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路面抗水损性的探讨

新材料路面抗水损性的探讨

一、新型材料路面抗水害能力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易浩[1](2020)在《多孔混凝土在岩溶地区隧道排水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孔混凝土作为一种集结构性与功能性于一体的新型建筑材料,近年来在道路工程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为了有效治理岩溶地区隧道路面水损害,本文首先基于工业CT扫描技术对多孔混凝土试件进行无损检测试验,借助图像处理技术及三维重构技术研究并分析了多孔混凝土孔隙的结构特征。其次采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多孔混凝土孔隙进行了重构研究,同时对其重构效果的不确定性加以评价,之后应用数值仿真技术,计算并表征了多孔混凝土的渗流效果,分析了不同孔隙结构特征对多孔混凝土排水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修筑试验路段总结了隧道多孔混凝土排水路面的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得出以下结论:(1)利用无损检测试验、图像处理技术及三维重建技术获得了多孔混凝土不同维度的孔隙模型,并与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重构的多孔混凝土孔隙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吻合度较高,多点地质统计学重构多孔混凝土孔隙模型的方法可作为原始建模方法的有效补充,且二者结合的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多孔混凝土的孔隙重构的研究中;(2)多孔混凝土的孔隙主要以连通孔隙形式存在,只存在少量的非连通孔隙,且采用集料粒径越大的多孔混凝土的孔隙连通率越大。当多孔混凝土孔隙率小于12%时,会影响多孔混凝土孔隙的连通性,多孔混凝土孔隙率小于7.7%时,连通孔隙完全消失;(3)多孔混凝土的连通孔隙率、临界孔隙半径和有效孔隙半径与多孔混凝土的排水性能呈正指数相关关系。而多孔混凝土的迂曲度与多孔混凝土的排水性能呈负指数相关关系;(4)为治理隧道路面水损害,设计了一套隧道排水路面的路面结构;通过材料组成设计试验制备出了满足路用性能的多孔混凝土,依托实体工程,通过试验路的修筑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隧道多孔混凝土排水路面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高亮[2](2020)在《高立庄公路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刺激着各国家和地区的公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以美国为典型的公路体系基本形成,中国公路的里程数也在不断增加。实践证明,公路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影响公路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结构影响因素与管理影响因素两大类,在各因素影响下,能否按质按量的完成既定的公路工程建设任务,是对这类工程的一个考验。本文结合高立庄公路建设项目案例,从质量控制的角度,结合项目管理现状,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及Freefat软件对项目可能存在或已经存在的实体质量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定性分析,找到可能引起路基、路面、原材料故障的情况;再由定量分析,找出系统中较为重要的底事件,对其进行临界重要度排序,对重要程度较大的问题给出针对性控制措施,保证工程质量,实现企业目标。最后根据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项目整体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进行综合评价,得到项目目前质量管理水平及需要改进的部分。

王成[3](2020)在《基于长期性能的微表处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公路和市政道路已大量进入养护期,而微表处作为一种常用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微表处室内配合比设计时湿轮磨耗值、宽度变形率等常规技术指标满足规范要求,但在施工后出现被迅速磨光、出现车辙、脱皮等问题。这是由于微表处室内配合比设计经验性较强,长期性能未得到验证造成的。为了延长微表处的使用寿命,解决微表处施工后出现的多种问题,本文在现有微表处配合比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沥青混合料长期抗滑性能和抗车辙性能的评价方法,使用加速加载试验和长期高温试验来评价微表处的长期性能,提出了基于长期性能的微表处配合比设计方法,使用该方法研究了级配、改性乳化沥青、橡胶粉对微表处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新型斜剪试验对微表处混合料的抗剪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先总结分析了专家学者对微表处级配的研究成果,使用SBR改性乳化沥青对4种不同7mm筛孔通过率的MS-3型微表处进行了工作性能、路用性能和长期性能的研究,并优选出了一种耐磨型级配,研究发现:在相同条件下,MS-3型微表处随7mm筛孔通过率的减小,其可拌和时间和稠度增加,粘聚力变小;耐磨性和抗水损害性能增强,但抗车辙性能下降;长期抗滑性能和长期耐磨性能增强,但长期高温性能下降。为使微表处级配兼具良好的耐磨性和抗车辙性能,本文推荐7mm筛孔的通过率宜在80%~95%的范围内。在优选出级配的基础上,本文使用SBR改性乳化沥青、SBS改性乳化沥青和水环氧改性乳化沥青进行了微表处路用性能和长期性能的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水环氧改性乳化沥青微表处的综合性能更优。在现有橡胶粉微表处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对60目橡胶粉,掺量分别为0%、2%、3%和4%的橡胶粉微表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相同条件下,微表处混合料内橡胶粉的加入会使其耐磨性能、抗水损害性能、长期高温性能、长期抗滑、长期耐磨性能下降,且掺量越高,性能下降幅度越大,因此建议不宜单掺橡胶粉来达到微表处降噪的目的。通过对不同级配、改性乳化沥青、橡胶粉掺量的微表处混合料的加速加载和长期高温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本文推荐按加速加载5万次后摆值不小于55,构造深度不小于0.45mm来控制微表处的长期抗滑性能;按质量损失不大于1.0%来控制微表处的长期耐磨性能;按荷载作用5000次后车辙深度不大于5mm来控制微表处的长期高温性能。本文最后通过一种新型斜剪试验研究了微表处混合料的抗剪切性能,研究发现在低温环境下,微表处的剪切破坏形式主要为层间剪切破坏,在高温环境下,微表处的剪切破坏形式主要为自身剪切破坏。当原路面表面粗糙、具有较大的摩擦系数时,撒布粘层油对层间抗剪强度的增加贡献不大,而原路面有泥土污染时,会影响微表处和原路面的粘附性,从而降低微表处的层间抗剪强度,水的浸泡也会使微表处的层间抗剪强度降低。

伍勇辉[4](2020)在《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及超薄高性能磨耗层集成应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发展相对成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再生后的混合料相比新热拌沥青混合料会呈现更低的构造深度,影响道路使用性能,一些再生路面在使用不久后会出现剥落、网裂、贫油等不同类型的路面病害。传统超薄磨耗层能够改善沥青路面层的抗滑性能、修复轻微车辙和裂缝等路面病害,但是在病害的路面直接加铺超薄磨耗层易导致反射裂缝现象,破坏路面的连续性,同时降低超薄磨耗层的使用耐久性。本文探求一种处治旧路面病害的同时,又能够恢复路面使用性能的养护方法。即将超薄高性能磨耗层施用于就地热再生处治表面,两层在热态下实现有效粘结,同时一次压实成型,集成等效为具有足够厚度的热拌沥青混合料结构层。既拓展了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处治技术的应用,又能保证再生修复旧面层各种功能性病害的同时,基本不改变原路面标高,实现对沥青面层的补强,提升道路整体使用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在对RAP的沥青、集料性能特征分析基础上,综合分析确定5%再生剂掺量时性能最优。对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新料比例增加,再生材料的高温稳定性降低,低温抗裂性能增强,抗水害能力增强。以层间热粘结技术为研究对象,基于对AC-13与SMA-10的不同层间组合进行剪切及拉拔试验分析,研究了集成面层与传统加铺的层间结合差异。结果表明,层间热粘结技术使集成面层的剪切和拉拔强度都优于传统加铺。随着热粘结温度的提升,集成面层获得更好的层间沥青粘结效果和更大的层间嵌入深度,剪切和拉拔强度也逐渐增大。传统加铺存在最佳乳化沥青洒布量使得剪切和拉拔强度最大。基于集成面层与传统加铺摊铺接触面冷热差异的不同,采用abaqus对其有效碾压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集成面层超薄磨耗层加铺的有效碾压时间远大于传统超薄磨耗层,集成面层技术能够有效保证超薄磨耗层的压实度和空隙率。在再生材料配比设计和路用性能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不同新料掺拌比例的再生材料进行单一材料四点疲劳试验。采用双层小梁评价不同层间结合与旧料再生对整体结构的疲劳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新料掺拌比例的增加,单一材料小梁与双层整体小梁的疲劳寿命逐渐增大,劲度模量降低。改善层间结合状况与进行旧料再生后,双层小梁疲劳寿命都能得到一定提升。

王松[5](2020)在《沥青路面渗水空隙处治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高速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材料设计和施工问题,沥青路面存在离析造成局部空隙率过大,服役过程中易滞留雨水,诱发坑槽、唧浆、松散等早期水损害,严重影响路面使用寿命。现有对于离析的处治主要采用稀浆封层和微表处,但成本较高,且封堵深度有限,在局部地方仍然有可能因开裂存在渗水通道,而且目前常用的路面灌缝材料也不适用于局部大空隙的处治。因此,针对沥青路面渗水空隙开展养护材料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工程参考价值。基于渗水空隙特征,设计制备出3种沥青路面处治材料;通过试验,研究了制备工艺参数对渗透性和技术指标的影响,确定了煤油稀释沥青按照稀释比例为4:6进行制备;采用E5乳化剂制备的普通乳化沥青综合性能较好;通过研究油水比、乳化剂用量、渗透剂掺量对高渗透乳化沥青渗透性能的影响,发现高渗透乳化沥青的油水比为45:55,乳化剂用量为1.5%,渗透剂掺量为0.8%时,制备的高渗透乳化沥青综合性能较佳。对高渗透乳化沥青渗透机理研究表明,掺入渗透剂,减小油水比,增加乳化剂用量可以降低高渗透乳化沥青的表面张力和粒径,提高渗透性能。研究了空隙特征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和渗水系数的影响,确定沥青路面水损坏临界空隙率为8%;成型了不同渗水空隙率沥青混合料试件,研究了处治材料用量对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发现处治材料对混合料的残留稳定度、冻融劈裂强度比、抗渗性能均有改善。3种处治材料中,高渗透乳化沥青对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改善效果最好,当空隙率为8%时,推荐用量为1.5L/m2,空隙率为12%时,推荐用量为2.0L/m2。研究了处治材料用量对沥青混合料试件抗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构造深度和摆值随着处治材料用量的增加而减小。在处治材料涂刷后可以通过洒布金刚砂来提高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摆值,洒布量推荐采用3.0kg/m2。

梁世超,杜松[6](2020)在《国省道沥青路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分析》文中指出近些年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交通运输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耐久高效的运输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而路面设计是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路面结构一旦受到破坏就会严重威胁到整个道路工程的使用安全性和寿命,特别是随着车辆载重和交通量的持续不断增长,想要不断延长路面和道路工程使用寿命就对路面设计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要求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路面结构和混合料配比,并保证施工原材料质量符合工程建设实际要求。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沥青路面是综合性能比较高的一种路面形式,本文就国省道沥青路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唐浩[7](2020)在《非饱和填土地基渗流―变形分析与水害处置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我国工业化进程逐渐加速,新建了大量的工业厂区。厂区建设中,通常采用开挖、回填等方式进行场地平整处理,形成了大量的不均匀填方地基。由于工业厂区选址对于交通、土地平整度、占地面积、水源等方面的需求,有很多地基处在低地势易汇水地区,容易出现地基水位高、地面不均匀沉降等水害现象。地基水害问题与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设计建设过程中对于水害的预防、厂区排水系统的建设运行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由此,分析地基水害的致灾因素,研究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对于该类厂区的水害预防与治理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为此,本文依托典型的临近水域低地势高挖低填的地基工程发生的水害,综合运用了现场调查与勘察、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多种分析手段,开展了系统的高挖低填地基水害现场调查与成因分析,实施了降雨作用下非饱和高填方地基渗流―变形数值分析,提出了新型的地基截―排―疏复合式排水方法,并进行了相应的排水系统的参数优化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重要成果如下:首先,针对某高挖低填的地基工程,位于缓坡坡底附近,且毗邻河沟,地基水害频发的基本事实,进行现场调查,查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综合考虑厂区原始和当前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水害类型与分布现状等多重因素,系统分析了地基水害主要成因,总结了厂区高挖低填的地基水害主要涵盖浅层滞水、地面不均匀沉降、冻胀?融沉变形和地埋管线断裂四类;发现厂区填土渗透性差,地下水排泄路径不畅,地下水埋深较浅,造成了填方地基水害频发;明确了改善厂区地下水流场,降低地基地下水水位,是水害治理关键的基本认识。然后,基于土体流固耦合理论,建立了考虑降雨过程的非饱和地基土渗流―变形分析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边坡开挖过程、降雨强度、挡土墙布设方式、土体渗透系数对填土地基地下水分布与地表位移的影响规律;发现边坡开挖前,地下水流动良好,厂区所在位置地基水位埋深较深,揭示了边坡开挖后地基中地下水水位显着抬升,厂区向河沟排水一侧布置的挡土墙加剧这种不利作用效应,降雨则显着的抬升了地下水水位,导致厂区地表不均匀变形,进而引发了地基各类水害。最后,充分考虑地基水害的主要诱因,设计了以均衡汇水方式布设的排水沟、地下水汇入方向设置的截/排水沟组合的截?疏?排排水系统,并通过反复的地基渗流―变形有限元计算,优化了排水沟布设数量、填料渗透性、汇水方式等排水系统设计参数。研究表明,该复合排水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厂区填方地基地下水水位,减小厂区地表的竖向沉降;采用均衡式汇水方式布设的排水沟,能够有效降低地基地下水水位,控制地基竖向沉降;增加排水沟数量可以有效提升地基地下水水位的均匀性;提高排水系统的填料渗透性,地下水降低,地表竖向位移减小;设置截水―排水系统,则能进一步提升排水系统的效果。研究成果对于同类高挖低填地基中进行排水系统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与技术指导,也为类似填方工程的水害处置与预防提供必要的技术参考。

李志刚[8](2019)在《公路隧道温拌阻燃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公路隧道建设项目逐年增加,传统的混合料拌合方式会产生较多污染气体,危害环境;且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公路隧道火灾事故频发,一旦发生火灾,将严重影响公路隧道路面结构。因此开展公路隧道温拌阻燃沥青路面相关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机械故障、车辆碰撞、可燃物燃烧三方面分析了公路隧道火灾发生的原因,总结了火灾的燃烧过程;通过分析常用公路隧道路面结构及外掺剂的性能优缺点,得到性能优异的路面结构和外掺剂材料。其次,通过马歇尔试验、肯塔堡飞散试验和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进行了普通SMA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阻燃SMA混合料和温拌阻燃SMA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氧指数试验、降温效果试验对阻燃剂和温拌剂的性能进行研究;通过车辙试验、小梁弯曲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对混合料路用性能进行分析,确定了合适的温拌剂和阻燃剂掺量。再次,采用有限元的方法构建了轮胎-路面模型,模拟了公路隧道路面结构的位移、压应力-应变、剪应力-应变和沥青层永久变形四个指标,得到了轮胎与路面接触的不同点位受力变化规律,建立了应力应变与路面深度之间的关系模型。再次,通过模拟火灾试验得到了不同火灾规模下路面温度场分布规律、最大温度与火灾规模之间关系和灾后修补需要的沥青混合料数量;通过氧指数试验验证了掺加温拌剂和阻燃剂后的阻燃效果,然后燃烧试验,构建了沥青混合料质量损失率、残留路用性能与燃烧时间之间关系模型。最后,通过总结施工阶段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公路隧道温拌阻燃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并采用全寿命分析法对建设、施工、运营阶段的节能减排及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得到经济社会效益显着。成果的应用不仅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降低公路隧道火灾的损失,还能改善公路隧道路面的路用性能,体现了节约环保与安全的道路设计理念。

黄征[9](2019)在《温拌橡胶沥青胶结料短期热老化及其流变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外在温拌橡胶沥青领域已经开展了一系列试验性的初步探索,但相关的理论、试验及应用技术尚未完善,且温拌剂种类繁多,作用机理千差万别,因此本文以两种改良温拌剂Evotherm-M1和Hsbit作为改性剂对胶粉掺量分别为10%、15%、20%、25%的橡胶沥青进行改性,得到温拌橡胶沥青。为了探讨两种改良温拌剂对橡胶沥青短期热老化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宏观常规三大指标、弹性恢复、质量损失、动态剪切流变特性、Brookfield旋转粘度及微观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试验,并通过分析相应的试验指标对橡胶沥青和温拌橡胶沥青各方面路用特性进行综合深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温拌剂都可使得橡胶沥青针入度减小,软化点增大,并改善了橡胶沥青热老化后高温稳定性、温度敏感性、恢复变形能力。温度越高,温拌橡胶沥青抗变形能力越差,抗疲劳开裂性能越好;胶粉掺量越高,抗变形能力越好,抗疲劳开裂性能越差;热老化后,温拌橡胶沥青路面抗变形能力增强,而抗开裂性能被削弱。在一定范围内,随检测温度、转子型号、扭矩、转速增大,温拌橡胶沥青粘度逐渐减小,随胶粉掺量增加,粘度逐渐增大。两种温拌剂通过化学反应使得橡胶沥青的硫化交结联断裂及芳香族伯胺增加从而降低橡胶沥青胶结料粘度,且Hsbit温拌剂对橡胶沥青的降粘作用优于Evotherm-M1温拌剂。废胶粉在温拌沥青中通过物理溶胀作用,大量吸收沥青的饱和分,使得温拌沥青中芳香分相对增多以及通过化学反应使得碳硫C-S含量减小,而芳香亚砜S=O和芳香族伯胺-NH2含量增加,从而改变温拌橡胶沥青各方面性能。随胶粉掺量增加,两种温拌橡胶沥青热稳定性逐渐增强;基质沥青、温拌剂和橡胶粉三种物质共混后,使得共聚物温拌橡胶沥青相较于各单体物质热稳定性提高;两种温拌橡胶沥青满足一级动力学方程,且不同升温速率对两种温拌橡胶沥青的热解活化能E影响较小,对指前因子A影响较大。

刘自若[10](2019)在《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级公路已进入了蓬勃的发展期和养护期,大量的高等级路面进入了使用的末期,在高等级沥青路面进行大修时会产生大量的废旧沥青与废旧集料,而现如今我国对废旧路面的回收利用率只有将近20%30%,这样低的废旧路面利用率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而且产生的大量的建筑垃圾。对废旧沥青路面进行温拌再生利用,不仅可以促进不可再生资源的二次利用,而且可以降低拌和温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通过对常规三大指标试验、旋转粘度试验、车辙因子试验、疲劳因子试验、多应力重复蠕变试验以及低温蠕变小梁试验对老化沥青、再生沥青及温拌再生沥青路用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沥青老化后其针入度和延度下降达到了将近50%、软化点提升达到18%,说明老化后沥青低温性能有一定减弱,高温稳定性有一定提升,再生后其高低温性能恢复达到90%,温拌剂的加入相比于再生沥青性能提升达到30%,且随着且随着老化沥青掺量的增加,其改善效果越来越差,说明温拌再生沥青中老化沥青的比例不同过高,过高会导致其路用性能不能满足要求。在对温拌再生沥青结合料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混合料试验对不同RAP(再生沥青混合料)旧料掺量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拌剂的加入对混合料高温稳定性有一定的减弱,随着RAP掺量的增加,使得混合料动稳定度逐渐增加,说明旧集料的加入能够提升混合料动稳定度,使得其再生效果减弱;再生和温拌再生后相对于老化沥青低温最大弯拉应变都有一定的提升,其中温拌剂掺入后,沥青低温最大弯拉应变进一步提升,且RAP旧集料每增加10%,其低温稳定性下降幅度达到15%;再生和温拌再生后其水稳性能有一定的提升。混合料的试验结果说明,温拌剂的加入使得沥青混合料在低温以及抗水害方面提升明显,再生效果良好,但是RAP旧集料掺量不宜过多,在40%掺量时相对最优。并在试验路铺筑完成以及通车完成对路面进行短期及长期性能检测,试验结果表明,铺筑完成以及开放交通后温拌再生路面路用性能良好。

二、新型材料路面抗水害能力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材料路面抗水害能力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多孔混凝土在岩溶地区隧道排水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水害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2.2 多孔混凝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多孔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2.1 无损检测法
        2.1.1 CT扫描试验
        2.1.2 阈值分割方法
        2.1.3 孔隙信息提取方法
    2.2 多点地质统计学法
        2.2.1 基本原理及方法
        2.2.2 孔隙重构步骤
        2.2.3 不确定性分析
    2.3 多孔混凝土孔隙结构特征
        2.3.1 平面孔隙结构特征
        2.3.2 三维孔隙结构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多孔混凝土渗流试验模拟
    3.1 基本理论
        3.1.1 绝对渗透率
        3.1.2 斯托克斯方程和流动条件
    3.2 实现过程
    3.3 渗流特征
        3.3.1 渗流路径及流速
        3.3.2 压力场对比
    3.4 相关关系
        3.4.1 总孔隙率与连通率
        3.4.2 总孔隙率与迂曲度
        3.4.3 连通孔隙率与绝对渗透率
        3.4.4 迂曲度与绝对渗透率
        3.4.5 临界孔隙半径与绝对渗透率
        3.4.6 有效孔隙半径与绝对渗透率
    3.5 本章小结
4 多孔混凝土在隧道排水路面中的应用
    4.1 工程概况
    4.2 方案设计
    4.3 材料组成设计
        4.3.1 原材料
        4.3.2 成型与养护
        4.3.3 路用性能测定
    4.4 试验路修筑
        4.4.1 施工准备
        4.4.2 拌和与运输
        4.4.3 摊铺
        4.4.4 养生
        4.4.5 质量控制
    4.5 排水能力验算
        4.5.1 渗流量计算
        4.5.2 排水路径长度
        4.5.3 渗流时间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高立庄公路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公路质量管理相关概念
        2.1.1 质量管理的定义
        2.1.2 公路质量的概念
        2.1.3 公路质量控制的原则
        2.1.4 公路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2.2 影响公路质量的原因分类
    2.3 故障树简介
        2.3.1 故障树概念及术语符号
        2.3.2 布尔规则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项目概况及质量管理现状
    3.1 项目简介
    3.2 技术指标及施工环境
    3.3 路基、路面设计简介
        3.3.1 路基设计简介
        3.3.2 路面设计简介
    3.4 质量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3.4.1 质量管理制度
        3.4.2 质量管理组织
        3.4.3 管理执行效果分析
        3.4.4 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故障树分析道路工程质量问题
    4.1 故障树的建树及分析
        4.1.1 故障树的建树方法和步骤
        4.1.2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4.1.3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4.2 运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对高立庄道路工程质量进行分析
        4.2.1 高立庄公路故障树概述
        4.2.2 路基故障分析
        4.2.3 路面故障分析
        4.2.4 原材料故障分析
        4.2.5 各故障总结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道路质量控制措施
    5.1 路基质量故障控制措施
    5.2 路面质量故障控制措施
    5.3 原材料质量故障控制措施
    5.4 其他质量控制制度和措施
    5.5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
    6.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6.2 质量管理体系模糊评价模型建立
        6.2.1 质量管理成熟度划分标准
        6.2.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6.3 实施评价与结果分析
        6.3.1 模糊矩阵的建立及其计算
        6.3.2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3)基于长期性能的微表处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改性乳化沥青研究现状
    1.3 微表处技术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长期性能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2.1 原材料性能
        2.1.1 改性乳化沥青
        2.1.2 集料
        2.1.3 填料
        2.1.4 水
        2.1.5 橡胶粉
    2.2 微表处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2.2.1 现有配合比设计方法简介
        2.2.2 微表处长期性能的评价方法
        2.2.3 微表处长期性能和工作性能、路用性能、抗剪切性能的关系
        2.2.4 基于长期性能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2.4 微表处级配设计
        2.4.1 微表处级配研究现状
        2.4.2 微表处合成级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级配对微表处的影响
    3.1 级配对微表处工作性能的影响
        3.1.1 可拌和时间
        3.1.1.1 湿润水量对可拌和时间的影响
        3.1.1.2 水泥掺量对可拌和时间的影响
        3.1.1.3 油石比对可拌和时间的影响
        3.1.1.4 温度对可拌和时间的影响
        3.1.2 稠度
        3.1.2.1 总湿润水量对稠度的影响
        3.1.2.2 水泥掺量对稠度的影响
        3.1.2.3 油石比对稠度的影响
        3.1.2.4 总水量对稠度的影响
        3.1.3 粘聚力
        3.1.3.1 油石比对粘聚力的影响
        3.1.3.2 水泥掺量对粘聚力的影响
    3.2 级配对微表处路用性能的影响
        3.2.1 湿轮磨耗试验
        3.2.2.1 油石比对耐磨性能的影响
        3.2.2.2 油石比对抗水损害性能的影响
        3.2.2 负荷车轮粘砂试验
        3.2.3 轮辙变形试验
        3.2.4 配伍性等级试验
        3.2.5 最佳油石比范围的确定
    3.3 级配对微表处长期性能的影响
        3.3.1 长期高温性能
        3.3.1.1 试验方法
        3.3.1.2 级配对微表处长期高温性能的影响
        3.3.2 长期抗滑及耐磨性能
        3.3.2.1 试验方法
        3.3.2.2 级配对微表处长期抗滑性能的影响
        3.3.2.3 级配对微表处长期耐磨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乳化沥青和橡胶粉对微表处的影响
    4.1 改性乳化沥青对微表处的影响
        4.1.1 耐磨性能
        4.1.2 抗水损害性能
        4.1.3 抗车辙性能
        4.1.4 配伍性等级
        4.1.5 长期高温性能
        4.1.6 长期抗滑性能
        4.1.7 长期耐磨性能
    4.2 橡胶粉对微表处的影响
        4.2.1 耐磨性能
        4.2.2 抗水损害性能
        4.2.3 抗车辙性能
        4.2.4 长期高温性能
        4.2.5 长期抗滑性能
        4.2.6 长期耐磨性能
    4.3 综合分析及指标推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表处混合料抗剪切性能研究
    5.1 试验原理和方法
        5.1.1 试验原理
        5.1.2 试件成型方法
        5.1.3 试验方法
    5.2 界面状态和温度对微表处抗剪强度的影响
    5.3 水对微表处抗剪强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4)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及超薄高性能磨耗层集成应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集成面层适用性与施工工艺分析
    2.1 道路养护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2.2 集成面层技术工作原理
    2.3 集成面层技术的施工工艺研究
    2.4 集成面层技术优势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
    3.1 原材料的选择
    3.2 SMA-10配合比设计
    3.3 AC-13配合比设计
    3.4 RAP料性质分析及配合比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成面层层间热黏结性能试验研究
    4.1 层间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4.2 热黏结嵌入深度的研究
    4.3 层间热黏结性能评价
    4.4 热粘结试验数据综合分析
    4.5 摊铺散热温度的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5.1 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2 就地热再生再生混合料性能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不同层间接触的双层小梁疲劳试验
    6.1 试验介绍
    6.2 小梁疲劳实验方案
    6.3 四点疲劳试验方案研究目的及内容
    6.4 单一材料小梁四点疲劳试验
    6.5 双层小梁四点疲劳试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集成面层技术实施及应用效果
    7.1 工程简介
    7.2 原路面的性能评价
    7.3 试验段工程实施方案
    7.4 施工要求
    7.5 现场施工工序
    7.6 工后性能跟踪检测
    7.7 经济效益分析
    7.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附录

(5)沥青路面渗水空隙处治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空隙和水损坏
        1.2.2 沥青路面破损病害处治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与处治材料技术要求
    2.1 原材料
        2.1.1 基质沥青
        2.1.2 煤油
        2.1.3 乳化剂
        2.1.4 渗透剂
        2.1.5 矿料
    2.2 处治材料技术要求
        2.2.1 处治材料渗透分析
        2.2.2 处治材料技术要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渗水空隙处治材料制备与优化
    3.1 稀释沥青的制备与评价
        3.1.1 稀释沥青的制备
        3.1.2 稀释沥青技术性质
        3.1.3 稀释沥青渗透性评价
    3.2 普通乳化沥青的制备与评价
        3.2.1 普通乳化沥青的制备方法
        3.2.2 普通乳化沥青关键制备工艺参数
        3.2.3 普通乳化沥青渗透性评价
        3.2.4 普通乳化沥青技术性质
    3.3 高渗透乳化沥青的制备与评价
        3.3.1 高渗透乳化沥青关键制备工艺参数
        3.3.2 高渗透乳化沥青技术性质
        3.3.3 高渗透乳化沥青渗透性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沥青路面渗水临界空隙率研究
    4.1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1.1 矿料级配
        4.1.2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4.2 空隙率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4.2.1 不同空隙率试件的制备
        4.2.2 空隙率对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的影响
        4.2.3 空隙率对冻融劈裂强度比的影响
    4.3 空隙率对沥青混合料渗水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处治材料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5.1 处治材料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性能的影响
        5.1.1 试验方法
        5.1.2 处治材料对高温抗车辙性能的影响
    5.2 处治材料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
        5.2.1 试验方法
        5.2.2 处治材料用量对沥青混合料空隙率的影响
        5.2.3 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
        5.2.4 冻融劈裂强度比
    5.3 处治材料对沥青混合料渗水性能的影响
        5.3.1 试验方法
        5.3.2 处治材料用量对沥青混合料渗水系数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处治材料对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
    6.1 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试验方法
    6.2 处治材料对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
        6.2.1 处治材料用量对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
        6.2.2 金刚砂洒布量对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
    6.3 灰色关联分析
        6.3.1 灰关联分析计算结果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主要研究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国省道沥青路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沥青路面设计流程
    1.1 搜集整理资料
    1.2 完成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1.3 不同设计方案选择
2 国省道沥青路面设计
    2.1 面层结构设计
        2.1.1 面层
        2.1.2 基层与底基层
        2.1.3 垫层
    2.2 结构层层间结合设计
3 设计要点
    3.1 提高沥青混合料结构层的高温稳定性
    3.2 改善沥青混合料结构层的排水、防水能力
    3.3 保证沥青混合料表面层的抗滑能力
    3.4 保证沥青混凝土结构层与基面的粘接性
    3.5 降低沥青路面的滚动噪声

(7)非饱和填土地基渗流―变形分析与水害处置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填方地基渗流—应力耦合分析研究进展
        1.2.2 地下水排水措施与方法施研究现状
        1.2.3 塑料盲沟排水技术发展与研究现状
        1.2.4 填方土体不均匀沉降机理研究现状
        1.2.5 填方土体不均匀沉降控制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高挖低填地基水害现场调查与成因分析
    2.1 引言
    2.2 工程概况
    2.3 水害现场调查与分类
        2.3.1 地表浅层滞水
        2.3.2 地面不均匀沉降
        2.3.3 冻胀—融沉变形
        2.3.4 地埋管线断裂
    2.4 厂区工程地质条件
        2.4.1 厂区填土厚度分布
        2.4.2 厂区土层分类及物理力学特性
    2.5 厂区水文地质条件
        2.5.1 地下水类型与层组划分
        2.5.2 地下水水位及流向
        2.5.3 地下水埋深
        2.5.4 地下水类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降雨作用下填方地基渗流—变形数值分析
    3.1 引言
    3.2 饱和—非饱和土体渗流—变形计算理论
        3.2.1 含水量与饱和度
        3.2.2 土水势与基质吸力
        3.2.3 达西定律
        3.2.4 饱和—非饱和土体渗流计算
        3.2.5 饱和—非饱和土体固结计算
        3.2.6 定解条件
    3.3 排水沟模拟原理与方法
        3.3.1 排水沟模拟的基本原理
        3.3.2 排水沟等效渗透系数
    3.4 流固耦合分析模型与数值实现
        3.4.1 基本假定
        3.4.2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3.4.3 边界条件设定
        3.4.4 非饱和土模型选择及数值实现方法
    3.5 计算结果与分析
        3.5.1 厂区建设对地下水水位影响
        3.5.2 降雨对厂区地下水和沉降影响
        3.5.3 挡土墙布设方式对厂区地表位移影响
        3.5.4 渗透系数对厂区地表位移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基截—排—疏复合式排水方法与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截—疏—排复合排水系统设计基本思路
        4.2.1 场地汇水与积水主要排泄过程
        4.2.2 场地汇水与积水排泄路径
        4.2.3 截—疏—排复合排水系统基本框架
    4.3 截—疏—排复合排水系统设计
        4.3.1 排水系统设计步骤
        4.3.2 厂区疏水—排水系统设计
        4.3.3 厂区外截水—排水系统设计
    4.4 厂区截—疏—排复合排水系统性能评价与参数优化
        4.4.1 排水沟布设方式的影响分析
        4.4.2 厂区内排水沟填料渗透性对厂区水位的影响
        4.4.3 排水沟填料渗透性对暴雨条件下厂区地表稳定性的影响
        4.4.4 汇水方式对厂区沉降的影响
        4.4.5 厂区外截水—排水系统效果评价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公路隧道温拌阻燃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隧道火灾原因及路面结构材料分析
    2.1 公路隧道火灾原因分析
        2.1.1 火灾原因分析
        2.1.2 火灾燃烧过程
    2.2 公路隧道路面结构类型分析
        2.2.1 水泥混凝土路面
        2.2.2 沥青混凝土路面
        2.2.3 公路隧道路面结构分析
    2.3 公路隧道沥青路面掺加材料分析
        2.3.1 阻燃剂
        2.3.2 温拌剂
        2.3.3 阻燃剂与温拌剂相互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路隧道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
    3.1 试验设计
        3.1.1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制备
        3.1.2 混合料密度试验设计
        3.1.3 马歇尔稳定度试验设计
        3.1.4 肯塔堡飞散试验设计
        3.1.5 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设计
        3.1.6 高温性能试验设计
        3.1.7 低温性能试验设计
        3.1.8 水稳定性试验设计
        3.1.9 极限氧指数试验设计
    3.2 原材料性能分析
        3.2.1 沥青
        3.2.2 矿料
        3.2.3 木质纤维
        3.2.4 阻燃剂
        3.2.5 温拌剂
    3.3 普通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3.1 级配设计
        3.3.2 油石比确定
        3.3.3 最佳油石比检验
    3.4 阻燃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
        3.4.1 阻燃剂阻燃性能研究
        3.4.2 阻燃沥青混合料油石比分析
        3.4.3 阻燃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3.5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
        3.5.1 温拌剂降温效果研究
        3.5.2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油石比分析
        3.5.3 温拌阻燃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3.5.4 路用性能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路隧道温拌阻燃沥青路面力学性能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4.2 公路隧道路面有限元模型参数设定
        4.2.1 公路隧道路面结构参数的设定
        4.2.2 荷载的确定
        4.2.3 轮胎—路面模型的建立
    4.3 公路隧道路面结构力学特性分析
        4.3.1 位移分析
        4.3.2 压应力-应变分析
        4.3.3 剪应力-应变分析
        4.3.4 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路隧道温拌阻燃沥青路面阻燃效果评价
    5.1 沥青混合料燃烧理论
    5.2 公路隧道火灾模拟仿真试验
        5.2.1 求解参数的确定
        5.2.2 火灾模型的建立
        5.2.3 模拟结果分析
    5.3 沥青氧指数试验
        5.3.1 试验介绍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沥青混合料质量损失率试验
        5.4.1 试验介绍
        5.4.2 试验步骤
        5.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燃烧后路用性能分析
        5.5.1 残留高温性能
        5.5.2 残留低温性能
        5.5.3 残留水稳定性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施工工艺及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6.1 试验路工程概况
    6.2 施工工艺分析
        6.2.1 施工准备
        6.2.2 施工关键技术
    6.3 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6.3.1 节能效益分析
        6.3.2 减排效益分析
        6.3.3 社会效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致谢

(9)温拌橡胶沥青胶结料短期热老化及其流变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温拌橡胶沥青原材料性能分析
    2.1 原材料性能
        2.1.1 沥青
        2.1.2 橡胶粉
        2.1.3 温拌剂
    2.2 主要试验设备
        2.2.1 软化点仪
        2.2.2 延伸仪
        2.2.3 针入度仪
        2.2.4 旋转黏度仪
        2.2.5 薄膜加热烘箱
        2.2.6 动态剪切流变仪
        2.2.7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2.2.8 热重分析仪
    2.3 温拌橡胶沥青的配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拌橡胶沥青热老化前后常规性能研究
    3.1 温拌橡胶沥青常规三大指标性能研究
        3.1.1 针入度及针入度比
        3.1.2 延度及延度比
        3.1.3 软化点及软化点增量
    3.2 温拌橡胶沥青弹性恢复率及弹性恢复比研究
        3.2.1 弹性恢复率
        3.2.2 弹性恢复比
    3.3 温拌橡胶沥青质量损失研究
    3.4 温拌橡胶沥青温度敏感性研究
        3.4.1 温拌橡胶沥青粘温指数VTS研究
        3.4.2 温拌橡胶沥青针入度指数PI研究
        3.4.3 温拌橡胶沥青针入度粘度指数PVN研究
    3.5 温拌橡胶沥青粘温指数增量△VTS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拌橡胶沥青流变特性研究
    4.1 复数剪切模量
    4.2 相位角δ
    4.3 Superpave车辙参数
    4.4 Superpave疲劳参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拌橡胶沥青旋转黏度性能研究
    5.1 温拌橡胶沥青旋转黏度影响因素研究
        5.1.1 试验温度对温拌橡胶沥青黏度的影响
        5.1.2 胶粉掺量对温拌橡胶沥青黏度的影响
        5.1.3 转子型号对温拌橡胶沥青黏度的影响
        5.1.4 转速对温拌橡胶沥青黏度的影响
        5.1.5 扭矩对温拌橡胶沥青黏度的影响
    5.2 温拌剂对橡胶沥青降粘作用
    5.3 温拌橡胶沥青黏度比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温拌橡胶沥青红外光谱研究
    6.1 红外光谱基本信息及原理简介
    6.2 样品制备
        6.2.1 空白KBr制片
        6.2.2 样品KBr制片
    6.3 红外光谱试验操作
    6.4 试验结果分析
        6.4.1 基质沥青红外光谱图
        6.4.2 温拌剂红外光谱图
        6.4.3 橡胶粉样品制备及红外光谱分析
        6.4.4 基于红外光谱分析胶粉掺量对温拌橡胶沥青性能的影响
        6.4.5 基于红外光谱分析温拌剂对橡胶沥青降粘作用
        6.4.6 基于红外光谱分析温拌橡胶沥青老化性能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温拌橡胶沥青热重分析研究
    7.1 热重分析基本信息及原理简介
    7.2 试验条件控制及样品制备
    7.3 热重分析试验过程
    7.4 试验结果分析
        7.4.1 基质沥青热重分析
        7.4.2 温拌剂热重分析
        7.4.3 橡胶粉热重分析
        7.4.4 温拌橡胶沥青的热稳定性
        7.4.5 橡胶粉掺量对温拌橡胶沥青热稳定性的影响
        7.4.6 温拌橡胶沥青热动力学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老化与再生研究
        1.2.2 温拌再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项目简介与原材料性质
    2.1 原路面性能材料评价
        2.1.1 旧沥青性能评价
        2.1.2 旧集料性能评价
    2.2 新材料性能
        2.2.1 新沥青技术指标
        2.2.2 新矿料技术指标
        2.2.3 温拌剂技术指标
    2.3 试验方法与试样制备
        2.3.1 老化方式的选择
        2.3.2 沥青试样制备
        2.3.3 沥青性能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拌再生沥青结合料性能研究
    3.1 温拌再生沥青常规指标研究
        3.1.1 针入度
        3.1.2 软化点
        3.1.3 延度
        3.1.4 60℃动力黏度
        3.1.5 布氏粘度特性
    3.2 温拌再生沥青结合料高温粘弹特性研究
        3.2.1 DSR试验原理
        3.2.2 温度扫描试验
        3.2.3 频率扫描试验研究
        3.2.4 多应力重复蠕变试验研究
    3.3 基于BBR试验的低温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4.1 混合料级配设计
        4.1.1 级配确定
        4.1.2 最佳油石比确定
    4.2 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
    4.3 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
    4.4 混合料抗水害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拌再生路面性能检验及关键施工技术
    5.1 温拌沥青路面铺筑
        5.1.1 温拌沥青路面概况
        5.1.2 铺筑前室内试验检测结果
    5.2 施工工艺及关键技术
        5.2.1 室内试验关键参数
        5.2.2 实际场站拌和参数
        5.2.3 摊铺碾压工艺
        5.2.4 施工注意事项
    5.3 路面完成时性能检测
    5.4 使用两年后路面完成时性能检测
        5.4.1 交通量调查
        5.4.2 路面使用性能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新型材料路面抗水害能力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孔混凝土在岩溶地区隧道排水中的应用研究[D]. 易浩.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高立庄公路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D]. 高亮.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3]基于长期性能的微表处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性能研究[D]. 王成.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及超薄高性能磨耗层集成应用的实验研究[D]. 伍勇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沥青路面渗水空隙处治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松. 长安大学, 2020(06)
  • [6]国省道沥青路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分析[J]. 梁世超,杜松. 价值工程, 2020(05)
  • [7]非饱和填土地基渗流―变形分析与水害处置方法研究[D]. 唐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8]公路隧道温拌阻燃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D]. 李志刚.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9]温拌橡胶沥青胶结料短期热老化及其流变性能研究[D]. 黄征. 广州大学, 2019(01)
  • [10]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 刘自若. 长安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新材料路面抗水损性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