,乒乓球至少在1901年已经传入了中国,地点是在中国的天津。近代中国在乒乓球组织、竞赛、技术、规则、女子乒乓球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有益的探索与发展,为当今我国乒坛的霸主地位与乒乓球事业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解放后从1959年容国团为我国夺得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后,中国利用举国体制的优势,采用组织和群体传播的多种方式,使乒乓球深刻地介入和影响到中国社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通过问卷和专家访谈等方法,认为乒乓球文化价值在中国具有相当高的认可度,其文化影响涵盖到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出于乒乓球文化的价值、体育全球化的驱动、乒乓球文化的现代多元性要求、我国国家新形象的构建及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的目的,中国在世界乒乓球文化的传播责无旁贷,需要担当更大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对目前主要瓶颈的分析,以韩国跆拳道以及印度瑜伽的世界传播成功经验实例,认为实现乒乓球跨文化传播路径:加强乒乓球文化的认同;构建全球化语境下的乒乓球文化传播的体系;以我国乒乓球超级联赛为载体,发展乒乓球运动文化;加强乒乓球文化研究,对乒乓球文化进行整合和重建。
邵钟世[4](2003)在《我们的良师益友》文中认为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学好用好《北京支部生活》的、做法已经坚持9年了。这9年里,历经两任党委书记、三任党办主任,这个做法一直没有改变。能够坚持这么长时间,根本的原因是它对我们的党建工作发挥了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从具体做法上,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首先,领导重视《北京支部生活》的学习使用工作。我们学院有党员146人,其中在职党员67人,共订阅《北京支部生活》104本。在职党员包括入党积极分子人手一本
二、有奖问答友情评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奖问答友情评刊(论文提纲范文)
(1)《格言》杂志办刊特色研究 ——以2014-2016年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格言》概述 |
1.1 出版单位简介 |
1.2《格言》创刊及发展 |
1.3《格言》的品牌形成 |
第2章 《格言》办刊理念特色 |
2.1 文化立刊 |
2.2 语言智慧 |
2.3 时代精神 |
2.4 服务市场 |
第3章 《格言》的读者与作者分析 |
3.1 读者分析 |
3.1.1 读者定位 |
3.1.2 年龄结构 |
3.1.3 心理需求 |
3.2 作者分析 |
3.2.1 作者的行业 |
3.2.2 地区分布 |
第4章 《格言》的编辑特色 |
4.1 栏目内容特色 |
4.1.1 稿源丰富,明快朴实 |
4.1.2 大胆颠覆,精心设计 |
4.1.3 大巧似平,浓缩智慧 |
4.1.4 素质教育,培养能力 |
4.1.5 定位精准,独树一帜 |
4.1.6 思想深刻,精神引领 |
4.2 主题特色 |
4.2.1 贴近现实生活 |
4.2.2 接轨时代潮流 |
4.2.3 彰显智慧修养 |
4.2.4 追求青春活力 |
4.3 版式特色 |
4.3.1 封面设计吻合主题 |
4.3.2 版式设计别出心裁 |
4.3.3 图文设计引人入胜 |
第5章 《格言》的品牌塑造特色 |
5.1 文化产业不止于文化产品 |
5.2 版本设置审时度势 |
5.3 优秀的“格言人”团队 |
5.4 注重打造品牌衍生品 |
第6章 《格言》的发展策略 |
6.1 《格言》的主要问题 |
6.1.1 内容与主题结合不紧密 |
6.1.2 营销策略有待优化 |
6.1.3 数字化转型滞后 |
6.2 《格言》的发展策略 |
6.2.1 提高数量,丰富内涵 |
6.2.2 学会运用网络思维 |
6.2.3 学习借鉴,自我提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读者》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读者》经营创新研究 |
1.1 《读者》的营销策略分析 |
1.1.1 《读者》的营销策划系统 |
1.1.2 《读者》的营销理念 |
1.1.3 《读者》的读者关系管理 |
1.1.4 社会营销—让期刊回报社会 |
1.2 《读者》的发行策略分析 |
1.2.1 《读者》的邮发策略分析 |
第二章 《读者》文本创新研究 |
2.1 办刊理念和内容不断调整 |
2.2 从知识性读本向心灵读本转变 |
2.3 不断寻找新的阅读兴奋点 |
2.4 不断推出新的版别 |
第三章 《读者》的人文内涵创新研究 |
3.1 《读者》人文内涵的形成 |
3.2 《读者》人文内涵的表征 |
3.3 对《读者》人文内涵的深度考察 |
3.4 《读者》人文内涵的现实意义 |
结语 创新---《读者》运作的灵魂 |
致谢 |
注释 |
参考文献 |
(3)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演进及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文化及文化传播 |
1.3.2 关于体育文化、体育跨文化传播 |
1.3.3 关于乒乓球、乒乓球文化与乒乓球文化传播 |
1.3.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4 研究的理论视角 |
1.4.1 跨文化传播理论 |
1.4.2 符号互动理论 |
1.5 研究对象、方法、思路与内容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思路 |
1.5.4 研究内容 |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6.1 研究重点 |
1.6.2 研究难点 |
1.6.3 创新点 |
2 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渊源及文化解读 |
2.1 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渊源 |
2.1.1 游戏来源 |
2.1.2 起源地之争辨 |
2.2 乒乓球文化的解读 |
2.2.1 乒乓球文化的概念 |
2.2.2 乒乓球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
2.2.3 乒乓球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
3 乒乓球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早期传播 |
3.1 乒乓球文化的产生与演进 |
3.1.1 从玩耍到游戏:乒乓球文化的第一次飞跃 |
3.1.2 由游戏到竞技:乒乓球文化的第二次飞跃 |
3.1.3 文化体系的完善:乒乓球文化的第三次飞跃 |
3.2 乒乓球文化形成背景透视 |
3.3 乒乓球文化早期的传播载体 |
3.3.1 广告 |
3.3.2 专利与商标 |
3.3.3 部分音乐 |
3.3.4 纸质媒介 |
3.3.5 贺卡与集邮 |
3.3.6 相关艺术品 |
4 乒乓球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
4.1 乒乓球运动在欧美的兴起与传播 |
4.1.1 乒乓球运动在欧美的兴起 |
4.1.2 乒乓球运动在欧美的传播 |
4.1.3 乒乓球运动在欧美传播的方式、特征及价值 |
4.2 乒乓球运动在非洲的兴起与传播 |
4.2.1 在非洲的传播的方式与特征 |
4.2.2 在非洲传播的价值 |
4.3 乒乓球运动在亚洲的兴起与传播 |
4.3.1 在日本的兴起与传播 |
4.3.2 乒乓球运动在亚洲的传播方式、特征 |
4.3.3 乒乓球运动在亚洲的传播价值 |
4.4 乒乓球文化的欧亚对抗及发展 |
4.4.1 乒乓球文化的欧亚对抗 |
4.4.2 乒乓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
4.5 乒乓球文化在世界传播的个案研究 |
4.5.1 乒乓球文化的传播载体 |
4.5.2 乒乓球的文化传播媒介 |
4.5.3 传播媒介对乒乓球文化的影响 |
4.5.4 “一粒粟中看世界”——平面媒体下的乒乓球传播个案分析 |
4.6 作为娱乐文化的乒乓球 |
4.6.1 乒乓球文化娱乐性的形成 |
4.6.2 乒乓球文化娱乐性的发展 |
5 乒乓球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
5.1 乒乓球运动的引入 |
5.1.1 对目前乒乓球引入近代中国历史的质疑 |
5.1.2 具体历史考证 |
5.2 乒乓球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
5.2.1 组织的建立及发展 |
5.2.2 赛事的开展 |
5.2.3 技战术的演变 |
5.2.4 乒乓球规则的变动及发展 |
5.2.5 女子乒乓球发展 |
5.3 乒乓球文化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
5.3.1 乒乓球文化在现代中国的传播方式与特征 |
5.3.2 乒乓球文化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
5.4 “千岩万壑路不定” ――乒乓球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可持续发展困境 |
6 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实证研究 |
6.1 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理论 |
6.2 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
6.2.1 乒乓球文化的价值 |
6.2.2 体育全球化的驱动 |
6.2.3 乒乓球文化的现代多元性要求 |
6.2.4 我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要求 |
6.3 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瓶颈 |
6.3.1 乒乓球缺乏世界职业体育流行项目的基本特征 |
6.3.2 世界乒乓球文化发展的失衡 |
6.3.3 乒乓球文化认同的矛盾 |
6.4 世界其他运动对乒乓球文化传播的启示 |
6.4.1 跆拳道 |
6.4.2 瑜伽 |
6.5 乒乓球跨文化传播路径 |
6.5.1 加强乒乓球文化的认同 |
6.5.2 构建全球化语境下的乒乓球文化传播的体系 |
6.5.3 以我国乒乓球超级联赛为载体,发展乒乓球运动文化 |
6.5.4 加强乒乓球文化研究,对乒乓球文化进行整合和重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后续研究内容 |
7.3 未来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展望与设想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部分访谈记录 |
附件三:部分专家邮件来往录 |
四、有奖问答友情评刊(论文参考文献)
- [1]《格言》杂志办刊特色研究 ——以2014-2016年为样本[D]. 李婷. 河北大学, 2017(01)
- [2]《读者》创新研究[D]. 畅岩海. 北京印刷学院, 2007(01)
- [3]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演进及跨文化传播研究[D]. 李荣芝. 上海体育学院, 2012(04)
- [4]我们的良师益友[J]. 邵钟世. 北京支部生活, 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