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鲶人工繁殖育苗试验

黄鲶人工繁殖育苗试验

一、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育苗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刘德[1](2020)在《多鳞铲颌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多鳞铲颌鱼Varicorhinus macrolepis属鲤科、鲃亚科、突吻鱼属,别称石口鱼、钱鱼、赤鳞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药用保健价值高,其DHA、EPA含量分别为6.20%、2.89%,分别是鲨鱼的48倍和32倍。一般栖息在砾石底质、水清温低、流速较大、海拔300—1500米的山涧水溪。其主要产地是鄂西山地、秦巴山区、太行山脉,在山东泰山也有自然分布,是山东、甘肃等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在重庆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宁河上游水域,个体比山东地区个体大很多(泰山地区成鱼体长一般不超过20厘米,体重不超过100克),最大可达1公斤以上,但野生资源相对匮乏。2015年在西南地区首次获得人工繁殖成功,多鳞铲颌鱼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成功对野生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名特优水产的发展和土着鱼类的开发和增殖资源、恢复种群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以重庆境内大宁河流域的多鳞铲颌鱼亲鱼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多鳞铲颌鱼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关键技术,探讨多鳞铲颌鱼在不同催产药物、不同催产剂量等同条件下的人工繁殖的结果;研究多鳞铲颌鱼胚胎发育特征、不同温度下多鳞铲颌鱼的胚胎发育以及多鳞铲颌鱼的苗种培育模式、生长特性。为多鳞铲颌鱼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同时为多鳞铲颌鱼的苗种培育和商品鱼养殖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多鳞铲颌鱼的人工繁殖在水温为17℃的条件下,对多鳞铲颌鱼可以进行不同催产剂量的人工催产对比实验,所用的催产药物为:鲤鱼脑垂体(P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试验分为自然产卵、一次注射组以及两次注射组。结果显示使用两次注射组(第一针:LRH-A?4μg/kg+PG20mg/kg,第二针:LRH-A?10μg/kg+HCG 1000IU/kg+PG 8mg/kg)效果较好。本次人工繁殖实验累积使用雌鱼624条,雄鱼1384尾,成功催产雌鱼322尾,催产率为51.60%,受精率为72.00%,孵化率为61.33%,出苗数为243840尾。多鳞铲颌鱼的胚胎发育多鳞铲颌鱼成熟受精卵为球形属于沉性卵,具有粘性,一般呈金黄色或者白色,相对透明,饱满圆润,吸水膨胀后的卵径为(2.87±0.36)mm,而未受精卵为灰白色,不透明。在水温为(17.2±0.5)℃的条件下,多鳞铲颌鱼胚胎耗时147 h30 min累积积温2582.56℃·h孵化出膜,共划分为以下7个阶段:受精卵形成期(0-1 h48 min)、卵裂期(3 h38 min-7 h38 min)、囊胚期(9 h32 min-22 h02min)、原肠胚期(33 h15 min-45 h19 min)、神经胚形成期(50 h24 min-53 h55min)、器官形成期至破膜(56 h-147 h30 min)。多鳞铲颌鱼早期苗种培育多鳞铲颌鱼初孵化出来的仔鱼全长(8.86±0.52)mm,体重(0.00444±0.00014)g。眼色素于2 d时开始出现并逐渐加深,8 d时仔鱼腹腔出现鳔一室,21 d出现鳔二室,同时仔鱼卵黄被完全吸收,完全营外源性营养,34 d开始出现鳞片,进入稚鱼期,70 d鳞片遍及全身,体型和体色接近成鱼,进入幼鱼阶段。本次实验中,对人工繁殖的多鳞铲颌鱼的苗种进行了85 d的喂养,累计获得多鳞铲颌鱼苗种24.4万尾,苗种存活率达到了61.33%,平均体长为40.17mm。多鳞铲颌鱼仔稚鱼的体长、体重以及养殖时间这三因素之间除体长与养殖时间呈线性增长关系外其他均呈现为多项式函数增长关系。在西南地区首次实现了多鳞铲颌鱼苗种培育的成功,其培育方式所需设备为日常养殖设备,操作简便,且保证了鱼苗的存活率,是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的多鳞铲颌鱼苗种培育模式。

骆小年,赵兴文,段友健[2](2020)在《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人工催产药物使用进展》文中提出催产药物和剂量的选择是实现鱼类规模化人工繁殖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综述了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12目116种)催产药物种类、剂量等的使用情况,总结鱼类人工繁殖机理及催产药物使用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并指出新养殖种适宜催产药物、包埋缓释技术和基因调控等是未来催产药物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人工繁殖生产和科研提供参考。

赵鑫,黄凯,谢瑞涛,张盛,林岗[3](2010)在《江黄颡鱼人工繁育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对江黄颡鱼人工繁殖和育苗进行了试验。以PG(鲤鱼脑垂体激素)、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催产药物进行混合催产,水温24~26℃,效应时间为20~24h,产卵率为90%以上。采用等渗液稀释磨碎的精巢进行人工授精,用塑料网片着卵板粘卵,在孵化池内孵化,平均孵化率为87%。研究结果表明:江黄颡鱼在广西的适宜催产季节为4月中旬至6月底,工厂化育苗的饵料可用丰年虫和适口虾料来解决。

曾洁[4](2008)在《瓦氏黄颡鱼引种繁育和养殖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隶属于鲶形目、鮠科、黄颡鱼属,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等大型江河中。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历来深受人们喜爱。近几年来,瓦氏黄颡鱼的消费需求量逐年增加,而瓦氏黄颡鱼规模养殖尚未开展,市场上货少价高,每千克售价在40~50元。因此,瓦氏黄颡鱼已成为国内近年来水产养殖的热门品种之一。本文通过对瓦氏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技术、苗种培育、成鱼养殖及疾病防治的系统研究,旨在探索出一套符合苏南地区瓦氏黄颡鱼规模化养殖的技术方法。1、采用每月一次采样检查的方法研究瓦氏黄颡鱼性腺成熟系数的季节变化,得出瓦氏黄颡鱼适宜繁殖水温为24-26℃;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批量人工繁殖,2007年出苗319万尾,平均催产率达87.8%,孵化率达81.2%。。2、鱼苗养殖阶段尽早使用人工饲料是提高瓦氏黄颡鱼鱼苗驯化成活率的关键。本试验采用长吻鮠粉状饲料与天然饵料枝角类、桡足类混合做成团状饲料,从1.5 cm的鱼苗开始驯化,减少了水蚯蚓养殖阶段,简化了驯化步骤,也缩短了驯化时间;同时,通过科学用药,使成活率提高到88%以上。在一龄鱼种培育阶段,通过合理放养及生态调控技术,提高鱼种规格和培育成活率。2007年,一龄鱼种平均规格80克,平均亩产5130尾,平均成活率93.2%,饲料系数2.0。3、根据瓦氏黄颡鱼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养殖理论,2007年,在主养塘中亩放平均规格76.5克/尾的瓦氏黄颡鱼2091尾,套养平均规格为180克/尾的鲢鱼种80尾以调节水质,防止水质过肥,当年11月,亩产瓦氏黄颡鱼480千克,平均规格为241克。4、药物的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强氯精、晶体敌百虫对瓦氏黄颡鱼的急性毒性较强,因此在养殖生产中对瓦氏黄颡鱼池谨慎使用这两面种药。而在实验中筛选出的食盐既经济又有效,可作为瓦氏黄颡鱼养殖过程中的常用药。

许爱国,宋学宏,杨彩根,陈超,龚宏伟,朱树众[5](2006)在《黄颡鱼全人工繁殖适宜亲鱼性比及孵化水流控制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当雌雄鱼体质量分别为(121.65±3.85)和(145.35±5.78)g、雌雄比为3∶1时受精率和孵化率最高,分别为83.1%和83.2%。沉淀外湖水的孵化效果极显着地好于曝气的深井水。前24h静水、增氧充气使卵漂浮,24 h后则采用流水孵化的方式效果最好,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83.6%和85.7%。

李建华,王晓清[6](2005)在《三角帆蚌繁殖方法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孔令杰[7](2003)在《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隶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c)、黄颡鱼属(Pelteobagrus),是中国江河湖泊中的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由于黄颡鱼所具有的优良特性和肉质鲜美的特点,其人工养殖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以池塘培育的2+~5+龄黄颡鱼为对象,研究了个体的生殖力以及不同亲鱼培育方法、催产年龄、亲鱼密度、催产药物、受精方式和孵化方法等对人工繁殖的效果。人工养殖条件下培育的黄颡鱼雌雄鱼成熟系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在7月中旬达到高峰,繁殖期为7月上旬至8月上旬;2+~5+龄黄颡鱼个体绝对生殖力(F)1806~7261粒,平均4457±465粒;2+~5+龄黄颡鱼个体绝对生殖力、个体相对生殖力与年龄、体长、体重均呈正相关,且相关极显着(P<0.01);个体绝对生殖力(F)与年龄(a)、体长(L)、体重(W)的相关方程分别为:F=1469.1617a0.8813,F=1.1566L3.0900,F=26.2606W1.2114。研究了不同黄颡鱼亲鱼饲料、亲鱼年龄、催产密度、催产剂量、产卵受精方法和孵化方式对黄颡鱼人工繁殖效果的影响:鲜杂鱼更适合作为黄颡鱼亲鱼饲料;黄颡鱼适宜人工繁殖年龄为3+~5+龄;在自然产卵受精条件下,黄颡鱼适合的催产密度为1.25~2.5组/m2;黄颡鱼适宜的催产剂量为DOM 5 mg/kg~10 mg/kg+HCG 500 IU/kg~1000 IU/kg+LRH—A25 μg/kg~10μg/kg,雌雄鱼剂量相同,均采取两次注射,两次注射间隔时间12~14h;自然产卵受精适合在繁殖盛期大规模繁殖时采用,人工授精适合繁殖前期小规模繁殖时采用;黄颡鱼受精卵适合的孵化方法为水泥池静水充气孵化和水泥池微流水孵化。本研究为中国北方地区黄颡鱼人工繁殖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技术依据。采用本研究推荐的技术,将有利于黄颡鱼人工养殖的开展。随着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的解决,苗种则基本可以由池塘培育的亲鱼获得,不再依赖自然水域,这有利于黄颡鱼自然资源的保护。

陈颖,张东鸣,李艳阳,高峰,孙红梅[8](2003)在《黄颡鱼养殖性能评价》文中认为黄颡鱼是一种淡水鱼类,是国内1个新的名优养殖品种,其含肉率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黄颡鱼疾病少,饲养管理简单,养殖效益较好,适合于多种养殖模式,具有广阔的养殖前景.

张友良,张飞明[9](2000)在《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育苗试验》文中研究说明

钟纯怡[10](2019)在《水温与溶氧对杂交黄颡鱼受精与孵化及其初孵仔鱼生长与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水产养殖品选择时,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等优势,受到了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养殖户、市场等多方关注。实现黄颡鱼的全人工养殖将有助于提高鱼苗产量和质量,推动黄颡鱼产业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在鱼类繁殖生长过程中,温度和溶解氧作为两大非生物因子,对水生生物繁殖效率有着重要、显着、复杂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中心复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和响应曲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研究了温度和溶解氧对杂交黄颡鱼受精率(Fertilization Rate,FR)、孵化率(Hatchery Rate,HR)和仔鱼生长的协同效应。建立了温度和溶解氧对FR、HR和仔鱼生长影响的二次回归模型,优化了温度和溶解氧的组合。在本实验条件下,温度和溶解氧对FR和HR的一阶和二阶效应显着(P<0.05)。温度对仔鱼畸形率(Deformity Rate)的一级和二级效应显着(P<0.05)。然而,溶解氧对仔鱼DR无显着影响(P>0.05);温度和溶解氧对FR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高温和高溶氧环境会降低黄颡鱼卵的FR和HR,增加了新孵化仔鱼的DR。温度和溶氧的最佳组合分别为26.0℃和8.3 mg/L。最佳的FR和HR与最小的DR相符,预测值分别为87.2%、89.1%和2.7%,可靠度为0.979。基于CCD,本实验还研究了水温(19-33℃)和溶氧水平(2.0-12.0 mg/L)对杂交黄颡鱼仔鱼生长与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利用RSM优化响应值,以期促进最优生长和降低氧化应激。实验周期为50d。结果表明,水温对初孵仔鱼的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肝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有显着影响(P<0.05)。同时,溶氧水平对初孵仔鱼的SGR,成活率(Survival Rate,SR),MDA,SOD和CAT影响显着(P<0.05)。基于二次回归模型,首次发现温度与溶氧的二次效应对初孵仔鱼的生长、存活与肝脏SOD与CAT活力存在显着影响(P<0.05)。低温环境下提高水体溶氧有助于刺激机体SOD和CAT活力,缓解鱼体的氧化损伤。SGR,SR,CAT,SOD和MDA的二次回归模型的校正R2分别为0.734,0.937,0.916,0.894和0.826。当水温与溶氧组合为26.8℃和7.3mg/L时,SGR,SR与肝脏CAT,SOD和MDA水平/活力的最优预测值分别为1.23%/d,88.57%,69.30U/(mgprot),3.47U/(mgprot)和0.23mmol/mg。因此,最佳温度与溶氧组合不仅可以促进初孵仔鱼的生长,还可以增强抗氧化能力。本实验通过优化水温与溶氧组合,寻找最合适的水温和溶氧,使得在一定条件下获得最佳的繁殖效果,为推动杂交黄颡鱼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二、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育苗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育苗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多鳞铲颌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多鳞铲颌鱼简介
        1.2.1 多鳞铲颌鱼的生物学特性
        1.2.2 多鳞铲颌鱼的繁殖习性
        1.2.3 多鳞铲颌鱼的食性
        1.2.4 多鳞铲颌鱼的分布范围以及种群现状
    1.3 鱼类的人工繁殖
        1.3.1 亲鱼培育
        1.3.2 催产药物
        1.3.3 人工授精
        1.3.4 孵化
    1.4 胚胎发育研究
        1.4.1 受精卵
        1.4.2 外界环境因素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1.5 苗种培育研究
        1.5.1 苗种培育配套模式
        1.5.2 仔、稚鱼的发育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多鳞铲颌鱼的人工繁殖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多鳞铲颌鱼雌雄鉴别情况
        2.3.2 多鳞铲颌鱼的催产情况
        2.3.3 多鳞铲颌鱼的人工授精情况
        2.3.4 多鳞铲颌鱼注射组优劣比较
    2.4 讨论
        2.4.1 多鳞铲颌鱼人工繁殖技术关键
        2.4.2 多鳞铲颌鱼的催产
        2.4.3 多鳞铲颌鱼的受精方式
第3章 多鳞铲颌鱼的胚胎发育观察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多鳞铲颌鱼的胚胎发育观察
        3.3.2 多鳞铲颌鱼胚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育情况
    3.4 讨论
        3.4.1 多鳞铲颌鱼胚胎发育特点
        3.4.2 温度对多鳞铲颌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3.4.3 多鳞铲颌鱼胚胎发育注意事项
第4章 多鳞铲颌鱼苗种培育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场地
        4.2.2 苗种来源
        4.2.3 多鳞铲颌鱼苗种培育
        4.2.4 多鳞铲颌鱼仔、稚鱼发育
    4.3 结果
        4.3.1 多鳞铲颌鱼苗种培育结果
        4.3.2 多鳞铲颌鱼早期发育结果
        4.3.3 多鳞铲颌鱼仔、稚鱼生长特性结果
    4.4 讨论
        4.4.1 多鳞铲颌鱼苗种培育
        4.4.2 多鳞铲颌鱼早期发育观察
        4.4.3 多鳞铲颌鱼生长特性研究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人工催产药物使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鱼类催产药物作用机理
2 中国催产药物研究历史及种类
3 经济鱼类催产药物和剂量使用情况
4 催产药物给药方式
5 催产药物配制与注射
6 未来鱼类人工催产药物和繁殖机理的研究方向
    (1) 新养殖种的适宜催产药物、催产剂量和注射次数的研究。
    (2) 包埋缓释技术。
    (3) 基因调控。

(3)江黄颡鱼人工繁育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鱼的来源
    1.2 亲鱼的培育
    1.3 催产
    1.4 人工授精与孵化
2 结果
    2.1 亲鱼性腺状况
    2.2 催产效果
    2.3 鱼苗培育
3 讨论
    3.1 亲鱼的性腺发育
    3.2 效应时间和温度
    3.3 选择适宜的催产季节
    3.4 鱼苗饵料选择

(4)瓦氏黄颡鱼引种繁育和养殖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试验一:瓦氏黄颡鱼性腺成熟系数的季节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二 人工繁殖生产性试验
        1.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试验三 水温与受精卵孵化效率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试验四 鱼苗鱼种培育生产性试验
        1 驯化培育鱼苗
        2 大规格一龄鱼种培育
        3 讨论
    试验五 池塘主养生产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养殖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课题资助情况
致谢

(5)黄颡鱼全人工繁殖适宜亲鱼性比及孵化水流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鱼来源及选择
    1.2 人繁设备
    1.3 催产与人工授精
    1.4 雌雄不同配比效果比较
    1.5 孵化用水及水流的控制模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亲鱼雌雄配比对繁殖效果的影响
    2.2 孵化用水及水流
3 讨论
    3.1 黄颡鱼全人工繁殖中适宜的雌雄比
    3.2 孵化水质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3.3 孵化水流对孵化效果的影响

(7)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黄颡鱼的分类与分布
        1.1.1 分类
        1.1.2 分布
    1.2 黄颡鱼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1.2.1 形态特征
        1.2.2 生活习性
    1.3 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
        1.3.1 性成熟年龄及个体大小
        1.3.2 繁殖季节
        1.3.3 雌雄区别
        1.3.4 性腺发育
        1.3.5 繁殖力
        1.3.6 繁殖习性
        1.3.7 胚胎发育
    1.4 黄颡鱼的人工繁殖
        1.4.1 亲鱼来源与培育
        1.4.2 催情产卵
        1.4.3 孵化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课题来源
2 材料与方法
    2.1 黄颡鱼亲鱼来源与培育
        2.1.1 黄颡鱼亲鱼来源
        2.1.2 黄颡鱼亲鱼培育
    2.2 黄颡鱼的个体生殖力
        2.2.1 成熟系数
        2.2.2 个体生殖力
    2.3 黄颡鱼人工催产
        2.3.1 亲鱼捕捞与运输
        2.3.2 催产亲鱼的选择与配组
        2.3.3 催产条件
        2.3.4 催产药物
        2.3.5 催产药物配制与注射
        2.3.6 产卵受精
        2.3.7 亲鱼产后护理
    2.4 亲鱼饲料对黄颡鱼催产效果的影响
        2.4.1 实验设计
        2.4.2 实验亲鱼
        2.4.3 亲鱼催产
        2.4.4 产卵受精
    2.5 亲鱼年龄对黄颡鱼催产效果的影响
        2.5.1 实验设计
        2.5.2 实验亲鱼
        2.5.3 亲鱼催产
        2.5.4 产卵受精
    2.6 亲鱼密度对黄颡鱼催产效果的影响
        2.6.1 实验设计
        2.6.2 实验亲鱼
        2.6.3 亲鱼催产
        2.6.4 产卵受精
    2.7 催产剂量对黄颡鱼催产效果的影响
        2.7.1 雌雄鱼同剂量,不同催产剂量催产效果对比试验
        2.7.2 雌鱼剂量相同,雄鱼不同剂量催产效果对比试验
    2.8 黄颡鱼人工授精与自然产卵受精对比试验
        2.8.1 实验设计
        2.8.2 实验亲鱼
        2.8.3 亲鱼催产
        2.8.4 产卵受精
    2.9 黄颡鱼受精卵不同孵化方法孵化效果对比试验
        2.9.1 实验设计
        2.9.2 亲鱼催产
        2.9.3 人工授精
        2.9.4 孵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颡鱼的个体生殖力
        3.1.1 成熟系数
        3.1.2 生殖力
        3.1.3 个体生殖力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
    3.2 亲鱼饲料对黄颡鱼催产效果的影响
    3.3 亲鱼年龄对黄颡鱼催产效果的影响
    3.4 亲鱼密度对黄颡鱼催产效果的影响
    3.5 催产剂量对黄颞鱼催产效果的影响
        3.5.1 雌雄鱼同剂量,不同催产剂量催产效果对比试验
        3.5.2 雌鱼剂量相同,雄鱼不同剂量催产效果对比试验
    3.6 黄颡鱼不同受精方法的产卵受精效果
    3.7 黄颡鱼受精卵不同孵化方法的孵化效果
4 讨论
    4.1 黄颡鱼成熟系数的变化特征及产卵类型
    4.2 黄颡鱼的生殖力
    4.3 黄颡鱼亲鱼年龄及其饲料对催产效果的影响
    4.4 黄颡鱼催产密度对催产效果的影响
    4.5 黄颡鱼的催产剂量对催产效果的影响
    4.6 人工催产条件下黄颡鱼产卵受精的方法
    4.7 影响黄颡鱼受精卵孵化的环境因素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育苗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亲鱼来源及培养
二、准备工作
    1.产卵池
    2.人工鱼巢
三、催情产卵
四、饵料的培养
五、孵化及育苗
六、小结

(10)水温与溶氧对杂交黄颡鱼受精与孵化及其初孵仔鱼生长与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黄颡鱼养殖概况
        1.1 分类与主要分布
        1.2 黄颡鱼养殖概况
        1.3 存在的问题
    2 水温对受精率、孵化率、仔鱼生长的影响
        2.1 水温对鱼类受精率的影响
        2.2 水温对产卵的影响
        2.3 水温对精子活力的影响
        2.4 水温对鱼类孵化率的影响
        2.5 水温对仔鱼生长的影响
    3 溶氧对受精率、孵化率、仔鱼生长的影响
        3.1 溶氧对受精率、孵化率的影响
        3.2 溶氧对仔鱼生长的影响
    4 中心复合实验设计与响应曲面分析法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温与溶氧水平对杂交黄颡鱼受精率、孵化率与仔鱼畸形率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准备
        2.2 激素注射及剂量
        2.3 人工授精与孵化
        2.4 实验设计与分组
        2.5 响应值测定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温度与溶氧水平对杂交黄颡鱼受精率的影响
        3.2 温度与溶氧水平对杂交黄颡鱼孵化率的影响
        3.3 温度与溶氧水平对初孵仔鱼畸形率的影响
        3.4 响应优化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水温与溶氧水平对杂交黄颡鱼初孵仔鱼生长、存活及其肝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准备
        2.2 实验设计与分组
        2.3 养殖管理
        2.4 响应值测定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温度与溶氧水平对杂交黄颡鱼初孵仔鱼SGR的影响
        3.2 温度与溶氧水平对杂交黄颡鱼初孵仔鱼存活率的影响
        3.3 温度与溶氧水平对杂交黄颡鱼初孵仔鱼肝脏CAT活力的影响
        3.4 温度与溶氧水平对杂交黄颡鱼初孵仔鱼肝脏SOD活力的影响
        3.5 温度与溶氧水平对杂交黄颡鱼初孵仔鱼肝脏MDA含量的影响
        3.6 响应优化
    4 讨论
        4.1 温度对杂交黄颡鱼初孵仔鱼生长与存活率的影响
        4.2 溶氧水平对杂交黄颡鱼初孵仔鱼生长与存活率的影响
        4.3 温度对杂交黄颡鱼初孵仔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4 溶氧水平对杂交黄颡鱼初孵仔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5 温度与溶氧水平对杂交黄颡鱼初孵仔鱼生长与抗氧化能力的二次效应与协同效应
    5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育苗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多鳞铲颌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关键技术研究[D]. 刘德. 西南大学, 2020(01)
  • [2]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人工催产药物使用进展[J]. 骆小年,赵兴文,段友健.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0(01)
  • [3]江黄颡鱼人工繁育的初步研究[J]. 赵鑫,黄凯,谢瑞涛,张盛,林岗. 水产养殖, 2010(01)
  • [4]瓦氏黄颡鱼引种繁育和养殖技术的研究[D]. 曾洁. 苏州大学, 2008(11)
  • [5]黄颡鱼全人工繁殖适宜亲鱼性比及孵化水流控制技术[J]. 许爱国,宋学宏,杨彩根,陈超,龚宏伟,朱树众. 水利渔业, 2006(06)
  • [6]三角帆蚌繁殖方法探讨[J]. 李建华,王晓清. 内陆水产, 2005(09)
  • [7]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D]. 孔令杰. 东北农业大学, 2003(03)
  • [8]黄颡鱼养殖性能评价[J]. 陈颖,张东鸣,李艳阳,高峰,孙红梅.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2)
  • [9]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育苗试验[J]. 张友良,张飞明. 水产科技情报, 2000(06)
  • [10]水温与溶氧对杂交黄颡鱼受精与孵化及其初孵仔鱼生长与抗氧化性能的影响[D]. 钟纯怡.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黄鲶人工繁殖育苗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