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篮球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与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蔡乃书[1](2021)在《宿迁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员不良赛前状态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探明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参加比赛时产生不良赛前状态的现状以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一些调控措施进行改进。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参加宿迁市阳光体育联赛篮球比赛的中学生的赛前状态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情况不容乐观且产生因素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急需相应措施进行有效的调控,以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克服不良赛前状态的产生。
刘天野[2](2020)在《理性情绪疗法对江苏省重剑运动员赛前情绪的干预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的击剑比赛不仅是运动员体能和技术战术的较量,而且是心理素质的抗衡。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训练水平和身体素质越来越接近,但比赛成绩往往相差甚远,心理因素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一个运动员竞技心理素质对其在比赛中的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在高水平的运动比赛中,竞技心理素质对比赛结果有70%80%的作用。因此,近10年来,运动心理技能训练在运动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很多运动心理学家为高水平运动队提供心理干预,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的提升是研究竞技体育心理的趋势之一。研究目的:在本次研究中利用理性情绪疗法对运动员的赛前情绪进行干预,探讨理性情绪疗法对运动员赛前情绪,心境状态的影响,帮助运动员改善赛前情绪与心境状态,提高运动成绩。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是单被试组内实验设计的多重基线水平ABA设计,其中第一个A为前测阶段,B为干预阶段,第二个A为后测阶段。进行长达2个多月的干预,包括2周的前测阶段的采集,5周的理性情绪疗法干预阶段和2周的后测阶段。运用《赛前情绪量表—T》、《简式心境状态量表POMS》为测量工具,主要比较被试者在干预前后各数值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四名运动员的赛前情绪经过秩和相关性检验发现,得出个体失败焦虑的P=0.048,社会期待焦虑的P=0.048,呈现显着性下降。躯体焦虑的P=0.068与自信心的P=0.109,因此躯体焦虑与自信心没有呈现显着性变化。其次,四名运动员的心境量表采用超过基线中位数的百分比PEM,来检验干预方法的效果量,其中两名运动员的PEM=1,一名运动员的PEM=0.6,一名运动员的PEM=0.4说明理性情绪疗法对于运动员的心境状态有一定的改善效果。研究结论:理性情绪疗法对于运动员的认知层面的焦虑干预效果更加明显,通过转变不合理的信念,运动员的个体失败焦虑和社会期待焦虑明显下降,但对于运动员自信心与躯体焦虑的效果并不显着。理性情绪疗法对于运动员的心境状态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降低运动员赛前情绪纷乱值。
王琳[3](2020)在《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自我反思、心理韧性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赛前焦虑通常是影响运动员运动表现的重要因素,认知干预和运动员的心理正向资本可以调节比赛焦虑。自我反思作为人们通过自我意识了解事物本质的过程,当人们正确地、系统地进行自我反思时,可以促进积极的自我认知及心理资本发展。然而,自我反思作为元认知如何对运动员的情绪调节以及个性特征产生影响还未有研究进行探讨。因此,该研究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自我反思与洞察力量表的结构效度,利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α)检验自我反思与洞察力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对自我反思与洞察力量表进行重测信度测试,为之后探讨运动员认知与运动表现研究提供新的测量手段。此外,该研究采用竞争状态焦虑量表2(CSAI-2),自我反思与洞察力量表(SRIS)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收集第二十届中国中学生乒乓球竞标赛中运动员赛前焦虑、自我反思、心理韧性心理变量数据,应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来探讨青少年运动员的自我反思、赛前焦虑和心理韧性间的关系;并通过回归模型找出以上三个变量如何互相影响的机制,进而运用心理学理论提出改善青少年乒乓运动员自我反思、心理韧性以及赛前焦虑的策略。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得出结论:(1)通过量表结构效度等分析,自我反思洞察力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符合心理量表验证性指标,可以用于运动员自我反思水平的测量。(2)青少年运动员关于赛前焦虑、心理韧性以及自我反思心理变量的人口学因素的分析中,赛前焦虑自信心因子的性别及运动等级差异较显着;自我反思洞察力因子的性别差异较显着,未来研究可考虑如何差异性实施心理策略提升不同性别及运动表现运动员的认知水平。(3)研究证明了自我反思与赛前焦虑的负相关关系,利用回归模型解释了洞察力是影响竞赛情绪的主要因素;论证了心理韧性与自我反思的正相关关系,以及心理韧性与竞赛情绪的负相关关系,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变量中人际协助与赛前焦虑关系较显着。因此提高自我反思水平及心理韧性水平有助于调节运动员的竞赛焦虑情绪。(4)青少年运动员自我反思能力可以通过激发运动员反思参与需要、促进洞察力发展以及提升运动员记忆能力实现,其心理韧性水平的发展应重视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支持关系的建立以及自我肯定策略的应用。(5)该研究中的关系讨论是以乒乓球运动员为例,乒乓球运动属于隔网技战术项群,对技术精细要求较高,他们的认知与竞赛焦虑的相关性可能因为该特征而更高,未来研究可以选择不同的项目进行验证,找到共性与差异,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手段。
石君兰[4](2020)在《我国体育舞蹈青少年选手赛前焦虑特点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体育舞蹈普及率的不断增长,学习拉丁舞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体育舞蹈市场欣欣向荣的发展格局。青少年也是我国体育舞蹈竞赛队伍的主力军,为了更多的人取得优异理想的成绩,提升参赛的积极性,各类赛事组织部门特别设置种类繁多的比赛组别,尽管如此,竞争仍然异常激烈。在各个组别要想获取优异成绩,除须具备良好的技术与身体素质外,还应具备优秀的心理品质。常言道,技术是获取优异成绩的“物质基础”,而心理却是取胜的保障。显然,青少年正处于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重视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不仅有助于竞技能力的发挥,更有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当今,心理训练已成为运动训练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研究文献中看到,众多的专家与学者对青少年心理品质的研究重视程度很高,特别是各个运动项目对竞赛焦虑的研究成果十分耀眼。相比之下,体育舞蹈项目的心理研究成果显得相对较少,而青少年体育舞蹈选手焦虑问题的研究则更少。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需要上,可以看出加强该领域研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本文针对我国体育舞蹈青少年选手赛前焦虑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与数理统计法等,运用心理学界公认的《运动认知特质焦虑量表》(CCTAI-C)和《竞赛状态焦虑量表》(CSAI-2)测量工具,以第29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青少年各个组别的参赛选手为调查对象,探讨他们的赛前焦虑状态与性别、运动水平、项目特长、训练年限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拟为在教练员有针对性地进行赛前心理咨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有:1.在运动认知特质状态焦虑中,选手的均值高于中国常模,说明选手在运动认知特质状态上焦虑水平较高;而在竞赛状态焦虑中,男选手的焦虑感与自信心都高于中国常模,焦虑感与自信心呈负相关,说明适当的焦虑感能够促进男选手的自信心增长,而女选手的焦虑感高于中国常模,自信心低于中国常模,焦虑感与自信心呈正相关,说明女选手焦虑感越高,自信心越低。2.我国体育舞蹈青少年选手的运动认知特质焦虑和竞赛状态焦虑均与他们的性别、运动水平、项目特长、训练年限等因素关系密切。其中在运动认知特质焦虑中,女选手的焦虑感高于男选手;一般选手的社会评价焦虑与受伤焦虑高于优秀选手;全能选手比赛准备焦虑最高;训练年限较短的选手失败焦虑高于其他选手。在竞赛状态焦虑中,男选手状态自信心高于女选手;一般选手的认知状态焦虑高于优秀选手;优秀选手状态自信心高于一般选手;全能选手的认知状态焦虑高于其他选手,拉丁舞选手的躯体状态焦虑高于其他选手;选手训练年限越长状态自信心越强。3.我国体育舞蹈青少年选手产生赛前焦虑的原因有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内在原因有:一味追求比赛成绩,自己对比赛成绩的期望值过高;自身实力的强弱;赛前自信心准备不足,影响比赛发挥的的现象普遍;选手带伤参赛的现象较多;外在原因有:比赛环境不适应;依赖心理较为严重,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不足;舞伴关系是否和谐;参赛对手的强弱情况等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本文特提出下列改善赛前焦虑的相关建议:1、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员应该更多地采用比赛与表演情景的“模拟训练法”,借以提高选手的抗压能力,使选手早期获得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竞赛心理。在赛前,要安排选手适应场地环境,使选手尽早进入比赛角色,防止恐慌心理与低落情绪的出现。2、在平常,教练员要仔细了解每位选手的个性特征与为人处世的行为方法,摸清选手的个性心理特点,为赛前进行有的放矢的心理咨询做好各方准备。在赛前还要主动与选手交流,了解他们的焦虑状况;多采用激励语言降低他们的焦虑心理,为比赛的超常发挥提前做好心理的准备。3、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依据参赛组别的难度要求,对应选择适应每个选手的动作类型,加强技术与身体素质的训练。过高或者过低的教学内容,都不利于选手心理的认可度。因材施教的训练原则,即可提高选手学习的积极性,更能促进比赛过程的超常发挥。4、教练员应注重舞伴之间心理呼应一致性的训练,正确调节他们之间在技术与心理配合上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选手之间进行技术与心理交流的时间,促使他们加强团结的意识,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舞伴之间协同一致的教学目标。
王金车[5](2020)在《健身气功对射击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焦虑一词一直在心理学领域表现得非常活跃,竞技体育中的赛前状态焦虑早已受到研究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高度重视,是影响运动员竞赛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射击运动员而言,射击项目属于以心理为主导的运动,对心理素质的要求较高,竞赛中对心理状态的消耗非常大,如果运动员不能控制赛前状态焦虑的情况下,会产生过早的消耗,使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判断和操作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健身气功的锻炼在心理上有积极的影响,通过临床医学和康复领域都已经得到证实,所以本文将利用健身气功的锻炼方法调节、影响射击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实验。通过健身气功的特点来帮助射击运动员控制和降低焦虑感,提高训练质量,最终达到运动员在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目的。方法:选取太原市第二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步枪运动员20名,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参加健身气功的练习,对照组不参加按照原计划进行训练。评价采用前、后测试和周考核测试,内容包括竞赛焦虑量表和操作成绩。实验结论如下:(1)通过三个月的健身气功练习对特质-状态焦虑两项维度中的状态焦虑具有显着影响,对特质状态焦虑的影响不明显。(2)通过三个月的健身气功练习能够让竞赛状态焦虑的三个维度焦虑感下降,躯体焦虑下降最显着,状态自信也提高很多,说明健身气功对生理调节和心理调节都起到了明显的作用。(3)练习健身气功期间的每周训练成绩都很稳定并且逐步提高,在实验后测比赛中成绩下降在正常范围之内,说明健身气功可以增加日常训练的训练质量。(4)通过健身气功降低了赛前状态焦虑维度,提高了运动员自信,也提高了运动员在比赛中自我控制和心理调整能力,从而增长竞赛成绩。(5)长期进行健身气功的锻炼可以极好的缓解和调整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同时健身气功也可以加强运动员心理素质、缓解比赛压力和不良情绪有着良好作用。对策:(1)赛前状态焦虑是每一个运动员在参加比赛前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为保障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应在日常训练中实时监控其心理状态指标,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而健身气功这项运动动作简单易学、也不受场地限以将其添加到平时的训练当中,预防缓解运动员状态焦虑。(2)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样本量较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后的研究可以增加样本量从不同项目、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等方面扩大试验研究对象的范围,从而进一步探究健身气功对射击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影响。(3)赛前状态焦虑作为影响运动员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健身气功的练习对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影响显着,但对于一些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运动员来说,单采用健身气功练习为主要改善手段还是不够的,需要配合其他心理治疗手段综合治疗,但对运动员进行竞赛焦虑问卷的测量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建议可以多做相关测试,及时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郭芳[6](2020)在《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焦虑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高水平竞技体育也在不断往前发展。体育舞蹈比赛已经不只是单一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展现,而是综合能力的展现,心理素质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不重视赛前心理焦虑,后期运动员在训练中、比赛中会导致运动成绩不太理想。本研究旨在对我国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焦虑现状形成深入的认知,进一步探究导致竞赛焦虑的基本原因,同时实现对竞赛焦虑的有效优化,从而有助于在后期训练中着重把运动员比赛心理素质加强,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稳定,获得理想成绩,并促进体育舞蹈在我国进一步发展;另外丰富国内外运动心理学领域对于竞赛焦虑的各项分析,为后续更好的心理训练提供可靠的支持。本研究选用马腾斯编制的《竞赛状态焦虑问卷》(CSA—2)和叶平编制的《运动认知特质焦虑量表》(CCTAI—C)对2019年第29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锦鲲杯)的202名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将参加2019年第29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的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各维度及运动认知特质焦虑的各维度数值与中国常模相对比后发现,此次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存在一定焦虑问题,不太利于运动员的发挥。2.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在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这三个维度上可看出青少年拉丁舞运动状态焦虑水平显着大于躯体焦虑,表明在参与赛事时,运动员心理状态焦虑程度高于在生理上的表现,但运动员在比赛时自信心水平相对较高。3.在对竞赛状态焦虑研究分析之中,不同训练年限的运动员,在三大维度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运动员焦虑水平随着训练年限增加而减小;不同项目在状态自信心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双人项目较单人项目而言,双人项目自信心更强;不同性别在躯体状态维度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男性拉丁舞运动员在躯体状态焦虑方面要比女性运动员更为焦虑;多个年级在认知状态以及状态自信心两大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年级较高的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焦虑较轻,自信心较强。4.在对运动认知特质焦虑分析中社会评价焦虑和比赛准备焦虑均表明不同性别的运动员有显着性差异,女性运动员比男性运动员社会评价焦虑程度高,但男性运动员在比赛准备方面较焦虑;竞技水平发挥焦虑、失败焦虑和对方实力焦虑这三个维度均表明不同年龄的运动员在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员在这三个维度方面焦虑状况有所改善;竞技水平发挥、对方实力及失败焦虑三个维度均表明不同年级运动员在各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随着年级升高焦虑情况逐渐改善;比赛准备焦虑、受伤焦虑两个维度均表明不同项目运动员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双人项目比赛中焦虑程度要高于单人项目;社会评价焦虑、比赛准备焦虑、受伤焦虑三个维度均表明不同训练年限运动员在这三个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训练年限时间越长焦虑水平越低。5.调节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焦虑可以采用行为习惯法、模拟训练法、呼吸调节法、躯体宣泄法、自我暗示法等,进行调节运动员心理焦虑水平,使运动员焦虑水平达到稳定状态,从而稳定发挥并取得优异竞赛成绩。
吴银[7](2020)在《江苏省U16男子手球队备战全国第二届青运会手球比赛赛前训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竞技制度的改革,赛前训练已成为高水平运动队普遍采用的参赛训练方式。本研究以江苏省U16男子手球队备战2019年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手球项目预赛和决赛(2019.2.21—2019.4.21和2019.5.3—2019.5.27)的两次赛前训练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测量法、调查法、录像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两次赛前训练的训练思路、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训练内容、训练方法、手段和训练恢复等训练要素的调查和分析,探讨江苏省U16男子手球队赛前训练的基本特征,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江苏省U16男子手球运动队赛前训练科学性,促进江苏省U16男子手球运动队竞技水平的提高,同时,为丰富手球运动项目赛前训练理论提供实证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江苏省参加全国第二届青运会的U16男子手球比赛的16名运动员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方面均较优秀,比较符合手球运动项目的特征,并具备较高的竞技水平。2、江苏省U16男子手球队备战全国第二届青运会预赛阶段赛前训练的训练思路是:遵循板块训练理论,实施科学训练,注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以促进运动员运动能力及技战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决赛阶段赛前训练的训练思路是:针对运动员在预赛中出现的问题,重点是弥补个人技术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同时,培养队员间的相互信任,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为最终的决赛做好准备。两次赛前训练思路非常清晰,针对性强,目标明确。3、两次赛前训练均划分为三个阶段,采取小周期循环训练模式,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和任务要求不同;训练内容与手球项目特征连接紧密,主要是以技战术训练为主,体能训练为辅。教练员较好的把控整个赛前训练运动员技战术和专项训练节奏。4、两次赛前训练均科学的控制训练量与强度,合理利用板块训练理论使运动员达到最佳的技能和体能水平。赛前训练安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解决了比赛中暴露的问题。训练方法和手段较为丰富,有效的降低运动员的身心疲劳问题。在训练中,主要采用穿插比赛训练法,以赛代练,以弥补运动员技术能力的不足。5、江苏省U16男子手球队预赛和决赛的两次赛前训练效果较好。通过两次赛前训练,预赛获得第二名,决赛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技术统计显示:两次比赛快攻得分占总得分的为15.3%和21.3%。建议江苏省U16男子手球队在今后的训练中,应在阵地进攻技术稳定的基础上,加强快速进攻战术的训练,从而获得更优异的成绩。
孙彬[8](2019)在《河南省“华光杯”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南省大学生“华光杯”篮球锦标赛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省学生体育总会篮球协会执行、由河南省各高校承办的一项重要赛事,其中本科甲组是针对河南省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赛,能客观反映出河南省普通大学生的篮球水平。由于大学生运动员的特殊性,全天的文化课学习是主流,因此本科甲组篮球队以组织课余训练的来提升运动成绩。本研究通过对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当下篮球队课余训练的不足之处,同时为篮球队课余训练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有效的对策与理论基础,也为进一步发挥课余训练的实效性起推动作用。本研究以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抽取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8所高校进行调查,并运用文献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归纳。从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路径:其一,教练员及运动员基本情况;其二,课余训练的计划、时间段、训练时长、训练频率、训练内容与强度;其三,运动员的选拔途径;其四,运动员训练动机及态度、参加业余比赛频次、学训矛盾、华光杯篮球赛事安排对运动员的影响;其五,主管部门资金投入情况、学校奖励机制、各级领导重视程度。经过对河南省大学生“华光杯”篮球锦标赛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现状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教练员学历集中在硕士学历,年长教练员退居二线,导致师资队伍年轻化,缺乏带队经验。教练员选拔没有综合考究,多数教练员无运动等级且是以直接任命的方式带队,教练员专职化程度不高,教练员组成结构有待完善。运动员竞技水平不高,训练年限偏短,技能水平相对于乙组和丙组(体育专业和高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第二,大部分教练员会制定长期的训练计划,但在周期训练中不能有效完成各周型所规定的训练任务。课余训练内容安排不合理,忽略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且篮球队在平时课余训练负荷安排偏小,而赛前集训期间负荷安排过大,形成明显反差易导致运动员运动损伤。第三,运动员选拔途径单一,集中在校内比赛中选拔运动员;在进行运动员选材测试指标中,没有把心理测试作为选拔运动员的评价标准之一。第四,很大比例运动员对篮球热爱程度很高,课余训练比较积极,但部分运动员参加业余比赛频次较低,缺乏比赛经验及适应大赛环境能力;部分运动员不能平衡文化课学习与训练矛盾导致运动员进行课余训练时出现缺勤现象,另一方面河南省大学生“华光杯”篮球锦标赛本科组比赛通常放在暑假7月份,导致运动员期末考试备考期与训练关键期冲突,加剧了运动员学训矛盾。第五,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经费匮乏已成为一种常态,限制了篮球队的发展。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部分高校只重视申报,轻于建设。部分高校奖励机制不健全,教练员带队训练学校不能给予相对应的报酬,严重影响了教练员组织课余训练的积极性。篮球队在赛前集训期间相关领导重视度较高,而在篮球队平时课余训练期间对其有所忽略,相关领导对篮球队重视度上有待提升。对策建议:第一,教练员选拔要全面考核,对教练选拔采用竞聘的形式,加强岗位培训,进而提高教练员综合素质。对于执教教练员可适当减少教学任务安排,将更多时间和精力集中到球队的训练和比赛上。第二,教练员制定详细周期训练计划,并认真完成。教练员训练方法做到高效且有创新,并合理安排课余训练负荷,来提高训练效率。同时运动员应明确自己训练目标,杜绝盲目训练。第三,扩展运动员选拔途径,可发展高校篮球俱乐部和篮球社团建设来吸引更多有天赋运动员,利于优化运动员选材。在运动员选材测试指标中,应把心理测试作为运动员选拔标准之一。第四,合理安排河南省大学生“华光杯”篮球锦标赛赛事时间,建议安排在周六日,以主客场积分制的方式进行比赛,更有利于赛事推广和运动员参与度;运动员应制定文化课学习与课余篮球训练时间安排表,合理分配学习和训练时间;运动队要主动创造比赛条件,积极参加各类比赛来增加训练和比赛经验。第五,学校相关领导制定相应制度来保障运动队课余训练的时间、经费、篮球场地配置等问题;改善奖励机制,提高运动队课余训练积极性;鼓励运动队寻求校外赞助,充裕课余训练资金。
张向荣[9](2019)在《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篮球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篮协”)的实体化改革,篮球裁判员管理再次成为中国篮协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执裁行为的规范作为篮球裁判员管理的重要内容,既是重点更是难点。尤其是受当前篮球竞赛犯规特征的变化、篮球竞赛执裁目标的实现、篮球竞赛暴力倾向的氛围、篮球竞赛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篮球竞赛国际化的发展需要等的要求,亟待对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进行强化、规范、管理、创新和治理。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从历史形态的视角、圈子文化的视角、文化互动的角度对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历史、内涵、特征、标准等进行全面的认识,更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和国际的视野对其进行标准规范和协同治理。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案例解析、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在梳理我国篮球裁判员的发展历程基础上对执裁行为的基本内涵、内容、分类和特征进行系统的阐述,以此为依据构建了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指标结构模型,并对执裁行为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检视,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治理的路径。研究认为,(1)我国篮球裁判员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萌芽期(18951909)、无序期(19101949)、探索期(19501977)、规范期(19782016)和新时期(2017至今)五个阶段,呈现出中心层级萌芽发端、第二层级无序成长、中间层级探索发展、第四层级规范要求、外围层级全面促进的五个圈层结构特征,形成了区域差序、等级差序、男女差序的三个格局。裁判员发展格局的历程演变体现了执裁行为的区域、等级和性别差异的特征,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发展。(2)篮球裁判员在比赛中所担当的角色呈现多元融合特点,主要表现为篮球赛场的执法官、篮球赛事的组织者、篮球比赛的管理者、篮球文化的传播者、优秀球员的引路人、第三维度的竞赛者。裁判员多元融合的角色特点深刻影响着其执裁行为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公正是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本质属性、准确是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核心要求、扬弃是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价值导向、保障是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基本职责、尺度是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裁量准绳。(3)依据符号互动理论分析了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内容,主要包括符号化的裁判员本体、执裁言语、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执裁哨声。针对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内容,从正态分布角度对执裁行为进行分类,主要包括负向执裁行为、可接受的执裁行为、正向执裁行为;从表现形式角度对执裁行为分类,主要包括自发执裁行为、成文执裁行为。结合裁判员执裁行为内容和分类,认为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具有创造性、即时性、直观性、独立性、协作性和局限性六大特征。(4)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指标结构模型由5大部分组成,分别是裁判员符号本体指标、裁判员肢体动作指标、裁判员面部表情指标、裁判员执裁言语指标和裁判员执裁哨声指标。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指标结构模型为y=(0.279×裁判员符号本体指标)+(0.214×裁判员肢体动作指标)+(0.184×裁判员面部表情指标)+(0.166×裁判员执裁言语指标)+(0.157×裁判员执裁哨声指标)。(5)通过运用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指标结构模型对执裁行为的现实状况进行测试与分析认为,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整体水平基本处于中等水平,裁判员在符号本体指标、肢体动作指标的水平普遍较高,执裁言语指标、面部表情指标和执裁哨声指标水平普遍较低。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认知观念存在缺失、管理主体难以协同、治理机制尚不健全。(6)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受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制约和影响,决定了对执裁行为的治理必须走协同路径。具体可以通过提升执裁行为协同治理的观念、完善执裁行为协同治理体系、优化执裁行为协同治理机制三个路径来实现。
刘国聪[10](2019)在《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间训练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以下简称CBA联赛),是由中国篮球协会所主办的跨年度主客场制篮球联赛,历经了23年的发展,已成为全亚洲水平最高的篮球联赛。其中CBA联赛赛制的具有赛季持续时间长,比赛场次多,训练周期短等特点,在长期的赛季里,教练组如何根据赛制的特点合理安排两场比赛之间的训练,使运动员的体能得到快速恢复,对接下来的比赛进行针对性的准备,帮助球队赢得比赛取得自信显然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也为训练学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在较短的赛间间隔中保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并在长期的赛季中持续保持这一状态。因此,探索赛季中的训练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计划,这对提高我国职业篮球训练水平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CBA联赛中的山东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将山东队比赛周期内的训练方案的制定特性做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以探索CBA联赛赛间训练的安排和突出存在的问题,更新对篮球赛间训练的认识,从而科学的指导我国各级篮球运动队赛间训练的工作;同时为研究职业联赛中的赛间训练理论提供参考,为加快推进职业篮球赛间训练的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动力。研究发现:1.CBA联赛的赛制特点主要是主客场比赛、赛季时间长,一周固定三赛,训练时间短。应有计划地用小周期训练和板块训练来指导安排训练。2.山东队的赛间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恢复、视频分析、体能训练、适应性训练、技战术训练、准备会。具体的安排随着赛间间隔的时间长短不同而有所侧重,但主要是以恢复、针对性战术演练为主。3.通过比赛后的数据统计、定期监控队员的身体状态、教练员在比赛和训练中的综合观察及队员的主观感觉进行赛间诊断。来把握运动员近期的竞技能力、所能承受运动负荷、及应该达到的运动成绩。4.赛间训练的负荷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在比赛当天上午和赛后的次日训练,训练强度较低。同时主力队员和替补队员的训练负荷不同,替补队员一般年轻人居多,承受的负荷要高于主力队员。5.根据CBA联赛赛制的特点,在指导和安排赛间训练中应遵循针对性原则、重点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灵活性原则,并且抓住影响赛间训练的主要因素,有利于取得优异成绩。
二、篮球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与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篮球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与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1)宿迁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员不良赛前状态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
1.1选题依据 |
1.2文献综述 |
一、运动员赛前状态的研究现状 |
二、影响运动员赛前状态的因素研究现状 |
三、调控不良赛前状态的心理方法研究现状 |
2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研究对象: |
2.2研究方法: |
2.2.1文献资料法 |
2.2.2问卷调查法 |
2.2.3数理统计法 |
2.2.4逻辑分析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宿迁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赛前状态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1宿迁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赛前状态现状调查 |
3.1.2不良赛前状态形成因素的调查分析 |
一、赛前焦虑状态致因 |
二、赛前冷漠状态致因 |
三、赛前盲目自信状态致因 |
3.1.3造成不良赛前状态因素的系统分析 |
一、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的动机性质和动机水平。 |
二、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 |
三、运动员的专项水平和比赛经验。 |
四、比赛双方的实力对比 |
3.2赛前状态认识现状和心理训练现状 |
3.2.1宿迁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对心理训练的认识现状 |
3.2.2宿迁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现状 |
4结论与建议 |
4.1结论 |
4.2建议 |
(2)理性情绪疗法对江苏省重剑运动员赛前情绪的干预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击剑运动员赛前情绪的问题 |
1.1.2 击剑运动员赛前情绪的作用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4.1 赛前情绪 |
1.4.2 理性情绪疗法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1.6 当前研究的价值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实验设计 |
2.2.2 测量工具 |
2.2.3 数据处理方法 |
2.2.4 实验干预过程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结果 |
3.1.1 四名运动员干预后赛前情绪结果 |
3.1.2 四名运动员干预后心境状态结果 |
3.2 分析与讨论 |
3.2.1 理性情绪疗法对赛前情绪干预效果分析 |
3.2.2 理性情绪疗法对心境状态干预效果分析 |
3.2.3 理性情绪疗法对比赛成绩干预效果分析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参考文献 |
6.致谢 |
7.附录 |
7.1 附录一 |
7.2 附录二 |
7.3 附录三 |
(3)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自我反思、心理韧性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赛前焦虑研究综述 |
1.3.1 赛前焦虑概念界定 |
1.3.2 国内赛前焦虑研究进展 |
1.3.3 国外赛前焦虑研究综述 |
1.3.4 前人研究启示 |
1.4 自我反思研究综述 |
1.4.1 自我反思概念由来 |
1.4.2 运动坏境下国内自我反思研究进展 |
1.4.3 运动环境下国外自我反思研究 |
1.4.4 前人研究启示 |
1.5 运动环境下心理韧性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心理韧性概念及特征 |
1.5.2 运动环境下国内心理韧性研究 |
1.5.3 运动环境下国外心理韧性研究 |
1.5.4 前人研究启示 |
1.6 研究理论假设 |
第2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心理测量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自我反思洞察力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3.1.1 题项相关性检验 |
3.1.2 结构效度分析 |
3.1.3 信度分析 |
3.2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心理韧性及自我反思现状 |
3.2.1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现状 |
3.2.2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韧性现状 |
3.2.3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自我反思现状 |
3.3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心理韧性及自我反思相关性分析 |
3.3.1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与心理韧性相关性分析 |
3.3.2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与自我反思相关性分析 |
3.3.3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自我反思与心理韧性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
4.1 自我反思、心理韧性影响运动员赛前焦虑的机制 |
4.1.1 自我反思影响运动员赛前焦虑机制 |
4.1.2 心理韧性影响运动员赛前焦虑机制 |
4.1.3 简述 |
4.2 运动员自我反思水平提升策略 |
4.2.1 激发运动员反思参与需要 |
4.2.2 促进运动员洞察力的发展 |
4.2.3 提升运动员记忆能力 |
4.3 运动员心理韧性发展 |
4.3.1 重视教练员、运动员之间支持关系建立 |
4.3.2 自我肯定策略在运动中的应用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单因素方差多重分析数据结果 |
附录C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 |
致谢 |
(4)我国体育舞蹈青少年选手赛前焦虑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本文研究目的 |
1.2.2 本文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焦虑的概念 |
2.2 运动竞赛焦虑的内涵 |
2.3 关于赛前焦虑特点的研究 |
2.4 体育舞蹈青少年选手竞赛焦虑研究现状 |
2.4.1 体育舞蹈运动项目的特点 |
2.4.2 关于体育舞蹈选手赛前焦虑的研究 |
2.4.3 关于青少年运动员赛前焦虑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体育舞蹈青少年选手赛前焦虑特征的分析 |
4.1.1 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青少年选手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4.1.2 全国青少年选手焦虑水平统计与中国常模的对比与分析 |
4.2 选手性别、运动水平、项目特长及训练年限与运动认知特质焦虑差异性对比分析 |
4.2.1 不同性别选手运动认知特质焦虑水平的差异性对比分析 |
4.2.2 不同运动水平选手运动认知特质焦虑水平差异性对比分析 |
4.2.3 不同项目特长选手运动认知特质焦虑水平差异性对比分析 |
4.2.4 不同训练年限选手运动认知特质焦虑水平差异性对比分析 |
4.2.5 运动认知特质焦虑影响因素的分析 |
4.3 选手性别、运动水平、项目特长及训练年限与竞赛状态焦虑差异性的对比分析 |
4.3.1 不同性别的选手竞赛状态水平的差异性对比分析 |
4.3.2 不同运动水平选手竞赛状态焦虑水平差异性对比分析 |
4.3.3 不同项目特长选手竞赛状态焦虑水平差异性对比分析 |
4.3.4 不同训练年限选手竞赛状态焦虑水平差异性对比分析 |
4.3.5 竞赛状态焦虑影响因素的分析 |
4.4 青少年选手赛前焦虑的产生原因分析及调节方法 |
4.4.1 产生赛前焦虑原因分析 |
4.4.2 青少年选手赛前焦虑的调节方法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5)健身气功对射击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射击运动是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 |
1.1.2 山西射击运动后备人才薄弱 |
1.1.3 后“二青”时代为山西竞技体育发展带来契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小结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射击运动员 |
1.3.2 健身气功 |
1.3.3 赛前状态焦虑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思路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验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健身气功锻炼对运动员焦虑的影响研究 |
3.1.1 实验前后特质状态焦虑比较 |
3.1.2 实验前后赛前状态焦虑比较 |
3.2 健身气功锻炼对运动员竞赛成绩的影响 |
3.2.1 运动员周训练成绩的动态比较 |
3.2.2 运动员集训竞赛成绩比较 |
3.3 健身气功锻炼对不同赛前状态焦虑运动员的竞赛成绩影响 |
3.3.1 实验前后认知状态焦虑变化与竞赛成绩的比较 |
3.3.2 实验前后躯体状态焦虑变化与竞赛成绩的比较 |
3.3.3 实验前后状态自信心变化与竞赛成绩的比较 |
3.3.4 实验前后特质焦虑与竞赛成绩的比较 |
3.3.5 实验前后状态焦虑与竞赛成绩的比较 |
3.3.6 实验前后性别与赛前状态焦的关系 |
3.3.7 实验前后运动等级与赛前状态焦的比较 |
4 讨论 |
4.1 赛前状态焦虑是影响射击运动员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 |
4.2 健身气功能有效改善射击运动员的训练质量 |
4.3 健身气功能有效改善射击运动员的赛前状态焦虑 |
5 结论与对策 |
5.1 结论 |
5.2 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焦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1 焦虑的概念 |
2.2 竞赛焦虑的概念 |
2.3 青少年的概念 |
2.4 国内外关于竞赛焦虑测量工具的相关研究 |
2.5 国内外关于不同项目间运动员竞赛焦虑的研究 |
2.6 国内外关于竞赛焦虑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相关研究 |
2.7 国内外关于运动员竞赛焦虑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2.8 国内外关于运动员竞赛焦虑调节方法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研究对象描述分析 |
4.2 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的调查与分析 |
4.2.1 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总体水平分析 |
4.2.2 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水平与中国常模的对比与分析 |
4.2.3 不同类别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水平的差异分析 |
4.3 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的调查与分析 |
4.3.1 测谎分数统计 |
4.3.2 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认知特质焦虑总体水平分析 |
4.3.3 运动特质焦虑总体水平与中国常模进行比较 |
4.3.4 不同类别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认知特质焦虑水平的差异分析 |
4.4 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焦虑的调节方法 |
4.4.1 行为习惯法 |
4.4.2 模拟训练法 |
4.4.3 呼吸调节法 |
4.4.4 躯体宣泄法 |
4.4.5 自我暗示法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7)江苏省U16男子手球队备战全国第二届青运会手球比赛赛前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手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1.1.2 提高江苏省U16男子手球队竞技和科学化训练水平的需要 |
1.1.3 提高手球赛前训练科学化和丰富手球赛前训练理论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观察法 |
2.2.4 测试法 |
2.2.5 调查法 |
2.2.6 比较法 |
2.2.7 录像分析法 |
2.2.8 数据统计法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江苏省U16男子手球队备战二青会预赛赛前训练分析 |
3.1.1 江苏省U16男子手球运动队基本情况分析 |
3.1.2 预赛赛前训练分析 |
3.1.3 预赛赛前训练效果分析 |
3.1.4 生化指标分析 |
3.2 江苏省U16男子手球队备战二青会决赛赛前训练分析 |
3.2.1 江苏省U16男子手球运动队基本情况分析 |
3.2.2 决赛赛前训练分析 |
3.2.3 决赛赛前训练效果分析 |
3.2.4 生化指标分析 |
3.3 两次赛前训练的比较分析 |
3.3.1 参赛队伍的情况分析 |
3.3.2 两次赛前训练思路比较分析 |
3.3.3 两次赛前训练计划实施情况比较分析 |
3.3.4 两次赛前训练时间安排比较分析 |
3.3.5 两次赛前训练效果分析 |
3.3.6 两次赛前训练运动员生化指标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参考文献 |
6 附件 教练组访谈提纲 |
7 致谢 |
(8)河南省“华光杯”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课余训练概念界定 |
1.3.2 关于河南省高校篮球队发展现状相关研究 |
1.3.3 课余训练发展现状相关研究 |
1.3.4 关于篮球队课余训练开展现状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地考察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杯”篮球锦标赛开展现状研究 |
3.1.1 赛事简介 |
3.1.2 开展历程回顾 |
3.1.3 发展现状及意义 |
3.2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分析 |
3.2.1 教练员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3.2.2 运动员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3.3 河南省“华光杯”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教练员现状分析 |
3.3.1 教练员选拔运动员现状分析 |
3.3.2 教练员课余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安排 |
3.3.3 教练员课余训练内容设置及周期安排 |
3.3.4 教练员课余训练负荷强度安排分析 |
3.3.5 教练员对运动员课余训练出勤情况满意度调查分析 |
3.3.6 教练员来源及专职化程度 |
3.4 河南省“华光杯”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运动员现状分析 |
3.4.1 运动员课余训练动机及态度 |
3.4.2 运动员课余训练目标分析 |
3.4.3 运动员每周参加课余训练次数及时间安排 |
3.4.4 运动员课余训练对学习的影响 |
3.4.5 运动员自发组织课余训练情况 |
3.4.6 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 |
3.4.7 运动员营养补充情况 |
3.5 河南省“华光杯”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保障性条件现状分析 |
3.5.1 篮球场地设施配置情况 |
3.5.2 运动队课余训练经费保障分析 |
3.5.3 领导重视度情况 |
3.5.4 参赛情况 |
3.6 河南省“华光杯”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分析 |
3.6.1 教练员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 |
3.6.2 运动员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 |
3.6.3 课余训练保障性条件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运动员问卷 |
附录 B 教练员问卷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篮球竞赛犯规特征的变化要求对裁判员执裁行为进行强化 |
1.1.2 篮球竞赛执裁目标的实现要求对裁判员执裁行为进行规范 |
1.1.3 篮球竞赛暴力倾向的氛围要求对裁判员执裁行为进行管理 |
1.1.4 篮球竞赛市场化运作模式要求对裁判员执裁行为进行创新 |
1.1.5 篮球竞赛国际化发展需要要求对裁判员执裁行为进行治理 |
1.2 研究问题 |
1.2.1 需要从历史形态的视角对我国篮球裁判员发展格局进行梳理 |
1.2.2 需要从圈子文化的视角对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进行界定 |
1.2.3 需要从互动的视角对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特征进行识别 |
1.2.4 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分析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制约因素 |
1.2.5 需要以国际的视野提出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发展策略 |
1.3 研究意义 |
1.3.1 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篮球裁判员发展的文化内涵 |
1.3.2 拓宽和延伸了我国篮球裁判员治理的研究领域 |
1.3.3 规范和提升了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标准 |
1.3.4 保障和推进了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的国际发展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1.5.1 理论创新 |
1.5.2 实践创新 |
1.6 研究思路示意图 |
第2章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篮球裁判员 |
2.1.2 执裁 |
2.1.3 行为 |
2.1.4 执裁行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内研究梳理 |
2.2.2 国外研究梳理 |
2.2.3 研究成果分析 |
2.2.4 研究趋势分析 |
2.3 理论基础 |
2.3.1 圈层结构理论 |
2.3.2 社会角色理论 |
2.3.3 符号互动理论 |
2.3.4 交互决定理论 |
2.3.5 协同治理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圈层结构理论视域下我国篮球裁判员的发展历程 |
3.1 我国篮球裁判员发展历史的时期划分 |
3.1.1 萌芽期(1895~1909) |
3.1.2 无序期(1910~1949) |
3.1.3 探索期(1950~1977) |
3.1.4 规范期(1978~2016) |
3.1.5 新时期(2017~至今) |
3.2 我国篮球裁判员发展历程的圈层结构特征 |
3.2.1 中心层级萌芽发端 |
3.2.2 第二层级无序成长 |
3.2.3 中间层级探索发展 |
3.2.4 第四层级规范要求 |
3.2.5 外围层级全面促进 |
3.3 我国篮球裁判员的差序格局特征 |
3.3.1 区域差序格局 |
3.3.2 等级差序格局 |
3.3.3 男女差序格局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社会角色理论下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基本内涵 |
4.1 篮球裁判员的多元融合角色 |
4.1.1 篮球赛场的执法官 |
4.1.2 篮球赛事的组织者 |
4.1.3 篮球竞赛的管理者 |
4.1.4 篮球文化的传播者 |
4.1.5 优秀球员的引路人 |
4.1.6 第三维度的竞赛者 |
4.2 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内涵解读 |
4.2.1 公正是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本质属性 |
4.2.2 准确是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核心要求 |
4.2.3 扬弃是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价值导向 |
4.2.4 保障是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基本职责 |
4.2.5 尺度是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裁量准绳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符号互动理论下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内容、分类及特征 |
5.1 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内容 |
5.1.1 作为符号的裁判员本体 |
5.1.2 篮球裁判员的执裁言语 |
5.1.3 篮球裁判员的肢体动作 |
5.1.4 篮球裁判员的面部表情 |
5.1.5 篮球裁判员的执裁哨声 |
5.2 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分类 |
5.2.1 正态分布视域下执裁行为的分类 |
5.2.2 表现形式视域下执裁行为的分类 |
5.3 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特征 |
5.3.1 创造性 |
5.3.2 即时性 |
5.3.3 直观性 |
5.3.4 独立性 |
5.3.5 协作性 |
5.3.6 局限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1 执裁行为评价指标的筛选 |
6.1.1 评价指标的选定 |
6.1.2 评价指标的筛选 |
6.1.3 评价指标的修订 |
6.1.4 评价指标的评定 |
6.2 执裁行为评价指标的分类 |
6.2.1 评价指标的权重 |
6.2.2 评价指标的属性 |
6.3 执裁行为评价指标的结构 |
6.3.1 符号本体评价指标结构 |
6.3.2 执裁言语评价指标结构 |
6.3.3 肢体动作评价指标结构 |
6.3.4 面部表情评价指标结构 |
6.3.5 执裁哨声评价指标结构 |
6.4 执裁行为的评价模型构建 |
6.4.1 指标方差回归分析 |
6.4.2 一级指标模型构建 |
6.4.3 二级指标模型构建 |
6.4.4 评价指标模型构建 |
6.4.5 得分评价标准界定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交互决定理论下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现实检视 |
7.1 裁判员督导视角下执裁行为的整体检视 |
7.1.1 符号本体的现实检视分析 |
7.1.2 肢体动作的现实检视分析 |
7.1.3 面部表情的现实检视分析 |
7.1.4 执裁言语的现实检视分析 |
7.1.5 执裁哨声的现实检视分析 |
7.2 裁判员自身视角下执裁行为的现实检视 |
7.2.1 符号本体的现实检视分析 |
7.2.2 肢体动作的现实检视分析 |
7.2.3 面部表情的现实检视分析 |
7.2.4 执裁言语的现实检视分析 |
7.2.5 执裁哨声的现实检视分析 |
7.3 运动员、教练员视角下的裁判员执裁行为的现实检视 |
7.3.1 符号本体的现实检视分析 |
7.3.2 肢体动作的现实检视分析 |
7.3.3 面部表情的现实检视分析 |
7.3.4 执裁言语的现实检视分析 |
7.3.5 执裁哨声的现实检视分析 |
7.4 观众视角下的裁判员执裁行为的现实检视 |
7.4.1 符号本体的现实检视分析 |
7.4.2 肢体动作的现实检视分析 |
7.4.3 面部表情的现实检视分析 |
7.4.4 执裁言语的现实检视分析 |
7.4.5 执裁哨声的现实检视分析 |
7.5 执裁行为的影响因素解析 |
7.5.1 执裁行为的认知观念存在缺失 |
7.5.2 执裁行为的管理主体难以协同 |
7.5.3 执裁行为的治理机制尚不健全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协同治理视角下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的发展策略 |
8.1 提升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协同治理观念 |
8.1.1 倡导正确的协同治理价值观念 |
8.1.2 形成科学的协同治理思想观念 |
8.1.3 化解协同治理目标差异的矛盾 |
8.2 完善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协同治理体系 |
8.2.1 培育多元的协同治理主体 |
8.2.2 建立协同治理的制度安排 |
8.2.3 完善协同治理的主体规范 |
8.3 优化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协同治理机制 |
8.3.1 深化利益协调机制 |
8.3.2 细化风险沟通机制 |
8.3.3 优化信息共享机制 |
8.3.4 强化维权保障机制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建议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附录9 |
附录10 |
附录11 |
附录12 |
附录13 |
附录14 |
附录15 |
附录16 |
附录17 |
后记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10)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间训练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赛间训练的提出 |
2.2 周期训练研究 |
2.2.1 小周期训练 |
2.2.2 板块训练 |
2.3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制的研究 |
2.4 现代篮球训练理论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地调查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制特征及赛间训练概念的界定 |
4.1.1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制特征 |
4.1.2 赛间训练概念的界定 |
4.2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间训练的内容 |
4.2.1 小周期训练 |
4.2.1.1 恢复 |
4.2.1.2 视频分析 |
4.2.1.3 体能训练 |
4.2.1.4 适应性训练 |
4.2.1.5 技战术训练 |
4.2.1.6 赛前准备会 |
4.2.2 板块训练 |
4.3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间训练诊断 |
4.4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间训练负荷 |
4.5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间训练原则 |
4.5.1 针对性原则 |
4.5.1.1 上场比赛的问题 |
4.5.1.2 下场比赛的任务 |
4.5.2 区别对待原则 |
4.5.2.1 主力队员和替补队员 |
4.5.2.2 内线球员和外线球员 |
4.5.3 重点性原则 |
4.5.3.1 外援 |
4.5.3.2 主力队员 |
4.5.4 灵活性原则 |
4.5.4.1 赛间过程的多变 |
4.5.4.2 竞赛结果的不可预知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1 |
附件 2 |
四、篮球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与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 [1]宿迁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员不良赛前状态的调查分析[A]. 蔡乃书. 2020学术年会报告文集, 2021
- [2]理性情绪疗法对江苏省重剑运动员赛前情绪的干预效果的研究[D]. 刘天野.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3]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焦虑、自我反思、心理韧性关系研究[D]. 王琳.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4]我国体育舞蹈青少年选手赛前焦虑特点的研究[D]. 石君兰.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5]健身气功对射击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金车. 山西大学, 2020(01)
- [6]青少年拉丁舞运动员竞赛焦虑的研究[D]. 郭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江苏省U16男子手球队备战全国第二届青运会手球比赛赛前训练研究[D]. 吴银. 苏州大学, 2020(03)
- [8]河南省“华光杯”本科甲组男子篮球队课余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D]. 孙彬. 河南大学, 2019(07)
- [9]我国篮球裁判员执裁行为研究[D]. 张向荣.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10]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赛间训练问题的研究[D]. 刘国聪. 山东体育学院, 2019(03)
标签:篮球运动员论文; 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论文; 篮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