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检测进展

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检测进展

一、血液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检验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雷林子,王耀美,刘玉章,刘丽娜,房佰俊[1](2022)在《干扰素α联合亚砷酸治疗JAK2V617F突变阳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联合亚砷酸治疗JAK2V617F突变阳性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 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1年01月在我院血液科收治的44例PV和ET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IFN-α联合亚砷酸(观察组)以及单用IFN-α(对照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血液学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 ORR)为88.5%,高于对照组。至随访截止时,观察组达血液学及分子生物学缓解的ORR均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并未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的情况。结论:亚砷酸能加速并增强IFN-α抗肿瘤作用,二者联合治疗能提高JAK2V617F突变阳性的PV和ET的临床缓解率和疗效持续时间,且安全性高。

刘正华,王萍萍,颜晓菁[2](2022)在《CD68因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血浆中CD68因子的表达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50例初诊AML患者、23例对照组(非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骨髓原始细胞CD68的表达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85例初诊期、29例缓解期AML患者与24例对照组外周血血浆中CD68的表达情况。分析CD68因子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非M3型AML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中CD68表达率中位数为1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2%(P<0.001)。非M3型AML患者外周血中CD68浓度中位数为67.97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94 pg/ml(P<0.01)。配对分析非M3型AML患者初诊时(45.72 pg/ml)与缓解期(55.12 pg/ml)外周血血浆中CD68浓度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非M3型AML骨髓中CD68的表达率、外周血中CD68浓度与白细胞计数等临床资料相关性的结果表明:骨髓中CD68表达率越高,外周血白细胞数越高,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越低;外周血血浆中CD68浓度越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越高,完全缓解率越低。结论:CD68因子在非M3型AML患者骨髓及外周血中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升高。CD68高表达患者完全缓解率低,CD68表达水平与治疗反应具有相关性。

廖远泉[3](2021)在《输入性卵形疟原虫感染实验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输入性卵形疟原虫(PO)感染病例时有报道。显微镜检PO形态与间日疟相似,极易被误读为间日疟原虫,是输入性疟疾病例漏诊或误诊的重要原因,对国内大部分疟疾已经消除多年地区的临床实验室诊断及其治疗是一项新的挑战。PO感染的检验技术主要有厚血膜/薄血膜检测、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筛检、巢式PCR等技术的应用。文章就PO实验诊断技术和方法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高嫦娥[4](2021)在《PD-1基因敲除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其体内安全性评价的临床前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靶向T细胞抑制性检测点肿瘤免疫治疗是当今生物医学研究的最热点。研究表明,利用单抗药物直接作用于PD-1可以有效地阻断抑制性免疫检测点,激活T细胞,增强T细胞的功能,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肠道由于接触抗原的表面积最大并且免疫细胞数量较多,因而被认为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1],发生于结直肠的恶性肿瘤与免疫逃逸有关。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T细胞PD-1基因进行靶向敲除,采用小鼠结肠癌模型进行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研究,采用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作为实验动物,高度模拟PD-1基因敲除T细胞在体内的安全性评价,以期建立利用CRISPR/Cas9技术靶向T细胞PD-1基因进行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策略,进而为临床研究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实验基础。第一章: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研究第一部分: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的建立及其体外抑制肿瘤的作用[方法]在GENEBANK数据库中查找获得小鼠PD-1基因序列,设计靶向小鼠PD-1基因的sgRNA,构建靶向PD-1基因的PX458敲除载体,经扩增、酶切鉴定及测序验证,获得正确的CRISPR/Cas9-sgRNA表达载体。分离获得小鼠外周血PBMC,富集细胞数量为1×107,加入敲除PD-1基因的PX458敲除载体5μg,采用Lonza-4D电转仪进行电转染,48h后检测转染效率,采用PCR技术和T7E1酶切验证PD-1基因的敲除。体外培养结直肠癌细胞株CT-26,分为:阴性对照组:CT-26细胞组、PD-1基因敲除T细胞组,实验组:CT-26与PD-1基因敲除T细胞共培养组,CT-26与未经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及PD-1单抗共培养组。绘制各组细胞生长曲线,细胞杀伤检测试剂盒检测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的杀伤能力,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及体外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结果]成功获得了靶向小鼠PD-1基因敲除的sgRNA,构建靶向小鼠PD-1基因sgRNA/Cas9表达载体,建立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对其体外特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流式细胞仪检测PD-1基因敲除T细胞CD3、CD4、CD8比例无明显变化;PD-1基因敲除T细胞与结直肠癌细胞株CT-26在不同效靶比作用下体外抑制肿瘤效应结果显示:各组细胞生长曲线示:与其他两组相比,CT-26与PD-1基因敲除T细胞共培养组,CT-26与未经PD-1基因敲除T细胞及PD-1单抗共培养组,72小时细胞活率明显下降,与其他两组相比,CT-26与PD-1基因敲除T细胞共培养组,CT-26与PD-1基因敲除T细胞及PD-1单抗共培养组,与肿瘤细胞共培养后:IFN-γ、TNF-α、IL-2的水平增加。[结论]建立了稳定的体外定向敲除T细胞抑制性免疫检测点PD-1的技术,获得了小鼠同种异体PD-1基因敲除T细胞,体外实验显示,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为体内抗肿瘤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可能机制[方法]培养结直肠癌细胞株CT-26,制备小鼠结直肠癌移植瘤模型;实验分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PBS)、阴性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未经基因敲除的T细胞)、PD-1基因敲除T细胞组(经尾静脉注射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PD-1单抗组(经尾静脉注射PD-1单抗),观察结直肠癌移植瘤模型中各组小鼠体重,活动度,生存期等,绘制小鼠生存率曲线;处死各组中小鼠,分别取肝,肺和肠等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分离MLNs、脾脏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LNs、脾脏CD4+,CD8+T细胞,Treg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MLNs、血清中肿瘤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变化。[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同种异体PD-1基因敲除T细胞可抑制结直肠癌荷瘤小鼠原位移植瘤的生长及向肝脏和肺部的转移,延长了小鼠的存活时间。PD-1基因敲除T细胞回输结直肠荷瘤小鼠,ELISA结果显示,与同模型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相比较,PD-1基因敲除T细胞回输组MLNs和血清中IFN-y,TNF-α和IL-12的水平增加,IL-6无明显变化,IL-17水平减少。在结直肠癌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回输后,PD-1敲除组小鼠的CD44+CD62L-记忆T细胞比例明显提升,CD4+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降低。[结论]同种异体PD-1基因敲除T细胞在结直肠癌中显示出体内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且可能通过依赖CD8+T细胞在结直肠癌中发挥抗肿瘤作用。第二章: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体内安全性评价第一部分: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在GENEBANK数据库中搜索食蟹猴PD-1基因序列,设计靶向食蟹猴PD-1基因的sgRNA,构建靶向PD-1基因的PX458敲除载体,经扩增、酶切鉴定及测序验证,获得正确的sgRNA表达载体;分离培养食蟹猴PBMC,采用Lonza-4D电转仪进行电转染,48h后检测转染效率,采用PCR技术及T7E1酶切鉴定PD-1基因的敲除。在细胞因子刺激下诱导食蟹猴T细胞增殖,定期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集落形成并计数,绘制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生长曲线,FACS检测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周期、凋亡,CCK-8法检测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增殖,以及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表面特征分子的表达,通过ELISA法检测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分泌的IFN-γ、TNFα、IL-10、IL-6、IL-2水平。[结果]成功获得了靶向食蟹猴PD-1基因敲除的sgRNA,构建靶向食蟹猴PD-1基因的敲除重组表达载体sgRNA/Cas9,成功培养了食蟹猴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细胞生长周期为28天,生长曲线呈S形,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未经敲除PD-1基因的T细胞相比较,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增殖未受到抑制,生长曲线基本与未经敲除PD-1基因的T细胞相同;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表型无改变,具有杀伤性作用的CD8+T细胞所占比例有所升高;细胞周期及凋亡检测结果显示:与未经敲除PD-1基因的T细胞相比较,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G0/G1期,S期,G2/M期比例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早期凋亡、死亡细胞比例两者无统计学差异。ELISA法对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0、IL-6、IL-2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与相同培养条件下,未进行PD-1敲除的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量统计学无差异。[结论]抑制性检查点基因PD-1的破坏导致PD-1表达的降低,但在体外培养期间不影响PD-1基因敲除T细胞的活力、PD-1基因敲除T细胞特征标志物的表达、PD-1基因敲除T细胞凋亡和PD-1基因敲除T细胞周期,且扩增的PD-1基因敲除T细胞也不影响具有细胞因子表达的能力,为其体内安全性评价奠定基础。第二部分: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体内安全性评价[方法]多次富集PD-1基因敲除T细胞后,经静脉回输入食蟹猴体内,参照人细胞因子诱导的淋巴细胞回输有效剂量(2×107/kg),溶解于100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对照组经静脉注射100ml/(kg·次)0.9%氯化钠注射液,每3d上午同一时间给药1次,共给药3次,分别在回输后4h,24h,48h,1w,2w,3w,4w直到100天抽取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CD3,PD-1的表达,观察各组食蟹猴体重,活动度等一般情况,监测血常规、血生化,ELISA法检测各组食蟹猴Th1:IL-2、IL-12、IFN-γ;Th2:IL-4、IL-10;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等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并分别取肝、肺、骨髓、脾脏、胸腺、甲状腺、垂体、肾上腺、睾丸等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观察其毒性反应。[结果]将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回输到食蟹猴体内,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未显示出对其体重、活动度等一般情况的影响,血液学检查指标:白细胞数、单核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未出现明显变化;生化学检查指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谷草转移酶、谷丙转移酶、尿素氮、肌酐等与对照组相比,均未出现明显变化;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没有与输注的PD-1基因敲除T细胞相关的损伤;流式细胞术监测外周血中PD-1基因敲除的T细胞的体内持久性为两个月。[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了食蟹猴用于评估PD-1基因敲除T细胞免疫治疗安全性的效用,并为基于T细胞的过继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许涛,张英杰,郝艳梅,禹莉,徐慧,马芳,曹蕴,李玉云[5](2021)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课程中“再生障碍性贫血”课堂设计与教学体会》文中研究指明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主要是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涵盖化学、物理、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等检验技术和方法,为临床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实验依据[1]。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医学检验技术所有专业课程中与临床实践关联性最为紧密的综合性临床学科[2]。课程中涉及大量的血液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知识和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知识,被学生公认为学习难度最大的专业课程之一[3]。

付立芳,何霞,李佳,张航,邹琳[6](2021)在《hsa_circ_0001708与IKZF1的比值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hsacirc0001708与IKZF1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ALL)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BMNC)中的拷贝数比值及其在儿童B-ALL诊断及分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T-A克隆构建包含hsacirc0001708反向剪接位点的重组质粒,梯度稀释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建立检测hsacirc0001708的绝对RT-qPCR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初诊的159例B-ALL患儿骨髓标本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同期就诊的17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的骨髓标本。采用绝对RT-qPCR方法检测B-ALL患儿和对照患儿BMNC中hsacirc0001708和IKZF1的绝对拷贝数,按患者年龄、性别、外周血白细胞数、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分型、随访期是否复发及随访期末是否生存等临床特点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hsacirc0001708和IKZF1的比值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以上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建立精确定量hsacirc0001708拷贝数的绝对RT-qPCR方法。与非血液肿瘤对照患儿相比,hsacirc0001708与IKZF1的比值在儿童B-ALL中升高(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93 6。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hsacirc0001708与IKZF1的比值在外周血高白细胞数组、外周血高原始细胞数组、免疫分型pre-B组和细胞遗传学预后较差组中升高(P<0.05)。结论 hsacirc0001708与IKZF1的比值对儿童B-ALL有潜在诊断价值,且与B-ALL患儿的MIC分型密切相关。

崔荣兴[7](2021)在《阴虚津亏模型小鼠唾液腺水通道蛋白AQP1、AQP5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阴虚证是常见的中医临床基本证候,其核心机理是津液亏虚,导致阴主濡润的生理功能减退,从而引起诸多症状的发生。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制定阴虚证普适性辨证标准量表并形成专家共识:口干是阴虚证诊断的重要辨证要点之一。由于多种因素引起人体内阴液亏虚、阴不制阳,以致阳气相对亢盛,导致津液无以上承于口,口失濡润。津液是人体内的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参与调节机体组织细胞内外水分子的转运速率,影响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因此,唾液腺组织AQPs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的异常表达与阴虚口干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一、理论探讨本章主要对近年来阴虚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不同造模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对“阴主濡润”的理论源流与内涵以及AQPs相关研究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基于“阴主濡润”理论探讨了 AQPs及其相关分子机制在唾液分泌中的作用,为阐释阴虚证辨证要点“口干”症状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依据。本章内容为论文设计与研究提供了方向与理论基础。二、实验研究目的:1.建立阴虚津亏动物模型,探讨模型评价方法。2.探讨阴虚津亏模型小鼠腮腺、颌下腺组织AQP1、AQP5表达变化的意义。3.探讨阴虚津亏模型小鼠“口干”症状的分子机制。方法:将18只SPF级C57BLKS/J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3天后,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正常组9只、模型组9只。采用“热盛伤阴”法建立阴虚津亏动物模型,模型组每只小鼠每日予以0.1 mL/10 g剂量的伤阴药灌胃,正常组每只小鼠每日予以等体积的超纯水灌胃,造模时间共计8周。观察小鼠日常行为变化,造模结束后利用旷场实验观察小鼠中央格穿格次数、中央格停留时间百分比、旷场区运动总距离和速度。观察并记录小鼠肛温与“五心”温度、饮水量、唾液流率、摄食量、体质量、皮肤含水量、粪便含水量、尿胆红素等基础指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小鼠腮腺、颌下腺病理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分子生物实验技术观察小鼠腮腺、颌下腺组织AQP1和AQP5的表达变化。利用Western Blotting观察颌下腺组织p-PKA/PKA、p-CREB/CREB的表达变化。结果:(一)阴虚津亏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灌服伤阴药期间,模型组小鼠活泼喜跳动,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更易激惹。造模结束后的旷场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中央格穿格次数与停留时间百分比差异不显着,旷区运动总距离明显增加(P<0.01),运动速度显着提高(P<0.001)。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心前区温度、左上肢爪心温度、左下肢爪心温度以及右下肢爪心温度均显着升高(P<0.05,P<0.01,P<0.01,P<0.01),肛温、右上肢爪心温度变化差异性不显着;模型组小鼠饮水量明显增多(P<0.0001),唾液流率显着降低(P<0.05),摄食量显着降低(P<0.0001),体质量、皮肤含水量、粪便含水量均无显着性差异。正常组小鼠尿胆红素阳性例数1例,阳性率11.1%;模型组小鼠尿胆红素阳性例数6例,阳性率66.7%。(二)AQP1、AQP5在阴虚津亏模型小鼠唾液腺中的表达1.HE染色观察小鼠腮腺、颌下腺病理变化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腮腺组织中腺泡细胞形态结构并未发生明显改变,腺泡细胞有所减少,分泌管形态略微扩张;颌下腺组织出现浆液性腺泡细胞萎缩、分泌管与微血管扩张等病理性变化。2.免疫组化结果(1)腮腺组织中,AQP1分布在腺泡细胞基底膜以及分泌管上皮细胞膜,AQP5分布在分泌管、腺泡细胞顶质膜和基底膜。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腮腺组织中AQP1和AQP5的表达呈降低趋势,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颌下腺组织中,AQP1分布在腺泡细胞基底膜以及分泌管上皮细胞膜,AQP5分布于腺泡细胞的顶质膜和基底膜,分泌管上皮细胞顶质膜上亦有分布。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颌下腺组织中AQP1和AQP5的显着降低(P<0.001,P<0.01)。3.Western Blotting 结果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腮腺组织中AQP1和AQP5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P<0.05);模型组小鼠颌下腺组织中AQP1和AQP5的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P<0.05)。(三)阴虚津亏模型小鼠“口干”症状的分子机制研究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颌下腺组织p-PKA/PKA、p-CREB/CREB 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01)。结论:1.“热盛伤阴”法能够成功建立阴虚津亏动物模型。基于阴虚证临床表现“五心烦热、口干、大便干燥、皮肤干燥、尿赤、形体消瘦”等制定模型评价方法,有利于完善阴虚证动物模型评价体系。2.阴虚津亏动物模型“口干”症状的发生与腮腺、颌下腺组织形态的病理性变化有关。腮腺、颌下腺组织水通道蛋白AQP1、AQP5表达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导致阴虚口干发生的重要因素。3.阴虚津亏动物模型“口干”症状的发生与颌下腺组织形态的病理性变化关系尤为密切,并且颌下腺组织AQP5的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导致阴虚口干的重要因素,这一变化过程可能是由cAMP-PKA-CREB信号通路所调控。

赵云[8](2021)在《视黄醇结合蛋白4对猪卵泡颗粒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卵泡发育不但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分泌的激素调节,而且受旁分泌和自分泌因子调控。卵泡颗粒细胞是卵泡内体细胞的主要类型,主要功能为合成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为卵母细胞成熟和卵泡发育提供营养物质。颗粒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通过复杂的信号转导,参与优势卵泡选择和卵泡闭锁的调控。研究证实,颗粒细胞凋亡是卵泡闭锁的潜在机制。因此,阐明颗粒细胞凋亡机制,为提高雌性动物繁殖能力和治疗卵巢疾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属于载脂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是视黄醇的特异性转运蛋白,负责将视黄醇从肝脏转运至外周组织。研究表明,RBP4在许多哺乳动物卵巢中表达,血液中RBP4含量与人的胰岛素抵抗和多囊卵巢综合症相关,猪囊肿卵泡液中有高浓度的RBP4蛋白,推测RBP4可能参与调控颗粒细胞功能。但目前有关RBP4对卵泡颗粒细胞的调控研究相对较少。为了探讨RBP4的功能,通过构建RBP4过表达载体包装慢病毒和设计干扰RNA,改变猪卵泡颗粒细胞RBP4的表达量,采用流式细胞术、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检测RBP4对猪卵泡颗粒细胞凋亡和孕酮合成分泌的影响。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RBP4处理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胰岛素通路中,结合胰岛素下游通路ERK1/2位点的抑制剂(U0126)处理,阐明RBP4通过ERK1/2信号通路影响颗粒细胞凋亡和孕酮分泌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猪RBP4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并成功包装pLVX-RBP4重组慢病毒,病毒滴度达到3×108TU/m L;重组慢病毒成功感染原代培养的猪卵泡颗粒细胞,并且细胞中RBP4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过表达RBP4能显着降低BCL2和XIAP的表达水平,增加BAX的表达量,促进猪卵泡颗粒细胞凋亡,抑制孕酮分泌。2.设计合成RBP4干扰序列,确定siRBP4_01干扰片段转染颗粒细胞72 h,能显着降低RBP4的表达水平。干扰RBP4能增加细胞活力,显着降低CASPASE和BAX表达量,抑制颗粒细胞凋亡。3.使用慢病毒处理猪卵泡颗粒细胞72 h,利用高通量测序检测mRNA表达图谱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检测到113个差异基因,71个基因上调,42个基因下调;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氧化磷酸化通路、胰岛素通路、AMPK等16个信号通路。4.干扰RBP4能激活ERK1/2通路,siRBP4_01能减弱U0126对ERK1/2通路的抑制作用,siRBP4_01组与siRBP4_01+U0126组相比,细胞活力增加,凋亡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下降,抑制颗粒细胞凋亡。因此,RBP4主要通过抑制ERK1/2通路激活,调控颗粒细胞凋亡,抑制孕酮合成分泌。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慢病毒过表达和干扰RNA处理猪卵泡颗粒细胞,利用RT-qPCR、Western blotting以及分子网络分析等研究手段,证明了RBP4可通过抑制ERK1/2信号通路,促进颗粒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降低颗粒细胞活力,促进颗粒细胞凋亡;同时,抑制颗粒细胞中孕酮合成基因的表达,降低孕酮分泌。本研究的结果为RBP4在卵泡发育及颗粒细胞发育过程中所涉及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李乐,于晓清,李翘楚,于道德,邹琰,叶海斌,吴海一,刁菁[9](2021)在《我国鲑鳟鱼类养殖常见流行疫病研究概况》文中认为鲑鳟鱼类是典型的冷水性鱼类,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是世界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我国鲑鳟鱼类养殖近年来蓬勃发展,产量及规模不断提高,养殖模式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各地鲑鳟鱼类流行疾病的暴发日趋频繁,国内疫病防控体系与挪威、智利等主产国仍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概述了细菌、病毒及其他病原引起的鲑鳟鱼类主要流行性疫病的发病症状、发病条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相应的诊断技术,并重点介绍了国内鲑鳟鱼类免疫防控手段,以期为研究人员提供较为系统的鲑鳟鱼类常见流行疫病相关基础知识、常用的检测技术以及免疫防控手段,为从业者和研究人员对鲑鳟鱼类疫病防控提供参考。

方佳成[10](2021)在《泛实体瘤相关抗原图谱的构建及其在抗体偶联药物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癌症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据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男性和女性将合计出现约1930万和1000万的新发病例和癌症死亡病例,其中的1800万例和930万例将来自实体瘤。然而,对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估数据显示,欧洲药物管理局在2009-2013年度批准的大多数抗癌药物未能对患者的整体生命质量产生重大改善。因此,需要继续提高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疗效。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和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疗法是发展迅速的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它们通过特异性识别在恶性细胞和正常组织细胞之间差异过表达的靶标抗原,达到辨识肿瘤和消融肿瘤的目的。ADC和CAR-T实现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其所识别的靶标抗原是否具备足够的肿瘤特异性。因而,鉴别出理想的靶标抗原至关重要。理想的靶标抗原由恶性细胞特异性表达,然而肿瘤特异性抗原屈指可数。肿瘤相关抗原在肿瘤细胞上表达升高,在正常细胞上限制性表达,这一特性使得它们亦能够作为有效定位恶性肿瘤的靶标分子。目的:以发现理想的肿瘤相关抗原为出发点,着力于打造肿瘤相关抗原发现新平台,构建全面的泛实体瘤肿瘤相关抗原图谱,为癌症研究人员和广泛的科学与医药界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便利。方法:1.使用经统一处理的TCGA和GTEx的RNA序列数据,对19种类型实体瘤中的20242个HUGO基因进行差异分析;通过将阈值设置为Benjamini-Hochberg adjusted p值为0.01,log2Fold Change为1.0,保留那些在肿瘤细胞群中显着差异表达的HUGO基因;结合蛋白质亚细胞定位信息,排除不具备胞外结构域的蛋白;使用集成了GTEx,HPA和FANTOM5的m RNA表达信息和HPA和HPM的蛋白质丰度信息的数据集,获取在正常组织中受限表达的蛋白分子;使用公开的Blood Spot平台,发现那些在骨髓Lin-CD34+CD38-CD90+CD45RA-HSCs和Lin-CD34+CD38-CD90-45RA-MPPs中限制性表达的蛋白分子。2.将RNA测序的读段计数数据转换为TPM格式,并将每个基因在其配对适应症和正常组织中的TPM值作为差异表达分析的输入数据。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计算并绘制每个候选靶标分子在特定适应症中的表达相比其在各个人体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的差异表达谱。3.提取并整理TCGA中泛癌表型数据中的癌组织学分级,病理分级和TNM分期信息;通过挖掘MC3(“多中心多癌种突变识别”)TCGA MAF(“突变注释格式”)数据,确定靶标基因的非沉默体细胞突变(SNP和INDEL)。结合m RNA表达数据,汇编用于评价靶标基因的异质表达模式的综合数据集。4.从TCGA下载并提取靶标基因组变异数据,从Onco KB收集致癌或功能性基因组变异信息,注释并统计靶标基因的变异类型及发生频率,确定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的携带特异性驱动变异的功能性靶标。5.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CDH17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而运用流式细胞术、过表达共定位分析、结合亲和力检测、抗体测序和可变区序列进化关系分析等,多重表征抗体的各项指标。通过偶联mc-Val Cit PABC-MMAE,制备CDH17靶向型ADC。结合体外杀伤实验与细胞内化评估,完成效应分子的初筛验证。6.通过构建KM12SM和COLO205结肠癌细胞系CDX动物模型,综合评估chi2E21-MMAE和chi2F12-MMAE的体内抗肿瘤活性。通过制备和人鼠CDH17蛋白交叉反应的ADC分子,并对给药的荷瘤小鼠的心/肺/肝/肾/结肠/直肠/脾脏进行HE染色,评估CDH17靶向型ADC对小鼠的组织毒性。7.通过慢病毒载体感染CD3+T细胞,制备LYPD3靶向型CAR-T细胞。通过对CAR-T细胞进行分化检测,确定其向效应细胞持续分化的能力。通过体外细胞杀伤实验和细胞因子分泌检测,研究LYPD3靶向型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的特异性杀伤作用。通过对荷瘤小鼠循环血中的CAR-T细胞进行计数和检测肿瘤组织中的T细胞浸润水平,揭示LYPD3靶向型CAR-T细胞在小鼠体内发挥持久抗肿瘤作用的机制。结果:1.开发专门的算法和汇编整合有泛实体瘤和正常组织的大型转录组、蛋白质组和基因组信息的综合数据集。2.系统地识别肿瘤相关抗原。通过我们的肿瘤相关抗原发现平台,筛选得到75个潜在的肿瘤相关抗原分子。特别是BACE2、CDH17、CELSR1、CELSR2、COL17A1、COL23A1、CRIM1、DSC3、GPR87、LYPD3、MUC17、NOX1、PTPRN2、SCTR、TRPM8、VCAM1等分子值得做进一步的临床前研究。3.基于CDH17蛋白定向开发的ADC分子可以在体内显着消融KM12SM和COLO205异种移植瘤,并对高表达CDH17蛋白的结肠癌病人来源的异种移植瘤表现出一定的肿瘤抑制效果。chi2F12-MMAE在体外对高药敏度的COLO205显示高水平的细胞毒性(IC50=60.9p M),chi2E21-MMAE和chi1A13-MMAE对COLO205的抑瘤水平相当(IC50:925.8 p M vs.998.3 p M)。两次单药静脉注射(Q2W)chi2E21-MMAE或chi2F12-MMAE,均能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KM12SM在小鼠体内的生长,但无法完全清除肿瘤。在COLO205 CDX模型中,按同样的给药方式静注chi2F12-MMAE,1.5 mg/kg剂量的第一针治疗可以起到平缓异种移植肿瘤增长的效果,且两周后的第二针治疗亦能继续起到溶瘤效果;3 mg/kg的中剂量治疗组有部分小鼠的肿瘤在后期出现反弹;6 mg/kg的高剂量治疗可以根治异种移植瘤。4.CDH17靶向型ADC在小鼠体内具有相对可控的组织毒性。制备了能和人鼠CDH17蛋白交叉反应的ADC分子677-MMAE,观察到在677-MMAE给药组小鼠的结直肠的局部组织中有炎症反应,聚集了大量的淋巴细胞;但在其它组织中没有出现炎症反应。此外,在观察期内,小鼠对chi2E21-MMAE、chi2F12-MMAE或677-MMAE的体内耐受良好,用药期间未有小鼠死亡个例出现,亦没有观察到10%以上的减重。5.LYPD3靶向型CAR-T细胞能够在小鼠体内对PC9异种移植肿瘤发挥持久的抗肿瘤作用。且小鼠对LYPD3-CAR-T的耐受良好,在观察期内未有小鼠死亡个例出现,亦没有观察到10%以上的减重。进一步调查发现,LYPD3-CAR-T细胞不仅在小鼠外周血中大量存在,还在高响应LYPD3-CAR-T治疗的PC9异种移植瘤组织中大量浸润。此外,LYPD3-CAR-T治疗组的小鼠脾脏内出现大量CD3+T细胞,但在对照组中却没有。CAR-T细胞的记忆表型对于激发持久的免疫应答至关重要。数据显示,LYPD3-CAR-T细胞在输注前,其中的Tn/Tscm细胞和Tcm细胞比例分别高达52.4%和21.7%,具有良好的向效应细胞分化的潜能。结论:通过开发肿瘤相关抗原识别算法和整合来自19种实体瘤和正常组织的大型转录组、蛋白质组和基因组数据,完成了泛实体瘤相关抗原的探索。通过考察CDH17靶向型ADC和LYPD3靶向型CAR-T细胞在模型小鼠中的抗肿瘤活性,例证了CDH17和LYPD3蛋白分别作为ADC和CAR-T靶标开发的可行性。

二、血液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检验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检验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干扰素α联合亚砷酸治疗JAK2V617F突变阳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相关定义
    1.4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1.5 随访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2.2 疗效分析
    2.3 安全性分析
    2.4 随访结果
3 讨论

(2)CD68因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试剂与仪器
    统计学分析
结 果
    CD68在骨髓细胞中的表达率
    CD68在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不同类型AML患者外周血中CD68浓度的比较
    CD68因子在初诊与缓解期AML中的比较
    CD68在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讨 论

(3)输入性卵形疟原虫感染实验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近年消除疟疾进展及输入性PO感染概况
2 PO感染的实验室检验技术与方法
    2.1 病原学检测——厚血膜/薄血膜检验技术
        2.1.1 厚血膜
        2.1.2 薄血膜
    2.2 血液细胞分析仪在疟原虫检验中的筛选作用
    2.3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PO检验中的应用
        2.3.1 多重巢式PCR(M-Nest)技术
        2.3.2 实时荧光-PCR
        2.3.3 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
        2.3.4 环介导等温扩增(1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
        2.3.5 高通量基因芯片技术(high-throughput DNAmicroarray)
    2.4 疟原虫感染的免疫学检测
3 结语与展望

(4)PD-1基因敲除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其体内安全性评价的临床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背景及立题依据
    一、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二、靶向PD-1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机制及发展现状
    三、大肠癌发生与肿瘤免疫治疗的关系研究进展
    四、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章、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研究
    第一部分、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的建立及其体外抑制肿瘤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本部分结果
        1. 靶向PD1基因sgRNA的设计构建及鉴定
        2. PCR扩增和T7E1酶切鉴定
        3. PD-1基因敲除T细胞亚群比例检测
        4. PD-1基因敲除T细胞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5. PD-1基因敲除T细胞与CT-26细胞株共培养的体外抗肿瘤效应
        6. PD-1基因敲除T细胞与CT-26细胞株共培养的体外细胞因子分泌
        本部分讨论
        本部分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小鼠PD-1基因敲除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可能机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本部分结果
        1. 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CD8~+细胞中PD-1表达显着升高
        2. 小鼠结直肠癌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3. 小鼠CT-26结直肠癌移植瘤模型体内抗肿瘤效应
        4. 小鼠CT-26结直肠癌模型体内抗肿瘤效应可能机制
        本部分讨论
        本部分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第一部分、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本部分结果
        1. 食蟹猴外周血T细胞的培养
        2. 食蟹猴PD-1敲除T细胞载体的构建及敲除效率的检测
        3. 食蟹猴PD-1基因敲除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
        4. 食蟹猴PD-1基因敲除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
        5. 食蟹猴PD-1基因敲除对T细胞周期的影响
        6. 食蟹猴PD-1基因敲除对T细胞死亡殖的影响
        7. 食蟹猴PD-1基因敲除对T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8.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本部分讨论
        本部分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本部分结果
        1. 食蟹猴一般情况
        2. 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体内持续时间的检测
        3. 食蟹猴PD-1基因敲除T细胞体内安全性的评价
        4. PD-1基因敲除T细胞回输对食蟹猴各组织器官的影响
        本部分讨论
        本部分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PDH/PD-L1信号通路及其相关抗肿痛免疫疗法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课程中“再生障碍性贫血”课堂设计与教学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背景与学情分析
2 通过临床案例导入新课程、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3 优化课程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4 结合最新科研进展,引导学生科研思维
5 加强课程思政,回归教育本质
6 总结

(6)hsa_circ_0001708与IKZF1的比值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仪器
    1.3 方法
        1.3.1 建立检测hsa_circ_0001708拷贝数的qPCR方法
        1.3.2 骨髓标本处理
        1.3.3 标本RNA的提取、逆转录、绝对定量PCR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建立hsa_circ_0001708标准曲线
    2.2 hsa_circ_0001708与IKZF1在儿童B-ALL中的表达
    2.3 hsa_circ_0001708与IKZF1拷贝数的比值可作为儿童B-ALL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2.3.1 hsa_circ_0001708与IKZF1拷贝数的比值对儿童B-ALL有潜在诊断价值
        2.3.2 hsa_circ_0001708和IKZF1拷贝数的比值与B-ALL患儿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2.3.3 hsa_circ_0001708和IKZF1拷贝数的比值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7)阴虚津亏模型小鼠唾液腺水通道蛋白AQP1、AQP5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探讨
    第一节 阴虚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一、模拟病因病机建立阴虚证动物模型
        二、模拟临床表现建立阴虚证动物模型
        三、不足与展望
    第二节 “阴主濡润”的理论源流与内涵
        一、“阴主濡润”的理论源流
        二、“阴主濡润”的理论内涵
    第三节 AQPs的研究概述
        一、AQPs的分子结构
        二、AQPs的分类、分布及生理功能
    第四节 基于“阴主濡润”理论探讨AQPs与口干的相关性
        一、AQPs与阴主濡润的关系
        二、AQPs与唾液分泌的关系
        三、AQPs在口干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阴虚津亏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AQP1、AQP5在阴虚津亏模型小鼠唾液腺中的表达及意义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阴虚津亏模型小鼠“口干”症状的分子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受如下项目资助
致谢
作者简介

(8)视黄醇结合蛋白4对猪卵泡颗粒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哺乳动物卵泡发育调控的研究进展
        1.1 哺乳动物卵泡发育的特点
        1.2 哺乳动物卵泡发育和闭锁的调控
        1.3 颗粒细胞对哺乳动物卵泡发育和闭锁的影响
    第2章 RBP4的研究进展
        2.1 RBP蛋白简介
        2.2 RBP基因简介
        2.3 RBP4生物学功能
    第3章 RBP4在动物繁殖中的研究进展
        3.1 RBP4的基因多态性与母猪繁殖性能
        3.2 RBP4在生殖系统中的表达和定位
        3.3 RBP4与卵巢颗粒细胞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pLVX-RBP4慢病毒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包装和鉴定与si RNA干扰效果研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RBP4对猪卵泡颗粒细胞凋亡和孕酮分泌的影响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RBP4调控猪卵泡颗粒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解析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RBP4通过ERK1/2通路调控猪卵泡颗粒细胞凋亡和孕酮分泌的机制研究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我国鲑鳟鱼类养殖常见流行疫病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流行疫病
    1.1 细菌性疾病
        1.1.1 疖疮病
        1.1.2 细菌性败血症
        1.1.3 其他细菌性疾病
    1.2 病毒性疾病
        1.2.1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1.2.2 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1.2.3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1.3 其他生物疾病
        1.3.1 鱼虱病
        1.3.2 水霉病
2 流行疫病诊断技术
    2.1 组织病理学技术
    2.2 细菌培养鉴定技术
    2.3 细胞培养技术
    2.4 免疫学技术
    2.5 分子生物学技术
3 免疫防控技术
    3.1 灭活疫苗
    3.2 重组疫苗
    3.3 多联疫苗
    3.4 佐剂
4 展望

(10)泛实体瘤相关抗原图谱的构建及其在抗体偶联药物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抗体偶联药物的知识现状
        引言
        1.1.1 ADC发展简史
        1.1.2 获得监管批准的上市ADC
        1.1.3 临床试验中的在研ADC及其靶标图谱
        1.1.4 抗体骨架和靶标的选择
        1.1.5 连接子类型和偶联技术
        1.1.6 有效载荷
        1.1.7 ADC在体内的工作原理
        1.1.8 ADC对难治性癌症的治疗
        1.1.9 ADC的毒性问题
        1.1.10 ADC耐药机制
        1.1.11 未来展望
    1.2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知识现状
        引言
        1.2.1 CAR-T发展简史
        1.2.2 CAR-T细胞的工作原理
        1.2.3 CAR和T细胞受体的结构
        1.2.4 获得监管批准的CAR-T
        1.2.5 CAR-T细胞疗法的毒性
        1.2.6 未来挑战、机会和应用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第二章 基于多组学构建泛实体瘤相关抗原图谱
    引言
    2.1 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
        2.1.1 正常组织转录组和蛋白组的数据采集
        2.1.2 蛋白质亚细胞定位数据的采集与编译
        2.1.3 人体组织器官的重排与映射
        2.1.4 正常组织的表达及其分级
        2.1.5 基因在肿瘤及其癌旁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分析
        2.1.6 基因在肿瘤与其他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分析
        2.1.7 肿瘤组织转录组、基因组和表型数据的编译
        2.1.8 功能相关突变的注释
        2.1.9 预测肿瘤相关抗原的蛋白过表达率
        2.1.10 肿瘤相关抗原与癌细胞功能状态的相关性分析
        2.1.11 基因集富集得分分析
        2.1.12 临床试验的检索策略
        2.1.13 统计分析
    2.2 分析结果
        2.2.1 组装综合数据集并通过算法识别肿瘤相关抗原
        2.2.2 肿瘤相关抗原的表达谱与差异表达谱
        2.2.3 肿瘤相关抗原的异质表达谱
        2.2.4 预测肿瘤相关抗原的蛋白过表达率
        2.2.5 癌症驱动基因变异全景
        2.2.6 候选肿瘤相关抗原的组合评估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靶向CDH17 的新型ADC的制备及抗结直肠癌活性研究
    引言
    3.1 实验动物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TCGA与 GTEx中 CDH17的m RNA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3.3.2 免疫原的设计与制备
        3.3.3 制备靶向CDH17 的单克隆抗体的免疫方案
        3.3.4 抗体可变区基因测序
        3.3.5 鼠-人嵌合抗体的构建与表达纯化
        3.3.6 抗体结合亲和力的测定
        3.3.7 CDH17 靶向抗体偶联vc MMAE
        3.3.8 细胞内吞实验
        3.3.9 细胞膜蛋白的提取
        3.3.10 免疫沉淀
        3.3.11 免疫沉淀产物的银染
        3.3.12 蛋白免疫印迹
        3.3.13 免疫组化
        3.3.14 免疫荧光
        3.3.15 流式细胞实验
        3.3.16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3.3.17 体内抑瘤活性实验
        3.3.18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CDH17 在消化道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3.4.2 CDH17 靶向抗体的多重表征
        3.4.3 CDH17 靶向ADC的制备与表征
        3.4.4 CDH17 靶向ADC在体外的抗肿瘤活性
        3.4.5 CDH17 靶向ADC在 KM12SM结肠癌异种移植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
        3.4.6 CDH17 靶向ADC在 COLO205 结肠癌异种移植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
        3.4.7 荷瘤小鼠对CDH17 靶向ADC的耐受性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靶向LYPD3的CAR-T细胞的抗肺腺癌活性研究
    引言
    4.1 实验动物
    4.2 试剂耗材及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TCGA与 GTEx中 LYPD3 m RNA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4.3.2 抗体人源化
        4.3.3 慢病毒包装
        4.3.4 CD3+T细胞的复苏与激活
        4.3.5 CD3+T细胞慢病毒感染
        4.3.6 CAR-T细胞分化与耗竭的检测
        4.3.7 CAR-T体外细胞杀伤
        4.3.8 CAR-T体内活性实验
        4.3.9 细胞因子的检测
        4.3.10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LYPD3 蛋白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4.4.2 LYPD3 靶向的CAR-T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4.4.3 LYPD3 靶向的CAR-T细胞在PC9 肺腺癌异种移植模型中抗肿瘤活性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血液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检验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干扰素α联合亚砷酸治疗JAK2V617F突变阳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J]. 雷林子,王耀美,刘玉章,刘丽娜,房佰俊. 现代肿瘤医学, 2022
  • [2]CD68因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相关性研究[J]. 刘正华,王萍萍,颜晓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22(01)
  • [3]输入性卵形疟原虫感染实验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 廖远泉. 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 2021(04)
  • [4]PD-1基因敲除T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其体内安全性评价的临床前研究[D]. 高嫦娥.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课程中“再生障碍性贫血”课堂设计与教学体会[J]. 许涛,张英杰,郝艳梅,禹莉,徐慧,马芳,曹蕴,李玉云. 右江医学, 2021(10)
  • [6]hsa_circ_0001708与IKZF1的比值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J]. 付立芳,何霞,李佳,张航,邹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21(20)
  • [7]阴虚津亏模型小鼠唾液腺水通道蛋白AQP1、AQP5的表达及意义[D]. 崔荣兴.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视黄醇结合蛋白4对猪卵泡颗粒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赵云. 吉林大学, 2021(01)
  • [9]我国鲑鳟鱼类养殖常见流行疫病研究概况[J]. 李乐,于晓清,李翘楚,于道德,邹琰,叶海斌,吴海一,刁菁. 生物技术进展, 2021(04)
  • [10]泛实体瘤相关抗原图谱的构建及其在抗体偶联药物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上的应用[D]. 方佳成. 西北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检测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