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诗歌中的爱与死——兼论中西文艺心理学

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诗歌中的爱与死——兼论中西文艺心理学

一、李清照与白朗宁夫人诗中的爱与死——兼论中西文艺心理(论文文献综述)

袁群[1](2012)在《清丽婉妙诉衷情 深情绵缈动人心——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诗歌中的爱情主题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宋代女词人李清照(1084-1151)与英国19世纪女诗人伊丽莎白.勃朗宁夫人(1806-1861)是东西方诗坛上遥相辉映的两颗璀璨之星。她们的诗词历经数代,仍然广为传诵。她们的作品抒发了她们的个人情怀,代表了她们的情感和喜怒哀乐。她们的作品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结构优美精巧,格律谨严,语言洗炼,富有艺术张力。笔者拟从两位作家的不同情感经历作比较,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剖面出发,分层,揭示两位作家作品爱情主题的不同表现手法,发现其创作规律。从而进一步为探讨并对中西文学创作中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作进一步的研究。

袁群[2](2010)在《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宋代女词人李清照(1084-1151)与英国19世纪女诗人伊丽莎白·勃朗宁夫人(1806-1861)是东西方诗坛上遥相辉映的两颗璀璨之星。她们的诗词历经数代,仍然广为传诵。她们的作品抒发了她们的个人情怀,代表了她们的情感和喜怒哀乐。她们的作品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结构优美精巧,格律谨严,语言洗炼,富有艺术张力。笔者拟以两位异国,隔代,各自为词为诗的的杰出女诗人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首先将两位作家诗歌的创作比较纳入整个中外诗歌创作比较的流程中,从而给两位作家以适当的定位。其次将两位作家的社会文化背景、时代思潮、思想性、个人遭遇、个性特点以及整体创作结合起来进行双向审视和多角度比较。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剖面出发,分层,揭示两位作家作品相互之间的异同,从而发现其创作规律。从而进一步为探讨并对中西文学创作中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作进一步的研究。

谢向红[3](2006)在《美国诗歌对“五四”新诗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诗歌与中国“五四”新诗的关系极为密切。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在呈现美国诗歌与“五四”新诗的交流状况的基础上,揭示美国诗歌对中国“五四”新诗发生影响和改变的事实。从文献资料来看,在“五四”的诗歌译介格局中,中国对美国诗歌译介的成绩相对薄弱,不仅无法与对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西方文学大国的文学译介相提并论,而且不能与对比利时等国家的文学译介相比。这是否意味着美国诗歌对中国“五四”新诗的影响就小呢?笔者认为,以惠特曼为代表的美国近代诗歌和以意象派为代表的美国新诗运动诗歌都对中国“五四”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由于受到诗歌交流、人员往来和文化交往极为频繁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制约,美国诗歌对“五四”新诗的影响和改变可能通过美国诗歌汉译、美国诗歌原典阅读等诗歌中介发生,也可能通过美国精神文化、现实生活等对留学生发生影响等非诗歌中介实现。本文首先探讨了美国诗歌对中国“五四”新诗发生影响的中介,即译介美国诗歌的文本中介和赴美留学生运动的主体中介,并对后者进行了深入分析。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美国诗歌对“五四”新诗产生影响的具体内容。这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本部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即以民主意识和个性意识为核心的“美国精神”对“五四”新诗的影响;以诗歌语言的口语和诗歌形式的自由化为核心的美学追求对“五四”新诗的影响;实验主义对“五四”新诗的影响。鉴于胡适在中美诗歌交流中的独特地位,本文还以胡适为个案,重点探讨了美国诗歌对“五四”新诗的影响。无论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新诗草创期、郭沫若为代表的新诗奠基期、闻一多为代表的新诗建设期的诗歌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还是以梁实秋为代表的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五四”中国新诗始终伴随着不绝于耳的“美国之声”。美国诗歌全方位地“参与”了中国新诗的历史进程,对中国新诗的爆破、创造和建设工程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中国诗歌的面貌和发展道路。

杨志学[4](2005)在《诗歌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诗歌传播是与诗的起源同步的、古已有之的现象,但对它的系统研究却是一个比较新的热门话题。这与传播学在当代的崛起并成为显学是密切相关的。 近年来新诗发展中凸显了一系列令人困惑和焦虑的问题,而在这诸多问题中,有不少就属于传播问题。关注诗歌传播问题不仅是诗人而且也应该是诗歌研究者的重要职责。 诗歌传播的价值在于:它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精神活动。诗歌传播的功能具体表现为转化功能、即时交流功能、引导功能和确认功能四个方面。一个国家,可以少一些官员,但不能没有代表民族形象的诗人;可以没有华丽的宫殿,但不能没有铸造民族魂灵的诗篇。而推出杰出诗人,发现优秀诗篇,正是诗歌传播的功能与价值之所在。 诗之为诗,以传播为前提,也以传播为旨归。传播是诗的动力,也是诗的存在形态和展开形态。 可以从传播范围的角度来划分诗歌传播的类型,它们从小到大依次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自我传播是指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的“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诗歌的自我传播,是其他类型诗歌传播的前提和基础。其特点一是个人性和私密性,二是潜传播和未扩散状态。诗歌的人际传播,是指以两人间传播为主的,通过个人性媒介所进行的诗歌信息交流活动。这是诗歌符号的双向互动,传播效果可以很快看出,受者的意见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诗人之间的“唱和”,是人际诗歌传播的典型形式。人际诗歌传播充分地体现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多方面功能,如表达与交流功能,精神抚慰与人生砥砺功能,刺激诗歌作品生产的功能,切磋诗艺功能等。诗歌的群体传播,是指在三人以上的、人数多少不等的群体之间进行的传播。诗歌流派、诗歌社团、诗歌朗诵会等,构成了比较典型的群体传播现象。由于群体的能力大于参与群体的单纯个人能力的简单相加,因此群体传播可以帮助个体诗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诗歌的组织传播,是指以组织形式所进行的诗歌信息交流活动,它又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种,其中组织外传播影响较大,这是在组织与外部公众之间展开的诗歌传播。它往往具有较大的规模,而且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诗歌的大众传播,主要是指大众媒介中的诗歌传播,因此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这种传播类型中所体现出来的媒介力量。诗歌的大众传播在印刷媒介(报刊、图书出版业)中体现得最为突出。 诗歌传播的特殊性,也是诗歌传播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诗歌传播的主要特征,应从如下几方面体会和把握:难于转述,文本不离;文体难度与智性考验;情感的冲击与交流;易记易诵的传播效果;朗诵优势与视觉吸引。

林树明[5](2003)在《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中认为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比较诗学尊重异类文化的理论要旨为基本向路,综合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文学人类学、文艺心理学、原型批评、社会学批评、读者接受批评、后殖民批评、解构批评,以及阐释学、传播学、新历史主义、生态主义等诸种理论与方法,大量运用第一手材料,采取跨学科多向度多层次的比较研究,系统地从文化层面和诗学语境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成背景、伦理取向、现实意义及诗学精神作多维视野的观照。 本论文主要从理论探源、理论检视与省思、理论建构及展望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剖析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状况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各流派的特点,研究女性主义批评与当代各种批评理论的复杂纠葛、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它对我国当代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世界女性主义批评和整个文学理论的发展所做的特殊贡献、性别问题与民族文化有何内在联系等问题,以期克服引进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某些盲目性,弥补国内学界对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系统梳理相对薄弱的缺陷,进行跨文化诠释及跨文化对话,促进两性文化的健康发展。这也是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其创新之处表现在两方面:一、大量翻译运用第一手英文材料,对女性主义原有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梳理与比较;二、原创性地提出了新观点、新理论。 本论文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包括序言、第一章、第二章)论述了研究对象、方法及研究价值及现实意义,讨论了女性生存的历史境况、女性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梳理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各派批判男性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学科特点或诗学精神,以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理论、读者接受批评及解构主义等批评理论既接纳又拒斥的对话原则;肯定了其在促使文学批评理论从形式主义范式向更具综合性的文化批评范式转移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翔实的论述批驳了那些认为女性主义批评“没有理论”、“缺乏理性”的观点,同时也指出了各派女J性主义批评的弱点; 第二部分(第三章)是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语境中,审视中国近代女性主义思想的流变,凸现明清以降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讨论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负载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男性从事女性文学批评“代女性言”的特点及意义、现代女作家的性别意识等,男女平等意识是我菌现代文化、现代文学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了新时期女性主义批评的重要理论资源,至今仍有特殊的意义; 第三部分(第四章)是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讨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存在的必然性与已然性,审理中国大陆与台湾女性主义批评的主要阵容,分析比较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钩勒其由女性主义批判向性别诗学建构、由文学批评向跨学科研究,以及逐步趋于学科化的发展轨迹。 第四部分(结语)是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趋势的期望: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学的发展,男女二元对立式的女性主义批评蒋遂步〕向两性互识互惠的“性别诗学”瘫,但这并不消弥性别特点,性别特症蒋永选是丈李观照中有趣而重要的维度。

王胜钰[6](2002)在《李清照与白朗宁夫人诗中的爱与死——兼论中西文艺心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清照与白朗宁夫人是东西方诗坛上遥相辉映的两颗璀璨之星。本文从她们作品中所体现的爱情与死亡主题入手 ,探讨了东西方文艺心理的的巨大反差。

二、李清照与白朗宁夫人诗中的爱与死——兼论中西文艺心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清照与白朗宁夫人诗中的爱与死——兼论中西文艺心理(论文提纲范文)

(1)清丽婉妙诉衷情 深情绵缈动人心——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诗歌中的爱情主题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李清照“先甜后苦”的情感经历
二、勃朗宁夫人“先苦后甜”的爱情绝唱
三、“含蓄”与“热烈”——两位女诗人不同的爱情主题比较

(2)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的个人背景比较
    2.1 时代背景比较:动与稳的对比
    2.2 家庭背景比较:明与暗的反差
        2.2.1 李清照家庭:开明宽松的知性家庭
        2.2.2 勃朗宁夫人家庭:专制封建的理性家庭
    2.3 个人成长经历比较:怨与慕的对话
        2.3.1 李清照欢愉的前期和悲苦的后期
        2.3.2 勃朗宁夫人阴郁的前期和幸福的后期
    2.4 个人情感经历比较:逆与顺的对应
        2.4.1 李清照"先甜后苦"的情感世界
        2.4.2 勃朗宁夫人"先苦后甜"的爱情绝唱
第3章 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诗歌比较的"同"
    3.1 婉约缠绵的抒情方式
    3.2 细腻温柔的女性形象
        3.2.1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3.2.2 清丽婉妙诉衷情,深情绵缈动人心——勃朗宁夫人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3.3 严谨娴熟的诗词格律
第4章 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诗歌比较的"异"
    4.1 不同的爱情主题比较
    4.2 不同的表现手法比较
    4.3 不同的语言艺术方式
第5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美国诗歌对“五四”新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导言
    第一节 “五四”新诗中的“美国之声”
        一、“起点”:中美“新诗运动”的历史定位
        二、“五四”译介诗歌格局中的“美国之声”
    第二节 中美诗歌交流的反思与定位
        一、诗歌交流问题的理论反思
        二、美国诗歌与“五四”新诗的关系定位
第一章 影响的中介:诗歌译介与留学运动
    第一节 文本中介:美国诗歌译介
        一、美国诗歌译介的历史回顾
        二、美国诗歌译介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主体中介:赴美留学运动
        一、留美热潮兴起及原因
        二、留美生活对留学生的影响
        三、留美生活与新视野的获取
        四、留美生活对“五四”新诗的意义
    第三节 其他中介
第二章 “美国精神”对“五四”新诗的影响
    第一节 民主意识对“五四”新诗的影响
        一、平民主义:惠特曼诗歌的民主意识
        二、郭沫若与惠特曼的邂逅
        三、惠特曼对郭沫若的影响
        四、惠特曼对其他“五四”诗人的影响
        五、“平视”:“五四”新诗对古典诗歌的超越
        六、科举制度的终结与民主意识的兴起
    第二节 个性意识对“五四”新诗的影响
        一、个性意识的觉醒
        二、新诗对自我价值的歌颂
        三、新诗对情感价值的高扬
第三章 美国诗学对“五四”新诗的影响
    第一节 诗语的口语化对“五四”新诗的影响
        一、诗语的口语化是美国诗歌的自觉追求
        二、诗语的口语化对“五四”新诗的影响
        三、“五四”新诗对口语化理论的误读和反拨
    第二节 诗体的自由化对“五四”新诗的影响
        一、诗体的自由化是美国新诗的重要特征
        二、诗体的自由化对“五四”新诗的影响
        三、“五四”新诗对自由化理论的误读
        四、自由化的反动:美国诗歌对“五四”新诗形式建设的影响
第四章 胡适:透视美国与“五四”新诗关系的经典“文本”
    第一节 实验主义对胡适的影响
    第二节 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对胡适的影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诗歌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诗歌传播的类型和特征
    第一节、从传播范围看诗歌传播的类型
        一、私密性与未扩散:诗歌的内向传播
        二、符号的互动:诗歌的人际传播
        三、集结与呼应:诗歌的群体传播
        四、主动出击:诗歌的组织传播
        五、媒介力量:诗歌的大众传播
    第二节、诗歌传播的特征
        一、难于转述,文本不离
        二、文体难度与智性考验
        三、情感的传递与交流
        四、易记易诵的传播效果
        五、朗诵优势与视觉吸引
第二章 诗歌的传播者与受传者
    第一节、诗歌的传播者
        一、含义与分类
        二、诗人:诗歌信息的创造者与发出者
        三、其他身份的诗歌传播者
    第二节、诗歌的受传者
        一、内涵与类型
        二、诗歌接受中的“意见领袖”
        三、受众的解码能力与解码过程
        四、诗歌接受中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第三章 诗歌传播媒介的演进
    第一节、以身体为媒介的口头诗歌传播
    第二节、书写媒介的诗歌传播
        一、多种材料、媒介的诗歌书写
        二、题壁诗:书写媒介诗歌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书法与诗歌传播
        四、现代手抄诗
    第三节、印刷媒介的诗歌传播
        一、公开出版物
        二、民间报刊
    第四节、广播、电视媒介的诗歌传播
        一、广播与诗歌传播
        二、电视与诗歌传播
    第五节、新媒体与诗歌传播
        一、新媒体与新媒体诗歌的内涵
        二、当前新媒体诗歌的传播
第四章 诗歌传播效果分析
    第一节、诗歌传播的效果
        一、含义与类型
        二、检验诗歌传播效果的几组关系
    第二节、制约诗歌传播效果的因素
        一、外在因素
        二、文本因素
        三、主体因素
参考文献

(5)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第一章 探源: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及女性主义思想的流变
        一、 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
        二、 女性主义思想的流变
    第二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起源及理论概观
        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起源
        二、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观
第二章 检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形态
    第一节 从阅读到创作:妇女作为读者及作者
        一、 妇女的阅读
        二、 妇女的创作
        (一) 斯达尔夫人与弗.伍尔夫的觉悟
        (二) 妇女与小说
        (三) 妇女与诗歌
    第二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马克思主义及精神分析学说
        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马克思主义
        二、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弗洛依德-拉康精神分析学说
        (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弗洛依德
        (二)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拉康
    第三节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一、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二、 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第四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后结构主义
        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语言观及理论立场
        二、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解构批评
    第五节 后殖民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批评
        一、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后殖民话语
        二、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生态主义
    第六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美术及网络文化
        一、 美术领域的女性主义
        二、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网络文化
第三章 省察:新时期前的“性别批评”视界
    第一节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的萌芽及其发展
        一、 明清时期的“女权”意识
        二、 “女权”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五四时期至三十年代文学评论中的性别意识
        一、 从文学引出的性别问题
        二、 对女作家的关注及扶持
        (一) 三本女性文学史考察
        (二) 对女作者的关注及扶持
        三、 女性书写与主体性
    第三节 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前期文学评论中的性别意识
        一、 四十至七十年代文学评论中的性别意识
        二、 八十年代前期文学评论中的性别意识
第四章 建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
    第一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大陆的勃兴
    第二节 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九十年代中期以降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第四节 台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审理
结语 迈向性别诗学

四、李清照与白朗宁夫人诗中的爱与死——兼论中西文艺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丽婉妙诉衷情 深情绵缈动人心——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诗歌中的爱情主题比较[J]. 袁群. 宜春学院学报, 2012(06)
  • [2]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比较研究[D]. 袁群. 南昌大学, 2010(05)
  • [3]美国诗歌对“五四”新诗的影响[D]. 谢向红. 首都师范大学, 2006(12)
  • [4]诗歌传播研究[D]. 杨志学. 首都师范大学, 2005(05)
  • [5]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D]. 林树明. 四川大学, 2003(02)
  • [6]李清照与白朗宁夫人诗中的爱与死——兼论中西文艺心理[J]. 王胜钰.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4)

标签:;  ;  ;  ;  ;  

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诗歌中的爱与死——兼论中西文艺心理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