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化沥青在开阳高速公路基层养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军,陈楚鹏[1](2021)在《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在开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为在开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推广应用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研究了级配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干劈裂强度和干湿劈裂强度比的影响,评价了冷再生混合料的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冻融劈裂强度比和车辙动稳定度等路用性能。在此基础上,使用连续式拌合楼铺筑了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柔性基层并进行了施工效果评价。结果表明:级配越细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干劈裂强度和干湿劈裂强度比越高。经过合理配比优选,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沥青混合料具有优良的路用性能,采用连续式拌合楼生产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可达到较好的施工效果。
孙正东[2](2021)在《稀浆封层技术在高速公路路面下封层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为研究稀浆封层技术在路面下封层的应用,进一步提升路用性能,主要研究稀浆封层技术在高速公路下封层应用的特点,并结合工程实例,从原材料选择,混合料级配设计、施工工艺及质量检验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稀浆封层完工后,路面下封层拥有良好的抗渗水、抗滑性能,施工效果明显。
王武魁[3](2019)在《开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冷再生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依托沈阳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开阳至阳江段改扩建工程,根据已有资料对旧路沥青路面的破损状况、行驶质量及养护历史等做出了相应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破损严重路面进行铣刨。由于区域发展的需求对开阳高速路路面进行扩宽处理,为响应高速公路绿色发展的理念,铣刨旧料经厂拌冷再生技术处理后应用在扩宽侧上基层。对铣刨后旧料以及新料进行性能试验,而后对其进行配合比设计以选出最优配合比,并通过沥青混合料的车辙、冻融劈裂及干缩性试验等研究了不同水泥掺量对乳化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最后,结合实际工程对厂拌冷再生混合料的现场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开阳高速公路改扩建现有路面状况,从经济环保、降低建设成本等角度出发,对路面废旧料处理采用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2)沥青路面在铣刨的过程中对旧集料产生再生粉碎的影响,导致集料粒径变小,旧沥青混合料对级配的变异性对再生混合料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对旧沥青混合料进行变异性分析可以看出9.5mm和0.15mm~1.18mm部分是对变异性影响最大的贡献者。添加粒径在10mm~30mm范围内的粗骨料来改善骨料框架结构。(3)基于对铣刨旧料和新料大量试验结果,最终确定冷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为0mm~5mm(RAP1#):5mm~10mm(RAP2#):10mm~20mm(RAP3#):新料(10mm~30mm):矿料:乳化沥青:水泥=28:11:28:29:4:4:1.5。(4)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由于水泥掺量过大易导致路面干缩开裂。综合考虑各项因素,最终选取水泥最佳掺量为1.5%。(5)选取开阳高速公路K3223+757~K3224+151左幅做为试验路段,对其进行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摊铺、碾压、养护,并对施工质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其中混合料从拌制到摊铺时间间隔在2小时以内路用性能才能达到规范要求。
陈忠[4](2019)在《基于时温等效的冷再生混合料长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冷再生技术以其常温拌和、铺筑的特点在节约能源消耗、提高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RAP)利用率和减少施工过程烟气污染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冷再生混合料试验室测得的性能不如热拌沥青混凝土或热再生混合料,因此一般仅能作为下面层或基层。同时,较低的施工温度使得冷再生中的RAP一般被认为是“黑色集料”,其中的老化沥青被完全忽视。本文首先汇总分析大量实际工程长期性能观测数据后发现,冷再生混合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强度、模量增长现象。同时,通过不同老化沥青含量和老化程度的模拟RAP制备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劈裂试验证明,老化沥青含量越高、老化程度越低的RAP,能使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抗裂性能增长更加明显。同时,本文设计了新老沥青界面拉拔和剪切试验,试验结果也证明了老化沥青的粘结性能长期逐渐增长。因此,本文提出重要假设,即RAP中老化沥青在长期能够逐渐发挥出潜在的胶黏剂性能,并且这是冷再生混合料长期性能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利用分子动力学对新旧沥青界面模型中老化沥青各组分的扩散系数与温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沥青质和胶质在160℃下的扩散系数约为15℃时的30倍,沥青分子的运动存在明显的“时温等效”现象,冷再生混合料中老化沥青与新沥青在长期逐渐相互扩散,消除界面微空隙,共同发挥胶黏作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国内外对冷再生混合料这种长期性能发展现象的研究尚不完善,造成了现有的试验室材料设计过程与实际使用状态不符的严重问题。为了更贴近实际地反映冷再生混合料使用过程中的性能增长,本文提出了冷再生混合料高温蒸汽养生制备方法。通过劈裂强度和空隙率的检测,证明改进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激活老化沥青的潜在活性,促进水泥水化,同时很好地模拟了面层施工时的二次热压实和交通荷载进一步压密的现象,能够表征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长期状态。其次,利用改进方法,以获得最大的密实度为出发点,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最大密实度曲线和控制关键筛孔通过率的级配优化思路。按照优化级配制备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早期和长期劈裂强度都较高,空隙率较小,同时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在早期最不利状态下都满足要求,但抗水损害性能有待继续提高。最后,通过控制应力的间接拉伸疲劳试验比较了规范方法和改进方法制备的试件的疲劳性能,发现在相同应力比下,改进方法制备的试件疲劳寿命明显更高。进一步分析单级荷载下损伤演化和由高到低应力比变化过程中损伤积累的特性发现,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疲劳寿命要远高于室内新成型的试件,表明现有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的评估是偏于保守和安全的。并且,当早期承受过多荷载,损伤积累过大时,整体的疲劳寿命会显着降低,全面考虑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应该兼顾早期高应力比下的损伤快速积累和长期较低应力比下的损伤发展。
舒志强,张冰冰[5](2019)在《透层油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为了评价透层油应用效果,系统地调查了透层油在实体工程中的应用状况及国内外研究机构的研究动态,分析了不同类型透层油的洒布量、洒布时机、材料组成和评价指标。结果表明:高粘乳化沥青较煤油稀释沥青作为透层油具有更好的层间粘结性,建议普通乳化沥青的洒布量为0. 8~1. 2L/m2,高粘型乳化沥青洒布量为1. 2~1. 5L/m2;透层油的最佳洒布时机为水泥稳定基层养生1d左右;采用水平剪切试验评价透层层间粘结效果,剪切强度宜大于0. 10MPa。
张得明[6](2017)在《低温干燥地区高速公路改扩建旧沥青路面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国家高速公路经过20余年的不断发展,国家公路规划网初见端倪,但随着地区间的交往不断加强,我国公路运输能力不足的缺点越加明显,高速公路改扩建势在必行。高速公路改扩建必将产生大量的沥青旧料,为了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旧沥青路面的再利用将会极大的减少资源的浪费,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依托“一带一路”G30连霍高速公路乌鲁木齐至奎屯段改扩建工程项目(WKSJ-2合同段)开展研究。首先对依托项目所在地的气候状况进行调查,并了解低温干燥地区常见病害及其形成的可能原因,为了旧沥青混合料的再利用做好前期资料准备。然后对依托项目进行实地调查,统计旧沥青路面的病害,并对路面进行钻芯、探坑等措施,以分析病害的成因。同时对于采集的旧沥青混合料芯样进行室内试验,以检测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级配、沥青的针入度、粘度、软化点等指标,研究沥青混合料级配的变异情况,以及沥青的老化程度,对沥青混合料进行评价以确定旧沥青路面是否适合进行再生利用。对统计的病害数据及综合检测车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路面状况指数、路面结构强度指数、车辙深度指数等反映旧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各项指标,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研究,为依托项目旧沥青路面的铣刨提出相应的控制指标。对于铣刨掉的旧沥青混合料,通过对就地热再生、厂拌热再生、就地冷再生和厂拌冷再生的技术特点分析,为依托项目推荐适合的再生技术。最后,利用制定的旧沥青路面再利用的控制指标,结合依托项目,通过对沥青面层比选、基层比选,为依托项目提出合理的旧沥青混合料再利用技术方案,并为依托项目推荐合理的改扩建路面结构方案。通过造价分析,总结旧沥青混合料泡沫沥青冷再生方案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为其它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常卫平[7](2016)在《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数量大幅度增长,而且随着交通量与荷载等级的提高,在通车的高速公路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已有路面开始进入维修养护期。因此,开发新型路面养护材料,研究推广经济、高效、便于操作的路面修补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冷拌沥青混合料及其应用技术是我国目前常采用的主要路面修补方法,但冷拌沥青混合料铺筑后形成的强度不高,很容易受到破坏。根据冷拌沥青混合料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水基性环氧树脂材料的特点,对水性环氧树脂改性的冷拌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试验研究:1.对比分析不同的水性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特性,选择相容性好的水性环氧树脂和固化剂。同时与阴、阳离子乳化沥青进行相容性试验,确定出与水性环氧体系相容性好的乳化沥青。在不同时间和温度下,观测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微观结构,同时观测水性环氧掺水降黏后的乳化沥青微观结构。分析了不同水性环氧掺量下的乳化沥青抗拉强度,对比了不同温度下水性环氧乳化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2.当水性环氧改性剂掺量为30%时,分析了向改性剂中掺入不同水量后的改性乳化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同时还探讨了不同温度下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养生规律,为其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3.选取7%和14%水性环氧掺量为代表,采取两种不同掺加方式进行微表处试验,并与SBR乳化沥青微表处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还进行了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微表处的黏聚力试验以及在隧道和露天环境下模拟养生试验,为道路开放交通提供参考。4.铺筑了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微表处试验路,根据现场环境及现场材料进行了混合料性能试验。依据施工环境进行了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的材料配制及施工。并对原路面的路况和铺筑微表处后的路况进行了观测。
蔺瑞玉[8](2014)在《沥青路面建设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能源战略调整的重要方向。交通运输行业排放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占到我国全社会排放总量的8%,是能耗大户,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其依赖性很强的土石、石灰、水泥、沥青、化学添加剂等建材资源消耗巨大,路面施工过程中混合料拌和、运输、摊铺与碾压时的能耗与排放不容忽略。目前针对路面工程建设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尚没有明确的量化结论,关于路面工程建设全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定量测定计算和评价分析,把握路面工程建设各阶段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与排量情况,还缺少相应的评价体系与测定方法,且不同路面材料和施工工艺产生的排放差异较大,相应的对比分析缺乏。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路面工程建设中温室气体排放评价体系与方法。本文通过资料收集与现场调研,收集沥青路面建设流程、原材料、生产工艺以及相应生产机械设备参数,归纳总结沥青路面建设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源及排放气体种类,明确沥青路面面层和基层各建设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确定温室气体排放定量评价指标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为普遍性、概括性的指标,选取各建设阶段的当量二氧化碳为一级指标代表值;二级指标为反映沥青路面建设各阶段排放的具有代表性的、易于评价考核的指标,主要是指各阶段生产过程中各种机械设备能耗排放量和材料自身排放量。明确了路面工程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的测算方法,测算方法包括能耗法、资料调研法、物料衡算法和现场实测法。不同评价指标类型选用不同的测算方法。指标类型是指标的广泛性和特定性。广泛性指标是指应用范围广、不局限用于道路行业的排放指标,可通过现有资料调研结果定量化,特定性指标具有专用性,一般通过计算或实测定量化。提出了沥青面层和半刚性基层建设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模型,基于评价指标、测算方法和模型构建了沥青路面建设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边界涵盖路面工程建设中沥青混凝土面层、半刚性基层温室气体直接排放和能源间接排放涉及的所有生产阶段和施工环节。评价体系框架包含目标层、准则层、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和变量层,变量层即每一指标对应的评价影响因素。提出了沥青路面工程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评价标准的确定方法,根据不同等级道路路面材料用量的差异性确定了温室气体排放公路等级系数。基于代表路段得到了当前建设水平下水泥稳定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建设阶段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沥青混合料拌和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接近沥青面层建设过程排放总量的60%,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原材料生产阶段能耗最大,约占总排放量的98%,其中水泥排放占主要部分。沥青面层温室气体排放量仅约占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排放量的30%。明确了节能减排重点所在,提出了节能减排措施。沥青面层节能减排重点在拌和阶段,应以拌和阶段能耗控制为主,可选用节能高效的机械设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或者采用能耗排放较热拌法低的温拌、冷拌方法拌和沥青混合料。基层/底基层节能减排措施重点在原材料生产阶段,应以原材料控制为主,可选用采用高效节能方法生产的水泥产品,或者采用水泥用量少的其他基层形式。分别进行了不同拌合温度下沥青混合料面层及是否使用水泥的基层建设全过程节能减排效果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单位公里温拌沥青混合料面层比单位公里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节约能源8.14%,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8.26%;单位公里冷拌沥青混合料面层比单位公里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节约能源36.42%,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36.36%;单位公里级配碎石基层比单位公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节约能源67.87%,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89.30%。本文研究成果弥补了我国沥青路面建设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方法的空白,可为从节能减排角度出发进行不同路面材料和施工工艺的选择提供依据,具有良好的理论意义和推广前景。
周洪文[9](2014)在《技术创新项目在洛栾高速公路工程中应用的经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洛栾高速公路建设的基本特点,既注重了工程技术的创新研究,同时注意选择课题的实用性和经济性。通过对3个技术创新项目的分析,说明技术创新项目在新建高速公路工程中取得的显着经济效益。
敖祥[10](2014)在《旧沥青路面加铺及可靠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深汕高速公路大修工程为依托,开展旧沥青路面加铺罩面典型结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建立了适用于旧沥青路面罩面结构设计的路面基层结构刚柔转换公式,并对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实际应用中的路面基层结构刚柔判断方法;进行了旧沥青路面罩面结构可靠性设计方法研究并提出了基于刚柔转换理论体系的罩面结构设计;最后结合试验路长期性能观测及省内典型路面结构调查分析,提出了适合广东省气候、水文地质、交通及旧路结构情况的沥青罩面典型结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①对旧路面结构进行了结构评估,以便更好的了解路面病害发展状况及现状,为罩面层结构设计提供依据;对各类病害进行了统计分析及病害等级评价。②研究旧沥青路面基层结构的刚柔转换标准,认为旧路基层的刚柔类型是相对于面层强度而言的,故从半刚性基层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层底弯拉应力受力模式的不同出发,回归分析得到了旧路基层结构刚柔类型的判定公式。③应用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对路面基层结构的刚柔转换判定公式进行了理论验证,证明了刚柔转换判断公式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④研究了沥青路面的结构可靠性理论,建立了基于有限元的沥青路面结构可靠性计算方法,将可靠度纳入沥青路面及罩面结构设计中,提出了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极限状态方程。⑤提出了基于刚柔转换理论体系的罩面结构设计方法,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进行了设计。⑥根据不同旧路强度在不同交通等级下所需加铺的罩面层数对路表弯沉进行分段,结合广东省路用材料调查及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研究成果,提出了不同交通等级及弯沉等级下的沥青罩面典型结构图谱。
二、乳化沥青在开阳高速公路基层养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化沥青在开阳高速公路基层养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在开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原材料性能 |
2.1 废旧沥青混合料 |
2.2 新集料 |
2.3 水泥 |
2.4 乳化沥青 |
3 配合比设计 |
3.1 级配设计 |
3.2 干劈裂强度和干湿劈裂强度比 |
3.3 混合料性能 |
4 连续式拌合楼改造 |
4.1 混合料搅拌工艺改造 |
4.2 乳化沥青计量设备改造 |
5 施工工艺及效果 |
5.1 摊铺 |
5.2 碾压 |
5.3 养生 |
5.4 施工效果 |
6 结论 |
(2)稀浆封层技术在高速公路路面下封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稀浆封层作为下封层的特点 |
2 工程概况 |
3 稀浆封层原材料及级配设计 |
3.1 原材料 |
3.1.1 沥青 |
3.1.2 矿料 |
3.1.3 填料、水 |
3.2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3.2.1 级配设计 |
3.2.2 改性乳化沥青确定 |
4 稀浆封层施工工艺 |
4.1 施工前准备 |
4.2 原路面处理 |
4.3 划分引导线 |
4.4 混合料摊铺 |
4.5 路面碾压 |
4.6 质量检测 |
5 结语 |
(3)开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冷再生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开阳高速公路旧沥青路面状况评价 |
2.1 原有道路基本情况 |
2.1.1 旧路路面结构 |
2.1.2 原有道路养护历史 |
2.2 既有沥青路面检测资料分析及结论 |
2.2.1 路面破损状况评价(PCI) |
2.2.2 路面行驶质量评价(RQI) |
2.2.3 车辙深度评价(RDI) |
2.2.4 路面抗滑性能指数(SRI) |
2.2.5 路面结构强度(PSSI) |
2.3 路面病害成因分析及处治方法 |
2.3.1 典型路面病害专项取芯 |
2.3.2 路面病害成因分析 |
2.3.3 路面综合处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开阳高速公路改扩建路面结构方案设计及冷再生配合比设计 |
3.1 高速公路改扩建路面结构方案设计 |
3.1.1 高速公路改扩建原则 |
3.1.2 路面结构方案比选 |
3.1.3 再生方式的选择 |
3.2 旧沥青路面混合料性能评价 |
3.2.1 RAP集料分析与评价 |
3.2.2 RAP沥青分析与评价 |
3.2.3 旧沥青混合料级配变异性分析 |
3.3 新材料的选择及性能要求 |
3.3.1 集料和填料及性能检测 |
3.3.2 乳化沥青和水泥性能检测 |
3.3.3 拌和水的规定 |
3.4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3.4.1 确定合成级配 |
3.4.2 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3.4.3 最佳含水量及最大干密度确定 |
3.4.4 最佳乳化沥青用量的确定 |
3.5 水泥掺量对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
3.5.1 水泥掺量对干缩性能的影响 |
3.5.2 水泥掺量对高温稳定性的影响 |
3.5.3 水泥掺量对水稳定性的影响 |
3.5.4 水泥掺量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4.1 试验段工程概况 |
4.2 冷再生现场施工工艺 |
4.2.1 铣刨原有病害路面 |
4.2.2 旧料筛分 |
4.2.3 冷再生混合料的拌合 |
4.2.4 冷再生混合料摊铺 |
4.2.5 冷再生混合料碾压 |
4.2.6 冷再生混合料路面接缝 |
4.2.7 冷再生混合料路面养护 |
4.3 冷再生混合料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 |
4.3.1 施工质量控制要求 |
4.3.2 施工后质量检测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4)基于时温等效的冷再生混合料长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冷再生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 |
1.2.2 冷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 |
1.2.3 冷再生混合料室内加速养生方法 |
1.2.4 冷再生混合料长期性能 |
1.2.5 RAP老化沥青影响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冷再生混合料长期性能增长机理研究 |
2.1 冷再生路面长期力学性能调查 |
2.2 老化沥青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长期抗裂性能影响研究 |
2.2.1 模拟RAP制备 |
2.2.2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试件制备及养生 |
2.2.3 劈裂试验及数据处理方法 |
2.2.4 断裂面图像处理分析 |
2.2.5 试验结果分析 |
2.3 老化沥青粘结性能长期发展研究 |
2.3.1 界面拉拔试验 |
2.3.2 界面剪切试验 |
2.4 基于分子动力模拟的沥青分子运动“时温等效”原理 |
2.4.1 分子动力模拟基本原理 |
2.4.2 新老沥青界面扩散模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冷再生混合料长期性能试验室加速模拟研究 |
3.1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试件现有规范制备方法研究 |
3.1.1 原材料性质 |
3.1.2 含水率和乳化沥青用量确定 |
3.1.3 乳化沥青和水泥的影响 |
3.1.4 二次击实的影响 |
3.1.5 RAP的影响 |
3.2 考虑长期性能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试件制备方法研究 |
3.2.1 规范方法问题分析及改进方法操作流程 |
3.2.2 改进方法效果评估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长期性能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级配优化 |
4.1 基于最大密实度曲线理论的级配优化 |
4.1.1 富勒曲线指数n影响 |
4.1.2 关键筛孔通过率影响 |
4.2 优化级配路用性能验证 |
4.2.1 高温抗车辙性能 |
4.2.2 低温抗裂性能 |
4.2.3 抗水损害性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冷再生混合料长期疲劳损伤研究 |
5.1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室内疲劳试验 |
5.1.1 疲劳试验方法 |
5.1.2 疲劳寿命判断 |
5.1.3 疲劳寿命分析 |
5.2 疲劳损伤规律研究 |
5.2.1 损伤变量定义 |
5.2.2 单级荷载下损伤演化特征 |
5.2.3 考虑冷再生混合料长期性能变化的损伤累积规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透层油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透层油实体工程应用与评价 |
2.1 实体工程的应用效果 |
3.2实体工程中透层油的技术指标 |
3透层油材料组成和性能评价指标推荐 |
4结语 |
(6)低温干燥地区高速公路改扩建旧沥青路面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依托工程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低温干燥地区路面典型病害及影响因素 |
2.1 气候概述 |
2.2 低温干燥地区路面典型病害 |
2.3 低温干燥地区沥青路面开裂机理分析 |
2.4 沥青混合料低温开裂影响因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旧沥青混合料评价 |
3.1 高速公路旧沥青路面的评价方法 |
3.2 乌奎高速公路既有路面检测内容与评定方法 |
3.2.1 既有路面检测内容 |
3.2.2 路面破损状况调查与评价 |
3.2.3 路面车辙检测与评价 |
3.2.4 路面回弹弯沉检测与评价 |
3.2.5 路面抗滑性能检测与评价 |
3.2.6 路面平整度检测与评价 |
3.2.7 路面取芯及试验 |
3.2.8 路基路面探坑及试验 |
3.2.9 地质雷达测试 |
3.3 乌奎高速公路路面性能分析及评价 |
3.3.1 路面破损 |
3.3.2 弯沉 |
3.3.3 车辙 |
3.3.4 平整度 |
3.3.5 抗滑 |
3.3.6 钻芯 |
3.3.7 坑探 |
3.3.8 路床顶面CBR |
3.3.9 路床顶面回弹模量 |
3.3.10 探地雷达检测 |
3.4 旧沥青路面面层芯样室内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1 密度及劈裂强度试验 |
3.4.2 抽提法油石比试验 |
3.4.3 沥青三大指标及粘度试验 |
3.4.4 矿料级配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旧沥青路面利用技术研究 |
4.1 高速公路旧沥青路面铣刨标准研究 |
4.1.1 评价方法 |
4.1.2 铣刨处治标准分析 |
4.2 既有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方案原则 |
4.3 主要再生方式及特点 |
4.3.1 厂拌热再生 |
4.3.2 就地热再生 |
4.3.3 就地冷再生 |
4.3.4 厂拌冷再生 |
4.4 再生方式选择方法 |
4.4.1 再生方式特点和适用性 |
4.4.2 依托项目路面再生方式选择 |
4.4.3 泡沫沥青冷再生与乳化沥青冷再生比选论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乌奎高速公路改扩建路面结构方案研究 |
5.1 交通量分析 |
5.1.1 车种比例构成及代表车型 |
5.1.2 土基模量的调查和取用 |
5.1.3 路面结构设计参数 |
5.2 新建路面设计方案及其比选 |
5.2.1 路面沥青面层比选 |
5.2.2 路面基层的比选 |
5.2.3 推荐方案 |
5.2.4 分车道设计新建路面结构 |
5.3 既有公路路面加铺改造设计方案及其比选 |
5.3.1 既有路面分车道设计加铺方案比选 |
5.3.2 既有路面结构铣刨加铺方案 |
5.3.3 路面病害处治 |
5.4 乌奎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旧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路面结构计算书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乳化沥青研究现状 |
1.2.2 水性环氧树脂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相容性及性能研究 |
2.1 水性环氧树脂简介及固化机理 |
2.2 水性环氧配比确定及环氧乳化沥青制备 |
2.3 水性环氧与乳化沥青的相容性研究 |
2.4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性能评价 |
2.4.1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三大指标 |
2.4.2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抗拉强度 |
2.4.3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黏度 |
2.4.4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黏附性 |
2.5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的固化研究 |
2.5.1 不同时间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的固化研究 |
2.5.2 不同温度下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的固化效果 |
2.5.3 水性环氧掺水后乳化沥青改性的微观及固化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
3.1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
3.1.1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成型方法 |
3.1.2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油石比确定 |
3.1.3 不同掺水量对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的影响 |
3.2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
3.2.1 水稳定性能 |
3.2.2 高温性能 |
3.2.3 低温性能 |
3.3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混合料马歇尔强度的增长规律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微表处路用性能研究 |
4.1 原材料 |
4.2 水性环氧不同掺入方式和掺量的微表处性能及与SBR微表处对比 |
4.2.1 配合比设计 |
4.2.2 拌和试验 |
4.2.3 湿轮磨耗试验 |
4.2.4 轮辙变形试验 |
4.2.5 负荷车轮粘砂试验 |
4.3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微表处强度增长规率研究 |
4.3.1 黏聚力试验 |
4.3.2 车辙板强度增长规率研究 |
4.3.3 马歇尔强度对微表处强度的间接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性环氧微表处试验路铺筑与观测 |
5.1 工程环境概况 |
5.2 原路面结构及路况 |
5.3 原材料性能 |
5.4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微表处配合比设计 |
5.5 施工前准备 |
5.5.1 对原路面的要求 |
5.5.2 路面准备 |
5.5.3 机器的标定 |
5.5.4 交通管制 |
5.5.5 气候的要求 |
5.6 试验路段施工及质量控制 |
5.7 试验路段观测评价 |
结论及建议 |
结论 |
创新点 |
进一步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沥青路面建设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沥青路面建设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生命周期法的温室气体排放分析研究 |
1.2.2 沥青路面节能减排评价体系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沥青路面建设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源分析及评价指标选择 |
2.1 沥青路面建设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边界 |
2.2 沥青面层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选择 |
2.2.1 建设阶段温室气体排放源及排放气体类型 |
2.2.2 沥青面层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选择 |
2.3 基层/底基层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选择 |
2.3.1 建设阶段温室气体排放源及排放气体类型 |
2.3.2 基层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选择 |
2.4 小结 |
第三章 沥青路面建设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指标测算方法 |
3.1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法的应用 |
3.2 沥青路面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获取方法 |
3.3 评价指标测算方法 |
3.3.1 原材料生产阶段 |
3.3.2 运输阶段 |
3.3.3 拌和阶段 |
3.3.4 摊铺阶段 |
3.3.5 碾压阶段 |
3.3.6 基层养生阶段 |
3.4 小结 |
第四章 沥青路面建设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评价体系 |
4.1 建设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模型 |
4.1.1 沥青面层计算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模型 |
4.1.2 半刚性基层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总量模型 |
4.2 评价体系结构 |
4.3 排放总量评价标准 |
4.3.1 确定方法 |
4.3.2 温室气体排放公路等级系数 |
4.4 小结 |
第五章 代表结构下沥青路面建设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评价 |
5.1 新建沥青路面项目简介 |
5.2 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 |
5.2.1 原材料生产阶段排放量计算 |
5.2.2 混合料拌和阶段排放量计算 |
5.2.3 运输过程排放量计算 |
5.2.4 摊铺过程排放量计算 |
5.2.5 碾压过程排放量计算 |
5.2.6 基层/底基层养生过程排放量计算 |
5.3 沥青路面温室气体排放分析评价 |
5.3.1 沥青面层能耗及温室气体排放量汇总 |
5.3.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能耗及温室气体排放量汇总 |
5.3.3 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能耗及温室气体排放量汇总 |
5.3.4 沥青路面能耗及温室气体排放量分析及评价 |
5.4 节能减排措施 |
5.5 小结 |
第六章 面层、基层节能减排效果分析 |
6.1 不同拌和温度下沥青面层建设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对比分析 |
6.1.1 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及温室气体排放源分析 |
6.1.2 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工艺和温室气体排放源分析 |
6.1.3 不同拌合温度下的沥青面层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 |
6.1.4 热拌、温拌、冷拌沥青混合料温室气体排放量对比分析 |
6.2 有水泥与无水泥基层温室气体排放对比分析 |
6.2.1 级配碎石基层温室气体排放源及温室气体类型分析 |
6.2.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与级配碎石基层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 |
6.2.3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与级配碎石基层温室气体排放对比分析 |
6.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创新点 |
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9)技术创新项目在洛栾高速公路工程中应用的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节能减排经济型抗车辙沥青路面材料与结构研发与工程应用项目 |
2.1 项目简介 |
2.2 经济效益分析 |
3 隧道施工监测与安全风险控制技术研究项目 |
3.1 项目简介 |
3.2 经 济效益分析 |
4 公路半刚性基层透层乳化沥青渗透效果及评价指标研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
4.1 项 目简介 |
4.2 经 济效益分析 |
5 结论 |
(10)旧沥青路面加铺及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旧沥青路面加铺罩面结构问题 |
1.1.1 沥青加铺层设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
1.1.2 弯沉计算体系在现行设计中的应用 |
1.2 罩面结构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旧沥青路面病害处治研究现状 |
1.2.2 旧沥青路面加铺罩面设计理论 |
1.2.3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沥青罩面设计 |
1.2.4 研究现状分析 |
1.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旧沥青路面结构评估及加铺方法 |
2.1 工程概况 |
2.1.1 路面病害调查目的 |
2.1.2 调查检测技术依据 |
2.2 路面病害调查检测方法 |
2.2.1 调查检测方法 |
2.2.2 计算和评价方法 |
2.3 调查结果 |
2.3.1 各类病害统计结果和评价等级 |
2.3.2 病害主要类型及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路面基层刚柔转换法则 |
3.1 路面基层刚柔转换法则理论的起源 |
3.1.1 路面基层刚柔转换理论的提出 |
3.1.2 路面基层刚柔转换法则的产生 |
3.2 路面基层刚柔转换法则理论的优化 |
3.2.1 对于刚柔转化理论初步研究的评价 |
3.2.2 简化后的路面计算结构 |
3.3 计算结果整理及刚柔判定 |
3.3.1 判定公式的得出 |
3.3.2 工程实例应用 |
3.4 有限元模型验证 |
3.4.1 模型的建立 |
3.4.2 结果整理 |
3.5 弯沉判别路面基层刚柔类型 |
3.5.1 弯沉判别路面基层刚柔类型的方法 |
3.5.2 工程实例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罩面结构可靠性评价方法研究 |
4.1 路面结构可靠性理论 |
4.1.1 极限状态设计 |
4.1.2 路面结构极限状态确定 |
4.1.3 路面结构可靠性的度量 |
4.1.4 路面结构可靠性计算方法 |
4.1.5 有限元可靠性分析 |
4.2 沥青路面罩面结构可靠性研究 |
4.2.1 结构可靠度设计标准 |
4.2.2 极限状态设计方程 |
4.2.3 设计参数的变异性和概率分布 |
4.2.4 结构可靠度系数的确定 |
4.2.5 沥青罩面结构的可靠性计算 |
4.3 基于路面刚柔转换理论体系的罩面结构设计 |
4.3.1 基于刚柔转换理论的罩面结构设计步骤 |
4.3.2 基层刚柔性的判定 |
4.3.3 典型路段罩面结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东省旧沥青路面加铺罩面典型结构研究 |
5.1 广东省已有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状况调查 |
5.1.1 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概况 |
5.1.2 广东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状况调查 |
5.1.3 广东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调查 |
5.1.4 广东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路用材料调查 |
5.2 广东省沥青路面气候区划 |
5.2.1 气候影响因素分析 |
5.2.2 气温、降雨量气候要素分析 |
5.2.3 气候影响分区研究 |
5.3 广东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推荐 |
5.4 广东省高速公路旧沥青路面加铺沥青罩面典型结构推荐 |
5.4.1 旧路表面弯沉等级划分 |
5.4.2 广东省高速公路旧沥青路面加铺沥青罩面典型结构推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性成果 |
6.3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乳化沥青在开阳高速公路基层养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在开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应用[J]. 李军,陈楚鹏. 广东公路交通, 2021(03)
- [2]稀浆封层技术在高速公路路面下封层中的应用[J]. 孙正东. 交通世界, 2021(16)
- [3]开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冷再生混合料应用技术研究[D]. 王武魁.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4]基于时温等效的冷再生混合料长期性能研究[D]. 陈忠. 东南大学, 2019(06)
- [5]透层油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 舒志强,张冰冰. 西部皮革, 2019(06)
- [6]低温干燥地区高速公路改扩建旧沥青路面综合利用技术研究[D]. 张得明.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7]水性环氧乳化沥青的应用研究[D]. 常卫平. 北京建筑大学, 2016(04)
- [8]沥青路面建设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评价体系研究[D]. 蔺瑞玉. 长安大学, 2014(04)
- [9]技术创新项目在洛栾高速公路工程中应用的经济效益分析[J]. 周洪文. 科技展望, 2014(13)
- [10]旧沥青路面加铺及可靠性研究[D]. 敖祥.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3)