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老爷子”张士良研究——兼论“万兴集团”与天地社的由来

“明老爷子”张士良研究——兼论“万兴集团”与天地社的由来

一、“明朝遗老”张士良研究——兼谈“万姓集团”与天地会起源(论文文献综述)

林海南[1](2021)在《明末清初长泰乡贤戴玑生平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戴玑是明末清初漳州长泰乡贤、戴氏宗族的杰出代表,本文通过史书、方志等文献资料对其生平进行考证,考证其出生于万历三十四年,为顺治六年进士,历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户部榷关淮安使者、吏部验封司主事、湖广按察司佥事、右江分守道等职。其致仕归乡后,时逢"三藩之乱"。戴玑忠于清廷,参与抗击耿精忠、郑氏集团,先后两次被抓幽禁,家人也被虏往台湾,儿子戴鏻殉难。戴玑宁死不降,最终"绝粒不食"而亡,其忠义气节为后人所敬仰。

张银行[2](2012)在《闽台武术文化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所指向的“闽台”疆域概指西北横亘武夷山脉与江西相邻、西南高耸博平山脉与广东相接、东北绵延太姥山脉与浙江毗连、东南滨海与台湾相望之“三山一海一岛”界内的自然区域,在行政区划上包括今福建省和台湾省全境。文化区域与相对固定、明确的自然地理与行政区划不同,相对模糊。因之,闽台武术文化研究区域以今福建省和台湾省为主,但不乏部分触须渐及其文化所辐射、流播的相邻区域及海外。研究对象为闽台及其文化辐射区域内的武术本体及相关文化,涉及区域内人们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及其物化成果的总合。以地域历史文化为视角,以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探讨、实地调研、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科研方法对闽台武术本体及相关文化展开研究。通过分析闽台自然与人文环境,武术技术风格、特点等形成的地域文化影响,探索闽台武术文化基质、发展阶段、内涵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内因,揭示闽台武术文化发生、发展、传播的规律,提炼、总结闽台武术文化特色。在谋篇布局上紧紧围绕闽台武术文化发生的自然与人文场域、闽台本体武术文化及相关武术文化、闽台武术文化理论构建四大环节展开。自然与人文环境是某一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展开必须预设和铺垫的场域,本体武术文化与相关武术文化是支撑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二元结构”,理论构建是武术本体与相关文化研究之后的提升之举,与自然人文场域相回应、对仗,此为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三步曲。围绕上述四大环节、三步曲奏,论文内容及结构上共由十七单元组成,除论文撰写规范与结构要求的不可或缺的导论及结论部分外,其余十五大主题构成了本研究的脊梁。各主题貌似杂乱无章,实则是珠联璧合的有机整体,都力图从不同视角尽可能全面展示闽台武术文化的五彩缤纷。导论部分(第1单元)包括闽台武术文化的研究缘起,研究展开所依持的理论支撑、方法论、前期基础,研究的思路、区域界定,以及论文相关研究的现状把握等。闽台武术文化诞育与存在的自然与人文场域奠基(第2单元)。界定、梳理了研究所涉及的闽台疆域及其历史沿革,闽台武术氤氲的历史地理和人文土壤,“好战不羁”与“尚功务实”的民风民性,以及闽台“和而不同”的内部区域差异性。该部分是闽台武术文化研究展开的场域预设。闽台武术本体文化部分(第3-5单元)。对福建本土及其在它域流布的拳种进行了各臻片区的统计,并对其地域分布特征、拳种流派特点进行了分析。从总体上对福建南拳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类提炼,对其有别于北方拳种之“右前左后”的拳姿与行拳路线进行了文化、地理、实战需要的多位解读,并展示了福建生产生活化的武术器械。对台湾地区流传的武术拳种进行了汇总表列,在揭示其特点的基础上,阐释了以官方为主导的台湾北派武术发展的机缘、根基与策略,再现了台湾南派武术的主要内容、传承单位与形式,及其在复兴与困惑中的多元化选择。分析了当前台湾武术的组织运作、组织特点,并对比了台湾地区武术组织管理与大陆地区的异同点。选取了三百年来的永春白鹤拳,博采创新、枝蔓庞杂之五祖拳,虽非闽台本土拳种但已在台湾传承了六十余年的太极拳,以及罗乾章所传粤派洪拳四个个案,分别自渊源、传承、技术特点、拳经拳谱、海内外传播、组织管理等方面揭示其所负载的地域文化信息。闽台武术相关文化部分(第6-15单元)。晋末以降的中原及周边移民奠定了福建武术的基础,明清以迄日据时期以闽为主以粤为辅的移民将南派武术携往台湾,光复前后大陆各地军民入台成为台湾北派武术的源头。抗倭战争对福建武术的拳器阵、技术风格、精神传统、尚武地域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郑清战争期间,附郑的沿海拳勇之士及素练之师跟随郑氏进入台湾。阵头为闽台所独有,宋江阵、狮阵更专以武术表演、阵法操练为主。武术不仅成为戏曲、武侠影视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段,更成为港台武侠文学和影视的有机构成,台湾的武侠意象是台湾文化心理的折射。历史上曾经存在的闽越族悍勇善战,其健斗余风至今仍渗透于台湾原住民群落之中,闽台两地客家群落中的武术均展示了两地由来已久的普遍尚武风习,他们的武术散发着一股原始朴拙的气息。强烈的宗族观念与辄相斗杀的民性使闽台酷烈的械斗之风经久不衰,极大促进了闽台民间尚武风气的浓厚及两岸武术交流。闽台易得风气之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闽籍善武人士、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武人的革命活动,及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都体现了闽台武人的入世精神。天地会萌发于福建漳州地区。天地会等会党中多传习武术活动,形成了主在洪门中传习的“洪拳”。伴随天地会的海内外传播,尚武之习、武术内容也随之传布,尤其在闽台习武群落中形成了交叉于会党文化、佛教文化等多维文化事象次层的南少林武术文化现象。陈嘉庚等侨领的支持、沈扬德等拳师的外流、依托“估俚间”习武自卫的大量华人劳工成为福建武术海外传播的人力载体,福建(鹤拳)成为日本空手道的祖源地,两岸隔阂时期台湾成为中国武术海外传播的前站。宋代大批武闱夺魁的武人在全国的位置及本土地域分布恰是地域尚武风气的反映。曾公亮主编的旷世兵书《武经总要》为后世武人研究宋及以前武术的重要史料。俞大猷妙绝天下的棍技及具有“通论”意义的武术理论专着《剑经》成为中国武术众多拳种流派理论采借的渊薮,其人其技其着作对与其同时代及后起的军事家、武术家及其论着,少林武术、西北武术乃至海外武技均有着或浅或深的影响。闽台武术文化丰富而灵动的武术因子更吉光片羽式的渗透在物化的建筑、地名,记载在方志稗史中,流传于民间口头的俗谚俚语里。闽台武术文化理论提升(第16单元)。该部分是“宏论约取”的提升环节,内容包括山海一体基框内的人地(海)关系系统论、兵燹与私斗交织的发生论、碎而不散的“块状”形态论、离异与回归的交流与传播论,及闽台武术文化特色导览。结论(第17单元)。闽台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人文环境是闽台武术诞育的母体;战争与私斗是闽台武术发生发展的内驱力;移民是闽台武术发展一以贯之的脊线;闽台武术交流因两岸关系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种族与文化认同是闽台武术交流、对外传播与反哺的心理动力;闽台武术已内化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闽台武术文化具有开拓进取、抗争不屈、入世刚健的精神品质;闽台武术文化呈现鲜明的“二元结构”和“块状”景观形态;闽台武术凝聚和彰显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人地(海)关系理论是闽台武术文化研究的一种范式。

汤毓贤[3](2007)在《云霄镇城与城隍庙祀研究》文中认为城隍信仰起始于上古,源于夏鲧筑堤作城,并随皇权、政权、神权的结合,融入宗教民俗信仰的土壤。闽南云霄城隍庙与城隍信仰的缘起,是镇城兴起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是封建王朝不断强化地方行政统治,促使官僚政治与民俗文化互动的结果。

汤毓贤[4](2003)在《“明朝遗老”张士良研究——兼谈“万姓集团”与天地会起源》文中研究说明云霄莱埔堡的倡建者张士良是一位明朝遗老。他归隐后同追随郑成功反清复明的“万姓集团”成员交往笃深,又与清初民间秘密社团天地会活动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其经历见证了明末清初闽南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状况。

二、“明朝遗老”张士良研究——兼谈“万姓集团”与天地会起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朝遗老”张士良研究——兼谈“万姓集团”与天地会起源(论文提纲范文)

(1)明末清初长泰乡贤戴玑生平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生平
三、结语

(2)闽台武术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与发展趋势展望
        1.2.1 武术文化、地域武术文化相关研究现状及启示
        1.2.2 闽台文化研究现状及启示
        1.2.3 闽台武术研究现状及启示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理论假设及可能创新点
    1.6 研究重点、难点
    1.7 论文撰写的前的准备工作
2 场域奠基——闽台武术文化诞育与存在的时空
    2.1 闽台疆域及其历史沿革
        2.1.1 闽台行政区划
        2.1.2 闽台建制沿革
    2.2 文化土壤——闽台历史地理与人文环境
        2.2.1 闽台自然气候与地理环境
        2.2.2 海山一体——蛮瘴腥臊之隅——乐郊宝地
        2.2.3 东南偏安——汇聚五方人文精粹
        2.2.4 地缘开放与海洋灵动——易得风气之先
    2.3“好战不羁”与“尚功务实”的民风民性
        2.3.1 好战不羁轻死易发
        2.3.2 尚功务实奇巧多智
    2.4 和而不同——闽台区域文化的内部差异性
        2.4.1 闽与台的“同”与“异”
        2.4.2 福建内部各区域文化特色
        2.4.3 台湾内部各区域文化特色
    本章小结
3 名重武林——福建武术本体文化概况纵览
    3.1 福建武术拳种及其地域分布
        3.1.1 福建武术拳种流派地域分布
        3.1.2 福建与它域武术的交叉与渗透
        3.1.3 福建武术拳种流派的特点
    3.2 福建南拳技术巡礼及其特点分析
        3.2.1 福建南拳技术撷要
        3.2.2 福建南拳的技术特点
        3.2.3“右前左后”的拳姿与行拳路线解读
        3.2.4 兵器与生产生活化的传统武术器械
    本章小结
4 同质异构——台湾武术本体文化发展厘析
    4.1 国术、台湾武术
    4.2 台湾武术拳种及其地域分布
        4.2.1 台湾武术拳种流派
        4.2.2 台湾武术拳种流派的特点
    4.3 以官方为主导的北派武术发展
        4.3.1“二二八事件”成为北派武术大发展的肇始
        4.3.2 党政要员、国术耆老——北派武术得以立足的根基
        4.3.3 北派武术生根发枝的策略
    4.4 台湾南派武术的复兴及多元化发展
        4.4.1 南派武术的主要流传内容
        4.4.2 南派武术的传承单位——堂号各异的武馆
        4.4.3 庙会与阵头相结合——台湾南派武术的独特传承形式
        4.4.4 南派武术的传承现状——以大甲地区武术传承为例
    4.5 台湾武术的组织运作
        4.5.1 台湾武术的政府组织
        4.5.2 台湾武术的民间组织——以中华国术总会为例
        4.5.3 台湾武术的国际组织
    4.6 台湾武术组织的特点
        4.6.1 官方组织少民间组织多
        4.6.2 官方的组织民间的团体
        4.6.3 交叉管理重复设置
        4.6.4 平起平坐不相统属
        4.6.5 组织健全各司其职
        4.6.6 特立独行一人多兼
    4.7 台湾与大陆武术组织的异同点
        4.7.1 政府组织
        4.7.2 民间组织
        4.7.3 国际组织
        4.7.4 其它
    4.8 台湾竞技武术的发展
    本章小结
5 知微见着——闽台武术本体文化个案透视
    5.1 三百年来的永春白鹤拳
        5.1.1 永春白鹤拳的起源
        5.1.2 永春拳白鹤拳的内容体系及传承
        5.1.3 永春白鹤拳的技术特点
        5.1.4 永春白鹤拳技术体系所折射的文化信息解读
        5.1.5 永春白鹤拳名称、风格特点反映的地域特色与人文精神
        5.1.6《永春白鹤拳谱》所透露的文化信息
        5.1.7 国考载誉四海薪传——由地方而闻名全国
        5.1.8 渡海南行维扬寰宇——由国内而扬播海外
        5.1.9 永春白鹤拳与其他拳种流派(它域武技)的关系
        5.1.10 台湾的白鹤拳系统
    5.2 博采创新、枝蔓庞杂之五祖拳
        5.2.1 五祖拳的起源与形成
        5.2.2 五祖拳诸多争议与不实产生的原因分析
        5.2.3 蔡玉明与“五祖鹤阳拳”
        5.2.4 五祖拳的技法特点
        5.2.5 五祖拳的传承与发展
        5.2.6 入世进取,与时俱化——《中华柔术大全》与五祖拳
        5.2.7 五祖拳的内涵及文化
    5.3 台湾太极拳发展管窥
        5.3.1 异彩纷呈的台湾太极拳传承
        5.3.2 台湾太极拳传承的手段与策略
        5.3.3 政府的组织民间的团体——台湾太极拳的组织与管理
        5.3.4 台湾太极拳发展阶段厘分
        5.3.5 早期台湾太极拳的海外传播与交流
    5.4 罗乾章、洪拳与同义堂武馆
        5.4.1 广东拳为主,闽拳为辅——罗乾章所传武艺体系
        5.4.2 罗乾章所传狮艺
        5.4.3 罗乾章所传医药
        5.4.4 罗乾章开创的同义堂武馆体系
    本章小结
6 移民携技——闽与台武术的形成及其交流
    6.1 中原移民福建与福建武术的形成
        6.1.1 避乱求生的两晋经济移民
        6.1.2 平乱建国的盛唐军事移民
        6.1.3 宋室南渡,举国南迁
    6.2 闽粤移民与台湾武术的形成
        6.2.1 从考古看闽台早期文化交流
        6.2.2 闽粤移民与闽台武术文化交流
    6.3 光复前后的大陆军事移民台湾与北派武术发展
    本章小结
7 抗争不屈——战争洗礼中的闽台武术
    7.1 明朝抗倭战争对福建武术发展的影响
        7.1.1 抗倭将领对福建武术发展影响举隅
        7.1.2 拳、兵器、战阵与福建武术
        7.1.3 抗倭战争对福建武术技术风格与特点的影响
        7.1.4 保家卫国的浩然之气蔚为福建武林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传统
        7.1.5 从倭寇主要劫掠地看其与福建尚武地域的相关性
    7.2 郑氏抗清与垦殖对闽台武术发展的推促
        7.2.1 抗清战争与闽台尚武风气
        7.2.2 严格的军事武艺训练与精锐兵种的训练
        7.2.3 抗击外夷明郑劲卒显神威
        7.2.4 收复台湾,“寓兵于农”与闽台武术交流
    本章小结
8 尚阵乐曲——闽台民俗体育与艺术中的武术存在
    8.1 闽台阵头中的十八般武艺
    8.2 闽台独有的武术阵头——宋江阵
        8.2.1 宋江阵的源流众说
        8.2.2 宋江阵产生的渊源初厘
        8.2.3 宋江阵的器械与《水浒》人物的对仗
        8.2.4 宋江阵的种类
        8.2.5 宋江阵的表演程式
        8.2.6 闽台两地宋江阵的传承
        8.2.7 闽台宋江阵的对比
    8.3 闽台武(舞)狮中的武艺
        8.3.1 武(舞)狮中的武艺
        8.3.2 绵延不绝狮武踪——寓武于阵的晋江安海下山后狮阵
    8.4 戏曲、武侠影视中的武功艺术
        8.4.1 戏曲、武侠影视中的武术题材
        8.4.2 舞台上的武功艺术
    8.5 台湾的武侠世界
        8.5.1 台湾的武侠小说
        8.5.2 早期的台湾武侠影视
        8.5.3 台湾武侠现象解读
    本章小结
9 原始朴拙——闽台少数人群落中的武术
    9.1 悍勇善战闽越族
        9.1.1 闽越相融
        9.1.2 秦汉之际的辉煌——参与中原逐鹿
    9.2 台湾原住民的原始形态武术与尚武健斗俗习
        9.2.1 台湾原住民的族源与分布
        9.2.2 台湾原住民的武器
        9.2.3 台湾原住民的彪悍健斗风习
        9.2.4 祭典与成年礼——原住民尚武之风的寄存形式
        9.2.5 会所(公庙)——斯巴达式的勇士训练场
        9.2.6 神话传说——原住民的英雄史诗
        9.2.7 敌对与反抗——原住民尚武好战的传统和刚烈的民性
    9.3 闽台客家武术
        9.3.1 闽西客家武术
        9.3.2 台湾客家武术
        9.3.3 台湾客家武术考察——以西螺七嵌武术为例
        9.3.4 流民拳与岳飞拳——客家人的拳与主要在客家流传的拳
    本章小结
10 崇宗奉祖——闽台“辄相斗杀”的械斗之风
    10.1 宗族组织的蔚然兴起
        10.1.1 适者生存—移民社会的群聚惯习—宗族形成的前置基础
        10.1.2 理学的调适—宗法制度的庶民化—宗族形成的理论支撑
        10.1.3 历史与现实——靖乡保族与基层自治——宗族组织的建构与强化
        10.1.4 宗族意识的强固与细化
    10.2“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宗族械斗与尚武之风
        10.2.1 林林总总的福建械斗——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之争
        10.2.2 闽粤械斗流风所及——台湾的分类械斗
        10.2.3 闽台械斗的异同比较
    10.3 闽台械斗之风兴盛的内因剖析
        10.3.1 闽台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
        10.3.2 宗族社会的内聚与排外
        10.3.3 好功尚名的民气
        10.3.4 官府的不作为
    10.4 对闽台社会发展的影响
        10.4.1 民风飘向黩武,社会发展阻滞不前
        10.4.2 民性好义尚公,反哺族群发展
    10.5 械斗对闽台武术发展与交流的推促
        10.5.1 推动了闽台尚武之风的浓厚
        10.5.2 促进闽台两地拳师傅的流动
        10.5.3 促进武馆及阵头的创立
        10.5.4 形成生产生活化的武术器械
    本章小结
11 入世进取——近现代革命中的闽台武术活动
    11.1 浩气荡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闽籍武人
    11.2 “古田会议”放光芒——福建苏区的武术活动
        11.2.1 “古田会议”的召开
        11.2.2 武术为革命战争服务
        11.2.3 群众体育中的武术活动
    11.3 悲壮惨烈——台湾人民抗日斗争中的武艺
        11.3.1“桑梓之地,义与存亡”
        11.3.2 惨烈战争,全民皆兵
        11.3.3 黑旗军、大刀术与领率作用
        11.3.4 义军、民团多英雄
        11.3.5 殖民时期绵延不绝的番汉反抗运动
    本章小结
12 扑朔迷离——会党语境中的闽台武术
    12.1 天地会的萌发—— 天地会形成时间、地点及创始人
    12.2 天地会形成的原因分析
        12.2.1 形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12.2.2 宗族械斗成为天地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12.2.3 在融摄前起会党及民间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
        12.2.4 乡党、宗族与会党
    12.3 会党兴衰的劲敌——义民、乡勇与团练武装
    12.4 会党结社(天地会)中的武术活动
        12.4.1 天地会中的武术活动
        12.4.2 福建哥老会中的武术活动
        12.4.3 福建大刀会中的武术活动
        12.4.4 天地会成为南少林武术寻绎的端绪
    12.5 天地会与近代民主革命
    12.6 天地会的海外发展与武术活动
        12.6.1 天地会成为南洋华人的情感维系纽带与庇护组织
        12.6.2 天地会在海外的流变与发展
        12.6.3 直接或间接促进了福建武术乃至中华武术的海外传播
    12.7 历史与现实——南少林与南少林武术
        12.7.1 南少林寺遗址考察
        12.7.2 天地会与“南少林”的源起—灾难叙事的逻辑一致性
        12.7.3 南少林与南少林武术
        12.7.4 以南少林为题材的武侠影视
        12.7.5 宗族社会与南少林
    12.8 洪门余绪
        12.8.1 产生于洪门的拳种——洪拳
        12.8.2 洪门与达摩是少林武术的艺祖
        12.8.3 今之洪门往往成为武术机构的代名词
    本章小结
13 海丝武踪——闽台武术的海外传播
    13.1 福建武术在东南亚的传播
        13.1.1“越”源如缕、精美绝伦的马来兵器
        13.1.2 福建侨领与东南亚武术传播
        13.1.3 福建拳师与东南亚武术举隅
        13.1.4 闽台武人与太极拳的东南亚传播
        13.1.5“估俚间”——华人劳工自卫中的武术传播
    13.2 福建武术与日本空手道
        13.2.1 早期福建移民奠定琉球武术的基础
        13.2.2 福建是日本空手道的祖源地
    13.3 台湾武术的海外传播
        13.3.1 台湾武术对日本、韩国的传播
        13.3.2 台湾武术对东南亚及欧美的传播
    13.4 武术传播海外的途径与形式
        13.4.1 移民是福建武术传播的主要载体
        13.4.2 早期战争的遗留
        13.4.3 战败逃亡与隐逸它乡
        13.4.4 商贸往来
        13.4.5 文化交流
    本章小结
14 震烁古今——八闽武人及着作赏析
    14.1 武闱夺魁——宋代福建武举人及其地域分布
        14.1.1 宋朝福建武举(武状元)在全国的位置
        14.1.2 宋朝福建籍武状元
    14.2 尚武以宣其威,设营卫以整其旅——曾公亮与《武经总要》
        14.2.1 曾公亮其人、《武经总要》版本及其问世缘起
        14.2.2《武经总要》的内容体系
        14.2.3 细大毕载、足资钩稽——内容宏富的宋代兵器荟萃
        14.2.4 发凡起例——《武经总要》的范式作用
        14.2.5 入世应时——《武经总要》所载负的时代武术信息
        14.2.6“十八般武艺”已初具雏形
    14.3 剑名天下——俞大猷与《剑经》
        14.3.1 才兼文武,矢志报国的俞大猷
        14.3.2“荆楚”、“剑”与“棍”
        14.3.3 以剑彰棍——“剑”与《剑经》
        14.3.4 以剑裕棍——棍法对剑、枪等器法的融摄
        14.3.5 棍为诸艺之基——一种追求“通艺”心理的时代诉求
        14.3.6 转益多师,博采旁摄——《剑经》的形成
        14.3.7 理明法备——《剑经》的技理解读
        14.3.8《剑经》的闽南思维与语言
        14.3.9 《剑经》的“北传”与“西渐”
        14.3.10余韵悠长——对闽台、中国乃至东方武技的影响
    本章小结
15 吉光片羽——闽台武术文化因子拾遗
    15.1 建筑、地名中的武术因子过滤
        15.1.1 建筑——土堡与土楼
        15.1.2 防御意味浓厚的闽南房屋建构
        15.1.3 厝翅廊檐下的武术雕刻
        15.1.4 兵刃之气浓厚的地名
    15.2 史志及口传中的闽台义士、侠客
        15.2.1《台湾通史》中的“勇士”
        15.2.2《清稗类钞》中的“技勇者”
        15.2.3 其它
    15.3 闽南民间武术俗谚
    本章小结
16 论宏取约——闽台武术文化的理论建构
    16.1 山海一体——闽台武术文化的人地(海)关系系统论
        16.1.1 人与地的“相对移动”——闽台武术的形成与传播
        16.1.2 人地(海)关系“相对平衡”——闽台武术的创造与存在
        16.1.3 人地(海)关系“失衡”——闽台武术发展的动因
        16.1.4 人地(海)关系的回归“和谐”——闽台武术(研究)的使命与责任
    16.2 兵燹与私斗——闽台武术文化发生论
    16.3 和而不同——闽台武术文化景观的“块状”形态论
        16.3.1 闽台“块状”文化的形成机制
        16.3.2 闽台武术“块状”文化景观的“二元”文化心理
        16.3.3 闽台武术“块状”文化景观
    16.4 离异与回归——闽台武术文化交流的嬗变及其海外传播论
        16.4.1 历时——闽台武术交流的六段论
        16.4.2 心理——闽台武术交流及海外传播价值论
        16.4.3 和谐——闽台武术交流的回归论
    16.5 导览——闽台武术文化特色
        16.5.1 闽台武术文化特色勾描
        16.5.2 闽台武术文化特色便览直观图
    本章小结
1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图表索引
求学经历及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4)“明朝遗老”张士良研究——兼谈“万姓集团”与天地会起源(论文提纲范文)

四、“明朝遗老”张士良研究——兼谈“万姓集团”与天地会起源(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末清初长泰乡贤戴玑生平考[J]. 林海南. 闽台缘, 2021(02)
  • [2]闽台武术文化研究[D]. 张银行. 上海体育学院, 2012(05)
  • [3]云霄镇城与城隍庙祀研究[J]. 汤毓贤. 闽台文化交流, 2007(03)
  • [4]“明朝遗老”张士良研究——兼谈“万姓集团”与天地会起源[J]. 汤毓贤. 漳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3(04)

标签:;  ;  ;  ;  ;  

“明老爷子”张士良研究——兼论“万兴集团”与天地社的由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